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孔子的交友之道

孔子的交友之道

孔子的交友之道
孔子的交友之道

傅佩荣:孔子的交友之道

2009-02-20 22:03

诸位朋友,今天我们要谈的是孔子的交友之道,说到朋友,每个人都会觉得很温暖,朋友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罗马一位作家西塞罗说过,朋友就像阳光一样,从生活中取消阳光,不堪设想,它有温暖也有光明。那么朋友的交往要靠什么呢?答案就是“缘”这个字,人和人相处的缘,可以从三方面来考虑:一方面,缘有长短,有的人缘很长,一辈子的朋友,有些人可能说不定就是一时之间;第二个是缘有深浅,有的缘很深,有的缘很浅;第三个是缘有好坏,叫善缘和恶缘。我们谈到交友从缘来看,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命中注定的事通常是在家庭范围内,父母和子女,这些都是命中注定的关系;在社会上,朋友往往是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通常需要各种条件的配合,缘就是指条件来源,那么在它的发展方面,就可以从缘有长短,缘有深浅,缘有好坏来看

如果问孔子他如何和朋友相处呢?你立刻就会发现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我自己为什么觉得欣赏孔子?这可以从《论语·季氏》的几段材料可以看出来:首先孔子的朋友很多,这没有问题,但是他和朋友来往的时候价值观好像有点特别,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句话: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论语·乡党》)朋友送给我礼物,虽然是车马,古代车马很贵重,只要不是祭祀祖先的肉,我是不会作揖拜谢的,作揖拜谢代表内心和外表是一样的,非常诚恳,送车跟马,我就不拜谢,但是你送我一块祭祀祖先的肉,虽然只有几块钱,但是祭拜过祖先之后,代表你把我当成你家族的朋友,祭拜祖先的时候还想到我这个朋友,就是情意深重,要拜谢。这种价值观几个人能做得到?我们一般朋友送礼,一块祭肉,朋友说,哎呀,我也不喜欢吃肉,反正理由很多,但是送车马的话,说实话有的就会双膝发软,腿都会跪下,这是一般的价值观,但是为什么会有这种特例呢?我们很清楚的知道朋友的情谊胜过财物,古人有一句话,朋友有通财之谊,这句话是有根据的,从这个情况看孔子交朋友是一种很高贵的情操。另外一句话说,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论语·乡党》)朋友死了,没有人料理丧事,通常这种情况有两个理由,一是家道中落,另外一个是子孙不孝,朋友过世这没有人管,这是很难过的,孔子就说我来负责丧葬,一死一生乃见交情,他不会说太麻烦了,让我来管,不是要花钱花时间力气吗?孔子听到后说,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一个自己的目标,你找到和你自己目标相近或相似的人和你相处,你不感到充实,充满无尽的能量吗?到任何地方去都不会觉得孤独,所以孔子对于朋友,我们这边看做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像这些故事在论语里还有不少,你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和朋友交往的一种方式。他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孔子的学生中,子路对朋友特别豪爽,我们也顺便提一下,因为子路的志向是车马衣裘,子路愿意把他的车他的马他的棉袍拿出来和朋友一起用,弄坏了都没有遗憾,这是不简单的。(子路像)我活到这个年纪,只见过半个子路,什么叫半个子路呢?你向他借车他借给你,你给他开坏了,他非常遗憾。哪里才能找到真正的子路呢?把朋友的情感看得这么重,财物根本是身外之物。他就是受到孔子的启发,引导,才能有这么一种作为。

所以我们谈到孔子交朋友,不是每一个都有很深的交情,这里还是要说明一下,交朋友第一个来说要考虑道义,第二个考虑礼仪,要有规范。

你如果讲道义的话,交朋友还是要考虑志趣的,道义作为我们的目标,志同道合;那么礼仪的话就被规范出来了,比如孔子有一个好朋友,他到卫国就住在蘧伯玉家中,蘧伯玉是卫国的大夫,所以有一次蘧伯玉派一个朋友到鲁国看望孔子,孔子和他见了面就问这位来宾,我那位老朋友如何?这位来宾就用了一句话来回答,蘧老先生想要改善自己的过错,没有办法,怎么办?这个使者走了之后,孔子说,真是一个好的使者,替别人传话的使者。所以他跟蘧伯玉做朋友,两个人通消息的时候说我想改善自己的过错,还没有做到。他的这个朋友每天都在进步,人们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讲的是这个,而不是说过了三天后一看,哎呀,你怎么整形了!换了一个人……不是这样。这个刮目相看是说感觉到,不断在成长,还有一句类似的话是,三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言语乏味。可以看出人只有在不断的求知,不断的修德这两方面改进才能不断的改进生命,而孔子和他的朋友也都可以说是志趣相近,所以我前面先举几个孔子本身和他的朋友交往的例子,来说明他对朋友这一伦,五伦之一,所采取的方法,那么接着我们就要谈交友的原则了,想交到好朋友,需要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个志趣相近,理想相同;说到志趣,就是志向跟兴趣,我们小时候念论语念到一句话想这句话是这个意思吗?孔子说毋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第一》),老师翻译过来说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是什么意思呢?发现一个不如自己的朋友,孔子说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那他就找比他好的朋友,但是他的朋友说我也念过这句话,不理我,那怎么办呢?没有人可以交朋友了,只好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所以在这个时候就要调整这种解释了,这个“如”不是比较的意思而是相似的意思,不要交和自己志趣不相似的人,你们的志趣不相似的话,根本不可能来往,比如今天放假我要爬山你要游泳,我要打球你要下棋,不能结合到一起,志趣如果差别远的话。我们都希望交到好朋友,但是老师希望交到好朋友,你自己也成为好朋友这不是办法,所以我们这样解释是想把它的范围应用的更广一点,志趣相近。

第二个是真诚相待,交朋友一定要真诚,所谓的“忠告而善导之”,忠告就是忠言逆耳,你有毛病,别人都不好去讲,我作为你的朋友要像镜子一样来照鉴你,善导就是好好的引导你(字幕:善导好好的引导),用好话设法好好的劝你,又能够用些方法来引导你。那么后面还有话要说,不可辄止****,如果劝你你不听,那就算了,朋友之间是平等的,如果不平等就成了老师和学生,老师一说学生就要听,不然考试过不了关,朋友的话大家如果不平等,志趣不相投,那么改变的越多,越走越远,可能。有些人年轻的时候是生死之交,一起干过许多伟大的事业,后来就不同了,老年了根本就不能讲一句话。所以人生充满了各种改变的机会。这个要考虑进去。

那么第三个就是选择朋友要中行,中行代表言行都很恰当,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字幕: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论语子路》),我们上次提到狂者,代表之一就是曾参的父亲曾点,他就是狂者,张口就说古代人怎么样,好像是有高规格的要求,交朋友交到狂者,一起奋斗进取向上,但是这不容易找得到,至少可以交到狷者,狷者有所不为,所以我们交朋友为什么以这三个为标准,因为大家都在受教育。我长期在学校教书,很清楚地知道,一个人受教育后的第一个表现就是狷者,有所不为。受教育的结果就是你不屑于做某

些不够水准的事,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可以得到某些利益但是我不想做,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做。太没有水平了,受过教育之后,这些都是下三烂的水平了,在背后对付别人的事情不做,有所不为,所以狷者以非常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要做到某些不好的事情,但是还没有积极的做到某些好的事情,要分开。狂者要进取,孟子把它合在一起,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生不能什么都要,你要选择,你选择这些你就要放弃那些,你什么都要,你什么都得不到,如果说有狷者这样的朋友,再有走向狂者这样的目标,最高的理想是中行,中行就是后面说的中庸,言行适当,中庸这两个字容易引起误解,它要一个人不偏不倚,最后变成墙头草了,所以我对中行的理解可以用一句话来理解:当狂则狂,当狷则狷,叫做中行。

