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植物群落原生演替的一般过程

植物群落原生演替的一般过程

植物群落原生演替的一般过程
植物群落原生演替的一般过程

⒈植物群落原生演替的一般过程

从原生裸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即为群落的原生演替。而且,由顺序发生的一系

列群落(演替阶段)组成一个原生演替系列。一般对原生演替系列的描述,都是采用

从岩石表面开始的旱生,和从湖地开始的水生演替。这是因为岩面和水底代表了两类

生境的极端类型,一个极干,一个却为水生环境。在这样生境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其

早期阶段的群落中,植物生活型组成几乎到处都是非常近似的。因此可以把它们作为

一种模式来加以描叙。

旱生演替系列:一块光秃的岩石表面,对于植物的生长来说,生境是非常严酷的。

首先,没有土壤,而且,极为干燥,温度的变化幅度也极大。

⑴最先在岩面出现的是地衣植物群落。在这个演替阶段中,顺序出现壳状地衣--叶

状地衣--枝状地衣。它们凭借所分泌的有机酸以腐蚀岩面。其残体也参加到土壤的聚集

和水分的含蓄中去。岩面的生境开始改变。

⑵苔藓植物群落阶段。在上一阶段地衣植物聚集的少量土壤上,能耐干旱的苔藓

植物开始生长,形成群落。它们具有丛生性,成片密集生长,聚集土壤的能力更强。

土壤、水分条件进一步有所改善。

⑶草本植物群落阶段。在土壤稍多些的情况下,一些耐旱的草本植物,如蕨类和

一年生短命植物相继出现,代替苔藓植物群落。接着是多年生操植物定居和形成群落。

到了这个阶段,原有岩面的环境已经大大改变:土壤增厚,有了遮荫,减少了蒸发,

调节了温、湿度变化,土壤中细菌、真菌和小动物的活动也增加。生境再也不那么严

酷了。于是创造了木本植物适宜的生活环境。在森林分布的地区,演替继续向前进行。

⑷木本植物群落阶段。在草本植物群落中,首先是一些喜光的阳性灌木出现,以

后形成灌木群落。继而,乔木树种生长形成森林。林下的荫蔽环境,使其他耐荫性的

灌木和草本植物种类得以定居,原有的阳性灌木逐渐从森林下消失。

在这个演替系列中,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阶段延续的时间最长。草本植物群落阶

段,演替的速度相对地最快。而后,木本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又逐渐减慢,这是由于

木本植物生长时期较长所致。

水生演替系列:在一般淡水湖泊中,水深4米以下,由于光照和空气的缺乏,就

没有体形较大的绿色植物生长,只有一些浮游生物活动。由于浮游生物大量的残体堆

积,加上从湖岸上冲刷下来得到矿物质淤积,逐步抬高了湖底。在水深4米左右,定

居了绿色植物,首先是以轮藻为主的植物群落。随着湖底的逐步抬高,依次出现下列

群落的演替系列:沉水植物群落阶段(在水深1-3米处,如金鱼藻、狐尾藻、水车前、

苦草等)→ 浮叶根生植物群落阶段(在水深1米以内,如莲、水鳖等)→ 直立水生

植物群落阶段(在水陆交界处,如芦苇、茭白、香蒲等)→ 木本植物群落阶段(主

要是湿生的乔木树种,如杨、柳、梣等)→ 中生森林群落。

水生演替系列实际上是一个植物填平湖沼的过程。每一阶段的群落都以抬高湖底

而为下一个阶段的群落出现创造条件。这种演替系列,经常可以在一般的湖沼周围看

到,在不同深度的水生生境中,演替系列中各阶段的植物群落成环带状的分布(见图30)。

随着湖底抬高,它们逐个地向前推进。

上述群落原生性演替,只提供一个群落演替的模式过程。它反映了群落的演替实

质上是群落的生活型组成和植物环境的更替。每一个阶段的群落总是比上一阶段群落

结构复杂,高度增大,因此,利用环境更为充分,改变环境的作用更强。这样,也就

为下一个群落创造条件,使得新的群落得以在原有群落的基础上形成和产生。

这就是说,植物群落的演替,是由于群落内部矛盾的发展所引起的。植物群落的

发展,引起群落内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引起植物成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这些变化

为新群落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于是新的代替旧的,演替就发生了。而我们对群落的利

