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文化何以成为资本_城市文化资本刍议_许德金

城市文化何以成为资本_城市文化资本刍议_许德金

城市文化何以成为资本_城市文化资本刍议_许德金
城市文化何以成为资本_城市文化资本刍议_许德金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户外广告宣传方案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户外广告宣传方案

清远创立全国文明城市户外广告宣传方案 一、公益广告内容 1、主题宣传 公益广告宣传主题:围绕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雷锋精神、加强诚信教育、培育勤劳节俭观念、传承孝道和敬老风尚、倡导文明旅游、宣传保护生态环境、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等八大选题。 2、文明创立重点宣传用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奋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加快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 创立全国文明城市,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排头兵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撑起中华民族精神脊梁 同心共筑中国梦携手共建文明城 创立全国文明城市做文明有礼清远人 人人都是清远形象,处处展示城市文明 片言只语体现修养,小事细节彰显文明

文明是城市之魂,美德是立身之本 市民素质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 手拉手参与文明城市创立,心连心共建幸福家园; 创立全国文明城市,我知晓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 志愿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志愿服务 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关注未成年人,就是关注我们的未来 3、公益广告内容下载网址 中国文明网首页“图说我们的价值观”版块。下载“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及“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参照使用通稿类、动画类、围档类、展板类等图片设计及内容。 二、公益广告设置点位 1、全市各主、次干道上的人行天桥 设置位置:全部人行天桥的桥体两侧。 2、城市道路 设置位置:沿线电线灯杆、路灯杆、沿线电子显示屏、沿线天桥、收费岗亭、沿线部分大立柱广告牌。机场路与深圳大道转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综述

关于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综述 扬州市政协办公室 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经主席办公会研究,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课题,确定为专题协商会主题。9月份以来,在分管主席领导下,由市政协教文卫体委牵头,市政协各专委会参与,市有关部门协助,开展专题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一方面通过专题座谈、讨论,收集各界人士和相关专家的意见,一方面发动市政协委员为全面提升扬州的城市品质建言献策。现将对这一主题的认识和所征集的意见、建议分类综述如下。 一、对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基本认识 1、城市品质的概念 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各种生产生活要素汇集交换、消费增值的区域,是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人们生活居住的空间和精神家园。 城市品质,是指一个城市的品位和质量。决定城市品质的元素,既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建筑形态、道路交通、产业结构、居住条件、环境景观等外形的特质,又包括城市历史、地域文化、城市精神、管理水平、市民素质等内涵的特色。高品质的城市是将城市美好的外在形象与优秀的文化内涵完美结合,形神兼备,浑然一体的城市。 2、提升城市品质的目的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城市文化的智慧源泉和驱动力量。因此,提升城市品质应以人为本,以民为先,以满足市民居住、就业、交通、环境以及情感的需要为根本目的,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增强城市的魅力和竞争力,使市民有归属感,为之自豪,感到幸福,令创业者感到向往,外来人有认同感,为之羡慕。

3、提升城市品质必须凸显城市个性 讨论中,各方面的一个共同认识是:提升城市品质,必须保持城市的自身特色,凸显城市的鲜明个性。 多年来,扬州在建设和发展实践中,对城市的个性有一些很好的总结。如:将扬州的城市特色概括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人文、生态、宜居、精致”;从城市人文历史和生态环境中挖掘出“古、绿、水、文、秀”等特色元素;以“诗画瘦西湖,人文古扬州,给你宁静,还你活力”作为彰显扬州魅力的旅游口号,等等。 特色赋予城市个性,个性增强城市的竞争力。提升扬州的城市品质,就应当将这些特色元素和个性特征体现在城市的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管理活动、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形象塑造、品牌营销和市民行为养成等各个方面,形成主题鲜明的城市发展态势和格局。 4、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要求 城市品质是一个多元综合的概念,涵盖了城市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认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就是在城市的发展中,实现党中央提出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四位一体”建设和生态建设的目标,具体到扬州,就是实现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富裕新扬州、文明新扬州、秀美新扬州、和谐新扬州、法治新扬州的战略任务。 城市的实力看经济,提升城市品质在经济建设上的要求,应是扬州的产业结构与城市特色相融合,与城市的承载能力相一致,与城市的资源、环境、人才供给能力相匹配,与市民的创业、就业需求相适应。同时以城市的环境优势支撑经济发展,构筑经济优势,提高知识、人才、信息等软资源的配置效率,发展科技创新型的精致经济,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城市的内涵看文化,提升城市品质在文化建设上的要求,应是扬州的优秀历史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扬州的特色文化得到重点彰显和展示,“开放包容、创

