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

◆表示老师说的重点

1、当代文学含义:“当代文学”是相对于“现代文学”而言的,指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迄今仍处在继续发展过程中的文学。在通常的意义上,中国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新中国的大陆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主体。

2、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1、十七年文学(1949~1966)当代文学一体化逐步形成

2、文革文学(1966~1976)文学一体化达到顶峰

3、新时期文学(1976~)80年代文学

逐步解体,走向开放90年代文学

3、十七年文学时期,文学和政治的关系老师提到了,但是课件上没有呢

4、文学思潮

◆5、中国当代文学史开端: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北平)

(1)三个主要报告:A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B周扬关于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是把解放区文学当作新中国文学的楷模和雏形来论述的。

C茅盾关于国统区文艺情况的报告《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从反面为解放区文学做了铺垫。

(2)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3)新体制的组织建设:(1)建立了文联、作协等各种社团(2)创办《文艺报》(全国文联)、《人民文学》(作协)

(4)文代会的意义:“当代文学”的起点。

①实现了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队伍的大会师;

②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③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

④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一次文代会最为重要的意义,便是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对于文学的全面领导,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和新生政权与文学艺术家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主客体关系。

6、建国后三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

毛泽东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

批判的内容:批判以社论的精神为基调从三方面进行:1.宣扬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贬低了农民革命的作用。2、宣扬了资产阶级投降主义和个人苦行主义。3、污蔑了中国人民前进的历史道路,肯定了武训是救世主,就否定了农民革命推动历史发展的本质。

(二)、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1954-1955)

两个方面展开:(1)批判俞平伯的红学观点:①俞平伯断定《红楼梦》是记录自己经历的情场角逐的才子佳人小说,这对概括书的思想意义是不全面的。②宣传了佛家的色空观念。③在人物塑造上,主张“钗黛合一”,没有褒贬倾向。④以考证代替了社会意义。(2)批判《文艺报》压制小字辈。(3)真正目的:打击胡适在国内学术界的影响。(破旧立新的需要)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与胡风集团冤案(1955年开始)

(1)、文艺界内部的批判为达到文艺界思想的统一,从1952年9月开始,中宣部召开了四次有胡风本人参加的胡风文艺思想座谈会。2、历史的分歧:⑴左联内部的矛盾;⑵国统区与解放区不同处境,文艺整风带来的矛盾

激化;⑶解放前夕批判胡风与舒芜《论主观》,再次挑起的风波;⑷第一次文代会上茅盾对胡风与路翎主观思想的批判。胡风文艺思想:(1)主观战斗精神(2)阶级斗争实践和生产实践。(3)反对题材决定论(4)关注精神创伤(启蒙)(5)五四新文学文学形式传统

◆7、文艺界短暂春天:百花文学含义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

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文学界遂出现了突破僵化教条、冲破禁区的文学思潮。为后世文学启蒙起到了促进作用。

有价值的文学作品:(1).文学创作上,出现了一批“干预生活”的作品,最重要的特点是敢于揭露生活的矛盾,突破了“无冲突论”,有意识地加强了对现实政治的“干预性”,更多负起揭发时弊、关切社会缺陷的责任;

刘宾雁《在桥梁的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耿周《爬在旗杆上的人》→质疑和批评现状,召回作家的批判意识;

(2).创作题材突破了不能描写爱情等禁区,表现出对个人生活和情感价值的维护和开掘

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

(3).文艺批评和文艺理论的研究上,表现出摆脱教条,冲破禁区,大胆探索的精神

何直(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周勃《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巴人《论人情》、钟惦棐《电影的锣鼓》、陈涌《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

8、文艺界的整风反右运动

1.1957年7月,毛泽东撰写了《〈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随后,一场波及广泛的“反右”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

2.文艺界是反右斗争的重灾区

“右派作家”:丁玲、陈企霞、冯雪峰(“反党小集团”)艾青、李又然、舒群、罗烽、白朗、萧军;王蒙、刘冰雁、邓友梅、刘绍棠、李国文、陆文夫、张弦、张贤亮、白桦、流沙河等

◆9.新民歌运动

(一)、新民歌是大跃进的产物:新民歌运动是大跃进的产物,是1958—1959年由毛泽东亲自倡导,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民歌收集与创作的运动。

(二)、新民歌运动的开展:“采风大军总动员”;“诗歌村”、“诗歌乡”运动。提倡“人人写诗歌,村村出诗人”,违背了诗歌创作的规律,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1960年初结束。

(三)、如何评价大跃进中的新民歌运动

(1)自上而下地号召、组织,甚至是在强制下人为地发展起来的。

(2)新民歌运动是大跃进的产物,脱离了民间歌谣的现实主义传统。

(3)浪漫主义成了空洞的口号。

(4)过分强调精神力量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时间:1957年夏,作家:丁玲、陈企霞、冯雪峰被打成“反党小集团”,受牵连者有三人的老朋友艾青、李又然、舒群、罗烽、白朗、萧军。王蒙、刘冰雁、邓友梅、刘绍棠、李国文、陆文夫、张弦、张贤亮、白桦、流沙河

大跃进民歌运动的内容:

(1)大跃进民歌中的劳动主题。①抒写全民苦战中的豪情②抒写大跃进劳动战果的辉煌。

(2).大跃进民歌中的爱情主题。几个统一模式:

①、是爱情标准的高度“政治化”。

①是爱情的追求均为大跃进劳动中的你追我赶。

②是大跃进完成了再结婚。

(3)大跃进民歌中的颂歌主题。这里所论述的颂歌,专指纯粹性的颂歌。这类颂歌中,有些创作时间可能并不在大跃进时,只是大跃进中仍在传唱。

①《东方红》中“大救星”主题的延续,如《主席走遍全国》。②、歌颂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

4.新民歌运动的评价:

(1).大跃进民歌全面发展了五十年代颂歌的基本主题,并将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是五十年代颂歌在民间的大普及。①、自上而下地号召、组织,甚至是在强制下人为地发展起来的。遵命诗歌,违反民间文学创作的原则。

②、新民歌运动是大跃进的产物,脱离了民间歌谣的现实主义传统。③、浪漫主义成了空洞的口号。过分强调精神力量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④、加深了诗人队伍的分化新民歌的出现,加深了诗人队伍的进一步分化,改变了诗坛的格局。由工农兵组成的庞大诗人队伍,像王老九、孙友田、刘章等。⑤、“集体写作”下的个人和艺术个性的缺失新民歌追求集体主义,排斥个人主义,使当时的诗坛,诗人个人的空间更加狭小。

(2)、在间接意义上,它的发生还从两个方面改变了诗歌创作的整体布局:

第一,大跃进民歌本身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诗歌创作的畸形发展,作为对以浮夸空想为特征的浪漫主义的一种反拨,民歌运动之后诗歌创作中的叙事倾向明显强化,长篇叙事诗开始勃兴;

第二,大跃进民歌运动以对民间诗歌的收集和整理为前提,民间和兄弟民族地区的歌谣和史诗受到高度重视,由此大大推动了业已进行的对兄弟民族史诗的发掘和整理工作,一批兄弟民族史诗作品重放异彩。

成果:《新民歌歌谣》(由郭沫若、周扬等搜集主编)

10.文艺政策的调整(掌握三次会议的主题)

文艺政策的调整:新侨会议、广州会议、大连会议(强调发扬艺术民主、尊重文艺规律)

①新侨会议:1961年6月中宣部、文化部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和全国电影故事片创作会议,会议议题是讨论如何贯彻“双百”方针。周总理参加了会议,他强调文艺工作要民主,要符合艺术规律,反对套框子、挖根子、抓辫子、扣帽子和打棍子,使文艺工作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还鼓励文艺工作者要解放思想。

②广州会议:1962年3月,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在广州召开。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陈毅讲话都在讲话中宣布取消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并且承认大部分知识分子已经“是人民的知识分子”,从而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正确评价和对待知识分子,改善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同时,他们仍然强调艺术民主的有关问题。

③大连会议:1962年8月,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在大连召开。会议提出要在现实主义深化的基础上寻找“两结合”的道路,并且主张在塑造先进英雄人物的同时,也应该塑造更多的处于中间状态的“中间人物”。

讨论文艺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提出“现实主义深化”和写好“中间人物”的理论思想。

11、十七年诗歌(主题)

颂歌、战歌成为诗歌的主导潮流。颂歌是以歌颂作为诗歌的主题。但也有一些好诗,是那种主题明朗,格调健康向上的作品。

祖国颂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英雄颂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建设新生活之歌1953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顺利完成

主要特点:(一)颂歌、战歌成为诗歌的主导潮流

(二)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异

主要诗人:郭小川(重点)、贺敬之、闻捷

12、郭小川:

(1)主要作品:①政治抒情诗:《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组诗)

②长篇叙事诗:《将军三部曲》、“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回避战争的直接描写,着力写主人公的心理和内心活动)

(2)创作阶段:

①诗情爆发期(1955-1956年)对早期主题的呼应

《致青年公民》(组诗)直抒胸臆(楼梯体或阶梯体)努力克服议论多于形象,复杂的生活内容和新题材,有很强的表层宣传鼓动性,深沉的情感内涵。《向困难进军》

A.内容上:响亮的战鼓,时代的号角

B.形式上:采用了马雅可夫斯基楼梯诗的形式,诗句简短有力,节奏鲜明

②1957-1960年诗歌内容的探索时期(最复杂最值得珍视的时期)对知识分子独立思考

抒情诗:《致大海》、《望星空》叙事诗:“爱情三部曲”、《一个和八个》

③60年代前期诗歌艺术上的探索,逐步走向成熟(时代豪情与个人化的表达结合)

开创“新辞赋体”(讲究排比,对称,渲染,产生一种气势),“新散曲体”(《厦门风姿》、《乡村大道》、《甘蔗林——青纱帐》、《青纱帐——甘蔗林》、《祝酒歌》、《昆仑体》)

④抗争期(1966-1976)文革

《万里长江横渡》、《江南林区三唱》、《团泊洼的秋天》

总体特色:1.具有鲜明的时代光彩。革命者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与强烈的时代色彩的有机融合。作为一名“战士诗人”,郭小川的诗歌始终响应时代脉搏,从中可以“看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听到时代前进的声音”。2. 闪耀着哲理的火花。郭小川善于将对社会人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凝炼为哲理性主题,许多诗立意深刻、发人深省。3. 诗歌形式多样。继承感物言志的诗歌传统,对各种诗歌体式进行了尝试,灵活自如地运用了楼梯式、自由体、新辞赋体等形式。

新辞赋体是郭小川吸收、改造、发展楚辞、汉赋中的有益因素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有人称为“郭小川体”(又称政论体、长廊体、长句体)。其特点是:诗句较长,押韵严格,停顿齐整,节奏鲜明,讲究行与行、段与段之间的大体对称。在写作技巧上,多采用比兴、铺陈、排比、重叠、对偶、夸张等表现手法;文辞华美。抒情方式上,诗人采用铺张渲染、反复咏叹的方法,来达到热烈澎湃的艺术效果。风格壮美而又婉转多姿.

