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在教学中的应用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在教学中的应用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在教学中的应用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在教学中的应用

斯金纳得强化理论在“三疑三探”课改应用中得思考

重阳镇芦沟小学田文阳

一、斯金纳得强化理论

1、强化得含义

强化理论就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及行为主义科学家斯金纳得理论中最重要部分与基础。30年代,通过斯金纳箱得实验,斯金纳得出了一个结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个目得,会主动采取作用于环境(杠杆机构)得行为(如踩压),当行为得结果有利时(如得到食物或水),就会重复这个行为,不利时,就会收缩、减弱以至消退停止这个行为。她据此提出了著名得强化理论。斯金纳认为,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概率得事物都就是强化,强化在有机体条件反应得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强化决定了动物得行为就是否会发生变化,新得行为模式要练习多次才能形成,以及形成后能保持多久。强化就是斯金纳学习理论得核心概念。

2、强化得分类

期金纳认为,有机体——人或动物作用于环境得行为,取得了好得、积极得结果,使目标实现,需要满足,就会自发重复,如果及时给予肯定、认可或奖励,这些行为就会保持、巩固,叫正强化。比如说某个学生表现特别好老师给予表扬与奖励从而会让学生表现更好。而通过终止不愉快条件来增加行为反应概率则就是负强化。例如学生们这次作业做得都特别认真,老师为了想让这种行为继续保持而决定今天晚上不布置或者少布置作业减轻学生得负担。不管就是正强化还就是负强化,只要就是强化就就是来增加行为发生得概率。正强化就是用于

加强所期望得个人行为,负强化就是为了减少与消除不期望发生得行为。

3、惩罚

惩罚就是指在消极性行为发生后,给予其不愉快得待遇,并使这种行为以后尽可能少地发生。

4、自然消退

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它就是指对于某种组织不希望发生得行为,除了直接得惩罚措施外,还可以“冷处理”或“无为而治”,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

二、斯金纳得强化理论对教学得意义

强化理论对教学有着深远得意义。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得各个方面进行强化,教师可以修正学生得行为方式,塑造学生良好得行为习惯。通过教师不断地强化,引导其向积极健康得方向发展。老师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得奖惩措施,激发学生得学习动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努力刻苦地学习,不断地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其身心全面、与谐、健康得发展。老师在进行学生管理中,运用不同得强化手段与方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达到学生管理得最高境界。

二、强化理论在三疑三探教学中得实际应用

1、正强化得应用

正强化一般就是也应该就是教学实践中最常用得一种手段。斯金纳认为儿童新行为产生得基本前提就是强化,强化就是塑造学生行为得一种重要方法。那么老师可以通过正确得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强化,

从而塑造学生良好得行为习惯。

对学生良好得行为给以积极强化,表扬就是老师进行积极强化得一种方法。也就是三疑三探课改鼓励与提倡得方法。在学生得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老师要对学生提出要求,如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与劳动,热心帮助同学,尊敬师长等等。一旦学生在这些方面做得比较出色,老师就可以给予其赞许得目光与微笑得面容。同时教师也可以用抚摸学生得头、轻抚学生得肩膀等肢体语言表示对学生得赏识与赞许。老师得这些做法可以使学生得到极大得鼓励,容易在今后做出相应得积极行为。而且作为老师来讲,要采用合适得表扬方式,把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使用。积极得奖励方式有助于孩子良好行为得养成。物质奖励就是对学生得积极行为进行强化得常用方式,这种奖励得初衷就是好得,但也有一定得局限性,如果过于依赖物质奖励有可能会适得其反。直接用物质、金钱去刺激学生,去鼓励学生,就会使学生为了小礼物去积极劳动,去帮助同学,使她们在认识上出现偏差,容易导致拜金主义。学生行为得动机往往变成就是为了获得物质,学生行为得内在动力就被物质诱惑所取代了。因此物质奖励只能暂时有助于塑造学生得行为。若想使学生形成稳固得、长久得、良好得行为习惯,精神奖励也必不可少。学生得成长过程需要奖励,单纯得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都无法达到最完美得强化效果,对学生得奖励要做到“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得双向结合,要两手抓。

斯金纳认为,只有及时强化才能有利于某一行为得巩固与发展。因此,当学生做出良好得行为后,要予以及时强化,否则,这种行为容

易消退。哪怕学生有一点小小得进步,老师也要给予及时强化,使学生得良好行为进一步发展起来。在对学生进行强化得时候,要尊重孩子得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得年龄差异、性别差异采取不同得强化方式。同时也要谨记,积极强化要恰到好处,否则就会过犹不及。运用表扬与奖励过多,学生就会屡见不鲜而麻木不仁,会沾沾自喜而不思进取,最终使表扬与奖励失去意义,使积极强化起不到应有得作用。

2、负强化得应用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如果单纯使用正强化,容易使学生只瞧到优点而瞧不到缺点,从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因此适当采用负强化措施,当学生表现不好时,老师也可以不给予批评与惩罚,只就是撤销对她原有得奖励或采取不予理睬得态度,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感悟,从而矫正学生不良得行为。例如,我班有一个同学,经常上课不认真听课,并且作业拖拉,屡教不改,我就警告她,如果这种恶劣情形持续下去,会加重对她得批评,并且还会告诉她得家长,但就是她如果能改正缺点,我会当做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学月过去了,这个同学确实痛改前非,上课认真听讲了,作业也基本上能按时完成,本次其中考试成绩也大幅攀升,语文、数学都考到了95分以上。我也按照约定,对她既往不咎。并且还在班级把她作为典型进行了表扬。

