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规制经济学学科定位问题

规制经济学学科定位问题

规制经济学学科定位问题
规制经济学学科定位问题

规制经济学学科定位中的几个问题*

于立

(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5)

――――――――――――――――――――――――――――――――――――――摘要:规制(Regulation)问题近些年在国内外都是热门话题。但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规制经济学(或管制经济学)在国内起步较晚。本文试图讨论一下规制经济学学科定位中的几个问题,如学科名称、代表著作、主要内容、相关学科等等。

关键词:规制经济学;学科定位――――――――――――――――――――――――――――――――――――――

一、从几本译著的书名谈起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规制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干预,在性质和范围上都有很大差别。规制经济学(或管制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国内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引进阶段。

由W. K. 维斯库斯(W. Kip Viscusi)、J. M. 弗农(John M. Vernon)和小J. E. 哈林顿(Joseph E. Harrington, Jr)合著的Economics of Regulation and Antitrust一书(以下简称“维斯库斯一书”),是规制经济学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和教科书。该书英文版分别在1992年、1995年和2000年出版第一版、第二版和第三版,又曾多次重印。中译本根据其MIT的第三版,由厦门大学陈甬军教授等译出,并以《反垄断与管制经济学》为书名,于2004年1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从事翻译工作的同行大都有这样的体会,有些书名的翻译就是难点。维斯库斯一书就恰好属于这一类。该书的英文原名为Economics of Regulation and Antitrust,似乎很容易译成中文,其实不然。这里暂且不谈其中的Regulation应译为“规制”还是“管制”,也不谈Antitrust 应译为“反垄断”还是“反托拉斯”,因为虽然二者之间有些不同,但疑义并不大。下面讨论该书几种可能译法的“重要差别”。

第一种可能译法:《规制与反垄断经济学》。关键在于其中的“与”,它既可理解为“规制”(问题)与“反垄断经济学”,也可理解为“规制与反垄断”的经济学,还可理解为“规制与反垄断(关系)”的经济学。

第二种可能译法:《规制经济学与反垄断》。它可能被理解为“规制经济学”与“反垄断(实践),这显然不是该书的本意。

第三种可能译法:《规制和反垄断经济学》。重点在于其中的“和”,它强调的是“规制和反垄断”是一个整体。实际上,由伯吉斯所著的另一本英文同名教科书就被译为《管制和反垄断经济学》(伯吉斯著,冯金华译,2003),我相信译者冯金华先生在确定是用“与”还是“和”上肯定动了一番脑筋。

第四种就是陈甬军教授的译法:《反垄断与管制经济学》。我可以理解陈教授的“良苦用心”。因为原书共分三大部分,并且顺序就是反垄断、经济规制和社会规制。但读者切记不要理解成该书是讨论“反垄断(问题)”与“规制经济学”的,二者是一个整体,是一种经

*作者于立,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兼任MBA学院院长。本文是于立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政策研究》(70073004)的“副产品”之一。

济学。该书的确比其他教科书更重视反垄断问题,这也是其重要特点之一,但从该书多处强调“反垄断规制”(Antitrust Regulation)一词看,若把“反垄断”也视为“规制”的一种,那么全书称为“规制经济学”岂不更好?

总之,在我看来,如果追求简洁、准确,干脆就译成《规制经济学》或《管制经济学》也未尝不可。但这就引出了该学科的名称问题。

二、学科名称与代表作

规制经济学(Economics of Regulation),有人亦称管制经济学,我本人更倾向于规制经济学。与此相关的著作可以各有千秋,名称也不必相同,例如,在国外,也有大同小异的《规制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各种称谓。1下面评介的几部著作也是如此。

第一,卡恩:《规制经济学:原理与制度》(Alfred E. Kahn, The Economics of Regulation: Principles and Institutions)。该书可称为规制经济学的经典之作。该书1988年版由MIT首次出版,并由美国著名经济学乔斯考(Paul L. Joeskow)作序。到1998年已七次重印。如书名所示,该书由规制的“经济原理”和“制度问题”两部分构成。作者卡恩教授曾担任美国民用航空规制委员会主席。该书的特点是几乎没用任何数学公式和图表,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很难有他人可与之相比。据我所知,目前国内尚无中译本正式出版。

第二,伯吉斯著,冯金华译的《管制和反垄断经济学》也是一本可取的教材,它的特点是深入浅出,比较适合用作本科生入门之作。

第三,史普博著,余晖等译:《管制与市场》也是一本倍受推崇的著作,该书将博弈论方法与规制经济学融为一体,比较适合于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阅读。2

第四,阿姆斯壮(Mark Armstrong)等人所著的《规制改革:经济分析与英国经验》(Regulatory Reform: Economic Analysis and British Experience)。该书最早出版于1994年,以后差不多每年都再印。该书分析框架的鲜明特点是强调“网运分离”或“网厂分离”情况下的规制问题,对规制经济学创新有所贡献,在国内外涉及规制改革时引证较多。

第五,王俊豪著:《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基本原理及其在政府管制实践中的应用》。该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并于2003年荣获“孙冶方经济学奖”。

以上几部著作都是规制经济学领域的代表作,各有所长。相比之下,维斯库斯一书比较适合作为经济学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教材。这一方面是由于原书写的比较出色,还因为该书翻译的也不错。据说,当初把佛教经典翻译成藏文时,翻译的人一边听讲经一边翻译,或者把一部经听完了,真正理解了,然后再翻译。这样翻译得就很准确。据我所知,陈甬军教授领衔的翻译小组,就是以英文版为教材研究讨论,再开始翻译的。这个经验值得借鉴。3

而且我还认为,应该将该书列为中国MBA教育的首选教材。具体方案是,改造MBA (特别是EMBA)培养计划中的政治课,用“规制经济学”或“企业、政府与社会”课取

1有人认为,即使在经济发达国家,规制经济学也尚未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无论是该学科的理论基础——产业经济学或产业组织理论,还是相关学科——法律经济学,就是自成体系的规制经济学也都有大量公认的著作和教科书。

2上海三联书店独具慧眼,在国内对产业经济学或产业组织不甚了解时就组织翻译并出版了几部经典著作,但似乎遗憾的是,有的译作中个别之处关键词语不够准确。

3当然,译文也存在一些与原著不一致或不准确之处。如原文中第一部分:反垄断,起自第3章,而译文却起自第1章。实际上,第1章和第2章属导论或背景介绍性质,不应放入第一部分。又如第3章第1节,本应译为“产业组织分析”,译文却译为“市场组织结构分析”。再有,有些很重要的章后附录和书后索引也没有翻译。另一重要问题是,产业组织和规制经济学,尤其是法律经济学著作中经常出现如“Munn v. Illinois”或“Nebbia v. New York”这样的判例(相当于法律)。一般应译为“A诉B案”或“A诉B判例”,而不是“A对B案”。

