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杨凌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杨凌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杨凌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杨凌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概况 (1)

一、区位条件 (1)

二、历史沿革 (1)

三、自然条件 (2)

四、自然资源 (3)

五、社会经济 (4)

六、周边地区 (8)

第二章规划依据及指导思想 (12)

一、规划背景 (12)

二、规划依据 (13)

三、规划指导思想 (14)

四、规划目标 (14)

五、规划期限 (17)

六、规划范围 (17)

第三章杨凌城市发展战略定位 (18)

一、城市发展条件分析 (18)

二、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24)

三、产业发展战略 (24)

四、空间发展战略 (28)

五、城市发展创新战略 (31)

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36)

一、城市性质 (36)

二、城市发展规模 (39)

第五章生态适宜性评价 (41)

一、生态评价的基本原理 (41)

二、城市地域生态条件特征 (42)

三、生态条件评价 (44)

四、用地评价 (46)

五、城市发展方向与用地规划建议 (47)

第六章城市总体布局 (48)

一、现状 (48)

二、总体规划布局 (49)

三、居住用地规划 (51)

四、公共设施规划 (53)

五、工业仓储用地规划 (55)

第七章绿地系统及景观规划 (57)

一、绿地系统规划 (57)

二、城市景观规划 (58)

三、历史文化要素保护 (60)

第八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61)

一、对外交通规划 (61)

二、道路交通规划 (62)

第九章市政工程规划 (69)

一、给水工程规划 (69)

二、排水工程规划 (71)

三、电力工程规划 (73)

四、电信工程规划 (74)

五、燃气工程规划 (75)

六、供热工程规划 (77)

第十章规划实施与部署 (79)

一、近期建设规划 (79)

二、远景规划 (79)

第一章概况

一、区位条件

杨陵区位于东经108°—105°07′,北纬34°12′—34°20′之间;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安—宝鸡的中间位置。行政区域东西长约16公里,南北宽约7公里,总面积94.18平方公里。其中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位于杨陵行政区东部,总面积22.12平方公里。2002年全区共有人口13.99万人,其中示范区7.6万人。杨凌东隔漆水河与武功县相望,西、北与扶风县相连,南以渭河为界与周至县相邻。

新亚欧大陆桥陇海兰新铁路和西宝高速公路均从区域内东西向穿过,是杨凌东连我国中东部地区、西进西北、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国家区域性航空港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位于杨凌以东70公里处,通过西宝高速公路保持着便捷的交通联系,也是杨凌联系全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

杨凌位居全国宏观经济布局的一级发展轴线上,系属陕西传统的关中经济区,是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和星火产业带,“一线两带”重要节点城市。东距陕西省省会西安市82公里,西距关中西部重要的工业城市宝鸡市86公里,其间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相连,交通联系十分方便。

二、历史沿革

杨凌历史悠久,公元前21~16世纪为邰氏部落故地。4000年前,中国农耕始祖后稷带领部族“树艺五谷”、“教民稼穑”,该地区成为古代中国农业发达地区之一。

汉时杨凌属扶风管辖,魏时归武功郡,晋改名为平郡,北周时为雍州属地,唐代设稷州,宋初属武功归京兆府管辖,后改属醴州,金时属武亭县,元明两代为乾州属地,清属武功。

建国后,杨凌的行政隶属关系变化频繁,1956年设杨陵镇,1959年改为杨陵公社,1979年设立杨陵特区,1992年称杨陵区,属宝鸡市,1993年划归咸阳市。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由省政府直接领导。

三、自然条件

1.地质地貌

杨凌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的渭河地堑,属渭河谷地新生代断陷地带。南侧为我国南北方地理分界秦岭山脉,北侧为横贯陕西中部的渭北黄土塬。区内属典型的河谷地貌类型。渭河自西向东流经本区南界,因此,区内自南向北分布着渭河漫滩,一级阶地、二级阶地和三级阶地等河谷地貌单元,构成本区北高南低,倾向渭河的地形大势。目前,示范区22.12平方公里的用地主要位于二、三级阶地。

表1-1 地貌概况一览表

2.水文气候

杨凌气候类型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具有春暖多风、夏热多雨、秋热凉爽而多连阴雨、冬寒干燥等明显的大陆性季风型气候特征。多年平均气温12.9℃,极端最高气温42℃,极端最低气温-19.4℃;1月份平均气温-1.2℃,7月份平均气温26.1℃;无霜期211天,初霜期在10月下旬。全年≥10℃积温4184℃,≥20℃积温2401℃。全年太阳总辐射为114.86千卡/平方厘米,其中生理辐射57.43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2163.8小时。多年平均年降水量635.1毫米,最少年降水量约327.1毫米,最多年降水量979.7毫米;80%保证率的年降水量为540毫米。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春季占23%,夏季占43%,秋季占31%,冬季占3%。多年平均年蒸发量993.2毫米。东风和西风为区内常年主导风向,最大风速21.7米/秒。区内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旱、连阴雨、大风、冰雹、霜冻、干热风等,其中干旱是本区最严重的灾害性天气。

杨凌境内的主要河流有渭河、漆水河、湋水河等。渭河从李台乡的永安村流入区内,从东桥村出境,境内流程5.6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36.5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46.03亿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578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5立方米/秒。漆水河系

渭河北岸一级支流,由武功县武功镇马家尧村入境,于大庄乡圪崂村注入渭河,境内流程8.45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15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2260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1.31亿立方米。湋水河系渭河的二级支流、漆水河的一级支流。湋水河发源于凤翔县雍义村鲁班沟,由五泉乡曹家村入境,在杨村乡北杨村汇入漆水河。境内流程24.6公里,多年平均流量0.46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1448万立方米。

除上述三条天然河流以外,宝鸡峡主干渠、二支渠、渭惠渠等人工灌溉渠系流经境域。其中宝鸡峡主干渠年入水量230万立方米,渭惠渠年入水量359.5万立方米,宝鸡峡二支渠年入水量917.1万立方米,渭河滩民堰入水量61.3万立方米等。

3.土壤植被

杨凌总土地面积14.12万亩,土地比较平坦,土壤比较肥沃。共有7个土类、11个亚类、15个土属、34个土种。其中,娄土类面积最大,为10.13万亩,占总面积的71.7%,广泛分布在一、二、三级阶地的塬面上。黄土类土面积1.53万亩,占总面积的10.83%,主要分布在塬边、梯田、壕地和沟坡地上。新积土面积1.57万亩,占总面积的11.1%,主要分布于渭河及漆水河滩地区。另外,潮土、水稻土、红粘土、沼泽土等土类面积较小,分别占总面积的2.66%、1.87%、1.11%和0.8%。

杨凌自然植被属森林草原带,自然植被几乎全部为人工植被所替代。成片的人工林主要分布在渭河、漆水河、湋水河的两岸及河滩地、农田、沟坡等地段,且以防护林为主。植被类别主要是河滩堤岸防护林、农田防护林、沟坡水土保持防护林、道路村镇防护林等。另外,在渭河三级阶地区亦分布有5000多亩的苹果、梨、桃等经济林。目前森林覆盖率为13.0%。

四、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杨凌位于“八百里秦川”的西部,土地相对比较平坦,地面平均坡度1.12%。地面组成物质以第四纪黄土为主,其土层深厚,成土速度较快。土壤肥沃,耕性良好,灌溉方便,宜于农作物生长,属比较优质而宝贵的土地资源。因而古为周人祖先后稷“教民稼穑”之地,成为我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2.水资源

杨凌水资源比较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7亿立万米。其中地表水资源28.2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98.26%;地下水资源0.34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1.18%;宝鸡峡高干渠、二支渠、渭惠渠等灌溉渠系年调入水资源量约0.16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0.56%。同时地表水资源利用比较方便,目前仅利用约0.2亿立方米,开发利用潜力很大;地下水资源以潜水为主,占到地下水资源总量的65%以上。因而地下水埋藏较浅。其中渭河滩地地下水埋深仅2米左右;一级阶地埋深2—4米,单井日出水量达1000—3000立方米,属极富水带;二级阶地地下水埋深15—20米,一般单井日出水量500—1000立方米,为强富水带。三级阶地埋深80—120米,单井日出水量300立方米,为中等富水带。因此,地下水资源开采条件较好。另外,该区水质也相对较好,地表水适合于渔业和农田灌溉,地下水除大肠杆菌数超标外,其余各项指标均符合饮用水水质要求,属良好型水质。

