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脑血管意外康复教案

脑血管意外康复教案

脑血管意外康复教案

一.概述

1.概况:

(1)概念:

脑血管意外又称脑卒中或中风(stroke):主要是指脑动脉系统病变

引起的血管痉挛、闭塞或破裂,造成急性发展的脑局部循环障碍,以

起病骤,出现局灶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

(2)危害:

l 每年新发脑卒中:150万

l 每年死于脑卒中:100万

l 幸存者:500~700万,70~80%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以偏瘫、失语为主

l 42.3%生活不能自理

2.中风后常见功能障碍

l 运动功能障碍

l 感觉障碍

l 知觉障碍

l 认识障碍

l 语言交流障碍

l 精神障碍

l 继发性功能障碍

3.偏瘫的预后及影响因素

(1)偏瘫的恢复时机

偏瘫的恢复可在发病后数日开始,1-3个月达到大部分恢复,故在发病后3个月内进行康复训练效果最佳。如上、下肢同时开始康复训练,

6个月90%患者恢复达到顶点。

(2)偏瘫恢复的一般顺序

先下肢后上肢

先近端后远端

失粗大运动后精细运动

先共同运动后分离运动

手指的运动功能恢复较后

最后才是拇指的恢复。

(3)偏瘫的康复预后

康复效果与病情轻重、治疗早晚、年龄、合并症,康复积极性及康复训练的累积时间和量有关。国外Rush报告经康复处理的患者90%能重新步行和生活自理,其中30%能恢复一些简单工作;中山医大报告康复治疗101偏瘫者,90%能恢复步行,24%上下肢活动功能基本恢复,而对照组只有61%能恢复步行,5%上下肢活动基本恢复。

(4)影响康复效果的不利因素

①严重持继性的软瘫(> 1周则预后差)

②有明显视觉和皮肤觉丧失(特别是左侧)

③合并有疾病失认;

④明显的感觉性失语;

⑤明显的感知觉或认知功能障碍;

⑥严重抑郁症;

⑦没有家庭支持或家庭无力支持。

(5)影响康复效果的有利因素有

①一周内便开始出现一些随意运动;

②没有持续的视觉缺失或知觉障碍;

③无明显感觉性失语;

④有完好的认知能力;

⑤没有明显的情绪障碍;

⑥患者有强烈的康复欲望;

⑦有良好的家庭支持。

二.康复评定

(一)运动功能评定

1.脑卒中患者运动障碍的本质:

l 随意运动丧失或部分消失;

l 痉挛;

l 异常运动模式:联合运动和共同运动等;

2.偏瘫恢复的过程

Brunnstrom脑血管意外后肢体偏瘫功能的恢复六阶段理论,每一阶段所经历时间可各有不同,但绝大多数患者是按上述过程恢复的。

l 第一阶段:CVA后急性期,大约数日到2周,患侧上下肢呈弛缓性瘫痪;

l 第二阶段:发病后约2周,肢体的共同运动或其成分开始出现;

l 第三阶段: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痉挛加重;

l 第四阶段:出现一些脱离共同运动的运动,痉挛开始减弱;

l 第五阶段:以分离运动为主,痉挛明显减弱;

l 第六阶段:共同运动及肌肉痉挛消失,协调运动大致正常;(1)驰缓性完全瘫痪期

在中风后数日-2周内,患侧肢体肌肉驰缓,完全无收缩力,不能进行任何随意运动,这是由于椎体束休克,而低位中枢尚未表现出作用所致。

(2)联合反应和随意收缩期

联合反应是通过机体左右侧联络引起的反应,早期患侧肢体还不能进行随意运动时,若使健侧肌肉进行用力收缩,可引起患者同名肌的不随意收缩;随意收缩是指患者主动引发的患侧肌肉收缩,这种收缩不能行起关节活动。此期肌张力开始出现,但低于正常,先出现联合反应,继而出现随意收缩。

(3)共同运动期

共同运动是偏瘫患者期望完成某个动作时引发的一种固定模式的动作群,没有选择性,不能达到患者的期望,此期肌张力逐渐增高,并出现痉挛并不断加重。

(4)低度分离运动期

此期共同运动的支配力渐减弱,痉挛减轻,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分离运动。如坐位时足可在地上向后滑动,使膝屈曲90以上,踝踏地时背屈;上肢可前举达水平,手能后触腰部;前臂部分旋前、旋后。(5)中度分离运动期

此期可进行较复杂的分离运动,如站立时足背屈;伸髋时屈膝;上肢侧举达90,前举达130,前臂旋前旋后较自如。

(6)随意运动期

几乎脱离共同运动的支配,痉挛基本消失,可完成各种自由分离运动。

3.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的评定

由于CVA的发病机理与下运动神经损伤完全不同,所以在进行CVA的运动功能评定时,不能只考虑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而要能反映偏瘫运动功能障碍的本质,如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和发展情况。目前国际上对偏瘫运动功能评定的主要方法,除Brunnstrom方法之外,还有Bobath方法、上田敏评价法、Fugl-Meyer评价法等,它们各有特点,但基本上都是根据偏瘫的恢复机理而制定的。

l 驰缓性完全瘫痪期软瘫期

l 联合反应和随意收缩期

l 共同运动期硬瘫期

l 低度分离运动期

l 中度分离运动期恢复期

l 随意运动期

(二)其它功能评定

1.交流功能评定:

失语

构音障碍

2.认知功能评定:

修订H-R神经心理成套测验法

上海修订简明精神状态检查

3.精神情绪障碍评定

汉米尔顿抑郁量表

焦虑自评量表

4.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定

Bather指数

FIM

三.康复治疗

(一) 康复治疗的概述

1. 脑血管意外病人的康复目标:

康复治疗的目标是通过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心理疗法、康复工程等各个康复治疗手段,使患者功能恢复,达到生活自理、重返社会的目标。

2. 偏瘫康复的机制:

(1)脑组织和血管病变的恢复(侧支循环的建立,病灶周围水肿消退,血肿吸收,血管的再沟通等)。

(2)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Plasticity)和功能重组(functional recorgantion)作用。重组的可能因素有同侧支配,功能转移,突触阈值变化,再生作用等学说。

(3)功能再训练。功能再训练可促进大脑皮层功能的可塑性发展,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是功能重组的主要条件,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

3.康复治疗原则

l 主要是抑制异常的、原始的发射活动,改善运动模式,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

l 其次才是加强软弱肌肉训练,训练包括患侧的恢复和健侧的代偿,重点在恢复。

4、康复介入时机

正确体位处理在发病后即开始,被动运动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即进行,脑梗塞者一周内便开始进行功能训练,脑出血者2-3周一般应开始功

能训练。

(二)康复治疗分期

1. 康复治疗――初期或软瘫期

初期或软瘫期是处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的1-2级。软瘫期是指患者处于脑血管意外发病后早期(最早1周内,平均2周左右),患者经临床抢救脱离了危险,病情已趋稳定,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即可开始进行早期的临床康复治疗。这时患侧肌力和肌张力均低下,有时出现轻度高张力。

该期的治疗目标为:

① 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

② 通过正常的运动感觉输入,使患者学习和体验正常肌张力、姿势和运动模式,促进选择性主动运动的恢复;

(1)注意维持床上正确体位

偏瘫患者的床上正确体位主要是为了预防以后可能出现的上肢屈肌痉挛模式和下肢伸肌痉挛模式,即采取对抗痉挛的体位,要求患侧上肢处于伸展位,下肢为屈曲位,可用软枕帮助置放,无论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均应注意。应鼓励患者取患侧卧位,可加强患侧的感觉刺激,同时有利于健侧肢体的活动。此外,还要注意定时翻身。

(2)按摩和被动活动

从远端至近端的按摩,尤其要注意对患侧手、肩及下肢的按摩,这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肿胀,缓解疼痛,预防褥疮和静脉炎。如为了促进功能恢复,则按摩宜从近端至远端,以促进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在按摩后可进行各种关节的被动活动,上肢主要注意掌指关节和肩关节,下肢宜注意踝关节。患者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自我按摩效果好。

