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我国税收收入与GDP之间的关系

浅析我国税收收入与GDP之间的关系

浅析我国税收收入与GDP之间的关系
浅析我国税收收入与GDP之间的关系

我国税收收入与GDP之间的关系分析

一、引言

税收收入是指国家依据其政治权力,按照预定标准,向经济组织和居民无偿地强制地征收实物或货币所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它是最古老、也是最主要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大特征。除组织收入的职能外,税收对经济社会运行和资源配置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税收历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财政收入中绝大部分都是依靠税收收入而取得的。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从理论上来说,税收收入与GDP增长之间保持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政府通过税收等形式集中的财政收入就是归国家集中使用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是GDP的一部分,那么税收收入也就是GDP的一部分,那么一个地区的GDP 和它的税收收入的关系究竟如何。在此,我们将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探讨。

二、构建模型与分析

(一)构建模型

以税收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解释变量,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表1显示2001年-2012年税收收入、GDP的规模。

表1 2001年-2012年税收收入和GDP

年份税收收入(亿元)X GDP(亿元)Y

2001 15301.3895933

2002 17636.45102398

2003 20017.31 116694

2004 24165.68 136515

2005 28788.54182321

2006 34804.35 209407

2007 45621.97246619

2008 54223.79 300670

2009 59521.59335353

2010 73210.79 397983

2011 99565471564

2012 11074051932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

(二)相关图分析

由上面数据可以看出税收收入对GDP有影响,这里的GDP取决于税收收入的

值,随着税收收入的增加GDP也是增加的,并且税收收入与GDP之间呈现线性关系,因此可以将模型初步设定为一元线性函数模型。根据相关图观测到的轨迹分布规律,现以国内生产总值GDP (Y)为因变量,税收收入 (X)为自变量,建立如下一元回归模型:

Y= β0+β1X+e

其中β0为回归截距;β1为回归系数;e为随机误差。

(三)财政收入和GDP相关系数判定

利用表1数据用Eviews5软件作回归分析得表3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0/13/13 Time: 11:07

Sample: 2001 2012

Included observations: 12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X 4.524694 0.178088 25.40710 0.0000

C 39515.14 10239.50 3.859089 0.0032

R-squared 0.984745 Mean dependent var 259564.9

Adjusted R-squared 0.983219 S.D. dependent var 146066.8

S.E. of regression 18921.46 Akaike info criterion 22.68499

Sum squared resid 3.58E+09 Schwarz criterion 22.76581

Log likelihood -134.1100 F-statistic 645.5206

Durbin-Watson stat 0.900702 Prob(F-statistic) 0.000000

根据回归结果,得我国财政收入模型的估计式为

Y = 4.524694301*X + 39515.13824 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税收收入每增加1亿元,我国的GDP将增加4.524694301亿元。表明GDP随税收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R2=0.984745 F=645.5206 DW=0.900702

1.拟合优度检验

所谓拟合程度,是指样本观测值聚集在样本回归直线周围的紧密程度。判断回归模型拟合程度优劣最常用的数量指标是判定系数。判定系数是对回归模型拟

合程度的综合度量,判定系数越大,模型拟合程度越高。判定系数越小,则模型对样本的拟合程度越差。

由表3知判定系数R2=0.984745,说明税收收入与GDP的关系中98.4745%可由税收收入同GDP的依存关系来解释,只有2.5255%属于随机因素的影响,因此这条回归线拟合效果很好。

2.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F检验)

F检验是对回归总体线性关系是否显著的一种假设检验。如果比例值ESS/RSS较大,说明X对Y的解释程度高,可以认为总体存在线性关系,反之总体可能不存在线性关系。

对税收收入与GDP的回归参数β1进行显著性检验。由表3数据,可看出F=645.5206,p=0.000<0.05,在显著水平a =0.05时,拒绝零假设,因此所求得的线性回归方程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

