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正确认识如何可能_读_老子_有感

正确认识如何可能_读_老子_有感

正确认识如何可能_读_老子_有感
正确认识如何可能_读_老子_有感

第28卷第11期2012年11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Vol.28No.11November.2012

收稿日期:2012-08-12

作者简介:严正(1964-),男,黑龙江阿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儒学和儒家经学研究。

[庄子·道家·道教研究]

主持人按语:

严正教授说西方认识论有些问题,我举双手赞成。世界如此壮丽、崇高而神圣,透明、完美而有序,西方人怎么能在与客体对立的自我主体化中对这一状态正确理解呢?人在道中,跑不到世界外面去客观。自然科学靠人择原理来支撑,世界就那样,是因为人就这样。道是敞开的,拥抱自然就能正确认识并体悟这世界的美妙。

王伟凯先生考察的《老子》“柔”道是老子主张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人生智慧和修身法则。太极拳的要领

是刚柔相济,动静开合,精神实质就一个柔字。在中国智慧中,只有笨人才好硬碰硬。尚柔是一种耐心的宽容,一种妥协的生活艺术。

王佩、王法贵二位对鲁迅的“老莱娱亲”观有看法,这超越五四的话该多说几句了。时代大化流行,生活

总是相似。《二十四孝图》的备受责难,与儒家乃至中国的命运相关。“娱亲”高于“能养”,老莱子让老爸高

兴一下有什么不好?!

路永照博士在《医道还元》中看到了治身筑基的重要,性命双修、心气不二正是中华医道的真精神。不

成名相,即成名医。这名谚的现代意思是:不能当总理,就去当医生。儒家讲家国,道家讲身国,生死比生活更让人上心啊!

周克浩博士所论言简意赅,他考察张君房的被誉为道教小百科、小道藏的《云笈七籖》,使寓作于编的中

华解释学于此得一新证。想要了解唐宋以来皇室崇道、高道往往成为皇上编外高参的历史奥秘,读一遍大有收益。

胡莉把中华民族喜爱牡丹、梅、兰、竹、菊、莲中的秀竹当做元代文人和道教之间的媒介来考察,诠释了文

人诗画中的“竹情结”。读来很是脍炙人口,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安继民壬辰晚秋于一方楼

正确认识如何可能

———读《老子》有感

(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300071)

要:西方哲学传统基于主客体的对立分析,

产生了认识有限性、正确性的问题。老子则以“道法自然”的宇宙观揭示世界和人生实践本为透明、完美的有序状态,自然大道是敞开的、正确的,

因而人生与大道是合一的。只要能做到虚静无为,就能自觉道法自然的完美状态,从而达到人生的自觉与自我实现。

关键词:老子;道法自然;认识有限性;虚静无为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12)11-0001-07现代科学认为,人的认识是无法做到纯客观的,任何人的判断和认识都存在一定的偏见,即便是自

然科学研究也同样受制于研究者头脑中形成的科学范式的影响。因而,相对真理的观念盛行于当今社

会,给社会人生价值的挺立和正义的坚守带来极大的思想上的混乱。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如何正确地决策、采用何种决策的机制以保证管理效率的最优化等,已成为当今工商管理和社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因此,正确认识是否可能、如何获取正确认识的问题成为一直困扰我们的深层次问题。我们知道,认定人的认识具有主观片面性和有限性的观念是我们今天由西方文明所发展的现代化科学兴盛以后所形成的流行观念,但在中国的传统文明中,古代的思想家们都具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这就是世界存在一个统一的本质———道,道是一切事物(包括人在内)存在和发展的依据,人能够认识道,能够正确地、全面地把握道和实现道。传统文化对道的认识当然不同于现代科学知识对客观世界的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认识主要是对人生终极关怀的体认和对社会政治生活理想状态的追求,其所理想和创造的世界不同于客观存在的自然界。然而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所理解的宇宙也并不是空想虚幻的世界,也是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们从其独特的视角对现存世界的揭示。因此,我们通过探析这种古老的生活智慧,对于克服今天流行的人类认识相对有限的观念所产生的种种认识弊端,对于我们深刻认识人生生活世界的拓展和生活信念的确立必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道法自然

正确认识是任何一个可知论者所追求的目标,因为只有获得正确的认识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才能获得人生的自由。在这个意义上说,正确认识是获得自由的必要条件。那么,正确的认识是否存在?不正确的认识是如何造成的?正确认识的获得方法是什么?这是我们探索正确认识问题所必须要回答的三个重要问题。正确的认识是对认识客体的正确认识,因而正确认识的获得首先取决于如何认识我们所面对的认识客体,如何理解认识客体决定了人的认识目的、途径、方式等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思方向与西方文明的不同在于其指向的是人生和社会政治领域。传统的中国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但是并没有把外在的客观世界作为与人相对的、需要认识把握的客体对象,而是将人生所处的生活空间,包括外部的大自然,都看做一个和谐的整体,这个和谐的整体世界拥有一个规律性的存在依据———道,道是世界一切事物存在的依据和发展的必然性,也是一切事物,包括人在内的本质属性。人们如果把握了道,就能顺应大道的变化,世界就会和谐美好地发展。世界中的一切灾害和苦难都是由于人们违背了道的规律性指引而产生的,因而如何把握道,如何体悟道,如何遵从道的指引来生活,就成为古代中国人的人生主要内容。中国的传统儒家和道家都承认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着绝对性的道。但是,儒家和道家在对道的本质属性的解读上有本质的不同。儒家将宗法伦理道德的生活世界认作是天经地义的存在,因而其所理解的天道无非是人间伦常道德的根源。儒家将天道生生的本性解释为人间仁爱道德的源泉,人与万物共同生活在天道生生的博爱和谐的情境中。可以说,儒家是先预设了宗法伦常道德的绝对性,进而把人道上升到天道的高度来加以论证,从而将整个生活世界理解为一个具有生生道德意味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和谐的宇宙空间。于是,人们的认识客体不是与社会文明相对的自然世界,而是人生观、伦理观和社会政治思想所关注的人文世界,对天道的认识无非是为了论证现实世界伦常道德的神圣性。

老子所开创的道家与儒家观念不同,虽然也承认整体的宇宙空间存在一个绝对的道作为万物的本原,但是老子的思想是以批判否定中国传统宗法政治为起因的,因而其所理解的生生不息的天道并不具有儒家的道德属性。在老子眼里,儒家所信奉的社会政治道德乃是大道沦丧后产生的对人性和天道完美的破坏。道的本质属性就是“自然”,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自然而然的存在,一切后天人类文明的创造都是对原初完美状态的破坏。道法自然的世界是可知的,是完美的,是统一的。人与万物共同和谐存在于一个统一的世界中,都受自然之道的决定和主宰。

老子对“道”的思考是非常高明的,可以说代表了中华文明形成时期形上思辨的最高水平,也可以说是中国哲学思维中的最高范畴,反映了中国古代

2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

哲学对世界本体思考的最本质特性。世界有道,道是可以被认识和把握的,大道运行的世界是圆满美好的,这就是老子所开创的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老子承认世界是可知的,终极性的认知和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世界本真的存在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不管我们认识与否,世界都是按照大道的规律而运行,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世界的本体大道虽然玄之又玄,很难用日常语言和认识所表述,但是只要人们顺应大道的本性,就是与道同在,就是对道的自觉,人们通过对道的自觉完全可以获得对道的体悟。因此,人的认识并不是对与作为主体的人相对的外部世界的感知过程,而是通过对作为宇宙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人的言行活动的约束和反省,使人类自身的认识和实践与宇宙大道的本性相符合,使得人生与大道的运行完全融为一体,这既是认识目的的实现,也是人生自我实现的完成。于是,在老子的思想中,宇宙论、人生论、认识论融为一体。也就是说,承认存在一个认识的对象“道”的存在,道就是世界的整体大全,道是完美的,道是敞开的,只要人生具有正确的、与道相符的认识态度和实践准则,正确的认识的获得就是必然的。由此,老子将其思维的焦点对准了对道自身的思考和对人生德行的探究。

