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张光乾 古今词义的演变

张光乾 古今词义的演变

张光乾   古今词义的演变
张光乾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是异常复杂的,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扩大是指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比原义的范围大。例如:“诗”,古代专指《诗经》,现代泛指一般诗歌,词义的范围扩大了。“河”,古代专指黄河。汉代以前,“河”的常用义特指黄河。后来泛指一般河流。把一条河的名称扩大成为一般河流名称,由专称变为通称,今义把古义的范围扩大了。“齿”,古义是指排列在唇前的牙。甲骨文画的正是门牙。把门牙扩大成为牙齿,“齿”的词义扩大了。“响”,古义是指回声。《玉篇》:“响,应声也。”今义泛指一切物体发出的音响,概念外延扩展了。扩大,就是把意义范围扩大了。

第二、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比原义的范围小。例如:“金”,先秦泛指金属。到了“铁”、“锡”、“银”都出现以后,“金”就逐渐地专指“黄金”了。“金”词义范围逐渐缩小。(现在“五金”、“金工”、“金属”等复合词里的词素还保留古代词义的痕迹。)“宫”,上古泛指房屋。“宫”、“室”是同义词,先秦都指房屋。秦汉以后。“宫”专指封建帝王的住宅,如“阿房宫”、“未央宫”。现在除了某些叫“宫”的旧有名称外,只有某些化娱乐场所才称宫,如少年宫、文化宫。“宫”的词义范围越来越缩小了。“坐”,古代除当“坐下”的动作讲之外,还有“犯罪”的意义,如《曼子春秋·内篇》“王曰:‘何坐?’曰:‘坐盗。”而杜牧《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中的“坐”当“因为”讲。现在专指“坐下”讲,今义比古义缩小了。“丈夫”,古代指成年男子。后来只指配偶的男性一方,即“妻之夫”而言。概念外延缩小了,就是把意义范围缩小了。

第三、词义的转移

是指词义反映的客观对象.由甲类事物转移到相关的乙类事物上去了。例如“坟”,古代本指高大的土堆或河堤。今义则把原来的“高大的土堆”、“河堤”转移到“坟墓”上来了。“豆”,甲骨文中形似高脚杯,是一种盛肉食的木制的高脚碗。后来,“豆”的意义转移到豆类植物及其果实上了。豆类植物,上古不叫

“豆”,而叫“菽”。“脚”,原指小腿。中古以后,“脚”指踝骨以下部分,当“足”字解。今义则把原来的“小腿”转移到小腿以下的部位了。“兵”本指兵器。如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今义是指士兵、战士,把“兵器”转移到持兵器的人,就是词义搬了家了,搬到附近的地方去了。

第四、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

风俗习尚和社会思潮的改变,往往引起人们对事物的爱惜与善恶评价的变化,从而影响词义褒贬的。由于风俗习尚和社会思潮的改变,从而影响词义褒贬的更替。有的词由褒义变为贬义,有的词由贬义变为褒义,有的由中性词变为贬义词。例如:“爪牙”,古代是指武将、猛士,是个褒义词。《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也。”“爪牙”的今义是指帮凶、走狗,成为贬义词了。“复辟”古代是指“恢复君位”,是个褒义词,现在是指“反动势力的复活”,成为贬义词了。“锻炼”,古代是指“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是个贬义词,现在指“劳动锻炼”、“思想锻炼”、“锻炼身体”,“锻炼”成为褒义词了。“谤”,古代是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谤”的今义是指“诽谤”、“毁谤”、“造谣中伤”,成为贬义词了。“贿”,古代有“赠送财物”的意思,是个中性词。《左传·宣公九年》:“孟献子聘于周,王以为有礼,厚贿之。”“贿”的今义是指“贿赂”,即“用财物收买”的意思。成为贬义词了。

这样看来,古今词义的异同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有些词的词义没有什么变化,这不仅仅限于基本词汇部分的词。有些词,古今字书的注释大体相同。不仅单音词如此,复音词也不乏其例。早在《诗经》里就有芍药、梧桐、凤凰、仓庚、蟋蟀、苍蝇、参差、窈窕等词,我们阅读古书,按照现代汉语的意义去理解这类词,不会产生什么误解,但这类词在全部词汇系统中只占少数。

第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揭”,古代是“高举”的意思。《战国策·齐策》:“于是乘其车,揭其剑。”后以“昭然若揭”形容真相毕露、明白清楚。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成语词典》把“昭然若揭”释为“明显得像揭开盖子一样”.这是不了解古今词义的

差异而造成的误解。现代“揭”的常用意义是指把盖合或粘合的东西分开,古今意义不同。

“绸”,古代是“缠绕”的意思。《尔雅·释天》“素锦绸杠。”现代“绸”的常用意义是“绸子”,指薄而软的丝织品。

又如《左传·桓公三年》:“凡公女嫁于敌国。”“敌国”是指与我地位相匹敌的国家,并不是与我相为仇敌的国家。《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是指外交使节,并不是人们出行时所携带的衣物铺盖。《尔雅》:“凫,雁丑也。”“丑”是“类”的意思,是说凫是雁的一类。有人曾把“凫,雁丑也。”理解为凫是丑雁,词义理解错了。我们在阅读古书中最感困难的属于这一部分。

第三、古今词义有同有异

例如:“爱”,古今都有“喜欢”、“亲爱”的意思。但在上古“爱”字还有一个常用的意义项,是“吝惜”、“舍不得”的意思。《老子》:“甚爱必大费。”《孟子·梁惠王上》:“吾何爱一牛”这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

“恨”,古今都有“不满意”的意思,但是古今词义所表示的轻重程度不同。古代汉语的“恨”主要表示“遗憾”的意思,程度轻。《史记·陈涉世家》:“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痛心和遗憾。)现代汉语的“恨”却表示仇根”的意思,程度重。