3.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

所谓回归参数的显著性检验,就是根据样本估计的结果对总体回归参数的有关假设进行检验。β1的检验表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线性影响的程度。对税收收入与GDP的回归参数β1进行显著性检验。利用表1数据用Eviews5作回归分析,计算得线性回归分析的系数t和p值,t=25.4071,p=0.000,所以拒绝回归参数β1=0的假设,税收收入(X)对GDP (Y)具有显著的影响。

(四)分析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两方面的结论:

第一,通过对我国税收收入与GDP的增长进行计量检验,发现二者之间是存在依存关系的,这表明我国税收收人与GDP之间是存在长期均衡增长关系的。

第二,由回归模型知,β1的估计为正值,表明GDP的增长有赖于税收收入的增长,两者保持同方向变化。判定系数R2=0.984745,说明税收收入与GDP的关系中98.4745%可由税收收入同GDP的依存关系来解释,只有2.5255%属于随机因素的影响。税收收入对GDP的边际贡献率为4.524694301,表明税收收入每增加l亿元的,GDP可增加4.524694301亿元。我们可以根据回归模型自变量,对未来几年GDP进行预测分析,及时反映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税收收入造成的影响,为我国财政收入整体情况提供有力的数学模型支持。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变化分析-美国德国经验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变化分析-美国德国经验

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变化分析 美国经验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美国有着较低的税率,较少的收入再分配和异常复杂的税收制度,从金融危机之后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一直保持较为稳定。2009年美国联邦财政收入2.105万亿美元,各州政府财政收入总和1.124万亿美元,当年GDP 为14.119万亿美元,财政收入占GDP 比例仅为22.9%;2012年美国政府财政总收入为5.1万亿美元(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总收入为6.3万亿美元,政府间重复计算收入1.2万亿美元),其中联邦政府收入2.4万亿美元,州政府收入1.5万亿美元,州以下地方政府收入1.1万亿美元,相当于GDP 的32.63%(GDP 核算方法调整前);2014年美国联邦财政收入3.02万亿美元,当年GDP 为17.4万亿元,财政收入占GDP 比例继续下降为17.4%。 图1:1990-2014年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44532193.html,/indicator/NY.GDP .MKTP .CD ;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44532193.html,/data/reports.aspx?frmsrc=search&CNO=2&country=&seri es=https://www.wendangku.net/doc/844532193.html,&period = 0% 5%10%15%20%25%30%35%40%45%1990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

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

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 2009-3-11 摘要:本文研究、分析了国外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教育经费中私费负担与政府拨款所占的比例。文中整理的主要是2004年、2005年的资料,数据主要来源于OECD网站。同时,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对如何提高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提出了五项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支出,GDP 一、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 国外教育经费来源通常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拨款,亦即“财政性教育拨款”;二是私人出资(含家庭投入和非政府性组织捐助等,以下统称为“私费”)。即使在发达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的私费也占一定比重。 总体而言,OECD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的比重因教育政策不同而异。从平均水平看,2005年、2004年OECD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的比重均为5.0%。按2005年数据,财政性拨款占GDP比重超过4.5%的有:美国(4.8)、加拿大(4.7)、墨西哥(5.3)、英国(5.0)、荷兰(4.6)、丹麦(6.8)、法国(5.6)、波兰(5.4)、新西兰(5.2)1但也有些国家的财政性拨款低于4.0%,其中,日本为3.4%、斯洛伐克为3.7%。而非OECD国家财政性拨款占GDP 比重通常较低,如智利为3.0%,俄罗斯为3.8%(见表1)。

据我们分析,决定各国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比重的因素主要有: (1)基础教育的普及政策(指高中教育是否纳入普及范围)和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通常,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越高,政府拨款水平也就越高。 (2)后中等教育政策,亦即高等教育以外的中等后教育的政策。由于这部分人数量多,因而,政府是否能为之提供教育、是否采取免费政策,对公共教育拨款的影响很大。 (3)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尤其是公共与私人的成本分担政策。例如,日本虽然公立大学发达,但采用成本由家庭负担的政策,因而政府对大学拨款不多,财政性拨款占GDP的比重维持在3.4%的较低水平上。美国的教育支出虽然占GDP 的7.1%,但政府性拨款仅为4.8%,这与他们采用广泛吸纳外籍学生,并实行较高的收费政策有关。而法国虽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属于中等水平,但由于采用大