有些人的性格偏于狂者,总是进取,不知道收敛,像曾参的父亲就是一位,真正的中行很了不起,孔子称赞的学生除了颜渊外,他是有所保留的,他对于曾点,曾参的父亲,他的志向,孔子是非常敬仰的,有一段话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孔子很喜欢和学生谈志向,现在我们做老师的最怕和学生谈志向,你一问学生有什么志向,他就说你要听真话还是假话,一般写作文的时候都写得很好,小时候女生都当护士,像南丁格尔,帮助别人,男生都当消防队员,到处救火。

年纪越小,志向越大,年纪越大,志向越小,这个时候实在是不容易。在这里我们谈一下孔子和学生有关志向的讨论,有一次他有四个学生在身边: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点。孔子先说,我比你们大一点,你们常常说没有人了解你们,孔子也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不希望学生知道没有人了解他们,今天给大家一个机会说说你们将来要做什么。子路立刻就说,子路性格比较豪爽,他不说别人也不敢说让我来治理一个国家,旁边有大国要欺负它,我照样可以把国家振兴起来不怕别人的欺负。孔子笑了笑,接着问冉有,冉有比较内向,说,我做的话,一个小国家勉强可以,至于礼乐我还要请专家来做,我只能把国家的内政做好,文化方面还得请专人。到公西华的时候,他说我希望当礼仪官,也就是外交官,国际上外宾来的时候,我可以招呼一下,接待一下,担任所谓的司仪这样的位置。这三个人都讲完了,一个当政治家,一个当军事家,一个当外交家。都是各自的志向,这时候孔子问曾点说,点你的志向是什么,你看后面那段描述: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论语·先进第十一》)这就代表在别人谈话的时候,曾点负责背景音乐,他弹瑟,让大家说的时候心情愉快,这个时候他就把瑟停下来,铿的一声,把瑟推开,站了起来说,我和各位同学不一样。孔子说没关系,各自说说各自的志向。他就说了,这段话是最令人向往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后忍不住叹了一口气,说我欣赏曾点的志向!为什么欣赏曾点的志向,这在一般的考试中是不及格,别人当外交家军事家什么的都是念了书当官,为国家服务,很好,他那个志向呢?说春天快结束了,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在身上了,我和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小孩,到沂水边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边唱歌一边回家,这怎么算志向?这是生活的情调,但是孔子说我欣赏曾点的志向,为什么?因为他的志向配合:第一个,天时,春天快结束了,就不要想夏天冬天的事情了;第二个,地利,靠近沂水,就去沂水游泳,不要说我要游长江,这边有舞雩台,就到这里吹吹风,不要说别的;再加上人和,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小孩,不要说只有一百个人你才出门,这就是天时地利人和。配合起来以后,感觉到生命的喜悦,这就是孔子

的志向。人活在世上,如果把志向定在外在的成就上,那么很抱歉,那就看你有没有这个条件,有没有人提拔你,那个机会不见得会出现的,这样的人会怀才不遇一辈子,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思呢?相反你把志向放在自己身上,配合天时地利人和,让自己每天都过得快乐,这不是人生一种很好的选择吗?至于有机会出来做官,那我照样做的快乐,做官是每天上班的事情,下班之后还是可以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所以孔子欣赏曾点的志向,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当时教书的情况,那三个同学一看老师欣赏曾点的志向,就知道自己不及格了,就离开了教室,(他们的教室大概不太大),这时候曾点发现他自己被老师肯定了,这人,有时候,一得意忘形就会露出马脚,为什么呢?曾点真的做得到吗?你看看他问的问题就知道,他也有自己的限制,比如他说,老师在子路说完志向以后,你为什么微笑了一下?你看,他在弹琴,他还观察那么细!孔子就说了,治理国家要以礼让为主,他一点都不谦虚,立刻说我要治理国家,太骄傲了,所以故意笑了他一下。所以不能乱笑的,这笑一下,也要解释一下为什么的,像释迦牟尼拈花,谁在笑?迦叶一个人在笑,几百个几千个人都不知道拈花在做什么,迦叶一笑,释迦牟尼就说我有无上的法门,就教给迦叶了。其实说实在的,迦叶真的知道自己在笑什么吗?现在这变成公案了。他第二个再问,冉有只能治理小国吗?孔子说,冉有治理小国,谁能治理大国?孔子这么回答,冉有是谦虚,你不要以为冉有只能治理小国。第三个,公西华只能当一个小小的司仪吗?孔子说他怎么是司仪呢,他是外交官。从这里可以看出,曾点一得意,就又开始比较了,你既然要自得其乐,就要化解与别人比较的心,另外三个同学已经不及格出去了,你就放人家一马,你还要乘胜追击,他怎么样,他怎么样,念书的地方就给我们很多的启示,我们为什么要举这一段为例子呢?因为我们所说的狂者以曾点为例子,交朋友,我们需要狂者,狷者,中行者。

孔子说交朋友需要四个阶段:第一个:大家是同学,一起念书,成为朋友,很自然,但是毕业呢,大家能否一起走上人生的正道,不一定。一百个人可能只有十个走上老师所说的正路,走正路不容易,要坚持原则下去,坚持原则走这个正路能不能行呢?大家互相呼应互相支持呢?到第四步,最难的,有任何困难或是出现人生选择的关卡,能不能一起商量,一个人需要的是一起商量的朋友,一起商量往深处发展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以可以共学,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是权衡轻重,所以孔子教学生的时候,这些程式,他都一一指出。所以我们刚才把理想是否相同,志趣是否相近,真诚相待,忠告善导,中行狂狷作为自己的选择,最后,这四个阶段都要有。

谈到交朋友我们都很熟悉一段话: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跟三种朋友交友是有益的,那么反过来,跟三种朋友交友是有害的,但是不要忘记,益友损友都是友,我们交朋友很多时候是缘分成熟而成的,朋友也会慢慢改变,改变到什么程度,不能成为朋友了,没有人可以给你一个明确的答复。孔子是怎么看待朋友是有益的还是有损伤的呢?益者三友是哪三友呢?友直,友谅,友多闻。直代表真诚而正直,我们翻译古代的概念很难用一个字一个字来对应,所以我就把直理解为真诚,内在的真诚和正直。这是交朋友第一种。我们也知道真诚正直的朋友一般也称为畏友,敬畏的朋友,他在场你就必须收敛,他的要求都比较高,如果你做了一些事,别人知道了都无所谓,让他知道了,就会跑来告诉你,你再这么做就不是我的朋友,要划清界限,叫做友直。如果朋友真的都这么正直的话,那真

的很累,严重的时候不能开玩笑。第二个,友谅。这个谅有两个含义:一,守信用。第二个,是体谅。一般人把它翻译成守信用,这是不够的,不是朋友也要守信用,做生意你不守信用行吗?谅这个字,作为守信用有它的意思,儒家对于守信用有非常精彩的看法:我们谈到管仲的故事,因为春秋时代,齐国出现内乱,两个公子逃到国外看谁先回来就可以当国君,另外一个就完了,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所以产生了激烈的竞争。这个时候就有两个好朋友,管仲和鲍叔牙,他们那个时候就有投资概念,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既然有两个公子,我们就一分为二,一人跟随一个,将来一定有一个成功的,讲好,将来一定要救另外一个,结果管仲选错了,鲍叔牙选对了。公子小白回国,成为国君,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齐桓公问鲍叔牙说,你当宰相吧,鲍叔牙说不行不行。他说你要成就霸业只有一个人可以帮助你,这个人是谁呢?管仲。齐桓公说,别人还可以考虑,管仲坚决不行,为什么呢?因为两军对战的时候,管仲曾经一箭射中齐桓公的带钩,高一点,低一点,齐桓公都没命了。所以齐桓公说,管仲是我的仇人,管仲坚决不行,我还要杀他,鲍叔牙说你想成就霸业还要再考虑一下。

