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肩关节置换

肩关节置换

肩关节置换
肩关节置换

人工肩关节置换术的并发症及防治

自1893年法国医生Paean施行第一例人工全肩关节置换术(Total Shoulder Arthroplasty,TSA)以来,术后的并发症一直都是困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主要问题,并直接影响手术的成败和人工假体在体内的存留时间。TSA除有人工关节所共有的常见并发症外,其中有些并发症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去防治。

人工全肩关节置换病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假体松动、盂肱关节不稳定、肩袖损伤、假体周围骨折、三角肌功能障碍、异位骨化、神经损伤、术后感染等。

(一)、假体松动

假体松动是全肩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翻修的主要原因。松动的诊断包括临床松动和X片上的松动: 临床松动的诊断主要根据疼痛和功能下降等症状,而X片上松动的诊断标准为:假体下沉或周围透亮区完整并且超过2mm。X片上松动较普遍,但临床松动相对较少。X线上存在透明线与假体的松动并无明确的因果关系,透明线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松动或预后不佳,有可能此时假体柄的固定仍十分稳定。Walch报道86个TSA中,48%的盂假体周围出现X线透亮区,但只有2例X线诊断为松动,且有症状,最终需行翻修术。Neer对有X线松动的46个全肩关节置换患者平均随访10年以上,未发现1例临床松动

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盂假体松动的发生率高于肱骨假体。Gofield长期随访113个肩,75个盂假体骨水泥界面有X线透亮区,其中44%有明确松动证据,49%的肱骨假体发生位置移动。关节盂的松动与疼痛相关,而肱骨假体松动与疼痛无关。Neer报道194个全肩关节置换患者中30%的盂假体周围有X线透亮区,但临床症状不明显,2例肱骨假体有影像学松动证据,症状明显,但并未行翻修术。Neer发现90%以上的X线透亮区在术后早期即可观察到,经过随访证实为非进展性,归其原因可能是骨水泥技术应用不当。然而有人术后立即摄X线片,未发现透亮区,经随访3年之内开始出现,表现为进展性。松动的进展与术后功能的下降和疼痛增加有关,可能预示着症状性松动的逐渐发展。因此对临床上松动出现时间的早晚有待进一步探讨。

随着组件型假体日趋广泛的应用,头柄分离也成为术后的潜在并发症。术中仔细清理假体周围的骨性组织、软组织以及骨水泥,拭干血液,确实、牢固的装配可有效防止头柄分离的发生。假体方面的考虑:肩关节假体的正确置入是平衡周围软组织张力和维持肩关节稳定的基础。它包括3个方面:(1)适当的后倾;(2)适当的假体高度;(3)适当直径的肱骨头假体。

正常的肱骨头相对于关节盂存在一定程度的后倾,但个体间差异很大。多数作者在应用肩关节置换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中将假体置于30o~40o的后倾,并根据是否合并脱位而增加或减少后倾的角度(合并后脱位则适当减少后倾,合并前脱位则适当增加后倾)。术中确定后倾的角度需要一些解剖标志的辅助,如肱骨髁上轴线以及结节间沟。由于创伤患者的肱骨近端骨折多粉碎严重,很难判断结节间沟的解剖位置,因此多依据肱骨髁上轴线来判断肱骨头假体后倾的角度。

适当的假体高度对维持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张力和肩袖止点的重建有重要意义。假体置入过深而使高度过低(常见于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肱骨外科颈部分骨质缺损严重)将导致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张

力降低,导致术后出现半脱位或脱位,并且影响三角肌的肌力而影响肩关节的活动。假体置入过浅而使高度过高将导致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张力过大,且易出现撞击, 影响术后肩关节的活动。肱骨头假体直径的大小也对肩关节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直径过大将导致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张力过大,从而限制了肩关节的活动度,并且加剧了关节盂的磨损。而直径过小会导致肱骨头与关节盂间的接触面积减小,从而造成肩关节的不稳定。只要假体达到稳定,多数作者赞成选择相对较小直径的假体,以利于术后肩关节活动度的恢复。

肩关节假体的固定方式至今仍是有争论的问题。至今骨水泥假体仍是使用最多、获得经验最丰富的假体,临床疗效满意。紧密匹配型(非骨水泥)肱骨头假体因长期随访约发生50%假体松动,故难以令人接受。但Fenlin JM远期随访36个骨长入型(非骨水泥)肱骨头假体,仅1个双极肱骨头假体松动,未观察到其它假体周围有X线透亮线和假体松动发生。使用骨水泥型还是非骨水泥型肩盂假体的指征尚不明朗。许多研究报道两种假体的松动发生率类似。一般认为肩盂骨质量较差的患者,还是选用骨水泥肩盂假体较好,以利术后早期功能锻炼;骨质较好的,两种方法均可选择。

松动与骨水泥的关系也一直是争论的焦点。Wallace比较了骨水泥与非骨水泥型盂假体植入的结果:41%骨水泥型和23%非骨水泥型X线片上可发现透亮区,骨水泥组中金属盘后缘偏心磨损和金属盘下局部骨质溶解也被发现,这些发现提示延长随访时间可观察到影像学进展性松动的趋势。尽管非骨水泥型早期并发症很高,但中长期随访结果,两组差别不大。另外,Sneppen对51个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行62个NeerⅡ型TSA,平均随访92个月,12个非骨水泥型肱骨假体中5个X线证实有进行性松动,而50个骨水泥型肱骨假体中却没有松动的X线征象。因此他推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晚期用骨水泥型肱骨假体也许是较为理想的。

由于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常并有骨质疏松症,因此大多数作者主张应用骨水泥固定假体柄。尽管组件型肩关节假体柄的近端存在利于骨质长入契合的预喷涂设计,但由于骨折粉碎严重时肱骨外科颈处骨质缺损严重,假体柄近端无法与髓腔骨质接触,因此也需要应用骨水泥固定。Neer等认为非骨水泥型假体只适用于年轻、骨质较好的患者,以及那些因过去的手术而存在感染可能性的患者。

全肩关节术后肱骨头假体上移与肩袖撕裂的程度有非常显著的关系。虽然临床上常常无明显症状,但因肱骨头假体与肩盂上部形成关节面而产生偏心性负荷,最终致假体松动。选择适当的假体可能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从原则上讲,需行肩关节置换且伴难以修补的肩袖撕裂的患者,以限制性假体为好,但由于此类假体有相当高的机械性松动及假体周围骨折而受到限制。Amstutz采用半限制性全肩关节假体治疗10例伴肩袖大片撕裂的患者,经42个月随访,7例假体松动行翻修术,效果亦不满意。因此,有人建议对肩袖大片撕裂的需行置换的患者采用单纯人工肱骨头置换更为合适,虽不能解决肱骨头假体上移问题,但可减少假体松动的发生。

(二)、术后肩关节不稳定

正常盂肱关节的稳定性依靠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复杂而精细的协同作用来维持。小的应力由肩关节表面的对合性、关节内固定的容积、大气压以及关节液产生的粘附作用等相互抵消。中等应力依靠三角肌和肩袖肌肉的协同收缩作用进行对抗。较大的应力则由关节囊,盂唇结构以及骨性结构的限制来抵抗。人工全肩关节置换手术会改变和干扰这些结构,因此可能造成不稳定的情况出现。如果术后出现不稳定,肱骨假体近端的移动会引起肩盂假体偏心定位,产生一种摇马(Rocking-horse)现象,最

终肩盂假体松动的危险性大大地增加。

正常盂肱关节的稳定依赖于关节周围肌力的平衡,同时与肩关节囊、关节盂与肱骨头之间的骨性轮廓有关,这个精确平衡的任何破坏将导致肩关节不稳定,表现为半脱位或症状明显的脱位,可向前、后、上、下脱位。尤其是骨性破坏,如骨关节炎中关节盂后部磨损将产生早期半脱位,而且任何假体的植入都要求合适的规格,避免由于假体不匹配而产生继发不稳定。各种研究表明不稳定发生率在0%~38%之间。Lohr在44个翻修术中发现关节不稳定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后方不稳定出现比前方早。

研究发现术前有肩袖废用者与术后肱骨假体近端移动有高度相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肱骨近端移动十分常见,近端移动提示肩袖的撕裂或功能下降。Jens报道了52个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了62个TSA,平均随访7.7年。有25个肩术前就有显著的近端移动,其中有19个肩术后仍有近端移动。余37个肩术前无近端移动,术后16个肩有肱骨头半脱位。Sneppen对51个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行TSA,51%术前出现肱骨近端移动,平均随访92个月,术后55%有移动,但移动的存在并不明显影响术后疼痛的缓解与运动范围、外展肌力和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虽然肱骨近端移动与功能下降和不确定的疼痛相关,但其主要的问题是进行性肩盂假体松动的危险性增加,肱骨近端移动导致肩盂假体偏心定位,产生摇马现象,最后引起肩盂假体松动。Jens报道17个肩因盂假体偏心定位,59%出现进行性松动,而中心定位的45个肩盂假体松动仅占33%。John