韶关市财政收入与GDP数量关系分析

2009年1月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an.2009第30卷第1期JournalofShaogu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V01.30No.1 韶关市财政收入与GDP数量关系分析 林嘉,张宗君 (韶关市财政局,广东韶关512000) 摘要:2001年以来,韶关市财政收入随着GDP的快速增加而持续大幅增长,且增幅大大超过GDP增速。研究韶关市2001—2007年财政收入与GDP增长的内在关系。揭示其影响因素和运行机制,提出促进韶关市财政收入与GDP持续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市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和如何做大财政蛋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财政收入:GDP;数量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348(2009)01—0096—06 2001年以来,韶关市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增速大大超过GDP增长幅度。本文通过分析财政收入与GDP之间的数量关系,找出影响韶关市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并对财政收入与GDP的协调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韶关市财政收入与GDP数量关系的主要特点 (一)财政收入与GDP总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自2001年以来,韶关市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其中。韶关市财政总收入由2001年的26.78亿元增加至2007年的88.11亿元,增长329.0l%;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也由11.10亿元增加至30.04亿元..增长270.63%。韶关市现价GDP在2001年为212亿元。2007年达到482.54亿元,现价增长227.61%。与GDP的增速相比较,财政收入增速明显加快。2001年一2007年。按现价计算韶关市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28%和18.07%,分别高于同期GDP增速7.67个和3.46个百分点。多数年份的财政收入增长均快于GDP的增速(见图1和表1)。 图1韶关市财政收入与GDP增长柱形图(单位:%) 收稿日期:2008—05—28 作者简介:林嘉(1957--),女,广东陆丰人,韶关市财政局会计师,主要从事地方经济研究。 96

中国历年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统计(1950-2015)

195062.171951124.961952173.94679.125.61953213.24824.425.91954245.17859.828.51955249.27911.627.31956280.191030.727.21957303.201071.428.31958379.621312.328.91959487.121447.533.71960572.291470.138.91961356.061232.328.91962313.551162.227.01963342.251248.327.41964399.541469.927.21965473.321734.027.31966558.711888.729.61967419.361794.223.41968361.251744.120.71969526.761962.226.81970662.902279.729.11971744.732456.930.31972766.562552.430.01973809.672756.229.41974783.142827.727.71975815.613039.526.81976776.582988.626.01977874.463250.026.919781132.263678.730.819791146.384100.528.019801159.934587.625.319811175.794935.823.819821212.335373.422.619831366.956020.922.719841642.867278.522.619852004.829098.922.019862122.0110376.220.519872199.3512174.618.119882357.2415180.415.519892664.90171]9.715.519902937.1018872.915.61991 3149.48 22005.6 14.3 中国历年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统计(1950-2015) 财政收入(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财政收入占国内生(% 年份

我国GDP与财政收入关系研究

我国GDP与财政收入关系研究 我国GDP与财政收入关系研究 ▲▲一、前言 GDP中文译名为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同时,GDP作为国民经济的最终成果,可以分为国家所得、单位所得和个人所得,其中国家所得即为财政收入。其计算方法一般有两个,收入法:GDP = 工资+ 地租+ 利息+ 利润+ 间接税净额+ 折旧—补贴;支出法:GDP = 消费+ 投资+ 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财政收入是政府为满足支出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权力原则,通过国家财政集中的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资财收入,一般依据支出确定收入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原则来实行财政收入预算。财政收入一般按政府取得的形式主要分为5类,即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国债收入、收费收入和其他收入(包括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捐赠收入等)等,其中税收收入是主要部分。 从上面的关系可以看出,财政收入是构成GDP的一部分,GDP 是财政收入的基础,而财政收入又反映GDP的规模大小,GDP规模越大,为财政收入增长提供的财源就越丰富。而合理的财政收入是政府实现其职能的重要保障,只有政府正常运转,社会的正常秩序才能得以维持,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作文/zuowen/