“骤”,古今都有“急速”的意思,但在古代汉语中,主要用来表示“屡次”的意思,《楚辞·九歌·湘夫人》:“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吕氏春秋·适威》:“骤战而骤胜。”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今之‘骤’为暴疾之词,古则为屡然之词。凡《左传》、《国语》言‘骤’者,皆与‘屡’同义。”而现代汉语主要用来表示“骤然”、“突然”的意思。

又如“池”,古今都是“池塘”的意思,而古代还有“护城河”的意思,这为现代所无。“国”,古今都有“国家”的意思,而古代还有“首都”的意思,这为现代所无。“色”,古今都有“女色”的意思.而古代还有“脸色”、“表情”的意思,这为现代所无。“树”,古今都有“树木”的意思,而古代还有“种植”的意思,这为现代所无。“馆”,古今都有“宾馆”的意思,而古代还有“宫殿”、“教学场所”的意思,这为现代所无。“除”,古今都有“除去”的意思,而古代

还有“宫殿台阶”、“任命官吏”的意思,这为现代所无。

池、国、色、树、馆、除等词,都是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词。

学习古汉语词汇,要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在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王力《古代汉语》),我们要在古今词义的“微殊”上狠下功夫。

关于同义词辨析

辨析同义词的目的在于找出同义词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准确地理解古文原意。这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辫析。

一、从形制用途不同辩析。例如:

[环—欢]“环”和“玦”在供人佩带的玉器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它们的形制和用途却不一样。“环”是平圆中间有孔的佩玉,古人常以“环”暗示“回还”和“复好”;“玦”是环形有缺口的佩玉,古人常用“玦”来象征“决断”或“决裂”。如“绝人以玦,反绝以环。”(《苟子·大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

[府—库]“府”和“库”在收藏财物的屋舍这一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它们的形状和用途却有区别。“府”是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库房。而“库”却是较大型的收藏兵器和兵车的库房。

[筵—席]“筵”和“席”在地上铺的席子这一意义上是同义词。但“筵”多是竹子编的,形状较大,只铺一层,铺筵的目的是为了与地面隔开,保持清洁。而“席”多是蒲草编的,铺在筵上供人坐卧,形状较小,多为长方形,铺席的目的是为了隔潮,席可以铺几层。

二、从方式状态不同辨析,例如:

[盟—誓]“盟”和“誓”在“发誓”、“立誓”这一意义上是同义词。但“誓”多表示一人的决心和誓言,可以没有什么仪式。而“盟”是“宣誓结盟,多表一方或多方的决心和诺言,立誓结盟要举行仪式,一般是杀牲歃血为盟。如:遂寘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秦伯说,与郑人盟。(《左传·僖公三十年》)

[侵—袭]“侵”和“袭”在偃旗息鼓地进攻这一意义上是同义词,但进攻的方式不尽相同。“侵”指不宣而战,直接进犯别人的国土。而“袭”是乘人不备,偷偷地进攻,比“侵”更富于秘密性。如:

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信公四年,》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左传·隐公元年》)

[坐—跽]“坐”和“跽”在两膝着席而坐这一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它们的状态却不一样。“坐”是臀部压在脚后跟上,身体比较松弛和自然。而“跽”是上身挺直,臀部离开脚跟,表示一种恭敬和戒备的姿态。如: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 项王按剑而跽。(《史记·项羽本纪》)

三、从事物部位不同辨析,例如:

[牙—齿]“牙”和“齿”作为人的咀嚼器官这一意义是同义词,但它们分布的部位却不相同。“牙”指排列在牙床后部的大牙。而“齿”指排列在唇部的门牙。因而“唇亡齿寒”不能说成“唇亡牙寒”。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虞虢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 [根—本]“根”和“本”在树的根基部分这一意义是同义词,但它们的部位也不相同。“根”一般指树根,是树体埋在地下的部分。“本”有时指树根,但更多的是指树干,是树体挨近地面的根茎部分。如: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左传·文公七年》)

[颈—项]“颈”和“项”都有“脖子”的意思,但它们所指的部位却有区别。“颈”指脖子的前部。而“项”则指脖子的后部。如:

使罪人三行属剑于颈而辞。(《左传·定公十四年》)案灌夫项,令谢。(《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四、从范围大小不同辨析。例如:

[法—律]“法”和“律”都有“法令”、“法律”的意思,是同义词。但它们词义所概括的范围却有大小的区别。“法”多指“法律”、“制度”,所指范围大。较而“律”多指具体的刑罚条文,所指范围较小。如: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目氏春秋·察今》

致汉权制,而肖何造律。(扬雄《解嘲》)

[树-—木]“树”和“木”在表示“树木”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树”的词义范围小,只指“树木”。而“木”的词义范围大,除指“树木”以外,还可以指与树木有关的木材或木制品。如:后皇嘉树,桔徕服兮。(《楚辞·桔颂》) 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壹—一]“壹”和“一”在“专一”这一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壹”的词义

范围小,只用于“专一。”而“一”的词义范围却很大,即可指基数“一”,又可以表示“统一”或“一致”。该用“壹”的地方都可用“一”,而该用“一”的地方,一般不用“壹”。如:不谷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左传·成公十三年》)

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韩非子·五蠹》)

五、从程度轻重不同解析,例如:

[饥—饿]“饥”和“饿”在“饥饿”需要吃东西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饥俄”的程度却有轻重之分。“饥”指没有足够的东西吃,只是吃不饱,为一般的“饥饿”。而“饿”是指一点吃的东西都没有,为严重的“饥饿”,有时指饿得病倒或濒于饿死。如:

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苟子·性恶》

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左传·宣公二年》

[愠—怒]“愠”和“怒”在“生气”、“恼怒”这一意义上是同义词。但“恼怒”的程度却有明显的差异。“愠”的程度轻,是心里生气、恼怒,但隐而不发,或者只在脸上呈现怒色,并不表现在行动上。而;“怒”的程度重,常指愤怒不可遏止,并表示在行动上,如:

草创末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报任安书》)

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淮南子·天文》)

[驱—驰]“驱”和“驰”在“赶马使之快跑”的意义上是同义词。但“驰”有使劲赶马的意思,有时特指“驱马进击”。“驰”比“驱”的词义要重一些。如:乘坚驱良。(《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六、从适用对象不同辨析。例如:

[妇—女]“妇”和“女”在“女人”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妇”和“女”所指对象的身份却有区别。“妇”专指已婚女子,“女”多指未婚女人,只是在男女对举时,“女”才泛指女人,包括已婚女子。但未婚女子绝对不能叫作“妇”。如: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杜甫《石壕吏》) 窃宛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杀—弑]“杀”和“弑”在“杀人”这一意义上是同义词,但所适用的对象

却有严格的区别。“杀”适用于普通人,而“弑”却适用于下杀上,多指臣杀君,子杀父。如:

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论语·宪向》)

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左传·宣公二年》)

[唯—诺]“唯”和“诺”都是应答的声音,表示对某件事情同意的态度。但它们适用的对象却不相同。“唯”适用于下对上、卑对尊。而“诺”适用于上对下、尊对卑,有时也用于平等或地位相同的人之间。如: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论语·里仁》)。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战国策·起策》)

七、从语法功能不同辨析。例如:

[之—其]“之”和“其”都能做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或“它”,是一对同义词。但“之”只能作宾语或兼语。而“其”主要是做定语,或做主谓短语中的主语。如:韩厥献丑父,郤献子将戮之。(《左传·成公二年》)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糜,故逐之。(《左传·曹刿论战》)

[之—往]“之”和“往”做动词,在“去”的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它们的语法功能却不相同。“之”做谓语必须带宾语。而“往”做谓语时,只表示动作的方向性和目的做不能带宾语。如: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战国策·齐策》)

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耻—辱]“耻”和“辱”用作名词时是同义词,都有“耻辱”的意思。当它们用作动词时,“耻”多是意动用法。而“辱”多是使功用法。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子路》)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同上)

八、从感情色彩不同辨析。例如:

[征—侵〕“征”和“侵”都是军事进攻的意思。但“征”多指止攻下,或以有道进攻无道,带有赞颂的感情色彩,是个褒义词。而“侵”是不宜而战,侣旗息鼓地出面有不正大光明的色彩,是个贬义词。如:

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左传·僖公四年》)

冬,楚师侵卫,遂侵我师于蜀。(《左传·成公二年》)

[若—尔]“若”和“尔”做第二人称代词,都有“你”的意思。但它们的感

情色彩也有区别。“若”是一般称呼,可用于平等之间,但不能用于下对上。“尔”,除了作为极亲热的平辈之间直率的称呼,或上对下之外,往往带有厌恶、轻蔑的感情色彩。如: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信公三十二年》)

古汉语中,同义词的情况十分复杂,辨析同义词的方法多种多样。上面谈到的不过是常用的几种方法。要做到准确无误地辨析同义词,必须大量地阅读古文,掌握丰富的古汉语词汇。

练习:一.指出下列词语的词义变化情况。

1.好

2.亲戚

3.中国

4.妻子

5.山东

6.学者

7.涕8.烈士9.牺牲

10.秋天11.巴西12.结束

13.约束14.举15.羞

16.恨17.诛18.赞

19.窃20.敌21.宣言

22.绝境23.卑鄙24.可怜

25.响应26.日(光)27.优伶

28.老爷29.归西30.交通

31.汤32.谢33.寻常

34.牢35.股36无论

37.痛恨38.南极39.地方

40.于是41.虽然42.前途

43.去44.池45.郭

46.社47.走48.儿

49.裙50.但51.良

52.赞53.方54.请

55.居56.曾57.是

58.休59.谢60.第

61.比62.亡63.间

64.戾65.控66.恶

67.委68.出69.入

70.发71.举72.征

73.(丈)夫74.横75.宠

76.或77.进78.退

79.凡80.忠81.狱

82.鄙83.讽84.再85.向86.师87.穷88.科89.借90.所以91.会计92.法则93.小生94.反正95.开张96.感激97.排空98.私自99.地方100.以为101.左右102.谤讥103.至于104.可以105.明年106.长者107.其实108.鞠躬109.等死110.鲜美111.稍稍112.中间113.布衣114.然后115.豪杰116.作文117.何苦118.肉食119.如此120.大风121.祖父122.文理123。无为124.十九125.一毛126.风流127.无赖128.殷勤130.告诉131.鱼肉132.扶老133.怠慢134.操持135.县官136.致志137.反复138.故事139.南面140.奉迎141.恒心142.教训143.教授144.委屈145.辱146.阿姨147.暧昧148.安危149.暗弱150.把握151.把持152.白金153.百姓154.败类

