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脑出血

脑出血

脑出血

颅内出血包括硬脑膜外出血、硬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后者可分成脑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混合性出血。

(一)脑内出血

高血压病是脑内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的最常见原因,其发生机制详见高血压病。此外此类出血也可见于血液病、血管瘤破裂等。

大块型脑出血常急骤起病,患者突感剧烈头痛,随即频繁呕吐、意识模糊,进而昏迷,神经系统体征依出血的部位和出血范围而定。基底核外侧型出血常引起对侧肢体偏瘫,内侧型出血易破入侧脑室和丘脑,脑脊液常为血性,预后极差。脑桥出血以两侧瞳孔极度缩小呈针尖样为特征。小脑出血则出现出血侧后枕部剧痛及频繁呕吐。脑内出血的直接死亡原因多为并发脑室内出血或严重的脑疝。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约占脑血管意外的10%~15%。临床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脑膜刺激症状和血性脑脊液,其常见的原因为先天性球性动脉瘤,好发于基底动脉环的前半部,并常呈多发性,因此有些患者可多次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先天性球性动脉瘤常见于动脉分支处,由于该处平滑肌或弹力纤维的缺如,在动脉压的作用下膨大形成动脉瘤。动脉瘤一旦破裂,则可引起整个蛛网膜下腔积血。大量出血可导致患者死亡,机化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则可造成脑积水。

(三)混合性出血

常由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s)引起,AVMs是指走向扭曲,管壁结构异常,介于动脉和静脉之间的一类血管,其管腔大小不一,可以成簇成堆出现。约90%AVMs分布于大脑半球浅表层,因此其破裂常导致脑内和蛛网膜下腔的混合性出血。患者除出现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表现外,常可有癫痫史。

不同部位脑出血的临床表现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的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即为脑出血。该病是出血性中风中最常见者。脑出血后,血液在脑内形成凝血块,称为脑血肿。由于脑血肿的占位及压迫,影响脑血液循环而产生颅内压增高和脑水肿,所以绝大多数患者出现头痛、呕吐、昏迷及偏瘫等共性症状。但因出血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并非都是一样。

(1)壳核-内囊出血:出现两眼向出血灶同侧凝视的三偏征,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主侧半球病变常伴有失语,辅侧半球病变多出现体现障碍。

(2)丘脑出血:丘脑出血常出现病灶对侧的偏身浅感觉障碍与深感觉障碍;出血常波及中脑,发生一系列眼球症状,两眼同向运动不能或两眼向上运动受限而

处于向下视,犹如“落日”状,瞳孔变小或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血肿若压迫第三脑室移位可累及丘脑下部出现高热,脉搏增快及血压升高,预后不良。

(3)脑叶出血:也称为皮质下白质出血,可发生于任何脑叶。除表现头痛、呕吐外,不同脑叶的出血,临床表现亦有不同。如额叶出血可出现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疑虑,对侧偏瘫、运动性失语等;顶叶出血则出现对侧感觉障碍;颞叶出现可出现感觉性失语、精神症状等;枕叶出血则以偏盲最为常见。脑叶出血一般症状均略轻些,预后相对较好。

(4)脑桥出血:通常为突然起病的深昏迷而无任何预感或头痛,可在数小时内死亡。双侧锥体束征和去脑强直常见。早期表现病灶侧面瘫,对侧肢体瘫痪,称为交叉性瘫痪。脑桥出血两眼向病灶侧凝视。脑桥出血常阻断丘脑下部对体温的正常调节而使体温持续增高。由于脑干呼吸中枢的影响常出现不规则呼吸,可在早期出现呼吸困难。

(5)小脑出血:多数表现突然起病的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头痛,一侧上下肢共济失调而无明显瘫痪,可有眼球震颤,一侧周围性面瘫。少数呈亚急性进行性,类似小脑占位性病变。重症大量出血者呈迅速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很快进入昏迷。多在48小时内引枕大孔疝而死亡。

(6)脑室出血: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脑室内出血为脉络丛破裂出血,较为少见。继发性者是由于脑内出血量大,穿破脑实质流入脑室。临床表现为呕吐、多汗、皮肤发紫或苍白。发病后1~2小时便陷入昏迷、高热、四肢瘫痪或呈强直性抽搐、血压不稳、呼吸不规律等。病情多为严重,预后不良。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19177069.html,/20053081/ncx.htm

脑出血的脑部损伤机制

脑内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使其缺血、缺氧、水肿、颅内压升高,阻碍静脉回流,

又更加重脑缺血,与脑水肿、颅内高压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脑疝和继发脑干出血而危及生命。

脑出血多为单独的出血灶。血肿挤压周围的脑组织,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及组织移位,导致天幕疝、小脑扁桃体疝,前者压迫脑干,使脑干继发出血、坏死,是脑出血常见的致死原因。出血数月后血肿即有自溶现象,末期可成为囊腔,称为中风囊,腔内可见黄色液体。

以下是脑出血致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脑出血继发脑干出血:在分析剖检的52例大脑出血中,39例(75%)有继发脑干出血,其中中脑出血血12例(30.8%),桥脑出血9例(23.1%),中脑桥脑均有出血18例(46.1%)。

继发脑干出血的机制:①血液由大脑出血灶沿传导束下行注入脑干7例(18%),呈索条状,多沿锥体束流入中脑基底部。②人脑出血灶破坏丘脑,直接延及中脑者2例(5.2%)。③大脑出血灶破入脑室,导水管扩张积血,血液进入导水管周围灰质,共8例(20.5%)。④脑干小血管出血,共25例(64.1%),多呈点片状出血,有的孤立存在,有的融合成片。镜下可见出血灶中有管壁破坏的动脉,故基本上为小动脉出血。此外还可见某些血管充血、水肿区界限相当明显,与旁正中动脉或长、短旋动脉分布区一致,甚至在某一血管分布区,既可见明显的充血水肿,又可见动脉出血,这更证实为动脉出血。另外,在导水管与第四脑室周围,有时可见静脉淤血,偶见静脉周围有少许出血。

继发脑干出血的临床表现:出现昏昏迷早且重,39例中38例(97%)在发病24小时内昏迷:血压相对较高,39例中31例(79.5%)的最高收缩压达200mmHg以上,而无脑干出血组仅46.1%(6/13),P<0.05;眼位改变多,占53.85%,表现为分离科视、歪扭斜视、眼球浮动、中央固定等,无脑干出血组仅有10%;存活期短.本组39例中29例(74.4%)在48小时内死亡,无脑干出血组仅30.8%(4/13),说明脑干出血是促进脑出血死亡的原因之一。

(2)脑出血继发丘脑下部损伤:①丘脑下部的解剖特点:丘脑下部包括丘脑下沟以下的第三脑室壁及室底上的一些结构,其中含有15对以上的神经核团,数以万计的神经分泌细胞,如位于第三脑室壁上的室旁核、空周围核、腹内侧核、背内侧核等,丘脑下部长约1cm,重约4g,约为全脑重量的3‰.但机制复杂,与植物神经、内脏活动.内分泌、代谢、情绪、睡眠和觉醒均有关。该区还有以下特征: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较脑的其他部分多一倍以上,且该处血脑屏障不够健全,有较高的通透性,故在缺氧、中毒,颅压增高、感染等损伤时易出现水肿和出出血等改变;漏斗柄是丘脑下部与垂体间的神经纤维联系,当其受压、肿胀、出血时,该联系即遭到破坏。②丘脑下部损伤的临床症状:脑出血引起颅内压增高,出现占位效应,致使丘脑下部受压,垂体柄水肿、移位、扭曲等,加以继发脑室出血损伤第三脑室壁均累及丘脑下部,出现症状,常表现为出血性胃糜

烂或溃疡,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急性肺水肿,白细胞增高.血糖升高,中枢性高热,大汗淋漓等。

(3)脑出血继发脑疝;脑出血可以并发天幕疝,中心疝、枕骨大孔疝、蝶骨嵴疝、扣带回疝及小脑上疝。后三者一般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多在剖检时发现;前三者临床症状明显,多为症状加重或致死的原因。天幕沿时出现同侧瞳孔散大。中心疝时双侧瞳孔均小呼吸不规则。其病理标志为:①赤质、红核向下移位,②第三脑室向下移位,(3)丘脑下部及上部脑干向下移位。出现中心疝时,则很可能发生枕大孔疝,呼吸心跳解离,至死亡。

脑出血临床表现和病理过程取决于出血部位和出血量多少。多数病人动态下突然发病, 起病急骤, 常伴头痛、呕吐, 这是因颅内压骤然升高所致。病情在数分钟

或数小时内达到高峰, 严重者出现意识丧失, 存在生命危险。因此, 内科治疗的

关键在于减轻颅内压、脑水肿及控制血压,同时正确处理窒息、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以及心脏症状等并发症。本文讨论了脑出血的急性期治疗,着重于并发症的处理措施。

