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社会结构的弹性

中国社会结构的弹性

中国社会结构的弹性
中国社会结构的弹性

中国社会结构的弹性

中国社会结构的弹性2016-04-08

一在农村调查,与老年人聊天,老年人对国家表现出无比的感激。原因是现在种田不交税了,日子过得好,而且国家新农合、新农保,过去想都不敢想,现在竟成了现实。新农保,凡是超过60岁的老年人,每人每月最低55元国家补助,这真是比儿子还好。农村老年人的感激不仅源自当前农村也许是中国历史上物质生活最丰裕的时期,而且他们有很现实的比较。农村老年父母有能力耕种土地时,他们一般自食其力,子女不承担赡养父母义务。待他们年龄大了,不再耕种土地(但一般都会自己种菜)时,将承包地交给子女,子女开始承担赡养义务,每年给老年父母大约500斤粮食,每月三、五十元零花钱。每月三、五十元零花钱用于油盐酱醋都不够,显然太少,但我们在全国调研发现,子女给父母的现金也就这么多了,所以全国老年人都是“有饭吃、没钱花”。现在好了,国家新农保竟然为所有年满60岁农村老年人支付最低每月55元,夫妻两个每月110元,比子女给的赡养费要高。农村老年人怎么会不感激国家呢!区

区每人55年/月的新农保,竟然让农村老年人觉得国家比儿子还好,感激不已,这与很多人认为新农保给农民的保障太少,网络上弥漫着对国家的不信任甚至不满情绪,可谓泾渭分明。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反差?这个反差意谓着什么?这些问题值得深入讨论。二区区55元/月的新农保让农村老年人无比感激,其中一个原因是,过去农村老年人没有获得这种无偿的由国家为他们提供了养老保障,他们的养老是靠家庭。子女不孝,老年人就绝对无助,甚至只能一死了之。现在新农保虽然不多,却可以相当程度缓解他们缺钱花的困境。他们过去并没有既得利益,没有形成利益刚性,现在国家给他们每月发钱,就是天上掉馅饼,他们当然会很高兴很感激了。反过来说,如果现在每月发了55元,农村老年人已经形成国家发钱的预期,且预期国家发钱越来越多,而国家不再发钱,老年人就会十分地失望,就会有被国家抛弃了的感觉。农村老年人没有形成既得利益,仅仅55元/月的新农保就让他们十分满足,这就说明,中国社会结构还有很大弹性。正是弹性的社会结构,使中国具有巨大的进行利益调整的空间,使中国可以应对各种危机、困难,可以将主要资源用于发展战略产业,完成产业升级,从而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三当前正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障,意思是养老保障不再分城乡,而是城乡一体,一样。而实际上,城乡可能还真的有些差异。在新农保政策实施前,

农村老年人在仍然可以种地时,他们自己种地,而不要子女赡养。老年父母到了70岁,夫妻两个种三亩地,有3000元收入,搞点副业养点鸡,有2000元收入。一年5000元收入,基本上没有支出,因为自己种菜,自己住自己的房子,自给自足,都不花钱,他们每年还要支持子女尤其是要给孙辈压岁钱的。等到70多岁了,种地不利索了,将土地交给子女,子女每年给几百斤粮食,每月三、五十元钱,虽然不富裕,日子还是过得去,原因就是他们不种地了却仍然种菜,仍然养猪养鸡,仍然从事力所能及的副业,甚至90岁了还要种菜园养鸡,因为有土地,以及因为他们要从劳动中获得意义,通过劳动来锻炼身体。城市老年人与农村不同,就是城市不再有可以让他们进行自己劳动自给自足的土地,且城市几乎是每一样都要花钱。每月几十元养老钱,城市老年人只有饿死。这个意义上,城乡老年人有同样的养老保障,农村老年人会直呼钱多用不完,城市老年人则会叫苦饿死人。四进城农民工,年轻时进城,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运气可以在城市体面安居。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绝大多数进城农民都无法获得体面进城安居的

就业与收入条件。好在农民工进城时,他们的父母仍然在农村务工,务农收入不多,却足以解决温饱问题。年轻人进城,赚了钱最好,赚不到钱无所谓,可以养活自己就行。刚进城的年轻人几乎都是“月光族”,因为他们的父母不依靠他们

来赚钱养活,他们也需要在年轻时谈一场奢侈的恋爱。等到生儿育女,有了压力,他们变得节俭,考虑长远。运气好则逐步成为城市的一份子,甚至将年老父母也接到城市里来。——当然这样的例子极少,占不到进城农民工的5%。运气不够好,就将子女送到农村父母那里养,夫妻一心一意在城市挣钱,将人生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他们并无沉重的赡养父母的经济压力。到了中年仍不能在城市体面安居,他们就开始考虑返乡了。虽然能在城市体面安居最好,但若不能在城市获得起码的体面生活,他们就宁愿选择返乡,农村这个家乡至少有地可种,是生他们的地方,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是人生的归宿。到了家乡,身体上和心灵上才有安全感。亲戚朋友都在家乡,家乡是熟人社会,这个熟人社会里有社会资本。总之,城市混不下去,返乡是不错的选择。五也就是说,正是农村的存在,正是土地在农民手上,农民通过“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而获得了在城乡之间进退往返的自由空间。甚至出现2008年一样的金融危机,有2000万农民工失业,这些农民工可以顺利地返乡。若失业农民工无乡可返,国家就必须为他们提供失业保险,若国家不能提供如此庞大数量人群失业保险,这些人就无法生存,社会失序甚至政治动荡从而出现某些西方人预期的中国崩溃就都可能到来。显然,可以容纳无法进城农民且可以让进城失败农民返乡的制度的存在,使中国社会结构具