(3)神经促进技术的应用

主要采用兴奋性的促进手法提高肌张力,促使软弱无力的肌肉收缩。(4)被动活动

采用PNF中的多肌群、多关节对角斜线活动,帮助患者患侧肢体活

动,活动范围由小到大,尤其注意改善肩、肘、踝关节的活动。(5)体位转换和平衡训练

早期在床上练习翻身,开始先作双髋向两侧摆动,然后带动躯干向左右转动,注意转动躯干时,健手应握住患手随躯干同时翻转。当患者自己能在床上完成翻身和半桥动作后,可逐渐训练从卧位转为坐位,为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床头的高度应逐渐抬高,脑梗死发病后2周左右、脑出血发病后4周左右,可以进行这项练习。先从健侧卧位坐起,然后过渡到患侧卧位坐起,从需要他人帮助到自己独立坐起。坐起后则可以进行坐位1-3级的平衡训练。

(6)肢体控制能力的训练

可通过床上医疗体操来加强患侧髋、膝、肩的控制能力,还可以练习患侧髋、膝在屈伸不同角度时的静态保持,卧位下患侧上肢伸展推椅、坐位下躯干向患侧偏斜、患侧上肢支撑保持等。

(7)加强患侧上肢伸肌、下肢胫骨前肌力量的训练

(8)日常生活能力的练习

应鼓励利用健手(或健手带患手)完成日常活动,如自己洗脸、吃饭、刷牙等,尽量减少他人的帮助,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9)呼吸练习

患者神志清醒后,即应鼓励其进行呼吸练习,以深长呼吸为宜。(10)物理治疗

对脑部病灶的理疗:碘离子直流电导入;超声波治疗等

对瘫痪肢体的治疗:超短波、生物反馈、FES、超声波、血管内氦-氖激光治疗等。

(11)其它

可进行针灸治疗,脑梗死早期患者还可接受高压氧、体外反搏等治疗,以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

2. 康复治疗----中期或痉挛期

中期或痉挛期是处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的3-4级。随着病变的恢复,患侧肌张力逐渐增高,有部分患者在2-3个月内会出现明显的肌痉挛,表现出典型的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模式,若不及

时处理,将严重影响功能活动,加重残疾的形成。

该期的治疗目标:

①进一步平衡肌张力包括抑制痉挛肌,易化拮抗肌活动;

②促进更多分离动作的出现;

③加强对近端大肌群等活动的控制能力,并完成较复杂的生活活动能力;

④强化对中间关节(肘、膝)的控制。

(1)采用抑制性体位,打破肌痉挛模式

对于上肢屈肌痉挛明显的患者,仰卧位可降低上肢屈肌张力;对于下肢伸肌痉挛明显的患者,俯卧位能降低下肢伸肌肌张力,膝手爬行位、坐位、双上肢向后支撑位,都是较好的抗肌痉挛模式体位。(2)采用伸肌促进技术中的抑制性手法降低肌张力

(3)肌肉牵张技术(被动徒手牵张、自我牵张)

牵张股四头肌时取俯卧位,在大腿下垫1块毛巾,帮助作被动屈曲膝关节至最大范围。

牵张小腿三头肌时可让患者靠墙站立,足底置于15°-30°的斜板上5-10min,这样可以利用身体的重量使足跟着地,足背屈。

(4)医疗体操

重点强调患侧肢体的助力或主动活动,打破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痉挛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因此,在动作的设计上,上肢以伸展性综合动作为主,下肢以屈曲性综合动作为主,并根据恢复期功能先近端后远端恢复的特点,加强近端关节功能活动。

(5)理疗

通过湿热疗法,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通过寒冷治疗,可抑制肌梭活动,降低神经传导速度;通过FES刺激痉挛肌的拮抗肌收缩来抑制痉挛肌;通过振荡疗法作用于拮抗肌,引起该肌及其协同肌兴奋,使痉挛肌放松;通过生物反馈疗法放松痉挛肌,提高拮抗肌的兴奋性。

(6)解痉

解除肌肉痉挛的方法甚多,对严重肌痉挛患者,在手法治疗无效时可

采用药物治疗。中枢性的解痉药物很多,但疗效差异大,有些患者服用后效果不佳,有些肌痉挛明显改善,但感到整个肢体无力。(7)平衡练习

以坐位、立位2级和3级平衡训练为重点,加强躯体协调控制能力,注意矫正坐、立位的异常姿势,抑制患侧躯干肌的痉挛。

(8)步态训练

在具备步行条件后,先进入步行准备阶段训练,未具备良好的步态前,不急于过早行走,也不要过早使用拐杖,因为这样会造成不敢向患侧负重,不利于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且容易产生异常的步态。此外,患者在步态训练中容易出现肌痉挛而影响训练效果,待过高的肌张力减退后再作步行训练。

(9)作业疗法

此期应以健手带动患手完成一些简单伸展性的活动,如砂磨板、推球、推原木、擦桌、插积木等。

对于患侧上肢屈肌张力较高者,可将健手压在患手上方,使患手处于伸展状态或健手与患手交叉,使患侧上肢伸展。

有些患者当患侧过度用力后可产生肌痉挛。为抑制肌痉挛,提高其关节活动能力,要求在健肢进行作业活动时(如写字、做家务),将患侧上肢于伸展位放置在桌上或圆球上,并始终保持这个位置,也可用以吊带将患肢托起,通过助力减轻活动用力。

在整个作业治疗中,应尽量避免肌痉挛的出现。

(10)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11)借助支具或夹板缓慢牵张肌肉

痉挛期的康复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①在完成各项训练中要注意保持躯干的正确姿势和头的中立位,必要时可借助镜子的反馈作用提醒患者;

②动作的完成要规范,不断矫正异常动作;

③在进行关节肌肉的挤压牵张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关节、肌肉、韧带的损伤;

④训练中一旦出现肌痉挛,应及时控制;

⑤避免过度用力活动,强度由小到大,动作难度由简单到复杂;

⑥在训练中强调患者主动配合和主动活动,尽量减少他人的帮助;

⑦训练中加强保护,治疗师应站在患者的患侧进行指导;

⑧要把患者看成一个整体,训练中要全盘考虑。

3.康复治疗---恢复期

恢复期是相当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的5-6级。该期目标:

①加强对运动技能的控制;

②改善步态;

③改善ADL能力;

④改进活动,提高动作速度,使动作按正常频率进行;

⑤改善离心性收缩的控制能力。

(1)进一步加强患侧肢体的主动性、力量性、协调控制性运动,促进分离运动的进一步完善

处于恢复期的患者,可以通过器械活动,如功率自行车、下肢踏步器、平衡板、肩关节旋转器、腕关节旋转器或借助肋木完成一些难度较大的功能活动,从中提高患侧肢体的主动性、力量性和协调控制能力。

(2)强化患侧ADL训练

要有意识地运用患肢完成各种日常生活活动,提高患肢实际操作能力。在训练中注意纠正错误动作,注意训练动作的质量性、时间性和安全性。

由于精细的分离活动尚未完全建立,患者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容易诱发原始的痉挛模式。所以,训练中不能急于求成,应将动作逐一分解进行,直至最后全部完成。

(3)注意防止各种偏瘫并发症

痛肩、肩关节半脱位、误用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治疗时可用手法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加强肩关节周围肌群的主动活动,抑制肩周围肌群的痉挛;有肩关节半脱位者可用“8”字支撑带托住患肩;痛肩明显的患者,可用消炎镇痛药、抗痉挛药、局部封闭,配合一些理疗以缓解症状。

