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高手必备之新兴力量的崛起

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高手必备之新兴力量的崛起

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高手必备之新兴力量的崛起
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高手必备之新兴力量的崛起

历史学科

学案

教案

考点总结

课时训练

考前必备

名师指导

新兴力量的崛起

【课堂导入】

上图为欧共体的会旗和总部大楼。会旗为天蓝色底面,上面有12颗金黄色的星。象征着欧洲共同体的12个成员国。制作会旗的目的是表示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增强人们对欧洲同一性的印象。欧共体的成立是二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与此同时,日本、中国等新兴力量也在崛起。

除了欧、中、日还有哪些新兴力量也在崛起?这些新兴力量的崛起对两极格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让我们走进本课,共同探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关系的变化!

整体感知

本课主要讲述了欧、日、中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图示:

一、“欧洲人的欧洲”

1.欧共体成立的背景

(1)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国家__工业生产__大体恢复到战前水平。

(2)欧洲的政治家们认识到,欧洲各国的联合有助于欧洲的稳定与发展。

点拨提示: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是摆脱美国的控制。

2.欧共体成立的过程

(1)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建立欧洲__煤钢__共同体。

(2)1958年,六国又组成__欧洲经济共同体__和__欧洲原子能共同体__。

(3)1967年,三个机构正式合并,统称为__欧洲共同体__。

3.主要目标: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__商品__、人员、劳务和__资本__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4.西欧政治一体化

(1)法国总统戴高乐主张奉行__独立自主__的外交政策,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__美国__的

政治控制。

(2)1973年,欧共体提出要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__用一个声音说话__”。

(3)1975年,共同体立法机构“__欧洲议会__”成立,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4)20世纪80年代之后,欧共体的__政治联合__进一步加强,共同体__防务__合作也加快了步伐。

二、迅速兴起的日本

1.原因

(1)日本政府把发展__经济__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并制定了一系列合乎本国国情的__经济发展__战略。

(2)外交上坚持以__日美__关系为基轴,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3)重视教育。

(4)加大发展__高科技__产业的力度,推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2.表现

(1)经济方面

①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__高速发展__时期。

②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__美国__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③1987年,日本__人均__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④20世纪90年代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__债权国__,在海外纯资产居世界第一位;它还是世界上主要的__贸易出口__大国和对外援助国。

(2)政治方面

①朝野追求“__政治大国__”的呼声日益强烈。

②奉行__相对独立__的外交政策,力图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重要的一极。

点拨提示:1.日本崛起的根本原因

日本在战后经济崛起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美国的扶植,而是日本在民主改革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形势制定了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2.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给我们的启示

(1)对内进行改革,对外进行开放。

(2)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确立科教兴国战略。

(3)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升综合国力。

三、东方巨龙的腾飞

1.主要历程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大大改变了__国际政

治力量__的对比。

(2)1953年,__抗美援朝__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为社会主义__工业化__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3)1957~1966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遇到过一定挫折,但依然取得较大的发展。

(4)十年“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受到极大的损失。

(5)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__改革开放__,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新时期中国发展的表现

(1)经济方面:农业、工业、进出口贸易、科教文卫事业、城乡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大幅提升。2011年,中国正式超过__日本__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2)外交方面:中国是第三世界中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__常任理事国__,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发展中国家的呼声

1.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

(1)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非拉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__和平中立__,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2)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国领导人铁托、__尼赫鲁__和__纳赛尔__的推动。

2.诞生:__1961__年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3.主张

(1)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__非集团__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__国家主权__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

(2)坚持反对__帝国主义__、新老殖民主义、__种族主义__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主张国际关系__民主化__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巧学巧记:世界多极化趋势

4.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有力地冲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中的__两极格局__。

点拨提示:1.正确理解不结盟运动中的“不结盟”

不结盟运动并非真的不结盟,而是不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的国家结成联盟;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裁军。

2.多极化趋势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它冲击了两极格局,但由于各极的经济、政治力量还处于上升发展状态之中,不足以从根本上撼动美苏两极,因此当时两极格局仍是主要的,是稳定的,而多极化是一种趋势,是一种动态的发展。

