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城市边缘区新型城镇化空间整合的组团模式_基于宁波的案例研究_胡道生

大城市边缘区新型城镇化空间整合的组团模式_基于宁波的案例研究_胡道生

大城市边缘区新型城镇化空间整合的组团模式_基于宁波的案例研究_胡道生
大城市边缘区新型城镇化空间整合的组团模式_基于宁波的案例研究_胡道生

48

大城市边缘区新型城镇化空间整合的组团模式

———基于宁波的案例研究

胡道生

1

宗跃光

1

邹婕羽

2

(1.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江苏南京,

210093;2.宁波市城乡规划研究中心公共政策研究室,浙江宁波,

315042)【摘要】我国城市化已进入空间、生态、有效投资等多重约束的发展阶段,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是新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大城市边缘区是农村聚落形态与城市社区的交错地带,空间变动活跃,发展潜力大,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而边缘区现行的乡镇空间组织模式面临很多问题,难以承载城市功能扩散要求,这是我国大城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命题。我国东部沿海大城市在率先转型的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优化提升中心城边缘区发展空间,传统的以乡镇为空间单元的组织模式弊端凸显,边缘区空间组织模式研究极为迫切。以东部沿海城市宁波为例,在对大城市边缘区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宁波中心城边缘区的发展背景与要求,探讨边缘区整合提升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出边缘区空间整合的组团模式的选择方法、布局、空间整合及管理策略。【关键词】层次分析法;中心城—组团;空间布局;宁波【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71058);宁波市政府重点调研课题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我国城市化进程开

始面临着土地成本升高、生态环境恶化等困境。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提升是加快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

健康发展的关键(方创琳等,

2011)。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应“提高城镇化质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因地制宜探索新型城镇化的不同发展模式。

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地区,在多元因素的驱动

下,城乡空间已呈现都市区发展的新阶段(胡道生,2010),都市区内部结构呈现多核心、一体化趋势。大城市边缘区是农村聚落形态与城市社区的交错地带,空间变动活跃,发展潜力大,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发展基础好、条件优越的城市边缘区通过功能整合可成为大城市新兴经济、宜居生活、产业调整的重要空间,承担大城市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载体功能。然而,边缘区传统的乡镇空间组织模式面临很多问题,难以承载城市功能扩散要求,如何进行边缘区空间整合与提升是我国大城市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命题。

1

研究对象、

空间特征与技术路线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正处于城市化快速

推进中的宁波市为例。现状宁波中心城区外围依托大型区域性交通设施,特别是港口、空港、铁路、高速公路等高等级交通设施布局工业、物流等功能用地。依托“三江六岸”的滨水地区布局公共服务和居住用地。城市近郊优越的自然山水和人文历史地区以及近郊城镇正逐步成为中心区功能拓展的承载区域。未来,在不同辐射空间及功能圈层上,城市功能不断拓展和外溢的趋势日渐明显。

从宁波大都市的发展诉求和趋势可以看出,今后城市空间的扩张、功能的完善、人口的疏解很大程度上将依托城市外围区域解决,都市区一体化发展至关重要。宁波中心城周边的镇乡主要包括:镇海区的澥浦镇、九龙湖镇,江北的慈城镇,鄞州的高桥镇、集仕港镇、古林镇、洞桥镇、姜山镇、云龙镇、东钱湖镇、邱隘镇、五乡镇、东吴镇、瞻岐镇,咸祥镇,北仑区的白峰镇、春晓镇和梅山乡(图1)。这些镇乡直接承接中心城功能辐射与空间拓展,是未来受中心城区城市化影响最大的镇乡,它们资源禀赋

49

条件不同,交通区位也有差异,人口集聚与主导产业等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也不尽相同。

图1宁波中心城周边乡镇

1.2空间发展诉求1.

2.1

功能疏解随着建成区规模的扩大,要避免功能布局和区位错位,造成功能和交通、环境等的不匹配,影响节点竞争力,应寻求更大空间疏解相应职能。1.2.2交通延伸

由于交通的网络化和快速化发展,通勤圈、休闲圈格局将逐步形成,城市内部节点之间的联动将加强,板块的功能整合加快,与周边城镇的协同合作更为迫切,急需轨道、快速路、高速路等区间性大通道网络体系的支撑。1.2.3产业整合

为了更好地促进产业、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未来宁波需充分发挥其自然、社会经济地域板块特征明显的优势,依照不同分工,承担相应功能,整合产业,集聚空间,谋划全域新发展。1.2.4

品质提升

宁波拥有独特的山江海岛资源和文化优势,要持续提升空间特色和品质,增加空间认知及归属感,增强城市魅力,构筑发展新优势。1.3技术路线

组团布局模式需因地制宜,通过科学方法为规

划制定、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因此需要设定研究的

影响因子、条件,探讨决策的可能,本文借鉴了决策科学中的层次分析法作为研究方法,综合对备选组团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对各镇的现状优势和未来潜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各镇成为外围组团的适宜度进行排序,为组团的遴选、确定奠定基础。本文选取人口与用地规模、经济竞争力、与中心城联系度(表1)作为评价因子,通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对各乡镇的优势进行排序,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及乡镇的现实发展趋势进行组团遴选,确定组团的空间体系与布局,在此基础上,提出组团空间整合的策略与政策建议。

2

组团布局与空间整合

2.1

备选组团现状评价

根据宁波市2012年统计年鉴及各镇相关数据

资料,在对中心城外围各镇概况梳理的基础上(表2),由层次分析法进行评分,最后得到各城镇的发展条件排序(表3)。

50

表1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备选组团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单位权重(%)划分标准等级得分自身基本要素

经济竞争力

与中心城联系度

人口规模万人

镇域用地规模km2

GDP亿元

人均GDP万元/人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

地方可用财政收入万元

工业生产总值万元

区位交通km

平均出行时间(公交)min

平均出行时间(私家车)min

14

28

58

33

67

18

37

18

14

13

14

58

28

≤21

2-32

3-43

4-54

≥55

≤301

30-502

50-803

80-100

≥1005

≤101

10-202

20-303

30-604

≥505

≤31

3-52

5-83

8-154

≥155

≤21

2-52

5-103

10-204

≥205

≤100001

10000-3000002

30000-500003

50000-1000004

≥1000005

≤100001

10000-2000002

200000-3000003

300000-5000004

≥5000005

≥251

20-252

15-203

10-154

≤105

≥1501

120-1502

90-1203

60-904

≤605

≥601

50-602

40-503

30-404

≤305注:综合得分区间为[1,5];其中,各层级评价因子的相对权重,由层次分析法的判断矩阵及模型一致性验证计算得出。

51

表2

各镇现状主要指标一览表(2011年)

