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word参考模板

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word参考模板

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word参考模板
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word参考模板

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目录

总论 (1)

一、规划背景 (1)

二、规划目的 (2)

三、规划依据 (3)

四、规划指导思想 (3)

五、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 (3)

六、规划重点 (4)

七、上期总体规划回顾 (4)

第一章涟水概况 (6)

一、地理位置——江苏腹地 (6)

二、历史沿革——古城、革命老区 (7)

三、城池变迁——历经沧桑 (7)

四、气象条件——四季分明 (8)

五、地形地貌——苏北平原 (8)

六、河流水系——自西向东 (9)

七、社会经济——基本小康 (9)

第二章现状分析 (10)

一、发展条件——投资热土 (10)

二、制约因素——积极扭转 (12)

三、产业成长——阶段分析 (13)

四、分析结论——充满希望 (13)

第三章战略与目标 (15)

一、机遇和挑战——客观形势 (15)

二、发展战略——着眼未来 (17)

三、产业发展战略——外引内生 (20)

四、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适度超前 (22)

第四章县域城镇体系 (23)

一、发展目标——全面小康 (23)

二、城镇人口——加速城市化 (31)

三、城镇空间组织——三级结构 (40)

四、城镇等级规模——突出中心 (44)

五、综合交通——整体规划 (45)

六、水资源评价 (46)

八、生态环境——发挥优势 (53)

九、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规划 (59)

十、空间管治 (66)

第五章城市建设用地评价 (68)

一、县域工程地质概况 (68)

二、县城地质地貌 (69)

三、城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71)

第六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71)

一、城市发展沿革 (71)

二、城市性质分析 (72)

三、城市性质 (75)

四、城市人口规模 (75)

五、城市用地规模 (77)

第七章城市用地布局结构 (77)

一、城市布局历史 (77)

二、旧城区范围 (78)

三、现状用地布局特征 (78)

四、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78)

五、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79)

第八章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80)

一、城市建设用地指标 (80)

二、生活居住用地 (80)

三、公共设施用地 (84)

四、工业用地 (86)

五、仓储布局 (88)

第九章综合交通体系 (89)

一、对外交通 (89)

二、城市道路 (90)

三、交通设施 (95)

四、静态交通 (95)

五、公共交通 (96)

第十章城市绿地系统 (96)

一、城市绿色开敞空间 (97)

三、城市公共空间环境 (97)

四、城市绿地系统总结 (98)

第十一章空间景观与城市文化 (99)

一、有特色的“二河二渠一湖”的水系结构 (99)

二、划分城市景观区 (99)

三、组织景观轴线 (101)

四、城市主要景观点 (102)

五、城市文化 (102)

第十二章旅游开发 (103)

一、旅游资源 (103)

二、旅游区景点规划 (105)

三、旅游线路组织 (106)

第十三章给水 (106)

一、给水现状 (106)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07)

三、规划原则 (107)

四、需水量预测 (108)

五、取水水源 (109)

六、水厂 (109)

七、管网 (110)

八、水源保护 (110)

第十四章污水 (110)

一、现状 (110)

二、规划原则 (111)

三、规划目标 (111)

四、污水量预测 (111)

五、污水厂 (112)

六、污水系统 (112)

第十五章燃气 (113)

一、现状 (113)

二、规划目标 (113)

三、规划气源 (113)

四、耗气量预测 (113)

五、规划措施 (114)

第十六章集中供热 (114)

一、现状 (114)

二、规划目的 (114)

三、供热介质和对象 (114)

四、热电厂布局 (115)

五、热电厂规模与用地 (115)

六、热网敷设 (115)

第十七章供电 (115)

一、现状 (115)

二、主要存在问题 (116)

三、规划 (116)

四、规划管理 (117)

第十八章邮政、电信 (118)

一、现状 (118)

二、存在问题 (118)

三、规划 (119)

第十九章广播电视 (120)

一、现状 (120)

二、存在问题 (121)

三、规划 (121)

第二十章环卫设施 (121)

一、现状 (121)

二、垃圾发生量预测 (122)

三、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 (122)

四、规划主要措施 (122)

第二十一章生态环境保护 (123)

一、县城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123)

二、存在主要问题 (124)

三、规划原则和目标 (124)

四、规划措施 (125)

五、生态环境建设 (126)

第二十二章消防 (129)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 (129)

三、总体安全布局 (130)

四、消防重点区域 (130)

六、消防机构 (130)

七、消防水源 (130)

第二十三章人防 (131)

一、指导思想 (131)

二、基本原则 (131)

三、建设目标 (131)

四、人防工程建设 (132)

五、重要经济目标的防护 (132)

六、建立通信警报系统 (132)

七、建设人防专业队伍 (133)

八、建立人口疏散体系 (133)

九、加强宣传教育,普及人防知识。 (133)

十、加强管理,制订预案 (133)

第二十四章防震 (133)

一、县域地质和地震 (133)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 (134)

三、规划原则 (135)

四、规划内容 (135)

第二十五章雨水和防洪治涝 (136)

一、县城排水现状和问题 (136)

二、规划原则 (137)

三、规划标准 (137)

四、规划措施 (137)

第二十六章近期建设规划 (140)

一、近期建设年限和规模 (140)

二、近期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 (141)

三、近期城市建设重点 (141)

四、近期建设内容 (141)

第二十七章郊区规划 (144)

一、郊区范围 (144)

二、规划指导思想 (144)

三、郊区居民点规划 (145)

五、对外交通用地控制 (146)

六、市政设施用地控制 (146)

七、风景旅游用地 (146)

八、不可建设用地 (147)

第二十八章远景规划构想 (148)