在老子看来,正确认识的存在和错误认识的判定都是不言而喻的,因而没有成为老子认识论谈论的焦点。正确的认识之所以存在,乃是因为世界并不是陌生无知的世界,而是有道的世界,道是宇宙万物包括人的本质和存在的依据,有道的世界是生生和谐的世界,是可以理解的世界,万事万物和人生都依据道而存在而活动,因而世界自身就是正确的、敞开的、完美的世界,万事万物和人生实践本身就是正确的存在。道是至高无上的,是绝对的,人们如果违背道的法则,就会受到惩罚,人生就会受到伤害,于是才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和判断的问题,于是才有了如何回归正确大道的认识问题。

老子认识论方面这些独特致思特性与其道论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正是由于老子对宇宙本体有了独特的认识,提出了道为宇宙本体的观念,才产生了其独特的认识论思想。道的范畴一经提出,便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在老子那里也将之赞叹为“玄之又玄”、“恍兮惚兮”、“强为之名”的绝对本体。那么,这个不可道、不可名的绝对本体真的不可捉摸和把握吗?当然不是!老子虽然非常推崇和赞叹道的伟大和绝对,但是道依旧是可以理解和体悟的,在老子看来,“道法自然”(《老子·25章》乃是认识道、理解道、运用道的最基本法则,“自然”就是道的最基本属性和内涵。

那么,我们应如何理解和认识“自然”呢?在现代汉语中,自然一词通常是与人文一词相对的,指的是与人文世界相对的外界大自然。鉴于老子非常尖锐地批判人类文明道德所产生的种种弊端,主张“小国寡民”的人生理想,有的学者认为老子的思想倾向是向往原始自然的生活状态。这种对老子的解读当然是肤浅的。古代最权威的《老子》注释家王弼对老子“道法自然”的解释也是不清晰的,他在注释“道法自然”一句时说道:“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1]65在王弼看来,“自然”一词是非常难以表述的,“无称之言,穷极之辞”,自然是大道运行的基本属性,只有遵从自然,才能各得其性,各尽其性,大道才能得以展现。而所谓的道法自然其实就是遵从事物自身的各自特殊性,任其自然而已。王弼的这种理解应该说还是相当准确地表述了老子的自然的含义,但是其表述依旧是含混的,令人很难准确领会。

现代研究老庄思想的大家陈鼓应先生认为,道的本性就是自然,“自然”是老子哲学的基本精神,“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以它自己的状况为依据,以它内在原因决定了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外在其他的原因。可见‘自然’一词,并不是名词,而是状词。也就是说,‘自然’并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形容‘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2]49。自然是一种状词,用以描述指示事物存在的状态,也就是自己如此的一种本真状态,这是没错的,但自然一词同时也应是一种名词,作为老子所总结抽象出来的用以标识道的本质属性的范畴。刘笑敢先生则认为,自然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价值,为了区别于天地自然、物理自然、生物自然、原始自然和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刘笑敢先

3

第11期严正:正确认识如何可能

生经过多年的深思熟虑,提出“人文自然”的概念用以解释老子的自然范畴。刘笑敢认为,“老子之自然表达的是对人类群体内外生存状态的理想和追求,是对自然的和谐、自然的秩序的向往”,“老子之自然在本质上就是人文自然”[3]49。

可以说,陈鼓应和刘笑敢两位先生对老子自然范畴的揭示都是非常深刻的。但人文自然概念的提出过于现代了,需要加以众多的解释才能被人所认识;而陈鼓应先生所提出的“自己如此”的状态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也是让人很费思量并易引发歧解的。其实,“自然”范畴并没有那么玄虚,我们只要从字面上注意把握自然一词的两个字就很容易理解了,这就是对“自”和“然”的揭示。自然之“自”确实是“自己如此”的意思,但是如何理解呢?这就要从我们的思维惯式说起。我们通常界定事物的存在和本质是通过比较、对比来得出不同于其他事物的属性以作为此事物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说我们都是通过与他物的参照和比较来确定此事物的本质,而自然之“自”则是无他物参照比较的对自我的绝对肯定和承认。在老子看来,任何事物的原初的、本真的存在就是绝对的存在,就是此事物自身存在的本性,任何后天通过比较而得出的认识都是对事物本性的遮蔽和扭曲。自然之“然”,就是对事物存在的认定,任何事物都有其“然”,都有其所是。这个“然”,这个“是”,乃是来自事物自身原初本真存在的呈现,是自然而然。这就是宇宙大道的奥秘。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宇宙万物,人生社会,都是自然而然的,自然而然的世界是完美的,是正确的,是绝对真实存在的。因而,世界并不是外在的、陌生的、需要人们加以探究才能掌握的认识客体,世界如其所是那样自然和谐地运行,没有遮掩,没有隐藏,没有扭曲,完美无缺地敞开透明,没有本体与现象的阻隔,没有内容和形式的差异,也没有主客体的对立,只有自然大道的彰显与遮蔽的问题。这就是老子由道论所提出的认识论问题。

二、虚静无为

虚静无为谈的是认识方法,是人生获取正确认识的态度和方法问题。虚、静、无为的反面就是实、动、有为,人生由于实、动、有为的活动远离大道之自然,迷失了正确的行为方向,造成了对人生性命的损害,这就是错误认识的起源。因此,对错误认识产生根源的揭示与批判和对正确认识的获得的探析,是一体两面的同一问题。

何为虚?虚并不是空无的意思,并不是主张去除内心的各种观念和主张,使内心空荡以迎接外界事物的闯入。欲理解老子所主张的虚,我们首先要从虚的反面来把握。虚的反面是实,老子所反对的人心之“实”指的是什么呢?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12章》)老子还提到:“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24章》)“五色”、“五音”、“五味”、“难得之货”等都是人生后天所形成的各种喜好、偏好,任何人在现实生活中其内心必然都拥有各种自己的喜好与厌恶,而且内心都还具有“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思维惯式,这些就构成了老子所说的人心之“实”。任何日常生活中的人,其内心都不是一张白纸,也不是一面镜子,人心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容器,不是只具有思维能力的机器。将人心比作白纸、机器、镜子等,都是人心自我思考时的前提设想和假设,是不符合实际的。任何人在其成长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思维,拥有了情感欲望,而且这些思维和欲望都是具体的、各自不同的,因而人生的有限性就成为必然。人生从此出发思考认识世界、指导人生的实践,虽然力求克服与他人相比而具有的私心与局限,但是从根本上、从本源上来说,每个人只要不否定自我生活的文明世界,那么其本根性的有限就无法克服,正确性的认识就无法保证。老子思想的深刻和伟大就在于从根本上揭示了人心的有限性,任何人都无法避免自见、自是、自伐,任何人心都具有对五色、五音、五味的喜好,于是人生的完美是不可能实现的,人生欲想不受伤害地实现自我也是不可得的。背离了大道的自然,人生就不可能体悟大道,无法与绝对的道同流。

