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师考编心理学简答论述题

教师考编心理学简答论述题

教师考编心理学简答论述题
教师考编心理学简答论述题

心理学简答论述题

1.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探明心理现象的各种规律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

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2)心理学的依据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2.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研究任何心理都必须按实物的本来面

目加以考察。

2)系统性原则: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各种心理现象放在整体性的、动态的和相互

联系的系统中进行分析。

3)教育性原则:进行心理学的研究时,应从有利于教育、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的角度

来设计和实施。

4)发展性原则:把心理现象看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人

的心理活动。

3.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以及意志过程的关系:

并不是彼此孤立的,是统一的心理过程的三个不同侧面,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一方面,认识是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基础,明确的认识能激起强烈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强烈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又对认识活动有重要影响。

4.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1)从理论上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制约因素;探讨各种心理现象的活动规律。

(2)和各实践领域相结合,形成分支学科,探讨人在各实践领域中具体心理活动规律,以提高活动成效,为社会实服务。

5.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心理学研究的两大方面,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首先,个性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如果没有对主观和客观世界的认识,没有情绪情感的体验,没有积极地与困难做斗争的意志活动,心理的个性差异就无从形成和表现;

其次,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制约着心理过程,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心理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使心理过程带有个人色彩。

6.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心理学应以直接经验即意识为研究对象, 19世纪中叶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构造主义一词是其学生铁钦纳在美国与机能主义论战时采用的概念。

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要成为一门科学应该仿效生理学和形态学,对心理的构造进行实验分析。这种分析是一切心理学研究的出发点,对心理机能的研究也不例外。提倡心身平行论,既反对用物理刺激解释意识的起因,又反对用生理现象解释心理现象的起因。按照构造主义的原理,心理元素有三种:感觉、表象和感情状态,一切复杂而各异的高级心理过程都是这三种复合而成的。研究方法:内省法。

忽视个体差异,不考虑应用,因此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研究范围非常狭窄。

7.机能主义心理学派

主张心理学的目的不在于把心理分解为一些元素,而在于研究心理适应环境的机能作用。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代表人物威廉·詹姆斯,杜威、安吉尔。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不赞成构造主义对心理结构进行分析。

机能主义心理学认为意识是连续不断的,人的心理是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发挥作用的。强调有效用的思想就是真理。把有效用的心理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心理内容作为研究对象。

机能主义学派主张心理活动的作用在于获得、巩固、保持、组织和评价经验,从而指导行为,达到对环境更有效的适应。在研究范围和研究课题上,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影响是深远的。人类学习过程的研究以及应用领域的扩展大都受到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启发。

研究方法:内省、观察、测验、问卷调查法

8.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第一思潮)

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华生。

两个重要特点:(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认为对行为的研究包括刺激和反应两个方面。刺激是指外界环境和身体内部的变化,如光、声音、饥、渴等;反映有先天反应和习得的反应两种。

复杂反应和动作技能是通过建立条件反射学会的。

华生否认本能的存在,认为人的素质、气质、性格等都是后天习得的,人的心理品质在出生时都相同,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和训练,才培养出不同的习惯系统。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者是极端的环境论者。他们认为,一个正常人如果具备合适的环境和受训练的机会,便可获得任何能力,胜任任何职业。

9.格式塔心理学派

20世纪初期在德国兴起的心理学派,也称完形心理学派。魏特曼、考夫卡和柯勒

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其组成部分来说明,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德语中Gestalt(格式塔)的意思是整体或完整的图形。

知觉经验服从于某些图形组织的规律。这些规律也叫做格式塔原则,同时,格式塔学派认为条件的重复性学习是最低级的学习方法,学习应该是对关系的掌握。在柯勒看来,关系的掌握即是理解过程。一旦学习者知觉到特定情境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产生出新的经验,就会出现创造性的结果。这种突然贯通的解决问题过程称为顿悟。

10.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第二思潮)

产生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理论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

人格:自我、本我、超我。心理区分为:意识和无意识。

人的重要行为表现是自己意识不到的动机和内心冲突的结果。所谓精神分析,是指治疗者把病人受到压抑的心理元素召回到意识中来,然后剖析这些心理元素。病人的症状和病理表现就像众多复合物,其组成元素使各种动机和本能冲动。通过分析可进入病人意识。

11.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第三势力)

着重与人格方面的研究,认为的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驱使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了当代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第三思潮。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人的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已正常人为对象,研究人类特有的复杂经验,如动机、需要、价值、快乐、情感、生活责任、生命意义。对人性持乐观态度,认为人性本善。心理学的研究不仅是了解人性,还有积极改善环境以利于人性的充分发挥,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12.认知心理学

又称信息加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的观点为核心。1967年美国奈瑟《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代表人物:皮亚杰。研究人类认知的信息加工过程。用模型来表示人类心理过程和结构的某些重要方面。研究人们对知识的活动、贮存、提取和应用的过程。

模型:感觉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反应系统

13.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①. 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

②. 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③.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④. 人的心理是在实践中发生、发展、

14.印度狼孩:社会存在是人的心理内容的决定部分。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除了先

天遗传素质外,还有后天的环境因素。

15.意识结构的分析:

①. 意识的水平。在某一时刻一个人对自己的活动能够觉知的程度。非意识水平、前意

识水平和无意识水平。

②. 意识的状态。在一定的时间里意识所呈现的特征。深度睡眠到警觉的清醒状态。被

动的意识状态和主动的意识状态。正常的意识状态和异常的意识状态。

③. 意识的内容。客体意识,自我意识。

16.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教师天天都在与学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行为打交道,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现象背后的心理原

因,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采取适当的措施,引导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王老师认为教师的教育教学不需要心理学知识。实际上,教师的教育教学每天都

设计大量的心理学知识,要把学生教好,不能仅仅了解教材,还需要了解学生的

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的规律。因此,让教师学习心理学知识就是为了让其更好地

运用心理学原理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纵观现代教学改革的理论,大部分是心理学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提出的。教师只有学习和掌握心理学

