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文件

鲁经信推字〔2011〕215号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关于印发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O一一年四月二十九日

主题词:经济管理信息化规划通知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

省检察院,济南军区,省军区。

各民主党派省委。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4月29日印发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

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时期,在国内外信息化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为了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带动作用,推动经济社会调整和转型,奠定更加牢固的经济文化强省和信息社会发展基础,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信息化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发展的成就。“十一五”期间,我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遵循“十一五”规划总体框架,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信息化建设成绩斐然。

1.信息基础设施和普及水平实现跨越发展,服务能力极大增强。公共信息网络已覆盖所有城乡,电信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4

2.8万公里,建设公众移动通信基站59427个,行政村“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宽带”目标全面完成。到2010年底全省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02

3.1万户,居全国第三位;移动电话用户达到6190.4万户,3G放号量371.2万,居全国第二位;通信业务总量、业务收入一直处于全国前列;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超过925.9

万户,网民人口比重近32%,较2005年增长1.2倍;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09%,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7.88%,有线电视用户超过1700万户,数字电视用户达到585万户。广播电影电视业务收入超过84.6亿元。信息网络已经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5年期间,信息化服务领域全方位拓展,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惠及公众范围大幅度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2.信息技术在各领域深度应用,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在国民经济领域,国家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试点省和农村信息化重点联系省份等一批试点示范项目进展顺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已覆盖所有行政村,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开通,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涉农信息资源得到初步整合,各类综合农村信息服务站快速增长。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加速融合,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在95%规模以上的机械、服装和家电等企业中推广,计算机监控技术在90%规模以上的化工、建材、造纸、冶金等流程型生产企业得到应用,有近60%的规模以上企业成功或部分实施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产品设计周期缩短75%,生产自动控制率达95%,信息化对企业效益增长贡献率超过25%。服务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取得长足发展。在规模以上企业中,有近95%的企业实现了内部联网,并联入国际互联网。2010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了5000亿元,全省企业电子商务交易达到经济流通总量40%左右,80%以上的中小企业从电子商务中获益。省公共物流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标准发布实施,山东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成运行并取得了初步效益。

在政务管理领域,全省电子政务的网络框架基本形成。电子政务外网主体工程建设完成,省、市、县三级政府门户网站全部上线,35%以上的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办理,电子政务内网实现省政府与党委、人大、所有省直部门和市、县(市、区)政府等的互联。电子政务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工商、税务、计生、应急等重点行业积极利用信息化优化业务流程,规模和应用水平都处于全国前列。国防动员信息化体系逐步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业务协同取得显著成效,金卡、金税等金字工程和人口、法人等基础数据库陆续建成应用,企业基础信息共享、财税库、银联网等跨部门信息交换陆续展开。

在社会事业领域,文化、教育、卫生、就业等领域信息化取得新突破。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明显加强。县以上新农合信息系统全部投入运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以及传染病监测和预警能力方面得到较大提高,90%以上三级医院建立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基层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快速发展。建立了省、市统一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数据中心,养老保险联网工程初步启动。

在城市服务领域,无线城市、城市居民“一卡通”试点、社区信息化进展顺利。“无线城市”建设政策、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济南、淄博、德州、泰安等市“无线城市”试点启动。城市居民“一卡通”发展较快,济南、青岛、烟台、济宁等城市集成电路卡(IC 卡)应用和发行取得突破,省级互联互通安全管理服务平台、数据交换中心、IC卡应用城市互联互通试点前期准备进展顺利。以“亭、屏、站、线”为主要内容的社区信息化服务模式逐渐成熟。

3.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有力推动了“平安山东”建设。覆盖全省的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初步建立,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服务机构不断完善。数字证书推广应用范围逐步扩大,截至2010年,面向质监、工商等重点行业共发放数字证书超过100万张。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支援中心建成运行,互联网应急机制初步形成。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制度逐步推行,面向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特别是政府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检查不断深入,80%的省直部门、市、县(市、区)政府开展了门户网站安全风险评估。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渐成规模,形成了中间件、安全服务器、密码产品及隔离设备等特色安全产品产业链。专业化服务有所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信息安全咨询、测评、外包服务的专门机构。

4.信息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支柱产业地位更加巩固。“十一五”以来,我省信息产业以超过19%的年均增速快速增长,2010年,全省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21.8亿元,总量居全国第四位。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42亿元。通信业务收入达到534亿元。“十一五”期间,累计取得科技成果近4000项,获得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200余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在产业中的比重达到40%以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数字家电、新型电子原材料与传感器、高效能服务器、新一代网络产品、高端行业软件已逐步成为产业的主流产品,我省信息产业大省强省地位进一步巩固,核心竞争力大幅提高。

5.信息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为信息化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基础条件。省级机构改革圆满完成,市县改革进展顺利,各级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山东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山东省无线电管理条例》等颁布施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等一系列指导意见相继出台,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日益完善。截至2010年,全省拥有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信息产业园5个、省级信息产业园29个,国家级软件园2个、省级软件园13个。国家创新型企业3个、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5个、国家和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8个、软件工程技术中心45个、集成电路设计中心8个,光电子和光伏工程中心14个,申请专利2.2万项,参与制定或修订国家标准62项。省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服务平台、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物流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移动信息化服务平台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相继建成开通。信息化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基础研究工作全面加强。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十一五”期间我省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同时出现了一些发展中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从战略高度对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二是信息化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调控力度需要加强和完善;三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不够,部门间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亟待解决;四是资金投入不足,与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愈加不协调;五是信息化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端复合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需要加强;六是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自主装备水平较低,产业链条不够完整;七是两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信息产业的带动有待提高;八是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

(三)“十二五”信息化面临的形势。

1.国际经济环境严峻复杂。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从整体上引导和影响着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信息化与发展理念革新、发展方式转变联系更加紧密,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载体,培育信息网络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国、地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普遍采取的重要手段,网络空间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角逐日益加剧,国际经济发展和需求结构变化对信息化的要求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国内宏观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当前,我国发展环境不确定性、不平衡性、不协调性和不可持续性因素增多,但是今后一个时期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中央根据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现代化发展实际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3.我省经济和社会转型进入关键时期。“十二五”是我省由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关键阶段,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是由经济文化大省向经济文化强省跨越的重要节点。综合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基础,新兴通信技术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电子政务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进入全新阶段,新兴技术正在开辟社会事业发展的崭新渠道。我省必须坚持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战略,推动经济社会调整和转型,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和信息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目标,以技术、体制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全面实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战略,大力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经济信息化、政务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城市与区域信息化,完善升级信息基础设施,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我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基本原则。

1.持续创新。坚持持续自主创新,继续支持引进技术再创新,强化集成创新,重点突出原始创新;不断优化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持续创新体制,切实增强信息技术持续创新能力,努力在重点领域、核心产品、关键技术上填补空白、实现领先。