通过对人生本根性、本源性的有限性的揭示,老子提出了“虚”观念,以治人心之“实”所产生的弊端。虚并不是空无,并不是将内心所具有的一切前见和观念都去除,空荡荡的人心是无意义的,也是不

4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

存在的。虚是对人心有限性的超越,是通过对人心有限性的批判而上达对自然大道的体悟,这种人心的状态超越了具体人生的主客体对立,超越了人生美丑、善恶、对错的偏执,因而仿佛老子所揭示的本体之“无”一样,人心为虚。老子说:“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老子·22章》)又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老子·41章》)老子不否认人生要“明”、“彰”、“有功”、“能长”,也不否认音、象、器等事物的存在,其所反对的乃是人生后天在内心中所形成的对此的偏见和偏执。人生只要由此自以为是的观念出发,就使得人生陷入主客、彼此的对立格局之中,尽管个体在此对立格局中不断地反省检讨个人的私心情欲之偏,但是终究无法勘破超越本源性的有限性,在现实实践中无不走向与自是相反的结局。所以,虚是一种超越,是一种通过批判现实有限性回归原初自然的方法和途径。

何为“静”?静不是静止不动,人生不能不动,如同宇宙大道一样,人生也是周流不息的。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之动,就是去追逐个人的成功和自我实现,其不言而喻的前提就是人生入世本是一无所有,因而人的一生要靠自己去争取、去实现,因而人生的理想、规划、追求成为人生的常态。对此现象,老子总结为人生就是要生而欲有、为而欲恃、长而欲宰,就是要争,其根本原因在于具有强烈的自我感受,所以老子总结道:“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13章》)具有强烈的自我感,也就是后来佛教所言的我执,人有我执,则将自我与他人区别开来,各自都陷入彼此对立的不自然状态,他人是地狱,每个人对自己生命的争执、占有、实现,都是在与他人和社会的竞争中抢夺而致,其结果是每个人的生命实现都无法实现,都遭受不同的损害。这样的人生之动就是日常生活人生的常态,人生要想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中掌握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以实现自我,必定是南辕北辙。

人生之动乃是基于人心的自见、自是而产生的自我追求,这样的生活方式不仅注定了无法获得绝对正确的认识,而且也必定损害自我性命的完整。那么人生主静是否就是要人生无所行动、无所作为呢?老子的意思当然不是这样。人生主动,其前提是人生一无所有来到世间,因而其一生的实现都需要个人后天的奋斗、筹划、争取才能获得与完成;而老子主静的前提却是人生并不是一无所有的,人生本就在大道的自然运行之中,并不存在当下一无所有、一无所知的人生状态,人生的存在本都是自然而然的,哪里有无所然、无所是的人生呢?所以人生主静就是守住自然之道,“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2章》)《老子》坚决反对人生竞争抢夺的行为,反复强调: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81章)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73章)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章)

夫唯不争,故无尤。(8章)

不争,并不是消极避让,拒斥丰富的生活内涵;不争乃是不要自以为是地、自私地有意争夺。人生争夺的目的在于自我实现,如果人生的自我实现本在于体悟本性的自然,那么自以为是的偏执自我与他人竞争,就必然使人生遭到损害。所以,只有不争,回归自然本性,才能超越是非利害的伤害,才能获得对大道的体认,才能正确地选择人生的方向。

老子通过对人生之“实”、人生之“动”的存在状态的分析和批判,深刻地揭示了人生虚静的本质,进而得出了“无为”的人生基本原则。无为就是虚静,“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的意思”[2]53。无为与大道之自然密切相连,“‘自然’,常是对天地的运行状态而说的;‘无为’,常是对人的活动状况而说的。‘无为’的观念,可说是‘自然’一语的写状。‘自然’和‘无为’这两个名词可说是二而一的”[2]50。有关无为的理解的论述,众多的学者们都已讲得很多、很透彻,本文在这里不作具体分析。我们要记住的是,无为作为人生的基本原则,同时还是人生获取正确认识的基本方法。对此,老子提出了许多非常具体的操作方法: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

5

第11期严正:正确认识如何可能

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

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

16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48章》)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老子·56章》)

玄同就是超越日常生活对立偏执的生活方式,同归大道自然。“观复”就是深刻地反省考察日常矛盾对立相反的生活方式,通过“损之又损”,上升超越到对自然之道的体悟。因此,虚静自然无为既是对世界本体的描述,是人生观,同时也是认识论,是人们获取正确认识、把握人生、掌握绝对真理的必经之途。

三、评述

现代认识论始终存在一个难以解决的困惑,一方面我们坚信人类的理性能力是无限的,一方面任何具体的认识又都是有限的。面对茫然无知的浩瀚世界,任何具体时期人的认识都是有限的、不断积累的,而且任何认识的主体又都受制于其具体的生活环境和观念的影响,都有其具体的偏见和前见,因而人类认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始终成为困扰人类心灵的难解之谜。现代认识论来自西方的认识传统,其基本前提是将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对置,客体作为人的认识对象是独立存在的,与客体相对的人的认识主体是仅具有理性认识能力的空无的理性人,一方面主体要对所获得的对客体的知识加以正确性的判断,一方面还要注意排除人心非理性的干扰。于是,如何确保知识的可靠性,如何分析人的认识过程,就成为西方认识论讨论的重点。对于人生是否能把握物自体,是否必然能够获得绝对真理,则始终成为西方哲学怀疑困惑的核心问题。

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念应该说是完全不同于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的,老子道法自然的世界观虽然“预设”①了一个统一的本质“道”的存在,但与儒家不同的是,老子的道并不是现实社会伦理道德的抽象映射,而是对生存空间的整体的玄思,其对万事万物存在发展的“自然”属性的揭示,不仅展现了古老中华文明智慧的抽象高度,也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万物存在的本性。老子在本体论的层面并没有将人与万物对立起来,同理,在认识论层面也就不存在主客体的对立。世界并不是茫然无知的客体,人生也不是一无所有的空无的理性人,人与万物一道成为完美和谐的宇宙大道的组成部分。宇宙大道自然而然地敞开透明,宇宙的本体并没有遮蔽,没有隐藏,宇宙自然没有本质现象的区分,没有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完美的世界,正确的人生,就是这样自然而然地生生不息、大化流行。老子的这个思想是非常独特的,也是非常深刻的。正是在此基础上,老子才进一步提出了虚静无为的观念,对于人生的保全性命、自我实现、体悟大道进行了具体的阐释。应该说老子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认识论思考都是极富启发意义的。

当然,老子的思想也是有局限的:第一,老子道论虽然是对整体宇宙的本体的思考,但是道法自然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取消了外部世界发展的具体性、特殊性,将客观世界、人生世界的一切具体发展都归结为自然而然,这种顺应无为的人生态度和认识态度近似于一种宗教式的人生态度,无助于加深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如果世界的一切变化、人生遇到的一切情景都被归结为自然而然,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际上是取消了人的认识实践的必要性,最终只剩下一种无为的人生观。第二,老子虽然非常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文明和认识实践中所产生的局限性,但是他的根本倾向是否定和拒斥社会文明的实践活动,因而将其认识的焦点更多地关注对社会实践与道德文明所呈现出的弊病和缺失的批判与否定,而不是正面地探索认识社会实践的本质。其认识论、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流于神秘和遁世倾向。第三,老子虽然正确地认识到物极必反、物壮则老的事物发展规律,但是他出于对完美人生的追求,出于对原始完美人生的判定,拒绝对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进行研究和实践,而是采取了一种无心于万物、听而任之的“鸵鸟”策略,逃避于小国寡民的幻想之中。第四,老子虽然尖锐地批判了人生有为于追逐事物发展的片面获得,认识到任何片面的追求都会走向反面,但是他不加区别地否定了一切人生实践努力的具体行为,固守于事物发展的原初状态,