155.榜156.包裹157.报复158.报功159.抱负160.抱柱161.暴露162.北面163.本事164.(山陵)崩165.币166.坚壁167.变色168.便宜169.飙车170.丙丁171.伯父172.博士173.不讳174.不治175.步骤176.部分177.猜178.裁179.蚤180. 差人181.常数182.超距183.超乘184.车右185.公车186.成立187.诚实188.承接189.乘虚190.乘危191.无耻192.冲突193.虫鱼194.出处195.出世196.传真197.吹嘘198.聪明199.脆薄200.翠华201.村夫202.大夫203.大块204.大火205.大路206.大命207.大人208.大象209.大师210.代作211.待罪212.当道213.当心214.党人215.导引216.倒悬217.得罪218.等比219.地主220.颠倒221.颠覆222.典故223.点化224.点染225.顶戴226.斗牛227.豆肉228.短小229.断金230.锻炼231.断发232.多方233.多事234.多岁235.恶心236.儿女237.二八238.三五239.二三240.发明241.发生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这跟我们前面讲的“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一、古今词义演变的一般情况从词义演变的结果上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汉语词汇在由古到今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词的意义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例如:山、水、风、雨、雪、人、牛、马、羊、茶、酒等。这类词大都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它们对于保持汉语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词是不多的,我们不要看到这些词大都是基本词汇,就反过来认为基本词汇意义上都没有什么变化。事实上,基本词汇中的许多词,由古到今,意义上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这类词,在字形上古今是相同的,但意义上却看不出任何联系。它们或者原来就是两个不同的词,但也可能原来是同一个词,由于意义几经辗转,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它们在词义上的联系,因此,暂时作为同一个词处理。 “抢”这个词在元明以前,都只有“碰”、“撞”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元明之交,才有了“抢夺”的意思。 “绸”这个词古代是“缠绕”的意思,《尔雅·释天》:“素绵绸杠。”郭璞注:“以白地绵韬旗之杆。”郭氏的意思是说,所谓“绸杠”,就是用白底子的绵把旗杆缠裹起来。今义则指“绸缎”。 这类词古今意义完全不同,阅读古书时照今义去理解就不通。这对初学者来说是有困难的,但它常常逼得你去查问,也就不容易弄错了。而且,这类词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对阅读古书来说问题不是很大。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 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是,绝大多数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某些不同之处。有些时候,某词用今义去理解,好像能够讲通,其实并不准确,甚至把意思全弄反了。例如: ①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②孟子去齐。(《孟子·公孙丑下》)第一句中的“访”字如果照今义“拜访”去理解,就不准确,“访”在上古是向别人征求意见的意思,“访”的宾语是事而不是人。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说秦穆公向蹇叔征求关于袭郑的

浅谈古今词义的变化

浅淡古今词义的变化 汉语的词义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今天阅读古书的一个难点,是词义差异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知识。古今词义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词的义项的变化。在大发面分为三类:一类是古今词义基本不变;一类是古今词义基本不同;还有一类词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异。今天,在这里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古今词义的变化。 (一)古今词义今本没变:古今汉语在词义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汉语的基本词汇,如自然现象的名称、亲属的称谓、肢体的名称等,从古到今意义都相同。如“天”、“地”、“日”、“月”、“风”、“雨”、“雪”、“水”、“火”、“父”、“母”、“耳”、“手”、“口”等均是古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还有一些词虽然不属于基本词汇,但是古今意义也没有发生变化。如《说文解字》中有:“钓,钩鱼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用鱼钩钓鱼”。又:“秕,不成粟也。”意思是“秕谷是没有长好的粮食作物”。古今没有什么变化。又如“蟋蟀”“芍药”都是古书里早就有的词,现在它们还是这个意思。 古今词义基本不变的一些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古今词是具有继承性的。 (二)古今词义基本不同:在这一点上古今词义的改变主要由分成俩种,一种是古今词义的缩小;第二种是古今词义的转移;第三种是古今词义的增加。

1、古今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这种变化主要包括:词义程度的减弱;词义范围的缩小;词义义项的减少等。如“饿”在古汉语中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现在指一般的肚子饿,程度减轻了。又如“臭”,文言中表示好坏气味都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系辞上》)的“臭”是气味,如果按照现在的词义去理解这句话就讲不通了。同词义的扩大相反,演变后的词义比原来所指称的事物范围小,即古义大于今义,今义包括在古义中。例如:“虫”原是动物之通名,可见古代所有动物都可称虫,老虎叫大虫,老鼠叫老虫;现代“虫”的范围缩小了,一般只指昆虫。再如“让”字,文言中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只用前一意义。如“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汉书· 苏武传》)的“让”是“责备”的意思,不能释为“谦让”。 2、古今词义的转移 有一些本来是不同的词,古代和现代用相同的字记录,因而该字的古义和今义迥然不同。如《逍遥遊》:“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抢”(qiāng)是触碰的意思,与今天的表抢劫义的“抢”(qiǎng)完全不同,就是一例。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一种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转移可以是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也可以是动作、范围或词性的转移。

浅论古今词义演变

浅论古今词义演变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尤其是语言中的词汇,它的发展演变更为突出。词汇的发展除了旧词消亡、新词产生这两种情况外,还表现为词义不断演变。下面就古今词义的演变进行一定的分析,讨论。 一、古今词义演变的原因 方案一:语言中的词汇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影响词义演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词义是以社会客观事物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的,所以社会的发展必然引起词义的变化。其次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也会引起词义变化。再则词与词的互相影响、外来的文化语言的影响都可能影响词义的演变。因此词义演变是诸多因素一同作用的结果。 方案二:(一)社会的发展引起词义的变化。这是词义演变最重要的原因。词义就是客观世界的事物反映到人的大脑之中,形成的认识。词义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与前提的,社会发生了变化,客观事物发生了变化,词义必然发生变化。例如“床”,刘熙日:“人所坐卧曰床。”由此可知,在古代社会,床既是坐具,又是卧具。而后来出现了椅子、凳子等专用坐具后,“床”的词义便发生了变化。 (二)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也会引 起词义变化。例如“鲸”,《说文解字》日:“鲸,海大鱼也。”过去,受认识上的局限,人们误认为鲸是海中的大鱼,后来人