理论,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同时,才有可能在教育改革中

开展心理学研究,推动心理科学的发展。

目前,国家提倡的新课改实际上就是建立在各种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没有适当

的心理学理论,教师很难很好地完成新课改的要求。王老师没有深刻领会新课改

的要求,所以她的观点是错误的。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心理异常学生的调适工作。教师应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以便及时发现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增进学生的社

会适应能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王老师一直在强调教师的教学工作,但她忽视了教师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与

人,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成长进行监督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人格成长中存在的问

题。而心理学研究学生心理的同时为各位老师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指导。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心理学知识对于教师的自我教育也很重要。它有助于教师调节情绪,保持身心健康;改进学习方法,合理进行脑力劳

动;认识自身优缺点,自觉发展积极的个性品质。教学是一个非常疲劳的情绪性

劳动,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更好地调适自己的心理,帮助学生克服生活中遇

到的困难,保持良好的情绪,防止职业倦怠的发生,这也是心理学可能帮助教师

获得的。

17.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思学习得来的

知识、技能、经验等。条件反射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驴子被打会蹦跳起来,这是非条件反射,其中驴子蹦跳起来是无条件反应,打是无条件刺激。鞠躬的行为是中性刺激。鞠躬的行为长时间和打的行为联系在一起,最后中性刺激也能够引起驴子蹦跳的反映。这是运用条件反射的经典事例。

18.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区别:

1)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2)感觉仅依赖于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于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

3)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的生理因素影响,而且依赖于人的过去经验,受人的心理

特点制约;

4)知觉与词联系在一起,可见,知觉比感觉复杂。

联系:

1)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

的感性反映形式;

2)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

联系。

19.知觉选择性受主客观两方面影响:

客观方面:

1)刺激物的绝对强度。

2)对象背景的差别性,即差异律。

3)对象的活动性,即活动律。

4)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

5)组合律,即知觉对图形的组合原则。

主观方面:

1)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

2)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3)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定势与情绪状态。

1.理解对知觉的主要功能:

(2)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从而使我们的知觉更清晰、更准确。

(3)理解有助于人们整体地知觉事物。

(4)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2.知觉的整体性取决于四种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接近、相似、闭合、连续等;

2)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

3)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

4)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和经验。

3.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

①. 客观因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

新异性;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②. 主观条件:即个体的主观状态。需要、兴趣、态度;情绪状态、身体状态;个人知

识经验;期待的事物。

4.引起和维持无意注意的条件:

①. 明确的目的和任务。

②. 培养间接兴趣。

③. 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各种干扰。

④. 合理地组织活动。用第二信号系统调节;妙用提问;将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结合起

来。

5.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在同一对象或同意活动上所能持续的时间。标志:活动在某一段时间内的高效率。

(2)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在同一时间内能清除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3)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4)注意的转移:根据新任务,主动地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两个程度:完全转移;不完全转移。

6.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对象的特点;主体状态。

7.影响注意的广度的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集中;规律

(2)个人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8.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活动的熟练程度;集中活动之间的关系;活动的复杂程度。

9.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原来注意的紧张度;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新活动的性质。个

体神经过程的特点。

10.注意的转移和分散:注意的转移不同与注意的分散,虽然两者都是注意对象的交换,但

注意的转移是在实际需要时有目的地把注意移向新的对象,使一种活动合理地为另一种活动所替代。而注意的分散是在需要注意稳定时,受无关刺激的干扰或由固定刺激所引起的,使注意离开需要注意的对象,是一种消极的品质。

11.注意的转移和分配:是彼此紧密联系的,每一次注意的转移,也必然引起注意分配的变

化。注意一转移,原来注意中心的对象便移到注意之外。而另外的新对象则进入注意的中心,整个注意范围发生变化。所以,每当注意中心的对象转移以后必然呈现出新的注意的情况。

12.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2)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①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②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

③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3)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①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②培养间接兴趣

③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

④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4)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1)要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就要防止注意的分散

①要保证整洁、安静的教学环境,防止外部无关刺激的干扰;

②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意志力的锻炼,克服内部干扰;

③此外,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端正学习态度,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

活动,也是提高注意稳定性的重要手段。

2)要扩大注意的观点,需要学生积累本学科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素养。

3)注意的分配在教学中有实践意义

4)注意的转移同仁的先天的神经活动类型有关,但也可以通过对外在因素的控制和后天训练加以改善和提高。

13.中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1)培养间接兴趣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①要是学生养成力图把握重点的学习习惯

②要是学生养成劳逸结合的学习习惯

3)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①能不能使注意集中,自信心是关键;

②心情愉快有利于注意集中;

③心情平静有益于注意集中

4)重视集中注意力的自我训练

①在进行集中注意的自我训练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不良刺激的容忍力;

②在注意力的训练中,加强锻炼自我调节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14.中学生注意力的发展:

1)有意注意发展明显

2)不论何种注意,都在逐步深化

3)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几种不同类型:以无意注意占优势的情绪型;以有意注意占优势的意志型;以有以后注意占优势的自觉意志型,即智力型。

15.防止学生分心的具体控制措施:

1)预先控制

2)信号控制

3)提问控制

4)表扬控制

16.课堂板书的类型:

1)文字板书:提纲式板书、词语式板书、表格式板书、线索式板书、演算式板书

2)图画板书:示意图板书、简笔画板书

17.课堂板书的基本要求:

1)精选内容,突出重点;

2)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3)形式灵活,布局合理;

4)文字精当,科学性强;

5)书写规范,示范性强;

6)把握时机,适时板书。

18.观察的意义: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途径。观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观察是人们从事生产劳动,尤其是创造发明与科研的必要因素。

19.观察的品质:

①. 客观性:正确地,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能防止主观经验的消极作用。

②. 全面性:观察仔细,全面,不遗漏有关的细节。

③. 准确性:能辨别事物之间的微小差别,能防止错觉的产生。

④. 敏捷性:能迅速抓住稍纵即逝的现象,迅速洞察事物的主要特征。

⑤. 创造性:能在别人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问题。

20.观察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①加强过程方向的引导;

②充分利用多种感官,提高其观察的全面性、精确性;

③勤于思考,观察时要细致耐心,学会运用比较;

④指导学生观察时要尽可能地运用语言。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6)此外,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如学习的坚韧性、独立性等。

21.感知规律在直观教学中的应用:

①. 目的越明确,感知越清晰。

②. 对象从背景中越突出,则越容易被感知。要使对象从背景中突出,要遵循差异律、

组合律和活动律。

③. 形象与语言的正确结合,则感知将更迅速而完善。

④. 多种分析器的协同作用,可以提高感知的成效。

22.记忆的分类:

1)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根据内容)

2)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

3)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

23.记忆的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24.提高记忆的敏捷性:(1)要明确识记的目的;(2)要集中注意力。

25.加强记忆的持久性:(1)要善于把识记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2)进行及时和

经常性的复习。

26.培养记忆的准确性:

(1)必须进行认真的实际,在大脑皮层上建立精确的暂时神经联系;

(2)在复习时要把相似的材料经常加以比较,防止混淆;

(3)要把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住的东西区别开,把所见所闻的真实材料与主观的增补、臆测区别开来。

27.记忆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的关系:

三个环节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没有识记就谈不上经验的保持,没有识记和保持,就不可能对经历过的事物进行回忆或再认。因此,识记和保持是再认或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识记和保持的内容。

28.识记的规律(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2)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

3)活动任务的性质。

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5)识记的方法。

29.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以无意义音节为

材料,依据保持效果,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这条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在最初的时间里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缓慢下来,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不再发生遗忘。由此可以看出,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30.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系列位置效应;

3)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4)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5)识记的方法;

6)时间因素;

7)情绪和动机。

31.遗忘的原因:

1)消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说:遗忘是遗忘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并未消退。(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3)压抑说(动机说):遗忘是由于情绪多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

4)提取失败说: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需要的信息,遗忘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编码不准确,失去了检索线索或线索错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说需要的信息就能提取出来。

5)同化说(认知结构说):奥苏贝尔认为,因为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当人们学到了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之后,就可以以此来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简化,从而减轻记忆负担。这是一种积极的因为。在有意义学习中,或者由于原有知识结构不巩固,或者由于新旧知识辨析不清楚,也有可能以原有的观念来代替表面相同而实质不同的新观念,从而出现记忆错误。这是一种消极的遗忘。

32.再认的条件:

1)对原有事物或材料识记的概括程度;

2)当前呈现的事物或材料同过去识记过的事物或材料相类似的程度。

33.回忆的条件(影响追忆的因素):

1)是否有正确的中介联想。接近律、相似律、对比律、因果律。

2)是否有平静的情绪状态。

34.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依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

1)合理安排教学:①学校在排课时应尽可能地避免把性质相近的课程排在一起;②教师要保证学生的课件休息;③教师应控制每堂课的信息投入量。

2)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有意识记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识记种类,教师应根

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明确的识记任务。

3)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

4)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5)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把它系统化

6)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其记忆能力

(二)依据记忆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

1)复习时机要得当: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③间隔复习;④循环复习2)复习方法要合理:①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②复习方法多样化;③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④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3)复习次数要适宜:①复习内容的数量要适当,就是说一次复习内容的数量不宜过多;

②提倡适当的过度复习,即达到150%的学习,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4)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5)注意用脑卫生

35.中学生记忆的发展:

1)中学生记忆发展的总体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不断提高,到16岁趋于成熟;

16-18岁,学生的记忆成绩基本没有变化,也就是说高中生处于记忆发展的“黄金”时代;

2)同一年龄的中学生,受所记材料性质的影响,记忆效果不一样;

3)中学生短时记忆广度随年级的增长而不断增大;

4)随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效果都不断提高,但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5)中学生以理解记忆为主要记忆手段;

6)抽象记忆在中学阶段占据主导地位。

36.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1)教给学生基本的记忆策略:①注意策略;②精细阐述策略;③提取策略;

2)重视对中学生记忆活动的指导:①唤起记忆的愿望;②增强记忆的信心;③培养自我检查的习惯;④讲究记忆卫生;

3)合理组织学生复习

37.表象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38.表象的分类:

1)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从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

2)句意表象、想象表象(根据表象创造程度的不同)

39.想象的种类:

1)无意想象、有意想象(根据想象的目的和计划性)

2)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创造程度的不同)

40.再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1)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2)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

3)正确理解词语和实物标志的意义。

41.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1)强烈的创造愿望

2)丰富的表象储备

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4)原型启发

5)积极的思维活动

6)灵感的作用

7)创造性思维能力、高水平的表象改造能力、丰富的情绪生活、正确的理想和世界观也是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42.想象的功能:①预见功能;②补充功能;③替代功能;④调节功能。

43.想象的品质:①想象的主动性;②想象的丰富性;③想象的生动性;④想象的现实性;

⑤想象的新颖性;⑥想象的深刻性。

44.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想象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

1)要扩大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储备;

2)教师要帮助学生真正弄懂描述中关键性词语和实物标志的含义;

3)教师要唤起学生对教材的想象,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4)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5)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6)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45.中学生想象的发展:

1)初中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初中二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是学生空间想象力发展的加速期或关键期

2)中学生想象的现实性在不断发展

3)想象中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2.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言语不可能离开语言而存在,离开语言这种工具,人们就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意见,也就无法进行交际活动。语言也离不开言语,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才能发挥其交际工具的作用,一旦某种语言不再被人们用来进行交际,它终究要从社会上消失掉。