2.以用兴业。坚持需求主导,紧紧围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需求,明确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和具体任务,促进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坚持产用结合,促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实现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的融合提升。

3.集约共享。坚持互联互通,建立技术和制度保障体系,消除部门间信息障碍;坚持整合共享,发挥集成效应,促进信息资源的开放利用;坚持绿色发展,加快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走环保节约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4.安全高效。坚持积极防御与综合防范相结合,高度重视新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隐患,健全多层次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提升网络与信息监督管理水平,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提升信息化应用的整体效率、效益和质量。

5.促进融合。坚持“两化融合”、“五化并举”,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积极推动技术、产业、网络、应用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实现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以构筑“智慧山东”为目标,到2015年,我省信息化总体水平跃居全国领先行列,部分地区和行业信息化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信息化对全省经济发展贡献率超过45%,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IICI)达到0.8,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9万亿元,以信息化为支撑的连接环渤海和长三角的区位竞争优势更加明显,实现由信息经济大省向信息经济强省的跨越。

2.主要目标。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升级完善,满足于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的支撑能力极大增强。铺设光纤达到71.4万公里,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9810万户,其中3G网络用户数达到3120万户,推广4G移动通信网试点,数字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80%,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超过1901万户,新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规模部署,物联网在重点领域推广应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业务融合基本实现。

经济领域信息化全面深化。信息化与轻工、纺织、石化、装备制造、建材、冶金、煤炭、电力、医药、现代物流等行业深度融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计数字化率达到9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90%,网络营销率达到60%,综合集成率达到87%,对节能减排贡献率达到25%。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和社会服务中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省、市、县三级涉农基本信息共享数据库全面建成,100%的行政村建成综合信息服务站,农民户均信息消费年增速不低于15%。服务业信息化得到较快发展,全省建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的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5万亿元,服务业省外市场快速拓展,服务领域信息化水平居全国前列。

政务信息化实现从“电子政务”到“整合政务”的战略转变,“服务型”政府基本实现。省、市、县三级政府门户网站内容进一步丰富,信息网上公开率达到95%以上,省级电子政务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95%以上,8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和50%以上的公共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主要事项实现网上一站式服务,群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实现省政府与省直部门、市、县(市、区)政府等机构间内网办公。

社会领域信息化得到普及和深化。信息化在科研、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等方面全面扎实推进。省级科研服务平台和超级计算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所有三级医院和60%以上二级医院建立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全省发放社会保障卡5600

万张,即时结算社保卡和医保卡覆盖60%以上的城乡居民,并实现信息省内共享。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功能进一步完善。实现我省文化信息输出“顺差”。

城市和区域信息化深入推进,省、市、县、社区多级公众服务信息平台全面建立,基本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社区内网上办理;“一卡通”在省内主要城市全面推开,无线城市试

点全面完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一批特色明显的区域经济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建立并逐步完善。

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平安山东”建设得到有效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控体系进一步完善,防护能力全面提高,95%以上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获得信息安全认证;攻克一批网络安全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省、市、县三级信息安全应急联动处理系统建设完成。

信息产业整体水平保持国内领先,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8%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出口交货值达到4300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00亿元。新信息产业规模超过6900亿元。

信息化支撑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新建15个左右国家和省级新信息产业基地;建设一批行业创新平台、区域创新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完备,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并实施,人才引进及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公民的信息化素养大大增强。

三、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省重点抓好完善升级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经济信息化、政务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城市与区域信息化,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7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推动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

1.大力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规范开展3G网络建设,加大加深3G网络覆盖,积极开展网络优化,改善网络性能,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网络发展,加速网络产业链的成熟。统筹协调3G和未来网络发展,充分利用已有网络资源,加快引入增强型技术,保障网络的平滑升级。积极开展未来网络的技术研发和试验。

2.积极推进创新型互联网。加快建设基于IPv6的下一代高速宽带网络,推进城域网高速互联。重点建设智能光网络和系统骨干传送网,提升网络承载综合业务的性能。大力推进有线接入网络带宽升级,加快光纤到户建设。分区域、按步骤部署无线宽带接入网络,加快实施无线宽带网络的广度和深度覆盖。

3.加快推动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以及电信网全光纤化升级改造,优先开发广电网双向传输设备、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多媒体终端、智能化家庭设备、低成本数字电视接收设备和宽带网络设备等产品。建设三网融合集成播控平台,大力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的统筹规划和资源共享,实现网络间互联互通和各类业务融合。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和职责清晰、协调顺畅、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推进三网融合在政府管理、社会服务、文化教育、国民经济、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应用,积极推动青岛市三网融合国家级试点,开展省级三网融合城市试点。

4.统筹建设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海量存储技术、虚拟化技术、低功耗技术等云计算技术整合我省院所、高校、园区和企业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建设山东省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为社会各领域提供新型信息化支撑服务。基于云服务平台,建立服务于政府的电子政务平台,服务于科研院所的研发、示范平台,服务于高校的教学、实践平台,服务于重点区域的信息服务平台,服务于IT企业的研发、测试平台,服务于制造企业的两化融合促进平台。

5.稳步推进物联网发展。从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建设、测试评估、应用推广等方面为物联网技术在我省的研发与应用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开展射频识别与传感节点、组网与协同处理、网络体系结构、智能化信息处理系统、标准化等5类技术研发。构建以传感器、控制器为节点,实时信息处理为支撑的局域传感网。围绕企业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共性需求,建设国际先进的省级物联网技术、测试、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参与国际和国内物联网接口、架构、协议、安全、标识等领域标准制定,建立适应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检测认证体系与环境,为统一物联网平台建设提供综合测试和验证服务。建设智能水利、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港口、智能矿山等物联网示范工程,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的智能化转型。

(二)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现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1.突出抓好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重点推进轻工、纺织、石化、机械、建材、冶金、煤炭、电力、医药和现代物流等10大行业的两化融合,巩固和发展行业优势地位。在产品研发设计环节,推广应用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虚拟制造等技术,实现设计研发的数字化。在生产过程环节,推广制造执行系统(MES)和智能传感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在企业管理环节,推广基于商业智能的新型企业资源规划(ERP)和供应链管理(SCM)等系统,实现企业运营管理的协同化。在市场营销环节,推广射频识别(RFID)和物联网等技术、产品,提高产品可追溯性,实现市场营销的网络化。在人力资源开发环节,采用网络化、交互式等便捷教育手段,加强新信息、先进制造、新信息与先进制造集成等技术的培训,实现人才的信息化。在新型业态培育环节,积极发展现代物流、软件服务外包、数字媒体等新型业态,实现产业发展的多元化。在企业技术改造环节,推广清洁生产、新信息与先进制造集成技术,实现技术的现代化。

