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地理海陆变迁思维导图

初中地理海陆变迁思维导图

初中地理海陆变迁思维导图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思维导图快速记忆PPT课件第2章 陆地和海洋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1、世界海陆分布 (1)、海陆面积比例:陆地占29%,海洋占71%,所以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 (2)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 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在任何等分的 半球中,海洋面积都比陆地面积大。 2、七大洲 (1)大陆、岛屿、半岛、大洲 (1)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2)面积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 (3)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4)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 (5)热带面积最大的大洲是非洲。 (6)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是北美洲和欧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是南极 洲。 (7)赤道穿过:大洋洲、亚洲、南美洲、非洲(谐音记忆“大雁南 飞”)。 (8)0°经线(本初子午线)穿越的大洲:欧洲、非洲、南极洲。 (9)七大洲的分界线: ①亚洲、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沟通了黑海和地中海)

②亚洲、非洲: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印度洋和大西洋) ③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 ④亚洲、北美洲:白令海峡(沟通了太平洋和北冰洋) ⑤南美洲、南极洲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3、四大洋 (1)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位置和特点: 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极洲之间,是面积最阔、深度最大、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 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和欧洲、非洲、南极洲之间,是世界第二大洋,呈“S”型 印度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是世界第三大洋 北冰洋位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间,是四大洋中面积和体积最小、深度最浅、水温最低的大洋。 (3)四大洋的分界线 ①太平洋与北冰洋西起俄罗斯东北部的杰口尼奥夫角,经白令海峡中的大、小代奥米德岛,至美国阿拉斯加西端苏厄德半岛的威尔士王子角一线,为白令海峡最窄处。 ②太平洋与印度洋北起马六甲海峡北口,沿苏门答腊岛西海岸、爪哇岛南海岸,经阿拉弗拉海、托宙斯海峡,再沿澳大利亚东海岸和通过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的东经146°经线至南极大陆。 ③太平洋与大西洋在德雷克海峡处,大致以通过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西经67°经线为界。 ④大西洋与北冰洋西起哈得孙湾东口,经戴维斯海峡、丹麦海峡、冰岛—法罗海槛、威维尔一汤姆森海岭、设得兰群岛的马克尔—弗拉格岛,到挪威西南沿海的塔斯德角一线。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知识点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知识点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六块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

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三、熟练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轮廓特点(课本34/35页)。 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四大洋按面积由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由高到低:南极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欧洲 四.看图写出特殊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180°)经过的大洲大洋(参照课本最后一页的世界地形图) 主要位于北半球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 主要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大洋洲、南美洲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欧洲、北美洲,完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 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 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北美洲、南美洲 完全在东半球——非洲,完全在西半球——南美洲 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海拔最高的大洲——南极洲

跨纬度最广的大洲——亚洲 赤道横穿的大陆是——非洲大陆,南美大陆 赤道横穿的大洲是——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亚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同时被南北回归线穿过的——非洲、大洋洲 地跨热带、温带、寒带大洲——亚洲、北美洲 没有热带的大洲——南极洲、欧洲 没有寒带的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热带面积最大的大洲——非洲 寒带面积最广的大洲——南极洲 0度经线经过北冰洋、大西洋,穿过欧洲非洲 0度纬线既赤道,经过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180度经线经过北冰洋、太平洋 被五大洲环绕的大洋:太平洋、大西洋,被四大洲环绕的大洋:印度洋,被三大洋环绕的北冰洋 五.熟记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欧洲与非洲:直布罗陀海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专题06 海陆变迁(解析版)

专题06 海陆变迁 知识讲解 1.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由魏格纳提出的。该假说认为七大洲、四大洋是原始的大 陆经过分裂、漂移而形成的。 2.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3.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张裂拉伸、有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最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4.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 洲西北部火山地震带上(地中海或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火山地震带)。 5.大西洋是由板块张裂形成的。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 撞形成的。 6.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有“火山之国”和“千岛之国”之称)。 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共11小题) 1.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B.人类活动 C.地壳变动D.人口增多 【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解答】解: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如暴雨冲刷、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但不是主要原因。 故选:C。 2.魏格纳提出了() A.日心说B.海底扩张说 C.大陆漂移学说D.板块学说 【分析】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