脑出血急性期指发病的3~4周。抢救脑出血的三大原则是管理血压、管理脑压、处理合并症。患者绝对卧床,避免情绪紧张,保持安静,注意头部抬高15~20度。昏迷患者取半侧卧位,头部偏向一侧,给予间断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观察生命体征,并预防发生呕吐后误吸等,严格按昏迷患者处理常规进行处置。

1 管理血压

脑出血的病变部位多在脑实质内的穿支小动脉(豆纹、豆丘)。由于长期的高血压使脑内小动脉扩张,形成微动脉瘤或小动脉管壁的纤维样坏死,所以当血压急骤升高时易引起小动脉破裂而出血。长期高血压致小动脉内膜受损、脂质沉积、平滑肌层变性坏死,在压力和血流急骤变化时,一处小动脉出血可引起严重的血管反应出现周围多处出血融合,形成血肿或出血的散在分布。应将血压控制在180/100mmHg以下,不应太低,否则会造成供血不足后脑损伤等不可挽回的后果。

最常见的出血部位是内囊, 患者表现昏迷、嗜睡或清醒,除血压明显升高外,出现典型的三偏症状(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出血量大并破入脑室者昏迷加深,出现脑水肿、脑疝,病情危重,预后极差。

2 管理脑压

脑水肿是脑出血的主要并发症,也是致命因素之一。脱水治疗一般不少于15天。对于出血量大于50~70ml、年龄70岁以下的患者,手术清除血肿或局部钻孔

抽吸治疗也是积极可行的措施。立体定向引流一般在3天后注射尿激酶。

3 处理并发症

脑出血后由于植物神经中枢受损,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紊乱,可导致肺部感染、

消化道出血和水电解质紊乱等多种临床并发症,加之患者多数有高血压及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从而极易合并心、肺、肾等脏器功能障碍。我们在临床上经常遇到的脑出血并发症及其处理原则如下:

3.1发热

脑出血患者可出现发热,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1)感染性发热:主要由肺部感染引起。伴有意识障碍、吞咽困难、言语障碍以及异常咳嗽的患者,呕吐或口腔分泌物堵塞气管可发生吸入性肺炎或坠积性肺炎。此外,肺部感染还可源于机械辅助呼吸措施不当导致的医源性感染,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导致的二重感染以及长时间住院引发的交叉感染等。

防治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措施如下:①患者白天尽可能抬高床头30度,进食时则为90度。鼓励患者经常咳嗽与深呼吸,饮水不要用吸管。有明显意识障碍者应取侧卧位并将口角放低,或取仰卧位,以利咽部分泌物的排出。对昏迷呕吐患者,呕吐后应将口腔内异物用床边吸引器吸干净,以防吸入气管。②为防止鼻饲饮食返流,鼻饲速度不应过快,并须注意温度适宜,鼻饲前先充分吸痰,鼻饲后将床头抬高30度持续2小时,短时间内尽量不吸痰,以防引起呕吐。在出现胃液返流时,可适当减少每日鼻饲量,严重者暂勿进食。拔管时要注入少量气体,以免管头食物在抽出时落入气管。③加强呼吸道护理,意识障碍不能进食者必须加强口腔护理,每2~3小时翻身拍背一次。更应重视吸痰问题,并发肺炎患者痰多如果不能彻底吸出,即使使用大量抗生素,亦不能使肺炎得到满意控制。④严重的肺部感染造成体温高、痰黏稠不易咳出,并且意识障碍在短时间内不能恢复,经药物治疗无效或有窒息者,可考虑气管切开,以利排痰、气管内给药和减少经咽部吸痰所造成的黏膜损伤。⑤积极治疗脑出血,控制脑水肿,争取早期恢复意识,以利肺部感染早期控制。⑥如已有肺部感染,则必须应用大量广谱抗生素治疗。脑出血并发呼吸道感染多为医院内病原菌感染,以革兰阴性菌感染最多见(50%~60%),如大肠杆菌、肺炎杆菌、绿脓杆菌等,葡萄球菌约占10%,

肺炎球菌较少见(5%)。对革兰阴性菌感染的经验用药为:氨基糖苷类+半合成青霉素(广谱)或头孢菌素类;依克沙+羧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头孢菌素类抗

生素。

脑出血后泌尿道感染的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感染细菌多为寄居于皮肤黏膜的革兰阴性杆菌。长期留置导尿(1周以上)者应注意防止泌尿道感染,尤其是女性患者。为减少泌尿道感染应尽量避免导尿,如确需导尿时应严格消毒,并采用消毒封闭引流系统。无症状的菌尿症一般不必治疗,以免引起耐药菌寄殖。有

症状者可依据分离的病原菌和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多数菌尿症在导尿管拔除或加用抗生素后消除。一般泌尿道感染可选用氨基糖苷类+氨苄青霉素或第三代头孢类菌素+氨苄青霉素。

(2)中枢热:系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所致,常见于严重的脑出血破入脑室、原发性脑室出血、脑干出血或重型脑干梗塞。临床表现为持续性高热,体温多在39℃以上,患者无汗,躯干皮温高而肢端发凉,不伴寒战,没有与体温改

变相应的心率改变,用解热药无效。退热的处理以物理降温为主,包括酒精擦浴、温水擦浴、冰垫冰帽降温和冰水灌肠等。体质虚弱的老年患者,使用解热药需慎重,防止虚脱。条件许可又有适应证时,可选用亚低温疗法。有报道,中枢性高热与脑内多巴胺受体功能失调有关,故使用该受体的激动剂溴隐亭可能有效。

(3)脱水热:系由于脱水过度,水分补充不足,导致血液浓缩,颅内体温调节中枢受累而引起的发热。此外,脱水过度还可导致患者因体液不足致排痰困难,也增加了脱水热的发生。对于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皮肤干燥、尿量减少而红细胞压积增大,应考虑到脱水热的可能。处理方法首先应调整脱水剂量,其次也可进行物理降温。

(4)吸收热:主要见于出血性脑卒中,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系血液吸收过程中,红细胞溶解释放出各种产热因子而引起的发热,常见于发病后的第1~2

周内,以低至中度热居多,不伴有感染中毒征象和下丘脑受损症状,处理可采用物理降温。

3.2呼吸系统并发症

脑出血后呼吸系统并发症除呼吸道感染外,还有神经源性肺水肿(NPE)。NPE 是由于下丘脑受损而引起大量的交感神经物质释放,周围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血液从高阻力的周围循环转移到阻力低下的肺循环,结果使肺动脉内液体静压升高而损害毛细血管,液体渗出到肺泡内。近年的研究表明,NPE主要是由于血

氧过低引起。NPE发生率与脑出血的病情密切相关,出血量大、病情重者NPE 发生率高。NPE多呈暴发性发病,如不及时治疗多数在24小时内死亡,应及早给予高浓度吸氧。近年推荐应用的硝苯地平10~20mg舌下含化,可迅速降低

周围和肺动脉压力,对NPE有良好效果。多巴酚丁胺治疗可提高心肌收缩力,同时也能加快心脏的血流,往往是NPE治疗的首选药物。

3.3 消化系统并发症

主要是上消化道出血,它是脑出血严重并发症之一,特别多见于脑干出血,常与脑卒中的严重程度相关,即病情越严重,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越高。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预后较差,病死率可达半数以上。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病变包括溃疡、黏膜出血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慢性溃疡急性发作等。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时间以脑出血后第1~2周居多。

上消化道出血防治的重点是保护胃黏膜,降低和中和胃酸,使胃pH控制在4以上和积极治疗脑出血。具体措施如下:

(1)纠正供氧不足:改善机体的氧供,首先要保证呼吸道的通畅与肺的交换功能。在危重的脑出血患者应注意氧的供给。

(2)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上消化道出血虽是胃局部的表现,但它是全身反应中的一部分,内稳态对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应维持合适、有效的血容量,但水过多将引起心、肺的损害。动脉的pH值也将引起胃黏膜pH值的改变,酸血症能增加胃黏膜的酸度。因此,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也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措施之一。

(3)及早给予营养支持: 胃黏膜需要能量以再生、分泌黏液保护黏膜。肠内营养具有促进胃肠道恢复、刺激内脏与肝循环、改善黏膜血流、预防黏膜内酸中毒与渗透障碍等作用。脑出血病人,可及早给予肠内营养,在24~48小时内应用配方饮食,从25ml/h逐渐增至100ml/h,并增加谷胱甘肽、维生素E与β胡萝卜素等抗氧化剂,饮食纤维可改善结肠黏膜的营养以预防肠源性感染,每日的需要量应在10g以上。在不能口服时,肠外营养中增加谷氨酰胺也将有利于胃黏膜的生长,并为胃黏膜提供必需的能量。