名称

自身基本要素

经济竞争力

与中心城联系度人口规模

(万人)

镇使用地

规模

(km 2)

GDP (亿元)人均GDP

(万元/人)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地方可用财政收入(万元)工业生产总值(万元)空间距离(km )平均出行时间(公交)(min )平均出行时间(私家车)

(min )慈城 6.76102.5713.5 2.0 5.455890011512001410031九龙湖 3.1965.313.4 4.2 2.9210006684671811034澥浦 4.1424.118.4 2.02 3.1250004630972312037大榭 2.316.613056.2 2.7705310269004017060白峰 4.53110.4 5.45 1.2 1.973205035915.517056春晓 2.0475.8157.35 2.46210769774717057梅山 1.8632.8 2.24 1.2 2.152186984562.722078咸祥 2.825813.23 4.69 3.58138997081241.318068瞻岐 2.63948.2 3.12 1.9910234396163515052邱隘 3.9322.8231.78.0711.183692221444610.16019五乡 2.854848.116.88 4.4961530401023107028东吴 1.688020.111.96 2.1408101666542011033东钱湖镇 4.6523030.0 6.45 4.031141881746857.87027云龙 2.584036.214.03 3.3754618314995128027姜山7.818561.87.9111.39646494764109.27024洞桥 2.183117.27.89 1.91255301352341811031古林 5.524757.210.3623.686452043291018.39026集仕港 3.834946.212.067.195275739971412.27020高桥 5.01

53

44.4

8.86

5.76

68285

343019

11.8

50

17

表3

外围城镇现状评价表

名称自身基本要素

经济竞争力

与中心城联系度

人口规模

镇域用地规模GDP 人均GDP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地方可用财政收入

工业生产总值空间距离公交平均出行时间私家车平均出行时间综合得分

排名

姜山5453444545 4.23661东钱湖4543252545 4.09942邱隘3144433455 4.09563古林5254544345 4.04064五乡2245244545 3.96645集仕港3244344445 3.87826云龙2244244445 3.78167高桥5344344435 3.7288慈城5521345434 3.3789东吴1324232234 2.955210九龙湖3322222334 2.882411洞桥2123122334 2.701812澥浦4111224224 2.242213白峰4511112312 1.87514大榭2155211111 1.74915春晓2323212112 1.740616瞻岐2412122112 1.669217梅山1211212111 1.180619咸祥

2

3

2

2

2

2

2

1

1

1

1.5138

18

备选城镇在空间上呈现为四大类型,

九龙湖、澥浦、慈城构筑北部沿山生态产业镇乡;白峰、春晓、梅山、大榭、咸祥、瞻岐依托滨海产业带形成东部沿海新

兴海洋产业镇乡;东钱湖、云龙、姜山等代表东南部近

郊临山生态产业镇乡;古林、集仕港、高桥形成西南部平原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镇乡。

52其中,姜山、东钱湖、邱隘、古林最具潜力,排位

靠前,主要依托与中心城区的便捷联系,且自然环境优良,其产业发展、人口集聚、设施建设等都与宁波中心城紧密联系。

五乡、集仕港、云龙、高桥、慈城紧随其后,通过绕城高速、杭州湾跨海大桥连接线、杭甬高速等大通道,成为宁波临空经济区、现代都市产业区、古镇旅游和品质居住的功能疏解空间。

东吴、九龙湖、洞桥、澥浦的竞争力处于第三阶层,以沿山生态型产业为主导,兼顾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北部和南部承接中心城功能外溢的城镇。

东部滨海的白峰、大榭、春晓、瞻岐、咸祥、梅山排位较后,为滨海乡镇,基本位于城市末梢,与中心城区的交通联系较弱,目前与中心城的互动发展受到一定制约(表4)。

表4各乡镇现状得分分布情况

分段名称得分

第一阶层姜山、东钱湖、邱隘、古林 4.04 4.23

第二阶层五乡、集仕港、云龙、高桥、慈城 3.38 3.97

第三阶层东吴、九龙湖、洞桥、澥浦 2.24 2.96

第四阶层白峰、大榭、春晓、瞻岐、咸祥、梅山 1.18 1.88

根据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定量与定性评价,处于第一、第二阶层的乡镇现状优势比较明显,可纳入未来外围组团体系进行考虑;第三、第四阶层的乡镇则应结合其具体定位及政策导向等实际情况,谨慎筛选判断。

2.2组团布局

由于以上各备选组团借由定量的指标评定体系对其发展潜力进行判断,除此以外还应结合相关政策倾斜及未来规划定位及主要特色定性评价其未来发展(林琳,2006)。因此,可将核心区外围的传统优势城镇经过规划发展,培育成宁波未来发展节点———中心城外围地区组团。

根据排序,在优势城镇中,最适合作为中心城外围组团的是东钱湖、姜山、邱隘、古林四个镇。其中邱隘位于江东区与鄞州区交界处,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未来属东部新城规划范围,可选择东钱湖、姜山、古林三镇。在第二梯队中的集仕港、高桥、云龙、五乡、慈城中,五乡镇因处于宁波中心城外围重要的生态保护带上,不适宜作为外围组团发展。

第三梯队中的九龙湖、澥浦、东吴、洞桥四个镇竞争力相对较弱,按筛选原则原不应作为组团待选城镇。但与前两个等级的优势城镇不同,该四个镇均以独特的山水空间为特色。其中九龙湖镇已经建成九龙湖旅游度假区,并与澥浦镇旅游资源整合发展,具有相对较好的基础,可将九龙湖和澥浦选择为城市北部以山水旅游为特色的组团。

第四梯队的白峰、春晓、梅山、咸祥、瞻岐五个镇中,因有国家级梅山保税港区的政策支持,在进口商品贸易、临港装备制造、集装箱贸易等产业上具有较大优势。随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获批为国家战略,宁波市对象山港区域整体空间保护与利用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可考虑作为宁波滨海区域的组团(表5)。

