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幼儿期感知觉发展特点

幼儿期感知觉发展特点

幼儿期感知觉发展特点
幼儿期感知觉发展特点

幼儿期感知觉发展特点

一、儿童感知觉的早期发展

儿童出生时各种感觉就已出现。新生儿当饥饿、身体不舒服时就啼哭,吃饱、身体安适就熟睡,这表明机体觉已经发生作用。当皮肤受到冷、热、触等刺激会引起哭叫、吮吸、眨眼、抓握等反应,标志肤觉也已存在。新生儿的味觉和嗅觉也较早发生,对不同的味道或强烈的气味已有明显的反应。

视觉和听觉在儿童出生时也已出现,如受到强光就眨眼,周围发生巨响便惊哭。

新生儿在出生后第九天就出现第一个自然条件反射,即在被抱成哺乳姿势而未开始喂乳时,就出现寻觅乳头和张嘴吮吸等反应,很明显,这是对运动觉、平衡觉、触觉几种感觉刺激所构成的复合刺激的反应,既表明运动觉、平衡觉等感觉

已经产生,也标志着知觉的形成。知觉正是对由复合刺激构成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婴儿期内,各种感觉在生活实践中发展着,而且几种感觉逐渐能协调活动。例如,视觉、运动觉和肤觉协同活动,从而双手和双眼可以协调活动,可以自如地抓握,看到皮球滚走便会转过身体寻找。而随着言语的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日益提高,能更好地感知世界。进入幼儿前期后,儿童动作的发展使他们便于抓弄物体,认识物体,也使他们自由行动,扩大了认识范围,促进了认识能力。他们可以感知一些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属性,还能说出一些属性的语词。幼儿前期儿童对自己、对别人都开始注意,他们的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都在发展中。尤其托儿所的集体教养,更能积极促进儿童感觉和知觉的迅速发展。

二、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幼儿的感觉和知觉处在迅速发展中。幼儿期,分析器的外周

部分即各种感受器业已发展完善,相应的神经中枢部分正在继续发展,为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幼儿园有计划进行的感知觉培养,更直接促进了幼儿各种感觉与知觉的继续完善。他们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几种主要感觉以及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社会知觉和观察等知觉方面都有发展。

(一)视觉

1.视觉敏锐度:视觉敏锐度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有人认为幼儿年龄越小视力越好,事实上并非如此。幼儿前期到幼儿晚期,儿童的视觉敏锐度由低到高发展着。例如,研究者对4~7岁的幼儿进行了调查。调查时应用一种视力测试图,图上有许多带有小缺口的圆圈,测量幼儿站在什么距离可以看出圆圈上的缺口。距离越远,视敏锐度越好,调查的结果是,4~5岁幼儿平均距离2.1米才能看出缺口;5~6岁则可距2.7米;而6~7岁则为3米。如果把6~7岁幼

儿的视觉敏锐度的发展程度作为100%,则5~6岁儿童为90%,而4~5岁为70%。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视觉敏锐度也在不断提高。不过,发展速度不是均衡的,5~6岁和6~7岁的幼儿视觉敏锐度的水平比较接近,而4~5岁和5~6岁幼儿的视觉敏锐度的水平相差较大。

因此,为幼儿准备读物教具时,应当注意视觉敏锐度的发展。例如,年龄越小,字、画应该越大,不要让幼小儿童看画面或字体很小的图书;上课时,也不要让他们坐在离图片或实物太远的地方,以免影响幼儿的视力和教育效果。

有实验证明,幼儿通过有兴趣的活动(如“猜中”类型的游戏),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的视觉敏锐度。学前初期可以平均提高15%~20%,学前晚期可以提高30%。

2.辨色能力:幼儿的辨色能力有如下发展趋势。幼儿初期儿童已经能够初步辨认红、黄、绿、蓝等基本色。但在辨认混合色与近似色,如橙色与紫色、橙与黄、蓝与天蓝等,往

往出现困难。同时,也难以完全正确地说出颜色的名称。

幼儿中期的大多数幼儿已能区分基本色与近似的一些颜色,如黄色与淡棕色。能够经常地说出基本色的名称。

幼儿晚期儿童不仅能认识颜色。画图时还能运用各色颜料调出需要的颜色,而且能经常正确地说出黑、白、红、蓝、绿、黄、棕、灰、粉红、紫、橙等颜色名称。

我国应用“配对”(即按具体的颜色样本,去找出相同颜色)、“指认”(即按主试说出的颜色名称,去找出具体的颜色)、“命名”(即说出颜色的名称)三种辨认方式,研究幼儿辨色能力,结果如下。

(1)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班而增长。(关于幼儿对12种颜色正确辨认的颜色种数请

参阅本书第十七章表172。)

(2)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

(3)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假如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淡棕”、“橘黄”,幼儿同样可以掌握。

(4)幼儿辨认颜色之所以发生错误,可能由于辨色能力没有很好地发展,也可能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或“不仔细区辨”等原因。

(5)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天蓝”、“古铜”等,之所以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由于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在生活中接触机会少,成人也没有作有意识的指导。

研究者根据实验结果,建议在教育中要注意指导幼儿掌握明确的颜色名称;通过近似色的对比指导幼儿辨认;使幼儿多接触各种颜色,并经常教育幼儿作精确的辨认。

幼儿辨色能力的发展,对幼儿的生活、学习都有影响。我国研究表明,幼儿前期儿童认识物体,地按照物体的形状选择(参阅本书第四章第四节)。进入幼儿期后,逐渐按照物体的颜色选择,幼儿认识物体首先注意的不再是形状,而开始转为颜色。直到六岁后,比较两个物体时才同时注意颜色和形状两种属性。两个物体必须颜色和形状都相同才算相同。以上可以表明颜色的感知在幼儿期的重要作用,教师必须重视幼儿辨色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必须为幼儿提供色彩丰富的环境。在教学和游戏中,应指导幼儿认识和辨别各种色彩并调配各种颜色;同时把颜色名称教给幼儿。这样对幼儿辨色能力的发展将有直接促进作用。

(二)听觉

幼儿通过听觉,不仅辨别周围事物发出的各种声音,从而认识周围环境、确定行为方向;而且也辨认周围人们所发出的语音,进而了解意义,促进言语发展。听觉的发展对幼儿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纯音听觉:在幼儿期,儿童辨认一般声音的纯音听觉感受性在发展着。

