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2021年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优质创新说课稿

新(2021年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优质创新说课稿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

优质创新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新教科版(2021年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光”,以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为主要线索,认识光这种能量表现形式。本单元沿着认识光源,研究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研究光在行进过程中遇到其他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时光的传播路线所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索光的传播规律,构建光沿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及光的反射现象的认识,建立光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第2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特点,承担着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本课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5~6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6.2.2.1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二、教材分析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主要研究光在空气中是如何沿直线传播的。光穿过小孔的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观察到光的行进路线,初步理解并建立光沿直线传播的概念。本课教学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导学生对比思考:声音传播和光传播的不同,教师可用具体情境或事实来构造问题,用“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将学生的思维快速聚集到本

课要研究的内容上。第二部分是探索实验、研讨光的传播特点——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在探索、研讨过程中引出光的传播路径。

三、说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科学探究:

(1)能与声音的传播对比,发现光的传播特点。

(2)能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3)会设计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

(4)能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科学态度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特点。

2.难点:会设计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

五、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光的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光,但是他们对光的传播方式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引导,

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光传播的规律。

六、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手电筒、4张矩形卡纸、4个能直立的夹子。

教师准备:有关光是直线传播的图片和教学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采用三个板块的呈现方式,是借鉴学习周期的策略,将探究活动的组织过程显性化,使师生不必再去识别过程,而是把注意力转移到理解活动的意义以及注重它们的联结上来。教学活动,遵循“问题——解释——实验验证——解释”的程序。

(一)问题聚焦

这一板块以教师设计一种情境,以疑问句的形式提出1个学生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以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语句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联系,体现课程的连贯性。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1.师课前演示游戏:三个学生靠墙站在教室里的窗帘后边,三人分别说一句话,让全班同学猜猜是谁说的。

2.生分辨,并说出是同学名字。

3.师提出问题:我们在幕(窗帘)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思考这个问题。

师板书课题:光是怎样传播的

(二)探索活动(解释——实验验证)

探索板块包括前概念测查、预测、探究计划的制订、收集信息、组织

和呈现证据以及形成初步解释。这一板块列出可供选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有关的第二手资料和数据呈现所需要的方法和工具等。

本版块教学活动,遵循“问题——解释——实验验证——解释”的程序,其中的实验验证虽是本课重点,但是并不难。根据学生的情况,寻找假设的依据是比较难的。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1)确定实验方案

(2)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组实验,并完成活动手册。

(三)研讨(解释)

教师引导学生列举出光和声音的传播都有哪些特点,并加以比较。研讨板块呈现的是学生在交流、讨论、论证时所应围绕的关键问题。以疑问句的形式指导学生抓住主题学习的核心,陈述自己的观点,运用证据支撑自己的解释,在个人论证的基础上,展开集体论证以达成共识。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1.结合上述实验活动结论,请同学们思考讨论问题:

(1)纸屏上的光斑在卡纸移动前后有什么变化?你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2)你能利用光传播的道理,简单解释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到屏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年看不见他本人了吗?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

2.生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3.生小组内交流分享。

三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

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一定是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共生的方式发生的。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考前必备知识点精选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考前 必备知识点精选 一、有关光的思考 1.像太阳、蜡烛、萤火虫等这些能自己发光的物体我们称为光源。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2.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3.在没有光线进入的房间,假如房间中有一个红苹果,无论在房间中待多久,我们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4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二、光是怎样传播的 1.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要快得多,比如在雷雨交加的夜晚我们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2.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手电筒正对小孔把光射进去,光能够前进到最后的屏上,形成一个明亮的光斑,移动中间的卡纸,光斑消失,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我们能听到幕后的人说话但是看不见说话的人,是因为光只能沿着直线传播屏后的光不能转弯射入我们的眼睛,所以我们看不见幕后的人。 三、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1.光不会一直传播下去,光会遇到阻碍。

