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doc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doc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doc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doc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研究小结

一、课题研究背景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法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某种意义上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技术应用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

1.地理学科特色需要信息技术来支持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单就地图而言就包含了静态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等多种,一般地图需要教师根据图例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景观图需要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示意图最好是动态显示……这在教室难以做到或难以做得尽善尽美的内容,利用计算机则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计算机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宏观和微观的限制,可以无限延伸学生的多种感官和思维,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动画将地理教学所涉及到的地理事物、形象、过程、分布、联系等直接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且身临其境,形象、直观地感知和认识地理事物,从而掌握地理知识。这是传统的挂图、投影等电教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同别的学科相比较,地理学科更适合于计算机辅助教学。

2.多媒体教学适应了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需要

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类型包括听觉式/语言型、视觉式/文字型、运动式/实际操作型和组合型。传统教学形式下,听、视觉型学生的才智得以充分发挥,往往成为优秀生,而运动型学生却常常被视为学习的“低能儿”、“后进生”。试想,一只听觉敏锐到可以清晰听到20公里以外的声音的狐狸,能够因为他不能飞翔而被称为智力残障吗?在具体教育管理中我们常发现:许多“后进生”都擅长一项或两项与文化知识无关的运动技能;许多学校“后进生”进入技术学校学习后能成为技术尖兵……这说明他们不是智商差,而是我们的教育没有提供给他们适当的学习方式。计算机辅助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将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视、听觉器官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高效获取信息和高效保存信息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经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的,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感觉器官。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

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他还作了关于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证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教学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二、地理教与学方式的现状

尽管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与深化,地理学习的现状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是,目前我校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主流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机械记忆为主、以书本内容为主。这种陈旧的学习方式,大致分为:(1)被动接受型。地理教师、始终是地理讲台的“主宰”,课堂活动的90%时间是教师讲解,而学生处于“你讲我记”的境地,地理学习偏重于结论的掌握忽视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与结论获得的认知策略实施过程,偏重于知识的积累而忽视能力、精神、方法、态度的培养。(2)模仿再现型。这种地理学习类型的主要任务是把学过的地理知识、技能再现和模仿,而不强调知识的迁移与灵活运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3)封闭读书型。画地为牢,不敢越雷池一步,过分拘泥于课本知识,甚至对过时的事实材料有疑义的地理结论也“照单全收”,另外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操作性、实践性知识的学习。

地理学习方式与地理课程改革的关系十分紧密。地理课程与教材直接影响学生的一理学习方式,如呈现学生的是以“干巴巴的知识点”堆砌起来的地理教材,那么学生就很容易走上“死记硬背”的老路。而相反,学生地理学习的方式也会制约地理课程的改革进展,如果学生旧的地理学习方式的“惯性”仍在起作用的话,那么再富有创意的教材还会被作为“背记”的课本来对待。为此,针对地理学习的这种现状,决意实行新的教学方法,那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地理教学中来。

三、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构思

要真正实施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整合,首先要从根本上改革现有的教学结构,创造新型教学结构。既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那么,如何真正地做到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整合呢, 对于这个问题,课题组认为:

1.数字化学习是实现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整合的核心。

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的学习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1)数字化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环境的基础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化环境,其最基础的是数字化的信息处理。这种学习环境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后具有信息显示的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学习环境虚拟化的特征。

(2)数字化学习资源。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它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CD-ROM、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数据文件数据库等等。

(3)数字化学习方式。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的学习不再是一味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的资源,师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其数字化学习的三个要素中,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基础,而数字化的学习方式是数字化的学习的关键。

2.利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地理情景,培养学生的观察、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是实现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整合的关键。

(1)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情境

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创设的学习情境,包括真实性情境、问题性情境和虚拟性情境。多样的学习情境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从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发现与总结出探究性的学习问题,成为学习任务完成的关键。

(2)提供立体化的学习资源

网络教室学习环境必须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支持,也就是目前所指的立体化教材,它除了教材提供的文本、图像以外,教师设计一些与学习主题有关的媒体资源和相关网站学习资料。