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形成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解答】解:20世纪初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故选:C。 3.能够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是() A.青海湖湖水的盐度不断增高 B.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发现了鱼、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C.内蒙古草原景观的季节性变化 D.我国华北地区阴坡处的植被比阳坡茂盛 【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解答】解:在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发现了鱼、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之前是海洋由于地壳的运动成为现在的陆地,该现象属于海陆变迁,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海陆变迁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活动B.大陆漂移 C.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D.火山和地震 【分析】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如暴雨冲刷、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解答】解: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故选:C。 5.能够解释在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有煤层的原理是() A.地质力学B.海底扩张学说 C.板块构造说D.大陆漂移说 【分析】南极大陆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大陆,有“白色沙漠”之称;蕴藏着丰富的煤铁资源;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是烈风、酷寒、干燥,比北极地区寒冷。 【解答】解:南极大陆上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应是温带的产物,是由于远古时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

教案首页

教案内容 【导入新课】 在地中海有一个小岛,时隐时现,出没无常的岛屿,人们称为“幽灵岛”。我们来看下这个神秘的岛屿。 【讲授新课】 一:沧海桑田 一)沧海桑田的故事 生活中这种沧海桑田的实例很多,为什么“幽灵岛”却是这么独特呢?很多地方的沧海桑田的变化速度是很慢的,很多人在有生之年不能看到这样的变化,但象“幽灵岛”这样,人们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个小岛发生海陆变迁的不多,所以人们才觉得它很神秘。

二)海陆变迁的实例: 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 在我国东总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流的遗迹。 三)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 【学生活动】:用准备的道具做出海陆模型,并讨论什么情况下,海洋会变成陆地,陆地会变成海洋。 学生发言: 陆地的上升和下沉会使得海陆变迁:陆地上升,会让部分海洋变成陆地;陆地下沉,会让部分陆地变成海洋。 海平面的上升和下降会使得海陆变迁:海平面上升,会让部分的陆地变成海洋;海平面下降,会让部分的海洋变成陆地。 河流的入海口大量泥沙入海,会在入海口沉积,使得部分海洋变成陆地。 海浪的冲刷,使得部分沿海被侵蚀成海洋。 归纳小结: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运动和海平面的上升下降,除些人类活动也会发生海陆变迁。

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案例: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平面----围海造陆 二:在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一)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1910年的一天,年仅30岁的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他的脑海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二)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 1、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 2、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 3、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 1.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第1篇 设计理念 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证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建立“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绍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中的一幕。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无止境。编者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 沧海桑田——海陆的变迁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能力目标:通过实物图、课件的阅读分析;动画模拟的演示过程;学生拼合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吻合,初步了解地球海陆变迁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读图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确立:大陆漂移假说 依据: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但要培养学生的读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指导 教法及依据: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心、求知欲),结合本节课文的内容,多选精选实例,配以实物投影片和动画效果,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地给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 变迁》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变迁》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主要介绍了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包括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变迁过程,认识到海洋和陆地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 b. 了解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地质作用和风化侵蚀等。 c. 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海岸地貌和海陆风等。 2. 能力目标: a. 能够描述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以及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b. 能够分析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c.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3. 情感目标: a.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关注和热爱。

b.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海洋和陆地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可能了解不多,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球的地质结构和地质作用概念不够清晰,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巩固。另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需要培养和提高。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 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地球的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学生可以观察到陆地和海洋的存在,并描述地球表面的特点。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 a. 介绍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可以通过使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让学生观察不同大陆的形状,然后解释大陆漂移的概念。可以使用动画或视频展示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b. 介绍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地质作用和风化侵蚀等。可以

初中地理人教七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陆地和海洋七年级上册地理 海陆的变迁 教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说教材课标 海陆变迁对于7年级的学生来说,重在进行科学观念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现在的海陆仍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由于学生难以举出说明沧海桑田的例子,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实例,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开阔视野。 板块构造学说,是对海陆运动变化的理性认识,对于7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比较困难。教学中对板块构造学说只作基本了解,即板块划分(六大板块)和地壳比较活跃地带(板块交界地带)。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 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是作为板块运动的例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海陆是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 3、能够运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讲述“沧海桑田”的故事,出示海陆变迁的例证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2、通过提问让学生认识魏格纳,认识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提出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魏格纳和大陆漂移说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 四、教学难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教学方法。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吗? (让学生先讲讲)关于沧海桑田有一个成语故事,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可见海陆变迁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所觉察和认识,今天我们来研究和探讨海陆变迁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讲授新课] 板书 1、沧海桑田的含义 1.设置悬念电脑展示课本P37图"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3.点拨过渡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后点拨归纳。

