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君子人格

君子人格

君子人格
君子人格

君子人格

一、君子要安贫乐道

在这一主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一位真正的君子处于贫困的处境之中时,要学会安贫乐道,在困境中安之若素。当他看到自己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时仍能“不改其乐”,不禁感叹“贤哉,回也!”而当他看到追求真理的士人中有“耻恶衣恶食者”,便认为“未足与议也”。这都说明了孔子对这一品质的看重。

在我看来,孔子这一观点的确精辟。一个人,对自己的理想不断追求并以之为乐,做到“乐道”,自然面对条件不好的生活及各种困境时不会怨天尤人,便是“安贫”。“安贫”是“乐道”的外在体现,而“乐道”是“安贫”的本质及精神支柱。比如同样是下棋,练段考级的人可能感到枯燥,而真正的“棋迷”才能无时无刻不想着它。王国维先生口中学习的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便是最好的诠释。

可是,孔子所说的难道便已是追求理想的最高境界吗?我认为,非也。针对现实而言,在实现理想的路途上所存在的坎坷越来越多,安贫乐道已难以满足我们的追求,我们需要“乐道不安贫”。面对挫折,当然不能面对它谈笑风生;在坚定理想的同时,我们更要想办法克服之。“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化“安贫乐道”的精神动力为“乐道不安贫”的现实作为,才能真正到达理想的彼岸。

二、君子须重行慎言

“敏于事而慎于言”是多次出现在孔子对君子的评价中的话语。夫子的学生中,子贡和宰予算是口才一流的人了,但这位老师却对这二位评价并不甚高。他对子贡的评价是“器”,还算客气;对说话妙语连珠却白天睡觉的宰予就只说“朽木不可雕也”,都懒得去批评。可见孔对巧言之人并不如何看重。相反的,他认为君子应当先做后说,不做不说,说了就一定要做,做了却不一定要说。

我们来看看这简单的话中包含着什么吧!“先做后说,不做不说”体现了君子办事认真谨慎,踏实稳重和品质;“说了一定要做”便是要求君子须言而有信,言出必践,就是说要“耻其言而过其行。”而“做了不一定说”则较为困难,就是告诫人们要谦虚,即便你为此事出过大力也不必宣扬得人尽皆知。这样看来,重言慎行四字几乎包括了君子应有的诸多美德,所以做到自然极难。无怪夫子说“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话语中的道理是会变的。如今,“先做后说,不做不说”已成为许多人办事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借口;“做了也不一定说”又为一群事后诸葛亮所曲解。那么为了适应当代的需要,我们可以提炼出新的内涵:说了就做,做了就说,敢做敢说,实事求是。这样,才能正确地在生活中正确运用千年前的智慧。

三、君子须严于律己

严于律己,似乎听上去有些与自己较劲的感觉。孔子可不这

么看。他认为君子的自我完善就像骨器与玉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一个严格的过程。一个人,若想成为一位真正的君子,又怎能不对自己严格要求呢?当他专注于修正自身哪怕最微小的缺点时,对周围的事物对他的影响自然就不会干扰他了,便可“人不知而不愠”,便可“不患人之不己知”。君子们整天想的是:我是否有缺点需要改正;而小人们想着:别人是不是尚有瑕疵?久而久之,品德自分高下。

西方有哲人说:“上帝给了人们两只袋子,一只装满优点,另一只装满缺点。前一只挂在胸前,后者挂在背后。从此人们紧盯着自己的优点与他人的缺点,却忘记了身后的袋子。”但我们身边一些品德高尚的人,能够时时举起一面镜子提醒自己要减轻身后的袋子。这些人其实只不过是能够真正地严格要求自己,从而迅速地提高。

我常常想到:一名剑客若想成为天下第一,并非易事。若双眼被浮名所吸引,必将走上邪路;只有留一只眼观察自己,时时反思,方可修成正果。愿事斯语。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内涵探析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内涵探析 文献标识码:A 《论语》全面塑造了一种君子人格。探讨《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内涵,有利于挖掘传统文化遗产,推进社会建设。 孔子将儒者分为圣人、君子、士三个人格层次。士是一般儒者,圣人是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君子人格是孔子着力提倡的道德修养。作为“君子儒”典范的孔子具有高尚的君子人格。“君子”见于《论语》107次。孔子所谓君子包含两种:身份意义的君子,即有贵族身份而未必有道德学问的人;道德意义的君子,即非贵族身份而有道德学问的人。《论语》中道德君子约出现39次。现对《论语》中君子人格内涵略作探析。 一、尚德重仁,孝悌安乐 首先。德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本内涵与至高要求,“君子怀德”(《里仁》)。 其次。仁义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内涵。作为道德标准的“仁”见于《论语》105次。牟宗三说。“仁为儒家哲学之中心,亦即中国哲学之中心”。仁本质在“爱人”,即对人类的爱,包括积极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和消极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颜渊》)。孝悌是处理家族内部关系的要求。“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