城市发展的文化思考

城市发展的文化思考 摘要: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随着城市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化面临着一系列不足和困境,城市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快速城市化发展中的主要课题与命题。城市文化发展涉及很多方面,需要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设计中文化因素的强调等多方面关系,以达到城市发展与文化发展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目的。 关键词:城市;文化;发展 “文化”是一个特殊的词汇,就其一般意义而言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历史形成的,特定的社会群体所共同具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它是人类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是社会成员共同的文明素质和心理结构,是民族的集体智慧、集体性格,是凝结在社会成员中的核心价值、行为定势。 具体到城市而言,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刘易斯•芒福德( Lew is Mum ford)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所说:“古代的社区过于稳定,它墨守成规旧俗,不愿采纳新的生活方式;如果古代人类有意突破这种保守社区的孤立和封闭状态,那么对此问题能够找到的最好答案莫过于

城市这一发明了。”“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纵观历史,城市最早产生于古代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它经历了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四个发展时期。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大规模的近代工商业在城市中迅速发展,城市规模、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以大工业为中心的近代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城市发展又进入了新的时期,有学者称之为现代化城市或信息化城市时期。越来越多的人由农村迁移到城市,伴随着文明的演进而发展,城市越来越成为人类文化的摇篮和容器,成为文明生长的肥沃土壤,逐渐发展出自己特有的品格。 “城市”这一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的范畴, 它同时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形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城市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文化发展的历史。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加深,随着人类社会秩序的完善,随着社会文化的日益发达,城市文化也随之一日千里包罗万象,形成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 人类建造城市,城市同样反作用于人类,城市文化通过城市物质要素表达出来,又依靠个人而存在发展下去,在此意义上,城市自身和人类共同造就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就其内涵和外延来看,城市文化不完全等同于其他文化,它具有鲜明的城市特点,是赋予城市朝气和独特性

城市文化建设研究报告

北京市顺义区都市文化建设研究报告 目录 前言 (1) 一、顺义都市文化的自然历史渊源 (2) 1.顺义文化的自然秉性:善水利物 (2) 2.顺义文化的历史传承:融合文明 (4) 二、顺义都市文化的人文传统 (6) 1.顺义的商业文化:集商聚义 (6) 2.市井文化:厚德载物 (7) 3.红色文化:不屈抗争 (8) 三、顺义都市文化的当代进展 (9) 1.绿色生态文化:健康宜居 (9) 2.群众节庆文化:和谐民生 (10) 3.企业文化:诚信进取 (11) 4.国际枢纽文化:开放包容 (12) 5.现代农业文化:秉古誉今 (13) 6.顺义啤酒饮料文化:厚积薄发 (14)

四、顺义都市精神:顺潮宾水,尚德名义 (15) 1.顺潮宾水(顺潮滨水) (16) 2.尚德明义 (16) 五、顺义都市文化进展取向 (17) 1.爱护旧城历史文化,创新新城文化建设 (18) 2.新城建筑和街区:横看成岭侧成峰 (19) 3.“尚德明义”之表达:公共服务和商业街区 (20) 4.“顺潮宾水”之表达:滨水生态和国际街区 (21) 5.打造居民形象,营造都市文化 (26) 结束语 (27) 前言 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大力推进,都市文化越来越多被人们所认识、所重视,用文化的理念评价并提升都市质量品位已成为人们新的标准和要求,在当代都市的规划、建设、治理无一不包容着都市文化的要求,这是社会进步进展的必定。什么是都市文化、

都市文化如何建设、如何用文化的理念建设都市等内容,正成为人们探讨的重要课题。 都市文化是都市那个地理行政区划与都市历史形成过程中所产生、所制造的物质财宝和精神财宝的总和。都市,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更多的具有地理、行政、区域、经济单位概念的意义,文化,则是一个都市的灵魂和气质,它隐含在都市的方方面面,给予都市特有的气质,反映都市人的价值取向、生活态度、审美水准,是衡量都市文明程度和人们综合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都市和人共同造就都市文化。都市文化是一个都市的标识,它折射出都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都市风貌的总体形态,不同都市之间都市文化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和差异。顺义都市建设要打破“千城一面”的建设格局,打造具有鲜亮顺义特色的顺义都市文化。 一、顺义都市文化的自然历史渊源 1.顺义文化的自然秉性:善水利物 顺义位于北京市东北郊,城区距市中心30公里。东邻平谷,北连怀柔、密云,西接昌平、朝阳区,南界通州区、河北三河市。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境内已探明的矿藏有