主题欧日迅速发展的原因

『史料』

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美国跨国公司大批涌入欧洲,欧洲的公司董事、银行家、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官员们和各国政府都充分了解这种局势。他们认为,建立更大的公司来对付日益激化的国际竞争是关键所在。

——《跨国公司》材料二“法国政府建议设立一个共同的高级公署来管理法国和德国的煤和钢铁的生产。其它欧洲国家也可以参加这个机构的组织。”

——摘自1950年《舒曼计划》材料三“我相信,在今天这个紊乱的世界里……法德两国的紧密合作对于改造这个世界是很重要的。”

——1963年西德总理阿登纳“法国和德国并肩站在一起,这确实对大家都是更有好处的。”

——1963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材料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盟国督促日本修改并实施了新宪法,新宪法倡导主权在民,规定国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还实行劳动立法,承认工人有组织工会和罢工的权利。在经济上,制定了“贸易立国”等政策;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三年间日本取得美国数十亿美元用于战争的“特需订货”,到1955年日本经济全面恢复。1956—1973年期间,日本大量引进科学技术,形成”一号机组进口,二号机组国产”的技术引进模式,日本经济进入“高

速增长”时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化强国。

——摘自金重远主编《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上)》『思考』

(1)从材料一、二、三中概括分析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

(2)依据材料四,概括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原因。

『提示』

(1)①走向联合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舒曼计划倡导法德合作。

③法德逐渐和解。

(2)推行民主化改革,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适时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重视科技,注意吸收别国的经验。

1.西欧联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①战后西欧任何一国都无法与美苏抗衡,并且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起主导作用,唯有“联合”才是出路;②西欧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各国人民迫切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恢复和发展经济;③雅尔塔体系使欧洲处于美苏两强的控制之下,既面临着来自苏联的威胁,又受到美国经济渗透、政治控制的压力。随着西欧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摆脱美国、与美国建立平等伙伴关系的要求日益强烈。

可能性:①西欧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太大的差异,经济联系也比较密切;②西欧各国都实行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制;③西欧各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传统、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④都强烈要求恢复他们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⑤法德两国逐渐实现和解。

〔对点训练1〕

(2016·保定)它并不是苏美任何一个国家的附庸或走卒,但却又是苏美两国都想拉拢又都曾与之对抗的国家,至少在冷战中它根本没有“称霸”的意图,最终它似乎没有站到苏美任何一边。材料中“它”(B)

A.揭开了冷战的序幕B.积极开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C.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分裂D.积极谋求从经济强国变为政治大国

【参考答案】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英国始终是美国的小伙伴,是美

国遏制苏联的势力之一,故A项错误;根据分析,战后以法国为首,主张摆脱美国的控制,积极谋求欧洲联合,1956年建立六国的“欧共体”,同时,第三世界国家也建立了不结盟运动,这些均是新型的区域合作,均游离于美苏两极以外,故B项正确;无论是欧共体还是不结盟运动均未在50年代分裂,故C项错误;日本在美国扶植下积极谋求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而日本是美国的小伙伴,故D项错误。

2.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崛起的共同影响

(1)随着西欧、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2)政治上,西欧、日本要求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

(3)冲击了二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对点训练2〕

(2016·人大附中)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听到法国首次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呼:“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强大了,更加骄傲了。”能够和这一情境联系起来的是(B) A.世界政治的多极格局最终形成B.西欧国家的复兴和两极格局的削弱

C.欧共体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加强D.西欧国家的衰落和美国霸权的稳固

【参考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加强。随着西欧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它们要求在政治上独立自主,摆脱美国的控制,法国首次成功试验原子弹和戴高乐总统的态度就是这种表现之一。因此,B项正确。

1.1967年欧共体成立,其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组成欧共体的三个机构不包括(D)

A.欧洲煤钢共同体B.欧洲经济共同体

C.欧洲原子能共同体D.欧洲军事共同体

【参考答案】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不包括D项,因此D项符合题意。

2.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三足”除美国、日本外,还有(A)

A.西欧B.德国

C.英国D.法国

【参考答案】本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世界“三

足”是指美、日、西欧。

3.1963年,法国戴高乐将军说:“她(法国)不再需要任何人,相反,别人开始有求于她了……法国与美国关系的模式怎能不改变?”上述言论反映了(C)

