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读《老子》第六十四章有感

读《老子》第六十四章有感

读《老子》第六十四章有感
读《老子》第六十四章有感

《老子》第六十四章片段解析及感悟

法学院社会工作081班 080301110092 张松群摘要: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本文主要解析《老子》第六十四章的三个片段:“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及“是以圣人欲不

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小议笔者对“防微杜渐,防患未然”、“谨始慎终,锲而不舍”和“特立独行,

遵循规律”的感悟。

关键词:防微杜渐,防患未然;谨始慎终,锲而不舍;特立独行,遵循规律。

正文:

1.《老子》第六十四章内容及语译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语译:

“不动的物体容易把持,事情在没有迹象的时候易于图谋。脆弱的东西容易破裂,事情在微小的时候容易解决。事故没有发生就要着手预防,动乱尚未形成就要治理。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芽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筐泥土垒起;千里远行,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违背规律)强行作为必招致失败,得到的东西也会失去。因为圣人无为,所以不会失败;手里不占有东西,所以不会失去。人们做事,经常在快要完成的时候失败。如果他能在最后像开始时一样谨慎,那么就不会失败。因此,圣人希望人们没有贪欲,不稀罕难得的东西;学习世人所没有学的道,挽回众人的过错。这样符合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妄为。”①

2.《老子》第六十四章片段解析及感悟

2.1 防微杜渐,防患未然——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

有,治之于未乱。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老子在开篇就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懂得透过事物的现象抓本质,每一种事物都是从微小慢慢变强大的,如果事物是积极地,向上的,健康的,那么我们就要从开始就培养事物,让其慢慢为我所用。如果事物是消极的,倒退的,低俗的,那么在事物刚刚萌芽的阶段就要将其扼杀在摇篮里面。而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我们可以知道老子在此所说的是“乱事”,对于乱事,老子主张“在还没有明显征兆的时候就要动手,在乱事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除掉”①这样做的原因是事情在微小的时候容易解决,不需要大费周章,如果事情发展到很严重的地步我们再去解决那就没那么容易了。这与老子在第六十三章中提到的“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有异曲同工之妙。意思是说“解决难为之事要从容易处着手,做大事要从细小入手。凡是天下的难事,都必定从容易开始;凡是天下的大事,必定从微小的事情做起”②老子的这一思想在今天已经不再高深莫测,很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但是在2500年前的时代,这绝对是振聋发聩的思想。而且保不准如今大家烂熟于心的“防微杜渐”这个词就是老子的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大众化了,于是成为民众传统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也有人没有相信老子的话,落得个悲惨下场。最为经典的例子就是“讳疾忌医”这个典故。扁鹊在见蔡桓公的三次里分别说了“君有疾在腠理(皮肤表面的纹理),不治将恐深。”、“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君子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三句话,但是蔡桓公都不在意,每次都表现出不高兴,还说扁鹊他们这些医生就是爱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来显示他们的医术高明。扁鹊第四次远远望见蔡桓公的时候掉头就跑了,蔡桓公很生气地问扁鹊为什么跑,扁鹊说君上的病在腠理,在肌肤,在肠胃都可以治好,现在病入骨髓已经治不好了。没过几天,蔡桓公因病重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往秦国,最终蔡桓公因自己的“不在意”而驾鹤西游。这个典故说的就是“乱事”在开始的时候是可以治理的,但如果当事人不在意,非得到“乱事”强大之后再治理,那结果只能是悲剧。

鉴于此,我国在发展中要特别注重“防微杜渐、防患未然”,要真正地懂得“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个道理。近年来因偏重发展经济,我国的环境问题凸显得越

①刘兆英:《老子新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97页

来越严重,地震、泥石流、旱灾、洪灾等灾难不断出现,如果仍然不能将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结合起来,仍然不能加强各项关于生态保护的法规的贯彻力度,那结果不言而喻。当然,除此外,针对经济领域如:“蒜你狠”、“豆死你”等价格炒作现象、政治领域如:腐败现象等等都要从事情发展的初期着手,将不良现象扼杀在摇篮里,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2.2 谨始慎终,锲而不舍——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指出‘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说,如果做事结束的时侯能像开始时那样谨慎,那么就不会把事情搞坏。老子认为,人做什么事,都不要轻言放弃。轻言放弃不仅使你的精力投入付诸东流,也会对你今后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①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做事情在快接近成功的时候都会放松警惕,于是在接近100步的99步失败了。也有人是在快接近成功的时候就放弃了,大家都知道一幅漫画:一个人去挖水,前几次因为挖了好深都没有见到水,于是在后面几次他都是挖得不深就放弃了,然而他不知道后面几次的水只要他稍微再挖几下就能涌出来。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坚持“谨始慎终,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样我们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大家对发生在刘翔的身上的事情一定不陌生。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刘翔以12秒91创下了自有人类以来历史上最快的110米跨栏成绩。在雅典奥运会田径场七万名观众和数十亿电视观众眼前,“翔飞人”一路怒吼,一路狂飙,如同挟裹着上万吨黄色炸药,将欧美人百年来坚不可摧的“黑色碉堡”炸得土崩瓦解!刘翔一时成了110米跨栏的风云人物,全国国民为之呼喊,世界的眼光投来关注。然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翔飞人”因为脚伤在比赛的前一刻宣布退出比赛,这个声音带给人们的是强烈的震撼,他怎么会放弃?他一放弃了不是让想看我们笑话的人笑得更开心吗?他是不是没有实力,在2004雅典奥运上凭的只是运气而已?……质疑声、嘲笑声、谩骂声铺天盖地而来。2008年在自己的家乡“翔飞人”受到了极大的挫折,不时有新闻传出刘翔将结束其110米跨栏的职业生涯。2008年对刘翔来说可能是他职业生涯上的一个噩梦。然而是梦就终将会醒来,“翔飞人”没有在质疑声中消沉下去,他勇敢地站了起来,他又开始了训练。皇天不负有心人,2009年12月11日下午15时20分,在东亚运动会田径男子110米栏决赛中,刘翔以13秒66的成绩轻松夺得冠军,成就“三冠王”。2010年