提出粗暴的手法复位容易发生术后假体松动。

上方不稳定多继发于三角肌的强力收缩与肩袖肌肉功能不全而造成的肌力不平衡,常见于肌肉收缩协同性失调的情况,如冈上肌力弱、肩袖止点重建失败等。术中大、小结节重建不确实、肩袖止点重建位置欠佳、肱骨头假体过大以及术后不适当的康复治疗是发生上述情况的常见原因。在全肩置换中,肩关节假体的上方移位使肱骨头在活动时与肩盂假体的上方相对应,从而导致在关节盂上产生偏心性压力,增加了骨-骨水泥界面上的应力,因而可能造成肩盂假体的松动。

下方不稳定可造成肩关节主动活动受限,肩关节外展90°以上水平的活动性丧失。这通常是因为假体置入过深而导致肱骨长度减小,使三角肌力臂变短、三角肌力弱而造成的。因此,术中正确地重建肱骨的长度是防止肩关节下方不稳定的关键。另外,三角肌附着点的破坏或术中过度牵拉,以及腋神经损伤亦可能造成三角肌功能受损而导致肩关节的下方不稳定。

前方不稳定最常见的因素包括假体后倾不足、三角肌前方部分功能丧失以及肩胛下肌重建后断裂。Wirth等发现只有在肩胛下肌断裂或以前的手术破坏了完整的喙肩弓的情况下才出现明显的前方半脱位或完全脱位,而手术技巧粗糙、肌肉组织质量差、术后康复治疗不当以及肱骨头假体过大是造成肩胛下肌断裂的主要原因。

后方不稳定的因素包括假体后倾过大、软组织张力不平衡以及关节盂的磨损。因此术中假体的正确置入以及精确调节软组织张力的平衡是防止出现后方不稳定的关键。当临床征象提示明显的外旋受限并且X检查发现存在后方半脱位,应考虑到可能存在关节盂的磨损。对存在明确后方不稳定的患者应进行翻修手术,纠正异常的后倾角度,并根据软组织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关节囊紧缩成形术。

(三)、肩袖损伤

肩关节是全身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解剖结构由一个较大的肱骨头与一个较小的肩胛盂组成,故缺乏内在稳定结构。肩关节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关节周围的肌腱,特别是肩袖的完整性,而肱骨大结节的正确复位对肩袖功能的恢复十分重要。大结节的异常,对肩关节置换术后运动功能影响较大。可能产生肩关节松弛,撞击综合征,肩关节功能障碍,肩关节不稳等。大结节骨折常导致肩袖撕裂回缩,修复时应将损伤的肩袖重建至结节上,必要时可用肩胛下肌转移重建。对于陈旧性肩袖损伤则需视具体情况予以修复或重建。

肩袖损伤也是人工全肩关节置换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为2%,多为肱骨头假体向近端移位发生撞击而造成。但是存在肩袖损伤的患者并不一定出现明显的症状,并且通过抗炎、热敷以及针对三角肌和残余肩袖肌肉及固定肩胛骨肌肉的肌力恢复性康复治疗,多可得到满意的效果。只有对那些急性创伤性肩袖损伤合并明显的症状或严重功能受损的病例才考虑手术治疗。但在相当一部分患者术后仍出现复发性肩袖撕裂或术后肩袖功能无恢复。

肩袖止点的重建是人工全肩关节置换术中的重要步骤。确实、牢固地重建大、小结节是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并直接关系到术后康复。重建肩袖止点的方法有多种,其原理是一致的:将大、小结节固定于假体背翅上,并同时将大、小结节与肱骨干固定。应强调,肩袖止点重建的位置必须在肱骨头假体顶点的下方,若重建位置不正确,将导致肩袖肌肉的张力紊乱,并且导致术后发生撞击。

由于肩袖撕裂普遍存在,处理不当将导致持续疼痛、功能下降乃至疗效欠佳,因此对术前、术后肩袖撕裂的存在与否必须准确诊断。Neer认为肩袖撕裂并非TSA的禁忌证。手术和非手术治疗肩袖撕裂均可,手术对于防止肩袖再次撕裂和肩关节功能的提高效果还不确切。Neer报道5例创伤后肩袖撕裂,2例行修复术,3例保守观察,结果3例观察者均显示肩关节功能下降,但仅1例有不适感。报道中共91%的肩袖成形术效果理想。有人对13个TSA术后患肩不适者采用关节镜检术,术中发现有5例肩袖撕裂,4例行小切口肩袖修复,1例作大切口修复同时行肱骨假体翻修,效果均满意。Barrett 也报道11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中有3例术后肩袖撕裂,术中均发现肩袖变细。但这个并发症的确切发生很难判定,因为它们症状不明显,仅可通过随后X片显示的肱骨近端移动来推断。

(四)、假体周围骨折

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约为1%~3%。常见部位是假体柄周围肱骨干,并多为术中骨折。大多数情况下的术中骨折为手术操作过程中的失误所致,故可以避免。术中强力外旋上肢、扩髓不当以及暴力打入假体是造成术中骨折的常见原因。由于在处理肱骨远端髓腔时需要外旋内收患肢,若以患肢作为力臂强力外旋则易造成肱骨干的螺旋型骨折,术中对前关节囊的彻底松解以及在肱骨外科颈处应用单钩将肱骨近端拉出关节盂可减少所需的扭转应力。入点的选择对假体的置入也十分关键。正确的位置应位于肱骨近端松质骨表面外上方的偏心部位,由此开髓可保证扩髓钻正对肱骨髓腔的方向。若入点位置偏内则可能穿透肱骨外科颈或肱骨干内侧皮质。因为骨折患者常合并骨质疏松,使用电动或气动工具易穿透疏松的骨质,应手动扩髓。术后假体周围骨折大多与年龄、骨质疏松、是否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功能受损等因素有关。

关于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具体分析。Wright等根据骨折部位与假体的关系将假体周围骨折分为3型,A型:假体柄尾部水平骨折,折线向近端延伸超过假体柄长度的1/3;B型假体柄尾部骨折,折线未超过假体柄长度的1/3;以及C型假体柄尾部以远骨折。Campbell等提出的分型与Wright等的结果相似,但他们认为肱骨近端的骨折对愈合以及假体稳定性方面有着与肱骨干骨折

不同的特点。因此,将肱骨近端骨折单独作为一种类型,并结合上述分型将骨折分为4型。Ⅰ型骨折发生短缩或假体沉降的可能性很小,故使用缝合固定以及标准假体即可达到良好的结果。对于Ⅱ型骨折,只要假体柄长度能超过折线3个髓腔宽度即可对骨折产生稳定的髓内固定,必要时可辅以环行固定。Ⅲ型和Ⅳ型骨折多需要加长型假体并且辅以环行固定来进行治疗。对假体固定稳定的病例使用石膏管型和支具进行保守治疗也可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尤其在那些老年患者或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的病例,但可能大大影响术后的康复治疗而使肩关节功能受限。

(五)、三角肌功能受损

三角肌的保护对肩关节置换术的成败与否至关重要,在手术中过度牵拉、破坏三角肌在锁骨和肩峰上的附着点、腋神经损伤皆可导致术后三角肌功能受损,从而使肩关节功能严重受限。因此,术中应尽可能地保持三角肌附着点的完整性。Neer对194个TSA采用三种不同入路,第一种是短切口胸三角肌入路,从锁骨上分离三角肌的前部。第二种入路稍靠后,剥离三角肌的中间部分。结果第一种方法使三角肌前部肌力减弱,而第二种减弱中间部肌力。第三种采用长切口胸三角肌入路,由于保留了三角肌的附郦部,又可避免损伤腋神经,因此,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理想。

目前,许多医生为了使手术视野更清晰,常常选用肩关节前内侧“7”字形切口。需要注意的是在肩关节前方暴露肩关节,在牵开三角肌向外侧后,需切开肩胛下肌才能暴露肩关节囊和肱骨外科颈,这时要注意肩胛下肌前方的肩胛下动脉,保护腋神经。对于肱二头肌长头腱的处理,一般不作肱二头肌长头腱移位。因为一般在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中,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的止点均已破坏,而在后期修补时并不十分牢固,在这种情况下再切断肱二头肌长头腱并将其止点移位至肱二头肌短头侧,可能引起上肢肌力的不平衡,从而引起人工肱骨头下沉脱位。喙肩韧带是肩关节上方的稳定弧,不影响手术视野,故不需切断。如有损伤应给予完全修补,以免影响关节稳定,造成关节脱位。