们的认识程度加深了,就知道鲸不是鱼。《辞海》曰:“鲸, 水栖哺乳动物。外形似鱼,大小随种类而异,最小的只有1米左右,最大的可达30米。” (三)词与词之间的互相影响引起词义的变化。古代的“走”是“跑”的意思,当“走”被“跑”代替后,“走”又取代了“行”的意义。 (四)外来语的影响。汉民族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从外族语言吸收养分,如:站:古汉语原始义为“久立”,随着蒙古语传入,出现“站赤”一词,逐渐进入“站”的义项之中,如“车站”等,词义扩大。 二、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 (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这类词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发展缓慢,与缓慢发展的语法一 起保证了汉语的稳固性。如“日、月、牛、马、人、手”等常用词,以及“唉、逍遥、凤凰”等不常用词。 (二)汉语词汇中大量的非基本词汇古今词义完全不同,如“该”,中古以前它是“完备”的意思,以后演变为“应当”。又如《世说新语》中“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中“造”是“到”的意思,而今义却完全没有这个含义。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有细微差别 1、词义的扩大:词义的扩大是指词的意义有了新的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有以下几

张光乾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是异常复杂的,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扩大是指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比原义的范围大。例如:“诗”,古代专指《诗经》,现代泛指一般诗歌,词义的范围扩大了。“河”,古代专指黄河。汉代以前,“河”的常用义特指黄河。后来泛指一般河流。把一条河的名称扩大成为一般河流名称,由专称变为通称,今义把古义的范围扩大了。“齿”,古义是指排列在唇前的牙。甲骨文画的正是门牙。把门牙扩大成为牙齿,“齿”的词义扩大了。“响”,古义是指回声。《玉篇》:“响,应声也。”今义泛指一切物体发出的音响,概念外延扩展了。扩大,就是把意义范围扩大了。 第二、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比原义的范围小。例如:“金”,先秦泛指金属。到了“铁”、“锡”、“银”都出现以后,“金”就逐渐地专指“黄金”了。“金”词义范围逐渐缩小。(现在“五金”、“金工”、“金属”等复合词里的词素还保留古代词义的痕迹。)“宫”,上古泛指房屋。“宫”、“室”是同义词,先秦都指房屋。秦汉以后。“宫”专指封建帝王的住宅,如“阿房宫”、“未央宫”。现在除了某些叫“宫”的旧有名称外,只有某些化娱乐场所才称宫,如少年宫、文化宫。“宫”的词义范围越来越缩小了。“坐”,古代除当“坐下”的动作讲之外,还有“犯罪”的意义,如《曼子春秋·内篇》“王曰:‘何坐?’曰:‘坐盗。”而杜牧《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中的“坐”当“因为”讲。现在专指“坐下”讲,今义比古义缩小了。“丈夫”,古代指成年男子。后来只指配偶的男性一方,即“妻之夫”而言。概念外延缩小了,就是把意义范围缩小了。 第三、词义的转移 是指词义反映的客观对象.由甲类事物转移到相关的乙类事物上去了。例如“坟”,古代本指高大的土堆或河堤。今义则把原来的“高大的土堆”、“河堤”转移到“坟墓”上来了。“豆”,甲骨文中形似高脚杯,是一种盛肉食的木制的高脚碗。后来,“豆”的意义转移到豆类植物及其果实上了。豆类植物,上古不叫

古今词义的演变讲课讲稿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这跟我们前面讲的“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一、古今词义演变的一般情况从词义演变的结果上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汉语词汇在由古到今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词的意义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例如:山、水、风、雨、雪、人、牛、马、羊、茶、酒等。这类词大都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它们对于保持汉语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词是不多的,我们不要看到这些词大都是基本词汇,就反过来认为基本词汇意义上都没有什么变化。事实上,基本词汇中的许多词,由古到今,意义上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这类词,在字形上古今是相同的,但意义上却看不出任何联系。它们或者原来就是两个不同的词,但也可能原来是同一个词,由于意义几经辗转,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它们在词义上的联系,因此,暂时作为同一个词处理。 “抢”这个词在元明以前,都只有“碰”、“撞”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元明之交,才有了“抢夺”的意思。 “绸”这个词古代是“缠绕”的意思,《尔雅·释天》:“素绵绸杠。”郭璞注:“以白地绵韬旗之杆。”郭氏的意思是说,所谓“绸杠”,就是用白底子的绵把旗杆缠裹起来。今义则指“绸缎”。

这类词古今意义完全不同,阅读古书时照今义去理解就不通。这对初学者来说是有困难的,但它常常逼得你去查问,也就不容易弄错了。而且,这类词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对阅读古书来说问题不是很大。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 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是,绝大多数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某些不同之处。有些时候,某词用今义去理解,好像能够讲通,其实并不准确,甚至把意思全弄反了。例如: ①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②孟子去齐。(《孟子·公孙丑下》)第一句中的“访”字如果照今义“拜访”去理解,就不准确,“访”在上古是向别人征求意见的意思,“访”的宾语是事而不是人。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说秦穆公向蹇叔征求关于袭郑的意见,而非一般的拜访。如果把第二句的“去齐”理解为“到齐国去”,意思就全弄反了。“去”的古义是“离开”的意思,“去齐”就是“离开齐国”。 古今词义的这种差别有的比较大,一旦了解了它们古今意义之间的差别之后,再去阅读古文时就比较容易辨别了。有的差别比较小,虽然知道古今意义有某种差别,还是不太容易辨别。“去”属于前者,“访”则属于后者。从正确理解文意来说,二者都应重视,从掌握的难度来说,则需要注重后者。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我们讲古今词义演变时,所谓“今义”并不全是现代才有的意义。现代汉语词义是古汉语词义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义有许多早在古代就有了。例如“谤”这个词的今义是“诽谤”,这个意义早在汉代便有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谤”这个词古今都有