用和改造,很大程度上是在掌握群落演替规律性的基础上进行的。

《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含标准答案)

《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 班级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一个气候和环境多变的生态系统中,一般说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种群是 A.个体差异最小的B.个体差异最大的C.个体差异最少的D.个体差异最多的 ()2.在分析种群年龄特点时,也可将种群分为生殖前期(甲)、生殖期(乙)及生殖后期(丙)等三个年龄层,比较这三个年龄层成员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可推测这种群未来的成长情形。下列可能是濒危物种的种群A.甲>乙>丙 B.甲>乙=丙C.甲=乙=丙 D.甲<乙<丙 ()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4.在一块方形的样地中,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下列不会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的一项是 A.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 B.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 C.所选样地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 D.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方法是否具有随机性 ()5.运用标记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假设不符合这一方面的调查的是 A.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B.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C.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明显的群聚 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 ( )6.关于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呈现“J”型曲线的种群中无种群密度的改变 B.“S”型曲线的增长率最终变为0时,种群达到其环境容纳量 C.如果种群数量的年增长率为0,则种群中无繁殖现象D.种群增长曲线同数学方程式一样,能精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7.在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中,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下列条件会使种群K值增加的是 A.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B.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 C.引入北极狐后的旅鼠 D.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 ( )8 编号生态系统采收对象现有生物量年增长率/%年采收量 ①马尾松林马尾松200000 m3 2 1 000 m3 ②淡水湖泊鲫鱼10000kg 35 3 600 kg ③山地甘草1000kg 20 300 kg ④滩涂沙蚕10000 kg 30 500kg ()9.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情况,某研究性学习 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 分别绘制出的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为a、b、c,如图所示。关于此图的分 析,不正确的是 A.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B.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C.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D.三组的营养物质初始供给量可能不同,C组的营养物质初始供给量最少 ( )10.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群落有空间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 B.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减少 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应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11.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群落演替

1 简介 群落演替指群落的这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一片山坡上的丛林可因山崩全部毁坏,暴露出岩石面。但又可经地衣、苔藓、草类、灌木和乔木等阶段逐步再发育出一片森林,包括重新孕育出土壤。当一个群落的总初级生产力大于总群落呼吸量,而净初级生产力大于动物摄食、微生物分解以及人类采伐量时,有机物质便要积累。于是,群落便要增长直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而积累停止、生产与呼吸消耗平衡为止。这整个过程称为演替(succession),而其最後的成熟阶段称为顶极(climax)。顶极群落生产力并不最大,但生物量达到极值而净生态系生产量很低或甚至达到零;物种多样性可能最後又有降低,但群落结构最复杂而稳定性趋于最大。不同于个体发育,群落没有个体那样的基因调节和神经体液的整合作用,演替道路完全决定于物种间的交互作用以及物流、能流的平衡。因此顶极群落的特征一方面取决于环境条件的限制,一方面依赖于所含物种。 2 一、按演替起始条件划分 根据植物群落演替的起始条件即裸地类型可将植物群落演替分为初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与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 1 次生演替 次生演替即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火山爆发,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由其他地方进入或残存的根系、种子等重新生长而发生的。可认为它是原生演替系列发展途中而出现的。这种逐渐发生的演替系列称为后成演替系列(subsere)。 简单的说,原生演替就是从没有生命体的一片空地上植被类群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在具有一定植物体的空地上进行的植被演替。 次生演替实例:在某一林区,一片土地上的树木被砍伐后作为农田,种植作物;以后这块农田被废弃,在无外来因素干扰下,就生长出一系列植物群落,并且依次替代。首先出现的是一年生杂草群落;然后是多年生杂草群落与禾草组成的群落;再后来是灌木群落和乔木的出现,直到一片森林再度形成,替代现象基本结束。在这里,原来的森林群落被农业植物群落所代替,就其发生原因而论是一种人为演替。此后,在撂荒地上一系列天然植物群落相继出现,主要是由于植物之间和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而引起的自然演替过程。次生演替的时间较短。 2 初(原)生演替 初(原)生演替即(1)概念:在一个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上或原来存在植被,但后来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裸岩、沙丘、火山岩上发生的演替(2)过程:发生于干燥地面的旱生演替系列。如果是发生在森林气候环境下,其演替系列可概括为:裸岩→地衣群落→苔藓群落→草本植物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发生于水域里的水生演替系列。如果发生在淡水湖泊里,其演替系列可概括为:开敞水体→沉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陆地中生或旱生植物群落。 3 二、按基质的性质划分 C.F.Cooper(1913)根据演替发生的性质,将植物群落分为旱生演替(xerach succession)和水