3、惩罚得应用

事实上,惩罚造成得效应往往就是负面得,教师应谨慎选择采用。一方面,它只告诉人们什么不该做,却不告诉什么就是该做得。人们为

逃避惩罚,有时会造成新得不良行为。正如斯金纳所说得那样: “受过惩罚得人,并不会就此改弦更张,充其量只不过就是学会了如何免于惩罚而已。”另一方面,过分得惩罚容易使人产生挫折感,损伤人得自尊与自信,使人背上制度得枷锁,丧失其独立性与灵活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谨慎采用惩罚得手段。特别就是青少年得学生,她们正处于人生得“黄金时期”, 她们富于幻想,精力旺盛,热情活泼奔放,兴趣爱好广泛,求知欲望强烈,观察力、理解力迅速发展,想象力、记忆力达到顶峰。她们不再受困于经验思维得束缚,喜欢独立思考,喜欢革新创造,喜欢怀疑争论,喜欢追寻事物得根由,喜欢理性地论证问题,敢于向传统观念与旧习惯势力挑战,敢于大胆提出新得假设、新得见解、新得方法,在新领域进行新得探索、新得尝试。换句话说她们也正处于叛逆期,情绪很容易有较大得波动,老师需要记住得就是惩罚只就是手段不就是目得,而且惩罚一定要恰如其分,否则达不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得目得,反而会引起对抗抵触情绪与攻击性行为。从近几年发生得师生惨案可以得出教训,某些悲剧就与老师对学生得教育方式与学生得承受理解能力有关。

4、自然消退得应用

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它就是指对于某种组织不希望发生得行为除了直接得惩罚措施外,还可以“冷处理”或“无为而治”,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当今社会,家庭离婚率居高不下,这些同学来自单亲家庭,在家中缺乏父爱或母爱,往往很自卑,脾气怪异,朋友很少。还有些同学由于父母亲长时间工作、出差

在外,得不到应有得关爱。有时她们会故意在老师上课时违反纪律,其目得就就是吸引老师或同学得注意。如果老师采用负强化得手段强行矫正学生得不良行为,那就正好落入了她们得“圈套”,不仅难以制止不良行为,相反可能强化了这种行为。遇到这种情况,老师最好得方法就就是采用自然消退得方法,不予理睬,最后让学生自己觉得无趣而终止其行为。当然,我们知道学生那样做得原因,也应该采取适合得方法来解决。对于这种学生,课堂上教师们对其不予理睬,但可以在课下,通过家访、电话等方式多与其沟通,给予更多得关注,从而让她感受到老师对她得关心。

总之,斯金纳得强化理论给我们教育事业带来很大得启示,对我县得三疑三探课改工作也有着很重要得借鉴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到斯金纳强化理论对于学校教育得重要意义,在学校教学与管理中加以合理得运用,把教育工作开展得更加灵活、生动,帮助学生们点亮她们心中那盏美丽得灯,使她们能够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的五个原 则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的五个原则 斯金纳设计了程序教学法,在美国教育界影响深远。这个教学法有以下五个原则: 第一:小步子原则 小步子实际上就是我在“橡皮筋理论”里提到的循序渐进。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每个学习单位的内容都是孩子能够轻松掌握的,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而且,得到表扬的机会也会增多。 第二:积极反应原则 我在前面提到了“听课”为何是低效的。这种低效,除了“鱼牛”的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老师为了课程进度,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往往自顾自的讲授,许多问题都是老师自问自答的假提问,学生很少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会让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受伤。 第三,即时强化原则 电子游戏在这方面做得很到位。孩子完成一个任务,立刻就会有相应的奖励,或者是一句赞美的话,或者是一个虚拟奖品,让孩子们欲罢不能。 上文中那两个老师做得也很不错,孩子在学琴、学书法的过程中不断受到肯定和表扬。实际上,孩子就像那个小老鼠一样,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食物,不仅当时学习的兴致高,久而久之,孩子会慢慢上瘾,爱上这项学习,就像老鼠对触碰横杆上瘾,人们对玩游戏上瘾一样。 按照脑科学家的研究,奖励和肯定能够激活大脑中的奖赏中心,分泌出多巴胺物质,这会让人感到兴奋,也是人们对某一事物上瘾的根源所在。 第四:自定步调原则 这也涉及到了我在橡皮筋理论里提到的量体裁衣,循序渐进。 第五:低错误率原则 斯金纳认为,错误的行为往往导致惩罚,而惩罚对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帮助不大。我们看看上文的例子就清楚了,第一个老师对孩子的批评太多,这种批评一方面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实际上也没法让孩子学到正确的东西。而第二个老师所言:“让孩子记住对的,比指出孩子哪里错了更重要。”这的确是深谙教育之道的说法。孩子又学到了正确的东西,又维持了学习的兴趣,一举两得。 怎样避免错误连连?实际上还是要把握好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不要超越孩子的能力,如果超越孩子能力太多,多半会错误连连。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教科研资料-教育类课题研究中常用的理论依据

教科研资料-教育类课题研究中常用的理论依据; 一、哲学依据;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属于外部条件,是外因。学生是学习的内因,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学的愿望和动机,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教”就会由于没有学生的“学”而失去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而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教学过程只有注重知识的探究,注重情感的体验,才能引发学生的态度、情感和意志,这些源于心理品质的个性特征参与学习活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创新欲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各自的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师的教育行为必须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前提,才能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教育课题研究中,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按照学生的心理规律进行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识能力、情感特点、意志品质,就为教师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学习理论;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

向,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用”和“知其谁用”。 四、教学理论; 两千年前的孔子倡导的“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以认为是最早的教学理论根源,到今天依然有重要意义。 尝试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有尝试的愿望,尝试能够成功,成功才能创新。”学生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思维属性,所以学生能尝试。同时,学生的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尝试,尝试的任务又是完成教材中的一定教学目标,而教材又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和方法编排的,所以学生具备成功的条件。 在尝试成功的条件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成绩。 五、教学最优化理论; 衡量教学最优化有两条标准一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二是时间消耗的最优化,即“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所规定的标准”,用“师生耗费合理的时间去取得这些成效”。既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又要减轻学习负担,用合理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成效。 六、建模理念; 建模理念认为没有主体性,就没有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做到目标让学生去确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过