13、贺敬之:诗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回延安》、《放声歌唱》等

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特点:⑴.贺敬之的诗是时代的颂歌。以敏锐的目光抓取时代的重大的事件、主要的生活内容。⑵.运用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革命浪漫主义风格突出。⑶.注意吸收民歌和古诗的营养,又不排斥外国诗歌的影响,如"信天游"体与"楼梯体"就被诗人以熟练的笔法熔铸为一体。

14、闻捷代表诗作一是《天山牧歌》中的抒情组诗诗集《天山牧歌》(1956)爱情诗较多,清新、优美、积极乐观。一是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1959-1962,未完成)。“诗体小说”。①短诗:诗集《天山牧歌》歌唱新疆少数民族的新生活以及爱情。《吐鲁番情歌》《爱情》《苹果树下》《夜莺飞去了》等

秧歌剧《加强自卫队》是他的第一个作品

把“叙”与“抒”完美融合起来是闻捷的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

代表闻捷的诗歌风格并产生影响的诗集是《天山牧歌》:第一部诗集

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分三部。第一部《动荡的年代》1959年。第二部《叛乱的草原》1962年。第三部《觉醒的人们》

组诗《吐鲁番情歌》

闻捷的抒情诗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也有着新疆民族的诙谐幽默、乐观明净的特点,民族色彩、地域色彩十分浓烈。

15、十七年小说

特征:“单一化”是这一时期小说形态的总体特征。

1.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革命英雄主义的情绪和基调。

2.民族化和大众化成为作家追求的艺术方向。

3. 以突出工农兵正面人物为主的人物塑造原则

18、小说的两大题材(注意作者和作品,会有选择题)

以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为主(原因:生活经验、现实的政治文化的需要)

(1)革命历史小说:代表作品:

①解放战争:长篇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短篇: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

②抗日战争:孙犁《风云初记》、知侠《铁道游击队》

③三十年代革命斗争:梁斌《红旗谱》、王愿坚《党费》、杨沫《青春之歌》

④抗美援朝:杨朔《三千里河山》、陆柱国《上甘岭》、巴金《团圆》

⑤其他历史: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李自成(第一卷)》咏史记怀

(2)农村题材:代表作品:赵树理《锻炼锻炼》柳青《创业史》

(3)非主流小说:①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红豆》、《在悬崖上》、《小巷深处》

②干预生活的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办公厅主任》、《田野落霞》

二.创作成就:①颂歌的激情激励起一代中国民众的革命生产激情②塑造了一批群众化的鲜活的英雄人物③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客观的历史事实

三.局限:①文学政治化②题材单一化③手法简单化④人物形象扁平化⑤作家非专业化

(一)农村题材小说:

两个主要的创作群体:陕西作家群(柳青、王汶石);山西作家群(赵树理、马烽、西戎、胡正、束为).一.赵树理和山西作家 50年代中后期,围绕赵树理的创作,在山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被人称之为“山西作家群”。“山西作家群”创作的普遍特征:1、地域特征:描写山西的风土人情2、写作与农村的实际工作之间紧密结合。

3、角色认同:按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写,但是一个有先进思想的农民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4、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和语言的通俗。通俗、幽默,深受读者欢迎。

赵树理(为民间文化代言)

文学思想:(1).关于“文摊文学”赵树理认为“文坛太高了,群众攀不上去。最好拆下来铺成小摊子。(2).在文艺与政治关系上,赵树理认为文艺始终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他的小说一般都是问题小说,大多属于工作范畴。

创作特点:(1)、关注现实,自觉地让创作服务于现实斗争。(2)、坚持从农民的立场看待农村生活,更多地关注与反映人民内部矛盾。(3)、大量借鉴使用了中国传统民间文学的艺术手法,创造了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赵树理借鉴“传统民间文学的艺术手法”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①以故事为中心结构小说,较少有孤立静止的心理描写、景物描写和肖像描写。②注重故事的连贯性,强调有头有尾和前后照应。③重视语言的通俗化、口语化。④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

《锻炼锻炼》为代表。

《“锻炼锻炼”》分析

(1)、文本本身(1958年):

背景:1958年农村“大跃进”运动和“整风”运动

配合大跃进,在大跃进高潮时所写,蔑视农民自私自利的思想,歌颂大公无私的农民

小说写了1957年农业社整风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公社主任王聚海,是一个和稀泥的主任,“锻炼锻炼”是他认识和评价青年工作者的口头禅。有一次,杨小四趁王主任不在便设计治了“小腿疼”和“吃不饱”的病。

情节:闹社——出工——偷花——处理对当时农民的分类:杨小四式的社会主义时代中的新型农民;王聚海式的农村干部,“和事佬”形象;“小腿疼”“吃不饱”式的落后农民

小说塑造了这三类农民的形象,对“小腿疼”“吃不饱”的刻画最成功

(2)、文本解读:①、作者初衷:赵树理曾说,《锻炼锻炼》是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中农当了领导干部,不解决他们这种是非不明的思想问题,就会对有落后思想的人进行庇护,对新生力量进行压制”。作者在这个短篇中提出的问题,是王聚海式的和事佬干部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的危害性,但写作方法却十分独特与巧妙。

小说在揭露“争先社”的矛盾时,把笔锋集中在以“小腿疼”、“吃不饱”为代表的落后妇女身上,通过她们的落后行为表现农村资本主义思想对集体经济的严重危害。

显在主题:作品以1957年秋天农村“整风运动”为背景,围绕着争先合作社对外号“小腿疼”和“吃不饱”这两个落后女社员的教育过程,反映了社主任王聚海和以杨小四为代表的几个青年干部所采取的不同工作方法之间的矛盾冲突。王聚海主张“按性格用人”,“和事不表理”,以平息争端了事,杨小四则主张在整风运动中把她们狠狠整一下,并利用她们的自私心,设计诱其偷棉花,然后将她们当场抓住,并强迫她们检讨“偷窃”行为。

最后支部书记王震海在总结中批评王聚海的方法落后于形势,并且助长了落后人物好吃懒做,损人利己的倾向,无疑肯定了杨小四们的斗争方法和策略。支书的态度正呼应了农村整风运动和大跃进的时代背景和政治思潮,这是作品的显在主题。

②、另一种真实:1958年农村大跃进时期的社会现实:干部横行霸道地欺侮农民,农民消极怠工和自私自利,农业社“大跃进”并没有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只能用强制性的手段对付农民。这两个落后农村妇女的形象其实也反映出农民公社不能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劳动多,工分少,反映大跃进时农村的真实状况

潜在主题:作者通过“摆出事实”的朴素叙述,间接地批评了大字报、大辩论以及不正当的工作方法,反映了五十年代农村的生活现实,“小腿疼”和“吃不饱”是当时农民缺吃少穿和劳动积极性下降的表现。作者批评她们自私懒惰习气的同时,对她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处境也隐现着同情。对杨小四等干部的工作作风和“不把人当人看”的态度予以质疑和针砭。这是小说的潜在主题。这种潜在主题的出现,是现实主义的胜利。

三次矛盾冲突:1.大字报 2.摘棉花拾“自由花”——集体摘棉花欺骗——强制性劳动 3.“偷棉花”群众批斗会

小说反映农村真实矛盾,农民复杂性、农村改造的长期性、艰巨性。

a.小说努力探索农民自身的复杂性和农村生活的新矛盾,生动地说明要改造农民的旧思想,消除农村中的落后形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事实。

b.作品对于当时的“浮夸风”和“共产风”是一种抵制,其典型人物的塑造,提出了教育农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艺术特色:(1)、以情节连贯、富有悬念的故事作为小说骨架和结构线索,在娓娓动听的故事叙述中,逐渐显现出王聚海、杨小四、“小腿疼”、“吃不饱”等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人物间的复杂关系。(2)、它以传统的白描手法表现人物,披露人物的心迹;它也点染富有地方情趣的景物,不过总是将情景融于故事的叙述之中。(3)、小说语言既吸收了华北农村的群众语言,又撷取了民间文学中的语言精华,显得质朴自然、简练生动、幽默风趣、流畅上口。总结:赵树理的文学贡献:首先,作为农民的代言人,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发现问题,具有自己的批判精神。其次,赵树理将其作品的接收对象定位在略通文字的农民,艺术表现上迁就传统的民间文艺手法,但是,作品的内容和艺术趣味却是全新的,没有为迁就大众口味而利用通俗文学的庸俗手法。

柳青的《创业史》: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经典(分析)

《创业史》(第一部)(主题先行)

1、主题及内容(1)、小说主旨:

《创业史》是一部探索中国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作者以强烈的历史意识和真诚的阶段意识,通过描述梁家父子两代人不同的创业道路及其结局,概括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指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农民才能够彻底翻身,才能开始真正他们的“创业史”。

(2)、主要内容:

在陕西渭河平原一个叫蛤蟆滩的村子,两代农民创业立家的故事。

小说通过活跃借贷、买稻种和分稻种、进山割竹子、新法栽稻等事件,组织起了错综的各条矛盾线索。

这些矛盾着的力量最终构成两条“阵线”:

梁生宝--郭振山、郭世富、姚士杰

而处于这两条“阵线”之间的,是像梁三老汉这样徘徊、摇摆的旧式农民,处在双方夹缝中。

基本情节

《创业史》全书由题叙、正文和结局三部分组成。

《创业史》这个小说开头有个“题叙”,主要内容是1929年(民国十八年),陕西大旱,陕北的很多灾民蜂拥来到了蛤蟆滩。一个死了媳妇的光棍梁三,在灾民里找了一个带孩子的寡妇,姓王,就是梁生宝的妈,孩子就是四岁的梁生宝,于是组织了一个家庭。

《创业史》的特点

(1)尊重生活真实,深入挖掘与表现了建国初中国农村的社会矛盾,反映了土改后农村社会关系的变动,显示了较大的真实性与历史深度。①、用典型化的手法反映生活,作品显示了较大的深度和广度。

(2)、成功塑造了梁生宝、梁三老汉和“蛤蟆滩三大能人”等人物形象。

4、评价(1)、小说成就和意义:

《创业史》是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入高潮时期产生的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性长篇巨着。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

深刻的主题,宏伟的气魄。表现了农民翻身和创业的艰难历程;写出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农村的发展史。

塑造了众多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塑造了50年代农村社会主义创业者的英雄形象;作品体现出作家的平民意识和对生活的真诚感受;展示了农村合作化前后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反映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复杂过程。

独特的艺术风格。开阔、浑厚、热烈而细密的艺术风格。

(2)、局限:政治理念过重:

第一,以社会政治运动的过程作为小说的描写线索,使作品表现面比较单一,有图解政治之嫌;在反映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过分夸大农村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政治性削弱了文学性;

第二,简单化地用阶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配置人物,使得好人、坏人流于脸谱化。

第三,把建国初期贫苦农民劳动致富的要求,一概当作资本主义倾向加以批判;

第四,人物的丰富性和矛盾性展示不够。对富裕中农的描写,过分强调他们自私、落后的一面;对富农的描写,在批判的同时忽视了他们可能改造的另一面。

(二)革命历史小说

1.“革命历史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小说;它在思想和内容上都有明确限制。这类作品严格地说应当是建国后出现的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时间范围应当是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加上抗日战争。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依次是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到1935西安事变结束)、解放战争。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特指从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反映和描写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历史的小说。革命历史小说承担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按照阶级和党派的要求和想象来创造历史。

2.主要作品:

1949年10月,刘白羽发表中篇小说《火光在前》,此后有柳青《铜墙铁壁》、陈登科《活人塘》、杜鹏程《保卫延安》、徐光耀《平原烈火》、孙犁《风云初记》、刘知侠《铁道游击队》。另外梁斌《红旗谱》、吴强《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杨沫《青春之歌》等都是这类作品。

3.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特点

①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基调。②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与结构模式。③追求史诗般的宏大叙事(⑴在题材选择上,作品常常叙述严肃而伟大的历史业绩,或者说选择具有决定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重大历史题材,以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⑵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作品往往塑造伟大的英雄形象。英雄形象不仅具有传奇性的非凡业绩,而且他们的英雄行为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密切相关。⑶在叙事结构上,追求宏大的叙事结构,采用宏阔的时空跨度全景式地表现中国革命的整体风貌与历史本质。⑷偏重于粗犷、豪迈、悲壮的美学特征)④全能叙述视角。采用的都是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叙述,叙述者可以自由出入各个人物的内心,掌握和分析他们的全部情况,而且洞悉故事的最后结局。作为上帝式的叙述,它为全方位表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复杂因果关系,人事纠葛和兴衰存亡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4.叙述形态的差异:

(1)、“史诗性”追求(主流)。揭示历史本质,结构宏大,艺术虚构中加入重大历史史实,塑造英雄人物,歌颂英雄主义。如《保卫延安》、《红日》、《红旗谱》、《红岩》等。——纪实体

(2)、加入“传奇”因素的“通俗小说”模式。“革命英雄传奇”。如《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等。肯定与批评并存。——故事体

(3)、带有个人的抒情性特征。孙犁、茹志鹃、刘真等。

㈠史诗性叙事:表现历史本质,结构宏阔,创造英雄形象,张扬英雄主义。

特点:

1、致力于史诗性的追求:宏大叙事,用“大我”的社会角色取代个性化感性经验的历史经验。跨度大,往往近半个世纪,讲述各阶级在斗争成长的过程,又可称为“长河小说”。

2、纪实性的品格。作品往往成为一个时代声音的载体,作品因此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和单一色彩,甚至形成了英雄神话的模式。这种乐观的基调、激昂豪放的风格,取消了了历史的悲剧精神,缺乏审视历史的多层次性,多角度性,由于过分强调小说的纪实性,很难向人物内心开掘,缺乏人性的审视,相对缺乏想象性。

3、民族化、大众化的风格追求,排斥了其他历史小说风格的丰富性、多样性。

在主流之外(另类文学、非主流)

1956-1957年上半年,“双百方针”的提出。文学的“解冻”。中国文坛出现了一个思想解放的局面。

“百花小说”:双百方针提出后,文艺界在理论上、创作实践上出现了一些不同于以往创作倾向的作品,将这类作品称为“百花小说”

两个主要题材:一个是干预生活,另一个是反映日常生活和爱情的题材。

1)加强对现实政治的“干预性”,揭示时弊,关注社会“阴暗”,表现了强烈的批判精神。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2)开掘文学中被忽视了的个人情感,表现人的内心复杂世界、充满人情味。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宗璞的《红豆》

四)、“百花文学”(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1、内容:大胆面对现实,力求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性、复杂性。“干预生活”小说直面现实矛盾,突破了长期以来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表现人性人情小说则突破了回避描写爱情或爱情不能作为作品题材的禁区,写出了爱情本身的复杂性、丰富性。

2、艺术:尊重艺术规律,深入人物内心,突破建国以来公式化、概念化的空气。

3、主体: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精神在当代小说中重新抬头。

19、十七年散文

“十七年散文”是指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1966年间中国大陆的散文。

杨朔、秦牧、刘白羽(十七年时期的散文三大家)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三大家”,其创作有某些相同的表现:①都曾长时间从事专业的散文创作,发表了大量散文作品;②都形成了富于个性的散文风格并在文学界产生过重要影响;③其作品都不同程度地留下了那一个时代的痕迹。

杨朔散文的艺术特色:

1、颂歌体的艺术格调。

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作品的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内容重在表现新生活建设,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歌颂劳动人民优秀品质。(《海市》《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香山红叶》)

2、注重诗境的创造。杨朔散文着力创造诗的意境,把散文当诗一样写。感情浓郁,意蕴深邃,诗意盎然,文本整体上洋溢着一股浓浓的诗意。

3、构思精巧,文章的结构曲折有致。杨朔散文总是精心布局,他一般采用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讲究开头先声夺人,结尾留有余地。

4、语言精美,音韵和谐,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语言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雅俗共赏。注意锤字炼句,文章应有“文眼”。关键字制造诗意的寄托。

杨朔散文的艺术风格风格:清新、委婉、飘逸。它的形成得力于杨朔诗化散文的追求。

20、话剧:老舍《茶馆》

21、文革文学文学一体化的极端

文革时期的主流文学(正面文学)

“样板戏”1、前奏:“京剧革命”:1964年文化部在北京举办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大会,汇集了全国19个省市28个剧团的37个剧目,其中好些戏就是后来“革命样板戏”依据改编的原本。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2.首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京剧现代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1975年增至18个,《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了解)“革命样板戏”是文革公开文学中最为显赫的作品,是当时极左政治开创“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努力的集中体现。

“样板戏”的特征1、都是集体创作,新创作较少,主要利用已达到相当水平的文艺成果,移植成为样板戏。

2、体现了文化生产与政治权力机构的直接对应关系。文艺生产完全纳入政治体制之中。是政治要求的代言,意识形态的反映。(题材:革命历史斗争题材较多。人物塑造的特点:类型化、定型化)

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审美性丧失:(1)、人物的情感情绪联系以“革命化”处理,而不是以真切的、人情味的爱情、亲情、友情维系。这些普通的情感在“地上”的文学里基本上缺席。

(2)、人物个性、丰富复杂性丧失,被抽空成一些符号、脸谱。英雄人物被神化、净化,也就被脸谱化、简单化。(3)、表达的形象性丧失,充斥文本的是干巴巴的理念说教,标语口号泛滥成灾。(4)、作家的独特风格丧失,作家们都要藏起自己的声音汇入到时代的大合唱中。(5)、语言的生动可感性丧失,运作着的是一套称作“语录体”、“社论体”的编码,和一种可以称为“伪宏大叙事”的规则。

艺术形态:政治乌托邦想象与大众艺术形式之间的结合

1.对民间艺术形式的借鉴:故事的传奇性、人物塑造的脸谱化、大团圆的喜剧结局。

2.民间文化的隐形结构赋予了样板戏的生命力:一女三男、道魔斗法、江湖女侠、英雄虎胆等。

3.隐含于政治意识形态之中的民间趣味

主要作家作品:浩然《艳阳天》

“地下文学”概念: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手抄的形式在少数人那里传阅,具有小范围、隐秘性特点。游离于当时的主流文化之外,而保持着清醒的艺术个性,自觉追求自己的历史使命。“地下文学”是文革期间由群众自发创作,通过非公开渠道以手抄、油印等手段传播。真诚的创作态度、独立的思考、多元的艺术探索构成了它的主要特征。

“地下文学”的主体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以及被打倒的右派、胡风集团的作家或新成长起来的作家。

“地下诗歌”:《相信未来》(食指)《三月与末日》、《深渊上的桥》、《白洋淀》(根子)《绿色中的绿》(芒克)《教诲——颓废的纪念》、《同居》(多多)

其他“地下文学”:《第二次握手》;《少女的心》、《曼娜回忆录》(黄色手抄本);“天安门诗歌”黄翔(1941—)朦胧诗最早的探索者,文革前就有创作代表作:《长城》、《野兽》、《白骨》、《给贝多芬和我自己》、《留在星球上的札记》、《火炬歌》、《我看见一场战争》等。《独唱》表现一种孤独、傲岸不群的人格形象,与同时代诗歌比有一种抵触特色。《野兽》创作于1968年充满了对时代哲学性的思考、历史的批判,对人性沦丧的悲剧的概括。

2.食指代表作:《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海洋三部曲》的两部、《命运》、《书简》、《烟》、《酒》、《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1968年完成。表达典型的知青情感。知青在离城瞬间情感的波澜,抒发知青对上山下乡的真实感受,对离别情绪的真实写照。语言陌生化、个人化。(运用幻觉、比喻等手法,表达对母爱的眷恋,对北京的文明、习俗的眷恋与不舍)

《相信未来》(在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中,对未来的执着的相信)

《疯狗》(绝望的辛酸与无奈)

食指的意义:食指的出现,为朦胧诗在70年代末的兴起定下了几个基调:1.充满人道主义色彩的思想以及痛苦、矛盾与期待相交织的心理特征,后来成为朦胧诗派的基本路向之一。2.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的双重情怀极大影响朦胧诗人群的美学定位。

3.“白洋淀诗群”1969—1976年间,一批来自北京的中学生到河北保定白洋淀一带的村庄落户。在这些知青中,形成了一个诗歌创作群体——“白洋淀诗群”。

白洋淀诗群:“白洋淀诗群”是“文革”期间最有代表性的“地下诗歌群”,也是“文革”开始以后较早开始现代诗探索的诗歌群落。其时间定位应在1969至1976年,它是一个以河北白洋淀为聚集地,以北京知青为主体的相对独立的知青诗歌群。

主要成员有姜世伟(芒克)、栗世征(多多)、岳重(根子)、孙康(方含)等,另外,还包括不在白洋淀插队但与他们交往密切、经常赴白洋淀谈诗、交流思想的文学青年,例如北岛、江河、严力、郑义、陈凯歌等。

“白洋淀诗群”整体上表现出一种现代性的创作追求,他们的诗歌主题体现了对现实世界的诘问与怀疑,对人的存在,灵魂的归宿以及个人命运的思考。他们走出了盲目信仰,对时代做出了末日的审判,注定要成为黑暗铁屋中的早醒者与呐喊着。在艺术上,他们普遍倾向于现代诗歌技巧,重视内心世界的开掘,大量运用象征、隐喻、通感、蒙太奇、意识流等手法,可以说是现代主义诗歌的一种实验和再生,接续了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流脉。

代表作有:多多《青春》、岳重《三月和末日》

“白洋淀诗群”的要点:1、反映了一代青年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思想的觉醒。2、具有比较广阔的阅读范围和一定的艺术修养。3、更注重借鉴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诗中的材料和方法。4、活动方式:读书、朗诵诗歌、交换诗稿。5、以“大字报”的形式开创同人杂志《今天》。

22、80年代初期的小说

1.伤痕文学直接起因于揭露文革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遭遇。伤痕小说的代表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古华的《爬满青藤的木屋》等。

2.反思小说:对文革的性质、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及责任的思考。

这类小说的主题动机和结构,表现了作家这样的认识:文革爆发并非偶然事件,其思想动机、行动方式、心理基础,已存在于“当代”历史之中,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与民族文化、心理的“封建主义”的积习相关。代表作品有:《内奸》、《蝴蝶》、《绿化树》等。

3.改革小说:面对文革的“伤痕”和“废墟”,呼唤、表现在城市和乡村的改革。代表作品:《乔厂长上任记》、《乡场上》、《人生》等。

(一)伤痕文学:“文革”创伤的集体言说

1.界定:“伤痕文学”是在新时期文学的发展中,率先以勇敢的不妥协的姿态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文学,集中揭示了十年浩劫给人们的肉体和精神所造成的累累伤痕。

2.伤痕小说的代表作品:以1977年末刘心武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小说《班主任》为开端,由卢新华的《伤痕》而命名。其创作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初期。

3、伤痕文学的特征:题材范围:暴露文革时期生活。(1). 写灾难,写悲剧——文革的灾难,家庭或个人的悲剧,苦难的场面,历史的创伤。这引出了关于悲剧的讨论。(2). 控诉的、批判的文学——否定文革,反个人崇拜。控诉“四人帮”的罪行,批判封建主义和文化专制给人戳下的精神创伤。

审美形态上的基本特点:(1)开启悲剧意识。(2)回归现实主义。(伤痕文学的兴起使文学创作开始向真实性回归,“假、大、空”的创作模式已趋于解体。)

4、伤痕文学的历史价值:

①首先,伤痕文学就是以悲怆的呐喊和痛苦的回忆,生动而真实地再现、揭露了“文化大革命”十年给中国人民所带来的身体和心灵上的创伤,并以此发出呼吁,希望疗救那些被摧残、被扭曲的灵魂。伤痕文学的兴起和发展,是时代的需要,历史的必然,是当时的社会心态和社会情绪的真实体现。②其次,伤痕文学体现了文学的情感控诉和宣泄作用。

5. “伤痕文学”的主要成就:(1)思想上,把人道主义灌注到中国当代文学当中,维护人的尊严、人格,人尊重人,人理解人。(2)艺术上,将新的审美特质赋予文学:一是批判性,二是美学上的悲剧性。

6. “伤痕文学”的局限:对文革的批判主要还停留在感性的层次上。对文革的社会历史根源、文化根源和思想根源缺乏深入思考,主要是在控诉,在表现方法上比较直露,艺术上比较粗糙。