新中产阶级与文化资本

新中产阶级与文化资本 陈曙红 摘要:新中产阶级大多来自更低的社会阶层,他们是文化资本的获益者,很重视自身的文化资本获得,在传承文化资本的时候也比其他阶层要更用心。可以说,中国当今新中产阶级的形成,是社会公平和公正的体现。但是社会阶层分化逐渐形成以后,文化资本具有再生产的取向。要让当今丧失发展先机的低下阶层的子女有机会沿着教育渠道实现社会的向上流动,应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育体制。 关键词:中产阶级,文化资本,文化再生产,社会流动 Summary: The new middle class comes from the much lower social stratum mostly, the one who is benefit of the cultures capitals, value the cultural capital acquire very much, and compare other stratums to want to work harder at the time of spreading to accept the cultural capital.We can say, China nowadays new formation of the middle class, is a society fair and fair of body now.But the social stratum divide the gradual formation hereafter, the cultural capital has the mindset of the reproduction.To guarantee the low and downscale children to develop the opportunity along the education outlet realization society headings up the fluxion, should further build up and perfect education system. Keyword:Middle class, the cultural capital, the cultural reproduction, the society flow 社会阶层地位表明的是人们在社会中分配资源和获得机会时的一种社会关系,由于新中国经历了一个社会阶层地位高度一致的发展阶段,人们一度相信,今天的中产阶级的出身应该与其父辈的社会地位与资本状况无关,他们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一代中产阶级。但是,我们通过研究发现,教育对今天的中产阶级的阶层地位获得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且,中产阶级成员在家庭文化资本的形成和传承上都已经显示出其阶层特色。 一文化再生产理论视野下的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有代际流动与代内流动之分,也有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的差异。在对社会流动路径的看法上,学术界有两大不同认识,一种认为精英群体是不断循环流动的,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是倡导者;一种观点则认为精英是可以“父贵子荣”,能够复制的,这是再生产理论的体现。 精英循环理论认为,由于个人继承的天赋和在等级制中的地位之间不可能完

江南城市文化宣传片文案

湖熟文化宣传片·脚本 灵感·逻辑·产品 一、文案要求 下面是客户整理的要求: 1. 这个片子想传达哪些信息?(公司区位、公司历史、业务模式、领导介绍、团队风貌、领导讲话、客户体验、产品展示、硬件展示、公司业绩、合作伙伴、企业愿景等) 答:片子主要通过时间线索来介绍“湖熟文化”的昨日今生。 2. 公司的介绍和相关的资料(包括文字和图片及视频) 答:给PPT、文献、内部资料。 3. 片子的受众是谁?(举例:政府领导-客户-合作商家-普通人等) 答:政府部门、专业研究院和公众 4. 片子的应用场景?(举例:会议前暖场展台门店电视播出网络) 答:1: 各公众平台投放;对应社群投放;2. 网站实用。 5. 宣传片的风格调性描述。(举例:大气文艺高端清新科技感传统新锐时尚等,如有喜欢风格或模板最好提供。)

答:高端、典雅、古朴 6. 片子的时长 答:5分钟左右 7. 片子希望展现的重点是什么? 答: (1)湖熟文化的脉络; (2)湖熟地区的现状; (3)湖熟地区的未来愿景。 8. 有没有网站、微信公众号、宣传手册等? 答:网站等 9. 片子类型企业宣传片/产品宣传片/项目宣传片/科普片/专题片/记录片/汇报片/广告片等 答:项目宣传片。 二、文案正文 正文 片名:秦淮原乡文化湖熟

【引文】 荡漾水乡,连结湖熟百里;丰饶之地,孕育“湖熟熟,天下足”的美名;小小村落,悠悠古镇,沉淀着历史的气韵;一代代秦淮俊才,顺延着湖熟文化的血脉流淌,尽得风流。承载着5000年历史的湖熟文化,踩踏着岁月的节拍屹立至今。 【历史遗韵】 在亚洲文明对话发表主旨演讲中,习总书记说:“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湖熟的亘古文明与悠久历史,是人类宝贵的遗产。 湖熟,是一个地理坐标,地处江宁、句容、溧水三地交界处,自古就有“金陵东门户”之称,位置优越。曾经一度成为军事重地、商贸中心,成为繁华的“小南京”。 湖熟,是一个文化符号,1951年,钱立三先生在湖熟古文化遗址,发现石器、陶器和青铜器。后经考证,将其命名为“湖熟文化”,与“河姆渡文化”同处一个时空,滋养了长江流域的无数华夏血脉。 湖熟,是一个历史象征,西汉武帝封国,元朝设县,明朝成为上元县四大镇之一。 杨柳古渡、古清真寺、姚东老街……千年文明的典雅邂逅现代社会的“列车”,从此,尘封的厚土中,将揭开新的历史篇章。 【人文记忆】