6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

而将社会政治生活中利用事物发展的辩证法来加以运用的方略视作统治术,其结果导致被后人发展为一套“君人南面之术”的阴谋权术理论。老子思想之所以能与法家相结合,并发展出黄老道家,其根源应该在于此。

当然,我们上述对老子思想的评述也不能说是客观的。我们对老子思想的批判,乃是站在今天时代的高度,认为人类的认识不仅要认识人生和社会,还要认识外部的自然世界;不仅要有关于人生超越的玄思,还要有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探索。我们虽然不认同儒家的伦理价值,但是我们还是主张积极入世的,

我们还是认为应当努力地探索人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规律,我们还是承认人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存在价值和积极意义。

老子的思想是伟大的、不朽的,几千年来一直刺激着人们的心灵。我们当然不认为老子的思想就是绝对真理,不同文明、不同的哲学系统都对人类的心灵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都对人类精神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我们也深深地知道,客观的认识不等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认识不等于完美的认识。而纯粹客观的认识是不存在的,完美的认识也只能是出

于自以为是的信仰和独断,

正确的认识则由于判定正确的标准的不确定而无法获得共识。因而,人类认识的发展和进步应该且只能是通过在承认多元共存的前提下不断地交流和对话来获得,只有在平等共存的前提下的对话才能不断地揭示人类生存世界的奥秘,才能不断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探究老子的认识论,以此与我们今天的认识论相对话,其意义就在于此。

注释:

①陈鼓应先生认为:“‘道’只是概念上存在而已。‘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的描写,

都是老子所预设的。”(《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第1版,第62页。

)参考文献:

[1]王弼.老子道德经注[M ].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

局,

2008.[2]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刘笑敢.老子古今:上卷[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2006.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How to Be Possible :An Afterthought of Reading Laozi

YAN Zheng

(Philosophy School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Abstract :The tradition of western philosophy is based on the opposite analysis of object and subject ,thus causing the finite and correct quality of cognition.According to his world outlook that Taoism models itself after nature ,Lao Zi holds that world and life practice basically refer to transparent ,perfect and orderly state ,that the way of nature is open and correct ,and that life and way can be merged into one.If we are passive ,quiet and do nothing ,we can reach the perfect state of nature and enable the perfect realization of life.

Key words :Lao zi ;Taoism models itself after nature ;finite cognition ;being passive and quiet and doing nothing

【责任编辑:高建立】

7

第11期严正:正确认识如何可能

品读老子道德经感受心得体会

品读老子道德经感受心得体会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说起我国著名文化经典《道德经》里的句子,相信不少人都耳熟能详,但你可知道这些句子背后的含义?由中共开封市委党校讲师苑志钢带来的题为“《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专题文化讲座在开封市图书馆举办,为市民诠释了如何解读《道德经》,并与在场的市民朋友进行了交流。 “很多人认为《道德经》代表着一种消极的思想,其实这是因为他们对《道德经》缺乏了解。”讲座刚刚开始,苑老师就指出大众对《道德经》的误解。在他看来,作为反映老子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道德经不仅不消极,其中的很多观点对后世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由此可见,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从小了说,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从大了说,对自然、对社会、对国家的整体建设,具有非常久远的指导性。

现在全球环境灾难的普遍,就是人们不注重自然规律的发展,人为地破坏环境所造成的。 苑老师还讲到,人生是由阴阳组成的,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注重“阳”,即总是选好的、大的,喜欢荣誉,讨厌耻辱等,这是人的本性。而从道家的理论来讲,我们要注重“阴”,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我们应全面、健康、运动地看待事物。这也是道对我们人生的启发。我们一生都在矛盾中度过,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有无、得失、强弱、荣辱……我们经常都太过重视我们所谓的“好”的一方面,而忽略了“无”、“无用”的东西,其实,虽然是“无”,但是其大有用处。就像常被认为无用的人体部分阑尾、智齿、毛发竖立肌、尾骨等一样,既然其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这就是道之所在。 接着,苑老师又从道家理论出发,讲了人生中“苟得”与“应得”的联系与区别,启示我们对财富不要苟得,应得的部分不用刻意不惜一切地去追求,付出太多,肉体上会招来疼痛,得到太多,生活中会招来嫉恨。因此应像《道德经》第44章讲的那样,“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次主题讲座,虽然只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但带给现场读者的感悟却很深远。品读道德经典,学习人生智慧,通过苑老师的讲解,读者们得以进一步了解得失、强弱、有无、进退之道,有利于领悟人生处事之道。

最新-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精品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自从我局开展文化讲堂学习了老子的《道德经》,自己受益匪浅。 对《道德经》一书的理解还很肤浅,但是认真学习,能让我受益的地方多之又多,会影响到各个方面,要不断地揣摩,慢慢地体会。 加减乘除上有苍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今时好许是明日非。 知识是加法悟道是减法凝结沉淀升华。 人心所向便是方向,百姓的根本利益就是国家的根本利益。 追根溯源培其根而枝繁落叶归根。 以身观天下一身一宇宙观点而知面。 人世间独善吾身灵魂里循道而富足。 只有知错才有机会改正错误所以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切记不要不懂装懂不知知病也自知者明。 倘若百姓过的幸福富足那么谁还愿意去冒险犯罪?解决民生问题、社会就会自然和谐,有些东西不是靠宣传洗脑就可以的,从根本出发才是关键。 和气生财以和为贵、弱者博怜、刚者遭嫌。 得理让三分、善恶自有报、因果也。 该书不仅是道教的宝典,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经世之作。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的认识。 揭示了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 老子指出人们不管是形体还是精神,不管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完全一致。 这样就必须做到心静,洗清杂念,懂得规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 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 不管别人是善是恶,都能一视同仁这是一种美好的品德。 而要做到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需要何等的勇气!老子的眼光不仅在于教善人和圣人如何不与不善人同流合污,而是要教善人和圣人如何教化不善之人使人改恶从善,最后达到人人向善修道,天下太平。 以前,我与别人交往时,总是以自己的原则判断别人,然后决定是否与之交

教师读书心得读《道德经》的感受

教师读书心得读《道德经》的感受 本学期开学初,我们全校师生开启了诵读《道德经》一书的启动仪式。每天清晨和孩子们一起诵读经典,品悟经典。晚上,看着同学们的在读书群里的语音打卡,我也不甘落后,每天坚持读书打卡。今天的读书感受从两个方面来分享: 一、《道德经》是什么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所作的哲学著作,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在先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道德经》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二、我最喜欢的句子及感受 《道德经》中我喜欢的句子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初读可理解为最完