心理学论述题整理1

论述题: 1、如何促进大学生学习迁移?(2016)/试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有效教学(2017)/举例说明教学中如何促进迁移(2014)答:“为迁移而教”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即希望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不同的情景都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了解迁移条件,也要以此根据改进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教师的具体做法是: 1丰富的知识经验储备;2积极进行心理准备;3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4合理编排教学内容;5改进教材呈现方式;6训练学生的学习策略 2、简述教师威信形成的主客观条件(2017)/阐述教师人格威信的维护与提高(2012) 答:主观条件 第一、具有高尚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第二、具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以及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第二、具有端庄的仪表,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习惯;第四、具有正确的学生观;第五、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3、试论述教学、学习、发展的关系 区别:1三者分别由教育理论不同的学科侧重加以研究2三者主体不同,教育主体是教师,后两者主体是学生 联系:(1)教育必须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为基础;(2)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3)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以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为中介。 4、试论述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展特点(2017) (1)自我认知全面,自我同一性得到发展;(2)智能结构健全,创新能力得到提高;(3)情绪情感饱满适度,生命意义得到提升;(4)社会适应较好,社会化程度得到增强。 5、试论述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2015)/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2017) 答:灵活运用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等多种直观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三种直观形式必须互相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运用感知规律,突出对象特点 1、强度率,根据感知地刺激强度依存性的规律,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人们清楚的感知到,教学中教师讲述的音量要适当,教师板书的字迹、直观教具和图表不要太小,线条不能太轻太细,赢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 2、差异率,根据对象与背景的对比规律,在教学中使对象与背景在颜色色调、声音强度、形状大小、线条粗细以及材料内容和性质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使学生能够清晰感知。 3、活动率,运动对象更容易被知觉,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活动教具,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4、组合率,根据知觉的组合率,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被感知,教学中板书应该布局合理,位置顺序排列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5、对比率,凡是在性质或强度有对比关系的刺激物,当他们同事或相继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往往使得学生对他们的差异感知变得更加清晰,从而提高感知的效果 6、试论述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2017)/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2015) 答:学习效果和学习动机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不是单向的促进关系,而是辩证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另一方面,学习动机以增强学习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另一方面,所学到的知识引起的愉快感,成就感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动机。 1在一般的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也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的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2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3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越高。 7、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2013)/学习动机的激励措施(2015) 答:(1)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2)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5)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教育心理学部分常考的28个简答、论述题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教育心理学部分常考的28个简答、论述题 让小伙伴们久等了,教育心理学的简答、论述题今天终于抽空汇总出来了,只是提醒一下小伙伴,有的题我提供的仅仅是答案要点,回答的时候不能太简单,简答题也要适当阐述一下,论述题就多阐述一点,这些毕竟是主观题。 这些题有的跟其他资料或教材提供的答案不太一样也很正常,你可以选一个版本记住,如果你能综合多个版本整一个你认为更好的答案也是不错的噢。 其他没汇总的在讲课时点到的具有出简答和论述题潜质的那些题,也要适当关注,多学习总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很好的同学,扩大一下知识储备的量也是不错的。 后期的复习可以做一些知识的深加工,提高知识储备的质量,也要多做一些题去增加自己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并提高答题能力。 为大家汇总这些内容,是方便大家复习,不过用对方法、多学习、多努力才是走向胜利的必然途径。大家考试完,考的什么知识点记得发给我噢。另外大家也要注意调整身心状态,不可过度焦虑、过度透支心力和体力。祝大家顺利圆梦! 一、心理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一)阶段性(质变)与连续性(量变) (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三)不平衡性; (四)个体差异性。 二、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类: (1)智慧技能;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指向环境,使学习者能处理外部信息。(2)认知策略;对自己认知活动的监控 (3)言语信息;陈述观念的能力 (4)动作技能;动作操作能力 (5)态度。对人、事、物的选择倾向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理论,创始人是班杜拉。 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最重要的形式是观察学习。并把观察学习分为四步(四个子过程):注意、保持、复现、动机。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结果因素就是强化。他把强化分为三种: 直接强化,通过外部因素对行为结果予以强化 替代强化,看到别人的行为结果得到奖励而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自己的行为符合内化的标准,受到自我的肯定 四、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 1、优点 (1)提高学生智慧潜能,培养直觉思维 (2)激发学习兴趣 (3)有利于掌握发现的方法和探究的方式 (4)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保持与提取 2、发现学习的缺点 (1)适用范围有限,主要适用自然科学 (2)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发现需要、发现经验,并树立有效的假设,并不适合所有学生。(3)耗时不经济,不宜在短时间内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和技能。 (4)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育机智、技巧、耐心等要求很高,一般教师很难掌握。 五、发现学习的步骤 (1)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其探究的欲望。 (3)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

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考试必备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及研究程序: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 规律。程序包括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界定概念及其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方法,解释结果并做出结论。 2.观察法的优缺点:优;被视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可作为前期研究。 缺: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的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 3.个体研究法及其优缺点:个体研究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优: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缺:所收集的材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4.调查法及其优缺点: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 的方法。优:能够同时收集到大量的资料。缺点: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5.介绍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的思想: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行为主要受自 我意识支配,使其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6.精神分析学派的价值和局限:不仅在精神病治疗中继续得到应用,而且对个性冬季心 理学的研究产生了积极作用。局限:弗洛伊德宣扬泛性论,忽视了社会文化的影响。 7.简述脑和智商的关系:脑为智慧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和基础,而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又塑 造了天才的独特的脑的结构 8.简述脑潜能的开发途径:a 大脑的潜能的发挥有无限的的空间B挖掘大脑的潜力。 9.脑的性别差异:A成熟时间上B智力方面 C脑结构上D大脑左半球受损后,女性不如男性明显 10.动机冲突的主要类型:A按性质:原则性和非原则性B表现形式:双趋动机(鱼和熊掌 不可兼得)和双避动机(既怕学习又怕老师),趋避动机(既想当干部又怕耽误学习) 11.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一种力求成功的动机,二种避免失败的动机 12.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是激发个体学习活动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一定的学习目 标的心里状态。一是认知的内驱力,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三附属的内驱力 13.动机和行为效果的关系:一是取决动机本身的强弱二是取决个体行为的质量 14.马斯洛的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生理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求知需要,审美的需要 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1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积极意义:A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B是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C揭 示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缺陷:A脱离显示生活实践去看待人性B没有从分认识到高级学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C为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16.注意的特征:注意的稳定性,广度,分配,转移 17.知觉的特性:知觉的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18.思维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 19.概念形成的策略:同时性扫描,继时性扫描,保守性聚焦,博弈性聚焦 20.问题解决策略:算法策略和启发法 21.记忆信息的三级加工模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 22.影响遗忘的因素和增强记忆的方法:影响因素:A时间因素B识记材料重要C识记材料 的性质d位置的影响E材料的数量。增强方法:直观形象法,图表法,谐音记忆法,归类比较法,联想法,歌诀法 23.认知对情绪的影响:认知在情绪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判断评价刺激物对个体需要的符合 程度,它是个体对刺激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决定因素。认知过程中伴随着情绪体验。 24.情绪对认知的影响:情绪具有动机性功能,信号性功能以及感染性功能三个方面 25.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正确的人生追求,宽广的胸襟,理性的适应生活,寻找身边的