(3)合理选择与利用学习资源

我们知道,网络资源有共享特性,学习资源丰富多彩。由于学生存在着对学习资源和知识信息的选取、加工、处理能力较差,加上Internet网站上新鲜的、多样化的资源对学生吸引力很大,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对媒体学习资源、网络学习资源的合理选择与利用至关重要。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网站的检索功能进行学习资源的索取与收集,成为学习任务完成和学习目标实现的关键之处。

(4)巧用信息技术,变抽象为具体

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可使教学内容由虚变实、化静为动、化复杂为简明。

3.充分体现双主,教学模式的优势是实现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整合的根本。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良好的界面、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情景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及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这就是其突出的优点。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的“学”,往往易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学

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点,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既要做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既注重教师的教,又注重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即“双主”教学模式:“主导——主体”教学模式。

四、信息技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开展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从传统的观点来看,基本上是依靠两种媒体,一个就是教师的语言,一个就是教科书,我们讲传承知识,任何教学都不可能离开传承知识或者知识的掌握这么一个基础。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依靠讲授,老师的语言是传播信息的一个主要途径,另外就是依靠教科书,教科书在文本当中主要的形式是文字和静止的图象。如果没有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呈现只能局限在这里。信息技术出来以后,就从这两种媒体扩大到超文本和网络环境声、像、图文综合的动态资料的集成,而恰恰因为他有超文本的特点,学生可以随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起点加以学习。教科书是一种线性结构,但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内容的集成不是线性结构,你可以从任何的角度切入,这个就使得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对于不同课程内容,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地理课的学习中不同的任务有不同的使用方法。

1、分析地理教材,哪些章节适合利用信息技术,以及用怎样的信息技术去表现它,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并挑选典型节次进行实验研究。

2、分工协作,课题组老师分别设计、制作课件、试讲,集体评课后修改、再试讲,并在学校举行公开课,取得良好的效果。

通过以上实验、研究,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看不清、听不见、摸不着,感知不深、想象不到、理解不透的事物和现象,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组合,能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利用多种感官分析器进行学习。例如,课件中将遥远的天体、星系如火星、哈雷彗星拉近到学生的眼前;将课本上静态的地理事物动态地表现出来,如太阳系、银河系等;过去发生的事件,如宇宙大爆炸等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模拟、再现。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组合,能真正实现视听的完美结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加大课堂容量,增加信息量,使学生有时间去自主分析各种信息,得出自己的结论。

五、课题研究的启示和方向

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整合、不应是呆板的、模式化的。不可变更地将课件呈现、而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把学科知识整合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资源库、策略库。即建立教学素材资源库。甚至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搜集素材、制作素材。这样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才可能灵活地根据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选择需要的教学资源。恰当的信息呈现方式和适宜的教学策略、

实施教学过程的调控。还要注意Internet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最优化的学习环境、实现个性化教育。另外、必须强调的是要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教师、应该根据本校网络的具体情况、要做到“上得去、下得来、跑得动、有得用”的原则、这样、才不至于弄巧成拙。

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整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然而、随着课程整合实践的深入、必将提高师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进而大大推动地理教学改革的进程。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整合必将成为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导方法。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课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射线、直线和角”课例 【背景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个重要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不仅是数学课程改革需要坚持的一个理念,也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应结合小学数学本身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来做“数学实验”,而不仅仅当作演示功能。要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 那么现行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有机选择和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笔者认为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努力做到“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素质。”下面以“射线、直线和角”的教学为例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课例描述】 一、认识射线和直线 1、(课件显示)一条线段,师:认识它吗?关于线段,你知道些什么? 2、认识射线。 (1)由线段引出射线。 (课件演示)如果去掉线段的一个端点,把线段的一端进行延长,请你想象一下,可以延长到哪里?用手比划一下。能再延长吗? 如果一直这样笔直的延长下去会延长到哪里?闭上眼睛静静的想一想。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说特点。 射线很特殊,它和线段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师小结: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课件显示点与线) (3)找射线 师:那么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射线?(电脑列举各种光线实例) (4)画射线。(课件演示) 3、认识直线。 我们已经认识射线了,那你心目中的直线是怎样的?请你把它画出来!同桌互相看看,你们画的直线一样吗?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画的直线?