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案

七年级地理海陆变迁教案 第二节海陆变迁一课时(新课)教学目的: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重点: 1、举出海陆变迁的实例。 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教学难点:分析世界著名的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过程: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喜马拉雅山上发现_化石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_等人类活动的遗迹。荷兰的_(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a)____火山地震带_kb)_火山地震带 3、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A.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组成,板块与板块交界处都为高大的山脉 B.世界六大板块中南极洲板块全部为陆地,印度洋板块全部为海洋C.六大板块是不断运动着的,这种运动现仍在继续进行D.板块构造学说最初是由美国科学家魏XX提出的 4、七大板块中几乎完全属于大洋的板块是()A.印度洋板块B.南极洲板块C.太平洋板块D.美洲板块 5、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A.原来是海洋,后来上

升为陆地B.此地区的海洋面积缩小了C.此地区原来是陆地,现在是海洋D.此地区的海洋面积在不断扩大 6、板块内部地壳比较,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 7、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以下现象: (1)阿尔卑斯山(欧洲):位_板块与_板块交界处。 (2)喜马拉雅山(亚洲):位_板块与_板块交界处。 (3)科迪勒拉山系(美洲):_板块与_板块、_板块交界处。 (4)地中XX将消失:位_板块与_板块的挤压碰撞处 (5)红海的形成: (6)地中XX不断缩小: (7)喜马拉雅山脉不断增高: (8)我国处在板块、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因而是一个地震较为频繁的国家。 (9)地中XX地震带就是亚欧板块与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课后记:

2020届中考地理知识要点总结复习讲解:海陆变迁

2020届中考地理知识要点复习讲解:海陆变迁 一、知识要点 之中 二、跟踪训练 1.我国地质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 C ) A.喜马拉雅山上湖泊中有鱼、海藻、海螺等 B.古代人在这里吃过海产品并留下一部分

C.这里曾经是海洋环境,而后山脉隆起 D.鱼、海藻、海螺等也可以在陆地环境下生存 2.观察下图,依据大陆漂移说分析现在的大西洋( C ) A.最终将消失 B.没有变化 C.不断扩张 D.不断缩小 3.科学家通过测量发现,北京与华盛顿的距离每年以0.5~1.2厘米的速度靠近,有人推算出大约2亿年后,中美两国就会变成近邻。造成中美两国不断靠近的原因是( C ) A.流水和风力作用的结果 B.大气运动的结果 C.板块运动的结果 D.地球公转运动的结果 4.读图,两大板块交界处为②区域,此处分布着高大的山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②处高大山系是两大板块张裂分离的结果 B.②处地壳稳定,①、③两处地壳相对活跃 C.②处火山地震频繁,①、③两处相对稳定 D.三处发生火山地震的可能性相当 据俄罗斯卫星网消息,UTC事件3日23时34分(北京时间4日7时34分)记录到意大利中部在罗马东北方向111千米处发生4.4级地震,震源深度为2千米。读图,回答5~6题: 5.与意大利发生地震密切相关的板块是( A )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与美洲板块 D.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6.如图所示地区地壳活跃,板块运动明显,由图可得出的正确推论是( C ) A.阿拉伯半岛将会在地球上消失

七年级地理上册:陆地和海洋导学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陆地和海洋导学案 年级:科目:主备人:审批人:授课时间:

课后反思

小结 提纲 思维 导图 ,南北美分界: 1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是( )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南美洲 2 .面积最小的洲和面积最大的洋是( ) A.亚洲、太平洋 B.欧洲、大西洋 C.非洲、印度洋 D.大洋洲、太平洋 3 .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 ) A . 4亚洲 B.非洲 C.南极洲 D.北美洲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 ) 反 A . 白令海峡 B.巴拿马运河 C.苏伊士运河 D. 土耳其海峡 馈 5.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位于( ) 练 A . 亚洲 B.非洲 C.北美洲的格陵兰岛 D.欧洲 习 6. A . 7 . A . 8. 下列各洲能看到极昼极夜现象的大洲是( ) 非洲 B.大洋洲 C.南美洲 D.南极洲 既启赤道笏过,又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是( ) 欧洲 B.美洲 C.非洲 D.南极洲 被北美洲、亚洲、欧洲围绕的大洋是( ) 太平洋 B.印度洋 C.北冰洋 D.大西洋 卜列大洲中,濒临印度洋的是( ) 欧洲、非洲、大洋洲 B.非洲、亚洲、南极洲 亚洲1、大洋洲、欧洲 D.南美洲1南极洲、大洋洲 七大洲和四大洋 大洲分界线 《 亚非分界: ⑴大洲的名称① ____ 洲 ② __________ 洲 ③ ______ 洲 ⑵大洋的名称④ ____ 洋 ⑤ _________ 洋 ⑥_______ 洋 ⑶大洲分界线的名称⑦ _____ 山脉、⑧________ 运河、⑨ ______ 运 河 f 七大洲 I:

年级:科目:主备人:审批人:授课时间:

鲁教版(五四制)初中地理六年级上册_《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从教材来看,前一个框题是发现的现象,而后两个是对第一个框题现象的解释,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又是板块运动的基石,教材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对海陆变迁的一步步深入理解。 二、教学目标: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依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实际特点,本节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四、教材处理: 前一部分,主要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知道海陆变迁是确实存在的,能举出实证,解释原因即可。后一部分,通过魏格纳的故事,让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觉悟。当然大陆漂移假说要让学生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而第三部分,设计了很多的引导练习,通过一步步的观察、引导与推理,达到掌握的目的。 五、教法设计: 本节课中我采用“引导--探索--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

层层深入挖掘知识内在联系,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等。启发学生思考、推理以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课堂在,教师要充当的是朋友、合作伙伴、指导者等等这样的角色。根据教学中多感官共同参与的原则,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势,真正体现形式服务于内容,手段服务于理念。采用小故事,彩色图片,动画图片等等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延伸,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六、学法设计: 小组讨论;读图、识图分析 七、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程序部分 第一部分:导入。 首先让学生讲沧海桑田的故事,我想这比我我直接说效果要好,这样的导入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致,同时很清楚的明白了我说的问题,并且实现了学科间的渗透。在听完故事后引导学生看教材37页的图片,问这些图片能说明什么问题。也就是说无论学生答什么,都会按照我预定的思维走下去。在由这幅图片证明了农田可以变成沧海之后,我再出示喜马拉雅山的海洋生物化石来证明海洋可以变成陆地。由此让学生明白海陆是可以变迁的,从而导入新课。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 1、沧海桑田。这一部分在导入中已经涉及到了一部分,然后再给学生讲解的就是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得出结论。由于学生这部分的经验比较少,所以由教师直接讲清喜马拉雅山是由于地壳的变动引起的,东海的几经沧海桑田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引起的。关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我们成后面还有涉及到,我们这里不作详解,海平面的升降只是让学生知道即可。另一个原因是人类活动,通过对荷兰围海大坝的展示,让学生知道人类活动也可以引起海平面的升降。教师需要作解释的这种人类活动只能是小范围,小规模的。另外这部分的知道是地表形态改变的原因,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能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认识,最终让学生能辨别出某种地表形态是由什么力作用形成的。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能过讲述魏格纳的故事过渡到本节。本节的

初中地理_《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

认识魏格纳和他的大陆漂移说,概括

巩固检测2.动物相似 性; 3.古老地层相 似性。 (三)板块的 运动 1.地球岩石圈 是由六大板块 组成 2.各大板块处 在不断地运动 之中 3.板块内部比 较稳定,板块与 板块交界地带 地壳比较活跃 探讨活动题: 1、红海成因 2、地中海地带 的变化 3、喜马拉雅山 的形成 提出学习目标: 指导学生读图、阅读教材内 容,逐步解决问题 巡视督导,关注学困生。 指导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的 基本观点, 组织探讨活动: 课件提供相关资料 参与探讨,给予鼓励 重点指导中下等生进行分 析 学案习题 评价鼓励 合作学习,解 决问题 读图2.22, 2.23说出六 大板块和世 界主要火山、 地震带及主 要山系的分 布 归纳板块构 造学说的基 本观点 试着分析裂 谷带、山系的 形成与板块 运动的关系 尝试用板块 构造的观点 解释 口答笔答互 相补充 面海洋和陆 地处在不断 运动和变化 之中。 为学生提供 发散思维的 途径,锻炼学 生的思维能 力和分析归 纳能力 充分利用课 件资源、教材 资源训练学 生解决问题 的能力。 激发科学兴 趣和探究精 神,养成科学 态度 巩固新知, 检测学习效果 5’ 5’ 10’ 小结请大家回顾今天的这节课, 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有 哪些收获呢?师生根据板 书总结本课知识点 谈收获,讲感 受,归纳知识 有意督促学 生有所收获 构建知识体 系 2’ 板书海陆变迁的原因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沧海桑田二、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1.地壳的变动魏格纳——大陆漂移说2.海面的升降 -3.人类的活动三、板块运动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综合复习专题03 海陆变迁(解析版)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专题03 海陆变迁 知识梳理 一、海陆变迁 1.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以及填海造陆等人类活动。 2.海陆变迁的证据:在喜马拉雅山发现岩石中有海洋生物化石;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址和古河道;华北平原的形成(华北平原7000多年前是一个大海湾,山东丘陵原为海中一个大岛)。 二、大陆漂移学说 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即:大约2亿年前,各个大陆是一个相互连接的整体,周围是一片海洋,其后大陆分裂成几块,并向着不同方向漂移分离。 2.论据:南美洲东北部和非洲西南部轮廓形状基本吻合;南美洲东部和非洲西部古老地层顺序大致相同;南美洲东南部和非洲南部发现了2.3亿年前的相似的植物化石。 三、板块构造学说 1.定义: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2.内容: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3.认为:一些裂谷是板块分离而形成的,一些山脉是板块相向移动并碰撞挤压形成的。 4.火山地震带 (1)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带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2)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共11小题) 1.地球表面“沧海桑田”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A.地壳变动与海平面升降B.人类填海造陆 C.全球气候变暖D.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分析】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如暴雨冲刷、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解答】解:“沧海桑田”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造成的。 故选:A。 2.如图是依据“大陆漂移假说”绘制的不同地质年代海陆分布图。读图,根据大陆漂移假说,陆地海洋变化的过程是()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③→②→①【分析】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北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他坚信这不是巧合,便顺着这条思路研究下去,后来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解答】解: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结合所学知识,由此可知,根据大陆源移假说,陆地海洋变化的过程是③→②→①,故D对。 故选:D。 3.下列叙述中,不能证明海陆变迁的是() A.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世界地理上册思维导图+图示规律

