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

关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

关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
关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

关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

摘要

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近年来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领域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分析了不同名称事例项目的产生的背景,归纳了工作内容、特点、作用和方法,评价了存在的误区和改进方向。

通过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和总体规划的研究,认为前者尽管有时冠以“规划”,但仍然只是一种研究类型;指出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不能也不应被“代替”。

[关健词]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总体规划

自2000年6月广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开展以来,类似的规划研究在全国大城市成“风起云涌”之势(仇保兴,2001),有的称“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有的称“城市战略规划”,也有的较准确地定名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下简称空间战略研究”)。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以下简称中规院)

先后参与了广州、南京、宁波、杭州、深圳、呼和浩特、合肥、厦门、济南、哈尔滨等省会和副省级以上城市的空间战略研究工作,笔者有幸参加了上述大多数项目中的研究工作。

1

背景:城市发展与规划的问题

1.1城市发展中的问题

对于城市发展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结论。在城市与地区层面上,从规划师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当前大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归纳为8个方面: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关系变动——城市地位变迁与区域竞争;

.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经济空间结构调整;

.人口、就业与社会稳定的压力——保持经济增长速度与投资规模;

.社会结构多元化(原住民、城市居民、新移民、打工者),社会阶层分化及利益冲突——降低城市“门槛”,城市扶贫,社会空间结构整合;

.人文资源保护与文化传承压力——从空间结构上把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城市特色继承和创造;

.自然资源保护与环境压力——资源合理配置,区域性生态环境建设;

.转型期政府角色的两面性——资金短缺的压力,资源开发;

.行政体制障碍与局部利益冲突——“属地经济”分散资源,整合空间利益。

上述问题大多数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引发的,其中一些问题并不属于传统意义的城市规划范畴,城市规划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但这些问题都是城市规划的背景和条件,决定着城市规划制度的走向和作用的发挥,影响着城市规划技术内容的扩展和方法的改进,也影响着规划师的思维方向和价值取向。空间战略研究可能比其他层面的规划研究更多地涉及到这些问题。1.2 上版总体规划问题与政府动机

开展空间战略研究的大多数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在1999年至2000年由国务院批准的。为什么新批准的总体规划不能满足城市政府对规划的要求,而要另起炉灶开展战略研究,继而修编总体规划?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既反映了上版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也反映了城市政府的一些主观动机和对总体规划的认识误区。

上版总体规划基本上是1990年代初中期开始修订的。1990年代是我国经济社会与大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体制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调整期。传统的规划理念和技术方法无法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并产生了如下问题:

(1)规划编制陷入“八股”,追求文件与图件完整性而忽视了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深入研究。从规划研究与编制的思想性和扎实程度看,许多城市上版总体规划水平还不及1980年代。

(2)国家强化耕地保护政策。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这一只能粗略判断的“假设性前提条件”,成了审批规划的核心问题,导致总体规划的合理性、适应性下降,也使规划编制、审批周期过长。

(3)现行总体规划技术方法较陈旧,区域分析研究不足,与土地利用、水资源、交通等专门性规划相互缺乏衔接,使总体规划与区域与城市发展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上版总体规划确实存在目标不清、策略不明、缺乏弹性和应变能力的问题。对有的城市而言,总体规划批准之日就是修编之时。从政府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开展战略研究和修编总体规划的动机十分复杂。近年来大城市政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注意力从企业和项目等微观层面转向经济与产业结构、功能完善、资源配置、生态环境等宏观层面,因此更加关注城市拓展、整体布局、居住生活质量、城市特色等问题。如广州、济南对改变城市品质与形象的重视,南京、宁波对产业布局的关心,深圳、厦门对制度环境变迁带来新的竞争态势的担心,哈尔滨、呼和浩特、合肥对提高声誉、吸引投资的迫切愿望。政府注意力转向宏观层面战略问题,进而对总体规划提出新的要求是值得肯定的。一些城市因客观环境和条件变化而产生的动机也无可非议。如广州、杭州、宁波、济南的行政区划调整,如呼和浩特、济南、哈尔滨政府与社会投资快速增长等。我们也发现有的城市政府的动机具有很强的负面色彩。如希望通过总体规划调整扩大土地供给,改变土地用途以增加政府土地收入或满足开发商的要求。有的城市每

年实际开发城市用地为5km2左右,但希望把新增规划用地扩大到200km2;有的城市希望通过总体规划修编来认可在总体规划范围以外的违规出让土地或占用风景、生态用地的建设行为。这是制度造成的利益冲动和非理性的发展思路而与城市规划体制的冲突。规划主管部门和专家对城市政府利用空间战略研究来规避总体规划的约束的担

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2 空间战略研究的内容,特点与作用

2.1 空间战略研究的内容

空间战略研究的工作内容基本来源于两个方面:地方政府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对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要求,这些目标和要求大多是比较原则的,有时又是十分具体的,规划师需要在研究中对这些目标进行鉴别;规划师经过专业角度分析研究所识别的宏观战略性问题和规划层面的核心问题,大多是综合和相互联系的,同类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往往是相通的。因此,空间战略研究的内容既是目标导向的,又是问题导向的。单纯目标导向会造成研究成为行政决策的解释,单纯问题导向则会成为学术研究。空间战略研究的工作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区域地位与城市竞争力。

在现行政治经济体制下,政府直接承担了促进经济发展,完成经济增长指标的责任。城市政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心自身的竞争力和区域中的竞争地位(赵燕菁,2001),希望通过战略研究来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确定竞争目标和策略。市场条件下,城市地位的“涨落”已不再取决于行政和规模等级,政府的战略对发展的速度、方式和效

果影响重大。率先提出开展概念规划的5个大城市恰恰是珠三角、长三角的5个副省级城市,这种“巧合”耐人寻味。但是,市场经济并不等同于市场社会。扭曲的竞争和不切实际的增长目标会伤害健康的发展;经济竞争力的最大化不应当成为政府的单一目标。这些问题应当在战略研究中予以关注。

(2)空间结构与发展模式。

城市空间结构必须适应经济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发展模式必须适应发展的速度、方式和数量变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原有的城市空间结构与规划布局难以适应社会经济活动深刻而迅速的变化;原有的城市发展方针下制定的内聚或均衡的增长模式无法适应快速的城市功能的聚集、规模增长与土地拓展。传统重工业、基础工业城市实现产业多元化的途径,民营中小企业生长环境与区位选择,教育、旅游服务、物流等新兴产业的空间特征等研究,都是空间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空间规划的理论与方法,认识空间结构与发展模式的规律与趋势,也许是这一轮空间战略研究实践带给我们的最大收获。

(3)大型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

过去10年是区域基础设施,尤其交通设施发展最快的时期,这种趋势还将继续保持。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变了城市间的时间距离和相互关系,也改变了城市之间对市场、资源与投资的竞争关系;大型基础设施可能带来的经济利益也引发了城市间对基础设施的过度竞争和盲目投入。研究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的影响,以及城市内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策略自然成为空间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

(4)生态环境建设。

保护环境、建设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之一,也巳被政府、市民所广泛接受。构筑区域和大城市周边地区自然生态体系,控制生态敏感区.确定永久性保护区是空间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如稀缺性资源(包括风景区、岸线和滨水地区、湿地、空域等)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策略,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的空间结构与用地拓展策略等等。

(5)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特色。

这一轮开展空间战略研究的大城市中许多是历史文化名城,都面临着历史文化保护的严峻问题。而名城的保护区与城市中心区往往是重叠的。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名城保护问题,我们对这些城市都提出了调整空间结构,疏解中心区功能,缓解保护压力的策略,把发展和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又从空间上分离开来。城市风貌特色也是空间战略研究应涉及的内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总结和寻找代表城市特色的元素,提出总体城市设计构想。

(6)城市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

这是以往城市规划工作很少涉及的领域,但恰恰是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因素之一,我们在空间战略研究中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主要包括提出振兴城市传统文化和多元文化(如哈尔滨、杭州),培养新文化的策略,并把文化建设与名城保护相结合。在社会发展方面,主要工作是提出低成本扩张策略,如降低开发成本的土地拓展模式,整合社会空间结构等。 (