一、远景规划年限 (148)

二、远景城市规模 (148)

三、远景城市发展目标 (148)

四、远景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148)

五、远景城市用地结构 (149)

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

说明书

总论

一、规划背景

1.2002年2月,为提高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质量和水平,使城市规划更好地适应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以及全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省建设厅颁布《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对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技术要点、工作要求作出了规定,这是本次规划的重要依据。(在2000年全省城市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将加速城市化进程作为江苏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战略,作为促进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2. 2002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两个率先”的目标,即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率先”的关键是加速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省政府强调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加快苏中、苏北工业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这是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协调,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并进的指导思想。

3. 2003年10月,淮安市规划局《关于做好县域总体规划的通知》,及时为市属各县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注意事项。

4. 涟水县在“工业立县”战略目标下,县城工业园区发展迅速,突破原总体规划框架。园区建设缺乏总体规划指导,各项基础设施亟待系统规划。

5. 2000年以来根据省、市政府统一部署,涟水县对乡镇区划进行了两次调整。第一次在2000年1月,对牌坊乡等7个乡、场圃进行撤并,将原有37个乡镇场圃调整为30个乡镇。第二次在

2001年1月,将小李集等11个乡镇撤并,将30个乡镇调整为19个乡镇。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图文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图文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讨论稿) 古浪县人民政府 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10 第一章规划依据、年限、范围、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一、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 2006) 3.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137-9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5. 建设部《关于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若干意见》 6. 《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7. 《古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8. 《古浪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9. 古浪县统计年鉴 10.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 11.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2. 《城市黄线管理办法》 13.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 14.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15. 《古浪县志》

二、规划年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0-2030年。 近期:2010-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中远期:2021-2025年; 远期:2026-2030年 远景:2031-本世纪中叶。 三、规划范围 1.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全县行政辖区,面积5046.54平方公里。 2. 规划控制区范围 西到古丰乡冰沟墩村;东到土门镇八步沙林场;南到黑松驿镇黑松驿村;北到土门、泗水镇北界。面积约591平方公里。 3. 县城规划用地范围 本次中心城区规划用地南以新建水厂、北以上胡庄子为界,西以平顶山麓、东以俞家岭山麓为界,总面积为33.41平方公里。 四、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城市的交通区位优势,强化城市对外职能;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盘活城市资产,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注重城市内部人工环境建设与外部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把古浪县建设成为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竞争力的现代宜居城市。 五、规划原则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 古浪县位于武威市域,其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建设应与周边的大背景相协调,服从于武威市乃至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服从于运城市域的人口和生产力布局的要求。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文章标题: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目录专题一:___县城市人口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人口发展现状…………………………………12.人口增长趋势特征…………………………………33.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分析…………………………………64.县域人口规模预测原则…………………………………75.规划期___县人口增长途径分析…………………………………86.县域总人口和人口城市化水平预测…………………………………97.县城城区的.人口预测…………………………………11专题二:___县城市城市用地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土地资源评价…………………………………142.___县土地利用现状…………………………………153.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的供给需求分析…………………………………174.规划建设用地人均指标及规模确定…………………………………22专题一:___县城市人口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人口发展现状 ___县人口空间层次界定及人口规模确定可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分析,主要包括___县县域总人口和城市人口两个层次。1.1___县域总人口 ___县现状管辖范围内的总人口,即所辖安文、尖山、新渥、方前、玉山、尚湖、仁川、大盘、冷水的总人口,据2001年统计年鉴显示:在册人口206080人,县域总面积为1196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185585人,非农人口20495人。具体见下表:表1:___县人口分布一览表总人口(人)非农业人口(人)乡村劳动力(人)城镇化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总计206,08020495109634安文30,240163037541新渥15,1963839394尖山13,0305146488深泽13,2902017855双峰5,1611013114冷水9,2801765222仁川14,7602328324双溪6,7531174163墨林3,338411789窈川4,202941923大盘7,9033094863盘峰4,073732484维新2,769401651高二3,954452047方前11,4212086851玉山16,3387878677胡宅11,1051737467万苍9,4371905839尚湖17,65543510399九和6,175733543 1.2___县城市人口城市人口指规划范围内安文、深泽、云山、新渥等四处人口总和,2002年底总人口为5.01万人。2.人口增长趋势特征 2.1___县是一个

洪雅县县城总体规划说明书(文本)

洪雅县县城总体规划THE URDAN COMPREHENSIVE PLANNING FOR ADMINISTRATIVE OF HONGYA 说明书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SICHUAN INSTITUTE OF URBAN-RURAL PLANNING & DESIGN 二OO四年十一月

目录 第一章基本概况 (1) 第二章规划背景 (5) 第三章规划依据、期限和重点 (10) 第四章规划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 (11) 第五章县域经济与城镇体系规划 (15) 第六章城市性质与人口规模 (39) 第七章用地选择、城市远景发展及规划区范围 (42) 第八章县城总体布局规划 (47) 第九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54) 第十章城市风貌景观规划 (59) 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64) 第十二章城市管线工程规划 (67) 第十三章城市防灾规划 (76) 第十四章城市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78) 第十五章旧区改建规划 (81) 第十六章城市规划区综合规划 (82) 第十七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83) 第十八章强制性内容规定 (85) 第十九章土地使用控制管理规划 (86) 第二十章规划管理措施及实施建议 (87)