▲▲二、实证分析 1.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是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一般用相关系数r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取值为-1≤ r≤1 。当-1≤ r<0 时两变量表现为负相关;当0< r≤1 时两变量表现为正相关,当从0变化到1时说明两变量相关程度逐渐增强。为了准确探究财政收入与GDP的相互关系,我们把财政收入和GDP 作为两个变量,利用软件eviews测定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从而得出相关系数。 利用我国2000-2011年相关数据,我们得到了财政收入和GDP 的相关系数r=0.9994。由相关理论可以知道,当大于0.8即可视为高度正相关。因此从数据计算结果来看,财政收入与GDP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并且为正相关关系,GDP规模越大,财政收入也就越大。 2.一元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数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意在研究变量之间存在但又不确定的相互关系以及密切程度。如果把其中的一些因素视为自变量,而另外一些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视为因变量,研究他们之间的非确定因果关系,就是回归分析。若只有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即为一元回归分析。 由于在上面相关分析中已经测定财政收入与GDP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因此,可以进一步把GDP作为自变量(x),财政收入作为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因素分析(6)

影响我市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因素分析 GDP和财政收入是众多经济指标中的两个关键性指标。GDP 代表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增加值的总和(各行业新创造价值与固定资产转移价值之和),用来衡量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增长。财政收入指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反映区域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结构优劣的一个重要参数。两者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不尽一致的地方。 一、GDP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从发展的长期趋势看,两者基本一致。从实证经济学角度分析,在一个长时期内,财政收入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长,也就是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与财政收入的增长大体上应呈正比例关系。 图1:梧州市2000年—2007年财政收入与GDP的增长率

从图1中各年份财政收入与GDP增长指数的运行轨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其走势基本相吻合。除2001年和2004年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是因为当年非税收入与国资收益有较大幅度增加)外,其变动幅度大体一致,总体上呈现平稳的增长趋势,表明梧州市GDP增长与财政收入增长的相关性相当高。特别是2005年起,两者变动一致度较高。这表明了梧州市经济总量与财政收入的关系基本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两者之间内涵不尽相同。GDP反映生产活动的综合状况,衡量国民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增长速度;而财政收入是政府采取适当形式筹集的资金,是一个效益指标。在GDP包含的三个流向中,其中一部分以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罚没收入等形式上交财政部门;另外两部分,即企事业单位以净利润、公积金、提取的折旧基金等形式留成,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形成单位所得;以劳动报酬、福利费、津贴、利息等形式向居民支付,形成个人所得。 两者核算的角度与方法不同。从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一般来讲,国民经济与财政收入的增长应当基本同步。但另一方面,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制度规定,现行GDP是从生产角度计算的,而财政收入属于收入分配领域的指标,由于两者核算的角度与方法不同,故不会完全一致。另外,财政收入增长是按现价计算的,而GDP增长的计算需要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是按不变价进行计算的。

中国财政占GDP比重分析

年份政府财政支出(亿元)GDP(亿元)财政支出/GDP 195217667925.92% 1955269.391029.59% 1960654.1145744.89% 1970649.42252.728.83% 19781122.13645.230.78% 19801228.84545.627.03% 19852004.3901622.23% 19903083.618667.816.52% 19956823.760793.711.22% 200015886.599214.616.01% 200533930.3183867.918.45% 200640422.760793.766.49% 200749781.499214.650.18% 200862592.7183867.934.04% 200976299.921087136.18% 201089874.2249529.936.02% 201110893047310423.10% 201212571251932224.21% 201313974456884524.57% 中国政府财政支出规模及占GDP的比重 财政支出规模占GDP比重发展趋势 中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变化趋势可以简单概括为:先逐年波动上升,后逐年回落,最后再逐年缓慢上升。具体可以以1978年为分界点:1952年财政支出占GDP的25.92%,经过26年的经济发展,1978年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上升到30.78%,尽管这一期间存在波动较大的年份,出现上升又下降的情况,但从长期来看,比重呈现上升趋势;从1978年开始,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