布鲁姆掌握学习与斯金纳程序教学二种教学策略之比较

布鲁姆掌握学习与斯金纳程序教学二种教学策略之比较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的掌握学匀理论在八十年代后期曾对我国教育理论界和中学教育实践产生过重大影响。事实上,作为一种理论和策略,掌握学习与人们早已熟悉的金纳的程序教学有着某种联系。 在理论的假设上,作为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斯金纳坚信,人的本性是中性和被动的,人的特性主要是环境影响的产物。在他看来,“只要我们安排好一种被称为强化的、特殊形式的后果,我们的技术就会容许我们几乎随意地去塑造一个有机体的行为。①对此,布鲁姆也抱有相同的看法。布鲁姆认为:“学校学习中的许多个别差异是人为的、偶然的、而不是个体在胎儿期就已固定了的。……世界上任何人都能学习,如果在早先与现在都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的话,儿乎所有的人都能学好。儿童的学习能力不是稳定的性格特征。能力的差异本质上是随环境而变化的,通过改变学习环境(条件),教育者就可改变学习者的行为。从这一假定出发,布鲁姆与斯金纳在救学策略的设计上,都把教师视作教学的主要力量;把学习视作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都倾向于对学习行为进行分解,而不是做整体的研究,都相信经验的力量而不是理性的作用,都相信练习、重复的效果而不是顿悟、直觉的作用,都主张一个合理的教学程序一定会收到肯定的和预期的效果。但是,斯金纳的理论假设是据于他的动物实验研究。华对学习过程现在知道得比较清楚了。我们知识的大部分来自对低等动物行为的研究,但其结果可惊地适用于人类受试者。”萝而布鲁姆对环境作用的估计则是来自他所进行的大量的有关人类发展的研究。在他的著作中,布鲁姆曾再三声明,他的观点“不是抽象的理论或信念,而是建立在世界上绝大多数课堂里都易于观察到、易于获得的证据的基础上的。 其次,在斯金纳看来,人的行为与强化密切相关,环境对行为的制约是通过强化而实现的。因此,“教学就是安排促进学习的强化列联。而对于布鲁姆来说,他更相信行为与目标的关系。正是对目标的关注,使布鲁姆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应当呈正态分布这一传统观念进行了抨击。他指出:“常态曲线并不是什么神圣不可动摇的东西。它是一种最适合于机遇和随机活动的分布。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我们试图让学生学会我们所教的内容。如果我们的教学是富有成效的话,成绩的分布应该是与常态曲线完全不同的。事实上,我们甚至可以坚持认为,成绩分布接近于常态分布的程度,一也就是我们在教育上的努力失败的程度。”‘巫因此,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是与教育目标分类学相联系,只是,布鲁姆的“目标”是教育者而不是学习者的“目标”。 在教学策略上,布鲁姆与斯金纳一样,都把以鼓励每一个学生以他自己最适宜的速度进行学习作为教学策略的核心。 斯金纳对当时课堂教学最严厉的批评,便是教学不能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予以充分的注意。在斯金纳看来,教学应当重视每一个学生自己的学习模式的重要性和独特性,教师应当依照个别化的教学来行动和思考。程序教学所做的一些事情是把每一个学习者的经验看做个别的事件,并且在学生和他的学习材料之间保持经常的相互联系。程序教学所要解决的是“在一个大集体中各个成员同时完成作业得不到及时评定,教给大集体的知识不可能正好符合当时每个学生要学的内容”这一难题。同样,布鲁姆的掌握学习也是为了“试图解释学生中学习的个别差异,并研究确定改变这一差异的途径。”布鲁姆认为,“造成学校学习中个别差异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班级教学的集中性。对二十人至七十人的班级进行教学,对一部分学生来说可能会有很好的效果,但对其他学生来说就可能不那么有效。学校教育在这方面可能会充满差错,而这些差错又会随时间而聚合在一起,除非找到某些方法来确定并纠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缺陷和毛病,否则,学校教育就可能继续产生并人为地扩大学习中的个别差异。”v掌握学习的实质就是“在每个学生需要时,通过反馈和个别帮助来补充集体教学。”⑨这样,掌握学习与程序教学一样,都是一种用于集体教学中的个别教学的教学策略。 在程序教学中,教材被预先分成若干小的分离步骤,并且仔细地加以组成具有逻辑住的顺序,以保证学生能够容易地学会。每个步骤都审慎地建立在前面那个步骤之上。学习者能通过这些步骤的顺序,按他自己的速度进行。这样,学习者总是能获得正确反应。同时在每个步骤之后立即得到强化。因此,“好的程序教学,让学生按极小的步于前进,而且使学生的每一次努力都有助于他们的成功,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大