(4)止血剂:可使用安络血、立止血等药,也可用冰水100~200ml加去甲肾上腺素4~8mg胃内灌注。

(5)手术:上述止血措施无效时,应及早行内窥镜检查,试行镜下止血,或外科手术治疗。

此外,需严密观察病情,了解呕吐物和大便情况,注意神志变化和肢体皮温色泽;监测血压和脉搏,定期复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球压积等;做好胃管的护理,每次注药或进食前应回抽胃液肉眼观察,必要时行潜血检查。

脑出血病人的饮食

病人神志清楚,能进食并无咳嗽,咽下无困难者应给软质消化,低糖、低脂、高蛋白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因为新鲜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和水果不仅可以减少便秘,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C 和微量元素,避免进食过饱及对胃肠道的刺激性强的食物。

昏迷不能进食病人,鼻饲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途径,一般在病后 2 — 3 天病情稳定后进行准备注射胃管的食物,先应该高温消毒,食物温度宜在37 — 40 ℃,成人24 小时的液体需要一般不低于2000 毫升,推荐流质食物的配方:鲜牛奶1000 毫升,鲜豆浆400 毫升,米粉200 克,鲜鸡蛋 6 个,砂糖50 克,精盐5 克、维生素C300 毫克,维生素B1 30 毫克,B6 30 毫克,配好的食物可分4 — 6 次,每隔 4 — 6 小时注入150 — 250 毫升。

??? 在注入时切忌太快,以免引起呕吐,特殊情况下,如夏天出汗多,高热,则每天增补液体500 — 1000 毫升。

脑血管病

意外包括:脑出血、珠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症状:突然发病,可有头晕、头痛、呕吐、失意、流涎、口角歪斜和半身瘫痪,重者可有昏迷、二便失禁。

自救措施:就地侧卧、不搬动、如需搬动应平稳抬放;

去除义齿,清理口腔异物,保持呼吸道畅通。用冰袋或水毛巾置于病人前额,以利降低颅内压,注意保暖。

脑出血病人进补药膳

中医认为,脑出血是由于患者脏腑功能虚弱导致体质偏虚,又遇到外界因素作用,比如七情(喜、怒、哀、乐、悲、思、恐)或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以及暴饮暴食等,导致外因引动内因而致痰浊淤血,经络淤阻,血液不循常道,上逆于头部导致。

鉴于脑出血的发病机理与体质偏虚有关,因此脑出血病人应适当进补。

但脑出血发作期,病人以痰浊淤血为主,所以不宜随意进补。住院期间,一般是由医院营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个体化营养处方。

处于恢复期的病人,痰浊淤血症状基本缓解,病人体质虚弱表现比较突出。此时,应注意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宜食易消化、维生素含量高的饮食,忌肥甘,戒烟酒,多食白菜、萝卜等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由于膳食中的脂肪量下降,应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量。可由瘦肉,去皮禽类提供,可多食鱼类,特别是海鱼,每日还要吃一定量的豆制品,如豆腐、豆干,对降低血液胆固醇及改善血液黏滞有利。每日食盐用量要小,大约3克左右,可于烹调后再加入盐拌匀即可。为了增加食欲,可以在炒菜时加一些醋、番茄酱、芝麻酱。食醋除可以调味外,还可加速脂肪的溶解,促进消化和吸收。芝麻酱含钙量高,经常食用可补充钙,对防止脑出血有一定好处。此外,要经常饮水,尤其在清晨和晚间,这样可以稀释血液。

药膳可与药物治疗相辅相成,减轻症状,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预防和减轻再度复发。在此推荐滋补药膳两款:

1.黄芪猪肉羹

黄芪20克,大枣6枚,当归10克,枸杞15克,瘦猪肉50~100克切成薄片,加生姜片、葱白段,大火煮沸改小火炖,煮至肉烂加精盐适量,味精少许,还可根据个人嗜好酌加麻油、花椒油等,端锅放温后即可食用。功效和服法:黄芪益气,枸杞填精,当归养血活血,大枣温中补气,瘦猪肉富含蛋白质,滋阴润燥。全方共达补益精气、活血化淤之功效。每剂分两次服用,每天两次。适用于肾虚精亏型脑出血患者。临床表现为:音喑失语,心悸气短,腰膝酸软,肢体痿废,手足麻木,半身不遂,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无力者。禁用于头疼汗出,心烦口苦,动则易怒,面红目赤,腹胀嗳气者。糖尿病患者慎用。

2.醋蒸胡椒梨

陈醋、白胡椒粒适量,梨两个。将白胡椒研为细粉,把梨一劈两半,将白胡椒粉夹于其中,放入盘内,加醋上笼蒸至梨熟,即可食用。功效和服法:白胡椒又名玉椒,含胡椒辣脂碱、挥发油、蛋白质等,可解热、驱风、抗惊厥;梨又称快果、玉乳,含糖类、有机酸及维生素,能生津润燥、清热化痰;陈醋含高级醇类、琥珀酸等,能活血散淤,解毒杀虫。全方共达滋阴清热,活血化淤,驱风止厥之功效。每次吃一只梨,日服两次,久用有益无害。本方适用于肝阳上亢脉络淤阻型脑出血患者。临床表现为:半身不遂、患侧僵硬佝挛、头疼头晕、面赤耳鸣,口干咽燥、舌红绛、苔薄黄、脉弦硬有力。本方禁用于糖尿病并脑血管意外者。

脑出血

脑出血 脑出血(ICH)又称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实质出血,有外伤性和非外伤性两种。非损伤性脑出血又称原发性或自发性脑出血,系指脑内的血管病变、坏死、破裂而引起的出血,绝大多数是高血压病伴发的脑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升时破裂所致。致死率较高。 脑出血的病因 脑出血是由于在原有高血压病和脑血管病变基础上,血压进一步骤升所致。脑出血绝大多数由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引起,少数为其他原因所致,如先天性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血液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梗死性出血。绒癌脑转移或其他恶性肿瘤可破坏血管也可引起脑内出血可破入脑室。 脑出血病因详细解析: (一)常见致病疾病 1.高血压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均可导致脑出血,约半数脑出血由高血压所致。老年人高血压是脑出血的最主要病因。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抗高血压治疗可使脑出血的危险降低46%。长期高血压可引起脑内小动脉病变,如动脉壁纤维素样坏死、脂质透明变性和微动脉瘤形成,当血压骤然升高时,血液自血管壁渗出或动脉瘤直接破裂,血液进入脑组织形成血肿。另外,高血压可引起小血管痉挛,导致远端缺氧和坏死、血栓形成,斑点状出血及脑水肿,出血可融合成片状,这可能是高血压脑病引起出血的机制。解剖因素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也起作用:脑动脉壁较其他器官的动脉薄弱;随年龄增长,深穿支动脉变得弯曲,呈螺旋状,易受高血压的冲击,成为脑出血的好发部位,尤其是豆纹动脉。 2.脑淀粉样血管病(CAA)CAA是一种不伴全身血管淀粉样变的脑血管病,脑出血是CAA最常伴随的表现。淀粉样物质沉积在大脑皮质、软脑膜小或中动脉的中层和外膜,损

害血管,引起基膜变厚、血管腔狭窄、内弹力膜破碎,导致纤维素样坏死和微动脉瘤形成,易于出血。估计大于60岁的脑出血病人中,15%由CAA引起,大于70岁的脑叶出血50%由CAA引起,在伴有阿尔茨海默病和Down综合征的老年人中,CAA引起的脑出血更常见。(Moyamoya)、夹层动脉瘤等引起血管破裂出血。 3.动脉瘤占颅内出血的16%~19%,主要是高血压引起的微动脉瘤。 4.其他原发性或继发性颅内转移性肿瘤均可引起颅内出血,占2%~6%。。白血病多见,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等也可引起出血。脑静脉血栓形成也可引起颅内出血。大量饮酒通过损害凝血系统和脑血管的完整性增加脑出血的危险,在其他病理因素相似的情况下,中量与大量饮酒者发生脑出血的危险性分别增加2倍和2.4倍,少量饮酒是否有保护作用仍无定论。 (二)病理生理 颅内出血较常发生的部位有基底核区(40%~50%)、脑叶(20%~50%)、丘脑(10%~15%)、脑桥(5%~12%)、小脑(5%~10%)和脑干其他部位(1%~5%),可破入脑室。有些患者可有脑动脉粥样硬化表现和深穿支动脉粟粒状动脉瘤。 1.血肿的起源起源于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小深穿支动脉的破裂,引起脑实质出血。长期慢性高血压产生的血管壁变性变化,使得血管顺应性降低,增加了自发性出血的可能性。由小动脉壁扩张形成的微动脉瘤引起的出血,超微结构发现出血一般在受损动脉分又或接近分叉处,可看到明显的动脉中层和平滑肌变性。 2.血肿的进展以前认为,由于凝血和周围组织压迫,颅内出血很快停止。cT扫描研究发现,部分患者血肿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增大。其原因与高血压和局部凝血功能缺陷造成的原发出血部位的持续出血及周围血管的机械断裂有关。 3.病理表现