2.重点推广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研究开发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减排信息技术,以冶金、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推进生产设备与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促进企业能源系统优化与合理利用,促进节能减排新兴产业发展。建设“三废”综合利用管控系统,完善城市水电气自动化调配和网络管控一体化系统。研制大型建筑能耗监测系统,促进大型建筑的整体节能。构建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建立完善省级综合减排数据库、各类重点污染源信息数据库,研发和推广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

3.优先抓好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在粮食生产、畜牧养殖、水产渔业和高效经济作物等农业生产领域大力推进信息化,研发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的电子产品和应用软件。加

强农业领域市场信息化建设,拓宽销售和流通渠道。提高农产品流通中质量检测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重点推广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农产品安全溯源等信息系统,加强农产品运输和销售过程安全管理。推广农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等,重点建设省级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完善农村财务、资产、土地、水资源、农民工等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农村管理数据和信息共享。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改造完善各类综合信息服务站,提升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国家级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

4.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第三产业融合。整体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强化金融行业综合信息监管和信用信息服务,完善电子支付及信息安全系统,发展网上银行、证券、保险等新型金融服务。完善交通运输行业基础数据库,建设公路、航空、水路、铁路等运输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为应急处理和公众出行等提供完善的智能化信息服务。推广无线射频技术在商务领域的应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提升商务活动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以数字内容和服务外包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产业,培育一批软件研发、呼叫中心等服务集群,加快齐鲁外包城等载体建设;强化消费性服务业的信息化建设。丰富旅游行业网上宣传内容,提供及时、准确的航班车次、精品线路等旅游信息。拓宽日常消费信息服务渠道,完善商业零售、酒店餐饮和休闲娱乐等的网上营销水平。

(三)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化,构建数字化服务型政府。

1.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加强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实现横向联通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6大系统,纵向延伸至乡镇和社区的信息网络,提高骨干传输网的带宽及传输速率。推进社会管理方式创新,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提高虚拟社会管理水平。强化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和应用,深化政务网站绩效评估,提高政务信息发布、在线服务和交流互动能力。提高财政、税务、海关、工商、质检、审计、民政等重点领域业务信息系统应用水平,重点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等关系重大民生的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增强综合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各级党委、人大、政协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提供便捷有效的参政议政手段,拓展社情民意反映渠道。

2.扎实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数据交换标准和政务信息资源交换目录,形成合理有序的信息采集与更新机制,做好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基础性工作。建设并依托各级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平台,建立财政、税收、金融、投资、国有资产管理、民生资金管理、审计和纪检监察综合协同的经济监管和宏观调控信息化体系,推动社会信用、食品药品监管、环境保护、应急管理、综合治税等需求迫切、效益明显的跨地区、跨部门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扩大企业基础信息共享范围,提高电子政务项目的综合效益。

3.强化基层电子政务的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具备条件的城镇社区建设民政、卫生、计生、公安、人保等综合性数据库,提升基层管理和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农业、畜牧、水产、林业、水利、气象等信息资源,创新信息服务方式,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加快基层电子政务体系建设,完善县(市、区)电子政务公用信息平台,实现行政审批功能。采用基层政务网站、城乡社区代办点和热线电话等服务手段,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政民互动和为民服务模式。

4.积极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完善人口信息、法人单位信息、空间地理信息、宏观经济信息、诚信山东5大基础数据库,建立基础数据库信息共享机制,强化再开发和再利用。推进重点领域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与应用,形成金融财税类、资源环境类等一批新的基础性、战略性数据库。加大农业、水利、科技、教育、文化等重点领域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探索建立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长效机制。

(四)深入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信息化。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改造,优化升级远程教育传输网络。建立适应不同地区的多种互联网接入方式,解决偏远地区及农村中小学网络覆盖差问题。提高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普及水平,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建设省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搭建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全方位的教育服务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优化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广泛应用。

2.深入推进科技信息化。以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主体,完善科研数据和科技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合作开发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全省科技成果、专利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平台。推进科普信息资源整合,搭建服务全省、辐射全国的科普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3.大力发展先进网络文化。积极引导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等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我省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网络文化的监管引导,促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深化信息技术在保护传统文化中的应用,发展具有山东特色的数字文化产业,利用信息技术扩大齐鲁文化的影响力。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开拓数字娱乐新领域。

4.全面加快卫生领域信息化。加快医药卫生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实用共享的电子病历库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库。完善省、市、县(市、区)、街道(乡镇)四级公共卫生应急联动指挥与决策信息系统。优化药品、耗材和医疗设备网上采购交易流程,支持基层基本药物的供应、应用与监督。建立省、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新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促进覆盖医疗、医药和医保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5.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完善省、市两级数据中心建设,构建覆盖全省、联通城乡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络,积极推进与财政、税务、公安、工商、残联等部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形成共享与协同管理机制。大力推动全省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低保、优抚安置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网上服务,完善全省社会保障卡工程。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全省联网,促进充分就业。

6.全面建设人口、资源、环保信息化。建设全面、准确的人口资源信息库,提高人口管理水平。完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和林业资源等的统筹规划和信息共享,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与监控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完善气象预报信息分析系统和水情数据自动监测网络,实现全省资源的科学调度。完善全省环保智能监测网络、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指挥决策系统,提高环境综合管理能力。

7.持续完善信用信息化。完善和推广企业联合征信系统,建立全省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实现工商、税务、银行、质监、海关等部门征信数据的共享,促进企业信用信息在政府、企业、信用中介机构间的合理使用。建立个人信用数据库,促进个人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完善信用查询系统,培育发展信用信息服务中介机构,推动个人信用建设。

8.大力推进社会安全领域信息化。深化“平安山东”建设,完善安全报警预警、应急处置、指挥协调信息平台,健全公共安全信息防控体系。完善行政审批和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监察,推动科技防腐。实施“数字检察”和“数字法院”工程,推动检察和法院系统“数字化执法”,提升办案效率和执法透明度。建设人防智能决策信息平台,提高人防领域现代化管理水平。推进国防动员信息化,实现与国家国防动员信息系统的连接。

(五)积极推进城市与区域信息化,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1.大力发展社区信息化。加大便民服务信息化建设力度,完善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居民基本信息资源库和社区生活综合服务系统,提供教育、医疗、商务、旅游、气象、餐饮、家政、物业、娱乐等社区信息服务。加强社区电子政务建设,完善政务综合管理平台,推动劳动保障、计划生育、户籍管理、综合治理、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业务的网上办理。逐步建成省、市、县(市、区)、社区多级社区居民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各部门涉及居民基本信息的社区资源,建设社区网上协同办公系统。

2.加快推进城市交通信息化。强化拥堵、事件、客流等道路交通信息资源采集处理,促进跨部门、跨层级的交通管理信息共享。以交通管理、车载导航、指挥调度、停车管理、中心区限流、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等为重点,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化道路交通管理和出行信息系统、公共客运调度与乘客信息服务系统。建立集数据资源中心、共享交换枢纽和信息发布系统于一体的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全面实现交通管理智能化。