而代之。这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中国国情。

三、主要内容与变化趋势

规制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大同小异,基本上都由经济规制(主要指“广义”政府对企业在价格、产量、进入和退出等方面的决策进行的限制)(维斯库斯,P172)、社会规制(主要指“广义政府”在健康、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规制),和反垄断规制(主要指“广义政府”在企业兼并、串谋、市场集中等方面的限制和豁免)三部分构成,当然不同的著作侧重点会有所不同。维斯库斯一书导论中提到,由于经济规制与社会规制之间的分界线是不明确的,因此用健康、安全和环境规制等更为确切的名称来定义,而不用社会规制的名称。但我认为,经济规制与社会规制的界线是基本清楚的,甚至比经济规制与反垄断规制之间的界线还要清楚,不如将健康、安全和环境等方面规制统称为社会规制。而且实际上,该书附录2A:《美国规制机构预算及职员配备变动趋势》中也是按经济规制与社会规制进行分类的。4关于规制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有几点值得特别注意。

第一,“经济”与“社会”。规制经济学中所说的“经济”与“社会”,与中国政府部门和企业界常说的“经济”与“社会”区别较大。5例如,我们经常见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说法,前者错误地是指“企业”效益,后者也错误地指企业外部的“社会”效益。其实,“经济效益”本身也可分为“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只不过范围不同。同理,“社会效益”也可有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之分。规制经济学中所说的“经济规制”绝没有只限企业内部的涵义,而“社会规制”则指的是健康、安全、环境等非经济方面,这两个关键概念强调的都是性质,不是范围。

第二,“狭义政府”与“广义政府”。规制经济学中的“政府”强调的是公共机构,多指“广义政府”。在美国,包括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部门,例如,在著名的“微软垄断案”中,就是由政府司法部对微软公司提出垄断指控,再由法院进行裁决。中国实行的不是“三权鼎立”的政治体制,但规制经济学所指的广义政府绝不应只是国务院及以下的各级政府,这也不符合中国的现实情况。6

第三,“反垄断”与“规制”。如果强调“反垄断”与“规制”的相对独立性,不把“反垄断”视为“规制”,也不称什么“反垄断规制”(Antitrust Regulation),那么维斯库斯一书书名译为《反垄断与规制经济学》就再恰当不过了。我自己也曾有这样的理解,即对于非自然垄断,应以反垄断为主,保护竞争;而对于自然垄断,为了获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网络经济,可允许垄断格局存在,但要实行有效的规制。这样,如果规制得当,就有可能解决产业组织理论中著名的“两难抉择”(Dilemma)。然而,维斯库斯一书中多次提到“反垄断规制”,即把反垄断视为规制的一种,那么就没有必要再在书名中特别强调反垄断。史普博也在其所著《管制与市场》(P801)中指出,从传统角度看,规制和反垄断代表两种对付市场失灵的制度。规制主要是行政手段,通常具有限制竞争的效果;而反垄断主要是法律手段,旨在鼓励竞争。但后来二者具有汇合的趋势。所以我认为,似乎可以判断,如果把反垄断也视为规制范畴,或者承认反垄断与规制有汇合的趋势,则更加可以确信,把这一学科简称规制经济学有道理的。

4然而,原书并无“2A”字样的表头。

5类似的情况还有通常所说的损益平衡分析。有人将其中的成本简单理解为“会计成本”,不包含正常利润,而经济学中所说的“经济成本”是包含正常利润的。在收入函数相同的条件下,根据差别较大的成本计算出的损益平衡点大不相同。按较窄的会计成本概念,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时,利润最大化的基本原理则不再成立。

6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不赞成“政府规制经济学”的提法,因为容易引起疑义。如果确有必要,可采用“公共规制经济学”的提法。事实上,也不可能存在“私人规制经济学”。

第四,“结构主义”与“行为主义”。同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过程类似,规制经济学也有从“结构主义”转向“行为主义”的趋势。在规制经济学的研究体系中,反垄断与狭义规制(主要指经济规制)之间,从初衷上看,反垄断强调市场结构,而规制重视企业行为。如果说反垄断与规制的汇合是一种趋势的话,那么这种汇合则意味着,重心从反垄断向规制的融合。如果再考虑到“社会规制”具有加强趋势的话,“结构主义”转向“行为主义”的迹象就更加明显。

第五,“放松规制”与“加强规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放松规制”(Deregulation)与“加强规制”(Reregulation)并存的现象。但基本趋势是,“经济规制”趋于放松,而“社会规制”趋于加强。对“经济规制”来说,鲍莫尔(W. Baumol)等经济学家提出的“进退无障碍理论”(Contestability Theory)7,和带有网络特征产业中的“厂网分离”或“网运分离”理论8提供了理论基础。对“社会规制”来说,人类社会越来越自觉或被迫地重视生活质量,这是导致“社会规制”加强的根本原因。目前看来,这种趋势还会延续下去。

四、相关学科与应用

这里评述一下规制经济学的相关学科,以便了解她在整个经济学体系中的定位。见下图。

图1:规制经济学的“来龙去脉”

一般认为,经济学基础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不少经济学家也将微观经济学视同为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构成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或者说产业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应用。产业经济学又称产业组织理论,9规制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或产业组织理论的自然延续。规制经济学又与法律经济学关系密切,10相互补充。法律经济学是用经济学,主要是用

7“进退无障碍理论”的简单涵义是,只要没有或只存在较小的进入或退出障碍,相关产业既使是完全垄断的,也不会产生严重的垄断弊端。

8“网运分离”理论是说,传统上的自然垄断产业其实也存在竞争业务,能够竞争的部分应鼓励竞争,对纯粹垄断部分则要加强规制。

9国内的学科目录分几大体系,一是教育部的本科专业目录,二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研究生专业目录,三是国家社科基金专业目录,四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目录。就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科门类而言,这四大目录相互之间缺乏协调,有的学科目录过于陈旧。就其中的产业经济学而言,由于历史原因和受原苏联的影响,对产业经济学的内涵曾有过不同的理解,目前已趋于一致,即产业经济学就是产业组织理论。

10经常有人将法律经济学称为“法和经济学”,这是由于从国外引入时过于依据字面翻译。不错,法律经

产业经济学(或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法律问题而形成的一个新学科。

中国历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界在理论探讨、政策论证中都极为关注政企关系、产业政策、诚信建设、政府改革等问题,这些的确都是影响甚至决定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但值得深思的是我们就事论事较多,很少是依据产业组织、规制经济学或法律经济学来进行讨论的。

社会上经常讨论“经济学帝国主义”问题,针对的是经济学家把手伸得太长、太远的现象。但实际上,就某些重大问题而言,经济学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国曾在1994年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目前全国人大又计划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这两个法律涉及的都是规制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法律经济学的主要研究范围。但这两个法律是否应该单独立法?前者应做哪些修改?后者应有哪些主要条款?等等,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讨论。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已将《中国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共同经济原理及其衔接》作为重大课题立项,争取尽早提出若干重要结论。另外,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东北财经大学正式设立规制经济学专业目录,招收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W. Kip Viscusi, John M. Vernon and Joseph E. Harrington, Jr, Economics of Regulation and Antitrust. The

MIT Press, 2000.