有极大的弹性,可以应对各种危机冲击。农村成为了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几乎所有发展中国都面临如此困境: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中的各种人群,各个阶层和阶级的利益诉求也快速提升,经济增长的剩余在各种人群和各个阶层、阶级之间分配,所有分配的利益都成为既得利益,都形成不可逆的刚性利益结构,结果是,经济剩余增长的速度赶不上各种人群和各个阶层、阶级利益诉求的增长速度,不同人群、阶层、阶级之间产生强烈的利益争夺,硬的利益碰撞,从而产生严重社会分裂、政治斗争。发展导致不稳定,经济增长受到政治冲突的影响,中等收入陷阱遂告形成。

中国城乡之间存在着对农民的保护性结构,这样的结构使中国社会结构保持了弹性,使国家有能力相对自主地分配经济增长剩余,从而使中国可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当前的城乡二元结构并不限制农民进城,农民能否进城和在城市安居主要不再是制度问题,而是他们能否在市场经济寻找到机会的问题。或者说,当前农民能否进城的唯一障碍是他们有无可以在城市体面安居的就业与收入条件。但城乡二元结构却仍然限制城市人下乡,限制资本下乡,比如城市人不能到农村买农民的房子。有人说,不让城市人下乡限制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不是市场经济行为,会降低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是,当前农民的住房、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究竟是市场经济的生产要素,还是兼有农民的基本保障和社

会保险?若是农民的基本保障与社会保险,则基本保障能否自由交易?显然,基本保障是不能自由交易的,因为这是底线生存。城市人到农村买房子,是因为要为过剩资本找到储值手段,或要在农村多一个休闲去处,而对农民来讲,一旦他们失去农村住房,他们进城失败就不再能返乡,他们就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基。不是一个农民,而是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9亿农民绝大多数都不可能在城市体面安居,农民失去返乡退路,中国当前的弹性社会结构也就不存在了。在城市这块狭窄局促空间中,激烈的不同人群、不同阶层、阶级之间的冲突也就会习以为常。那个时候,因为失去了农村这个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再谈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就没有可能。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当前的城乡二元结构不再是剥削农民的结构,而是对中国最庞大弱势群体农民的保护。这一保护性结构是中国社会结构至今仍然可以保持巨大弹性的关键。六当前中国学界和政策部门对城乡关系存在严重认识误区,这个误区最典型表现就是所谓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根据收入来计算的,在一个现代的市场经济国家,所有要素都可以计算为收入,就可以比较准确地统计出这个国家不同人群的收入水平并计算出基尼系数来。但当前中国农村,不仅存在着庞大的自给自足经济,而且还有未能进入市场交易的农村住房、宅基地和承包经营权,这些没有进入市场交易从而未能计算进农民收入的利益,当然

不是本来没有的利益,而是实实在在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这种一种福利若用购买力平价来计算,当前中国基层系数恐怕就会大有不同。而若简单用市场经济国家的基尼系数来比较中国,当然就会产生西方媒体不断发问的中国为什么还不崩溃的困惑了。以对农村农民生活的误会始,试图通过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实践来破除当前事实上是在保护农民的城乡二元结构,其结果必是将当前中国最为重要的保持了社会结构弹性的“制度红利”破坏了。一旦不再有保障性的城乡二元结构,一旦作为农村基本保障和社会保险的农村宅基地、住房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被当作了财产,可以拿到市场上交易,以“有效实现”农民财产权,则进城失败的农民就失却了退路,中国在发展进程中再出现任何一次危机,都会有一个巨大的缺少弹性的结构性力量来加强其烈度,其结果就是,中国社会陷入不同群体不同阶层阶级剧烈冲突的中等收入陷阱及发展导致不稳定的铁律中。微信订阅号:caogenzhiku所有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

人人网更多1上一篇基层治理必须简约低成本

下一篇三农工作如何走群众路线?