美的善就像水品性一样,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上善若水,多指为人处世时能像水一样滋润万物,尽己所能地帮助别人却从不争名逐利,或者具有坚忍负重、谦卑居下的品格。 最近观看了《榜样》,我对“骑行天使守护健康”的乡村医生贺星龙印象深刻。作为一名80后,成绩优异的贺星龙主动放弃留城机会,回到村里当了一名医生。近20年来,因为那句“24小时上门服务”的承诺,他没有拒绝过一次出诊,风里雨里,随叫随到;他看病只开最便宜的药,大多时候还免收出诊费和医药费,还主动关怀照顾村里的五保户和留守老人;当同学们纷纷进城发展时,他却“逆行”至农村服务乡亲们。 贺星龙扎根“众人之所恶”的农村,以“不争”的心“若水”般服务于十里八村的乡亲们,生动地阐释着“上善若水”的人生最高智慧。

《老子》读后感800字2篇

《老子》读后感800字2篇 如果说,半部轮椅可以治天下,则一部《》可以治宇宙。《老子》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 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颗参天大树,而这颗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可以见得:《老子》是如此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奇葩。读了《老子》,我只能说是读了《老子》,理解了这部巨著中的皮毛罢了。对于自己,只能说,选出几个特有感想的来说。 《老子》开篇为我们讲述了道,道产生了天下万物,可它不是一般的道,不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是非常深邃奥妙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道创生万物的本原。《老子》中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混而为一道。这与古希腊的很多哲学家的想法很不一样,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亚里士多德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乃至后来在科学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出现了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这一说,让我不禁思考:在古代中国,为什么会认为道这虚拟的东西是万物的本原,而不是跟西方所说的某一特定的物质。难道是文明的本质性不同吗?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其实,客观世界就是矛盾对立着的,可人们却因为自己的主观,有了所谓的美恶、善与不善,这才有了每个人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可在《老子》里面,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是以其对立面的存在来体现了。也许,这就是我们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相反相成。 上善若水这是家喻户晓的一句经典了,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呢?老子以水来教化世人,用水性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不就是说高尚的品格就像水那样,那么柔,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润万物却不与之争。这才是最高的善吧。而如今,反思社会,争权夺利,趋炎附势,哪能体现善呢?又还有多少人做到无私呢?老子认为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能自生,故能长生。由天地之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如此无私的奉献着自己。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由于自己的无私,最终成就了自己,如此都伟大呀。 其实,《老子》里讲到了很多人道的部分,正是我喜欢的。关于为人处世的哲学: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为人之道,要求行事须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度,应该适可而止。人们不可盈,一个人在成就功名之后,就应当身退不盈,才是长保之道呀。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道之伟大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乃万物之母呀。 老子的《老子》,是那么深奥,又是那么深不可测,早晨一露珠,夜晚一颗星,都在这伟大的道里面,渺渺众生中的我,是多么想了解

读书心得体会(通用5篇)

读书心得体会(通用5篇) 读书心得体会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读书心得体会1 自古以来中国不变的传统文化就是读书,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那么一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读书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无适从;只是空想而不读书,便会对思想有害。可想而知,古人们早已将读书读到‘精’,明白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关系,也讲久了学习方法。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啊,人类从远古到今日的辉煌,从粗鲁到文明经历了多少?书籍它记载了历史,留下了先辈们的生活经验,经过后人的不断总结和积累,并以此得到合理的利用,最终的结果,那肯定就是人类的发展。 读书有许多益处,而我认为,读书也是一种享受,一个人静静的坐在一间安静的书房里,手里捧着一本自己喜爱的书籍,桌边有一杯香浓的茶,岂不一种享受? 读书其实并不枯燥无味,只要你细心去读,读懂这本书蕴含的真理,“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高尚的人交谈。”慢慢的,你也会喜

欢上读书,因为它不仅让你增长知识,也让你增长见识。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读多了,自然也会‘用’了我们不仅要学习书的内涵,也要学习书的‘写法’像一些修辞手法;拟人,比喻等等,我们要学会用,用到自己的文章去。读书就是这样,要懂,也要会用。 “习惯铸造人格”,若养成良好的习惯便可铸造品德高尚的人格。我喜欢读书,现读书已成为我养成的良好习惯。 我喜欢读书获得的快乐。因为读好书就像与名人圣贤促膝谈心,聆听教诲,何不充实?读书如与知音闲聊神侃,心不设防,口无遮拦,何不舒畅?与作者思想碰撞,偶有灵感之花,茅塞顿开,何不惊喜?俗话说得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博览群书如得知音无数,有知音的理解与共鸣,何不满足?读书者足不出户,天下大事无一不晓,如何不聪? 如何读书才能乐?必须是不为功名利禄而读,若你是为升官发财而读书定是无乐可言。快乐的读书应是“乘其兴之所适”。古人云:“读书太乐则散漫,太苦则枯燥乏味。”这两者都可能导致精神偏枯如痴,失去读书的真乐。读书不能尽信书,也不能沉迷于书中不能自拔。书,各有其趣,各有不足。作者的认识,情绪各有偏颇。如有的愤世妒俗、慷慨激昂,有的高谈阔论、天马行空。如果长期沉迷于某一类书可能走火入魔,不能自拔。书能移性情,故君子应博览群书、相互参照,以免偏听不明。情志误谴。读书若信书,不如无书。 读书有乐必有苦,正所谓好书难觅、知音难求。这何尝不是一种

道德经心得体会

道德经心得体会 道德经心得体会 道德经心得体会1 道德经是一部言仅5000字的中国古代哲学巨著,它虽是老子所著,但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由老子从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道是道理,德是品德。道德经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道德经既有社会科学,也有自然科学的道理。明白了道德经,个人、家庭、国家、世界都能够少走一些弯路。保护地球,长治久安。 道德经中的道与无为提到的比较多。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变化的发展规律。无为,就是事物在循着它的规律发展的时候,不要人为地干涉它。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管,无为就是把握规律,顺势而为。 对于个人来说,道德经的内涵就是带着一颗爱的心,随性而为。不刻意去追求什么,尽量怀着善良的心去做事。一个人学会做人了,有爱的心,而且能够认清事物发展的规律,认真去做事,想不成功都难。 人必须有信仰,才会不容易偏离方向。有信仰,懂科学,就不会偏离方向。关于做人,一个小孩长为一个大人,它应该秉着什么信念来成长,我从我同学的博客中找到了答案,我认为非常经典。 小宝,妈妈相信随着你的成长你会懂得很多待人处事的道理,你会接触到这个纷繁的世界,你会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你会有自己对世事的判断和鉴别能力,你也会有自己逐渐清晰的人生观,妈妈不会过多地要求你和束缚你,何况妈妈至今也对很多事情感到迷茫和模糊,妈妈也在不断的阅历和成长,也还在逐渐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但妈妈知道一点,人内心要有自己的信仰,那就是做一个正直、善良、有爱心的人,妈妈也希望