11月24日,在第16届亚运会上,刘翔以13秒09打破110米栏亚运会纪录实现三连冠。刘翔以其坚韧告诉大家:我还在这里,未曾离去!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要谨慎地去处理,而不是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而掉以轻心,最后以失败告终。此外,还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遇到困难,克服;遇到挫折,克服;遇到拒绝,克服。只要有一种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成功的目的就会达到,甘甜的泉水也一定能喝到”①。

2.3 特立独行,遵循规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

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物以稀为贵,人们都喜欢去追求稀少的、难得的东西。“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们总是对钱抱有无限的欲望,最好是天上掉下馅饼来刚好砸在自己的头上还没有把自己给砸死。然而老子却主张“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老子·第二十六章),意思是说“虽然有荣华富贵摆在眼前,但圣人君子们仍能以超然清醒的心态看待”

②。为什么圣人能以超然的心态看待众人都追求的富贵,就是因为圣人“不欲众人之所欲”。当今社会生活中,凭空而降的荣华富贵不胜枚举,如:购物陷阱,多数人都是不知不觉地就上当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碰上“好事“的时候一定要权衡得失,以“不欲常人之所欲”的心态对待“欲望陷阱”,避免利益成为泡影。

墨守成规,人们都坚持古老的、死板的传统,而不喜欢变通。老子则主张:不要稀罕难得的东西,同时,要学习众人没有学过的东西,这样才能找出众人学习的东西什么地方是错误的、不合理的,以便纠正错误。

除上述外,老子还主张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强加自己的主观欲望。“老子认为,天地间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就叫道,这个道就是食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够了解和运用客观规律的人,也就是有道的人。”③人们要是能够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行事,顺应时势,就能够轻松自然地达到目的。反之,则徒劳无益。如《老子》第六十三章中提到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就是说以‘无为’为有为,以‘无事’为干事,以‘无味’为滋味。这是消极、倦怠、懒惰吗?不是!这是遵循事物固有的规律、秩序后,因之顺之去作为、去干事。这就像栽种一棵树苗、

①姜城:《那一个老子——在道法与自然中求索的生存哲学》,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年版,第180页。

②【春秋】老子著,东篱子解译:《道德经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年版,第303页。

禾苗,要顺其自然地作为,该浇水时就浇,不该施肥时就不施肥。而不是拔苗助长,强求速成,非徒无益,又伤害之,终究无成。”①

防微杜渐,防患未然,体现的是未雨绸缪的能力。现在的人们在预测地震、泥石流等天灾时靠的都是仪器,但是我们应该具有和蚂蚁、青蛙等动物一样的对自然界的感知能力,为什么却丧失了?我想我们人类还是应该离自然近一点,再近一点,不要疏远了大自然。

谨始慎终,锲而不舍,体现的是人们的进取性格。如果在争取成功的途中,我们大意了,粗心了,跌倒了就再也站不起来,那么结果必然是失败。

特立独行,遵循规律,体现的是人们的高深智慧。如果要想鹤立鸡群,那么就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而不是学大众所学,这样只会扔在人群里就再也找不到。此外,做事情要遵循规律,实事求是,不要急于求成而强行干预,这样的结果也必然是失败的。

防微杜渐,防患未然;谨始慎终,锲而不舍;特立独行,遵循规律。简简单单的24个字,我们都认识,也都知道它们的内涵,但是要把这24个字贯彻到自己的生活中,用以作为自己人生的信条,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达到的。在此衷心的希望我们都能成为一名具有真正智慧的人,慢慢的向“圣人”的境界靠拢!

参考书籍:

1.刘兆英:《老子新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2.【春秋】李耳著,蒋信柏编著:《道德经》,蓝天出版社2006年版。

3.姜城:《那一个老子——在道法与自然中求索的生存哲学》,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年版。

4.【春秋】老子著,东篱子解译:《道德经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年版。

5.(CCTV百家讲坛)姚金铭:《再说老子与百姓生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500字(精选4篇)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500字(精选4篇)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1 《道德经》是一本关于宇宙人生哲理的书,包含唯物主义,自然无为,天地不仁的哲学思想,被誉为“道学之精髓,哲学之先本”。《道德经》能启迪人生智慧,就算是放到今天,依然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借鉴。 《道德经》全书只有五千字,所以又名《五千言》,主要围绕着“道”、“德”来详细阐述各个学科的深刻道理。内容非常丰富,可谓包罗万象,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社会人生。古时候很多思想的基础都来自老子的思想,我们现在社会的很多人都喜欢读《道德经》,这也体现了这本书的极大的魅力。《道德经》中阐述了很多思想、理论,其中物极必反的道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想几千年前的老子能理解的这么透彻,这着实让我吃惊。物极必反指的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端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古代王朝每一个都经历了初期创立、巅峰和没落,这跟帝王的统治有很大的关系。当帝王穷奢极欲到一定的程度时,人民被欺压到一定的程度,都纷纷起来反抗,推翻统治。同样的,当一个人恃才傲物到了极点的时候,往往会招来祸患。老子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有分寸,不可过分,一旦过度就会出问题。这是历史规律,人生哲理。 我们读《道德经》就是想从先哲那里学习人生的智慧,