浅析斯金纳程序教学法的五原则

浅析斯金纳程序教学法的五原则 斯金纳是行为主义(联结主义)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设计了程序教学法,在美国教育界影响深远。这个教学法有几个基本原则,希望大家通过对教学法原则的把握,能够对斯金纳的理论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小步子原则 小步子实际上就是要循序渐进。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每个学习单位的内容都是孩子能够轻松掌握的,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而且,得到表扬的机会也会增多。一步一步慢慢学习,才是学生容易接受,并且受的鼓励最多的学习方式。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积极反应原则 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为了课程进度,往往会忽视与学生的互动,或者自顾自的讲授知识,许多问题都是老师自问自答的假提问,学生很少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会让孩子们的积极性很是受伤。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即时强化原则 电子游戏在这方面做得很到位。孩子完成一个任务,立刻就会有相应的奖励,或者是一句赞美的话,或者是一个虚拟奖品,让孩子们欲罢不能。 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奖励,不仅当时学习的兴趣高涨,久而久之,孩子会慢慢上瘾,爱上这项学习,就像斯金纳实验中的老鼠对触碰横杆上瘾,人们对玩游戏上瘾一样。按照脑科学家的研究,奖励和肯定能够激活大脑中的奖赏中心,分泌出多巴胺物质,这会让人感到兴奋,也是人们对某一事物上瘾的根源所在。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自定步调原则 自定步调指的是孩子在进行学习时,可以随时调节自己学习的进度。比如孩子今天用学习机器学习了一个单元的内容,如果孩子感觉累了,就会直接把机器关掉,明天或者后面再继续学习。因此,孩子学习的进度或步调是自己可以自己设定。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低错误率原则 斯金纳认为,错误的行为往往导致惩罚,而惩罚对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帮助不大。如果老师对孩子的批评太多,这种批评一方面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实际上也没法让孩子学到正确的东西。“让孩子记住对的,比指出孩子哪里错了更重要。”如果老师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既让孩子学到了正确的东西,又维持了学习的兴趣。怎样避免错误频繁出现?那就是要把握好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不要超越孩子的能力,如果超越孩子能力太多,多半会错误较多,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提醒大家,这里所说的多鼓励少批评可能更适合于这种技能和简单知识的学习。 在进行技能外学习的时候,可能批评比表扬更重要,换句话说,可能告诉孩子什么是错的比告诉他什么是对的更重要。比如语法学习,作文学习,改掉某些坏习惯等等。总之,任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在教学中的应用

重阳镇芦沟小学田文阳 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1、强化的含义 强化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及行为主义科学家斯金纳的理论中最重要部分和基础。30年代,通过斯金纳箱的实验,斯金纳得出了一个结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个目的,会主动采取作用于环境(杠杆机构)的行为(如踩压),当行为的结果有利时(如得到食物或水),就会重复这个行为,不利时,就会收缩、减弱以至消退停止这个行为。他据此提出了著名的强化理论。斯金纳认为,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概率的事物都是强化,强化在有机体条件反应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强化决定了动物的行为是否会发生变化,新的行为模式要练习多次才能形成,以及形成后能保持多久。强化是斯金纳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 2、强化的分类 期金纳认为,有机体——人或动物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取得了好的、积极的结果,使目标实现,需要满足,就会自发重复,如果及时给予肯定、认可或奖励,这些行为就会保持、巩固,叫正强化。比如说某个学生表现特别好老师给予表扬和奖励从而会让学生表现更好。而通过终止不愉快条件来增加行为反应概率则是负强化。例如学生们这次作业做得都特别认真,老师为了想让这种行为继续保持而决定今天晚上不布置或者少布置作业减轻学生的负担。不管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只要是强化就是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正强化是用于加强所期望的个人行为,负强化是为了减少和消除不期望发生的行为。

3、惩罚 惩罚是指在消极性行为发生后,给予其不愉快的待遇,并使这种行为以后尽可能少地发生。 4、自然消退 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它是指对于某种组织不希望发生的行为,除了直接的惩罚措施外,还可以“冷处理”或“无为而治”,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 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对教学的意义 强化理论对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强化,教师可以修正学生的行为方式,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教师不断地强化,引导其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老师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奖惩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努力刻苦地学习,不断地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老师在进行学生管理中,运用不同的强化手段和方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达到学生管理的最高境界。 二、强化理论在三疑三探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正强化的应用 正强化一般是也应该是教学实践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段。斯金纳认为儿童新行为产生的基本前提是强化,强化是塑造学生行为的一种重要方法。那么老师可以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强化,从而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学生良好的行为给以积极强化,表扬是老师进行积极强化的一

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法 邱学华专家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尝试实验新的教育理念:从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到尝试教学理论。尝试教学活动有其鲜明的特征,概括成两句话就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新课程改革之后,他毫不满足,致力于将尝试教育理论渗透于新课程改革大潮之中。为尝试教育理论在国内外生根、开花、结果,他奔波于祖国山山水水,天南地北。 什么是尝试教学法? 邱学华专家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尝试实验新的教育理念:从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到尝试教学理论。尝试教学活动有其鲜明的特征,概括成两句话就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基本要素 明确一个观点: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 理解两个特征:先试后导,先练后讲 培养三种精神: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 促进四个有利: 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智力发展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 有利于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提高教师素质 基本操作模式 第一步:准备练习 这一步是尝试教学的预备阶段,一般要做好两个准备: 心理准备:创设尝试氛围,激发学生进行尝试的兴趣。 知识准备: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伸发展起来的,尝试教学的奥秘就是用“七分熟”的旧知识自己学习“三分生”的新知识。所以必须准备“七分熟”的旧知识。 为了使学生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尝试问题,必须要为学生创设尝试条件,先进行准备练习,然后以旧引新,突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解决尝试题铺路架桥。 第二步:出示尝试题 这一步是提出问题,也就为学生的尝试活动提出任务,也是确定尝试的目标,让学生进入问题的情境之中。思维始终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问题是教学的基础,也是促进师生交往的核心。 提出尝试题是尝试教学法的起步,起步好坏将会影响全局,所以编拟、设计尝试题是应用尝试教学法的关键一步,是备课中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 第三步:自学课本 出示尝试题并不是目的,而是诱导学生自学课本的手段,起着引起学习动机、组织定向思维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学课本,自己探索解决尝试题的方法,这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重要一步。如果说,出示尝试题是尝试教学法的起步,那么“自学课本”应是起步后学生探索知识的阶段。以尝试题引路自学课本,这是尝试教学法的一大特点。 第四步:尝试练习 出示尝试题是诱导学生自学课本的手段,尝试练习则是检验自学课本的结果。 这一步在尝试教学法的七步程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检验前两步的结果,又为后面两步(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作好准备。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反馈的信息,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进行重点讲解。 第五步: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这一步,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加深理解教材,同时也会