重开始下滑,从1978年的30.78%下降至1995年的11.22%;自2000年以后的十余年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现出平稳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06年以后增长速度放缓。 原因分析: 我们将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发展变化分为三个时期加以分析,一是改革开放前,即1978年以前的传统计划经济时期;二是改革开放后,即1978年以后的经济改革时期;三是积极财政政策下的发展时期。 (一)改革开放前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此时的国家扮演的是总企业家和宗家长的角色,这种角色在GDP分配上的体现,便是实行“统收统支”的制度,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自然就很高。政府财政既参与公共产品的提供,又参与私人产品的提供,GDP的增长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投资进行,因而财政支出和GDP的关系比较密切。一方面,财政支出的大小对GDP的增长速度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GDP的增长会使财政支出相应迅速增长。经过28年的经济发展,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由1952年的25.92%逐渐上升到1980年27.20%,尽管这一期间有些年份波动较大,(1960年是由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功实施,财政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了巨大的倾斜。)但从总体上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较大。 (二)改革开放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发生了转变,财政也从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想适应市场经济的财政体制转变。而这种转变首先表现为政府退出其越位领域,财政支出项目或多或少减少,有的甚至消失,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出现下降趋势。 (三)1995年以后 瓦格纳法则认为:一国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与本国财政支出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即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因此,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财政支出情况出现了与瓦格纳法则相悖的规律,但这也是转轨中国家的共性,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步入正轨,财政支出开始随着经济的增长而逐步增加,近年来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下,加大了财政支出特别是政府投资的力度,财政支出的规模有较大增加,其占GDP的比重开始回升,1995年后,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便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这说明我国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政府支出规模和比率己初步开始和国际接轨。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变化分析_美国德国经验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变化分析 美国经验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美国有着较低的税率,较少的收入再分配和异常复杂的税收制度,从金融危机之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较为稳定。2009年美国联邦财政收入2.105万亿美元,各州政府财政收入总和1.124万亿美元,当年GDP为14.119万亿美元,财政收入占GDP比例仅为22.9%;2012年美国政府财政总收入为5.1万亿美元(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总收入为6.3万亿美元,政府间重复计算收入1.2万亿美元),其中联邦政府收入2.4万亿美元,州政府收入1.5万亿美元,州以下地方政府收入1.1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32.63%(GDP核算方法调整前);2014年美国联邦财政收入3.02万亿美元,当年GDP 为17.4万亿元,财政收入占GDP比例继续下降为17.4%。 图1:1990-2014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44532193.html,/indicator/NY.GDP.MKTP.C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44532193.html,/data/reports.aspx?frmsrc=search&CNO=2&country=&series=GC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44532193.html,&period=