(4)注意防止各种偏瘫并发症

误用综合征是由于不正确的治疗所致,主要表现为患侧上肢屈肌、下肢伸肌出现明显的肌痉挛,甚至挛缩畸形,严重防碍了肢体功能的恢复。

对误用综合征的治疗十分棘手,主要的措施是对抗肌痉挛,防止其进一步发展。患侧上肢的肩肘腕综合征表现为整个上肢各关节疼痛明显、关节僵硬,并可出现皮肤潮红、多汗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活动少是原因之一,治疗较困难。必要时,可先作颈交感神经封闭,然后作轻柔按摩和各关节的被动活动。经反复坚持按摩、被动活动或主动活动,可达到治疗效果。

(4)实用步行训练

该期主要侧重步行的稳定性、节律性及实用性训练,同时进一步纠正步行中的不正确动作及姿势,需彻底打破下肢的伸肌痉挛模式。(5)加强动态平衡能力训练

就是要求在各项活动中保持身体的平衡,可进行一些难度较高的平衡能力训练。如患腿单独平衡站立,走平衡木,在摇晃板上保持平衡。也可以在一些体育活动中、像投橡皮球、打羽毛球、乒乓球、踢毽子、调绳等训练患者的平衡性、反应性和灵活性。

4.辅助上下肢和失用上下肢的治疗

偏瘫患者的恢复,在前几个月恢复较快,效果明显,但6个月后大多数恢复变慢。如果在1年以上肢体功能仍得不到完全恢复,则会遗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有时将伴随终身。偏瘫侧肢体功能虽不能恢复,但这并不意味着患者不能康复,可通过其它措施如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使其能重返家庭,回归社会。

(1)加强健侧肢体的代偿功能训练

重点进行健侧肢体肌力的训练,学会日常生活中的单手操作程序,如单手穿脱衣、洗脸、洗澡、做家务,可借助一些辅助用具,像碟挡(防止勺将食物推倒碟外)。有吸盘的腕(防止腕在桌面滑动)、钮扣器、持物器、固定式切板等,都有助于单手操作。

(2)保持健侧肢体的关节活动范围不受限制

患侧肢体功能虽不能恢复,但仍要注意加强该侧肢体的被动活动,防止关节、肌腱、韧带挛缩造成的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尽量发挥患手的辅助功能。

(3)学会正确使用各种支具、辅助用具

对于那些仍有部分功能的患肢,可以通过支具的运用,以改善功能,辅助步行。常用的有踝足支具、膝踝足支具,主要是矫正足下垂、内翻畸形和膝过伸、膝不稳。治疗师应指导患者如何穿脱支具及在支具保护下进行功能活动。对于那些无法步行者,可以用轮椅代步,要教会他们正确地使用轮椅。

(4)环境的改善与适应

通过适当的环境改造,把阶梯变成斜坡,室内特别在厕所、浴室安装扶手等,都需要治疗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出改造意见,于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完成。

5.康复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①加强对患侧肢体关节的保护,防止关节的损伤;

②在各项康复训练中防止屏气;

③要求患者加强对患侧肢体的注意;例如,在作患侧肢体被动或主动活动时,应用眼睛注视,并尽量体会不同位置时的感觉等。

④对脑出血患者在早期康复治疗期间,应在治疗前后注意脉搏、血压的变化,一般心率不超过120次/分,收缩压升高不宜超过2.7-

5.2kpa(20-40mmHg);

⑤尽量调动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师的治疗。

脑卒中康复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脑卒中康复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持续性(超过24h)、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 【护理常规】 1.休息与运动尽早进行床上活动,一般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病学症状不再发展后 48h可开始,患者卧床时给予肢体良肢位的摆放,给予被动运动。 2.饮食护理戒烟、戒酒,指定个性化的饮食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给予适当饮食,鼓励患者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适当控制热能、脂肪,限制钠量,糖尿病患者给予糖尿病饮食,饮食清淡易消化,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流食,吞咽困难者以流食或糊状为宜,可协助患者坐起并适当放慢进食速度。 3.用药护理遵医嘱正确用药,服用降血压及降血糖药物,定时复测血压及血糖,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按时检查凝血时间,服用降脂类药物及时观察不良反应,按时检查肝、肾功能等。 4.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及时掌握患者心理动态,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配合治疗与康复,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病情观察与护理及时巡视病房,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呼吸、血压、脉搏、瞳孔及肢体活动情况,如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有精神症状者留陪伴人员,有抽搐、昏迷、躁动者,加床档或约束带,防

止坠床。 6.基础护理按时协助患者翻身,保持床单位清洁平整,做好口腔护理、会阴护理、皮肤护理,保证"六洁四无"。 7.去除和避免诱发因素护理早期康复干预及良肢位的摆放,可预防压疮、肌肉挛缩、骨骼畸形及异常肌力的产生,在转移、步行及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时避免牵拉患侧上肢,防止上肢长时间下垂可减少肩-手综合征的发生,使用矫形器具者注意观察周围皮肤情况。 【健康教育】 1.休息与运动软瘫期良肢位的摆放可预防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 (1)仰卧位:患侧肩关节抬高向前,肩下垫一软枕,上肢放于枕上,肘伸直并旋后,腕伸直拇指外展,患侧髋关节外侧垫一软枕,防止髋关节外旋,膝关节略屈曲,膝下垫小毛巾。 (2)患侧卧位:后背垫一枕头,角度适宜,患侧上肢外展,肘伸直,前臂选后,手掌朝上,患侧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微曲,与健侧之间垫一软枕,防止受压。 (3)健侧卧位:患侧上肢放于枕上,与躯干呈100°,肘腕关节伸直,手掌向下,患侧下肢髋关节前伸,膝关节屈曲,放于软枕上,既不外旋也不内旋。 2.饮食指导戒烟、酒,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多饮水,保持排便通畅,便秘者腹部按摩或刺激肛周,必要时使用缓泻药或开塞露。 3.用药指导遵医嘱正确规律用药,按时监测血压、心率、血糖、

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方案

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方案(供康复治疗师,家庭成员使用参考)一早期康复: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出现联合反应,机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一)基本目的: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预防并发症。(二)早期康复方法: 1、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 2、翻身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 3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屈曲撑床抬臀,双脚交叉侧移等。 4、床边被动运动——上肢:肩胛带,肩关节,肘关节,腕指关节。 5、床边被动运动——躯干牵拉,背肌挤压刺激。 6、床边被动运动——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及踝趾关节。 7、促进肌肉收缩的方法:利用对肌肉的突然牵张,引起肌肉收缩。 8、排痰 9、床头抬高坐位训练:床头渐抬高,每个位置患者能维持30分钟,则渐加10度再训练,直至能床边坐起,无靠坐位平衡练习。 10、面,肌刺激:张口,鼓腮,叩齿,伸,顶上腭等,冰冻棉(或冰块含服)及味觉刺激。 11、呼吸控制练习:要求患者深吸气—缓慢呼气,放松。 12、坐训练:在床头抬高未达90度前,首先训练患者侧后单手支撑抬头抬肩的动作,直至能支撑坐起。 13、坐位平衡: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 14、坐位操:以加强平衡训练,包括双手交叉前平瘵,侧瘵,双手交叉指鼻,双手交叉向前指物;健侧下肢肌力训练等,可教会家属及护理人员,然后一日多次督促患者练习。 15、床到轮椅(或椅)的转移。 16、坐站练习:如有条件可早期给予患者床站立,帮助患者重获垂直感,重获对抗重力肌的控制,重获血压的自身调节,改善立位平衡和克服直立性低血压。一般情况下脑梗塞患者要求在入选治疗组3-4天后达到床边坐位,二周内可训练站立,辅助力量视病情而定;脑出血患者应尽量在二周内达到床边坐位,四周内达到站立。 17、健手做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吃饭、穿衣、洗漱等。 18、应用电刺激:低频直流电刺激,TENS 等。 19、应用肌电反馈技术。 20、应用推拿针灸治疗。 21、应用脑循环治疗促进脑血液循环。 22、言语治疗。 23、心理治疗。(三)康复安排:指导患者和家属每日若干次完成1、2、3、8、9、10、11、17等项;4、5、6、7、12、13、14、15必须由治疗师完成每日一次,每次45分钟;18、19、20、21、22可由各单位自行确定进行与否;23、24如无进行专业的此项训练,治疗师在功能训练过程中应进行简单的语言训练包括简单的发声练习等;并负责患者的心理疏导以求患者尽可能的配合和以最佳状态进行康复治疗。二、中期康复此期患者可明显的表现出上肢的屈肌协同运动和下肢的伸肌协同运动,并逐渐可做到某些肌肉关节的独立运动,相当于B恢复3-5期。(一)中期康复目的:抑制协同运动模式,尽可能训练肌肉关节能够随意的独立的运动,提高各关节的协调性,渐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二)中期康复方法:从被动助动主动 24、抑制上肢的痉挛模式。 25、伸展躯干促进和改躯干活动性,抑制躯干紧张,痉挛。 26、双手抱膝左右轻身体以控制上下肢痉挛。 27、肩关节屈下用患手触摸治疗者手再触摸自己前额,然后再触摸自己对侧肩以训练肘关节随意屈伸功能。 28、肢体放置与保持活动:在患手活动期间,指示在任意一个角度停住,并保持在此位置片刻以提高患上肢的空间控制能力。 29、肩关节各向关节自主运动:肩前平举,肩外展,肩外旋。 30、肘关节各向自主运动:肘伸展,前臂旋后。 31、腕指的自主运动:腕背伸,侧偏,拇指外展,对指等。 32、肩带的活动:向上、向外、向下。 33、桥式运动训练髋关节伸展控制。 34、髋内外,外展的控制训练:健侧中立位患侧做,患侧中立位健侧做。 35、膝关节屈伸展控制