7)体制与制度问题。

空间战略研究自然涉及到体制和制度原因造成的问题,如行政区划造成的发展空间局促,两级政府利益分化导致分散建设,土地制度引发的供应失控,规划分散和多头管理造成的布局混乱等等。因此,空间战略研究大多包括体制与制度方面的建议。针对具体研究对象,规划师会根据目标和问题选择研究的重点方面。笔者既读到过全景式、近似总体规划或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式的成果,也读到过高度集中在个别领域的成果。

2.2 空间战略研究的特点

空间战略研究最重要特点是突出针对性。中规院承担的各个项目的研究重点和核心对策有较大的差别,体现了较强的针对性。

广州——重点从区域空间关系特征研究中心城市地位的重振,从城市发展速度与规模评价现行的发展模式。核心是识别区域经济空间关系,判断城市空间拓展方向,提出珠三角双中心区域空间构思,选择占据区域枢纽位置的南沙建设承担区域中心功能的新城,用轴向组团的新区发展模式替代蔓延式的空间扩张,实施“跨越式”成长战略。

南京——重点从上海对南京区域中心地位的影响分析入手,判断经济与产业发展的症结,从区域产业布局特征研究城市空间互动关系。核心是识别出区域产业布局x型结构,提出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力、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空间结构模型,提出以轴向发展替代“均衡”布局的发展模式与空间—时序安排。

宁波——重点从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和交通环境突变性因素出发,研究产业发展趋势与港口功能对城市的影响。核心是提出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特大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原“三足鼎立”的布局及港口与城市关系,提出港口与物流产业发展竞争对策。

杭州——通过研究区域关系,确定区域旅游服务中心的城市定位;通过空间结构调整,强化区域辐射作用,实现西湖保护。核心是把原中心区转型为旅游服务中心,选择交通条件最好的地区安排区域服务功能中心.论证并否定中心区跨江而建的方案。

呼和浩特——重点从区域关系评价原总体规划的布局问题,合理安排近期建设项目和开发用地。核心是以近期建设带动空间结构调整,为城市发展速度加快作好空间与基础设施安排。

合肥——重点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优势,继承和创造城市特色入手.结合区域分析,选择城市发展目标和方向。核心是提出替代“风车型”,适应生态与产业特征的“新三叶”空间结构,提出“引湖入城”的新区主题构思。

济南——重点分析区域经济格局对城市发展前景的影响.评价上版总体规划对城市发展的不适应性,分析城市中心区功能重叠、近期建设方向失误与规划用地严重不足等问题。核心是根据自然与区域条件提出新的总体空间结构和景观结构,根据城市用地、交通条件变化与产业布局特征论证新区的选址、功能和规模。

厦门——重点研究城市政治经济地位下降的原因,分析原总体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与结症,分析区域关系变化中的相邻城市的用地、港口资源整合。核心是提出“壮士断腕”的产业结构调整策略与

“金蝉脱壳”的空间结构推进策略,实施以控制本岛发展、保护本岛环境为目标的跨海湾双中心结构与空间拓展的时序安排。

哈尔滨——重点从国家战略与地缘政治经济关系研究城市兴衰与成长规律,认识哈尔滨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判断城市国际国内合作前景和发展阶段,识别出现状内聚式的发展模式导致土地开发的低效率。横心是提出务实的“两步走”的发展战略与阶段目标,根据历史规律和区域环境确定空间结构,提出适应民营中小企业成长的产业布局模式,对跨江发展、CBD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并提出对策。

以上只是从笔者个人体会所作的归纳,难免有失偏颇。笔者相信与本人一起工作的同事一定会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结论,因为这是一种研究,参与者态度和观念会影响其判断。

实践中我们明显感受到不同地区大城市的差异。客观地对待差异,突出问题导向,因城市、地区而异分析判断城市问题的结症,强化针对性的战略目标与对策研究,是空间战略研究的精髓!

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市场经济环境比较成熟,体制和制度比较健全;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区域内城市之间竞争,有的甚至是攀比;经济的快速成长和城市快速扩张已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大城市病”。这些城市面临着空间结构和发展模式的重大空革,而雄厚的经济实力也允许他们做一些结构性的“大手笔”动作。

中西部地区大城市之间差异较大,有的尚在低谷和调整期内,有的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总体上看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较多固难;城市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不是快速增长而是决策与管理水平不高;规划体

制与规划编制存在问题较多。但这些城市往往不存在做”大手笔”动作的实际需求,也不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这些大缄市普遍受到省政府的关注和支持,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中西部省会城市的发展速度已明显加快。这类城市空间战略研究的重点在于把握发展阶段,提出切合实际又符合趋势的预备性对策。

2.1 空间战略研究的作用

城市空间战略研究的直接作用就是一种城市与区域宏观战略性

槟心问题的研究,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很大程度上,这些研究都应该在总体规划编制的前期或过程中完成,只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而被忽略了.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相对独立的规划研究层面。

空间发展战略既然是在城市发展的一个全新阶段成长起来的一种规

划研究工作方法,自然产生出独到的现实作用。

首先,研究内容向区域和宏观层面的战略性问题集中,弥补了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已被忽视的前提研究。总体上看,空间战略研究一些重要结论被政府所接受,从而为总体规划修编或调整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如广州概念规划工作使市政府坚定地采取了向南部“跨越式”发展的决策,甫京空间战略研究结论在总体规划调整中得到充分落实。

第二.在大多数已开展研究的城市,城市主要领导,甚至省的主要领导高度关注空间战略研究上作,井与研究工作组之间有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这种充分的沟通使专业的观点能够直接影响政府的决策,建立了政府决策与规划研究的互动机制,提高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如济南战略研究中对土地问题的研究,帮助政府对土地供应管理采取了有力措施。

第三,研究过程也特别关注常规的城市规划修编以外的影响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从更高层面和更综合的角度来判断这些问题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策略性建议。从而使规划部门的意见能在相关决策中发挥作用。如宁波战略研究中对北仑港与上海洋山港之间的关系及北仑港发展对策的分析,广州战略研究中对珠三角轨道交通网布局的分析等。此外,较短的工作周期,使规划部门的工作可以对市政府的决策作出及时的回应,提高了决策的时效,节约了决策成本(张兵, 2002).同时也改善了规划部门的被动局面。

3 空间战略规划的方法

3.1 空间战略研究的方法

总结中规院的经验,笔者认为在前景研究中要把握宏观性、前瞻性和综合性;在对策研究中要把握战略高度和空间—时序落实。

宏观性是指把城市(具有重要区域地位的大城市)放在国家发展战略与政策的大背景上,放在区域环境中,从政治、经济、资源多方面的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判断。

前瞻性是指尽可能探入研究城市未来各方面的发展前景,可能影响发展前景的各种因素、条件的变化趋势,以把握城市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在对哈尔滨和东北地区的研究中,我们以前瞻性思维得出的关于东北地区老工业城市发展机遇的结论与国家的新决策异常吻合。

综合性主要反映在把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等方面,以及产业、人口、土地、交通等具体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相互的关联性。

战略高度是指要针对关系城市整体与长远发展的核心问题提出

战略性的对策。空间战略研究的工作方式允许研究者作出较为大胆的构想。但战略高度并不意味着只提出空洞的概念,而意味着提出具有战略性的可实施的具体措施和对策。空间—时序落实当然是空间战略研究的根本。规划师的责任就是把战略目标、对策、措施转化为空间资源的配置,井作出时序上的安排。恰当的空间—时序安排可以对城市宏观发展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把空间战略研究作为开放性的研究,是规划研究与编制实践的重要进步.可以使我们对城市发展确定性的把握多一些。注重对城市发展前景研究,注重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和风险的防范性策略研究,不拘泥于过多细节的研究方法可能使后续编制的总体规划对未来有

更多的灵活性和更强的适应性。研究的承担单位往往不是总体规划的编制单位;由于工作周期相对较短,使承担单位有可能组织较强的工作班子。这无疑给规划研究提供了能力和经验方面的保障,开放的研究方式也使规划师避免陷入过于具体的问题,保持研究的敏感和锐气。