A.法国与美国关系走向彻底破裂

B.法国与苏联共同抗击美国

C.法国主张改变由美国占支配地位的合作关系

D.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促使美国重视法国地位

【参考答案】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20世纪60年代,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经济得以发展,随着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材料中戴高乐的说法即说明了这一点。

A、B明显不正确。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D错误。故C正确。

4.有人认为日本走向比较完全的现代化,起始于战后的“民主改革”。下列“民主改革”的措施中对日本走向比较完全的现代化起促进作用的是(A)

A.消除生产关系中的落后因素,促进经济发展

B.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C.日本开始成为政治大国

D.保留天皇制

【参考答案】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推动下,日本政府进行了民主改革,以铲除军国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落后因素,促进经济发展。

5.(2017·清远)前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说:“不结盟运动的目的,是要使大国认识到,世界命运不能掌握在他的手里。”由此可知不结盟运动(B)

A.是欧洲国家摆脱美国的产物

B.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C.彻底打破旧的国际政治格局

D.使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参考答案】依据题干“不结盟运动的目的,是要使大国认识到,世界命运不能掌握在他的手里”可知,反映的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走上独立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故B项正确;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发起的,故A 项错误;C、D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时,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不包括(C)

A.美苏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

B.欧共体、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C.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矛盾趋向缓和

D.发展中国家作为独立自主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参考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时”是20世纪70年代,此时世界仍然存在美苏两极对峙,苏攻美守,矛盾并未趋向缓和,故C项说法有误,符合题意。在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下,西欧为保障自身利益开始走向联合,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第三世界国家崛起,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2.欧洲各国谋求欧洲一体化,取得非常明显的进展,欧洲国家联合的特点不包括(C) A.以经济联合为动力B.由欧洲大陆国家起带头作用

C.以北约组织为基础D.为发展经济、抗衡美苏而发起

【参考答案】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特点,C项是美苏冷战的产物,所以C项符合题意。3.欧共体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包括(B)

A.使西欧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B.消除了西欧各国的矛盾

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D.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参考答案】由于西欧国家间联系日益密切成立欧共体,它促使西欧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稳定。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在许多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冲击着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对两极格局也产生了冲击。B项中“消除了”是不可能的,西欧各国的矛盾始终存在。4.下图是1987年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该图反映的是(A)

A.由于经济崛起,日本对美国态度强硬

B.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C.美国经济衰退,无力与日本抗衡

D.日本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

【参考答案】注意题干中的有效信息“1987年”及图片中日本人傲慢的表情等,这表明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日本对美国的态度趋向强硬。

5.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巨大作用。下列与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无直接关系的是(C)

A.北约与华约的对峙和争夺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B.新兴独立国家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地位

C.西欧和日本的迅速崛起

D.新兴的独立国家谋求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

【参考答案】抓住“直接”关系,西欧、日本崛起冲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但与不结盟运动无直接关系,A、B、D三项是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必要性和主观目的,故选C。

6.不结盟运动是一个拥有115个成员国的松散的国际组织,它成立于冷战时期。不结盟运动的主张有(D)

①不与任何一极结盟②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

③积极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④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考查对不结盟含义的理解。①②③④皆是其体现,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9年1月戴高乐就任法国第五共和国首任总统……他强烈主张欧洲联合起来,摆脱美国人的控制。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获得了很大发展的科技革命……更加强了法国的独立倾向。

戴高乐毅然抛弃了法德宿怨,与阿登纳共同努力,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法德和解。

材料二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

——维克多·雨果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撤出北约,调整与苏联的关系,与中国建交。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展开了旨在改善与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新东方政

策”,英国逐渐不再依赖美国。

材料四2008年6月12日,爱尔兰全民公决否决了欧洲新宪法条约《里斯本条约》。2009年11月3日,《里斯本条约》获得欧盟全部27个成员国的批准。

材料五条约要求成员国毫不动摇地根据忠诚和互助的原则支持欧盟的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成员国必须尽其所能落实共同防务政策,其最终目标是发展欧盟共同防务。

——2007年《里斯本条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欧洲走向联合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三分析欧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四、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有怎样的特征?