3.生物资源

杨凌区生物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少。长期以来,农业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持续繁育、改良、优化当地的动植物资源,并引进新品种,使杨凌成为优良动植物品种的优质生物资源基地。主要包括优质小麦、玉米、棉花、油菜、西瓜、蔬菜、苗木、花卉、饲草、苹果、葡萄、猕猴桃等农作物种子资源;以及杜仲、沙棘、元宝枫、冷杉、刺梨、马桑、喜树、板栗等优质植物种及其高科技附属深加工产品;主要优质畜禽种类包括马、牛、羊、猪、兔、鸡、狗、骡、驴等及其高科技产品。

五、社会经济

杨凌示范区成立6年来,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已成为陕西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杨凌示范区已经成为国家向亚太经合组织开放的十大工业园区之一,“十五”期间国家重点支持的五大高新区之一,我国六个海峡两岸农业试验区之一。

1.人口与行政区划

杨凌示范区成立于1997年7月29日,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示范区辖一个县级杨陵区,杨陵区下辖五泉镇、李台乡、大寨乡、杨

村乡和杨陵街道办事处。全区面积94.18平方公里,其中示范区规划面积22.12平方公里,到2002年年底,全区总人口13.99万人,其中示范区7.6万人。

2.农业科技发展水平

杨凌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中国的农科城。

首先,农业科技实力雄厚。在4平方公里范围内聚积着70多个学科的5000多名农业科教人才。建国以来,累计取得科研成果5000多项,推广应用后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过2000亿元,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小麦良种、旱作节水农业、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家畜生殖内分泌与胚胎工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荒漠化防治、森林培育、园林绿化、果树园艺、木材加工与综合利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居全国领先水平,部分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其次,科教体制改革激发技术创新的步伐。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杨凌的十大农科教单位合并,组建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我国教育与科研单位的首例实质性合并。近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科技新格局。示范区依托高校的18个重点实验室,组建了9个具有明显区域特色和学科优势的研究中心,作为学校的科技创新基地,使科技实力明显增强。两校成立以来,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42项(次),其中国家级奖励5项,特别在生物技术和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成果。目前,在示范区已建成或即将建成的项目中,有46项源自杨凌的科技成果,有两家企业已形成近亿元的销售额。示范区成立以前,杨凌没有一家由科技人员创办的企业,如今仅在创业中心进行孵化的就有76家。

此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示范区利用各种交易会积极吸引国内外涉农大企业。目前,泰国正大集团的正大杨凌示范中心项目、美国华盛制药的杨凌植物药项目、西班牙光际实业、深圳光明实业和亨通光华等一些具有较强实力的公司正逐步看好杨凌,都纷纷把投资的眼光盯向杨凌。同时,示范区也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培育创新型的中小企业,设立科研成果专项资金支持成熟的产业化项目,用一流的农业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示范区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孵化农业高科技企业,目前已累计孵化企业86家,其中留学人员企业11家,实现股份

制改造和进区征地的企业共15家。而且,投资设立了中小企业担保基金、风险投资公司、农业专利信息中心等直接为企业服务的机构,扶持企业的发展。

3.农业科技贸易的成果辉煌

1994年,科技部和省政府为了搭建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流交易平台,在杨凌举办了首届“中国杨凌农业科技博览会”,至2003年“农高会”已成功举办了十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简称农高会)与北京科技周、上海工博会和深圳高交会已成为国家四大科技展会。每届农高会的规模都得到省部共建单位和联合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的大力支持。相关部委、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和国际机构组团参会参展。大会不仅举行农业高新科技论坛、科技书市、人才交流、实用技术讲座、专家咨询、科技成果拍卖、“神农杯”颁奖等活动,而且集中展示数千项农业科技成果,其中高新技术成果占到40%,每次会期接待数百万人次,促进项目洽谈和技术成果及产品的交易。

4.农科旅游方兴未艾

示范区成立以来,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同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农业技术交流和合作关系,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澳大利、法国、印度等国家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银行、欧美等国际组织的代表多次来杨凌参观、访问,杨凌也多次组织农业科教产业代表团出访美国、加拿大、德国、以色列、奥地利等国家。举办农高会、国际旱作农业与水土保持研讨班、第二届国际葡萄酒研讨会、海峡两岸农业产业会研讨会、高科技企业融资研讨会、第九届亚洲赛艇锦标赛等大型活动,接待各类来访外国、港澳台专家,组织科教人员出国进修学习、考察访问、参加国际会议。同时,根据杨凌农业科技设施的特点,积极发展以观光农业为主的特色旅游。杨凌水上运动中心、昆虫博物馆、人工降雨大厅和克隆羊研究基地等特色景点吸引大批游客,目前农业观光和科技游为主的游客量已达11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亿元。特色旅游正在成为示范区发展的一个新亮点,杨凌目前已被国家旅游总局初步列为全国农业科技旅游示范点候选城市。

5.“农科乡”发展为“农科城”

示范区成立以来,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城市面貌迅速改变。至2003年,共完成

固定资产投资48.7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17.6亿元,完成了2平方公里“九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杨凌示范区开发面积已从4平方公里增加到15平方公里,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健全;新区科技企业技工贸收入从几十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28亿元。杨凌国际会展中心工程、水运中心、热电厂、医疗中心、创业中心等工程的建成使用;高新小学、幼儿园、教稼园、小区绿化、天然气和供热工程以及会展路、西农路改造、渭惠渠南岸、后稷路改造工程相继完工,从整体上提升了杨凌的城市面貌和城市形象,一座具有田园风光特色的“农科城”已现雏形。

6.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杨凌示范区成立六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品市场活跃,财政收入快速增加,金融信贷规模扩大。2003年,示范区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406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0480万元,增长10.9%;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9150万元,增长29.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4430万元,同比增长15.9%。实现技工贸收入28亿元,同比增长56%。目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规模和企业规模都不够大,缺少有较大市场影响力和主导力的品牌企业;二是综合经济效益不够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

表1-2杨凌示范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997~2002年)

总之,杨凌示范区自成立以来,不断进行创新,认真探索加快自身发展的新思路,经过六年多的建设,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成果转化、科技示范、体制改革、引进人才及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城市总体面貌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六、周边地区

杨凌周边地区可以划分成两个层面。一是与杨陵区域接壤相邻,并直接受杨凌辐射带动的近周边地区。包括西安市的周至县、宝鸡市的扶风及咸阳市的武功县。二是与杨凌在行政、经济、信息、技术、旅游、交通、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关联度高的区域,一定程度上与杨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形成及其功能的发挥关系密切的远周边地区。主要包括西安市、咸阳市、宝鸡市、眉县、乾县等。

表1- 3 杨凌主要经济指标(万元)

1.近周边地区

周至县是杨陵区的南邻,与杨凌隔(渭)河相望。该县域总面积2974平方公里,总人口63万,辖8镇21乡。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土地肥沃,粮丰草茂,耕地面积71.43万亩,主产小麦、玉米、水稻,史有“金周至”之美誉,现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周至境内森林覆盖面积323.47万亩,木材蓄积量2000万立方米。林区有大熊猫、金丝猴及金钱槭、独叶草、羽叶丁香等珍奇动植物。经国家批准境内建有周至自然保护区和老县城大熊猫保护区。