空间战略研究的方法要求承担机构集合各种专业背景的人才。在中规院的实践中,许多项目都邀请了经济、产业、地理、环境、人口等领域的专家合作;我们也根据城市的特征邀请国外著名专家在广州、南京、宁波、杭州、哈尔滨等城市进行国际区域交通系统、海运与港口、国际旅游市场、寒带旅游与遗产保护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工作。

3.2 应当避免的研究误区

空间战略研究的影响迅速扩大,可能会使一些同行把自己视为可以点石成金的“高手”,也可能会使一些城市政府把它当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实际上,目前已完成的研究成果中,都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以下是当前空间战略研究中存在着的几个明显误区;

盲目乐观的高目标。一些研究者不区别城市的发展阶段和经济能力,把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城市的做法盲目照搬到经济发展尚在低谷中的城市.提出不切实际的战略目标和空间布局对策。

无中生有的假问题。一些研究者不是通过深入的分析研究来判断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只是凭着主观臆断,或者没有节制地夸大存在的问题;或者提出一些看似时髦,但既不针对城市空间核心问题,又不很专业的假问题,空洞浮夸的“新概念”。城市规划行业不应该拒绝新概念或概念的创新,但有些研究者热衷于在研究中以“新概念”为包装,让人如读“天书”,也使成果难以为用。

3.3 应当重视的技术改进

如果空间战略研究仍然作为一个以政府目标和城市问题为导向的”自由”的研究,那么,只要突出针对性.避免前述的“误区”.能满足地方需求,解决问题就可以了,并不需要特别的方法准则和技术要求。同时应当安排恰当的研究工作周期。目前许多城市把空间战略研究的工作周期压缩到2~3个月的时限内,实在是不明智也不可行的做法。时间上的急功近利只会伤害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效果。

如果希望空间战略研究成为一个具有推广意义的规范化的研究,进而演化和提升为大城市宏观层面的“准规划”(笔者将另文讨论这一问题),在技术方面则需要进行改进。

首先,在研究内容上应适当地扩展,至少应涉及影响城市空间的各个主要方面,涉及人口、环境、资源、重大建设等领域;在突出针对性的同时,增加一些共性和基础性问题的研究。

第二,避免过多偏重远期、远景目标与战略的研究,加强近、中期可实施的战略研究,使目标层面的研究份量与操作层面的研究份量相互平衡;加强战略实施的时序安排研究。

第三,研究者应增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沟通,重视公众参与,使研究既体现专业的判断,又反映社会各阶层的意愿。这方面的工作尤其应当注意城镇化的进程中城市内部二元化结构的现实,防止公众参与变为既得利益集团的参与和操控。

4 空间战略研究引发的思考

4.1 空间战略研究是一种研究类型

城市空间战略研究到底是一项什么性质的工作?在中规院承担大城市项目的过程中,规划师之间也有许多从认识论、行政、技术方法等不同角度的讨论,这里仅表达笔者个人之观点,与同行进一步商榷。笔者认为,到目前为止.空间战略研究只是一项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的前期研究.或者是一项政府组织的宏观战略性研究。赵燕菁先生以经济学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了城市发展遭度与空间结构转换的问题,并构造了“外溢—跨越”的理论模型。从城市发展认识论上提出

经济学意义的空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范型”,是他对城市规划理论的重要贡献。他的思维线索的确对广州概念规划的研究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杭州、济南等城市的研究实践起了一定的指导与借鉴作用。但这一认识论意义上的进步能否构成“概念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笔者认为,对于城市这样的复杂和复合系统,任何单一学科观点出发的理论都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对城市的认识,但都不足以成为一般意义的规划方法,也很难成为城市战略性决策的主要依据。其次,在应用层面上,这个理论模型并没有解释在什么样的规模(或特征值)下,城市必须从“外溢”转向“跨越”.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多大的“大饼”是不合理的?此外,这个理论模型忽略丁城市空间模式的惯性和改变的成本。因此,认识论的进步并不一定能直接产生一个“规划范型”,也不一定能构成一个规划类型的“理论与方法”。

张兵先生对战略规划的总结更关注从地方政府组织特征与行

政过程的作用评价战略研究的功能,较客观地把战略规划定义为“研究”,同时又肯定了规划专业工作者把握宏观战略性问题的“综合能力”。张兵先生很关注战略规划对区域分析的“合法性”,这是否意味着如果有上一层次的区域性规划,战略研究存在的理由就会大打折扣?确实,我国尚未建立一般意义的区域规划体系:具有中国特色和区域意义的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在市域层面开展.省城或跨省的城镇体系规划刚在起步(赵民,2002)。从城市自身出发研究区域关系必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利益主体和价值取向不同,区域规划不可能表达各个城市的发展愿望.无法取代城市对区域的认识,也不能决定城市在区域竞争中的地位。因此,建立和完善区域性规划与城市空间战略研究;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也不一定有依赖或互补的关系。张兵先生关于防止成为“市长规划”的

告诫,关于“自下而上”的规划研究需求对未来规划体系的影响等观点非常值得思考。王凯先生对战略研究的述评也许代表了诸多从规划方法与技术角度讨论战略研究的作者的观点。但是.在理清战略研究规划或概念规划的作用与地位之前,这些讨论几乎不可能达成一致。笔者发现,参与空间战略研究实践较多的同行对方法和技术的实证分析较多,并倾向于强调战略研究的技术方法应当更加平衡些、全面些,这可能是因为不愿意被同行评价为“不成熟”。事实上,王凯先生和赵民先生在各自主持的多个研究中也在不断增加内容,“完善”方法。而参与实践不多的同行则比较热衷于把国内与国外的实践作比较,或给战略研究进行功能定位。

不少文章讨论了空间战略研究与国外概念规划、空间战略规划、结构规划的关系。有的认为相比之下我们的战略研究显得“不规范”“不成熟”。事实上,在大多数国家,这些宏观层面的战略性的规划都属于决策研究范畴,用于建立实体性规划的研究框架和操作平台;大多数国家对此井未赋予法定的效力,也没有法定批准程序。更重要的是,各国的类似规划或研究都有其产生、应用的背景和条件,往往同名不同义,或同义不同名,内容、深度也各不相同.相互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可比性。如新加坡的概念规划是为了认识一个国土十分狭窄的“城市国家”的合理容量与“终极”布局模式;堪培拉的战略规划类似于“新城”规划,更注重城市的形态布局;英国的结构规划则是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和城市稳定发展阶段的规划典型。面对中国大城市的问属和空间战略的需求,我们无法从它们之中“找到灵感”(赵燕菁,2001)。当然,我们更不能以它们为标尺来讨论规范与否或内容深度,甚至以此为据来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方法与技术。笔者参加的多次研讨会上,发达国家学者的观点和评价常常使人啼笑皆

非,而一位韩国学者关于哈尔滨空间战略研究的观点倒十分发人深思,这显然是由于韩国经历了中国正在发生的快速成长。简单地比较中国与发达国家在规划研究与编制上的差距是没有意义的,关键看不同发展程度和阶段的国家和城市政府对规划研究的实际需求是什么?中国与发达国家政治、行政体制和城市规划的功能有何差别?更何况当前的工作还只是一项研究,而非法定规划。

笔者注意到,很少见到从法规角度对战略研究或概念规划进行讨论。这个角度对中国当前正在推进依法治国和城乡规划法规体系建设的形势具有特殊的意义。战略研究能否成为一个新的规划类型?并不取决于研究的宏观性、战略性与否;也不取决于研究的正确性或被政府采纳的程度;更不取决于成果的繁复或简单程度。法定规划取决于国家或地方法规的赋予的地位.法定规划只有通过一系列必要的程序,才能确立法定地位,井成为行政管理与规划实施的依据。繁复的法定规划程序恰恰是有关各方面达成共识和妥协的必要过程,由此保证了规划的功能。

4.2 城市总体规划是否应被替代

到目前为止,关于战略规划替代总体规划争论的主题是含糊的。我们应当分清两个不同的问题:第一,作为由上级政府批准的规划,究竟应该做到怎样的深度?换言之,上级政府有无必要干预目前总体规划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具体事务;第二,城市政府需要什么样探度的规划来把握当前总体规划层面的发展与控制问题? 笔者认为,从行政权限看,城市总体规划基本上属于地方政府事权范围;涉及国家或上一级政府管理的资源保护与使用、区域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有关国家或区域发展政策的事宜需要经上级政府的批准;涉及安全、卫生、