尝试教学法心得体会

尝试教学法心得体会 周雪兰 我们可以知道,邱学华同志长期从事小学数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在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中获得了丰硕成果,对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振兴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他提出的“尝试教学法”我尤为赞赏,这一方法集中反映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思想。他的基本教学程序分成七步进行: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再尝试练习。 他的每一过程无不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我把他这一模式理解为“先学后教,当堂练习,以学生为主”,即在课堂上教师先揭示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暴露问题后,引导学生研讨解决,老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经过严格训练,形成能力。 他的这种教学模式在各种课上都可以使用。比如:在新课中,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例题,找规律,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研讨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再练习,同时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讨论,并作必要的点拨,主要是由学生自主完成。这就体现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论。 再如:复习课也可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法。有时一课时一个循环,有时几课时一个循环。如复习每一单元就可以这样安排:第一课时让学生看书,复习,质疑问难。第二课时,让学生综合练习,力求达到本单元的训练要求,第三课时引导学生更正训练中的问题,再针对问题当堂强化训练,更好地达到训练复习目的。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实质上是课堂教学全过程都让学生自主学习,“先学”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而“后教”也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后教”是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在学生自主中完成提疑、解疑,教师只作评定,在整个教学中都是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作一定的辅助作用。 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自己会更好地领悟他的教学思路,并加以应用。其实在具体的教学程序,但其核心精神其实很简单: 相信学生可以“自学”。 教师在讲授之前,让学生先自学; 教师在讲解之前,让学生先做练习。 与之相关的口号是“先学后教、先练后讲”。 “尝试教学法”的意义在于:很多人可能会忘记了它的具体教学程序,但人们会普遍记住它提出的“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基本精神。 教学方法改革了,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结构也必须改革。旧的课堂教学结构不能适应尝试教学法的应用,因此在试验尝试教学法的过程中,同时创立了"六段式"课堂教学结构。尝试教学法的五步基本程序和六段式课堂结构的结合,教师们简称为"五步六结构",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易学易用,大大推动尝试教学法的推广应用。 (一)传统结构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些教师上新授课的结构,大都采用苏联五十年代凯洛夫《教育学》的五个环节:1.组织教学;2.检查复习;3.新授;4.巩固练习;5.布置家庭作业。这个结构,在一定程度

斯金纳提出的正强化和负强化理论

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 强化理论也叫行为修正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 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管理上,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正强化的方法包括奖金、对成绩的认可、表扬、改善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提升、安排担任挑战性的工作、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一种负强化。 强化物是指“是反应发生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斯金纳区别了两种强化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

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物。 除了对正强化物与负强化物作出区分外,斯金纳还区分了强化的两个来源: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一级强化物包括所有在没有任何学习发生的情况下也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如食物和水等满足生理基本需要的东西。二级强化物包括那些在开始时不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如权利、财富等。 正惩罚和负惩罚 与正强化和负强化相对的,还有正惩罚和负惩罚。 正惩罚是指当儿童出现不适宜的行为时,家长可以施加一个坏的刺激,给予儿童处罚的一种方法。通常正惩罚采用的刺激都是儿童极力避免的刺激,这种刺激一般会令儿童感到不快。从而使得儿童改变自己的不适宜行为。 负惩罚是指儿童出现一个不适宜行为时,去掉一个好的刺激,即不给予原有的奖励,以减少儿童不适宜行为的出现概率。 正强化和负强化都是为了增加儿童适宜性行为出现的概率,而正惩罚和负惩罚正好相反,是为了减少儿童不适宜行为出现的概率。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混淆,对这两组的词义不能很好的理解。下面我举两个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 正强化:儿童不愿意吃药,当儿童出现吃药的行为时,即给予儿童好的刺激,鼓励其增加吃药的行为。

《运用尝试教学理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课题研究方案

《运用尝试教学理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课题研究方案

《运用尝试教学理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 1.实施新课程的要求 “关注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中基于对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新课程目标体系,建设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以及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中的“民主、交往、互动、对话”,强调“经历与体验”、重视“过程与方法”、提倡课堂开放,努力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2.学校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校教育教学不断取得好成绩,一年一个新台阶。但我们要认识到,目前我区区属学校扩招,明年我校班级规模进一步扩大,导致招收的学生基础将更差,而且差生面更广。如何应对这一变化,从教法、学法方面改进来保持学校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抓住这一改革发展的机遇,顺应课改潮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教师自身发展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高中毕业生,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改革,只有改革才是我们的唯一出路。 3.“尝试教学法”在众多学校实验获得成功 “尝试教学法”由邱学华1980年开始实验,历经20余年,为解决传统教学法的不足,探索一种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教学法。它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主体,通过主体的不断尝试,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潜力,并实现学习者自身发展需要的学习理念。尝试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认为离开了学习者就无法构成学习活动,尝试学习强调了尝试在学习活动的重要作用。其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与目前的新课改理念一致。“尝试教学法”以其操作简便,效果显著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目前,有98个县市在推广,运用教师约20万人,试用班级约90万个,受教学生3000多万人,实验基地1800多个,成立100多个研究分会。通过对“尝试教学法”实验学校江苏泰兴洋思中学的实地参观考察,经比较分析,我们认为“尝试教学法”比较适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决定在我校开展《运用尝试教学理念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课题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1.20多年来,“尝试教学法”在小学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实验与推广,在初中的教学实践