(六)、术后感染

在人工全肩关节置换中的发生率较低,一旦发生将产生灾难性后果。1893年第一例肩关节置换就是由于慢性结核感染而最终失败。一般其易感性增加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如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老年、营养不良、异位感染灶等以及外来因素干扰,如有肩部手术史、免疫抑制疗法、化疗、皮质类固醇的应用等。除手术伤口被细菌污染外,关节假体和骨水泥等材料亦是增加感染的重要原因。有人观察到术后假体表面覆以许多糖蛋白,为细菌的附着提供场所,其粘着通过许多机制完成,包括范德华力;共价键、离子键和疏水键的相互作用;受体粘附等。同样,细菌对生物学植入物的独特亲和性也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细菌粘着、糖蛋白包裹、细菌的耐药性、假体的理化性质(化学构成和表面特征)。不仅如此,体外实验发现,骨水泥可抑制白细胞吞噬白色念珠菌的作用。

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应用、清创和灌洗、取出假体和假体重新置入、肩关节切除成形术、关节融合以及截肢,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选择。Wirth等认为如果是革兰阳性菌感染,可早期进行伤口探查,若假体固定稳定,在彻底的清创灌洗和使用足量、敏感的抗生素基础上可保留假体。如果为革兰阴性菌感染或深部感染,则应取出所有生物材料包括骨水泥,进行彻底的清创灌洗,并在感染科医师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时间维持6周。若局部软组织条件尚可,且不存在伤口培养持续阳性或其他禁忌症,可考虑重新进行肩关节置换。一期置换还是二期置换,仍有争论,有待进一步验证。

(七)、神经损伤

神经损伤的发生率较低,约为1%,受损神经包括臂丛、腋神经、肌皮神经、尺神经和正中神经,多为机械性损伤的功能麻痹,非手术治疗即可达到很好效果。但如果手术操作粗暴亦可造成难复性的神经损伤。因此术中操作轻柔,注意保护神经血管结构,有效地防止神经损伤的发生。

Cofield报道了417个TSA有18个出现了神经损伤,5例(7个肩)因为肿瘤而在术中应用氨甲喋呤,随后有3例(4个肩)出现臂丛疼痛,因而氨甲喋呤被认为是神经损伤的一个危险因素。另外,有研究表明,延长的胸三角肌入路与术后发生臂丛损伤存在一个显著的相关性,这主要归咎于术中暴露肱骨时为了保护三角肌附丽部而过度牵拉所致。Cordasco认为要避免神经损伤,术前应摆好体位,支撑好头颈部,允许肱骨有足够的伸展,手术过程中上臂轻度外展,以缓解三角肌紧张。此外,他还提出肌间沟臂丛麻醉可降低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八)、异位骨化

异位骨化作为人工全肩关节置换的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性尚不清楚,很多报道认为,其对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并不明显。Wirth认为产生异位骨化的风险因素:首先是外伤,如肱骨近段骨折或骨折脱位、严重软组织损伤、反复手法复位、延迟的手术治疗(超过7天)等,其次是骨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据报道骨关节炎有70%发生异位骨化,类风湿性关节炎亦达27%。因此,骨关节炎可能是发生异位骨化的一个危险因素。

(九)、人工全肩关节置换术后翻修

人工全肩关节置换失败的原因常由多种因素造成。Neer和Kirby总结了40例人工全肩关节置换翻修手术的病例,认为失败原因可归纳为3组:(1)术前情况不佳,包括神经肌肉损伤、感染或邻近关节存在骨性关节炎;(2)手术操作及假体方面的并发症,包括三角肌附着点的破坏,大、小结节不愈合或重建失败;(3)术后问题,包括残留不稳定及术后康复治疗不充分。导致肩关节置换失败的常见原因依次为盂肱关节不稳定,三角肌附着点破坏而功能受损,全肩置换术后关节盂假体松动,半肩置换术后关节盂磨损,假体柄松动,大、小结节畸形愈合或重建失败,软组织瘢痕粘连,感染以及组件型假体头柄分离。

(十)、人工全肩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障碍

肩关节置换术后可能出现肩部肌肉乏力,关节疼痛不适、僵直、活动受限,给患者工作、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导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肩关节置换术后的远期效果不仅取决于手术操作是否成功,而且跟术后严格的个性化康复治疗密切相关。

术后早期、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能防止肩关节僵硬,恢复关节正常活动范围,发挥正常生理功能。肩带肌肉力量的恢复对维持肩关节的稳定及发挥正常功能是至关重要的。肌力训练是康复治疗过程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一个环节。术后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减少肌肉萎缩,有利于维持肩关节良好的稳定性。

康复锻炼应该早期开始,才能取得良好疗效。术后1小时即可开始注意患肢肌肉力量的训练,从

患肢静力等长收缩开始,随着骨折及肩袖组织的愈合,逐渐增加肩带肌肉等张收缩,肩关节主动运动及抗阻肌力训练。术后2周内在三角巾悬吊的条件下锻炼关节功能,2周后作弯腰摆肩的钟摆式锻炼,6周后可去除悬吊作上举功能锻炼。这样可以尽可能避免废用性肌萎缩,使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修复到足够的力量和强度,从而保证肩关节功能的最大程度恢复。患者术后肩部肌肉力量的恢复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长期卧床可以引起骨量丢失,骨密度下降,骨强度降低,容易发生骨折。此改变称为废用性或制动性骨质疏松。关节置换多为老年患者,伤前大多存在程度不等的骨质疏松。再加上严重创伤及手术后伤肢长期固定。多数患者容易出现废用性骨质疏松。这很不利于关节置换后的功能恢复。

康复锻炼能防止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发生。从术后当天即可开始进行患肢锻炼。从被动、助动活动开始,逐渐过渡到主动活动。从等长肌力训练开始,逐渐过渡到等张收缩、抗阻肌力训练等一系列康复治疗方案。机械应力能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由肌肉收缩产生的外力作用于骨组织力学调控系统,可促进骨细胞的代谢功能,避免了因废用而引起成骨细胞活性减弱、破骨细胞活性增强所导致的骨质疏松。

瘢痕增生是导致关节僵直的病理学基础。瘢痕形成是组织损伤修复的正常过程。创面愈合后的5-7个月是瘢痕形成的高峰期。以后瘢痕开始逐渐成熟而软化。但其造成的关节畸形并不随瘢痕成熟而得到纠正。瘢痕成熟通常需要7个月或更长。所以防止患者肩关节僵直挛缩畸形的康复治疗必须贯穿术后整个康复过程,并且从瘢痕形成的初始期(术后1小时)即开始康复治疗的介入。早期强调在患者能够耐受的前提下进行轻柔、充分、有效的关节被动活动。中期随着软组织愈合强度的增加,加大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尽快达到患者伤前的水平。后期需要借助器械进行肩关节的牵伸练习。保持对肩关节瘢痕组织的持续牵拉作用防止其挛缩。

恰当运用康复治疗是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虽然在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具有较大的风险,但是只要根据具体病情实施个性化康复方案,患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将严重影响疗效。

总之,没有一个万能的、一成不变的标准人工全肩关节置换手术方案适用于所有患者,必须根据每例患者的不同情况作出个体化的分析,正确而灵活地进行调整以达到良好的结果。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轻柔操作、尽量保护软组织血运,选择适当的假体,尽可能地按解剖关系置入,肩袖止点的良好重建,充分的术后康复治疗等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如果能够这样,大多数并发症也是可以避免的。

近年来,随着生物材料、生物力学等基础研究的进展、假体设计的改进、临床经验的累积,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有望能同时达到满足解除疼痛、稳定关节、重建关节运动功能等的要求。虽然人工肩关节置换术与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上几乎同时开始应用,但它无论在实施数量及长期效果方面均不能与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相媲美,其主要原因是肩关节活动范围大、患者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高,而关节重建后的功能康复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周围软组织的条件。为避免并发症及改善预后,严格选择适应症、熟悉肩关节的解剖和力学机制、精确的重建技术和术后积极的康复治疗都是非常重要的。