防护等公共利益的事宜要服从国家的法规和标准。事权明晰,行政与法规分离是行政体制改革的一般趋势。但在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体制下,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行为的约束及重大事项的审批仍然是行政体制框架的重要内容。就一般而言,没有人比书记、市长更关心城市发展的问息,但反过来看.市长在巨大的发展与增长压力之下的急功近利、盲目决策行为也比比皆是。因此,在没有更好的机制来约束城市政府的利益冲动时,对规划实施上级政府审批和监督是必要的。我国目前由上级政府(直至国务院)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是涉及到资源、环境、人口和区域协调发展等具有长远影响的重大事项。当然,目前上级政府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已远远超出了其事权范围,而实际上,审批过程又并没有涉及全部内容。对总体规划的批评似乎可以归纳为三个观点:总体规划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如同计划一般僵化的规划方法;总体规划已被发达国家所抛弃,是过时的规划类型;总体规划对战略性、体制与政策性问题研究不足,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笔者认为.对总体规划与计划经济的关系应该做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无法否认我国现行的总体规划在编制方法和内容上有许多计划经济的“烙印”,但总体规划这一类型井非计划经济体制所特有,许多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都采用过类似总体规划的规划体制。在支持英国战后重建的1947年规划体制中,总体规划占有主导地位,1968年放弃总体规划是在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城市几无增长的背景下。西欧各国的情况大致相同。两德统一后,为了首都建设,柏林在1990年代重又采用了类似总体规划的手段。而东欧国家如捷克、俄罗斯,虽然完全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但并没有取消总体规划。在中国,中规院于1980年代中期编制的深圳总体规划,

成功地支持了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特区城市20年的快速发展,被业内人士评价为“伟大的规划” (王富海,2002年)。对于快速成长的槭市,较为详尽的、实体性的总体规划恰恰是必要的。评价总体规划的功效,不能拘泥于用地功能(分类)的“兑现率”,不能苛求人口与用地预测的“准确率”;重要的是城市的拓展方向和整体格局、主要功能区(尤其是中心区)的布局、道路交通网络、重要设施的布局和市政工程系统等方面的指导与控制作用。对于一个要指导城市10至20年发展的规划而言,上述方面如能基本实现,其效果就是非常显著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成长速度加快是否就意味着需要简化的、便于不断调整或修订的“快餐式”的规划来替代总体规划? 笔者认为,总体规划与经济计划、建设计划和项目决策等行为不屑于同一层次。总体规划以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来获取城市综合效益,从而使城市整体的利益获得永久性维护。它并不追求一时一事的效率和收益,不直接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更没有必要与经济计划“争宠”。总体规划带有更高层次、更长远的“战略意义”。因此,保持相对稳定和持续,也是总体规划的重要特征。同样是地方性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前者需要上级政府批准的理由也正在于此。事实上,即便是西方的战略规划、新加坡的概念规划和香港的发展策略等,都没有过多地干预具体的、甚至重大的项目决策,也没有成为“快餐式”的不断更叠的规划。有的同行认为,现行总体规划对战略性问题研究不够,而战略研究对体制、政策问题的研究要深入得多(张兵,2002;陈秉钊.2002)。从现象上看的确如此,但这并不是总体规划固定的缺陷.一定程度上是目前规划专业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水平问题。我国现行的规划法、规划编制办法并未放弃战略问题研究的要求,一些城市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同样研究了体制、政策等战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规划通讯稿)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08-2030年) 一、导言 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晋陕蒙地区的交界地区,是首都经济圈西部的重要门户、晋北煤炭能源基地的重要中心城市。大同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中国煤都”称号,他与其它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相似的发展阶段特征与面临的问题;同时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云冈石窟、悬空寺、北岳恒山、平城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又使得大同拥有更为丰富的城市内涵与品质。 当前,我国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城市的多元发展是“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手段。其中,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是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同紧紧围绕这两个任务加快转型,成为践行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重要试验田。基于此,大同通过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破解现实的问题,从工矿城市逐步向区域性中心、历史文化名城转型提升,为其复兴崛起找到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 二、大同的辉煌历史与现实困境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北方的中心城市,有着“一代京华、两朝陪都、华夏重镇,京畿重地”之称,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大同(平城)为北魏的都城,使得大同跨入了我国重要古都的行列;也是历朝历代北方地区重要的军事重镇和商贸中心城市。但自大同建矿以来,大同城市却逐步由传统的政治、商业中心向煤炭工业型城市转变。这种转变具有长期惯性,对其城市的再次转型造成了巨大的壁垒。 当前大同的城市发展面临以下五大突出问题。一是区域交通地位下降明显。由于长期偏重煤炭外运交通发展,削弱了大同与京津冀、太原经济圈等交通大通道的建设,特别是内蒙乌兰察布市至张家口的高速修通后,大同有被边缘化的威胁。二是城市产业依然偏重,城市产业体系较为单一,就业形势仍较严峻。煤炭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值比重仍高达40%,新引入的医药、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效应差,尚未形成聚集优势;同时大同一批“一五”时期的老工况企业,如大同机车厂、山西柴油厂、山西化工厂、大同水泥厂等面临着关停重组的局面。这些产业在过去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规模庞大的职工人群,当前大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突出。三是矿区的人居环境条件条件差,由于随矿发展建设,人口过度聚集,使得矿区生活服务区的公共与商业服务功能欠缺,绿化与开敞空间欠缺;更由于矿区与大同南郊区的行政区划长期存在矛盾,更加制约了矿区的健康发展。四是古城保护压力大,城墙遗址内部的人口密度高达2.5~3.8万人/平方公里,相对于北方城市中心区来说过密;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功能高度聚集的矛盾十分突出,拥有“两汉烽烟、北魏遗韵、辽金旧景、明清风骨”的历史风貌逐步消失。五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大同一电厂、二电厂、水泥厂、橡胶厂,以及制药原料、冶金等主要污染企业围城发展问题突出,迫切需要搬迁整治;同时区域生态退化现象突出,如城市周边的土地沙化现象、文瀛湖的消失。这系列问题反映在城市空间上形成了“高度单中心聚集与分散郊区”的“困兽”局面,同时又叠加不合理的行政区划管理,使得大同的城市转型发展步履维艰。 三、城市发展目标 立足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与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围绕城市转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试卷精编版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试卷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在空间权法制上,以判例形式确立了空间权制度,确立空间可被单独租赁、让与的国家是()。 A .美国 B.德国C.日本 D.中国 用户答案: [A] 得分: 2.上海地下空间开发的区域总体框架是( )。 A.以大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带动整体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B.改善老城区的人口,交通压力 C.现有地下空间主要有地下店铺和步行街组成 D.以市中心为核心,并辐射到与其相邻的地区 用户答案:[D] 得分: 3.下面关于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体系的主要应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通过对采集的地下空间实时数据分析处理,来时实现对安全隐患的排查。 B.事故发生后能够立马启动相应的事故等级预案并发布信息。 C.通过红外感应器实现对地下空间人、车、物信息的实时精确掌握。 D.通过对地下空间的人员流动、管线运行、出入口、设施巡检的实时监测及数据分析,作出风险预警及评估。 用户答案:[C] 得分: 4.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综合管理法制建设的关键问题不包括( )。 A .明确地下空间的国土资源属性 B.地下与地上城市规划之间的协调 C.地下空间的建设融资方案 D.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用户答案:[A] 得分: 5.上海市首部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法规是于哪一年审核通过的( )。 A.2005年

B.2008年 C.2011年 D.2013年 用户答案:[D] 得分: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下面关于国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描述正确的是()。 A.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将快速推进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 B.人防工程的平战结合建设将进一步加快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 C.城市绿地建设与地下空间的复合开发 D.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将促进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E.深层先进技术广泛应用 用户答案:[ABC] 得分: 2.下面关于专业职能部门牵头管理模式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不利于城市地下空间发展 B.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牵头部门的专业优势和控制作用 C.可应用于地下空间建设快速发展阶段 D.统筹协调管理能力得到强化,并兼顾了各职能部门的专业管理优势 E.目前表现出来的弊端较少 用户答案:[BD] 得分: 3.综合案例分析,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当注重于()。 A.政策驱动力和商业理念 B.统一规划 C.合理开发 D.综合管理 E.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一体化 用户答案:[BCDE] 得分: 4.国内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主要应用在()。 A.地下研究,试验 B.轨道交通 C.地下街、地下商场 D.应急给水池,贮水池

