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

自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

自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

自然资源部

2019年11月

目录

一、背景形势 (1)

(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1)

(二)我国信息化已进入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 (2)

(三)自然资源信息化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 (4)

(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快速发展为自然资源信息化创造了新的条件 (5)

二、需求分析 (6)

(一)总体需求 (6)

(二)业务需求 (8)

三、信息化基础状况 (11)

(一)已有基础 (11)

(二)主要差距 (13)

四、总体框架 (14)

(一)总体要求 (14)

(二)目标任务 (15)

(三)总体设计 (19)

(四)总体建设思路 (23)

五、建立安全高效自然资源“一张网” (31)

(一)基本思路 (31)

(二)整合完善网络资源 (31)

(三)建设完善自然资源云 (33)

(四)建设安全保障体系 (34)

六、建立三维立体自然资源“一张图” (35)

(一)基本思路 (35)

(二)完善自然资源数据体系,建立自然资源数据目录 (36)

(三)完善数据汇交、备案、交换与同步机制 (38)

(四)整合建设自然资源“一张图”,更新完善核心数据库 (39)

(五)推进三维实景数据库建设 (44)

(六)新建互联网相关数据库 (44)

七、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44)

(一)基本思路 (44)

(二)完善平台分布式技术架构 (45)

(三)建立自然资源数据分布式统一管理机制 (46)

(四)建立与政府各部门等外部数据汇集与获取机制 (47)

(五)强化三维数据的管理、展示与应用 (47)

(六)建立数据共享服务机制,实现与各政府部门的协同 (47)

(七)强化平台应用支撑服务 (48)

八、构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应用体系 (49)

(一)基本思路 (49)

(二)开展国土空间动态监测和集成能力建设 (50)

(三)推进国土调查全流程信息化 (50)

(四)推进智能化地质矿产调查 (52)

(五)提升海洋立体感知能力 (53)

(六)提升基础地理信息保障服务能力 (54)

九、构建自然资源监管决策应用体系 (56)

(一)基本思路 (56)

(二)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应用 (56)

(三)推进耕地保护监管应用 (57)

(四)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监管应用 (57)

(五)推进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综合监管应用 (57)

(六)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与市场监测监管应用 (58)

(七)推进海洋监测监管与智慧应用 (59)

(八)推进地质灾害预警监测应用 (59)

(九)推进自然资源执法和督察应用 (60)

(十)推进自然资源行业管理应用 (61)

(十一)推进自然资源统计业务应用 (61)

(十二)推进自然资源决策分析应用 (62)

(十三)推进自然资源领域财政和社会资金监测决策支撑应用62十、构建“互联网+自然资源政务服务”应用体系 (62)

(一)基本思路 (62)

(二)整合建立自然资源政务服务系统 (63)

(三)集成综合行政办公服务 (64)

(四)推进“互联网+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登记” (64)

(五)推进自然资源数据的社会化服务 (66)

(六)推进政务信息公开 (67)

(七)推进自然资源数据开放 (68)

十一、组织实施 (68)

(一)组织实施要求 (68)

(二)组织实施计划 (71)

十二、保障措施 (74)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 (74)

(二)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 (75)

(三)强化信息化标准制订与推广 (75)

(四)保障信息化经费投入,加强信息化项目统筹管理 (76)

(五)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 (77)

(六)确保信息安全 (77)

(七)引入社会服务 (78)

一、背景形势

(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党的十八大后,成立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党的十九大后,为进一步加强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改为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担任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重要论述,把信息化作为我国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契机,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科学回答,指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治网之道,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一是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提升为国家战略。“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必须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二是将信息化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必要途径。“信息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要发挥其在这个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要加快信息化发展,整体带动和提升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三是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利益在哪里,信息化就覆盖到哪里”。“我们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维护国家政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

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要切实保障国家数据安全。要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强化国家关键数据资源保护能力,增强数据安全预警和溯源能力”。四是将信息化与人民利益紧密关联。“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打破信息壁垒、提升服务效率,让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不断提高这项本领”。“要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更好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