2.W. K. 维斯库斯,J. M. 弗农和小J. E. 哈林顿著,陈甬军等译:《反垄断与管制经济学》,机械工业出

版社,2004年1月。

3.Alfred E. Kahn, The Economics of Regulation: Principles and Institutions. The MIT Press. 1998.

4.Mark Armstrong, Simon Cowan and John Vickers, Regulatory Reform: Economic Analysis and British

Experience. The MIT Press. 1994.

5.Stephen Martin, Advanced Industrial Economics,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2.

6.Lynne Pepall, Daniel J. Richards and George Norma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South-Western. 2002.

7.小贾尔斯·伯吉斯著,冯金华译:《管制和反垄断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

8.丹尼尔·F·史普博著,余晖等译:《管制与市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9.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基本原理及其在政府管制实践中的应用》,商务印书馆,2003年。

10.J·卡布尔主编,于立等译:《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

11.于立、肖兴志:《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定位与理论应用》,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On the Discipline of Regulation Economics

(Research Center for Industrial & Business Organization, Don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Dalian 116025,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cusses the discipline of regulation economics, such as its name, representative books, main contents and relevant subjects.

Key words: Regulation Economics; Discipline

济学的英文确为“Law and Economics”,国际著名的英文法律经济学杂志也以此为名,但其主要内容是用经济学为基础研究法律问题,本质上属于经济学。因此我认为,简称法律经济学更为确切。

自考-管理经济学--重点复习考试笔记

1、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 传统经济学,主要指西方的微观经济学。 2、管理经济学要和微观经济学的共同之处 (1)都把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都研究企业和行为。(2)都要结合企业内外的环境来研究企业和行为。3、管理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不同之处 (1)微观经济学对企业行为的研究(抽象的企业),是以企业和唯一目标即追求最大利润为前提的。 管理经济学研究的是现实的企业,企业短期的目标是多样的,利润不过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企业长远的目标是长期利润的最大化,可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指标来衡量。 (2)微观经济学假定企业所处环境的全部信息为已知的和确定的。 管理经济学认为现实的企业通常是在环境十分复杂、信息多变的很不确定的情况下经营的(在不确定的条件下,选择最优方案)。 (3)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研究的是与企业有关的理论与方法,即企业的一般规律。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研究的是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结合企业的各种具体条件,做出最优行动方案的决策。 二、管理经济学的理论支柱 (一)建立经济模型(也叫数学模型) 模型是用来代表简化了的现实。在管理经济学中,也要利用经济模型来做管理决策。 (二)边际分析法 边际分析法是微观经济学分析和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基本方法。增量分析法是边际分析法的变型,优点:简便可行、十分实用。 (三)需求弹性理论 弹性是用来分析自变量的变化和因变量的变化之间关系的有力工具。企业的一切决策都要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需求弹性是进行需求分析的最重要的工具,使需求分析得以定量化。(四)关于市场机制和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 有关市场机制和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也是管理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在各种投入要素之间保持最适度的比例关系。 (六)机会成本的原理(以后书中的重点) 机会成本是把资源用于次好用途时所能获得的价值,只有用机会成本做决策,才能判断资源是否真正得到了最优使用。(七)货币的时间价值 是指因放弃现在使用资金的机会,可以换取的按放弃时间的长短计算的回报。 三、管理经济学的决策准则 决策就是选择,就是从众多的方案中选择最优的行动方法。最优方案就是最有利于企业实现自己目标的方案。 (一)企业的目标(长期、短期) 1、企业的短期目标: (1)投资者(2)顾客(3)债权人(4)职工(5)政府 (6)社会公众(7)技术改造 企业的短期目标是多样化的。利润虽不是企业唯一的目标,但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短期内可放弃或减少对利润的追求,而致力于其他其他目标的实现。 2、企业的长期目标:实现企业长期利润的最大化。 企业价值:是企业未来预期利润收入的现值之和。(企业价值是能反映长期利润大小的概念) 企业价值

管理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

管理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中国当前汽车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我国现有汽车厂商之间的竞争 我国汽车产业现有厂商之间的竞争是5种竞争力量中表现最直接和最强大的。 (1)行业内现有厂商的数量和规模 我国汽车按照用途可以划分为乘用车和商用车两大类。而我国汽车生产商众多,有的汽车生产商只专注于某一细分市场,有的却涵盖多个细分市场。各生产商之间在价格、新技术、营销策略、品牌效应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同时,我国汽车生产商大致可以划分为自主品牌、合资品牌和进口品牌三大类。由于进口品牌大多专注高端市场,合资车企大多为传统大型国企,虽然底子厚,但很多国有企业的通病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而自主车企大多为民营企业,较为灵活,因而行业内的竞争成了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之间的竞争。 (2)市场需求增长速度 过去十几年,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市场需求增长较快,现有厂商均有扩张发展的机会,各厂商不得不