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1.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代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通常是以1863年英国伦敦建成的第一条地下铁道为起点,进入20世纪后,一些大城市普遍陆续修建了地下铁道,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始为改善城市交通服务,交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自本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建设进入一个高潮,在数量和规模上发展很快。日本东京、大阪的地下商业街,美国曼哈顿的高密度空间的出现,都是在这一时期,以1973年石油危机为转折点。从七十年代中期起,发展势头渐趋平缓。 国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⑴经济方面:高密度市中心区地价的高涨使地下空间开发有利可图(投资上的赢利性);雄厚的物质基础,经济实力使地下空间的建设成为可行(投资上的可行性)。 ⑵地理因素:北欧、北美气候寒冷,广泛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形成一个四季温暖的地下世界,人口的无限制增长需要不断地拓展新的生活空间,同时在质量上寻求高密度环境下的秩序性和高效率的交通联系。 ⑶社会和城市方面:节能抗灾的考虑;保护历史性风貌和复苏城市中心活力之间折衷的产物;城市中心凝聚性和吸引力客观上产生建筑和人口的高密度和立体化交通的需要;同时,进入信息化社会,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更为广泛和密切,需要更多功能化和集约高效的综合空间。此外,大型城市地下空间的建设对有效地使用土地,节省市政,公用设施的投资,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减少城市经营管理费,保护和改善城市景观都具有综合效益。 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 国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就较高的是日本、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 1.1.1日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是结合目前城市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大庆未来更长远阶段的发展形成清晰、准确、切合实际的判断,提出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性构想和实施建议,从而推进大庆市城市建设走向特色及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一、大庆转型的新理念 通过对大庆近二十年来城市经济转型的实践进行分析总结,规划认为以人力、资本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的不足是当前大庆接续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制约。与发达地区和竞争城市相比,大庆在经济发展环境培育方面的相对滞后,大大降低了接续产业的竞争力,延缓了城市发展转型的进程。 针对这一问题,规划提出,未来大庆的发展转型之路不应当仅局限于以新兴接续产业为代表的城市发展动力的延续,更应当注重以人力、资本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外部经济发展环境的营造,进而推动接续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点方向 在经济发展环境的培育中,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针对当前接续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的可能,大庆未来提升自身经济发展环境,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应当抓住四个方面: 第一、优先强化市场腹地的联系与扩张。提高中心城市的流通能力,降低接续产业的物流成本,加强对腹地资源的吸附和加工能力。 第二、主动优化第二产业布局的空间效率。根据土地价值、环境影响和投入产出三大评估条件,选择交通便利、土地充足、环境安全、接近市场、规模集群的地区布局新增产业,提高接续产业的空间竞争力。 第三、积极推动城市服务功能的多元化和集中式发展。全面提升商业服务功能,有重点的发展石油生产服务功能;通过城市中心的建设带动城市服务水平和能级的提升,降低接续产业的交易成本。 第四、循序渐进的提升城市创新环境。在石油科技领域率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平台;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契机,加大城市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度,真正形成大庆长久的竞争优势。 三、空间发展的四大战略 战略一:产业疏解 逐步更新高新区核心地区内的低水平传统工业,控制宏伟、兴化两个园区的石化产能规模;在经开区、龙凤光明地区、大同林源地区和红岗大广高速出口地区等交通、环境和土地资源的综合优势地区建设现代产业新城,减少产业布局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新兴产业运行效率。 战略二:双城整合 尽管由于用地条件限制,城市用地正在向庆南、庆北两翼展开,但城市人口仍然应当是基于滨洲铁路沿线地区的紧凑式发展,以有利于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提高城市的规模效率和效益。未来西城的主导发展方向是向西跨越让通铁路,发展富强以西地区;而东城的主导发展方向近期应当通过高新区用地调整,增加土地供给,远期酌情推动安达的空间一体化。 战略三:中心集聚 规划提出以世纪大道为依托,建设一个服务功能综合、土地价值凸显、资本效益凝聚,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试卷.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近20年以来,上海地下空间建设的特点不包括()。 A.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平面布局 B.分层利用的竖向布局 C.人性化的构建形式 D.相互衔接的功能体系 用户答案:[C]得分:6.00 2.标志着国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的世界上第一条地铁是在()建成并通车的。 A.巴黎 B.伦敦 C.东京 D.莫斯科 用户答案:[B]得分:6.00 3.上海市首部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法规是于哪一年审核通过的()。 A.2005年 B.2008年 C.2011年 D.2013年 用户答案:[D]得分:6.00

4.上海地下空间开发的区域总体框架是()。 A.以大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带动整体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B.改善老城区的人口,交通压力 C.现有地下空间主要有地下店铺和步行街组成 D.以市中心为核心,并辐射到与其相邻的地区 用户答案:[D]得分:6.00 5.下面关于地下空间火灾防救的描述错误的是()。 A.防火分区设计面积必须超过500平方米 B.建立监测系统和自动喷水系统 C.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至少要两个 D.提高自救能力 用户答案:[A]得分:6.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下面关于专业职能部门牵头管理模式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不利于城市地下空间发展 B.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牵头部门的专业优势和控制作用 C.可应用于地下空间建设快速发展阶段 D.统筹协调管理能力得到强化,并兼顾了各职能部门的专业管理优势 E.目前表现出来的弊端较少 用户答案:[BCD]得分:0.00 2.下列选项中,属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战略意义的是()。

利用探索式空间数据解析北京城市空间经济发展模式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4卷第8期 2009年8月Vol.64,No.8Aug.,2009 利用探索式空间数据解析 北京城市空间经济发展模式 杨振山1,2,蔡建明3,高晓路3 (1.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城市和区域规划系,乌特勒支3508TC,荷兰; 2.荷兰国际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球观测学院城市区域规划和地理信息管理系,恩斯赫德7500AA,荷兰; 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城市经济空间结构是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基本内容之一。利用其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 方法,根据1949-2004年企业登记就业数据在邮政区尺度上对北京市1949年以来城市空间经 济发展进行了探讨。基于空间邻近矩阵和不同距离矩阵的Global Moran's I 和Local Moran's I 都表明解放后市区并没有明显的经济集聚,50多年来空间经济发展模式几乎都是以市区为核 心集聚式发展;尽管郊区一些重要乡镇呈现出发展势头,但几乎没有和周边地区形成互动关 系,而是和市中心或其它地区保持较强的联系。分析还表明,北京地区经济的空间相互作用 在计划经济时代大体在60km 以内,市场经济时代(1983-2002年)提高到75km 。北京经济 空间模式经历了以下6个阶段:①1957-1982年,中心集中发展;②1983-1987年,沿京津 廊道空间组织;③1988-1992年,北部为主的城市中心发展;④1993-1997年,城市中心集 中扩张模式;⑤1998-2002年,城市中心填充发展;⑥2002-2004年,出现了城市空心化结 构态势,空间经济组织面临新一轮重组。 关键词:城市空间经济;空间统计;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局部空间关联性指标;北京 1引言 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对城市规划政策和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早在1826年杜能的农业圈层布局模型、1933年克里斯泰勒的城市等级结构,以及1967年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就根据当时的社会发展进程,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做出规范性解释。随后,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很难找出一般性的经济空间结构;城市研究更多地是寻找对经济发展、土地利用、人口增长和公共政策具有重要指示意义的城市中心[1-4]。以此为切入为相关政策提供指引,如北美的边缘城市和欧洲的多中心城市[5-9]都是将城市和区域空间发展建立在经济中心的基础上。 我国城市处于飞速发展阶段,然而经济要素在城市内部空间发展上并不平衡[10,11]。比如城市内部功能的过度集中造成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和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等。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又致使地区发展并不完全按照既定的空间结构演化,如住宅和就业的空间错位[12]。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影响着城市形态和内部格局,对人口、环境和土地利用效率提供重要的指示意义[13],这在城市经济高水平发展阶段尤为明显。 在实证分析上,以往对城市中心的判断多采用产业和地理集中性指标,如区位商、基尼系数等,忽略了经济要素的空间差异及其在空间上的溢出和联动效应。另外,这些收稿日期:2008-10-20;修订日期:2009-04-29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第三期创新项目(KZCX2-YW-321)[Foundation: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Chinese Academic Sciences,No.KZCX2-YW-321] 作者简介:杨振山(1979-),男,博士生。E-mail:yangzspat@https://www.wendangku.net/doc/c85600439.html,;zyang@itc.nl 通讯作者:蔡建明(1961-),男,研究员。E-mail:caijm@https://www.wendangku.net/doc/c85600439.html, 945-955页