脑出血

脑出血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有较大量的出血而言。约70%至80%的脑出血是由于高血压细小动脉硬化。 发病原因入诱因 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和糖尿病是公认的中风四大危险因素 (1)高血压:血压越高,发生中风的机会越大。高血压病人发生中风的机率是血压正常人的6倍,大约80%的脑出血病人都是由于高血压引起的。 (2)血脂增高是第二个发病的危险因素。血脂增高一方面使得血液粘稠,血流缓慢,供应脑的血液量减少;另一方面可加重动脉硬化的程度。所以,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在65岁以上发生脑梗塞的特别多。 (3)糖尿病:糖尿病常伴动脉硬化,而且血内葡萄糖含量增多也会使血粘度和凝固性增高,有利于脑血栓形成。有资料表明,糖尿病病人患中风的年龄要提早10年,发病人数比血糖正常的人高2~4倍。 (4)心脏病:脑的血液来源于心脏。当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时,脑的供血量不足,会引起脑梗塞;当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有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发作时,心房内的栓子脱落进入脑血管,可引起脑栓塞。 脑出血的其他危险因素还有很多,与年龄、生活习惯等都有关系。年龄越大越危险,55岁以后发病率大大增加。而吸烟、饮酒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增加脑出血的危险。 脑血管病分类 脑血管病通常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又叫小中风或一过性脑 缺血发作) ,其病因与脑动脉硬化有关,是脑组织短暂性、缺血性、局灶性损害所致的功能障碍。 (2) 脑血栓形成,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动脉炎、外伤及其他物理因素、血液病引起脑血管局部病变形成的血凝块堵塞而发病。(3)脑栓塞,可有多种疾病所产生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脑部血管而诱发。临床上以心脏疾病为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骨折、或外伤后脂肪入血;虫卵或细菌

脑出血

脑出血 颅内出血包括硬脑膜外出血、硬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后者可分成脑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混合性出血。 (一)脑内出血 高血压病是脑内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的最常见原因,其发生机制详见高血压病。此外此类出血也可见于血液病、血管瘤破裂等。 大块型脑出血常急骤起病,患者突感剧烈头痛,随即频繁呕吐、意识模糊,进而昏迷,神经系统体征依出血的部位和出血范围而定。基底核外侧型出血常引起对侧肢体偏瘫,内侧型出血易破入侧脑室和丘脑,脑脊液常为血性,预后极差。脑桥出血以两侧瞳孔极度缩小呈针尖样为特征。小脑出血则出现出血侧后枕部剧痛及频繁呕吐。脑内出血的直接死亡原因多为并发脑室内出血或严重的脑疝。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约占脑血管意外的10%~15%。临床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脑膜刺激症状和血性脑脊液,其常见的原因为先天性球性动脉瘤,好发于基底动脉环的前半部,并常呈多发性,因此有些患者可多次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先天性球性动脉瘤常见于动脉分支处,由于该处平滑肌或弹力纤维的缺如,在动脉压的作用下膨大形成动脉瘤。动脉瘤一旦破裂,则可引起整个蛛网膜下腔积血。大量出血可导致患者死亡,机化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则可造成脑积水。 (三)混合性出血 常由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s)引起,AVMs是指走向扭曲,管壁结构异常,介于动脉和静脉之间的一类血管,其管腔大小不一,可以成簇成堆出现。约90%AVMs分布于大脑半球浅表层,因此其破裂常导致脑内和蛛网膜下腔的混合性出血。患者除出现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表现外,常可有癫痫史。 不同部位脑出血的临床表现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的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即为脑出血。该病是出血性中风中最常见者。脑出血后,血液在脑内形成凝血块,称为脑血肿。由于脑血肿的占位及压迫,影响脑血液循环而产生颅内压增高和脑水肿,所以绝大多数患者出现头痛、呕吐、昏迷及偏瘫等共性症状。但因出血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并非都是一样。 (1)壳核-内囊出血:出现两眼向出血灶同侧凝视的三偏征,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主侧半球病变常伴有失语,辅侧半球病变多出现体现障碍。 (2)丘脑出血:丘脑出血常出现病灶对侧的偏身浅感觉障碍与深感觉障碍;出血常波及中脑,发生一系列眼球症状,两眼同向运动不能或两眼向上运动受限而

脑出血问题

脑出血,俗称脑溢血,属于“脑中风”的一种,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一种常见的严重脑部并发症。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血管畸形等,常因用力、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故大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临床上脑出血发病十分迅速,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的损害。它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非常高,是目前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一。 西医学名: 脑出血 其他名称: 脑溢血 所属科室: 外科 - 神经外科 发病部位: 颅内 主要症状: 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失语 主要病因: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血管畸形 多发群体: 老年人 传染性: 无传染性 疾病介绍 目前世界逐渐步入老龄化,脑出血已成为一较为广泛发生的急症重症,我国每年因为脑出血死亡的患者约占全部疾病死亡的20%左右,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 根据有关流行病学调查,我国北方脑出血的发病率高于南方,男性高于女性,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临床疾病的逐渐多发,脑出血的发生率也相应逐年提高。针对我国目前的医疗水平,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患者逐渐了解到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的健康体检对预防脑部严重并发症的重要性,但还有部分患者因医疗条件的缺乏、医学知识的匮乏,不能够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有关脑出血的相应知识,不能做到有病早发现、早治疗,不能有效预防脑出血的发生,甚至发病后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因此,有必要将这种常见的严重脑卒中疾病的知识介绍给大家。[1-2] 发病原因 顾名思义,脑出血的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病,此类脑出血属于高血压病的一种最严重也是最高级别的并发症之一,可在短时间内出现极为严重的症状,甚至短时间内影响患者呼吸、心跳等基本生理活动,造成患者的死亡。在顾及其他所有诱因的基础之上,必须要强调一点的就是高血压必须得到有效的控制,才能有效的避免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在高血压病长期作用的基础上,任何可以诱发血压短期增高的因素都可以导致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日常生活中可以诱发血压突然增高的因素很多,在此简单举例说明: (1)外界因素:气候变化,临床上发现,脑血管病的发生在季节变化时尤为多见,如春夏、秋冬交界的季节,现代医学认为,季节的变化以及外界温度的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神经内分泌的正常代谢,改变血液粘稠度,血浆纤维蛋白质、肾上腺素均升高,毛细血管痉挛性收缩和脆性增加。短时间内颅内血管不能适应如此较为明显的变化,即出现血压的波动,最终导致脑出血的发生。 (2)情绪改变:情绪改变是脑出血的又一重要诱因,包括极度的悲伤、兴奋、恐惧等,临床工作总我们发现,多数脑出血患者发病之前都有情绪激动病史,甚至曾有人做过研究,证实临床上近30%的病人是因生气、情绪激动导致脑出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短时间情绪变化时出现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压突然升高,原本脆弱的血管破裂所致。

脑出血患者的护理

脑出血患者的护理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非损伤性原发性脑实质内出血。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常发生于50~70岁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冬春季易发。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 病因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病因,其他病因有血液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炎、Moyamoya病、原发性或转移性脑肿瘤、梗死后脑出血及抗凝或溶栓治疗等。情绪激动、用力活动、便秘等导致血压骤然升高,是脑出血最常见的诱因。 2. 发病机制高血压性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基底节区、内囊附近多见(约70%),此处的豆纹动脉从大脑中动脉呈直角发出,受压力较高的血流冲击易发生血管破裂;其他部位依次为大脑中动脉深穿支豆纹动脉(42%)、基底动脉脑桥支(16%)、大脑后动脉丘脑支(15%)、小脑上动脉支(12%)及顶枕叶、颞叶白质分支(10%)。由于脑内动脉壁结构薄弱,肌层和外膜结缔组织较少、无外弹力层,易破裂出血;长期高血压使脑内细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和纤维素性坏死,弹性减弱,在血流冲击下,血管壁病变会导致微小动脉瘤形成,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微小动脉瘤破裂而发生脑出血。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外溢形成血肿,造成脑组织受压、推移、水肿、软化、坏死等损伤,继而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和脑疝,是导致脑出血死亡的主要原因。