程序教学理论

程序教学理论 程序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1924年美国心理学家普来西(S.L.Pressey)设计的第一架自动教学机。由于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普来西的工作未受重视。1954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斯金纳 (B.F.Skinner)发表了“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The Science of Learning and the Act of Teaching)一文,奠定了程序教学理论的基础。教学机器首先在美国军队的军事教学中被采用。 1.程序教学理论的基本思想 程序教学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论,它把学习解释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形成,而且以积极强化来鼓励加强这种联结形成的过程。程序教学理论的另一个出发点认为人类的行为(包括学习)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因而可以把学习分成很多小步,进行合乎逻辑的、程序化的安排,用预先编制的程序(Program)指导或控制学习的全过程,进而可以通过机器来进行教学。可以说,程序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的某些弱点而提出来的。在传统的班级教学中,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与学生个别的差异的矛盾无法很好解决,学习不能及时强化,教师难以及时、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造成相当程度的教学盲目性,等等。因此,程序教学注重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考虑学生的能力和学习心理特点,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巩固、复习、测验等环节都作了周密的安排,使教学能更灵活地适应不同的学生,使学生能更主动、灵活地学习。 2.程序教学的实现方法 设计教学程序时,必须先编制一个程序大纲和进度表,把有关的教材按教学规律分为几百个、几千个“学步”(Step),若干个学步组成一“组”(Set),若干个组组成一“段”(Stage),或一个“单元”(Unit)。还必须考虑学习的起点和要求的预备知识,以确定学步的数量、内容及进度安排等。按照程序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是: (1)逐步前进(Step-by-Step Progression) 循序渐进。在掌握已有知识或技能的基础上,每次跨出学生所能接受的最大的一步。 (2)经常反馈(Constant Feedback) 反馈即根据学生的反应,将获取的学生学习的信息告知学生,使他能得知计算机教师对他学习的评价。并根据这些信息来调整学习的内容和进度。传统的班级教学因为不容易获取学生学习状态的信息,很难做到经常反馈。 (3)及时强化(Immediate Reforcement) 强化也是一种反馈。它可以是教师对学生正确回答的肯定、鼓励,也可以是来自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学习者知道了学习的结果,知道自己有了进步,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本身就是一种鼓励和报酬。强化能产生或加强学习的动机。 及时强化并不意味每次答对问题都要“强化”。间断性强化效果更好。但时间不能相隔太长,否则失去意义。传统班级教学很难做到及时强化。 (4)个别对待(Individualized Approach) 因为“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一地进行教学,所以可以根据各个不同学生的情况区别对待。区别对待体现在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两个方面。对学习较好和较差的学生,提供的教

斯金纳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综述

斯金纳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综述 刘国豪、曾浩基、凌刚、 李智洪、刘儒校、陈向明 【前言】斯金纳(1904~1990),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他于1904年3月20日出生与美国宾夕法尼亚洲;18岁中学毕业后进纽约哈密尔顿学院主修文学,获英语科学士学位;1926年,在哈密尔顿大学毕业时,获得了为人羡慕的霍尔利希腊奖金;1928年进哈佛大学专修心理学,在那里,他读了华生和巴甫洛夫的著作,被华生的心理学观点所吸引,从而对人和动物的行为感兴趣。在哈佛期间,他发明“斯金纳箱”,专门用于研究老鼠和鸽子的学习,动物在斯金纳箱中的任何活动都可以被记录下来并且有自动的装备对这些装备进行分析。 斯金纳深受实证主义、操作主义及巴甫洛夫和华生著作的影响,以其深刻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创立了自己的行为主义体系。他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可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而不是行为的内部机制,研究者的任务就在于刺激与其他实验条件和其所引起的有机体的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R=f(S,A),但他同时指出:“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情况下,刺激是超乎实验者的控制能力的,因而就不能成为一种实验变因,所以上述公式就可以简化为:R=f(A)。” 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是他对有机体的行为分析的核心观点。他以“斯金纳箱”为工具,以动物和人为被试深入研究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规律,他把依随反应而发生的强化看成是增强某个反应概率的重要手段。 【主题】教学机器是一种外形像小盒子的装置,盒内装有精密的电子和机械仪器。它的构造包括输入、输出、贮存和控制四个部分。教学材料分解成由按循序渐进原则有机地相互联系的几百甚至几千个问题框面组成的程序。每一个步子就是一个框面,学生正确回答了一个框面的问题,就能开始下一个框面的学习。如果答错了,用正确答案纠正后再过渡到下一个框面。框面的左侧标出前一框面的答案,成为对该框面问题的提示。一个程序学完了,再学下一个程序。 一、教学机器的特点主要是: 1)成败取决于为它所编写的程序。 2)要求学习者积极地参与每一步程序。 3)教学机的构造是输入、输出、储存和控制。 二、教学机器的主要功能是: 1)储存与呈现教材,并向学生提出问题。 2)接受答案并指出答案的正误。 3)根据答案调整与改变教学程序。 4)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 5)进行计分、计时、报出成绩。 三、教学机器,与传统的班级教学相比较有许多优点: 1)及时强化正确答案。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能加强学习动力。而在班级教学中行为与强化之间间隔时间很长,因而强化效果大大削弱。 2)使学生得到积极强化。传统的教学主要借助厌恶的刺激来控制学生的行为,学生学习是为了不得低分,不被教师、同学、家长羞辱等,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机器使学生得到积极强化,力求获得正确答案的愿望成了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3)尽可能多地完成作业。采用教学机器,一个教师能同时监督全班学生尽可能多地完成作业。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三疑三探”课改应用中的思考 重阳镇芦沟小学田文阳 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1、强化的含义 强化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及行为主义科学家斯金纳的理论中最重要部分和基础。30年代,通过斯金纳箱的实验,斯金纳得出了一个结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个目的,会主动采取作用于环境(杠杆机构)的行为(如踩压),当行为的结果有利时(如得到食物或水),就会重复这个行为,不利时,就会收缩、减弱以至消退停止这个行为。他据此提出了著名的强化理论。斯金纳认为,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概率的事物都是强化,强化在有机体条件反应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强化决定了动物的行为是否会发生变化,新的行为模式要练习多次才能形成,以及形成后能保持多久。强化是斯金纳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 2、强化的分类 期金纳认为,有机体——人或动物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取得了好的、积极的结果,使目标实现,需要满足,就会自发重复,如果及时给予肯定、认可或奖励,这些行为就会保持、巩固,叫正强化。比如说某个学生表现特别好老师给予表扬和奖励从而会让学生表现更好。而通过终止不愉快条件来增加行为反应概率则是负强化。例如学生们这次作业做得都特别认真,老师为了想让这种行为继续保持而决定今天晚上不布置或者少布置作业减轻学生的负担。不管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只要是强化就是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正强化是用于加强所

