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基础知识和核心技能。并能够完成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价工作,为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提供基础支持。

二、课程大纲:

1.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背景和意义

2. 土壤污染的类型和来源

3. 土壤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和危害性

4. 土壤样品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5.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

6. 土壤污染评价方法和标准

7. 土壤修复技术和方法

8. 土壤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数据处理方法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背景和意义,土壤污染的类型和来源,土壤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和危害性,土壤样品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土壤污染评价方法和标准,土壤修复技术和方法,土壤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数据处理方法等。

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全面

系统地介绍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环境监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解、实验操作、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等。通过讲解课程内容,进行实地采样和实验操作,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实验操作:

本课程设置多个实验操作环节,包括土壤样品采集和处理、土壤污染物分析、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等。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实际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评分和考试成绩。平时评分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小论文。考试成绩主要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基础知识和核心技能的掌握,以及能否独立完成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的能力。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河南科技大学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与评价计划学时 2 授课章节第19课土壤环境评价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土壤环境评价相关概念、方法及相关标准。 教学基本内容: (1)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2)土壤环境质量预测评价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相关公式的运用 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提问等方法相结合 作业与思考题: 如何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如何开展土壤环境质量预测评价? 说明:1.教案首页中各栏目内上下尺寸可自行调整。 2.教案首页后续页用河南科技大学教案专用纸书写,或使用A4纸打印。

第十九课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Pedosphere土壤圈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的产物。土壤物质来源于这些圈层,以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存在着,固体部分包括有机物(来源于生物圈)和无机矿物(来源于岩石圈),液体部分即土壤溶液(水圈的组成部分),气体既包括大气中的气体,还包括土壤生物化学反应释放出的气体(最终进入大气圈)。 土壤是各种污染物最终的“宿营地”,世界上90%的污染物最终滞留在土壤内。专家表示,“多体检比治病好”,监测可以了解土壤污染的程度,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土壤污染的防治技术也需要不断提高。为全面、系统、准确掌握我国土壤污染的真实“家底”,有效防治土壤污染,确保百姓身体健康,环保总局和国土资源部2006年7月18日联合启动了经费预算达10亿元的全国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的重点区域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成渝地区、渭河平原以及主要矿产资源型城市。长三角某地区一处土壤检出的有害物竟达100多种! 本次调查的主要任务包括: (1)开展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与评价。在全国范围内系统开展土壤环境现状调查,通过分析土壤中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项目的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开展基于土壤环境风险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的重点区域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粮食主产区。 (2)开展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与安全等级划分。把重污染企业周边、工业遗留或遗弃场地、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场地、油田、采矿区、主要蔬菜基地、污灌区、大型交通干线两侧以及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区域作为调查重点,查明土壤污染的类型、范围、程度以及土壤重污染区的空间分布情况,分析污染成因,确定土壤环境安全等级,建立污染土壤档案。 (3)开展全国土壤背景点环境质量调查与对比分析。在“七五”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的基础上,采集可对比的土壤样品,分析20年来我国土壤背景点环境质量变化情况。 (4)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通过自主研发、引进吸收和技术创新,筛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编制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指南,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的试点示范。 (5)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污染防治基本战略,提出国家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框架,拟定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完善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络。 根据安排,今年7月至2007年底是调查的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野外采样和室内数据分析工作;2008年是调查的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编制调查报告,全面总结和集成调查成果。 第一节概论 一、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原则和程序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基础知识和核心技能。并能够完成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价工作,为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提供基础支持。 二、课程大纲: 1.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背景和意义 2. 土壤污染的类型和来源 3. 土壤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和危害性 4. 土壤样品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5.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 6. 土壤污染评价方法和标准 7. 土壤修复技术和方法 8. 土壤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数据处理方法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背景和意义,土壤污染的类型和来源,土壤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和危害性,土壤样品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土壤污染评价方法和标准,土壤修复技术和方法,土壤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数据处理方法等。 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全面