动用所有的财务资源和竞争资源去扩张自己的产能,因而很少会去攻击对手。 但最近几年,我国汽车市场需求有所回落。2011年11月,我国汽车产销环比增长、同比下降。1月至11月,汽车产销增速与前10月相比继续趋缓。面对这种局面,继续扩张的企业或生产能力过剩的企业会降低价格或采用其他提高销售的策略,从而引发对市场份额的争夺,加剧市场竞争。 (3)固定成本或库存成本 部分合资车企采用诸如准时制等先进的生产方式以及品牌效应所带来的良好的销售业绩大大降低了其库存成本,有效分摊了其固定成本。而自主车企诸如奇瑞汽车、比亚迪汽车由于盲目扩张产能而在当前市场需求有所回落的局势下,不得不面对生产能力利用率低、库存成本攀升等竞争压力。 (4)品牌忠诚度及顾客转换成本 我国汽车购买者对进口品牌和合资品牌具有较高的品牌忠诚度,且其与自主品牌相比,具有更高的保值率。因而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在进口品牌与合资品牌方面的顾客转换成本仍然较高。然而,在自主品牌方面,由于顾客转换成本较低,所以自主品牌厂商之间往往发起价格攻势以缓解竞争压力。 (5)行业内厂商对其现有市场地位的满意度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考前冲刺卷(1~3)【圣才出品】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考前冲刺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下列关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实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 B.二元经济结构是指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结构 C.二元经济结构是指计划与市场并存的经济结构 D.衡量二元经济结构的指标包括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和二元反差指数 2.下面关于等产量曲线,表述错误的是()。 A.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曲线表示的产量越大 B.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 C.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相交 D.等产量曲线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所有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组合描述出的轨迹 3.()属于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A.H-O理论 B.绝对优势理论 C.比较优势理论 D.贸易扭曲理论

4.关于汇率决定的一般理论,说法错误的是()。 A.一价定律是关于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商品价格定价规律的一种理论 B.根据费舍效应,名义利息率之差等于预期通货膨胀之差 C.根据国际费舍效应,一国相对于其他国家发生通货膨胀,会导致该国货币价值下降,该国名义利息率相对于外国的利息率降低 D.远期与即期汇率的关系为:E t-E0=E0(R f-R h),其中E t、E0分别为远期汇率和即期汇率,R f、R h分别为国外利息率和国内利息率 5.按经济性质分类,一般把财政支出划分为()。 ①转移性支出 ②社会文教费 ③购买性支出 ④国防费 ⑤行政管理费 A.①③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 6.增值税的类型包括()。 ①生产型增值税 ②收入型增值税

③消费型增值税 ④复合型增值税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7.可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不包括()。A.消费信用控制 B.优惠利率 C.再贴现政策 D.预缴进口保证金 8.下列属于货币市场的有()? ①银行间债券市场 ②大额定期存单市场 ③股票市场 ④债券市场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经济法的价值分析(一)

经济法的价值分析(一) 摘要]经济法的价值可分为目标价值和功能价值。经济法的目标价值是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经济法的功能价值是实质公正、经济秩序、事实自由。 关键词]经济法;目标价值;功能价值 经济法的价值不仅是经济法的本质的外在反映,而且是经济法的目标和原则据以确立的基础。因此,经济法的价值问题可以说是经济法的核心问题。 关于经济法价值的定位,当前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经济法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福利价值;二是经济民主价值。1]还有的学者把经济法的价值定位于:经济法的存在价值——商品经济的普遍法;经济法的法权价值——权利的规制;经济法的资源价值——发展公平;经济法的社会价值——经济安全。2]这些定位因缺乏一个居于统帅地位的价值或因几个价值之间缺乏内在的关联而显得有些零散。有的学者把经济法的价值划分为目的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认为目的性价值居于主导地位,反映经济法所追求的社会目的与理想;工具性价值是经济法为实现其目的性价值(法的理想)应具备的基本属性或共性价值。3]这种划分的思想无疑具有合理性,但这种称谓值得商榷。在一种重目的而轻手段的文化中,工具价值很容易被误为手段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笔者认为,在确立经济法的价值时,有必要遵循这样三个基本原则:(1)体现经济法的特质;(2)简洁、明了,便于对经济法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3)适当分层,避免价值重叠,并使各个价值之间保持有机的联系。据此,判定经济法的价值就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经济法的目标价值,或称经济法的价值目标,即经济法存在的目的和使命;二是经济法的功能价值。 一、经济法的目标价值: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法律价值是法的精神内核,体现在法律之中并因法的存在而具有意义。法的产生、发展与消亡的历史无疑也是法律价值产生、发展与消亡的历史。因此,我们要探寻经济法的价值,必须从经济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着手。 众所周知,现代经济法产生于社会化大生产和垄断的背景下,其产生的社会经济动因是商品经济高速发展所形成的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其时,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通过市场进行,但市场机制又存在盲目性,经常造成市场失灵和混乱。在经济法产生以前,经济领域的法律关系由传统民商法来调整。亚当·斯密等人认为个体效益与社会整体效益是一致的,只要每个个体实现了自己效益的最大化,那么社会也就能实现它的利益最大化。在这种理念上建构起来的民商法,当社会出现个体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尖锐矛盾时,虽然也作了一些修正,如对契约自由的限制,从过错责任发展出无过错责任等,但其调整方式的自治性和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使其无力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以及效率与公平、个体营利与社会公益性的矛盾等问题。于是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经济法就应运而生了。它的产生本身就昭示着在经济法调整的领域里,传统法律价值发生了变化,新的价值开始形成。那就是追求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可以说,经济法自产生之日起就以社会整体效益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以补充民商法的不足。 由此可见,经济法的目标价值就是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经济法直接追求社会整体效益应为经济法价值观的独到之处,其他法律部门或者不追求宏观社会效益,或者是在追求实质正义之终极目标的法的体系中,通过形式主义的调整间接地实现社会效益。社会整体效益是唯一的代表经济法根本特点与基本精神的价值目标,也是经济法功能价值以及经济法宗旨、原则赖以存在的前提。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经济法的“效益”是一种社会效益。社会效益相对于经济效益而言,其内涵更为深刻和广泛。经济法所追求的社会效益,不只是一般而言的经济成果最大化,同时更是宏观经济成果、长远经济利益以及社会福利、人文和自然环境、人的自由和自身价值等诸

