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C1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C1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三)

主题预告

1. 学习的界定

2. 学习的分类

3.桑代克及其学习理论

4.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5.华生及其环境决定论

6. 斯金纳及其操作条件作用

7.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8. 格式塔的顿误-完形学习理论

9.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10.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11.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1.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分主题预告

11.1 奥苏伯尔的生平

11.2 学习分类

11.3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11.4 学习的认知同化过程

11.5 接受学习的原则与技术

11.6 渐近分化与综合贯通的原则

11.7 先行组织者

11.1 奥苏伯尔的生平

奥苏伯尔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皮亚杰的追随者。

11.2 学习分类

奥苏伯尔从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一个维度是从学习进行

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11.2.1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是指由教师向学生提供前人发现、创造、积累的人类的社会经验,学生把这些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使其成为自己认知事物、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及发明创造的工具的一种学习方式。简单地说,接受学习主要是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人类积累的社会经验)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理解接受学习这一概念时,必须把握三个方面的内容:

(1)人类社会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无尽的社会经验。就经验传递而言,教育就是社会经验传递的特殊系统。学生是这一经验传递系统的构成要素之一,是经验的接受者。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接受社会经验,这就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接受特性。可见,学生学习的接受特性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由经验传递系统的整体特性,以及学生在这种系统中的地位和职能决定的。

(2)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确定的形式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来讲,只需要把教学内容加以内化,即把新的教学内容结合进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

(3)教师向学生呈现的教学材料(教学内容)是人类的间接经验,这些教学材料是教师精心挑选、组织的,它们具有基础性、衍生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11.2.2 发现学习

所谓发现学习,是指在教师不加讲述的情况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得新知识、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学习方法。

布鲁纳是发现学习的倡导者。实际上,关于发现学习,我们在讨论布鲁纳及其学习理论的时候,就已经讨论过。这里,再作进一步的讨论。

布鲁纳指出:“儿童都有他自己的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教师的任务就是“按照这个年龄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去阐述那门学科的结构。”他主张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发现知识,并不是要学生去寻求那些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是要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

他说:“不论是在校儿童凭自己的力量所作的发现,还是科学家努力于日趋尖端的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发现,按其实质来说,都不过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再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而已。”因此,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

理论的中心思想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如果让学生理解了知识的结构,这种理解就会使他不断地发现知识,独立前进。在布鲁纳看来,任何学科都有一定的基本结构(即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及其规律性)。由于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知识的范围和深度都是有限的,所以只有让他们理解了知识的基本结构,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在一生当中都能源源不断地获取大量的知识。

(2)学生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就可以推断所学知识的个别属性。也就是

利用学习迁移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达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境地。

(3)学生不需要在头脑里记住大量的知识,只要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就自然会使他获得大量的知识。布鲁纳特别重视人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要把学生当作是主动参与知识获得过程的人。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并把正确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

根据这个中心思想,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的模式。教师不把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一系列的发现行为去发现并获得所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必须经过自己主动的探索和寻找,从而获得知识的答案,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

11.2.3 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的条件和心理机制有着本质的不同。机械学习的心理机制是联想,其产生的条件是刺激和反应接近、重复和强化等;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其产生的条件,在客观上是学习材料本身要有逻辑意义,在主观上是学习者本人应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内部学习动机),同时其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观念(命题、概念、表象及已有意义的符号等),这样,新旧知识才建立起非人为性和实质性的联系。

所谓非人为性(nonarbitrary),指个人的新旧知识的联系合乎人们理解的逻辑关系;所谓实质性(substantive),指能用同义词或其他等值符号代替而不改变意义或内容。非人为性和实质性是奥苏伯尔划分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的两条标准,他据此给有意义学习下了明确定义: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奥苏伯尔还指出,接受学习未必是机械学习,发现学习也未必就是有意义学习。

如果教师讲授得法,学生学习得法,则此学习必为有意义学习。而学生在发现学习中,如果只是机械地记住解决问题的“典型步骤”,而不知其所以然,则此学习必为机械学习。

可见,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有可能是机械的,也都有可能是有意义的,认为接受学习必然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这是毫无根据的。

11.3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这一论断既给有意义学习下了明确的定义,也指出了有意义学习的两条标准:

第一条标准,是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实质性联系。所谓实质性联系,指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

第二条标准,是新旧知识的非人为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等边三角形概念与儿童认知结构中的一般三角形概念的关系不是人为的,它符合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无意义音节和配对形容词只能机械学习,因为这样的材料不可能与人的认知结构中的任何已有观念建立实质性联系,必须在逐个字母或项目之间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完全是机械学习。在获得数概念前的幼儿,凭借他们发展较快的机械记忆能力,可以将乘法九九表口诀背熟,倘若从中抽出一句问他们,他们将不知所云,这也是机械学习。一切机械学习都不具备上述有意义学习的两条标准。