表5近期宁波中心城外围组团

组团所含乡镇

集仕港组团集仕港、高桥、古林

姜山组团姜山

东钱湖-云龙组团东钱湖、云龙

慈城组团慈城

九龙湖-澥浦组团九龙湖、澥浦

东部滨海组团春晓、梅山、瞻岐、咸祥、塘溪

因此,宁波未来将形成“三片六组团”的空间结构,在发挥中心城核心主导功能的同时,发展外围组团,强化组团式多中心的布局,

使空间结构更趋

于合理(图2)。

图2近期宁波中心城外围组团空间布局示意图

53

2.3

空间整合

各组团可分别承担中心城人口与产业疏解,结合自身发展基础,突破传统的以乡镇行政界线为边界的规划手法,以城镇组团为规划研究对象,对现

有产业及空间进行整合和提升(甄峰,

2007),统筹配置各项设施,推进组团中心建设,形成中心城外围的活力节点,从而提供生活居住、郊野休闲、产业集聚等功能(表6)。

向东是宁波城市最具潜力的战略发展方向。

向东的发展需要明确“大滨海”概念,将北仑滨海新

城与鄞州大嵩片进行统筹一体化考虑,作为新的宁波东部滨海组团。整理片区内可利用的空间资源,以具有相对优势的空间条件来吸引产业落户,通过产业的发展壮大带来人口的集聚,进而促进整个片区产业、空间、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向西是最具活力的战略发展方向。向西发展

需要明确集仕港组团在宁波中心城西部的功能定位,按照近期融入中心城的规划思路,及时结合重大区域基础设施和交通布局,调整产业与人口空间规划布局及增长方式,为都市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预留空间。

南向和北向是中心城空间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向南部发展有利于拉大中心城结构,使奉化未来能更好的融入中心城区。因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车以及北部丰富的生态、人文资源,北向将是未来宁波中心城重要的经济流向。南部姜山组团、东钱湖—云龙组团和北部九龙湖—澥浦组团、慈城组团土地存量相对较充足,土地开发潜力巨大,可以接纳中心城外溢功能。

表6

外围组团整合发展策略

组团

规模(至2020)整合策略与发展引导

集仕港

人口:29万建设用地:35km 2

对接海曙区西扩和鄞南中心,建设商务办公、

企业总部、城市住区、科研创新基地、大型仓储卖场等区域性服务业,依托鄞州大道和绕城高速出入口发展物流配送和专业市场功能,融合空港产业和配套服务、区域公共服务和生态住区于一体的宁波空港新区。为中心城未来发展预留用地。

慈城

人口:15万建设用地:12.3km 2

坚持保护老城、建设新城的发展模式,形成以科举文化、慈孝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典范;承接中心城生产制造业,未来发展以新型智能装备、节能环保、健康产业、精密制造等为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九龙湖—澥浦

人口:10万建设用地:8.3km 2

打造集生态度假、观光游憩、

娱乐运动、乡村旅游、休闲养生、商务交流、景观房产、宗教旅游、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城郊旅游度假综合体。九龙湖、澥浦两镇统筹发展,承担中心城与化工区间生态隔离功能。

东钱湖—云龙

人口:24万建设用地:24.5km 2深度融合东钱湖—云龙,整合零散工业,通过对企业的改造提升和科技创新,提升二产层次,重点发展三产。在综合平衡资源环境保护和建设开发的基础上,寻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旅游度假区开发的新模式;交通上紧密联系中心城,成为中心城重要的休闲度假区。姜山

人口:10万建设用地:8.5km 2

对接鄞州南部核心和宁波中心城,依托鄞州工业园区打造机械电子、现代建材、通信线缆等为主的高新电子技术企业集聚地,宁波南部的宜居宜业的工贸小城。东部滨海

人口:30万建设用地:28km 2

保护片区生态安全格局,整合现状空间,梳理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强与中心城交通的衔接,以具有相对优势的空间条件来吸引产业落户,通过产业的发展壮大带来人口的集聚,进而促进整个片区产业、空间、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中心城—外围组团的空间布局和整合发展中

要加强以下方面:中心城与外围组团之间必须有明确的生态隔离(赵钢,2009),阻止中心城与组团粘连、蔓

延;组团在规划之初必须确定规模,确立发展边界,组团与组团间设置生态隔离;组团须在中心城1h 通勤圈内,可通过轨道交通作为中心城与组团间的联系,并沿轨道交通对城市进行有机疏散。

3

组团管理体制建议

3.1

探索成立组团管委会

突破乡镇管理体制的缺陷,调整行政管理体

制,根据研究提出的组团空间布局,成立相应的组团管委会。组团内各镇、乡、单元区块的发展应充分按照全区域发展的大局,摒弃原有的“小而全”的发展思维模式,从组团区域的整体考虑出发,对组

54

团内的各种资源要素进行综合配置,

做到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和公共事业规划建设的统一和共享。加大土地利用、审批管理、执法管理、行政管理、财政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创新,赋予组团管委会在经济、城镇管理和社会事业等方面部分区级管理权限,提高其集聚和辐射能力,更好地促进组团发展。3.2

强化组团发展的规划统筹

完善组团规划体系,着眼于统筹发展要求,从

更高层次、更高标准上编制组团总体规划、土地利

用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或产业发展规划),实现“三规”合一。加快配套完善公共设施、道路交通、环境保护等重要的专项规划,强化对组团发展的规划统筹和资源整合。建立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建设城市型社区,有序引导人口向组团中心集聚。制定和完善各项优惠政策,加速推进组团承接中心城外溢产业功能和组团特色产业发展,建立坚实的产业支撑,增强组团发展基础与动力。

3.3完善政策激励措施

建立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投融资体制,加大组团投资建设力度。推进组团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投资机制,保证组团建设资金有稳定的来源。合理确定考核指标及各项指标的分值,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组团发展激励机制。推行大学生和各类优秀人才购买限价房政策,加快与就业、置业人口相关联的人口集聚;优化区域就业、创业环境,加快发展各类服务平台,大力引进知识型人才和高级技工。

4结论与讨论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中心城边缘区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本文提出了边缘区从传统的乡镇空间组织模式转型为组团发展模式的现实必要性和可行的研究方法,提出边缘区空间整合的组团模式的选择方法、布局、空间整合及管理策略,从而探讨大城市“中心城—组团”发展模式的方法与实践。本研究认为:

(1)以乡镇为空间单元的大城市边缘区空间组织问题凸显,中心城—边缘区组团发展模式能较好地适应大城市在快速城市化下对空间、生态、集约、弹性等方面的需要,也是解决边缘区乡镇发展水平受限、设施配套低下、违法建设多样、难以融入中心城等诸多问题的有效途径;

(2)组团布局必须因地制宜,通过科学方法为规划制定、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因此需要设定研究的因子、条件,探讨决策的可能,本文借鉴了决策科学中的层次分析法作为研究方法,较好地解决了组团选择、空间布局等问题;(3)为加快组团发展步伐,必须明确组团地位,强化组团协同发展理念。组团内各镇、乡、单元区块的发展应充分按照统筹发展的要求,从中心城整体空间结构与组织出发,科学确定组团的功能定位、产业引导、空间布局及设施配套,以利于整体提升;

(4)从乡镇组织模式到组团空间布局模式的转型是在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背景下,科学合理引导大城市边缘区发展、有效疏散中心城功能、实施边缘区空间整合和区域联动发展的有益探索。相关规划制定、空间协调、政府管治等将是今后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方创琳,王德利.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综合测度与提升路径

[J ].地理研究,2011,30(11):1932-1945.