代表作家作品1.刘心武“伤痕文学之父”

(二)反思文学:当代历史的纵深反思

定义: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是新时期之初出现的对于民族灾难从历史与哲学的角度进行反思的作品,是对建国30多年来社会发展中的迂回曲折、明暗进退的远因前源进行冷静思索、重新审视的创作潮流。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是现实主义创作潮流的一个深化。

以茹志鹃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为标志,在内容上由揭示“文革”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的总结,比伤痕小说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

反思文学代表作品: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刘真的《黑旗》(一度被认为是反思文学的标志性作品)张弦的《记忆》、《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王蒙的《蝴蝶》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路遥《人生》等

“反思文学”的思想艺术成就及意义(1)把理性批判精神注入了文学,所涉及的问题即是政治批判又超越了政治批判,使之更加理智、冷静;(2)在题材方面大大扩展了文学的艺术视野;(3)促使文学的艺术结构和表现手法发生变化(大跨度的时间转换、主客观的交织,引进西方意识流和蒙太奇手法)。6、反思文学之局限(1)、机械的历史观念,忽视了真实的历史内容都写干部的突然“变坏”都写文革最黑暗,前后都是光明的(2)、无私的人民群众形象,减弱了作品的批判性。

写干部变化时都写一个无私的群众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A、主题:反思了造成农民窘困低下生存状态的主客观原因。B、人物:李顺大:是一位盲目崇拜、感恩戴德、懦弱的人物。C、艺术:反讽意味的叙述;“双声话语”;悲喜剧相融合的效果。

陈奂生系列:指高晓声创作的以陈奂生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

高晓声小说创作的特点:一、基本上第三人称叙述故事。二、“寓洋于土,土洋结合”,采用“中西合璧”式的艺术手法。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通过具有大量性格化的典型细节的描绘,充分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发展过程。成功借用西方小说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细致入微地绘写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历程。三、在人物刻画上,高晓声善于运用多种手段,使人物形象丰满而生动。首先,善于通过个性化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世界。其次,善于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另外,通过人物之间以及人物自身的前后对比、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语言富于幽默感

作品《“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性格,典型地表现了中国广大的农民阶层身上存在的复杂的精神现象。他的形象是一幅处于软弱地位没有自主权的同时物质精神又发生了一定变化的农民的画像,是历史传统和现实变革相交融的社会现象的文学典型。

(三)、改革文学:时代主题的感应与张扬

1.界定:改革文学是于70年代末开始初露端倪,80年代初蔚为高潮,反映改革开放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的变革与冲突的文学创作潮流,面对“文革”的“伤痕”和“废墟”,呼唤、表现在城市和乡村的改革。(1979年7月,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发表,标志着“改革文学”的诞生。)

改革文学是以社会政治经济的改革为题材的作品。改革文学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是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相继出现的文学现象。

2、代表作品: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高晓声《“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等“陈奂生系列“。贾平凹《腊月·正月》《浮躁》《鸡窝洼人家》、路遥《平凡的世界》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在现实主义传统的复归上表现出了共同的特点:

首先在题材禁区的突破上。在爱情题材、悲剧题材等方面的突破都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其次,现实主义的回归也带来了审美意识的转变,因为现代主义的引入使作家们开始运用现代主义的一些艺术手法,他们探索“意识流”,追求含蓄,努力创造意象,运用象征、黑色幽默、荒诞等表现手法,以开放的思维方式与审美选择丰富了现实主义创作,使现实主义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主潮。

23、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代表作品: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三王系列”)王安忆:《小鲍庄》汪曾祺《受戒》《大淖纪事》贾平凹的小说等。

4、寻根文学的成就(1)寻根文学的出现打破了当代文学此前各种思潮所体现出的单一的政治视角,而生成了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2) “寻根文学”的创作实践,打破了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文学向多元化发展。总体精神上表现出浪漫主义倾向,但其艺术取向却是多元的,“寻根小说”糅合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多种表现手法。

5、寻根文学的局限:一是对于所谓“根”的理解是静止的、非历史的,难以寻找到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之根。也容易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二是把传统理想化了,这使得后来的作家对所谓的理想进行了另类书写。(一)、阿城《棋王》

它取材于作家本人亲历的知青生活,但在主旨表达上却没有如通常的“知青小说”那样去大肆渲染、描绘一种悲剧性的历史遭遇和个人经验,而是体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自觉认同。

“三王系列”:《棋王》:王一生、《树王》:肖疙瘩、《孩子王》:“我”

(1)故事本身①、线索:表面线索:棋实际重心:吃

②、内容安排:小说四个段落:第一段列车上,重心在于王一生的吃相,作者将那种执着的吃相描述的出神入化。第二段知青点,重心在清蒸蛇肉的香气,这香气遮掩了王一生与脚卵的具体对弈。第三、四段总厂象棋赛,集中写棋,写气势。

四段内容之间的联系:阿城把棋和吃摆在两极,由此写出了王一生既出世又入世的精神追求。(“吃”:俗人基本的需要,“棋”:精神追求“我”的总结:有“真人生”在里面。)

(2).小说的思想主题小说通过棋呆子王一生的故事的描述,表现和肯定了王一生刻苦执着钻研棋艺的精神和他正直的人品、高尚的棋品,表现了王一生的特别的处世之道和淡泊无争的性情,表现和肯定了衣食是人类生存的本质基础,和作为人要有一些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柱的生存哲学。这也是“寻根文学”探讨文革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甚至全民族在乱世动荡中得以生存的要义。

(3)、王一生的形象特点《棋王》的主要魅力来自于主人公王一生。这是一个在历史旋涡中具有独立生活方式和生命力的人物形象,他的整个人格中投射着久远的、富有无限生机的文化精神,这使他虽以一己的单薄存在,却显现出了无可比拟的顽强精神和文化魅力。

小说中写王一生天性柔弱,在“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浩劫中,像他这种小人物好比狂风中的沙粒,要在不能自主的命运中获得意义和价值,唯一的力量只能来自于内心,寻求自身精神的平衡和充实。

①、从吃的方面看

王一生所处的是一个政治动乱、物资匮乏的社会时代,他对物质追求的第一要求就是“吃”。小说写他饥不择食,只要是能充饥的食物,不论干湿,都能享用,而且吃相极恶。“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的一个渣儿不剩,真是惨无人道”,其“惨无人道”的吃相实质上揭示出了主人公贫寒、饥饿的生存困境和对生命的重视。

②、从下棋的方面看

王一生的精神追求是下棋,这个棋呆子一旦迷上下棋,便不问世事,不论场合,车厢里、路灯下、垃圾堆旁,他都乐于与人对弈,“何以解不痛快?惟有下象棋”。他借助下棋来淡忘生活的苦难,在对弈中实现生命的自由、自我的超脱。小说写王一生有着很高的人品棋品,特别是对棋艺的追求,不含任何狭隘的世俗名利观念。他与深

暗棋道的捡破烂的老头儿成为忘年之交,谨遵他的祖训“为棋不为生”;主动放弃脚卵用祖传乌木棋为他换来的参赛资格,却在赛后同时与九人展开车轮战。

通过对王一生下棋的描写,可见阿城笔下的主人公有着庄禅的淡薄、虚静、超脱、旷达,却也有困厄中不为世困的独立的人格意志,一种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的儒家精神。

(4)、艺术特色:追求一种与人物精神气质相吻合的情调和韵味。①首先是静观默察的观照方式和审美态度。

②其次,小说整体情调、气氛营造的重视。注重营造恬淡的氛围,传达出简淡萧疏和清寒虚静的人生韵味。③再次在语言运用上,平静如水的叙述。小说的叙述方式取法古代小说,以清淡自然为其审美目标。拒绝了当代的激情叙述,而是采用一种平静如水的叙述。小说语言上,力求平淡、简洁、节制与冷静,少用形容词和长句子,运用写意的笔法,保持语言的古朴与凝练,甚至直接融进文言词汇、句式,以加强所要创造的生活情景和人物心理的古奥或者对应人物散淡的性格。

24、先锋文学

中国先锋派文学: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格非、孙甘露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毋庸置疑,先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从肇始之初的“先锋实验小说”到所谓的“返璞归真”,先锋派的作家们走出了一条饶有意味的文学创作之路。

余华余华的先锋小说创作特点:1986-1990(1)、“冷漠叙述”。①、余华热衷于叙述.暴力《现实一种》苦难《许三观卖血记》《活着》恐惧《在细雨中呼喊》尤其是死亡《一九八六年》《往事与惩罚》《活着》《现实一种》②、叙述态度冷漠,不动声色,被称为“零度感情叙述”,语言简略。

苏童《1934年的逃亡》、《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妻妾成群》、《红粉》、《离婚指南》、《已婚男人杨泊》、《罂粟之家》《平静如水》和长篇小说《我的帝王生涯》、《米》、《后宫》。

苏童小说特点:集中体现苏童的才气和智慧的小说是“枫杨树系列”和“妇女生活系列”。(1)在先锋小说中,苏童也以死亡、暴力和性来表现神秘和虚无,但其中不无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他也采用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叙述技巧和语言技法,但却不排斥传统的叙事模式和审美意境,有时还刻意追求一种古典韵致。

先锋小说:当代文学范畴内的先锋小说是中国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产生的文学现象,特指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马原、余华、格非、叶兆言、北村、残雪等作家为代表的重在进行形式实验的新潮小说。

先锋文学的特点:(1).形式上的本体化,“形式”就是目的。重视“叙述”,应该说是“先锋小说”开始最引人注目的共通之处。写什么——怎么写(2).思想观念上反传统、反理性、反新时期文学弘扬的“人的理想”。意象主题:苦难、死亡、性爱、暴力、荒诞、罪恶、绝望、救赎等。

特点:①、高度自觉的形式意识;②、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③、对生存的批判;④、有效地推动了整个文学向西方现代性的转型;

文学史意义:1、从内容到形式的突进2、先锋小说试图传达新的体验

局限:模仿西方的资源。创作一直显得做作,模仿的痕迹难以抹去。做秀的成分也存在。不少作品艰深晦涩难懂。代表作家:余华、苏童

25、九十年代的小说

新写实小说(一)、新写实小说的概述:1、兴起及提出: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出现的一股“回归写实”的小说创作潮流。1985年之后,在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处于低落状况之时,刘恒《狗日的粮食》(1986)、池莉《烦恼人生》(1987)、方方《风景》(1987)等小说,以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不同的题材取向、叙事方式、情感表达等,呈现出一种新的气息和风格。

提出:1988年10月,《钟山》与《文学评论》联合召开了“现实主义与先锋派文学”的讨论会。自1989年第3期开始,《钟山》开辟了“新写实小说大联展”的专栏,宣称“在多元化的文学格局中,1989年《钟山》将着重提倡一下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主义”的概念八十年代末期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作家主要采用写实的创作手法,着重展现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环境,特别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原生形态进行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创作手法上以写实主义为主,同时吸收借鉴了现代主义各流派在艺术表现上的长处。

代表作家作品: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来来往往》《你以为你是谁》等;方方:《风景》;刘震云:《一地鸡毛》《单位》《新兵连》《官场》《官人》

新写实小说的主要内容:⑴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生存处境和生存方式)⑵描摹凡俗小人物

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点:(1)、冷漠、客观的叙述态度:即叙述者采取一种中立、客观、冷静的叙述立场和态度,尽可能的不让叙述者的情感干扰读者的判断。不作直接的情感介入,更不作明显的观念评判。(2)、庸常人生的平实叙写,呈现生活的原生状态。(3)、重视生活“细节”的刻画。(4)、世俗化的平易语言。叙述生活化,幽默含蓄,平实有加。(5)、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6)、自然悲婉的审美风格新写实小说一般持“平民立场”,因而“民间意识”强烈,抒写风格哀婉而平实。