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性质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前者称为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外因),后者称为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内因)。

(1)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也就是说,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这种逻辑意义指的是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

第一,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是指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第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第三,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这样,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就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11.6 渐近分化与综合贯通的原则

奥苏伯尔也提出了学习组织的四大原则:(1)渐进分化原则;(2)综合贯通原则;(3)序列组织原则;(4)巩固性原则。

在这里,我们拟分析和讨论渐进分化原则和综合贯通原则。

渐进分化原则,是指学生先学习最一般的、包容性最广的知识,然后,逐渐分化,直至具体的细节。这条原则主要针对下位学习(subordinate learning)。下位学习,是指新知识是原有概念的一个特例或例证,一般有两种情况:

(1)新知识纳入原有概念后,新知识获得意义,原有的概念本质不变。比如,蝙蝠这个新概念,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哺乳动物这一概念后,蝙蝠就获得胎生、哺乳的特定意义,而哺乳动物这一概念本质不变。

(2)新知识纳入原有概念后,不仅使新知识获得意义,而且会扩大、深化原有概念。比如,打击走私犯、绿化荒山等新概念纳入爱国行动这一原有概念后,不仅使新概念获得意义,而且扩大、深化了爱国行动这一原有概念。

综合贯通原则,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去,并不断地对其认知结构中的知识要素。进行调整,甚至在必要时,重新组合,从而使新旧知识相互协调,成为一个整体,并促成认知结构的变化。这条原则主要针对上位学习(superordinate learning)和并列结合学习(combinatorial learning)。

上位学习,是指用概括程度较高的新概念,来包含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几个已知概念的过程。例如,儿童已知桌面大小、地面大小、墙面大小和操场的大小,然后,学习面积的概念,从已知的桌面、地面、墙面、操场的大小,概括出面积是物体表面的大小,即新知识是已有几个知识的总括。

并列结合学习,是指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既不是下位关系,也不是上位关系,它们之间有一种潜在的意义,这种潜在的意义就是一般吻合性。例如,已经掌握数量和质量的关系、热和体积的关系、遗传和变异的关系,现在新的学习内容是需求和价格的关系。

这里,新的学习内容既不能类属于原有的关系,也不能概括原有的几个关系,但它们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共同的特征,也就是一般的吻合性――后一种变量随着前一种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这一特征,新关系与已有关系并列结合,新关系获得意义。由于并列结合关系只能利用一般吻合性起固定作用,因此学习和记忆都比较困难。

综合贯通原则主张,在分化出新知识的同时,还要指出新旧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促进二者间的协调和整合。

11.7 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是奥苏伯尔于1960年提出的一个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也是他在教学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之一。

根据奥苏伯尔的解释,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如果原有认知结构中缺少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上位观念,或原有观念不够清晰或巩固,则有必要设计一个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引导性材料,这可能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或者一段说明文字,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直观形象的具体模型,但是,在概括和包容的水平上高于要学习的材料(因此,属于下位学习),构建一个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

这种引导性材料称为先行组织者。

学习较陌生的新知识,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准备时,先行组织者可以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不熟悉的教材内容。使用先行组织者,有助于促进学习的迁移,对于需要解决问题的迁移测验项目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如果学习材料只要求机械记忆,则效果不明显。

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在教育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基于客观主义的哲学传统,即把知识和意义看成是存在于个体之外的东西,是完全由客观事物本身决定的,而学习就是要把外在的、客观的内容转移到学习者身上。

认知派的信息加工论改变了行为主义不谈内部过程的做法,把研究的中心放在认知活动的信息流程上,它看到了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编码和存储等。但是,信

息加工论假定,信息或知识是事先以某种先在的形式存在的,个体必须先接受它们,才能进行认知加工,那些更复杂的认知活动才得以进行

即便它看到了已有的知识在新知识获得中的作用,也基本不是把它看成是新、旧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所以,与行为主义相一致,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基本也是与客观主义传统相一致的。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则是与客观主义相对立的。建构主义强调,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由个体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地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个体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而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不同的个体,由于原有经验的不同,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

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而这一认知建构过程常常是通过参与共同体的社会互动而完成的。