脑卒中及其康复

脑卒中(脑血管意外) 一. 定义: 脑卒中(stroke)又称脑血管意外(CVA)或脑中风,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急性脑部血管疾患,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起病急骤,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 二. 解剖与生理(详见作业疗法83): 脑是高级神经中枢,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脑组织的氧、葡萄糖和糖原储备甚微,一旦完全阻断血流,6秒钟内神经元代谢将会受到影响,10-15秒钟内意识丧失,2分钟内脑电活动停止,所以,脑血流供应正常是保持脑功能正常和结构完整的首要条件。 脑血流供应来自两个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供应额叶、颞叶、顶叶和基底节等大脑半球前3/5部分的血流,故又称为前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供应脑后部的2/5,包括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后部及部分间脑,故又称为后循环。供应壳核、丘脑、内囊部分的中央支及供应桥脑的旁中央支是高血压性脑出血和脑梗死的好发部位。 两个动脉系统虽是独立的供血系统,但彼此之间还是存在着广泛的侧支循环,其中最重要的是大脑动脉环(Willi环: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借前、后交通动脉共同组成。详见系解410) 三. 病因和发病机制(详见临床康复11): 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颅内血管发育异常、炎症、血液病、吸烟、酗酒、其他 四.临床表现(详见临床康复13): 1.全脑症状:多发生于大量脑出血、大面积脑梗死、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意识障碍可分为嗜睡、昏睡、昏迷等不同层次;头痛多伴有脑膜刺激症状,查体可发现颈项强直、布氏征阳性、克氏征阳性。 2.局灶症状:缺损性病: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刺激性病:癫痫发作。 3.其他症状:有的脑卒中时特殊病因引起的,所以还可以表现出原发病的症状,如钩端螺旋体感染的临床表现、血管炎的临床表现等。五.临床常见脑卒中的类型(详见作业疗法83): 出血性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缺血性脑卒中:脑栓塞;脑梗死:动脉硬化性脑梗死、腔隙性梗死、出血性梗死、无症状性梗死、其他、原因不明。 六.临床诊断要点(详见临床康复14): 1.定位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头颅CT或MRI:大脑半球:对侧中枢性 面瘫、舌瘫、肢体偏瘫与偏盲等;小脑病变:剧烈眩晕、站立不稳、眼球震 颤等;脑干病变的:主要表现为交叉性瘫痪;蛛网膜下腔出血:剧烈头痛、 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 2.定性诊断:根据发病的经过、病情特点和病变部位,分析疾病的性质,是出血性还是缺 血性,二者的治疗方法不同,必须辨别清楚。 3.病因诊断:从发病的全过程,结合定位和定性诊断,找出疾病的具体原因。(各类脑血 管意外的诊断要点可见作业疗法84) 七.功能障碍(详见作业疗法88): 大部分患者中表现为:上肢以屈肌共同运动为主,下肢以伸肌共同运动为主,最后直至

脑血管意外康复教案

脑血管意外康复教案 一.概述 1.概况: (1)概念: 脑血管意外又称脑卒中或中风(stroke):主要是指脑动脉系统病变 引起的血管痉挛、闭塞或破裂,造成急性发展的脑局部循环障碍,以 起病骤,出现局灶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 (2)危害: l 每年新发脑卒中:150万 l 每年死于脑卒中:100万 l 幸存者:500~700万,70~80%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以偏瘫、失语为主 l 42.3%生活不能自理 2.中风后常见功能障碍 l 运动功能障碍 l 感觉障碍 l 知觉障碍 l 认识障碍 l 语言交流障碍 l 精神障碍 l 继发性功能障碍 3.偏瘫的预后及影响因素 (1)偏瘫的恢复时机 偏瘫的恢复可在发病后数日开始,1-3个月达到大部分恢复,故在发病后3个月内进行康复训练效果最佳。如上、下肢同时开始康复训练, 6个月90%患者恢复达到顶点。 (2)偏瘫恢复的一般顺序 先下肢后上肢 先近端后远端

失粗大运动后精细运动 先共同运动后分离运动 手指的运动功能恢复较后 最后才是拇指的恢复。 (3)偏瘫的康复预后 康复效果与病情轻重、治疗早晚、年龄、合并症,康复积极性及康复训练的累积时间和量有关。国外Rush报告经康复处理的患者90%能重新步行和生活自理,其中30%能恢复一些简单工作;中山医大报告康复治疗101偏瘫者,90%能恢复步行,24%上下肢活动功能基本恢复,而对照组只有61%能恢复步行,5%上下肢活动基本恢复。 (4)影响康复效果的不利因素 ①严重持继性的软瘫(> 1周则预后差) ②有明显视觉和皮肤觉丧失(特别是左侧) ③合并有疾病失认; ④明显的感觉性失语; ⑤明显的感知觉或认知功能障碍; ⑥严重抑郁症; ⑦没有家庭支持或家庭无力支持。 (5)影响康复效果的有利因素有 ①一周内便开始出现一些随意运动; ②没有持续的视觉缺失或知觉障碍; ③无明显感觉性失语; ④有完好的认知能力; ⑤没有明显的情绪障碍; ⑥患者有强烈的康复欲望; ⑦有良好的家庭支持。 二.康复评定 (一)运动功能评定

心脑血管疾病的康复治疗方案

心脑血管疾病的康复治疗方案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包括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等疾病在内的一类 疾病,其危害相当严重,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然而,通过科学的康复治疗方案,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恢复和改善。 本文将介绍心脑血管疾病的康复治疗方案,包括心理康复、运动康复、药物治疗等。通过综合治疗,帮助患者重建身心健康。 一、心理康复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通常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可能出现焦虑、抑郁 等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康复是重要的一环。心理咨询师应该与患者 建立密切的沟通,倾听患者的心声,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心理康复 的主要目标是帮助患者恢复信心,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减轻焦虑和 抑郁的症状。 二、运动康复 运动是心脑血管疾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心 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和血脂。一般来说,运动应该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包括运动方式、运动强度、 运动时间等。 1. 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如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运动方式,并每周坚 持进行3到5次,每次30分钟以上。