礼;祭之以礼。”(《为政》)孝即孝顺、孝敬、孝养父母;悌指尊重兄长。 最后,“君子坦荡荡”(《述而》),“不忧不惧”(《颜渊》),安乐自得。梁漱溟先生认为,乐为孔子生活最显著的态度,君子人格显著的特征目。 二、用礼贵和,恭让忠信 美国芬格兰特认为,人类的尊严在于礼仪。君子是一尊神圣的礼器。礼见于《论语》74次删,指礼仪、礼制。有学者认为,儒家思想核心是礼。孔子主张运用礼仪规范人的行为,“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君子以仁为本,以礼为质,学礼立身。“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以礼约文;“君子和而不同”(《子路》),“礼之用,和为贵。”(《学而》)用礼和谐恰当最可贵。礼还利于养成恭、让、忠、信等道德,“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三、重义轻利,改过徙义 义即适宜,指内心的道德约束。即做事合于礼仪。义见于《论语》24次。“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卫灵公》),“义”是君子的修身原则和必备品质。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 义”(《公冶长》),因态度恭敬、事上负责、施恩于民、役民合道而获君子美誉。“行义以达其道”(《季氏》),“见

君子_孔子的理想人格

第35卷 第4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月Vol.35 No.4Journal of Sout hwest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J uly,2009 君子———孔子的理想人格 胡继明1,2,黄希庭1 (11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市400715;21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404000) 摘 要:“君子”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典范;仁爱的宽广胸怀、中庸的处事准则、重礼的道德规范、智明而圣的自觉意识、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不欺的为人品行等是其基本特征;其价值目标是内圣外王。 关键词:孔子;理想人格;君子的基本特征;内圣外王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841(2009)0420007205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一书中。李泽厚先生讲到:“我至今认为,儒学(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在塑造、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1]1“《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1]2孔子在《论语》一书中论述的理想人格有君子和圣人。君子是孔子极力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圣人则是孔子想象中的最高人格,是一种超现实的最理想的人格。因此,本文仅对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进行探讨。 一、君子———孔子理想人格的典范 理想人格作为一种最为完善的人格模式与人格典范,是指人格结构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各种特征完备结合与有机联系。 “理想人格本是晚周社会文化变迁中的产物,从先秦的时事看,理想人格正与知识分子普遍要求统一天下的愿望相整合。”[2]30孔子在《论语》里关于人格形象描述的词语有圣人、君子、志士仁人、成人、惠人、贤 人、善人、有恒者等,唯有“君子”才是孔子极力倡导、推崇和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典范,是比较现实的能够实现的理想人格,而“圣人”则是想象中的最高人格,在当时的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虚悬一格的超现实的最理想的人格。因此,“君子”是他一生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即他所培养的“君子”亲社会(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生命意义感(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君子”在《论语》中共出现107次。“‘君子’一词原为对贵族的通称,自孔子始,才赋予其道德含义,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完美人格者的称谓。”[3]张立文认为:“君子是孔子认为现实社会中可以实现的理想人格,圣人是个可得见的终极人格。”[4]孔子认为要成为“君子”,其构成要素包括仁、义、礼、知、信等作为“人”应具有的品质,同时,只有“君子之质”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君子之行”:见利思义、临危不惧、言而有信。“孔子的人格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基础之上的,是一种理想的人格理论。他的理想人格即所谓‘志士仁人’,学习并向这个方向最高目标奋斗的人就是‘君子’。背离志士仁人这个目标,违背君子的思想和言行规范的人就是‘小人’。‘小人’是孔子唾弃的一种人格类型。”[5]从人格的角度讲,人最理想的行为模式是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模式,将个体的自我人格融合到社会整体人格之中,不断追求 7 3收稿日期:2009205206 作者简介:胡继明(19632),男,重庆忠县人,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在站博士后;重庆三峡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人格心理学以及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2007年度“春晖计划”科研合作项目“孔子教育思想对青少年健全人格发展的影响”(S2007212 63003),项目负责人:胡继明;西南大学博士后研究课题“孔子健全人格的理论解读”,项目负责人:胡继 明。