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

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解决的是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将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到各学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去,改革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带动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要坚持信息技术服务学科课程的原则,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决不能“为应用而应用”,更不能偏离课程目标的盲目应用;而要从学科课程目标出发,并考虑学科特点,具体教材内容及学生年龄特征等诸教学要素去精心设计应用,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 努力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文化基础,这是根本目标。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研究性学习方法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新教学模式。要允分利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络优势,拟定部分适合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指导学生自主收集资料信息,研究、学习、分析、总结,以达到提高学生信息分析处理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普遍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各学科的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比如,语文的阅读知识、数学应用问题等等,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掌握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有力的学习工具并使之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

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研究结题报告 海林市第一中学果红 一、实验课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有人问:“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我的答案是互联网和教育。“作为推进未来社会发展的两大核心动力,网络和教育将在广度和深度上极大地影响一个民族的命运,影响一个团队、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

新型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方面,我校地理学科有着很多的优势:1、新课程改革趋势的必然:新课表要求“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助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虽然我校在2003年才进入新课改阶段,但改革的大势已摆在眼前。2、资源的广阔性: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定位系统、对地观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数字地球概念的建立,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都为地理学科提供了广阔资源。3、人力的优越性:课题组成员能熟练应用网络查询资料,熟练使用Powerpoint及Authourware等软件制作CAI 课件。 多媒体网络是指由教师机、学生机、服务器和控制台联网而成的计算机系统,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点对点、点对面的通讯,同时,这个系统还与教学资料中心,甚至Internet相连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可以向每台学生机传送信息之外,还可以通过教师机观察每一台学生机屏幕相信,以达到对教学的反馈和监控;学生可利用教师设计的软件自主学习,学习中的问题可通过网络向教师或学生提问,并进行网络对话, 二、研究的目标与理论基础 1、研究的目标: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2、研究的理论基础:我们认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指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依托网络环境提供的技术条件,彻底摒弃“满堂灌”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 通过这次继续教育学习,尤其是《信息化教学与实践》的学习,我理解到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水平、创新水平和地理思维水平有很大的协助。 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计算机能把各种地理事实材料:平面的和立体的、静止的地理事物图像和动态的变化过程、外部的形态和内部的结构体现在学生面前,而计算机的可控性,使学生能够有选择地更加仔细地观察到各种地里事实材料,不致漏掉某些关键信息,这有利于学生观察水平的培养。正是因为学生能充分接受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地理事实材料,才能使学生认真分析所获取的信息,得出所要掌握的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这比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要更有说服力,也更能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地理思维是地理学习的核心活动。所谓地理思维是人们根据思维的共同规律考察地理事物或想象,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揭示地理事物的内部联系,达到对地理事物的规律性理解。譬如理解区域地理特征的思维模式如下:建立空间概念-------分析自然要素特征----------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分析人文地理要素特征------------综合人文地理特征------------综合区域地理特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很多的地理信息,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抓住地理景观要素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学生通过度析、判断地理现象,提升对地理本质的理解,通过综合概括地理现象,培养较为严密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照、比较地理现象,提升地理区域差异性理解。使用信息技术将学生需要的地理信息原汁原味地表现在学生眼前,让他们观其形闻其声,能够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而这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水平的基础。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设学习情境,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学习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融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与教师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可以说,它已经成为我们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种手段。其实,一提到现代信息技术,人们会自然的想到多媒体教学,它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主要体现。传统教学手段仍发挥着特定的功能,再加上现代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大大增强了教师的课堂效果,但不是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越多,课堂教学效果就越好。 我们教师应充分挖掘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在运用这些资源时,应有所取舍。因为,这些资源是为不同的人准备的。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一定学习特点的学生。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资源时,要贴合我们自己学生的特点。如果统统采用“拿来主义”,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久而久之,还会让我们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特点,以学生为本,在利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真正让它发挥最大的优势,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下面,我来谈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方面的融合运用。 一、信息技术要和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化”能力 数学是一门推理演绎的科学,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是数学的学科特点。传统的数学教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强调以数学基本概念、原理为骨架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追求绝对的逻辑化、形式化。因此这样的教学往往以“会解题”为终极目的,很少站在数学思想、数学文化和数学审美这一层面上,充分体现和展示数学课程对人的品性和人格养成方面的育人功能。 信息技术可把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充分地展示给学生,如通过生动的视听创设情境进行概念教学,使某些抽象的概念几何化、直观化;通过动画表现出一般与特殊、运动与变化,让学生领悟解题教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概括地说,数学学科“融合”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数学化”能力过程中,既要重视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技能,也要不断追求方法技能的观念化、策略化,甚至于哲学化。使学生不仅更快地掌握基本技能,而且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模式,塑造健全的精神品格,而不是将数学教学的目标固化于“会解题”。 二、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环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现实” 我们赞同这样的观点,引入一个新概念,却缺乏足够的具体事实作为基础,或者反复介绍一个概念,却没有具体的应用,这都无法使学生产生求知的冲动;过早地形式化不可能有效果,而过早地抽象化也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因为他们希望知道这究竟有什么用处,又为什么是互相关联的[4]。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现实”,因材施教,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超文本技术、网络传输技术,构筑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指导学生在“现实”中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也在探索中学习数学技能,形成数