心理学论述题.

论述题 1.论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它是一种精神现象,是由脑这种物质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现象。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具体内容包括:个体心理。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一般分为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三部分。 社会心理。人是社会的实体,又是社会的一名成员,人总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团体中,与其他的人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如亲属关系、朋友关系等。由于这些关系存在,于是就会有许多团体的存在,这样就产生了团体心理或社会心理。另外,团体心理离不开个体心理,同时,团体对个体心理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影响着个体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个体心理也有社会心理。 2.试述格式塔学派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 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家对图形的组织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总结出如下一些图形的组织原则。 (1)临近原则。空间上比较接近的刺激物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2)相似性原则。在大小、形状和颜色等属性上相似的刺激物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3)连续性原则。具有良好连续性的几条线段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4)闭合原则。人们倾向于将图形知觉为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形状。 (5)同域原则。处于同一地带或区域的刺激物更容易被知觉为是一个整体。 3.举例说明错觉产生的原因。 错觉的产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上,错觉的产生大都是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导致的。如垂直水平错觉、月亮错觉。知觉对象发生了变化,但人们仍以原来的知觉模式进行感知,这就是导致错觉产生的客观原因。 主观上,错觉的产生可能与个体过去的经验、动机、预期和认知方式等因素有关。如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是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4.试述加工水平理论和相关的实验证据。 加拿大认知心理学家克雷克与洛克哈特 提出的著名的加工水平理论认为,作用于 人的刺激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 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 的、抽象的和意义的分析。针对一个刺激 的加工水平或深度会对记忆效果产生很 大影响,更深水平的加工比浅水平的加工 产生更精细、更持久及更强烈的记忆痕 迹。在证明加工水平理论的研究中,克雷 克等人让被试完成不同水平的信息加工 任务,但并不要求他们记忆。待任务完成 后,出乎意料地对他们进行记忆测验。结 果发现,之前的加工水平越深,随后的再 认成绩也就越好,其中语义加工水平的成 绩最好,这证明记忆痕迹是加工水平的函 数,支持了加工水平说。 5.试述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中,感觉记 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含义和特点。 答:记忆的三个系统包括感觉记忆、短 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也叫 感觉登记。感觉记忆是指在物理刺激不 再呈现时,信息以一种相对原始的、未 被加工的形式在较短的时间内保持的 过程。感觉记忆保持的时间虽然十分短 暂,但它保证了感觉信息的瞬间贮存, 为进一步的加工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 可能,所以感觉记忆对知觉活动本身和 其他高级认知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人 的每种感觉通道都有感觉记忆,目前得 到关注较多的是视觉和听觉。 短时记忆系统是外部刺激进入感觉记忆 后,信息很快就会消退,没有消退的信 息会进一步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系 统被看做记忆系统中的一个工作系统。 容量有限是短时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 长时记忆系统是指学习材料经多次复习后 长久保持在头脑中的记忆。容量大和保存 时间长是长时记忆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6.联系实际论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答:问题解决的一般思维过程:分为提出 问题、分析问题、选择策略和检验策略四 个阶段。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从提出问题 开始,分析问题的阶段是确定目标的阶 段,选择策略的阶段是解决问题中最具创 造性的阶段,第四个阶段是得出结论的阶 段。检验策略就是将问题解决的方案付诸 实施,并把实施结果与原有的解决问题的 要求相对照。如果方案执行的结果导致问 题解决,说明原有的策略是正确的;如果 不能验证,就需要重新选择策略。 7.试述语言获得的阶段与语言获得的 理论。 语言获得的阶段: 语言的获得和发展是人类个体发展过 程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婴儿由一个生物 学上的个体转换为社会中的一员,语言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语言的获 得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建构过程,大 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咿呀学语阶段, 开始发出一些人类语言中存在的音节。 单词语阶段,开始使用只有一个音节的 单词语。电报语阶段,开始使用由两个 或更多词语组成的电报体语言。语言胜 任阶段,开始学习掌握语法规则,并逐 渐学会使用符合语法规则的完整句子。 语言获得的理论: (一)后天学习论。这类学说强调后天 学习的作用,认为语言获得是后天模 仿、学习强化和纠正的结果。代表人物: 巴甫洛夫提出的条件反射学说为基础 的语言获得的理论认为,儿童语言的形 成和发展,归根结底是条件联系系统的 形成和发展。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 认为,语言的发展是可以采用常见的学 习原理来结实的。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从观察学习的角 度阐述了语言获得的过程。 (二)先天因素说。与后天学习理论截 然不同,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个体 语言的获得,主要是由个体的先天因素 决定的。他提出了一个语言能力获得的 公式:最初的语言材料-语言获得装置- 语法能力。他还指出,人类的语言分为 两个层次:语言表现和语言能力。语言 能力是天生的,由LAD获取,语言表 现是以前者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中学 习的。由于有了先天的语言能力,我们 才能够学会所听到的任何一种语言的 特定语法。总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语言与人类的很多其他特征一样,是先 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