研究表明,幼儿纯音听觉的感受性在6~8岁间提高了一倍,而且在12岁之前听觉感受性一直在增长。

幼儿期儿童通过音乐教学及音乐游戏都能促进听觉感受性的发展。

2.言语听觉:幼儿对词的言语听觉也在发展。研究发现,4~7岁幼儿纯音听觉敏锐度和言语听觉敏锐度之间的差别程度,要比成人的差别程度大;而且年龄越小,这种差别越大。这种差别之所以存在,主要是言语比较复杂,幼儿仅仅感知到词的声音,还不一定能辨别语言。

儿童进入幼儿园后通过言语交际和幼儿园语言教育,言语听觉明显发展着。幼儿中期儿童可以辨别语言的微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

教师要注意幼儿听觉方面的缺陷,例如“重听”现象。“重听”现象就是有些幼儿对别人的话听得不清楚,不完全,但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动作以及当时说话的情境,猜到说话的内容。对于“重听”现象,人们往往容

易疏忽,但“重听”对幼儿言语听觉、言语及智力的发展都带来危害,成人应当加以重视。

幼儿园应经常进行听力检查,发现听力缺陷的幼儿,一方面加强听力训练;一方面注意照顾防治。

(三)运动觉

幼儿期儿童运动觉的感受性不断提高。

运动觉和皮肤觉的结合,可以使人在触摸中感知物体的大小、形状、轻重、软硬、弹性、光滑和粗糙等属性。这种感觉在儿童很小的时候就发展起来,在幼儿期,这种感觉的感受性逐渐提高。例如,在实验中,要求幼儿不看而用手掂估物体的重量。结果发现,四岁幼儿对物体轻重的估计,错误率达90%;而七岁幼儿的错误率则明显减少,只有26%。

另外,四岁幼儿估计重量多用两个物体同时性比较;而七岁幼儿可以采用先估计一个,再估计另一个的相继性比较方法。

此外,反映唇、舌、声带等言语器官运动的言语运动觉也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不断发展。

(四)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和形状知觉等。在幼儿期,各种空间知觉明显发展着。

1.方位知觉:方位知觉即对自身或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例如对上、下、左、右、前、后、东、西、南、北的辨别。

研究结果表明,三岁幼儿仅能辨别上下方位,四岁幼儿开始能辨别前后方位,五岁幼儿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六岁幼儿虽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自身为中心来判断左、右时仍有困难。许多研究认为左右方位的相对性要到七八岁后方能掌握。

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上、下、前、后、左、右。而左右方位的辨别是从以自身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其他客体为中心。所以,教师要求幼儿使用左右手或左右脚、腿做动作时,或者要求幼儿向左右转时,要考虑发展特点,正确作出示范。如要对面站立的儿童举起右手,教师示范时自己要举起左手;或者举出具体的事实说明,如说“伸出右手,就是伸出拿匙的那只手”,不要抽象地说“左右”,避免引起混乱。

2.距离知觉:距离知觉是对物体距离远近的知觉。

幼儿对他们熟悉的物体或场地可以区分出远近。对于比较遥远的空间距离则不能正确认识。

幼儿对于透视原理还不能很好掌握,不熟悉“近物大,远物小”、“近物清晰,远物模糊”等感知距离的视觉信号。所以,他们画出的物体也是远近大小不分,他们还不善于把现实物体的距离、位置、大小等空间特性在图画中正确表现出来,也往往不能正确判断图画中人物的远近位置。例如,把画中表示在远处的树看成小树,表示在近处的树看成大树。

为了促进幼儿距离知觉的发展,教师应该教他们一些判断远近的线索。例如,两个物体是重叠的,则前面的物体在近处,被挡着的物体在远处。又如画图时,同样大小的两个物体,在近处的要画得大些,清楚些;在远处的要画得小些、模糊些。

3.形状知觉: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几何形体的辨别。

幼儿的形状知觉逐年发展着。一般地说,小班幼儿已能正确地辨别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中班和大班幼儿除以上四种图形外,可以进一步掌握梯形、半圆形、菱形、椭圆形等其他平面图形和球体、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

幼儿形状辨别能力的实验表明:

(1)幼儿辨认物体平面形状的能力,在学前教育影响下随年龄班而增高。认识形状的种数逐渐增多,正确辨认的百分率逐年提高。

(2)幼儿辨认形状时,“配对”(即对各种形状作直觉的具体的辨认)最容易,“指认”(即依照形状名称找出该形状)次之,“命名”(说出各种形状的名称)最难。辨认形状的关键在于掌握形状名称。

(3)在本实验中,幼儿掌握八种形状的难易顺序依次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圆形最易被幼儿掌握。

(4)根据实验结果,建议对幼儿的形状教学注意以下各方面:

小班应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

中班应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

大班应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教师并适当指导幼儿辨认菱形、平行四边形和椭圆形。

总的来说,幼儿的空间知觉有明显发展,但还不精确。他们只能区辨客体空间特性方面比较明显的特性,还不能分清一些细微的差异。幼儿空间知觉的发展是在实践活动及教育影响下实现的。教师要通过计算、绘画、泥工等教学活动以及拼板等玩具,并利用散步机会为幼儿提供认识空间特性的机会,教会幼儿关于空间特性的词语,使幼儿的空间知觉不断发展。

(五)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实际上人们是通过某种衡量时间的媒介来反映时间的。

幼儿进入幼儿园这一活动本身,能促进幼儿时间知觉的发展。幼儿知道要快些吃饭,好早些去幼儿园;星期天不上幼

儿园等。但幼儿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比较低,原因是时间知觉没有直观的物体供分析器去直接感知,不像空间知觉那样,有具体的依据。另外表示时间的词又往往具有相对性,这对于思维能力尚未发展完善的幼儿来说是较难掌握的。

幼儿初期儿童已有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和他们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如他们理解的“早晨”,就是指起床的时候,“下午”就是指妈妈来接的时候。他们对于一些带有相对性的时间概念,如”昨天”、“今天”、“明天”,就难以正确掌握。一般地说,他们只懂得现在,不理解过去和将来。

幼儿中期儿童可以正确理解“昨天”、“今天”、“明天”,也能运用“早晨”、“晚上”等词,但对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等还不能了解。

幼儿晚期儿童可以辨别“昨天”、“今天”、“明天”等一些时间观念。也开始能辨别“大前天”、“前天”、“后天”、“大后天”,分清上午、下午,知道今天是星期几,知道春、夏、