2017年广东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提升城市建设的文化品位.doc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从文化视角看,也存在追求浮华、模仿西方、刻意标新等误区,需要加以改进和规避,进一步提升我国城市建设的文化品位。 纠正追求浮华的偏向。一些城市建设盲目追求“世界第一”“亚洲之最”,这种追求浮华的做法是错误的。表面华 丽气派但缺乏人文含量的城市,显露出来的往往是单调、浅薄与浮躁。相反,像伦敦街头随处可见新旧砖块拼接而成的路面,却丝毫没有影响其作为国际知名都市的地位和形象。因此,城市建设除了要在城市功能完善和优化上下足功夫,还要在挖掘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上做文章。应坚持精约简省原则,在就地取材上多动脑筋,在因势利导上多想办法,学会“花小钱办大事”;杜绝花里胡哨的做法,积极践行简洁洗练、辞约意丰的城市建筑理念和风格。当然,精约简省不等于简单粗放,宏观构想要科学、微观设计要到位是其基本要求。 纠正模仿西方的偏向。有些城市热衷于模仿西方做法,过度重视引进国际元素,企望借此迈向国际都市。这也是不对的。在城市建设中适当吸取西方先进理念和文化精华并没有错,但唯洋是举容易食洋不化。实际上,越是想赢得国际注意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就越是要珍视和展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东施效颦只能落得 个贻笑大方。同时应看到,城市建设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策略,而且是担当,我们有责任把每座城市都建成展现中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鲜活载体和平台。还应注意,城市建设需要立足本土特色。如果城市规划建设只知“摊大饼”,修建政务大楼只选“宝塔官帽”造型,改造广场只懂布设音乐喷泉,那么这座城市必将淹没在城市的汪 洋大海中。一座城市只有充分挖掘人无我有的地方文化,积极尝试从历史传统、地理位置、建筑形式、饮食文化、风土人情等入手,表达和展现地方文化与城市特色,才会脱颖而出。 纠正刻意标新的偏向。近年来,人们保护历史建筑和古迹的意识明显增强,但依然存在未将历史建筑和古迹纳入城市建设考虑范畴、为提高任期政绩而无视保护工作以及不懂得如何保护等问题。有些城市为标新立异而大拆大建,甚至“拆真古迹、建假古董”“复制古城、搞滥经典”,毁坏了大批历史建筑和古迹等城市文化元素。世界各国实践经验表 明,保护历史建筑和古迹与推动城市设施更新、功能完善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其解决方案是践行“立新而不破旧”原则:为满足现实需要而适当做加法,为保护文物需要而尽量不做减法。这样就能确保历史文脉以建筑和古迹等形式被保护起来、延续下去,实现“记得住乡愁”的目标。需要注意的是,不只是千年古屋才是保护对象,也不只是名人 故居才应得到保护,不同时段、不同类型的历史建筑和古迹都应纳入保护范围。这是因为,过去是现在的历史,现在是未来的历史,而多样性和丰富性正是城市文化完整图景的真实底色。(文章来源于人民日报作者王红艳)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作者:曹阳来源:添加日期:11年03月01日 城市文化是一门城市管理科学,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的城市文化设施、市民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高低等狭隘的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其所形成的管理系统。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市文化是一门综合管理城市的学科,是城市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行动方略的指导系统。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市才能现代化。 2、塑造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和广告等等。独特的文化来源于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所以,要建设和谐城市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自然特色,保护自然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发展是以健康的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城市文化的摇篮,因此,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 3、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历史文化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产生投入小、回报大的经济效益,它所起的品牌效应,绝非商业铺面和房地产等近期利益所能比拟的。 4、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城市形象与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形象与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一直以来,一个城市形象的传播都离不开文化的作用,文化在城市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中国知网作为数据源,通过文献调研法,对该领域的研究论文进行数据统计并作研究主题和内容的分析综述,为城市形象传播提供参考建议。 城市形象作为一个城市对外的窗口,对于一个区域的综合发展至关重要,也是该区域突出重围,彰显自身魅力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吸引他人的关键因素。利用城市文化来构建城市形象,在城市形象传播中尤为重要。因此,城市形象与文化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城市形象研究状况 以“城市形象”为关键词搜索,截止目前为止,中国知网共收录文献7507篇,内容覆盖范围很广,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学、新闻传媒等学科。本文主要选取新闻传媒类论文为研究对象,按照研究内容和研究角度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城市形象的定义基础及发展、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城市形象媒介呈现研究。 1、城市形象的定义基础及发展 学术界对于城市形象的定义数不胜数,但是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美国城市研究学者凯文林奇在其专著《城市意象》中提到,城市形象是通过人的综合感受而获得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道路、边界、