周至矿藏种类多、储量大、品质优,已探明矿藏18种,矿床矿点60余处。周至是全国最大的猕猴桃基地县。其载植面积、产量、品种、管理技术、贮藏加工能力均居全国之首。人工载植面积超过13万亩,盛果期总产可逾25万吨,被国家确定为唯一的猕猴桃标准化管理示范县。周至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秦岭主峰太白山矗立境内,国家级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周至自然保护区和老县城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被誉为“亚洲植物园”和“北方的西双版纳”,楼观台,迄今已有2700年的历史,历代帝王先后多次诏数修缮,亲自拜谒;文人学士慕名游览,赋诗题词,吟诗作画,现存文物数百处。仙游寺曾经是隋文帝消夏避暑的行宫,和尚诵经参禅的寺院,白居易撰写千古绝唱《长恨歌》的地方。寺内保存着全国仅存的隋代砖塔—法王塔,1998年10月法王塔搬迁和隋仁寺舍利子等重要文物的发现,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仙游寺更是举世瞩目。同时,境内历尽沧桑的大秦寺、李白秋访的玉真观、众说纷纭的老子墓、黄巢誓师的黄池峪、马召南塬的古战场、南通巴蜀的古栈道等,都留下了历史名人的足迹、韵事和神奇迷离的传说。

近些年来,随着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发展,周至县直接受到杨凌高新技术农业示范效应的带动农业科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哑柏镇,利用毗邻杨凌的区位优势,主动进行农业科技示范、招商引资、发展当地经济,已获得了明显的受益。此外,从发展来看,周至县在旅游资源、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等方面亦与杨凌有着广泛的区域协作前景。

武功县和扶风县分别位于杨陵区东西两邻,武功县县域面积392平方公里,总人口41.3万人,县城距杨凌仅15公里,交通十分方便。是全国商品粮大县,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和全省笼养鸡基地县。工业以食品、化工、医疗、锅炉、建材等为支柱产业,生产已形成规模,涌现出神果集团、农大德力邦、武功锅炉厂、华龙集团等一批改制后的企业,其产品享誉西北,畅销全国。同时,武功名胜古迹之多,人文景观丰富,以县城旧址武功镇为中心,有后稷教稼台、唐报本寺塔、姜塬古墓、明城隍庙、苏武墓、先周遗址等一批旅游胜景,具有一定的旅游开发前景。其自然地理条件、交通条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等与杨凌属于同质区域,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后稷教稼”之地,陕西关中“八百里秦川”的重要地段,国家农业经济区。因此,在未来杨凌城市发展中,它们之间有着直接的辐射、推动、互补、协调关系。

扶风县总土地面积745.8平方公里,总人口45.5万人。境内的周原遗址是西周发祥地,以“青铜器之乡”闻名中外;佛教古刹法门寺是唐代皇家宫廷寺院。塔下地宫的发掘和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及大批稀世珍宝的问世,使其成为中外游客参拜、观光的佛教圣地,成为西安地区西线旅游的龙头。从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前景来看,与杨陵区有着良好的功能互补和地域组织关系。同时,受杨凌农科城的影响,扶风县的农业科技事业发展较快。与杨陵区交界的扶风县揉谷乡,多年来得益

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示范效应和杨凌城市功能扩展带动作用,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因而当地政府和居民迫切要求将揉谷乡纳入本次杨凌城市总体规划范围。

由于武功县、扶风县与杨陵区特殊的地缘关系,未来将与杨凌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试验、推广示范、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景点线路的优化组织配置、基础设施的联建共享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协作关系。同时,根据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方案关于未来关中城市带各级城镇的规划布局蓝图,并考虑行政区划调整和行政管理方面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如果杨凌规划为地级市建制的区域中心城市,武功县和扶风县则是最合理、也最有可能作为城市郊县的两个县。

2.远周边地区

杨凌位于关中城市带西段的中部。关中城市带西段沿陇海铁路线分布的主要城镇自东向西依次为西安、咸阳、兴平、武功、杨凌、绛帐、蔡家坡、虢镇、宝鸡。无论从城镇分布序列还是从东西向距离上来看,杨凌均处于中间位置。然而,在1997年杨凌设立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1992年设立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前,从城镇职能类型上来看,杨凌仅仅是一个农业科研院所和中高等院校相对比较集中的一般乡村城镇。在整个沿线城镇职能分工上也没有再赋予杨凌更多的功能。作为工业原料和产品集散地及次级产品加工地,杨凌明显不如东边的咸阳和西边的虢镇;作为农产品的粮油供应地,杨凌也不如兴平、武功、绛帐、蔡家坡。其中离杨凌最近的武功和绛帐,因为一直作为关中中部工业原料供应点而有其历史渊源和优势,也使杨凌无法比拟。就是作为一般的蔬菜供应地,其便利条件也不及其它周围城镇。从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来看,杨凌则是等级最低的一级城镇。因此,建区以前杨凌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地理位置、关中西部区域经济和城镇布局等周围大环境的影响。杨凌处于西咸城市经济区和宝鸡城市经济区的结合部位置,是两大城市经济区的边缘地带,因而按照一般的城市扩散化发展规律,杨凌也是最晚才能从东西两大城市扩散效应中获益的城镇之一。更何况改革开放以来这两大城市一直处于增长极化发展阶段,对其周围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远大于有利影响。更不用说作为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省域中心城市、省会

城市和巨大城市西安市的极化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杨凌的商品货物等级很低,但却物价很高,虽然杨凌集中了大量的科研教育院所,但城镇生产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水平却很低很差,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极其缓慢,城镇整体发展非常落后,使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起码的科研、生产、生活条件得不到保证。曾在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甚或90年代初期,有不少教育科技人才纷纷离开杨凌,使杨凌特有的农业科技教育资源优势的发挥受到严重影响。杨凌设区以来,特别是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设立以来,城镇功能越来越突出,城镇等级规模也越来越大。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大提高,产学研的发展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商贸、旅游、房地产、服务等第三产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城市的景观环境面貌及整体形象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杨凌与远周边地区的西安、咸阳、宝鸡、乾县、眉县等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尤其杨凌旅游业的发展,使其与周围的乾县、眉县、西安等地区形成了紧密的跨区域联系,极大地丰富了西安地区西线旅游的内容。然而,目前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远周边地区的这些城镇在其发展过程中对杨凌产生的不利影响将依然存在,杨凌将继续处于周边大中城市发展的“阴影”之下,这也是此次杨凌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城市总体规划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第二章规划依据及指导思想

一、规划背景

1997年7月2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纳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序列。这是着眼于从根本上改变中西部地区农业落后面貌的重大举措,对推进陕西省乃至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997年11月底,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受杨凌示范区管委会的委托承担了规划设计任务。2000年以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要求杨凌担当西部开发的龙头之一。为此,2002年2月19日陕西省政府第二次常务会议决定编制“杨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以适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建设的新形势,完善杨凌城市的地域空间结构,形成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中部的城市增长极核。

1.杨凌城市发展滞后于示范区建设

自1997年示范区成立以来,杨凌示范区遵循国家确定的发展目标、总体规划蓝图等取得稳步的发展,规划目标逐步实现,不仅社会经济取得长足进步,而且城市环境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应该看到,示范区依托的杨凌城市的功能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表现在:①杨凌城市规模偏小;②杨凌社会经济构成单一;③城市直接腹地范围小;④城市服务职能层次低。从而限制了示范区功能和效绩的发挥,成为制约示范区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之一。

2.上版规划近期建设任务完成,需编制下期规划

至2002年,示范区人口已由1998年的5.4万人增加到7.6万人,年递增率达到8.9%,建设用地面积由原来的3.56平方公里增加到8.39平方公里,(现行总体规划远期面积为10平方公里),1998年编制的示范区总体规划确定的近期建设任务已超额完成。从示范区发展的实际出发,也应确定示范区下一步的建设目标而修编规划。此外,经过六年的建设,示范区成为关中中部地区和我国西北经济增长极核的位势日趋明显,对陕西和西部的发展日益重要。因而,有必要从杨凌地域城市发展宏观空间来审视杨凌的发展,协调示范区与地域城市的关系,使示范区的建设取得倍增社会效果。

3.城市格局决定着示范区未来的区域地位

新世纪是城市化的时代,作为社会经济文化载体,城市是地域发展状态和水平的反映。目前,杨凌城市用地空间格局已成为示范区发展的障碍之一,地域环境和发展形势要求完善杨凌城市的空间格局,形成高效、弹性的可持续发展城市。