3.深化城市运行管理信息化。完善市、县(市、区)、社区三级城市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城市职能管理部门业务系统、公共服务企业业务系统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促进城市管理精细化、人性化。推进煤、水、电、气、热等公共事业信息化,整合城市公共事业运行监控信息资源,实现城市运行精确监管。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建立城市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平台,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全面准确基础信息。促进城市规划、住房及城市建设、园林绿化等的信息资源共享,促进跨部门业务协同,提升城市规划监管能力。

4.大力推进智能建筑与家居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在建筑楼宇中的应用,在商住社区节能减排、公共安全、物业管理等方面,推广建设一批示范智能化楼宇和社区,逐步建立覆盖全省的公共建筑节能监测信息网络。实施“数字家庭”行动计划,开发数字化、高清互动式家庭多媒体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推广应用集家居控制、安全监控、视听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化家庭综合智能系统,实现数字化生活。

5.深入加强城市安全信息化。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信息化,整合优化公安、交通、金融、文化、安监、商业零售等的监控信息资源,构建覆盖城市重要区域的智能监控网,提升城市预警能力。建设警务综合指挥信息系统,实现整体防范控制、多警联动协同、社会民众服务一体化,提升城市社会公共安全保障和服务能力。

6.大力推进“无线城市”建设。采用先进无线接入和新一代通信技术,建设覆盖全省重点区域的无线宽带网络,提供高宽带、低成本、方便、快捷的城市无线网络接入服务。建立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推进无线宽带业务在城市政务、商务消费、生产生活、社区服务等社会领域综合应用。推广普及“无线城市”各类终端,培育壮大“无线城市”应用产业,制定全省统一的“无线城市”建设规范,形成完整的“无线城市”产业链。开展移动电子政务工程、移动电子商务工程、移动电子社区工程、公众移动信息化工程、无线数字城市管理工程等重点应用领域试点,构建“智慧城市”,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

7.全面实施城市“一卡通”工程。构建可靠的“一卡通”运营管理系统,建立覆盖主要地区、服务多领域、跨行业的“一卡通”服务网点,重点在公共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公共事业收费等领域推广应用。建立省级数据交换中心、管理服务平台,实现部分城市市民卡的联网通用。建立“一卡通”监督和预警机制,从各个层次和环节保障系统安全可靠,促进“一卡通”相关产业发展。

8.积极推进重点区域的信息化。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重点支持服务于区域发展的信息化专项工程。建设各重点经济区域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并与电子口岸互联互通,实现工商、税务、海关、质监、电子商务、物流、生态保护等公共服务的信息资源共享,积极推进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专业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各重点经济区域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六)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增强安全保障能力。

1.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通报和应急处置机制,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控预测预警系统,形成全省统一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管理体系,提高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快推行网络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建设具有积极防御和应急响应双重功能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增强信息系统灾难恢复、应急处置、有害信息封堵、防失窃密、抗破坏等安全保障能力。

2.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包括安全监控监测、应急响应、网络信任、技术防范和密码保障等系统的功能齐备、全局协调的安全技术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共建公用灾难备份系统,增加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和恢复能力。完善密码管理基础设施和电子政务统一认证服务平台,加大数字证书推广应用。加强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

3.启动网络与信息安全服务平台建设。建设省级电子政务共享灾备服务平台,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数据级和应用级的在线、离线备份与恢复服务。建设山东省云计算与物联网安全平台,解决云计算平台身份认证和数据机密性、完整性等安全问题,解决信息交换和通讯安全问题。建设互联网内容监管系统,加大网上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加强网络执法队伍建设。加强政府部门网络与信息安全能力建设,保障信息资源安全使用,营造安全有序的网络环境。

(七)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主导地位。

1.高端计算机及服务器。重点支持高性能计算、云计算、嵌入式和高可信计算等相应产品的研发,加快发展高端容错、工业控制和高性能计算机。研发高效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服务器,确立我省高端服务器行业领先地位。开发计算能力千万亿次、存储容量为PB级的高性能计算和存储环境,建设高性能计算中心。

2.集成电路。建设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测试环境,设计开发计算机存储芯片、数字音视频处理芯片、移动通信专用芯片、信息安全芯片、嵌入式终端用系统级(SOC)芯片、汽车电子专用芯片、数字化仪表专用芯片、射频识别芯片等。围绕12英寸半导体芯片生产线引进,开展消化吸收创新,培植集成电路设计开发等新兴产业。

3.高端软件。加快研发工业软件、中间件和基础软件产品,积极发展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等核心软件产品。开展基于物联网环境和商务模式下的新型软件业态和关键技术研究,支持高可信、网络化、平台化、构件化的软件开发技术和智能搜索、智能挖掘等技术的发展,加快研发网络通信、信息安全、数字音视频、智能控制、汽车电子等重点领域嵌入式软件。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建设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基地,提升我省软件产业的规模和水平。

4.平板显示器与新型元器件。重点支持新型平板显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电视以及激光电视、三维电视等数字电视、采用数字处理技术的液晶电视前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整机模组一体化设计和生产。围绕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数字化家电、汽车电子、环保节能设备及改造传统产业等方面需求,重点发展微小型、高性能、智能化的各种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电子材料、电子专用设备及测量仪器。

5.传感器与电子标签(RFID)。加强新型传感网的集成与融合技术研发,加快发展性能好、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位移、力敏、磁敏、光敏、热敏、气敏、湿敏、离子敏和生物敏型传感器,和光纤、微纳、生物、医学研究等急需的高端传感器,以及新型环保、气象、海洋、大气环境监测等传感器产品。加快建设RFID产业园区(基地)和研发基地,支持RFID产业化和应用关键技术攻关,加强RFID技术与条码、生物识别等自动识别技术与互联网、通信网络、传感网络等的融合。

6.通信网络设备与产品。围绕新一代移动通信、多网异构融合、新型网络结构、云计算与资源虚拟化、智能信息处理与智能通信等新技术领域,重点研发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智能终端、智能信息处理和泛在网络设备、宽带多媒体网络设备和数字内容产品,加快3G 移动通信网络终端及核心设备以及新一代宽带互联网络设备制造等领域产业发展。

7.数字家庭产品。在现有数字化家电的基础上,完善技术标准和数字家庭系统解决方案。研发推广数字电视技术,重点发展网络电视(IPTV)和手机电视等无线视频、有线视频和各种终端多媒体产品,发展无线网络游戏、流媒体等固网、宽带网和移动网的在线服务和各种创新应用产品及业务平台,大力发展3G、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和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网络增值业务和应用服务系统。