秋、冬。但对更短的或更远的时间观念就难以分清。

幼儿对时间单位不能正确理解。六岁儿童还不能真正了解“一分钟”、“一小时”或“一个月”的意义。

在幼儿的言语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有关时间的语词,如“去年”、“星期天”等,但往往用错,不能反映出它们的实际含义。如说“明天我到玄武湖去玩的”,实际上要表达“昨天”去玩的。又如说“我过年的时候买的”,实际上并没有正确反映时间。

在幼儿短时距知觉的实验中,要儿童再现3秒、5秒、15秒和30秒等时距。结果如下。

(1)幼儿的时间知觉随年龄增长而错误减少,渐趋正确。

(2)五岁幼儿对时间长短的估计极不准确,不稳定,根本不会利用节拍器的节拍声来帮助估计时间。六岁幼儿基本上与五岁相似,只是对短时距(3秒、5秒)知觉的准确性和稳定程度略有提高。七岁幼儿能主动利用节拍器计数。长时距(15秒、30秒)知觉的准确度有一定程度提高,而短时距知觉仍与六岁相似。

(3)各年龄幼儿再现短时距均表现为错后多于提前,再现长时距则表现为提前多于错后。随着年龄增长,提前趋势下降,而错后趋势上升。

(4)幼儿时间知觉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

幼儿的时间知觉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培养发展。有规律的幼儿园生活能帮助幼儿建立一定的时间观念。音乐和体育教学使幼儿掌握节奏和有节律的动作。带领幼儿观察动植物的生长

以及有意识地教会幼儿有关时间的词汇,都有利于时间知觉的发展。

(六)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幼儿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和周围人们的交往日益增加。进入幼儿园后参加集体活动,受到集体教育,这些都促进幼儿社会知觉的发展。总的来说,幼儿不论对他人的知觉或对自己的知觉都明显发展着。

幼儿对他人的知觉,首先表现在对集体的知觉。初入幼儿园的儿童,还没有明显的集体意识,有些幼儿虽曾在托儿所和其他儿童共同生活过,也还不懂得自己和集体的关系;不懂得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员;不理解自己对集体的作用。入园之后,在有组织的游戏和学习等集体活动中,在教育影响下,逐渐理解自己和班集体的关系,因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而且努力为小组和全班争取荣誉。例如,不怕冷、不怕累,做好值日生工作,为小组争取红旗;上课不讲话,不随便走动,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时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 从进入小学起,儿童就开始从事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系统地掌握人类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经验,自觉地服从和执行集体的行为规范。在学习的过程中,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也随之获得发展。 新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等对儿童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引起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种种新的需要,并和儿童已达到的原有心理结构、思维水平之间产生矛盾,构成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动力。在教育影响下,这些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就推动他们的思维不断地向前发展。 一、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在学前期思维发展的基础上,在新的生活条件下,小学儿童的思维有了进一步的新的发展。 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早就指出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修订版,第323页。,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1.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我国许多有关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如朱智贤等人关于小学生字词概念发展的研究中,采用“选择定义”、“确定属、种概念的关系”、“给概念下定义”三组试验,结果如图7-1—图7-3所示。 由此可见,小学儿童的思维同时具有着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成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年级升高以及不同性质的智力活动而发展变化。 如何分析这个变化过程或思维的“过渡性”的实质呢? 入学以后,教学以及各种日益复杂的新的实践活动向儿童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新要求,这就促使儿童逐渐运用抽象概念进行思维,促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 小学儿童思维的这种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它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与改造而实现的。这种显着的质变,是在思维发展的外部条件作用下,在内部矛盾斗争中实现的。因而,小学儿童的思维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并不意味着他们入学以后,具体形象思维立刻全部“消亡”,不再发挥作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要经历很长过程。低年级儿童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要求低年级学生指出概念中最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常常是比较困难的。他们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面前的具体事物或其生动的表象联系着的。当然,说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形象性,并不等于说,他们的思维没有任何抽象性,没有任何抽象概括的成分。事实上,小学儿童的思维同时具有着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的成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年级高低以及不同性质的智力活动而变化。正因为如此,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才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主要的东西和次要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关系,包括视、听、嗅、触、动与平衡觉等。 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在感知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记忆、想像、思维等一系列较复杂的心理过程,才能对客观事物作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幼儿感知觉发展中的主要特征 1.视觉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1)视敏度 视敏度的概念: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视敏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5~6岁与6~7岁的幼儿视敏度水平比较接近,而4~5岁与5~6岁幼儿的视敏度水平相差较大。

(2)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规律:①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②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级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 ③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淡棕”、“橘黄”,幼儿同样可以掌握;④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天蓝”、“古铜”等所以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中接触的机会少,成人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指导。 (3)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幼儿视力受遗传和环境影响。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光线照明较差、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较少、坐姿不良等都会造成视力减退。 (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 色盲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2.听觉 (1)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听觉是幼儿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他们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特点。幼儿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此外,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听觉对幼儿智力、个性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2)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最小差别的能力。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并且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不断发展。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 (3)言语听觉 幼儿辨别语音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幼儿中期可以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民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 (4)听力的保护和培养 幼儿园在创设环境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噪音污染,通过绿化与美化净化环境,也可以通过轻松的音乐来发展幼儿听觉,通过学习语言训练幼儿的听力辨别力。 3.触觉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二、两岁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 三、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主要阶段一、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 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 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 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二、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原始的感知阶段 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 第三节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视觉是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视觉敏度和颜色视觉两个方面。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一般所谓视力。 整个学前期,儿童的视力不断增长。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颜色视觉的出现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据研究,最初的颜色视觉在出生后头几个月即已出现。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 幼儿期,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继续发展。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更主要在于颜色视觉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实际上,颜色视觉与有关颜色概念的掌握已不可分。 第四节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儿童听觉的发生 胎儿的听觉反应 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听觉发生的指标

近年来人们不但通过儿童的大动作反应来判断其听觉表现,还通过他的机体内部变化,如心律、呼吸等的变化,以及 眨眼、面部肌肉活动等来判断。有的人如爱玛斯 (Eimas1971)用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来判断。 二、儿童听觉和视觉的协调活动 最早发现感觉协调现象的是魏泰默(Wertheimer1961) 。许多人认为,感知协调现象是后天获得的。 事实证明,儿童从很小开始,已出现视听协调现象。 一些实验说明,听觉影响视觉的活动。 三、幼儿听觉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掌握语言、接触音乐环境的过程中,学前儿童的听觉不断发展。 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很大。 第五节 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2岁以前,触觉在认知活动中占有更主要的地位。触觉不但在学前儿童认识物体中起重要作用,触觉在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形成,特别依恋关系的形成,也起重要作用。学前儿童更多依赖于身体的接触来建立依恋关系。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一、儿童触觉的发生