提高个人的格局,走好自己人生路。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2 纵观几千年来各家对道德经的了解可谓是百花奇放,从修身到治国,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种种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过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现象学上,我对老子的道的解释用一句话来概括: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这即是道。 对道的.了解首先不执着于道这个名字,老子起这个道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能够打个比如:就我们生活的地球来说,人从现象去看地球它是静止,所以说是相对的,但是地球又是从白昼到黑夜再到一年四季之变化,所以说地球又是运动着的,循环不息,而且也是绝对的。有了这个绝对的动之后,地球展示给我们面前的并不以人的意志而刻意运动而是展示在我们面前是静,而这种静是人客观所发觉不到的。我能够用风来比喻,风吹到你的脸上你觉得一丝的凉快,但是你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又存在着,看似无其实有,由于你不晓得它什么时分吹过来,这就是老子首篇道的宇宙自然观,而从人的角度上,要到达这种境地,是需求修行的,而这种修行是要让人理解万物变化开端,老子说过人的道就如婴儿的一样,人从生命降生开端,运动曾经存在了,而这种运动不断到人死为止,而老子的道并不是生也不是死,它是对一个绝对运动着的生命要做到像风一样的静静的运动着,只要做到静你才干到达这个道,而我说的这个静不是绝对的静,而是运动着的静,老子的水就是一个最好的比喻,水是

品读老子道德经感受心得体会

品读老子道德经感受心得体会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说起我国著名文化经典《道德经》里的句子,相信不少人都耳熟能详,但你可知道这些句子背后的含义?由中共开封市委党校讲师苑志钢带来的题为“《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专题文化讲座在开封市图书馆举办,为市民诠释了如何解读《道德经》,并与在场的市民朋友进行了交流。 “很多人认为《道德经》代表着一种消极的思想,其实这是因为他们对《道德经》缺乏了解。”讲座刚刚开始,苑老师就指出大众对《道德经》的误解。在他看来,作为反映老子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道德经不仅不消极,其中的很多观点对后世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由此可见,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从小了说,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从大了说,对自然、对社会、对国家的整体建设,具有非常久远的指导性。

现在全球环境灾难的普遍,就是人们不注重自然规律的发展,人为地破坏环境所造成的。 苑老师还讲到,人生是由阴阳组成的,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注重“阳”,即总是选好的、大的,喜欢荣誉,讨厌耻辱等,这是人的本性。而从道家的理论来讲,我们要注重“阴”,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我们应全面、健康、运动地看待事物。这也是道对我们人生的启发。我们一生都在矛盾中度过,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有无、得失、强弱、荣辱……我们经常都太过重视我们所谓的“好”的一方面,而忽略了“无”、“无用”的东西,其实,虽然是“无”,但是其大有用处。就像常被认为无用的人体部分阑尾、智齿、毛发竖立肌、尾骨等一样,既然其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这就是道之所在。 接着,苑老师又从道家理论出发,讲了人生中“苟得”与“应得”的联系与区别,启示我们对财富不要苟得,应得的部分不用刻意不惜一切地去追求,付出太多,肉体上会招来疼痛,得到太多,生活中会招来嫉恨。因此应像《道德经》第44章讲的那样,“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次主题讲座,虽然只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但带给现场读者的感悟却很深远。品读道德经典,学习人生智慧,通过苑老师的讲解,读者们得以进一步了解得失、强弱、有无、进退之道,有利于领悟人生处事之道。

老子读后感800字

老子读后感800字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老子读后感800字(一) 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道德经》,看完后虽然觉得不能完全地读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还是感觉一片坦荡,觉得此书对我们深有益处。 《道德经》这部着作是老子所写,但不是介绍老子生平事迹,而是讲道论德,所以叫做《道德经》。《道德经》全书原本分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人在得意的时候,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会树敌太多,甚至招来杀生之祸。在老子看来,福气来临时,我们要提醒自己祸根也来临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失意时就会走投无路。还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无敌,强中自有强中手,肯定有人比你会更厉害,更出色。但我们达到目标时

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要有谦虚之心。 老子说“是以圣人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不言的教导;只有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干涉,而生养的万物又不据为自己所有;为万物的生长尽力而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劳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一个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总是不会失去,而是永存。 无为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修养。假如我们能够做到无为,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的稳定。如今社会物欲横流,许许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们能够做得到无为,那么我们也将活得更轻松、更快乐。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道理还得我们亲自阅读才能理会,《道德经》是一部值得永远学习,永远研究的经典之作。 老子读后感800字(二) “老子其犹龙乎?”这是孔子对老子的赞叹。老子何许人也?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二十五时诞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当时的中国呈现出极为灿烂的文化一些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纷纷产生一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老子就生活在那个伟大的时代那个时代也正因为有了老子才更加伟大。 老子曾做过周朝守藏室的史官。在那里他潜心于书籍之中所以习

教师读书心得读《道德经》的感受

教师读书心得读《道德经》的感受 本学期开学初,我们全校师生开启了诵读《道德经》一书的启动仪式。每天清晨和孩子们一起诵读经典,品悟经典。晚上,看着同学们的在读书群里的语音打卡,我也不甘落后,每天坚持读书打卡。今天的读书感受从两个方面来分享: 一、《道德经》是什么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所作的哲学著作,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在先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道德经》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二、我最喜欢的句子及感受 《道德经》中我喜欢的句子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初读可理解为最完