对“新写实”小说的评价:(1)、把“新写实”小说放到艺术的整体演进中来加以考察,应该说它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在新写实小说中,作家从容不迫地叙述着中国老百姓的吃穿住行,并将其作为独特的审美对象并提升至本体性地位,对于文学的发展是有着积极意义的。(2)、“新写实”小说的缺陷也十分明显。(描写过于琐碎,缺乏气魄;消解了文学的力量与热情;对人的心理和精神世界描写较少)

刘震云: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一地鸡毛》作为老百姓写作夸张、反讽,走向平民化。《塔铺》、《一地鸡毛》、《单位》、《官场》、《官人》等作品一以贯之的精神是对小人物或底层人的生存境遇和生活态度的刻画,对人情世故有超人的洞察力,着眼于被“体制”或日常生活所挤压的普通人压抑自我、泯灭个性的过程,他以冷峻的叙事笔调揭示日常生活意识形态如何以它巨大的腐蚀性和消解力介入并规范每个普通人的私人生活。

采用冷峻与反讽相结合的叙事姿态。用冷静客观的叙事笔调书写无聊乏味的日常生活来反讽日常权力关系。折射出作家还保留着若干传统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

《一地鸡毛》和《单位》是“新写实”的经典文本。侧重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或者说在社会结构中人的处境。他对于“单位”这一特殊的当代社会机制,以及这一机制对人所产生的规约,作了具有发现性质的描述。

《一地鸡毛》写小林的家庭生活。“皮屑”、“一地鸡毛”、“蚂蚁”这三个意象都来自小林的梦境。“皮屑”的隐喻是那种纷乱的日常生活在人的内心中唤起的恐惧,它表达的是日常生活对人的慢慢的异化。小林虽被世俗化,内心却很痛苦、恐惧,害怕自己被同化。一地鸡毛代表日常生活温暖、舒服的另一方面。“蚂蚁”合群,无个人、无主体性。蚂蚁实际上反映了小林在把自己变为俗人后的恐惧。小林成了蚂蚁群中的一个。

池莉(她的小说大多取材于寻常百姓的凡俗生活,呈现本真的原生状态;通过对普通人生活的逼真描写和温情抚摸,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被称为“新写实三部曲”(或“人生三部曲”)。

她以关切、认同的态度,来描述俗世形态的生活,写普通人(主要是武汉市民)的婚姻、家庭等日常生活状况。陈忠实《白鹿原》(新历史小说)用家族史表现中国的宗法制,写出自己对宗法文化复杂的态度——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26、80年代诗歌

1.归来诗人“归来者”也称作“复出的诗人”,指的是50年代中期以后因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一些相关原因而

被迫中止创作或根本不能公开发表作品,到70年代末即粉碎“四人帮”后才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

他们的作品展示了诗人在承受苦难蒙受冤屈后,其灵魂的深度和人格的力度。

开始阶段,在主题和情感基调有许多共同点,到了80年代中后期,难以保持创作活力和创新精神。

主要包括三个群体:1、“右派”诗人(艾青、公刘、邵燕祥、昌耀、流沙河等)

2、胡风案的受害者,大部分是七月派诗人(牛汉、绿原、曾卓、鲁藜等)

3、五六十年代从诗界消失的“九叶”诗人(郑敏、辛笛、蔡其矫等)

曾卓:诗集《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和散文集《听笛人手记》等

穆旦:九叶诗派诗人。他的诗作具有浓厚的现代主义味道,是饱经坎坷的知识分子在生命将逝时对历史、生命的旷达、冷峻悲观的思索。他的诗以抒情见长,晚期的诗哲理味浓。在个体生命与历史的交汇处对历史人生进行思索、审视

代表诗作:《智慧之歌》、《冥想》、《演出》、《友谊》、《停电以后》、《自己》、《春》、《夏》、《秋》、《冬》等

黄翔:《独唱》、叛逆思想并将这种思想注入诗歌创作中。如《独唱》表现一种孤独、傲岸不群的人格形象,与同时代诗歌比有一种抵触特色。

《野兽》、创作于1968年充满了对时代哲学性的思考、历史的批判,对人性沦丧的悲剧的概括。

食指:《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表达典型的知青情感。知青在离城瞬间情感的波澜,抒发知青对上山下乡的真实感受,对离别情绪的真实写照。语言陌生化、个人化。代表作品还有《相信未来》、《疯狗》、食指的意义1.充满人道主义色彩的思想以及痛苦、矛盾与期待相交织的心理特征,后来成为朦胧诗派的基本路向之一。

2.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的双重情怀极大影响朦胧诗人群的美学定位。

朦胧诗人:在文革中成长,性格有反叛性,更有成就。无论在内容、形式上都与复出诗人有很大不同。如:食指、北岛、舒婷、顾城,还有江河、芒克、方含、扬炼、严力、林莽、徐敬亚等。

朦胧诗概念

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朦胧诗”指称的是以食指、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梁小斌等一批青年诗人创作的探索性新诗为主体的新诗潮。其思想核心是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侧重表达对“文革”政治神话的抗争和反思,对自身价值的追问与探求,对自由理想的追寻;从整体上改变了当代诗歌的基本格局和基本风貌。

特征:诗歌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来隐示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明的特征,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地下诗坛”(白洋淀诗群)从兴起于70年代初的北京地下文化沙龙到白洋淀诗歌群落,这一文化的潜流为十年后席卷全国的朦胧诗浪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朦胧诗生成谱系:食指——白洋淀诗群(芒克、多多、根子、林莽)——民刊《今天》

特点:由分散走向集中;由各自探索趋向风格一致;由艺术上的幼稚逐渐达到创作上的成熟。

朦胧诗的美学特征:(一)思想内容上的特征:核心精神是对人的反思,人的自我价值的现代确认,对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心灵自由与解放的追求。1.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价值角度对动乱年代的苦难历史、人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2、重新确定人的自我价值,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和对奴性人格的否定,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对主体情感的宣泄,并表现完成这一过程的强烈愿望与信念,体现有一定的自我反思精神。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顾城《一代人》。

北岛198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北岛诗选》

主要作品:《陌生的海滩》(1978)《波动》及英译本(小说1984)《北岛诗选》(1986)《归来的陌生

人》(小说1987)《在天涯》(1993)《午夜歌手》(1995)《零度以上的风景线》(1996)《开锁》(1999)《蓝房子》(散文1999)诗集《北岛诗选》《太阳城札记》《北岛顾城诗选》等。代表作有《回答》《一切》《宣告》《走吧》等。

《回答》、《宣告》思想内容:在“朦胧诗运动”中,北岛七八十年代之交的诗,最突出的是表达一

种怀疑和否定精神,在理想世界的争取中,对虚幻的期许,选择的犹豫和对缺乏人性内容的苟且生活的坚决拒绝。

往往以十年动乱这段历史作为凝聚点,进行反思,充满深沉的哲学意识,表现了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深藏着一代人曾经备尝的迷惘和痛苦,但还洋溢着对时代、祖国和人民命运最为关切的感情。诗的旨意隐藏较深,风格冷峻、凝重、深沉、严肃、悲壮。抒情主人公往往具有英雄的气概,孤傲,表达一种近乎绝望的反抗。其诗具有坚硬的质地,表现强烈的否定意识、反抗意识和怀疑批判精神,坚定不妥协的意志。北岛诗的关键词是“不”。与此相应的是他的诗常用断言式的句式,形成一种宣言式的诗风。

代表作《回答》(1)、独特的思想空间:以高度概念化的意象批判当时社会的黑暗,具有鲜明的批判思

想。理性批判精神和英雄救赎意识的交织。

(2)、高超的诗歌艺术:象征和隐喻的灵活运用。

代表作:《一切》:诗的艺术特征:诗歌创作始于十年动乱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表现那一代人特有的悲愤和沉思,集中展示了朦胧诗人冷峻、深沉的批判精神。

(1).具有黑色的质地与冷峻的风格,他的诗用思想消解了情感和情绪,读来充满质感和力度,而其诗中思想又是借助那些阴冷的意象产生感染和震动作用。

(2).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是北岛诗显着的艺术特征,有更多的现代主义象征:

A、诗中常用隐喻、暗示、象征、跳跃、切换、变形的手法.

B 、语言的冷色调处理,形象的深度设置,知性内涵的强化。

(3)北岛诗歌的语言是非常简洁、清新的,在意境上追求含蓄隽永的意味。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造成了北岛诗独有的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舒婷

1.主要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等。散文集《心烟》等。其中的名诗有《致橡树》《双桅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早期诗中有较强个人化体验,忧伤、寂寞、坚强,个人化体验表现明显,如:《致大海》(1973)的创作,表达孤独、寂寞、坚强对抗;《船》(1975)中诗人自我人生的悲剧感,搁浅的船象征自己不断被社会抛弃,但又对爱情、未来等向往。

3、文革时期,诗中有较强悲剧感,折射处于边缘的人的情感,有叛逆性,但没有北岛等强烈,细腻、含蓄的女性心理,如《中秋夜》渴望关爱。近似20、30年代浪漫派的风格(李金发等),忧伤、细腻、清灵、叛逆。

4、新时期诗歌创作的内容:(1)、对时代“重大主题”、对于社会使命和责任的承担:《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对祖国形象重新确认给人真实亲切感,符合历史转折期人们对祖国的认识。艺术:这首诗不是空洞叫喊,而是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具有很强的想像力,也融入真实情感。表现追求社会理想的精神。《土地情诗》把土地当作祖国的象征,表达对祖国的感情。与北岛相比,有理想主义成分。

(2)、对人的价值的呼唤。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构成了其全部诗歌的核心思想。——舒婷诗中最有价值的一类。对自我意识、女性意识的表达,对人道主义精神的追求。首先,这里最着名的是那些呼唤女性自主意识的作品。对女性意识的表达:柔美中透着坚毅,对女性命运的审视,犹豫、内省的基调。

《致橡树》对几千年来女性的从属、依附心理的反抗。《神女峰》从神女峰关注女性被压抑的文化价值的反思,表达崭新的爱情观。(散文《女词的阴影》)《惠安女子》写地方女性的生活习俗,唱出悲悯之歌。《会唱歌的鸢尾花》写女性复杂心理。《双桅船》写诗人对理想、爱情的渴望。

其次,是呼唤人道主义,抗议对人的蔑视的作品。《风暴过去之后——纪念渤海二号钻井船遇难的七十二名同志》纪念死者,呼唤人道主义精神

再次,还有一些反思在现实秩序中自我被压抑、自我丧失的悲剧感受。《墙》写现实秩序中人们无法逃避的压抑。《流水线》对人类悲剧性命运的思考。

舒婷还有那种表现内心朦胧情绪体验的作品,是一种美丽的忧伤。

《四月的黄昏》、《雨别》对女性内心复杂曲折情感的再现。

5、舒婷诗作艺术特征:

标志着中国诗歌由抒情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是典型抒情主义诗人,情感端庄,追求高尚,具有优雅的品格,又是用现代主义尤其是用象征主义手法写作的一个诗人。常用感觉、意象、暗示的手法说话,较少直率的表露。表现在:

(1)特有的女性气质与风格

很少以理性姿态正面介入外部现实世界,而是以自我情感为表现对象,以女性独特的情绪体验辐射外部世界,呈现个人心灵对生活熔解的秘密。

(2)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抒情特色。

将浪漫主义的自我表现与现代主义的象征手法融合,善于寻找生动的意象,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表现主观直觉体验。

①.有很强感觉主义色彩,用片断的感觉和联想来表现事件和情景,不做具体、直观的叙述。

②.通感和感觉的转换,结构多变,且具有跳跃性,具有扑朔迷离的张性色彩,如《路遇》回忆一段逝去的恋情。

③.创造属于自己的象征体系:船、树、帆、花朵、大海、黄昏、星星等丰富柔美的意象,抒情而又蕴藉。(3)、传达忧伤而美丽的诗情,选择矛盾的对立的意象,借助转折、假设、让步式的语序来构筑多元立体情绪结构。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双桅船》)、“理想使痛苦光辉”(《会唱歌的鸢尾花》),这些即是诗人所体认到的现实,也是她面对的姿势。把舒婷视作新诗潮诗人中更多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更感性,也许较为切合诗人的创作实际。