齐桓公这时收到一些情报,他对鲍叔牙说,你知不知道管仲当官的时候贪污过?鲍叔牙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他为了赡养他的老母亲。齐桓公又说,管仲打仗的时候有时候临阵脱逃你知道吗?鲍叔牙说,他家里有老母亲。这么好的朋友都为你辩护了,齐桓公没办法,说好吧,既然你这么推荐,我就接受吧。但是这个时候,管仲,公子纠等,都被鲁国抓起来了。因为鲁国想讨好齐国,就把这几个人抓起来,准备讨好齐桓公。齐桓公就说,我那个兄弟,公子纠,你们看着办,但是那个管仲我要亲自杀。大家都知道管仲曾经一箭射中齐桓公的带钩。鲁国信以为真,就真的把公子纠杀了,你看兄弟相残没办法,为了竞争权力。鲁国就把管仲押解到齐国,一过齐境,齐桓公就称管仲为仲父,拜他为相,所以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就靠了管仲。好了,这是管仲和鲍叔牙的交情。过了几十年,管仲快死了,接着我要说的是《庄子》里面说的故事,齐桓公说,仲父万一你不幸走了,谁可以当宰相?管仲就说,大王以为如何?齐桓公说,鲍叔牙如何?管仲说不行。齐桓公问为什么?管仲说,他这个人太清高,记忆力不错,专门记得别人的过错,当宰相就要心胸宽广,不然你很快就会和国君处不好,和大臣也处不好。到最后变成上下不能沟通了,这段故事很生动,说明了朋友之间了解很深刻,鲍叔牙推荐管仲当宰相,管仲反而不赞同他接自己的位置。你说到哪里去找这样的朋友,历史上被称为管鲍之交。孔子对于管仲,因为他对整个国家的贡献而称赞他。所以我们称什么是益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朋友见面了就互相倾诉,心里面的苦恼,你讲完了该他讲,所以我建议朋友说,你说,你有什么苦难,在家里面cd先录好,见面交换cd就好了,回家自己慢慢听,所以友多闻的话,就是要强调平常各自博学多闻,见面就是要互相交换观念,这才是我们成长的办法,后面曾参说,君子以文会友,就是这个意思。博学多闻以后你才有文化素养,才有艺文的能力,你跟朋友交往才能丰富精彩。所以友直,友谅,友多闻,益者三友。

倒过来,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是不好的朋友。什么叫便佞呢,装腔作势,有些朋友会装腔作势,好像是说我喜欢充老大,充门面,在任何地方发号施令,和这种朋友交往没什么意思,因为他不够真诚。第二个,叫做善柔,善柔就是专门去顺从你的意思,我们把他翻译成刻意讨好,有的朋友会刻意讨好哦,你

说什么他都赞成,见面之后他就称赞你,说实在,这些朋友我们也很喜欢,这边就是称赞,老师你讲得真好,你说的都对,人都有这种别人认同的心,这种朋友他会带来的害处,以为自己很好了,就没有进步了,对我来说,我必须经常抵抗来自这样的诱惑。第三个,叫做友便佞,叫做巧言善辩,有些人学问不好,但是口才很好,什么话都可以说得很有趣,我们碰到这样的朋友,我们也要小心。所以有的装腔作势,有的刻意讨好,有的呢,巧言善辩,这三种,都是值得我们去谨慎的,去戒惕的。

如果思考一下会发现,孔子好像对说话特别有兴趣哦,巧言善辩的,刻意讨好的,不都是需要说话。

孔子教学生,常常会说,刚毅木讷接近人生正途了,木讷就是吞吞吐吐不太会说话一样,他的意思就是,话到口边留半句。很多时候,我们说话就是毫无顾忌,你别怪我心直口快,其实是我没有修养。我们将来还要谈到孔子的修养之道,就专门针对说话做一个说明。

好,接下来说益者三友和损者三友,那么这个谈完毕之后,我们会进一步看到,交友的理想,孔子有个学生叫司马牛,牛就是牛,牛马的牛,司马牛,司马牛这个学生,个性很急躁,没有什么耐心,他有一次听到孔子回答学生的问题,他很羡慕,我们念书有时候发现孔子因材施教之后,有一些负面的效果。因为好学生提问题,老师回答很精彩,都可以写成对联的,比如,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写成对联,还没有写完咯,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说能不能讲详细一点,“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写下来真是好看。颜渊请教完毕之后,别的学生也想知道什么是仁,“仁”这个字在翻译上,最好理解成人生正途,所以颜渊请教什么是人生的正路,孔子的回答克己复礼,我顺便说一句,什么叫克己复礼,约束自己的欲望,去实践礼的规范,不能这样翻译。为什么不能这样翻译呢,因为孔子因材施教,因为颜渊是孔子学生里边最没有欲望的,那你因材施教不是落空了吗?这不是我说的,庄子说的。我经常用庄子的话来说明儒家,这是为什么,庄子的学问当时很少有人超过他,司马迁写《史记》,写到庄子,就用一句话来说,其学无所不窥,任何学问都看,庄子又那么聪明,《庄子》里讨论儒家的东西很多地方都有他的根据,要不然就是他故意要去引申的地方。所以庄子来说,他特别强调颜渊这个学生,他的一些特色。

《庄子》谈到颜渊的时候有一段话,颜渊学习了孔子的思想,想到卫国去帮忙,想劝卫国的国君对百姓好一点,孔子说你修行还不够,颜渊说,我已经很久了,很努力的,应该让我去试试看,那老师认为我修行不够,应该怎么办呢,孔子说你要守斋,颜渊说,学生家里很穷,三个月没有吃肉没有喝酒了,老师还要叫我守斋吗。孔子说我要你守的不是这个斋,是心斋。这就是庄子的观点,心斋,我的心就是要排除成见与欲望,各种不好的东西,所以庄子也知道颜渊穷得要命,守斋的话,就活不下去了。孔子跟颜渊说你要克己复礼,决不能理解为克制你的欲望,约束你的欲望,颜渊没有什么欲望,那怎么解释呢?在这里,我就提出了一个比较大胆的诠释。孔子的意思就是,克就是能够的意思。就是古代讲克明峻德,能够昭明你这伟大的德行,克是能够。要把他理解为,孔子说,能够自己

做主,去实践你的规范,就是人生的正路。能够自己做主,把被动变为主动,以前小时候,是父母要我守礼,守法,老是要我遵守规范,现在我的生命要我怎么走呢?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规范,就是人生的正路,整句话说完毕。

孔子继续说,只要你有一段时间,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规范,天下人都会肯定你是走在人生的正路上的,走在人生的正路上,你是要靠自己的,难道要靠别人吗?就是那句话就是证据,从被动变成主动。这样才能够理解,孔子回答颜渊他的意义在什么地方,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自己的规范。上次我们也谈过儒家整个的思想,从被动,变成主动,因为真诚引发力量,由内而发,这样的生命才是自己的生命。生命才由主体的价值。接着仲弓问仁,各位还记得仲弓吗?在德行科有四位学生当了代表,颜渊,闵子迁,冉伯牛,仲弓。仲弓第四名。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真是好,我们常常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里出现了。这句话出现了两次,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孔子说过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愿意别人,怎么对我,我就不愿怎么对别人。能够尊重别人,跟别人平等的一种心态。就出现在孔子劝告仲弓的话,仲弓的才华很高,可以担任所谓很高,很大的官,他说雍也可使南面,古代南面包括天子,诸侯,卿大夫,代表仲弓可以担任宰相这样的职位,所以孔子,特别跟他说出门如见大宾,出门就好像接见大的宾客,大的使节团,使民如承大祭,让百姓做事的时候,就像奉行大的祭祀,非常的隆重。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国家里没有人,抱怨我,在大夫之家也没有人抱怨我,这真是一个很好的建议,这两位杰出的学长请教老师,什么是人生正途。

孔子回答之后,司马牛终于上场了,刚刚讲到他,绕了一圈,他等了好久,他等不及了,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他吓一跳,怎么老师回答我那么短呢,别人回答都怎么好听,解释了半天,还给写对联的,回答我的只有四个字,行仁者,其言也讱(《论语·颜渊》)。他说话吞吞吐吐,其言也讱,说话慢一点不要紧,要谨慎一点,司马牛再问他,这样就算是仁吗?孔子说是,这个很难做得到。