《论语》君子人格及其当代价值

2012年10月刊 改革与开放 浅议《论语》君子人格及其当代价值 朱晓晖李海峰 (西安外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陕西西安710077) 摘要:“君子人格”是《论语》中提倡的当时社会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内涵丰富,其主要规定性表现为:好学善思、仁爱明智、重义守信、自强不息、豁达宽正、心怀天下等品质。这些内在规定性使其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现代社会公民健康人格的养成、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论语》君子君子人格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对人的现代化特别是公民的现代健康人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化,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人格,……这样的国家才真正称之为现代化国家。”[1]《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如何挖掘《论语》君子人格的内在规定性,使其成为塑造现代人格的重要精神资源,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一、“君子”称谓的演变 “君子”的称谓,西周时就已经普遍流行。最初的“君子”一词主要是作为具有一定身份的贵族或是有地位的人的通称。由此可知,“君子”在最初是不具有“道德”的内涵的,仅只是作为一种身份、地位的称谓。 作为一种通称,对君子也就可褒可贬。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氏族贵族特权的衰落,“君子”专指当权贵族的情况逐渐改变,有时一也用来称呼亲爱的人或受尊敬的人,逐渐从身份地位上的概念演变为道德品质的内涵。尤其是孔子比较明确地提出了以品格为标志的“君子”概念,确立了以道德理想为目标的理想人格。 二、《论语》中君子人格内涵之规定性 《论语》是一部集中反映了孔子言论和孔子思想的古代经典。《论语》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而孔子把君子人格作为当时社会的理想人格。这种君子人格既立足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所具有的现实性品格,同时又具有对理想无限追求的超越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君子好学善思 好学、深思是君子人格的优秀品质。 君子首先应当勤奋好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明确说明了君子应该是勤奋学习,修身养性之人。“君子博学于文”(《论语·雍也》),君子学习一切知识智慧来充实自己的内在,净化自己的心灵。“君子不器”(《论语·为政》)指出了君子不能像只具备特定用途的器具一样,要具备多种才能和技艺,要“博学于文”,这样才能不背离君子之道。 君子人格中的好学与善思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不可偏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也就是说,君子不仅好学同时善于思考、反思。“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君子区别于他人,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思考,特别是对自己一举一动的反思,从思想到行为严格要求自己,追求自己的言行与仪表的完美”[2],“思”就是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检讨,看是否符合君子人格的标准。 (二)君子仁爱明智 “仁者爱人”,“仁爱”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核,是一种道德信念,君子以能坚守这种道德信念为特征。而作为君子坚守的内在信念的仁,是在亲情基础上,通过“推己及人”的方式形成的一种做人、待人和处理人我关系的态度。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君子无论处于什么境地,都坚守仁,不违仁。君子这种仁爱的品格首先表现为善待自己。“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坦然面 对宠辱,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沮丧,乐观面对现实。其次,善待亲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君子帮助别人、成全别人,遇事应先替他人考虑,对他人采取宽容的态度。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明智是君子具有的基本品德之一。何为“智”?其一,知人,了解自己、理解别人。所谓“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日》),君子应对各种不良的言辞有及高的辨别能力,所以君子知言而知人,知言而慎言,这是君子明智的重要表现。其二,知仁、知信、知礼、知义。“择不处仁,焉得智”(《论语·里仁》),“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其三,知是非。“宰我问日:‘仁者,虽告之日,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君子尽管心地善良,救人心切,但绝不可能被完全不合情理的事所蒙蔽。 如果君子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就不足以称为智。 (三)君子重义守信 重义是君子的重要特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论语·里仁》),君子“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体现了“义以为上”的道德情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追求义或利,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行义”是君子的本质,“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在面对利与义的选择时,君子要“义以为上”。但是,孔子倡导的君子并没有将“义”与“利”绝对地对立起来,而是要求君子“见利思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尤其是当义利不能两全时,君子应舍利而取义。君子面对“利”或富贵,就要以“道”取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忠信守诺、大义凛然是君子人格的基本内容。“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君子无信就做不成事,就无法立足于社会。可见,孔子把诚信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也就是“言而有信”,“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论语·子路》),“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 (四)君子自强不息 自强、自立、奋斗不止是君子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君子人格倡导自强不息的精神,要求人们好学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主体自身的品格,君子要“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论语·宪问》),因为“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君子严格要求自己,自立自强,靠自己发奋努力成功。君子关心现实,努力实践,为实现自己理想而不懈奋斗,“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君子具有坚强的意志而不屈服于外力。这种挺立生命,刚健自强、追求不息的人生态度,正是君子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五)君子豁达宽正 通达、宽宏、公正,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是君子的内在追求。 “君子坦荡荡”(《论语·述而》),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君子泰而不骄”(《论语·子路》),豁达大方是君子为人处世的原则。“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君子不单凭语言来荐举人,也不单凭人而否定他的言论。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论语·子张》),君子尊敬贤德的人而包容群众,称赞好人而怜悯不行的人。“君子周而不比”(《论语·为政》),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 192 --

浅谈君子人格

《经典世界的儒家哲学》中期作业 题目: 浅谈君子人格 姓名:王荣闯 学号: 专业班级: 任课教师:彭国翔 上课时间:周一11,12节周二11,12节

目录 闲话两句 (3) 君子人格的诠释 (4) 1.恕道——君子道德品质的来源 (4) 2.中庸——君子的处世之道 (5) 3.亲民——君子的修炼环境与方向 (6) 4.无适无莫——君子的杀手锏 (7) 5.慎独——君子与伪君子之辨 (8) 君子人格的实现 (10) 主要参考文献 (10)

浅谈君子人格 姓名:王荣闯 学号: 班级: 摘要,本文主要以《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为研究对象结合自身对于现代社会的思考讨论了什么是君子人格以及如何实现君子人格。其中,君子人格的论述是从恕道、中庸、亲民、无适无莫、慎独五个方向来论述的;君子人格的实现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角度来论述当代大学生如何实现君子人格。 关键词:恕道、中庸、亲民、无适无莫、慎独 闲话两句 初看作业的要求,我的内心第一反应是:老师曾经花了这么多节课的时间,讲的不就是什么是君子吗?四个主体记忆尤深。那这不就成了一个很机械的作业了吗?只要分析一下四个主体不就可以了?但我转念一想,老师和助教哥哥都那么机智,事情似乎并不是那么简单。君子人格和君子的四个主体论是有区别的,依愚之见,君子人格偏重于君子的道德主体,当然也包括其他主体的部分内容,毕竟两类说法是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对君子进行分析,不免交错。私以为老师着重讲了人为什么要有四个主体属性才能成为君子,但对四个主体特别是道德主体所包含的内涵没有特别详细的论述,所以我想这份作业是想让我们分析这部分的内涵也就是所谓君子人格,并从中体会修炼自身的道理吧!想到这里,我自然的想到了所谓的“仁义礼智信,忠恕敬诚勇”等我们朗朗上口的君子品质,但我并不想就此论述。诚然它们属于君子人格无疑,但只是君子人格的某一表象,这样寻找下去将是无穷尽的。正所谓“理一分殊”,我想肯定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去使得君子表现出如此多的良好品德。又如《大学》所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因此我想抓住重点,舍弃末端,讨论君子人格的几个重要特征。但因所学有限,所思有限,有些观点不免拙劣肤浅,还望老师同学批判斧正。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doc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第16卷第3期(2011)甘青离奸孑拒V o1.16No.3(2011)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石芳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孟子提出的理想人格的标准范型——”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浩然之气”,”舍生取义”等丰富内涵,具有自信自尊,刚正不阿,舍生取义,杀生成仁,至大至刚,充塞 天地等精神特征.”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养成则要遵循存心寡欲,持志养气,意志磨砺,反求诸己的”居仁由义”之道. 关键词:孟子;人格;”大丈夫”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11)03—026—04 孟子不仅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 而且在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链条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上承孔子思想之统绪,下启宋明理学之端倪,直接从人之 内在心性出发,发掘他所理解的道德主体的价值和实现方 式,一次又一次地张扬着自己的主体意识.作为先秦儒家的 杰出代表,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圣人理想人格思想,提出了