系统地介绍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环境监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解、实验操作、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等。通过讲解课程内容,进行实地采样和实验操作,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实验操作: 本课程设置多个实验操作环节,包括土壤样品采集和处理、土壤污染物分析、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等。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实际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评分和考试成绩。平时评分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小论文。考试成绩主要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基础知识和核心技能的掌握,以及能否独立完成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的能力。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涉及评价因子、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评价因子数量与项目类型取决于监测的目的和现实的经济和技术条件。评价标准常采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区域土壤背景值或部门(专业)土壤质量标准。评价模式常用污染指数法或者与其有关的评价方法。 8.1污染指数、超标率(倍数)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一般以单项污染指数为主,指数小污染轻,指数大污染则重。当区域内土壤环境质量作为一个整体与外区域进行比较或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时除用单项污染指数外,还常用综合污染指数。土壤由于地区背景差异较大,用土壤污染累积指数更能反映土壤的人为污染程度。土壤污染物分担率可评价确定土壤的主要污染项目,污染物分担率由大到小排序,污染物主次也同此序。除此之外,土壤污染超标倍数、样本超标率等统计量也能反映土壤的环境状况。污染指数和超标率等计算公式如下: 土壤单项污染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土壤污染物质量标准 土壤污染累积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污染物背景值 土壤污染物分担率(%)=(土壤某项污染指数/各项污染指数之和)×100% 土壤污染超标倍数=(土壤某污染物实测值-某污染物质量标准)/某污染物质量标准 土壤污染样本超标率(%)=(土壤样本超标总数/监测样本总数)×100% 8.2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 内梅罗污染指数(PN)= {[(PI均2)+ (PI最大2]/2}1/2 式中PI均和PI最大分别是平均单项污染指数和最大单项污染指数。内梅罗指数反映了各污染物对土壤的作用,同时突出了高浓度污染物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可按内梅罗污染指数,划定污染等级。内梅罗指数土壤污染评价标准见表8-1。 表8-1 土壤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标准 等级内梅罗污染指数污染等级 ⅠPN≤0.7清洁(安全) Ⅱ 0.7<PN≤1.0尚清洁(警戒限) Ⅲ 1.0<PN≤2.0轻度污染 Ⅳ 2.0<PN≤3.0中度污染 Ⅳ PN>3.0 重污染 8.3背景值及标准偏差评价 用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x)95%置信度的范围(x±2s)来评价: 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xI<x-2s,则该元素缺乏或属于低背景土壤。 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在x±2s,则该元素含量正常。 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xI>x+2s,则土壤已受该元素污染,或属于高背景土壤。 8.4综合污染指数法 综合污染指数(CPI)包含了土壤元素背景值、土壤元素标准(附录B)尺度因素和价态效应综合影响。其表达式: 式中CPI为综合污染指数,X、Y分别为测量值超过标准值和背景值的数目,RPE为相对污染当量,DDMB为元素测定浓度偏离背景值的程度,DDSB为土壤标准偏离背景值的程度,Z为用作标准元素的数目。主要有下列计算过程:(1)计算相对污染当量(RPE) 式中N是测定元素的数目,Ci 是测定元素i的浓度, Cis是测定元素i的土壤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一、背景介绍 土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土壤环境质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为保护土壤环境,确保农产品安全和生态安全,需要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 二、监测目标 1.了解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污染情况及其对环境和人体的潜在风险; 2.监测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和养分状况,维护土壤的肥力; 3.掌握土壤水分和温度状况,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 4.监测土壤微生物的生态特征和分布情况,维护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评估土壤环境质量,为土壤治理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内容及方法 1.常规监测内容 (1)土壤酸碱度:采用玛瑙石试剂测定土壤的pH值。 (2)有机质含量:采用蒸馏燃烧法或光谱法测定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3)养分含量:采用常规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土壤中的养分含量 (如氮、磷、钾等)。 (4)土壤水分:采用土壤水分测量仪或重量法测定土壤的含水量。 (5)土壤温度:采用温度传感器或红外线测温仪测定土壤的温度。 (6)土壤微生物:采用膜过滤法或平板计数法测定土壤中各类微生 物的数量。 (7)土壤重金属: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或原子 吸收光谱仪测定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 2.扩展监测内容 (1)有机污染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或高效液相 色谱(HPLC)测定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含量和种类。 (2)土壤微量元素: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或原 子荧光光度计测定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3)土壤抗生素残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HPLC-MS/MS)测定土壤中抗生素残留的含量。 四、监测频率和区域选择 1.监测频率:对于一般农业用地,每年监测一次;对于工业用地、污 染过严的农田和废弃土地等,每季度或每半年监测一次。 2.区域选择:选择典型样点进行监测,覆盖农田、工业区、城市边缘、河流边坡等不同类型的土壤环境。 五、监测结果分析与利用