我们讲这一段话是要进一步说明司马牛谈到有关朋友这一段,司马牛,他有时候很难过,他就抱怨,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别人都有好兄弟,只有我没有,孤单。子夏就说了,子夏书念得不错,它是文学科两个代表,子游子夏,子夏说,我曾经听老师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这我们下次就会谈到富贵的问题,接着他说了一句话说得很好,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就是这里。他说,你作为一个君子,敬就是我非常得谨慎,非常得慎重认真,没有任何闪失,跟别人来往呢,能够自我约束,能够恭,能够合乎礼的要求。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这个时候,就可以做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说道四海之内皆兄弟,当然是包括各个地区的人,因为古时侯的人,他也有没有开化的边疆地带,现代来讲的话,就是世界各国了。你只要秉持敬跟恭,就是从自己努力行善,守规范开始,交朋友不是问题。

这也是儒家一种非常具体的观点,就是人性向善,每一个人都一样。我记得十年前,我到荷兰的莱顿大学担任讲座,在那个时候,我心里面特别记得一句话,

就是孔子说的,言忠信,行敬笃,虽蛮貊之邦,行矣。很多人说荷兰怎么是蛮貊之邦呢,我说的是蛮貊之邦都可以行,更何况是荷兰这种先进的国家。说话能够真诚而守信,做事能够具体实在而负责。人就是言跟行,言跟行都能够达到向善的要求,任何地方都行得通。

儒家里讲人性向善的时候,不管你赞不赞成,至少孔子认为四海之内都是一样的,天下人,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你只要行善,别人就支持你,相反的,如果你为恶的话,别人就饶不了你,外国也有他们相关的法律,不管你入境问俗,入境随俗,都要以行善作为基础,就是我真诚的去做该做的事。所以,像这些,四海之内,皆兄弟,我们谈到交朋友,也要从这个角度去思考。从人性的角度,跟别人平等,互相尊重,也互相帮助的角度,那么,人与人之间,一定会有差异。我们有时候,专讲朋友来看的时候,孔子讲人很有意思。他说晏平仲这个人,很善于和别人交朋友,那我们当然想知道,什么叫很善于和别人交朋友呢。他说他跟别人来往,久而敬之,时间很长久了,敬之。所以问题来了,时间长久了,别人尊敬他,还是时间长久了还是他尊敬别人,这里面就有些争议了。但是我个人理解我还是比较赞成,时间长久了还是别人尊敬他,这是比较合理的。假设,我说我这人很会交朋友,时间长久了,我还是很尊敬我的朋友,这个是比较容易。但是时间长久了,让朋友尊重我这很不容易。因为朋友开始都很客气,后来,很熟悉了以后,就没大没小,说话有时候口无遮拦,开玩笑的时候,也不怕,别人生气,像这种,交朋友,到最后,就比较没有尊敬,比较没有亲密。那孔子就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久而敬之。久而人敬之,时间越久,别人也越尊敬他,这个特别困难。西方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叫做仆人眼中没有伟人。你做仆人得一天伺候主人去这里,去那里,你看到的主人,都是别人看不到的一面,所以仆人眼中没有伟人。假设我是一个司机,载我的老板去什么地方,没有人知道,我就知道这个地方不是好地方。别人都推崇他,我当仆人的知道他有什么毛病,所以,到最后,老板最怕仆人。因为他把他看透了。所以你看越是亲密关系的人,越能尊敬你,说明你这个人于公于私,于外表,于内在,一以贯之,做人的挑战就在这里。否则让别人不认识的人称赞你,那是很容易的,很容易名过其实。

所以很多人说见面不如闻名,没见过面,听你的名声还不错,见面之后,发现是另一回事。很多作家都有这种担心,我们作家最好不要和读者见面,不要见面的话,才会有距离,有距离才会有美感,一旦见面过后,发现不过如此,非常失望,所以我们要特别自我要求,以这个为自我约束的考虑。

所以,久而敬之,是我们交朋友常常要问自己,我们跟朋友来往,是不是久了之后,还有一个分寸呢。有分寸才能长久。交朋友缘分是有长,有短。有时候,你可以努力让他长。有深有浅,你可以努力让他深,但是最后那个是有善有恶,努力使他成为善,这需要修养的。我们有时候很羡慕朋友们的感情和好,尤其是看一些年轻的学生。在一起真是感情亲密得不得了。但是我们发现后拉庄子的话也有道理,叫做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这句话你也可以有各种说法,《庄子》原文说,君子之交淡若水,水是很清淡的,很平淡的,但是他生生不息。君子交往的时候不需要太多激烈的情绪,咱俩可以日久天长,小人之交甘若醴,醴就是古代酿的甜酒。小人交往的时候,甜蜜得跟甜酒一样,但是他很难持久,你很难说长期发展下去,这次说到交朋友,西方有一句话,

讲得比较偏激,苏格拉底说的。苏格拉底说坏人没有朋友,我们说不会吧,坏人黑帮有一大堆人,怎么没有朋友呢,他有他的逻辑,他说朋友的本质在于道义,坏人就是不讲道义的,所以坏人没有朋友,这是符合逻辑的。这很容易就把一个名词加以界定了。事实上我们也知道,交朋友我们要首重道义。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会考虑这些因素。

朋友如果不能帮助你一起走向人生正路的话,这样的朋友你相处在一起,一定会有些损伤,久而久之,就喜欢一些比较负面的娱乐,所以我们在谈到孔子交友的时候,这是他直接说的一些话,还有些话,是他间接说的。

我这边就举些例子来说明。在《论语》里面有一段话,叫做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论语·季氏》)。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这段话我们比较不容易谈到,今天可以趁机说明一下。因为其中也提到朋友,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

第一种叫做乐节礼乐,第二个乐道人之善,第三个乐多贤友。我用白话来说,他说有益的快乐,第一种是用礼乐来调节生活的快乐。我们有时候听起来会感觉有点隔阂,用礼乐来调节生活,不是蛮呆板的。一板一眼的样子,但是不要忘记,生活是细水长流。你要怎样才能把这一生,从小时候到年老,一路发展下去都很顺畅,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你用礼乐来调节就很好。礼让你跟别人之间,有适当的关系,乐可以让你和别人之间,情感的调和,可以让你和别人打成一片。可以分,可以合,生命才有秩序。如果你用礼乐跟别人互动的话,可大可久,所以乐节礼乐。乐于用礼乐来调节生活,第一种有益的快乐。

第二个,乐道人之善,我把称赞别人的优点,以此为乐,通常我们都是说别人的缺点,以此为乐。在背后批评别人,说实在,真的有种乐趣。因为人类喜欢比较,在这讲讲别人,这是大家常讲的一句话,哪个背后不说人,哪个人前没人说。所以,到最后,变成互相在挑毛病了。所以如果你养成一个习惯,乐于称赞别人的优点,以此为乐,就是有益的快乐。因为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事实上,好坏也会传下去的。我自己就有好多次经验,在背后,替别人讲几句公道话,你帮他讲话那个人,几年之后碰到你还是感谢你。这点我完全同意。我对朋友的定义,有两个简单的描写,第一个,朋友就是一起制造回忆的人。比如说我们是同学,一起学习,后来就有了很好的回忆。很多人常和同学一起拍照。你打开相簿一看,跟你拍照的人,都曾经在生命的某一个阶段发出一种交汇的亮光。所以朋友就是一起制造回忆的。生命一个个阶段合成的,很多老朋友,你会期望长期和他们在一起。但是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遭遇。有时候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就有很多的例子了。

第二句话就是,所谓朋友就是在背后替你辩护的人,如果有人在背后批评,他听到了,就替你辩护,这才是真的朋友,如果你沉默,也代表认同。比如我有个朋友叫张三,如果我听到有朋友骂他,我装作不认识他,我甚至多问一句,他真的是这样子吗?这样是很恶劣的,所以交朋友就是要在背后替朋友辩护,当然不是盲目的辩护了,至少你听到别人说得夸张,你就要说并非你所知如此,我跟他有直接的来往,所以,就这样来说的话,对朋友来说,害蛮讲朋友道义的。