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状

浅论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体系 摘要:毫无疑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这里,很多人在高兴之余也不免会产生出这样的疑问:究竟什么是社会分层?社会是怎样进行划分的,为什么这样划分?社会分层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怎么样……等等不一而足。为此,本文主要从读者有疑问的地方写起,将本文大致分为三部分:亦即首先介绍一下社会分层的概念;然后阐明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状,以及为什么这样划分;最后针对当今的社会分层理论提出自己的一点评价。而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状进行阐述时,我会进一步选取当代两个比较有影响李强和陆学艺的观点简要介绍,最后再一一对应着进行相应的点评。 关键词:当代社会;社会分层;分层原因;分层影响 正文: 社会分层的概念:众所周知,无论是介绍科学知识,还是日常与人打交道,首先都离不开对所要说明事物的具体介绍,以增强认知者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而社会分层作为社会结构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社会学的核心领域,对他的研究更是如此。所以,我会在进入正文之前,大致介绍一下什么是社会分层。根据《社会学教程》介绍:(1)所谓社会分层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的过程。“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

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在西方社会学中社会分层是使用比较广泛的一个专有名词,常常与阶级、阶层同义,尤其在苏联解体之前甚至有替代,淡化阶级概念的学术倾向。我国在建国初期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现象,后来在国家正确引导下才慢慢走上正轨。简而言之,(2)社会分层概念的实质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社会利益关系及其不平等的利益分配格局的观念反映。尽管西方的社会分层理论是建立在与我国截然不同的两种社会制度之上,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以阶级划分的社会分层理论,韦伯的以财富,权力,声望,划分的多元社会分层理论,以及涂尔干主义社会分层理论……依旧对我国学者研究社会分层提供了借鉴意义。 社会分层现状: 当代中国介绍社会分层现状的理论比较多,在此我谨选择李强和陆学艺的观点进行介绍。 李强在《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一文中采用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的方法分析五普数据,发现现在中国社会是倒丁字型的社会结构,而且认为造成该结构的主要原因是城乡的分隔。他使用的具体方法是,采用社会经济地位指标测量全国就业人口,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处在很低社会经济地位上的群体,该群体内部的分值是一致的,在形状上类似于倒过来的汉字"丁"字型的一横,而丁字型的一竖代表一个很长的直柱型群体,该直柱型群体是由一系列处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上的阶层构成。(3)根据调查显示:丁字型社会结构反映的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结构图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结构图示 晚清(1840—1911)——中华民国(1912—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2013) ……社会形态……………………………………………………………阶级:主要历史事件………………………………………………革命的两阶段、结局、对象、原因……………………四大选择………………………………三次巨变…………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起义…………………鸦片战争(标志) 两大原因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失败:阶级局限性——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观念两半社会两大矛盾——两大任务——四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维新运动结果:失败(缺三大法宝) (1840—1911,晚清;1912—1949,中华民国)资产阶级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革命派:辛亥革命………………第一次巨变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 工人阶级/无产阶级国共第一次对峙:土地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向东方学习:选择中国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 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结果:完成第一项任务(三大法宝) 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国共第二次对峙: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 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过渡时期————总路线:选择社会主义…………………第二次巨变1956—2013)……………………………………………………………………………………………………………………………………………完成第二项任务—————选择改革开放…………………第三次巨变

中国社会结构的定型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就是自改革以来就不断分化、演变、调整的社会结构开始逐步定型化下来。这个定型化过程,对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有着多方面而深远的影响。从历史上看,任何一次大规模的改革都是利益格局调整的过程。这一点,在中国市场化改革中显得尤为突出。目前学界有这样一种共识:在现代社会中,再分配和市场是两种最基本的经济整合机制。与一般的改革不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涉及的是两种最基本的经济整合机制的转换。这就注定了这样一场改革对于利益结构的调整是根本性的。过去的利益格局是建立在再分配的基础上的。而市场化改革则意味着将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全然不同的新的利益格局。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社会中的利益格局就处在剧烈的调整过程之中。20世纪90年代中期作为中国社会结构演变转折点的意义就在于,从这个时候起,改革以来开始不断发育、分化和演变的利益格局,开始逐步定型化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力量的组合。在80年代的时候,社会学界也曾进行了许多关于社会分层的研究。但实际上,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分层分析是很勉强的,因为那时候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处于开始分化的过程当中,正在形成中的阶层不仅很不成形,而且是非常不稳定的。当时分出来的那些“阶层”或“层”,没有存在多长时间,很快就发生变化了。但在进入90年代之后,特别在到了90年代中后期,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个时候开始,相对稳定的阶层逐步定型化下来。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将目前的中国社会划分为10个阶层。这个阶层划分的框架,大体反映了目前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果。而且,我们可以预见,这样的一种阶层结构可能要比较稳定地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当然,这不是说这当中不会发生变化了,因为现在的中国仍然是处在一个剧烈的社会变迁的时代,阶层结构肯定会发生变化,比如说城市化会带来城乡人口构成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会带来职业结构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会导致中产阶层人数的增加等等。我们说定型化是指,这样的一种结构框架可能会相对稳定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社会分层结构的定型化具有下列几重含义:第一,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阶层之间边界的形成,是阶层结构定型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而阶层之间的边界,往往是通过多种方式建构起来的。最显而易见的是不同居住区域的分离。在80年代,贫富分化的现象就开始出现了,但那时候不同的群体或收入不同的人们在居住上并没有分开。在普普通通的住宅区当中,暴发户与贫困的邻居毗邻而居。但到9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和城市,已经形成了明显的富人区。从全国来说,中国的富人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在北京,则主要集中在亚运村、中关村、燕莎附近。郊外的富人区集中在亚运村北部、西山地区、京顺路、顺义、机场沿线。广州著名的富人区主要有三个,早期的富人集中在珠江二沙岛,后来的主要集中在天河北,新起的富人很多选择住在番禺。其他的大城市也存在类似的情形。这些从外表上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或者说这是最表面化的“区隔”的标志。如果说由居住分区形成的阶层边界是可见的,那么,由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成的阶层边界则是无形的。但这种无形的边界,不仅可以作为阶层边界的象征,而且,如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所说,还是阶层结构再生产的机制。因为甚至像品味和审美等这样的因素,都可以因为专属于某一个阶层而起到强调和维护阶层之间边界的作用。近些年来,在一些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涌现了一批贵族俱乐部。比如,在有北京,就有所谓“四大俱乐部”的说法。“四大俱乐部”的会员费一般在1.5万至2万美元之间,除此之外,每年再缴纳1200美元至1500美元不等的活动费。与特定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就是同质性的社交圈子。在作为建构阶层边界机制的特有生活方式形成方面,还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就是大城市白领文化的出现和“小资情调”的复兴。尽管就全国而言中产阶层的人数相当有限,但在一些特大城市中,中产阶层的人数还是占相当比例。而白领阶层的文化,特别是其消费方式、审美趣味以及体现这种审美的消费物品,其专属性是非常强的。