美的善就像水品性一样,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上善若水,多指为人处世时能像水一样滋润万物,尽己所能地帮助别人却从不争名逐利,或者具有坚忍负重、谦卑居下的品格。 最近观看了《榜样》,我对“骑行天使守护健康”的乡村医生贺星龙印象深刻。作为一名80后,成绩优异的贺星龙主动放弃留城机会,回到村里当了一名医生。近20年来,因为那句“24小时上门服务”的承诺,他没有拒绝过一次出诊,风里雨里,随叫随到;他看病只开最便宜的药,大多时候还免收出诊费和医药费,还主动关怀照顾村里的五保户和留守老人;当同学们纷纷进城发展时,他却“逆行”至农村服务乡亲们。 贺星龙扎根“众人之所恶”的农村,以“不争”的心“若水”般服务于十里八村的乡亲们,生动地阐释着“上善若水”的人生最高智慧。

《老子》读后感800字2篇

《老子》读后感800字2篇 如果说,半部轮椅可以治天下,则一部《》可以治宇宙。《老子》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 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颗参天大树,而这颗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可以见得:《老子》是如此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奇葩。读了《老子》,我只能说是读了《老子》,理解了这部巨著中的皮毛罢了。对于自己,只能说,选出几个特有感想的来说。 《老子》开篇为我们讲述了道,道产生了天下万物,可它不是一般的道,不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是非常深邃奥妙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道创生万物的本原。《老子》中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混而为一道。这与古希腊的很多哲学家的想法很不一样,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亚里士多德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乃至后来在科学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出现了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这一说,让我不禁思考:在古代中国,为什么会认为道这虚拟的东西是万物的本原,而不是跟西方所说的某一特定的物质。难道是文明的本质性不同吗?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其实,客观世界就是矛盾对立着的,可人们却因为自己的主观,有了所谓的美恶、善与不善,这才有了每个人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可在《老子》里面,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是以其对立面的存在来体现了。也许,这就是我们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相反相成。 上善若水这是家喻户晓的一句经典了,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呢?老子以水来教化世人,用水性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不就是说高尚的品格就像水那样,那么柔,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润万物却不与之争。这才是最高的善吧。而如今,反思社会,争权夺利,趋炎附势,哪能体现善呢?又还有多少人做到无私呢?老子认为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能自生,故能长生。由天地之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如此无私的奉献着自己。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由于自己的无私,最终成就了自己,如此都伟大呀。 其实,《老子》里讲到了很多人道的部分,正是我喜欢的。关于为人处世的哲学: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为人之道,要求行事须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度,应该适可而止。人们不可盈,一个人在成就功名之后,就应当身退不盈,才是长保之道呀。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道之伟大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乃万物之母呀。 老子的《老子》,是那么深奥,又是那么深不可测,早晨一露珠,夜晚一颗星,都在这伟大的道里面,渺渺众生中的我,是多么想了解

读书心得体会(通用5篇)

读书心得体会(通用5篇) 读书心得体会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读书心得体会1 自古以来中国不变的传统文化就是读书,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那么一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读书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无适从;只是空想而不读书,便会对思想有害。可想而知,古人们早已将读书读到‘精’,明白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关系,也讲久了学习方法。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啊,人类从远古到今日的辉煌,从粗鲁到文明经历了多少?书籍它记载了历史,留下了先辈们的生活经验,经过后人的不断总结和积累,并以此得到合理的利用,最终的结果,那肯定就是人类的发展。 读书有许多益处,而我认为,读书也是一种享受,一个人静静的坐在一间安静的书房里,手里捧着一本自己喜爱的书籍,桌边有一杯香浓的茶,岂不一种享受? 读书其实并不枯燥无味,只要你细心去读,读懂这本书蕴含的真理,“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高尚的人交谈。”慢慢的,你也会喜

欢上读书,因为它不仅让你增长知识,也让你增长见识。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读多了,自然也会‘用’了我们不仅要学习书的内涵,也要学习书的‘写法’像一些修辞手法;拟人,比喻等等,我们要学会用,用到自己的文章去。读书就是这样,要懂,也要会用。 “习惯铸造人格”,若养成良好的习惯便可铸造品德高尚的人格。我喜欢读书,现读书已成为我养成的良好习惯。 我喜欢读书获得的快乐。因为读好书就像与名人圣贤促膝谈心,聆听教诲,何不充实?读书如与知音闲聊神侃,心不设防,口无遮拦,何不舒畅?与作者思想碰撞,偶有灵感之花,茅塞顿开,何不惊喜?俗话说得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博览群书如得知音无数,有知音的理解与共鸣,何不满足?读书者足不出户,天下大事无一不晓,如何不聪? 如何读书才能乐?必须是不为功名利禄而读,若你是为升官发财而读书定是无乐可言。快乐的读书应是“乘其兴之所适”。古人云:“读书太乐则散漫,太苦则枯燥乏味。”这两者都可能导致精神偏枯如痴,失去读书的真乐。读书不能尽信书,也不能沉迷于书中不能自拔。书,各有其趣,各有不足。作者的认识,情绪各有偏颇。如有的愤世妒俗、慷慨激昂,有的高谈阔论、天马行空。如果长期沉迷于某一类书可能走火入魔,不能自拔。书能移性情,故君子应博览群书、相互参照,以免偏听不明。情志误谴。读书若信书,不如无书。 读书有乐必有苦,正所谓好书难觅、知音难求。这何尝不是一种