[2]范凌云,雷诚.大城市边缘区演化发展中的矛盾及对策—

——基于广州市案例的探讨[J ].城市发展研究,2009(12):22-28,55.

[3]郭爱请,王月霞.城乡结合部特征及划分方法[J ]

,经济论坛,2004(1):132-135.

[4]胡道生,宗跃光.大城市都市区化与规划调控思路的转型[J ]

.城市规划,

2010(5):18-22.[5]胡道生,宗跃光,

许文雯.城市新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J ].城市发展研究,2011,(6):36-41.

[6]林琳,许学强.以中山市小榄镇为例探讨小城镇中心区位的变

迁[J ].经济地理,

2006(5):797-801.[7]宁波市城乡规划研究中心.宁波中心城外围组团发展规划研究

[R〗

.2012:16-21.[8]宁波市人民政府.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说明书

[R〗

.2006:8.[9]荣玥芳,郭思维,张云峰.城市边缘区研究综述[J ].城市规划

学刊,

2011(4):93-100.[10]谢林霞.浅析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特征[J ],时代经贸,

2010,163:45-46.

[11]赵钢,朱直君.成都城乡统筹规划与实践[J ]

.城市规划学刊,2009(6):12-17.

[12]甄峰,简博秀,

沈青.城市管治、区划调整与空间整合———以常州市区为例[

J ].地理研究,2007(1):157-167.[13]Alexandru B.Urban identities in peripheral spaces :the Carpathian

small towns in Romania [R].Annals of the University of Oradea ,

55

Geography Series ,2012(2):12-18.

[14]Burdack J ,Kappe E.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in Central

Europe and the Baltic States [R]//Geografiski Raksti ,2007,13(1):27-32.

[15]Charlesworth E.City edge :contemporary discourse on urbanism

[M 〗

.2005:56-60.[16]Erickson RA.The evolution of the suburban space economy [J ].

Urban Geography ,1983(2):32-38.

[17]Hollar M.Central cities and suburbs :economic rivals or allies

[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004,9:28-33.

[18]Oksana M S.Form and structure of the rural -urban fringe as a

diagnostic tool of postmodern urban development in Canada [D 〗.Canada :The Dessertation for Doctor Degree of the 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 ,2005:126-200.

[19]Portnov B.Long -term growth of small towns in Israel.Does

location matter ?[R].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Springer-Verlag ,2004,38(4):18-23.

[20]Phelps N A.Edge cities [M 〗〗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uman Geography ,2009:78-90.

作者简介:胡道生(1979—),男,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

系博士研究生,高级规划师。主要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空间模拟等。

收稿日期:2014-03-19

Research on the Space Integration of New Town Groups in the City Fringe :

A Case Study of Ningbo

HU Daosheng ,ZONG Yueguang ,ZOU Jieyu

【Abstract 】Urbanization in China has entered the space ,ecology ,efficient investment and other multi-kinds of constraints for development.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facing the new era.The eastern coastal citie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transition should take the lead in the center of the city at the same time enhance the content ,pay more attention to enhance the central city fringe optimize development space.To integrate ,share ,intensive ,organic evacuation centers outside the city for the target group of urban development patterns become new urban development space selection mod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center and peripher groups in Ningbo ,and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central city of Ningbo.Re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future of urban development trends judged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developing peripheral groups and necessity ;secondly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are adopted to take a combination of methods to determine a reasonable space layout system to discuss the future of "Center City -groups ,"the prospect of this development model and requirements.【Keywords 】AHP ;Center City-town Groups ;Spatial Layout ;Ningbo

城市空间分析

城市广场空间研究 1.我国城市广场建设现状及问题 时至今日,国内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领域研究借鉴西方成果时出现的盲从倾向,使得个性认知的淡化成为国内广场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次设计师从第一位的主动创造者沦为了被动模仿者,很多设计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另外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使得多方矛盾得不到有效协调。 2.空间与人 事实上,广场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交流的场所,应是为人所实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应当有“空间感”和“场所感”。 2.1 人性空间的认识 人与空间存在互动关系,因此在空间的营造上,一定要考虑人的多层面、多方位的不同需要,以达到空间环境与人行为活动的有机统一。这一需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要“宜人所用”,二是要“宜人所感”,“人性空间”的本质是“宜人”的。 2.2 城市广场与人 作为城市中最有活力、最有标志性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广场愈来愈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广场要满足人们交往、流通、休憩、娱乐等多种不同的行为活动需求,为这些活动提供理想的场所;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广场气氛、文化内涵的营造,给人以亲切、舒适、愉悦的心理感受。以下通过不同角度对广场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分析。 2.2.1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广场的设计进行空间形态构成研究广场处于城市空间环境中,在城市规划背景下的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的设计,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设计,确定了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广场空间形态的构成。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广场的过程中,认真分析该地区的城市设计成果,研究广场的空间形态,构成要素、手段,空间位置、规模,围合程度,该空间与周边空间的联系,包括功能的、景观的,以及在城市空间中的地位等方面。从这些分析研究结果出发,重新审视原来的城市设计成果中广场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汲取其合理的成份到广场设计中来,同时也应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进行修正完善,最终应该是广场设计与城市