肩关节置换简介

Shoulder arthroplasty, total/hemi shoulder replacement 前言 肩关节是一种球窝关节,球的部分由肱骨的近端呈球状的肱骨头组成,窝的部分由肩胛骨凹陷的关节盂组成。肱骨头(球)与关节盂(窝)配合形成了允许你活动肩关节。肩关节周围由关节软骨、肌腱、韧带、关节囊、肌肉组成以提供支持和稳定作用,并使肩关节活动自如。肩关节允许上臂在各个方向上旋转。肩关节的活动度依赖肱骨头和关节盂之间合适的关节关系。 什么是肩关节置换术(或肩关节成形术)? 根据美国骨科医师学会资料,在美国每年约有4百万人因为肩关节问题就医。这些肩关节问题包括从创伤(如骨折、脱位)到慢性疾病(如关节炎)。肩关节严重的关节炎、骨折、骨坏死等情况需要采用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或叫作肩关节成形术,使用人工的肩关节部件(假体)来替换疼痛的关节面或损伤严重的部分,减少关节的磨擦力(疾病或骨折造成关节面不平整,关节软骨缺损而增加磨擦,活动时造成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消除疼痛。 替换肱骨头的部件由一个柄和一个圆球形的金属头组成,替换关节盂的部件由光滑的塑料凹壳组成,与球形的金属头匹配良好。如果肩关节的两部分均用人工部件替换,就叫人工全肩关节置换术(total shoulder replacement);如果只替换肱骨头的部分,则称作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术(hemi shoulder replacement)或人工肱骨头置换术(humeral head replacement)。 人工肩关节置换术的原因有哪些? 有很多情况都需要肩关节置换术来治疗: ●最常见的原因是肩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严重的肱骨头骨折,包括骨折后马上置换及骨折治疗不成功造成肩关节疼痛或活动受限后再进行肩关节置换 ●肱骨头坏死 ●肩袖撕裂后长期未得到有效治疗,造成的关节炎 ●以前作过的肩关节置换有些情况需要翻修,重新手术置换肩关节 作肩关节置换术需作哪些准备? ●作全面体检以了解全身情况 ●同时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压病等需要在手术前治疗,得到有效控制 ●住院期间准备以及术后的康复计划、安排 人工肩关节置换术的手术过程 手术先在肩的前方作一个皮肤切口,由此切口深入可以暴露肩关节,不损伤三角肌。唯一切断的肌肉是肩胛下肌肌腱,手术快结束时再重新修复该肌腱在肱骨近端的附丽。显露开肩关节后要去除疤痕组织和骨刺。

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教学大全整理

人工肩关节置换术 全网发布:2011-06-23 20:30 发表者:曹学伟(访问人次:689) 尽管人工肩关节置换术与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上几乎同时开始应用,但无沦在实施数量及长期效果方面均不能与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相媲美,其土要原因是肩关节活动范围大、患者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高,而关节重建后的功能康复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周围软组织的条件。为避免并发症及改善预后,仔细选择适应证、熟悉肩关节的解剖和力学机制、精确的重建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 1、假体类型与手术指征 肩关节置换术包括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和人工全肩关节置换术。人工肱骨头置换术适用于难以复位的粉碎性骨折(Neer分类法中四部分骨折合并盂肱关节脱位者,肱骨头解剖颈骨折或压缩骨折范围超过40%者,以及高龄或重度骨质疏松患者肱骨近端三块以上粉碎性骨折)、肱骨头缺血性坏死、肱骨头肿瘤;非制约式人工全肩关节置换术适用于肱骨头有严重病损,同时合并肩盂软骨病损但肩袖功能正常者;只有在肩袖失去功能或缺乏骨性止点无法重建时才考虑应用制约式人工全肩关节置换术。 目前,对盂肱关节炎的患者行人工肱骨头还是全肩关节置换术仍存在争议。一般来说,除肩盂骨量严重缺损,肩关节重度挛缩或肩袖缺损无法修补,原发性或继发性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病情静止12个月以上)者外,应尽量选择行全肩关节置换术。而Charcot关节病患者因缺乏保护性神经反射而易使患肩过度使用,肩袖无法修补的肩袖关节病患者的肩盂要承受三角肌—肩袖力耦失衡所产生的偏心负荷,产生“摇摆木马”效应(rocking horse effect),两者均易导致肩盂假体松动,所以应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 2、技术要点 术前病史采集及查体要注意以下几点:患肩活动范围(确定患肩属于挛缩型还是不稳定型,以决定软组织平衡重建的方式及预后)、肩袖功能检查(决定行肩袖修补及全肩关节置换术还是因肩袖无法修补行肱骨头置换术)、三角肌功能检查(三角肌失神经支配是置换术的禁忌证)、腋神经、肌皮神经和臂丛功能检查(作为对照,以确定手术中神经是否受损)。 影像学检查的着重点:应在外旋位(30。—40。)X线片上行模板测量,选择肱骨假体型号;同时摄内旋、外旋及出口位x线片了解肱骨头各方向上的骨赘,有无撞击征和肩锁关节炎;摄腋位x线片了解肩盂的前后倾方向、有无骨量缺损及骨赘。必要时行CT或MRI检查。 手术时取30。半坐卧式“海滩椅”位(beach-chair position),患肩略外展以松弛三角肌。取三角肌胸大肌间人路,向外侧牵开三角肌,向内侧牵开联合肌腱(或自喙突根部截骨,向下翻转联合肌腱),切断部分喙肩韧带(肩袖完整时可全部切断),必要时切开胸大肌肌腱的上1/2以便显露。

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护理

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护理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骨三科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 年3月本院接诊的40例肩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 验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康复护理,对两组患 者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两 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444;P<0.05)。结论:对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康 复护理有利于患者恢复身体机能正常,提高患者手术康复有效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2-0475-02 在人体关节中,肩关节是活动度最大的关节,人们的生活质量与人体关节活动度的大小息息 相关。由于当前人口老龄化严重,人体骨质疏松提前,还有外伤导致的骨折现象越来越多[1-2]。人工关节作为一种人工器官,它可以挽救已经失去功能的关节,改善症状。人工肩关节 置换术可以适用于肩关节肿瘤、创伤性关节炎、肱骨近端粉碎骨折等。通过手术前后的功能 锻炼和康复指导,能有效帮助患者矫正关节畸形,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使患者生 活质量得到提高。本院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接诊的40例肩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 究对象,通过对比研究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接诊的40例肩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所 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20例患者中男8例,女12例,年龄25~66岁,平均42.3±5.9岁,5例肱骨近端粉碎骨折,5例创伤性关节炎,3例肱骨头坏死,7例类风湿 性关节炎,患者均为单侧,左肩12例,右肩8例。观察组20例患者中男10例,女10例, 年龄22~68岁,平均45.2±5.5岁,8例肱骨近端粉碎骨折,3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肱骨头坏死,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均为单侧,左肩9例,右肩1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 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悉且自愿 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术前对患者进行交叉配血、X线片、肝肾功能等常规检查。为患者做 好各种药物的过敏试验,并为患者做好皮肤准备。医护人员为患者讲解手术期间的禁食时间。对于肩关节损伤、关节炎等患者,在患者关节周围软组织进行按摩,若有剧烈疼痛可以给予 适当的止痛剂。对于意外创伤的患者通常上臂及侧肩部肿胀,可以抬高患肢高于心脏的15°,必要时给予患者呋塞米、脱水剂等。术后对患者进行贴胸固定时,注意保护尺神经以及桡神经,防止压迫患者关节后内侧部,损伤神经。 1.2.2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①术前一般护理:使患者病房保持通风,并多照射阳光,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患者床头照明设施要方便使用,保持病床干净整洁。手术前,医护人员为患者定做固定架,为患者试戴和调整。同时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过程中 的注意事项、麻醉方式和配合方法。手术后,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使患者保持舒

人工肩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人工肩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人工肩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人工肩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2006-11-26 基础医学论文 人工肩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人工肩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作者:郭芳魏淑萍尹立霞徐冬云于小青现今进行人工全髋关节与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较多,但肩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较少,我科对1例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患者进行人工肩关节置换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女性,年龄69岁,术前做X平片,三维重建检查,确诊为肱骨头粉碎性骨折及肱骨外科颈骨折,在全麻下行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术后病人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2 手术方法患者采用半坐位,肩下方用砂袋垫高,在全身麻醉下采用骨水泥型假体,经胸大肌三角肌间隙入路,术中切除粉碎肱骨头,肱骨髓腔扩大,骨水泥固定假体柄,合理安装肱骨头,关节复位,充分修复肩袖与韧带,冲洗关节腔,放置引流,逐层缝合。 3 术前准备3.1病人准备术前访视病人,了解病情及其心理动态,真诚地与病人进行沟通,针对其心理特点,进行开导和解释,介绍该手术的优点及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以消除病人紧张、恐惧心理,使其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积极配合,以最佳状态接受手术。 3.2物品准备除备常规敷料器械和关节置换器械外,另备2号肌腱缝合线4—6根,负压引流装置以及手术中所用仪器,如高频电刀、电钻、电锯(电池充足电)、C-臂X线摄片机1台,并对仪器进行全面的检查,确保功能正常。依据病人病情特点,选定人工肩关节。 4 术中配合 4.1巡回护士配合 4.1.1病人入室后,仔细核对病人手术部位,关心病人,消除其顾虑。 4.1.2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协助麻醉师进行麻醉诱导,全麻插管,桡动脉穿刺,