4.杨凌城市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1998年,杨凌十大科教单位融合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城中条块分割的矛盾减少,科教单位融合后的体制改革带来杨凌社会文化氛围的亲和,城市活动社会性增强,单位封闭的社会消失。同时,WTO和西部深度开发要求杨凌在大市场和更大空间中发挥作用,从而城市的范围、功能、层次和格局也应进行相应调整。

5.政府高层十分重视杨凌的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杨凌的发展和建设,胡锦涛、温家宝、江泽民、李岚清等国家领导人多次到杨凌指导工作;省委、省政府领导也对杨凌的城市发展提出新的需求,要求杨凌担当西部开发的龙头之一。

二、规划依据

本次规划编制主要依据国家相关的法规、规划行业标准与规定,以及国家、省有关政策和文件,主要是: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6、《200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第二次常务会议纪要》

7、《示范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规划》

8、《1997—2010年示范区总体规划》

9、相关的政策法规

10、相关的规划

三、规划指导思想

1、完善城市的基本功能,保持示范区与城市内外职能的有机协调,实现杨凌地域功能的优化配置。

2、重构杨凌城市的地域空间结构,使城市发展与示范区建设的进程相协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承接“一线两带”发展战略的要求,从关中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整体发展出发,确定杨凌宏观发展战略目标、城市规模和城市发展的区域范围。

4、根据杨凌城市空间拓展的基本规律和文化内涵,确定杨凌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框架及其用地空间扩展时空秩序,营造杨凌“田园”城市的人文精神。

5、构筑适合杨凌城市发展的建设模式,实现“校—区、区—城、城—带”一体化的发展,形成综合示范效应。

6、考虑地区的现实条件和经济实力,合理安排发展次序,注重近、远期发展的协调,保持规划方案对未来变化的适应性和弹性。

7、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使规划既有利于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实现城市生态、文化环境的示范作用。

四、规划目标

国家设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目的旨在突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四大功能。要求杨凌发展农科教的综合优势,研究和应用科技成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实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培养人才、科教体制、产学研结合、对外合作交流。

1.总体发展目标

杨凌示范区的主要任务是:推动中国农业实现产业化和现代化,研究发展制约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关键技术、装备及优良品种;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进行科教体制改革、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等九个方面的示范;为西部大开发提供科技、人才支撑,提高杨凌综合创新竞争力。

中长期的发展目标是:杨凌示范区作为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中国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上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园区,发展成为中国干旱半干旱农

业重大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开发中心、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中心、成熟农业高新技术的集成、创新、人才支撑;相应城市发展建设的目标是: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协调,规模适度,科教发达的农科城、经济发达的产业城、环境优美的生态城、文明开放的旅游城。规划期实现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

2.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目标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点是:农牧良种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业。一是加工相关技术和设备的开发,用高新技术、新装备武装农产品加工产业;二是培育和扶持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形成一批有主导产品、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三是抓好相应的市场建设,以大流通促进产业大发展。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重点是实现胚胎生物工程产业化,通过引进优质种牛和种羊的基础上,加速扩繁高产优质牛、羊品种后代,大幅度增加我国良种牛、羊覆盖面,使杨凌成为我国最主要优质畜牧种源地。植物化工及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产业的发展重点是动植物基因工程、植物化工、高效安全生物农药、高效有机肥料等新型产业。旱作农业新机具、新材料产业应围绕节水农业,重点发展节水灌溉关键设备、人工汇集雨水材料设备的产业化开发,研制适用于大田作物、温室、大棚、蔬菜、花卉、果树、园林等使用的喷灌、微喷、滴灌、渗灌和管道灌溉成套设备的规模化生产,提高设备的系统性和质量。农业信息化发展重点是建设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及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系统。现代中成药产业以中医新特药的研究开为主,严格按照GMP、GAP标准,形成以中药炮制加工、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和新特药生产为主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

3.科技示范发展目标

科技示范工作重点是加快优良品种培育、引进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积极探索企业、科技人员和农户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有效组织形式;建设好国家农业专利技术信息中心;形成覆盖西部、辐射全国的农业科技大市场;建设一批种养示范基地,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形成名优新特果品、苗木花卉、畜牧养殖和绿色无公害蔬菜五大产业的示范;探索完善产业化要素、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新机制和新形式;建设好各类农副产品质量检测、认证机构;继续实施好“科教兴杨”和“校村共建”工程;加快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建设种子市场、农副产品市场、节水灌溉设备、花卉绿色蔬菜专业化市场;继续搞好区外示范,扩大农业科技辐射力。

4.技术创新目标

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的重点是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生物育种、节水灌溉、植物化工、农业综合试验的重点和关键技术,生物技术及生物工程、节水灌溉工程、节水设备及节水新材料、植物化工、环境工程及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农业信息技术、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环保型农用物资、食品工程及其它国家鼓励的高新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选育北方旱区主导作物优良品种,开发林草种苗快速繁育技术和植保技术,发展西部植物资源增值转化的精深加工技术。

5.城市发展建设目标

示范区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协调,规模适度。城市具有典型的规模聚集效应,目前杨凌示范区城市规模小,城市的经济文化促动力仍然较弱。规划杨凌城市发展的战略思路是,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农科教产业的发展,以产业化推动城市化,通过城市化促进产业化。

城市发展建设方针如下:

一是提高城市居住舒适性,用宜人的居住环境吸引人才,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建设设施配套、环境宜人的高质量城市居住区。居住区和住房建设标准要适应农科城的发展需要,重视居住环境建设。

二是城市居住区建设高标准、高起点、低密度,严格控制人口和用地规模;重视各项公益事业的配套,尤其是医疗卫生和基础教育设施建设;重视多功能社会化生活服务体系的建立。

三是建设行政、商业、科技服务、产业推广与展示等综合功能的城市中心区,增强示范区的技术与经济辐射作用,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四是新区建设和老区改造相结合,尽可能依托老区既有设施和发展条件,加快新区发展。

五是以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乡村居住区尽可能就地、就近改造,全面完善市政设施、社会服务设施,注重环境建设,加强绿化、美化。

6.土地利用目标

珍惜土地资源,强化土地集约化利用,保持城市用地的开发强度,提高土地资源综合效率。根据规划用地条件及生态适宜性合理布置各类功能用地,把土地经济

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结合起来。把经济效益高、技术水平高的农科技术产业项目安排在示范区内,一般性的农业示范项目应布置外围地区。土地利用突出农科技的发展主题,适度控制城市用地发展规模,严格控制与示范区功能不相符合的一般加工工业,尤其是大型工业项目进入示范区。

7.环境生态目标

示范区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土地资源丰富,温度、气候、水文条件均适宜植物及各种农业作物的生长发育。它不仅具有农业高技术产业的物质—技术资源,同时也具备向人们提供高质量生活环境的条件。

环境生态战略以“回归大自然”为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调控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示范区的建设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资源与环境的最有效最合理的分配与利用。示范区内大部分土地用作生态林地、生态农业用地和城市绿地。结合环境恢复安排若干个人工湖泊及人工湿地,收集、截流雨水,调节区内小气候,涵养地下水源。将污水处理和污水资源化相结合,汛期处理后排放,平时处理后补充到人工湖泊中循环利用。根据示范区用地布局及性质,将示范区分为自然环境保护区、陆域环境保护区及水域环境保护区,并设置防护和隔离林带。

五、规划期限

近期:2003~2010年

规划期:2011~2020年

展望期:2021~2050年

本次规划的期限主要用作发展阶段的划分年份,仅作参考。

六、规划范围

1、建设规划区

南至渭河,北东至湋水河、漆水河,西到揉谷乡的权家寨—五泉南北一线,总面积约100km2。

2、经济规划区

杨凌、周至、扶风、武功、乾县、眉县的行政区域范围。

第三章杨凌城市发展战略定位

一、城市发展条件分析

1.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杨凌地处“陇海—兰新”国家宏观经济一级发展轴线,是陕西省关中“一线两带”的核心地段。因而十分有利于杨凌联通国内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并与亚太世界经济重心和欧洲地区“接轨”,走向世界,实现国际区域大协作。同时,杨凌又与西安、咸阳、宝鸡等大城市消费区距离较近,仅30-60分钟车程,保持着便捷的交通联系。另外,杨凌与其近周边各县市属同质区域,这里一向是国家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因而,对杨凌实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推广非常有利。