2光能通过玻璃,看清杯子上的图案;部分光通过纸看不清杯子上的图案;光不能通过书,看不到杯子。 3.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因为有烟雾阻碍了部分光的通过,所以可以看到烟雾中有一条清晰的光柱。 4.光不能穿过所有物体。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物体时,光会遇到阻碍,穿不过去;当光照射到一个透明物体时,光会穿过去;当光照射到一个半透明物体时会有一部分光穿过去。 5.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位置时,因为太阳被月球所遮挡,人们就会看到部分太阳或看不见太阳,这就形成了日食。 6.月球自身不发光,需要太阳照射再反射光,当月球运行到地球阴影中时,来自太阳的光部分或者全部被地球遮挡,人们就会看到月食。 四、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1.如果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比如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就是光的折射。光在两种介质的接触面上是要发生折射的,此时光传播的方向偏离了。如果是垂直入射,光线不会发生改变,比如从空气中垂直射入水中,光继续沿直线传播。 2.折射能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进而改变我们所看到的现象。 五、认识棱镜 1.棱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棱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光的传播线路的光学元件。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2.三棱镜的结构特点:具有三条棱,截面是三角形,透明的玻璃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知识点(共7课)(2021新版)

第一单元光 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 1.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2.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例如:太阳、点燃的蜡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3.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4.夜空中的星星很多,大多是恒星,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有些是行星,行星能反射太阳光但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5.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6.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 7.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1)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待多久,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8.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 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1)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3)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等。 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2)当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后,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3)实验中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3.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约为1. 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1.光照射玻璃、纸和书的探索 (1)光能穿过玻璃,能看清玻璃前方物体的细节,像玻璃这样的物体是透明物体。 (2)光能穿过纸,但不能看清纸前方物体的细节,像纸这样的物体是半透明物体。 (3)光不能穿过书,不能看到这本书前方的物体,像书这样的物体是不透明物体。 2.光照射烟雾的探索 (1)在水槽中放入点燃的线香,让线香的烟气充满水槽。用激光笔照射可以看到一道清晰的笔直光束,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2)烟气阻挡了部分光并将一些光反射到人的眼睛,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道清晰的笔直光束。当烟气越多时,烟气反射的光越多,我们看到的光束也就越清晰。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复习课件(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复习课件(2021新版) 1、第一单元光整理与复习教科版五年级上n整理与复习〔1〕光向四面八方传播。一、光的传播〔第1~3课〕1、光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二、光的折射与反射〔第4~7课〕光 2、光的传播:〔2〕光沿直线传播。 3、光能穿过透亮的物体或部分穿过半透亮的物体。1、光的折射:光由一种介质中进入另一种介质中会发生折射。2、光的反射:光在传播途中假如碰到物体,就会有一部分光被物体外表反射回去。n整理与复习易混易错分析易混点光的反射与折射光碰到镜面等物体转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也叫反光。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很多物体的外表都会发生反射。光 2、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改变,叫作光的折射现象。不仅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等其他透亮物体时也会发生折射。n整理与复习易混易错分析易混点光的反射与折射例:人看到水池里的月亮和鱼的像,它们的形成分别是哪种现象〔〕。A.都是折射现象B.都是反射现象C.前者是折射现象,后者是反射现象D.前者是反射现象,后者是折射现象解析:水池中的月亮是天空中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是水面反射月光形成的;人在岸边看到水池中的鱼像,是鱼反射光经过水面折射后形成的。答案:Dn整理与复习易错点一光源的推断光源是指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如燃烧的蜡烛、萤火虫、太阳、酒精 3、灯的火焰、手电筒、日光灯等。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太阳光照耀到凹凸不平的月球外表后会被反射,所以我们晚上看到的月亮是亮亮的。例:以下物体中不属于光源的是。〔〕A.演唱会中挥动的荧光棒B.反光的镜子C.耀眼的太阳解析:荧光棒是因为内部的物质发生改变而发光,它本身就可以发光。反光的镜子不属于光源,它自身不发光。太阳是自身发光的光源。答案:Bn整理与复习易错点二光的传播路线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或穿透障碍物,反射的光线也是沿直线传播,只是方向发生了改变。光穿透其他物体时,由于介质不同,会产生折射现象,折射后的光线依旧沿直线传播,但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例:光线遇到镜 4、子等光亮的物体会被反射回来,所以光线是可以拐弯的。〔〕解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反射加在来的光线依旧沿直线传播,只是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答案:×n单元测试一、推断题1、正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所以月亮是光源。〔×〕2、全部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物体的外表越粗糙,反射光的效果越好。〔×〕3、光有时候是沿着曲线传播的。〔×〕4、制作水下工作人员使用的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5、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6、人们利用光的反射原理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难题,所以光的反射对人们来说都是好的。〔×〕n单元测试二、选择题1、〔A〕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A.太阳B.月亮 5、C.火山爆发时产生的光2、下面各组事物中都属于光源的是〔C〕。A.萤火虫、彩虹B.镜子、打火机、夜光玩具C.点燃的火柴、太阳3、以下方法中,〔C〕可以削减光的反射带来的不便和危害。A.多建高楼,并且使用玻璃幕墙做外墙B.使用外表光滑的材料C.使用外表粗糙的材料4、光在玻璃中是以〔A〕的形式传播的。A.直线B.曲线C.折线n单元测试二、选择题5、“猴子捞月”这是寓言故事说的是猴子看到水中有个月亮,以为月亮掉进水里了,于是设法把它捞上来。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C〕。A.水中的月亮是光源B.天上的月亮是光源C.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6、汽车驾驶员可以通过反光镜观看到车后面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教案(共7课)7(2021新版)