032.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研究初探——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例

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研究初探 ——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例 黄蕾 摘要:长期以来,在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及总体规划层面,市域范围的规划,缺乏对全域空间资源管控,更会出现重城镇建设空间,轻非城镇建设空间的管控研究的现象。本文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规划编制过程中对于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的研究为关注点,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下,对于协同城乡均衡发展、营造高品质的生态环境空间、彰显城市独特人文魅力的重要意义。在技术内容方面,首先,从区域空间角度切入,从区域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格局分析入手,确定城市生态、文化发展战略。其次,在保护生态底线的基础上,对非城镇建设空间中生态、文化资源布局研究。最终提出以生态保育基底、核心山水田园群、外围山水田园组团、滨水生态廊道、环中心城休闲带等全方位构建全域山水田园空间规划。并加强对规划分阶段的时序安排,实现规划的空间落位与实施管控的实施策略研究。 关键词:空间规划,非城镇建设空间,山水田园,生态文化资源 1引言 1.1.以市域空间规划加强全域空间资源管控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可以确定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和框架,空间规划的目标就是确保战略发展研究可以落地。 以往市域范围的规划,主要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侧重于市域结构管控,但对全域空间资源管控不足。由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转变为市域空间规划,可加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对全域空间资源的统筹配置能力,对全域建设空间和非建设空间的整体导控。从而指导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市域空间规划的方向,从而实现市域空间规划的“一张蓝图”。 1.2.同等重视“城镇建设空间”与“非城镇建设空间” 在《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要点和要求》(暂行),“编制要点”—“加强空间开发管制”一节中,提出“在市域层次的规划,需合理确定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比例和格局,确定市域城乡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控制指标,对各类空间中的建设活动提出管理要求。统筹安排城镇各项建设,以及生态、农业空间中的区域性基础设施、乡和村庄的规划建设”。 本文中所指的“非城镇建设空间”,即上述描述中除去“城镇空间”外的空间,主要以市域范围内大面积的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农田、乡村)为主。 一直以来,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相对重建设用地的管控研究,而轻非建设用地的管控研究。而新时期的空间规划体系需要秉持“综合性思维”,对于非城镇建设空间的规划研究,在保护生态底线的基础上,更需要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实现空间上“保护”与“发展”间的均衡。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在空间权法制上,以判例形式确立了空间权制度,确立空间可被单独租赁、让与的国家就是( )。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中国 用户答案:[A] 得分:6、00 2、上海地下空间开发的区域总体框架就是()。 A.以大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带动整体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B.改善老城区的人口,交通压力 C.现有地下空间主要有地下店铺与步行街组成 D.以市中心为核心,并辐射到与其相邻的地区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3、下面关于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体系的主要应用的描述,正确的就是( )。 A.通过对采集的地下空间实时数据分析处理,来时实现对安全隐患的排查。 B.事故发生后能够立马启动相应的事故等级预案并发布信息。 C.通过红外感应器实现对地下空间人、车、物信息的实时精确掌握。 D.通过对地下空间的人员流动、管线运行、出入口、设施巡检的实时监测及数据分析,作出风险预警及评估。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4、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综合管理法制建设的关键问题不包括()。

A.明确地下空间的国土资源属性 B.地下与地上城市规划之间的协调 C.地下空间的建设融资方案 D.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用户答案:[A] 得分:0、00 5、上海市首部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法规就是于哪一年审核通过的( )。 A.2005年 B.2008年 C.2011年 D.2013年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下面关于国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描述正确的就是()。 A.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将快速推进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 B.人防工程的平战结合建设将进一步加快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 C.城市绿地建设与地下空间的复合开发 D.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将促进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E.深层先进技术广泛应用 用户答案:[ABC] 得分:8、00 2、下面关于专业职能部门牵头管理模式的描述正确的就是()。 A.不利于城市地下空间发展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来了! 2017-09-29 23:56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总则第1条指导思想(略) 第2条主要规划依据(略)第3条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35年,明确到2035年的城市发展基本框架。近期到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第一章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第一节战略定位第5条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节发展目标(略)第三节城市规模第14条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分布 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1.调整人口空间布局 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降低城六区人口规模,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约15个百分点,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到2035年控制在1085万人以内。城六区以外平原地区的人口规模有减有增、增减挂钩。山区保持人口规模基本稳定。2.优化人口结构 形成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功能疏解提升相适应的人口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政策,发挥公共服务导向对人口结构的调节作用。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升人口整体素质。采取综合措施,保持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提高城市发展活力。 3.改善人口服务管理 构建面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常住人口2300万人控制规模的基础上,考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合理需求和安全保障。 4.完善人口调控政策机制 健全分区域差异化的人口调控机制,实现城六区人口规模减量与其他区人口规模增量控制相衔接。加强全市落户政策统筹,建立更加规范的户籍管理体系,稳步实施常住人口积分落户制度。强化规划、土地、财政、税收、价格等政策调控作用,加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强化主体责任,落实人口调控工作责任制。 5.转变发展方式,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到2020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现状19.6万元/人提高到约23万元/人。 第15条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量第16条降低平原地区开发强度(略)第四节空间布局第17条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考虑延续古都历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着眼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完善城市体系,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