《致橡树》一首爱情宣言,同时也从女性角度出发,确认标榜自我独立的人格;诗中否定了依附的爱情、从

属的爱情、陪衬的爱情,歌颂了追求独立的个性、平等自主的爱情,表达了坚定的“现代反抗意识”。

①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②采用拟物—拟人双层叠印的手法③意象的概括性和生动性④语气递进,对偶句、转折、假设句等的多种手法的调动和运用

1979《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厚真挚的热爱以及渴望祖国富强起来的殷切心意。诗人的感情从为祖国苦难的过去而悲伤,为祖国的希望未能实现而遗憾,到为祖国的新生和美好的未来而欢呼,最后表示要为祖国而献身;逐层演进,由冷到热,由抑到扬,最后达到了高潮。

1981《神女峰》对妇女悲剧命运的思考,发出叛逆者的呼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在人们最容易忽略的地方发现最动人的题材,最平凡的现象里发现最深刻的悲剧,摇曳多姿的笔触和跌宕起伏的情绪。与北岛相比,没有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Ⅰ.丝质、柔韧的质地,虽有那一代人特有的悲观,但是还是一个抒情主义者,绝望但又充满希望。Ⅱ.以抒情见长,诗以情感表达为主,有强烈抒情性(典雅的爱情诗)。复活了现代诗歌中表达感情的那一类,与新月派诗歌相近,细腻、伤感的抒情。

顾城:“童话诗人”。追求一种透明的美、纯净的美、神奇变幻的美。

其诗看似平淡,又含义幽远、活泼、清灵,大部分是朦胧诗。他的诗很少关注社会、历史,大量关注自身,充满对自然意象的描写,有童稚气,属于浪漫主义风格,表现对自然的向往,用自然来对抗社会、对抗城市,常以自然作为理想世界的象征。回归自然,也就是回归本性。

对远离社会的自然状态的憧憬;对童心的执着;对文革的否定、反思;对自我意识的张扬;

童话特征:表现纯净的美,语言空灵纯净;蕴涵着强烈的“远离尘世”的倾向,在诗中创造一个与世俗社会对立的“彼岸”世界;注重意象营造

代表作:《一代人》:1979.7(写于12岁)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远和近》三种理解:

①表现了少男少女初恋时的敏感和忧郁。

②表现大劫之后人际的隔漠疏远和对大自然的亲近。

③展示了人与人之间远和近的人生哲理。

艺术分析:①象征手法的运用。

②理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对比反差带来了节奏的美感。

?舒婷在温婉典雅的倾诉和独白中,传达出美丽而忧伤的诗情。

?北岛的诗热情而冷峻,奔放而凝重,闪烁着思辩的色彩。

?顾城对大自然有着特别的偏爱,注重个人主观感觉,构建了一个童话世界。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 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当代文学。 2、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3、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4、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干预生活”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受到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历史题材。 5、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是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茶馆》,而后有田汉的话剧《关汉卿》、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卷)。 6、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等。 8、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诗歌的代表诗人是:梁斌、郭小川、闻捷和李瑛等。 9、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刘白羽、杨郑、秦牧、吴伯箫等人的成就最高。 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1、自1976 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1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 14、新时期,“反思文学”以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以及张贤亮的《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等为代表。 16、新时期的朦胧诗人以舒婷、顾城、北岛为代表。 17、新时期,高晓声的以《陈奂生出国》、《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继承了鲁迅的遗风,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19、80年代初,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蝴蝶》等作品以意识流手法为特征,突出表现人的意识活动,发展了中国小说的创作,形成了一种文学时尚。 20、21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韩冬为代表的新生代诗歌的出现,宣告了“朦胧诗”不再先锋。 21、80年代中期以后,以马原、洪峰、余华、格非、孙甘露等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述革命。 25、双百方针指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王蒙在百花文学时期因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而成名也因此被划为“右派”。 27、《百合花》描述了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故事。 28、《青春之歌》是建国后第一部以青年知识分子成长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29、50年代前期,文艺界发生了大规模的文艺思想斗争,主要有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二套试卷含答案

2010—2011学年度第( 1 )学期期末考试试卷科目:《中国当代文学史》(B)卷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 120分钟 系别、班级:姓名:学号: 一、填空题:15分(15×1) 1、()在台湾诗坛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2、()是台湾最著名的言情小说作家,具有广泛的影响。 3、()的《白鹿原》和张承志的( )被誉为是“史诗 性”的作品。 4、《负喧琐话》的作者是()。《白发苏州》是()的散 文作品。 5、杨绛的()叙写“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 的小 插曲”,成为80年代散文的精品。 6、“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是朦胧诗 人 ()的诗句。《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是诗人()的作

品。 7、冯骥才的()和()等是著名的津味小说。 8、()是新时期报告文学作家中最具有职业化特点的作家之一。 9、()揭开了“改革文学”的大旗,他的《乔厂长上任记》塑 造了改革家()的形象。 10、《棋王》是作家()的作品。 二、名词解释:20分(5×4) 1、第四次全国文代会 2、“三突出”创作原则 3、陈奂生 4、八个样板戏 三、简析题:20分(10×2) 1、简述陆文夫小说的艺术特点。 2、宗璞的小说《红豆》简析。 四、论述题:30分(15×2) 1、试论20世纪50、60年代小说的缺失表现在哪些方面。 2、为什么说《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又一座丰碑? 五、作品赏析题:15分 仔细阅读余光中的诗作《乡愁四韵》,然后写一篇文学赏析和评论文章。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1974年3月 附参考答案或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15分(15×1) 1、郑愁予 2、琼瑶 3、陈忠实、《心灵史》 4、张中行、余秋雨 5、《干校六记》 6、北岛、顾城 7、《神鞭》、《三寸金莲》(或者《阴阳八卦》) 8、陈祖芬9、蒋子龙、乔光朴10、阿城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复习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预先,一版) 填空题大多为作品(人物、情节等)和作家,一些文学史内容 一、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 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作品中充满了往昔的苦难,其基调是愤懑不平的宣泄,情感过于强烈,说教意味浓烈。在新时期文学中起到了引领潮流、冲破束缚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代表作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等。 2、反思文学:继伤痕文学产生后出现的文学现象,超越暴露、控诉的情感式宣泄,引入思 考、理性分析的成分。其具有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揭露社会历史悲剧并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同时以启蒙式话语突出了极左政治与传统封建思想造成人的深刻异化,赞美不屈不挠的人性力量和知识分子的执着信仰。但也削减了伤痕文学的忏悔和绝望,一定程度上回避了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性质。代表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1979,开端标志),王蒙《布礼》、《蝴蝶》,古华《芙蓉镇》等。 3、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 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以追求国家现代化为灾难重建的途径。代表作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路遥《人生》等。 4、“三个崛起”:新时期有关朦胧诗讨论中出现的三篇文章,分别是谢冕《在新的崛起面 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这些文章倡导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为“朦胧诗”提供了理论支持。 5、《芙蓉镇》:古华所作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胡玉音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 书记黎满庚支持下,摆米豆腐摊子致富盖楼。“四清”运动时,被“政治闯将”李国香和“运动根子”王秋赦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证查封,胡玉音被打成“新富农”,丈夫自杀。“文革”期间,胡玉音更饱受屈辱,但得到“右派”秦书田的同情并相爱,两人均收到惩罚。三中全会后,其冤案平反,生活又回到了正轨。表现了1963-1979年中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从民间的视角和立场反思中国民主革命和历次政治运动中存在的悖谬和悲剧现象,在反思文学中占有重要作用。 6、《沉重的翅膀》:张洁所作长篇小说,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小说叙述重工业部副部长 郑子云支持曙光汽车制造厂厂长陈咏明进行改革,却遭部长田守诚反对。田守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暗中也与郑子云展开较量,展现了改革进程和纠葛纷纭的矛盾,表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四化建设的正确轨道上所经历的复杂而艰巨的斗争。该小说对改革的紧迫性与艰巨性以及所面临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入描绘,对改革大潮之下的种种人情世态有着全方位透视,笔墨饱满,议论精辟,独具风格。7、《古船》:张炜所作长篇小说,叙述了胶东半岛洼狸镇隋、赵、李家族在四十年间社会 历史事变中的浮沉纠葛,展开了作家对当代历史、政治、文化、人性的反思,塑造了赵炳、隋抱朴、隋见素等有深度的人物形象。 8、寻根文学:80年代中期形成的一股创作潮流,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 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小说长期以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观照现实的艺术视角,使追求小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也扩大了当代小说艺术表现的空间,对小说艺术革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代表作有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王安忆《小鲍庄》等。 9、先锋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