老子读后感1000字2篇

老子读后感1000字2篇 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释、道文化更是传承千年,堪称中华民族思想 之结晶,而《道德经》一书便是道家文化的集中总结。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老子西出函谷关时所作。全篇5000余言,分为道篇和 德篇,其中的好多话语早已广为人知。 在此,我想强调一点:知识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与驾御知识的能 力相匹配。说实话,我真的不敢对《道德经》妄加评论,只是喜欢读、喜欢抄、喜欢背。 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望与君共勉! “道可道,非常道”。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话,这是《道德经》开篇的一句话,似乎 老子什么也不想说了,因为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恒常大道。是呀!语言在描述很多高深事 物的时候总显得捉襟见肘,而老子开篇就告诉我们:不要局限于文字和语言。正如佛语所言:教外别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老子在文中几次提到了“婴儿”,比如:“为天下奚,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老 子告诉我们要学习婴儿,而好多人却不愿意向比自己资历低的人学习,其实这是对资源的 一大浪费。婴儿不会有任何的定势,所以什么东西都学得最快。学外语的最快方式就是模仿,而婴儿恰恰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平时总是说“空杯心态”,而这恰恰又被婴儿做到了。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好多的时候,我感觉老子 的智慧与常人的思维是相悖逆的,但细细品味,却蕴藏着深厚的哲理。我们常说:做人要 能屈能伸,韩信做到了。只有每天把自己放得很低,才能够学到东西。这就如佛语所言: 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担。好多的时候,我们无法做出选择,因为可以选择的太多,就像 电视的频道太多了,以至于我们很少能完整地看完一个节目。选择太多往往会使人迷惑, 以至最后一事无成。太多的时候后,我们需要有项羽那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其实人生就如 白驹过隙,少一些选择往往是件好事。 在书中,我最喜欢蜘蛛夏洛,因为它有一颗善良的心,因为它有真诚,纯洁的友谊, 因为它会坚持做到底,因为它会说话算话,爱护朋友。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德经》中几次说到水,比如“上善若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乃生命之源,造福万物却不求回报。“水滴石穿”的智慧 让我们明白何为“柔弱胜刚强”。水本无形,但把水放到什么容器,它就会变成什么形状,

[VIP专享]老子道德经-人生感悟

老子道德经-人生感悟 道德道理 道-- 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宰。 德--宣仁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 万有真原 圆 在广阔无迹的宙宇间,众生对月光总有一种神奇的向往。翻开世间的各大经典,都可以查到月光带有神灵的启示。月光 圆月不只是在南海上的月亮才圆 明月也不是只在黑天的时候才明

星月在永恒之光的作用下才明亮 明亮 在迷人的月色之中 梦中情人相依相偎 海誓山盟吐露真情 在启迪的月光之下 意会光尘与尔和同 心光交融月光明亮 道家之士,自然无为,就是月光 天主教者,圣母之心,就是月光 清真教徒,真主教悔,就是月光 佛教佛法,平常之心,就是月光 愿用其光,复归其明,和谐玄同 愿使此情,奉献与爱,善良守中 慧眼 一根镇海针!一颗火红心!珍珠镶日月!明圆你我心!老君炼火炉!火眼成金睛!望君多磨难!日久见真心!海底针

海底针、海底针,尖锋无刃; 海底针、海底针,奇正在身; 海底针、海底针,动静之神; 海底针、海底针,棉里藏针; 海底针、海底针,守中深沉; 海底针、海底针,收之于心; 什么是海?海是宽容!什么是底?底是情怀! 什么是针?针指真心 感触 闻之悠然心慰,问之奇缘相会。触之感叹乾坤,望之不见首尾。

圆融` 朴真` 无为 大鹏展翅长空寂,俯撼天地本物齐。有起有落本怀双,无穷无富只抱一。有虑有他有凡恨,无念无我无圣喜。世事如风随鼓荡,人生似云任卷舒。

微明奉爱诚信 穷象不可宏清,至明好似微尘;贪欲只因妙理,奉爱是为精深; 下狱回首渊窗,上天去返玄门;孤魂迷拜八仙,静心不求百神。 不染 莲妙根深水秀清风吹草动花不倾

净心观望沉浮景流水不腐是人情 仰观俯察明平衡思索道 观天道理透, 懂日月谓明;常年祸富生, 每日阴阳行;规矩本有法, 方圆自然成;获理问良师, 得道求自冥。 黑天鹅

【读后感】读《老子》有感_431270

年轻人,你没有资格去无为 ——读《老子》有感 毋庸置疑《老子》是部思想多么深刻的巨著,在不同时间段重新翻开它,总会别有一番感受在心头。简单来说,《老子》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无为的思想。 高中时候在《意林》上读过一篇文章,大概意思是人生那么长,不做无为之事何以遣有生之年?当时觉得特别有道理,觉得高三节奏如此的紧张,上课偶尔停下来发个呆发白日梦做各种“无为”的事情也觉得理直气壮。 那时候的我理解的无为就是无所作为,什么都不做。后来我发现我错了。 上到大学,外教老师常夸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嘴上常挂着“无为”、“仁义”等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渐渐地无为的思想也更深入同学们的心,但像我高中时候错误地理解了。 倘若什么都不干,那这不就助长了我们懒惰的风气?听上去“无为”实际上是比较消极的生活态度,为我们的懒惰都找到了开脱的借口。这时,我们开始思考,大学生也应该无为吗? 我们很容易发现身边很多同学都存在两个极端,有些人很闲,天天逃课躲在宿舍打游戏看电影虚度光阴;而有些人很忙,课余还参加各种比赛实习充实自己。前者就是大家眼中的无为之者,从不愿意踏出自己的舒适圈,从不会挑战自己发展自己的潜力,唯唯诺诺地十年如一日地过着仍是小孩子式无忧无虑的生活。也许他们没有感受到社会竞争之激烈,也许他们也享受步步为营的生活,也不介意将来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他们只知道享受当下的清闲,但他们不知道,如今大学的清闲,只会换来未来的抛头颅洒热血的劳苦。种瓜得瓜,种果得果。几十年后自己的生活质量取决于当下自己所付出的努力。 正因为如此,我并不赞成大学生去无为。因为我们根本没有资格去无为!这个年纪的我们,一无所有,这个年纪去无为,终将被社会淘汰。青春稍纵即逝,正值青春年华,我们再不努力就老了。此时不拼搏更待何时?待到年华逝去再来亡羊补牢也是为时已晚了。人生那么短,青春这么短,我不希望以后的自己悔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因而更不会在这个年纪做那些以后70岁都可以做的无用之事。这个年纪的我们,更多的是应该去争取、去拼搏,用知识武装自己,用兴趣爱好发展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方可在社会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这样,待到我们七老八十的时候再去享受无为的清闲不是更好吗? 上大学后重读《老子》才明白:实际上,老子是以无为求有为,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对老子而言,无为只是方式,有为才是目的。在当今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我们作为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重担,应该努力地争当有为青年、有用之才。而当下无为这一种方