“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 一 ,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丰富内涵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圣人理想人格思想,提出了理想人格 的标准范型——”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认为普通人只要善于发现和扩充自己与生俱来的”善端”,就可以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尧舜等圣人的理想人格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即”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孟子公孙丑上》).只要人们认真去做,都可以成为尧舜一样的圣贤,从而揭开了圣人的神秘面纱,即作为理想人格典范的圣人同样是现实社会中的一员,这就为普通人成就理想人格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尧,舜,禹,商汤,文王的圣人目标仍缺乏具体的标 准,为此孟子提出了更利于践行的”大丈夫”理想人格,将理想人格进一步形象化,具体化,为人们实现理想人格的途径提 供了更具体的操作规范,具有丰富的内涵.这种”大丈夫”的 英雄气概涵养了中国人不卑不亢,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伟大民族精神. 其一,孟子提出”大丈夫”应有高尚的志节,独立的人格, 决不向权贵低头.他们坚持正义,扞卫真理,崇尚道德,乐行 仁道. 孟子提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分析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分析 【摘要】孔子在《论语》中树立了君子人格这一人格典型,其中孔子对“君子”这一概念的含义做出了修正,认为君子是求“道”,并学以致其道的人。君子这一与小人相对的人格有其独特的内涵,包括君子的德性、君子的学问、君子的形象和君子的境界等多个方面,探究君子人格的内涵,不断进行君子人格的修养,对当前社会建设仍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君子;小人;君子人格;德性 一、君子与人格 1.何谓君子 “君子”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无逸》篇中,在西周、春秋时期,“君子”这一概念最初产生时,是对有权位有财产的贵族、统治阶级的统称。君子见于《论语》107次,孔子的所谓君子主要有两种含义:身份意义上的君子,即有贵族身份可以没有道德的人;道德意义上的君子,即有道德而无贵族身份的人。 “君子”一词通常意义上是与“小人”相对的,在产生初期,君子表示对有身份地位人的统称,而小人就指那些无权利无财富被人统治管理的劳动者们。而孔子则提出了“君子—小人”二分式的人格类型说。据研究,“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107次,其中表示“有才德之人”的“君子”共106次,指“在高位”的“君子”只有1次;“小人”一词在《论语》中出现24次,其中表示“无德之人”的“小人”共20次,意指“老百姓”的“小人”共4次。 2.人格的所在 想要真正了解君子人格,何谓人格也是需要去认真考察的。关于人格一词,它源自拉丁语“persona”,是面具的意思,意味着向社会显露自己。现代西方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荣格等认为人格是个体在遗传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是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的总和。而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人们则给人格赋予了品质价值的涵义,人格已不仅指个体内在的潜能和资质,更侧重于个体的社会性和社会性自我。当前最普遍的人格定义涵盖了三个层面:其一,人的道德品质;其二,人的性格、气质、能力、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要素;其三,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及其外在表现。 中国古代并没有人格一词,但是却有“人品”“品格”等词语表达与“人格”相近的含义,且更侧重其伦理道德意义。在中国,理想人格更多的表现为实现其道德人格,理想的道德人格是人生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孔子看来,理想的人格主要是君子人格,并且是否为君子并不取决于其经济政治地位。换言之,君子并非主要是从经济与政治的意义上来讲的,君子另有其本质性的内涵。 二、《论语》中对君子人格的具体阐释 首先,孔子继承沿用了“君子”与“小人”原初的含意。在文章许多句子中谈到的“君子”,明显的表现出了它有与“民”的政治地位相对的贵族和统治者的意思,但是继续探索的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君子并非仅仅是从经济和地位的意义上讲,而另有其本质上的内涵。 1.君子的德性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他的“仁”学思想,“仁”作为一种伦理思潮,经孔子总结和发展之后,有着自身相对独立的思想内容和伦理价值,集中反映了君子的德性。

儒家君子人格结构探析.