4月20日 群落演替的过程

4月20日群落演替的过程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是 A.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环境变化→物种竞争→群落稳定和平衡 B.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群落稳定和平衡 C.裸地形成→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环境变化→群落稳定和平衡 D.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物种竞争→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群落稳定和平衡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从群落演替的方向、原因及过程三方面进行考查。环境变化是群落演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裸地上形成的演替依次经过了侵入定居阶段、竞争平衡阶段和相对稳定阶段。 1.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A.群落的演替都是由裸岩、地衣、苔藓一直发展到森林阶段 B.群落的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速度快,起点与初生演替不同 C.人类活动会干扰群落的演替速率,但不会改变演替方向 D.自然状态下,群落的演替结果是丰富度保持不变 2.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 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

2020高考人教版生物复习练习题:第31讲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Word版含解析

[新题培优练] [基础达标] 1.(2019·云南昆明高三摸底调研)为解决某市市民饮用水源而建设的大房郢水库已经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大房郢水库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库中所有的鲫鱼是一个种群,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B.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C.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解析:选B。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种群,故生活在水库中的全部鲫鱼为一个种群,由于鲫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 正确;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B错误;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生物分布不同,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动物的垂直分层由植物的分层决定,因为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D正确。 2.(2019·湖北沙市中学高三模拟)某区域中有a、b、c、d四个生活习性相近的种群,若环境因子由A(以“K”表示)逐渐变为B(以“K”表示),如下图所示,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a、d两个种群间将消除竞争关系 B.d种群中的个体数量较以前会有所增加 C.a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定向改变 D.d种群生物性状更适应B环境 解析:选A。据图可知,随着环境因子由A逐渐变为B,a种群中的个体数量逐渐减少,d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有所增加,说明a种群比较适应A环境,而d种群比较适应B环境,但a 和d之间的竞争关系不会消失。 3.(2020·高考预测)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据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草原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数/平方米) 20 18 10

高中生物达标检测(33)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课下达标检测(三十三)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A级基础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所举实例中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是() A.温带落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 B.草原上的植物形成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 C.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 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 解析:选C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体现的是种群的特征。 2.(2019·城厢区月考)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演替。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工群落组建后,它的物种丰富度也会变化 B.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往往不相同 C.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经足够长的时间演替后能形成森林 D.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初始条件不同 解析:选C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人工群落组建后,它的物种丰富度也会变化,A正确;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沿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B正确;由于受西北干旱地区水分的限制,该地区的典型草原不可能演替为森林,C错误;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的起点是没有任何植被,而次生演替的起点是有土壤条件甚至有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D正确。 3.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蝉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 B.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竞争关系 D.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解析:选B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研究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在食物上不存在竞争关系,但二者在生存空间上可能会存在竞争关系;互利共生属于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的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4.(2019·博望区期中)某池塘中,某种鱼常年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

第四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习题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从光裸的岩地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所需的时间相对较短,其原因是() ①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较丰富,通气性好 ②灌木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 ③灌木更高大,具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 ④灌木阶段,群落内竞争激烈 A.①②③B.②③ C.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由草本植物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中,由于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较丰富,通气性好、灌木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和灌木更高大,具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因此该演替阶段所需时间相对较短。 答案:A 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B.不同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相同的 C.群落经过演替会达到一相对稳定的阶段 D.群落演替导致生物种类的不断改变 解析:不同生物群落的起点不同,因而演替的过程也不尽相同。 答案:B 3.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并形成热带雨林、温带雨林、苔原或沙漠等顶级群落。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与演替之初相比,顶级群落的结构更为复杂和稳定 B.形成哪种顶级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C.顶级群落一旦形成,将永远保持原状 D.热带雨林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高

解析:生物群落的演替是不断进行的,顶级群落一旦形成,在没有受到影响的条件下会较长时间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 答案:C 4.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丘陵地带地震后会发生初生演替 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有关 解析:丘陵地带地震后,没有彻底消除原有的土壤条件,应该发生次生演替;在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叫初生演替,此种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的营养结构变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稳定性增强;初生演替速度缓慢;光照既可影响植物的分布与生理繁殖,也可影响动物的生理繁殖,故可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动物群落的演替。 答案:A 5.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解析: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 答案:D 6.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中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生态学_ 植物群落的演替及学说_