所以,我们谈到益者三乐,第三个就是乐多贤友。“贤”这个字,要把他理解为杰出,乐于有很多杰出的朋友。因为你有杰出的朋友,代表你自己也有相当的水平,不然你说我有十个好朋友都非常杰出,只有我不杰出,那那十个好朋友不是很累吗?跟他们站在一起的时候,怎么忽然矮了半截,所以交朋友是一种。西方有些观念非常好,他说两个人相爱的话是以裸露的身体见面,真正的朋友是以裸露的性格互相见面,你跟朋友交往的时候,性格非常的清楚,毫无保留。这种性格上毫无保留只有对朋友,他们相知相惜。这不容易做到,那么好了,我们讲完了益者三乐,当然要顺便说一下损者三乐了。

有很多时候,你发现那个损者三乐的乐也很有趣。第一个乐骄乐,以骄傲的快乐为乐(字幕),骄傲就是被别人吹捧,或者自己达成什么目标了,其实有些人就是喜欢胜过别人。永远的奥运,我看了之后,觉得不太妥当,又有广告很夸张,后来很多人抗议,广告就被撤掉了。我不说是哪一家了,省得有广告的嫌疑,他就打了一个口号,如果你第二名,你还是失败者。哎呀,这话太残忍了,我参加奥运跑100公尺,得到银牌,然后说我是失败者,全世界的人,比我跑得快的只有一个。你还说我失败,那太夸张了吧。所以他这个口号很悚动,后来很多人抗议,打电话到电视台抗议,它立刻撤掉,如果你第二名,你依然是个失败者。它并没有错,你败给第一名,这样一来的话,在世界上多苦,当然你就要想办法自得其乐,当然方法还是有的。有个人有天回家,跟他太太说,今天是我的好日子,today is my day ,太太说,怎么是你好日子呢?他说我今天胜过了两个奥运冠军,奥运金牌。太太说你也没有哪一方面特别擅长,你怎么会胜过两枚金牌呢。他说我跟奥运游泳冠军比赛打网球,跟网球冠军比赛游泳,两个都赢了。所以我胜过了两个金牌。你自己要设法想一些快乐的事情。所以乐骄乐是很普遍的现象。这个会有害处,你跟别人比较总希望胜过别人,我们被别人胜过的时候,我们心里不好受。我们胜过别人不是一样吗?

第二个,我们叫作乐佚游。佚游就是说每天到处游玩,就是游手好闲。游手好闲快乐吗?他有条件的,你口袋有钱你才能游手好闲,如果你口袋空空,你游手好闲那是毫无乐趣的。所以如果你家里面,条件很好,或者是朋友,有些人,有资源,那你每天这样游手好闲是有损害的。

第三种,是乐宴乐。宴就是每天吃饭喝酒。所以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是损者三乐。

里面跟朋友都有关系哦。如果没有朋友,你怎么去骄乐,怎么去逸游呢,怎么去宴乐呢?所以我们交朋友就要从生命里联想到生命里有苦乐。通常我们跟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苦跟乐怎么分辨,你个人怎么选择。有时候分道扬镳,最后出现很多复杂的问题。我们就拿孔子的学生来说。庄子有一次特别提到子贡,孔子有两个学生,一个是子贡大家都很熟悉,另外一个比较少谈到的,叫做原宪。我们讲《论语》的十四篇,叫做《宪问篇》,就用“宪”这个字作为篇名。他请教什么是羞耻,叫做宪问。那么在《庄子》里就说了,原宪很穷很穷,恐怕比颜渊还穷。他住的地方看起来惨不忍睹,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那个门,也没有门闩,因为里面没有东西可以偷。他在家里面,也过得蛮自在的。子贡来拜访他,子贡这个同学,特别有钱,我们将来讲富贵的时候,我们会提到子贡做例子。

他做生意成功,发了大财,子贡坐着高大的马所拉的马车,身上穿着名牌的服饰,去看原宪。但是马车太大,巷子太小,进不去,子贡只好走下来,按照门牌号码,找到之后。他说:老兄,你怎么落魄到这种地步呢,他跟原宪这样说。原宪脸色一板,我这是穷困,不是落魄。真正的落魄是念书人,有道德,有理想不能实践。子贡立刻满脸羞惭,因为,他们以前受孔子的教育,就是这个原则,君子固穷,我今天正好在固穷。你子贡从来没穷过,你还不能当君子。子贡一听,就很惭愧,因为他自己乘坐高大的马车,很漂亮的马车,穿着漂亮的衣服,就以为是成就。但是原宪就跟他说,老师讲的不是这个。所以这个说明,你交朋友,相原宪就是友直,我非常清楚的告诉你话,我毫不妥协,你这样坐是违背老师的教导。有这样的朋友。子贡立刻惭愧了,代表什么,子贡还不错。如果子贡翻脸说为什么要惭愧呢,我就是喜欢这样子。那就不能称子贡了。

既然提到子贡,我就帮他说几句好话。子贡了不起。子贡很有钱,并且很有才华,在鲁国当了大官。当了大官之后,就有人拍马屁。别人就对子贡说,子贡,你老是称赞你自己的老师,孔子很好,了不起,我看,你太谦虚了,你比你老师更好。说实话,每个人听到这种话都会觉得太夸张了吧,子贡果然是觉得太过分了。立刻很严肃的告诉他,你说我好吗,我家的墙壁到肩膀这么高,你一看就看到我家有什么装潢跟摆设。我们老师家的墙壁有几丈高,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真的了解孔子就会发现,孔子真是泰山仰止,景行行止。所以子贡,在这个时候就替老师辩护了。我们要知道老师不在身边,已经过世了。他照样那么尊崇老师,那不简单。后来这个朋友,同样是做官的,又在说类似的话,说你太谦虚了,你老师一定没有你那样杰出。子贡终于受不了了,他说别人的杰出像丘陵一样,你可以跨过去,我们老师的杰出,像天一样,没有楼梯可以上去。最后讲到,像孔子这样的人,给他权力的话,他可以让老百姓安定下来,让国家社会安定下来。其生也荣,其死也哀。这是他们学生对孔子的一种称赞。

我们为什么谈朋友谈到最后这一段,因为老师跟学生,朋友也好,都要有共同的理想,我们常说亦师亦友。其实老师走过的路,学生慢慢在走,并不是永远是学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嘛。今天这个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老师往往只是一个学科的老师,学生学的是广泛的学习。所以,我们这个时候对于朋友这个概念,我们常说四个字叫做良师益友,是有道理的。要合在一起,这一方面我比你多学一点,另外一方面,你可以给我一些指导。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优点缺点,这样才能够一起进步。

儒家的思想是入世的,因为他把善界定在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所以跟任何人来往的时候,都要问,这个关系适当吗?我们如何一起努力使它们变得更适当,更美好。有朋友一起奋斗的话,才能完成共同的理想。尤其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一定需要,很多人的努力。所以儒家的思想推广出来以后,每个人都从真诚出发,见到其他的朋友,不管是缘深缘浅,都能够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肯定。那少数特殊的朋友,孔子可以作为我们效法的对象,重视情谊,至少可以以子路作为表率,骏马衣裘,朋友用坏了,毫无遗憾。这一切都会过去,但是朋友的交情使人格的尊严,充分实现。