一、1990-2000年平稳上升时期 1992-2000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呈现平稳上升的走向,并从巨额赤字到预算盈余,这一时期克林顿最为成功之处是在削减赤字的同时,促成了美国经济长达十年的良性发展。在总统竞选中,克林顿即主张,美国需要同时应对预算赤字和公共投资缺口。在1993年克林顿政府的第一个预算中,克林顿为自己的经济政策作出了这样的阐述:“我的计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在为长期经济增长奠定基础的同时,以经济激励措施创造就业机会;以长期公共投资增加个人和公司的劳动生产率;以一个严肃、公平和平衡的赤字削减计划阻止政府消耗创造就业和增加收入的私人投资。”正是在这种改善财政状况与促进经济发展并举的思路下,克林顿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法案和改革措施。 在政策层面上,克林顿政府财政创新与重建的基本架构是:在美联储中性货币政策的配合下,实施以增加经济增长潜力和削减非生产性支出、进而削减财政赤字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同时这种紧缩性财政政策又伴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使具体的宏观财政政策微观化;增收节支也被克林顿赋予了新的内涵。在税制改革上增中有减:增税措施包括个人所得税税率的提高(新增设了36%和96%两级税率;提高了可选择性最低税的税率和免税额;永久性地延长了1990年总预算协调法案所确定的分项抵扣限额)和公司税率的提高(把所得超过1000万美元的公司税率提高到35%);为了实现内生性经济增长目标,促进新技术的开发利用,联邦政府除了对创建新企业而进行风险投资的个人和企业实行税收减免外,还实施了对低收入者的减税措施,主要指扩大了劳动所得税收减免(EITC)的范围。 在财政支出上减中有增:联邦政府一方面大幅度精简政府机构,裁减人员;另一方面压缩行政开支,大幅度削减军费开支。在减少财政支出总额、主要是减少行政性开支的同时,克林顿政府增加了旨在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力量的资本性支出,如对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对教育和技术的投入,等等。这些支出项目为私人资本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加了社会的有效供给,推动了美国经济的转型和持续增长。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克林顿政府把提高美国的技术竞争力放到政府议事日程的前列,通过财政政策(包括税收、财政科研支出、政府采购等)的倾斜促进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二、2001-2006年持续下降时期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调研报告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调研报告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调研报告 一、“十五”期间我州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现状 财政平均收益率是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即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地方财政收入占地方gdp的比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它能粗略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和gdp的真实性。 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中文叫国内生产总值。它代表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它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增加值的总和(各行业新创造价值与固定资产转移价值之和)。它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所以经常用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增长速度。gdp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人均gdp评价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富裕程度。 财政收入作为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证经济学角度分析,在一个长时期内,财政收入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长,也就是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高低与财政收入的增长高低大体上应呈正比例关系。当财政收入的增长快于gdp的增长,财政平均收益率将会提高,当财政收入的增长慢于gdp的增长,财政平均收益率将会降低。 一般来讲,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也应逐步提高。 (一)我州的财源现状。“十五”以来,我州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巩固提高粮、胶、糖、茶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旅游、对外贸易、生物资源开发等新兴产业,2005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8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1.44亿元,年均增长13.xxxx,在全省十七个州市中排序第14位,与省内八个民族自

治州对比排序第6位,财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州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优越的区位、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成为经济优势,从总体上看我州财政仍属典型的“吃饭财政”。财政现状突出表现为财政增收的基础薄弱,财源结构单一,增收渠道狭窄,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以旅游、边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产生的营业税等工商各税为主;政府债务持续增加,财政偿还压力和债务风险较大,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财源建设后劲不足,地税增收主要靠基本建设拉动等等。 (二)我州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变化情况。2005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78.8亿元,五年增长6xxxx,年均增长9.xxxx,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xxxx、2xxxx和1xxxx,三次产业构成比从“九五”末期(2000年)的40:16:44调整为“十五”末期(2005年)的34:26:40,实现人均gdp达897xxxx人民币(折合1078美元),年均增长9.xxxx;gdp总量在全省十七个州市中排序第12位(人均gdp 排第3位),与省内八个民族自治州对比,我州gdp总量排序第5位(人均gdp排第1位);2005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8亿元,年均增长 13.xxxx,财政收入占gdp比重4.xxxx。地方财政收入在全省十七个州市中排序第14位(人均排第7位),与省内八个民族自治州对比排序第6位(人均排第4位);财政收入结构调整取得进展。2005年我州第一产业生产总值40.07亿元,税收收入100xxxx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20.55亿元,税收收入1147xxxx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31.44亿元,税收收入1803xxxx元,实现了第一产业低税负,第二产业高税负,第三产业中税负的健康格局。三次产业的发展趋势更加合理,高税负的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迅速发展的第三产业税收负担率较高,受国家取消农特税和农业税等因素的制约,使gdp增长速度大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随之降低。若扣除取消“两税”的影响因素,2005年我州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应在7.xxxx至8.xxxx之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