娄安如北京师范大学 第1节中度干扰假说生态学 第6讲植物群落的演替及学说

干扰是指任何一种自然作用力,如火、风、洪水、酷寒和流行病等。这些干扰本身虽不能使生物多样性增加,但却可以提供新物种在受干扰地点定居的机会。 干扰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是对正常过程的打扰或妨碍。

干扰的强度是依据计算一个特定受损(死亡或减少)生物量或受损种群所占的比例。 干扰的强度至少受三种因素的影响: (1)自然力的大小 (2)生物的形态和生理特征 (3)生物所在基底的性质

干扰的频度(frequency)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间隔内所发生的干扰的平均数。 干扰的频度和干扰的强度有时是很难分开的。在同一个地点所发生的干扰之间的间隔时间越长,频度就越低,在此期间所积累的生物量就越多。

3. 干扰与群落的断层 干扰造成在连续群落中出现断层(gap)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森林中的断层可能由大风、雷电、砍伐、火烧等原因引起,从而形成斑块大小不一的林窗;草地群落的干扰包括放牧、动物挖掘、践踏等。 干扰造成群落的断层以后,有的在没有继续干扰的条件下会逐渐地恢复,但断层也可能被周围群落的任何一个种侵入和占有,并发展为优势种,哪一种是优胜者完全取决于随机因素。

4. 断层的抽彩式竞争 抽彩式竞争出现在下列条件下: (1)群落中具有许多入侵断层能力相等和耐受断层中物理环境能力相等的物种。 (2)这些物种中任何一种在其生活史过程中能阻止后入侵的其它物种的再入侵。 在这两种条件下,对断层的种间竞争结果完全取决于随机因素,即先入侵的种取胜,至少在其一生之中为胜利者。

植物群落原生演替的一般过程

⒈植物群落原生演替的一般过程 从原生裸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即为群落的原生演替。而且,由顺序发生的一系 列群落(演替阶段)组成一个原生演替系列。一般对原生演替系列的描述,都是采用 从岩石表面开始的旱生,和从湖地开始的水生演替。这是因为岩面和水底代表了两类 生境的极端类型,一个极干,一个却为水生环境。在这样生境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其 早期阶段的群落中,植物生活型组成几乎到处都是非常近似的。因此可以把它们作为 一种模式来加以描叙。 旱生演替系列:一块光秃的岩石表面,对于植物的生长来说,生境是非常严酷的。 首先,没有土壤,而且,极为干燥,温度的变化幅度也极大。 ⑴最先在岩面出现的是地衣植物群落。在这个演替阶段中,顺序出现壳状地衣--叶 状地衣--枝状地衣。它们凭借所分泌的有机酸以腐蚀岩面。其残体也参加到土壤的聚集 和水分的含蓄中去。岩面的生境开始改变。 ⑵苔藓植物群落阶段。在上一阶段地衣植物聚集的少量土壤上,能耐干旱的苔藓 植物开始生长,形成群落。它们具有丛生性,成片密集生长,聚集土壤的能力更强。 土壤、水分条件进一步有所改善。 ⑶草本植物群落阶段。在土壤稍多些的情况下,一些耐旱的草本植物,如蕨类和 一年生短命植物相继出现,代替苔藓植物群落。接着是多年生操植物定居和形成群落。 到了这个阶段,原有岩面的环境已经大大改变:土壤增厚,有了遮荫,减少了蒸发, 调节了温、湿度变化,土壤中细菌、真菌和小动物的活动也增加。生境再也不那么严 酷了。于是创造了木本植物适宜的生活环境。在森林分布的地区,演替继续向前进行。 ⑷木本植物群落阶段。在草本植物群落中,首先是一些喜光的阳性灌木出现,以 后形成灌木群落。继而,乔木树种生长形成森林。林下的荫蔽环境,使其他耐荫性的 灌木和草本植物种类得以定居,原有的阳性灌木逐渐从森林下消失。 在这个演替系列中,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阶段延续的时间最长。草本植物群落阶 段,演替的速度相对地最快。而后,木本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又逐渐减慢,这是由于