第一单元光 1.有关光的思考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一课,即是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聚焦学习主题,了解学生前概念。教材通过一幅阳光照射树林的图片,配以简单的文字,提出本单元研究的问题:光有什么特性?光是怎样传播的?光在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引发学生对光的思考。本课用丰富多彩的光的图片梳理学生对光的原有认知,为后几课的学习确定起点。在探索过程中,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光源的概念,通过发光物体的比较,知道光源有什么特点。接下来的研讨环节,教材利用了逆向思维的思考方式“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感悟光的意义和作用,并通过“黑暗中观察苹果”的体验,加深学生对光的理解。最后展示了夜视仪下的物体,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对光的应用。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光源和光的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比如知道太阳为我们送来光和热,阳光下会产生影子,知道影子形成的条件,但是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子的形成;知道太阳是光源,月球不发光,它能反射太阳的光,月球不是光源,但是不能准确说出光源的具体概念等。所以本节课运用大量的图片来唤醒学生对于光的认知,形成头脑风暴,汇集班级已知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提出本课研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光源和光之间的规律和联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 2.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3.能在实验中感悟到,来自光源的光或者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者该物体。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什么是光源,并能判断哪些物体是光源。 [难点]通过红苹果实验得出来自光源的光或者物体反射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得我们看到光源或者该物体的结论。 【教学准备】 有遮光窗帘的教室,红苹果,带孔的黑箱子,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1.聚焦 出示各种有关光的图片,比如阳光照射树林、太阳、星空、发光鱼、点燃的蜡烛、霓虹灯等图片。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看到图片后想到了什么? 学生思考:树林,阳光,勃勃生机,星空繁星点点,会发光的鱼…… 教师提问:为什么人的眼睛能够看到这些物体? 学生思考:因为眼睛的结构,因为有光…… 教师提问:光是从哪里来的?你对光有什么了解? 学生思考:太阳能发光,光照到物体上有影子,月球不能发光……