农田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

农田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 农田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 一、引言 农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其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的安全和质量。农田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的目的是确保农田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对农田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进行探讨。 二、农田环境质量监测 1. 农田环境监测内容 农田环境监测的内容包括土壤环境、水环境、空气环境和农药残留等方面。其中,土壤环境监测主要包括土壤质量、土壤酸碱度、土壤养分、土壤重金属含量等具体指标。水环境监测主要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矿物质含量、重金属含量以及水质污染物的浓度等指标。此外,空气环境监测主要包括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等污染物的浓度等指标。 2. 农田环境监测方法 农田环境监测的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两种。野外调查是通过实地采集农田土壤、水和空气等样品,运用现场测试和样品分析的方法,获得农田环境质量的数据。室内分析则是在实验室中利用仪器和设备,对采集到的农田环境样品进行化学分析、物理分析和生物学分析等。 3. 农田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农田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农田环境质量的重要依据。指标体系应具备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综合性。科学性是指指标体系的设定应符合环境科学原理和农业发展需要。可操作性是指指标体系的指标应具备明确的测量方法和评价标准,便于实际操作。综合性是指指标体系应综合考虑农田土壤、水和空气等多个方面的参数,全面评价农田环境质量。

三、农田环境质量评估 1. 农田环境质量评估方法 农田环境质量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定性评 估是通过对农田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综合考虑农田土壤、水和空气 等多个方面的指标,得出对农田环境质量的定性判断。定量评估则是 将农田环境监测数据转化为数值,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综合评价农田 环境质量。 2. 农田环境质量评估标准 农田环境质量评估标准是评价农田环境质量的判断依据。评估标准应 根据当地的农业发展需求和环境保护要求制定。为了保障农产品的安 全和质量,评估标准应设置合理的阈值,超过阈值则表示农田环境质 量存在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 3. 农田环境质量评估结果应用 农田环境质量评估结果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评估 结果可以为农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比如,针对土壤质量较差的农田,可以采取土地改良等措施来提高土壤质量。其次,评估结果可以为环 境监管提供参考。当农田环境质量超出评估标准时,相关部门可以采 取相应的监管措施,防止农田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最后,评估结果 还可以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农田环境质量评估结果可以帮助 农民选择适宜的种植方式和农药使用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农田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是保障农产品安全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立科学的监测方法和评估指标 体系,制定合理的评估标准,并将评估结果应用于农业管理和环境监管,能够有效保护农田环境,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不断加强农田 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对于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构建生态文明有 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土壤环境监测方案

土壤环境监测方案 一、引言 土壤是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对于保持生态平衡和保障农 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频繁的农业 活动,土壤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给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带来了潜在风险。 因此,建立有效的土壤环境监测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二、目标 本土壤环境监测方案的目标是对所监测区域的土壤质量进行全面评估,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土壤环境问题,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三、方法与步骤 1.确定监测区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监测范围,包括城市、农田等不 同土壤用途的区域。 2.土壤采样:根据土壤类型和监测需求,在监测区域内选择代表性样 点进行土壤采样,采样点要保证充分代表性,避免人为干扰。 3.采样方案设计:根据监测目标和需要分析的参数,设计采样方案, 确定采样深度、样品数量和采样间距等。 b.样品数量:根据监测区域的大小和复杂程度确定样品数量,样品数 量要能够保证统计学的可靠性。 c.采样间距:根据土壤的空间变异性和最小检测单位确定采样间距, 一般可以选择10-50m。