(2)农业科教资源优势。杨凌示范区现有各类农科教研人员4100多名。具有高级职称的120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800多名,在校学生21000多名。目前,形成了一个学科齐全,专业配套的农业智力资源密集区。新中国成立以来来取得农业科研成果5000多项,经济效益高达2000多亿元,其中有110多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000多项获得部省级奖励。杨凌示范区成立以来,获得高新技术成果176项,其中获省部级二级以上科技成果奖61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国家使用型专利3项,经国家级和省级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新品种44个,其中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3个。可见,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智力基础和条件取得的成果是丰厚的。

(3)体制创新优势。体制优势表现在:(1)省部共建优势。杨凌示范区是陕西省和中央十八个部委共同投资建设和管理,这是全国其它高新技术开发区所不可比拟的。示范区管委会为省政府直属派出机构,享有地市级行政管理权,省级经济管理权和部分省级行政管理权,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行“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和“办文办事限时制”等管理政策,对入区企业实行“一站式”办公服务,投资者在区内可快捷的办完开办企业的全部手续。这必将大大加快杨凌示范区的建设速度,扩大其建设规模,使示范区的功能和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图文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图文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讨论稿) 古浪县人民政府 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10 第一章规划依据、年限、范围、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一、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 2006) 3.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137-9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5. 建设部《关于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若干意见》 6. 《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7. 《古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8. 《古浪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9. 古浪县统计年鉴 10.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 11.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2. 《城市黄线管理办法》 13.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 14.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15. 《古浪县志》

二、规划年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0-2030年。 近期:2010-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中远期:2021-2025年; 远期:2026-2030年 远景:2031-本世纪中叶。 三、规划范围 1.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全县行政辖区,面积5046.54平方公里。 2. 规划控制区范围 西到古丰乡冰沟墩村;东到土门镇八步沙林场;南到黑松驿镇黑松驿村;北到土门、泗水镇北界。面积约591平方公里。 3. 县城规划用地范围 本次中心城区规划用地南以新建水厂、北以上胡庄子为界,西以平顶山麓、东以俞家岭山麓为界,总面积为33.41平方公里。 四、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城市的交通区位优势,强化城市对外职能;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盘活城市资产,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注重城市内部人工环境建设与外部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把古浪县建设成为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竞争力的现代宜居城市。 五、规划原则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 古浪县位于武威市域,其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建设应与周边的大背景相协调,服从于武威市乃至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服从于运城市域的人口和生产力布局的要求。

宝鸡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中等城市案例分析—宝鸡 设计艺术学院城市规划01班向洁华20125220107 一.概述 宝鸡是中国中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陕西省第二大城市,西北第四大城市。宝鸡市古名“陈仓”,是陕西省第二大城市、西部工业重镇。是华夏始祖炎帝的故乡,周秦王朝的发祥地,素有“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民间美术之乡”美誉。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处陕、甘、宁、川四省结合部,处于西安、兰州、银川、成都四个省会城市的中心位置,是通往祖国西南、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陇海、宝成、宝中铁路在此交汇,是中国境内亚欧大陆桥上第三个大十字枢纽。辖3区9县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连西安市、咸阳市,南接汉中市,西、西北分别与甘肃省天水市和平凉市毗邻。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1.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市域:为宝鸡市所辖金台区、渭滨区、陈仓区3区和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麟游县、太白县和凤县9县,千阳县、面积为18172 平方公里。国家批准宝鸡为对外开放和二类陆路口岸城市,同时被确定为新亚欧大陆桥上枢纽城市,城市规模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发

展、城市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远期城市发展目标确定将宝鸡建设成为陕西西部和陕、甘、宁、川四省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 宝鸡市市域行政区划规划空间结构 市域形成“一区两翼、五片多点”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1)一区两翼:一区为市域中部渭河河谷台塬城镇密集区,两翼为南部秦岭生态翼和北部北山生态翼;“一区两翼”构成了市域空间发展的整体格局。 (2)五片:市域中部城镇密集区内的五个重点功能区,为宝鸡中心城市、蔡家坡镇—岐山县城、凤翔县城—柳林镇—长青镇—陈村镇、扶风县城—法门寺、马家镇—眉县县城—常兴镇—绛帐镇,为规划期内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点,在现状基础上呈由点到面发展态势。 (3)多点:市域南部秦岭生态翼、北部北山生态翼中的重点发展城镇,包括陇县县城、千阳县城、麟游县城、凤县县城、太白县城等城镇,呈点状集聚化发展态势。

(完整版)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目录 绪论 (2)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2) 1.1地理环境 (2) 1.2自然资源 (2) 1.3社会与经济 (3) 第2章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进程 (3) 2.1 总体规划的历史进程 (3) 2.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 (5) 第3章大同市发展目标、策略与规模 (5) 3.1 城市发展目标 (5) 3.2 城市发展策略 (6) 3.3 城市发展规模 (6) 第4章城市的空间布局 (7) 4.1 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7) 4.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主要特色分析——双城双轴模式 (7) 第5章大同市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合理化建议 (10) 5.1大同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0) 5.2就大同市城市建设工作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 (11) 第6章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绪论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大同作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特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古都之一,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大同是为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来探究大同市其中的奥义。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1.1地理环境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北以外长城为界,全境总面积14176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080平方千米,建成区108平方千米(2010年)。大同地理环境处于南下阴山、东来燕山、北上吕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脉的交叉通道,是大雁为首的中部鸟类南迁通道。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气候干寒多风,温差较大。 1.2自然资源 水资源。水资源十分贫乏,人均水资源量少。用水状况为:工业与生活用水占80%,农业用水占20%。虽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67.5%,但年缺水量仍为2000多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大同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同煤质量好、热能高,灰分和硫分低,是适宜发电供热的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大同市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 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是集经济、社会等各项活动为一体的空间有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城市规划着重于平衡和协调城市整体与全局的关系,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对其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是推动整个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组成部分。 城市总体规划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和组织城市各建设项目,采取适当的城市布局结构并落实到土地上,妥善安排城市中心区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相协调,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并注意到城市景观的分布布局走势,体现出城市的特点与特色,这样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才是完美的。 (一)合肥总体规划分析 合肥居皖之中,晋江带淮,坐落在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合肥经过50年的发展,现在有瑶海、庐阳、蜀山和包河四区以及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合肥周边的城镇发展战略是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和县乡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同合肥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形成以

合肥市城镇体系,促进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主城区为中心,店埠等为次中心,主要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轴线,具有放射状、开放型的市域。 城市形态 合肥市城市主要向西南方向发 展,适当向东发展,控制向北发 展,要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 规划布局形态,合理控制老城区的 环境容量,逐步有序的开发新城 区。城市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 北、西南三个方向发展,三翼之间 形成大片绿色空间,将巢湖新鲜湿润的空气引入城市中心,并经过构筑城市外围大绿环,可降低市区的热岛效应,改进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结构因城市形态而确定为:一个市级中心和四个市级副中心的多元结构。市级中心位于老城区,为全市的行政文化商业中心。市级副中心多为分区内的行政、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合肥市的规划将城市分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南区和新城区,老城区位于环城河内侧,规划将老城区内过密的居住人口逐步向外扩散,老城区将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和旧城更新改造,增加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确保景观优美和环境质量,随着市政、文化职能的迁出,老城区将逐步转变为全市的商贸、金融中心。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文章标题: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目录专题一:___县城市人口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人口发展现状…………………………………12.人口增长趋势特征…………………………………33.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分析…………………………………64.县域人口规模预测原则…………………………………75.规划期___县人口增长途径分析…………………………………86.县域总人口和人口城市化水平预测…………………………………97.县城城区的.人口预测…………………………………11专题二:___县城市城市用地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土地资源评价…………………………………142.___县土地利用现状…………………………………153.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的供给需求分析…………………………………174.规划建设用地人均指标及规模确定…………………………………22专题一:___县城市人口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人口发展现状 ___县人口空间层次界定及人口规模确定可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分析,主要包括___县县域总人口和城市人口两个层次。1.1___县域总人口 ___县现状管辖范围内的总人口,即所辖安文、尖山、新渥、方前、玉山、尚湖、仁川、大盘、冷水的总人口,据2001年统计年鉴显示:在册人口206080人,县域总面积为1196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185585人,非农人口20495人。具体见下表:表1:___县人口分布一览表总人口(人)非农业人口(人)乡村劳动力(人)城镇化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总计206,08020495109634安文30,240163037541新渥15,1963839394尖山13,0305146488深泽13,2902017855双峰5,1611013114冷水9,2801765222仁川14,7602328324双溪6,7531174163墨林3,338411789窈川4,202941923大盘7,9033094863盘峰4,073732484维新2,769401651高二3,954452047方前11,4212086851玉山16,3387878677胡宅11,1051737467万苍9,4371905839尚湖17,65543510399九和6,175733543 1.2___县城市人口城市人口指规划范围内安文、深泽、云山、新渥等四处人口总和,2002年底总人口为5.01万人。2.人口增长趋势特征 2.1___县是一个