大班幼儿思维发展特点

大班幼儿思维发展特点 1、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提高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各个方面的发展,大班幼儿不再满足于追随、服从成人,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他们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水平明显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很多地方适当放手让孩 子去做,有时为他们创造适当的条件,真正动手做的人应该是孩子。如:可以让孩子在家中做一些简单家务等所能及的事情。 2、活动更加有目的、有计划 同中班、小班幼儿在行动过程中进行思考的特点相比,大班幼儿已有可能在行动之前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一个大致的想法,他们的 行为少了一些盲目性,多了些目的性和计划性。但是这种目的性和 计划性不是自然发生的、它有赖于成人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让孩 子参与活动计划的制定,并引导他们按照计划进行活动。一方面可 以使幼儿的主动行为始终围绕着活动计划进行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 发展他们制定计划、按照计划行动的习惯和能力。如:让孩子参与 指定周末出游计划等等。 3、自我控制能力提高 以大脑额叶逐渐发展和神经纤维髓鞘化接近完成为标志,5—6 岁幼儿的神经系统比5岁前的幼儿成熟许多。与此相对应,幼儿的 自我控制能力明显提高。这既表现在他们对动作准确性的控制上, 又表现在对他们自己行为的控制上,如规则意识、坚持性的增强等等。与规则意识提高相通的是,大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增强,坚 持性普遍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带孩子活动的时候可以提一些要求,如到一些公共场合要安静,服从一定的纪律等等。 4、好学、好问、喜欢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5—6岁的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思维积极、活跃,愿意学 习新东西。在他们的头脑中有数不清的疑问、问不完的问题。这就

要求我们在带孩子进行活动的时候活动内容要有适当的难度,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不仅顺应了幼儿积极思考的特点,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培养他们勤于思维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解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时不要敷衍了事,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尽可能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5、同伴间互动、合作多了,开始注意向同伴学习 5—6岁的幼儿注意的广度提高了,交往能力也增强了,他们不仅注意自己的活动,而且还注意同伴的活动。遇到共同的兴趣和目标幼儿之间会有很好的分工、合作、协作等。他们还会主动向同伴学习,一起讨论问题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多给孩子创造一些同伴交流的机会,如按时送孩子来园,让孩子尽可能多的参加集体活动,让他们在实实在在地与别人一起共事的过程中学习共同做事,发展交往、协作能力、也为小学的班级式学习做准备。 6、思维中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大班幼儿的思维水平较小、中班幼儿也有了提高,表现为虽然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却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他们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这就要求我们带孩子进行一些比较深入和持久的活动,而不是一会一换。如在陪孩子游戏时,可以安排一些半天或一天能够完成的内容。 直觉行动性思维(2-3岁)是指幼儿在操弄物体时才进行思维,离开了动作和实物,思维也就停止了。幼儿思维发展在2岁左右,2岁前是思维发展的准备时间,,思维开始的标志是幼儿语词的概括。 这种思维方式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第一,离不开思维的对象,凭空不能思维;第二,离不开操纵或摆弄实物的动作。直接行动思维有个好处:它属于无意识思维,不太消耗能量,孩子不感到累。皮亚杰认为:如果剥夺孩子的动作就会影响孩子思维的进程,思维的积极性就会降低。比如幼儿握笔画画,事先是没有目的的,即先做后想,边画边想,画出来以后问宝宝他才知道画了什么。

促进幼儿感知觉和注意发展的策略与活动设计1

第三节促进幼儿感知觉和注意发展的策略与活动设计 一、促进幼儿感知觉和注意发展的策略 (一)感知觉发展的策略 感知觉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活动来培养。教师应该在日常活动中提醒儿童,他们所感受到的一切可以成为他们继续活动的经验;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帮助他们用正确的表征去表达这种体验。 1.活动分区明确 在园区内设定专门的儿童活动区域,在区域中突出主题,让活动有目的进行。感知觉活动的区域中,一定要注意儿童的卫生和安全,用具常消毒,用品按不同的年龄要求带领儿童操作。 2.课内课外互动 结合幼儿教程,给儿童布置一些课外的感知活动作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感知中具有的主动性,尤其是味觉。要结合每天的餐饮食物进行感知觉的培养。 3.感知认识要多启发 每次新的感知都是一次有用的经验。教师要发挥好一个看护人的作用,多启发儿童思考、记忆这些感受,让他们牢固形成这种感知联系。 (二)观察力发展的策略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儿童良好的观察习惯。当然也要培养儿童保护好自己的器官,合理用眼用耳。 1.让儿童明白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帮助他们产生具体的方法 让儿童明白在观察时应该从观察对象那里寻找些什么,正确组织好他们的注意。教师要有计划地培养儿童善于独立提出自己的观察任务的能力,让他们有意识地仔细观察与观察目的相关的事物。教师还要培养他们有步骤、有次序地去观察,可以把活动过程分成若干子活动,形成他们自己的观察方法。 2.培养儿童的知觉敏感性,提高他们的观察技能

观察技能主要是指儿童在视听方面的技能。幼小的儿童不善于支配自己的视觉,教师应该指导他们去注意观察的对象。让他们分清主要和次要,就是让他们逐渐了解自己的观察活动同观察任务的内在关系,利用有限的能力抓住主要对象进行观察。 3.帮助儿童形成感觉通道的整合,提高分析能力 在观察过程中,应培养儿童充分调动各感官的协同活动。当被观察对象的相关信息增多时,对观察对象的认识就越全面,分析就更准确。 4.培养儿童用语言指导自己的观察活动 语言是保持注意的有效手段,在观察活动中用语言指导整个过程能够提高观察的质量。语言的抽象性已经暗含描述对象的一定逻辑关系,应用语言能够帮助儿童让感知的事物融入自己的认知系统,形成全面、有效的观察结果。 5.观察活动要求直观,能控制任务的难易程度 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有限,直观、难度适中的观察任务能够激发他们的观察热情,提高他们的活动兴趣。观察对象尽量完整、鲜明和精确,让儿童在坚实的感性基础上掌握知识。对象在数量上不要太多,最好以实物或图片的方式呈现给儿童。 6.及时总结,及时反馈 帮助儿童对他们所观察的对象及时加以概括总结,主要从语言上对感性知识抽象化。对观察过程中的不良习惯要及时纠正,对观察结果要多加肯定,保持儿童的观察兴趣。教师对自己在指导儿童观察活动的计划也要不断完善,帮助儿童快速准确地形成自己的观察习惯。 (三)注意发展的策略 在幼儿园里,教师要多方面注重和培养幼儿的注意。 1.设立良好的环境,防止幼儿分散注意 幼儿注意的分散,常常是因为无关刺激物的干扰,使注意力分散。活动环境不安静,活动室的墙面布置太花哨,教师上课动作过多,不断大声提醒个别幼儿等等都会影响幼儿注意力。我们应当保持活动地点周围的安静,教室墙面布置要突出主题,教师衣着要大方得体,用眼神或细微的动作提醒个别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以免影响多数幼儿的注意。受到其他干扰的影响后,要尽快把幼儿的注意吸引到原来的主题上来。 2.选用新颖的教具,吸引幼儿注意 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新颖的、活泼生动而又富于变化的材料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选用新颖的教具吸引幼儿注意。比如拼积木,可让幼