第一章基本概况 一、县域概况 (一)历史沿革 洪雅县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定居青衣江畔,从事简单的劳动,从夏商到北周初洪雅县分属不同的相邻县份。至周武帝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始置洪雅县,治地在丹棱县城厢镇,置洪川镇为洪雅镇,属嘉州所辖之县。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改洪雅县治所为丹棱县,洪雅镇置洪雅县,属眉山郡辖。以后随历代变革,南宋庆元十三年(公元1283年)洪雅并入夹江县,治所在夹江县城关,所属未变。明城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夹洪分置,复设洪雅县,至今治所不变。解放后洪雅县原为四川省乐山市辖县,1997年7月29日划属眉山地区现为眉山市辖县,辖11镇15乡265个村。总人口34.0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5.86万。 (二)地理概况 1. 位置和面积 洪雅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地理位置跨东经102°49′—103°32′,北纬29°24′—30°00′。东北与夹江县、丹棱县接壤,东南与峨眉山市、金口河区毗邻,西南与荥经县、汉源县交界,西北与雅安市、名山县相连。南北相距64公里,北宽43公里,南宽46公里。中狭仅15公里,形如哑铃,斜置于峨眉山、大相岭和总岗山之间。 全县幅员面积1930.54平方公里(1994年土地资源详查数据),折合为292.3万亩,其中耕地23987ha, 林地133117.27ha,牧草地182.27ha。 2. 经济地理区位 洪雅县地处四川省中部,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是成都平原经济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 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 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北 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 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 镇的发展将成为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 口。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 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 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 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武 汉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省 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 接地带,同时也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 “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 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 省委已将咸宁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武汉至孝感、、、黄冈4条城际铁路 宣布动工,一个以武汉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 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 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值 此时机,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 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 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 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 载体能够很好地把武汉和城市圈内部的二线城市紧密 联系起来,有利于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武汉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内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 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 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武汉城市圈通 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 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武汉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内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城市规划说明书范例

商南县城火车站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说明书 一、概况 (一)区位条件 商南火车站位于商南县城东部,为客货两用的三级站。 火车站片区地处富家沟内,即火车站南北两侧,紧邻312国道,距城市中心约1km。属于商南县总体规划中强调的“东扩”的主要核心。片区通过富兴路、长新路与县城联系,是构建“山水园林旅游”新商南的城市二级结构中心。由于该片区处于商南城市发展的重要门户位置,对于打造旅游城市品牌,提高城市品位,体现城市特色,推动商南对外开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商南县城市建设近期发展的重点。 基地四面环山,有排洪渠从用地中穿过。西侧高地为商南县气象局,场地内有部分平整坡地。规划建设总用地28.22h㎡(423.3亩),现状居住人口约1500人,主要为富家沟村一、二、三、四组村民。片区内除部分质量较好的建筑及大量破旧的农宅外,其余均为空地。富兴路与长新路均已建成。排洪渠从用地中纵穿富兴路与长新路而过。富兴路长570米,道路红线宽30米。 场地内大部分用地平坦,西北部分局部地段坡度较大。用地坡向以南向坡和东向坡为主,局部地块为西向坡。 (二)开发建设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火车站片区是商南城市发展的二级结构中心,是打造商南“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的一张王牌。铁路的全线贯通,使客源,物流快速增长,商贸旅游快速发展,土地价格升值,给火车站片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火车站片区紧邻312国道,也是城市的东入口。 (3)良好的环境资源:基地内四面环山,植被景观良好,部分地段坡度较为平缓,轮廓线较为优美。 2.不利因素 (1)大量现状质量较差的建筑给该片区的成片开发建设带来一定难度。 现状用地内多为破旧的民宅及部分破败的工厂、小作坊,布局零乱,道路狭窄且多为断头路,不成系统。 (2)排洪渠从规划地块穿越,使原本线状的用地更加狭窄,造成规划布局开发建设的不利。 富兴路东侧用地最窄处34米,最宽处50米,排洪渠的穿越更加剧了用地的不便,破坏了 规划用地的完整性。

师宗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豆丁网友(洪枫)倾情为您奉献,QQ:332985688,个人主页https://www.wendangku.net/doc/9c16483674.html,/chess95660 第一章基本概况 师宗县地处滇桂两省交界,位于云南省东南边陲,曲靖市东南部。地跨东经103°42′至104°34′,北纬24°20′至25°00′之间。东与罗平县接壤,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隔江相望,南与邱北县相邻,西南与泸西县交界,北同陆良县毗连。县城丹凤镇距云南省会昆明市198公里,至曲靖市130公里。 境内由东至西最长横距90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6公里。全县总面积2782.9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约占90%,坝区面积约占10%。总耕地面积35.0295万亩。 师宗的地形特征是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平均海拔1800-1900米,最高为菌子山,海拔2409.7米,最低为东南河谷的坝子737米,县城驻地丹凤镇中心海拔1852米。 根据地形差异和地质营力作用的不同,师宗可分为四个小的地貌单元:(1)西北侵蚀切割中丘原地貌,山顶平缓,地形高差不大,山坡呈“凸”形,河谷呈“V”形;(2)中部岩溶地貌,山岭和溶蚀、断陷和盆地相互镶嵌组成山坝相间地貌,规划区即位于此处,主要特点是丘陵地形起伏,小型坝子杂布其间,孤峰和掩埋式峰林拔地而起,景象十分壮观。该区水资源丰富,地下水也较丰富,且水位浅,利用方便,是师宗县农作物的主产区;(3)东南部剥蚀溶蚀地貌,山势崛起,错落崎岖,山顶一般仍较平缓,而山坡则凸凹不平,坡度较大,大部分地区灰岩裸露,溶洞、竖井、石林、石芽遍布,地表严重缺水。(4)南部深切河谷地貌,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沟谷多呈“V”字形,南盘江流经该地区,河流两岸形成宽窄不等的阶梯,或冲积堆积物。 师宗境内由于地形地貌复杂,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13.8℃。极端最高气温32.6℃,极端最低气温-15℃。年平均日照1793.4小时,霜期121