宝鸡市关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若干规定(试行)

宝鸡市关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若干规定(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宝鸡市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的需要,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和生态园林宜居特大城市,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科学、规范、有序推进,前瞻性、高水平引领城市科学发展,解决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等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结合宝鸡市城市规划建设实际,特制定本管理规定。 第二条凡在宝鸡市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除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国家机关的规范性文件、标准等规定外,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二章规划管理规定 第一节建设用地管理 第三条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控制指标严格执行陕西省住建厅《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规定》、《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相关规定。 第四条建筑基地面积未达到《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最低限值要求的零散用地不得单独开发建设,小于500平方米的零散用地宜作为公共绿地、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和停车场、社区管理用房、公厕、垃圾收集和中转、配电所、雨水泵站等社会公共设施用地。 第五条依法批准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用地规划条件执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暂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块,用地规划条件按照《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和本规定的要求执行。 第二节建筑间距管理 第六条建筑间距是指两栋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民用建筑日照应满足大寒日不低于2小时的标准,旧城

洪雅县县城总体规划说明书(文本)

洪雅县县城总体规划THE URDAN COMPREHENSIVE PLANNING FOR ADMINISTRATIVE OF HONGYA 说明书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SICHUAN INSTITUTE OF URBAN-RURAL PLANNING & DESIGN 二OO四年十一月

目录 第一章基本概况 (1) 第二章规划背景 (5) 第三章规划依据、期限和重点 (10) 第四章规划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 (11) 第五章县域经济与城镇体系规划 (15) 第六章城市性质与人口规模 (39) 第七章用地选择、城市远景发展及规划区范围 (42) 第八章县城总体布局规划 (47) 第九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54) 第十章城市风貌景观规划 (59) 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64) 第十二章城市管线工程规划 (67) 第十三章城市防灾规划 (76) 第十四章城市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78) 第十五章旧区改建规划 (81) 第十六章城市规划区综合规划 (82) 第十七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83) 第十八章强制性内容规定 (85) 第十九章土地使用控制管理规划 (86) 第二十章规划管理措施及实施建议 (87)

第一章基本概况 一、县域概况 (一)历史沿革 洪雅县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定居青衣江畔,从事简单的劳动,从夏商到北周初洪雅县分属不同的相邻县份。至周武帝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始置洪雅县,治地在丹棱县城厢镇,置洪川镇为洪雅镇,属嘉州所辖之县。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改洪雅县治所为丹棱县,洪雅镇置洪雅县,属眉山郡辖。以后随历代变革,南宋庆元十三年(公元1283年)洪雅并入夹江县,治所在夹江县城关,所属未变。明城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夹洪分置,复设洪雅县,至今治所不变。解放后洪雅县原为四川省乐山市辖县,1997年7月29日划属眉山地区现为眉山市辖县,辖11镇15乡265个村。总人口34.0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5.86万。 (二)地理概况 1. 位置和面积 洪雅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地理位置跨东经102°49′—103°32′,北纬29°24′—30°00′。东北与夹江县、丹棱县接壤,东南与峨眉山市、金口河区毗邻,西南与荥经县、汉源县交界,西北与雅安市、名山县相连。南北相距64公里,北宽43公里,南宽46公里。中狭仅15公里,形如哑铃,斜置于峨眉山、大相岭和总岗山之间。 全县幅员面积1930.54平方公里(1994年土地资源详查数据),折合为292.3万亩,其中耕地23987ha, 林地133117.27ha,牧草地182.27ha。 2. 经济地理区位 洪雅县地处四川省中部,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是成都平原经济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中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3.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 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评价摘要:本文以丽江市城市规划为例,分析评价了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所使用的规划设计,对其中有特点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意见。 关键词:丽江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 一、引言 丽江市总体规划从分析丽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机遇及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优化丽江城市性质定位,科学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突出古城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内容,调整优化现有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强化对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与现代交通系统的构建,重视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展现,强调重大基础设施的支撑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效配置,确保城市的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全面发展,立足丽江、着眼云南、面向全国,不断开创丽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新局面。 二、文献综述 丽江古城坐落在北半球雪山群中距赤道最近的雪山玉龙雪山脚下,东北靠象山、金虹山,西北卧于狮子山的怀抱,东南与开阔的坪坝自然相连,既避开了西北寒风,又朝向东南光源。从城市布局看,丽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古城,与其他古城讲究中轴对称不同,丽江古城的街道没有中轴,不规则,更不对称,且无城墙。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在这个露天集市周围,道路向四面八方放射出去,构成了古老的街巷网络。街道大多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

境相得益彰[11]。 丽江市城市设计以强化和保留地域特征为首要目标,构建能突显古城文化的空间结构,并进一步对道路系统、水景绿化等进行改造和规划,以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保留丽江城市的地域特征,李晖等基于地域特征对城市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2] 。中国传统的“ 天人合一”思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天、地、人三者互相感应,融为一体。周俭等认为反映这一思想的古代“风水”理论,讲究“取势、纳气”,是对自然界的山、川、路、岗等和建筑、村落、城市的关系的考察,以及对其所包含的潜在能量的利用这同现代的城市理论强调城市建设要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融合不谋而合。丽江组团式发展的格局,使城市周边的大部分田园村落得以保存,并将其巧妙地组织到城市内部来,成为丽江城市景观系统和公共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4]。 在城市的规划之中,城市的规划以及建筑的建设都要与当地的特色充分的结合在一起 ,杨重顺等以丽江古城的建设与规划为例,分析了丽江古镇内的建筑规划 ,并为其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 伴随国内城市化与区域统筹管理的进程,当前土地集约化与城市建设间的矛盾日渐凸显,龙梅指出亟待采用现代空间规划理论来统筹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构建协调共享、综合互补的土地利用模式[17]。考虑到丽江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同在一个丽江坝范围内,本着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规划增加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容,规划范围为丽江坝区约万平方公里,规划涉及丽江城区和玉龙县城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道路交通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的空间管制等内容。 杨丽辉等提出依据城市地域特征及总体发展规划要求,明确丽江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的目标与定位,协调好慢行交通与城市生态、历史、文化、旅游的关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 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 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北 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 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 镇的发展将成为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 口。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 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 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 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武 汉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省 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 接地带,同时也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 “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 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 省委已将咸宁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武汉至孝感、、、黄冈4条城际铁路 宣布动工,一个以武汉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 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 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值 此时机,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 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 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 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 载体能够很好地把武汉和城市圈内部的二线城市紧密 联系起来,有利于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武汉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内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 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 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武汉城市圈通 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 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武汉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内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成果(XXXX-2020)

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成果(2010-2020) 1、规划期限和规划区范围 规划期限为2010年-2020年,其中:近期:2010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 规划区:宝鸡规划区范围为宝鸡市辖区,面积为3574平方公里。 2、城市发展总目标 规划期内,将宝鸡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主导,商贸、物流、旅游业发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优良、文化特色突出的创新型现代化特大城市。 3、市域城镇化水平 近期(2015年),市域总人口为410万人,宝鸡市域城镇化水平为56%,城镇人口为230万人。 远期(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425万人,宝鸡市域城镇化水平为62%,城