全肩关节置换术后康复

全肩关节置换术后康复 不受解剖结构限制的全肩关节置换术(TSA)是致残性盂肱关节炎缓解疼痛及最大程度提高功能的选择方法。引起盂肱关节炎疾病包括: 骨关节炎,炎性关节病变,放射源性关节囊性病变,创伤性关节炎,骨坏死。反式肩关节置换适用于患有关节炎及不可重建性肩袖缺损患者。TSA 禁忌症包括:活动性感染,肩袖肌群或三角肌严重缺损及不能参与康复治疗患者。该手术方法优点即是术者可以在解剖学上恢复盂肱关节结构(如图.1)。 图.1 全肩关节置换平片 影响全肩关节置换术后恢复因素很多,包括:骨与软组织质量,综合性康复项目,患者依从性,术前功能限制,疼痛程度。总体而言,疼痛缓解较功能改善易预测,由于肩臼及肱骨头关节面再造后疼痛缓解,而功能则与软组织活力或重建性能,以及术后护理照料关系密切。 手术:

TSA 术式取决于诊断,外科医生经验,置换物设计方式,患者软组织及骨质量及每位患者不同目标及需求。这些因素也在术后康复起着重要作用,决定康复的进程,加速或减慢恢复期,也决定开始积极活动时间。 肌间沟局部阻滞剂或是全麻,是最常选择的麻醉方式。麻醉后,术者被动活动肩关节来确定软组织僵硬程度以及确定术中是否行特定手术,如肩胛下肌延长或肌肉转移。 胸三角肌切口可最大暴露肩关节。在胸三角肌间隔回拉软组织,发现头静脉。切开喙肩韧带暴露旋转肌间隙。发现肩胛下肌后,评估关节活动范围来确定关节活动限制情况。术前及术中关节活动范围是术后所获得的预测因素。肩关节经肩胛下肌切开暴露后,回拉软组织,离断肩关节。切除肱骨头及肱骨周围骨赘,测量肱骨干尺寸。暴露肩臼,植入特定的肩臼。最后确定肱骨头及肱骨干尺寸,安装实验性人工部件后,测试活动性及稳定性。安装正式人工部件后,延长修复肩胛下肌,闭合创口,固定肩关节。 康复: 来自纽约的Janet B. Cahill 报道了肩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方案,并于2014 年3 月发表在Techniques in Shoulder & Elbow Surgery 上。理想状态下,外科医生应该与治疗师沟通术后患者锻炼项目的性质,进度,类型。TSA 术后,患者家中进行锻炼,适度控制疼痛,早期活动。第一阶段康复即是4 周保守期,包括控制软组织肿胀,吊臂,进行日常活动(表.1) 表1.术后第一阶段(0-4周) 目标 控制水肿及疼痛 上举活动范围到120度,外旋到30度 独立进行家庭锻炼 独立进行较轻日常生活活动 注意事项 避免超过日常活动范围的不必要上举动作 避免超过医生指示的活动范围 治疗措施 吊臂固定,较轻日常活动及治疗锻炼 Codman锻炼 被动活动 主动辅助关节活动 外旋 前屈[仰卧位,健侧辅助患侧(图.2)] 肩胸活动 强化肩胛骨锻炼 侧卧位主动活动→主动手法抗阻加强(图.3) 肩胛骨回缩(坐位)

肩关节置换术护理常规

肩关节置换术护理常规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护理常规 一、定义 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是在置换肱骨头的同时,使用假体置换肩甲盂的表面,用金属和超高分子质量聚乙烯等部件来代替患者的受损关节,使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一种手术。 二、适应症 1. 包括原发及二类。因为89%~95%病人的肩袖完好,是人工肩关节置换的较适应证。 2. 当肩袖病变发展至不可逆及伴有缺损时,尽管人工肩关节置换仍可有效地缓解疼痛,但功能恢复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应鼓励病人早期手术。 3. 晚期具有与类似的病理变化,唯其常伴有、的及,有时还合并有、损伤,应对患者的软条件进行仔细的评价。 4.性关节病这是最难处理的关节病之一,人工全肩关节置换可缓解疼痛,但由于广泛的肩袖损伤难于,只能进行有限的康复训练(limited rehabilitation goals),以增加关节的性。 5.人工肩关节翻修包括肩胛盂假体松动、断裂、下沉和人工肱骨头植入的技术错误等。 6.其他骨、、肩关节不良、陈旧性等。 三、护理问题 1、术后疼痛:与关节创伤、手术有关 2焦虑、紧张:与患者担心手术效果和患者术后活动受限有关 3、知识缺乏:与患者不了解手术及术后功能恢复有关 4、潜在并发症: 感染、关节脱位和假体松动、肩关节僵硬等 四、护理要点 1、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患者及其家属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对手术的安全性较为担心,产生焦虑心情。对此护理人员要积极做好心理护理,多与患者沟通、

交流,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动态变化,讲解相关知识,以解除患者及其家属的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2)术前检查 根据患者的年龄、全身情况,评估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完善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了解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做好对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监测、治疗与控制。尤其是肿瘤患者,应了解是否已发生全身性转移,进行全身骨骼同位素、CT、MRI检查,评估肿瘤的性质、受累范围和有无内脏转移,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手术。(3)停用药物 协助医生确保患者停用下列两类药物1周:非激素类消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大多数抗关节炎药,患者入院后或术前要详细询问病史及用药情况,确保在手术前停用以上药物。 2 术后护理 (1)严密监测意识、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以防发生各种手术并发症。对于假体置换的患者尤其要警惕对假体本身和骨水泥副反应的发生。 (2)观察手术侧上肢的皮温、颜色、末梢血液循环、感觉和运动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以防各种原因引起的肢体水肿、缺血、麻木。一般手术后3d肿胀开始消退,术后1周左右手术切口周围皮肤出现皱褶。如出现肿胀加重并逐渐加剧,应考虑血肿形成的可能,及时行B超检查,及时处理。 (3)伤口置有引流管,观察引流是否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数量。如在1h之内引流液的量超过200mL,应及时通知医生做相应的处理。如术后24h引流量少于50mL,可考虑拔除引流管。一般引流管放置的时间为48~72h,术后引流量:第1天为160~450mL,第2天20~190mL,第3天10~60mL。 (4)肩关节脱位的预防:术后可给予平卧位,使用外展支架,使肩关节位于外展50~60°,前屈45°,旋转中立位。术后1d可采取半卧位或侧卧位,可给予前臂吊带悬吊,上臂垫软枕,保持患侧肩呈中立位,屈肘90°。绝对禁止术侧卧位,以免造成置换的肩关节受压,由于杠杆作用而致肩关节前脱位。嘱咐患者始终禁止剧烈运动和大

【编号】 【手术名称】全肩关节置换手术

【编号】3.16.4.1 【手术名称】全肩关节置换手术 【英文名称】total shoulder arthroplasty 【别名】人工全肩关节置换术;total shoulder replacement 【ICD编码】81.8001 【概述】 全肩关节置换即人工肱骨头置换加肩胛盂表面置换。这一手术对肩关节疼痛的缓解率可达80%~90%;由于肩关节原发病变、医师的技术水平以及患者对治疗配合的积极性等方面的不同,肩关节活动和功能恢复的差异较大;全肩关节置换的使用寿命与其他关节置换相同,甚至优于其他关节置换,大宗长期随访结果翻修率低于10%,肩胛盂假体松动率平均只有4.3%。术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与肩袖和三角肌的重建与康复、假体植入方向等密切相关,因此,全肩关节置换术是一个难度很高的手术。手术相关解剖见下图(图3.16.4.1-1,3.16.4.1-2)。

【适应证】 主要适应证为涉及肱骨头及关节盂两侧病变所致疼痛,其次为功能和运动障碍。包括: 1.骨性关节炎 包括原发及继发性二类。因为89%~95%病人的肩袖保持完好,是人工肩关节置换的较理想适应证。 2.类风湿关节炎 当肩袖病变发展至不可逆及伴有骨质缺损时,尽管人工肩关节置换仍可有效地缓解疼痛,但功能恢复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应鼓励病人早期手术。 3.创伤性关节炎 晚期具有与骨关节炎类似的病理变化,唯其常伴有肌肉、关节囊的损伤及瘢痕,有时还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应对患者的软组织结构条件进行仔细的评价。 4.肩袖损伤性关节病(cuff tear arthropathy) 这是最难处理的关节病之一。人工全肩关节置换可缓解疼痛,但由于广泛的肩袖损伤难于修复,只能进行有限的康复训练(limited rehabilitation goals),以增加关节的稳定性。 5.人工肩关节翻修 包括肩胛盂假体松动、断裂、下沉和人工肱骨头植入的技术错误等。 6.其他 骨坏死、肿瘤、肩关节发育不良、陈旧性感染等。 如果病变局限于肱骨头,或肩胛盂关节软骨只有轻度软化,可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