各年龄阶段幼儿思维发展特点敏

幼儿思维发展特点 根据幼儿思维发展的阶段或方式,幼儿的思维发展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方式: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幼儿早期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幼儿中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1.直觉行动思维 0~2岁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指主要利用直观的行动和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幼儿通过拖动桌上的布来获得他不能直接拿到的玩具。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客体的感知和动作,是幼儿早期出现的萌芽状态的思维。皮亚杰认为这个阶段幼儿思维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的标志:一是幼儿有时不用明显的外部尝试动作就能解决问题;二是产生了延迟性模仿能力。所谓延迟性模仿是指模仿的对象或动作在眼前消失一段时间后对行为或动作的模仿。总体上说,幼儿大致获得了以下能力:幼儿通过伸手和抓握等动作,开始注意到物体的空间关系,这使幼儿逐渐超越了直接的感知和运动,开始理解周围的世界;幼儿突破了直接经验的限制,发展起了具有先后的时间维度的概念,出现了对因果关系的初步理解;幼儿开始逐步理解目标和手段的关系;幼儿可以模仿不在眼前的行为并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等等。

在皮亚杰看来,这一阶段的幼儿思维发展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获得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即幼儿明白了消失在眼前的物体仍将继续存在。皮亚杰认为,幼儿在没有直接感知物体时却相信物体仍然存在是一个逐步学习的过程,贯穿整个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的表现就是婴儿出现藏猫猫的游戏行为。直觉行动思维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思维方式。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实际物体的感知和动作,因而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为结果的预见性,思维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2.具体形象思维 2至6、7岁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利用事物的形象以及事物形象之间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这一阶段的幼儿虽然摆脱了对动作同步性的依赖,但仍受到具体事物的形象和动作的影响。皮亚杰将这一阶段幼儿的思维称为前运算阶段。皮亚杰又进一步将这一阶段分为两个阶段:前概念阶段和直观阶段。前概念阶段幼儿思维的特点表现为幼儿普遍存在的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幼儿的泛灵论是指幼儿将一切物体都赋予生命的色彩。 3.抽象思维的萌芽 抽象思维是指利用抽象的概念或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在幼儿末期即幼儿6~8岁这一时期,幼儿开始出现抽象思维的萌芽。第一,幼儿开始获得可逆性思维。例如,幼儿开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教学设计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由陈帼眉编写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板块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方面来分析。 (一)教材分析 婴儿从脱离母体的那一刻起,就用他的方式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进行探索,那么,婴儿最初是用哪些方式来接触这个世界的呢?首先就是感知觉,幼儿的智力起源于感觉和动作。感知觉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开端和手段,也是其他认识过程产生的基础,没有感知觉的发展,幼儿心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谈不上幼儿心理的发展。所以本章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针对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完整性、可操作性的要求,以及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要求,结合本章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感知觉的种类,理解感知觉的相关概念,掌握感知觉在婴幼儿期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2.能力目标:在掌握感知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学以致用,采用相关知识分析幼儿园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能够利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3.情感目标:在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坚定学生对学前专业的信念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幼儿的好奇,进而引发对幼教工作的向往。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未来的教学实际,本章内容的重难点是:感知觉规律及其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应用。为此我将采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情境体验等多种方式来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方法,所以说课的第二板块就是教法与学法分析。 二、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确定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状态及教学条件等来确定。根据本节课的实际情况,遵循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结合生活和教学中的案例,将理论知识深入浅出,以便于学生的理解、消化与吸收。

幼儿思维发展特点(1)

幼儿思维发展特点 思维力是孩子智力活动的核心,也是智力结构的核心,而人的智力因素都是从孩提时代开始发展的。要让孩子更聪明、更胜人一筹,父母就应从小就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什么是思维? 心理学一般把思维定义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认识过程,并且通过这种认识,可以把握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 为了提出和解决生活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孩子们在思维活动中进行着各种心智操作,这个过程充满了思索与判断,也体现了孩子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个别方面和个别特性,并加以认识的过程。 ?综合:是指把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结合成为某个整体。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与不同之处的过程。 ?抽象:是在比较基础上分离出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 ?概括:是将抽象的部分事物共有的本质特征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上的过程。 ?具体化: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将对事物的一般认识,应用到相应的个别事物上去。 一、思维力的发展

培养和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必须先了解人的思维发展的过程。 思维的发展总趋势是:有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即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依次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 ?0~3岁:最早的思维活动——动作思维 这一阶段,婴幼儿的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 他们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进行思维。比如,婴幼儿常常边玩边想,但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 ?4岁: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 3岁后,幼儿的思维就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他能摆脱具体行动,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知识来思考问题。虽然这时动作思维仍占相当大的部分,但形象思维仍占据了很大比例。他的思维活动必须依托一个具体形象来展开。 ?5~6岁: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 5~6岁时,孩子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对事物的理解也发生各种变化。 1、从理解事物个体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2、从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过渡到主要依靠语言来理解(这时,你用语言向他描述事物,一般情况他会理解); 3、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不停留在对事物的简单表面的评价,现在已经开始对事物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 比如,早期孩子在看电视时,便可以说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时已经能知道好在哪里,坏在哪里,还会用各种理由来说明他的看