2018雅尔《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认为,解决不稳定问题的治本之道还是要靠()。(1.0分)1.0 分 A、政府 B、社会 C、法治 D、群众 我的答案:C 2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具有的社会群体特征不包括()。(1.0分)1.0 分 A、有将近一半人接受过中高等教育 B、更为彻底地接受了都市生活方式 C、社会关系逐渐由同学同事网络转向亲属老乡网络 D、自身的发展定位主要放置在城市 我的答案:C 3社会学导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是严复译介了以下那本书()(1.0分)1.0 分 A、《群学肄言》 B、《社会学导论》 C、《共同体与社会》 D、《社会学研究》 我的答案:D 4中国农村的主要问题不包括()。(1.0分)1.0 分 A、政治层面的农村治理体制与治理结构的问题 B、经济层面的农村发展问题,包括贫困问题的解决

C、制度层面的以农民为本位的问题 D、社会层面的人口与劳动问题 我的答案:C 5与农村社区相比,都市生活的特点不包括()。(1.0分)1.0 分 A、生活更加丰富和复杂 B、陌生人的社会,事本主义 C、文化更为异质化 D、个人主义、个体自主性更弱 我的答案:D 6泰坦尼克号上,二等舱乘客的幸存率是三等舱乘客的()。(1.0分)1.0 分 A、0.5倍 B、0.8倍 C、1.4倍 D、1.7倍 我的答案:D 7一般来说,公司内部的个体之间的一定具有的关系是()。(1.0分)1.0 分 A、强关系 B、弱关系 C、正式关系 D、非正式关系 我的答案:C 8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认为六个特定条件在特定情况下结合起来或相互作用时才能导致集体行为的产生,这六个特定条件不包括()。(1.0分)1.0 分

中国当代阶层结构总体分析

中国当代阶层结构总体分析 中国当代社会阶层结构模型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还在变动之中。有些社会阶层还没有成型,有些社会阶层还在分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做出一个比较成型的模型,不过,比较粗略一点的模型还是可以做出来的。有的学者完全按职业划分阶层,把职业的分析当作阶层分析。这比较实际,但阶层和职业毕竟是两回事。也有的学者把社会阶层分为五个等级:上,中上,中,中下,下。这是一种比较简明的办法,不过,我觉得如果舍去各阶层的具体内容,抽象地分为五等级,那只是一个符号系统。这样分出的阶层看不出一个社会的特点。任何社会都可以分成这样的五个等级。所以,我吸收上述五等级简明的优点,考虑各个阶层的职业内容,以财富(收入)为基础,再参照权力、声望因素,将当前中国社会分为以下几个阶层:1。上等阶层。政府高级官员、国家银行及其它国有大事业单位负责人,国有大型企业或大型股份公司经理、大中型私有企业主,他们的总人数在700万左右,约占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1%,这些人构成了中国社会金字塔的顶端。他们数量很小,对社会影响很大。他们掌握着国家重大事情的决策权和大企业的决策权。他们制订一个政策可能影响众多人地位的升降。他们的一项投资决策可能影响成千上万人的就业