镇人口为265万人。 4、城市性质 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文化名城和生态宜居城市。

5、中心城区人口和用地规模 近期(2015年),城市人口规模为115万人,年均增长3.5%,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2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05平方米; 远期(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130万人,年均增长3.0%,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4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10平方米。 6、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为“一带一轴五组团”。 一带:为渭河沿线的东西向城市发展带,串联市级商业中心、文化中心、行政中心、商务中心和物流会展中心等城市公共中心,是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一轴:为城市跨越式发展的南北向拓展轴,串联市级商务中心、行政中心、教育科研中心和体育中心等城市公共中心,是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方向。五组团:为福谭组团、金渭组团、代马组团、陈仓组团和蟠龙组团。 7、中心城区综合交通体系 规划形成“双十双环一节点”的城市交通骨架,即:陇海线与宝中—宝成线形成了铁路十字骨架,铁路内环衔接;连霍线与宝平—宝汉线形成了公路十字骨架,公路外环过境;凤翔田家庄支线机场空运集散点。 考虑宝鸡中心城区用地布局形态,以及规划期内社会经济发展预期,规划1条轨道交通线路。线路走向基本沿东西向发展主轴布设,同时串联渭河两岸。快速公交系统(BRT)由5条走廊构成,总长78.3公里。

城市规划原理案例分析题

城市规划原理案例分析 例1:我国东部某市人口规模45万人,编制了以 制造业、商业为产业发展方向的 城市总体规划计划。图示为总体 规划中的道路交通规划。一条与 其他城市相连的一级公路经过城 市西侧;现状有一条铁路由城市 北部穿过。并设有火车站;西江 由城市东侧穿过,航运发达,客 运、货运均有较好的基础。 请指出道路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 题,提出修改意见。并作指示性 的修改。 道路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有: (1)过境道路穿越城市,不合理; (2)城市主、次干道穿越铁路过多; (3)东西向主干道偏少; (4)沿河两岸,东西向联系道路偏 少; (5)铁路穿越市区,对城市影响较 大; (6)铁路客运站内主干道穿越,不 利于站线布局; | (7)铁路客运站、长途汽车站以及 轮船码头布局分散,不利于交通换乘; 修改建议: (1)过境公路西移,与城市在南北各预留一个出入口; (2)将客货混用的港口码头调整为客运码头和货运码头,货运码头布置在城市北部仓储区和工业区,客运码头布置在城市中部,靠近铁路客运站和长途客运站; (3)增加东西向主干道密度; (4)加强沿河东西向联系,增设过河主干道; (5)铁路从城市北部穿过,或将铁路客运站规划为南北出入口,方便南北两区使用;(6)减少干道穿越铁路。 例2图为某城市的总体规划示意图,表达了城市干道网布置与地形地貌、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试评析其主要优缺点 优点: < 1.主次干道布置顺应了山势河流 2.沿东西向城市中心大道布置城市中心公建有利于组织城市特色,西为西山风景区,东为客站。 3.工业、仓库用地区位合理,对外交通方便,靠近货站。 缺点:

1.沿铁路西侧的南北向城市道路承担过境交通功能,两侧布置了市中心公建,影响了交通功能的发挥,道路功能混乱。 2.工业、仓库区内部没有规划道路系统与城市其他用地缺少联系。 例3:图示为某城市2000---2020年总体规划。该市为南方一座中等城市,规划人口35万人。城市西侧为由山和湖组成的省级 风景区,一条省道沿南北向经过 该市。 请指出城市布局和交通方面的主 要问题。 分析如下: (1)工业用地布局分散,临近风 景区的工业用地位置不合理。二、 三类工业用地与教育科研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用地之 间缺少隔离带。 ? (2)城市南侧缺少公共设施用 地。 (3)仓储用地位置不当,不利于 使用,同时也对居住区造成一定 影响。危险品仓库距离居住区过 近,而且缺少必要的隔离带。 (4)污水处理场不应布置 在城市水系上游。 (5)快速路穿越市区,不 合理。 (6)道路网没有结合河流 布置,不合理。 (7)机场距离城市过近, 机场端净空穿越市区,不合 理。 例 4 某地级市总体规划确 定,主城区在现状基础上仍 分为5个组团,该市地势西 北高,东南低,有3条河流, 主导风向东北风。现状常住人口60万人,规划为90万人(见现状图和规划示意图) 规划要点: 1.城市性质:省城北部区域中心城市,新型工业基地。 2.总体布局:为“二主三副”的组合型布局结构,二个核心A、E组团;三个副组团即B,C,D功能组团;各组团之间保留农田和生态绿地进行分隔。 ? 3.道路交通:新增高速公路出入口3,规划连接各组团的城市快速路系统。

城市规划说明书范例

商南县城火车站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说明书 一、概况 (一)区位条件 商南火车站位于商南县城东部,为客货两用的三级站。 火车站片区地处富家沟内,即火车站南北两侧,紧邻312国道,距城市中心约1km。属于商南县总体规划中强调的“东扩”的主要核心。片区通过富兴路、长新路与县城联系,是构建“山水园林旅游”新商南的城市二级结构中心。由于该片区处于商南城市发展的重要门户位置,对于打造旅游城市品牌,提高城市品位,体现城市特色,推动商南对外开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商南县城市建设近期发展的重点。 基地四面环山,有排洪渠从用地中穿过。西侧高地为商南县气象局,场地内有部分平整坡地。规划建设总用地28.22h㎡(423.3亩),现状居住人口约1500人,主要为富家沟村一、二、三、四组村民。片区内除部分质量较好的建筑及大量破旧的农宅外,其余均为空地。富兴路与长新路均已建成。排洪渠从用地中纵穿富兴路与长新路而过。富兴路长570米,道路红线宽30米。 场地内大部分用地平坦,西北部分局部地段坡度较大。用地坡向以南向坡和东向坡为主,局部地块为西向坡。 (二)开发建设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火车站片区是商南城市发展的二级结构中心,是打造商南“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的一张王牌。铁路的全线贯通,使客源,物流快速增长,商贸旅游快速发展,土地价格升值,给火车站片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火车站片区紧邻312国道,也是城市的东入口。 (3)良好的环境资源:基地内四面环山,植被景观良好,部分地段坡度较为平缓,轮廓线较为优美。 2.不利因素 (1)大量现状质量较差的建筑给该片区的成片开发建设带来一定难度。 现状用地内多为破旧的民宅及部分破败的工厂、小作坊,布局零乱,道路狭窄且多为断头路,不成系统。 (2)排洪渠从规划地块穿越,使原本线状的用地更加狭窄,造成规划布局开发建设的不利。 富兴路东侧用地最窄处34米,最宽处50米,排洪渠的穿越更加剧了用地的不便,破坏了 规划用地的完整性。