四、保障措施

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加强信息化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创新合作、资金投入、人才队伍、支撑服务建设,科学组织规划实施,加快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一)创新信息化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信息化工作领导体制,提高政府科学规划和协调指导能力。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全省重大信息化事项的统筹决策,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协作,解决重要政策落实、重点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等关键问题,各企事业单位要深化信息主管(CIO)制度,协调推进本单位信息化建设。形成和完善分工合理、权责明确的信息化协调推进机制,确保组织领导到位、任务落实到位、责任分工到位、监督检查到位。科学制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信息化发展指标统计监测,建立健全信息化统计报告制度和绩效评估机制。进一步发挥省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作用,为全省信息化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二)健全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研究制定适应我省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人才政策、投融资政策、进出口政策等,创造良好的政策发展环境。加快重点领域立法,适时研究制定推进我省三网融合、网络与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加大《山东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山东省无线电管理条例》等法规的执行力度,加快形成比较完备的地方信息化法规体系。积极推进标准化工作,从我省实际出发,加快制定物联网、电子政务、无线城市、一卡通等系列标准,带动相关产业应用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参与国家标准的研制和试点,推动地方性标准成为国家标准。

(三)加强自主创新与对外合作。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业化为导向,公共技术开发平台为支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立足原始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巩固我省信息化发展特色和优势。加强国际国内合作,开展二次创新,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和促进我省企事业单位积极申请国内外商标专利和版权,积极推动软件正版化,加大对知识产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形成有利于企业创新和行业成长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四)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优化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在促进信息化发展中的杠杆作用,确保投入增幅不低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幅。加大对基础性、战略性行业及民生领域的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的支持。不断强化企业的市场投资主体地位,进一步激发企业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引导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金融机构投资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倾斜,鼓励民间资本、国内外风险资本进入我省信息化建设市场。鼓励社会力量建设信息化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为信息化提供更多的投融资渠道。

(五)加快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我省人才政策,加大海内外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重点引进紧缺的各类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满足信息化建设需求。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基础教育与在职教育相互结合,公益培训与商业培训相互补充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推广信息技术职业资格考试和认证制度,培养层次多样和结构合理的信息化人才队伍。把对农民工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放在优先位置。开展国民信息素质

动态检测和定期评估,组织形式多样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普及活动,提高国民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

(六)完善信息化支撑服务环境。建立和完善各类信息化支撑机构,重点发挥省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院、省两化融合促进中心、省软件评测中心、省信息化培训办公室、省数字证书认证管理中心等现有支撑机构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界力量兴办新的支撑机构,开展基础研究、决策辅助、技术咨询、人才培训等各类活动。建立和完善不同行业、区域的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为信息化提供政策、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网络化支持。完善省工业信息化运行形势监控分析系统、能效监控系统、行政并联审批平台等政府公共服务项目,提高部门信息化服务能力。举办宣传周、博览会、研讨会等活动,加大信息化宣传,创造信息化发展良好社会氛围。

(七)强化规划实施、监督和检查。在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会同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滚动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各市、各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的总体要求,落实规划目标、工作任务和政策保障,加强本市本行业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和监督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和反馈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和优化规划实施方案,确保“十二五”时期我省信息化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1)

亚宝药业太原制药有限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十二五”发展回顾 回顾公司“十二五”发展,亚宝药业太原制药有限公司以精益生产管理深入扎根为目标,以车间班组建设为抓手,在保证产值产能的同时,完成了推进组织机构建设、加强行业标准顶层设计和规划、实施精益生产管理并努力拓展其外延等工作。 一、推进组织机构建设 “十二五”期间,公司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共设立生产运营部、质量保证部、质量控制部、物资管理部、人力资源部、设备工程部、行政事务部、财务部、安全保卫科,均由公司总经理或副总经理直接领导,在整体工作运行上,达成了高效准确的管理目标。固体制剂一车间、固体制剂二车间、动力维护车间作为公司产能保证,由车间主任直接负责,车间主任配备工艺技术员、质量管理员、劳资核算员、设备管理员四大职能管理人员,该管理体系独立支持车间生产运作。 在后勤管理方面,公司依靠管理协调体系、后勤保障体系两大主体带动生产、保证发展。从生产的各个环节保证质量、控制成本。在生产中,严格要求过程控制,全面落实“三检制度”,确保流入市场产品的合格性。 二、加强行业标准顶层设计和规划 “十二五”期间,公司积极参与山西省内制药行业标准设计,努力投身我省生物制药科技项目工作。

通过小试工艺研究、中试、大生产工艺研究,质量标准研究、稳定性研究等,太原制药公司独立起草了“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产品质量标准,其中的含量测定方法为公司自主研发技术,已申报专利。 三、实施精益生产管理 在全面推行精益生产管理的过程中,公司组建“精益生产管理小组”,结合公司生产经营的特点,全面审视公司的组织运作,解决组织架构与组织运作的冲突。在整体运作方面,公司以管理流程为中心组建管理架构,对公司的部门进行重组,不断改善管理流程。 在不断打造精益样板的同时,目标管理体系逐渐建立并完善起来。通过目标管理工具的运用,管理逐渐以数字和事实为基础。通过系统的培训,公司全员将自身工作和公司目标对标,达成了工作系统化、理论化的目标。 6S的深入落实,保证了工作环境的整洁,同时也在挖掘“精益生产管理”精髓的过程中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作为集团“精益生产管理”的试点,太原制药公司在车间管理方面率先施行班前会、工作教导等多种管理形式,以“三件事情两张表”作为管理工作的抓手,提高了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与车间员工的工作技能。 第二部分“十三五”面临形势 伴随制药行业政策的发布、执行,不能严格按照GMP规定生产的制药企业会面临倒闭风险。在政府不断提高制药企业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制药行业成熟度已经很高。面对更加规范化、严格化的政府管理现状,药品生产企业更加需要严格把关、保证质量,提高自身的管

集团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

集团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

一、移动信息化的发展和趋势 1.1什么是移动信息化 移动信息化是指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构成的综合通信平台基础上,通过应用、服务及网络三个层面,实现管理和服务的移动化、电子化和网络化,向社会提供高效优质、规透明、适时可得、电子互动的全方位管理与服务。 从通俗的概念来讲,移动信息化就是要在手机、PDA等掌上终端,以电信、互联网通讯技术融合的方式,实现政府、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最终达到随时随地可以进行随身的移动化信息工作的目的。在移动信息化实施之下,目前政府和企业在电脑上应用的各种信息化软件体系,如办公信息化软件、ERP软件、CRM软件、物流管理软件、进销存软件,以及各行业特定的行业软件(如警务联网系统、统计局统计系统等等),都可以移植到手机终端使用。手机变身为一台移动化的电脑,既能在手机与手机端进行信息化工作联动,也能够与原有的电脑端信息化体系保持互联互通。随着手机成为信息化网络中的移动载体,移动信息化将让现在需要固定场所、固定布局的企业和政府信息化建设模式变得更加灵活方便,满足政府和企业在出差、外出、休假,或是某些突发性事件时,与单位信息体系的全方位顺畅沟通。