期望的个人行为,负强化是为了减少和消除不期望发生的行为。 3、惩罚 惩罚是指在消极性行为发生后,给予其不愉快的待遇,并使这种行为以后尽可能少地发生。 4、自然消退 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它是指对于某种组织不希望发生的行为,除了直接的惩罚措施外,还可以“冷处理”或“无为而治”,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 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对教学的意义 强化理论对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强化,教师可以修正学生的行为方式,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教师不断地强化,引导其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老师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奖惩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努力刻苦地学习,不断地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老师在进行学生管理中,运用不同的强化手段和方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达到学生管理的最高境界。 二、强化理论在三疑三探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正强化的应用 正强化一般是也应该是教学实践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段。斯金纳认为儿童新行为产生的基本前提是强化,强化是塑造学生行为的一种重要方法。那么老师可以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强化,从而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尝试教学的感悟体会

尝试教学的感悟体会 二、巧提“自学提示”,为学生的“尝试”指路。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的条件”。学生的尝试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领。试想,教学时,教师只抛出:“你们自学”,学生就会自学了吗?因此,在让学生尝试学习之前,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巧妙设计自学提示,让围绕它进行自学,避免自学时毫无目的,盲目学习。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我首先设计了这样的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⑴什么叫做比? ⑵通过预习,你会读比、写比吗? ⑶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⑷比值可以怎样表示?用什么方法计算呢的? 这样的几个问习题紧紧围绕教学的目的展开,但第2个问习题却容易让学生的答复只停留在“会”与“不会”的层面上,指向性不强。于是,经过认真琢磨,我把“通过预习,你会读比、写比吗?”改为:“怎样读比、写比?完成教材上的试一试。”这样,用详细的实例来引导学生自学,目的性更强。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进行5分钟左右的自学后,在根据自学提示一一交流,并结合问习题出示相应的练习,讲练结合,效果显著。教师在设计自学提示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习题:

⑴自学提示要结合教学的目的,自学的重、难点展开设计,目的在与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学习更有目地性。 ⑵自学提示的问习题方式是赋有启发性的问习题,起到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问习题的内容要具有层次性,一般2—3个大部分通过自学能完成的问习题,1——2个有挑战性的问习题。 ⑶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作出适当调节。对于学生都不会的问习题,要降低难度,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精设“尝试习题”,当堂完成。 尝试教学的特点是“先练后讲”、“当堂训练”。因此,尝试练习的设计内容要精,习题量要适当。学生通过自学终究有没有到达学习目的,到达程度如何,都可以在尝试练习中得以反应。教师设计尝试提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⑴初次尝试习题,1——2道。内容可以和学生学习的例习题相似,通过尝试了解学生初次学习的情况反应。 ⑵再次尝试习题3——5道,习题要紧扣学习目的。运用于自学交流,教师讲解之后,主要检查学生的学习目的达成情况。 ⑶开展练习1——2道。前两种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尽量当堂订正,后一种练习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练习时,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如“我来试一试”、“我敢尝试”、“尝试小先锋”等,激发学生想试、敢试的想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学生尝试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又何尝不是在尝试呢?当尝试教学法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时,

尝试教学法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尝试教学法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学前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起步点,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学前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又是对于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幼儿园的数学教学应当注重教育方式,让孩子从小养成学习数学的好习惯,不断的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及相应的创新精神。本人将通过对尝试教学法的内涵及尝试教学法在幼儿园数学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解决作充分论述,仅供大家参考学习。 关键词:尝试教学法;幼儿园教学;数学教学 引言: 数学知识贯穿于我们整个生活当中,也是现代科技的基础,学好数学对于个人生存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幼儿园数学教学则是数学教育中的启蒙阶段,应该着重培养孩子的数学意识,为将来学习更高等级的数学打下扎实的基础。采用尝试教学法能够提高幼儿园的教学效率,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保证孩子综合素质各方面的提高的关键之一。 一、尝试教学法的内涵 著名数学家邱学华教授提出了尝试教学法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其特点在于教学中采用“先试后导、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1]。该理论的提出是从哲学、教育学及心理学三个方面中提炼出来的。哲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中的认识论,即孩子

应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知识,发散思维,培养思考能力。教育学理论基础为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转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心理学理论基础则是迁移规律,将孩子所学理论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便于孩子巩固旧知识,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先试后导、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是指让孩子先对学习对象进行触摸接触、练习思考[2],让孩子自己去发现新知识,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实现孩子的学习主导地位。作为学龄前的孩子,大多对新鲜事物有好奇心,尝试教学法正好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能够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一步步引导孩子学习掌握相关数学知识,尝试教学法还能够加深孩子对于知识的理解记忆,逐渐提升孩子们对于抽象化的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尝试教学法的优势 1.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小孩子天生好奇,尝试教学法正好符合孩子的这一心理特点,对任何新奇事物都抱有好奇心[3]。让孩子先摸一摸、练一练,能够有效的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便会通过自己的思考来探索答案。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及创新意识。 2.帮助孩子开发智力 尝试教学法即通过孩子的尝试进行教学,孩子在不知