心理学论述题题库

心理学论述题题库 心理学题库 1、教师在社会中充当着哪些角色?你以前是怎样理解教师角色的? (1)根据我国教师的活动、职责和任务,可把教师的角色划分为以下几种: ①教员——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角色; ②父母形象角色、朋友角色、管理员角色; ③青少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人员,心理辅导人员等社会活动家等角色; ⑤学生灵魂塑造者角色。 (2)以前对教师角色的理解可由学生自己发挥 2、结合自己性格的形成,谈谈你对“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的理解。 可由学生自由发挥。 1、分析一位你印象最深的教师在人格特征和教育能力方面的突出表现。 可由学生自由发挥。 2、联系实际分析说明心理活动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所表现的各种心理现象都是密切联系,交互影响,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①在整个心理过程中,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认识是情感和意志的基础,认识活动受情感和意志的制约。情感又是意志行动的积极的动力因素,反之,意志行为又丰富着情感。 ②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点也是密切关联的,个性倾向性渗透于各种心理特点之中,个性特点也反映出个人的倾向,两者在总体上体现着一个人完整的个性。 ③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体现着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在“动态—过渡态—稳态”方面的相互关系和时相特征。说明人的个性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而个性又总是通过各种心理过程表现出来。反之,已形成的个性倾向和特点又积极地影响着心理过程,而使人的心理过程总是带有个性的色彩。 1、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解决问题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1)动机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动机是推动人们解决问题的动力因素。 ①在一定的程度内,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 ②但动机水平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2)个体对问题情境的知觉特点影响问题的解决。 ①问题情境是指问题呈现的方式。 ②当问题的呈现方式越符合人们的经验或知觉的习惯,人们就越易于知觉问题情境,问题的解决也就越容易。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汇总

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生活中的事例,阐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答: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1)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3)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形成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4)价值辨析。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奖励有物质的(如奖品),也有精神的(如言语鼓励);有内部的(如自豪、满足感),也有外部的。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 联系中学教学实际,试论述成败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根据控制源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的;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控制点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稳定性维度与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有关。可控性维度既与情绪体验有关,又与对未来成败预期有关。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简答题和论述题答案)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 06056 简答题、论述题整理 西方心理学史的分期: 1、自笛卡尔和洛克到冯特前为止,包括17-19世纪经验主义和理性心理学哲学心理学以及18、19世纪生理心理学。 2、主要包括实验的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3、自冯特到现代,包括心理学各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学习心理学史的意义: 1、有助于扩大我们的视野,提高心理学研究与学习的理论水平。以精神分析为例,通过史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看出精神分 析学说的发展及其对心理学的贡献。 2、通过心理学史的学习,有助于我们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使心理学在更深的层上反映人的特性与本质。 3、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的意义: 1、对于我们掌握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 2、对于我们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3、对于我们提高分析能力、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也很有好处 17-19世纪英、法两国的心理学主要特点: 1、心理学仍然属于哲学心理学思想的范畴。 2、心理学理论主要以笛卡尔和洛克两派的哲学思想为基础。 3、哲学心理学主要以联想论、感觉论、经验论为理论形式。 费希纳的物理心理学的意义: 1、费希纳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来,提供了后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工具,是实验心理学的先驱。 2、费希纳被认为是近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的心理物理学为冯特心理学的建立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冯特心理学的意义: 进步:1、冯特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建立了一个新的学科——实验心理学。 2、培养了一大批的学生,为心理学的发展造就了一批新人。 局限:冯特抱有混乱的唯心主义观点,这与他的科学训练和一心想要建立一们科学心理学是不相容,造就了他的心理学体系矛盾重重,并使得他的心理学工作摆脱不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 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的意义: 1、冯特继承了前人或用代人如费希纳、微博、高尔顿等人的工作。岁实验的条件等不断改进,得到了一些可信的和有一定 科学价值的心理资料,为心理学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 2、利用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为心理科学的国际性发展造就了一代新人。 艾宾浩斯理论的意义: 1、为心理学研究打开了一个新局面,用实验法研究所谓的高级心理活动,如学习、记忆、思维等。 2、在方法上力求对实验条件进行控制和对实验结果进行测量。 达尔文进化论的意义: 1、达尔文强调人与动物的历史连续性,在动物心理和人类意识这一鸿沟之间建立了桥梁。 2、发展观点、历史方法促进了比较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3、在进化论的影响下,关于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关于个别差异等,都成为了心理科学研究的课题。 4、生物进化的科学原理对机能心理学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 5、但是达尔文忽略了动物与人类的区别,发展心理学不能仅建立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需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

心理学基础知识简答题

心理学基础知识简答题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基础知识简答题及答案发布人:圣才学 习网发布日期:2010-07-0915:58共7人浏览[大][中][小] 1、人的心理包括哪些过程? 答: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两部分? 答: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什么? 答:能力气质和性格。 4、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是由哪国的谁于哪年在哪儿成立? 答:德国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 5、新理学的任务是什么? 答:探索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实现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正确说明,准备预测和有效控制从儿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 6、试分析人的心理的实质。 答: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 器官,没有神经系统,没有大脑的心理现象是不存在的这已被日常生活经验,科学实践以及“反射”、“条件反射”,脑髓说等所证实,从无机物的机械反映,到动物的心理反 映,再到人的意思反映是物质长期演化的结果,是高度发展的物质---大脑的机能。(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客观现实是心理源泉和内容。(3)人的心理反映的主观性、 能动性、人的心理除依存客观现实外,还受主观的知识经验,思想观念,心理状态,心理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实践中,心理反映的主客观性是统一的。人不是消极反 映现实,而是能动地改造变革现实。(4)人的心理反映的社会制约性,人不只是自然实体。更主要是社会实体,人是积极的活动者。人的心理是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7、什么是反射弧?它包括哪些结构成分?