《群落的演替》 教案设计

学校盖章立项课题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 利用白居易的诗以及火山爆发的视频提醒学生群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系统,而这个变化的过程就是演替。 (二)新课教学 一、演替的类型: 1、演替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2、演替的种类: a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思考与讨论: 1、为什么最先是地衣,而不是苔藓或者草本植物定居在裸岩上? 2、苔藓和地衣生存在同一个环境中,它们之间是有什么样的种间关系?在竞争中,谁更占优势? 为什么? 3、森林阶段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吗? 提示: 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 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 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b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弃耕农田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 地方发生的演替。

教学过程 例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火灾后的草原、弃耕农田等。 二、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思考与讨论: 1、解释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如小路废弃后,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吗? 提示: 1.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总而言之,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 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并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老师指导学生小结: 板书设计 §4.4 群落的演替 一、演替的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第4节群落的演替

第 4 节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方法 对话法、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1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见P78?P79。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 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 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 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 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15 年,根 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2”,阅读P81,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 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 前草等处于劣势。 2. 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书〗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讲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

高中生物群落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略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群落的主要类型群落演替

第5章群落第1-5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略)、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群落的主要类型、群落 演替学业分层测评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列概括性结论中,阐述生物群落定义的是( ) A.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B.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群的集合 C.每个个体成为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集合的组分 D.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相互作用的整体 【解析】群落是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群落是指生物群落,它同时含有多个种群,不包括非生物因素。每个群落的组分包括该群落所有种群,而不是个体。 【答案】 B 2.(2016·杭州高二期末)森林中的植物群落由上到下分布的植物类型是( ) ①树冠层②灌木层③草本层④地表层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解析】陆生植物有六种生长型:乔木、灌木、藤木植物、草本植物、附生植物、地表植物。森林中植物类型从上到下分布为①②③④ 【答案】 A 3.(2016·杭州高二期末)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黄杉的三个种群龄级(以胸径的大小表示)的取样调查图。其中种群A为自然状态,种群B、C受到了不同强度的人为干扰。据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人为干扰对B、C种群各龄级的数量没有显著影响 B.种群A中低龄级黄杉个体数量大于种群B

C.种群B中高龄级的黄杉被采伐有利于低龄级黄杉的生长 D.种群C中高龄级黄杉数量锐减,导致其垂直结构的层次简单 【解析】人工干扰下的B种群各龄级黄杉较种群A多,C种群各龄级黄杉较种群A少,A、B项错误;垂直结构是群落的特征,而非种群的特征,D项错误。 【答案】 C 4.牛头山森林公园里的很多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引起此森林群落中的动物和植物垂直分层的主要非生物因素分别是( ) 【导学号:24890041】A.食物、温度B.光照、温度 C.食物、光照D.温度、湿度 【解析】 即光照影响植物的垂直分层,食物影响动物的垂直分层。 【答案】 C 5.生物群落空间结构的分布有利于( ) A.生存竞争B.占据空间 C.资源利用D.生物进化 【解析】生物群落空间结构的分布可避免过多的种间竞争,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 【答案】 C 6.(2016·温州期末)在北半球陆地,随海拔高度增加,由南向北群落依次是 ( ) A.热带雨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 B.苔原、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C.热带雨林、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苔原 D.苔原、热带雨林、针叶林、落叶阔叶林 【解析】群落随海拔高度增加即由平原到高原,主要表现为温度下降;群落由南向北(即纬度变化)依次经过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主要表现也为温度的下降。结合陆地生物群落的特点,可判断出最南端为热带雨林,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叶林,最北端为苔原。 【答案】 A 7.关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 A.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故干湿季明显 B.我国东部分布着全球面积最大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乔木、灌木、草本、地表层均具备,乔木仅有一层