【教师指导】(1)①摆脱美国控制,提高国际地位的需要。②科技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走向联合是经济发展的需要。③法国与德国的和解。④传统欧洲统一思想的影响。

(2)欧美关系由欧洲受美国控制逐步走向欧洲推行独立自主外交。

原因:①欧洲的联合,经济实力的增强。②国际关系格局的发展变化,意识形态对立的逐渐淡化。③美国实力的衰退,霸主地位的削弱。

(3)①以和平方式进行。②从经济联合到谋求政治统一、军事合作。③其过程在曲折中前进。

【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

1.右面是一幅政治漫画,画中的法国人和德国人正在讨论,最后达成的共识是(C)

A.我们太小,实在无奈

B.他们相争,我们得利

C.赶快联合,求得生存

D.各奔东西,争取自保

【参考答案】漫画反映出法德受到来自美苏双方核弹的巨大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国家只有联合自强,才能维护自身的安全,因此双方达成的共识是“赶快联合,求得生存”。2.欧共体的成立大大推动了欧洲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因为(B)

A.各国最早实现了货币的统一

B.商品和资本等的自由交流

C.各国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

D.美国大力支持欧共体发展

【参考答案】A项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得以实现;C项涉及的是国家利益,各国不可能推行共同的外交政策,D项表述错误。

3.下列哪些方面使美国的霸主地位发生了动摇(D)

①欧共体成立

②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③日本与美国争夺世界市场

④欧共体和日本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冲击着美国的霸主地位,①②③④四项表明欧共体、日本、中国“多极”的出现,所以选D。

4.(2016·武汉调研)有学者描述二战后的某一现象:“从本质上否定了雅尔塔体系,在地缘政治舞台上作出了另外的选择,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最终都得屈服于这种选择。”作者描述的现象是(B)

A.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B.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

C.中美关系的逐渐改善D.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

【参考答案】根据“否定了雅尔塔体系”“另外的选择”“苏联还是美国最终都得屈服于这种选择”可知作者描述的现象是“不结盟运动”不和任何大国结盟。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没有从根本上否定雅尔塔体系,故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正确;中美关系的逐渐改善与材料“另外的选择”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5.读图:

请回答:

(1)图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它成立于哪一年?由哪些组织合并而成?

(2)图二反映了日本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

(3)图一、图二反映的事件对美国造成怎样的影响?

(4)图三代表的一组织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是什么?

【教师指导】(1)欧共体的成立,1967年。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而成。

(2)50年代中期开始,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局面。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3)经济上对美国进行挑战,政治上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使美国霸主地位受到冲击。

(4)独立自主、非集团。

高一人教版历史知识点精选总结5篇

高一人教版历史知识点精选总结5篇 高一阶段,是打基础阶段,是将来决战高考取胜的关键阶段,尽早进入角色,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1.地理条件 (1)依托海洋: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环绕的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邻爱琴海,多海岸线与天然良港,为希腊提供了通向世界的便利通道。 (2)相对孤立:重叠山峦和海洋阻隔,又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海岛上。 2.城邦制度: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小国,史称“城邦”或“城市国家”。城邦面积狭小,人口不多,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征。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梭伦改革 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推行改革。 ②内容:他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等。 ③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 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利斯提尼继续进行改革。 ②内容:他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等。 ③作用: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利克里改革

①时间:公元前5世纪,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②内容(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并参加公民大会;进一步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陪审法庭成为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从各部落30岁以上的 男性公民中产生,审理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并参加立法;十将军委员会不仅统率军队还参与政治;执掌城邦军政大权的是首席将军。发放参政津贴和“观剧津贴”。 ③作用:推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三、雅典民主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1.进步性 (1)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产生了许多文化巨匠。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2.局限性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9.2新兴力量的崛起Word版含解析

第2课新兴力量的崛起 基础认知?学习思考 ------------------------------------------------------------------ 一、“欧洲人的欧洲” 1. 背景 (1) 经济基础: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国家工业生产得到恢复。 ⑵现实需要:欧洲的政治家们认识到,欧洲各国只有联合才能使欧洲得到稳定与发展。 (3)政治基础: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和解,奠定了欧洲统一的政治基础。 2. 进程 (1) 经济一体化 (2) 政治一体化 ①1973年,欧共体提岀要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 ②1975年,共同体的立法机构“欧洲议会”成立。 ③20世纪80年代后,欧共体的政治联合加强,防务合作加快。 细微点拨 [思维点拨] 欧共体成立的主要目的