通常所说的建构主义,并非一家之言,也不是一种特定的教学策略或方法,甚至仅仅把它看作是教育学领域中的一种新兴思潮都是不恰当或是不全面的。事实上,建构主义作为当代在欧美国家兴起的一种庞杂的社会科学理论,其思想来源颇杂,流派纷呈,对西方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影响。

被称为继“日心说、进化论、潜意识”之后对人类心理的第四次沉重打击。很多研究者都把自己的理论称为“建构主义”的理论,其实,在具体观点上,却有很大的

差异。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下面,拟从知识观、学生观和学习观,简要地概括建构主义的基本信念。

12.1 知识观

从知识观上讲,建构主义者强调三点: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

假设,如“地心说”被“日心说”取代;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例如中国人喜欢劝酒,认为是热情好客的表现,但是对于外国人而言,硬逼着喝酒会让他感觉很不愉快。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比如同为“月亮”,诗人想到

的“月有阴晴圆缺”,恋人想到的则是“花前月下”的浪漫,天文学家想到则有可能是

第二天的好天气。

12.2 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者在日常生活和先前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

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

是,一旦面临问题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

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都是乱猜的,而是基于他们的经验背景而推出的合乎

逻辑的假设。

比如,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孩子询问母亲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她的母亲回答说:“是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的。”然后,孩子接着问:“那妈妈是从哪出来

的啊?”妈妈继续回答说:“是妈妈的妈妈把我给生下来的。”孩子若有所思,她又问:“那最早的那个妈妈是怎么来的呢?”突然,她恍然大悟地说:“我知道了,是从石头

里出来的,孙悟空就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很小的孩子,也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合理地形成对问题的假设和推理。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

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加工和转换。教师不仅要充当知识的呈现者,而且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

法的缘由,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其理解。这不是简单的“告诉”就能奏

效的,而是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

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调整。

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例如,在幼儿园中,有个孩子每次画鸡都画很多条腿,老师反复纠正,但是,一直无效,老师不禁问孩子:为什么给鸡画那么多条腿?孩子的回答:他最爱吃麦当劳的鸡腿,所有,他想让鸡

多长几条腿,就有更多的鸡腿吃了。其实,在学习者的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将

构成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它充分揭示了看问题的各种角度。当然,在个体的自我发展和外部引导两者之间,尽管建构主义着力研究的,是前者,但是,它并不否认后者,它并不是取消教

师的影响,而是说,不能径直地教。

12.3学习观

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个方面:

(1)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学习者综合、重组、

转换、改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解释新信息、新事物、新现象,或者解决

新问题,从而生成个人的意义。

假如教师告诉学生“精英”就是“精通英文的人”,然后,再询问他们“精华”是什么意思。他们也许会说:“精华”是“精通华文的人”。虽然这两者都是对语词本身涵义的曲解,但是,从逻辑上讲,学生正是在创造性地使用教师教给他们的方式来回答问题的。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学习不是每个学生单独在头脑中进行的活动,学习者也不是孤立地探究自然的人,而是一个个社会的人。学习者的学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的,即使学习者表面上是一个人在学习,但是,他所用的书本、纸笔,或者电脑、书桌等,都是人类文化的产物,积淀着人类社会的智慧和经验。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个过程常常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所谓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和文化。

在大学里,一个研究生导师及其课题组,就是一个学习者共同体,或者实践共同体。刚成为研究生的学生,处在这个共同体的边缘,对这个实践共同体的知识、活动、方式、规则等,都比较陌生。做的事情也比较低层次,随着年级的升高,这些学生对这一共同体的知识、活动、规则、方式越来越熟练,发言的机会越来越多了,承担的任务也越来越高级、完整,最后,成为共同体的骨干,掌握了共同体的所有知识、活动方式等。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合法的边缘参与。

(3) 学习的情境性

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认知的观点,强调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在他们看来,知识不可能脱离于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知识是生存于具体的、情境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的。知识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如名词术语等),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才能真正被人所理解。

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就如同手工作坊中师傅带徒弟一样。学习者(如同“徒弟”)通过对某种社会实践的参与而逐渐地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工具、活动程序等,形成相应的知识。