城市空间扩展方式研究

一、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制约因素和基本模式 (一)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和制约因素 1.经济发展是城市空间扩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经济发展中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是城市空间扩展的直接动力。城市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空间,优越的区位、丰富的资源、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已形成规模的工业、繁荣的商贸活动、多样便捷的服务和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等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个强大的引力场,吸引着各种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当这种集聚达到一定程度(即不经济)时,便会引起各种生产要素向周边地区的扩散。而无论是集聚还是扩散都将对城市建设用地产生新的需求,带来城市空间的扩展。换言之,城市空间的扩展是在集聚力和扩散力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 第二,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决定了城市空间扩展速度和扩展形式的周期性变化。一方面,从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大城市不同时期的空间扩展情况看,城市空间扩展是非匀速推进的,表现出加速与减速的交替过程,直至进入稳定期。当经济高速发展时,城市建设投资增加,城市空间扩展加速,反之则放缓,使城市空间呈现出“年轮”性特征。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还影响着城市空间扩展的形式。当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时,城市空间扩展形式主要表现为外延式水平扩展,城市建设用地比较粗放、松散,紧凑度指数下降。当经济处于稳定增长或缓慢增长阶段时,城市空间扩展则转为内涵式垂直空间扩展,以内部填充、改造为主,建筑密度加大,紧凑度指数明显上升。 2.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居民对居住条件改善的需求是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力量。 在城乡差距存在且政策开放的情况下,大量农村人口涌进城市,导致城市住房需求猛增。新增人口中的低收入群体通常在市区的边缘地带栖身,由于边缘区的土地价格较低、交通便利、房租较低、管理松散,同时建造商在郊区建设新屋的成本也较低,城市空间以空前的速度向外扩展。另一方面,城市中的高收入群体,不满于中心区的喧闹、拥挤和环境的日益恶化,纷纷向郊区迁移,追求更加宽敞、更接近自然的舒适居住环境,这就要求有更多的土地空间作保障。与之相适应,部分产业向这些地区的迁移以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兴建,又进一步增加了对土地的占用。 3.交通网络的拓展对城市空间的扩展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 铁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地铁、轻轨等交通设施的建设,极大地加强了城市的对内对外联系,大大提高了城市空间的扩展速度并改变着城市空间的扩展方式。由于便捷的交通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并给居民的工作、生活、出行带来方便,因此,在重要的交通站点会形成新的集散中心,并沿主要交通干线轴向扩展。发达的交通线路对各种生产生活要素具有很强的吸附力,而纵横交错、不断完善的交通网络使城市空间扩展最终呈现网结状格局。 4.技术进步对城市空间扩展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建筑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垂直扩展,在一些聚集效应较高的城区,土地供给非常紧张,人们凭借先进的技术使建筑向更高处发展,建成高楼林立的中央商务区或住宅区,从而使城市空间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不仅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水平扩展,也改变着城市的空间形态。在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网上购物、网上办公 城市空间扩展方式研究 陈玉光

决策建议稿:宁波智慧城市建设路线图研究

宁波智慧城市建设路线图研究 决策建议 智慧城市建设路线图是一种指引人们达到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的含有图片的说明性文档,是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建设目标、时间跨度、复杂任务和抽象概念的形象化处理与描绘;它集中反应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灵魂,贯穿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始终。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以来,虽然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从各个侧面反应出由于智慧城市路线图的缺少,没能达到整体建设形象呈现,缺乏清晰、准确的行动指南。 一、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民众需求调研稍显不足 建设智慧城市,是为市民服务的。以新加坡为例,在“iN2015”计划制定过程中,IDA 通过组织“畅想IT!iN2015”竞赛和公共座谈会等方式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意见,得到了新加坡公众的积极响应,可以说“iN2015”计划是由民众、企业和政府共同创造的一项全民工程。但是我市在做智慧城市规划时,由于时间等条件限制,需求调研不够深入。课题组随机对100名宁波市民进行了街头调查,83%的人知道宁波在建智慧城市,但是不知道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在建什么内容,也说不清楚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对自己有什么益处。如此这般,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没有完全和民众的需求对接,民众智慧,民众体验没有充分体现,稍显不足。 (二)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宁波特色”不够鲜明 虽然国内外各个城市都提出了各自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但大都缺乏特色,“千城一面”。而就这点而言,宁波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同大多城市一样,“宁波特色”性还略显缺乏,缺少

如新加坡的“iN2015”、韩国的“U-Korea”和“数字南昌”、“感知无锡”、“生态沈阳”这样引领性、标语性的鲜明目标,对民众的愿景性、导引性不强,难以形成合力。 (三)市(县)、区产业发展布局规划缺少 智慧城市发展需要规划相应的产业布局,明确各区域发展方向,形成各自特色与合力。如杭州制定了《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对城市核心区、支撑区、拓展区进行了相应的区域产业发展规划。而宁波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目前尚无统一布局,导致市(县)、区发展没有目标性。 (四)管理、推进体制动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1)智慧城市建设项目部门合作机制有待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包含很多具体的工程项目,基本上是按政府已有职能部门的管理范围来划分,比如,智慧健康就由市卫生局负责,智慧交通方面的事归属市交通委等等。这种传统的垂直式的组织形式必将造成若干个互不相通的封闭式系统并存,形成信息孤岛,重复基础设施建设,资源上的浪费和用户体验上的不一致性等等问题。 (2)激励机制缺少。“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所有上级单位的设想都需要基层单去具体实施和完成。因此很多工作的推进都设立了奖励经费(比如市节能办)。而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并没有设立相应的奖励经费,基层单位人员做与不做一个样,也导致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推进积极性不高。 (3)对内宣传不足。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主对主要受众——市民的宣传还比较缺少。尽管有智慧家居体验馆和智博会等大型活动,但市民参与度不强。以智慧家居体验为例,市民需要预约成功方能前去体验。 (5)评价体系的内涵性、操作性不强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 作为城市建设的工作者,我们知道怎么样开展城镇化建设行动工作吗?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浙江省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行动实施方案【1】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发改规划〔xx〕1098号),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全面放宽重点群体落户限制。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杭州市要区分主城区、郊区、新区等区域,分类制定落户政策,通过流动人口积分落户方式重点解决符合条件的普通劳动者落户问题。大中城市均不得采取购买房屋、投资纳税等方式设置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不得采取积分落户方式。(省公安厅负责,xx年12月底前完成) (二)全面落实居住证暂行条例。督促各地落实居住证制度,确保居住证领取门槛不高于国家标准、享受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低于国家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赋予居住证持有人更多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断提高居住证含金量。(省公安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人力社保厅、省建设厅、省卫生计生委

负责,xx年9月底前完成) (三)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政策。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国发〔xx〕44号),研究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建立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结构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情况动态调整机制,加大省级财政对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较多地区的资金奖励力度。(省财政厅负责,12月底前完成) (四)全面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结合上年度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情况,调整完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分配办法。研究出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的实施细则,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合理用地需求。(省国土资源厅负责,12月底前完成) (五)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农村“三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合法权益,鼓励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退出。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省农办、省农业厅、省国土资源厅、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银监局负责) (六)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各地区要有序扩大城镇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坚持“两为主”,落实“两纳入”,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办法,确保进城落户农民子女受教育与城镇居民同城同待遇。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