你如此,只有这样你才能拥有内心的坚强和力量,妈妈现在以及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对你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强大你内心的力量,妈妈相信拥有了内心的坚强和力量,你就可以是一个快乐的人,这也是妈妈唯一的诉求。虽然妈妈今天对你说这些还为时过早,但妈妈希望有一天你能读懂的时候,别忘了妈妈的话。 对于一个家庭,那就是大家都怀着善心做事,而且不要把自己周围的人往坏的想,你是一个好人,别人也没你想的那么坏。互相理解,互相沟通,这样就避免了很多矛盾和冲突。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是要怀着爱的心,把握规律,顺势而为。举几个例子,比如龙泽站很多摆地摊的,有卖吃的的,有卖小玩意的,搞得周边环境是不太好,所以,过一段时间,城管会过来清理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出来了。那么这件事情城管要不要管?我认为不应该这样来管,那些人也都是靠劳动吃饭,辛辛苦苦出来赚点钱不容易,有的年龄也比较大了,整天被城管驱逐,不能乐业,他们也是要生存没有办法,如果有更好的环境又好又体面的工作,他们难道非要在那摆地摊?而且地摊摆在那是有它存在的价值,有人买啊。如果不让他们摆地摊,难道让他们去偷,去抢,去犯罪?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让他们摆整齐点,别影响交通,完了让环卫工人打扫干净。对了,最近好像龙泽站又有摆地摊的了,国家也许已经不限制了。劳动人民都是光荣的,尊重每一位劳动人民。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自己要尊重自己,人与人之间也要相互尊重。 关于淘宝网,淘宝网有利有弊,淘宝网上有卖名牌假货的,有买到假货识别出来的,很生气,恨淘宝啊,那这个假货店应不应该关闭啊?不应该,因为有市场啊,很多人想少花点钱买名牌,那么买到了没有识别出来他穿着用着很开心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淘宝里也有很多又便宜又好的东西,就看你会淘不会淘。淘宝门槛低,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为维护社会和平与稳定做出了贡献。 动车这东西,它也是顺势而生的,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阶段,为什么要修动车,村里挣不到钱啊,人都往城里挤,交通就拥挤了,就得修动车,动车架那么高,跑那么快,出事的几率还是相对比较高的。现在动车不修了,国家开始发展中小城市了,保持平衡。 一个国家也是要怀着爱心,循着规律,顺势而为。 关于地球,科技发展与环境恶化似乎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难道随着科技的发展,

[VIP专享]老子道德经-人生感悟

老子道德经-人生感悟 道德道理 道-- 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宰。 德--宣仁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 万有真原 圆 在广阔无迹的宙宇间,众生对月光总有一种神奇的向往。翻开世间的各大经典,都可以查到月光带有神灵的启示。月光 圆月不只是在南海上的月亮才圆 明月也不是只在黑天的时候才明

星月在永恒之光的作用下才明亮 明亮 在迷人的月色之中 梦中情人相依相偎 海誓山盟吐露真情 在启迪的月光之下 意会光尘与尔和同 心光交融月光明亮 道家之士,自然无为,就是月光 天主教者,圣母之心,就是月光 清真教徒,真主教悔,就是月光 佛教佛法,平常之心,就是月光 愿用其光,复归其明,和谐玄同 愿使此情,奉献与爱,善良守中 慧眼 一根镇海针!一颗火红心!珍珠镶日月!明圆你我心!老君炼火炉!火眼成金睛!望君多磨难!日久见真心!海底针

海底针、海底针,尖锋无刃; 海底针、海底针,奇正在身; 海底针、海底针,动静之神; 海底针、海底针,棉里藏针; 海底针、海底针,守中深沉; 海底针、海底针,收之于心; 什么是海?海是宽容!什么是底?底是情怀! 什么是针?针指真心 感触 闻之悠然心慰,问之奇缘相会。触之感叹乾坤,望之不见首尾。

圆融` 朴真` 无为 大鹏展翅长空寂,俯撼天地本物齐。有起有落本怀双,无穷无富只抱一。有虑有他有凡恨,无念无我无圣喜。世事如风随鼓荡,人生似云任卷舒。

微明奉爱诚信 穷象不可宏清,至明好似微尘;贪欲只因妙理,奉爱是为精深; 下狱回首渊窗,上天去返玄门;孤魂迷拜八仙,静心不求百神。 不染 莲妙根深水秀清风吹草动花不倾

净心观望沉浮景流水不腐是人情 仰观俯察明平衡思索道 观天道理透, 懂日月谓明;常年祸富生, 每日阴阳行;规矩本有法, 方圆自然成;获理问良师, 得道求自冥。 黑天鹅

【读后感】读《老子》有感_431270

年轻人,你没有资格去无为 ——读《老子》有感 毋庸置疑《老子》是部思想多么深刻的巨著,在不同时间段重新翻开它,总会别有一番感受在心头。简单来说,《老子》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无为的思想。 高中时候在《意林》上读过一篇文章,大概意思是人生那么长,不做无为之事何以遣有生之年?当时觉得特别有道理,觉得高三节奏如此的紧张,上课偶尔停下来发个呆发白日梦做各种“无为”的事情也觉得理直气壮。 那时候的我理解的无为就是无所作为,什么都不做。后来我发现我错了。 上到大学,外教老师常夸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嘴上常挂着“无为”、“仁义”等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渐渐地无为的思想也更深入同学们的心,但像我高中时候错误地理解了。 倘若什么都不干,那这不就助长了我们懒惰的风气?听上去“无为”实际上是比较消极的生活态度,为我们的懒惰都找到了开脱的借口。这时,我们开始思考,大学生也应该无为吗? 我们很容易发现身边很多同学都存在两个极端,有些人很闲,天天逃课躲在宿舍打游戏看电影虚度光阴;而有些人很忙,课余还参加各种比赛实习充实自己。前者就是大家眼中的无为之者,从不愿意踏出自己的舒适圈,从不会挑战自己发展自己的潜力,唯唯诺诺地十年如一日地过着仍是小孩子式无忧无虑的生活。也许他们没有感受到社会竞争之激烈,也许他们也享受步步为营的生活,也不介意将来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他们只知道享受当下的清闲,但他们不知道,如今大学的清闲,只会换来未来的抛头颅洒热血的劳苦。种瓜得瓜,种果得果。几十年后自己的生活质量取决于当下自己所付出的努力。 正因为如此,我并不赞成大学生去无为。因为我们根本没有资格去无为!这个年纪的我们,一无所有,这个年纪去无为,终将被社会淘汰。青春稍纵即逝,正值青春年华,我们再不努力就老了。此时不拼搏更待何时?待到年华逝去再来亡羊补牢也是为时已晚了。人生那么短,青春这么短,我不希望以后的自己悔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因而更不会在这个年纪做那些以后70岁都可以做的无用之事。这个年纪的我们,更多的是应该去争取、去拼搏,用知识武装自己,用兴趣爱好发展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方可在社会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这样,待到我们七老八十的时候再去享受无为的清闲不是更好吗? 上大学后重读《老子》才明白:实际上,老子是以无为求有为,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对老子而言,无为只是方式,有为才是目的。在当今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我们作为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重担,应该努力地争当有为青年、有用之才。而当下无为这一种方

读老子道德经体会

读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是一部思想深奥、内涵丰富的哲学著作,贯穿历史数千年,流传至今,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今日,我抽空读了老子《道德经》一书,受益匪浅。 《道德经》第二章,“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老子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不妄为,不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圣人用“无为”的自然法则来对待世事,警戒自己,他不是用空洞的语言来教训别人。这就像天地一样让万物按照自然发展而生长,他滋养了万物并且不横加干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夸自傲,万物靠它生长但它并不据为己有它为世间万物立下显著功勋却不自局其功。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由此引申出“无为”的重要,它能使人获得永久的成功,刻意的追求和占有,结果只能是失去。

朴素的辩证法,是老子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份。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对立着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并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而这种变化,他把它认为是自然的根本性质。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能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这段话的意思大致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老子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老子认为,唯有做到不争名、不争功、不争利,才不会有任何过失和过错,也不会有任何忧患。水的特性近于道的特性,而圣人的特性就是水的特性,圣人与世无争不主观妄为,其结果是能获得别人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寒假之前学校组织大家学习了道德经的前两讲——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学完后当时心灵很是触动,于是利用寒假时间又继续学了 道德经的其它几讲,当然触动还是挺多的。 我觉得《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但我们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 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 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他的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的。例如“功成身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 更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基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 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以上是我对“道经”总的认识,下面就具体谈谈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的感悟认识。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面对私欲,必须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 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 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 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 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 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 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达到道德最高境界。