4.采样方法:采用标准土壤采样器进行采样,每个采样点进行多次重复采样,混合样品作为实际样品,避免采样误差。 5.样品处理与分析: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进行处理,包括干燥、研磨和筛分等步骤,然后根据监测目标进行分析。 6.分析参数选择:根据监测需求选择土壤分析参数,包括化学元素含量、有机质含量、重金属含量等。 7.分析方法选择:根据土壤分析参数的特点和要求,选择适合的分析方法,包括ICP-OES、草皮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 8.数据处理与评价:将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然后根据现行土壤质量标准进行评价,得出土壤质量状况。 9.结果报告与建议:根据评价结果,编制监测报告,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四、质量控制措施 1.严格控制采样过程中的交叉污染,采用无金属工具进行土壤采样和处理。 2.采用标准参考物质进行校准和质量控制,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重复采样和分析,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度。 4.建立质量控制档案,记录每一步操作的细节和结果,方便回溯和验证。 五、讨论与总结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土壤环境质量检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判断土壤被污染状况,并预测发展变化趋势。 2、确定污染的来源、范围和程度,为行政主管部门采取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3、充分利用土地的净化能力,防止土壤污染,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4、通过分析测定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了解元素的丰缺和供应情况,为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合理施用微量元素及地方病因的探讨与防治提供依据。 二、资料收集 1、土壤污染与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土壤类型、土壤环境背景值;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质条件、水土流失等 2、土壤污染与社会环境有关,特别是工业生产与废弃物排放密切相关;与污染源分布、工农业空间布局有关 3、农业土地利用类型,施用农药、化肥的累积情况和农业机械的使用(油料、电池)等 三、监测项目 1、背景值调查研究是为了了解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水平,要求测定项目多。 2、污染事故监测仅测定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项目。 3、土壤质量监测测定那些影响自然生态和植物正常生长及危害人体健康的项目

4、必测元素:镉、总汞、总砷、铅、总铬、pH 四、采样点的布设 (一)布设原则 1、合理的划分采样单元。 2、对于土壤污染监测,坚持哪里有污染就在哪里布点,并根据技术力量和 财力条件,优先布设在那些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地方。 3、采样点不能设在田边、沟边、路边、肥堆边及水土流失严重或表层土被 破坏处。 4、采样点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在调查采样时,注意采集有重金属污染的 土壤样品;不同镇、区的采样点尽可能选在相同类型土壤上,以避免因土质不同而产生差异。 (二)采样点数量 采样点数取决于监测目的、范围大小、环境状况、监测单元数量、经费和时间等。 中国土壤背景值调查研究”提出的监测点数估算公式 /S t 2 n(d) 式 n:每个米样单元最少米样点数 中: s:样本相对标准偏差,即变异系数 t:置信因子,置信水平95%寸,t=1.96 d:允许偏差,抽样精度》80%寸,d=0.2 (三)采样点布设方法 受重金属污染的农田可采用适用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土壤物质和污染 程度较均匀田块的梅花形布点法。中心分点设在地块对角线相会处,一般设5~10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发展,土壤环境质量问题越来越 引起人们的关注。土壤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人 类健康至关重要。因此,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成为一项重要而紧 迫的任务。 1.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重要性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是掌握土壤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的重要手段。 通过监测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性等指标,可以及时发现和预警土壤污染问题,为环境保护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方法 (1)采样方法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首要任务是采样,确保采样的代表性和可比性。采样时要根据监测目的和区域特点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如固定位置 采样法、随机采样法等。同时,还需要注意采样工具的无污染性,避 免对土壤样品产生二次污染。 (2)分析方法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需要测定多种指标,如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有机 物质含量、土壤酸碱度等。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进行实验 室测试。常用的方法有原子吸收光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等。确保测试方法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对于监测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3.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为了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科学评价,需要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常 用的评价指标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固体颗粒大小、土壤水分 和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等。这些指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土壤的质量 状况,帮助评价土壤的适宜性以及对植物生长和环境的影响。 4.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 (1)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是通过观察土壤的颜色、结构、质地等方式,对土壤质量 进行初步判断。例如,黑色土壤通常富含有机质,是良好的农田土壤,而红色土壤可能含有较多的铁氧化物,土壤质量较差。 (2)定量评价 定量评价是通过测定一系列定量指标,结合评价模型对土壤质量进 行综合评价。常用的评价模型有专家评价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 评价法等。这些方法能够将多个指标综合考虑,得出土壤环境质量的 定量评价结果。 5.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应用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应用广泛,涉及农业、环境保护、城市 规划等领域。监测与评价结果可以为农田土壤改良提供依据,指导农 业生产;对于污染土壤的修复和环境风险评估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监测结果还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参考,促进可持续发展。