No.8,2010 General,No. 367 UCATIONAL RESEAR 儒家君子人格结构探析* 许思安张积家 [摘要]君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代表。采用词汇学假设,探讨儒家理想人格——君子的人格结构。结果表明,儒家理想人格——君子的人格为四因素结构,包括社会性因 子、践行因子、中和人格因子和统合人格因子。揭示君子的人格结构,对儒家思想研究有

重要理论意义,对青少年健全人格培养有重要实践价值。 [关键词]儒家;理想人格;君子;人格结构 [作者简介]许思安,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讲师、博士;张积家,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广州510631 人格反映一个人的特点,代表人的生活态度 和生活方式,影响人的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人际 和谐、生活幸福与事业成功。 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都在苦苦思索这样一 些问题:什么样的人格才称得上是理想(或健全 人格?理想人格的结构怎样?采用哪些途径可 以培养人的理想人格?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渗透 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人格的理解与思 辨。儒家理想人格“君子”一词的人格含义也必 须通过探查它在人们心中的心理意义才能有全 面而准确的理解。 一、研究方法 (一初始项目的形成 采用词汇学假设研究儒家理想人格的结构, 首先要搜集儒家代表人物描述理想人格的词

汇。词汇来源是否可靠,关系到研究质量。儒家 思想形成于先秦,从汉代起,历经多次改造。因 此,后世儒生的许多看法不一定代表儒家思想的 真谛。因此,词汇来源应以原始儒家的论述为 主。但是,什么是原始儒家?这一问题也颇多争 议。孔子在世时,学说并未产生显著影响。儒学 在战国初期得到发展,但也未广泛流行。到战国 中后期,由于孟轲和荀卿的阐扬与发展,遂成为 显学。又由于孔门弟子众多,对孔学的取舍不 同,各执一端,从而使儒学发生分化,分裂为子 张、子思、颜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孙(荀氏、 乐正氏八派(《韩非子·显学篇》,其中对后世影 响最大的是孟氏之儒和荀氏之儒。孔子最注重 “仁”和“礼”。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 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孟氏之儒发—————————— *本文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民族语言对民族心理的影响”(项目批准号:08JJOXLX269、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语言加工的认知 机制和语言对认知的影响”(项目批准号:06JDXMXLX01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中文

做人要讲君子人格及答案

做人要讲君子人格及答案 作者:沈栖记得英国作家威尔逊曾对"贵族”下过这么一些标准:虔诚的、道德服从的、绅士的、乐于助人的、敢讲真话的,如面对灾难,是敢于自我牺牲的;倘若只有钱而没有社会责任,只能叫暴发户或土财主。在西方,称得上是贵族,那他首先得有财富,有地位,生活在社会底层者,再有道德,再有操守,再有自我牺牲精神,他与贵族也是绝缘的。我国历代倡导的君子则不然,无论财富多寡、身份贵贱、地位高低、年龄长幼,只要有君子人格,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堂堂君子。"君子”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经儒家学派的不断演绎、诠释而得以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虽说随着时代的进化和文明的进步,"君子人格”已赋予现代的色彩和内容,但是,这些积淀在文明最底部的是非善恶观念以及由此而推导的善良行为规范,则是构成了当代中国文明的基石。儒家文化对中国最大的贡献,便是把中华及周围民族带出了野蛮,带进了文明,并崇重"礼”和"法”作为言行规则。儒家素来力倡"五常”,视之为"君子人格”的底蕴。倘若我们摒弃"仁义礼智信”中的等级制内涵,不无合理成分,它对于平等的民主社会仍是一种可资的优良的精神资源:"仁”与博爱大体相似;"义”相通于某种普世性原则的政治预设;"礼”有着尊重和维护他人并进而维护自身尊严的含义;"智”自是一种为人不可或缺的良知和慧识;"信”乃是诚信、共识,社会成员相处和合作的前提。尽管儒家文化充斥着大量的封建主义毒素,但散见于儒家典籍中的有关"君子人格”的信条则是穿越时空、超越阶级的,

它并没有过时,也决计不会过时。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所提供的一份在线调查,为我的这一断言作了佐证。这份在线调查显示:85.7%的受访者肯定当下需要"君子人格”(值得注意的是,其中70后和80后的受访者超过6成);针对"当代''君子人格''的核心是什么?”的问题,排在前三的依次是"仁”(73.6%)、"信”(71.7%)、"义”(65.5%);受访者最为推崇的中国儒家文化中关于"君子人格”的论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排在首位(54.5%),次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52.7%),再次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42.7%);89%的受访者直言当下社会"君子少见”,36%认为"几乎没有”,仅9.9%的人认为"君子常见”。——这些调查的数据虽然存有随意性和简约化的不足,但它也昭示了这么一个社会态势:当下社会健康发展亟需辈出君子,亟需倡导"君子人格”。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利益的分化与侵蚀、观念的多元与错位、社会的发展与阵痛,使得"君子”的挺立与"君子人格”的生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道德沙尘暴”,整个社会的价值坐标亟待重新确立。当然,我们不能把人性庸俗化,觉得人生在世只图名利,也不能把人性理想化,觉得人人可以成为纯粹的天使,靠谱的假设是:"人之初”不论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人性总是充满着弱点,需要社会规范和道德信条的制约,人的行为一旦服从于这样的规范和制约,善良的人性便会蔚然成风,肮脏的人性也会向善良的人性低头,久而久之,外在的道德压力内化于人心,被迫也就演化为自觉,从而"道德生态”得以呵护,"君子人格”得以崇尚,中