区域、标志物等方面,并提到“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心态。” 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认为城市形象是指人们对于城市的主观印象,是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国内学者居易的《城市形象的基本概念及其感受》中则认为城市形象是城市建设中软件和硬件的结合,是城市(或特定的区域)给人的印象或感受。包括精神感受系统、视觉感受系统、消费感受系统、风土人情感受系统。 张卫国在《城市形象设计理论探讨》中则提出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给人们的综合印象,即城市这一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城市形象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们对某一个城市或特定区域形成的主观印象。 2、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 城市形象作为一个区域的软实力,必须通过一定的符码形式传递出去,才能吸引外界的公众。在此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传播策略至关重要。 何国平在《城市形象的传播模型与基本策略》一文中提出了城市形象传播的总体范式,即在城市定位元素资源与城市形象元素资源库的二元合力中形成一个最优方案,由此提出了城市形象传播的四个策略,利益相关者策略、城市营销策略、大众传媒策略和文化策略。 陶建杰的《城市形象传播的误区突破与策略选择》中也曾提到城

城市文化资本促进城市文化产业发展

城市文化资本促进城市文化产业发展 一、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配第――克拉克经济法则”指出未来产业中心的发展将由有型的物质生产向无形的物质生产转移[1] 。由马斯洛需求理论可知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人民将多追求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文化产业将在未来产业机构中占有重要位置。目前我们所面对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产业也面临着一体化的挑战,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世界文化市场,我国如何充分利用中国丰厚的文化底蕴,使文化产业与文化资本双向促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 二、城市文化资本与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相关定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城市文化资本”的提出,在一定意义上是强调城市业已存在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财富的“资本性”意义,如城市自身历史的物质文化遗存,流芳千古的人物及精神价值,以及城市自身创造的一系列文化象征与文化符号等,都具有鲜明的资本属性和资本意义。 [2] 资本的特点是它可以创造经济价值,具体的资本可以随着个体消失而消失,但是社会化的资本却可以脱个体在社会中不断地积累和传承。而城市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创新地,是人类文化的巨大容器。[3] 城市文化资本为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创意资本的支持。作为容器的城市在发展中必然会有她独特的文化积累,如古罗马文化、巴黎艺术文化、北京的京韵文化等等。城市文化资本区别于传统资本,但他们为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出的贡献却毫不逊色。美国奥兰

托,因迪斯尼乐园这一文化产业年贸易额就达564 亿美元,日本文化产业规模达28 亿兆日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美国400 家最富有产业中有72 家文化产业。日下公人指出“ 21 世纪的经济将由文化和产业两部分构成”。[4] 三、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境 (一)国际竞争力较弱。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仍处于“中国制造”而非“中国创造”,侧面表现了我国文化产业缺乏创新与创意,国际竞争力较弱。 (二)城市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不平衡。我国中西部黄河流域古文明起步早于东部沿海,但我国文化产业园数量却与之相反。 (三)文化产业的发展过度重视其经济属性及商业价值。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为行政主导型,“文化搭桥,经济唱戏”,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观念中,文化产业最重要的产业,不是文化。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文化的独特属性,现代行政领导下的文化产业发展忽视文化资本的文化属性。 四、我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分析 (一)政府缺乏与文化产业发展配套的机制。1. 行政管理中缺乏与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文化不是简单机械复制,文化是思想的发散创造,这也是文化发展的根源,而我国政府在文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一、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阶段评价 经过新中国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成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在改革中萌动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成都市的文化产业呈现出逐年加快发展态势。2000年全市文化部门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产出为1.33亿元,实现利润960.3万元。2001年总产出增加到1.57亿元,实现利润1793.9万元。2002年总产出为1.80亿元,实现利润855.7万元。2003年总产出为2.1亿元,实现利润3249.7万元。到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65.81亿元,占全市地方生产总值3.0%。2000年以来的5年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全市有文化产业活动单位5391个,个体经营户18967个,其中行政事业性单位538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5.21万人,占全市城镇就业人数2.6 %,其中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82万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2%。 (一)成都文化产业现状特征 成都文化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在产业规模、发展形态、体制环境、市场基础等方面均已形成良好的条件,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04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我国文化产业分类,按照这个分类,成都已经具备文化产业各行业类别,基本形成了文化产业圈层体系,并在所有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具备较完备的产业样态,储备了加快发展的后劲和条件。 2.文化优势产业逐渐崛起。政府支持,市场培育,成都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形成了几个在全国有地位的文化产业集团,打拼出了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 3.文化产业多元投资格局正在形成。多年来政府投资文化事业单一格局已被打破。2004年,成都市出台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允许民间资本投资文化领域,文化仅靠政府投入的传统格局已经被打破。 4.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和文化基地建设迈出可喜步伐。一街之距的《四川日报》为主的四川报业集团和《成都日报》为核心的成都报业集团,构成成都的报业文化区。在《中国西部印务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以锦江区为中心,建设集创意设计、印刷加工、物流配送及印刷人才培养为一体的“西部印务产业基地”,正在成为西部印刷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成都市政府制定了数字娱乐产业“两个中心、四个一百工程”的发展规划,拟在3—5年内初步培育和完善我市数字娱乐产业链,把成都打造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成为世界数字娱乐企业发展的重要聚集地。 5.丰富的文化活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成都曾是全国举办“中国电视节”的两座城市(上海和成都)之一,每两年一次的“中国四川电视节”,是中国电视界和世界电视界盛大的交流盛会。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地方风味饮食、民间工艺品和民俗文化活动种类繁多,都江堰每年的放水节、中国成都国际熊猫节、每年春节的庙会等,她们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为成都市民津津乐道,而且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人。成都既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文化年”,共开展大型