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估

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估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环境质量问题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环境污染对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发 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估显得非常重要。 环境质量的监测需要对污染源、污染物和环境因素进行综合分 析研究。污染源是指那些直接或间接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的源头。包括工业企业、交通运输、城市生活垃圾、农业与畜牧业废弃物等。污染物是指那些能够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的物质。包括大 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环境因素是指影响环境 质量的因素,包括气候、地理位置、人口密度等。通过对这些因 素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科学地评估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大气环境监测 大气污染是造成城市空气质量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对 大气环境进行监测是评估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大气环境监

测项目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臭氧等污染物的浓度及其分布情况。 2. 水环境监测 水污染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水环境进行监测,可以及时了解水质的变化趋势,为制定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水环境监测项目包括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水温、pH值等参数。 3. 声环境监测 城市噪声污染是影响人居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城市噪声进行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噪声来源、强度和分布情况,为制定噪声管理和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常用的声环境监测项目包括噪声分贝值、声音频率和品质等参数。 4. 土壤环境监测

土壤污染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对土壤 环境进行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土壤的生态安全状况,制定相应的 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常用的土壤环境监测项目包括重金属、氮、磷、有机物等污染物的含量。 5. 生态环境监测 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 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为保障和改善城市生 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常用的生态环境监测项目包括植被覆盖率、水质、空气质量、动植物种群等。 总的来说,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估是科学评价城市环境质量的 重要手段。它能够及时了解城市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发现环境污 染的来源和性质,为制定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环境污染的监测与评估也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保障人 民身体健康与安全的必要措施。因此,加强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提高环保意识,共同推进环保事业的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 优美、健康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

环境监测实验第二版课程设计

环境监测实验第二版课程设计 实验目的 •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技术方法; •熟悉环境监测仪器的使用方法; •学习环境监测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境监测与治理能力。 实验原理 本实验是基于环境监测技术的教学实验,涉及到大气、水、土壤等不同类型的环境监测。实验基于物理、化学和生态学方法,包括常用的环境监测参数的测定。通过实验学生将了解环境监测相关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并且掌握环境监测数据处理的方法。 实验设备 •环境监测仪 •水质分析仪 •大气污染检测仪 •土壤检测仪 实验步骤 实验一:水质监测 1.根据实验要求取水样;

2.分别使用水样前处理仪器对水样进行预处理,加速水样的 反应; 3.将水样经过化学试剂的反应,测定监测参数的浓度值; 4.对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 实验二:大气污染监测 1.将大气污染检测仪放置在指定位置; 2.打开设备录制数据; 3.设置监测参数,过程中需注意监测仪不应受到外界干扰; 4.在一定时间内(20-30分钟左右)记录监测数据; 5.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实验三:土壤污染监测 1.根据实验要求取样一定数量的土壤; 2.采用土壤检测仪对土壤样品进行处理; 3.针对所选的污染物进行浓度测定,如重金属等; 4.对测得的监测参数进行记录和分析。 实验记录 在进行实验时,必须进行科学的记录,包括但不限于监测的时间、测量值、分析结果等。 记录表如下: 实验类型监测参数测量时间测量值实验结果

实验类型监测参数测量时间测量值实验结果 水质监测pH值8:00-9:00 7.2 环保标准 大气污染监测PM2.5 15:00-16:00 50 超过国家标准 土壤污染监测铅10:00-11:00 20 mg/kg 环保标准实验分析 通过实验和实验记录表的数据,可以获得以下结论: •对于水质监测:经预处理的水样进行化学处理后,其浓度值达到环保标准要求; •对于大气污染监测:受到城市交通等因素影响,PM2.5超过了国家标准; •对于土壤污染监测:待监测土壤中存在铅超过环保标准,对环境带来一定污染。 总结 通过本实验,学生将了解到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技术方法并且熟悉了环境监测仪器的使用方法。同时,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加深了对环境保护意识并提高环境监测与治理能力。对于环保相关行业的学生将有较大的帮助。