机会,他们控制的宣传工具可以影响社会舆论。就财富而言,政府高级官员并不处在金字塔的顶端,但收入也比较丰厚,他们的权力和声望都处在社会各阶层之上。国家银行和国有大型事业单位负责人和大公司经理,财富、声望、权力三项综合无疑处在社会各阶层之上。大私有企业主财富处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顶端,权力和声望的地位次于他的财富地位。但这些人有的当上了某一级政协委员,有的与各级权力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个阶层的成员之间除了工作交往以外,平时还有非工作交往。上等阶层有一个共同的心态,这就是保住自己的社会地位。政府高官怕失去权力,他们担心机构改革影响自己的位置,对于“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方向和改革措施他们抱着矛盾的心态,既怕因改革不积极而失去官位,又怕改革以后削弱了权力。大型私有企业主对改革以前否定私有经济的政策心有余悸,担心一个早晨会失去财产。他们最希望宪法中写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当今上等阶层的人不一定都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知道,今后这个阶层的成员必须是名牌大学毕业或有更高的学历。他们想把自己的地位传给子女,所以千方百计地为子女选择好的学校,并动用一切社会关系为子女安排好的位置。 2。中上阶层。高级知识分子(约30万)、中高层干部(约30万)、中型企业经理(约700万人)、中小型私有企业主(约90万)。外资企业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结构图解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结构图解 一、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一)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1、列强侵略中国: 2、中国人民的斗争运动: (中英)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瓜分中国狂潮 与经济侵略加剧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1、 五四运动和中共的成立时期(1919—1923 五四运动、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中共三大、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2、 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 国民党一大、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北伐战争、国民革命的失败 3、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1936年)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建立、八七会议与三大起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红军的长征与遵义会议、“九?一八”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与毛泽东的报告、“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及和平解决) 4、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日本两次事变与南京大屠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国共多次谈判、红军改编、宣言与谈话)、国民党四次大会战、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相持阶段巩固解放区的措施及其作用、中共七大、抗战胜利的时间、原因、意义 5、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1)重庆谈判与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解放战争: 军事方面:全面内战的爆发、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 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政治方面:打败蒋介石的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小结: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三大法宝)、历史结论 二、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年至今)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义 2、 巩固新政权的三大运动 3、 国民经济的恢复:措施 4、 社会主义改造 5、 中共八大:内容、意义 6、 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7、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共十三大、“一国两制”构想、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人性基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人性基础- ——解读《水浒传》之“林冲休妻” 《水浒传》“林冲休妻”的这一部分,是后来使我感到可以解读《水浒传》之最微妙部分之一。《水浒传》不是人们期待那样的英雄悲剧,而是真正的人性悲剧,是关于中国人的人性和社会的悲剧,这部作品很深到地解剖了中国政治与社会结构形成的真实原因。这恐怕是这部作品构成伟大、永具魅力的地方。读者们一般都把林冲看作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尤其是前一时期的电视剧撰改剧情,把林冲拍成不肯驯从招安,气得吐血身亡,多少有了点英雄气质。但电视制作者完全是误会了林冲,更误会了小说的意图,按照小说的意图,林冲是会接受招安的。林冲无论怎样不情愿,也会服从宋江的招安计划,这正是《水浒传》的传神之处。林冲代表了一类性格人物,他的骨子里是软弱的,缺乏的恰恰是英雄气质。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传递出这样一种意识,《水浒传》里没有一个真正的英雄。在中国历史上(以宋朝为例子),基本上只有压制与被压制的关系互动,基本上只有被迫的反抗社会,几乎没有多少关涉人性的英雄故事。《水浒传》也没有去表达许多人想象的社会正义问题,作者沉入的是(宋朝)中国人的人性深处。 在《水浒传》的所谓一百单八好汉中,林冲是一个出场较多的角色。林妻烧香被高衙内调戏开始,到后来林冲遭受陷害发配沧州,是《水浒传》的一部分非常显眼的主线笔墨。围绕林冲本人发生的那些重大事件,像“误入白虎堂”(第七回)、“刺配沧州道”(第八回)、“火烧草料场”(第十回)等都是小说的主线安排。我们读者通常愿意用这个人物的遭遇,理解宋徽宗时期“奸人当

道”、“冤狱丛生”的社会政治状况。但是这只是小说冰山之一角,《水浒传》更精妙的地方,往往在于“林冲休妻”这样一些小事件的处理,通过这种处理,把这些大事件(突现社会政治与社会结构)的内在原因解析出来。在我看来,林妻被戏、林冲休妻几段小故事的描写,比关于林冲的那些大事件的叙述,意味要丰富得多,作者可谓用心良苦。林娘子屡遭高衙内调戏,应该是极大的羞辱,但是林冲并不敢发作,而是强忍了下来。原因很简单,只因为高衙内是其上司高太尉的螟蛉之子。所以,衙内帮闲富安说:“有何难哉!衙内怕林冲是个好汉,不敢欺他,这个无妨。他在帐下使唤,大请大受,怎敢恶了太尉?”*3 也就是说,林冲在一个极大的限度内,是会让步的,这个限度不是个人尊严,而是可以忍辱偷生那个最低限度。林冲并不是一个按照我们现在理解的标准,可以为个人尊严、自由和社会正义去奋斗、牺牲的英雄。他仅仅是一个甘愿并且能够忍辱偷生的受压制者。我们可以看看“林妻被戏”、“林冲休妻”的一些片段,来体察《水浒传》的冰山之底: 片段一:林妻在岳庙烧香还愿,遭高衙内调戏,林冲赶到,准备问罪。小说这样描写: 林冲赶到跟前,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扳过来,喝道:“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时,认得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先自手软了。*4 片段二:林妻再次遭到调戏,林冲也只是气狠陆谦出卖朋友,设计邀请自己出去喝酒,为高衙内做帮凶,因此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寻他问罪,却没有直接去找真正的“罪魁祸首”高衙内算帐。请看下面的描写: 娘子劝道:“我又不曾被他骗了,你休得胡做。”林冲道:“叵