(二)我国信息化已进入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军事等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

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我国信息化已进入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一是大力推进以“放管服”深化改革为导向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把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作为“放管服”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环节,形成全国政务服务“一张网”,各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建成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互联网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建成覆盖全国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省级统筹、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

让政府服务更聪明,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率。二是大力推进以便民利民服务为目标的公共数据共享和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国务院关于印发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充分发挥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在深化改革、转变职能、创新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以最大程度利企便民,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为目标,坚持“以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例外”,建设“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完成国务院部门内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清理工作,一些涉及面宽、应用广泛、有关联需求的重要政务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各部门整合后的政务信息系统接入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国务院部门和地方政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三是围绕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大力促进大数据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要求,整合各类空间关联数据,建立全国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为底板,实现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各类空间管控要素精准落地,推进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以及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交互。《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提出,建设数据强国,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资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新兴业态,助力经济转型。充分运用大数据,不断提升财政、金融、资源环境等领域数据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能力,实现对经济运行更为准确的监测、分析、预测、预警,保障供需平衡,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率先在地理、文化、教育、科技、资源、农业、环境等重要领域实现公共数据资源合理适度向社会开放,带动社会公众开展大数据增值性、公益性开发和创新应用;加快完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

理基础信息库等基础信息资源,实现金税、金关、金财、金审、金盾、金宏、金保、金土、金农、金水、金质等信息系统通过统一平台进行数据共享和交换。四是立足自主可控和安全高效。网络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关键信息系统和设施实现自主可控是实现安全的根本保障。为此,在应用中要不断完善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和安全高效。同时,国家继《网络安全法》颁布后,又出台了《密码法》,要从源头上维护网络空间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护人民群众隐私权利。

(三)自然资源信息化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组建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监管,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调查和确权登记,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自然资源部的组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新时代的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等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这对自然资源信息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新形势下开展自然资源信息化工作,一是需要形成全覆盖的三维自然资源数据底板。要以全覆盖、全要素、立体调查监测为基础,整合已有国土资源、海洋、测绘地理数据,构建“地上地下、陆海相连”并相互关联的自然资源数据底板,形成统一协调的支撑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数据基础。二是构建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支撑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以自然资

源数据底板为基础,整合集成社会经济数据、相关部门数据,构建科学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格局,通过数据综合分析挖掘增强监管和决策能力,严格保护和节约资源,管控“三条红线”。三是建立“互联网+自然资源政务服务”体系。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自然资源政务服务,为全社会监督自然资源管理和开发创造条件。四是加强自然资源数据共享。通过数据共享促进与其他部门的业务协同,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合力。

(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快速发展为自然资源信息化创造了新的条件

当前,信息技术已向各领域广泛渗透,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已离不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自然资源管理涉及国计民生、关系千家万户、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给自然资源信息化带来了“不进则退”的压力和挑战。

日新月异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也为自然资源信息化创造了新的条件。一是对地观测与定位技术为自然资源动态监测提供了先进感知手段。现代空间对地观测的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北斗卫星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基于卫星遥感、航空遥感、无人机、倾斜摄影、先进传感器、物联网等现代遥感和监测技术,可提供精度达亚米级的全覆盖自然资源监测和重点地区全天候实时观测服务,在轨国产遥感卫星系列使得获取覆盖全国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周期大大缩短,对同一地区可实现全方位立体观测。二是计算机硬件与网络的发展为自然资源信息化提供了高效的计算和访问能力。存储器和服务器运算能力的提高,轻、小、薄和低功耗的集成度,为自然资源海量数据存储、处理和传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以其泛

在、连接、智能、普惠等突出优势,已经成为自然资源管理创新发展的新领域、公共服务的新平台、信息共享的新渠道,自然资源管理模式的网络化特征将更加突出。三是云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为自然资源智能化管理与服务提供了技术手段。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相关领域发展,理论建模、技术创新、软硬件升级等整体推进,正在引发链式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跃升,为实现自动的分析研判和管理决策、提高自然资源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四是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为自然资源信息化筑起牢固防护墙。密码技术、云安全、可信计算、安全态势感知、主动防御等前沿技术将更好地保护信息系统和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免受各种类型的威胁、干扰和破坏,将对自然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二、需求分析