移动信息化发展的支撑平台 (1)一流的移动通信基础网络平台。 (2)一流的企业信息化支撑平台。 (3)立体化的移动信息化服务平台。 移动信息化的目标 3A 任何时间(Anytime) 任何地点(Anywhere) 处理任何事情(Anything) 移动信息化=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处理任何创造财富和提高效率的事情 1.2信息化发展的历史

移动信息化不是一种技术的更新,而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多项技术 的集成与创新,将传统PC端业务模式向移动端的延伸,使其对业务的支撑更加柔性、 便捷与可靠。 移动信息化的驱动力

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的意见(教发2010-7号)

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的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合理布局、有序建设,现就“十二五”期间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增强做好学校基本建设规划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做好学校基本建设规划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性任务。强国必先强教,学校基本建设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须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和实施学校基本建设规划,是建立和完善教育基本建设体制机制的重要载体,有利于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形成各级政府对学校基本建设持续投入的长效机制;有利于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有利于科学有序地推进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有利于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建设管理水平。 (二)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是教育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教育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服务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加速的关键时期,人口结构和布局发生深刻变化。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有利于促进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城乡结构调整、人口变化更加紧密结合,有利于促进学校建设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紧密衔接,有利于促进教育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学校建设与城乡建设协调发展。

某某公司五年发展规划

某某公司五年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xx集团调整战略布局、发展循环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加大资本投入、持速快速发展的五年。是不断增加积累、不断扩大规模、不断打造品牌、不断发展壮大的五年。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十二五”时期也是企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管理体制灵活的特点和优势,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使企业在全球经营风暴中傲立市场。保持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并为长远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经过五年努力奋斗,企业形成了以建材、地产和建筑为支柱的循环产业发展集群。2014年,实现企业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超1亿元的经济发展目标。以硅酸钙板和水泥、商品混凝土生产为主的建材生产已成为XX市最大的产业。房地产已成为XX市十强开发企业。信德建设成为XX市为数不多的具有二级资质的企业。集团在XX市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企业文化建设和党组织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五年取得的成绩前所未有,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社会的奉献名闻遐迩。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

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三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议》明确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弘洋集团现有建材、地产和建筑企业大都是关联企业,均有资源相互利用、相互补充、再生利用的循环功能和特性。为此,加快“十三五”时期集团产业发展,可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为了明确“十三五“时期集团发展方向,做到干有目标,赶有方向,经自下而上反复酝酿,征求意见,特编制宜昌弘洋集团有限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和阵地建设,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把弘洋集团建设成为XX市乃至湖北省产业规模一流,管理水平一流、企业效益一流、社会贡献一流、员工待遇一流的民营企业集团。 二、总体思路及奋斗目标 (一)总体思路 根据集团已经形成的主导产业规模和发展趋势,未来五年总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公司五年发展规划模板

公司五年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xx集团调整战略布局、发展循环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加大资本投入、持速快速发展的五年。是不断增加积累、不断扩大规模、不断打造品牌、不断发展壮大的五年。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十二五”时期也是企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管理体制灵活的特点和优势,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使企业在全球经营风暴中傲立市场。保持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并为长远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经过五年努力奋斗,企业形成了以建材、地产和建筑为支柱的循环产业发展集群。2014年,实现企业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超1亿元的经济发展目标。以硅酸钙板和水泥、商品混凝土生产为主的建材生产已成为XX市最大的产业。房地产已成为XX市十强开发企业。信德建设成为XX市为数不多的具有二级资质的企业。集团在XX市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企业文化建设和党组织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五年取得的成绩前所未有,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社会的奉献名闻遐迩。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三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议》明确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弘洋集团现有建材、地产和建筑企业大都是关联企业,均有资源相互利用、相互补充、再生利用的循环功能和特性。为此,加快“十三五”时期集团产业发展,可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为了明确“十三五“时期集团发展方向,做到干有目标,赶有方向,经自下而上反复酝酿,征求意见,特编制宜昌弘洋集团有限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和阵地建设,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把弘洋集团建设成为XX市乃至湖北省产业规模一流,管理水平一流、企业效益一流、社会贡献一流、员工待遇一流的民营企业集团。 二、总体思路及奋斗目标 (一)总体思路 根据集团已经形成的主导产业规模和发展趋势,未来五年总体思路是:加快发展做强建材业;超常发展做精地产业;持续发展做大建筑业,统筹发展做好辅助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形成资源循环、全面提升弘洋综合实力。

集团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v3

集团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 阅读摘要:信息化建设与现代企业发展息息相关,本文从集团企业信息化愿景描述开篇,然后提出当前信息化建设面临的瓶颈,并寻找解决方法,同时提出集团信息化整体规划。 提示:文中加粗下滑线斜体文字为阅读要点。 目录 一.智慧集团企业展望 (2) 二. 集团信息化建设问题分析 (5) (一)信息化建设工作成果 (5) (二)信息化工作瓶颈 (6) 三. 集团信息化建设规划 (7) (一)统一信息化管理平台架构 (7) (二)集团信息化建设基本原则 (8) (三)集团信息化建设工作内容 (9) (四)信息化体系建设 (12) (五)信息化应用建设 (13) 四. 总结 (17)

一.智慧集团企业展望 智慧型企业是具有前瞻性的,能够最充分、敏捷、灵活、有效地运用资源的企业,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并且企业文化能够在企业员工中得到快速“内化”,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无论企业规模有多大,在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智慧型企业可以突破人力的局限,将自己的管理边界扩展得更远。企业信息化发展目标和智慧企业建设目标是不谋而合的,所以建设智慧集团企业是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目标。 什么是智慧企业,或者说什么是智慧集团企业?通过以下七个应用场景的描述,可以体验智慧集团企业的魅力: 场景1---胶工小李 下午17时,小李通过信息终端(手机、电脑等)接收到其工作林段的天气情况、最佳割胶时间、胶水预测产量等数据信息。夜间小李进入胶林开始工作,在自动割胶刀的帮助下快速完成了工作,并有效提高了个人产能。小李割胶完成后离开胶林,自动胶水采集器将帮助小李进行胶水收集,采集器完成胶水收集后将自动发送所在胶林产量信息到数据库,并将该数据信息分发给小李。小李获得信息后,在自动胶水采集器前收集胶水后送往收胶站。 场景2---收胶站小王 小王开始一天工作了,首先通过信息终端将获取到所属地区胶林产量信息,此时胶工小李将胶水送达收胶站,小王对送达胶水进行过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豫政办[2013]32号 【发布部门】河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3.05.03 【实施日期】2013.05.0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分工 方案的通知 (豫政办〔2013〕32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落实。各地和有关部门要对分工负责的工作进一步分解细化,制定具体措施,明确进度安排。涉及多个单位的工作,牵头单位要负总责,加强协调,其他有关单位要积极配合。省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协调,及时跟踪了解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并会同有关部门对相关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工作落实中的重要情况要及时向省政府报告。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3年5月3日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重点工作分工方案 一、基本公共教育 (一)重点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多种方式并举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省教育厅牵头。只明确牵头部门的,其他有关部门配合,不一一列出,下同) (二)基本标准。执行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实施国家校舍建设、设备配置、师资配备、教学管理规范等标准。(省教育厅负责)(三)保障工程。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普通高中改造工程。(省教育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负责,列第一位的为牵头部门,下同) 二、劳动就业服务 (四)重点任务。全面提升城乡就业全过程公共服务能力,以农村转移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为重点服务对象,努力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供更完善的就业公共服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五)基本标准。实施国家劳动就业公共服务机构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服务规范等标准。加强劳动标准体系建设。执行国家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等标准,加强劳动定额标准管理。(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