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主要特征之家国同构

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主要特征之家国同构 中国封建社会,从战国时代开始,至鸦片战争结束,历经两千多年。与欧洲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持续的时间较长。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何得以长期延续?其奥秘何在?这是近年来中国史学界关注的焦点。作为一名历史专业的学生,我认为,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长期延续,是由于中国封建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结构导致的。中国封建社会结构有三个主要特征:家国同构、宗法制、君主专制。其中,家国同构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作用尤为显著。 何为家国同构?“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家族、宗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 家国同构制度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和宗法制的有机结合,在中国古代,家庭以父家长为核心。由于皇族的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继统法的存在,及其在社会组织中的影响,由于宗法观念的内在要求,对家长的“孝”,就成为每一家庭成员善恶与否的价值标准。在国家政权结构中,是以君主为核心的、由中央的三公九卿以至地方的州、郡、县长官构成的严密的社会组织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对君主的“忠”是每个臣民应尽的政治义务,同时也是从政治上衡量个人品质与价值的准则。而“孝”和“忠”的一致,“家”和“国”的沟通,靠的是宗法观念以及反映这种宗法观念的纲常教义。 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下,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所谓的“家天下”。当时由于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种政治认同的传导机制就形成了传统中国“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下,国与家是相通的,君权与父权是相互为用的。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在人们的意识深处两者是相提并论的,如“保家卫国”、“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传统农民对家庭的忠诚很自然地就转化为对国家的认同。“皇权主义最深厚的根基,正是这种家长制”。 而专制皇权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而不仅仅是借助“横暴的权力”。以血缘与地缘相结合的村落共同体构建了“家”,而以皇帝为中心的皇权代表了“国”。家和国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家”构成了“国”的基础和支撑,国利用“家”固有的伦理实现其对乡村的统治。这种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使中国古代的政治具有明显的伦理化倾向。“父权”和“皇权”是这一结构的核心,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不可挑战。由此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封建专制文化。 家国同构制度,就历史影响来看,从根本上固化了封建制度在中国的统治。它促进了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大和稳定,将封建政权的“合法性”建立在情感基础上。惯用手法不外乎是两种:一种是“君权神授”理论,这种建立在虚无的鬼神基础上的理论具有相当的荒谬性和欺骗性;另一种是”忠孝一体”理论,将人的自然情感“孝”荒谬地与“忠”捆绑在一起,从而理所当然将封建统治合法化、合理化。而且,封建专制本质决定“家国同构”观念不仅不能促进家与国的良性互动,反而使两者拉开了距离和走向对立。一方面,它强化了国的力量,“溥天之下,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迁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迁 主考学校:武汉大学 专业:行政管理专业 指导老师:刘杉 考生姓名:陈威 工作单位:湖北移动 2011年10月10日

【摘要】我国的社会分层以改革开放为重要分界线,改革开放前因社会经济的落后和不发达,社会分层的突出特征是身份制的制度体系,强调“两个阶级一个阶层”;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分层结构发生显著分化,身份制为特点的政治分层弱化,以经济为基础的新的社会分层结构成为主体,但随之而来也给我们的社会发展打来很多突出问题,有待探讨和深入解决。 【关键词】阶级阶层社会阶层结构政治分层经济分层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以后一些新的社会阶层的逐渐形成,各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及利益认同的差异日益明晰化,以经济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渐取代过去的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分化1。 一、改革开放前社会分层的突出特征 在中国传统的社会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这种社会关系模式,被费孝通老先生称为“差序格局”2。实际上,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绪论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 2、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3、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5、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6、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7、资本主义产生需要两大前提:一是少数人积累大量财富;二是,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变成自由出卖劳动力的生产者。 8、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标志着世界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9、中国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 10、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1、反侵略战争等的失败根本原因:a、社会制度腐败;b、经济技术落后。 12、两大任务:a、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b、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856年,俄国二战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割让香港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给英国,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向俄国开放伊犁、喀什尔等商埠。 3、1864年,中俄签订《勘分西北边界约记》,割去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 4、1881年,中俄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协议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平方公里领土。 5、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6、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等地留兵驻守。 7、1899年,义和团在山东兴起。 8、《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开放牛庄、登州、台湾、汉口、九江、南京等十个口岸。 9、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战争。 10、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翻译《地理大全》并编成《四洲志》。 1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2、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13、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 第二章对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 1、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天平天国。 2、《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3、洪仁轩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天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中国社会结构及发展分析