凤翔县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内容简介

凤翔县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主要内容 本轮规划在充分调查和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凤翔县城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城镇发展条件、历史沿革、现状及存在问题等做了充分的分析论证,对城市发展的各项指标进行了科学的预测,并对凤翔县城建设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规划成果共提交基础资料汇编一本、说明书一本、城市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研究一本、图册一套(文本、图纸)。规划图纸内容包括:区位分析图、上位规划分析图、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等规划图纸48张,文本包括十六章节。主要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进行了阐述。 一、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主要从县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县域空间管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产业发展规划、县域旅游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十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二、中心城区规划 1.主要内容 ①规划年限:2015年—2030年。 近期:2015年—2020年; 远期:2021年—2030年。 ②范围:南起雍城湖、西府大道以南约700米,北至三里河边,东至秦文路,西至雍城变电站。 ③城市发展定位:宝鸡副中心,西部地区白酒产业基地,关天经济区能源化工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 ④城市发展方向:东扩西进、北移南优、集中成片、规模发展。 ⑤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一廊、两轴、三心、五区”。 ⑥其他内容 除上述主要内容外,规划还对城区综合交通规划、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城区环境保护规划、城区综合防灾规划、城区发展时序引导及规划管理措施建议等做了概述。 2.主要指标 ①人口规模 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5万人,到2030年城市人口规模达到20万人。 ②用地指标 规划城市总建设用地21.49平方公里。 近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5.15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01平方米;远期(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1.49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07平方米。 其中:居住用地701.19公顷,人均用地面积35.06平方米;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147.46公顷,人均用地面积7.37平方米;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281.25公顷,人均用地面积14.06平方米; 工业用地173.21公顷,人均用地面积8.66平方米; 物流仓储用地87.17公顷,人均用地面积4.36平方米;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436.89公顷,人均用地面积21.84平方米; 公用设施用地13.61公顷,人均用地面积0.68平方米; 绿地与广场用地307.85公顷,人均用地面积15.39平方米。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一.济宁市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设计分析 1.规划定位为:济宁城市的主中心,全市的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 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 2.城市总体定位为:一个以水为特色的城市中心区;城市空间定位为:一个城水交 融、生活生态和谐的城市生态新区。 3.主要职能:济宁主城的新城中心,以旅游度假为中心、行政服务及商务办公为 主线,居住生活为支撑的城市新区。 4.用地规模:北湖生态新城规划总用地约97平方公里,行政辖区用地面约57平 方公里,其中滨湖路以南的度假区用地约25平方公里,滨湖路以北的区域除去水域的建设用地约32平方公里。即除绿地面积9平方公里,其他建设用地2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6平方米。 5.规划的总体功能结构为:一轴一带系两区、四心绕一湾。 ?一轴:城市发展主轴:是沿北湖路由老城中心往北湖延伸的城市发展轴。是城 市核心发展轴,重点发展综合服务功能。 ?一带:是京杭古运河文化发展带。是济宁运河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的重要空 间,也是本片区的特色之一。 ?两区:北部的城市建设区与南部的北湖度假旅游区。 ?四心绕一湾: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度假服务中心四个城 市中心围绕北湖湾布置,共同构筑济宁滨湖城市中心区。 6.片区发展策略 ?01片区:铁路北片区,规划范围日荷铁路以北,荷花路以西,梁济运河以东, 北到规划界限。规划用地面积1.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0.9万人。该区是产业转移区,近期逐步将规划区的工厂转移到该区,适当发展无污染工业,作为近期的经济支撑。 ?02片区:荷花片区,规划范围东起北湖中路,西至济安桥南路,南起高压走 廊, 北至日荷铁路。规划用地面积3.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4.2万人。由于该片区邻近老城区,是近期重点建设的居住区,包括安置和部分房地产开发。 ?03片区:文体片区,范围由东起北湖中路,西至梁济运河,南起外环路, 北至 高压走廊。规划用地面积5.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5.1万人。该区以高教园区及文体中心为重点,建立济宁文化体育设施基地。 ?04片区:古运河西片区,规划范围东起京杭古运河,西至北湖中路,南至外 环路。规划用地面积2.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7万人。本片区以运河文化为中心,建设济宁运河之都的风貌。 ?05片区:古运河东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南起礼贤 路,北到规划边界。规划用地面积5.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8.0万。该区是近期居住重点建设区域,沿古运河建设运河文化区。 ?06片区:南环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北起礼贤路, 南到望湖路。规划用地面积2.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6万人。是发展居住为主的区域。 ?07片区:北湖湾东片区。规划范围北起外环路,南至北湖北堤;东临洸俯河, 西至经北湖路。规划用地面积4.3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3.1万人。商业金融业为核心,完善配套居住。传承运河文化精髓,将石佛村打造为“江北

师宗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豆丁网友(洪枫)倾情为您奉献,QQ:332985688,个人主页https://www.wendangku.net/doc/7612035203.html,/chess95660 第一章基本概况 师宗县地处滇桂两省交界,位于云南省东南边陲,曲靖市东南部。地跨东经103°42′至104°34′,北纬24°20′至25°00′之间。东与罗平县接壤,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隔江相望,南与邱北县相邻,西南与泸西县交界,北同陆良县毗连。县城丹凤镇距云南省会昆明市198公里,至曲靖市130公里。 境内由东至西最长横距90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6公里。全县总面积2782.9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约占90%,坝区面积约占10%。总耕地面积35.0295万亩。 师宗的地形特征是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平均海拔1800-1900米,最高为菌子山,海拔2409.7米,最低为东南河谷的坝子737米,县城驻地丹凤镇中心海拔1852米。 根据地形差异和地质营力作用的不同,师宗可分为四个小的地貌单元:(1)西北侵蚀切割中丘原地貌,山顶平缓,地形高差不大,山坡呈“凸”形,河谷呈“V”形;(2)中部岩溶地貌,山岭和溶蚀、断陷和盆地相互镶嵌组成山坝相间地貌,规划区即位于此处,主要特点是丘陵地形起伏,小型坝子杂布其间,孤峰和掩埋式峰林拔地而起,景象十分壮观。该区水资源丰富,地下水也较丰富,且水位浅,利用方便,是师宗县农作物的主产区;(3)东南部剥蚀溶蚀地貌,山势崛起,错落崎岖,山顶一般仍较平缓,而山坡则凸凹不平,坡度较大,大部分地区灰岩裸露,溶洞、竖井、石林、石芽遍布,地表严重缺水。(4)南部深切河谷地貌,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沟谷多呈“V”字形,南盘江流经该地区,河流两岸形成宽窄不等的阶梯,或冲积堆积物。 师宗境内由于地形地貌复杂,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13.8℃。极端最高气温32.6℃,极端最低气温-15℃。年平均日照1793.4小时,霜期121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研究分析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作者:————————————————————————————————日期: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重庆西部物流城规划及中心区城市设计

概要 重庆市是长江上游最大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初步形成的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综合运输体系,为重庆市现代物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市委市政府对重庆物流发展的高度重视,重庆发展大物流产业的计划正抓紧实施,物流已经成为重庆发展规划中的重中之重。而其中,水路与铁路运输是重庆大物流发展中的重点,大力发展水铁联运是提升重庆物流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设计背景 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我国十八个铁路集装箱节点站之一,同时更是铁道部所定中国五大铁路物流中心之一,它的开工建设,使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有条件成为重庆一个新的物流高地;市政府在重庆市主城区集装箱物流枢纽“一基地四港区”总体布局中,将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确立为“一基地”,在重庆物流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沙区城市格局“东中西西”四大板块中,西部新城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重庆市主城区向西拓展的主要城市空间。它实际上承载了沙区“一区三高地”定位中的全部三个高地,即中国西部教育高地、高新技术高地、现代物流高地。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迫切需要,对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二、设计目的 对作为西部物流高地的现代物流产业城,在产业布局、空间形态、交通组织和风貌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研究,提出物流城整体概念性规划构思,并对物流城产业链进行策划及规模预测,对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同时将物流功能及物流延伸出的商贸、居住功能三者有机融合,并妥善解决交通问题,使之符合现代物流高地的功能定位。 三、设计理念 物流顺畅统领商脉绿色环保生态宜居 四、设计构思 以缙云山、中梁山为绿化山体背景,物流城处于两山环抱之间,通过梁滩河水系以及一纵线、二横线、渝遂高速动脉,伸展、延伸,进而与重庆、西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相联系,使之成为全国中心现代物流基地。 通过打造特色的物流功能区,进而带动商贸功能、城市配套等功能,形成一个集物流、商贸、居住、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生态综合物流城。 五、中心城区分析 5.1区位分析 重庆,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工商业重镇,也是中国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辖市。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一个富有三千年巴渝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丰姿绰约!一个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正在催生无尽的现代神话!一个世界最大的内陆山水城正在不断创造人间奇迹!一个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新重庆正在开发中走向世界!” 本次规划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城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坪?坝区是重庆市的西大门和重要交通枢纽,是重庆市主城区、渝东北地区、渝东南地区通往渝西地区和成都市的必经之地,不仅是重庆市的科教文化中心,而且是重庆市的商贸和工业基地,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具有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