参考:万载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万载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概况 一、地理位置 万载县位于东经113°59′37″——114°36′10″;南北宽52公里,跨北纬27°59′37″——28°27′48″。地处江西省西北边陲,峰顶山以北,锦江上游。东至上高县,以栎头山为界。西至湖南省浏阳县,以铁山为界。南至宜春,以墟场口为界。北至铜鼓县,以太阳岭和美西塘、阿弥陀佛岭、窗前打铁坳为界。总面积171400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1.02%。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康乐镇,位于县域的东南角,南距宜春市区30公里,东到省会南昌200公里。 二、自然条件 (一)气象 万载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年均温度17.4度-18.2度之间,极端气温-11.60C——390C;最近五年年均年降水量为1909.6毫米,最大年降水量2353.4毫米,最小年降水量1431.0毫米,降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每年4—6月降水量占全年的50%左右,雨量过于集中,易造成洪涝。 万载县主导风向北北东,近五年平均风速0.6m/s;全年日照时数1693.2小时;无霜期为227-257天,最长为288天,霜雪冰冻期较少。 (二)水文 县城地处锦江上游,支流龙河与锦江交汇于此。龙河自南向北流,流经天坡段进南门,在郭家桥收乌溪水及毛家冲水穿城而过。 1.锦江 发源于湘赣交界的幕阜山脉东麓的坪子岭(高程628.6)。流向自西向东,流经宜春的慈化乡及万载、宜丰、上高、高安、丰城、新建等县,于南昌市汊对岸注入赣江。万载以上干流河道穿行于低山丘陵,河面较窄,一般在30-70m,河床多由卵石,粗细沙组成。由于沿河山丘植被较差,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河床逐年有所抬高。锦河危防站多年平均流量27.1m3/s,实测最大洪峰流量1550m3/s,实测最高水位90.21m。 2.龙河 由南向北穿城而过,发源于宜春市的大芴,流域面积116.6km2,主河长16.8km,河道平均坡降5.28%。 3.乌溪河为龙河一条支流,流域面积12.4km2,主河长7.9km,河道平均坡降16.9%。 (三)地形地貌

通道侗族自治县县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通道侗族自治县县城总体规划(2009—2030)(2014年修改) 说明书 湖南城市学院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2016.04

目录 第一章现状综述 (1) 1.1县域基本情况 (1) 1.2县城建设现状 (1) 第二章规划综述 (3) 2.1规划背景 (3) 2.2规划依据 (3) 2.3规划原则 (3) 2.4规划期限 (4) 2.5指导思想 (4) 2.6规划理念 (4) 2.7城市规划区范围 (4) 第三章历版总规回顾及上版总规实施情况 (4) 3.1历版总规的回顾 (4) 3.209版总规主要内容 (5) 3.309版总规实施情况 (5) 3.4本次总规修改的主要内容 (6) 第四章城市规划区城乡一体化规划 (6) 4.1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规划 (6) 4.2城市规划区城乡空间布局 (7) 4.3城市规划区“四线”划定 (7) 第五章城市总体空间布局规划 (8) 5.1城市性质与规模 (8) 5.2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 (8) 5.3县城空间增长边界 (8) 5.4城市总体布局 (8) 5.5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9) 第六章开发强度规划 (10) 6.1规划主要内容 (10) 6.2用地开发控制 (10) 第七章对外交通规划 (10) 7.1现状 (10) 7.2主要问题 (10) 7.3对外交通规划 (10) 第八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1) 8.1现状分析 (11) 8.2存在问题 (11) 8.3规划原则 (11) 8.4道路系统规划 (11) 8.5交通设施规划 .............................................................................................................................................................. 12第九章居住用地规划 (13) 9.1居住用地现状 (13) 9.2指导思想、规划原则与目标 (13) 9.3居住用地规划 (13) 9.4住房供应体系 (14) 9.5保障性住房规划 (14) 第十章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 (14) 10.1现状概述 (14) 10.2存在问题 (14) 10.3规划原则 (15) 10.4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5) 第十一章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 (17) 11.1现状概况 (17) 11.2商业服务业设施总体布局规划 (17) 第十二章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17) 12.1现状 (17) 12.2规划原则 (17) 12.3工业用地 (17) 12.4物流仓储用地 (17) 第十三章绿地系统与城市景观规划 (17) 13.1绿地系统规划 (17) 13.2城市景观规划 (18) 第十四章历史遗产保护与旅游规划 (19) 14.1历史遗产保护 (19) 14.2旅游规划 (20) 第十五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22) 15.1给水工程规划 (22) 15.2雨水工程规划 (25) 15.3污水工程规划 (25) 15.4电力工程规划 (25) 15.5电信工程规划 (26) 15.6燃气工程规划 (26) 第十六章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27) 16.1防洪工程规划 (27) 16.2消防工程规划 (27) 16.3人防工程规划 (28) 16.4抗震规划 (29) 第十七章环保环卫规划 (30) 17.1环境保护工程 (30) 17.2环境卫生工程 (31)

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中江县继光镇总体规划 说明书 四川省丽景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二O O九年十一月