这是我们今天所谈的内容,我们就到此为止,谢谢各位。

孔子的交友之道

《孔子的交友之道》 一、朋友间的交往——“缘” 说到朋友,每个人都会觉得很温暖,朋友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罗马一位作家西塞罗说过,朋友就像阳光一样,从生活中取消阳光,不堪设想,它有温暖也有光明。人和人相处的缘,可以从三方面来考虑:一方面,缘有长短,有的人缘很长,一辈子的朋友,有些人可能说不定就是一时之间;第二个是缘有深浅,有的缘很深,有的缘很浅;第三个是缘有好坏,叫善缘和恶缘。我们谈到交友从缘来看,是因为命中注定的事通常是在家庭范围内,父母和子女,这些都是命中注定的关系;在社会上,朋友往往是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通常需要各种条件的配合,缘就是指条件而言,后面的发展就可以从缘有长短,缘有深浅,缘有好坏来看。 二、孔子的交友之道 从《论语·季氏》的几段材料可以看出来:首先孔子的朋友很多,但是他和朋友来往的时候价值观好像有点特别,有这么一句话:“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论语·乡党》)朋友送给我礼物,虽然是车马,古代车马很贵重,只要不是祭祀祖先的肉,我是不会作揖拜谢的,作揖拜谢代表内心和外表是一样的,非常诚恳,送车跟马,我就不拜谢,但是你送我一块祭祀祖先的肉,虽然只有几块钱,但是祭拜过祖先之后,代表你把我当成你家族的朋友,祭拜祖先的时候还想到我这个朋友,就是情意深重,要拜谢。古人有一句话,朋友有通财之谊,从这个情况看孔子交朋友是一种很高贵的情操。另外一句话说,“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病”。(《论语·乡党》)朋友死了,没有人料理丧事,通常这种情况有两个理由,一是家道中落,另外一个是子孙不孝,朋友过世这没有人管,这是很难过的,孔子就说我来负责丧葬,一死一生乃见交情,他不会说太麻烦了,让我来管,不是要花钱花时间力气吗?孔子听到后说,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一个自己的目标,你找到和你自己目标相近或相似的人和你相处,就会感到充实,充满无尽的能量,到任何地方去都不会觉得孤独,所以孔子对于朋友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孔子交朋友,不是每一个都有很深的交情,交朋友第一个要考虑道义,第二个考虑礼仪,要有规范。如果讲道义的话,交朋友还是要考虑志趣的,道义作为我们的目标,志同道合;那么礼仪的话就被规范出来了,比如孔子有一个好朋友,他到卫国就住在蘧伯玉家中,蘧伯玉是卫国的大夫,所以有一次蘧伯玉派一个朋友到鲁国看望孔子,孔子和他见了面就问这位来宾,我那位老朋友如何?这位来宾就用了一句话来回答,蘧老先生想要改善自己的过错,没有办法,怎么办?这个使者走了之后,孔子说,真是一个好的使者,替别人传话的使者。所以他跟蘧伯玉做朋友,两个人通消息的时候说我想改善自己的过错,还没有做到。他的这个朋友每天都在进步,人们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刮目相看是说感觉到,不断在成长,还有一句类似的话是,三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言语乏味。可以看出人只有在不断的求知,不断的修德这两方面改进才能不断的改进生命,而孔子和他的朋友也都可以说是志趣相近。 三、孔子的交友原则 1.志趣相近,理想相同 说到志趣,就是志向跟兴趣,孔子说:“毋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第一》),这个“如”不是比较的意思而是相似的意思,不要交和自己志趣不相似的人,你们的志趣不相似的话,根本不可能来往,比如今天放假我要爬山你要游泳,我要打球你要下棋,不能结合到一起,志趣如果差别远的话。我们都希望交到好朋友,但是老师希望交到好朋友,你自己不能成为好朋友这不是办法,所以我们这样解释是想把它的范围应用的更广一点,志趣相近。 2.真诚相待

孔子世家译文

《孔子世家》译文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孔于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而感到奇异。鲁君又善待孔子,因此返回鲁国。 鲁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请让我跟随孔子前往周京洛邑。”鲁昭公给他们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名童仆同行,前往周京洛邑询问周礼,据说见到了老子。孔子告辞离去时,老子送他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来送人,仁义之人用言语来送人。我不能富贵,只好盗用仁人的名义,用言语来送你,这几句话是:‘聪慧明白洞察一切反而濒临死亡,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抉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儿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孔子从周京洛邑返回鲁国,投到他门下的弟子逐渐增多。 孔子去到齐国,当齐卿高昭子的家臣,打算以此来与齐景公交往。孔子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的乐曲,学习《韶》乐,陶醉得居然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齐国人称赞孔子。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曲子,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其中的志趣啁。”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其中的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知道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心旷神怡,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睛深邃远望,如同统治着四方诸侯,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说:“老师说这乐曲叫做《文王操》啊。”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俭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个思想贯穿于全部学说。”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知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知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去,子贡进入见面。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了!”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努力修明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尸孔子高兴地笑道:“有

孔子拜师读后感-孔子拜师读后感100字

孔子拜师读后感:孔子拜师读后感100字 课文主要讲述了孔子30多岁的时候,感觉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离开家乡曲阜,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的故事。下面是X为大家整理的孔子拜师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孔子拜师读后感篇一 孔子已经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但是他并不满足,还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并且不畏艰险、跋山涉水来到千里之外,向老子学习。我要向孔子学习,学习他谦虚好学、彬彬有礼的精神品质。我有时候考试成绩比较好,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 主要写了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可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于是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几个月后来到了洛阳,在城外,孔子看见一架马车,车旁站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孔子想这位老人可能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到:“老人家,您就是老蚺先生吧?”“你是——”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老师收下我这个学生吧?”老子说:“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说:“学无止境!”这充分说明了老子、孔子都很谦虚,礼貌待人,而且表明学习是没有尽头的,值得我们学习。我还认识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

落后”的真正含义,这将激励我努力学习。 通过学习课文,我知道了学习是没有止尽的,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都能认真求学,更何况我们这些刚刚步入知识殿堂的小学生呢?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学习孔子的学习态度,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人,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孔子拜师读后感篇二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我读了这篇课文,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孔子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他的知识已经很多了,已经是很有名的老师,还要不远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来到洛阳,终于拜了老子为师。老子问孔子:“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说:“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 在没有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就已经知道无论自己有多深的学问,都不要骄傲这个道理。学习一文后,我更感受到了孔子是一个谦虚好学的老师,非常佩服孔子的学问,同时也很敬重他的品行.我和孔子一样有同感,学问就象大海一样无边无际没有止境,只要我们虚心向别人学习,相信最终总会有收获的。

孔子的交友之道: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孔子的交友之道: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孔子的交友之道: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可见朋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我们的朋友,我们应当交什么样的人为朋友,如何与朋友相处呢? 朋友分哪几种?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损者三友: 第一种叫作”友便辟”,指的就是谄媚的,阿谀奉承的朋友。你指鹿为马,他说那就是马;你黑白颠倒,他也赞同你的看法。 这种人往往没有原则,但有目的。他能够这般阿谀奉承,多半是要利用你。 第二种叫作”友善柔”,指的就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喜欢搬弄是非的朋友。 这种朋友常常断章取义、巧舌如簧,最后改变了事情的初衷。而真正的君子则是”讷于言,敏于行”。远离他们,是你成事的前提。 第三种叫作”友便佞”,指的就是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朋友。 这种朋友往往一聊天,就把自己和一些名人、熟人扯上关系,自吹自擂,通过这样的方式寻找自信,却忽略了朋友的感受。然而真正的朋友相处起来应当是舒服自在的。 这三类人要么想要攀附你,要么会坏你好事,要么会让你觉得疏远。 大多也不会在你落魄的时候拉你一把。所以不值得信赖和依靠,请尽早渐行渐远。 益者三友: 找正直的人做朋友。这个朋友人品是第一位的,直来直去,不需要费太多的心机。 与真诚而可信赖的朋友的人交朋友。平时平淡若水,但是落魄的时候,默默无语拉你一把,这是真正的朋友。历史上有一个称为”白衣送酒”的故事,这是一个高官向一个穷名士送的极为谦卑的酒,这叫真朋友。 与博学而见多识广的朋友交朋友,是有益的。 择友是门学问,远离损友,与益友同行,你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 注意积累。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 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 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论语十则》原文论语十则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 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1《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讲评 论语十则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 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