浅析孔子君子人格的标准及其塑造

浅析孔子君子人格的标准及其塑造 ——以《论语》为文本 蔡振磊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 [摘要] 两千多年来,孔子的君子人格对中华文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君子, 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道德典范、理想人格,成为了志士仁人追求的人生目标。君子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才能成为君子,一直为人们所希望了解。以《论语》为文本,在对书中关于君子内容地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孔子的君子人格进行一番阐述和解读。 [关键词] 孔子君子标准塑造 一提到“君子”,对中国文化略有了解的人,都会在脑海当中浮现出一个品格高尚,以天下为己任,具有远大抱负和理想,言谈举止温文尔雅的人物形象。而这一人物形象的来源同诞生于春秋时代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孔子将君子作为一种理想的人格范式首先提了出来,并大力倡导君子之风。[1]孔子的君子人格,经过后世儒家学者地传承和完善,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两千多年来,做一名真正的君子,成为了每一个志士仁人追求的人生目标。时至今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君子人格,仍然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格修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论语》作为研究孔子思想的宝贵文献。从《论语》入手,通过对书中关于君子内容地整理和分析,进而真正理解、把握孔子的君子人格。 一、君子释义 “君子”一词并非孔子首创,在孔子之前的典籍中便已出现。例如《尚书》中出现8次,《诗经》中出现186次,《周易》中出现20次。①在这些典籍中,虽然“君子”的含义并不固定,但从总体上看,“君子”一词主要是指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特别是与庶人百姓相对的贵族在位者。如“呜呼!我西土君子。” [2] (《尚书·周书·泰誓下》)“彼君子兮,不素食兮。”[3](《诗·魏风·伐檀》)“君子豹变。” [4] (《周易·革·上六》)到了孔子那里,他赋予了“君子”更多道德品质的内涵,使“君子”一词更多地被用来指代一个人品格的高尚。例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5](《论语·颜渊》) 在《论语》当中“君子”一词共出现了107次,遍布全书的20个章节。②从这些关于君子的论述中,可以大体得出在孔子心目中君子的含义。首先,君子与小人相对,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这里的小人,是指道德修养较低的人。通过与其的对比,来反衬出君子的高尚。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5](《里仁》)“君 ①此处数据根据以上三本书的电子版并结合纸质版本对照统计得出,其中《诗经》中“君子”的出现次数包括标题在内,《周易》一书特指不包括《易传》。 ②此处参照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中的数据,并经过验证得出。

论君子人格在现代社会的实践与其必要性

论君子人格在现代社会的实践与其必要性 在国学课后,最让我深思的,就是君子人格是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一个理想的君子人格的生命写照,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君子仁德的要求很多,这些仁德的胸怀在实践的时候为避免主观的过溢,维持行政管理体系的稳定,必须以礼来规范。如果行为处世只知动机上的善意,却不知遵守一个人际交往中的实际的话,那么在社会活动中将会产生许多冲突与争执,这就是不智的行为。做事谨慎是对的,但是不重视情境的需要、不知以礼节之,就会反而显得胆小怕事,令人讨厌。勇于任事是应该的,但是不重视适度的礼节份际,就会破坏大家共事时的和谐气氛,而显得自己是一个鲁莽无礼之徒,造成别人做事的麻烦。豪爽耿直是对的,但是若不知道别人的处境,只是一味的直来直往,那么对于他人的生存将造成极大的压力而使自己不受欢迎。 我们由以上的话语就可以体会,有理想的君子不是只有动机上的善良与心理上的仁心就够了,在社会实践理想的时候必须要有敏锐的智慧,这个智慧来自于对于人性的透彻,人性是很麻烦的,是很细腻的,守礼守得好就是君子,否则其实就是内心隐藏了小人的格调。 君子小人之别,看似差异甚大,但当人们的动机隐藏在内心深处

之时,这个区别就会很难察觉,由此可见,社会事功中的人际互动是艰难的。许多我们成长中的同学朋友,虽然大家在同样的环境下学习成长,但才性品德不同,一起读书学习是有的,但是也能一起追求修身养性以及追求社会理想的朋友就不多了。社会中是充满了陷阱的,对于周遭的小人的防范是时刻要注意的,要小心防范小人的伤害,在小人面前要注意他的心思欲望所显现的细微的企图,在对谈之际要注意言语上的谨慎,莫要一时口快得罪小人而遭受莫大的伤害。由此可见讲话应对的重要。对于同守正道的人,该说的话要实时告知,否则对人不义,你可能害他做出错误的决策,而对于小人,有些话是不该说的而说了,造成社会的伤害或民众的受害,那你就很不应该了,有智慧的君子应该不失去结合君子的机会也不会发生讲错话的情况。 最后,我想说,君子的修养有很多要求,但归根结底仍然是君子必须有现实的能力,必须能够真正实践,真正落实到对百姓的照顾上,光说不练、愤世嫉俗、自命清高者,不管书读得再多,都是不许的。 总之,人生的真义仍在投身社会实践之中,这才是孔子所标举的理想的儒家君子型态的真正重点。 如此说来,当今社会需不需要君子人格的呢?答案是肯定的。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

君子的人格理想

君子的人格理想 许继莹 中国的君子人格理想是儒家的人格理想。几千年来,儒家的君子人格理想在传统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继承和发扬其积极因素,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当代人而言,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思想中,关于人生的修养以及个人向内心探求从而达到某种境界的学说十分丰富。“君子人格”是儒家做人的理想或人格追求。实际上,儒释道三家都有着各自的人生修养境界说。儒家是成仁,道家是逍遥和素朴,佛家是成佛。就道家的逍遥而言,是成为真人或仙人。以《老子》的话来说,是做到“无私无为”,道家在强调超然物外的逍遥的同时,也强调回归素朴本真之性,即在精神上回到赤子式的婴儿状态。就是如何摆脱功名利禄的引诱,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的问题。 一君子求学的动机 儒家学说向来把为学动机看得十分重要。进行道德学问的学习,首先得要明确为学的动机,学了不是说说而已,更不是用去换取功名利禄,不是哗众取宠,或以道德学问为资本,去换取外在物质利益,这不但不能成就自己,反而丧失自己。 二如何成为君子 人本身是可以改变的,人的道德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提升的。古代的学或学问并不一定是现代意义的文化知识的获得和积累,而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中视、听、言、行、思等人伦道德的践行。因此,中