目录 第一部分镇域总体规划 (1) 第一章背景及现状 (1) 一、规划背景 (1) 二、现状概况 (2) 三、镇区概况 (4) 第二章规划依据、年限、原则和目标 (4) 一、规划依据 (4) 二、规划年限 (4) 三、规划原则 (5) 四、规划目标 (5) 第三章镇村体系规划 (5) 一、继光镇的区域战略地位 (5) 二、镇域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5) 三、产业发展规划 (7) 四、人口及城镇化预测 (9) 五、镇村等级、规模及职能结构规划 (11) 六、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13) 七、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14) 八、镇域环境保护和防灾规划 (16) 九、镇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1) 十、镇域旅游发展规划 (21) 第二部分城镇建设规划 (23) 第四章城镇性质与规模 (23) 一、城镇性质 (23) 二、城镇人口及用地规模 (23) 第五章用地布局规划 (23) 一、用地适应性分析 (23) 二、城镇发展方向及用地选择 (24) 三、功能结构规划 (24) 四、用地布局规划 (24) 第六章绿地景观规划 (26) 一、现状 (26) 二、绿地系统规划 (26) 三、景观规划 (26) 第七章道路工程规划 (27) 一.现状概况及问题 (27) 二、道路交通规划 (27) 第八章管线工程规划 (28) 一、给水工程规划 (28) 二、排水工程规划 (28) 三、燃气工程规划 (29) 四、电力工程规划 (29) 五、通信工程规划 (29) 六、管线综合规划 (30) 第九章环保、环卫及防灾规划 (30) 一、生态及环保规划 (30) 二、城镇环卫设施规划 (30) 三、城镇防灾规划 (31) 第十章近期建设规划 (31) 一、近期建设用地选择 (31) 二、近期建设用地规模 (31) 三、近期建设重点 (31) 四、近期建设项目 (32) 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及建议 (32)

长沙县县城总体规划(文本说明书)

长沙县县城总体规划 (2003~2020) 说明书 长沙县人民政府 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目录第一章概况 第二章规划指导思想与城市发展目标第三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四章规划区土地利用规划 第五章县城性质规模与规划空间层次第六章县城总体布局 第七章居住用地规划 第八章公共设置用地规划 第九章工业仓储用地规划 第十章地形地貌利用与自然生态保护第十一章外围生态圈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十二章景观风貌与城市形象规划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规划 第十四章城市给排水规划 第十五章电力信息工程规划 第十六章燃气工程规划 第十七章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第十八章县城综合防灾规划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现状概况及历史沿革 一、现状概况 长沙县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东岸,省会长沙市的东郊,毗邻株洲市、湘潭市、浏阳市、汩罗县、平江县等市县。湘江从其西境流过;京广铁路纵贯南北,107国道、319国道、京珠高速公路、长永高速公路从其境内通过;黄花国际机场坐落于该县黄花镇。长沙县总面积1997km2,其中耕地73.74万亩,林地135万亩,水面14.2万亩。全县辖20个乡镇,495个居民组及村民委员会,总户数22万户,总人口73.6万人(不包括在长沙县工作、户口不在长沙县的4.73万人)。至2001年底,县城人口规模已达6.3万多人,用地规模已达到15km2(其中工业区面积5.14km2)。 长沙县历史悠久,民风古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东汉祝良、三国桓阶、书法家怀素、教育家李文照及被章太炎先生誉为“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的革命家黄兴等,一个个都光照青史,名垂千古。县内更有“六朝遗庙”陶公庙,及河图观、铁炉寺、龙喜故城址、常丰故城址、宋明窑址、仙人石、飘峰塔、左宗棠墓等历史遗迹,有黄兴故居、杨开慧故居、徐特立故居等革命纪念地。 本规划区属亚热带季风潮湿气候区,气候温暖潮湿,年平均气温16.7~17.38℃,最高气温40.6℃,最低气温-9.5℃,年均大于10℃的有效积温为5275℃。年降水量1287.8~1422.0mm,全年日照数为1677小时,无霜期275天。 本地区地处湘江河流冲积IV级阶地,地貌形态为低丘垅岗,地形波状起伏。因长期流水侵蚀,冲沟较发达,多为“U”型开阔谷地。规划区内呈树枝状分布的多条垅沟及大小的水塘是降雨期地表水径流发达的地域。 区内普遍为第四纪地层所覆盖,下伏为第三系地层,地层结构简单,层序较清晰,区内分网纹状粉质粘土、砂砾石层和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泥岩软弱层两个工程地质层。 长沙县城自然环境优越,资源丰富,东、北、西三面环山,地势由北、东、南逐渐向西南倾斜,构成一个不规则的“畚箕”形态。境内岗地、平原、山地、丘陵、水面五类地貌齐全。县境内矿产资源有花岗石、矿砂、石灰石等非金属矿和钴土、锯、钽、铜等金属矿。长沙县历来是湖南省主要的产粮区。 近年来,长沙县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城市化建设,特别是1996年长沙县城迁址星沙后,大力发展招商引资,极大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趋向合理,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根据2001年国民经济资料统计,全县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40.03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32.4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6.5%;农业总产值28.78亿元,

桐柏县城总体规划-说明书07[1].3

桐柏县城总体规划 (2006-2020) 说明书 南阳市桐柏县人民政府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 二OO七年一月