(一)总体需求

为了全面履行党中央和国务院赋予的“两统一”职责,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推进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信息化对自然资源业务的全面支撑。

一是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需要全面推进自然资源信息化。自然资源管理、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担负着科学合理配置资源、促进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自然资源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础支撑;自然资源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通过将自然资源信息系统接入国家政务服务和监管平台,形成国家统一的信息化应用机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是全面履行自然资源部“两统一”职责需要建立全业务全流

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机制。加强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监管,对自然资源进行统一调查和确权登记,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履行全民所有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和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落实海洋强国战略,需要构建覆盖全国陆海、信息共享、智能感知的技术平台,形成多级联动、业务协同、精准治理的自然资源管理新模式,不断提升自然资源治理的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三是强化自然资源监管与决策需要建立统一、全面、准确的自然资源数据底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树立自然资源系统观,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职责,需要以基础地理、各类自然资源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管控性数据为底板,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形成“用数据审查、用数据监管、用数据决策”的国土空间管控新机制。

四是提升自然资源服务能力需要建立高效、智能、便捷的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机制。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更好的履行土地审批、矿业权审批、海域使用权审批和相关测绘、地质行业管理职责,需要依托互联网及电子政务外网建立自然资源政务服务体系,实现一网申报、智能核验、协同审批,并推动自然资源信息向社会开放。

五是全面推进自然资源信息化需要建立完善强有力的网络安全体系保障。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防护是国家网络安全的重要要求。搭建互联互通的自然资源网络和运行环境,建立自然资源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自然资源数据安全,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是实行网上审批、网上监管、网上服务的重要保障。

(二)业务需求

按照自然资源部“两统一”职责,梳理各项管理业务,形成自然资源部信息化业务需求框架(图1)。

图1业务需求框架

1.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

为全面掌握各类自然资源在范围、数量、质量等方面的现状、变化,需统筹建立一体化的实时立体调查监测评价体系,形成空天地海一体化感知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国土、地质、森林、草原、水、湿地、海洋等专项调查监测评价,保障全国性基础调查、专项调查、动态监测和分析评价等工作的组织实施。

2.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登记

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和权籍调查基础上,全面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完善提升不动产统一登记,构建汇聚全国、多方协同、高效便捷、便民利民的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施行“互

联网+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登记”,支撑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登记业务的网上办理,实现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登记信息的统一管理、广泛服务。

3.自然资源资产和权益管理

贯彻落实全民所有、物权法定、节约集约原则,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等制度,加强自然资源市场化配置和有效监管,实现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账户管理、交易管理、监督管理等业务的网上运行、信息互通共享,提高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水平。

4.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

落实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支撑国土空间开发的整体谋划,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科学布局,协助落实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支持国土空间开发许可制度完善,最大限度保护耕地、林地、草原、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用地。

5.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等重要理念,坚持兼顾数量和质量、质量优先的原则,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信息化建设,建立生态修复项目成效评估系统和生态保护补偿管理系统、生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生态修复动态监管系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通过重大工程实施、制度体系建设,塑造绿色生态空间,增强生态服务功能,提升全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能力。

6.耕地保护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开展耕地保护业务信息化建设,构建智慧耕地系统,加强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耕地占补平衡和土地征收征用管理等工作,全面落实耕地

保护国家目标。

7.地质矿产管理与防灾减灾

地质矿产管理与防灾减灾需要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促进公益性地质勘查工作和矿业发展,实现矿产资源合理开发、矿业秩序依法维护、矿山储量动态管理;建立矿产资源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和地质矿产管理与防灾减灾信息化体系,提升全国地质矿产管理与防灾减灾管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建设地质勘查行业服务监管系统,形成以信息化为基础、以诚信监管为核心的新型行业发展监管模式;建设古生物化石及地质遗迹信息系统,实现古生物化石及地质遗迹动态管理。