群落演替的过程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问题探讨播放火山爆发的视频(或图片)资料并组织学生观察阅读课文“问题探讨” 组织学生讨论: 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 的? 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 吗?观看视频(或图 片),阅读“问题 探讨”, 思考讨论 创设学习的情 景,激发学生 兴趣。 结合案例,引 出群落演替的 课题和概念。 演替的类型设疑:光裸的岩石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呢? 多媒体投影展示教材“发生在裸岩上的演 替”过程图片。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 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 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3、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 草本、灌木吗?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8-80 图4-14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图4-15弃耕 农田上的演替,以及P78思考与讨论题。 1.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发生在裸岩 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大致过程。 观察阅读教师投 影教材图文资料 “发生在裸岩上 的演替”,在教师 引导下,逐步分析 讨论问题。 引导学生利用 已有的知识, 层层深入地分 析解决问题。 教师用多媒体投影(或挂图)展示“弃耕农 田上的演替”过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了 解其过程并将之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相比较,分析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2.设 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 替有何不同? 3.由学生的回答引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的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 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 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叫初生演替;在原有植 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 地方发生的演替,就叫做次生演替。 观察图文资料 对比分析讨论 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比 较、分析、归 纳总结的能 力。

《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2)

生物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板书设计: 一、演替 ㈠初生演替 ㈡次生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四、教学过程: 〖引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15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2”,阅读P81,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第4节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宁 夏县级优课)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本节教学内容为阐明群落的结构。由此,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点: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群落的演替过程是课程标准要求阐明并了解的,因此确定为重点。另外演替过程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确定为难点。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动态发展观”来组织实施教学,要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综合利用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动态地展示群落演替的过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及本质。 本节的引入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问题探讨”之后进行。在进行“问题探讨”内容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火山爆发录象资料片(或类似题材),阅读课文提供资料,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并了解演替的现象和概念,并由此引入课题。 组织学生阅读观察“光裸的岩地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呢”“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课文和相关图片,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导学生对演替本质的思考。通过引导学生对两种演替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共同点与不同点,提示学生思考。同时引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概念,让学生加深理解。 组织学生就近实地考察“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或投影图片)。让学生从群落演替的角度进行思考、讨论,引入“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教学。教师可用多媒体演示、学生举例等方式提出相关资料、图片、现象,分析人类活动对草原、森林、水域生物群落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对“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和措施”部分的教学。可在课前组织几位学生上网调查、到图书馆查阅书刊汇集有关资料,课上介绍,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课文的2个拓展题可组织学生在课后完成:①调查或搜集有关资料,撰写“警惕外来物种的入侵”的小论文。②收集学生所在地区不同年代的地图,比较湖泊、沼泽或林地的今昔面积,试分析变化的原因。

《群落的演替》公开课教案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 “群落的演替”从群落水平揭示了生命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对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而演替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学生无法亲历完整的演替系列,又因学生对地衣、苔藓等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导致学生对演替的理解往往是静态而模糊的,阐明群落的演替也变得困难重重。 学生的概念学习一般要经过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本节课以“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后的变化”这一事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裸岩上的物种取代过程,概括出演替的概念,之后借助各种直观素材及学生活动突破思维障碍,分析归纳出两种演替类型的区别,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最后,让学生结合课本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探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让学生明白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进一步落实新课程理念中的STS思想。二、教材分析 “群落的演替”是人教版必修三第4章第4节的内容,从群落水平阐述了生命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对前后的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模块中占有重要地位。“群落的演替”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对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及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能力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喀拉喀托火山裸岩演替的数据,能够推断群落演替的特点,并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 2.通过阅读教材,能够描述群落演替的大致阶段,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3.观察图文资料,对比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出两种不同演替类型的区别,能够判断不同的演替类型。 学科素养 (1)基本思想(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树立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

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第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群落的结构特征(A) 群落的演替(B) 知识点一 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①________的集合。强调该区域中②________生物,包括全部植物、动物、_______ 2.物种组成 (1)丰富度:群落中④________数目的多少 (2)特点:不同群落的⑤________不同 (3)探究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3.种间关系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结果:相互抑制或一方占优势, 另一方处劣势甚至灭亡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⑥________,摄取寄主的养分 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⑦________ 知识点二 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指群落中________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 2.垂直结构: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 影响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山上山下和南北地区植被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植被东西分布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 影响森林中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和________ 3.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________、地形、________和盐碱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________,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________分布 知识点三 群落的演替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________代替的过程 2.类型 (1)________: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实验三+植物群落基本结构与演替趋势调查