幼儿感知觉注意的发展

幼儿感知觉注意的发展 一、促动幼儿感知觉和注意发展的策略(一)感知觉发展的策略 感知觉水平的提升能够通过活动来培养。教师应该在日常活动中提醒 儿童,他们所感受到的一切能够成为他们继续活动的经验;引导他们 说出自己的感受,协助他们用准确的表征去表达这种体验。 1.活动分区明确在园区内设定专门的儿童活动区域,在区域中突 出主题,让活动有目的实行。感知觉活动的区域中,一定要注意儿童 的卫生和安全,用具常消毒,用品按不同的年龄要求带领儿童操作。 2.课内课外互动结合幼儿教程,给儿童布置一些课外的感知活动 作业,让他们理解到自己在感知中具有的主动性,尤其是味觉。要结 合每天的餐饮食物实行感知觉的培养。 3.感知理解要多启发每次新的感知都是一次有用的经验。教师要 发挥好一个看护人的作用,多启发儿童思考、记忆这些感受,让他们 牢固形成这种感知联系。 (二)观察力发展的策略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儿童良好的观察习惯。当然也要培养儿童保护好自己的器官,合理用眼用耳。 1.让儿童明白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协助他们产生具体的方法让儿 童明白在观察时应该从观察对象那里寻找些什么,准确组织好他们的 注意。教师要有计划地培养儿童善于独立提出自己的观察任务的水平,让他们有意识地仔细观察与观察目的相关的事物。教师还要培养他们

有步骤、有次序地去观察,能够把活动过程分成若干子活动,形成他们自己的观察方法。 2.培养儿童的知觉敏感性,提升他们的观察技能观察技能主要是指儿童在视听方面的技能。幼小的儿童不善于支配自己的视觉,教师应该指导他们去注意观察的对象。让他们分清主要和次要,就是让他们逐渐了解自己的观察活动同观察任务的内在关系,利用有限的水平抓住主要对象实行观察。 3.协助儿童形成感觉通道的整合,提升分析水平在观察过程中,应培养儿童充分调动各感官的协同活动。当被观察对象的相关信息增多时,对观察对象的理解就越全面,分析就更准确。 4.培养儿童用语言指导自己的观察活动语言是保持注意的有效手段,在观察活动中用语言指导整个过程能够提升观察的质量。语言的抽象性已经暗含描述对象的一定逻辑关系,应用语言能够协助儿童让感知的事物融入自己的认知系统,形成全面、有效的观察结果。 5.观察活动要求直观,能控制任务的难易水准学前儿童的认知水平发展有限,直观、难度适中的观察任务能够激发他们的观察热情,提升他们的活动兴趣。观察对象尽量完整、鲜明和精确,让儿童在坚实的感性基础上掌握知识。对象在数量上不要太多,以实物或图片的方式表现给儿童。 6.即时总结,即时反馈协助儿童对他们所观察的对象即时加以概括总结,主要从语言上对感性知识抽象化。对观察过程中的不良习惯要即时纠正,对观察结果要多加肯定,保持儿童的观察兴趣。教师对

幼儿期思维发展特点8310062

幼儿期思维发展特点 在思维的个体发展过程中,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是三种不同发展水平的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是一种依靠直接感知和实际动作来进行的思维,也就是说思维的问题是直观的,以具体形式呈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实际动作,思维受动作支配。幼儿前期儿童的思维就是直觉行动思维,他们在操弄物体时才进行思维,离开了动作和实物,思维也就停止了。 具体形象思维,是一种依靠事物的表象来进行的思维。思维的问题是具体的、形象的;能够脱离实际动作,借助于表象,即依据具体形象的联想来解决问题。具体形象思维已有一定的概括性,能够支配行动,开始具有比较独立的性质,但往往容易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来进行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依靠词所标志的概念来进行的思维,思维的问题是以抽象的概念呈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借助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通过抽象逻辑思维能够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关系。这是一种真正的人类思维方式。 儿童的思维在幼儿期继续发展,表现出下列特点。 一、具体形象思维明显发展 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知识经验的积累、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幼儿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直觉行动思维逐渐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思维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例如,幼儿虽能对5+2=7进行计算,但实际上,他们在进行计算时,并非对抽象数字进行分析与综合,而是依靠头脑中再现的实物表象,如五个皮球加上两个皮球,或计数自己的手指才算出“7”来的。 幼儿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到幼儿晚期才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这时儿童能够凭借一些抽象概念进行思维,了解一些事物的本质属性。 二、感知水平的抽象概括 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出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而舍弃其非共同属性的过程。概括则是在思想上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联合起来的过程。人们通过抽象和概括,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幼儿初期对事物的抽象概括,往往只是对事物的某一属性或某些属性的概括;或者只顾把相同属性抽出而不顾不同属性的剔除。它们只能反映物体直观的特点,也就是在感知水平上进行抽象概括。表现出下列现象。 (一)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

3岁幼儿的思维特点是

3岁幼儿的思维特点是 这些知识或许就是你教育孩子的一个好帮手,不信你试试。 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3岁幼儿的思维特点,希望大家喜欢!3岁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什么?1、模仿思维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尼克和他的爸爸一起去探望祖母。 火车上,尼克时时把脑袋伸出窗外。 爸爸说:“尼克,安静些!别把脑袋伸出窗外。 但尼克仍然把脑袋伸出去。 于是爸爸很快地拿掉了尼克的帽子,把它藏在身后,说:“看,帽子被风吹掉了。 尼克害怕了,他哭了,想找回帽子。 爸爸说:“吹声口哨,帽子或许就会回来的。 尼克凑到车窗外,吹起了口哨。 爸爸很快地把帽子放到尼克的头上。 “哦,真是个奇迹。 尼克笑了。 他很高兴,飞快地拿掉了爸爸的帽子丢出窗外,“现在该轮到你吹口哨了,爸爸!他快活地说。 小尼克以为爸爸的帽子也能找得回来呢。 小孩子学习东西主要在于模仿。 他们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但只是简单地模仿。

比如在课堂上,如果一个孩子说要去厕所,你最好确信他真的有这种需要,否则你班里的小孩子有很多都会提出这种要求。 2、单向思维如果你教给孩子1+1=2,但你千万别认为他已经懂得2-1=1,因为他只能从左边推到右边,不能从右边推到左边。 又如,两只同样矮而宽的杯子装着同样多的水,其中一只杯子中的水被倒入另一只高而窄的杯子里,那么让学生比较哪个杯子里的水比较多时,可能就会出现高而窄的杯子里水多的答案,因为这时儿童还不能很好的利用运算来解决问题,而利用的只是他们仅有的直观经验。 所以在教育幼儿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他能自己做一些逆向思维。 形象思维你在孩子简单运算的时候,比如还是1+1=2,知道1+1为何等于2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 如果您说一支铅笔加上一支铅笔等于两支铅笔;一个苹果加上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他知道了1+1=2的道理,但以后他在算1+1=2的时候,也还是要借助实物的。 经过形象思维的积累,他才能从一个一个的实物中提取出抽象的数字概念。 所以在教幼儿学数学时尤其要注意,多利用直观教具,让幼儿自己从实物中得到抽象概念。 象“负数这种抽象概念,很难利用实物示教,最好不要在幼儿时期传授。