中国社会结构及发展分析 杨志罡10243022 信管1001 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与关系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等诸多方面。 从社会结构的变迁来看,新中国前30年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消灭了地主阶级,在农村进行土改,从而奠定了农村社会结构调整的基础;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个体劳动者的数量大大下降,民族资本家不复存在,个体劳动者由解放时的900万下降到1978年15万;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工人阶级扩充进程的序幕拉开。 当前中国的总体形势,可以概括为:经济高速发展,政治基本稳定,社会矛盾突显,文化繁而未荣。而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应当是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方面,中华民族在不同支流的交流融合过程中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开创了文明古国而较早进入文明时代,并开拓创造出了一个疆域辽阔的大一统的多民族的东方大国和对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的光辉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在长达两千年左右的历史长河里,中国一直是世界文明的极其重要的重心和中心。但是由于社会制度的天然缺憾,中国社会又较早地长期地陷入了以历史循环为特征的发展的沼泽地,因而从总体上来说发展非常缓慢。在西方国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与巩固而加快发展之际,中国落后了,中华民族落伍了。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用炮舰政策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束手无策,只能割地赔款以图苟延残喘。西方列强不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与掠夺,逐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攫取了筑路、开矿、海关等等中国主权,操纵了中国外交,从而把中国社会一步步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斗争,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成了以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的革命力量,其在斗争中由于受到全体中国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支持和拥护而不断发展壮大,因而,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这就是说,历史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是中国实现顺利发展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从而改变中国贫困落后面貌,实现中国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现代中国的必然的历史选择。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康乐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制度体现和反映着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方面,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发展趋势及其特征体现于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新旧结构的更替呈现多层面的交错运动态势,表现为五种发展趋势:中央政府权威削弱及其衰败化;在西方列强侵略下国家地位的边缘化;传统政治体系向近代政治体系演化的民主化;社会经济演变的市场化;国家与社会结构的二元化。五种趋势构成中国近代化的阻力与推力,使近代中国既表现为从传统农业国向近代工业国的转型,但又无法完成这一转型。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中国社会内部,在于制度变革的滞后。从总体上看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伴随着这一转变的,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新旧结构的更替过程。但是,我们不能仅从西方现代化模式来解释和理解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因为近代中国的这一转型并非社会内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整理(黄金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要点资料整理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选择题: 1、清朝唯一盛世时期是康乾盛世。 2、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本主义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爆发上。 3、所谓的殖民地是指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和自由投资市场。 4、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有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5、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56 年,英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了著名的“火烧圆明园”;1900 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并签订《辛丑条约》 6、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是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的。 7、割占中国最多的帝国是俄国,赔款最多的是《辛丑条约》。 8、1894 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各国开始大规模的对华进行 资本输出。 9、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中国民族资产的特性是革命性、软弱性或妥协性。 10、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广州三元里人民斗争。 11、鸦片战争战死虎门的将领是关天培,镇南关大捷的指挥大将是冯子材,甲午中日战争中战死的爱国 将领有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刘步蟾。 12、要求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是美国,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 的反侵略斗争。 13、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他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在综合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对外政策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严复翻译了《天演论》。 简述题: 1、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 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 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2、为什么说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主权独立受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沦入国家主 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后,随着五口通商和西方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促使中国传 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简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是什么? 资本帝国主义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封建势力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 基础和统治支柱;封建剥削制度封建地主的徒弟所有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中国资本主义没有成为中国 社会经济的主体;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和发展是及不平衡的;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 极端贫困化。 4、简述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继续拥有大量的土地;旧的被统治阶级——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 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5、简述中国工人阶级为何具有无产阶级的特点? 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革命性最强;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

摘要: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渐进转型,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和全球化信息资源的共享,我国不容置疑地进入社会利益结构主体深刻变动、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计划体制积累下来的历史问题与市场经济新秩序建立过程中发生碰撞所交织于一起的“高风险时代”。在这特殊时期,社会已由过去比较单一的结构向复杂的结构转变,其具体体现于利益主体更为多元,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利益需求更为多样。在这种多变的情势下,人们原来所熟悉的社会大环境也在发生着整体性移位,一些在大家看来陌生甚至是无法想像的行为方式、游戏规则也相继呈现于周围,这些新出现的事物要得到普遍认同,大致需要一定的调整期、适应期和整合期,而在这“三期”的特殊转型期间中,因为各种利益冲突、贫富悬殊鸿沟、社会分层现象、收入不平衡性、贪污腐败、社会风气不正、就业形势严峻、物价波动以及购买压力等等问题而引发起新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的普遍性将始终并在一定时期内渗透并影响着每一位中国公民,这种影响也会通过彷徨、质疑、困惑、牢骚甚至是采取极端的行为予以反映和暴露。 社会公民大多从属于一定的组织,对于企业而言,员工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获取效益最大化的人力基础。员工既是企业一员,更是社会一介公民,他们不仅工作于企业这个组织环境中,更多的是与家人一道生活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内,因此,他们的思维、观念、行为规范不仅与企业经营管理息息相关,更与社会环境休戚与共。那么,作为企业如何正确看待员工身上呈现的“社会转型综合症”,如何正确处理这种综合症弊端通过员工群体带入企业所引发的各类不利因素,这应该是当前特别值得我们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结构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系统而又完备。 2.以专制主义为核心的统治理念严密而又牢固。 本讲主要谈三个问题: 1.宗法制度的产生及其内容; 2.宗法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 3.专制制度的统治及其特征。 4.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及其内容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鲁迅《狂人日记》 所谓宗法,就是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这种法则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同一血缘系统的人都要尊崇共同的祖先,并且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为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规定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 中国宗法制度虽源于原始氏族社会,其确立则是在西周初期,创立者是周公旦。西汉伏胜《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两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1)嫡长子继承的制度 原始社会早期实行禅让制,部落联盟首领是选拔的,不考虑血缘关系。但禹时却改变了这种态势,虽然他没有将位置直接传给其子启,但是在暗中却成就了这个动机。启之后,血缘关系成为权力交接的主要依据。 夏朝和商朝多是兄终弟及,这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影响。商朝第26代君主康丁实行父子相继的传递方式。康丁、武乙、太丁、帝乙、帝辛(纣)共五代,是父子相继。这是原始社会末期社会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 西周王朝立国以后,从第二代君主周成王诵开始,推行嫡长子继承制。嫡就是正妻,正妻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子称庶妻,庶妻之子称庶子。 嫡长子继承制的基本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2)封邦建国的制度 封邦建国简称封建,就是分封制。国指诸侯领地。分封的目的就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桓二年》: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简单说,就是层层分封。周天子和邦国有一系列权力和义务的对应关系。天子对诸侯有巡狩权、命官权、迁爵权,诸侯对天子则有必尽的义务,如朝聘、进贡、出兵役劳役等。 《史记·周本纪》记载了周成王诵剪桐分封弟弟叔虞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周公旦推行封邦建国制的决心十分坚定。 卿大夫的领地称为家,也叫采或邑。采邑又叫食邑,采邑里每年税收归受封者所有。卿大夫也依此分封士。 (3)宗庙祭祀的制度 宗法制度十分强调尊祖敬宗。宗庙祭祀就是维护宗族团结的重要手段。周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太庙居中,然后分左昭右穆排列,总共祭祀七代君主。