争创文明城市提高城市魅力

争创文明城市提高城市魅力 争创文明城市提高城市魅力 争创文明城市提高城市魅力 文章标题: 争创文明城市提高城市魅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升**城市魅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是市委、市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今天专门召开创建领导小组成员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经验、分析形势、部署工作,更加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创建工作。会上,*书记将要作重要讲话,我首先就创建工作的特点、重点、难点和下阶段的工作安排作一个发言。 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新情况、新特点中央提出明年要命名表彰首批全国文明城市,这是中央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市自2001年成为首批省级文明城市以后,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要经过几年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上个月在全市动员大会上,*书记又明确要求我们切实抓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各项工作,力争在2017年创建成功。回顾前几年创建工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应该说有条件、有基础、有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是有良好的思想基础。从市委、市政府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城市文明创建是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城市品位提升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各项实际工作的重要载体,真正把它放在重要位置来抓、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二是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去年GDP超千亿,财政收入超百亿,目

前有条件、有能力可以集中财力、物力进一步改善城市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改善人们生活。三是有扎实的工作基础。文明城市创建已先后经历了16个年头,通过扎实有效的活动开展,市民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城市风貌形成了鲜明特色,软硬环境建设力度日益加大,创建氛围不断加浓,齐抓共创的工作格局也初步建立,并积累了不少好的创建办法和成功经验。**已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荣誉。这一切都为我们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增添了工作亮点、打下了扎实基础。四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通过几年来的创建工作,真正使群众受教育、得实惠,受到群众欢迎,也吸引了群众参与。这次市委、市政府再次提出要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既是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更是符合和顺应了广大群众的强烈愿望,必将会得到广大群众的积极拥护和响应,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增强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要建成全国文明城市,任务还十分艰巨,困难多、压力重、时间紧。 1、从《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分析,工作的要求高、难度大。前阶段我们对《测评体系》中七大类119个项目257个具体指标进行分析解读后,深深感到全国文明城市考核无论是测评内容、还是分值设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过程、重在积累等特点,侧重于考核市民的基本素质、社会的文明程度、政府的服务水平和群众的满意程度等“软指标”。并且在《测评体系》中对些“软指标”都进行了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 体系研究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来源:添加日期:10年08月27日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世界城市大竞争的时代,这意味着国际化大都市之间的竞争程度更为激烈,竞争范围更为广泛。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与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内容,已经从经济综合竞争力层面逐步扩大到文化竞争力的层面。当国际化大都市的“硬实力”——经济综合竞争力具备了相当的条件时,“软实力”——文化竞争力则成为竞争的重要“筹码”。这表明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程度,已经从单一指标转向多重指标。根据世界城市发展的实际,在城市的经济力、政治力要素指数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最具竞争意义、发展潜力、时效性的要素,往往是城市拥有的文化实力。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文化既是经济、政治发展水平的精神投影,也是经济、政治发展的物质表现,是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中最难以把握却又必须把握的要素,在未来的城市竞争力要素中将会占很大比重,城市之间新型竞争将基于文化领域与经济领域的双重博弈。本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的城市,有文化竞争力的城市。① 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底蕴的深厚和文化发展体制的现代化。许多发达国家在经历工业文化的长期发展之后,已经认识到城市文化的复兴对于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近年西欧展开城市复兴运动,其中文化旗舰项目成为城市复兴的重要战略,这项重要的发展战略计划包括对一些传统产业已经衰落的城市进行复兴。因为在产业衰落的同时,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均遭到破坏。城市复兴计划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在物质空间、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方面,对城市进行全面改善,使城市的经济活力重生,恢复已失效的社会功能,改善生态平衡与环境质量,并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举办盛大庆典活动、文化旅游、体育赛事等文化措施,使这些城市综合提升其文化、经济和城市形象。这一举措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采取经济手段激活城市发展力的同时,国际组织及各国文化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文化政策,以实现文化的长期与稳定的发展。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会议制定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发展最终可以用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