2. 抗阻力训练:抗阻力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稳定性。这可以通过使用弹力带、举重、俯卧撑等方式进行。但对于年龄较大 或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应避免过度的抗阻力训练。 三、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心脑血管疾病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给予患者一些药物来降低血压、降低血脂、抗凝血等。 1. 降压药物: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医生可能会开具降压药物,如ACE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等。这些药物可以降低血压,减 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 降脂药物:对于血脂异常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具降脂药物,如 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降低血脂水平,减 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3. 抗凝血药物:对于存在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具抗 凝血药物,如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四、饮食调理 合理的饮食是心脑血管疾病康复的重要方面。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减少胆固醇和钠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 全谷物等健康食物的摄入。此外,患者还应该戒烟、限制饮酒,避免 摄入高糖、高脂肪以及高盐的食物。 五、定期复诊

脑卒中运动康复教学大纲

脑卒中运动康复教学大纲 脑卒中运动康复教学大纲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康复 过程中,运动疗法被广泛应用,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为了规 范脑卒中运动康复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制定了脑卒中运动康复教学大纲。 一、脑卒中的定义和分类 脑卒中是指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异常,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引起的脑部供血不足,而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 脑血管破裂导致的脑出血。 二、脑卒中运动康复的目标 脑卒中运动康复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恢复和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 生活质量。通过运动康复,患者可以减少残疾和依赖,恢复社会功能,提高心 理健康。 三、脑卒中运动康复的原则 脑卒中运动康复的原则包括个体化、系统性、综合性和循序渐进性。个体化是 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系统性是指康复过程中需要有 计划地进行各项康复活动;综合性是指康复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康复方法 和手段;循序渐进性是指康复过程需要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和难度。 四、脑卒中运动康复的内容 脑卒中运动康复的内容包括功能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肌力训练和心肺 功能训练等。功能训练主要是针对患者的运动障碍,通过各种活动和动作的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平衡训练旨在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预防跌倒。

步态训练主要是针对患者的步态异常,通过步态模式的训练,帮助患者改善行走能力。肌力训练旨在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提高运动能力。心肺功能训练主要是通过有氧运动,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 五、脑卒中运动康复的方法 脑卒中运动康复的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功能电刺激和传统康复方法等。物理治疗主要通过物理手段来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如热敷、冷敷、按摩等。运动疗法是康复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包括主动和被动运动训练、功能性训练和儿童脑卒中康复等。功能电刺激是通过电刺激来促进患者的神经肌肉再生和运动恢复。传统康复方法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疗法等,可以辅助脑卒中运动康复。 六、脑卒中运动康复的评估和记录 脑卒中运动康复的评估和记录是康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评估可以了解患者的康复需求和康复进展,为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提供依据。记录可以记录患者的康复过程和效果,为康复效果的评估和调整提供参考。 脑卒中运动康复教学大纲的制定,对于规范脑卒中运动康复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遵循大纲,康复师可以更好地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提高康复效果。同时,大纲的制定也可以促进脑卒中运动康复的研究和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康复服务。

脑出血康复锻炼方法

脑出血康复锻炼方法 脑出血康复锻炼方法 急性脑出血所致的功能障碍主要为运动障碍及语言障碍。运动障碍最常见的是病变对侧肢体的中枢性偏瘫。语言障碍可以表现为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及混合性失语。而脑出血后的功能恢复,在其病后的前3个月内,特别是最初几周内变化最快。6个月时基本达到最大恢复,发病 2年后,不会有明显变化。所以早期的功能锻练,特别是急性期患者的 复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患者远期效果和生活质量。 一、休息、活动指导 1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4-6周),不宜长途运送及过多搬动,翻 身时应保护头部,动作轻柔得体,以免加重出血。 2神志不清,躁动及合并精神症状者,加护栏并适当约束,防止跌 伤。 3抬高床头15度-30度,以利于静脉回流,使颅内压下降,减轻脑水肿。 4昏迷病人平卧,头侧卧位,取下活动性假牙,以防误吸,确保呼吸道通畅。 5生命体征平稳后应开始在床上、床边、下床的主动训练,时间从5-10分钟欲开始,渐至30-45分钟欣,如无不适,可作2-3次/日,不可过度用力憋气。

二、饮食指导 指导病人进行必要的食疗,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改善脑循环。 山川.ip-,r। 不食刺激性食物,嘱病人戒烟,减少饮酒,避免食用肥肉、猪肉、蛋黄、带鱼和动物内脏等高脂类食物,肉类以鱼虾、瘦肉、禽肉等为佳。为使 病人保持大便通畅,可多食雪梨、香蕉、蜂蜜等果品及粗纤维食物。急性期病人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2300—2800卡/日)饮食。限制钠盐摄入(少于3§/日),因钠潴留会加重脑水肿。食物温度适宜,过热可能烫伤口腔黏膜,过冷易致腹泻,影响吸收。对于尚能进食者,喂饮食物时不宜过急,遇呕吐或反呛时应暂停休息,防止食物呛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昏迷不能进食者鼻饲流质4-5次/日,200-300ml/次,如牛奶、豆浆、藕粉、蒸蛋或混合匀浆等,流质应煮沸消毒,消毒冷却后再喂。恢复期病人予以清淡、低盐、低脂、适量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纤维食物,多食蔬菜及水果,避免辛辣食物,戒烟酒,保持大便通畅。体胖者应适当减轻体重,减少热量摄入,忌食纯糖。 三、功能锻炼和运动指导 脑出血后的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后遗症,要通过功能锻炼及适当的运动,改善机体的循环和代谢,以促进病体的康复。要做到有计划、定时、定量加强瘫痪肢体的被动活动与主动锻炼,病人病情稳定即可开始协助病人被动运血肌力开始恢复时,帮助鼓励病人自主运动。功能锻炼按卧位-坐位-站位-步行,循序渐进,同时配合针灸、按摩等。一般上 肢麻木灸肩骨禺、曲池、合谷,下肢麻木灸环跳、风市、悬中等穴位。 并指导家属帮助按摩,一般病人在起病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只要能坚持锻炼,瘫痪肢体的功能都可以有所恢复。对失语或语言不利的病人,每日上、下午要有一 定的时间进行语言训练,逐步恢复语言功能。语言功能的训练:(1)运动性失语:字-词-短句;(2)感觉性失语:用手势、 山川.ip-,r। 表情来表达用意;(3)命名性失语:用物品反复教病人说出其名称。另外可让病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方案设计及实施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方案设计及实施 1创编说明 1.1创编背景 现如今脑卒中已经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倾向于年轻化。其发病原因更多的体现在日常生活习惯方面,如吸烟、饮酒、熬夜、挑食、过多的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等①。据统计,中国每年脑卒中病人高达200万,导致生活功能障碍的占75%,给家庭带来不幸,给社会带来压力②。所以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越早制定康复方案进行康复治疗,使其患者的功能恢复效果就会越好③。 1.2项目介绍 康复治疗可谓是脑卒中病人巨大的福利,恢复率、致残率、病死率都有明显提高④,减轻了患者家庭及社会的压力,对于脑卒中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是非常有利的。项目主要是在中医院实习过程中针对个别脑卒中患者的实际情况,设计一套适合患者本人的康复治疗方案及实施治疗,观察实际治疗效果和分析总结经验。 1.3适用人群 主要适用于脑出血和脑血栓导致的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吞咽功能障碍、智力和精神障碍等症状的病人。 1.4创编目的 综合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制定脑卒中的治疗方案,在毕业实习的时候,将该方案在具体的并列身上实施并观察康复效果,最后对康复方案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1.5创编意义 可以为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提供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可以把自身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达到一个学以致用的效果;可以尽可能的降低致残率减轻患者功能上的残疾,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减少护理成本。 2创编基础与条件 2.1理论基础 学校开设了康复医学、康复护理学、运动治疗技术、病理学、解剖学、推拿针灸学等相关课程,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查阅相关书籍、针对性的了解脑卒中的病理基础,查阅相关论文期刊,充分掌握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最新知识。 2.2实践基础 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可以给我提供很好的帮助和主持,实习基地永川中医院有相应的科室和实际病例,有专业医生可以给我提供权威的技术支持。 2.3自身条件 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老师也重点讲诉过此类病例,对于脑卒中的病因病理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在中医院实习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带教老师让我们每个人分管几个病人,自行进行操作治疗。 第 1 页共12 页