自考-管理经济学--重点复习考试笔记

1、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 传统经济学,主要指西方的微观经济学。 2、管理经济学要和微观经济学的共同之处 (1)都把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都研究企业和行为。 (2)都要结合企业内外的环境来研究企业和行为。 3、管理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不同之处 (1)微观经济学对企业行为的研究(抽象的企业),是以企业和唯一目标即追求最大利润为前提的。 管理经济学研究的是现实的企业,企业短期的目标是多样的,利润不过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企业长远的目标是长期利润的最大化,可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指标来衡量。 (2)微观经济学假定企业所处环境的全部信息为已知的和确定的。 管理经济学认为现实的企业通常是在环境十分复杂、信息多变的很不确定的情况下经营的(在不确定的条件下,选择最优方案)。 (3)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研究的是与企业有关的理论与方法,即企业的一般规律。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研究的是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结合企业的各种具体条件,做出最优行动方案的决策。 二、管理经济学的理论支柱 (一)建立经济模型(也叫数学模型) 模型是用来代表简化了的现实。在管理经济学中,也要利用经济模型来做管理决策。 (二)边际分析法 边际分析法是微观经济学分析和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基本方法。增量分析法是边际分析法的变型,优点:简便可行、十分实用。 (三)需求弹性理论 弹性是用来分析自变量的变化和因变量的变化之间关系的有力工具。 企业的一切决策都要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需求弹性是进行需求分析的最重要的工具,使需求分析得以定量化。(四)关于市场机制和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 有关市场机制和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也是管理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在各种投入要素之间保持最适度的比例关系。 (六)机会成本的原理(以后书中的重点) 机会成本是把资源用于次好用途时所能获得的价值,只有用机会成本做决策,才能判断资源是否真正得到了最优使用。 (七)货币的时间价值 是指因放弃现在使用资金的机会,可以换取的按放弃时间的长短计算的回报。 三、管理经济学的决策准则 决策就是选择,就是从众多的方案中选择最优的行动方法。 最优方案就是最有利于企业实现自己目标的方案。 (一)企业的目标(长期、短期) 1、企业的短期目标: (1)投资者(2)顾客(3)债权人(4)职工(5)政府 (6)社会公众(7)技术改造 企业的短期目标是多样化的。利润虽不是企业唯一的目标,但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短期内可放弃或减少对利润的追求,而致力于其他其他目标的实现。 2、企业的长期目标:实现企业长期利润的最大化。 企业价值:是企业未来预期利润收入的现值之和。(企业价值是能反映长期利润大小的概念) 企业价值 由于利润等于总销售收(TR)减去总成本(TC),上述方程式又可表述为 企业价值= 1 (1) n t t i t TR TC i = - + ∑ 式中, t TR是企业在第t年的总销售收; t TC是企业在第t年的总成本。 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关系:对短期目标的设计和安排要服从于长期目标。

管理经济学知识总结讲解学习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企业行为的经济性: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节约和效率而带来的经济利益,即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所形成的效益。 边际产出递减原理: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经济系统随着投入要素的增加,产出的数量随之增加,但并不是与投入成等比例增加,而是以某种递减的比率增加,即边际产出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产出递减规律。 边际收益递减: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随着投入生产要素的增加,其收益是以递减的比率增加的。 边际效用递减:随着消费品供应量的增加,消费者满足的增加程度是不断下降的。 均衡:指获得最大利益的资源组合和行为选择 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供给: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市场均衡:指市场上各种对立的、变动的量旗鼓相当、力量大体相等,从而使市场供需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静止状态。 总效用:消费者某一时期从消费一定量的商品中得到的全部满足称为总效用。 边际效用:由一个单位消费量的变化而引起的总效用的变化量称为边际效用。 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预算曲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需求的价格弹性:指某商品的价格每变动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需求的收入弹性:指某种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与消费者收入相对变动的比率。 需求的交叉弹性:指一种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与另一种商品价格相对变动的比率。 生产函数: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组合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短期:指企业在此期间内,某些投入要素数量不变,显示静态,如厂房、机器设备等;而另一些投入要素数量不断变化,显示动态,如劳动力、原材料等。 长期:指企业在足够长的时间里,所有投入要素的数量都发生了变化,不存在不变要素。总产量:指企业投入的生产要素所能产出的产品总量平均产量:是总产量除以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得之商。 边际产量:表示某一投入要素一个单位量的变化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化量。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变。增加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开始时会使该要素的边际产量增加,增加到一定量之后,再增加该要素的投入量就会使边际产量递减。 成本函数:反映成本与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函数即为成本函数 总固定成本:主要是短期内无法避免的、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总变动成本:指企业在可变投入要素上支出的全部费用。总成本:是总固定成本与总变动成本之和。 机会成本: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决定采用某一方案就要放弃其他方案。在被放弃的各方案中所能得到的最大收益就是所选择方案的机会成本 边际成本递增规律:当成本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再增加产量成本反而会大幅度地上升。这就是边际成本递增规律。 市场结构:指产品和劳务在市场上竞争关系的构成和组合。 短期产量决策:指企业根据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价格,在短期生产中确定出一个产量水平,使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国际经济学复习参考(2020

国际经济学复习指南 名词: 1、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 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对 象有国际贸易纯理论与贸易政策、国际收支、外汇理论、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经 济发展、经济一体化、开放经济的宏观调节、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指数等。 2、绝对利益:指在某种商品上,一个经济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 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若各个经济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 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3、比较利益:由托伦斯提出、李嘉图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 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 4、国际分工:是指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和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它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是社会分工从 一国国内向国外延伸的结果。各国对于分工方式的选择以及分工的变化,反映了彼此之间经济发 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各国经济联系的程度。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是国际市场产生的前提,而 国际市场则是国际分工的表现。(机工社445页) 5、贸易乘数:在开放条件下,对外贸易的增长可以使国民经济成倍增加,研究一国对外 贸易与国民收入、就业之间的互相影响,描述了在开放经济体系内部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其政策含义:一国出口收入应更多的购买国内产品,如果出口收入中较大部分用于进口,则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较小,反之较大;因此当需求倾向不变时,出口收入的增量应尽量少用 于进口,这样可以扩大出口对经济的刺激作用。(395-396)

略论经济法的定位(一)