肩关节置换术护理常规

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护理常规 一、定义 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是在置换肱骨头的同时,使用假体置换肩甲盂的表面,用金属和超高分子质量聚乙烯等部件来代替患者的受损关节,使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一种手术。 二、适应症 1.骨性关节炎包括原发及继发性二类。因为89%~95%病人的肩袖保持完好,是人工肩关节置换的较理想适应证。 2.类风湿关节炎当肩袖病变发展至不可逆及伴有骨质缺损时,尽管人工肩关节置换仍可有效地缓解疼痛,但功能恢复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应鼓励病人早期手术。 3.创伤性关节炎晚期具有与骨关节炎类似的病理变化,唯其常伴有肌肉、关节囊的损伤及瘢痕,有时还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应对患者的软组织结构条件进行仔细的评价。 4.肩袖损伤性关节病这是最难处理的关节病之一,人工全肩关节置换可缓解疼痛,但由于广泛的肩袖损伤难于修复,只能进行有限的康复训练(limited rehabilitation goals),以增加关节的稳定性。 5.人工肩关节翻修包括肩胛盂假体松动、断裂、下沉和人工肱骨头植入的技术错误等。 6.其他骨坏死、肿瘤、肩关节发育不良、陈旧性感染等。 三、护理问题 1、术后疼痛:与关节创伤、手术有关 2焦虑、紧张:与患者担心手术效果和患者术后活动受限有关 3、知识缺乏:与患者不了解手术及术后功能恢复有关 4、潜在并发症: 感染、关节脱位和假体松动、肩关节僵硬等 四、护理要点 1、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患者及其家属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对手术的安全性较为担心,产生焦虑心情。对此护理人员要积极做好心理护理,多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动态变化,讲解相关知识,以解除患者及其家属的顾虑, (2)术前检查 根据患者的年龄、全身情况,评估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完善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了解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做好对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监测、治疗与控制。尤其是肿瘤患者,应了解是否已发生全身性转移,进行全身骨骼同位素、CT、MRI检查,评估肿瘤的性质、受累范围和有无内脏转移,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手术。(3)停用药物 协助医生确保患者停用下列两类药物1周:非激素类消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大多数抗关节炎药,患者入院后或术前要详细询问病史及用药情况,确保在手术前停用以上药物。 2 术后护理 (1)严密监测意识、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以防发生各种手术并发症。对于假体置换的患者尤其要警惕对假体本身和骨水泥副反应的发生。 (2)观察手术侧上肢的皮温、颜色、末梢血液循环、感觉和运动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以防各种原因引起的肢体水肿、缺血、麻木。一般手术后3d肿胀开始消退,术后1周左右手术切口周围皮肤出现皱褶。如出现肿胀加重并逐渐加剧,应考虑血肿形成的可能,及时行B超检查,及时处理。 (3)伤口置有引流管,观察引流是否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数量。如在1h之内引流液的量超过200mL,应及时通知医生做相应的处理。如术后24h引流量少于50mL,可考虑拔除引流管。一般引流管放置的时间为48~72h,术后引流量:第1天为160~450mL,第2天20~190mL,第3天10~60mL。 (4)肩关节脱位的预防:术后可给予平卧位,使用外展支架,使肩关节位于外展50~60°,前屈45°,旋转中立位。术后1d可采取半卧位或侧卧位,可给予前臂吊带悬吊,上臂垫软枕,保持患侧肩呈中立

肩关节置换

人工肩关节置换术的并发症及防治 自1893年法国医生Paean施行第一例人工全肩关节置换术(Total Shoulder Arthroplasty,TSA)以来,术后的并发症一直都是困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主要问题,并直接影响手术的成败和人工假体在体内的存留时间。TSA除有人工关节所共有的常见并发症外,其中有些并发症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去防治。 人工全肩关节置换病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假体松动、盂肱关节不稳定、肩袖损伤、假体周围骨折、三角肌功能障碍、异位骨化、神经损伤、术后感染等。 (一)、假体松动 假体松动是全肩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翻修的主要原因。松动的诊断包括临床松动和X片上的松动: 临床松动的诊断主要根据疼痛和功能下降等症状,而X片上松动的诊断标准为:假体下沉或周围透亮区完整并且超过2mm。X片上松动较普遍,但临床松动相对较少。X线上存在透明线与假体的松动并无明确的因果关系,透明线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松动或预后不佳,有可能此时假体柄的固定仍十分稳定。Walch报道86个TSA中,48%的盂假体周围出现X线透亮区,但只有2例X线诊断为松动,且有症状,最终需行翻修术。Neer对有X线松动的46个全肩关节置换患者平均随访10年以上,未发现1例临床松动 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盂假体松动的发生率高于肱骨假体。Gofield长期随访113个肩,75个盂假体骨水泥界面有X线透亮区,其中44%有明确松动证据,49%的肱骨假体发生位置移动。关节盂的松动与疼痛相关,而肱骨假体松动与疼痛无关。Neer报道194个全肩关节置换患者中30%的盂假体周围有X线透亮区,但临床症状不明显,2例肱骨假体有影像学松动证据,症状明显,但并未行翻修术。Neer发现90%以上的X线透亮区在术后早期即可观察到,经过随访证实为非进展性,归其原因可能是骨水泥技术应用不当。然而有人术后立即摄X线片,未发现透亮区,经随访3年之内开始出现,表现为进展性。松动的进展与术后功能的下降和疼痛增加有关,可能预示着症状性松动的逐渐发展。因此对临床上松动出现时间的早晚有待进一步探讨。 随着组件型假体日趋广泛的应用,头柄分离也成为术后的潜在并发症。术中仔细清理假体周围的骨性组织、软组织以及骨水泥,拭干血液,确实、牢固的装配可有效防止头柄分离的发生。假体方面的考虑:肩关节假体的正确置入是平衡周围软组织张力和维持肩关节稳定的基础。它包括3个方面:(1)适当的后倾;(2)适当的假体高度;(3)适当直径的肱骨头假体。 正常的肱骨头相对于关节盂存在一定程度的后倾,但个体间差异很大。多数作者在应用肩关节置换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中将假体置于30o~40o的后倾,并根据是否合并脱位而增加或减少后倾的角度(合并后脱位则适当减少后倾,合并前脱位则适当增加后倾)。术中确定后倾的角度需要一些解剖标志的辅助,如肱骨髁上轴线以及结节间沟。由于创伤患者的肱骨近端骨折多粉碎严重,很难判断结节间沟的解剖位置,因此多依据肱骨髁上轴线来判断肱骨头假体后倾的角度。 适当的假体高度对维持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张力和肩袖止点的重建有重要意义。假体置入过深而使高度过低(常见于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肱骨外科颈部分骨质缺损严重)将导致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张

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常规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大多数患者为老年人,由于对疾病知识的缺乏,担心手术的安全,容易出现焦虑、恐惧感。要耐心讲述有关疾病和专科知识,介绍同种病例康复期的患者来现身说法,以增加患者对手术的认识和信心。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并教育家属不要在患者面前展现出不快,避免患者情绪波动,顺利度过围手术期,尽早康复。 2.特殊准备: (1)患者身体状况的准备:拍摄标准的膝关节正、侧及髌骨60°轴位片,下肢全长负重位和非负重位膝关节正、侧位片,了解膝关节病变情况及下肢力线;术前模板测量估计应选的假体的大小;下肢血管超声检查,了解手术肢体有无血管病变;停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曾服用过激素,了解用药时间及剂量;治疗体内的慢性感染、皮肤病,如龋齿、鼻窦炎、手足癣等;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经系统的内科治疗已控制。 (2)患者心理状况的准备: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以往手术后精神反应情况,向患者提供有关手术及康复训练的资料,使患者了解手术的意义,自愿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最大限度地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3)制定功能锻炼计划,讲解并示范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包括膝关节屈伸锻炼、股四头肌肌力训练、及拐杖或助行器的使用方法。 (4)训练患者深呼吸、有效咳痰、床上大小便的方法,预防坠积性肺炎、尿潴留、便秘等发生。, 3.一般准备 (1)根据患者的年龄、全身情况,评估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情况,术前做好各项常规检查,包括血、大便、小便,肝、肾功能,血电解质,空腹血糖,出凝血时间,心电图、胸片,以及根据内科病史所需要的特殊检查。 (2)常规术前准备:备皮、备血、做好青霉素和普鲁卡因皮试。 (3)围手术期用药:根据医嘱术前半小时使用抗生素一次;术前l天或术后使用抗凝药物。 二、术后护理 1.生命体征的观察:患者术毕回病房后及时给予床旁心电监护仪,0.5~1小时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经皮血氧饱和度一次,持续吸氧4- 6L/min,术后24小时内应密切观察患者意识、面色、生命体征、尿量的变化,并详细记录,若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2.切口引流管的观察:膝关节置换术因术中使用止血带,术后常会导致血管反应性扩张和关节内组织切除部位血管残端的出血,要密切观察切口敷料的渗血情况和引流液的色、质、量。一般手术当天采用非负压引流,术后一天改为负压引流24~48小时,当引流量<50ml/d即予拔管。在引流过程中要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防止扭曲、折叠和堵塞,每30分钟挤压记录一次,如发现引流液流速过快>100ml/h时,应通知主刀医生,必要时予夹管30分钟后放开。要保持切口敷料的清洁干燥,一旦污染及时更换,按医嘱正确及时使用抗生素,防止手术切口感染。 3.术后体位:术后予去枕平卧6小时,6小时后予平卧位,患肢膝后垫软枕予抬高,保持中立位,避免小腿腓肠肌和腓总神经过度受压,造成小腿腓肠肌静