世界地理上册复习:思维导图+图示规律方法+重点地图填注(备课人:李青) 第一部分 思维导图 掌握基础知识 认识过程:天圆刑方一一太阳和月亮一一麦哲伦环球航行一一地球卫星照片(拽-3 ) 形状:地球是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口 『 __ ___ : ____ : ____ __ ___________ ______ : ___ 大小(P43:平均半径——千米;最大局长(即赤道> ——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自转:方向一一自西向东;周期一一1天(约24小时);产生现象一一昼夜交替、时间差异、太阳的东升西落灯 地域 I运动 公转公转示意图 (P13g1,18> 1 二分二至及日期:春分(?月2W21日)-豆至(6月21f22日八秋分(9月2万23日:、冬至【1工月22总3日) 夏至二二太阳直射也回归蔬 |二分二至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冬至——太阳直射电回归裳 春分、秋分一一太阳直射赤道 %---------------------------------- 四季(北半球):春季£3、4, 5月「夏季(6,八8月)、秋季(或10> 11月八冬季(12> K 2月八 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 五带的划分(P14):名称、分界线. 汰退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地轴、北极、南极.经线、纬线. 赤道。 然㈱特点:指示东西方向;呈圆/;袜线长度不等,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缩短为一点. 1/ ――=: :" 经袈特点:指示南北方向;呈半圆;长度相等. 第一章(1) 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仪,簿度的起始线是赤道工口度1 -从赤道向南和向北省划行为9。度- 纬度的划分赤道以北是北纬(N>,赤道以南是南绊f SJ ,极点为g0度. 全球0~30度是低纬度,30~60度是中纬度,60~90度是高纬度。 经度的起蛤线是本初子午皴f 口度),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和向西各分180度。 姓度的龙粉-------------------------- 本初子午线以东是东绘C E> >以西是西经C W> ,东经和西绘1 80度是重合的「 赤道:最长的帏践;。度耸线,南r北半球的分界线;南纬和北坪的分界线a 南、北回归线;23 5度・太阳垂直照射的最南、最北界线.热幕和温带的分界线. 特殊的经线和纬线/ 南、北极圄;56 5度.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最低筑度.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口 本初子午线:Q度经线,东统和西经的分界线. 卜------------------ ------------------- 西经20度和东^160度: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c 1 >写出一"h点的经度和纬度. (向东增大为东统,向西增大为西经,向南增大为南纬,向北增大为北纬、■ 经转网定位 I要求和步骤> (2 )判断半球位置:东酒半球和南四匕半球. (根据经度判断东酒半球:根据维度判断南门匕半球;推确记忆半球界线) C 3 )判断高、中、低纬度 《43判断五带、太阳直射现象、极昼极夜现象。 (睢确记忆五带界线,温带有太阳直射现象.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2篇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2篇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2. 能力目标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3. 情感目标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2.使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提出的过程 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海陆是变迁的 导入: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 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神秘面纱. 师: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耕种田,耕种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其实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可以出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 提示: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