教育心理学 第03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学习与学习理论的概述 一、学习的实质 (一)学习的概念 心理学对学习问题的探讨由来已久,涉及的内容也较为广泛。纵观100多年“学习”研究的历史,虽然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给学习下的定义各不相同,但都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揭示了学习的实质。综合来看,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包括人类和动物的学习。目前对广义学习的定义,心理学界较为一致的意见是: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二)学习的实质 学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例如,儿童学习弹琴,这属于一种外显的行为变化。还有一些学习则属于行为潜能的变化,没有外显的行为表现。例如,儿童从电视中或成人身上观察、习得的某些行为通常并没有马上表现出来,而是在日后的某些场合或情境中展现出来。道德规范的获得往往不是在当前行为中立即表现出来,但它却能影响人们未来的行为。在行为潜能的变化中,虽然外在行为没有直接、明显的变化,但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已经发生了变化。 2.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药物、疲劳、疾病等因素也能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但这些变化都是比较短暂的。疲劳会影响人的行为,降低工作效率,但这是短时间的,一旦解除疲劳,行为便表现如初,因此,疲劳引起的行为变化不是学习的特征。我们学习驾驶车辆、学骑自行车、学游泳等行为变化都是比较稳定的,甚至终生不忘,这些才是学习的特征。 3.学习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各种生理因素 例如,身体的发育、衰老或受到伤害等都可以引起主体较大的变化,但这不是凭借经验习得的,而是非习得的变化,所以不能称之为学习。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由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产生的比较正规的学习,例如,学生在校学习、运动员技能训练等都属于这一种;二是由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随机学习,例如,路遇交通事故而学习了交通法规。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是指行为或行为潜能变化的过程,而不是变化所产生的结果。例如,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得少到知得多的过程,而学生的学习结果指的是学习成绩。当然,可以从成绩推断有无学习发生,或发生的性质和强度,但成绩本身并不是学习。 4.学习没有价值标准与对错之分 在学习理论中,行为的改变是没有价值标准与对错之分的。例如,某学生在外语课上学会了错误的发音或某人养成了酗酒的不良习惯,虽然从价值观上看,前者是错误的行为,后者是属于不良的习惯,但用学习的概念来衡量,两者的行为改变过程都属于学习。 5.学习是指过程而非结果 学习是指个体行为改变的过程,而不是指结果。如某学生语文考试得了满分,这是结果。学习理论往往不把学习的结果当做研究的内容,而是着重研究学生获取满分之前的整个学习过程,如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以及学习动机等。

《教育心理学》分章强化题三: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教育心理学》分章强化题三: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可以归入到学习中的现象有()。 A.事故后体会到交通法规的重要性 B.疲劳时记忆力下降 C.乳儿抓住碰到的东西 D.青春期少年的嗓音变化 2.新生渐渐知道铃声代表上课,这属于()。 A.信号学习 B.辨别学习 C.概念学习 D.言语联结学习 3.各种动作技能的学习,都离不开()。 A.连锁学习 B.言语联结学习 C.解决问题的学习 D.信号学习 4.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属于()。 A.认知策略 B.言语信息 C.动作技能 D.智慧技能 5.在试误学习过程中,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这符合()。 A.练习律 B.准备律 C.效果律 D.联结律

6.家长对考试成绩好的孩子给予物质奖励是()。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7.一个学生上课讲话,老师要他写“我上课讲话,真丑”1000遍,这属于()。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替代强化 8.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的学说为()。 A.认知-结构学习论 B.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C.完形-顿悟说 D.建构主义学习论 9.有意义接受学习论的提出者是()。 A.苛勒 B.布鲁纳 C.斯金纳 D.奥苏伯尔 10.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的学习是()。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机械学习 D.意义学习 11.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的理论为(或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的力量是)()。 A.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论 B.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C.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说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串讲资料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 ●§3.1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3.2 联结学习理论 §3.3 认知学习理论 学习目标 1.熟悉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 ,先行组织者。 2.了解学习的实质、联结学习理论和认知学 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规律、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模式。 3.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运用。 §3.1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一)学习的心理实质 学习是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 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 久的 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二)人类学习和学生的学习 人的学习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是一个人将这些经验传递到另一 个人的特殊过程。 与动物的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 (1)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 验的过程; (2)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 主动的过程。 幻灯片5