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护理

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护理 周楠I梁旭2张西静2徐秀丽彳 工作单位: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外二科611130 摘要:目的:探讨术前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对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本组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患者10例。对人工肩关节置换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康复指导,同时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和有针对性地心理护理,强调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并使患者做好术后坚持功能锻炼的思想准备。结论:对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系统的康复训练,有利于肩关节早日恢复良好状态,重返社会,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人工肩关节置换;康复;护理 肩关节是人体关节活动度最大的关节,关节的活动度大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由于人口的老龄化和骨质疏松的提前,外伤所致的肱骨近端骨折愈来愈多。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治疗的重要手段,它适应于肱骨近端Neer分型3-4型骨折,难以闭合和手术复位恢复功能的肱骨头粉粹性骨折、肱骨头缺血性坏死、肱骨头肿瘤等。通过术前、术后积极的康复指导及功能锻炼,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矫正关节畸形,进而提高生活质量。我科2009年一2011年对10例施行人工肩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有针对

性地制订术前及术后的康复训练计划,并有效的予以实施,术后3周出院,经过6个月的随防,功能恢复良好,无并发症的发生,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0例,男性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9岁(54-68 岁),平均住院15天,其中肱骨头近端粉碎性骨折7例,肱骨头 缺血性坏死3例。均行人工肩关节置换术。 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未发生并发症,均基本达到生活自理和不负重工作,正常的肩胛肱骨节偉, 抬高大于100°;所有患者术后X线片均显示肩关节假体位置、立线良好,假体无任何松动、脱位迹象。 2康复护理目标 对患者畸形的矫正和设法促使机体自然功能的恢复。 解除肩部疼痛、无力,保持关节稳定。 关节功能及活动性好,即伸曲、外展、旋转、抬高,能够达到日常生活自理。 预防并发症和废用综合征。 3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功能康复程序 术前康复护理 3. 1.1心理康复指导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前,应鼓励患者参加术前

肩关节置换

肩关节置换术后康复 人工肩关节置换术使用金属材料和高分子塑料置入人体替换受损骨和软骨来缓解疼痛等症状的手术方法。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治疗已经成为手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术后被动活动训练、主动活动训练和肌力训练等方法,达到预防术后并发症、改善肩关节活动范围和恢复肩关节能力的目的,使得手术的最终疗效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1康复评定 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评定对于指导、调整康复方案及评价最终治疗效果都具有重要作用。评定包括: 1.肩关节疼痛情况的评价。 2.肩关节情况评估:肩关节畸形程度,软组织平衡状况,局部骨质状况,肩 关节活动范围等。 3.人工肩关节术后位置评价。 4.肩关节功能评分。 2康复目标 1.预防术后并发症:假体松动、术后肩关节不稳定、异位骨化、感染等。 2.改善和恢肩关节活动范围,减轻肩部疼痛。 3.恢复患者独立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3治疗 术后康复治疗程序: 1.术后第l~2天 进行柔和的关节锻炼、握拳和松拳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和手指的功能恢复。 患肩在休息时固定于中立位,减小肩袖张力。 2.术后第3天 进行上肢关节(手、腕、肘)被动、主动伸屈运动,以及肩部肌肉等长收缩,每次10分钟左右,每天3~5次,以促使上肢远端肌力、腕关节功能的尽早恢复。 3.术后第5~7天 健侧肢体协助做伸肘、屈肘运动,仰卧位时外旋和上举运动,外旋运动时屈肘90°用健侧手握住腕部上举过肩并用手触前额,逐渐超过头部,每天4次,每次10分钟左右。 4.术后第7~14天 增加“摆动”练习,弯腰患臂下垂,手持木棍,在地面上进行内旋或外旋画圈,并逐渐增大圈的半径。练习时躯体前屈,可以减轻患者肌肉克服重力的负担,使肩部肌肉进一步松弛。 5.术后第3周 术肢做主动活动锻炼。在进行功能锻炼期间,利用理疗消除疲劳、缓解疼痛、促进愈合。开始增加等长功能锻炼,屈肘90°,用健侧手、墙壁等作为阻力,然后等长收缩内外旋肌群。 6.术后第6周 三角肌和肩袖的创伤基本愈合,开始逐渐做三角肌和冈下肌的主动练习。以上锻炼方式,每天重复5次,每次5分钟左右,进行主动的前屈、后伸、内旋、外旋活动。逐渐增加肩关节肌力和活动范围。

人工肩关节置换术

人工肩关节置换术 尽管人工肩关节置换术与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上几乎同时开始应用,但无沦在实施数量及长期效果方面均不能与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相媲美,其土要原因是肩关节活动范围大、患者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高,而关节重建后的功能康复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周围软组织的条件。为避免并发症及改善预后,仔细选择适应证、熟悉肩关节的解剖和力学机制、精确的重建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 1、假体类型与手术指征 肩关节置换术包括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和人工全肩关节置换术。人工肱骨头置换术适用于难以复位的粉碎性骨折(Neer分类法中四部分骨折合并盂肱关节脱位者,肱骨头解剖颈骨折或压缩骨折范围超过40%者,以及高龄或重度骨质疏松患者肱骨近端三块以上粉碎性骨折)、肱骨头缺血性坏死、肱骨头肿瘤;非制约式人工全肩关节置换术适用于肱骨头有严重病损,同时合并肩盂软骨病损但肩袖功能正常者;只有在肩袖失去功能或缺乏骨性止点无法重建时才考虑应用制约式人工全肩关节置换术。 目前,对盂肱关节炎的患者行人工肱骨头还是全肩关节置换术仍存在争议。一般来说,除肩盂骨量严重缺损,肩关节重度挛缩或肩袖缺损无法修补,原发性或继发性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病情静止12个月以上)者外,应尽量选择行全肩关节置换术。而Charcot关节病患者因缺乏保护性神经反射而易使患肩过度使用,肩袖无法修补的肩袖关节病患者的肩盂要承受三角肌—肩袖力耦失衡所产生的偏心负荷,产生“摇摆木马”效应(rocking horse effect),两者均易导致肩盂假体松动,所以应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 2、技术要点 术前病史采集及查体要注意以下几点:患肩活动范围(确定患肩属于挛缩型还是不稳定型,以决定软组织平衡重建的方式及预后)、肩袖功能检查(决定行肩袖修补及全肩关节置换术还是因肩袖无法修补行肱骨头置换术)、三角肌功能检查(三角肌失神经支配是置换术的禁忌证)、腋神经、肌皮神经和臂丛功能检查(作为对照,以确定手术中神经是否受损)。 影像学检查的着重点:应在外旋位(30。—40。)X线片上行模板测量,选择肱骨假体型号;同时摄内旋、外旋及出口位x线片了解肱骨头各方向上的骨赘,有无撞击征和肩锁关节炎;摄腋位x线片了解肩盂的前后倾方向、有无骨量缺损及骨赘。必要时行CT或MRI检查。 手术时取30。半坐卧式“海滩椅”位(beach-chair position),患肩略外展以松弛三角肌。取三角肌胸大肌间人路,向外侧牵开三角肌,向内侧牵开联合肌腱(或自喙突根部截骨,向下翻转联合肌腱),切断部分喙肩韧带(肩袖完整时可全部切断),必要时切开胸大肌肌腱的上1/2以便显露。结扎穿行于肩胛下肌下1/3的旋肱后动脉,在肱二头肌肌腱内侧约2cm处切断肩胛下肌肌腱和关节囊,外旋后伸展肩关节,清理肱骨头骨赘,上臂紧贴侧胸壁屈肘90。并外旋上臂25。—30。(矫正肱骨头后倾角),自冈上肌止点近侧按模板方向由前向后沿肱骨解剖颈截骨(作出颈干角)。在截骨面的中心偏外侧,沿肱骨干轴线方向开槽,内收患肢,扩髓。插入试模,假体应完全覆盖截骨面,其侧翼恰位于肱二头肌肌腱沟后方约12mm,边缘紧贴关节囊附着点并略悬垂出肱骨矩。取出试模,显露肩盂,切除盂唇(注意保护紧贴盂唇上方的肱二头肌长头腱)和肩盂软骨,松解关节囊,在肩孟的解剖中心钻孔,将肩盂锉的中置芯插入孔内磨削至皮质下骨,根据假体固定方式不同行开槽(龙骨固定)或钻孔(栓钉固定),安装调试假体,充填骨水泥,置