第一章概况 1.1地理位置 桐柏县位于河南省南部,豫鄂交界处。地理坐标在东经113o00′至113o49′和北纬32o17′至32o43′之间。东邻信阳,南界湖北省随州、枣阳两市,北邻泌阳、确山二县,西接唐河。全境东西长76.1公里,南北宽49.3公里,总面积1941平方公里。 县城位置距离南阳约120公里,信阳约80公里,武汉约270公里。312国道经县城横贯全境。新建成的宁西铁路在县城设置了客运站和货运站场,驿宛高速路与桐明路相交处预留有县城出入口。 1.2自然环境 县域地貌以浅山、丘陵为主,斜贯县境的桐柏山构成地貌的骨架,主脉由西向东蜿蜒于县境南侧,为河南、湖北两省天然分界;余脉延伸至中部、北部和东北部,形成大面积浅山和丘陵。 境内河流密布,共有大小河流58条。地表水系以淮源镇固庙村的西岭和大河镇土门村的新坡岭一线为分水岭,东属淮河流域淮河水系,西属长江流域唐白河水系。 桐柏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兼有亚热带和暖温带的一般特征;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适合多种生物生存生长,自然条件优越。资源富集,矿产、林果、畜牧、土特产、水产、旅游是六大优势资源;石油、黄金、白银、天然碱储量丰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淮河发源地,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水帘寺为河南省四大名寺之一,还有桃花洞、淮源井、淮源亭、云台禅寺、桂泉寺、玉皇顶、盘古山、黄岗红叶等名胜古迹。 1.3历史沿革 桐柏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聚居,繁衍生息。春秋属

总体规划说明书

说明书目录 第一篇总则篇 (2)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现状概况及历史沿革 (2) 第三章相关规划简述 (3) 第二篇乡域规划篇 (4) 第一章发展战略与目标 (4) 第二章人口规模与集镇化水平预测 (6) 第三章乡村体系规划 (7) 第四章乡域空间管制规划 (7) 第五章乡域村庄规划 (8) 第六章乡域产业布局规划 (9) 第七章乡域综合交通规划 (9) 第八章乡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1) 第九章乡域基础设施规划 (12) 第十章乡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13) 第十一章乡域综合防灾规划 (14) 第十二章景观风貌规划 (15) 第十三章乡域近期建设规划 (15) 第三篇集镇建设规划篇 (16) 第一章集镇现状 (16) 第二章集镇规模和总体布局规划 (16) 第三章集镇用地布局规划 ......................................................................................................................... 17第四章集镇道路交通规划 (18) 第五章集镇基础设施规划 (19) 第六章集镇地块划分与土地使用强度控制 (21) 第七章集镇四线规划 (22) 第八章景观风貌规划 (22) 第九章集镇绿地系统规划 (23) 第十章环境保护及环卫设施规划 (24) 第十一章综合防灾规划 (24) 第十二章近期建设规划 (25) 第十三章规划管理与实施 (26)

第一篇总则篇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背景 2007年6月国务院确定重庆市成为“国家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并通过了《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明确将“一圈两翼”作为全市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2010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成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强调“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非农就业空间”;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又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等科学发展理念。为了将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一系列政策方针及县委县政府提出把县域全境建设成世界级大公园的宏伟战略落实到实处,尽快扭转全县现状旅游产业布局东重西轻的失调局面,使铁矿乡的山更绿,村民早日致富,并指导铁矿乡乡村建设有序协调发展,特编制《XXXX县XXXX乡规划(2013-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二、规划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文物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 法律、法规; (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三)《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2010); (四)《重庆市城乡规划导则(试行)》2009版; (五)《镇(乡)域规划导则(试行)》(2010); (六)《重庆市小集镇消防规划规范》(DBJ50-051-2006); (七)《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八)《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九)《XX三乡乡村旅游拓展区总体规划(2012-2025)》; (十)《XXXX县XXXX乡乡规划(2010-2025)》; (十一)《铁矿乡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3)》; (十二)《重庆市XXXX县XXXX乡规划用地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 (十三)《重庆市XXXX县XXXX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十四)相关技术规范和技术法规。 三、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空间布局,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四、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科学配置城乡资源,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科学布局城乡空间,完善城乡功能,优化城乡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2.统筹协调发展原则 统筹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服务,达到城乡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分级配置,完善集镇和集中居民点各项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 3.产业导向原则 合理开发利用铁矿乡现有资源,以产业布局引导乡域空间布局,以空间布局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乡村规划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机结合。 4.塑造特色原则 加强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既要满足规划的规范要求,又要重视个性塑造,突出优质生态环境特色。 5.远近结合原则 正确处理好近期和远期的关系,兼顾分期目标的实现,增强实施的可操作性,近期力

杨凌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概况 (1) 一、区位条件 (1) 二、历史沿革 (1) 三、自然条件 (2) 四、自然资源 (3) 五、社会经济 (4) 六、周边地区 (8) 第二章规划依据及指导思想 (12) 一、规划背景 (12) 二、规划依据 (13) 三、规划指导思想 (14) 四、规划目标 (14) 五、规划期限 (17) 六、规划范围 (17) 第三章杨凌城市发展战略定位 (18) 一、城市发展条件分析 (18) 二、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24) 三、产业发展战略 (24) 四、空间发展战略 (28) 五、城市发展创新战略 (31) 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36) 一、城市性质 (36) 二、城市发展规模 (39) 第五章生态适宜性评价 (41) 一、生态评价的基本原理 (41) 二、城市地域生态条件特征 (42)

三、生态条件评价 (44) 四、用地评价 (46) 五、城市发展方向与用地规划建议 (47) 第六章城市总体布局 (48) 一、现状 (48) 二、总体规划布局 (49) 三、居住用地规划 (51) 四、公共设施规划 (53) 五、工业仓储用地规划 (55) 第七章绿地系统及景观规划 (57) 一、绿地系统规划 (57) 二、城市景观规划 (58) 三、历史文化要素保护 (60) 第八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61) 一、对外交通规划 (61) 二、道路交通规划 (62) 第九章市政工程规划 (69) 一、给水工程规划 (69) 二、排水工程规划 (71) 三、电力工程规划 (73) 四、电信工程规划 (74) 五、燃气工程规划 (75) 六、供热工程规划 (77) 第十章规划实施与部署 (79) 一、近期建设规划 (79) 二、远景规划 (79)