(二)人类学习和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时 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充 实自己的过程。 学习内容: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问 题解决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道德品质和健康 心理的培养。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 (一)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中,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 1.信号学习 2.刺激——反应学习 3.连锁学习 4.言语联结学习 5.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规则或原理学习 8.解决问题学习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1.智力技能 2.认知策略 3.言语信息 4.动作技能 5.态度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 (三)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一)学习的心理实质 1、概念:广义的学习是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一定义说明: ①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③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二)人类学习和学生的学习 1、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 ①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②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③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我国心理学家对人的学习的定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变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 ①定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②学习内容: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P32-33)来源:考试大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 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 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①智力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 3、我国: ①知识的学习;②技能的学习;③行为规范的学习 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P34-43) 一、理论要点: 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2、强化起重要作用; 3、个体学到的是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 4、习惯形成后,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二、代表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1、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2、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3、提出三个学习规律,即: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①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②练习律是指任何联结,练习运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而不练习则会使联结力量减弱。 ③准备律是指当学习者有准备时,联结实现就感到满意,联结不实现则感到烦恼,学习者不 准备实现而实际联结实现时也会感到烦恼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P37) 基本规律:(理解) 1、获得与消退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C1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三) 主题预告 1. 学习的界定 2. 学习的分类 3.桑代克及其学习理论 4.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5.华生及其环境决定论 6. 斯金纳及其操作条件作用 7.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8. 格式塔的顿误-完形学习理论 9.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10.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11.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1.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分主题预告 11.1 奥苏伯尔的生平 11.2 学习分类 11.3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11.4 学习的认知同化过程 11.5 接受学习的原则与技术 11.6 渐近分化与综合贯通的原则 11.7 先行组织者 11.1 奥苏伯尔的生平 奥苏伯尔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皮亚杰的追随者。 11.2 学习分类 奥苏伯尔从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一个维度是从学习进行

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11.2.1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是指由教师向学生提供前人发现、创造、积累的人类的社会经验,学生把这些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使其成为自己认知事物、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及发明创造的工具的一种学习方式。简单地说,接受学习主要是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人类积累的社会经验)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理解接受学习这一概念时,必须把握三个方面的内容: (1)人类社会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无尽的社会经验。就经验传递而言,教育就是社会经验传递的特殊系统。学生是这一经验传递系统的构成要素之一,是经验的接受者。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接受社会经验,这就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接受特性。可见,学生学习的接受特性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由经验传递系统的整体特性,以及学生在这种系统中的地位和职能决定的。 (2)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确定的形式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来讲,只需要把教学内容加以内化,即把新的教学内容结合进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 (3)教师向学生呈现的教学材料(教学内容)是人类的间接经验,这些教学材料是教师精心挑选、组织的,它们具有基础性、衍生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11.2.2 发现学习 所谓发现学习,是指在教师不加讲述的情况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得新知识、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学习方法。 布鲁纳是发现学习的倡导者。实际上,关于发现学习,我们在讨论布鲁纳及其学习理论的时候,就已经讨论过。这里,再作进一步的讨论。 布鲁纳指出:“儿童都有他自己的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教师的任务就是“按照这个年龄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去阐述那门学科的结构。”他主张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发现知识,并不是要学生去寻求那些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是要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 他说:“不论是在校儿童凭自己的力量所作的发现,还是科学家努力于日趋尖端的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发现,按其实质来说,都不过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再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而已。”因此,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 理论的中心思想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如果让学生理解了知识的结构,这种理解就会使他不断地发现知识,独立前进。在布鲁纳看来,任何学科都有一定的基本结构(即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及其规律性)。由于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知识的范围和深度都是有限的,所以只有让他们理解了知识的基本结构,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在一生当中都能源源不断地获取大量的知识。 (2)学生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就可以推断所学知识的个别属性。也就是