教学理论---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教学理论---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教学理论- 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传统。这种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形成人的道德,而道德又是通过知识积累自然形成的。为了实现道德目的,知识就成为教学的一切,依次便演绎出一种偏于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 这种理论的代表作有:苏联达尼洛夫等的《教学论》( 1957 )、斯卡特金主编的《中学教学论》( 1982 )和王策三的《教学论稿》( 19 85 )。 这种理论的基本主张是: ( 1 )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 ( 2 )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 ( 3 )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 ( 4 )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基本方式。

优点与缺点:见 P182 ) 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20 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J.B.Wa tson , 1878---1958 )为首发起的行为革命对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影响很大。他在《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中指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纯客观的实验分支,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因此,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由此派生出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元、个别学习法和视听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方式。 其中以 B · F ·斯金纳( Burrhus Fred eric Skinner, 1904---1990 )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其理论的基本主张为: ( 1 )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斯金纳认为,“学习”即反应概率的变化;“理论”是对所观察到的事实解释;“学习理论”所要做的,是指出引起概率变化的条件。他还认为人类与动物的行为可能取决于前提性事件,也可能取决于结果性事件,所以我们可以安排各种各样的反应

(完整版)斯金纳的程序教学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B ? F?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教学心理学家。他通过动物实验建立了操作行 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并据此提出了程序教学论及其教学模式,曾给20世纪50 年代的美国和世界的中小学教育带来广泛影响。 作为一名实验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理论发现是从动物学习的实验开始的。他设计了一只被称为“斯金纳箱”的实验装置,里面装着一只饥饿的老鼠,一根控制杆连系着食物箱。老鼠在箱子里活动,每压一次控制杆就能得到一颗食物。这样,老鼠不断地压控制杆,不断地得到食物,不久就“学会”了这种取食方法。在这里,取到食物就是对老鼠操作控制杆的一种强化。随后,斯金纳重复对鸽子、猫等动物进行类似的实验都证明,及时地给予报酬、强化,是促进动物学习的主要因素。 由动物而推断人,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一种操作反应的强化过程(“强化”在他的教学理论中占有核心的地位),通过操作性强化,一个比较完整的新的行为单位可以被学会,或者一个现存的行为单位可以被精炼。而要使教学或者训练获得成功的关键,就是要很精确地分析强化效果,并设计操纵这个过程的技术,建立一个特定的强化系列。也就是说,根据学习的目标,在促进学习者学习时,要不断地给予强化,促使学习者向着学习目标迈进。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根据操作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一位教师要实施程序教学,必须考虑哪些问题呢? 首先,要仔细地考虑在特定的时间里计划教学的内容是什么,这些教学内容最终是要通过学生的行为的获得来表示的。其次要考虑有哪些可以利用的强化物。这种强化物包括两种:一种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所操纵的材料具有强烈的兴趣性;另一种是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奖励,譬如教师的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肯定的赞语、一件奖品等等。第三,强化的最有效的安排,即教师要把非常复杂的行为模式逐渐精致地做成小的单位或步骤,也就是把教学目标进行具体分解,确定每个步骤所保持行为的强度,以使强化的效果能提高到最大限度。 编制程度学习的流程,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积极反应原则 一个程序教学过程,必须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一个反应,然后给予强化或奖励,以巩固这个反应,并促使学习者作进一步反应。

五步尝试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有效尝试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临河区第二小学 二〇一三年三月

有效尝试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有效尝试是一种教育思想,有效尝试是一种教学原则,有效尝试是一种教学理论,有效尝试是一种教学模式,有效尝试是一种教学方法,有效尝试是一种学习方式……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的共同精髓:让学生去试一试,在尝试中学习。相信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 一、有效尝试教学理论基础 尝试教学的理论是从古今中外的一些有影响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中吸取的积极因素,又密切结合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和教育革新的实际需求升华而成的一种教学理论。孔子提倡启发式,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是“先愤后启,先悱后发”,这就是“先试后导”。孟子主张“我虽不敏,请尝试之”。《学记》提倡:“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这就是“先练后讲”,概括之:“先学后教”。 尝试教学理论提出一个基本观点:“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而且能成功”。两个基本方法:“先试后导,先练后讲”。有效尝试的三个基本特点:阶段+阶梯,有效+方向,体验+探究。有效尝试提出四大基本准则: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练为主线,会为主旨。基本模式的五大环节是:一步尝试,情境导入,以旧引新;二步尝试,尝试导学,探究新知;三步尝试,模拟导练,生成智能;四步尝试,课堂训练,矫正评价;五步尝试,拓展延伸,提升技能。 遵循尝试教学的六大原则是:准备铺垫原则、尝试指导原则、问题探究原则、合作互补原则、即时矫正地原则、民主和谐原则。并提的尝试成功的七大因素: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课本的示范作用、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师生之间的情谊作用。 尝试教学体现三大优势:一是尝试教学克服“满堂灌”,取缔“注入式”,引入体验、探究和合作学习,强调要让学生“尝试”,在尝试中学习,有指导地尝试,力求取得成功。这就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找到一种切实可靠的途径和方法。二是尝试教学对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质量成绩显著。要让学生尝试,教师必须先尝试,要让学生尝试成功,教师必须充分准备,这就大大促进教师去研究学生实际,钻研教材内容,设计辅助手段,充分发挥尝试成功的各种因素,这就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学方式,端正教育思想。三是尝试教学能促进学生的探索精神、尝试精神和创造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参与度,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有效尝试教学的基本模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