是为抗衡美苏,加强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地位。欧共体成立后,在政治经济领域展开多方面合作,实力大大增强,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和两极格局,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

、迅速兴起的日本 1. 原因 (1) 经济: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方针,制定一系列合乎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2) 外交: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3) 科教:重视教育,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2. 表现 (1) 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2) 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3. 影响 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推动其谋求“政治大国”的目标, 力图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重要的一极。 [名师指津] 日本在战后经济崛起的根本原因并非美国的扶植, 而是日本在民主改革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 形势制定了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图解识记] 战后日本的崛起 〔冲击两极椎冋) 三、 东方巨龙的腾飞 1. 经济建设成就 (1) 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工业化基础。 (2)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迅速增长。 2007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 世界第三经济体。 2?国际地位 (1) 中国是第三世界中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2) 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 发展中国家的呼声 1. 背景 (1) 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希望在两极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采取不 结盟的外交政策。 战后日 本的缁起 外沽 宀发展教 In 」

初中历史知识点汇总

初中历史知识点汇总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1、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1)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统一国家的建立 (1)汉武帝的大一统 (2)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 3、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2)科举制的创立及完善 (3)唐与吐蕃的交往 (4)遣唐使、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 4、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1)宋与辽、西夏和金等政权的并立 (2)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5、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郑和下西洋、雅克萨之战 (3)粉碎大小和卓叛乱、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4)明清社会经济与“闭关锁国”政策

6、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1)祖冲之与圆周率 (2)华佗、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3)《齐民要术》《天工开物》 (4)四大发明 (1)孔子、百家争鸣 (2)《史记》《资治通鉴》 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 1、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 (3)左宗棠收复新疆 (4)甲午中日战争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近代化的起步 (1)洋务运动 (2)戊戌变法 (3)辛亥革命 (4)新文化运动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五四运动、中共成立 (2)中共探索革命道路 (1)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 (2)南京大屠杀

(3)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4)抗日战争的胜利 5、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重庆谈判 (2)内战爆发、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3)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6、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1)开国大典 (2)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 一五计划、一届人大 8、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改革开放 9、新中国的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外交成就 (1)“一国两制”、祖国统一大业 (2)50年代的中国外交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浙江省镇海中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 必修1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一讲美苏争锋 ★考纲: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标志、基本过程;雅尔塔体系的概念;美苏“冷战”的概念、表现及影响;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华约等知识;★阅读内容:“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和“经济互助委员会”等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基础知识 一.形成背景: 1、二战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以为中心的传统世界格局逐 渐被两 极格局所取代。 2、二战后期,等国际会议确立了国际关系新体制,即二战后以美苏为中心的体制。 3、战后,美苏在、和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最终导致美苏从二战 时的合作走向 战后的分裂 二.主要表现形式:冷战 1、冷战概念:指二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在政、经、军、外交、文化、意识形态诸方面除直接诉 诸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战争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2、冷战形成过程: ①序幕: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演说。 ②正式开始:(政治)美:1947年的提出。 ③(经济)美:1947年计划的提出,其作用是是利用手段控制了西欧,同时又可以达到了对的遏制。 ④(军事)1949年美国倡导成立组织,年苏联倡导成立组织,这

两大组织的出现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对峙局面的最终形成。三.影响: 1、积极影响:①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的爆发。 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吸取教训,取长补短,推动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促使的崛起 ④冷战双方在科技、军事等领域的竞争也客观上推动了战后世界科技水平的提高,冷战后好多美苏的军事科技开始用于民用领域,推动了世界的进步。 2、消极影响: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导致国际局势紧张。 ★问题思考 1、你认为一个新的国际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以一战、二战后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什么是冷战,你如何理解冷战与热战之间的关系。 ★拓展延伸 1.如何理解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冷战之间的关系 所谓“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系),简言之就是美、苏、英三国首脑主要通过雅尔塔会议所确立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而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主要特点的格局;而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三者的关系是: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在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来说,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2.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实质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秩序,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 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是美国冷战和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苏。★练习巩固 1.下列对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雅尔塔体制确立 B.美苏由战时合作走向分裂C.“冷战”时代开始 D.欧洲