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知识: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变化 技能: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在日常社会中的应用,知道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情感:通过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重大变革,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的兴趣 学习重点 1、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变化 2、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课前准备:学生分组收集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工具,并从中总结出自己使用过的工具有哪些 课堂准备:图片、视频、动画(课件中体现)和实物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活动1以游戏引课 游戏规则:请4位同学上讲台站成一横排,第一位学生面对教师,其他三位同学背对教师,先请第一位同学看教师手里的一张纸条上的内容,

然后请第二位同学转过来,由第一位同学将刚才看到的内容用动作表达(不能有声音)给第二位同学,时间20秒,然后再请第三位同学转过来,由第二位同学把刚才自己理解的意思用动作表达给第三位同学,以此方法到最后。然后先让第四位学生说出是什么,再请第三位学生说出他表达的意思,再请第二位学生说出他表达的意思,最后请第一们学生说出他表达的意思,从而说出纸条上的内容。 师:为什么一样的信息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信息? 学生回答(表达错误、信息传送的方式有限、表达信息不明确等等)教师鼓励、表扬并小结 活动2教师提问:假如你现在有4个朋友,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东京,一个在纽约,一个在伦敦,你要跟他们传递一个信息,你会用什么方法?你们知道还有哪些方式可以传播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在今天我们有很多传递信息的方法,可是在人类最早出现的年代以及没有这些信息处理和传递的工具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进行信息传递的呢? 二、授新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策略.doc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 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策略及应用 在新教学理念下,教师地理课堂教学应突出三点,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教学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理念和力求学习方式的优化的教师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探讨新课程的教学特点(即内容活化、创新的教学过程;学生思考、体验的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发展的教学过程)和必须探讨构建与教学过程相应的教学设计。我经过近几年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实践,觉得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能更好体现新课程理念,并摸索出一些经验和做法: 一、新课程理念下,构建与教学过程相匹配的教学设计要求 从广义上讲,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对解决方法进行试行、评价试行的结果,并在评价的基础上修改解决方法的过程”,目的是“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是为了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显现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是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的,那么就必须构建与教学过程本质特点相匹配的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必须是对高中地理课程的第二次开发: 课程内容是学生求得快速发展的主要“信息源”,对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进行任务分析已成为现代教学设计的重要一环,目的是教学内容要适合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由于地区不同、