古今词义浅析

古今词义浅析 王银风 古代汉语

古今词义浅析 王银风 提要: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把古文中的字词变成了现代的词语。古今词义的差异给我们阅读文言文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方面,古汉语一词多义现象突出,往往本义、引申义、假借义集于一身,难以辨认;另一方面,古今词义有差异和演变,要准确理解也不容易,有的词古今意义迥异,成为阅读障碍,有的词意义抽象灵活,也难于把握。本论文通过《古代汉语》一书中字词来分析古今词义的范围、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和词义的转换来说明古今词义的变化。 关键词:范围感情色彩转换 正文: 首先,有些词在古今词义的范围上有一些变化。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而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在《大龙湫记》中,“乃缘石矼下”中的“乃”字,在这里是“于是”的意思,而“乃”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有很多:①才,“今乃得之”,如今才知道。②是,为,“乃大丈夫也,是大丈夫。③竟,“乃至如此”,竟然这样。④于是,就,“乃还”,就回来了。⑤你,你的,“乃父”,你的父亲。古代汉语中有这么多的意思,但到了现代汉语中偶尔会用到其“于是,就”这一意思,其它的意思几乎不再出现。而这句话中的“缘”字,在这里的意思为“顺着,沿着”,而如今

这个意思我们几乎不用,而是用其它的意思比如“衣服的边饰,机缘,边沿(名词)”。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字的今义词弱化了一些文言词的意义,使得今义词的用途范围变小。虽然二者形式相同,但意义不同。在《庐山草堂记》中“恋恋不能去中的“去”字的意思是“离开”。但在现代汉语中“去”的意思常作为“到某地”,意义正好相反。而“去”字在古汉语中还可指离开或放弃某一职位以及距离(某一空间或某一时间)。 其次,古今词义在演变历史进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中的“谤”是“批评议论”之义,而今天的“谤”却是“恶意中伤”之意,已由中性词转变为贬义词。还有大家熟悉的“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比如在《王子坊》中,“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中的“恨”字,在这里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而在今天多表示仇恨、怀恨。这句话的意思是“不遗憾我不去见石崇,只遗憾石崇不来见我”。在这里我们不能翻译为仇恨,结合文本如果翻译成仇恨的话感情色彩久太过严重,不能符合元琛的性格。又如“怨恨”的“怨”字,古义即“恨”,而今天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如“任劳任怨”;《大龙湫记》中“挽崖端偃木牵连下”一句话意思为攀缘着山崖顶端横卧的树木鱼贯而下。其中,“牵连”的意思为互相拉着,一个接一个的,也就是把“牵”和“连”的意思组合在一起。除此之外,“牵连”的古意还有连接、联系、连累、留连、牵挂等意思。但在现代汉语中“牵连”常常作为一个词出现,意为“连累”。同时,在《王子坊》中,“伎女楼上,坐而摘食”中的“伎”通“妓”。妓:古代指从事歌舞

古今词义范围的变化分类讲析

古今词义范围的变化分类讲析 TAG:古今词义分类讲析 古今词义范围的变化分类讲析 1、词义范围的缩小 其特点是词的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 “宫”在古代是房屋的统称。如《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父母闻之,清宫除道。”“清宫”即打扫房屋。后来“宫”专指宫殿,词义范围缩小了。 又如“丈人”在古代是对老者的尊称。《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现代“丈人”专指妻子的父亲,即岳父。词义范围缩小了。 2、词义范围的扩大。 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说文》:“焚,烧田也。”本义是放火烧山林进行围猎。《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象有齿以焚其身。”意思是大象因为有价值昂贵的象牙,因而导致自身遭受围猎。又如《孟子·许行》:“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后来“焚”的意义范围扩大,泛指一切焚烧。就是一例。 词义扩大的现象在汉语词义的发展变化中十分普遍。古汉语许多词的意义在发展中由特指变为泛指,由专名变为通名,都属于这类情形。 “響”——古代的意思是回声,后来的意思泛指一切声音。 “色”——古代的意思是脸色,后来的意思指颜色、色彩。 “江”——古代为长江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 “河”——古代为黄河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等等。 3、词义范围的转移 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两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兵”本来指兵器,如《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后来指拿兵器的人即士兵,再由士兵的意义引申为军队、战争。词义发生了转换。 “走”本来指跑,如《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后来指步行,行走。词义发生了转换。 “狱”本来指案件,如《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后来指监狱。词义发生了转换。

古今异义之词义的扩大与缩小

古今异义之词义的扩大与缩小 姓名:高月 学号:64 专业:汉语言文学2班 [摘要]:在我们的文字系统中,词汇变化最快,因为词汇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对社会的发展变化也最为灵敏,因而大量新词应运而生,比如我们常用的“给力”“秒杀”等等。与此同时,随着生产的发展与语境的变化,词义所涵盖的范围也有或大或小的变化。本文主要分析的是古今异义中的词义的扩大与缩小部分。 [关键词]:古今异义新词词义的扩大与缩小语境 [正文]: 民谚常说:“言为心之声,衣为身之表”,在社会的发展演变之中,语言也随之变化。有些基本词汇由于其稳固性和继承性,并未有什么变动,如鱼,笑,犬吠等。有些词汇的意义则会随着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和认识的深化而随之转移、消亡或变化。所谓古今异义,即文言词语或短语的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尽相同的词。 形成“古今异义”的原因并不来源于词本身,而是源于各种不同的社会发展状况及其相对应的语境。如《石壕吏》中的“老翁逾墙走”,根据杜甫所见识到的征兵之残酷,竟是在夜间捕人,导致一老翁翻墙而逃。其中的“走”,就要理解为“逃跑”的意思。 对于古今异义的分类,大致有那么几种:词义扩大,词以缩小,词义转移,