2021新教科版五上科学《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1.2.光是怎样传播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探究目标 能与声音的传播对比,发现光的传播特点。 能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会设计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 能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二)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手电筒、4张矩形卡纸、4个能直立的夹子。 教师准备:有关光是直线传播的图片和教学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大家在生活中都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在说话,但是却看不见说话的人,哪怕隔着一块幕布、一堵墙,我们在幕布前、墙的一边,能够听到幕后、墙那边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这是为什么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3.板书课题:1.2.光是怎样传播的 二、探索 1.教师引导:在四年级的学习中,我们曾经探究过声音的传播,大家还知道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吗? 预设:声音能够通过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像声音一样,光也有自己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又有哪些特点呢?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索这个问题。 2.教师引导:光的传播究竟有哪些特点呢?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1)学生认真读一读课本第6页有关实验的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注意点等等。 (2)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4张矩形卡纸、手电筒、4个能直立的凤尾夹等等。 实验方法: 1在三张矩形卡纸的同一位置分别打一个小孔,直径约一厘米。 2用夹子分别固定卡纸,并直立在桌子上,卡纸之间的间隔约15厘米,保持所有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 3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厘米处直立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 4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的光源。 5把手电筒放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保持一定距离,使手电筒的光能够直接穿过这些小孔。观察纸屏并在表格的图中标出光行进的路线。 6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者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再观察纸屏,并在表格的图中标出光行进的路线。 (3)实验注意点: 4张卡纸直立在桌面上,卡纸之间的间隔都是15厘米,并且保持前三张卡纸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 这个实验要在黑暗的环境中完成,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实验效果会更好。 这个实验是一个对比实验,先把4张卡纸放在同一条直线上,让手电筒的光能够直接穿过卡纸上的小孔,观察光的行进路线。再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观察光的行进路线。 (4)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且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全班交流 指生说一说把4张卡纸放在同一条直线上,让手电筒的光能够直接穿过卡纸上的小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预设:手电筒的光能够直接穿过前3张卡纸上的小孔,照射在第4张卡纸上。 再指生说一说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新教科版2021-2022小学科学5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单元教材分析

2021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光 一、单元概述 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本单元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应该是“光是什历史上,对光的研究曾经推动了科学和技术的长足发展,改变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打通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通道。今天我们对“光”的认识,看似是对知识本体的认知实则是对光,抑或是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光是一种电磁波,按照波长可以将光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几个波谱区。其中,可见光区又可细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光具有波动和粒子的双重性质,凡是与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有关的均是波动性的表现,凡是与光的碰撞、散射、叠加等有关的都是粒子性的表现。波粒二象性可以用爱因斯坦公式得到解释:E=hy,P=h。这里能量E和动量p都是表征光的粒子性的量,而频率v和波长A都是表征光的波动性的量,波动性和粒子性通过普朗克常数h联系起来了,这也可以解释“光是能量的表现形式”这一概念的出处。如此,我们对光的本质的认识可以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光”单元教学的概念发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没有必要指导学生从光的本质去认识光。教学中应该遵循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完成关于光的课程内容。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5-6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621.1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6.2.1.2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6.22.1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6.2.2.2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 6.2.3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 18.2.2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模型或实物。 在课程标准中,这三方面的课程内容要求,都是光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和对这些现象的解释,由此形成对光的一些基本认知。本单元希望帮助学生形成以下认知。 1.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传播。 2.光能够被吸收;能被改变传播方向,产生反射或折射现象。 3.尽管太阳光用肉眼看上去几乎是白色的,但它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其他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也是由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4.有些物体折射或反射出的光波进入人的眼睛后,可以被“看到”,就如同某些声波进入人的耳朵后可以被“听到”一样。 沿着上述概念发展线索,教科书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做了如下安排: 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主要了解学生有关光的前概念。通过思考和解释“在暗中你能否看到红苹果”的问题,了解学生对于光有哪些认识,以及能做出哪些推测和解释。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主要研究光在空气中是如何沿直线传播的。光穿过小孔的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观察到光的行进路线,初步理解并建立光沿直线传播的概念。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是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当光遇到遮挡物时,会因遮挡物的不同,出现通过、部分通过、不能通过三种情况。对本课所有实验现象的解释,最终都将成为“光沿直线传播”的证据。

新教材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课《光的传播》 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光与色彩 2.光的传播 【主要概念】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涉及课标】 6.2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6.2.2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 ●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教材分析】 《光的传播》是新版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第2课,本单元通过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去探索光与色彩的秘密,课程的设置是逐层递进,不断加深的。因此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光源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光的传播特点,为后面的光的反射、色散等内容打下基础。本课从观察一些生活现象中光的传播路径入手,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认识光如何传播,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教材以密林的阳光、夜间的车灯、乌云间隙透出的阳光、广场的霓虹灯光这四幅图片唤起学生过往的知识与经历,围绕光在各种情境中传播路径上的共同特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第二,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通过多个探究活动,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根据光的这一特征,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说明生活中人们对于这一特征的利用。 第三,制作小孔成像。制作一套简单的装置,通过细致的操作说明小孔成像现象,进一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印证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关于小孔成像的发现。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和科学探究方法技能,光的传播现象很常见,因此他们很容易从生活现象中推测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而如何验证这一猜想相对较难,虽然学生往往能想到一些粗略的办法,但不够严谨和全面,因此老师要在学生的实验设计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能更严