环境监测第二版课程设计

环境监测第二版课程设计 一、课程背景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监测工作。环境监测是通 过对环境中各种物质的检测、分析和评价,对环境进行监测和预警的一项重要工作。环境监测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的分布、浓度和空气质量等状况,为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通过培养学生对环境监测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够运用现代 环境监测技术,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并具备分析、处理环境数据的能力。同时,本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以现代科技手段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环境监测基础知识 1.环境监测的概念、目的和实施原则 2.环境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危害和影响因素 3.环境监测的分级和分类 第二章环境监测技术和方法 1.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分类和原理 2.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和土壤的采样和分析方法 3.环境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和统计分析技术 第三章环境监测实验案例 1.环境污染源的监测与控制实验

2.大气污染物的监测与评价实验 3.水体污染物的监测与处理实验 4.噪声污染的监测与控制实验 第四章环境监测应用案例 1.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2.环境监测在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中的作用 3.环境监测在环保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中实验教学和案例分析占据主要部分。同时,本课程还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调研和科普讲座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五、教学评估 本课程评估方式综合使用笔试、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所占比例较大。同时,本课程还注重评价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环保项目研究,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六、参考文献 1.尹志平. 环境监测技术与方法[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2.殷蜜.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习指导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 3.赵振晃.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1)课程进度计划表

(3)教案正文 第1章绪论 1.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课程性质、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评价及其他相关的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工程学课程关系、为什么要学习“环境监测”以及如何才能学好“环境监测”;认识“环境监测”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2.教学重、难点 ①环境监测的内涵与研究对象 ②环境监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③环境监测的研究方法 3.教学方法、手段 课内教学3个学时,以理论教学为主,多媒体课件教学。 4.环境监测课程的学习导航 明确环境监测的内容 监测环境标准 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重视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 1.1 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分类 1.1.1 环境监测的目的 (1)掌握污染物的来源、扩撒、迁移、反应、转化,了解污染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污染作出预测、预报和预防。 (2)了解和评价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掌握其变化规律。 (3)收集环境背景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制订和修订各类环境标准、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提供依据。 (4)实施准确可靠的污染监测,为环境执法部门提供执法依据。 (5)不断改革和更新监测方法与手段,为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1.1.2 环境监测的分类 一. 按监测介质分类 大气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土壤和固废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物理污染监测; 二. 按监测目的分类 1. 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常规监测) 是指按照预先布置好的网点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一、背景介绍。 土壤是地球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土壤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成为了一项迫切的任务。 二、监测目的。 1. 了解土壤环境的污染状况,评估土壤质量; 2. 发现土壤环境中的污染源和污染物类型,为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3. 为土壤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内容。 1. 土壤污染物的监测,重金属、有机物、放射性物质等; 2. 土壤理化性质的监测,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结构等; 3. 土壤生物学特性的监测,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等。 四、监测方法。 1. 采样方法,根据监测区域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2. 分析方法,采用先进的分析仪器和方法,对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快速准确的 分析; 3. 数据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绘制监测结果图表,以直观的方式 展现监测结果。 五、监测要点。

1. 选择监测点,根据土壤污染的特点和分布情况,合理选择监测点位; 2. 采样时机,根据监测目的和要求,确定合适的采样时机; 3. 样品保存,采集样品后,要注意合理保存,避免样品污染和变质。 六、监测结果应用。 1. 监测结果的评价,对监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判断土壤环境质量; 2. 污染治理建议,根据监测结果,提出相应的污染治理建议; 3. 修复方案制定,针对土壤环境的污染情况,制定相应的土壤修复方案。 七、监测报告编制。 监测报告应包括监测目的、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结果和应用建议等内容,报告应准确、清晰、客观。 八、结语。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是土壤环境保护和修复的重要基础,只有通过科学的监测和 评估,才能有效保护土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能够实现土壤环境的持续改善和保护。