脑卒中的康复 临床康复治疗计划

《临床康复治疗》 脑卒中的康复 组长:符卓华 组员:黄倩兰、李巧琴、董建芬、廖金凤、谭惠玲 一、概述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它是指起病迅速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脑功能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将其分为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及脑栓塞;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及蛛网膜下隙出血。 二、病情分析 男性患者,62岁,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2天”为主诉入院。目前患者病情稳定,体征:BP130/80mmHg,神志清,构音障碍,左侧鼻唇沟稍浅,伸舌偏右,咽反射减弱,心肺检查无异常,左上肢肌张力稍低,左侧肩关节和肘关节屈伸肌群肌力2级,左下肢髋关节和膝关节屈伸肌群肌力3级,左侧肌体生理反射存在,左巴氏征(+)。脑CT示:右侧内囊区脑梗死。 三、康复评定与治疗 (一)运动治疗 1、初期康复评定 (1)评定量表的选择关节活动度评定(ROM) 徒手法肌力检查(MMT) 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 Fugl-Meyer平衡量表 改良Ashworth 分级法评定标准 伯格氏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Test) 关节活动度评定(ROM)

(2)评定结果:左侧上肢关节活动主动运动无法完成全关节运动,左侧颈部及躯干无法主动完成关节活动,左侧下肢能正常活动关节,被动情况下左侧肢体都能完成全关节活动,右侧肢体正常。 (3)评定结果分析:由于左侧肢体无力,患者无法自主完成全关节运动。需要被动完成关节运动。

徒手法肌力检查(MMT) (2)评定结果:左侧肩关节和肘关节肌力2级,左下肢髋关节和膝关节肌力3级。 (3)评定结果分析:根据患者的脑CT显示,由于右侧内囊区脑梗死,导致左侧肢体无力,无法正常运动。 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 理论: 一期:迟缓性瘫痪 二期:联合反应明显,出现协同运动,肌张力开始增高,出现肌腱反射 三期:以协同运动为主,联合反应减弱,肌张力增高达高峰,肌腱反射增高 四期:随意协同愚弄减弱,出现部分分离运动,肌张力开始降低。 五期:随意,分离运动明显,课做一般技巧运动,随意协同运动成分部分消失,肌张力继续降低,近正常。 六期:正常随意运动,可做精细技巧运动,肌张力正常或近似正常。 评价: 分级肩臂手下肢 1级弛缓,无随意运动弛缓,无随意运动弛缓,无随意运动 2级开始出现共同运动或 其成份,不一定引起 关节运动 无主动手指屈曲 最小限度的随意运动开始出 现共同运动或其成份。 3级痉挛加剧,可随意引 起共同运动,并有一 定的关节运动。 能全指屈曲,勾状抓握,但 不能伸展,有时可由反向引 起伸展。 1.随意引起共同运动或其成 份。 2.坐位和立位时,髋、膝、踝 可屈曲。 4级痉挛开始减弱,出现 一些脱离共同运动模 式的运动; 1.手能置于腰后部。 能侧方抓握及拇指带动松 开,手指能伴随着的、小范 围的伸展。 开始脱离共同运动的运动。 1.坐位,足跟触地,踝能背屈。 2.坐位,足可向后滑动,使屈 膝大于90°。

脑血管病健康教育

脑血管病健康教育 脑血管病健康教育 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为了提高公众对脑血管病的认识,增加预防和控制脑血管病的能力,特编写此篇健康教育文档,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是指发生在脑血管系统的疾患,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病症。脑血管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 1·1 脑梗死 脑梗死是因为脑部的动脉发生堵塞,导致脑部缺血缺氧。常见症状包括突发性头痛、面部、手臂、腿部一侧麻木或无力、言语不清等。 1·2 脑出血 脑出血是因为脑部的血管破裂,导致脑部出血。常见症状包括剧烈头痛、呕吐、昏迷等。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部的蛛网膜下腔发生出血。常见症状包 括突发的剧烈头痛、颈项强直、意识改变等。 二、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了解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助于进行预防和控制。 2·1 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不受控制的高血 压会损伤血管壁,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2·2 高血脂 高血脂是指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高血脂会促 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2·3 糖尿病 患有糖尿病的人群更容易患上脑血管病。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血管变得脆弱易碎,增加脑血管病的风险。 三、预防脑血管病的措施 预防脑血管病的关键在于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管理慢性疾病。 3·1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血压、血脂和血糖等相关指标的检查,及时发现异常,进行干预。

3·2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合理均衡的饮食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血压和血脂水平,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3·3 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都是导致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应尽量避免或戒除。 3·4 积极运动 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心血管健康,降低脑血管病的风险。 四、脑血管病的治疗和康复 针对不同类型的脑血管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4·1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开具相应的药物来降低血压、血脂和控制糖尿病等。 4·2 手术治疗 一些严重的脑血管病症需要通过手术来解决,如脑动脉瘤的夹闭、动脉瘤的栓塞等。 4·3 康复护理

脑出血康复锻炼方法

脑出血康复锻炼方法 急性脑出血所致的功能障碍主要为运动障碍及语言障碍。运动障碍最常见的是病变对侧肢体的中枢性偏瘫。语言障碍可以表现为运动性失语, 感觉性失语及混合性失语。而脑出血后的功能恢复, 在其病后的前3个月内, 特别是最初几周内变化最快。6个月时基本达到最大恢复, 发病2年后, 不会有明显变化。所以早期的功能锻练, 特别是急性期患者的康复是否得当, 直接影响患者远期效果和生活质量。 一、休息、活动指导 1 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4-6周), 不宜长途运送及过多搬动, 翻身时应保护头部, 动作轻柔得体, 以免加重出血。 2 神志不清, 躁动及合并精神症状者, 加护栏并适当约束, 防止跌伤。 3 抬高床头15度-30度, 以利于静脉回流, 使颅内压下降, 减轻脑水肿。 4 昏迷病人平卧, 头侧卧位, 取下活动性假牙, 以防误吸, 确保呼吸道通畅。 5 生命体征平稳后应开始在床上、床边、下床的主动训练, 时间从5-10分钟/次开始, 渐至30-45分钟/次, 如无不适, 可作2-3次/日, 不可过度用力憋气。 二、饮食指导 指导病人进行必要的食疗, 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改善脑循环。不食刺激性食物, 嘱病人戒烟, 减少饮酒, 避免食用肥肉、猪肉、蛋黄、带鱼和动物内脏等高脂类食物, 肉类以鱼虾、瘦肉、禽肉等为佳。为使

病人保持大便通畅, 可多食雪梨、香蕉、蜂蜜等果品及粗纤维食物。急性期病人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2300 ̄2800卡/日) 饮食。限制钠盐摄入( 少于3g/日) , 因钠潴留会加重脑水肿。食物温度适宜, 过热可能烫伤口腔黏膜, 过冷易致腹泻, 影响吸收。对于尚能进食者, 喂饮食物时不宜过急, 遇呕吐或反呛时应暂停休息, 防止食物呛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昏迷不能进食者鼻饲流质4-5次/日, 200-300 ml/次, 如牛奶、豆浆、藕粉、蒸蛋或混合匀浆等, 流质应煮沸消毒, 消毒冷却后再喂。恢复期病人予以清淡、低盐、低脂、适量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纤维食物, 多食蔬菜及水果, 避免辛辣食物, 戒烟酒, 保持大便通畅。体胖者应适当减轻体重, 减少热量摄入, 忌食纯糖。 三、功能锻炼和运动指导 脑出血后的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后遗症, 要通过功能锻炼及适当的运动, 改善机体的循环和代谢, 以促进病体的康复。要做到有计划、定时、定量加强瘫痪肢体的被动活动与主动锻炼, 病人病情稳定即可开始协助病人被动运动, 肌力开始恢复时, 帮助鼓励病人自主运动。功能锻炼按卧位- 坐位- 站位- 步行, 循序渐进, 同时配合针灸、按摩等。一般上肢麻木灸肩骨禺、曲池、合谷, 下肢麻木灸环跳、风市、悬中等穴位。并指导家属帮助按摩, 一般病人在起病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内, 只要能坚持锻炼, 瘫痪肢体的功能都可以有所恢复。对失语或语言不利的病人, 每日上、下午要有一定的时间进行语言训练, 逐步恢复语言功能。语言功能的训练: (1) 运动性失语: 字- 词- 短句; (2) 感觉性失语: 用手势、表情来表达用意; (3) 命名性失语: 用物品反复教病人说出其名称。另外可让病人跟着预先录制好的标准语进行逐字逐句的语言再训练, 但要注