教科版五上《光》单元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2.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二课,本课的学习重点是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光的思考》这一课,学生对光源和光有了一定的了解,就可以对“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 本课首先通过与声音的传播方式进行比较,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测光的传播特点。再通过实验观察光行进的路线,初步建立“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概念,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认识到光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的传播方式各有什么特点。本课可以分为三个教学环节进行:第一部分聚焦:对比声音和光的传播方式;第二部分探索:验证观察光的传播方式;第三部分研讨:光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的传播相比有什么特点。 【学情分析】 “光”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但学生对于光的传播“路径”是怎样的就缺少思考,对于传播路径的认识也是比较模糊,没有亲身去观察并思考,也没有用证据去证明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对于寻求证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能力还是欠缺。【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通过光的传播实验现象,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科学思维:能分析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探究实践:会设计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发现光的传播特点。 4.态度责任: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行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并进行推理。 难点:能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准备】 教师:1.教学课件;2.手电筒、铁罐、小铃铛等。 学生:1.每组提供手电筒、4 张矩形卡纸(其中三张有孔);2.观察记录单。【教学过程】 一、聚焦:传播方式(预设4分钟)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章节的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主要介绍光是如何传播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光的传播方式以及光的直线传播特性。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光的传播方式,理解光的直线传播特性。 2. 能力目标:观察和描述光的传播路径,能够解释光为什么能够传播。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传播方式,光的直线传播特性。 教学难点:解释光为什么能够传播。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光的基本概念,对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直线传播特性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1. 老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一个电灯泡和光线的传播路径,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光的基本概念,例如光的来源、光的传播速度等。 2.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光是如何传播的吗?请大家思考一下。第二环节:学习新知 1. 老师出示一张图片或使用投影仪呈现光的传播路径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光的传播方式。例如,光从电灯泡中发出,经过空气传播,然后照射到桌子上。 2. 老师解释光的传播方式: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它可以从光源中发出,经过空气、水、玻璃等透明介质传播,最后被物体接收。 3. 老师使用实物或模型演示光的传播路径,例如使用激光笔和透明玻璃板,让学生观察光的传播路径。老师可以让学生逐步移动激光笔和透明玻璃板的位置,观察光线的变化。 第三环节:实践探究 1.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在一个黑暗的房间中放置一个小孔,让光线透过小孔射到墙上,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 2. 学生观察并描述光线的传播路径,引导他们发现光线是直线传播的。例如,学生可以观察到光线从小孔射出后,形成

小学五年级科学《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 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 三、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1)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你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2、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1)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重在说出推测的依据 书上已有: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 但应该启发更多: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 影子形象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 3、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第28-29页,明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最好请个别学生描述一遍实验的操作) 2)4人一组自行操作 3)解释汇报两次实验的现象 4、其它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提示不要用眼睛直对很亮的光线. 2)书上资料的介绍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3光是怎样传播的我的推测:直线传播我的依据: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2《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1.2《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传播速度。 2. 能够描述光线的传播方式和变化。 3. 通过实验了解光的反射、折射和透射现象。 二、教学重点: 1. 光的传播方式和速度。 2. 光的反射、折射和透射现象。 三、教学难点: 1. 光的折射现象。 2. 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1. 教材、PPT、实验器材等。 2. 学生自备笔、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科学文章,它的名字叫《光是怎样传播的》。那么,光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光是一种电磁波,可以用于照明和通信。 教师:非常好。那么,光是怎样传播的呢? 2. 学习