感情色彩变化,词义强化,词义弱化等。举一个常见的例子,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提到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其中“妻子”一词随着时代的变迁,其词义所适用的范围也从原本的“妻子和儿女”缩小为“妻子”。 从上一个例子中,很简单就可以推断出“词义缩小"的概念,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范围大,而在汉代汉语中意义范围变小了。又如出自《周易.系辞》中的“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在古时香气或是秽气都称之为臭,而不同于我们现在对于它的第一印象,即“臭豆腐”之中的臭,也就是难闻的味道。再如,“让”,古代既可以表示谦让退让之义,又有责备的含义。《庄子.逍遥游》中,“尧让天下于许由”,此处即可理解成退位让贤;“二世使人让章邯”中,很明显就要理解成责备、谴责的意思了。至于今义,则是多取不争、谦让之义。 相对而言,何为“词义扩大”也就不言而喻了。如《荀子.富国》中“故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这个“菜”字的古义仅有蔬菜之义,而到现如今我们的饭桌上,则是涵盖了主食以外的食品,荤素全有,也就是包含肉、蛋、奶以及熟食在内。又如,“亲戚”的古义为父母兄弟等亲属,通指家里的亲人,“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正是如此。今义则是泛指旁系亲属,比如叔叔,舅舅之类的。再如,《吕氏春秋.分职》一文曾写道:“叶公入,乃发太府之货予众,出高库之兵以赋民”,“库”在当时特指的是收藏兵甲战车的地方,而今则是成为一个更大众化意义的词汇,比如货物仓库,图书的库藏等等。 由于古时多使用单音节,而现今人们更习惯于双音节词语,这其实也是词汇形成古今异义不得不说的原因之一。先看《夸父逐日》一例,“欲得饮,饮于河、渭”,此处的“河、渭”,特指黄河与渭水;再看另外一例中,“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腾文公下》)中,“河”依旧是黄河,“江”则特指长

汉语词义的演变

第十三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论文类别:小学语文 词义的古今演变 张志奎电话 重庆市巫山县南峰小学 摘要: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的符号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词汇的演变是语言发展变化中的一个主要方面。词汇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其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反映也最灵敏。本文重点从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等三方面讨论词义演变的方式。并从社会因素、历史因素、语言学方面因素分析引起词义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另外还对汉语词义演变的规律谈一点不成熟的个人的看法,希望能引起学者们研究的兴趣,壮大汉语研究的队伍。同时通过对词义演变的原因和方式的分析,加深自己对词语本质及词义演变历史的理解,提高运用汉语的能力。 关键词:词义、演变、原因、方式、规律 词义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词的意义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词义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语言是发展的,尤其是词汇,它的发展演变更为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发展,绝大多数词的意义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引起词义变化的因素很复杂,现实现象的变化、人们对现实现象认识的发展、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都可以引起词义的发展。而且词义演变的形式也很多,根据演变的结果大致可以归纳为意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 一、词义演变的形式 1、扩大。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词义从古义过度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词义的扩大。还有义项的增多也应该看作词义的扩大,有些学者对此持不同意见,但我认为这样能将问题简单化,有利于研究。 (1)发生在较早时候的词义扩大

古今词义范围的变化分类讲析_1

古今词义范围的变化分类讲析 导读:TAG:古今词义分类讲析古今词义范围的变化分类讲析 1、词义范围的缩小 其特点是词的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 “宫”在古代是房屋的统称。如《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父母闻之,清宫除道。”“清宫”即打扫房屋。后来“宫”专指宫殿,词义范围缩小了。 又如“丈人”在古代是对老者的尊称。《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现代“丈人”专指妻子的父亲,即岳父。词义范围缩小了。 2、词义范围的扩大。 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说文》:“焚,烧田也。”本义是放火烧山林进行围猎(“田”的意思是田猎,后来写作“畋”)。《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象有齿以焚其身。”意思是大象因为有价值昂贵的象牙,因而导致自身遭受围猎。又如《孟子·许行》:“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后来“焚”的意义范围扩大,泛指一切焚烧。就是一例。 词义扩大的现象在汉语词义的发展变化中十分普遍。古汉语许多词的意义在发展中由特指变为泛指,由专名变为通名,都属于这类情形。 “響”——古代的意思是回声,后来的意思泛指一切声音。 “色”——古代的意思是脸色,后来的意思指颜色、色彩。

“江”——古代为长江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 “河”——古代为黄河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等等。 3、词义范围的转移 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两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相似或接近等)。 “兵”本来指兵器,如《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后来指拿兵器的人即士兵,再由士兵的意义引申为军队、战争。词义发生了转换。 “走”本来指跑,如《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后来指步行,行走。词义发生了转换。 “狱”本来指案件,如《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后来指监狱。词义发生了转换。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古今词义的异同

第三节古今词义的异同 —、概说 上一节,我们分析了古今汉语词汇的差异,从中可见古今汉语的词汇既有继承,又有发展。那么,古今汉语的词义呢?是否也有这种变化呢?我们先从几个大家熟知的成语入手,来进行一番考察: 痛哭流涕不速之客求全责备 上述这些成语中加“一”的词,如按照现代常用义理解均会误解。它们不是“鼻涕,” “快”,“责备”。在古文中是常用词。如: (1)《诗?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闻一多云:为,成也。寤寐无为,言不能成寐也。],涕泗滂沱。【毛传:自目曰涕,自鼻曰泗】 (2)《周易?需?上六》:“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又:《荀子?乐论》:“主人来速宾及介,而众宾皆从之。” (3)《孟子?梁惠王下》:“兵刃即接,弃甲曳兵而走。” 又:《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4)《左传?桓13》:“宋多责赂于郑。” (5)《诗?周颂?执竞》:“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尔雅:明察貌] (6)《左?成公二年》:“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戳,君之惠也。” 又:“摆甲执兵,固即死也。 以上说明,古代习以为常的词的用法,如今却只保存在成语中了,甚至连成语也不能理解,于是想办法加以改造:如:斤斤计较-------------- 两两计较。走马观 花跑马观花。何以要改呢?主要就是因为这些词的古义鲜为人知,不改就不能满足交际的需要,这也是词义变化的反映。如果单纯是改而从今,还无可厚非,怕的是不知为非。如: (1)《吕氏春秋?先识览?去宥》:(齐人)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有人理解为“粥”。 (2)《左传》:“虽及胡耈,荻则取之。”有人译为“俘获了就捉住他。 (3)罄竹难书一一80届高考生释为“竹山难读书”。 语出《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其误有三不明:a.罄,器中空也,从缶,殸声。(难词) b.竹(古代书制) c.书,古今义异。(写) 有人读《战国策》:“认为赵太后有作风问题。“丈去亦爱怜其少子乎?” 这都是因为缺少词义发展的观点而以今律古。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就对许多词的古今义作了说明:例如: 玺:《说文》王者之印也。段注:“盖古者尊卑通称,至秦汉而后为至尊之称。 堂:《说文》:“殿”也。段注:许以殿释堂者,以今释古也。古曰堂,汉以 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汉上下皆称殿,至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当然,现在方言有“堂屋” 。存古义)。 删:剟(duo)也。徐错系传:“古以简牘,故曰孔子删《诗》,《书》,言有所取