婴幼儿感知觉发展

婴幼儿感知觉发展 个体发展中最早出现的心理现象和最基本的心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包括视觉、味觉、听觉、嗅觉、皮肤觉、运动觉、空间时间知觉等的发生和发展。它是儿童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儿童的感知觉是在活动过程中和教育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经验的作用逐渐增大,词的调节功能日益加强,对事物分析综合的水平迅速提高,从而使儿童的感知觉成为一种有目的方向性的有意认识活动。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关于儿童感知觉的研究已有一些新的进展。 感觉的发展肤觉、味觉和嗅觉儿童出生后,最早出现的是肤觉(包括触觉、痛觉、冷觉、温觉)、味觉和嗅觉。它们对于维持儿童的生命具有直接的生物学意义。新生儿的触觉已高度发达, 特别敏感的是嘴唇、手掌、脚掌、前额和眼帘等部位。在早期的感受性方面就存在着性别差异:女孩子更为敏感。新生儿的痛觉,也可明显看到:痛刺激能使他们发生全身或局部反应。新生儿对温度的感觉非常灵敏,如对过冷过热的牛奶或洗澡水都有反应。新生儿已能辨别甜、咸、苦、酸等不同味道,并且对甜的喜爱胜过咸。婴儿味觉辨别力发展得相当快,1岁内就能精确区别同一味道的不同浓度。婴儿具有辨别多种气味和适应气味的能力。4个月时已能比较稳定地区别两种不同的气味。儿童对气味的感受性在6岁时已发展得很好,再继续改善直到中年。 视觉新生儿对亮度差别是敏感的,并且辨别力发展迅速。但在出生后2~3周内,两眼运动仍不协调。视觉集中,在2个月时才明显地出现。视线首先集中在活动或鲜明发亮的物体上,逐渐还能随光亮的刺激物移动。4个月时视觉调节已非常有效,其注视时间和距离不断延长,视觉集中也逐渐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儿童的视觉感受性(即精确地辨别细微的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在学前期开始发展起来。但发展速度不平衡:即学前中期的发展速度快于学前晚期。通过有兴趣的游戏活动或词的调节,视觉感受性还可提高。学龄初期儿童视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和学习活动的进行而不断发展。15岁左右甚至可超过成人。 儿童的颜色视觉也有一个发展过程,3个月时能够区别灰色和彩色。4个月时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4~8个月时表现出喜欢亮度大的颜色,而不喜欢暗色;喜欢光波较长的“温暖色”(红、橙、黄),而不喜欢光波较短的“冷淡色”(蓝、紫)。研究表明,2~3岁儿童最容易掌握红、黄两色,其次才是绿色和蓝色。也有研究指出:3岁儿童能够正确辨别红、黄、蓝、绿4种基本颜色;4岁开始发展细微区别各种色调的明度和饱和度的能力,并能把各种基本颜色和它的名称巩固地联系起来。有的研究则表明,3~4岁已能初步辨认红、橙、黄、绿、天蓝、蓝、紫等 7种颜色。学前儿童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的颜色种类都随年龄增长;其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还因颜色不同以及辨认方式不同而互有差异。儿童能否正确辨认颜色,关键在于是否掌握名称。对于间色(如“淡棕”“橘黄”)或深浅不同的颜色(如“深黄”和“柠檬黄”,“粉红”和“深红”),只要给予明确的名称,学前儿童同样可以掌握。3~6岁儿童对颜色的正确命名和对颜色的再认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而5岁阶段似乎是这方面能力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学龄初期儿童的颜色视觉(主要是差别感受性),伴随教学活动的进行而获得显著发展,女孩比男孩一般又要好一些。 听觉关于新生儿最初听见声音的时间,历来存在分歧意见。有些研究认为在出生后5天到24 小时甚至几分钟内就有听觉。另一些研究则认为要到几个月以后。现在一般认为,新生儿已能对某些声音发生反应,但明显的听觉集中在3个月时才清楚地看出来,即能感受不同方位发出的声音,并把头转向声源。3~4个月的婴儿已能对音乐表现出愉快,对强烈的声音表示不安,还能对成人(特别是母亲)的声音发生分化。60年代以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测定了婴儿对声音刺激的各种反应,如肌肉变化、呼吸紊乱、眨眼以及心律和活动水平的变化,认为处于35~75分贝范围之内的会话,可以对很小的婴儿起刺激作用。还发现低音比高音更使新生儿感到舒服。大些的婴儿已能较好地辨别词音。学前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很大,但其听觉感受性一般仍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6至14、15岁期间的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感觉的概念,知觉的概念;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原始的感觉发展阶段;从感知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知觉标准;观察力发展阶段;视觉敏感发展的机制、年龄特点、测定;影响幼儿视力的因素;颜色视觉及其发展,色盲;儿童听觉的发展,与视觉的协调;学前儿童听觉发展及个别差异;听觉的测定、保护和培养;儿童触觉的发生;触觉和视觉、听觉的协调;动觉的发展、痛觉;学前儿童形状、大小、方位、距离、时间知觉的发展;观察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的发展,观察方法的形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 2.知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i.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优势; 4.幼儿的记忆、情绪和意志也受感知觉的影响。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感觉与生俱有,出生后不久,知觉就在感觉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很低。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依靠知觉的恒常性,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3岁后,儿童对物体的知觉,渐渐和有关的概念相联系,知觉活动已发展到能够进行观察。 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概念 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二)视觉敏度发展的机制 1.晶状体的变化调节; 2.中枢神经系统对视感觉的信号加以辨认; 。 3.视觉系统突触组织的发展是辨别能力发展的基础;