读蔡志忠漫画《老子说》有感

人生的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于西周末年诞生于粗过苦县厉乡曲仁里。周朝曾召唤他做守藏室的史官。在这里,他更潜心于书籍之中,所习得鉴往知来的历史,使他对人世有更深切的体认。就这样,老子的智慧一日一日增长着。 曾经孔子来拜访老子,老子对门生说先把路打扫干净,他自己去迎接孔子。于是老子便骑着牛去郊外迎接。孔子也依照当时的礼节,从车上下来,捧着作为见面礼的大雁,送给老子。孔子在洛阳住了几天,并向老子请教了很多事。孔子怀着感激的心情离开了洛阳,回到鲁国后常这样赞美老子:‘鸟,我知道它会飞;鱼,我知道它会游;兽,我知道他会走;但是龙,它在云端,在天上,无法捉摸,深不可测,李聃就像龙一样啊!’ 老子看到周市逐渐削弱,便离开洛阳,西出函谷关。遇到守门将领,希望老子为他写些东西,好指导自己有所依循出事。于是老子就写了一本书,分为上下篇,共有五千多字。老子写好以后,就出关走了,从此就没有人指导他的下落。” 这是《老子说》第一章的内容。 其实随着科学的发展,哲学也在不断变化。慢慢地我们的世界观也在随之变化,渐渐越来越科学,但是先辈的智慧却是不容置疑的值得我们去学习认知。或者有人认为这些没有必要,我们的哲学已经进步了,老旧的已经不能起什么作用。是如果我们不去了解那些根源,就没有办法认识到哲学发展的过程。有句话说:我们应该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吸取先贤的智慧,才能真正地正确地了解哲学,了解世界。 从蔡志忠的漫画《老子说》里,我看到了许多他对人生的想,也慢慢明白了许多。 老子说,人要表现柔弱,不要刚强!人要表现愚鲁,不要聪明!人要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这与自古的教诲不同。芦苇柔韧,强风来时能弯腰,大树刚强,暴风来时只能折腰。人也是一样,如果太过逞强,结果可能会与预想中大有出入。当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为吴王当车夫,最后才保存实力,得以复国;韩信年少受辱,从人胯下爬过而没有出手伤人性命,如果他不弄忍受,出刀杀人,那么刘邦就不会得到一员大将。就像水虽柔弱却能环绕群山,风虽柔弱却能掀翻房屋,刚强未必是真正的强,柔弱才是真正的强。因为变现出柔弱并不是真正的软弱,表现出愚鲁并不是真正的愚鲁,而是一种谦让,自己有这种能力才能谦让。圣人处处谨谦,退让,反而能够得到爱戴,是一样的道理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水能滋养万物,正如人施德而不求回报。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吧,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助人的同时自己的心也会感受到温暖,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礼物了。水本性柔弱,顺其自然,能方能圆,却处于底下的位子。这和生长的谷子不是一样么?结满穗子的谷子总是低头的,而空谷子竟是向着天空自鸣得意的,有分量的人和事总是谦逊不争,而没有实力夸夸其谈的人才需要用语言来填充自己的空虚感。所以做人应如水,不失本性,谦下不争,或许这样才能真正的利人利己。 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承载任何容器中的水,太多了会溢出,刀剑锋芒太露,就会容易折断,一个人的金银太多,最后总不能守住。老子提倡功成身退,在得到自己需要的以后就不要贪心想得到更多,不然适得其反。这让我想起曹操身边的一个人,他很聪明,曹操说什么他都能理解并猜到主子的用意,曹操也常常夸赞他的才华,可是有一天,他却被曹操杀死,他或者至死都不知道自己的主子为何会突然翻脸。其实理由很简单,曹操疑心重,要面子,他出谜题就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你却事事都猜到了,这让主子的面子往哪搁?这就是锋芒太露而被折断的例子。现代社会很复杂,人的相处之道显得极为重要。居

读老子的感悟

读老子感悟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始祖,唐高宗亲临鹿邑拜谒,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苦县因为老子被皇帝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留下许多与老子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相信这些内容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这就是老子道德经第一章的字句。多次拜读,感悟颇深。下面就浅谈一下我自己对道德经的些许理解吧! 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灵,却深切地感到自己的渺小。也许是为了掩饰心理上的自卑感,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为自己攫取更多的东西:房子、车子、票子……,似乎只有从别人仰视的目光中才能得到些许安慰与满足。随之而来的则是人性中种种丑恶现象的出现和泛滥;自私、贪婪、虚伪……于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成了一些人巧取豪夺的借口;“人性本恶”成了某些哲学家对现实不满而又无可奈何的解释;“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成了许多人信奉的为

人处世的金玉良言;而那些正直善良的人也只能抱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信条无奈地生活。虽然是同顶炎炎烈日,共沐皎皎月辉,但人与间人之似乎除了漠不关心以外,就只剩下日益激烈的尔虞我诈。 我也不例外。一方面,虽然我一直坚守“与人为善”的信念,可严酷的现实却常提醒我不要丢了“防人之心”;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激烈的竞争逼得我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永无休止的课本,参考书和作业。为此,我常常感到身心疲惫。我想改变现状,可又不知从何入手,彷徨、困惑,使我的神经逐渐变得麻木起来,昔日的快乐,梦想已被封存在遥远的记忆中,以冷漠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与事成了我自然的选择。这种冷漠逐渐形成一层厚厚的“壳”,将我与外界隔绝开来,而壳中的我也只能望“壳”兴叹。理智告诉我,这种近乎封闭的生活并不是我需要的,但我却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去打 破它。 在我接触到老子《道德经》后,我的思想终于开始转变。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在杨勇老师的建议下,我认真地拜读了老子的《道德经》,老子的《道德经》只有区区的五千多字,却表述了自然之理,令人茅塞顿开,意义深刻。 《道德经》主要是论述两个方面:一是世界本体--自然,即道与阴阳。道为世界之真,用阴阳成物。二是意识。意识为物的本性,以谦柔通于道。在这两个层面上,又构建了两重秩序:一是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这种秩序表明人要尊敬、理解、学习自然。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秩序。这种秩序就是爱。脱离了爱,这种秩序将不复存在。 一、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体,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没胡道就没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述道之理,而道之理应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应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为自己所用,从而造福人类,使人类社会"天长地久"。倘若我们不依道而行,抱着"人定胜天"的心态,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终的苦果还是自食。 "天之道,不争而善,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规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们可以利用其规律,在实践中实现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理想,因为"天不负有心人"。但是,功成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身退。"树在招风",我们应顺应天意,适时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而免遭杀身之祸,这也涉及到后面所写的"知足"。 二、人与人之间的秩序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要想成为圣人实非易事,要想成为圣人,应该有一颗谦虚的心,不耻下问,努力地用知识与道德来充实自己。,同时,要忌空无实际的志向,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结合自身实际,去实现符合自己能力的理想与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这些,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强健的体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不应