城市文化及文学研究

历史变革 昆山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居住。 古名娄邑,春秋战国时期先属吴,后属越,继又归楚。吴王曾在这里豢鹿狩猎,故又名鹿城。秦置娄县。南朝梁大同初年(535-536年)始名昆山县。唐天宝十年(751年),分置华亭县,昆山县治由昆山(今松江县小昆山)迁至马鞍山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又分置嘉定县。元代曾升昆山为州,明代复为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置新阳县,与昆山同城分治。民国元年(1912年),昆、新两县并为对外开放昆山县。1949年5月13日昆山解放。1984年列为开放县。1987年末,有7个县属镇,13个乡,467个行政村,54.87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596人。主要为汉族,另有回、满、彝、蒙古、布依、土家、哈尼族88人。 革命传统 昆山人民富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 隋末,就有朱燮领导农民起义军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斗争。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昆山军民抗击围城倭寇,历时45天,大小30余战,终于将入侵的倭寇赶出家园。清初,全县人民奋起反抗清朝统治,杀县丞,烧县衙,推王佐才率师起义。后遭清军镇压,起义失败,王佐才不屈而死,全城军民被杀者十之有四。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占领昆山,同治二年(1863年),清军大举反扑,在半个多月的昆山保卫战中,守城军民殉难者数以万计。清末,锦溪、巴城、陆家桥、正仪、杨湘泾等地,先后发生农民抗粮抗租斗争。辛亥革命前不少昆山籍人加入同盟会,参加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爆发,昆山人民举义旗,逐知县,迎来光复。 民国14年(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中共党员刘重民来昆宣传反帝爱国,各界民众积极响应。民国15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中共党员王芝九来昆开展革命活动,帮助筹建国民党昆山县党部,并建立中共昆山独立支部。民国28年,昆山创建第一支抗日武装--陶一球部队,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后整编为新四军江抗第三支队第一中队。同年开始建立县、区抗日民主政权、地方武装和群众组织,抗日活动遍及城乡。"皖南事变"后,革命武装力量受挫,党政军人员大部北撤,留守党员仍坚持原地斗争。民国32年恢复昆东、昆南抗日武装斗争,并发展了淀山湖抗日游击根据地,在斗争中壮大了地方党组织。抗战胜利后,地下党发动群众,积聚力量,同国民党反动派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迎来了昆山的解放。在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中,在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在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有113名烈士为国捐躯。 著名人物 昆山人文荟萃,人才辈出。 自宋至清有进士476人,其中武科17人。南宋范成大,为当时文坛四大家之一;大学士、文学家卫泾“忧国忘家,始终一节。”元有名士顾阿瑛,精于音律诗画,终身不仕。明有卢熊,著有《吴郡广记》、《苏州府志》、《兖州府志》;有航海家费信,随郑和、杨敏四下西洋;有大学士顾鼎臣,疏请改筑昆山县城,免遭倭难;有哲学家魏校,为一代名儒,南都四君子之一;有著名文学家归有光,为古文运动代表,称唐宋派;有戏曲家顾坚、魏良辅、梁辰鱼,为昆剧的创始人;有苏州反税监斗争领袖葛贤,世称葛将军。明末清初,有杰出思想家、爱国学者顾炎武,他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传颂于世;有文学家归庄,归有光曾孙,所著散曲《万古愁》,论者比作《离骚》;有著名教育家朱柏庐,著有《治家格言》,历代流传;有画家龚贤,金陵八家居首。清有徐乾学、徐秉义、徐元文同胞三鼎甲,号称"昆山三徐"。清末民初,有南社著名诗人、画家、教育家胡石予,与钱名山、高吹万并称江南三大儒。民国以来,有协助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的徐祖贻和历代国民党要职的叶楚伧、钱大钧等。 著名人士有书法家方还,天文学家朱文鑫,植物学家蒋英,棉花专家俞启葆,农学家于景让,物理学家周同庆,文字改革先驱朱文熊。还有曾任交通大学校长的吴保丰,著名音乐教育家丁善德,动画片导演徐景达,评弹艺术家顾宏伯、严雪亭等。科学家、企业家美籍华人王安博士,女钢琴家奥籍华人王纪音都是昆山人。