康复治疗预防二次伤害预案

康复治疗中预防并发症、二次残疾得措滋 一、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后康复患者: 1、防止偏瘫侧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足下垂及肌张力增高: 严格按照良肢位摆放标准摆放肢体,如平卧位时患肩及患骯下垫小枕, 患侧上肢轻度外展伸直位,手指充分张开掌心向上;患侧下肢中立位防止患足外展外旋;搬动及转移患者过程中避免牵拉患侧肢体;患肩肩袖带固定,加强站立训练,尽快引出主动运动并增强肌力,胫前肌功能性电刺激。 2、预防压疮、肺部感染及尿路感染:定时翻身,清洁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及干燥,睡气垫床,加强护理;防止误咽误吸加强吞咽功能训练, 咽部冷热刺激、抬软腭训练等,体位排痰,加强呼吸功能训练;尽早拔出导尿管,膀胱功能训练、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手法排尿,加强尿道护理。 3、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应用活血化瘀改善循环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患侧肢体被动一主动运动,患肢气压治疗、针灸及神经肌肉电刺激、 4、防止跌倒及二次损伤:加强护理及监护,改善平衡功能,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口服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片预防继发性癫痫。 二、脊髓损伤后截瘫/四肢瘫患者: 1、预防压疮、肺部感染及尿路感染:定时翻身,清洁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及干燥,加强护理,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及座位平衡功能训练;体位排痰,有氧训练、加强呼吸功能训练;避免留置导尿管,膀胱功能训练、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手法排尿,清洁导尿排尽膀胱残余尿,加强尿道护理。 2、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肌肉萎缩:应用活血化瘀改善循环药物, 肢

体被动-主动运动,双下肢气压治疗、针灸及神经肌肉电刺激、 3、防止膝、踝关节损伤:行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时防止膝关节过伸,必要时加用矫形器如KAFOo 4、防止跌倒及坠床:加强坐位平衡功能训练及转移训练、 5、防止感觉消失区烫伤:局部热敷或热疗时注意调整适宜温度,避免局部皮肤烫伤后感染并经久不愈。 6、心理疏导:让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病情并接受其预后,避免因患者不能接受现实而出现心理障碍及产生厌世情绪、 三、四肢骨折/肌腱/韧带损伤患者: 1、防止骨折错位或肌腱韧带二次损伤:避免过度负重或有作用于骨折端剪切力活动得发生,加强垂直应力刺激骨痂生长;肌腱/韧带损伤者避免牵拉韧带/肌腱得关节活动发生并固定关节于损伤组织松弛位制动。 2、防止关节挛缩或畸形:尽早行持续关节被动活动(CPM),病情允许情况下行关节松动训练及主动关节活动训练、关节纵向牵弓I,局部配合物理因子如蜡疗、中频脉冲电治疗等缓解疤痕粘连。 3、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废用性肌萎缩:应用活血化瘀改善循环药物,肢体被动-主动运动;必要时可酌情加用肢体气压序贯治疗。 四、周围神经损伤: 1、防止神经二次损伤:避免牵拉损伤肢体导致神经得再次损伤,患侧肢体避免产生引起神经紧张得关节活动、

2.2.1.6康复治疗预防二次伤害预案

康复治疗中预防并发症、二次残疾的措施 一、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后康复患者: 1、防止偏瘫侧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足下垂及肌张力增高:严格按照良肢位摆放标准摆放肢体,如平卧位时患肩及患髋下垫小枕,患侧上肢轻度外展伸直位,手指充分张开掌心向上;患侧下肢中立位防止患足外展外旋;搬动及转移患者过程中避免牵拉患侧肢体;患肩肩袖带固定,加强站立训练,尽快引出主动运动并增强肌力,胫前肌功能性电刺激。 2、预防压疮、肺部感染及尿路感染:定时翻身,清洁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及干燥,睡气垫床,加强护理;防止误咽误吸加强吞咽功能训练,咽部冷热刺激、抬软腭训练等,体位排痰,加强呼吸功能训练;尽早拔出导尿管,膀胱功能训练、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手法排尿,加强尿道护理。 3、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应用活血化瘀改善循环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患侧肢体被动-主动运动,患肢气压治疗、针灸及神经肌肉电刺激。 4、防止跌倒及二次损伤:加强护理及监护,改善平衡功能,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口服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片预防继发性癫痫。 二、脊髓损伤后截瘫/四肢瘫患者: 1、预防压疮、肺部感染及尿路感染:定时翻身,清洁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及干燥,加强护理,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及座位平衡功能训练;体位排痰,有氧训练、加强呼吸功能训练;避免留置导尿管,膀胱功

能训练、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手法排尿,清洁导尿排尽膀胱残余尿,加强尿道护理。 2、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肌肉萎缩:应用活血化瘀改善循环药物,肢体被动-主动运动,双下肢气压治疗、针灸及神经肌肉电刺激。 3、防止膝、踝关节损伤:行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时防止膝关节过伸,必要时加用矫形器如KAFO。 4、防止跌倒及坠床:加强坐位平衡功能训练及转移训练。 5、防止感觉消失区烫伤:局部热敷或热疗时注意调整适宜温度,避免局部皮肤烫伤后感染并经久不愈。 6、心理疏导:让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病情并接受其预后,避免因患者不能接受现实而出现心理障碍及产生厌世情绪。 三、四肢骨折/肌腱/韧带损伤患者: 1、防止骨折错位或肌腱韧带二次损伤:避免过度负重或有作用于骨折端剪切力活动的发生,加强垂直应力刺激骨痂生长;肌腱/韧带损伤者避免牵拉韧带/肌腱的关节活动发生并固定关节于损伤组织松弛位制动。 2、防止关节挛缩或畸形:尽早行持续关节被动活动(CPM),病情允许情况下行关节松动训练及主动关节活动训练、关节纵向牵引,局部配合物理因子如蜡疗、中频脉冲电治疗等缓解疤痕粘连。 3、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废用性肌萎缩:应用活血化瘀改善循环药物,肢体被动-主动运动;必要时可酌情加用肢体气压序贯治疗。

康复治疗预防二次伤害全新预案

康复治疗中避免并发症、二次残疾旳措施 一、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后康复患者: 1、避免偏瘫侧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足下垂及肌张力增高:严格按照良肢位摆放原则摆放肢体,如平卧位时患肩及患髋下垫小枕,患侧上肢轻度外展伸直位,手指充足张开掌心向上;患侧下肢中立位避免患足外展外旋;搬动及转移患者过程中避免牵拉患侧肢体;患肩肩袖带固定,加强站立训练,尽快引出积极运动并增强肌力,胫前肌功能性电刺激。 2、避免压疮、肺部感染及尿路感染:定期翻身,清洁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及干燥,睡气垫床,加强护理;避免误咽误吸加强吞咽功能训练,咽部冷热刺激、抬软腭训练等,体位排痰,加强呼吸功能训练;尽早拔出导尿管,膀胱功能训练、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手法排尿,加强尿道护理。 3、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应用活血化瘀改善循环及抗血小板汇集药物,患侧肢体被动-积极运动,患肢气压治疗、针灸及神经肌肉电刺激。 4、避免跌倒及二次损伤:加强护理及监护,改善平衡功能,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口服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片避免继发性癫痫。 二、脊髓损伤后截瘫/四肢瘫患者: 1、避免压疮、肺部感染及尿路感染:定期翻身,清洁皮肤保持皮