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

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 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划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它由十个社会阶层和五种社会地位等级组成(参见图1)。这十个社会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各社会阶层及地位等级群体的高低等级排列,是依据其对三种资源的拥有量和其所拥有的资源的重要程度来决定的。在这三种资源中,组织资源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资源,因为党和政府组织控制着整个社会中最重要的和最大量的资源;经济资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它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并不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那么至关重要,相反,现有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都在抑制其影响力的增长;文化(技术)资源的重要性则在近十年来上升很快,它在决定人们的社会阶层位置时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经济资源。 十个社会阶层的界定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指在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行使实际的行政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具体包括:中央政府各部委和直辖市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处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各省、市、地区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乡科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目前,中国的社会政治体制决定了这一阶层在趋于等级分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居于最高或较高的地位等级,是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主导性阶层,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及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和组织者。这一阶层的社会态度、利益及行动取向和品质特性,对于正在发生的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将要形成的社会阶层结构的主要特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在改革的最初十年,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处于政治与社会经济地位不一致的状态,他们的经济利益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在改革的后十年,他们仍是最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并且是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的较大获益者之一。另外,由于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是执政党和政府意志的代表和体现,所以,各社会阶层同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之间的关系——与他们的合作或冲突,经常转而表现为对执政党和政府的支持或不满。目前,这一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1%;在城市中的比例为1%-5%;在城乡合一的县行政区域中比例大约为0.5%。 2、经理人员阶层 指大中型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高中层管理人员。这一阶层同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干部)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之间的区分界线还没有完全明晰化,其阶层内部的不同来源的成员,在社会政治态度和利益认同方面还有明显差异。这一阶层的社会来源主要是三部分人。第一部分是原来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干部。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这一部分企业干部逐渐从行政干部系列中脱离出来,成为职业经理人。第二部分来自较大规模的私营企业或高新科技产业领域中的私营企业,这些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开始出现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趋势,一些企业主聘用职业经理人来为他们经营管理企业;另一些业主则通过企业股份化而使自己从业主型的创业者转变为职业经理人。第三部分人是三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经理人员阶层是市场化改革的最积极推进者和制度创新者,他们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和现代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这一阶层的成员支配着大量的经济资源,他们都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知识水平,同时,他们的政治社会地位也较高,被称为“老总”。许多大中型企业处于国有或产权不清的状态,实际上是经理人员在支配这些企业的生产资料和经济资源。同时,这一阶层的主导成分与国家权力和海外资本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种状况决定了,经理人员阶层在当前的社会阶层结构中也是主导阶层之一,他们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领域中的影响力——特别是对政府经济决策的影响力,甚至要大于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还在继续扩大。这个阶层还在发展之中,在目前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约为1.5%,但在地区之间的分布极不平衡。这一阶层的成员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城市。据我们调查,在深圳市这类经济中心城市,经理人员阶层所占比例高达9%,远远超过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所占比例;但在经济不发达的贵州省镇宁县,经理人员就非常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经理人员阶层所占比例以及这一阶层的经济回报率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 3、私营企业主阶层 指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或固定资产并进行投资以获取利润的人,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即包括所有雇工在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的业主。私营企业主阶层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理(重要考点)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 上编综述 1、通过对比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的不同发展轨迹,理解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 2、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①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这是中国人民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即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一步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的自然经济由于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而开始解体。在思想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震动。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因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①中国的主权开始遭到破坏②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③中国的社会阶级结构和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 3、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太平天国运动就是第一个矛盾的体现,义和团运动就是第二个矛盾的体现。(2)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一下一些基本特征:①、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②、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③、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碍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④、所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但势力很弱。⑤、政治势力不统一,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4、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解放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