(文言知识)中考文言文《孔子世家》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孔子世家》全文详细翻 译 文言知识 孔子世家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名叫孔防叔。孔防叔生下伯夏,伯夏生下叔梁纥。叔梁纥和颜氏的女儿在野外媾合而生下孔子,他们向尼丘进行祈祷而得到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孔子生下来头顶中间凹陷,所以就取名叫丘,取字叫仲尼,姓为孔氏。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丘生下来,叔梁纥便死了,安葬在防山。防山在鲁国都城的东面,因此孔子不清楚他父亲的墓址,孔母隐讳这件事。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孔子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这是出于孔子谨慎从事的考虑。陬邑人挽父的母亲告诉孔子其父的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服丧腰间系着麻带,这时季氏宴请士人,孔子随同前往。阳虎斥退孔子说:“季氏宴请的是士人,没敢请你啊。”孔子因此退去。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孔于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而感到奇异。鲁君又善待孔子,因此返回鲁国。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闲,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请让我跟随孔子前往周京洛邑。” 鲁昭公给他们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名童仆同行,前往周京洛邑询问周礼,据说见到了老子。孔子告辞离去时,老子送他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来送人,仁义之人用言语来送人。我不能富贵,只好盗用仁人的名义,用言语来送你,这几句话是:‘聪慧明白洞察一切反而濒临死亡,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抉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儿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孔子从周京洛邑返回鲁国,投到他门下的弟子逐渐增多。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

孔子读后感五篇

孔子读后感五篇 孔子读后感一 这几天,我读了《孔子传》,毫不虚假地说,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这个在世人眼中伟大的人物。 《孔子传》这本书以“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为题,分析六章,为孔子作传。这本书用平实的语言描述了孔子的思想以及孔子对一些事情真正的见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这位伟人。他不似人们眼中的那样神奇,在我看来,他只是对于一些道德上的问题更加敏感罢了。无论什么事情,孔子都有自己独到的想法,而这些看似奇怪的想法却总能让我在困惑迷茫时茅塞顿开。如果你不了解孔子,你会说他很伟大,是中国主流思想的创始者。当你真正了解了孔子,就会懂得他的伟大之处不仅仅是开创了儒学思想,他更是一个有温度的人。 人们通常认为孔子是一个道德主义者,这是因为自古以来孔子都是人们眼中对礼的要求最为详细规范的学者,孔子对于不道德的人,不道德的行为,的确是非常痛恨的。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一直认为孔子是一个道德主义者,但是,在作者鲍鹏山的笔下,孔子并不是一个道德主义者。他觉得孔子并不认为单一的道德可以解决社会问题,更不认为对人做严格的道德要求就可以改变人的品行。同时,孔子坚决拒绝绝对道德主义。我非常赞同作者在这一方面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一个国家不可能仅仅通过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否则法律岂不是虚

无的存在了么?因此,孔子并非是一个完全的道德主义者,从他对于绝对道德主义所持的反对态度就可以看出。 说到道德,孔子在这方面的突出贡献是世人皆知的。道德,即礼法。鲁国大夫孟僖子曾因在外交时被人嘲笑不懂礼仪而下定决心学习“礼”。他临终时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还嘱咐两个儿子要向孔子学习“礼”,可见,孔子对于“礼”的见解是被世人所肯定的。 孔子对老子的评价也是非常独到。大家都熟知孔子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实际上,这还是老子“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的思想。当孔子的学生问到老师对老子的评价时,孔子这样说:“天上的鸟会飞,地上的兽会跑,水中的鱼会游。飞的鸟,我知道怎么办,用箭射;游的鱼,我知道怎么办,用钩钓;跑的野兽,我也知道怎么办,用网抓。可是对老子,我真的没办法,因为他既不是天上的飞鸟,又不是地上的走兽,还不是水中的游鱼。他是什么呢?他是一条龙。”这还真是颇有味道的评价,也让我从中感受到了孔子对老子的欣赏。 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忧乐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君子享有终生的快乐,而没有一日的忧愁。小人则不然。他在没有得到所求之物时,为不能得到而苦恼;等到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又担心会失去所有,所以,小人有终生的忧愁,却没有一日的快乐。这番言论让我对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差别有了重新的认识。君子从不会因为害怕失去而忧愁,所以君子终生快乐,小人的患得患失让他们永远处在愁苦的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孔子谈交友之道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孔子谈交友之道 不管有多大的块头儿,组成一个人肉体的都不过是那几十种化学元素。如果把这些化学元素提纯出来制成日用品,不过是六七块肥皂(脂肪)、20多盒火柴(磷)、一根小钉子(铁)、20多斤焦炭、一小匙硫磺、一点点有色金属和可刷一间房子的石灰而已……加在一块儿大约也就能值十几块钱,可能还不如一只鸡。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肉体,而在于他在一生中为这个世界创造的价值。 一个人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上的状态不外乎有两种:生存和生活。 生存: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存在着,在别人的眼里、心里或感觉里,这个世界有没有他都无所谓,可有可无,甚至没有还会更好。因为,他对这个世界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影响,甚至只有不良甚或恶劣的影响。 生活:是指在一个人短暂而又漫长的一生中,如果能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泪水甚至血水,为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做出自己卓越的贡献,因为他存在,别人会感觉到更多的幸福和快乐,他就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为世界的和谐美好而做出贡献的同时,他自己就会活出生命的精彩。当这样的人要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的感觉会是怎么样的呢?痛彻心扉。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是我们的镜子,交什么样的朋友,有时候会左右甚至决定着我们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要保持积极、健康、阳光、正面的思维,要取得事业的成功,要活出生命的精彩,就需要我们检验自己的交友原则,需要善交益友,不交损友,朋友的好坏对一个人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好的朋友如同阳光雨露,会使人生更加美好,而坏的朋友只会同流合污、一同堕落。正如圣人所言:“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意思是说,我们和道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进入充满兰花香气的屋子,时间一长,自己本身因为熏陶也会充满香气,于是就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和素质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进入了卖鲍鱼的市场,时间一长,连自己浑身都变臭了,也就不觉得鲍鱼是臭的了。

《论语》十则翻译注解

《论语》十则翻译 《论语》十则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却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却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去复习吗? (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遵行的准则吗?孔子说:“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 (四)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孔子说:“财富和地位是人们追求的,(可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取得它,就不应该 占有。贫穷和低贱是人们厌恶的,君子行仁道却得到了贫贱,这是不合道理的君子却并不因此而抛弃仁道。 (六)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请教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 (七)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八)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说:“财富如果能够追求得到,即使是低微的官职,我也尽力而为,如果不能追求得到,我就从事爱好的职业。” (九)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齐地听了《韶乐》,三个月吃肉都吃不出肉味,感叹到:“没想到对音乐的欣赏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啊。” (十)(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点)说:“到了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做好了(穿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河边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孔夫子叹了口气说:“我赞赏曾点说的啊!” 《论语》十则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却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却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去复习吗?

苏教版选修《孔子世家》原文和译文

原文: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就是退。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闲,于就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就是反鲁。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干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译文: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她得祖先就是宋国人,名叫孔防叔。孔防叔生下伯夏,伯夏生下叔梁纥。叔梁纥与颜氏得女儿在野外媾合而生下孔子,她们向尼丘进行祈祷而得到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孔子生下来头顶中间凹陷,所以就取名叫丘,取字叫仲尼,姓为孔氏。 孔丘生下来,叔梁纥便死了,安葬在防山。防山在鲁国都城得东面,因此孔子不清楚她父亲得墓址,孔母隐讳这件事。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孔子母亲去世,她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这就是出于孔子谨慎从事得考虑。陬邑人挽父得母亲告诉孔子其父得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 孔子服丧腰间系着麻带,这时季氏宴请士人,孔子随同前往。阳虎斥退孔子说:“季氏宴请得就是士人,没敢请您啊。”孔子因此退去。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得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得小吏,使牧养得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就是返回鲁国。孔于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她为“长人”而感到奇异。鲁君又善待孔子,因此返回鲁国。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500字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500字 《孔子的故事》是xx年10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长之。以下是收集的读后感相关内容,欢迎查看! “感悟圣人的思想精髓,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这就是我们班同学的奋斗目标。今天,我读完了《孔子的故事》,真正感悟到了圣人的思想精髓,并提高了自己的品德修养。 孔子热爱学习,一生饱读诗书,他认为:只有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这样的读书才是有效的,书中的知识在生活中才能得到合理的运用,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好学。 子木就是这样的人。有一次,他和同学外出郊游,天气晴朗子木却带着雨伞,大家都很疑惑。子木便说自己昨晚见月近星毕,第二天就会大于下个不停。同学们在子木的劝说下半信半疑地带上伞,旅途中果然下起了雨。子木正是运用了《诗》中的知识:月亮靠近毕星,大于下个不停,得到了孔子的大力赞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否则那次郊游大家就要被淋成落汤鸡了。 孔老夫子坚持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常常用到书中的知识,不忘记用书中的知识来教导学生。做到学用结合,才能真正领悟书中的知识。其实学用结合和劳逸结合是一样的。劳逸结合是人生心愉快,同样学用结合能使人进步。学以致用,可以使你得到赞扬的掌声;可以使你感到知识的伟大;可以是生活过得更加充实……学以致用是多么重要,所以我们应该在生活与学习中,处处用到学以致用。