目录 序言 第一章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二)战略目标 (三)战略部署 第二章基础教育 (四)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五)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七)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第三章职业教育 (九)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十)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十一)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十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第四章高等教育 (十三)建设高水平大学 (十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十五)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十六)提升社会贡献力

第五章学习型城市建设 (十七)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十八)大力开展继续教育 (十九)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 第六章教育体制改革 (二十)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二十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二十二)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二十三)办学体制改革 (二十四)管理体制改革 第七章教育开放与合作 (二十五)加强教育合作与交流 (二十六)着力培养国际化人才 (二十七)进一步扩大首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第八章教师队伍建设 (二十八)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二十九)建立健全教师专业能力建设长效机制(三十)建立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的保障机制(三十一)建立和完善教育人事管理制度 第九章教育资源空间布局与经费保障 (三十二)加强对空间布局调整的规划与实施(三十三)统筹配置各级各类教育资源

(三十四)依法增加政府投入 (三十五)拓宽经费筹措渠道 (三十六)优化经费分配结构 (三十七)加强经费使用管理 第十章教育信息化 (三十八)加强教育信息基础建设 (三十九)完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 (四十)创新信息化教育与管理方式 第十一章依法治教 (四十一)完善地方立法 (四十二)严格依法行政 (四十三)推进依法治校 (四十四)加大督导力度 第十二章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四十五)组织实施十大重点建设项目 (四十六)加快“教育现代化试验城市”建设第十三章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 (四十七)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四十八)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四十九)全力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五十)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工作 序言

军工企业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制定要点

军工企业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制定要点 军工行业主要是由航空航天工业,船舶制造业,核工业,电子工业和兵器工业等子行业构成。从我国军工产业发展情况来看,1999-2014年,我国军费支出持续较快增长,2014年中国军费预算占GDP的比重预计为1.32%,说明了中国军工具有蓬勃发展的前景。 “十三五”期间,军工行业将面临重要的发展时期,军工企业要善于把握机遇,科学制定切合发展实际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仁达方略为多家军工企业提供了深度的咨询,对军工行业的发展热点和发展趋势有着深刻的理解,认为军工企业制定十三五规划,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展开: 首先,全面回顾“十二五”的发展情况,总结发展经验。 企业应回顾“十二五”期间在市场开发、业务发展、投资布局、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梳理集团积累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以确定“十三五”规划方向。在这一阶段的总结回顾过程中,企业可以从自身角度审视自己的优势资源及不足之处,从而为制定下一阶段规划奠定基础。 其次,深入分析行业发展环境。 企业应分析宏观环境中政策因素,思索新常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评估行业的市场情况、竞争情况。既考虑行业热点,也深入探索行业内存在的问题,力求全面客观了解行业整体发展环境。 政策因素。07年以来国家推出政策推动军工企业改革,借助资本

市场的力量为国内军工产业做出巨大贡献,为整个行业注入了活力。2015年1月23号,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国家安全战略纲要》,会议强调了安全性在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的重要性,为军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长期的支撑。 行业热点。比如,在国企改革和产业升级大背景下,军民深度融合代表着未来军工行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军工科研院所的改制尤其受到关注。科研院所是各大军工集团最优质的资产,其高精尖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如果这些科研院所改制注入上市公司,将是提升军工上市公司盈利的重大举措。除此之外,资产证券化也是军工行业的发展热点之一。 存在问题。虽然我国军工产业发展迅速,却一直存在结构性问题,其中一点就是国有资本在行业占比过大,国有企业在军工产业的地位不可撼动,这样的产业结构极大地削弱了行业竞争性,对行业的创新力和发展潜力都产生了较大制约。 第三,确定企业的总体发展思路和目标。 企业应借鉴“十二五”的经验与教训,本着科学合理、符合实际、适应快速发展需求的原则确定企业的发展思路与目标。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军工企业只有推进国企改革,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现代企业制度,有效执行军民融合,提升资产证券化,才能立于基业长青之地。 具体来说,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探讨未来的发展思路,如:做好改革的顶层设计。对军工工业改革进行整体的规划,积极推

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 一、集团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XX集团以每年40%左右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为了不断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配合集团规模化的快速发展,集团引进了信息化的管理,其中集团生产公司使用XXU8总账报表,商贸公司使用XXNC3.0总账、报表;销售业务使用维涛进销存系统,物流仓储使用实达仓库管理软件系统进行管理,同时培养了一批信息化管理和技术人才。 但是由于缺乏合理的集团信息化整体部署规划,集团的信息化存在严重的“集团信息孤岛”现象,快速的业务发展与信息化管理不相适应,这一矛盾随着集团业务规模化的发展,越来越明显的凸现出来。 目前各核算单位虽说都使用了财务软件,但应用层次普遍不深;现有销售业务处理系统,很多是照搬或模拟手工的核算和管理模式,缺乏对业务的关键节点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财务总帐、报表不能与进、销、存业务系统一体化结合,业务数据无法达到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的要求,销售计划与供应链计划、生产计划无法整体协同,现有的分销物流系统急需优化,更没有形成从上游供应商到下游客户整体产业链的完整供应链计划协同管理。 此外XX集团的组织庞大,急需建立一套适应集团整体管理和监控、决策分析的管理平台,真正实现集团和下属机构之间的统一规范化的管理和协同管理。 集团信息化的软件应用现状,造成了信息的分散、失真和严重滞后,从集团全面管理的角度来看,集团信息化的发展落后于集团业务发展的步伐,已经无法与集团业务的快速发展相匹配。 二、企业信息化整体规划的必要性 随着集团业务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集团对内部的精细化、规范化、 信息化管理的需求日趋强烈,整合集团资源,提升集团的核心竞争力,重新构建一套适应和促进集团发展需要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已经迫在眉睫。 集团内信息流、资金流、物流资源的整合、集团加强对各分公司的关键业务控制力度以快速响应外部市场的变化,都需要借助最先进的技术和集团管理理念,对集团信息化建设未来5年进行整体的部署和规划,来建设一个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整个XX集团的经营信息,实现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评价,由结果控制转变为过程监控;具有功能强大的分析、查询体系,充分适应集团公司发展需要的完整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集团发展目标,全面提升XX集团的 核心竞争力,为打造"百年XX奠定基础。 三、XX集团信息化建设规划 (一)信息化指导原则 XX集团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应确定为: 筹“集团领导,归口管理、组织保障;统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为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一系列挑战,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的各项任务。 一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二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 三是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迈出坚实步伐,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四是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 五是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工资分配关系进一步理顺,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 上传者知盟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7413256594.html,