教师:我们先来看看光的传播方式。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一遍 第一节的内容。 (课文阅读) 教师:同学们,你们读完了之后,有没有觉得很神奇呢?光居 然是一条直线,永远往前传播,不受阻碍,不会分叉。 学生:老师,那玻璃、水等物体如何阻碍光的传播呢? 教师: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的光的反射、折射和透射。请同 学们跟我一起读读这两节的内容。 (课文阅读) 教师:好了,我们已经了解了光的反射、折射和透射现象。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观察这些现象呢? 学生:老师,可以通过实验器材观察。 教师:非常好。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个实验,了解光的反射和 折射现象。 (实验演示) 3. 拓展 教师:通过这些实验,我们了解了光的反射、折射和透射现象。你们以前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发现过它们呢? 学生:有。在水中看到鱼像折射了一样,镜子反射人的影子, 太阳从云层后面透过来。 教师:非常好。还有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老师,我听说光的速度比声音快很多,这是真的吗? 教师:非常好的问题。我们来看看第一节的内容,那里有讲到 过光的传播速度。它的速度是多少呢?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是怎样传播的》评课.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是怎样传播的》评课《光是怎样传播的》评课刘主任评: 本节课李老师以大量的光现象的ppt课件,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兴趣,引发学生对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实验探究部分李老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能力。 例如: 李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光的传播时,先通过图片给出了光在生活中传播的一些现象,然后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光的传播路径如何?学生通过李老师的启发引导,从提出问题一一猜想与假设一-实验探究——分析探讨实验现象一一得出结论,经历了科学实验探究的主要环节,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这也符合了高效课堂的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理念。 张老师评: 观摩学习李老师的《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的教学,我受益匪浅,李老师能从高效课堂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步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呈现了一个开放、动态的课堂,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品尝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强化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引入生活现象中光的相关图片等设计,无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学习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李老师能巧妙穿插实验法、观察法和启发式教学法;李老师在教态上落落大方,语言上亲切自然,知识上表述清晰。

故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吴老师评: 在学生实验时,李老师能深入学习小组,成为他们的合作探究的伙 伴,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予以帮助和指导。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有 了极大的提高。 课堂的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 寻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归纳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于主任评: 李老师演示实验得当,使教学直观具体,便于掌握。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形象,效果直观。 多媒体展示出了精美的光现象的图片、光的直线传播的效果图等, 知识丰富,资料生动,富于哲理,对教材知识起到了良好的补充作用。 课堂调控能力强,能灵活根据学生的回答正确引导,并使用恰当的 激励语言,激发学生求知欲。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教学,老师虽然把知识点通过ppt呈现出来, 但却 没有用板书加以强调。 板书可以展现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对课堂内容是非常好的归纳和总结,故不能忽视。 自评: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也有几个不足的地方。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一单元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练习题含一单元知识点

1.2光是怎样传播的 一、填空题 1、根据手电筒发出的光我们可以推测:光是沿()传播的。 2、“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说明()能绕过障碍物继续向前传播,而()不能绕过障碍物继续向前传播。 3、在“探究光的传播规律”的实验中,需要用到的器材是()张矩形卡纸、()个能直立的夹子和()。 二、判断题 1、皮影戏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在水中不沿直线传播。() 3、参加文艺晚会时,舞台的灯泡五彩斑斓,所以只有彩色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4、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光有时沿曲线传播。() 三、选择题 1、当三张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正对第一张卡纸上的小孔把光射入,光()到达最后的纸屏上。 A.能 B.不能 C.无法确定 2、光在空气中是沿()传播的。 A.直线B.曲线C.折线 3、下列空管中,当我们用激光笔照射( A.B.C. 4、开凿隧道时利用激光来引导挖掘机施工,这是利用了光()的原理。 A.可以照明B.沿直线传播C.传播速度快

四、简答题 当我们在排一列纵队时,如果最后面的同学只能看到前一名同学的后脑勺,那么就表示队伍排直了。这是应用了什么大原理? 五、实验探究 小明同学正在做“探究光的传播规律”实验。请仔细观察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图1 图2 1、手电筒的光从1号卡纸上的小孔射入(如图1),最终( )在纸屏上形成光斑;手电筒的光从1号卡纸上的小孔射入(如图2),最终( )在纸屏上形成光斑。【选填“能”或“不能”】 2、请帮助小明同学将实验记录表补充完整。 卡纸的摆放 能否在纸屏上形成光斑 三张卡纸排成整齐的一列 只把2号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5厘米 只把3号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5厘米 3、通过分析实验记录表,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2 3 3 2 1

新教科版2021-2022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全部教案(共8课时)