中国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试题含答案

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请你将正确的答案写在前面的括号里(10分;1×10) ()1、台湾诗坛上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的是() A.郑愁予 B.洛夫 C.余光中 D.杨牧 ()2、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出自()。 A.《一代人》 B.《感觉》 C.《远和近》 D.《昨天,像黑色的蛇》 ()3、白先勇的()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第一部以同性恋为题材的小说。 A、《台北人》 B、《纽约客》 C、《孽子》 D、《玉卿嫂》 ()4、高行健的戏剧()明显受到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的影响。 A、《野人》 B、《车站》 C、《觉得信号》 D、《彼岸》 ()5、小说()是新时期军事文学创作领域的第一次突破。 A、《红高粱》 B、《高山下的花环》 C、《射天狼》 D、《西线轶事》 ()6、《话说陶然亭》、《那五》、《烟壶》等市井小说是()创作的。 A、邓友梅 B、冯骥才 C、陆文夫 D、高晓声 ()7、“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是谌容的小说()中创造的人物。 A、《减去十岁》 B、《人到老年》 C、《万年青》 D、《人到中年》 ()8、《燕山夜话》的作者是:()。 A、邓拓 B、夏衍 C、唐弢 D、吴晗 ()9、不属于蛤蟆滩“三大能人”的是:()。 A、郭世富 B、姚士杰 C、郭振山 D、高增福 ()10、朱老忠是()的一个人物形象。 A、《红日》 B、《红岩》 C、《红旗谱》 D、《铁道游击队》 一、填空题,请将正确的答案写在空白处(10分;1×10) 1、“双百方针”全称为-------------------------,它是毛泽东于----------年提出来的。 2、徐迟的报告文学代表作--------------塑造了科学家------------的形象,掀起了一股“科学家热”。 3、池莉的“人生三部曲”是指---------------------、-----------------------------和《太阳出世》三篇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课程代码:0053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沈从文《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C)。 A.翠翠 B.贞贞 C.夭夭 D.香香 2.以《抗战文艺》为会刊的社团是(B)。 A.“左联” B.“文协” C.中国诗歌会 D.九叶诗派 3.《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C)。 A.陈独秀 B.胡适 C.周作人 D.刘半农 4.晚清文坛“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B)。 A.梁启超 B.黄遵宪 C.裘廷梁 D.谭嗣同 5.“鸳鸯蝴蝶派”通常又称(D)。 A.“才子佳人”派 B.言情派 C.游戏消遣派 D.“礼拜六”派 6.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是(B)。 A.《瓶》 B.《漂流三部曲》 C.《爱情三部曲》 D.《南冠草》 7.二十年代中期与冰心齐名的“闺秀派”女作家是(D)。 A.庐隐 B.凌叔华 C.苏雪林 D.白薇 8.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D)。 A.《还魂草》 B.《火》第三部 C.《第四病室》 D.《寒夜》 9.“汉园三诗人”得名于(A)。 A.三位诗人合出的一部诗集名《汉园集》 B.三位诗人共同的书斋名“汉园” C.三位诗人经常在名为“汉园”的公园里聚会吟诗 D.三位诗人都来自“汉园”地区 10.《毁灭》是朱自清的一部(A)。 A.抒情长诗 B.叙事长诗 C.抒情散文 D.写景散文 11.吕纬甫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C)。 A.《风波》 B.《离婚》 C.《在酒楼上》 D.《孤独者》 12.鲁迅收入《野草》一集中,为纪念“三?一八”惨案而作的文章是(B)。 A.《淡淡的血痕中》 B.《纪念刘和珍君》 C.《为了忘却的纪念》 D.《铸剑》 13.《猫城记》是(B)。 A.老舍的童话体小说 B.老舍的寓言体小说 C.张天翼的童话故事 D.张天翼的讽刺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全国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7.2-7.19 一、三次批判文艺运动: 1、1951.3~1951.8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2、1954~1955年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3、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952年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出版; 1954年,李希凡、蓝翎(“两个小人物”)《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评<红楼梦研究>》,对俞平伯的研究观点和方法提出批评。 二、在“双百”方针影响下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 a、干预生活; b、写人性、写爱情 ·《重放的鲜花》(名词解释)是一部多人作品合集。五十年代中期,在双百方针鼓舞下,一批眼光敏锐、关注社会问题的青年作家和诗人,创作了“干预生活”的作品。后来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他们受到严厉的批判,作品被打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到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左泥,吴真从这些作品中选取了王蒙、流沙河、刘宾雁、耿简、邓友梅等17位作家的篇章,编辑为《重放的鲜花》出版。 三、文艺政策调整时期的三次会议: 1、新侨会议:1961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周恩来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座谈会议上的讲话》。旨在克服文艺界“左”的倾向,正确认识和解决艺术民主和艺术规律两个重大问题,并制定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即《文艺八条》。 2、广州会议:1962年3月,在广州召开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是一篇建国以来对知识分子做出全面估计、正确评价的光辉文献。 3、大连会议: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讨论文艺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邵荃麟提出“现实主义深化”和写好“中间人物”的理论思想。 四、“人物状态”——中间人物是指介于先进人物和落后人物中间的人物,即梁三老汉、亭面糊(盛佑亭)、赖大嫂、小腿疼、吃不饱、严志和等艺术形象。反面人物:张灵甫,余永泽。 五、赵树理小说艺术特色(举例论述) 1、人物塑造:(1)给人起外绰号(《锻炼锻炼》:小腿疼、吃不饱;《三里湾》糊涂涂、常有理、能不够),这是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征,加以形象的概括,画龙点睛。 (2)通过有特征的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3)善于通过景物、环境的描写来写人。 (4)利用道具塑造人物。 2、语言特色——群众语言的运用:在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上,富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赵树理的语言,达到了通俗化与艺术化的结合,口头语与书面语的统一,朴素自然,明朗隽永,富有幽默感。 3、结构——具有民族传统形式的小说结构: (1) 故事完整,头尾齐全。多采用评书小说式的传统手法,讲究情节结构的故事性和连贯性。 ⑵情节上,大故事套小故事。不仅增强作品的波澜和布局上的变化,而且采用大故事套小故

秋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业

秋《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业 13秋《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业1 一、单选题 1. _____________是“大墙文学”的代表作。 A. 《我应该怎么办》 B. 《大墙下的红玉兰》 C. 《小镇上的将军》 D. 《神圣的使命》 正确答案:B 2. ____在1949年10月《人民文学》创刊号上的发表抒情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A. 何其芳 B. 赵树理 C. 老舍 D. 胡风 正确答案:A

3. _______不啻对于“文革”的控诉状。作者的创作动机就是“喊出人民心声”。 A. 《将军吟》 B. 《伤痕》 C. 《我应该怎么办》 D. 《神圣的使命》 正确答案:B 4. ________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揭露了“文化大革命”中的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对于民族灵魂的戕害,对于祖国未来的戕害。 A. 冯骥才 B. 卢新华 C. 刘心武 D. 叶辛 正确答案:C 5. _____的组诗《时间开始了》抒发了诗人作为一个革命者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人类史上伟大的胜利”的欢呼、歌颂。 A. 闻捷 B. 郭小川 C. 艾青 D. 胡风

正确答案:D 6. “中间人物”是“两结合”框架中的现实主义内核。前承老通宝(茅盾《春蚕》),后启______,使中国文学终究没在这里彻底断裂。 A. “糊涂涂” B. “吃不饱” C. “小腿疼” D. 许茂 正确答案:D 7. _________以其对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赞颂,成为“十七年”反映体制思想的“压卷”之作。 A. 《苍生》 B. 《西沙儿女》 C. 《金光大道》 D. 《艳阳天》 正确答案:D 8. 曹禺发表的话剧__________,主题就是反文化侵略。 A. 《北京人》 B. 《明朗的天》 C. 《原野》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00002)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 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当代文学。 2、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3、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4、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干预生活”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受到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历史题材。 5、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是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茶馆》,而后有田汉的话剧《关汉卿》、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卷)。 6、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

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等。 8、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诗歌的代表诗人是:梁斌、郭小川、闻捷和李瑛等。 9、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刘白羽、杨郑、秦牧、吴伯箫等人的成就最高。 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1、自 1976 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1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一) 一、填空题(20 分,每空 1 分) 1 、《红日》的作者是(吴强);《红旗谱》的作者是(梁斌);《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杨益 言);《青春之歌》的作者是(杨沫)。 2 、八大样板戏中的京剧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红灯记》)。 3 、《随想录》的作者是(巴金);《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回答》的作者是(北岛);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舒婷)。 4 、谢惠敏是小说《班主任》中的人物;丙崽是小说《爸爸爸》中的人物;印家厚是小说《烦恼人生》中 的人物。 5 、《山上的小屋》作者是(残雪);《一地鸡毛》的作者是(刘震云);《岗上的世纪》的作者是(王安忆)。 二、单项选择题(10 分,每题2 分) 1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C)。 A 、自信 B 、能力强 C 、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D 、看不惯社会的许多现象 2 、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B )。 A 、杨朔 B 、秦牧 C 、刘白羽 D 、周涛 3 、1950 年以后,赵树理最具“问题小说”特征的作品是(A )。 A 、《“锻炼锻炼”》 B 、《小二黑结婚》 C 、《三里湾》 D 、《套不住的手》 4、对汪曾祺散文化小说创作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作家主要是(B)。 A 、鲁迅 B 、沈从文 C 、巴金 D 、老舍 5 、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D )。 A 、绿原的《重读< 圣经> 》 B 、公刘的《哎,大森林》 C 、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D 、郭路生的《相信未来》 三、名词解释(20 分,每小题5 分) 1 、“三突出”创作原则: 1 、“三突出”是“文革”中被推崇为“无产阶级创作必须遵行”的创作原 则。( 1 分)这一原则的规范性说法经姚文元修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1 分)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1 分);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1 分)。”“三突出”创作原则是新中国文艺极左倾向走向极致的产物。(1 分) 2 、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后最先出现的文学现象。伤痕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写 社会伤痕和人们的心灵伤痕。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悲剧,是一桩牵动亿万人心的巨大社会事件,不能不首先引起作家的深切关注;文革的切肤之痛,积郁十年的愤懑,人民所遭受的折磨和进行的痛苦挣扎,不能不要求文学优先表达。( 2 分)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伤痕文学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就十分明显的局限,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3 分) 3 、朦胧诗: 朦胧诗兴起于20 世纪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 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2 分)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1 分)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2 分) 4 、先锋文学、先锋文学是指在中国文坛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 2 分)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1 分)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品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研笔记 ——现当代文学·作品专题 (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钱谷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整 理) 第一编小说部分 1,鲁迅:《在酒楼上》 (1),学术界对《在酒楼上》的潜在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分析: ①"认为吕纬甫是鲁迅投射了反思和批判目光的人物,而小说叙述者'我'则更多地代表了鲁迅的立场,'我'对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颓废状态采取的是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而吕纬甫也在见证着自己当年的革命热情的同路人--叙述者'我'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自省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在小说中坚持的是五四式的启蒙主义话语,吕纬甫的声音是作者力图压抑甚至摆脱的声音"。 ②"关注吕纬甫讲的故事本身,就会感到这其实是两个十分感人的故事,有一种深情,有一种人情味,笼罩着感伤的怀旧情绪","吕纬甫身上是有鲁迅的影子的,吕纬甫的声音可能比小说叙述者'我'更代表鲁迅心灵深处的声音","小说中的'我'不仅是吕纬甫故事的倾听者,同时也更是一个审视者,,吕纬甫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嘲讽、自我申辩、自我否定,正因为他一直感受着'我'的潜在的审视的目光。从而'我'与吕纬甫之间呈现为一种内在的对话关系,这可以看作是作者两种声音的外化。'我'与吕纬甫的辩难,正是作者内在的两种声音在冲突,在对话,在争辩,最终很难说哪一种是主导性的声音。这种辩难性正是鲁迅小说思维的体现,是鲁迅认知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思维在小说文本层面的印证。" 细读小说文本,作出你自己的分析。 (2),这篇小说关于"废园"里的"老梅"的描写是历来最为人们所称道的;细读这段文字,体会它的写法的精妙处,并结合上下文的描写,体会它在小说中的作用。 (3),有进一步研究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1956年,曹聚仁北上访问已72岁的周作人,谈到鲁迅的作品。曹聚仁表示自己最喜欢的是《在酒楼上》,周作人同意曹聚仁的看法,”这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参看曹聚仁:《与周启明先生》)。--你同意周作人的评价吗?能否结合文本的描写,谈谈你对"鲁迅气氛"的理解,并以这样的眼光去重读鲁迅的其他小说,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扩展性阅读书目】 《孤独者》、《伤逝》。均收《彷徨》,是《在酒楼上》同时期的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 【参考书目】 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1期。 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3期。 卢今:《〈在酒楼上〉讲解》,收《走进鲁迅世界》(小说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2,鲁迅:《铸剑》 (1),重点阅读(最好能朗读)小说中关于"铸剑开炉"、"以头相搏"的场面描写,细心体味鲁迅丰富的想象力,诡奇而绚丽的文字。对比你原来读过的鲁迅作品,你对鲁迅的语言风格有什么新的体认? (2),"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都到此嘎然而止;但鲁迅却偏要精心安排"复仇完成以后"情节的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狂欢节 ",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请想想,小说的前后两个高潮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请细心比较前后的文字,作者的叙述语调(以及内在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或许会意识到鲁迅的这篇小说原来存在着两个调子,再去重读全篇小说,体会这"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渗透,对峙,消解,起伏,激荡,并由此体味作者深广的忧愤和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分析"黑的人(宴之敖者)"的形象,还可以联系鲁迅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例如《理水》里的夏禹和他的弟子,《非攻》里的墨子,《过客》(见《野草》)里的主人公,《孤独者》里的魏连殳--他们都是鲁迅作品中的"黑色家族"的成员,从外貌到内心世界和性格都有相似之处,并注入了鲁迅的主体精神("宴之敖"本是鲁迅的笔名,鲁迅还说过:"我就是魏连殳")。可以就此写一篇小论文。 【扩展性阅读书目】 《补天》、《理水》、《非攻》。都是《故事新编》里的小说,并且都可以从"两个调子"的角度去阅读。 【参考书目】 钱理群:《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复仇主题--从〈孤独者〉到〈铸剑〉》,收《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汇总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 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1、自1976 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1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 14、新时期,“反思文学”以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以及张贤亮的《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等为代表。 15、新时期,巴金的《随想录》以其巨大的震憾力和无情的自剖精神震动了文坛。 16、新时期的朦胧诗人以舒婷、顾城、北岛为代表。 17、新时期,高晓声的以《陈奂生出国》、《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继承了鲁迅的遗风,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18、新时期,徐迟的《哥德巳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等报告文学和谌容的《人到中年》等小说对于知识分子的讴歌和关注,使知识分子题材成为这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突出现象。 19、80年代初,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蝴蝶》等作品以意识流手法为特征,突出表现人的意识活动,发展了中国小说的创作,形成了一种文学时尚。 20、21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韩冬为代表的新生代诗歌的出现,宣告了“朦胧诗”不再先锋。 21、80年代中期以后,以马原、洪峰、余华、格非、孙甘露等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述革命。 22、80年代中期以后,以方方、刘震天等为代表的新写实主义小说,摒弃了传统的功利性和典型化、英雄化,专注于普通人生和现实生活的原生状态。 23、80年代中期以后,以苏红、莫言、叶兆言为代表的新历史小说将眼光从现实转向历史,摆脱了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方法,致力于民间社会原始形态的还原和历史文化的雕刻。 24、80年代以后,散文创作借助于现代传媒的发达和活跃,制造出了“文化散文、生活散文、智者散文热”、“报人散文、女性散文热”、“学者散文热”等一个个热点,率先进入了市场。 33、巴金的散文集《随想录》被称为一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于说真 话。 34、韩少功的文化寻根小说《爸爸爸》具有整体的象征意味,主要是他采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35、艾青重返诗坛的第一部诗集是《归来的歌》。 36、《创业史》中刻划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梁山老汉。号称蛤蟆滩的“三大能人”是郭振山、郭世富和姚士杰。 37、最早的“反思小说”是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改革小说的开山之作是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他塑造的一批改革者形成了“开拓者家族”。先锋小说中叙事革命的代表作家是马原。 38、“伤痕小说”因卢新华的《伤痕》而得名,而最早的“伤痕小说”是刘心武的《班主任》,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是宋宝琦和谢惠敏。 44、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尖锐深刻地提出了现实生活中知识分子的境遇问题的小说是《人到中年》 45、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当代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力作,在社会中引起轰动,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 46、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被评论界称为城市的“女高尔基”。她的短篇小说《哦,香雪》,描写了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女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47、王安忆发表于1986年的被合称为“三恋”的小说是《荒山之恋》、《小城之恋》和《锦绣谷之恋》。 48、张炜的小说《古船》中描写最充分最细腻的一个人物是隋抱朴。 49、《白鹿原》中的人物形象白嘉轩是陈忠实贡献于中国和世界的中国家族文化的最后一位族长。 50、池莉的中篇小说《烦恼人生》被誉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59、刘雨生、李月辉等都是周立波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中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 72、残雪的小说《山上的小屋》写出了生存中的噩梦般的恶与丑陋的景象。 73、北岛的诗歌《回答》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 3、所谓"新时期文学"一般是指(D)。 A.1949年建国后的文学 B.抗日战争后的文学 C.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学 D.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的文学 4、新时期,首先出现的创作潮流是(C)。 A"改革文学" B."反思文学" C."伤痕文学" D."知青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