2011年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美国第一个特巴甫洛夫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的基础的人是 A.巴甫洛夫 B.桑代尔 C.班杜拉 D.华生 ( ) 2. 有的学生平时易受暗示,属从于权威,按照他人的意见办事,不善于适应紧急情况,这类学生的性格类型属于 A.场依存性占优势 B.场独立性占优势 C.情感型 D.内倾型 ( ) 3. 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A.蜜蜂采蜜 B.猴子练攀爬 C.病症导致的行为改变 D.儿童模仿别人的行为 ( ) 4. 学习“工作总量=工作效率X工作时间”这是 A.规则学习 B.概念学习 C.辨别学习 D.解决问题学习 ( ) 5. 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是 A.社会自我 B.心理自我 C.生理自我 D.精神自我 ( ) 6. 提出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心理学家是 A.奥苏伯尔 B.布鲁钠 C.加涅 D.桑代克 ( ) 7. 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只是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A.完型---顿悟论 B.认知---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 8.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是 A.刺激分化 B.刺激泛化 C.刺激比较 D.行为强化 ( ) 9. 要求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刺激的 A.获得 B.消退 C.泛化 D.分化 ( ) 10. 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应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 A.机械学习 B.意义学习 C.接受学习 D.发现学习( ) 11. 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把知识转化为各年龄的学习者都能理解的知识结构,并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这是下面哪种理论的观点? A.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B.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 12. 在西方,对学习分类有较大影响的心理学家是 A.加涅 B.斯金钠 C.托尔曼 D.桑代克 ( ) 13.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钠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 A.构造一种完型 B.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C.形成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 D.对环境条件的认知 ( ) 14. “杯弓蛇影”反应的是一种什么现象? A.刺激泛化 B.刺激分化 C.刺激比较 D.分为强化 ( )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与学习理论的概述 学习的概念: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的实质: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学习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学习没有价值标准与对错之分 学习是指过程而非结果 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行为 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 人类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 经验的过程。 学生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 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2、联结学习理论与应用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反射理论: 实验:研究狗的消化系统,给与无条件刺激(食物)来诱发条件刺激(铃声),从而研究唾液分泌情况。 条件反射的基本观点:经典条件作用就是原本不能诱发反应(唾液分泌)的中性刺激(铃声),与能够诱发反应的刺激(食物)多次配对后,使中性刺激也能够诱发同类反应的学习过 程。 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条件的获得,实质条件刺激(铃声)反复与无条件的刺激(食物)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亦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条件作用的消 退是指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铃声)对此重复出现,但没有无条件刺激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第三章 1、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人类学习是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动物的学习是在维持生存和种族延续后代的自然环境下产生的,二者的本质差别。人类学习是在社会环境中的一种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而动物的学习只限于满足个体的生理需求,消极适应自然界环境变化的要求。 3、学生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4、联结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S-R模式 5、认知学习理论: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个体学习的不仅依赖于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不受习惯所支配。 6、联结学习理论的观点:教学目标是通过向学习者呈现刺激,学习者作出适当的反应。 7、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如何使知识更有意义,必须基于学习者现有的心理结构和图式。 简答 学习的实质或特征: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而引起的;4、学习没有价值标准与对错之分;5、学习是指过程而非结果;6、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行为。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经典实验 人物:巴甫洛夫(1904年诺贝尔奖);实验:狗的条件反射实验;规律:1、获得与消退。(1)条件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2)条件作用的消退是指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多次重复出现,但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使条件刺激失去信号意义的过程。2、刺激的泛化与分化。(1)刺激的泛华指在条件反应建立初期,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也能够诱发条件反应。(2)刺激泛华指只对刺激作出条件反应,而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不予反应。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的经典实验 人物:桑代克;实验:桑代克尝试错误理论的实验使猫走“迷笼”实验。桑代克把一只饥饿的猫放到特制的迷笼中,把食物放在笼外,使猫可望而不可即。“迷笼”情境和触动开关的动作之间建立了联结;基本观点:尝试错误说,即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桑代克超越巴甫洛夫之处在于,他提出了某个行为之后出现的结果会影响未来的行为;规律:(1)效果率:即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或减弱)受反应之后的效果支配。如果反应之后得到了满意的结果,那么在联结就会加强;如果反应之后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那么联结就会削弱。个体当前行为的结果对决定未来起着关键的作用。(2)练习律:是由使用律和失用律组成。使用律是指一个已形成的刺激反应联结,加以练习应用,则联结就会增强;失用律是指若不予以使用,联结就会减弱。练习律必须与效果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教育心理学》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不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B.了解低碳生活并付诸行动C.蜘蛛织网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2.一名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个他从来没有见到过的三角形的面积,这表明他已经具备了()。 A.言语信息B.动作技能C.智慧技能D.认知策略E.态度 3.某位学生近一段及时完成作业,老师告诉他放学后不必再留在教室里完成作业了,此后该生继续按时完成作业,这时该生受到了()。 A.正强化B.负强化c.正惩罚D.负惩罚 4.奥苏贝尔提倡的一种学习类型是()。 A.有意义-发现学习B.有意义-接受学习C.机械-接收学习D.机械-发现学习 5.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属于刺激()。 A.获得B.消退C.分化D.泛化 6.“孟母三迁”终使孟子成才,能够有效解释该现象的理论是()。 A.认知学习理论B.社会学习理论C.人本主义理论D.建构主义理论 7.学生学习“功=力×距离”,这种学习属于()。 A.辨别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规则或原理学习 8.()指教材被分成若干小步子,学生可自定学习步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反应,并给予及时强化和反馈使错误率最低。 A.程序教学B.组织教学C.个别化教学D.指导教学 9.()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布鲁纳B.班杜拉C.桑代克D.巴甫洛夫 10.布鲁纳认为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适合形式呈现,以下不属于他提出的呈现方式的一项是()。A.动作表象B.图像表象C.符号表象D.情感表象 11.最初主张S-R联结存在意识中介的心理学家或心理学流派是()。 A.格式塔学派B.布鲁纳C.斯金纳D.托尔曼 12.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称为()。 A.刺激分化B.消退C.刺激泛化D.获得 13.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的提出者是()。 A.桑代克B.苛勒C.斯金纳D.巴甫洛夫 14.布鲁纳的学习论是()。 A.完形顿悟说B.有意义接受学习论C.认知结构学习论D.建构主义 15.观察者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这称为()。 A.外部强化B.自我强化C.直接强化D.替代强化 16.“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是指()。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2、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五要素:教师(关键作用)、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社会环境。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 5、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①帮助教师正确地了解问题②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④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6、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①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②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③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④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个方面。 7、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强调它的综合性特色。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人的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2、心理发展包括方面: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3、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4、学习准备: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5、关键期:关键期是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心理发展关键期的教育启示:抓住关键期及时进行教育,事半功倍。但不能认为儿童过了某个年龄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6、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 图式:是指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儿童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的适应,并组织他们周围的环境。 同化:是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是量变。 顺应:是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顺应是质变。 平衡:是主体的发展趋向,主体主动趋向于与环境平衡;这种平衡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实现的。 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皮亚杰理论在素质教育中的运用:教学内容应适合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学过程应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教师的角色主要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辅助者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应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1)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过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2)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过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3)儿童在认知发展中存在个体差异贡献:揭示心理发展的一些规律,有助于人们预测儿童的心理发展,并施以正确的教育影响。 8、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1)“最近发展区"思想(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儿童的这两个发展水平的动力状态是由教育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创造出“最近发展区”。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3)学习的最佳期限:对儿童的教育教学必须以生物成熟为前提,又要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最佳期限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如果错过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将不利于其发展。教育教学的最佳期限也就是儿童最容易接受有关教育教学影响的时期。 9、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10、认知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特点:持久性和一致性。分类:1)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2)冲动型与沉思型3)发散型与辐合型 11、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1)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中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2)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3)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12、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3、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基本观点: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决定的发展危机.分为8个阶段:信任对不信任(0—1.5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勤奋对自卑(6-11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14、健康人格的建构:1)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统合;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悦纳自我;自尊、自爱;努力发展身心潜能,自信、自强。②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的和良好的情绪是人格成熟的标志.2)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社会的统合;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原则。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实践活动的统合.具有实践活动的自我效能感. 15、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16、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或自我概念,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具体地说,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体验和评价。 17、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表现形式):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18、自我意识的内容(形成的三个阶段)(奥尔波特):①生理的自我:个体对自己身体、生理状态的认识和体验②社会的自我:个体对自身与外界客观事物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③心理的自我: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的认识 19、自我意识的发展:生理自我发展、生理自我发展、心理自我发展、自我同一性形成