略论经济法的定位(一) 内容提要:经济法是一门新兴的法律部门,对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法的定位进一步进行探索,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同时还具有实践意义。解决经济法调整对象问题必须探索一条新的路径,这条新的路径就是经济法的宗旨。经济法的宗旨是保障政府有效干预经济运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在保障政府有效干预经济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关系。关键词:经济法、定位、调整对象、宗旨经济法是一门新兴的法律部门,虽然在中国已有二十年的发展历史,但关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以及经济法的地位问题,在法学界以至在经济法学界至今仍有不同的认识,这种不同认识的存在对经济法学的发展以及对经济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作用的发挥都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对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法的定位进一步进行探索,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同时还具有实践意义。探讨经济法的定位,其核心问题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问题,确立了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的体系、地位、作用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关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在整个法学界以及整个经济法学界都存在不同的观点,都存在激烈的争论,而且这种分歧和争论至今仍未平息。综观经济法学界,关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主要有国家协调说、国家干预说、国家调节说、经济管理和市场运行说等学说。虽然这些学说在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具体表述和所包括的具体种类上有所不同,但其中也有一些共识,而且这些共识已逐渐得到了经济法学界甚至整个法学界学者的认同。这些共识之处主要有: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特定的经济关系;这些经济关系主要包括市场规制关系(市场管理关系)和宏观调控关系。因此,可以说市场规制关系和宏观调控关系是经济法最主要的调整对象是经济法学界较为一致的观点。解决经济法调整对象问题必须探索一条新的路径,这条新的路径就是经济法的宗旨。经济法的宗旨是经济法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是研究经济法学的逻辑起点,对经济法宗旨的研究贯穿于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始终,不深入研究经济法的宗旨就很难深入研究经济法学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如经济法的定义、调整对象、本质、体系、价值、原则、作用、地位、特征、制定与实施等。对经济法宗旨的研究是使整个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成为一个和谐、有机、统一整体的保障。经济法的宗旨就像一条主线,体现着研究者的核心思想与基本价值取向。在经济法学基础理论中,存在争议最大的莫过于对于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认识了。综观各种观点的差异,究其实质在于对经济法宗旨的理解上的差异,虽然学者在论述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时并没有相应论述其对经济法宗旨的认识,但在每位论者的思想中,都有对经济法宗旨的认识与理解,并且是按照这种理解去构筑自己的观点与体系的。因此,有学者指出:“经济法的宗旨,是研究经济法的调整范围和调整方式问题的指针,也是确定经济法调整的具体对象和基本方式的前提。”法学界一般认为,调整对象是划分法律部门的最重要的标准,其实,法律的宗旨是划分法律部门更为根本、更具决定意义的标准。因为,调整对象只回答了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而并没有回答如何以调整对象为标准进行划分的问题,而后者才是更重要的。因此,从更根本的角度来说,法律的宗旨是法律部门划分的决定因素。关于这一点,从中外学者给经济法下定义的方式中,就足可见经济法宗旨对于确立经济法调整对象的重要作用,德国“集合说”的代表人物努斯鲍姆(Nussbaum)认为,经济法就是以直接影响国民经济为目的的规范的总体或集合。“组织经济说”的代表人物哥尔德密特(GoLdschmidt)认为,经济法就是为了改进生产而规制交易经济和共同经济的法。在国内学者的论述中,也有许多是以经济法的宗旨来阐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的,如“国家干预”说认为:“经济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失灵而制定的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也有学者认为:“经济法是国家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系。”根据史际春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法律部门划分的传统理论已经走到了尽头,应该按社会活动的领域和法律调整的宗旨来划分法律部门。史教授提出了新的法律部门的定义模式:“给部门法下定义就是为了某某目的而规范某类活动,调整在此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由此,

人事管理经济学复习要点

人事管理经济学考试要点 导言: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延期报酬理论和锦标赛的异同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战略伙伴角色,根本角色是服务公司的战略发展;变革创新的倡导者,需要与其他部门多沟通;行政专业角色,懂的一定的专业技能;员工角色保护者,帮助员工发展; 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资源配置与激励问题研究的问题:招募与雇佣、流动与裁员、激励报酬、团队、考核、授权 延期报酬理论:企业在开始的时候支付员工以低于其所值的工资,而在工作末期支付高于其所值的工资,陡峭的年龄-工资剖面曲线就可能起到积极激励效果。【注】延期报酬是职业生涯理论的核心思想。 锦标赛理论:主张通过晋升来激励员工。区别:后者强调个体间的相互比较;前者不依赖于人与人之间任何形式的比较;后者集中于与晋升相联系的报酬变动;前者强调激励方案体现为收入增长超过产量增长。PS:两种方案可以在同一企业同时实施。与特定岗位结构相联系的薪资级别,可由锦标赛理论建立模型进行分析。通常,后者用于激励年轻的管理人员;前者用于激励中层管理人员。 第一章:雇佣员工的原则,雇佣员工的影响因素,教育能够成为筛选员工的前提条件 雇佣员工的原则:成本效益最好的劳动力;工资/产量最低。 雇佣员工的影响因素:企业的财务状况、机器成本、风险成本。 教育能够成为筛选员工的前提条件:获得文凭的能力和其所在工作中的绩效高度相关,越能读,越能吃苦,责任心强、教育水平较高者的成本能够为其较高的生产率所弥补。 第二章:道德风险和计算题 道德风险: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的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或者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是所采取的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 第三章:雇佣需求:完全竞争市场的含义,买方垄断市场和卖方垄断市场,规模效应,替代效应,需求弹性,希克斯马歇尔需求定理,劳动需求的影响因素 雇佣需求:包括劳动力需求和派生需求,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量,是企业雇佣愿意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派生需求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又称“引致需求”。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因素,宏观因素:社会生产规模大小、国家经济体制、产业结构状况、科学技术进步微观因素:企业生产

管理经济学(一)论文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专科) 2012-2013年度秋季学期期末(2013.3)《管理经济学(一)》 主讲教师:卿志琼 学习中心:河南安阳奥鹏学习中心专业:市场营销 姓名:高建学号:成绩:___________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论边际分析法与管理决策 2、供求规律与价格预测研究 3 4 5 6 7 8 9 广 1 2、 3 3〕……。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 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论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摘要】生活中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之间总存在一定的关系,这是什么关系呢?在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七版中给出了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也举了例子证明,但是没有做出充分的研究,本文用数学知识严格论证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从数学角度深层次的剖析了生活中存在的现象,解释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关系的经济问题,得出一般性关系结论,反过来我们又可以用这个结论来做出合理正确的经济决策,获得最大利润。 【关键词】需求价格弹性;总收益;生活应用 一、 1 通常, 记为Ed 2 3 4 |Ed|<1 1 2 3、购买商品的支出在人们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弹性就大;比重小,弹性就小。 4、商品用途的广泛性。一种商品的用途越广泛,它的需求弹性越大,反之越小。 5、时间因素。同样的商品,长期看弹性大,短期看弹性小。因为时间越长,消费者越容易找到替代品或调整自己的消费习惯。 三、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由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可以总结出以下的规律:

1经济法基本特征

1经济法基本特征 1经济法作用于市场经济,直接调整特定的经济关系,调整的目标是节约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运营效率;2经济法要反应经济规律。3经济法是经济政策的法律化。4经济法运用的是法律化的经济手段5经济法追求的是总体上的经济效益 经济法的规执行 是指在调整的目的和手段方法,经济法所具有的将积极的鼓励,促进与消极的限制,禁止相结合的特性, 重要性----现代性 经济法产生所对应的经济发展阶段,不是传统的近代市场经济,而是现代市场的经济。(1)产生基础1经济基础是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以及需由新兴部门法加以解决市场失灵等问题的存在。2社会基础,社会的多元化和抽象化,社会成员之间的互赖运动的强化由此导致的社会公益保护的虚化,以及社会中间层的迅速发展。 (2)制度建构1制度形成上的现代性,经济政策是经济法制定的前提和基础2制度实施上的现代性,经济法制度的自足性,经济法与程序法熔于一炉3制度实施上的现代性,经济法主要有法院以外的主体来实行 2宏观调控的目标,主要包括的方面 (1)总量均衡。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宏观经济总量最基本的平衡。 (2)结构优化。衡量经济结构优化与否的标志,主要是宏观经济的效率和公平 (3)就业充分“最低可持续失业率”的概念来描述可以长期持续的最高就业水平 (4)国际收支平衡可以在小范围内短期之内出现顺差逆差,若长期出现顺差逆差,则该经济体是有问题的。 3宏观调控手段;财政调控,税收调控,金融调控和计划调控等。 4市场规制权通常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所有市场统一适用的规制,主要是指对竞争行为的规制,如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制,限制竞争行为规制 5经济法是调整现代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简单的说经济法就是调整调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6问题定位的概念 所谓“问题定位”就是必须从社会经济事实出发尤其要从人类的经济行为所带来的问题出发根据解决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需要来确定经济法所要调整的对象领域、目标、以及调整的方法。 7两个失灵 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妨碍竞争,外部效应、公共物品、倍息偏在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从而使市场的无形之手难以有效的发挥作用;与此同时注入公平分配,币值稳定等问题,也是市场经济不能解决的,这些都会导致市场失灵问题,为此应引政府之手解决市场问题。8市场失灵与宏观调控 市场失灵----结构失衡----经济失衡----宏观调控----政府失灵----依法调控-----宏观调控法 9市场失灵与市场规制 市场失灵----竞争失效----市场失效----市场规制----政府失灵----依法规制----市场规制法 10经济法的基本特征 经济法作用于市场经济,直接调整特定的经济关系,调整的目标是节约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运营效率。

最新管理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市场供求及其运行机制 第一节需求 需求和供给是构成市场的两个基本因素。 一、需求量 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并能购买得起的某种产品或者劳务的数量。 一定时期,一般指一年; 一定条件,指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如产品价格、消费者收入以及消费者爱好等)。 二、影响需求量的因素 1、产品的价格。产品价格上涨,其需求量就会减少;产品价格下跌,其需求量就会增加。反比关系。 2、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收入提高,需求量就会增加;消费者收入水平下降,需求量也就减少。正比关系。 3、相关产品的价格。相关产品分为替代品和互补品。替代品,产品的价格上升,替代品的需求量就会上升;产品的价格下降,替代品的需求量就会下降;替代品之间成正比关系。互补品,产品的价格上升,互补品的需求量就会下降;产品的价格下降,互补品的需求量就会上升;互补品之间成反比关系。 4、消费者的爱好。 5、广告费。 6、消费者对未来价格变化的预期。如果价格看涨,需求量就会增加;如果价格看跌,需求量就会减少。 三、需求函数 需求量就是影响它的诸因素的函数。 需求函数就是需求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式。 Qx = f(Px , Py , T , I , E , A , …) Qx,为对某产品的需求量; Px,为某产品的价格; Py,为替代品(或者互补品)的价格; T,为消费者的爱好; I,为消费者的个人收入; E,为对价格的期望; A,为广告费。 题【例1-1】,略,重点,p15

四、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是假设在除价格之外其他因素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反映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或QD= f(p)。 见【图1-1】,p15 个人需求曲线,表示单个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行业需求曲线,表示市场上全体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总数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企业需求曲线,表示全部顾客愿意向该企业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需求量的变动规律,价格上涨,需求量就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就增加。 为什么?这是因为: 1)由于价格降低,消费者用同样的钱可一个买到更多的东西; 2)原来因为价格贵买不起的消费者,也来买了; 3)过去因为价贵使用替代品的消费者,现在因为降价也来买了。 所以价格下降会导致需求量的增加。同样道理,价格上涨,需求量就会减少。 五、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和需求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需求是指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数,它是一个需求表,或一个方程,或一个需求曲线。 需求量的变动,如果非价格因素不变,从而需求曲线维持不动,这时,由于价格变动而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称为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如果非价格因素发生了变动,从而导致需求曲线发生了位移,这种变动就称为需求的变动。 第二节供给 一、供给量 供给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并有能力提供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二、影响供给量的因素 1、产品的价格。价格上涨,供给量就会增加。正比关系。 2、产品的成本。如果产品的价格既定,成本越高,利润越少,从而企业的供给量也就减少。反比关系。 3、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价格看涨,就会多生产。 三、供给函数和供给曲线 供给函数就是供给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表达式 Qs = f(P , C , E , …)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考试大纲习题精解(绪 论)【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国际经济学 【考点】国际经济学 【解析】国际经济学是指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来研究国际经济活动与国际经济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在国际经济范围中的延伸及应用,是整个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国际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 2.开放经济 【考点】开放经济 【解析】开放经济也称“开放型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与世界市场或外地市场有着密切联系(如存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往来)的经济。在开放经济中,存在着一定规模的进出口贸易流或资本流,要素、商品与服务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成为各国的主流选择。 3.国际分工 【考点】国际分工

【解析】国际分工即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它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社会分工从国内向国外延伸的结果。各国对于分工方式的选择以及分工的变化,反映了彼此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各国经济联系的程度。主要有产业间、产业内、垂直、水平以及不同要素密集度之间的分工等类型。 二、论述题 试述国际经济学的产生、对象及方法。 【考点】国际经济学的产生、对象及方法 【解析】(1)国际经济学的产生 国际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国家之间经济往来频繁,国家成为国际经济往来和活动的主体,便产生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即国际经济活动与国际经济关系。而当国家的经济活动以国际为背景时,为了探讨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在联系,就有必要产生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国际经济学是经济的一般理论在国际经济范围中的延伸和应用,是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来研究国际经济活动与国际经济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整个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2)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①国际贸易纯理论研究 以生产要素国际间不能流动为前提,在排除政府和其他人为干预以及货币因素的情况下,研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利益的分配和贸易模式等问题,其基本内容是纯理论探讨。 ②国际贸易政策研究 贸易政策在多数情况下是以各种垄断因素对自由贸易实行的某种限制,也包括政府为鼓励自由贸易而制订的政策,这些政策从而对经济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章节题库】(内外均衡理论)【 圣才出品】