二、护理评估 (一) 健康史 评估有无高血压史,以及有无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炎、脑瘤等病史,了解发病前有无情绪激动、酗酒、用力活动及排便、紧张脑力活动等诱发因素。 (二) 临床表现 脑出血大多在白天、活动和情绪激动时突然起病,少数可有头昏、头痛、肢麻和口齿不清等前驱症状。 1. 全脑表现剧烈头痛,常伴呕吐、重者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呼吸深沉带有鼾音,重者呈潮式呼吸或不规则呼吸,血压明显升高,脉搏缓慢有力;颜面潮红或苍白,大汗淋漓,大小便失禁;迅速出现意识模糊、昏迷。 2. 局灶表现: (1) 基底节区出血包括壳核、丘脑和尾状核出血,其中壳核和 丘脑出血是高血压性脑出血最常见的类型,易损及内囊而称内囊出血。 ①“凝视病灶”状:头、眼转向出血病灶侧。②“三偏”症状群:病灶对侧偏瘫,表现为病灶对侧中枢性面瘫(鼻唇沟变浅,鼓腮时漏气,口角低垂)和肢体瘫痪(开始时,上下肢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阴性,数日后发展为典型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病灶对侧偏身感觉缺失(针

脑出血的症状

脑出血的症状 脑出血,俗称脑溢血,属于“脑中风”的一种,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一种常见的严重脑部并发症。蓝十字脑科(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19177069.html,/)权威专家介绍,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血管畸形等,常因用力、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故大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临床上脑出血发病十分迅速,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的损害。它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非常高,是目前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一。 发病原因 顾名思义,脑出血的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病,此类脑出血属于高血压病的一种最严重也是最高级别的并发症之一,可在短时间内出现极为严重的症状,甚至短时间内影响患者呼吸、心跳等基本生理活动,造成患者的死亡。在顾及其他所有诱因的基础之上,必须要强调一点的就是高血压必须得到有效的控制,才能有效的避免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在高血压病长期作用的基础上,任何可以诱发血压短期增高的因素都可以导致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日常生活中可以诱发血压突然增高的因素很多,在此简单举例说明:(1)外界因素:气候变化,临床上发现,脑血管病的发生在季节变化时尤为多见,如春夏、秋冬交界的季节,现代医学认为,季节的变化以及外界温度的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神经内分泌的正常代谢,改变血液粘稠度,血浆纤维蛋白质、肾上腺素均升高,毛细血管痉挛性收缩和脆性增加。短时间内颅内血管不能适应如此较为明显的变化,即出现血压的波动,最终导致脑出血的发生。 (2)情绪改变:情绪改变是脑出血的又一重要诱因,包括极度的悲伤、兴奋、恐惧等,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多数脑出血患者发病之前都有情绪激动病史,甚至曾有人做过研究,证实临床上近30%的病人是因生气、情绪激动导致脑出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短时间情绪变化时出现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压突然升高,原本脆弱的血管破裂所致。 (3)不良生活习惯:吸烟对人体有较为严重的健康影响是得到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长期吸烟可以使得体内血管脆性增加,对血压波动的承受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脑血管破裂。而长期饮酒可引起血管收缩舒张调节障碍,并出现血管内皮的损伤,血管内脂质的沉积,使得血管条件变差,易发生脑出血。此外,经常过度劳累,缺少体育锻炼,也会使血粘度增加,破坏血管条件,导致脑出血的发生。 以上仅仅是列举我们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诱发因素,并非所有患者都一定有这些诱因,部分患者由于长期各种基础疾病的作用,也可在安静状态下发

脑出血

脑出血(ICH) 病因病理 病因1、病因ICH病例中大约60%是因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所致,约30%由动脉瘤或动一静脉血管畸形破裂所致,其他病因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红细胞增多症和镰状细胞病等)、脑淀粉样血管病变、抗凝或溶栓治疗等。 2、发病机制颅内动脉具有中层肌细胞和外层结缔组织少,外弹力层缺失的特点。长期高血压可使脑细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甚至形成微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在此基础上血压骤然升高时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豆纹动脉和旁正中动脉等深穿支动脉,自脑底部的动脉直角发出,承受压力较高的血流冲击,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故又称出血动脉。非高血压性脑出血,由于其病因不同,故发病机制各异。 一次高血压性脑出血通常在30分钟内停止,致命性脑出血可直接导致死亡。动态颅脑CT监测发现脑出血有稳定型和活动型两种,后者的血肿形态往往不规则,密度不均一,发病后3小时内血肿迅速扩大;前者的血肿与之相反,保持相对稳定,血肿体积扩大不明显。多发性脑出血多见于淀粉样血管病、血液病和脑肿瘤等患者。 病理绝大多数高血压性ICH发生在基底节的壳核及内囊区,约占ICH的70%,脑叶、脑干及小脑齿状核出血各占约10%。壳核出血常侵人内囊,如出血量大也可破人侧脑室,使血液充满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丘脑出血常破人第三脑室或侧脑室,向外也可损伤内囊;脑桥或小脑出血则可直接破人到蛛网膜下腔或第四脑室。 高血压性ICH受累血管依次为大脑中动脉深穿支豆纹动脉、基底动脉脑桥支、大脑 后动脉丘脑支、供应小脑齿状核及深部白质的小脑上动脉分支、顶枕交界区和颖叶白质分支。非高血压性ICH出血灶多位于皮质下,多无动脉硬化表现。 病理检查可见血肿中心充满血液或紫色葡萄浆状血块,周围水肿,并有炎症细胞浸润。血肿较大时引起颅内压增高,可使脑组织和脑室移位、变形,重者形成脑痛。幕上的半球出血,血肿向下挤压下丘脑和脑干,使之移位,并常常出现小脑幕庙。如下丘脑和脑干等中线结构下移可形成中心病,如小脑大量出血可发生枕大孔庙。急性期后血块溶解,吞噬细胞清除含铁血黄素和坏死脑组织,胶质增生,小出血灶形成胶质瘫痕,大出血灶形成中风囊。 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ICH的好发年龄为50-70岁,男性稍多于女性,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多有高血压病史。多在情绪激动或活动中突然发病,发病后病情常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 ICH患者发病后多有血压明显升高。由于颅内压升高,常有头痛、呕吐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或昏迷等,大约10%ICH病例有抽搐发作。 2.局限性定位表现取决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 (1)基底节区出血 1)壳核出血:最常见,约占ICH病例的60%,系豆纹动脉尤其是其外侧支破裂所致,可分为局限型(血肿仅局限于壳核内)和扩延型。常有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缺失和同向性偏盲,还可出现双眼球向病灶对侧同向凝视不能,优势半球受累可有失语。 2)丘脑出血:约占ICH病例的10%-15%,系丘脑膝状体动脉和丘脑穿通动脉破裂所致,可分为局限型(血肿仅局限于丘脑)和扩延型。常有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通常感觉障碍重于运动障碍。深浅感觉均受累,而深感觉障碍更明显。可有特征性眼征,如上视不