全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全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提升城镇发展水平,根据《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X政发〔X〕35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省市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让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安居乐业为目标,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打造关中西部城镇群为重点,以国家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为抓手,着力增强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优化城镇布局和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优社区,推动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坚持点面结合、统筹推进,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坚持纵横联动、协同发力、完善推进机制,优化政策组合,推动户籍、土地、财税、住房等相关政策和改革举措配套。

——坚持补齐短板、重点突破,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确保改革措施和政策落地生根。 (三)主要目标 年均实现1万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到X 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以上。“一市一区一路”城镇空间格局和“X镇级市—西周文化景区(县城)—重点镇—一般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城市环境更加生态宜居;中心城区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显著改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二、重点任务及责任分工 (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根据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逐步剥离户籍上附着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确保进城落户人员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三个1亿人”战略和《X市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加快落实《X县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逐步放宽落户限制条件,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优先解决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一定年限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落户问题。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职学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优秀农民工凭相关证件和证明可在

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盐城师范学院 毕业论文 智慧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以盐城城南智慧新区为例 姓名吴倩 学院城市与资源环境学院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班级11(3)班 学号11273226 指导教师马随随 2015年6月6日

智慧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以盐城城南智慧新区为例 摘要 随着当今社会的经济水平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与环境的失衡,城市问题日益明显。智慧城市是针对这一现状提出的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创新型城市 形态,是城市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度集成的结果。采用高科技手段去改善其核心系统,以最大效率利用各种资源。建设智慧城市是推动城市包容性和和持续发展的必 然选择,也是未来城市发展势不可挡的趋势。本文阐明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及发展过程,并借鉴智慧城市在国内外建设应用的案例,总结经验带来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突破传统规划的局限,对盐城市城南新区的现状分析,探讨与盐城市的智慧新区 建设情况相适应的的整体思路内容,及对建设过程的各种问题的解决对策。对建设 智慧盐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关键词】智慧城市;数字城市;城 南新区规划

Urban construction mode wisdom Background ——A Case Study of Yancheng District, south of wisdom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day's society economic benefits at the same time also caused the imbalance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 while maintaining the cit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major problem urgently to be solved in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 trend. Smart city is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in Internet technology as the core of innovative urban form, to the maximum efficiency of utilization of various resources by high-tech means to improve the core system. The wisdom of urban construction is to promote urban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inevitable choice, but also the future of urban development is irresistible trend.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meaning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smart city and analysis based on smart cities i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urban construction case experience,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planning, bring a new concept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status of Yancheng Chengnan New District analysis, of yancheng City, the wisdom of the park construction the whole idea of the cont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various problems countermeasure. 【Key word】smart City;urban planning;south of the New District;the Top- level Design

余姚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

余姚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 作者:来源:余姚市政府网站添加日期:11年12月29日 余姚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 (2011-2015年) 一、前言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产品的应用无处不在。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融合为基础,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智慧城市”源于2008年底美国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当前,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智慧化发展迅猛,“智慧化”已成为世界各国信息化发展的远景和目标。自2009以来,全国掀起以物联网产业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发展热潮,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地相继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将“智慧城市”提升为城市转型发展核心战略。 建设智慧城市,将促进信息技术在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配置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发挥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有利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设智慧城市为争创区域发展新优势,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提供了良好契机。 建设智慧城市是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机遇,加快城市向信息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宁波市委、市政府从战略的高度,审时度势,提出了《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明确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和要求。 为顺应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宁波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决策部署,根据国家、省“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宁波市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思路和要求及《余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了《余姚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 二、建设现状 1、政府信息技术核心应用体系初步形成。我市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建成了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络平台,政府门户网站基本覆盖全市各乡镇、街道和部门,全市统一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投入运行,监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业务系统相继投入运行,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行政效率。

从城市空间的角度研究

从城市空间的角度研究 摘要:随着高层建筑技术的迅速发展,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空间中不可缺少的元素,高层建筑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在成为城市风景的同时如何恰当的融入城市空间成为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使高层建筑设计趋于完善所追求的一种理念。然而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依然存在一些缺陷,本文从城市空间的角度对高层建筑设计和规划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空间外部尺寸规划设计 引言 城市空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重要因素,它为城市居民提供各种活动的场所。这个可以说是城市空间比较科学的定义,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提到的城市空间则更形象具体,主要指城市内的建筑物、道路、绿地、广场、公共服务设施等实体以及由这些实体所构成的立体空间,也是人们处在其中能真实、直观感受到的空间。高层建筑是否与所处的城市空间融洽,其评价好坏相当一部分取决于民众的感受,简单的说就是人对其所处空间的感受。所以建筑设计者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所创造出来的空间(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给予使用者的感受。这些是理论上要求一位建筑设计师要考虑的因素也是作为一名建筑师应该承担的责任,而且还可以据此评价一位建筑师的设计能力及其社会责任感。事实上,在进行一项高层建筑设计时,开发商受利益的驱使,往往不会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此时,政府规划部门所出台的各种条文政策及规范将扮演重要角色,它强制性的要求建筑必须顾及城市环境,营造舒适的城市空间。可以看出,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协调以及城市空间的营造是在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作用下来完成的,即:建筑设计和规划。下面就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两方面谈谈城市空间对高层建筑设计的影响。 1.高层建筑外部尺度设计的原则 1.1建筑与城市环境在尺度上的统一 我们注意到高层建筑的布置对城市轮廓线的影响很大,这因为在城市轮廓线的组织中,起最大作用的是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建筑。因而,高层建筑在城市中的布局应充分考虑城市轮廓线的规划要求,遵循有机统一的原则进行布置。 1.1.1城市中,高层建筑聚集在一起布置,可以形成城市的:冠“,但聚集在一起布置会有相互干扰,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高层建筑布置可以采用一系列不同的高度,或采用相仿高度间距拉开的办法,组成有关的构图。也可以单栋高层建筑布置在道路转弯处,,丰富行人的视觉观赏。 1.1.2若高层建筑彼此间毫无关系、随处随地的布置,就起不到向心的凝聚感,也不会产生令人满意的和谐整体效果。