实验三植物群落基本结构与演替趋势调查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植物群落基本结构特征及其调查方法。 2.熟悉分层频度法调查群落演替趋势的方法步骤,并掌握群落演替趋势的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 植物群落的基本结构包括其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及种类数量特征。植物群落中各植物间为充分利用营养空间而产生垂直上的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成层现象。典型的植物群落一般包括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藓地衣层四个层次,还有一些附生的木质藤本等层间植物,植物地下根系也相应表现为成层分布。在各层中的种类组成及其密度(多度)、盖度、频度是群落种类的基本数量特征。其中: 1.密度单位面积上某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2.多度调查样地上某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3.盖度植物枝叶垂直投影所覆盖的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也称“投影盖度”,林业上将林木的盖度称为“郁闭度”。 4.频度指植物在群落中水平分布的均匀程度,以群落中某种植物在一定地段的特定样方中出现的样方百分率表示: 在森林群落近期演替研究中可采用分层频度法调查群落的演替趋势。一般将森林群落按下列标准分层: ①主林层:林冠顶端至林冠下沿。 ②演替层:林冠下沿至距地面1m高处。 ③更新层:距地面1m高处至地面。 根据森林群落中各树种在各层中的频度分布,可进行森林群落近期演替趋势分析。凡在更新层和演替层中频度较高且生长良好,而在主林层中频度很低甚至没有的树种,为群落的进展种,它们将成为乔木层的优势种;在主林层中频度很高,而演替层、更新层频度很小或没有出现且生长衰弱的树种为群落的衰退种,将被其他树种代替而从群落中消失;凡在各层中具有正常的频度曲线,即在各层中出现的频度大小为更新层﹥演替层﹥主林层的树种,即为群落的巩固种,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继续正常生活在该群落内;在各层中频度均很小,或只在某一层中有所发现,株数较少的树种为群落的随遇种。 三、实验仪器 皮尺,花杆,钢卷尺,计算器,手持罗盘,记录板。 四、方法步骤 1.在森林群落中选择典型代表地段,用皮尺设置20m×30m的样地。样地垂直等高线,并注意坡度修正。 2.确定群落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地衣层,记名计算调查乔木层的树种种类和株数,记入“结果1”中。

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知识点

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概念 1、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如:在池 塘生物群落中,既有浮萍等水生植物,也有鱼,虾,螺等水生动物,还有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等 2、理解: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 的总和。由于种间关系而形成了生物群落。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功能类群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彼此之间一物质和能量为纽带紧密地联系知识一起,组成了生物群落。 3、一个群落中物种的多少和每个种群的个体数量,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物种组成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区别 (1)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的丰富度 (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寄生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特点: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这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 化;先增加先减少的为被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的为捕食者;一般而 言,被捕食者在整体上的数量多于捕食者。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举例:狼与兔、羊与草、青蛙与昆虫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特点: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竞争的结果有两种:竞争实力相当时,两种生物在数量上相互抑制;竞争实力相差悬殊时, 一方占优势,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坐标曲线图 能量关系图 举例: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象和狮子争夺水源等 (3)互利共生:两者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特点:数量上呈现“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分开,则上方不能生存或一方不能生存;数量上同时增加, 同时减少。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举例:地衣(真菌藻类共生)、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4)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生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特点:对寄主有害,对寄生者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 生存,而寄主会生活的更好。 数量坐标图

(完整版)高考生物讲义含试题答案解析——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第38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命题趋势 一、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__生物种群__的集合。强调该区域中__全 部__生物,包括全部植物、动物、__微生物__。 2 . 特征 ??????? ? ? 物种组成???? ? 意义:区别!!! 不同群落 ###的重要特征衡量依据:物种丰富度——群落中!!! 物种数目 ### 的多少 种间关系????? 种间互助:!!! 互利共生 ### 种间斗争????? 捕食!!! 竞争 ### !!! 寄生 ###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指群落中__各个生物种群__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 2.类型

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2)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3)农田中豌豆和杂草、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关系依次为竞争、互利共生、寄生。(√) (4)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2.下列有关池塘群落的分析,不正确的的是(A) A.“池塘中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B.池塘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池塘群落中物种组成是区别于其他群落的重要特征 D.人类的活动会影响该池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解析“池塘中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3.(2014·海南卷)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D)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该种鱼的幼体滤食浮游动物,与浮游动物为捕食关系,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都以浮游藻类为食,二者又构成了竞争关系;据题干可知,鱼的不同发育阶段在池塘中分布不同,其取食也不一样,所处的营养级有可能不同;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是两个不同的种群,由于食物关系生活在池塘的底层和上层,该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该种成年鱼和幼体属于同一个物种,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空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空间分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