肤清洁及干燥,加强护理,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及座位平衡功能训练;体位排痰,有氧训练、加强呼吸功能训练;避免留置导尿管,膀胱功能训练、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手法排尿,清洁导尿排尽膀胱残存尿,加强尿道护理。 2、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肌肉萎缩:应用活血化瘀改善循环药物,肢体被动-积极运动,双下肢气压治疗、针灸及神经肌肉电刺激。 3、避免膝、踝关节损伤:行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时避免膝关节过伸,必要时加用矫形器如KAFO。 4、避免跌倒及坠床:加强坐位平衡功能训练及转移训练。 5、避免感觉消失区烫伤:局部热敷或热疗时注意调节合适温度,避免局部皮肤烫伤后感染并经久不愈。 6、心理疏导:让患者充足理解自己病情并接受其预后,避免因患者不能接受现实而浮现心理障碍及产生厌世情绪。 三、四肢骨折/肌腱/韧带损伤患者: 1、避免骨折错位或肌腱韧带二次损伤:避免过度负重或有作用于骨折端剪切力活动旳发生,加强垂直应力刺激骨痂生长;肌腱/韧带损伤者避免牵拉韧带/肌腱旳关节活动发生并固定关节于损伤组织松弛位制动。 2、避免关节挛缩或畸形:尽早行持续关节被动活动(CPM),病情容许状况下行关节松动训练及积极关节活动训练、关节纵向牵引,局

康复治疗预防二次伤害预案

康复治疗中预防并发症、二次残疾的措 施(一) 一、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后康复患者: 1、防止偏瘫侧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足下垂及肌张力增高:严格按照良肢位摆放摆放肢体,如平卧位时患肩及患髋下垫小枕,患侧上肢轻度外展伸直位,手指充分张开掌心向上;患侧下肢中立位防止患足外展外旋;搬动及转移患者过程中避免牵拉患侧肢体;患肩肩袖带固定,加强站立训练,尽快引出主动运动并增强肌力,胫前肌功能性电刺激。 2、预防压疮、肺部感染及尿路感染:定时翻身,清洁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及干燥,睡气垫床,加强护理;防止误咽误吸加强吞咽功能训练,咽部冷热刺激、抬软腭训练等,体位排痰,加强呼吸功能训练;尽早拔出导尿管,膀胱功能训练、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手法排尿,加强尿道护理。 3、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应用活血化瘀改善循环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患侧肢体被动-主动运动,患肢气压治疗、针灸及神经肌肉电刺激。 4、防止跌倒及二次损伤:加强护理及监护,改善平衡功能,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口服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片预防继发性癫痫。 二、脊髓损伤后截瘫/四肢瘫患者: 1、预防压疮、肺部感染及尿路感染:定时翻身,清洁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及干燥,加强护理,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及座位平衡功能训练;体位排痰,有氧训练、加强呼吸功能训练;避免留置导尿管,膀胱功能训练、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手法排尿,清洁导尿排尽膀胱残余尿,加强尿道护理。

2、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肌肉萎缩:应用活血化瘀改善循环药物,肢体被动-主动运动,双下肢气压治疗、针灸及神经肌肉电刺激。 3、防止膝、踝关节损伤:行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时防止膝关节过伸,必要时加用矫形器如KAFO。 4、防止跌倒及坠床:加强坐位平衡功能训练及转移训练。 5、防止感觉消失区烫伤:局部热敷或热疗时注意调整适宜温度,避免局部皮肤烫伤后感染并经久不愈。 6、心理疏导:让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病情并接受其预后,避免因患者不能接受现实而出现心理障碍及产生厌世情绪。 三、四肢骨折/肌腱/韧带损伤患者: 1、防止骨折错位或肌腱韧带二次损伤:避免过度负重或有作用于骨折端剪切力活动的发生,加强垂直应力刺激骨痂生长;肌腱/韧带损伤者避免牵拉韧带/肌腱的关节活动发生并固定关节于损伤组织松弛位制动。 2、防止关节挛缩或畸形:尽早行持续关节被动活动(CPM),病情允许情况下行关节松动训练及主动关节活动训练、关节纵向牵引,局部配合物理因子如蜡疗、中频脉冲电治疗等缓解疤痕粘连。 3、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废用性肌萎缩:应用活血化瘀改善循环药物,肢体被动-主动运动;必要时可酌情加用肢体气压序贯治疗。 四、周围神经损伤: 1、防止神经二次损伤:避免牵拉损伤肢体导致神经的再次损伤,患侧肢体避免产生引起神经紧张的关节活动。 2、防止感觉障碍区烫伤:局部热敷或热疗时注意调整适宜温度,避免局部皮肤烫伤后感染或瘢痕愈合导致关节功能障碍。 3、防止失神经支配区关节畸形的发生:如臂丛神经损伤者可用肩袖带或前臂拖固定肩

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

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 (一)康复治疗原则 (1)康复治疗组--以康复医师为中心有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等组成。通过协作方式共同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并组织实施。 (2)良好的环境--患难与共者的病房治疗与训练声所家庭和社区都有就做到宽敞明亮同、舒适,适宜的环境有利于患难与共者的康复治疗和功能恢复。 (3)早期康复干预--在患者病情稳宣扬前提下,应尽早开展康复治疗。可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治疗强度,可以采用床上治疗、床边活动、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等方式。早期康复有助于减轻本病患者的残疾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 (4)综合康复治疗-综合地运用有关的康复治疗有助于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缩短平均住院日。 (5)防治并发症--积极预防和治疗与脑血管病有关的并发症(如肩痛、肩手综合症、褥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下肢深静泳血栓形成等),有利于患者的功能训练和功能恢复。 (6)社区康复--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康复治疗与活动可以丰富患者的社区生活内容,促进重症患者功能的改善,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康复治疗方法 有关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方法很多,主要有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康复医学工程和社区康复以及传统疗法。 物理治疗(PT)

目前常用于脑血管病康复的PT主要有电疗法和运动疗法,其中前者常用的有肌电生物反馈和功能性电刺激,后者包括Rood方法、Bobath方法、Brunnstrom 方法、PNF和MRP等。 (1)肌电生物反馈(EMGBF) EMGBF是将肌电信戌经过放大、滤波、双向整流和积分,用积分电压驱动显示器,可以直接观察到肌紧张或松驰的水平。通过反馈的视、听信号,患者可有意识地收缩或放松肌肉从而改善其运动控制能力,达到运动功能恢复的目的。 (2)功能性电刺激(FES) FES主要是应用某种参数的电刺激作用于丧失功能或功能异常的器官或肢 体产生即时效应来代替或矫正该器官司或肢体的功能。应用FES时,电流刺激运动神经可直接引起其所支配肌肉的收缩乏为离心性FES:在运动神经演戏刺激的同时,感觉神经也受到刺激,形成的神经冲动向上传至脊髓,经反射机帛可间接影响肌肉收缩乏为向心性FES。向心性神经冲动和抑制拮抗肌的活动。FES的持久效应是由于在脊髓节段和脊髓以上水平的多级神经元之间联络网的功能性 重组,它是一种重新建立功能的过程,可用于偏瘫患者的上肢和下肢,以恢复踝背屈和腕背伸的功能。 (3)Rood方法 促进法--适用于偏瘫的驰缓期或肌肉收缩力弱等情况在相应肌群表面的皮 肤上,用软毛刷快速擦、冰刺激和轻敲,可以刺激不同阈值的感觉神经,引起有关肌肉的收缩活动快速牵伸肌肉在关节ROM伸到最大范围时再快速牵伸一次,在肌腹或肌腱上加压或轻叩或推拿,以及肢体关节加压(如患肢负重)可以刺激本体感受器,产生促进或易化效应,即邻近关节的肌肉收缩活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