古今词义演变的具体体现及例证分析

古今词义演变的具体体现及例证分析 词义的时代性以及人们对词义的引申,引起了古今词义的演变。词义的时代性,使得人们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对同一词的词义解释发生变化。人们对词义的引申则造成了一词多义的现象,使得词的义项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总体而言,词义的演变,则应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从某个词某些义项的古今增减来看,二则是从某个词中某一个义项的古今变化来看。 首先,从某个词某些义项的古今增减来看,主要存在两种情况:古存今废和古无今有。第一,某个词某些义项的古存今废。例如“池”:《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上句中的“池”指护城河,是词的引申义;而在现代汉语中“池”一般不再表示“护城河”义,只在成语“金城汤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中尚保存此义,其他情况下基本不用了,这就是词的某些义项的古存今废。第二,某个词某些义项的古无今有。同以“池”为例,现代汉语中“池”有“旁边高中间平整”义,如“舞池”,而此义是古代汉语中“池”所不具有的。 再者,从某个词某一义项的古今变化来看,主要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和词义易色四种类型,此外还包括词义程度的轻重和词义有所侧重两种情况。以下为具体举例说明: ⑴词义扩大:指词义有具体变抽象,从而使得词义所指的范围 扩大。例如:“睡”,本义为“坐着打瞌睡”。《说文》:“睡, 坐寐也。”中古以后引申为“睡觉”义。如白居易《长恨歌》:

“云鬓半偏新睡觉。”诗中的“睡”是“睡觉”,“觉”是“睡醒”。这样,无论是“坐着打瞌睡”还是在床上“睡觉”都可以叫“睡”了。“睡”由“坐着打瞌睡”义发展为“睡觉”义,内涵缩小而所指范围扩大了。 ⑵词义缩小:一个词的某一义项内涵较小而外延较大,后来随 着词义的发展变化,该词义增加了内涵而缩小了外延,于是词义所指的范围缩小了。例如:“宫”,本义是“房屋,住宅”。 《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秦以后只有帝王宗室的居所能称之为宫。如《尔雅音义》:“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称宫焉。”“宫”有“房屋”发展为“宫殿”,内涵增加而所指范围缩小了。 ⑶词义转移:原来表示一种客体的词用来表示另一种客体,这 种转移一般通过比喻和借代实现。例如:“头”,本义指人头。 因头在人上部之尽处,故凡尽头处皆可称头,如:船头、矛头、箭头等。“头”由单指人头发展为凡尽头之处皆可称头,词义发生了转移。 ⑷词义易色: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的变化,使得词 义中的某一义项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主要包含有:由贬义词发展为褒义词、由褒义词发展为贬义词、由中性词发展为贬义词、由中性词发展为褒义词、由贬义词发展为中性词。 此处以由贬义词发展为褒义词举例分析,例如:“小姐”,古时为对青楼女子的贱称——“此建康娼女杨小姐,此妓女称

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分析

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分析 导读:TAG:古今词义异同情况分析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分析 汉语的词义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今天阅读古书的一个难点,是词义差异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知识。 古今汉语词义对应的情况大致如下: (一)古今词义基本未变 古今汉语在词义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汉语的基本词汇,如自然现象的名称、亲属的称谓、肢体的名称等,从古到今意义都相同。 如“天”、“地”、“日”、“月”、“星”、“风”、“雨”、“雪”、“冰”、“水”、“火”、“父”、“母”、“兄”、“弟”、“心”、“耳”、“手”、“口”等均是古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还有一些词虽然不属于基本词汇,但是古今意义也没有发生变化。 《说文》:“钓,钩鱼也。”即用鱼钩钓鱼。又:“秕,不成粟也。”意思是秕谷是没有长好的粮食作物。古今没有什么变化。又如“蟋蟀”“芍药”都是古书里早就有的词,现在它们还是这个意思。都反映了古今词义有继承性的一面。 (二)古今词义基本不同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旧词的死亡

有一类词随着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 如:《韩非子·五蠹》:“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遗以水。”“膢”是古代楚地在二月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之中祭祀形式消亡,语言中“膢”这个词也就不用了。 还有的词,由于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 如《报任安书》:“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句中的“倡优”指表演歌舞的和表演杂技的艺人。现在一般叫做“演员”,旧词“倡优”也就不用了。 2、古今同字异词 有一些本来是不同的词,古代和现代用相同的字记录,因而该字的古义和今义迥然不同。 如《逍遥遊》:“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抢”(qiāng)是触碰的意思,与今天的表抢劫义的“抢”(qiǎng)完全不同。就是一例。 (三)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怜”古今都有可怜的意思,但是古代还有“爱”的意思。如:《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 TAG:古今词义异同情况分析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又如:“售”古今都有卖东西的意思,但是“售”在古代强调的是卖的结果,即把东西卖出去,卖掉。《晏子春秋》:“而酒酸不售。”意思是直到酒味变酸了也卖不掉。而今天“售”指卖的行为。 又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