大城市地区的新城发展战略及其空间形态

大城市地区的新城发展战略及其空间形态3 Ξ 张尚武 王雅娟 提要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众多小城镇的崛起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但在经历了早期的快速发展之后,如何在新经济背景下获得第二次的自我超越已经成为共同的难题。笔者借鉴国外新城发展的经验,提出在我国大城市地区培育大城市地区中等规模新城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大城市地区 新城 上海市 文章编号 1000-3363(2000)06-0039-04 中国分类号 T U984 文献标识码 A 大城市的功能和空间发展需要与周围的区域发展结合,这一点虽然早已被人们认识到,但具体的空间关系和职能关系却一直处于探索和争论中。包括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西方战后新城建设,卫星城建设以及对新城的最新阐释,各个时期,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探索。 1 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评析 111城乡整体建设的理想 工业革命开始后,城市空前迅速地发展,城市的环境和效率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城乡整体建设思想把城乡作为对等和平衡的力量,使之在区域范围内得到平等的分工和协调,充分发挥城乡双方的优势。这一思想试图把城市中的工业疏散出去,并围绕这些疏散的工厂建设新的城镇,具有城市所能提供的设施服务和职业机遇条件。在兼有两者之利的同时,避免两者的不利。霍华德把这种多中心的居民点称为“社会城市”(s ocial city)。并从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作了深层次的思考,提出的是从区域角度对整个城市的结构性改造,以形成环境舒适、社会经济运行良好的城乡空间结构。 这是针对早期工业化城市的拥挤和混乱,出于对随之逝去的宁静平和的乡村生活秩序的留恋而提出工业城市建设的理想。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巨大浪潮中,这一思想一直是一种理想。 112大城市地区新城建设的实践 大城市不断地向外扩张,人们开始把城市的交通系统组织、社会环境改善和区域性自然环境的影响结合起来。斯科特和斯坦普(L1Scott&L1D1S tam p)提出一种新的规划体制,包括市郊在内,为土地划分不同的等级,把保护农业用地作为首要职责①。开始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审视城市的发展和人类行为。 西方战后最有影响的艾伯克隆比(Abercrombie,1944)的大伦敦规划即是这一思想的贯彻和发展,明确了在大城市建成区以外发展新居住地,即新城的思想。在规划绿带以外形成新的居住发展区,并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事实证明在战后的大规模建设中,新城成为解决郊区蔓延(suburb sprawl)的有效引导手段。 新城诞生在英国和美国,进而在整个欧洲和世界范围都有广泛的理论和实践影响,但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巴黎的新城与大城市有更多的联系,是作为中心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使城市成为多中心组合的整体;英国的新城更强调自身的独立性;在日本又有所不同,尽管从空间形态上呈现多中心的新城形式,但在功能上仍然是单一中心的,即新城多是作为居住的地方,就业并未相应分散,这在日本城市化发展迅速的早期表现尤为明显。 我国在北京、上海两市也曾进行过卫星城建设的实践。但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条件限制,在1990年代以前,卫星城的建设未取得明显效果,与主城难以建立紧密的关系,因而也带来对卫星城建设的怀疑。 113新社会经济背景下的新城模式 在经历了70年代的经济危机之后,西方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满足居住需求和有足够的环境意识成为规划目标的焦点。人们对生活空间数量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同时对空间和环境的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发对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sustainable urban form)的探讨。 在新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欧文等人(S1OwensΠD1 BanisterΠM1Breheny)建议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应该以发展小居住地为主,如霍华德所提出的2~3万人口的规模,具有步行的尺度。但其中有一些大的居民点能够达到20万人口以上,形成霍华德所提出的社会城市②。认为这是从能源有效利用的角度是理想的形态,能够满足具有足够的多种城市活动的门槛,但不是高度聚集和高密度。 而P1霍尔(P1Hall)在分析伦敦的实际情况中,提出了建设持续发展的“社会城市”的概念(sustainable s ocial city,or sustainable city region)③,认为新居住地的建设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城市改造;二是建设新城。但传统城市改造形式和新城建设形式都难以适应发展需要。从城市改造的角度,由于城市建成区用地有限,大规模改造是不现实的;从新城建设的角度,传统新城或田园城市是“在乡村建设城镇”,达到人口居住和就业从城市中疏解的目的,但这一目的在任何地方都从未真正实现过。作为最早的新城之一的S tevenage是自我平衡程度最高的一个,大约有 Ξ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专题成果(项目批准号OOB JL030) 44  城市规划汇刊2000[6]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一、导言 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晋陕蒙地区的交界地区,是首都经济圈西部的重要门户、晋北煤炭能源基地的重要中心城市。大同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中国煤都”称号,他与其它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相似的发展阶段特征与面临的问题;同时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云冈石窟、悬空寺、北岳恒山、平城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又使得大同拥有更为丰富的城市内涵与品质。 当前,我国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城市的多元发展是“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手段。其中,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是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同紧紧围绕这两个任务加快转型,成为践行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重要试验田。基于此,大同通过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破解现实的问题,从工矿城市逐步向区域性中心、历史文化名城转型提升,为其复兴崛起找到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 二、大同的辉煌历史与现实困境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北方的中心城市,有着“一代京华、两朝陪都、华夏重镇,京畿重地”之称,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大同(平城)为北魏的都城,使得大同跨入了我国重要古都的行列;也是历朝历代北方地区重要的军事重镇和商贸中心城市。但自大同建矿以来,大同城市却逐步由传统的政治、商业中心向煤炭工业型城市转变。这种转变具有长期惯性,对其城市的再次转型造成了巨大的壁垒。 当前大同的城市发展面临以下五大突出问题。一是区域交通地位下降明显。由于长期偏重煤炭外运交通发展,削弱了大同与京津冀、太原经济圈等交通大通道的建设,特别是内蒙乌兰察布市至张家口的高速修通后,大同有被边缘化的威胁。二是城市产业依然偏重,城市产业体系较为单一,就业形势仍较严峻。煤炭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值比重仍高达40%,新引入的医药、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效应差,尚未形成聚集优势;同时大同一批“一五”时期的老工况企业,如大同机车厂、山西柴油厂、山西化工厂、大同水泥厂等面临着关停重组的局面。这些产业在过去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规模庞大的职工人群,当前大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突出。三是矿区的人居环境条件条件差,由于随矿发展建设,人口过度聚集,使得矿区生活服务区的公共与商业服务功能欠缺,绿化与开敞空间欠缺;更由于矿区与大同南郊区的行政区划长期存在矛盾,更加制约了矿区的健康发展。四是古城保护压力大,城墙遗址内部的人口密度高达2.5~3.8万人/平方公里,相对于北方城市中心区来说过密;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功能高度聚集的矛盾十分突出,拥有“两汉烽烟、北魏遗韵、辽金旧景、明清风骨”的历史风貌逐步消失。五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大同一电厂、二电厂、水泥厂、橡胶厂,以及制药原料、冶金等主要污染企业围城发展问题突出,迫切需要搬迁整治;同时区域生态退化现象突出,如城市周边的土地沙化现象、文瀛湖的消失。这系列问题反映在城市空间上形成了“高度单中心聚集与分散郊区”的“困兽”局面,同时又叠加不合理的行政区划管理,使得大同的城市转型发展步履维艰。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试卷(教学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在空间权法制上,以判例形式确立了空间权制度,确立空间可被单独租赁、让与的国家是()。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中国 用户答案:[A] 得分:6.00 2.上海地下空间开发的区域总体框架是()。 A.以大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带动整体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B.改善老城区的人口,交通压力 C.现有地下空间主要有地下店铺和步行街组成 D.以市中心为核心,并辐射到与其相邻的地区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3.下面关于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体系的主要应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A.通过对采集的地下空间实时数据分析处理,来时实现对安全隐患的排查。 B.事故发生后能够立马启动相应的事故等级预案并发布信息。 C.通过红外感应器实现对地下空间人、车、物信息的实时精确掌握。 D.通过对地下空间的人员流动、管线运行、出入口、设施巡检的实时监测及数据分析,作出风险预警及评估。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4.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综合管理法制建设的关键问题不包括()。

A.明确地下空间的国土资源属性 B.地下与地上城市规划之间的协调 C.地下空间的建设融资方案 D.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用户答案:[A] 得分:0.00 5.上海市首部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法规是于哪一年审核通过的()。 A.2005年 B.2008年 C.2011年 D.2013年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下面关于国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描述正确的是()。 A.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将快速推进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 B.人防工程的平战结合建设将进一步加快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 C.城市绿地建设与地下空间的复合开发 D.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将促进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E.深层先进技术广泛应用 用户答案:[ABC] 得分:8.00 2.下面关于专业职能部门牵头管理模式的描述正确的是()。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北京的城市发展战略

摘要:北京过去的城市增长对首都的“二重属性”考虑不够,使得中心城区集聚了过多的城市功能,同时经济增长和城市空间扩张效率不高,并由此导致了“大城市病”。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北京城市发展战略应强调北京的均衡发展和带动作用。通过分析北京的首都属性与城市属性的相互关系,厘清非首都功能的内涵,明确了城市效率和城市集聚的相互关系,北京的均衡发展需要进一步形成创新型经济体,同时还应注意通过构建区域协同综合体,提高京津冀城市群的集群化竞争优势。 关键词:城市功能二重性;城市效率;均衡发展;带动作用;创新型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6)04-0046-006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承担着政治地位赋予的特有城市功能,建国以来由于我国在不同时期国家发展和首都建设的需要,使得北京的城市发展战略屡经调整,由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北京城市产业选择与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与人口集聚的双重不匹配导致了北京“大城市病”的出现。2015年以来,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为“四个中心”,北京不仅承担着作为政治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的首都功能,而且还被赋予文化中心和创新中心的城市功能。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成为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并明确提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对北京的城市发展和京津冀均衡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十三五”期间乃至未来10~20年,北京既要实现自身的城市功能定位,又必须利用经济与技术优势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现有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研究忽略了北京作为首都的双重属性,这种研究视角不利于提出有助于北京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正确思路,同时也不利于发挥北京对周边区域的正向带动作用,从而最终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因此,把握北京城市功能的“二重属性”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系对制定出科学的北京城市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一、北京城市发展战略演变历程与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北京城市发展战略的演变历程 北京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总体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发展条件与环境的变化作出了多次调整,自1949年建国后,北京市累计完成了7次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或修订工作,如表1所示。目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背景下,北京正在进行第8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的修订工作。 由表1可知,北京城市发展战略调整历程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城市定位发生多次变化,在这7次城市总规划中,北京的城市定位多次发生变化,1958年前的发展规划所制定的工业中心在随后的城市发展规划中不再出现,这表明北京有意在逐步淡化其城市的经济职能。第二,城市空间布局由强调一个中心转变为多个中心,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北京所承受的压力也在逐渐变大,通过建设多个中心来均衡城市发展从而疏解中心城区的压力是比较正确的调整。第三,人口规模上限不断提高。除了1958年城市规划将城市人口上限限定为350万外,其他规划的人口上限都在不断上升,然而实践证明这些规划的人口上限没有一个满足,规划期限内北京的实际人口规模都提前突破了上限,因此这要求最新一版的北京城市规划重视合理城市规模的问题,不仅需要制定出科学的人口规模控制范围,同时还应该结合疏散人口的政策思路。 (二)北京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国以来,随着北京城市发展战略的不断演变,城市规模增加速度超过城市结构增长的容纳水平,北京中心城区集聚过多城市功能,出现了城市增长速度变缓,交通拥堵、空气质量恶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1.北京城市发展的双重过度集聚问题 北京的城市发展存在双重的过度集聚问题,一方面,北京中心城区集聚了过多功能,北