(完整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广义儿童期:0-18岁) 1、顺序性 如:思维的发展是从知觉—>具体形象—>抽象—>辨证,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思维发展特点。(教育启示:不要拔苗助长。) 2、阶段性、连续性 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开始;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例:一二年级开始具体形象思维,但仍有幼儿期的知觉思维。 (教育启示:善于观察孩子,既要关注孩子现在的发展,又要为孩子下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 3、不均衡性 (教育启示:关注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如:孩子2-3岁是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女孩10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男孩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等。) 4、稳定性、可变性 教育启示: 稳定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不会马上变,所以需要家长学会等待,需要耐心。 可变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早晚会有变化的,但是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变化。 5、个别差异性 每个孩子有差异: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别人的复制品,都不是另一个孩子的复制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教育启示:注意认识到自己孩子的不同之处;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挥他的特点(发挥优势,弱势也能转化成优势); 不要过早的给孩子贴上标签; 从内心深处真正去接纳孩子。

接纳:以孩子的生命状态为准,而不是以父母的眼光。 二、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3-6岁) 1、知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教育启示:家长不要去干扰孩子对各种事物的探究。 2、无意性 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力不强,容易受影响。 3、3岁以后开始形成个性 个性:不稳定、不明显、易受影响 (教育启示:孩子在幼儿阶段的学习,就是游戏和玩,幼儿不要过多开发智力,更应关注他的感受和情绪。) 学习教育特点: 1、无意学习。(例:爸爸教孩子打扑克牌,就教会了孩子认数和加减法) 2、学习内容广泛,学习对象:生活中无所不包的各种事物。 (启示:应该让孩子与世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课本上获得的是间接经验,从生活中获得的是直接经验。) 3、不顺序性。(并非一定要先学什么后学什么) (启示:兴趣——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学习什么,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4、学习方式:玩中学、做中学、游戏中学 (启示:正确理解学习,学习是个大概念,无所不包,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鼓励孩子多动手。) 三、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6-12岁) 从三个方面穿插讲的:1、注意力,2、记忆力,3、思维方式

幼儿园小班思维特点

幼儿园小班思维特点 为大家整理了幼儿园小班思维特点,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小班思维特点小班孩子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班幼儿年龄较小,注意力不稳定、观察能力较弱;对生动形象、色彩鲜艳的事物和形象容易认识,但观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往往碰到什么就看什么,顺序紊乱、前后反复、也多遗落;只能观察到事物的粗略轮廓,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容易受外界新异刺激的干扰而不能持久,而且受情绪的影响很大。著名的意大利儿童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能力。因此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而思维的发展又会促进语言构思能力、逻辑性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小班幼儿的发展特点1、动作迅速发展。 3岁左右的儿童身体发育非常快,身高每年可增长8-10厘米,体重约增加5-6斤,动作发展迅速,基本掌握了走、跑、扔、停、爬、攀登等基本技能,但因为小脑机能发育未成熟,小肌肉群柔嫩无力,发育不完整,因此各种动作,不够协调平稳,特别是精细动作难以完成,小班儿童常常动作出现摔倒和手眼不协调的情况。因此,教师要

安排与儿童肌肉发展水平相当的活动,并提供活动工具,逐渐训练儿童动作协调平稳。 2、儿童对教师有很强的依恋感情,并向往得到教师的赞赏和认可。 儿童在入园前接触的主要是家人,刚进教育机构面对好多不熟悉的人和物,就会产生一种分离焦虑和陌生焦虑。随着交往范围的增大,儿童逐步产生了初步的同情心、羞愧感和虚荣心等情感,儿童情感丰富起来,但仍然有易变、易冲动、易传染与具体对象连在一起的特点。儿童喜欢得到公开表扬,带班老师是她接触最多的大人,也是儿童减轻焦虑的主要依靠,因此儿童特别依恋老师,都想得到老师喜欢。教师要尽可能公平关注和对待每个儿童,如果偏爱某个儿童,会给其他儿童的心灵带来极大伤害。 3、思维具有具体行动性。 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是小班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教育过程要坚持正面教育,运用具体形象的教具,对儿童提出具体的要求。在认知过程中,容易受外界事物和情绪的支配,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容易转移,因此小班集中教学时间不宜太长,一般10-15分钟。活动要生活化、娱乐化,让儿童在游戏中愉快的学习。 小班年龄特点的思维活动策略: (一)在思维游戏中增强孩子的规则意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是实施思维游戏课程、集中孩子注意力的重要前提。因此老师需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系统、循序渐进的操作规则,让孩子在学习

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幼儿思维发展特点 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 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以下是对直觉行动思维、具体 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这三种不同水平的思维过程进行分析,对儿童思维发展的特征获得进一步的了解。 一、直觉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也称直观行动思维,指依靠对事物的感知,依靠人的动作来进行的思维。就是幼儿的思维活动是跟一定的 动作连接在一起的。直觉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 维方式在2~3岁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在3~4岁儿童身上 也常有表现。例如,你问三四岁的孩子,今天妈妈买了几个苹 果孩子会用小手指逐个点数后才回答:买了三个。他们的思维 离不开用手指点数的动作。 (一)产生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儿童感知觉和有意动作,特别是一些概 括化的动作的基础上产生的。儿童摆弄一种东西的同一动作会 产生同一结果,这样在头脑中形成了固定的联系,以后遇到类 似的情境,就会自然而然地使用这种动作,而这种动作已经可 以说是具有概括化的有意动作。例如,儿童经过多次尝试,通 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玩具,下次看到在床单上的皮球,就会通过拉床单去拿皮球。也就是说,这种概括性的动作就成 为儿童解决同类问题的手段,即直觉行动思维的手段。儿童有 了这种能力,我们就称其有了直觉行动水平的思维。

(二)特点 直觉行动性是是直觉行动思维的重要特征。 1.直观性与行动性。儿童的思维与他的感知和动作密不可分,他不可能在动作之外思考,是在行动中利用动作进行思考,也就是说,儿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行为还没有分开来,因此, 他不可能预见、计划自己的行动。儿童的思想只能在活动本身 展开,他们不是先想好了,再行动,而是边做边想。 2.出现了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直觉行动思维的概括性 表现在动作之中,还表现在感知的概括性。儿童常以事物的外 部相似点为依据进行知觉判断。虽然直觉行动思维具有一定的 概括性,在刺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动作之间形成联系,但由 于缺乏词的中介,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只是简单运动性和直 觉性质的,而不是概念的。因此,它只能是一种“行动的思维”、“手的思维”。 二、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靠事物的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就是思维活动跟具体形象直接相关。例如,孩子 怕打针,一看见穿白大褂的人就害怕,认为穿白大褂的人都是 打针的大夫。它是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 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典型的思维方式。 (一)产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