读老子道德经体会

读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是一部思想深奥、内涵丰富的哲学著作,贯穿历史数千年,流传至今,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今日,我抽空读了老子《道德经》一书,受益匪浅。 《道德经》第二章,“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老子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不妄为,不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圣人用“无为”的自然法则来对待世事,警戒自己,他不是用空洞的语言来教训别人。这就像天地一样让万物按照自然发展而生长,他滋养了万物并且不横加干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夸自傲,万物靠它生长但它并不据为己有它为世间万物立下显著功勋却不自局其功。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由此引申出“无为”的重要,它能使人获得永久的成功,刻意的追求和占有,结果只能是失去。

朴素的辩证法,是老子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份。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对立着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并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而这种变化,他把它认为是自然的根本性质。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能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这段话的意思大致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老子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老子认为,唯有做到不争名、不争功、不争利,才不会有任何过失和过错,也不会有任何忧患。水的特性近于道的特性,而圣人的特性就是水的特性,圣人与世无争不主观妄为,其结果是能获得别人

读蔡志忠漫画《老子说》有感

人生的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于西周末年诞生于粗过苦县厉乡曲仁里。周朝曾召唤他做守藏室的史官。在这里,他更潜心于书籍之中,所习得鉴往知来的历史,使他对人世有更深切的体认。就这样,老子的智慧一日一日增长着。 曾经孔子来拜访老子,老子对门生说先把路打扫干净,他自己去迎接孔子。于是老子便骑着牛去郊外迎接。孔子也依照当时的礼节,从车上下来,捧着作为见面礼的大雁,送给老子。孔子在洛阳住了几天,并向老子请教了很多事。孔子怀着感激的心情离开了洛阳,回到鲁国后常这样赞美老子:‘鸟,我知道它会飞;鱼,我知道它会游;兽,我知道他会走;但是龙,它在云端,在天上,无法捉摸,深不可测,李聃就像龙一样啊!’ 老子看到周市逐渐削弱,便离开洛阳,西出函谷关。遇到守门将领,希望老子为他写些东西,好指导自己有所依循出事。于是老子就写了一本书,分为上下篇,共有五千多字。老子写好以后,就出关走了,从此就没有人指导他的下落。” 这是《老子说》第一章的内容。 其实随着科学的发展,哲学也在不断变化。慢慢地我们的世界观也在随之变化,渐渐越来越科学,但是先辈的智慧却是不容置疑的值得我们去学习认知。或者有人认为这些没有必要,我们的哲学已经进步了,老旧的已经不能起什么作用。是如果我们不去了解那些根源,就没有办法认识到哲学发展的过程。有句话说:我们应该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吸取先贤的智慧,才能真正地正确地了解哲学,了解世界。 从蔡志忠的漫画《老子说》里,我看到了许多他对人生的想,也慢慢明白了许多。 老子说,人要表现柔弱,不要刚强!人要表现愚鲁,不要聪明!人要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这与自古的教诲不同。芦苇柔韧,强风来时能弯腰,大树刚强,暴风来时只能折腰。人也是一样,如果太过逞强,结果可能会与预想中大有出入。当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为吴王当车夫,最后才保存实力,得以复国;韩信年少受辱,从人胯下爬过而没有出手伤人性命,如果他不弄忍受,出刀杀人,那么刘邦就不会得到一员大将。就像水虽柔弱却能环绕群山,风虽柔弱却能掀翻房屋,刚强未必是真正的强,柔弱才是真正的强。因为变现出柔弱并不是真正的软弱,表现出愚鲁并不是真正的愚鲁,而是一种谦让,自己有这种能力才能谦让。圣人处处谨谦,退让,反而能够得到爱戴,是一样的道理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水能滋养万物,正如人施德而不求回报。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吧,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助人的同时自己的心也会感受到温暖,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礼物了。水本性柔弱,顺其自然,能方能圆,却处于底下的位子。这和生长的谷子不是一样么?结满穗子的谷子总是低头的,而空谷子竟是向着天空自鸣得意的,有分量的人和事总是谦逊不争,而没有实力夸夸其谈的人才需要用语言来填充自己的空虚感。所以做人应如水,不失本性,谦下不争,或许这样才能真正的利人利己。 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承载任何容器中的水,太多了会溢出,刀剑锋芒太露,就会容易折断,一个人的金银太多,最后总不能守住。老子提倡功成身退,在得到自己需要的以后就不要贪心想得到更多,不然适得其反。这让我想起曹操身边的一个人,他很聪明,曹操说什么他都能理解并猜到主子的用意,曹操也常常夸赞他的才华,可是有一天,他却被曹操杀死,他或者至死都不知道自己的主子为何会突然翻脸。其实理由很简单,曹操疑心重,要面子,他出谜题就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你却事事都猜到了,这让主子的面子往哪搁?这就是锋芒太露而被折断的例子。现代社会很复杂,人的相处之道显得极为重要。居