《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

《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 一、背景介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土壤环境质量的保护和监 测变得十分重要。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土壤中污染物的 分布和含量,评估土壤的污染状况,并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 文将设计一套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旨在提供全面、准确的土壤环境质 量监测数据。 二、目标和内容 1.目标:获取准确、全面的土壤质量监测数据,评估土壤污染状况, 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内容: (1)确定监测指标:根据土壤污染的特点和环境需求,确定监测指标,包括土壤常规化学指标(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等)、有毒有害物质指标(重金属、农药残留等)、理化性质指 标(土壤结构、质地等)。 (2)确定监测方法: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包括实验室分析方法和 现场测试方法。实验室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理化性质分析、元素含量分析等;现场测试方法主要包括土壤pH值测试仪、土壤湿度仪、土壤电导率仪等。 (3)确定监测点位:根据土壤污染源分布、土壤类型分布和监测需求,确定监测点位,保证监测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4)样品采集和处理: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 包括样品数量、采样深度、采样方法等。样品采集后,进行样品处理,包 括干燥、粉碎和分装等。 (5)监测数据分析和评价:对监测样品进行分析,统计监测数据, 进行数据分析,评估土壤污染状况,并形成监测报告。 (6)结果的应用和建议:根据监测结果提出相应的土壤污染防治建议,指导土壤污染的治理和修复工作。 三、实施方案 1.预先准备工作 (1)研究和了解研究区域土壤环境状况,包括土壤类型、地质背景、土壤污染源等。 (2)制定监测计划和样品采集计划,明确监测指标、监测点位和监 测频次等。 (3)准备必要的实验室设备和测试仪器,包括土壤分析仪器、实验 室试剂等。 2.监测方案实施 (1)样品采集:按照事先制定的样品采集计划进行样品采集,保证 样品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2)样品处理:进行样品的干燥、粉碎和分装等处理,确保样品的 保存和稳定性。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土壤环境质量检测方案 监测目的: 1.判断土壤污染状况并预测发展趋势。 2.确定污染来源、范围和程度,为行政主管部门采取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3.充分利用土地的净化能力,防止土壤污染,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4.通过分析测定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了解元素的丰缺和供应情况,为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合理施用微量元素及地方病因的探讨与防治提供依据。 资料收集: 1.土壤污染与自然环境有关,包括土壤类型、土壤环境背景值、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质条件、水土流失等。 2.土壤污染与社会环境有关,特别是工业生产与废弃物排放密切相关,与污染源分布、工农业空间布局有关。

3.农业土地利用类型、施用农药、化肥的累积情况和农业机械的使用(油料、电池)等。 监测项目: 1.背景值调查研究要求测定项目多,以了解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水平。 2.污染事故监测仅测定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项目。 3.土壤质量监测测定影响自然生态和植物正常生长及危害人体健康的项目。 4.必测元素包括镉、总汞、总砷、铅、总铬和pH值。 采样点的布设: 1.合理划分采样单元。 2.对于土壤污染监测,应在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地方布点。 3.采样点不能设在田边、沟边、路边、肥堆边及水土流失严重或表层土被破坏处。 4.采样点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应采集有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样品,不同镇、区的采样点尽可能选在相同类型土壤上。

采样点数量取决于监测目的、范围大小、环境状况、监测单元数量、经费和时间等。可使用“中国土壤背景值调查研究”提出的监测点数估算公式。 采样时间和频率: 应根据监测目的和监测项目确定采样时间和频率。对于受重金属污染的农田,可采用适用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土壤物质和污染程度较均匀的梅花形布点法,中心分点设在地块对角线相会处,一般设5~10个分点。