国古代的学或学问,是上自帝王、下至庶民的所有社会成员均能够参加的普遍性活动,而这种学或学问,也就是成就君子人格的道德实践。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别人待自己不好,不是要去责备别人,而是要多检查自己,使自己的道德水平提高,从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孔子曾说过:“克己复礼为仁。”也就是说,自己要制约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才可称得上仁。张载认为,克己就是不贪私利,只要改过从善,不自暴自弃,还是可以成为君子的。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里仁》)孔子的弟子曾参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孔子也曾说过,对于自己的过失应当严格地自责。 自我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决不是可以一蹴而就。孔子曾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孔子从自身体会中得知,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要经过漫长的自我修养过程。总之,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强调人们要朝内层层打开,层层内推,以达到自我人格的完善。我们所说的为学目的,为学的方法,克己与自省等,正是《大学》中的这段回文:“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孟子指出环境的磨练的意义。他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三君子气象

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对当代人格教育的意义

毕 业 论 文 中文题目: 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对当代人格教育的意义 英文题目: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in the Contemporary Personality Education 姓 名 钟柳苑 学 号 04011204 专业班级 汉语言文学04本2班 指导教师 杨凯毅 提交日期 2008年4月 教务处制 惠州学院 HUIZHOU UNIVERSITY

目录 引言 (1) 1当代青少年人格缺憾及原因 (2) 1.1 “知”的缺憾 (2) 1.2 “情”的缺憾 (2) 1.3 “意”的缺憾 (3) 2学生健全人格的内涵 (4) 3君子人格的内涵 (4) 4君子人格的培养及其对当代人格教育的启示 (6) 4.1德教为先 (7) 4.2博学于文 (7) 4.3为仁由己 (8) 4.4为人师表 (9) 结语 (10) 注释 (11)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引言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种种对于理想人格的设计,也形成过许多塑造理想人格的教育思想。其中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具有特殊的地位。孔子是最早全面展示人格问题,关注人格教育的伟大教育家。对他的人格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进行整理和挖掘,将会拓宽我们对当今人格教育的认识,进而推动我们人格教育的发展。“君子人格”是孔子为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所设计的理想人格。在纪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中,每一篇都论及君子,共出现了107次[1]。《论语》中所展示的君子人格“在千余年的系统

《以“君子”作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阅读题及答案

《以“君子”作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阅读题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以下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君子”作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人们仍将“君子”作为人格美的典范。在孔子之先,君子主要指统治者而言,自孔子后才成为主要以道德为标志的理想人格。很多论著中都有这样的解释: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论语》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君子内心的人格修养来自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的前提和基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拥有洞穿宇宙人生的犀利眼光与广阔视野。孔子重视学习儒家典籍,强调在政治实践中贯彻礼乐教化的原则,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想。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表明,“诗”在孔子时期是君子修身的重要项目。正是通过学“诗”,君子才更具有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仁义,知礼。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精神化的人,他追求的不是物质和名利,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感,其核心就是仁义。仁者,爱人;义者,宜也。但很多时候,人总要面临仁义与利益的选择。《里仁》篇对此表达了明确的看法:“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君子知礼,以礼来处理人与自身、他人、社会的关系。《论语》中以君子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礼节来表明君子好礼的品质。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最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在周礼几近消亡时,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了,孔子表现得十分不舍。他难以割舍的不是礼的具体形式,而是礼所包含的精神导向作用。这不仅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恋,更是对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的不舍。 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君子”形象所承截的人生美学价值一直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君子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是理想形象:博学多识,仁义知礼,德行高尚:有治国安邦之能;处下位不馁,居上位不骄。在道德和行为上,君子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始终令人神往。当今时代,作为有知识有理想的一代人,我们仍然向往君子式的人生。 (摘编自杜晓丹《论语》中君子的人格之美》) 1.下列关于“君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一直以来都有把“君子”作为理想的道德人格典型的传统;即使在今天,人们依然把它作为人格美的典范。 B.虽然“君子”曾经是指统治者,但根据诸多论著的解释可知,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C.《论语》中的“君子”,不仅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而且有着极好的行为准则,所以他们有着几近完美的人格。 D.“君子”要想实现自己的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借以提升内心的人格修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台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只学习而不思考或者只思考而不学习都是不可取的,唯有二者结合,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和洞穿一切的眼光与视野。 B.在孔子时期,“诗”是君子修身的重要内容。体现君子人生美学意义上价值的仁义和知礼,正是通过学“诗”获得的。