2新兴力量的崛起教案2 人民版必修

2新兴力量的崛起教案2 人民版必修 新兴力量的崛起1教学理念: 建立在建构主义和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上的教学观和学习观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的吸收 ,而是靠主动的探究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 ,知识获得的多少与知识构建的能力成正比,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构造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学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以及元认知能力。 基于这一认识,本课在教学设计中,首先由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贯穿整个基础知识学习过程的“平台”,让学生在“平台”上通过教师的适当指引,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达到自主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然后,在分析和利用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深对掌握的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教学原则: 从学生学情及教学实际出发,遵循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的要求,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思路。 3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欧洲共同体的形成过程、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等基本史实,在设计教

学思路中,遵循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的原则,分别根据各自不同的内容及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4学情分析: 对本节内容中的有关中国振兴的内容,学生掌握的已经较好,而且也比较容易从现实生活中获得亲身的体验;但对于西欧、日本、不结盟运动等基本史实却大都知之甚少,在讲课中要重点加强记忆。而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过程及影响等内容,则是本节课的重点;对高一的同学来说,收集和处理史料也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等等。这在课堂上要给予足够重视。 5教学思路 第一层次: 基础知识再现(记忆): 通过一个问题将本课基础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的思维意识,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各种方法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第二层次: 重点知识深化(理解): 通过问题的探究,联系新旧知识,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认识欧洲共同体的形成过程、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振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最新5篇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最新5篇 高一历史是很多同学的噩梦,知识点众多而且复杂,对于高一的同学们很不友好,建议同学们通过总结知识点的方法来学习历史,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 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世界经济关系格局呈现的特点、趋势产生的原因和趋势之间的关系 (1)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特点: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2)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3)关系: 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经济区域集团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经验和条件,并加强了全球经济的依赖关系;③经济区域集团化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经济全球化;④总之,两者之间主要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并行发展。 2.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第一,渐入“黄金时代”的欧洲人民从惨痛的历史教训与严酷现实中不约而同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使欧洲摆脱血腥冲突的威胁,缓和民族仇恨,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必须重新组织欧洲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生活。 第二,二战后,美国、苏联势力在欧洲的影响急剧扩大,欧洲各

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下降,只有联合,才能重新树立欧洲的新形象。 第三,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西欧地区国家林立,存在着国内市场狭小和生产资源短缺的问题,只有走向联合,才能做到优势互补,才能有利于各国的共同发展。 第四,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2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3.唐朝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4.北宋 军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 5.元朝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第10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专题五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和当今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二、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 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社会主义运动指明了方向;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基本趋势是从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论到现实。 二战后期,美国和苏联以实力确立了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系。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 界等新兴力量的崛起,整个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当今世 界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第10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概念阐释——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亦称科学共产主义。广义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狭义是指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我们通常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其广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 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②《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轻巧识记—— 1.俄国十月革命 2.十月革命的经过 易误指正——俄国二月革命的性质 俄国二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因为从革命任务来看,它是要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反对封建主义。从革命结果来看,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

《新兴力量的崛起》教案(3)(1)

新兴力量的崛起 【自主预习】 一.请自主学习教材专题二第二课p159页至P163页 二.思考题目 三.自主解答 1、1967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3个机构正式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2、从____________开始,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到____________,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_______________年,日本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3、不结盟运动的宗旨和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互动学习】 一、情景激趣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欧洲联盟的旗帜)法国文学大师维 克多·雨果曾经说过:“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 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 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维克多·雨果的理想已经变为现实。大家再数一数上面有多少颗金黄色的星?(12颗)知道为什么有12颗吗?欧洲联盟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哪?。 二.探究生趣 主题一:“欧洲人的欧洲”——欧共体的形成 1、欧共体的建立; (1)背景:西欧国家经济恢复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两极格局,美苏争锋。 (2)过程: ①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煤钢联营); A、时间:1951年4月; B、国家: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 C、意义:加强了成员国之间经济和政治的联系,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和解,为欧洲统一铺平了政治道路。 ②欧洲经济共同体(西欧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原子能联营);时间:1958年; ③欧洲共同体 A、时间:1967年; B、组成: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C、主要目标: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3)性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组成的一体化国际组织,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形成的国家联合。 2、欧共体的发展 (1)原因:西欧经济一体化,促进和带动了政治一体化。 (2)表现: ①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欧洲的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②1973年,欧共体提出要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