《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土壤质量现状监测 监测土壤质量标准要求测定的项目,判断土壤是否被污染及污染水平,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2、土壤污染事故监测 调查分析主要污染物,确定污染来源、范围、程度(一般指突发和大量污染为主)。3、污染物土地处理的动态监测 在进行污水、污泥土地利用、固体废弃物的土地处理过程中,对残留的污染物进行定点长期动态监测,既能充分利用土地的净化能力,又可防止土壤污染 4、土壤背景值调查 通过分析测定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 二、资料收集 1、自然环境 土壤类型、植被、区域土壤元素背景值、土地利用、水土流失、自然灾害、水系、地下水、地质、地形地貌、气象等。 2、社会环境 工农业生产布局、工业污染源种类及分布、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途径和排放量、农药和化肥使用状况、污水灌溉及污泥施用状况、人口分布、地方病等。 3、历史情况 三、监测项目:根据监测目的与相关标准 背景值:测定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污染事故监测: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项目; 土壤质量监测:影响自然生态、植物正常生长、人体健康项目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定必测(11项)、选择必测、选择项目----考试时必须写出是根据《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 四、采样点的布设:不均匀性,多点布设 布设原则 1、合理划分采样单元,监测面积较大,需要划分若干个采样单元,在不污染影响的地方选2、择对照采样单元,同单元的差别尽量缩小。对于土壤污染监测;坚持哪里有污染在哪里布点,优先布设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地方。 3、采样点不能设在田边、沟边、路边、堆肥周边及水土流失严重或表层土被破坏处 覆盖不同土壤类型: 1、大气污染型:布点以污染源为中心,考虑当地风向、风速及污染强度等因素 2、污灌型:水流的路径和距离、时间 3、化肥、农药引起:特点是分布比较均匀广泛 对于污染较重—布点较密土壤污染发生原因,对于非污染区、同类土壤中布设一或几个对照采样单元

环境监测技术—土壤污染监测(教案).docx

《环境监测技术》教案 月日月日月日月日授课时间 周星期周星期周星期周星期班级节次 教学课题第五章、土壤污染监测第一节、概述 教学目的了解土壤的基木纽成、土壤的特性和土壤污染的特点 课堂类型单一型 教学重点土壤的基本组成、土壤污染的特点 教学难点土壤污染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述 教具准备无 参考书《环境监测》奚旦立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过程及时间 教学内容教学运用分配

90分 第五章土壤污染监测 § 5-1概述 一、土壤污染的途径及特点 土壤是陆地上能生长作物的疏松表层,由岩石风化而成,它介于大 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Z间,是环境里特冇的组成部分。 土壤的组成为:土壤矿物质、土壤冇机质、土壤生物、土壤溶液、 土壤空气。 土壤污染的途径如下: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物污染污染物 在土壤的危害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直接危害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 (Cd、Be、三氯乙醛等);二是被农作物吸收和积累,进而通过食物链 影响人体健康(铅、汞、镉、六六六、DDT等)。 土壤污染的特点是:含量低、痕量级或超痕量级,流动性差。突然 污染检测的冃的是预防预报和控制土壤环境质量。 二、区域土壤背景值的调查 由于冃前尚无可供比较的标准,而且土壤中有毒物质的量对植物的生 长发育和进入植物的影响相当复杂,故欲了解土壤是否被污染,需用区域 土壤背景值作为比较的标准。 所谓背景值是指在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条件下,土壤固冇的化学物质 成份和含量。它冇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一是按地区考虑,即指一个国家或 一个地区某元素的平均含量,将它们与污染区同一元素含量比较,超过本 底值即为污染,超过越多,污染越垂。侣此概念冇缺陷,因为同一地区不 同类型土壤中某元素的含量可能极不相同,用平均值表示与实际情况出入 鮫大。因此,根据土壤类型提出背景值,它规定未被污染的某一类型土壤 中某元素的平均含量为木底值,将辞职预售污染的同一类型土壤中相同元 素的平均含量相比,即可得出该土壤受污染的程度。后一种概念比较完善, 但工作來因难很大,冃前各国仍采用笫…种概念的较多,如FI本即是前 者。 我国对除台湾省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的41个土壤类型,60 个元 素的背景值进行了测定,部分结果见266页。我国规定的土壤质量标准见 267页。 三、土壤样品的采集 由于土壤检测与大气、水体监测不同,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分布极不 均匀,检测中采样误差对结果的影响往往大于分析误差,监测值相差10%—20%—般是可以理解的。 1・污染土壤样品的采集 采集土样Z前,首先要调查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情况、土 壤性状以及污染历史与现状,在此基础上选择监测区域、确定冇代表性 地段、面积,然后布设采样点。 讲 述 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