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历史局限及负面影响

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历史局限及负面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对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考察与分析,试图从儒家自身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阐述其历史局限、内在矛盾和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说明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思想已经不堪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重任。 【关键词】孔子;君子人格;权力;道德思想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儒家学说对我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乃至个人的精神世界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按照其道德理论和实践谋取功名利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人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剧烈的变动,中国社会的道德构成日趋多元化,传统儒家道德已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关心中国传统文化命运和中华民族价值观念走向的人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甚而提出新时期的“礼崩乐坏”是缘于对儒教长期的批判,试图重建儒家伦理以恢复传统道德观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并对抗当下的各色价值观。然而,儒家道德学说因其历史局限性、自身理论困境等因素已不可能担当此任务。 一、“君子”辨正 杨伯峻先生对《论语》中的“君子”有两种界定:一种是有道德的人,一种是身处高位的人。这一论述比较符合史实,但是实际上有道德的人不一定身处高位,身处高位的人不一定有道德,那么孔子是怎样将它们结合为一体的呢?孔子的道德思想可以表述为“成圣之学”,即以一种理想的人格作为道德实践的最高境界。可以说,儒家道德思想的全部内容和思维方式都是围绕着成圣之路而展开的。正是由于儒家的道德实践旨在成就一种圣人的品格,因此儒家思想的落实必然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可以承担这一理想的社会群体。“君子”就是能够负载儒家道德理想,躬行儒家道德规范的理想群体。圣人是最高理想,非一般人可以达到,那么人们就应该按照君子的标准来实践儒家道德规范,不断“超凡入圣”。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君子”是对居于统治地位的贵族的通称,所以君子这个概念自开始就是一种身份的认定,孔子虽然打破了传统的等级界限,奉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但是身份本身就包含有对特定行为模式的要求,所以这种身份中包含了对一个人在被认定了的身份之后的道德评判。中国道德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道德要求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所有的规范都是依身份而定。“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句话,其中就既包括了对身份等级的确认与肯定,也包含了相关的道德要求。在孔子生活的“礼崩乐坏”的时代,旧的等级秩序以及附着于这一秩序的行为规范已不再能有效地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孔子面临的课题就是要为当时的人们确定重新划分社会等级的依据和尺度,从而为等级制度的恢复和巩固提供更牢靠的基础。孔子继承和发展周礼表明他是想打破旧的按血统划分的等级制度,确立道德规范和文化修养的权威地位。 但在孔子看来,确认道德规范和文化修养的权威并不是对身份认定的否认,君子作为一种身份的概念在孔子的思想里是一以贯之的,他对道德的强调反而从另一侧面重新确立了君子在社会中尊贵的地位。所以,君子就有双重的含义:首先是身份的认定,其次是道德的修为。孔子心目中的道德概念只能是“君子之德”,代表着贵族阶层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不可能反映出一般人的价值倾向和利益要求。孔子讲君子-小人的对立,目的是确认君子身份的优越地位,以论证等级制度的合理性。这在《论语》中多有表述: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论语·先进》)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论语·阳货》)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 以为谤己也。(《论语·子张》) 所以在孔子的观念中,只有君子才能成为其道德实践的主体。孔子通过他的教育实践,对

君子人格

君子人格 一、君子要安贫乐道 在这一主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一位真正的君子处于贫困的处境之中时,要学会安贫乐道,在困境中安之若素。当他看到自己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时仍能“不改其乐”,不禁感叹“贤哉,回也!”而当他看到追求真理的士人中有“耻恶衣恶食者”,便认为“未足与议也”。这都说明了孔子对这一品质的看重。 在我看来,孔子这一观点的确精辟。一个人,对自己的理想不断追求并以之为乐,做到“乐道”,自然面对条件不好的生活及各种困境时不会怨天尤人,便是“安贫”。“安贫”是“乐道”的外在体现,而“乐道”是“安贫”的本质及精神支柱。比如同样是下棋,练段考级的人可能感到枯燥,而真正的“棋迷”才能无时无刻不想着它。王国维先生口中学习的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便是最好的诠释。 可是,孔子所说的难道便已是追求理想的最高境界吗?我认为,非也。针对现实而言,在实现理想的路途上所存在的坎坷越来越多,安贫乐道已难以满足我们的追求,我们需要“乐道不安贫”。面对挫折,当然不能面对它谈笑风生;在坚定理想的同时,我们更要想办法克服之。“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化“安贫乐道”的精神动力为“乐道不安贫”的现实作为,才能真正到达理想的彼岸。

二、君子须重行慎言 “敏于事而慎于言”是多次出现在孔子对君子的评价中的话语。夫子的学生中,子贡和宰予算是口才一流的人了,但这位老师却对这二位评价并不甚高。他对子贡的评价是“器”,还算客气;对说话妙语连珠却白天睡觉的宰予就只说“朽木不可雕也”,都懒得去批评。可见孔对巧言之人并不如何看重。相反的,他认为君子应当先做后说,不做不说,说了就一定要做,做了却不一定要说。 我们来看看这简单的话中包含着什么吧!“先做后说,不做不说”体现了君子办事认真谨慎,踏实稳重和品质;“说了一定要做”便是要求君子须言而有信,言出必践,就是说要“耻其言而过其行。”而“做了不一定说”则较为困难,就是告诫人们要谦虚,即便你为此事出过大力也不必宣扬得人尽皆知。这样看来,重言慎行四字几乎包括了君子应有的诸多美德,所以做到自然极难。无怪夫子说“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话语中的道理是会变的。如今,“先做后说,不做不说”已成为许多人办事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借口;“做了也不一定说”又为一群事后诸葛亮所曲解。那么为了适应当代的需要,我们可以提炼出新的内涵:说了就做,做了就说,敢做敢说,实事求是。这样,才能正确地在生活中正确运用千年前的智慧。 三、君子须严于律己 严于律己,似乎听上去有些与自己较劲的感觉。孔子可不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