读老子的感悟

读老子感悟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始祖,唐高宗亲临鹿邑拜谒,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苦县因为老子被皇帝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留下许多与老子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相信这些内容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这就是老子道德经第一章的字句。多次拜读,感悟颇深。下面就浅谈一下我自己对道德经的些许理解吧! 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灵,却深切地感到自己的渺小。也许是为了掩饰心理上的自卑感,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为自己攫取更多的东西:房子、车子、票子……,似乎只有从别人仰视的目光中才能得到些许安慰与满足。随之而来的则是人性中种种丑恶现象的出现和泛滥;自私、贪婪、虚伪……于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成了一些人巧取豪夺的借口;“人性本恶”成了某些哲学家对现实不满而又无可奈何的解释;“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成了许多人信奉的为

人处世的金玉良言;而那些正直善良的人也只能抱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信条无奈地生活。虽然是同顶炎炎烈日,共沐皎皎月辉,但人与间人之似乎除了漠不关心以外,就只剩下日益激烈的尔虞我诈。 我也不例外。一方面,虽然我一直坚守“与人为善”的信念,可严酷的现实却常提醒我不要丢了“防人之心”;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激烈的竞争逼得我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永无休止的课本,参考书和作业。为此,我常常感到身心疲惫。我想改变现状,可又不知从何入手,彷徨、困惑,使我的神经逐渐变得麻木起来,昔日的快乐,梦想已被封存在遥远的记忆中,以冷漠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与事成了我自然的选择。这种冷漠逐渐形成一层厚厚的“壳”,将我与外界隔绝开来,而壳中的我也只能望“壳”兴叹。理智告诉我,这种近乎封闭的生活并不是我需要的,但我却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去打 破它。 在我接触到老子《道德经》后,我的思想终于开始转变。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在杨勇老师的建议下,我认真地拜读了老子的《道德经》,老子的《道德经》只有区区的五千多字,却表述了自然之理,令人茅塞顿开,意义深刻。 《道德经》主要是论述两个方面:一是世界本体--自然,即道与阴阳。道为世界之真,用阴阳成物。二是意识。意识为物的本性,以谦柔通于道。在这两个层面上,又构建了两重秩序:一是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这种秩序表明人要尊敬、理解、学习自然。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秩序。这种秩序就是爱。脱离了爱,这种秩序将不复存在。 一、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体,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没胡道就没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述道之理,而道之理应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应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为自己所用,从而造福人类,使人类社会"天长地久"。倘若我们不依道而行,抱着"人定胜天"的心态,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终的苦果还是自食。 "天之道,不争而善,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规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们可以利用其规律,在实践中实现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理想,因为"天不负有心人"。但是,功成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身退。"树在招风",我们应顺应天意,适时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而免遭杀身之祸,这也涉及到后面所写的"知足"。 二、人与人之间的秩序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要想成为圣人实非易事,要想成为圣人,应该有一颗谦虚的心,不耻下问,努力地用知识与道德来充实自己。,同时,要忌空无实际的志向,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结合自身实际,去实现符合自己能力的理想与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这些,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强健的体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不应

读老子《道德经》片段之感悟

读老子《道德经》片段之感悟 我不怎么读书,还有点迷信,我命中属水,听家里人讲我刚出生的时候,爸爸给我起名字叫“汶”,后来爷爷说你老家在永济荷叶塘,又姓陈,陈字里面有个东,一江春水向东流。一生不会缺水,就叫“文”吧。我现在又在水电站上班,平时不怎么看书的我也就把《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仔细的看了看,有点心得和感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是老子《道德经》第八章的原文,“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已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友善,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不仅有着深厚的人文基础,还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但同时也诱发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加强品行修养。在人际交往中,讲究与人为善。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对于机关干事而言,要充分传递领导干部的善。主动友助于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不苛求于人,也不强加于人,而是主动友助于人。对待社会心存善良,“不以善小而不为”,可以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形成相

互尊重,真诚合作的氛围,是密切同事关系的成功法宝,也是社会生活的辩证法。善意地对待与自己意见不同或是反对过自己的人,包容他人的不足,并及时检讨自己,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摆正自己的位置,在职责上到位不越位,在工作上补台不拆台,真正做到仁爱他人,从善如流。亲善弱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乐善好施,同情弱者,善待困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机关干事应具备的良好品德。对待弱者,应该多一些真诚,少一点虚伪;多一些尊重,少一点歧视;多一些同情,少一点麻木;助人以解难,扶弱救贫;济人以脱危,挺身而出;扶人以作为,授之以渔,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人间的真情与友爱、生活的温暖与美好,这既是党务干事善良之心的体现,更是社会责任的践行。 水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老子借用水的无形无体的特征来比喻人的心法也应该达到无形无体的境界。我想我命中属水,与水有缘,应该以水为德加强自身修养,清澈如水,晶莹剔透;心静如水,无欲无求。更应该像厚德载物的耒河水,清洗尘埃、滋养万物、流而不腐、遇寒不成冰,碧波荡漾不事张扬缓缓东去。(韶能集团耒阳电力实业有限公司陈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大全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大全 第一篇范文:道德经读后感 最近我不大喜欢聊天了,因为思想深邃的人不多。心慢慢地不怎么花了,毕竟岁月不饶人。我喜欢一个人在花园散步沉思。官二代、富二代们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让底层的人难以往上流动,官商勾结还如何做人民的公仆,公平正义何在?读书无用论也不是空穴来风;中国的官员的选拔应该真正交给选民而不是由上级领导说了算,做官的如果俯下身子去讨好选民而不是绞尽脑汁的去巴结领导一切的一切都好办了——思考这些问题,我的痛苦与日俱增。为了减少我的痛苦,我开始读道德经了,我发现我受益匪浅。 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水的适应环境能力最强。到了不同的容器,水都能随之改变。为人处世当如柳树,而不能像青松。柳树温柔,给人以美感。青松倔强,叶如锋芒,容易伤人。我们不能老是埋怨环境的恶劣,自己应该主动学会适应周围的环境。达尔文不也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吗? 道德经里说要摒弃自己的私欲,不妄为便能无所不为。一切都要符合道。道法自然。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有其客观规律。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干什么事要稳