河北省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附件1: 河北省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编制导则(试行)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二〇一一年二月

目录 1 总则 (2) 2 规划内容 (3) 3 规划成果 (7) 4 附则 (8)

河北省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编制导则(试行) 1 总则 1.0.1 为规范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内容和技术深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设区市及重点发展地区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其他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可参照执行。 1.0.3 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范围,应当包括中心城区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纳入中心城市市区统筹管理的县(市)、乡(镇)以及各类开发区、产业聚集区。 1.0.4 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应当依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衔接。 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可对远景发展提出设想;近期建设规划应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一致。 1.0.5 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科学确定城市定位、发展目标,合理调控城市空间资源,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0.6 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应当对涉及城市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1.0.7 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应当广泛听取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深入研究、多方案比较、科学决策。 1.0.8 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除执行本导则外,必须遵守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 2 规划内容 2.1发展条件分析 2.1.1区位条件分析。研究城市所处区位条件,分析中心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2 资源禀赋分析。综合分析评价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等城市长期发展的保障性资源和气候、植被、河流、风向等自然环境要素,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民俗民风等地方文化资源。 2.1.3 经济发展水平分析。研究城市经济结构现状和存在问题,判断城市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分析产业结构特征和发展优势。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84分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84分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上海市首部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法规是于哪一年审核通过的()。 A.2005年 B.2008年 C.2011年 D.2013年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2.下面关于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体系的主要应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A.通过对采集的地下空间实时数据分析处理,来时实现对安全隐患的排查。 B.事故发生后能够立马启动相应的事故等级预案并发布信息。 C.通过红外感应器实现对地下空间人、车、物信息的实时精确掌握。 D.通过对地下空间的人员流动、管线运行、出入口、设施巡检的实时监测及数据分析,作出风险预警及评估。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3.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综合管理法制建设的关键问题不包括()。 A.明确地下空间的国土资源属性 B.地下与地上城市规划之间的协调 C.地下空间的建设融资方案 D.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4.提升地下空间环境质量主要途径不包括()。 A.控制污染物的发生 B.合理设计地下空间气流组织方式 C.稀释通风和置换通风 D.种植绿色植物,减少垃圾排放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5.下列关于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发展的历史沿革,说法错误的是()。 A.大部分早期所建人防工程的特点是,质量差,渗漏水严重,内部三防设施不完善。B.1978年10月,国家人防办和建设部在“全国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座谈会”上进一步明确了人防工程建设的主要方向是与城市建设相结合。 C.1997年12月,建设部颁布了国家层面的法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该法规明确了“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淀区重点空间发展策略

海淀区重点空间发展策略 1、北部新区空间发展策略?—“一轴一心一圈层” (1)功能定位:海淀区面向未来的城市发展新区,新型城市化地区。以建设生态型、田园式、现代化的城市新区为发展目标,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国际化为引领,立足“研发+产业”定位,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主要发展高科技研发制造产业、文化教育产业、现代服务产业和生态观光休闲产业。 (2)规划城市空间结构:海淀北部地区的发展主要围绕北清路展开,规划将形成“一轴、一心、一圈层”的城市空间形态。“一轴”指北清路产业发展轴,串联沿线的多个产业园节点,“一心”指以翠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主呈十字状延伸的生态绿心空间,“一圈层”指以西北旺镇中心区、温泉镇中心区、南安河、北安河、聂各庄、苏家坨镇中心区、上庄镇中心区为节点的城市化圈层。 (3)培育以北清路为发展轴的三大板块:将北清路沿线的多个产业园节点整合为东、中、西三大板块,东部发展高科技研发制造产业,西部发展文化教育产业,中部突破单一科技园区的规划概念,增加现代服务产业功能,打造北部城市功能中心区。东部产业板块由四个节点构成,既软件园、北大生物城和永丰、航天城。该板块交通便捷,辐射带动效应强,以发展高科技研发制造产业为主,特别是应打造高端技术产品产业化制造基地,同时适当发展现代服务产业和房地产业。中部产业板块由三个节点构成,既环保科技园、中医药科技园和稻香湖会议中心,建议该板块以发展现代服务产业、高科技研发产业为主,在生态办公、生态服务、生态会议等规划理念的基础上,打造海淀北部城市功能中心地区。西部产业板块由文化教育园构成,以发展文化、教育产业为主,建议推出艺术产业概念,将该板块打造成为艺术家荟翠的园地,高端艺术产品生产的基地,同时还可以引进国际名校开办教育分校。 (4)北部稻香湖生态科技绿心包括以翠湖湿地公园为核心呈十字状延伸的稻香湖生态旅游区,是海淀北部城市综合新区支撑科技发展的“绿色心脏”,重点发展生态游览、高档会议度假、科技农业观光、国际教育观摩和休闲娱乐等旅游产业,将在建设生态型、田园式和现代化的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相结合的城市综合新区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呈十字状延伸的两条绿色轴线将多个游览园、会议度假点和休闲娱乐设施联成一个整体。 (5)组点成团,协调轴线与圈层的发展:为了与产业轴协调发展,在城市化圈层内,应提高城镇建设和服务的档次,发展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业,建设高品质居住组团,实现由城镇化向城市化的转变。为了实现在空间上相对集中的配套建设,轴线与圈层的协调发展可以形成五个空间组团,分别是永丰组团(包括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航天城)、北旺组团(中关村软件园、西北旺镇区)、温泉组团(温泉镇区、环保科技园、稻香湖科技创新基地)、苏家坨组团(苏家坨镇区、国际教育园)、上庄组团(上庄镇区、农林科技园)。 (6)近期发展重点:应提升山后地区产业(形态)价值,主要以引进高新技术产业的高端研发、管理总部环节以及与之相配套的高端服务,来置换已有部分生产环节及低端服务业。山后各专业园土地经营模式应由主要依靠出让土地向以工业设施(如厂房、实验室等)租赁为主转变。切实加强山后地区生态环境控制,严格控制山后地区人口过快增产。温泉镇、永丰基地及其它专业园和乡镇,只宜保留小规模住宅用地。 2、东部地区空间发展策略—“一心一轴四基地” (1)功能定位:海淀区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高科技园区和核心功能区,以发展高科技研发、创新产业和与之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为主,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 (2)规划空间形态:东部高科技园区主要在强化核心产业园区综合化和新开发的产业空间定向化的基础上,规划形成“一心一轴四基地”的空间形态。“一心”是指通过整合在空间上集中分布的九个园区,建成以科技研发、科技服务、金融咨讯、商务贸易、行政办公、科技会展、休闲旅游为主,并配有商业、酒店、餐饮、公寓、文化、康体、娱乐、大型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海淀综合中心,作为未来海淀区的“空间名片”。九个园区包括了中关村西区、科学城、清华大学及其科技园、北京大学及其科技园和颐和园、圆明园、海淀公园。“一轴”为学院路科技研发和创新服务发展轴,以沿线大学和研究机构及其科技园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