答: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精神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躯,传出神经、效应器及反馈系统等。 8、什么是无条件反射?什么是条件反射,并各举一例。 答:无条件反射是不学而能,生来就会,从遗传获得的反射活动,如食物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如望梅止渴。 9、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哪几个层次? 答: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10、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答:(1)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2)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既 可用教师设问方式提问,也可用作业方式提出,既可以从新旧教材联系方面引进,也可以从学生日常经验引进,也可以在教学过程,教学结束时进行。 11、如何根据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12、如何利用学习动机和学校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 答:(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2)由学习效果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学习动机;(3)掌握平分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13、知觉分哪些种类? 答:知觉分类标准和依据不同,种类划分不同。(1)根据分析器不同,简单可分视、

心理学简答题及论述题

心理学 2007年试题 简答题 1.简述“尝试式教学水平”的基本特征。 没有经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没有学习教育理论,不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通过盲目尝试或经验积累进行教学,是“没有理论的实践”。 2.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P44 强调人的所有行为系由“需求”所引起,需求又有高低层次之分。“自我实现”即发挥“潜能”是人的最高级心理需求,教育要激发和发挥人的潜能。一个充分发挥潜能的人(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才能成为自由的、健康的、进步的人,才能在社会上其积极作用。他把“潜能”看做是人的内在价值,正如健壮者能运用他的肌肉一样。人有智力就趋向于进行创造活动,一个人的能力要求被运用和发挥,并起到应有的作用。“自我实现”的实质就是充分地、完善地发挥人的价值或潜能。 3.列举三个说明感知组合律的例子。 4.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P228 1.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3.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 4.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德; 5.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 6.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7.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8.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 5.简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方法。 第一,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二,主动交往;第三,移情 论述题 1.试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及教育意义。 ①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②这一认知过程的实质就是替代强化,道德行为的学习也是如此③影响道德行为的因素有社会环境、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强化等,④在研究方法上,社会学习论注重验室实验。 2.请根据性格特征的结构,分析你所熟悉的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2009年试题 简答题 1.简述教师教学的三种水平。 ①关注生存阶段;②关注情境阶段;③关注学生阶段 2.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1)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改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①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的“不断分化”原则;②遵循“综合贯通”原则,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以及章节间的横向联系。 (4)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把学习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把握学习策略训练的有效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如何学习,促进学习的迁移。 3.简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矛盾。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2)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3)强烈的成才意识和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4)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5)群集友谊与争强好胜的矛盾;(6)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 4.简述学生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1)态度定势的形成;(2)道德观念的确立;(3)道德情感的培养;(4)道德信念的形成;(5)道德意志的锻炼;(6)道德行为的养成 5.简述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①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强;②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③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心理学论述题

论述题 1.论述心理学得研究对象。 心理学得研究对象就是心理现象,它就是一种精神现象,就是由脑这种物质所产生得一种精神现象。心理学研究对象得具体内容包括:个体心理。人就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得,个体所具有得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一般分为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三部分。 社会心理。人就是社会得实体,又就是社会得一名成员,人总就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团体中,与其她得人结成各种各样得关系,如亲属关系、朋友关系等。由于这些关系存在,于就是就会有许多团体得存在,这样就产生了团体心理或社会心理。另外,团体心理离不开个体心理,同时,团体对个体心理也有着直接得影响,影响着个体心理得形成与发展。所以,心理学得研究对象有个体心理也有社会心理。 2.试述格式塔学派提出得知觉组织原则。 格式塔学派得心理学家对图形得组织问题进行过系统得研究,总结出如下一些图形得组织原则。 (1)临近原则。空间上比较接近得刺激物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2)相似性原则。在大小、形状与颜色等属性上相似得刺激物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3)连续性原则。具有良好连续性得几条线段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4)闭合原则。人们倾向于将图形知觉为一个连续得、完整得形状。 (5)同域原则。处于同一地带或区域得刺激物更容易被知觉为就是一个整体。 3、举例说明错觉产生得原因。 错觉得产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上,错觉得产生大都就是知觉对象所处得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导致得。如垂直水平错觉、月亮错觉。知觉对象发生了变化,但人们仍以原来得知觉模式进行感知,这就就是导致错觉产生得客观原因。主观上,错觉得产生可能与个体过去得 经验、动机、预期与认知方式等因素有 关。如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得大小 时,总就是把距离估计在内,这就是保持 物体大小恒常性得重要条件。 4、试述加工水平理论与相关得实验证 据。 加拿大认知心理学家克雷克与洛克哈特 提出得著名得加工水平理论认为,作用于 人得刺激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得分析,从 表浅得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得较复杂 得、抽象得与意义得分析。针对一个刺激 得加工水平或深度会对记忆效果产生很 大影响,更深水平得加工比浅水平得加工 产生更精细、更持久及更强烈得记忆痕 迹。在证明加工水平理论得研究中,克雷 克等人让被试完成不同水平得信息加工 任务,但并不要求她们记忆。待任务完成 后,出乎意料地对她们进行记忆测验。结 果发现,之前得加工水平越深,随后得再认 成绩也就越好,其中语义加工水平得成绩 最好,这证明记忆痕迹就是加工水平得函 数,支持了加工水平说。 5.试述记忆得三级加工模型中,感觉记 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得含义与特点。 答:记忆得三个系统包括感觉记忆、短 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就是记忆系统得开始阶段,也 叫感觉登记。感觉记忆就是指在物理刺 激不再呈现时,信息以一种相对原始 得、未被加工得形式在较短得时间内保 持得过程。感觉记忆保持得时间虽然十 分短暂,但它保证了感觉信息得瞬间贮 存,为进一步得加工提供了更多得时间 与可能,所以感觉记忆对知觉活动本身 与其她高级认知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得每种感觉通道都有感觉记忆,目前 得到关注较多得就是视觉与听觉。 短时记忆系统就是外部刺激进入感觉记 忆后,信息很快就会消退,没有消退得信 息会进一步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系 统被瞧做记忆系统中得一个工作系统。 容量有限就是短时记忆得一个基本特 征。 长时记忆系统就是指学习材料经多次复习 后长久保持在头脑中得记忆。容量大与保 存时间长就是长时记忆得两个最主要得特 点。 6.联系实际论述问题解决得思维过程。 答:问题解决得一般思维过程:分为提出问 题、分析问题、选择策略与检验策略四个 阶段。问题解决得思维活动从提出问题开 始,分析问题得阶段就是确定目标得阶段, 选择策略得阶段就是解决问题中最具创 造性得阶段,第四个阶段就是得出结论得 阶段。检验策略就就是将问题解决得方案 付诸实施,并把实施结果与原有得解决问 题得要求相对照。如果方案执行得结果导 致问题解决,说明原有得策略就是正确得; 如果不能验证,就需要重新选择策略。 7、试述语言获得得阶段与语言获得得 理论。 语言获得得阶段: 语言得获得与发展就是人类个体发展 过程中一个重要得条件。婴儿由一个生 物学上得个体转换为社会中得一员,语 言起到了非常重要得作用。儿童语言得 获得就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得建构过 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咿呀学语阶 段,开始发出一些人类语言中存在得音 节。单词语阶段,开始使用只有一个音 节得单词语。电报语阶段,开始使用由 两个或更多词语组成得电报体语言。语 言胜任阶段,开始学习掌握语法规则,并 逐渐学会使用符合语法规则得完整句 子。 语言获得得理论: (一)后天学习论。这类学说强调后天学 习得作用,认为语言获得就是后天模 仿、学习强化与纠正得结果。代表人物: 巴甫洛夫提出得条件反射学说为基础 得语言获得得理论认为,儿童语言得形 成与发展,归根结底就是条件联系系统 得形成与发展。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 纳认为,语言得发展就是可以采用常见 得学习原理来结实得。美国心理学家班 杜拉提出得社会学习理论从观察学习 得角度阐述了语言获得得过程。 (二)先天因素说。与后天学习理论截然 不同,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个体语言 得获得,主要就是由个体得先天因素决 定得。她提出了一个语言能力获得得公