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护理

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护理的要点及常用方法。方法对16例行人工肩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进行各方面康复护理指导,并总结护理经验。结果根据Neer评分系统评分,优4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为87.5%。结论术后对人工肩关节置换患者给予个性化、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有利于肩关节的功能康复。 【关键词】人工肩关节置换康复护理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能在三维空间进行功能活动。术后针对性、分阶段性的康复护理对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必不可少。2006年8月~2010年10月,本院骨科对16例人工肩关节置换患者实行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总结相关护理经验,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8月~2010年10月,本院骨科对16例人工肩关节置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例,女性11例;年龄38~71岁,平均49岁;左肩4例,右肩12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 1.2方法 均在全麻或高位臂丛加颈丛麻醉下行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后对此组患者实施各方面康复护理指导后,通过随访的方式对患者日常生活中肩关节ROM的活动范围进行调查统计。 2结果

按Neer评定系统评分,疼痛35分,功能30分,肩关节活动范围25分,解剖复位10分。总评分90分以上为优,80~90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以下为差,本组患者通过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12周,肩关节被动ROM达正常范围,大部分日常生活能够正常完成,术后24周,患者日常生活能够正常处理。其中优4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为87.5%。 3康复护理 3.1心理护理 康复护理工作包含着重要的心理因素,可起到治病或致病的作用。我们应当把心理康复作为功能康复的枢纽,以心理康复促进和推动功能康复。一般肩关节置换术后的病人都饱受疾病的折磨,经过长久的考虑,有较强的恢复肢体功能的欲望,有的急于求成,锻炼进度盲目超前,并随意活动;有的过于谨慎,担心活动后致手术失败,所以我们应该详细了解患者的心态反应,根据病人的年龄、职业、生活要求、智能等鼓励患者增强康复的信心,同时详细解释手术目的、效果,手术后如何防止脱位及加强指导下的功能锻炼作为谈话的内容。指导病人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最终使所有患者均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康复训练。 3.2理疗护理 运用物理的手段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物理疗法,简称理疗。主要方法有光疗法、电疗法、水疗法等。 3.2.1光疗法应用日光或人工光源治病的方法统称为光疗法,例

人工肩关节置换手术护理配合总结

人工肩关节置换手术护理配合总结 发表时间:2015-09-16T13:51:12.48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期作者:刘娜 [导读] 解放军第202医院麻醉科 110000 术前充分的器械准备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前提。 解放军第202医院麻醉科 110000 摘要:目的:总结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手术护理配合的效果。方法:对30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予以护理配合。结果:30例术后均获理想效果,无感染、肩关节脱位、松动和其他并发症。结论:熟练掌握肩关节的解剖特点及肩关节置换手术器械性能及特点,认真做好术前准备和术中配合方能提高手术效果及治愈率。 关键词:人工肩关节置换;护理手术配合 2012年06月至2014年07月,我们对30 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行肩关节置换术,现将手术护理配合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50~80岁。均为外伤性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左肩18例,右肩12例,均为单侧。均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加基础麻醉下行人工肩关节置换术, 术后功能恢复良好,未发生其它并发症。随访l0~24个月,均能达到生活自理。 2 术前准备 术前访视。术前1天下午到病房核对患者,查阅病历,了解病情及各项辅助检查阳性结果,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有效沟通,给予心理护理,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及手术过程和效果的担忧,耐心介绍手术优点,手术成功率及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介绍麻醉医生施行麻醉时的相关配合要点和手术室一般情况及相关设备要求,使之能对手术环境有所了解,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手术全过程。器械准备。常规骨科手术器械1套,另备1套人工肩关节置换器械。手术间。安排在百级手术间进行,提前30min进行空气净化,调节温度至22~25℃,湿度为50%。手术间内设有万能手术床,高频电刀或氩气刀,中心负压吸引器,电钻,电锯,C臂等备用。 3 手术配合 手术安全核查。手术安全核查贯穿于手术全过程,术前标记锁骨远端、喙突和肱骨的位置,以及手术患者腕带的身份识别标识,手术患者的交接表、手术患者安全核查表等。麻醉方式和体位。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患者取半卧位,膝关节屈曲,放置标准手术台头托,将患者摆在手术台边缘和顶头,患肩尽量游离于手术床外缘[1]。消毒范围。消毒整个上肢并包裹臂部,尽可能使腋窝与无菌区分开。手术切口。锁骨下方喙突外侧1cm,沿胸大肌、三角肌间隙做一直线切口[1]。术中配合。①显露骨折断端,术者触及骨断端后,分离肱骨近端骨折线,若肱骨头粉碎,大、小结节游离,直接找到大、小结节及肩袖,用2号尼龙丝线缝合标识,若大结节或小结节与肱骨头尚有连接者,在充分显露肌肉止点前提下用骨凿将其切下,将大、小结节及其所附肌腱加以保护,取出肱骨头并进行测量直径和厚度。护士快速提供大纱垫、小纱垫、止血钳、丝线,协助医生用干纱垫填塞创面,4号丝线结扎血管或电凝止血,冲洗伤口。②置入假体,尽量保留肱骨近端长度,根据髓腔的宽度、深度选择不同型号的髓腔锉扩髓,插入试膜,反复测试,取出试膜,确定旋后角及假体高度,预留假体柄部的长度后,髓腔内注入骨水泥,按预先标记的旋转角和高度置入假体,直到骨水泥完全固化。提醒麻醉医生注意观察血压变化及注意失血量的多少,递小刮匙刮除固化在假体周围的骨水泥。③重建肩袖,用2号不可吸收缝线穿过预留的大、小结节与假体柄之间固定,先扣紧,然后对预留的缝线进行反复结扎,使大、小结节复位肩袖结构得以重建。术前0.5h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中彻底止血,护士认真清点用物,防止遗留在伤口内,缝合肩袖,放置硅胶负压球引流管,小心避开腋神经,用棉垫加压包扎并保持上肢处于功能位。 4 结果 3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持续时间平均约3h,随访10~24个月无肩关节脱位,松动,无感染发生等并发症,影像学检查人工假体位置佳,内固定牢固,手术效果良好。 5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口日益增加,由于老年人运动协调能力降低加之多数存在骨质疏松微小的外力常可导致肱骨近端骨折而且粉碎性骨折发生率明显升高手术治疗可以减少长期制动带来的并发症进而降低死亡率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目前应用假体置换的方式治疗急性的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逐渐增多这对护理工作特别是术中手术配合提出新的要求[2-4]。 术前充分的器械准备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前提。要求手术室护士要充分熟悉人工肩关节置换系统组成,设计及其配套器械的性能和使用方法,熟悉手术程序,准确配合术者操作的步骤意图,做到得心应手,密切配合手术,并认真检查所需器械及设备,保证手术能在最短时间顺利进行。关节置换术无菌要求严格。应选择洁净度高的手术间进行手术,术中手术医生戴双层无菌手套。手术医生应穿全身包裹式手术衣,并合理地安置手术人员及器械台位置。手术过程中显露关节腔前,应用无菌巾覆盖关节置换器械,尽量缩短器械的暴露时间。术中要严格限制手术间人员走动,并于切皮前30min 静脉应用抗生素,以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密切观察。使用骨水泥时要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变化,要及时清洁,保持清洁度,以免损伤、磨损接触面,并避免对神经、血管的损害(因骨水泥固化散热)。默契配合。医护间的默契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证,对缩短手术时间、减小出血和并发症尤为重要。护士熟知肩关节的解剖特点及肩关节置换手术器械性能及特点,认真做好术前准备和术中默契的配合方能提高手术效果及治愈率,正确的手术护理配合是取得满意疗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S.Terry Canale,James H.Beaty.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390-411. [2]李艳.发挥工会作用与保持广场文化活动欣欣向荣[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4):134-135. [3]黄光球,李艳.面向主体脆弱性的权限控制安全分析模型[J].计算机工程.2010(11):909-910 [4]袁伟云,聂瑞华,梁卓明,梁军,李艳.IPv6防火墙过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0(09):267-269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