学校不同、甚至同一班级的学生也不同,学生不仅在认知方面存在差异,而且在心理动作、情感态度和人际关系交往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新课程内容并不是对每一个学生都具有适应性。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在对教学背景进行从宏观和微观在两方面考虑,并结合对学生初始能力的诊断性评价的反馈信息,对开发出来的课程进行必要的再“开发”,即二次开发——对新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合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增删和重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成不变的“复制”教科书上的内容。 2.教学设计的内容必须是知情合一的统一体: 传统的教学设计过分注重学生的部分智力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学生发展所必须的其他智力因素。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分析往往只设计各知识点及组成的知识结构等因素,而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具有促进作用的因素考虑很少,如兴趣、动机、意志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这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是不利的。《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挖掘有关情感和能力等方面因素,使教学设计的内容成为“知情合一”的统一体,从而通过教学过程展开,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同时能获得积极的生活情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在此基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融合的看法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 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 技术的兴起为21世纪的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地理课堂中 恰当的使用信息技术,能使地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教学重难点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的学科,尤其是初中地理只是把地理 方面的相关事物与知识一一罗列,让学生达到认知的目的,所以初 中地理涉及内容多,范围广。在包罗万象的内容中,难免有一些地 理事物是大家没有见过的或者根本看不到的,很多地理事物的运动 和变化也是大家看不到的和无法想象的,而这一切在教学过程中仅 仅依靠语言和图片学生很难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却可以把这些地理 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无法实地观察或者抽 象的地理事物,以便形成正确的表象,对地理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例如《地球的运动》这节课,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一个简单的 动画就可以使很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复杂的空间 模型,对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有很大帮助。 其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地理是一个边缘性学科,虽然属于文科,但不像政治和历史只 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死记硬背是学不好地理的。地理的特别在于 地图这一第二语言,很多地理知识都需要学生图文结合,对比观察,在理解地图的基础上加以记忆。那就意味着在传统课堂上地理教师 不仅要板书而且要板图,这样需要大量的时间不说,单就地图而言 就包含了静态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等多种,这些地图都靠教师用 语言去描述给学生,也是很难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的。信息技术弥 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它无限延伸学生的多种感官和思维,通过 图像、声音、色彩、动画将地图中所涉及到的地理事物、形象、过程、分布、联系等直接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且身临其境, 形象、直观地感知、认识和理解地理事物,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 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加大了课 堂密度,提高了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例如《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大气环流图,上课时不仅可以节省板图 时间,而且动态的图形、图像便于学生理解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 学习更多内容。 最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地教学设计课题

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设计 ——《年、月、日》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信息技术在整合中的定位非常明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容以及教育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本节课我努力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通过网络环境下教与学,力争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善。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教学容的呈现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材料,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容的呈现也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本节课中,我把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制成了网页,丰富了教材容。学生结合年历,浏览、阅读网页,在短短6——8分钟对年月日的知识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在展示大小月的由来这一环节中,我是通过动态的故事画面,使学生轻松记住了7个大月,4个小月和特殊的2月的由来。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年月日学生很熟悉,但是年月日的形成学生并不熟悉。教师通过播放展示性课件,让学生观察动态的画面,清楚了地球绕太阳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一月。地球自转一周是一日。平、闰年的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通过课件展示,图文并茂地展示“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道理,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例如学生操作网页,结合手中年历自主浏览、阅读,小组交流。在练习时,我把主动权留给学生,可以自主在电脑上答题,勇闯难关,也可以浏览年月日的其它知识。另一方面是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探索四年一闰时,学生看1993年—2004年2月份年历,填写统计表,找出其中的平年闰年,发现规律,得到判断闰年的方法。 4、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方式。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里程中的一段重要的经历,是人生中充满生命活力的重要的构成部分,在智力发展、情感沟通、人机交互中实现着多种需求,并能使潜能得到发展。 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学网页、教师展示课件、学生网上勇闯难关或浏览有关年月日其它知识等方式,为学生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不但消除学生紧感、焦虑感,还能让他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好处和改进措施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好处和改进措施 用信息手段代替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管理教学、辅助教学,让学生进入新的领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重大改变,也对教育教学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那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有什么好处呢? 一、信息技术拓展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信息服务可以广泛应用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如对外宣传与联系、学籍管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寄宿生管理等;也广泛应用于校内课程教学、课外小组活动,以及校外学习活动中。为学生、教师和专家相互联系提供讨论的平台,为教师提供课内外学习活动的网上备课环境和教学活动管理平台。信息技术还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学会了探索、实践,激发了联想、判断,从而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二、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学生通过对信息进行积极、深入的加工,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一些学生还意识到学习过程的重要,而非考试分数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对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不断的激发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三、有利于学生高级思维活动的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自然地结合使用信息教学技术,可以帮助学习者对教学的内容更明晰,使学习者的探究行为更易于发生,促进了高级思维活动。与所有其它工具一样使用者借助它可更灵巧地工作,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最重要的还在于它促进了高级思维技能。实践表明,运用信息化教学有利于学生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 四、促进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转换。 信息技术教学条件,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在信息技术教学的环境下,由于对新事物的接受学生要快得多,他们的兴趣与注意力也集中得多,所以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更多,当然,在这之中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那么,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呢? 一、循序渐进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教学说课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教 学说课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1.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 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2.应用——广泛 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可以模拟特定区域的自然过程,预测、预报区域内可能发生的灾害或环境变化。 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 二、遥感(RS) 1.概念: 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遥感的装置 ⑴传感器——遥感的关键装置 作用:传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图1.4) ⑵组成(了解) 遥感平台、传感器、地面接收站、信息处理系统等