六是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十一五”时期,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实现较快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今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二是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加速推进和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我省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定位更加明晰、地位更加重要,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也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是我省坚持走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四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应对危机和复杂局面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十二五”时期,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从外部环境看,国内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持续走在中部地区前列的难度加大;我省人均发展水平和人均公共服务水平低的状况没有改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任重道远,改善民生任务艰巨。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自身看,也面临许多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

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报告

公司 “十三五”发展规划 二○一六年十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发展基础 (2) 一、经济指标稳增长 (2) 二、战略布局促发展 (2)

三、自主创新上台阶 (3) 四、市场开拓创新高 (4) 五、管理水平显成效 (4) 六、存在的不足 (5) 第二章发展环境分析 (9) 一、市场环境分析 (9) 二、同行业对标分析 (10)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11) 第三章战略规划与发展目标 (14) 一、指导思想 (14) 二、发展思路 (14) 三、发展目标 (14) 第四章保障措施 (17) 一、抢占市场 (16) 二、增加产能 (17) 三、储备人才 (17) 四、科技创新 (18) 五、狠抓成本 (18) 六、确保安全质量 (19) 七、文化建设 (19) 八、加强党建 (20) 结束语 (21)

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 前言 “十三五”时期(2016年—2020年)是公司实现管理提升、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重点发展时期,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趋势,对企业统筹规划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意义重大。本规划深入贯彻落实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十八届五中全会、集团公司“十三五”战略规划的精神和要求,明确了企业“十三五”时期方向性、整体性、全局性的战略定位、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保障措施等内容,是“十三五”时期公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是企业快速转型壮大并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和重要时期。公司紧紧围绕股份公司总发展战略、“十二五”发展规划及集团公司制定的“三步走”战略部署,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业务结构调整,细化管理责任机制,加快科技创新前进步伐,坚持三个市场齐头并进,实现产业链无缝对接,公司社会影响力、竞争力得以大幅提升。 一、经济指标稳增长 2015年各项任务目标的胜利完成,为实现企业“十二五”发展目标画上圆满句号。五年来,累计新签合同额15.5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2.6亿元,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42.3%、30.67%。企业总资产、净货币资金存量分别由期初的 4.11亿元和9255.2万元增长到6.4亿元、1.1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9.27%、3.86%。十二五末和期初相比,各项经济指标实现大幅增长,一年一个小台阶,五年实现大跨越。 二、战略布局促发展 “十二五”期间,公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集团公司制定的“三步走”战略部署,以及《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战略纲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和“求好、求快、求实”的总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做强做大为重点,以求真务实为抓手,着力处理开拓经营与防范风险、做强优势与补好短板、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的关系,

集团信息化发展规划模板模板

集团信息化发展规 划模板

xx集团信息化建设规划 [仅供参考] 前言 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 处于复杂多变的世界政治环境和全球一体化的经济环境中,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无数事实告诉我们: ”发展才是硬道理”, 我们只有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入手, 提高综合国力,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 要提高企业, 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加速企业发展步伐, 必须针对企业的特点, 用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技术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目录(略) 第一章、规划基础 一、国家相关政策及企业发展战略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信息化是中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在中国, 企业信息化担负着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任。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 ◆11月26日吴邦国在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联合举办的”推进企业

管理信息化大会”上作了”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带动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的讲话。明确提出了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 ·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与”三改一加强”相结合 ·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与强化企业的基础管理相结合 ·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与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 ·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 统筹规划, 突出重点, 量力而行 ◆钢铁行业是被国家列为信息化的示范行业 ◆集团发展规划: 集团充分认识到经营管理信息化对提高集团整体运转效率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以及自身基础和差距, 把信息化规划列为五年发展规划的专题子规划。 ◆集团领导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 集团各级领导对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 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建设性的意见。 二、国内外企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 一) 国外企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所导致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市场的形成。这既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又给企业带来严酷的生存环境: ·传统的”相对稳定”的市场变化为”动态多变”的全球市场;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比例增大, 市场变得越来越”零碎”; ·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独占性技术( 知识) 构成了产品的主要价值; ·顾客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豫政办〔2011〕8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 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阶段。谋划我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对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效2006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坚持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牢牢抓住农业农村工作不放松,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启动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深入调整农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实现了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2010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543.7亿公斤,连续5年稳定在500亿公斤以上,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畜牧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省肉类总产量达到638.38万吨,禽蛋产量达到388.6万吨,奶产量达到290.9万吨,均居全国前列。特色经济作物产量实现快速增长,油料、蔬菜、水果、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540.72万吨、6624.26万吨、767.33万吨、99.4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20.3%、18.7%、38.1%和9 2.3%。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0195.88万千瓦,比2005年增长28.5%。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重大挑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人力

幼儿园教师,学习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幼儿园教师,学习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纲要心得体会 篇一:幼儿园教师学习教师法心得体会 幼儿园教师学习教师法心得体会 幼儿园教师学习教师法>心得体会(一) 教育能够决定和改变一个人未来的命运,教育也能决定和改变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前景。作为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即将颁布的《教师教育法》让千千万万的教育工作者树立起法的观念,真正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知道自己应承担的义务,并合理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它让我们明确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 一、教育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原本动力,教育作为和谐社会的要素,对和谐社会发展起到动力源的作用。和谐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是由创新力、均衡协调力和整合力构成的,教育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创新动力、可持续发展动力、整合力的基础。 二、教育是和谐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动力源泉教育对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促进社会均衡协调发展具有起始调节、持续调节作用,是一种强大的动力。

我们作为人民教师,在教育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我们还要教会学生什么。我们不光要培养出知识能力优秀的人才,我们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教育,还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用真心去关爱他们,发现学生的优点,发展学生的长处,使他们能感受到父母般的温暖,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过一种幸福的学习生活。决不能像以前那样,单从学习出发去评价学生,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关爱备至,对学习差的孩子漠不关心,甚至冷嘲热讽,谩骂打击。因为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都能成为社会做所需的多层次人才,让学生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而不是仅为了那几个优秀生。应该把教育办成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不是淘汰人才的地方!未成年人是人类的希望,国家、民族的未来。《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专门法律,它具体规定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指导思想、保护内容、保护工作的原则,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予以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方法与内容,以及各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法律责任,是一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基本法。它的颁布和实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视和关怀,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优化少年儿童成长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