脑出血

脑出血: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30%。其中大脑半球出血占80%,脑干和小脑出血占20%。 病因:1、高血压并发细小动脉硬化:为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多数在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并存情况下发生。 2、颅内动脉瘤:主要为先天性动脉瘤,少数是动脉硬化性动脉瘤和外伤性动脉瘤。动脉瘤经血流漩涡和血压的冲击,常使其顶端增大、破裂。 3、脑动静脉畸形:因血管壁发育异常,常较易出血。 4、其他:脑动脉炎、脑底异常血管网症、血液病、抗凝及溶栓治疗、淀粉样血管病、脑肿瘤细胞侵袭血管或肿瘤组织内的新生血管破裂出血。 临床表现:由于脑血肿的占位及压迫,影响脑血液循环而产生顿压增高和脑水肿,所以绝大多数患者出现头痛、呕吐、昏迷及偏瘫等共性症状。但因出血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并非都是一样。 (1)内囊出血:是最常见的出血部位。其典型临床表现为对测“三偏”(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内囊出血病辑范围较大,神经损害症状较重。但若出血偏于内囊外侧,主要损害外囊部位,则临床症状多较轻些,多无意识障碍,偏瘫也轻,预后较好。 (2)丘脑出血:如属一侧丘脑出血,且出血量较少时,表现对侧轻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特别是本体感觉障碍明显。如果出血量大,受损部位波及对侧丘脑及丘脑下部,则出现呕吐咖啡样物,呕吐频繁呈喷射状,且有多尿、尿糖、四肢瘫痪、双眼向鼻尖注视等症。病情往往危重,预后不好。 (3)脑叶出血:也称为皮质下白质出血,可发生于任何脑叶。除表现头痛、呕吐外,不同脑叶的出血,临床表现亦有不同。如额叶出血可出现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疑虑,对侧偏瘫、运动性失语等;顶叶出血则出现对侧感觉障碍;颞叶出血可出现感觉性失语、精神症状等;枕叶出血则以偏盲最为常见。脑叶出血一般症状均略轻些,预后相对较好。 (4)桥脑出血:桥脑是脑干出血的好发部位。早期表现病处侧面瘫,对侧肢体摊,称为交叉性瘫。这是桥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如果出血量大,则影响对侧,出现四肢瘫、瞳孔缩小、高热、昏迷等症;如果血液破入第四脑室则出现抽搐、呼吸不规则等严重症状,预后多不好; (5)小脑出血:若出血量少,临床表现常常是先出现头晕,继则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走路不稳、讲话不清;如果出血量大,压迫延髓生命中枢,严重者可突然死亡。 (6)脑室出血: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脑室出血为脑室内脉络丛破裂出血,较为少见。继发性者是由于脑内出血量大,穿破脑实质流入脑室。临床表现为呕吐、多汗、皮肤发紫或苍白。发病后1~2小时便陷入深昏迷、高热、四肢瘫或呈强直性抽搐、血压不稳、呼吸不规律等。病情多为严重,预后不良。 治疗要点: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主要原则是:①防止进一步出血;②降低颅内压;③控制脑水肿;④维持生命功能和防治并发症。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患者可取头侧位,不宜仰卧位,以防舌后坠而堵塞气道。 及时翻身拍背部,以利痰液咳出,同时勤吸痰液,也可雾化吸入,以利于痰液的湿化,有呼吸道阻塞的征象时应及时气管切开,以免缺氧而加重脑水肿。 2、调控血压慎重掌握降压治疗指征,一般认为在收缩血压超过24~26.66kPa(180~200mmHg)时,可考 虑适当地降低血压,以预防进一步出血,但对脉压过大的患者则须谨慎降压。血压要控制平稳,使24h 内血压的“波峰”和“波谷”接近,这样既可避免血压波动对血管壁的损害,又可防止血压过低可能导致的脑灌注不足。降压治疗不能过于追求快速的降压效果,或反复、大量、甚至联合使用多种强效的降压药物。降压不要过快,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一段时间内逐渐将血压降低到上述水平或略高而又没有脑缺血的不适症状为宜。多数认为应将血压稳定在20~21.33/12~13.33kPa(150~160/90~100mmHg)左右,最好维持在比患者原有血压稍高的水平。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防止脑疝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脑出血后,脑水肿逐渐加重,常在6h开始 出现水肿。3~4天内达高峰,半个月后逐渐消退。脑水肿的结果是颅内压增高,甚至导致脑疝发生,因此控制脑水肿和颅内高压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应及时采取积极措施,控制脑水肿。临床上有指征

脑出血的急救措施及护理要点需谨记

脑出血的急救措施及护理要点需谨记 脑出血这一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是被大家较为熟悉的,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统计,脑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病中病死率最高,在我国占人口死亡的第一位,常发 生于50岁以上的患者,并且大多数人都伴有高血压病史。该症起病急,并且病 情发展的也比较快。下面,就随着这篇文章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脑出血的基本 知识以及它的急救措施和护理要点吧! 一、脑出血和其发病机制是什么呢? 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指的是原发性非外伤性导致的脑实质内出血,又被称为脑溢血、自发性脑出血,按照病因可以将其分为原发性脑出血(占80%以上)和继发性脑出血。该病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出血部位大部分发生在大脑半球上,还有约20%的出血发生在脑干和 小脑上。 二.脑出血的诱发因素是什么呢? 1.发生脑出血最主要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是由微动脉破裂所导致的高血压,有 研究表明,近 65%的脑出血患者有高血压病史。 2.酗酒:酗酒会导致血压增高、改变其凝血机制、加快脑血流,进而导致脑 出血的发生。大多数人其实也没有酗酒,仅仅只是在过节的时候或者是在遇到高 兴的事时,会多喝一点酒而已,但是这样也会有可能发生生命危险或者留下终身 残疾。 3.情绪过于兴奋是导致脑出血发生的重要原因,其主要原因是当情绪激动时,会促进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原本就存在问题的 血管无法承受加快的血流而发生爆裂。 4.腹压过度增高也会引发脑出血,特别是在患有高血压的同时又便秘的人, 排便时过度屏气使腹压突然上升,进而导致脑出血的发生。

5.长期吸烟者会使血管动脉硬化,降低血管的弹性,烟会引起心血管和神经 等系统的改变,进而导致其发生脑出血。 6.医学风险因素:患者患有高胆固醇、糖尿病等疾病,比如心力衰竭、心脏 感染、心律失常、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 三.脑出血的典型症状是什么呢? 1.头痛:在剧烈的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出现头痛难忍的时候要警惕脑出血的发生。 2.呕吐:颅内出血会引起颅内压增高,从而出现呕吐。 3.血压升高:脑出血时血压往往会高于正常值。 4.偏瘫:指的是身体某侧发生瘫痪。大脑作为控制人体神经、肌肉以及关节 活动的“司令部”,当某个部位的血管破裂时会引起对侧的肢体瘫痪。例如当出 血的位置在左侧,常常引起右侧肢体瘫痪。 5.意识不清:当脑出血的量比较大时,会使颅内压力增高,从而发生压迫, 发生昏迷等症状。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便会使患者死亡。 四.脑出血的急救措施是什么呢? 脑出血是一种发病迅速、死亡率较高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老年人群 中可怕的“疾病杀手”。脑出血的病残率和病死率都是比较高的,我们需要牢记 脑出血发作时会发生的症状,当有人出现脑出血时,需要快速的做出判断,并进 行急救措施,接下来为大家讲解脑出血的急救措施详解: 1.保持镇静并立马拨打120急救电话。 2.如果病人倒在厕所等狭窄的地方,需要立马将他转移到宽阔的地方。在进 行移动的时候,要轻柔,不能使患者的头部出现晃动,保持头部水平位搬运,以 免呼吸道被堵塞,使其发生窒息。发生意识障碍和呕吐者要“就近侧卧位”,将 患者一只手垫在耳朵旁侧,然后把患者的腿摆成直角作为支撑点,帮助患者侧卧,

脑出血教案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及脑室内出血,又称脑溢血或者出血性卒中。 (一)病因:病因较多,但高血压是最常见病因。 (二)发病机制: 1、微动脉瘤又称为粟粒状动脉瘤,目前公认的高血压脑出血的最可能原因。常见于灰质结构,特别是壳核、苍白球、丘脑、脑桥和齿状核等,与高血压脑出血好发部位一致。 2、急性高血压(血压蓦地升高,如:活动时,激动时等)。 3、脑血管本身解剖结构特点:豆纹动脉自大脑中动脉呈直角分出,脑出血的好发部位,外侧支称为出血动脉。脑动脉壁薄弱,肌层\外膜结缔组织较少,缺乏外弹力层。 4、小动脉壁的纸质透明变性 5、脑淀粉样血管病,且外尚有血液病、脑肿瘤等。 1、脑出血常发生于中老年患者,男性略多,既往多有高血压病病史,活动、激动时发病; 2、常呈急性发病,并很快浮现严重的临床症状,临床表现与出血部位相关: 3、常见临床类型及特点; 脑出血临床特点 部位昏迷瞳孔运动、感觉障碍偏盲癫痫发作 壳核较常见正常主要为轻偏瘫常见不常见 丘脑常见小,光反射迟钝主要为偏身感觉障碍可短暂浮现不常见 脑叶少见正常轻偏瘫或者偏身感觉障碍常见常见 脑桥早期浮现针尖样瞳孔四肢瘫无无 小脑延迟浮现小,光反射存在共济失调步态无无 (一)颅脑 CT 扫描; (二) MRI 检查; (三)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 (四)脑脊液检查; 1、脑室内积血 临床症状: ○1出血量:普通来说,出血量越大,临床症状越严重; 脑室系统是否存在梗阻: a) 未梗阻者症状多较轻; b) 形成梗阻、脑室铸型者,会浮现梗阻性脑积水,可造成急性颅内压增高,导致急性脑疝而危及生命; 出血部位脑组织损伤程度:脑室周围神经结构功能复杂,破坏后可浮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可即将浮现昏迷、偏瘫和明显的脑膜刺激征。 (如:下丘脑破坏导致