1998年洞庭湖及荆江地区飞机、卫星遥感影像对洪水监测 1998年夏秋,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中科院遥感所等科研部门,利用飞机遥感监测和卫星遥感监 测技术,对洞庭湖及荆江地区洪灾情况进行监测,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较全面的资料,给抗洪决策提供了科 学依据,为夺取抗洪斗争立了大功。 课本图 1.5(左图)是飞机遥感影像,在阴雨天气的情况下,通过微波遥感,透过层层云雨阴隔而得到的图像,地物仍具很高的分辨率,经过计算机处理后,课本图 1.6(左图)更是清楚地显示了洪水的淹没情况。课本图1.5(右图)是卫星遥感影像,同样经过计算机处理后,课本图1.6(右图)能清楚地显示当时该地区淹没地区的分布。通过不同时间,不同遥感平台得到的影像,再经过计算机处理技术,我们就能快捷、准确地统计出洪水的淹没情况。 可见,遥感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 4.遥感的优越性(此部分可以请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完成。) ①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②遥感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等。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除了以上介绍的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而且我国的遥感技术也已经在世界上具领先地位。 5.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1.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上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方面。 2.遥感在土地资源与土壤调查中应用广泛。 3.作物估产是体现遥感在农业方面综合应用的最好例证。 1.从监测的范围、速度,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遥感具有哪些特点? 2.有人说: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感器。 传统的工作方法 遥感技术

信息技术与数学结合的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结合的心得体会 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它能变静为动,变复杂为简单,变难懂为易懂,以直观形象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真正的课程整合,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 一、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 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 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不仅 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 软件,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象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 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 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风光,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例如教学《认识角》,教材只借助钟面指针、扇面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角?这样让学 生对角有了初步印象后,教师再通过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观察 角有什么特点?然后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用不同颜色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 是怎样形成。再分别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 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叉开的大小有关。然后再出示两个角一样大,一 个角的边很长,另一个角的边很短,让学生猜猜哪个大,哪个小,很多学生都 说边长的那个角大,通过课件演示把两个角叠在一起,学生发现两个角一样大,从而引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 的事物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的概念。有效地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对更乐意学数学。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好奇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因此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 中。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