◆表示老师说的重点 1、当代文学含义:指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 2、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1、十七年文学(1949~1966)当代文学一体化逐步形成 2、文革文学(1966~1976)文学一体化达到顶峰 3、新时期文学(1976~)80年代文学 逐步解体,走向开放90年代文学 4、文学思潮 ◆5、中国当代文学史开端: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北平) (1)三个主要报告:A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B周扬关于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是把解放区文学当作新中国文学的楷模和雏形来论述的。 C茅盾关于国统区文艺情况的报告《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从反面为解放区文学做了铺垫。 (2)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3)新体制的组织建设:(1)建立了文联、作协等各种社团(2)创办《文艺报》(全国文联)、《人民文学》(作协) (4)文代会的意义:“当代文学”的起点。 6、建国后三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 (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1954-1955)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与胡风集团冤案(1955年开始) ◆7、文艺界短暂春天:百花文学含义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 ◆“干预生活”的作品,(1)加强了对现实政治的“干预性”,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刘宾雁 《在桥梁的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耿周《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国文《改选》 (2).创作题材突破了不能描写爱情等禁区,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 (3)讽刺和象征的诗歌形式体现了同样的现实战斗精神:流沙河《草木篇》 11、十七年诗歌(主题) 主要特点:(一)颂歌、战歌成为诗歌的主导潮流 (二)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异 主要诗人:郭小川、贺敬之、闻捷 12、郭小川: (1)主要作品:①政治抒情诗:《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组诗) ②长篇叙事诗:《将军三部曲》、“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回避战争的直接描写,着力写主人公的心理和内心活动) 13、贺敬之:诗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回延安》、《放声歌唱》等 18、十七年小说的两大题材(注意作者和作品,会有选择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试题练习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D) A.《语丝》 B.《小说月报》 C.《创造》季刊 D.《新青年》 2.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C) A.南国社 B.春阳社 C.春柳社 D.民众戏剧社 3.左联成立后,文坛上出现的“民族主义文学”是一个(A) A.国民党的文学派别 B.民族主义者的文学派别 C.抗日救亡的文学派别 D.民族统一战线的文学组织 4.郭沫若的诗集《恢复》写于(D) A.“五四”时期 B.“五卅”时期 C.北伐大革命高潮时期 D.大革命失败后 5.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是(D) A.忠于历史事实的客观描绘 B.戏说历史的主观编造 C.赋予历史以象征色彩 D. 浪漫主义和诗情 6.“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C ) A.美国文学 B.中国古代文学 C.俄国文学 D.日本文学 7.郁达夫30年代的小说《迟桂花》主要表现了(C) A.反帝反封建的思想 B.性苦闷的情绪 C.隐逸的思想 D.追求革命的思想 8.朱自清发表于“五四”之后的抒情长诗是(A ) A.《踪迹》 B.《毁灭》 C.《火把》 D.《北游》 9.许地山的《空山灵雨》是(B) A.小说集 B.散文集 C.童话集 D.诗集 10.老舍所属的民族是( D.满族 11.《爱情三部曲》指的是(C) A.《新生》、《萌芽》、《灭亡》 B.《雾》、《雷》、《电》 C.《雾》、《雨》、《电》 D.《雨》、《电》、《雷》 12.巴金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作品是(C) A.《灭亡》、《新生》 B.《激流三部曲》 C.《火》三部曲 D.《爱情三部曲》 15.下面属于沈从文小说《边城》的一组人物是(A ) A.翠翠船总傩送老船夫 B.夭夭傩送老船夫天保 C.翠翠王团总老船夫滕长顺 D.萧萧傩送船总老船夫 16.沈从文小说《丈夫》表现的思想内涵是(B) A.对封建男权主义的批判 B.对穷苦人不幸命运的同情与追问 C.对都市文明的批判 D.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7.曹禺描写复仇的一部话剧是(C)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北京人》 18.下面属于《雷雨》的一组人物是(B) A.周朴园侍萍愫方 B.周朴园鲁大海四风 C.陈白露蘩漪周朴园 D.周萍蘩漪方达生 19.曹禺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社会的剧作是(B) A.《雷雨》 B.《日出》 C.《北京人》 D.《原野》 20.长篇小说《光明在我们的前面》的作者是(A) A.胡也频 B.柔石 C.洪灵菲 D.茅盾 21.散文集《画廊集》的作者是(A) A.李广田 B.何其芳 C.陆蠡 D.丽尼

《中国当代文学》试卷及复习要点

(大二上) ◆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双百”方针(2)“两结合”创作方法(3)政治抒情诗(4)新民歌运动 (5)山药蛋派(6)社会主义教育剧 (7)主题先行论(8)根本任务论 (9)“三突出”创作原则(10)样板戏 (11)天安门诗歌运动(12)重放的鲜花 (13)归来的诗人(14)朦胧诗 (15)新生代诗歌(16)伤痕文学 (17)反思文学(18)改革文学 (19)寻根文学(20)中国式现代派小说(21)先锋小说(22)新写实小说 (23)学者散文(文化散文)(24)探索剧 (25)京味剧 二、论述思考题 1评述第一次文代会的历史意义? 2谈建国初期文艺界对电影《武训传》、《红楼梦》研究、胡风3文艺思想的批判过程及经验教训问题? 4结合创作实例,试论十七年现实主义创作与新时期现实主义创作的不同? 5评述《保卫延安》在军事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开创性意义?6分析《保卫延安》中周大勇的性格特征 7分析小说《林海雪原》的传奇性特征? 8分析《红旗谱》反映历史生活与探索民族文化的成就? 9分析《红旗谱》中朱老忠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10评述小说《青春之歌》思想艺术方面的得与失? 11分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性格特点及发展过程? 12比较分析峻青、王愿坚的军事题材短篇小说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13结合《百合花》论析茹志娟小说创作细腻动人的艺术风格?14论述《创业史》的史诗特点及艺术成就? 15分析《创业史》中的人物形象梁生宝、梁三老汉的典型意义?16以《三里湾》为例,谈赵树理小说在民族化大众化上的贡献?17试论宗璞小说《红豆》的文学史意义及其中的江玫与齐虹这两个人物形象。 18评述述十七年诗歌发展的基本状况。 19如何评价“新民歌运动”? 20分析郭小川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21试分析郭小川诗歌《望星空》的独特意义? 22比较分析贺敬之和郭小川诗歌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23评述闻捷诗歌集《天山牧歌》的思想艺术成就? 24评述十七年散文发展的基本情况? 25试分析杨朔散文的结构艺术特点? 26试分析杨朔散文的诗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27分析秦牧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28论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29比较分析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蕴涵、艺术特色及缺失? 30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评述魏巍散文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31简述十七年戏剧文学创作情况? 32分析1958年到1962年间历史剧热潮出现的的原因,它的代表作有哪些? 33分析《龙须沟》中程疯子形象及意义? 34评述话剧《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 35分析《茶馆》中王利发、泰仲义、常四爷这三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36试分析老舍的话剧《茶馆》是如何处理时间与结构的? 37简述《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的内容及反动实质? 38论述四五诗歌产生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9简述新时期小说发展各阶段的基本情况? 40评析刘心武小说《班主任》的思想价值? 41论述王蒙的创作历程及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42简述王蒙小说《春之声》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 43以《绿化树》为例,评述张贤亮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44分析《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厂长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45分析《黑骏马》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46如何理解《芙蓉镇》的乡土气息? 47分析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48分析《人生》中高加林的性格特征? 49简论陆文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50分析陆文婷这一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51简述王安忆小说创作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及各阶段的创作特征? 52试析莫言《红高粱》的意义及艺术特色 53评述“寻根文学”出现的意义及创作上的得失。 54《高山下花环》对军旅文学的超越是什么? 55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池莉小说的艺术特点? 56以作品为例,谈“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征? 57试述新时期艾青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 58如何评价“新的美学原则”? 59论述舒婷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60简述韩东诗歌创作的艺术特点? 61简述“后新潮诗”的探索意义及其局限性? 62分析贾平凹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63简述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色? 64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又是什么?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

1.伤痕文学: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通过对文革生活以及文革后人们精神创伤的 真实描写,大胆揭露、愤怒鞭挞,展现人们肉体和精神“伤痕”的作品。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建 国三十多年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和社会曲折发展过程及其对人的命运的影响进行了冷静的反思,重新审视的小说创作潮流。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都是悲剧性的。 作家们在悲剧中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寻根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 越,是一次质的飞跃。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浮躁》等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4.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 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代表作家有刘震云的《单位》、池莉的《烦恼人生》等 5.先锋小说:是指在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 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的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流小说或实验小说。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代表作家和作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 6.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 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它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它并不偏重对客体的描摹,具有20世纪艺术倾向的美学特征。在内容上,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在艺术品格上,他们注重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彩多种现代主义文学惯用的表现。舒婷、顾城等是朦胧诗创作的主要人物 7.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 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8.新历史小说: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文坛的一个新的热点。这些作品以 对传统历史的重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 小说的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 9.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 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韧之作,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都是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