生活中,的确有人做到了学以致用,我也是其中的一个。我在课堂上新学到了什么叫积云,卷云,层云,它们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我就根据云的不同和云的变化来穿衣,带伞,并且预测天象。这真使我这个不懂天文的小丫头感到大自然的神奇。 其实,生活中处处需要学以致用,学以致用也对生活起着巨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合理地运用学以致用。 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是儒学的奠基者,他的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孔子的故事》这本书更是对孔子一生品格的赞颂。 孔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他从小聪明好学,二十多岁的时候就收徒。他带着自己的学生周游列国十四年之久,用自己的智慧和为人折服了人们,度过了重重难关。 孔子如此博学多才,与他谦虚好问的美德是分不开的。他曾这样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懂就不要装懂,不懂就问才是最聪明的。当孔子遇到一丝困难,他就会不放过一切的向他人请教。 正是对学习的这种态度,才促使孔子的知识能够更加渊博!而我正是缺乏这种不懂就问的学习态度,不懂一个问题则是埋在心里,过去了就过去了。到头来,不懂的问题越来越多了。养成了这种对于知识随随便便的坏毛病,遇到的麻烦事儿可就多喽!就说解方程吧,方程倒是解对了,可最后,解忘记写了,白白扣了一分,原本的一百分变成了九十九。

孔子语录十则

孔子语录十则 第二单位儒道互补《论语》十则教案1、讲授要端1.相识孔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惟,理解一些比力重要的观点,如“仁”“礼 ”“义”“孝”“道”“天然”“无为”等,并能有本身的领会;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1个群体的熟悉;掌握此中的进修要领和进修立场。3.念读、熟悉文言文的抒发体式格局和习习用语,形针言感。记诵、违诵一些片断。2、课前预习内部实质意义(1)文言根蒂根基常识B.语音盍(hé)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少(shào)者怀之智者乐(yaò)山,仁者乐(yaò)水知者乐(lè),仁者寿。B.通假字①可以说勤学罢了(已:通“矣”)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D.重点字词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本身的品德性为获患上批改,使动用处)②老者安之,伴侣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处,使……安闲;使……信托本身,使……获

患上眷注和敬服)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火速,勤快)回虽不聪明(敏:聪悟、伶俐)④半百而知天的意志(天的意志:有天意、天然的秉赋、人的生活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寄义)⑤是智也(是:代词,这)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炫耀,炫耀;施:表明)⑧全国归仁焉(归:称许,称许)⑨小人长戚戚(长:老是,常常;戚戚:哀愁,凄恻)⑩一日低价甜头儿复礼(一日:一朝,暗示假定瓜葛)D.本课中所关于的针言与格言。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患上志,半百而知天的意志,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⑤正人开阔荡,小人长戚戚。⑥低价甜头儿复礼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E.重点虚词主如果“于 ”、“而”、“之”、“且”,请学生针对原文,选择例句本身归纳其用处。(2)学生按照注解,依此传译节选各则,并思虑每则所反应的孔家的思惟是啥子,领会孔子思惟的博大与艰深。(3)其它自学内部实质意义:学生自学成才教材第19页“阅览指南”之“《论语》的焦点思惟是啥子”相识孔子和孔家的主导思惟。讲授历程

史记选修孔子世家翻译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注释与翻译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宋尚斋何平译注 【说明与解析】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 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 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 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 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 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 游说。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 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 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 逼真。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

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 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 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 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 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文中对孔子 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 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 的风范。 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 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 典籍方面的功绩。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 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 杰出贡献。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 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 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 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 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叫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叔梁纥年老时娶颜姓少女才生了孔子,那是他们到尼丘山向神明祷告后而得孔子的。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诞生。他刚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所以就给他取名叫丘。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出生不久叔梁纥就死了,埋葬在防山。防山在鲁国东部,因此孔子无法确知父亲的坟墓在何处,是母亲没有把父亲埋葬的地方告诉他。孔子小时候做游戏,常常摆起各种祭器,学做祭祀的礼仪动作。孔子的母亲死后,就把灵柩暂且停放在五父之衢,这是出于慎重

[课文读后感]《十五从军行》读后感

[课文读后感]《十五从军行》读后感《十五从军行》读后感(一) “‘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一句句朗朗读书声,从我们的教室里传来。原来,我们在学《十五从军行》,读了这首诗,我深有感触。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一个年仅十五岁的少年被抓去服役,等到八十岁才回归故乡,这其中六十五年都在沙场上度过,可以看出当时兵役制度的不合理。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当好不容易回到家乡,遇到一个家乡的人,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到;“六十五年了,家人是否安然无恙?”时,“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动乱的年月,亲人们竟无一幸存?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可这又能怎么样呢?这都是战争惹的祸啊!一个平民百姓又能改变什么? 回到家,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读后感《《十五从军行》读后感》。”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什么也没有看到。 这首诗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一个年满八旬的老人回到家,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他向远方望去,难道自己的祖国里,只有自己一家是这样的吗?不是的。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除了战争还有什么? 战争是可怕的,它能让无数美好的家庭,顷刻之间支离破碎。所以,我们要维持和平,不要让更多的人重蹈这首诗中的老兵的覆辙! 《十五从军征》读后感(二) 学习了七单元的课文后,我对战争有许多感想,想起从前的抗日战争,想起那残暴的伤害犹太人的纳粹,又想起在边关抗击匈奴的士兵,战争是多么可怕呀!《十五从军征》这首诗就让我有了很多感想。

交友之道教学设计

《交友之道》教学设计 邯郸市涉县第五中学常月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学习本文用事实作论据的论证方法。 ⑵积累关于交友的名言警句。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朗读、举例等方法加深对本文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思考,培养年轻人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用典型事例论证观点的议论方法。 2.教学难点:对能证明本文观点的道理材料作拓展性探论。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本文的论证思路。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导入:(播放《高山流水》)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那么,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来交友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上海文汇报社记者潘益大的《交友之道》。 二、预习检测:读准字音 嘤()鲍()鱼素昧()平生真挚()风靡()融洽()弥 ( )合

三、解题: 本文题目《交友之道》,是一个论点型题目,“道”指交友的原则和方法 四、读文章,理脉络。 1、作者在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 明确:结交朋友,不可不察交友之道。 2、在论证这个观点时,作者用了哪些事例作论据? 明确:①三国时,管宁割席的故事。 ②宋代,王安石利孙少述之间纯洁质朴而又真挚感人的友情。 ③近代德国,歌德和席勒的故事。 3、列举的三个人物能否顺序颠倒? 明确:三个事例从古至今,由中到外; 同时,三个事例都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来进行论证。 4、对文章的整体思路进行小结。(板 书) 思路: 提出论点——事例论证、道理论证——总结问题 提出论题:由人们的普遍愿望谈到交友的重要性(1)。 论证论题:择友的态度(2—3); 交友的态度和择友的标准(4); 如何与朋友相处(5—6)。 总结问题:再次强调交友的重要(7)。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深入理解事例论据与道理论据相结合的写法; 2、深入浅出,透彻析理的写作特色。 教学步骤 一、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 1、知识链接:我们在第三册学过了著名作家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三个典型事例,表现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胸怀;在第四册

初中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

孔子语录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复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然后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个当老师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

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孔文子何(为什么)以谓(叫、称)之‘文’也?” 敏(聪敏)而好学,不耻(以……为耻)下问(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以(因此)谓之‘文’也。”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译: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 默而识(记)之,学而不厌(满足),诲人不倦(厌倦、疲倦) 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1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