09-师宗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师宗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1 第一章基本概况 师宗县地处滇桂两省交界,位于云南省东南边陲,曲靖市东南部。地跨东经103°42′至104°34′,北纬24°20′至25°00′之间。东与罗平县接壤,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隔江相望,南与邱北县相邻,西南与泸西县交界,北同陆良县毗连。县城丹凤镇距云南省会昆明市198公里,至曲靖市130公里。 境内由东至西最长横距90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6公里。全县总面积2782.9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约占90%,坝区面积约占10%。总耕地面积35.0295万亩。 师宗的地形特征是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平均海拔1800-1900米,最高为菌子山,海拔2409.7米,最低为东南河谷的坝子737米,县城驻地丹凤镇中心海拔1852米。 根据地形差异和地质营力作用的不同,师宗可分为四个小的地貌单元:(1)西北侵蚀切割中丘原地貌,山顶平缓,地形高差不大,山坡呈“凸”形,河谷呈“V”形;(2)中部岩溶地貌,山岭和溶蚀、断陷和盆地相互镶嵌组成山坝相间地貌,规划区即位于此处,主要特点是丘陵地形起伏,小型坝子杂布其间,孤峰和掩埋式峰林拔地而起,景象十分壮观。该区水资源丰富,地下水也较丰富,且水位浅,利用方便,是师宗县农作物的主产区;(3)东南部剥蚀溶蚀地貌,山势崛起,错落崎岖,山顶一般仍较平缓,而山坡则凸凹不平,坡度较大,大部分地区灰岩裸露,溶洞、竖井、石林、石芽遍布,地表严重缺水。(4)南部深切河谷地貌,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沟谷多呈“V”字形,南盘江流经该地区,河流两岸形成宽窄不等的阶梯,或冲积堆积物。 师宗境内由于地形地貌复杂,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13.8℃。极端最高气温32.6℃,极端最低气温-15℃。年平均日照1793.4小时,霜期121天,年降雨量1235.57毫米,最大降水期在8月,多雨区为东南部的菌子山附近,少雨区为中部地区的彩云同葵山的部分地区。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地域分布不均是师宗降水总的特点。风力为二级,风速为3.17米/秒,风向盛行西南风,其次是东南风和偏北风。总的气候特征是: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春暖干旱,秋凉湿润,雨热同期,干湿分明。灾害天气主要是旱涝、霜冻和冰雹等。 师宗全县有5个建制镇及4个乡级镇,境内生活着汉、壮、彝、苗、回、瑶等个主要民族,少数民族人口6万人,占总人口的17%。多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0.1‰—7.79‰之间变动。

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

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目录 总论 (1) 一、规划背景 (1) 二、规划目的 (2) 三、规划依据 (3) 四、规划指导思想 (3) 五、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 (3) 六、规划重点 (4) 七、上期总体规划回顾 (4) 第一章涟水概况 (6) 一、地理位置——江苏腹地 (6) 二、历史沿革——古城、革命老区 (7) 三、城池变迁——历经沧桑 (7) 四、气象条件——四季分明 (8) 五、地形地貌——苏北平原 (8) 六、河流水系——自西向东 (9) 七、社会经济——基本小康 (9) 第二章现状分析 (10) 一、发展条件——投资热土 (10) 二、制约因素——积极扭转 (12) 三、产业成长——阶段分析 (13) 四、分析结论——充满希望 (13) 第三章战略与目标 (15) 一、机遇和挑战——客观形势 (15) 二、发展战略——着眼未来 (17) 三、产业发展战略——外引内生 (20) 四、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适度超前 (22) 第四章县域城镇体系 (23) 一、发展目标——全面小康 (23) 二、城镇人口——加速城市化 (31) 三、城镇空间组织——三级结构 (40) 四、城镇等级规模——突出中心 (44) 五、综合交通——整体规划 (45) 六、水资源评价 (46)

八、生态环境——发挥优势 (53) 九、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规划 (59) 十、空间管治 (66) 第五章城市建设用地评价 (68) 一、县域工程地质概况 (68) 二、县城地质地貌 (69) 三、城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71) 第六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71) 一、城市发展沿革 (71) 二、城市性质分析 (72) 三、城市性质 (75) 四、城市人口规模 (75) 五、城市用地规模 (77) 第七章城市用地布局结构 (77) 一、城市布局历史 (77) 二、旧城区范围 (78) 三、现状用地布局特征 (78) 四、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78) 五、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79) 第八章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80) 一、城市建设用地指标 (80) 二、生活居住用地 (80) 三、公共设施用地 (84) 四、工业用地 (86) 五、仓储布局 (88) 第九章综合交通体系 (89) 一、对外交通 (89) 二、城市道路 (90) 三、交通设施 (95) 四、静态交通 (95) 五、公共交通 (96) 第十章城市绿地系统 (96) 一、城市绿色开敞空间 (97)