重。对名利的过度追求,可能失去的更多。我对晋升高级也不再有过多的冲动。而是顺其自然吧。 道德经里说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还有十分之三是因为过分追求名利而在缩短自己的寿命。贪官为了贪欲而锒铛入狱,赌徒因不服输而彻底毁坏了自己的身体,单位上有好多人为追名逐利不择手段而闹僵了人际关系自寻烦恼。我爱我的孩子,爱我的老婆,爱我的家,爱我的亲朋好友,爱爱大自然,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星球。我相信善,回报与否我不知道,但我的心宁静了。 最近我的睡眠质量好多了。劝你有时间也读读道德经,好吗? 第二篇范文: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吃饭如今成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自打有孩子后,多数时候还是我爸帮我烧饭的,多多少少有不满意之处,比如菜烧的方法不合自己心意,或者某个自己不爱吃的菜总是重复出现。偶尔我爸回老家的时候,就轮到我掌勺,开始几天尚有新鲜感,觉得烧嘛嘛香;不到一周就开始发愁,到菜市场转悠不知道买啥好,都是那几种菜,只能上网查菜谱,或者自己回忆小时候吃的菜,或者回忆饭店里吃的菜。目的就是尽量创新,要么换菜,要么就是把同样的菜烧出新鲜感。 其实回忆小时候,貌似也就吃应季菜,一段时间之

道德经心得体会800字(精选3篇)

道德经心得体会800字(精选3篇) 道德经心得体会800字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整理的道德经心得体会8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道德经心得体会1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面对私欲,必须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达到道德最高境界。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人类的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不乏有些人冲破道德的底线,追求权力,物质,金钱,荣誉。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为人谦虚、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时刻反省,尽职尽责。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心情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 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可以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仅如此,平和的心态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之变得融洽。观看《道德经》后,我觉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洗礼,是一种灵魂的滋养。 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了。中国以“礼仪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道德自应继承光大。而我们呢?我们应做些什么呢?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向善、谦卑、知足常乐 道德经心得体会2 早时,寻找一种书味,我也不知道什么样的句子能带给我这种味道,企盼着?? 一种机缘巧合,我接触了瑜伽,于是又为其寻找理论指导,无意

老子思想的学习感受

学习老子思想的心得感受 摘要:老子作为我国古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伟大思想家之一,他不但是道家学派的奠基人和道教的始祖,而且也是先秦诸子百家的重要启蒙者,即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他的思想也在世界上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字:老子、无为而治、辩证思想、小国寡民 在哲学思想上,老子在哲学思想上提出了“道”这一个空虚无形,却又用之不尽的东西,并且认为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从“道”那里派生出来的。至于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因此,“道”就成了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具体的事物都可以用名称来表示,天地以下都是具体事物,所以说:“有名,万物之母。”天地是从“道”那里产生的,道是无形无体的,没法用名称来表达,所以说:“无名,天地之始。”归根结底,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就说明,老子所谓的“道”也就是“无”,它是不具有任何具体物质属性的东西。 同时,“道”在老子那里也指规律。老子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看到客观世界变化无穷,看到了一些事物变化的规律,认识到天地万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并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如他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等,都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虽然老子的这些辩证思想由于时代的因素有很多不正确的地方,如他认识到事物的转化,却无视事物转化的条件与质的区别,事物的发展和转化,只停留在循环往复上面,但是老子的这些朴素的辩证思想在古代是难能可贵的,对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和“道”的思想相适应,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就是听其自然。同时,在政治上“不尚贤”,这实质上是企图维护即将崩溃的奴隶制秩序,达到“无不为”的效果。为此老子主张实行“愚民”政策。所谓“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于是他认为应当“绝仁弃义”,使民“无知无欲”。这就是“为无为,则无不治”的妙用。 老子理想的社会是“至治之极”的“小国寡民”的世界,即“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很明显,老子向往的并不是一幅未来理想社会的图景,而是早已在历史上消逝了的,经过他的美化,保留有原始公社遗迹的早期奴隶制社会。 应该说,老子不满当时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残暴和虚伪,甚至骂他们是强盗头子,是有进步性的,但他又看不惯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所作所为,鼓吹历史的倒退,则是一种没落的阶级意识,完全是行不通的。老子的从“无为而治”到“寡国小民”社会的描绘,完全是是他所处时代与现实环境的产物。 两千多年来,老子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老子思想是否还有价值呢?我们是否还需要“无为”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既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包含着对社会的有益启示,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的忘我的思想境界,无私无欲,利于他人。因而,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有存在的价值,而且需要继续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