8.海洋管理

围绕全面落实海洋强国战略,不断完善海洋综合数据库,强化海洋信息分析处理能力,开展国内外海洋数据资源的汇集处理和挖掘分析,推进海洋综合监管与应用,整合集成海洋领域专题业务应用系统,深入拓展海洋信息智能应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监督管理海域海岛开发利用活动,监测预警海洋生态、灾害,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9.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

持续开展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行业监管、公共服务和宏观决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全面建成覆盖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综合监管体系,形成信息化创新业务发展的行业监管模式。逐步构建信息化测绘业务管理体系,实现以重大测绘项目为核心应用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增强测绘地理信息公益性服务能力,拓展服务范围和领域。加强网络地理信息安全,建立覆盖全国地理信息安全监控模式和安全处置机制。

10.执法督察

充分应用科技创新手段,完善违法行为立体化的发现渠道和处置模式,建立快捷有效的核查指挥和快速反应机制,应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在线巡查和实地核查,有效提升自然资源执法和督察的反应、处置能力。

11.综合管理

统筹整合行政管理与政务办公应用,建立综合管理服务系统,为日常办文办会、信访、复议应诉、财务、人事、科技、外事、离退休干部等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提供信息化支撑。开展党建信息化建设,创新党建工作方式。

三、信息化基础状况

(一)已有基础

在土地管理、地质矿产管理、海洋管理、测绘地理信息管理等信息化建设方面,通过实施数字国土、金土工程、数字海洋、地理国情普查、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天地图”)建设等重大信息化工程,各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信息化体系,在规划管理和调查评价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土地、地质矿产管理方面建立了涉密国土资源内网和贯穿国家、省、市、县四级并与互联网物理隔离的国土资源业务网;海洋管理方面整合原有业务网形成了纵向覆盖沿海省、市、县和涉海机构,横向联通涉海部门和军队并与互联网物理隔离的海洋信息通信网;测绘地理信息管理方面建立了涉密内网和与互联网物理隔离的测绘专网、基准数据采集网等业务专网。中国地质调查局建立了与互联网逻辑隔离的地质调查业务专网。中国地质调查局、部信息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等单位均

建立了数据中心运行环境,形成了自然资源云、海洋云和地质云基础设施。

在数据资源建设方面。已积累和整合了涵盖土地、地质、矿产、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不动产登记、基础测绘、海洋等基础类、业务类和管理类数据,形成了覆盖全国包含5000余个图层、110多亿个要素的国土资源“一张图”,初步建立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基本完成了馆藏地质资料数字化,基本建成国家地质数据库体系,涵盖10大类48个国家核心地质数据库;建成数据量达16亿站次、测线量超百万公里的海洋综合数据库并提供了系列信息产品;建成系列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并实现我国陆地国土1:5万基础地理信息年度更新;形成了覆盖全国陆地范围的卫星遥感影像产品库并持续更新;累计建成土地、地质、矿产、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海洋、测绘等领域各类数据库189个。

在政务管理信息化方面。在土地管理、地质矿产管理、海洋管理和测绘地理信息管理方面均设立了政务服务大厅或窗口,建立了办公自动化和政务审批系统,部分行政许可和审查事项实现了电子化申报和全流程网上办理。建立了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实现了事中事后的网络化动态监管,建成了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并实现全国联网运行;建成了面向海洋经济、海洋权益等政务业务的国家海洋综合监管平台,以及海洋综合管理决策系统;建立了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一站式”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现17项政务服务事项“单点登录、全网通办”,建成了测绘行业综合监管平台,构建了线上线下监管体系。

在信息服务方面。土地管理、地质矿产管理、海洋管理和测绘地理信息管理方面都建立了门户网站。土地征收、地质灾害防治等一批关系民生的政务信息面向全社会公开,行政审批结果实现网上公开查