读老子《道德经》片段之感悟

读老子《道德经》片段之感悟 我不怎么读书,还有点迷信,我命中属水,听家里人讲我刚出生的时候,爸爸给我起名字叫“汶”,后来爷爷说你老家在永济荷叶塘,又姓陈,陈字里面有个东,一江春水向东流。一生不会缺水,就叫“文”吧。我现在又在水电站上班,平时不怎么看书的我也就把《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仔细的看了看,有点心得和感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是老子《道德经》第八章的原文,“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已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友善,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不仅有着深厚的人文基础,还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但同时也诱发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加强品行修养。在人际交往中,讲究与人为善。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对于机关干事而言,要充分传递领导干部的善。主动友助于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不苛求于人,也不强加于人,而是主动友助于人。对待社会心存善良,“不以善小而不为”,可以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形成相

互尊重,真诚合作的氛围,是密切同事关系的成功法宝,也是社会生活的辩证法。善意地对待与自己意见不同或是反对过自己的人,包容他人的不足,并及时检讨自己,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摆正自己的位置,在职责上到位不越位,在工作上补台不拆台,真正做到仁爱他人,从善如流。亲善弱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乐善好施,同情弱者,善待困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机关干事应具备的良好品德。对待弱者,应该多一些真诚,少一点虚伪;多一些尊重,少一点歧视;多一些同情,少一点麻木;助人以解难,扶弱救贫;济人以脱危,挺身而出;扶人以作为,授之以渔,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人间的真情与友爱、生活的温暖与美好,这既是党务干事善良之心的体现,更是社会责任的践行。 水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老子借用水的无形无体的特征来比喻人的心法也应该达到无形无体的境界。我想我命中属水,与水有缘,应该以水为德加强自身修养,清澈如水,晶莹剔透;心静如水,无欲无求。更应该像厚德载物的耒河水,清洗尘埃、滋养万物、流而不腐、遇寒不成冰,碧波荡漾不事张扬缓缓东去。(韶能集团耒阳电力实业有限公司陈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大全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大全 第一篇范文:道德经读后感 最近我不大喜欢聊天了,因为思想深邃的人不多。心慢慢地不怎么花了,毕竟岁月不饶人。我喜欢一个人在花园散步沉思。官二代、富二代们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让底层的人难以往上流动,官商勾结还如何做人民的公仆,公平正义何在?读书无用论也不是空穴来风;中国的官员的选拔应该真正交给选民而不是由上级领导说了算,做官的如果俯下身子去讨好选民而不是绞尽脑汁的去巴结领导一切的一切都好办了——思考这些问题,我的痛苦与日俱增。为了减少我的痛苦,我开始读道德经了,我发现我受益匪浅。 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水的适应环境能力最强。到了不同的容器,水都能随之改变。为人处世当如柳树,而不能像青松。柳树温柔,给人以美感。青松倔强,叶如锋芒,容易伤人。我们不能老是埋怨环境的恶劣,自己应该主动学会适应周围的环境。达尔文不也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吗? 道德经里说要摒弃自己的私欲,不妄为便能无所不为。一切都要符合道。道法自然。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有其客观规律。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干什么事要稳

重。对名利的过度追求,可能失去的更多。我对晋升高级也不再有过多的冲动。而是顺其自然吧。 道德经里说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还有十分之三是因为过分追求名利而在缩短自己的寿命。贪官为了贪欲而锒铛入狱,赌徒因不服输而彻底毁坏了自己的身体,单位上有好多人为追名逐利不择手段而闹僵了人际关系自寻烦恼。我爱我的孩子,爱我的老婆,爱我的家,爱我的亲朋好友,爱爱大自然,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星球。我相信善,回报与否我不知道,但我的心宁静了。 最近我的睡眠质量好多了。劝你有时间也读读道德经,好吗? 第二篇范文: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吃饭如今成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自打有孩子后,多数时候还是我爸帮我烧饭的,多多少少有不满意之处,比如菜烧的方法不合自己心意,或者某个自己不爱吃的菜总是重复出现。偶尔我爸回老家的时候,就轮到我掌勺,开始几天尚有新鲜感,觉得烧嘛嘛香;不到一周就开始发愁,到菜市场转悠不知道买啥好,都是那几种菜,只能上网查菜谱,或者自己回忆小时候吃的菜,或者回忆饭店里吃的菜。目的就是尽量创新,要么换菜,要么就是把同样的菜烧出新鲜感。 其实回忆小时候,貌似也就吃应季菜,一段时间之

道德经心得体会800字(精选3篇)

道德经心得体会800字(精选3篇) 道德经心得体会800字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整理的道德经心得体会8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道德经心得体会1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面对私欲,必须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达到道德最高境界。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人类的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不乏有些人冲破道德的底线,追求权力,物质,金钱,荣誉。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为人谦虚、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时刻反省,尽职尽责。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心情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 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可以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仅如此,平和的心态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之变得融洽。观看《道德经》后,我觉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洗礼,是一种灵魂的滋养。 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了。中国以“礼仪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道德自应继承光大。而我们呢?我们应做些什么呢?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向善、谦卑、知足常乐 道德经心得体会2 早时,寻找一种书味,我也不知道什么样的句子能带给我这种味道,企盼着?? 一种机缘巧合,我接触了瑜伽,于是又为其寻找理论指导,无意

老子思想的学习感受

学习老子思想的心得感受 摘要:老子作为我国古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伟大思想家之一,他不但是道家学派的奠基人和道教的始祖,而且也是先秦诸子百家的重要启蒙者,即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他的思想也在世界上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字:老子、无为而治、辩证思想、小国寡民 在哲学思想上,老子在哲学思想上提出了“道”这一个空虚无形,却又用之不尽的东西,并且认为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从“道”那里派生出来的。至于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因此,“道”就成了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具体的事物都可以用名称来表示,天地以下都是具体事物,所以说:“有名,万物之母。”天地是从“道”那里产生的,道是无形无体的,没法用名称来表达,所以说:“无名,天地之始。”归根结底,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就说明,老子所谓的“道”也就是“无”,它是不具有任何具体物质属性的东西。 同时,“道”在老子那里也指规律。老子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看到客观世界变化无穷,看到了一些事物变化的规律,认识到天地万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并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如他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等,都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虽然老子的这些辩证思想由于时代的因素有很多不正确的地方,如他认识到事物的转化,却无视事物转化的条件与质的区别,事物的发展和转化,只停留在循环往复上面,但是老子的这些朴素的辩证思想在古代是难能可贵的,对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和“道”的思想相适应,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就是听其自然。同时,在政治上“不尚贤”,这实质上是企图维护即将崩溃的奴隶制秩序,达到“无不为”的效果。为此老子主张实行“愚民”政策。所谓“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于是他认为应当“绝仁弃义”,使民“无知无欲”。这就是“为无为,则无不治”的妙用。 老子理想的社会是“至治之极”的“小国寡民”的世界,即“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很明显,老子向往的并不是一幅未来理想社会的图景,而是早已在历史上消逝了的,经过他的美化,保留有原始公社遗迹的早期奴隶制社会。 应该说,老子不满当时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残暴和虚伪,甚至骂他们是强盗头子,是有进步性的,但他又看不惯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所作所为,鼓吹历史的倒退,则是一种没落的阶级意识,完全是行不通的。老子的从“无为而治”到“寡国小民”社会的描绘,完全是是他所处时代与现实环境的产物。 两千多年来,老子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老子思想是否还有价值呢?我们是否还需要“无为”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既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包含着对社会的有益启示,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的忘我的思想境界,无私无欲,利于他人。因而,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有存在的价值,而且需要继续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