第10章内外均衡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支出调整政策 【考点】支出调整政策 【解析】支出调整政策是指通过影响国内收入和国内总支出,或者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收缩或扩张国内投资和消费总需求来调控国内总供给与总需求以达到内部均衡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支出调整政策主要由凯恩斯理论所表明的需求管理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成。通过实施支出调整政策可达到相对于收入而改变支出水平的目的。 2.支出转换政策 【考点】支出转换政策 【解析】支出转换政策是指能够影响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通过改变支出构成而使本国收入相对于支出增加的政策,主要包括:汇率政策、关税、出口补贴、进口配额限制等直接管制措施。狭义的支出转换政策指汇率政策。 3.丁伯根法则 【考点】丁伯根法则 【解析】丁伯根法则是指由丁伯根提出的关于国家经济调节政策和经济调节目标之间关系的法则。其基本内容是,为达到一个经济目标,政府至少要运用一种有效的政策;要实现n个经济目标,必须具备n种政策工具。该法则为用不同政策配合同时实现内外均衡提供了

依据。 4.米德冲突 【考点】米德冲突 【解析】米德冲突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单独使用支出调整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或支出转换政策——汇率政策、关税、出口补贴、进口配额限制等直接管制措施来追求内、外部均衡,将会导致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则为解决米德冲突,同时实现内外均衡,两种政策工具必须配合使用。 5.内外均衡 【考点】内外均衡 【解析】内外均衡是指英国经济学家米德的“两种目标,两种工具”的理论模式,即一国如果希望同时达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目标,则必须同时运用支出调整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两种工具。内外均衡是指国内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足以保证非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也即非贸易品市场处于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来实现资源的充分配置、物价稳定,同时可以获得有保证的经济增长。对外均衡是指经常项目收支平衡,也即贸易品的供求处于均衡状态。 二、简述题 简述内外均衡理论的基本思想。 【考点】内外均衡理论 【解析】内外均衡理论是指米德的“两种目标,两种工具”的理论模式,即一国如果希望同时达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目标,则必须同时运用支出调整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两种

李昌麒《经济法学》-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复习笔记(圣才出品)

第三章经济法的价值理念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现行金融立法存在缺陷,在实践中产生诸多问题,这种缺陷的核心在于立法中基本价值理念的缺失。本章将对有关经济法理论和价值的问题展开讨论。 二、研究文献综述 1.法的理念与价值间的关系 就学界来看,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 (1)同质说或不加区分说。这种学说将理念和价值理念在同一语义上使用。 (2)主客观异质说。这种学说认为法的价值和法的理念是两个不同范畴,不可混用。属于主观评价与判断的东西不应该归属于价值范畴,而是属于理念的范畴。 (3)不同层次关联说。这种学说认为法律的理念应该是高于价值的一个上位概念,经济法理念不仅对经济法价值具有统摄和引领功能,而且其内涵比经济法价值要更为丰富。 2.经济法理念及其体系构成 (1)经济法理念研究的发展阶段 ①第一个阶段是1995年以前,属于经济法理念研究的雏形期。 ②第二个阶段为经济法理念研究的初始期(1996~2000年)。 ③第三个阶段为经济法理念研究发展期(21世纪后)。 (2)经济法理念的界定 学界对经济法理念的表达方式尽管不同,但对其本质的把握则趋同,均强调其精神性、主观性和高度概括性等特点。

(3)经济法理念的体系构成 ①经济法单一理念与多元理念之争 目前在经济法理念的研究上存在的是“一元论”、“二元论”与“多元论”并存的局面。 a.一元论 一元论认为经济法的理念是经济社会化条件下的实质公平正义,其核心内容是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在经济社会化条件的实质公平正义下,经济自由、经济效益、经济秩序(包括经济安全)等都是其不同的表现形式。 b.二元论 二元论认为经济法理念应定位于平衡协调与社会本位这两个方面,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融通,是贯穿于经济法理论与实践中的灵魂所在。 c.多元论 多元论认为经济法理念是多元的,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包括以人为本、平衡协调、社会责任本位、可持续发展和适度干预等等。 ②经济法理念的层次性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经济法的理念具有上下位之分,也有学者认为经济法理念之下还可细分实体性理念和程序性理念。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具体的部门法理念无法上升为一般意义上的法理念。 3.经济法价值及其理论言说 (1)经济法价值研究的发展 进入21世纪后,与经济法价值有关的学术专著和论文数量飞速增长。代表著作有穆虹的《经济法价值研究》与胡光志的《人性经济法论》。

管理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管理经济学知识点汇总(行管版)一.绪论: 1、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 2、经济模型:由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构成,通过建立经济模型来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可达到科学地进行经济预测和经济决策的目的。 3、边际分析法:是微观经济学分析和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基本方法,是一种正确的决策思想,用其衡量一个方案或一项活动是否有利,就是要把这个方案或活动引起的额外成本(边际成本)与引起的额外收益(边际收入)相比,如果后者大于前者,就是有利的,否则就是不利的,这种决策方法体现了向前看的决策思想。 4、机会成本:是指资源用于其他的、次好的用途所可能得到的净收入,只有用机会成本做决策,才能判断资源是否真正得到了最优使用。 5、会计利润:等于销售收入减去会计成本的差额,它反映企业通过经营增加了多少货币收入,会计师计算会计利润的目的是报告企业的盈亏情况,以便投资者作为投资、政府作为征税的根据等。(会计利润=销售收入—会计成本) 6、经济利润:等于销售收入减去机会成本的差额,经济利润大于零,说明资源用于本用途的价值要高于其他用途,资源配置较优;否则,说明本用途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因此,经济利润是决策的基础。(经济利润=销售收入—机会成本) 7、正常利润:经济利润为零时,企业的利润。指业主如果把他在本企业的投资用于其他相同风险的事业所可能得到的收入,即为吸引企业主在本企业投资而必须给他的最少的报酬,它属于机会成本性质。 8、外显成本:是指企业实际的支出,通常能在会计帐上表现出来。 9、内含成本:是指非实际的支出,是会计帐上未表现出来的开支。(内涵成本=机会成本-外显成本) 二.市场供求及其运行机制 1、需求量: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并能购 买得起的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2、影响需求量的因素 产品价格(↑↓)、消费者收入(一般的,↑↑)、相关产品价格(替代品价格:↑↑;互补品价格:↑↓)、消费者爱好、广告费用(一般,在限度内↑↑)和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一般,价格看涨,需求量↑)等。 3、需求曲线:是假定需求函数中的非价格因素不变,反映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表达式,或QD=f(p),需求曲线具有自左向右下方倾斜的规律。可分为个人、企业、行业三种需求曲线。 个人需求曲线:表示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行业需求曲线:表示市场上全体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总数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行业需求曲线可由行业内各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横向相加求得。 企业需求曲线:表示某个企业全部顾客愿意向该企业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