怎样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

怎样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 教育的信息化正督促每一位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提升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并且有助于教师创设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最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使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 这几天我看了《教育技术应用(小学)1-1--“教学设计”基础知识》的视频讲座,讲座里有这样一个事例,某学校的张老师能够自字处理软件备课,用演示文稿软件辅助教学,用电子表格跟踪学生成绩、能够上网查找各种教学资源,并在网上与其他教师沟通和交流,张老师认为自己是信息技术应用型的教师,但随着新课程的推动,张老师感到了困惑????····· 张老师应该怎么办呢?我觉得张老师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完成个人计划,在成为信息技术应用型教师发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在界定信息技术应用型,张老师忽略了关键的一环,学生不但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育改革的内容,解放学生不是去管他们,让他们去玩,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脑的时间。让他们在协作中去探索,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他面临的挑战:既要按照新课标完成规定的内容,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代在持续进步,社会在不停前行。同样,教育教学理念也应与时俱进。埋头苦干是必须的,但抬头望头也是必要的。一味埋头苦干会迷失道路,偶尔抬头望天才能看清方向。特别是随着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持续发展,很多教育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持续地暴露,这时候更需要理论的指示与专家的引领。 我觉得张老师应该这样做。 1. 教学要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2. 对学生实行多重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眼睛、耳朵、手脚和思维! 3. 有学生单方面的进步到多方面的进步。 4. 多媒体信息展示,交流。 5.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其主动的探究,基于问题的学习。 要想做到上述几点,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实行教学设计。(1、.情境创设: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2、信息资源提供:提供与当前学习相关的信息资源。3、自主学习策略设计:诱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4、协作学习环境设计:设计协作学习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实施方案后实行课例分析,即时实行教学反思,评价!然后根据出现的问题即时实行调整!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融合的看法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的兴起为21世纪的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地理课堂中恰当的使用信息技术,能使地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教学重难点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的学科,尤其是初中地理只是把地理方面的相关事物与知识一一罗列,让学生达到认知的目的,所以初中地理涉及内容多,范围广。在包罗万象的内容中,难免有一些地理事物是大家没有见过的或者根本看不到的,很多地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也是大家看不到的和无法想象的,而这一切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依靠语言和图片学生很难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却可以把这些地理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无法实地观察或者抽象的地理事物,以便形成正确的表象,对地理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例如《地球的运动》这节课,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一个简单的动画就可以使很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复杂的空间模型,对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有很大帮助。 其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地理是一个边缘性学科,虽然属于文科,但不像政治和历史只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死记硬背是学不好地理的。地理的特别在于地图这一第二语言,很多地理知识都需要学生图文结合,对比观察,在理解地图的基础上加以记忆。那就意味着在传统课堂上地理教师不仅要板书而且要板图,这样需要大量的时间不说,单就地图而言就包含了静态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等多种,这些地图都靠教师用语言去描述给学生,也是很难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的。信息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它无限延伸学生的多种感官和思维,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动画将地图中所涉及到的地理事物、形象、过程、分布、联系等直接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且身临其境,形象、直观地感知、认识和理解地理事物,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加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例如《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大气环流图,上课时不仅可以节省板图时间,而且动态的图形、图像便于学生理解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内容。 最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过程中的强大动力,它能促使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传统的地理课堂仅凭教师一张嘴、一支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临南马坡学区巩立峰 小学数学是逻辑性和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运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可以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结合新教改思想,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迈上新的台阶。 一、运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使传统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优势互补 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有以下四方面的作用: 1、在概念教与学中,提供感性材料,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突出概念本质属性,在概念的建立和运用两个环节上,突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例如:教“时、分、秒”知识时,学生对时、分、秒的关系理解不透,教师在采用多媒体课件时,快速模拟三针的运动过程,学生透彻地理解了三者的关系,收到很好的效果。 2、在几何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演示课件或学习课件,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呈现抽象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如:圆柱体积的教学,学生对于公式的推导过程,特别是等分圆柱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体。这里底面圆周长的“曲”变“直”的过程难于理解,运用课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移动演示,使学生建立底面积和高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这种“化圆为方”的深刻表象使直观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达到抽象的心理转化。在这一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辨别——分比——概括——演绎——归纳的过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动的信息学习环境下,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表象,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地发展。 3、在应用题教学中,首先能使应用题的呈现形式多样化。应用题除了用文字呈现以外,在生活中更多地呈现在具体的事情中。如:谈话的形式、故事、表格、活动场景、童话和图画等,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很容易实现。其次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启迪学生的思维过过程,达到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灵活地解决问题。如:在教“相向”“相背”运动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反思 在科学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现代信息技术走进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尤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作用日趋重要。信息技术走进了日常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小学信息课程与语文教学相整合,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工具,寓教于乐,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它将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学生学习、研究、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备课,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备课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授课教师要熟悉教材、钻研教材、考虑教法、学法,提高教学实效的基础。由于农村小学条件比较差,与教材有关的资料比较少。再加上农村孩子见得少。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多准备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选择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可是,现在的农村小学教师教好几个学科,工作量大。备课手写麻烦,于是把好多有用的内容省略了。有的教师纯粹就是照抄以前的教案。备课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我认为电子教案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备课前先熟悉钻研教材,再上网查阅优秀教师的备课。网上的备课各式各样,一节课有多种,而且资料多。教师可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加上自己的见解,有选择性的拿来运用到自己的备课中。比如:我在备人教版第八册语文《生命的壮歌》这课时,就参考利用网上的六种教学设计,备出了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案。导入用插图, 学文用投影, 朗读用录音, 在学生基