新教科版2021-2022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全部教案 1.《有关光的思考》教案 【教材简析】 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知道学生关于光的认知水平如何,这是本单元教学的认知起点。本课的观察活动是从认识光源开始的。 本课教学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了解学生有关光的前概念,教师可用具体情境或事实来构造问题,用“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将学生的思维快速聚集到本课要研究的内容上。 第二部分是研讨光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在研讨过程中引出光源的概念,让学生通过比较各种发光体,区别光源和非光源。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光源和光的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太阳是光源,电灯是光源等,但是他们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实际地去观察发现光源和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科学探究目标 ●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 ●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能在实验中感悟到,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 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科学态度目标 ●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去发现光源和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准备】 教师:有窗帘的教室(本课的活动最好能用窗帘遮挡光线,以保证实验效果)、夜视仪、教学课件等。 小组:手电筒、镜子、黑色的箱子、红苹果、黑布、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光的思考(预设5分钟) 1.欣赏: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光的图片(太阳光、月光、萤火虫、烛光) 2.思考:这几幅图中都有什么?(光) 3.讨论:我们对光有哪些了解?还想知道哪些?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4.揭课:有关光的思考(板书课题) 5.提示: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二、探索:认识光源(预设10分钟) 1.思考:光从哪里来?生活中哪些物体会发光呢? 2.讨论:说说这些发光物体中,哪些物体是自己发光的,哪些物体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的? 3.结论:能自己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板书:光源等) 4.分辨:生活中的光源和非光源。(板书:非光源等) 三、研讨:没有光会怎样?(预设20分钟)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附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1.2《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定距离,使手电筒的光能直接穿过这些小孔。如下图所示: 这时我们在纸屏上发现了什么?在表格中标出光行进的路线。 (4)把第二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5厘米左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第一张卡纸上的小孔。 这时,纸屏上有什么变化吗?同样的方法移动第三张卡纸呢?在表格中标出光行进的路线。 活动手册: 实验现象: 当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打开手电筒,光源会通过这三个小孔,在第四张纸屏上留下光斑。当移动第二张卡纸时,手电筒的光源通过第一张卡纸上的小孔,光斑落到第二张卡纸上。 实验分析: (1)当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打开手电筒,光源会通过这三个小孔,在第四张纸屏上留下光斑,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完成活动手册绘 图,并简单分析 实验现象。 上介绍得很清 楚,且操作简单, 可以放手让学生 自行阅读实验方 法和步骤,培养 学生自主阅读和 操作的能力。交 流实验注意事 项,有助于学生 的观察及规范操 作。 在这个探究活动 中,学生以小组 合作方式设计验 证实验,在体验 中感悟科学探究 的真正乐趣。教 师指导学生,实 验中要进行仔细 观察、认真思考, 记录要真实、完 整。记录表需要 学生边观察、边 思考、边记录。 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要提供足够的 时间让学生实验 和记录,这是培 养学生记录能力 和记录习惯的重

(2)移动卡纸,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光线无法同时穿过三个小孔,这也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结论: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播放视频《探究光的传播路线》要手段。 通过实验证明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线。 3. 科学研讨研讨一:纸屏上的光斑在卡纸移动前后有什么变 化? 通过对比实验,我们知道光的路线不会随 着卡纸的移动而改变方向,由此证明光是 沿直线传播的。 研讨二:简单解释下“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我们能够听到屏幕后说话人的声音,是因 为声音通过空气介质传播,被我们听觉器 官所感知。 我们看不到说话的人,是因为他本人在屏 幕后,人眼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来确定物 体的位置。光线被屏幕挡住,所以我们看 不到。 研讨二: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 点?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振动传播的,可以绕过 障碍物。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但是能交流研讨 交流研讨 学生交流汇报, 进一步得出了 “光是沿直线传 播的”这一结论。 这个过程符合学 生的认知规律, 又充分地体现 “让学生自主探 究”的教学理念。 在明白了光是沿 直线传播的道理 后,学生能用这 个道理解释纸屏 上的光斑在卡纸 移动前后有什么 变化,总结光的 传播与声音的传 播相比有什么特 点,这也是对本 课所学知识的巩 固和运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