初中历史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上册)复习知识点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二、北京人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第三课华夏之祖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二、尧舜禹的“禅让”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一、夏朝的兴衰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二、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一、春秋争霸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战国七雄1.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2.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1.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二、著名的都江堰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三、商鞅变法1.时间、地点:公元前356年,秦国。2.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3.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论记录在《论语》中,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2.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中,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道德经》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3.墨子是战国时期人,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4.孟子是战国人,认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主张“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强调保护环境。5.韩非是战国末期人,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6.孙武是春秋晚期人,著有《孙子兵法》一书,其军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第十课“秦王扫六合”一、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1.灭六国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2.秦朝建立:前221年,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3.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1)目的:为了加强统治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2)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3)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县制起源于商鞅变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开方孔铜钱)、度量衡。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4.思想上:焚书坑儒。5.军事上:反击匈奴,北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南凿灵渠,开发南疆。6.秦统一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1.汉武帝的大一统具体措施:(1)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地位由此确立。(3)军事上:对匈奴展开多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基本解除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4)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位置: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2.张骞两次通西域:(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

高一历史必修一1-5课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原始社会后期禹沿用禅让制,但他的儿子夏启夺得王位,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2.夏商时期的统治: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充满神秘色彩(王权神化) 3.分封制 ⑴对象: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⑵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见觐职的义务 ⑶特点: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⑷初期结果: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 ⑸后期结果: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4.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⑴概念: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⑵核心内容与特点:王位由嫡长子(皇后的大儿子)继承 ⑶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①皇权至上(核心) ②皇权世袭 ③皇位独尊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三公: ①丞相:协助皇帝负责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检查百官 ③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三公九卿”的作用:①互相配合,彼此牵制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地方制度 秦朝实行郡县制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积极影响: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基本政治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②有利于维护和加强国家的统一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改变

《新兴力量的崛起》教案(1)

新兴力量的崛起 考点考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战后多种新兴力量崛起的情况,知道两极格局受到来自多种力量的有力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多层次、多角度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2.通过阅读地图、图片,了解和掌握识别历史地图、历史图片的基本技能;通过分析和理解所搜集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通过对相关史实的分析、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史料,学会使用讨论法、分析法和归纳法等方法学习相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概括和阐释。 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设置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并针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客观恰当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特殊性。2.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激发对祖国的热爱,并逐步形成对祖国、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相关知识;学生有实际参与课堂能力和自主、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过程及影响。教学难点:新兴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表格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基础知识 一、“欧洲人的欧洲” 1、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1)背景:①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国家工业生产大体都已恢复到战前水平。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助于欧洲的稳定与发展。 ③重振西欧的世界地位,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2)过程: ①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煤钢联营):时间:国家: 意义:加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向统一的前提),为欧洲统一铺平了政治道路。 ②欧洲经济共同体:时间:(也称西欧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又称为原子能联营)

初中历史全部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中考知识点汇编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距今约有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 2、距今约有70万年至约 20万年的北京人,已经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石器,又称旧石器,会制造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已经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靠采集、渔猎为生)。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1、氏族公社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体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人类已经定居,靠农业为生,出现制陶业)。 2、河姆渡遗址位于今天的浙江省,距今大约7000年,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是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他们居住的房屋是干栏式的。、 3、半坡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距今大约_6000_年,主要粮食作物是_粟__,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陶器(彩陶)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他们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炎帝(神农氏),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农业和医药学的创 始人)。 2.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 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是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炎黄战蚩尤,阪泉之战,走向联合。形成华夏族的主体。 3.黄帝和炎帝被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4.尧舜禹时期(距今约4000多年前),部落联盟首领实行民主推举产生,称为“禅让制”。大禹治水——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结合。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奴隶制),都阳城(登封)。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禹死后传位给儿子启,从此禅让制(“公天下”)被“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所代替。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打败桀建立商朝,定都亳。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商朝又称殷,今河南安阳)。 3、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周武王击败商纣王,建立周朝,都镐京。史称西周。公元前771年(公元前8世纪),犬戎杀死周幽王。 4、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和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两个时期)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