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借助课件, 让学生体会老羚羊怎样以自己的身躯搭建了生命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我一直坚持电子备课,既提高了备课的水平,又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组其他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教师在发送信息时,不仅通过语言和手势,还要借助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媒体,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多渠道获取信息,并且相应地多渠道反馈信息。同时,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延长了信息在头脑中停留的时间,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掌握得更牢。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注意力的稳定程度和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 如果注意对象新颖、丰富而又富于变化, 注意力和兴趣就比较稳定和持久。因此, 在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对象不但有所化, 而 且比较新颖、丰富。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各种感官形成刺激, 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中, 激起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全身心投到特定的意境中。 1、有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指出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小学生天真、稚气, 好奇心强, 喜爱艳丽、动态的景物。在教学新知识时,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选用适当课件, 配以教师得当的体态、语言,激发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教学《人类的老师》一课时,学生对于仿生学的探知欲是十分浓厚的,但极为有限的课本

地理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地理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摘要: 当现代教育技术遇上初中地理教学,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本文主要论述了信息技术于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地理学科特性需要信息技术来支持、多媒体教学适应了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需要、新课改需要信息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作为教学演示的工具、作为主体交流的媒体、可优化资源环境的生成、利于研究性学习、利于构建新的知识,同时我针对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地理教学 一、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一)地理学科特性需要信息技术来支持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单就地图而言就包含了静态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等多种,一般地图需要教师根据图例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景观图需要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示意图最好是动态显示……这在教室难以做到或难以做得尽善尽美的内容,利用计算机则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计算机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宏观和微观的限制,可以无限延伸学生的多种感官和思维,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动画将地理教学所涉及到的地理事物、形象、过程、分布、联系等直接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且身临其境,形象、直观地感知和认识地理事物,从而掌握地理知识。这是传统的挂图、投影等电教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同别的学科相比较,地理学科更适合于也更需要计算机辅助教学。 (二)多媒体教学适应了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需要 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类型包括听觉式/语言型、视觉式/文字型、运动式/实际操作型和组合型。传统教学形式下,听、视觉型学生的才智得以充分发挥,往往成为优秀生,而运动型学生却常常被视为学习的“低能儿”、“后进生”。试想,一只听觉敏锐到可以清晰听到20公里以外的声音的狐狸,能够因为他不能飞翔而被称为智力残障吗?在具体教育管理中我们常发现:许多“后进生”都擅长一项或两项与文化知识无关的运动技能;许多学校“后进生”进入技术学校学习后能成为技术尖兵……这说明他们不是智商差,而是我们的教育没有提供给他们适当的学习方式。计算机辅助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将最大限度地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统计》 一、教学背景: (一)、教材内容及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 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日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特别是对数学来说,由于数形结合思想的特点,对数学问 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P. 93内容。这部分内容是 数学课程改革下的一个新内容,它重视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 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初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 用;还通过统计学生喜欢什么娱乐项目、统计喜欢哪种水果等,使学生在玩中体验到统计的 用处确实很大。 (二)、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体验数据的收 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学生对去公园玩这些生活经验都很熟悉和感兴趣,对涂色也很感兴趣,因此,选取了这 些内容让学生统计,并对统计图进行涂色,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对数据收集、比较多少 也比较熟悉,并能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但对数据的整理、描述比较难掌握,要让学生在玩 一玩、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中掌握这个知识难点。 二、设计理念及意图: 本教学设计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竞争和环保意识、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 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玩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 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以达到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的目 的。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