询,土地供应和矿业权出让信息实时发布,地籍数据已向相关部门提供共享和应用,全国地质资料集群化共享服务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地质资料在线查询,“地质云”建成并上线,实现了100多个国家地质数据库、5000多个信息产品、14万档馆藏地质资料的共享服务;海洋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iocean中国数字海洋公众版和海洋工程知识服务系统面向涉海部门、沿海省市、涉海科研院所、军队和社会公众,在线开放共享5亿条海洋数据和信息;建成由1个国家级节点、31个省级节点和300多个市县级节点组成的“天地图”,成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的公益性平台。

(二)主要差距

目前,已有的信息化基础与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信息化建设还不能适应自然资源管理的新形势、新要求。土地、地质、矿产、海洋、测绘地理信息等方面建立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和网络基础设施,在建设机制、技术标准和应用模式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统一的自然资源信息化体系还没有形成。同时,围绕自然资源管理的新职能、新业务,针对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还需要创新自然资源信息化的新机制。

二是数据资源的准确性、时效性、系统性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在土地、地质、矿产、测绘、海洋等方面建立了一批基础数据库与业务数据库,但是受业务机制和技术手段的限制,有些受人为因素干扰,数据的准确性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缺乏有效的数据更新机制,数据的时效性也还不足。一些数据由于管理应用分割,标准不一致,造成数据之间矛盾、冲突,数据的系统性、完整性也存在较大的问题。

三是数据共享和社会化服务能力不足。现有的数据库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还存在较大差距。业务应用系统关联度低,与其他政府部门

的共享协同不够,一些系统尚未形成贯穿国家—省—市—县的业务联动机制。数据深度挖掘应用不够,面向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服务还不够充分,基于互联网的社会化服务能力需要大幅提升。

四是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还需要全面加强。已有的网络基础设施、云计算和存储等建设维护分散化,存在网络信息安全隐患。自然资源行业受攻击事件时有发生,面临的安全风险不断加大,全社会对自然资源信息的迫切需求与信息安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网络安全防护和监管能力需要全面加强。

五是信息化建设的统筹需要进一步加强。自然资源系统的一些部门和单位在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应用系统等建设方面仍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叠,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多头布置、分散建设问题。自然资源数据汇集、共享服务、业务协同和网络安全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统筹,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相关制度还有待完善。

四、总体框架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资源管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国家信息化和网络强国战略部署与要求,面向自然资源管理改革创新,全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深度融合,实现自然资源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全面提升自然资源社会化服务水平。

2.建设原则

一是坚持创新引领。坚持科学技术创新,按照国家信息化的总体要求,强化信息化的先导作用,把新技术融入到自然资源管理、监管决策与服务全过程、各环节,强化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着力解决自然资源管理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和难点问题,全方位推进自然资源管理理念、机制、手段等变革。

二是坚持立足现有基础。围绕自然资源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在土地管理、地质矿产管理、海洋管理、测绘地理信息管理等部门的数据中心、网络、数据资源、应用系统等已有工作基础上,通过整合集成、升级再造,实现信息化应用质的提升。

三是坚持统分结合。从自然资源管理全局出发,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整体,统筹布局自然资源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信息化工作,构建统一的数据体系和应用机制。根据工作职责,分头实施数据的生产、加工、管理和服务,系统的开发、运行与服务,保证自然资源信息化的完整性、统一性和灵活性。

四是坚持安全高效。严格执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制度,构建健全高效的自然资源信息安全体系,全面提升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保障网络等基础设施、数据和信息系统安全。(二)目标任务

1.发展目标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网络强国战略部署,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三维仿真、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成以第三次国土调查和年度变更调查为基础,以自然资源“一张网”、“一张图”、“一个平台”为支撑,面向自然资源部调查评价、监管决策和政务服务的信息化体系,全面增强自然资源三维动态监测与态势感知能力、综合监管与科学决策能力、政务“一网通办”与开放共享能力,提升地上、地下自然资源管理的一体化、精细化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