低碳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研究

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V ol.27 No.22 Nov. 2010 第27卷第22期 2010年11月 低碳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研究  周 潮1,2,刘科伟1,陈宗兴1 (1.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2.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江苏淮安223001) 摘 要:建设和发展低碳城市是实现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关键所在,而城市空间结构模式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内在动力支撑因素。基于低碳城市与空间结构的概念及二者的关联性,在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低碳发展理念观的3种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以促进城市低能耗发展,为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目标提供动力机制。 关键词:低碳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DOI:10.3969/j.issn.1001-7348.2010.22.014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0)22–0056–04 0引言 人类社会正步入低碳经济时代,低碳城市正成为城市品牌的新亮点和新坐标,是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在全球范围内城市软实力的竞争中即将发挥关键性作用。因此,建设和实现低碳城市是各国政府关注的热点,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西方国家对低碳城市的研究较早,在实现模式、城市规划和政策研究等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1~4],如一些国家制定了相应的行动计划,并在相应的城市进行了实践[5]。作为一个发展大国,发展低碳城市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面向“后京都时代”的必然选择。因此,国内学者也围绕低碳城市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6~10],并在保定市和崇明岛等城市进行了低碳城市建设的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看来,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主要注重:①理论探讨,如理论模型、评价方法和指标等;②技术革新,如新建筑材料和新交通工具使用;③策略研究,如加强政府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等,但研究中对城市空间结构与低碳城市的关系涉及较少。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低碳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加速、碳排放日益增加的时期,低碳城市空间结构模式成为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协调各功能区之间的关系、促进城市资源节约利用、保证城市低碳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因此,本文将在分析低碳城市概念及影响低碳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因素的发展阶段的“低碳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对促进和实现城市低碳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低碳城市与城市空间结构 1.1低碳城市 城市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心,但也是能源的主要消耗者和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工业文明城市(特别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型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迹成为全球低碳发展的关注焦点。学术界、国际组织和各级政府于2007年开始关注“低碳城市”的概念[11],但目前世界各国都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我国学者对低碳城市的概念界定进行了相关的论述[12~14],通过对不同学者观点的归纳与总结,结合我国国情,本文认为低碳城市是指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低碳转变,减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建设低碳排放的宜居模式城市,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可以看出,低碳城市强调以低碳理念为指导,在一定的规划、政策和制度建设的推动下,以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为基础,以低碳能源生产和应用为主要对象,以市民低碳生活为行为特征,通过发展当地经济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全球碳排放减少作出贡献。 1.2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的空间结构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合理的空间结构模式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因此,关于城市空间结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也称为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人口向城市或城镇转移的过程。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已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应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存在差异。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规模扩大,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重大意义 城镇化的推进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重要保证。以往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具有明显的“三高一低”的特点,且经济增长方式过于单一,片面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从而导致了城乡发展不均衡。未来我国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必须重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全面刺激内需,而扩大内需的潜力在于城镇化。2013年,我国常住城市人口比率达到了53.72%,而其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却只有36%,这远远低于与我国人均收入接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会有更多的农民转移到城镇就业,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也将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同时,也将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的巨大投资需求,这将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目前,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居高,而忽视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46.1%,远远低于中等收入国家53%的平均水平。城镇化的推进与服务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不断集聚,将会扩大居民的消费服务需求,带动

中共宁波市委_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

中共宁波市委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 (2010年9月17日) 为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把为深宁波现在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推向新阶段,市委、市政府特作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 一、 充分认识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建设智慧城市,促进现代化社会智慧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知识经济的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促进信息技术在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配置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发挥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有利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宁波抢占未来制高点、争创发展新优势,把现代化国际抗口城市建设全面推向新阶段的战略举措。全市上下必须充分认识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性和紧追性,抢抓机遇,齐心协力,扎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二、 建设智慧城市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市委“六大联动、六大提升”决策部署,坚持以智慧应用为导向,以智慧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市场需求和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智慧应用体系、智慧产业基地和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融合,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把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推向新阶段。 (二)基本原则。建设智慧城市,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合力推进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积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市民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推进体系,不断增强建设智慧城市的整体合力。 ——坚持立足产业、发展应用的原则。切实把培育智慧产业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立足点,大力推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各类新兴智慧型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制造和广泛应用,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基础先行、创新引领的原则。加强与电信、广电运营商等大企业的合作,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安全、可靠、超前的基础保障;推进技术创新、应用商业模式创新、行业应用标准和制度创新,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联合攻关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

城市空间布局现状与未来趋势探讨

城市空间布局现状与未来趋势探讨 《人民论坛》<2018年第2期)魏广龙任登军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得到了前所未有地发展,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文章在介绍国外城市发展理论和研究方向地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现状,找出我国城市空间布局地问题和缺陷,并提出改善城市空间布局地方法,即:资源分配均衡化、交通设计合理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化和土地利用集约化. 【关键词】城市发展理论城市空间布局均衡可持续集约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社会地转型期,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城市不断蔓延扩展,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但在经济利益驱动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城市空间布局呈现出一些不合理地状况.大城市空间布局呈现两极分化地趋势,如:中心区空间布局过于拥挤,而城市外围地空间布局过于分散;产业区域相对密集,城市绿化率不断下降;等等.这些不合理地城市空间布局最终会影响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导致一系列严重地城市问题. 国外近代以来城市发展理论概述 城市疏散理论,即田园城市—卧城—卫星城理论.①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在此基础上,1922年雷蒙恩·温提出“卫星城市”地概念.20世纪40年代,

处于二战后地修复时期,大城市改建时进行了第一代新城建设;50年代进行了第二代新城建设;60年代进行了第三代新城建设.20年代地卫星城概念只能称为城市郊区,第一代新城是卧城,由于规模过小,没有起到疏散地作用.第二代新城也属于卧城,依赖于大城市地发展,没有吸引力,因此起不到疏散城市地作用.第三代为独立地卫星城,有自己地吸引力,对城市疏散和容纳外来人口起到了一定地作用. 区域规划理论,即中心地理论—增长极核理论.②50年代,许多国家都进行了区域规划活动,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增长极核理论,主张先促进少数经济上增长较快地城市迅速繁荣发展,进而带动附近区域地发展.此理论可促进城市快速发展,但容易引起城市地盲目蔓延. 城市美化运动,即城市环境生态学.③二战前期,在美国,先驱者们主张人与自然要正确合作,美国许多城市进行了公共绿地规划.自20年代至今,一直注重城市环境生态学对城市规划地影响,强调将自然环境和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 城市发展由单一中心城市到多中心城市再到大都市绵延区.④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城市化仍在继续,大多数国家开始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大城市地布局由单一中心城市模式转为多中心城市模式.单一中心城市造成城市无限蔓延,多中心城市郊区化现象严重,逐渐发展为大城市绵延区,形成无边地城市,造成土地大面积浪费.