小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 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 大纲、教材、课程。 3.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 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4.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和社会 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特性的发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5.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 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它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6.教学过程:是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 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7.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的时间内有目 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8.实验法:是指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 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9.访谈法:是指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心理和行为 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 系列心理变化。 2.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3.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 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 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 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6.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 关系的意识。 7.认知方式:又叫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 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是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8.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9.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 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完整版)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一)广义的学习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理解这一界定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引起的是学习者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某种变化 第二,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是习得的 第三,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二)人类的学习和学生的学习 1.人类的学习 人类的学习即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人的学习和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些主要有:(简答) 第一,人类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建构过程 第二,人类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第三,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活动中,通过以语言为中介来实现的 2.学生的学习 学生学习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步骤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它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 (一)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早期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将学习分为体现不同水平层次的八类: 1.信号学习 一种最简单的学习,指学会对某种信号作出特定反应。如经典条件反应就是一种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即操作性条件反应学习,指学习将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应相联结,即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在这种学习中,强化起着关键作用 3.连锁学习

即把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组合成系列,以形成动作联结,完成较复杂任务的学习。这是各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学习形式 4.言语联结学习 5.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规则学习 8.问题解决学习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为更好地指导教学,加涅从学习与教学相结合的关系探究中,从学生学习后实际可获得的结果研究中,又将学习划分为五种类型,即: 1.言语信息学习即事实性知识的学习,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2.智慧技能学习即学会运用概念、规则办事的能力。解决“怎么样做”的问题 3.认知策略学习这是一种对内调控的能力,是学会学习的核心成分 4.动作技能学习 5.态度的学习 (三)我国的分类 1.知识的学习 2.技能的学习技能有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两种 3.社会规范的学习 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实际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行为之间建立联结。强化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联结学习理论主要有经典性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两种 一、桑代克的试误学习论 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的尝试并逐步淘汰错误而习得的 (一)经典实验 桑代克的动物学习迷箱之一,饿猫被关进迷笼里面,它若拉开箱内装的闩子,便可打开箱门。猫学会了“开门”,即在门闩(刺激)与打绳索(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由此桑代克解释:在学习情境中,动物的行为开始按照自身冲动作出反应,具有试误的性质,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稳定的刺激-反应联结得以形成 (二)学习的基本规律 1.效果律 效果律指在学习过程中,当学习者对刺激情境作出特定反应后如果能获得满意的结果,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则会加强,如果给予烦恼的结果就会减弱 2.练习律 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随着学习者的练习和运用而增强,反之,变得越来越弱,这即练习律