xx县xx乡总体规划(2014-2030)说明书

说明目录 1. 规划背景 (1) 1.1规划背景 (1) 1.2规划重点 (1) 2. 规划总则 (2) 2.1规划指导思想 (2) 2.2规划依据 (2) 2.3规划原则 (2) 2.4规划期限 (3) 2.5规划范围 (3) 2.6相关规划解读 (3) 2.7技术路线及思路 (4) 3. 现状分析与评价 (5) 3.1现状概况 (5) 3.2历史沿革 (6) 3.3行政区划与人口状况 (6) 3.4经济与社会发展概况 (7) 3.5居民点建设现状 (8) 3.6基础设施现状 (8) 4. 发展条件分析 (9) 4.1S TRENGTH(优势) (9) 4.2W EAKNESS(劣势) (9) 4.3O PPORTUNITY(机遇) (9) 4.4T HREA T(挑战) (9) 5. 乡域规划 (10) 5.1乡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0) 5.2乡域产业发展规划 (10) 5.3乡域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 (12) 5.4乡域村镇体系规划 (13) 5.5乡域重要设施规划 (14) 5.6乡域旅游规划 (16) 6. 乡域空间管制规划 (18) 6.1用地适宜性评价 (18) 6.2乡域空间管制内容 (19) 7. 集镇性质与规模 (20) 7.1集镇性质 (20) 7.2集镇规模................................................................................................................................................................ 20 8. 集镇总体布局 . (22) 8.1集镇空间发展方向 (22) 8.2集镇空间布局结构 (22) 8.3集镇空间拓展时序 (22) 9. 集镇用地布局规划 (23) 9.1居住用地规划 (23) 9.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23) 10. 综合交通规划 (26) 10.1对外交通规划 (26) 10.2道路交通规划 (26) 11. 绿地系统和景观规划 (27) 11.1绿地系统规划 (27) 11.2景观风貌规划 (28) 12. 工程设施规划 (30) 12.1给水工程规划 (30) 12.2排水工程规划 (31) 12.3电力工程规划 (31) 12.4通信工程规划 (32) 13. 防灾减灾规划 (33) 13.1人防规划 (33) 13.2防洪规划 (34) 13.3消防规划 (34) 13.4地质灾害防治与防震规划 (35) 14. 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规划 (35) 14.1环境保护规划 (35) 14.2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37) 15. 近期建设规划 (38) 15.1规划年限与规模 (38) 15.2近期建设重点 (38) 15.3近期建设的内容 (38) 16. 规划实施措施 (39) 16.1法制建设措施 (39) 16.2行政管理措施 (39) 16.3经济保障措施 (40) 16.4政策保障措施 (40)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范本

第一章白石岩乡基本概况 一、乡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 白石岩乡位于紫云自治县西部,距紫云县城18公里。处东经105 o55′01″一106 o 02′09″,北纬25 o 44′28″一25 o52′40″之间。东邻松山,南界火花,西接镇宁县本寨乡,北抵猫营镇。南北长15.06km,东西宽11.4km,国土面积约143km2。 (二)政区沿革 白石岩乡原为秦属象郡驻地。民国21年建镇,归京州区(今松山镇);民国28年调整建置,设白石岩保,民国32年调整建置,辙白石岩保,划为德舆乡(驻地狗场 ),民国34年划为松山镇,设白石岩保,解放初,1952年12月26日复设白石岩乡, 1961年改为白石岩乡人民公社。 1985年7月复建白石岩乡,辖9村,土地面积62.88平方公里;1501户,7684人,其中:男1218人、女1020人;非农业人口125人。 1991年12月辙区并乡建镇,建白石岩乡,辖原白石岩乡面积外,辖原松山镇白云乡的幸福园村、群联村、大水井村、及原火花区的新弛村,总辖13村。 (三)行政辖区及人口 截至2011年底,白石岩乡辖13个行政村,分别是白石岩、小湾、大坪、抵桶、甘水井、幸福园、长山、岩上、新院、猛德寨、新弛、大水井、群联,其中白石岩村为乡政府驻地,计77个村民组15515人,其中农业人口15103人,非农业人口412人,在校学生2999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7.8%,在校学生占总人口的19.3%。 (四)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白石岩乡地形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东高西低,向东西两侧倾斜,属杨子程地台上杨子台褶带。境内以垭都-紫云深断裂为界,分属两个Ⅲ级构造单元。垭都-紫云深断裂在紫云境内属南隐伏段,由西部的镇宁县境进入后贯穿全乡。境内海拔1000.8-1250m,相对高差150m,山地面积占78.13%,丘陵面积19.71%,盆地面积占2.16%,岩溶面积占30.5%,土壤以黄壤土砂土居多。 乡驻地座落于白石岩村小盆地,海拔约为1072-1061m,地面平均降坡为7.0~10.0%,地层下部为中更新统的砾卵石层,上部为亚粘土,厚度180~250米。地质条件良好,尚无地质灾害的发生,查国家地震局颁发的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地震反应谱周期为0.35s,区域构造稳定。 2、气候 白石岩乡具有紫云县典型的气候特点,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两个农业气候区的过渡地带,四季分明、干湿明显。气温适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光照较好、热量丰富,有良好的气候条件。年日照时数多年平均值为1455.3小时;年平均气温15.3℃,平均无霜期288天,年平均降水量1337.1毫米,受季风气候影响,全年干、雨季节之分明显,干季平均降水量为135.2毫米,雨季平均降水量为1201.9毫米。 3、、水文及水资源 白石岩乡属珠江流域北盘江水系。 境内有小一型水库一座——长沙田水库总库容10.5万m3,集水面积1.8km2,主要功能为防洪、灌溉。 出露井泉一个——板母出水洞,枯水流量1.82m3/S,出露高程1020m。 乡域内地表无径流,沟壑多为泄洪冲沟。长沙田水库、板母出水洞水位咬低,乡域水资源分布不均,工程性缺水严重。 (五)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白石岩乡土地总面积14300公顷(21.4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为980.93公顷(1.27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6.68%;园地861ha,土6.02%;林地3403.4ha,占23.8%;牧草地面积约5861.5ha,占40.99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635.5ha,占4.5%;交通用地58.6ha,占0.8%;水域82.94ha,占2.2%;未利用土地959.0ha,占16.9%。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