脑出血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

脑出血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 一、概述: 建议就诊于神经内科。 脑室内出血是指由非外伤因素导致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脑室系统引起的综合征。 二、临床表现: 多数病人在发病前有明显的诱因,如情绪激动,用力活动,洗澡、饮酒等。多为急性起病,少数可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1、一般表现:视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多少而异,轻者可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血压升高,脑膜刺激征等。重者表现为意识障碍、癫痫发作、高热、肌张力高、双侧病理反射等征。晚期可出现脑疝,去脑强直和呼吸循环障碍以及植物神经系统紊乱。部分病人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肺炎等并发症。 2、原发脑室内出血:除具有一般表现外,与继发脑室内出血相比尚有以下特点:①意识障碍相对较轻。②可亚急性或慢性起病。③定位体征不明显。④多以认识功能、定向力障碍和精神症状为常见。 3、继发脑室内出血:除具有一般表现外,还因原发出血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各异:①位于内囊前肢的血肿,极易破入脑室,临床表现相对较轻。②位于内囊后肢前2/3的血肿,由于距脑室相对较远,当血肿穿破脑室时,脑实质破坏严重,临床表现为突然昏迷、偏瘫,在主侧半球可有失语、病理反射阳性,双眼球向病灶侧凝视。③位于

内囊后1/3的血肿,多有感觉障碍和视野变化。④丘脑的出血,表现为意识障碍,偏瘫、一侧肢体麻木,双眼上视困难、高烧、尿崩症、病理反射阳性等。⑤小脑的出血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颈强直、共济失调等,重者出现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等。⑥脑干出血,轻者表现为头痛剧烈、眼花、呕吐,后组颅神经损伤,颈强直等,重者深昏迷,交叉瘫,双侧瞳孔缩小,呼吸衰竭等。 三、检查: 1、CT检查:CT能准确证实出血部位、范围,以及脑室大小,并可重复检查,便于对出血的动态观察及随诊,因此为首选检查手段。 2、腰穿及脑室造影:有一定的危险性,或加重病情。目前已不作常规检查,除非无CT条件或某些特殊需要时方可施行,检查应在严格掌握适应证条件下谨慎从事。 3、脑血管造影:脑血管造影能显示出自发性脑室内出血的病因(如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烟雾病和颅内肿瘤等)表现及血肿破人脑室后的某些血管受压、移位的特征性表现。不同病因的脑室内出血尚有其各自的特点如高血压脑室内出血的病人大多数有明显的高血压病史,中年以上突然发病,脑血管造影无颅内血管异常: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及烟雾病性脑室内出血发病年龄较小,脑血管造影可以确诊;颅内肿瘤性脑室内出血发病前多有颅内占位病变的临床表现,强化CT 可明确诊断。 四、治疗: 本病危害性尤其甚于脑室内出血,应该在及时处理原发性和继发

脑出血治疗科普知识

脑出血治疗科普知识 脑出血属于非创伤性脑血管破裂,使得血液在脑实质内聚集的临床综合征, 也是脑卒中的一种类型,实际占比大约为15%。导致患者脑出血的常见病因就是 细小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不同。其中典型症状为意识障碍、头痛、 昏迷、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患者预后效果较差,如果病症严重,颅内压增高、 脑水肿等,都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 脑出血治疗 1.一般治疗 脑出血患者一般都要卧床3-4周休息,并且处于安静的环境中,避免情绪激 动导致血压升高。如果患者存在有意识障碍消化道出血,则要禁食24-48小时。 如果有必要,则要将胃内容物排空,还需要保证水电解质平衡,有效预防早期感染、吸入性肺炎。如果存在过度烦躁、头痛情况的患者,可以酌情使用镇静止痛剂。脑水肿会导致患者颅内压增高,发生脑疝,也是影响脑部功能恢复、脑出血 死亡率提高的核心因素。积极的对脑水肿情况进行控制、有效降低颅内压,也是 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关键环节,不应当采取激素治疗的方式。若患者平均动脉压 高于150mmHg、收缩压高于200mmHg,就要采用静脉滴注降压药的方式,降低患 者血压水平。如果平均动脉压高于130mmHg,收缩压高于180mmHg,出现颅内压 增高的情况,就要对患者颅内压进行监测。以持续、间断静脉注射降压药的方式,降低患者血压水平,灌注压需要高于60~80mmHg。其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降血 压的速度不能过快,需要做好监测工作,保证血压处于正常范围中。 2.药物治疗 (1)止血药物

在止血治疗中,使用重组Ⅶa因子。脑出血发病之后,这一治疗方式可以限 制血肿扩大。利用氨甲环酸,发生血肿扩大的情况比较少,相对来说病死率也比 较低。 (2)降血压 常见的药物包括肾上腺素拮抗剂,如拉贝洛尔、乌拉地尔等。利尿剂:呋塞米。血管扩张剂:尼卡地平、硝普钠。 (3)血糖控制 如果患者血糖高于10mmol/L,就要进行胰岛素治疗。而血糖低于3.3mmol/L,则应当使用10%-20%葡萄糖注射,保证患者血糖恢复正常水平。 3.手术治疗 对于病情不断恶化的脑干受压、小脑出血患者、脑积水患者,则要以手术治 疗的方式,清除血肿。主要术式包括钻孔血肿抽吸术、去骨瓣减压术、脑室穿刺 引流术。 4.其他治疗 将患者患肢置于功能位,若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就要在早期实行康复治疗。早期实行分阶段综合治疗,有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升生活质量水平。 脑出血患者饮食与日常护理 对于脑出血患者来说,要保证膳食合理性,并对每日摄入的总热量进行控制,服用易消化、饮食清淡的食物。另外,还要少糖少盐、戒烟戒酒,并且定时定量 用餐。在患者患病之后,如果出现吞咽困难、神志不清、呕吐频繁的情况,需要 禁食水,并且以静脉滴注的方式为患者补充营养。若患者三天之内不能进食,就 可以留置胃管,鼻饲米汤、牛奶等流食。要注意每次喂食需要间隔超过2小时, 摄入量不能高于200毫升,避免发生脑水肿情况。

脑出血病人的健康指导

脑出血病人的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 (1)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4-6周,不宜长途运送及过度搬运. (2)翻身时保护头部动作要轻,以防加重出血. (3)抬高床头15-30度,以垫起一个枕头为宜. (4)昏迷病人平卧头侧位取下活动性假牙,以防误吸,确保呼吸道通畅.(5)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劳逸结合. 6生活要有规律,切忌大便时用力过度和憋气. 7康复训练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8定期测量血压,及时治疗可能并存的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等. 二、饮食指导: 1急性期病人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2300~2800卡/日饮食.2限制钠盐摄入少于3g/日,因为钠潴留会加重脑水肿. 3食物温度适宜,过热可能烫伤口腔粘膜,过冷易致腹泻影响吸收. 4对于尚能进食者喂饭喂水时不宜过急,遇呕吐或反呛时应暂停休息,防止食物呛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5昏迷不能进食者鼻饲流质,4~5次/日,200~300mi/次,如牛奶、豆浆、藕粉、蒸蛋或

混合匀浆等,流质应煮沸消毒冷却后再喂. 6恢复期病人予以清淡、低盐、低脂、适量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维素食物.多食蔬菜及水果,避免辛辣食物,戒烟酒.保持大便通畅.7体胖者应适当减轻体重,减少热量摄入,忌食纯糖. 三、心理指导: 1稳定病人情绪,避免一切忧愁、悲伤、烦恼等不良刺激,护士及家属应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主动地帮助病人洗脸、喂饭、洗澡、处理大小便等.事事处处心爱护,不得有任何不耐烦的表现,不讲任何伤情感的话,使病人心情舒畅,不孤独,树继续生活的勇气. (2)要积极进行心理疏导,脑出血的病人神志清醒后,即可给病人讲解脑出血的有关知识,让病人了解本病多由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引起,故不能急躁,不要坐起,要安心养病,按时用药,不要屏气用力,很好配合医师治疗.通过心理疏导,多数病人都会对现实,看到希望,争取好的结局,大大加速病情恢复. 3应注意保持安静、整洁、采光照明充足、布置合理、良好舒适的治疗环境,这样可有于稳定情绪,促进心理康复. 四、康复指导: 病情平稳后即可抓紧早期锻炼,越早疗效越好.先做主动运动,待瘫痪肢体肌力恢复后进行被动运动.进入恢复期后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语言、思维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各功能锻炼,以达到最佳康复效果. 具体方法是:按摩和被动活动瘫痪肢体,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和减轻肌肉挛缩,维持关节及韧带活动度.按摩痉挛性肢体手法要轻,以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使痉挛的肌肉放松.弛缓性瘫痪按摩手法应适当加重,以刺激神经活动兴奋性.每次按摩