城市宣传片文案范文

城市宣传片文案范文 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城市宣传片大热的现象。但是,诸多城市宣传片的水平参差不齐。城市宣传片在城市形象建构上并未突出地方特色,从而导致城市宣传片在城市形象建构上出现同质化的现象;下面是有城市宣传片文案范文,欢迎参阅。 万千精彩归宿城招商宣传片脚本影片目的:形象升级、招商宣传影片时长:8分钟 主线:通过“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串联整个宣传片。 关键词:五行、精彩、生活。 影片主体共分三部分: 一、总体概括,引出五行宿城说。大画面大全景,春夏秋冬瞬息万变不离宿城。 二、按五行顺序,逐一表现宿城概况、优势、实力等。风生水起自天成,画面由“水”入手,水生木生火生土生金,“金”收尾,即以宝地宿城结尾。 三、总结,憧憬美好未来。引用五行说法,三线之间,是为美好宿迁人间。 分镜故事版镜号分镜画面画面说明字幕解说词1日出过程(不需要全出)古往今来曰“世”。 2潮汐上下四方曰“界”。 3宿城城市全景掠影宿城,一个浓缩的真实世界。城市宣传片策划方案镜号分镜画面画面说明字幕解说词4城市四季变幻这里,春夏秋冬,分时化育。5城市生活大场景金木水火土,万物相生。 镜号分镜画面画面说明字幕解说词6从宿城的河流、(骆马湖,洪泽湖京杭等)湖水到雨天(镜头由远及近、由大及小表现形式可带

女演员)宿城区是宿迁的主城区、座下区,全市政治、经济、金融、 交通与文化中心。 7从宿城的河流、(骆马湖,洪泽湖京杭等)湖水到雨天(镜头由 远及近、由大及小表现形式可带女演员)风生水起自天成。水。恬淡。干净。完满。水,照见最初的宿城。 镜号分镜画面画面说明字幕解说词8植物生长过程特写到宿迁生态环境掠影水曰润下而生木。 9宿迁古迹建筑掠影宿城,自古被誉为“第一江山春好处”、 “华东的一块净土”,10宿迁生态环境掠影净洁的土地,源于冥冥 中绵绵密密的自然生长力。 透露着古老的生态气息和巨大张力。 11画面定格大树或树林(仰拍)并淡出 镜号分镜画面画面说明字幕解说词12城市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木曰曲直而生火。 13立体交通(3D)天人合一的空间里,生命、自然、信仰,相互 融合,生生不息。现代宿城,全方位立体交通网和得天独厚的区位 优势正使这里成为国内外有识之士投资兴业的一方沃土。14五大主 导产业分别给特写,红红火火生产景象目前,开发区按照产业集聚、转型升级的要求,15纺织服装产业 镜号分镜画面画面说明字幕解说词16新型建材产业 17电子机械产业 18食品酿造产业已初步确定了以纺织服装、食品酿造、机械电子、新型建材、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五大支柱产业,致力推进宿迁市 智能电网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新型特色环保建材产业园三大 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声画同步)并相继取得傲人成绩。19新兴产 业 镜号分镜画面画面说明字幕解说词20园区全景火曰炎上而生土。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

成都 一、历史沿革 成都为1982年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4500年城市文明史,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公元前四世纪,古蜀国王开明九世于“广都樊乡”(今双流境)“徙治成都”,构筑城池,是中国2300多年城址未变、城名未改、延续至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和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发展历程、文化兴衰、历史文化遗产都具有相当的独特性。 成都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古蜀文化、水利文化、丝路文化、三国文化等传统文化基因,4500年的文明史,2300多年的建城史,为成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与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青城山、青羊宫、宝墩、三星堆、金沙遗址、武侯祠、杜甫草堂、大熊猫基地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 二、地域特色 成都的城市布局注重与自然环境充分结合,形成了川西平原上“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的整体特征。成都古城城市空间格局的传承性极强,至今仍保持着大城、皇城、少城的格局,府、南河环抱古城,形成“三城相重、两江环抱”的特征,并保留了的独特的道路网络。 三、历史文化资源 成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个,分别为成都市和都江堰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3个,分别为新都区、崇州市、邛崃市;中国历史文化

名镇6个,分别为安仁镇、新场镇、平乐镇、洛带镇、五凤镇和黄龙溪镇;省市级历史文化名镇18个,省市级历史文化名村8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省市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56处;世界遗产2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2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2项;历史文化街区12片;古树名木8459余株。 1、历史城区 历史城区传统格局保护较好,目前仍呈现出“两江抱城,三城相重”的古城格局,街巷北偏东30度的走向得到良好保护与传承。着力保护历史城区传统格局。保护规划强化并划定自唐代传承至今的历史城区范围界限,延续历史城区街巷肌理与空间格局,重点保护“城水关系”,修缮城墙遗址等。 2、历史文化街区 成都市共规划历史文化街区18条。按照《成都市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要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当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街巷肌理、空间尺度、历史风貌,保护与之相联系的建(构)筑物等物质形态和环境要素,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成都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03处,大致分为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几大类,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50处。自1961年以来,成都市先后有7批38处文物保护单位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数量逐年增加,文化遗产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