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金学案秋历史人民必修练习:专题九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含解析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1.1950年,法国外长发表声明称“法国政府提议将法德两国的煤钢生产置于共同的高级机构的管理之下,这一机构同时向欧洲其他国家开放”。联邦德国总理也说该计划“是法国及其外交部长舒曼对德国和欧洲问题所采取的一个宽宏大量的步骤”。这表明() A.在世界范围内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是国家对外关系的根本出发点 B.国际形势是影响其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 C.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最终会达成谅解 D.大国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解析:题干反映了法国政府主张法德加强经济合作,而联邦德国认为这是“法国及其外交部长舒曼对德国和欧洲问题所采取的一个宽宏大量的步骤”,说明两国都倾向于联合,A项正确。 答案:A 2.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宣称:“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一个美国庇护下的欧洲是不能接受的。我希望一个站起来的欧洲。”其意图在于() A.建立一个强大的单边主义的欧洲 B.建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 C.重新确立欧洲国际政治经济的中心地位

D.努力构建一个统一的欧洲 解析:“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说明不是想建立一个强大的单边主义的欧洲,故A项不正确。材料的意思是既反对美国庇护,又不反对美国,说明主张建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故B 项正确,C项不正确。材料没有表达出建立统一欧洲的意图,故D 项不正确。 答案:B 3.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A.不愿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B.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C.与美欧进行军事抗衡 D.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 解析:材料表明了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正谋求政治上的相应地位。 答案:B 4.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的事件是() A.亚非独立国家的万隆会议 B.不结盟运动兴起

新兴力量的崛起教学设计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教学设计 文章 来源莲山 课件w ww.5 y kj.Co m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战后多种新兴力量崛起的情况,知道两极格局受到来自多种力量的有力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从多层次、多角度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2)通过对本课历史史实的分析、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学会使用讨论法、分析法和归纳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特殊性。 (2)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趋势,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并逐步形成对祖国、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要点 1、欧洲共同体 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国家在“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下,工业生产大体都已恢复到战 前水平。但是受到两极格局的制约,西欧地位下降。欧洲的政治家认识到,欧洲的联合 有助于欧洲的稳定与发展。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 卢森堡六国决定把各自的煤钢工业置于共同管理之下,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它的建立 加强了成员国经济和政治联系,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和解,为欧洲统一铺平了政治道路。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 共同体。1967年,三个机构正式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2、日本成为经济强国的原因 战后日本政府根据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和国际环境,把发展经济作为其立国的主要方针; 在外交上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重视教育也是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尤其是80年代以后,日本加大了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力度,推动经济增长。 3、中国外交方面政策 中国是第三世界中惟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国际地位日 益提高,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 外交政策,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4、不结盟运动 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不结盟运动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 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 争;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本目重点和难点 1、欧洲共同体的产生和发展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 1940——194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942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偿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影响:鸦片战争后,我们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856——1860列强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并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俄国是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1858《瑷珲条约》,是割占领土最多的条约1860《北京条约》1864《勘分西北界约记》19世纪80年代(1881)《改订条约》 影响: 太平天国(1851——1864)农民阶级运动领导人为洪秀全 第3课收复新疆 1865 阿古柏入侵新疆。1876 左宗棠开始进入新疆。1878 除伊犁外,新疆回到祖国怀抱 1884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4.增辟通商口岸等 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 清政府被迫与11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规定: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做担保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3.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3.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1.《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2.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3.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4.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中央以奕欣,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曾成立竟是同文馆,第一所新式学堂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最新五篇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最新五篇 说到高一历史,很多同学都会说很难,的确,相对而言,高一历史是高中历史中最难的一部分,但我们一定要把知识点给吃透。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1)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 (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2)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变化 (3)工业革命还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间:19世纪中后期)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

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 5、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在交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在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在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2 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西汉: 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隋唐: 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宋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