2020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思路和推进情况汇报材料(仅供参考)-精品文档

2020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思路和推进情况汇报材料(仅供参考)-精品文档【小雅为你整理的精品文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下载。】内容如下-2020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思路和推进情况汇报材料(仅供参考)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国家、省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已成为我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我区城镇化发展的概况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小,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关心下,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建管提品味,抓经营报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 二、我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1、城镇缺乏集聚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断头路较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不能满足城市的需求。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明显,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和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区形成了出具规模的产业支柱,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影响力不强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的主导产业。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区域规划、产业规划及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的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统一协调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三、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通过调研分析,我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思路是:发挥中心城区的带动左右,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到周边的聚集效应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具体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归。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

城市空间发展 相关书目

专著: 1.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12月 2.段进、比尔·希列尔等;空间研究3:空间句法与城市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3.张勇强;空间研究(2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与城市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4.张京祥罗震东何建颐;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5.杨冬辉;城市空间扩展与土地自然演进:城市发展的自然演进规划研究——中国城市规划·建筑学·园林景观博士文库;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6.陈泳;城市空间:形态、类型与意义——苏州古城结构形态演化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006年10月 7.王兴中;中国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01年1月 8.周春山;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 9.(美)刘易斯·芒福德编译者:宋俊岭倪文彦;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3月 10.王旭了;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 11.何念如、吴煜;中国当代城市化理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学位论文: 1.王晓燕;银川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毕凌岚;生态城市物质空间系统结构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3.沈磊;快速城市化时期浙江沿海城市空间发展若干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熊国平;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南京大学;2005年 黄大鹏;芜湖城市土地利用及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曹坤梓;城市化进程中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演进与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王剑锋;城市空间形态量化分析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张愚;基于可见性的空间及其构形分析[D];东南大学;2004年 徐昊;我国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群空间形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丁小兰;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整合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7年 王国志;长春市城市化空间发展格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杜聪;济宁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崔宁;重大城市事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D];同济大学;2007年 严昕;厦门近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范少言;城市地域系统演变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李世峰;大城市边缘区的形成演变机理及发展策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邹卓君;大城市居住空间扩展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关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

关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 [摘要]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近年来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领域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分析了不同名称事例项目的产生的背景,归纳了工作内容、特点、作用和方法,评价了存在的误区和改进方向。通过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和总体规划的研究,认为前者尽管有时冠以“规划”,但仍然只是一种研究类型;指出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不能也不应被“代替” [关健词]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总体规划自2000年6月广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开展以来,类似的规划研究在全国大城市成“风起云涌”之势(仇保兴,2001),有的称“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有的称“城市战略规划”,也有的较准确地定名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下简称“空间战略研究”)。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先后参与了广州、南京、宁波、杭州、深圳、呼和浩特、合肥、厦门、济南、哈尔滨等省会和副省级以上城市的空间战略研究工作,笔者有幸参加了上述大多数项目中的研究工作。 1 背景:城市发展与规划的问题 1.1 城市发展中的问题 对于城市发展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结论。在城市与地区层面上,从规划师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当前大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归纳为8个方面: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关系变动——城市地位变迁与区域竞争; .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经济空间结构调整; .人口、就业与社会稳定的压力——保持经济增长速度与投资规模; .社会结构多元化(原住民、城市居民、新移民、打工者),社会阶层分化及利益冲突——降低城市“门槛”,城市扶贫,社会空间结构整合; .人文资源保护与文化传承压力——从空间结构上把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城市特色继承和创造; .自然资源保护与环境压力——资源合理配置,区域性生态环境建设; .转型期政府角色的两面性——资金短缺的压力,资源开发; .行政体制障碍与局部利益冲突——“属地经济”分散资源,整合空间利益。 上述问题大多数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引发的,其中一些问题并不属于传统意义的城市规划范畴,城市规划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但这些问题都是城市规划的背景和条件,决定着城市规划制度的走向和作用的发挥,影响着城市规划技术内容的扩展和方法的改进,也影响着规划师的思维方向和价值取向。空间战略研究可能比其他层面的规划研究更多地涉及到这些问题。 1.2 上版总体规划问题与政府动机 开展空间战略研究的大多数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在1999年至

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展研究评析_闫梅

第32卷第7期2013年07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32,No.7July,2013 收稿日期:2013-01;修订日期:2013-03.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J15B01)。作者简介:闫梅(1987-),女,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E-mail:yanmeijudy@https://www.wendangku.net/doc/852145183.html, 通讯作者:黄金川(1973-),男,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研究。E-mail:huangjc@https://www.wendangku.net/doc/852145183.html, 1039-1050页 1引言 随着全球城市化的推进,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 发展中国家都曾经处于或正处于城市化驱动的城市土地利用的转化阶段。城市空间扩展是城市化过程以及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是城市化过程空间布局与结构变化的综合反映,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发展研究中的热点领域。《中国统计年鉴2012》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73亿增加到2011年的6.91亿,城市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51.3%,设市城市数量由190个增加到了657个,处于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以城市空间扩展为特征的中国城市化浪潮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一样,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中国现在和未来几十年将要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随着城市化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空前活跃,城市在空间上不断扩张蔓延,城市用地供需矛盾越来越尖锐,城市空间扩展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城市空间扩展得到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学界的重视,开展了大量研究。但目 前还鲜见对这些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和总结。本 文从扩展形态、扩展模式、动力机制、模拟预测、效应与调控5个角度,着重对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展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类综述,评析城市空间扩展5个方面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并对国内目前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以期为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中国城市空间扩展研究的深化和完善提供借鉴,也为中国城市空间的健康、合理、有序发展提供指导。 2城市空间扩展形态 国外对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空间形态的定性归纳与定量测度,以及城市空间扩展边界的划分两个方面。 2.1城市空间形态归纳与定量测度 国外不同国家对城市空间形态类型归纳的角度有所区别,欧洲注重景观和几何形态特征,日本关注城市地域结构的分析,美国则较多注意社会、商业、服务业和工业分布的区位特征,以及政治和文化异质性所产生的社会分异现象在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中的具体表现(于英,2009)。Boyce 等(1964) 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展研究评析 闫梅1,2,3,黄金川1,2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2.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摘 要:城市空间扩展是城市化过程的重要标志,而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又是城市空间扩展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 随着全球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空间扩展已成为国内外城市发展研究中的热点领域。国外城市空间扩展研究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计量地理革命,中国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自80年代中期开始;2000年以来,伴随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扩展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空间扩展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有关研究成果更是大量涌现。本文根据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展研究内容的变化,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从扩展形态、扩展模式、动力机制、模拟预测、效应与调控5个方面对城市空间扩展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与梳理。在国外与国内比较研究与综合分类基础上,重点评析现阶段国内相关研究的特点和不足,并对中国未来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关键词:城市;空间扩展;研究综述;展望doi:10.11820/dlkxjz.2013.07.007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