关于脑出血,这些知识需知道

关于脑出血,这些知识需知道 近几年来,我国的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增,发病率更加年轻化,究其原因,这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日益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从 而导致脑血管患者的数量增多的现象,而且呈现年轻化的发展趋势。而且年轻的 脑血管患者,发病率逐步上升,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病 变引起脑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总称,包括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形成、脑 血管狭窄或闭塞、脑血管破裂、脑动脉炎、脑动脉损伤、脑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脑动静脉瘘等引起的一系列脑部疾病,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今天我们就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详细的讲解。 1.脑出血疾病的定义 出血性脑血管病在医学上也称之为脑溢血,该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凶险、以 及死亡率高等特点,属于急性脑血管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是导致中老年人死亡 的疾病之一。脑出血的发生原因大都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密切关系,所以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血管老化等相关基础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脑出血的症状。 当这些有相关基础疾病的患者处于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剧烈运动、用力过度、 排便困难、剧烈咳嗽等状态下,容易使血压升高而引发脑出血疾病。该病一旦发病,患者早期的死亡率是极高的,少数幸存下来的患者都会不同程度的留有后遗症,出现肢体瘫痪、认知障碍、言语不清、意识模糊以及吞咽困难的情况。严重 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 2.脑出血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具体表现有一下几点,第一患者的血压突然间出现升高的现象;第二患者出 现了严重的头痛,同时有喷射性呕吐的情况;第三患者突然出现头晕甚至出现短 暂的昏迷;第四,身体一侧肢体出现了无力、麻木,不听使唤,甚至感觉不到这 侧肢体的存在;第五,突然出现口眼歪斜,言语不清,流涎,意识障碍以及大小

脑出血总结和感悟

脑出血总结和感悟 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它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引起的。脑出血的发生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痛苦。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在工作中接触到了很多脑出血患者,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疾病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的巨大影响和伤害。在这里,我想就脑出血的相关问题进行一些总结和感悟。 一、脑出血的症状表现 脑出血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最常见的症状是突然头痛、意识障碍、呕吐、眩晕等。此外,患者也可能出现意识模糊、言语不清、肢体活动受限等症状。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二、脑出血的治疗方法 脑出血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两种。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术方式清除血肿和减压,以减轻脑组织的压迫和损伤。非手术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通过合理使用药物和康复训练等方式来促进患者的康复。在脑出血的治疗中,我们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以达到尽早康复的目的。 三、预防脑出血的方法

预防脑出血的方法主要是健康生活方式和合理饮食习惯。我们应该避免长时间的劳累和过度的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睡眠和休息习惯。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饮食营养,少吃高脂肪、高热量、高盐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粗粮等健康食品。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脑出血的发生。 四、对患者和家属的关心和支持 作为医护人员,我们在工作中接触到很多脑出血患者和家属。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给予患者和家属充分的医疗关怀和支持,还要时刻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给予他们温暖和安慰。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要积极与患者和家属沟通,让他们了解疾病的发展情况和治疗方案,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共同应对疾病的挑战。 总的来说,脑出血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痛苦。在治疗和预防脑出血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和预防效果。同时,我们也要时刻关注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况,给予他们充分的关心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和温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脑出血这种疾病的挑战,让患者早日康复,重返健康的生活。

脑出血健康宣教

脑出血健康宣教 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是老年人三大死因(中风、心脏病、恶性肿瘤)之一。绝大多数由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引起。以50岁以上的高血压病人最多见。多在寒冷季节,体力活动或精神激动时发病。临床表现为突然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偏瘫、失语、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血压升高等。为了减轻病人痛苦,减少致死、致残和复发,提高病人的日常生活质量,应给予病人及家属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 【心理指导】 1.急性期病人生命垂危,家属十分着急,应主动关心病人与家属,详细介绍病情及预后,消除其紧张、焦虑心理,告之合理安排陪护与探视,保持病室环境安静的重要性。减少一切不良刺激,使其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抢救与治疗。 2.恢复期病人常因生活不能自理而出现悲观忧郁或功能锻炼急于求成的心理,应正确引导病人循序渐进、持之一恒,确保情绪稳定。 【饮食指导】 1.急性期病人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2300~2800卡/日)饮食。 2.限制钠盐摄入(少于3g/日),因为钠潴留会加重脑水肿。3.食物温度适宜,过热可能烫伤口腔粘膜,过冷易致腹泻影响吸收。

4.对于尚能进食者喂饭喂水时不宜过急,遇呕吐或反呛时应暂停休息,防止食物呛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5.昏迷不能进食者鼻饲流质,4~5次/日,200~300ml/次,如牛奶、豆浆、藕粉、蒸蛋或混合匀浆等,流质应煮沸消毒冷却后再喂。 6.恢复期病人予以清淡、低盐、低脂、适量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食物。多食蔬菜及水果,避免辛辣食物,戒烟酒。保持大便通畅。 7.体胖者应适当减轻体重,减少热量摄入,忌食纯糖。 【休息、活动指导】 1.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不宜长途运送及过多搬动;翻身时应保护头部,动作轻柔得体,以免加重出血。 2.神志不清,躁动及合并精神症状者加护栏并适当约束,防止跌伤。 3.抬高床头15~30度,减少脑的血流量,减轻脑水肿。4.昏迷病人平卧头侧位,取下活动性假牙,以防误吸,确保呼吸道通畅。 5.生命体征平稳后应开始在床上、床边、下床的主动训练,时间从5~10分钟/次开始,渐至30~45分钟/次,如无不适,可作2~3次/日,不可过度用力或憋气。 【用药指导】 1.使用脱水剂如20%的甘露醇静滴时,速度应快,尽可能在30

脑出血护理讲解

脑出血 脑出m(cerebral haemorrhage)又称脑内出血,系指脑血管破裂引起的脑实质出血,可分为自发性及外伤性两类。通常临床上所称的脑出血是指原发性或自发性的脑内出血,它又分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和非高血压性脑出血两种。高血压性脑出血多发生于50~65岁的中老年人,非高血压性脑出血可出现于不同年龄。起病突然、多无预感。 【病因和发病机制】 1 病因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因是非创伤性颅内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伴发脑小动脉病变,血压骤升时动脉破裂所致。其他病因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红细胞增多症和镰细胞病等),以及脑淀粉样血管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Moyamoya病,脑动脉炎,硬膜静脉窦血栓形成,夹层动脉瘤,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梗死后脑出血,抗凝或溶栓治疗等。 2 发病机制长期高血压可促使深穿支动脉血管壁结构变化,发生微小动脉瘤。目前普通认为,微小动脉瘤或小阻力动脉是高血压常伴发穿通动脉(直径l00~300μm的小动脉)病变,如豆纹动脉管壁脂质沉积、透明样变、纤维素样坏死或形成微动脉瘤(直径300~900μm);当血压突然升高,这些血管壁薄弱的穿通动脉或微动脉瘤就可发生破裂,引起脑出血,形成脑内血肿,并可继发脑水肿及脑组织移位。非高血压脑出血较少见,病因有先天性动静脉畸形、动脉瘤、凝血障碍、脑动脉炎、淀粉样血管病、抗凝治疗、溶栓治疗、脑栓塞及肿瘤引起的血管破裂。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 症状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及病因有关:①头痛:大多数患者有头痛,但必须注意:少量出血及未破入脑室的外囊较大脑出血可无头痛,而大量出血引起意识障碍者可掩盖头痛。,②意识障碍:基底核外侧型及脑叶出血大多数意识清楚,或仅有轻度意识模糊,内侧型出血量大者72%出现昏迷,而且多为突起昏迷,少数意识障碍逐渐加深,数日后才昏迷。③呕吐:这是脑出血常见症状,由颅内压增高所致,少量出血可无呕吐。 2.体征 (1)血压:急性期血压明显增高,多在180/110mmHg以上,血压增高与下列因素有:①原来有高血压。②颅内压增高引起的血管加压反应。③躁动小安引起的反应性增高。 (2)呼吸:出血量大者常出现呼吸深而慢,有鼾声,严重者呼吸不规则或呈潮式呼吸。 (3)脉搏:多为洪大、有力、缓慢。 (4)眼底:町有动脉硬化、视网膜静脉充盈;脑出血量大者,出现视盘边缘模糊、视盘水肿及视网膜出血 (5)脑膜刺激征:脑出血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者出现颈 强直及Kernig征,但需注意:深昏迷者脑膜刺激征消失。 (6)神经系统定位征 1)壳核-内囊出血:这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好发部位,约占 70%~80%,多由大脑中动脉深穿支——豆纹动脉破裂所致,主要体征为:①双眼向病侧注视。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