教育心理学第3章练习题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选择题: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中,最低层次的学习是【A】P32 A.信号学习 B.连锁学习 C.辨别学习 D.概念学习 2、巴甫洛夫的检点条件反射属于【B ] P36 A.信号学习 B.刺激一反应学习 C.连锁学习 D.言语联结学习 3、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D】P35 A.斯金纳 B.布卢姆 C.皮亚杰D、桑代克 ■桑代克认为学习过程是【】 A.顿悟过程 B.同化和顺应过程 C.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在桑代克的饿猫逃出笼子的实验中,饿猫一次成功逃ft获得食物的动作就会保留下来, 而多次岀现的无效动作却最终都被淘汰。这种学习定律属于【C ] A.练习律 B.准备率 C.效果律 D.选择反应律 6、桑代克提岀的尝试一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中第一个规律是【D】P35 A.准备率 B.理解律c.练习律D效果律 7、如果条件相等,满意的结果会增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烦恼的结果会削弱联结。 这是桑代克的【B】P35 A.联结律 B.效果律 C.准备律 D.练习律 8、巴甫洛夫经典实验"条什反射”中用的动物是【C】P36 A.鸽子 B.猩猩 C.狗 D.白鼠 9、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这是条件反射的【C】P37 A.获得 B.消退 C.泛化 D.分化 10、儿童做对了某件事,得到成人的物质奖励或表扬,属于【A】P39 A.正强化 B.零强化 C.负强化 D.惩罚 11、儿童因有改进错误行为表现,所以家长取消了限制儿童看电视的禁令,这属于【A ] P39 A.负强化 B.正强化 C.无强化 D.惩罚 12、古典格式塔学派认为学习过程是【C ] P43 A.尝试与错误 B.形成认知地图 C.顿悟 D.观察 13、主张以“发现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的理论是【C ] P45 A.完形一顿悟说 B.尝试一错误错误 C.、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D.有意义接受学习沦 14、“学习的本质在于在头脑中主动形成认知结构”是以下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C】 P45 A.桑代克 B.苛勒 C.布鲁纳 D.斯金纳 15、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C ] P45

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最新版)

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 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3、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P6)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补充发展时期30-—50年代见课本P10)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补充成熟时期60年代见课本 P10)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 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性研究;第四,社会文化研究。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专题练习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一、单选题 1.被誉为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的是( A 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 )。 D.布鲁纳 2.下列不属于学习引起的变化的是()。 A. 幼儿会喊爸爸、妈妈 B.青春期嗓音变化 C.骑车 D.会使用电脑 3 学习对某种信号作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应是 (A.刺激——反应 B.连锁 C.辨别 D.信号 )学习。 4.属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类型是( )学习。 A.刺激——反应 B.信号 C.概念 D.连锁 5.属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类型是( )学习。 A.信号 B.规则 C.解决问题 D.刺激——反应 6 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动作联结的学习类型是()学习。 A. 连锁 B.概念 C.辨别 D. 刺激——反应 7.各类动作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学习。 A.信号 B.规则 C.连锁 D.刺激——反应 8.对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分别作出适当的反应的学习是()学习。 A.连锁 B.概念 C.辨别 D.规则 9.()学习是指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其抽象特征作出反应。 A.解决问题 B.概念 C.辨别 D.规则 10.把鲸鱼、象、狗等概括为“哺乳动物”,这属于()学习。 A.解决问题 B.概念 C.辨别 D.规则 11.理解“功 =力×距离”这一公式,这是()学习。 A.信号 B.概念 C.辨别 D.原理 12.掌握教育学基本原理后,用之于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这是()学习。 A.解决问题 B.规则 C.概念 D.刺激——反应 13.()是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 力。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动作技能 D.态度 14.()是使用符合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态度 15.()表现为学会陈述观点的能力。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态度 16.()是对外的平稳而精确的操作能力。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动作技能 17.()表现为个体对人、对物或某些事件的意向。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态度 18.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后能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 增强,这是()。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强化律 19.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如果练习运用,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如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