#教育学心理学论述题和简答题

教育学论述题和简答题 一、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答:(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教师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2)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须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的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 二、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答:(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三.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答: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四.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答: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和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如何相互结合,形成正向的教育合力? 答:(1)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2)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 (3)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4)加强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六.试论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 (1)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特殊的功效。 (2)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3)美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可以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 七.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试加以论述 答:(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八.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答:(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是教育者,他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是已知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心理学简答论述题

简单题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A客观性原则,所谓客观性原则,就是对心理学现象的研究必须按他们的本来面貌加以考察,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研究,必须实事求是 B发展性原则,要求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要把心理现象看做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指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要密切关注在教育教学实际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注意从实际出发,进行研究。还要发挥理论对实际的指导作用。 D教育性原则,指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性的影响,避免对被试身心发展产生伤害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A观察法,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做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B实验法。它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者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者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C调查法。当需要研究那些无法从外部直接观察到的人们内隐的心理活动时,或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是过去出现的、长时期的行为时,通过搜集有关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间接地了解和研究心理活动规律,叫调查法 D行动研究法,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A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B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C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D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二章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大作用,而且具有同等重要性,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8种以上智能。 第三章 1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在教育学中的应用(桑代克) A效果率,既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或减弱受反应之后的效果支配,如果反应之后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那么在联结就会加强:如果反应之后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那么联结就会削弱。 B练习率,由使用率和失用率组成,使用率是指一个已经形成的刺激反应联结,如果加以练习应用,则联结就会增强,失用率是指若不予以实用,联结就会减弱 C准备率,可以看做尝试错误说的动机原则,个体是否会对刺激做出反应,或者说是否会发生刺激反应联结,与个体事前是否处于准备状态有关。

心理学题库--简答题.论述题

《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题库 试卷一 简答题 1.简述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2)脑是心理的器官;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2.简述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论述题 1.论述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 教师掌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可以了解学生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指导教育、教学及自身的发展。心理学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1)教师通过掌握心理学理论,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能自觉地实施有效地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才能够使学生理解掌握、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能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有利于自身的心理保健、预防某些心理性疾病的发生,而且可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某些不健康心理进行及时指导与纠正,使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3)教师掌握心理学原理,可以更好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2.结合实际论述知、情、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1)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总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2)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3)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4)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5)联系实际。

试卷二 简答题 1.简要说明注意的含义、特点和功能。 (1)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意识倾向特征,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一定的对象。 (2)特点:①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②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集中性;③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性。 (3)功能:①选择功能;②信息整合加工作用;③维持(保持)功能;④调节与监督功能; ⑤预测与预见功能。 2.引起随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1)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随意注意越易于引起和维持。 (2)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随意注意。在随意注意的产生中,间接兴趣有重要作用。 (3)对活动的合理组织:①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利于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②根据任务的需要,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注意。③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随意注意。 (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5)个性特点:对性格、意志品质的依存性。随意注意也叫“意志的注意”,它体现了人的意志的特点。因此,一个具有顽强、坚毅性格特点的人,易于使自己的注意服从于当前的目的与任务;相反,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的人,不可能有良好的随意注意。 3.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是什么? 客观因素:客观刺激物本身特点 (1)刺激物的新异性。 (2)刺激物的强度大小。 (3)刺激物与背景对比的差异大小。 (4)刺激物的变化和运动。 主观因素:人本身的状态 (1)符合主体的需要、兴趣和期待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 (2)情绪和生理心理状态的影响。 (3)过去知识经验的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