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册教案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教学目标

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实验的探究

教学过程

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某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质脂肪在人体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吃的食盐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

阅读学生分析推测

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

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

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

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则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构的发现

克隆多利绵羊高能燃料可以推进火箭半导体硅晶片可用以造计算机芯片石英砂可造光导纤维高强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纳米材料等交流化学科学的发展列举生活中的例子

练习与实践P9 1 2 3

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

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知道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和制备的初步概念

2能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认识化学变化的特征初步了解仪器的使用

3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参与交流与讨论观点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重点与难点

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概念的形成

教与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讨论化学研究的对象

提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为什么会生锈焰火为什么如此艳丽石灰岩洞是怎样形成的等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活动探究蜡烛的燃烧过程

介绍观察的内容物质原来的颜色状态变化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如

物质的状态与颜色的变化发光发热形成烟或雾和放出气体变化后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等

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火焰边的蜡烛熔化蜡烛燃烧放出热量蜡烛燃烧变少了吹熄蜡烛后有一缕白烟

引导学生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变化熔化-气化-燃烧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矿石粉碎酒精挥发海水晒盐食物腐败碘升华火药爆炸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时往往伴随的现象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但不能根据这些判断某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气味等这些性质是物理性质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

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活动探究萄葡糖砂糖面粉的加热

总结不同的物质中含有相同的成分--元素

不同的物质结构不同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微粒

构成

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学生讨论生产生活实际中产品的使用了解物质的用途以及制备的重要作用交流自己的看法

化学史的教学了解化学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发明发现成果

交流与讨论化学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三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学习化学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利用化学实验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科学研究是学习化学的最重要方法为

了简便地描述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规律还要使用化学符号

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

二学习化学需要进行科学研究

三学习化学需要使用化学符号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第一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组成

2了解什么是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能进行区别

3了解排水集气法的基本原理

4简单了解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以及空气的污染和污染防治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判断空气的组成

2能区别简单的混合物和纯净物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初步了解简单仪器的使用学会简单的实验操作

3了解氮气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4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及预防大气污染

过程与方法

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的愉悦学会观察思考分析联想敢于发表自己观点善于交流与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培养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空气的成分纯净物混合物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式科学探究实验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1你对空气了解多少

2你能证明空气的存在吗

3你能捕捉到空气吗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积极发言的习惯

一探究空气的成分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 %氦氖氩等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是混合物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叫纯净物

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

讲解我们已经知道空气是一种有多种成分的气体且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不相同的

1观察红磷燃烧现象

2观察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学会归纳小结整理知识

引出混合物和纯净物概念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讲述空气成分的发现史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学生实验捕捉空气的实验

提问怎样把一只集气瓶中的空气捕捉到另一只集气瓶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氮气和稀有气体

讲解氮气的性质和用途使学生对空气中主要成分氮气用途有所

了解

植物吸收氮的原理引导学生阅读并讲解讲述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和它在生产和科研中的用途

设计意图

拓展学生知识面形象直观地了解稀有气体

三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

提问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被污染后空气会造成哪些危害

3怎样防止空气被污染

设计意图

联系实际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空气质量的监测和日报

了解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首要污染物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环保意识

小结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

教学目的

知识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红磷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他们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重点难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仪器集气瓶5个装有氧气燃烧匙酒精灯等

药品木炭硫粉红磷红铁丝蜡烛石灰水氧气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最多的是其次是还有和我们是怎样用实验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呢

回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红磷的燃烧实验

问题引入

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空气中存在着氧气比如小白鼠的缺氧实验而不是用肉眼去看

氧气是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回答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确认目标这节课来学习氧气的性质要求记住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一认识氧气的性质

问题讨论描述氧气物理性质想一想氧气有味吗氧气溶于水吗

回答无色气体无味可溶不溶两种答案均可能出现

提问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

回答靠腮呼吸氧气来自水中

结论分析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氧气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

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不易溶于水

3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

4液态沸点183°C固态均为淡蓝色

问题讨论

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

阅读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1将木炭加热至红放入集气瓶中剧烈燃烧发白光

2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

回答二氧化碳

结论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请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阅读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这瓶氧气与前几瓶有何不同瓶底铺少量的沙子或少量水也可以思考为什么将铁丝加热至红伸入集气瓶中

描述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提问为何集气瓶底要放少量的沙子或水生成黑色固体的温度很高掉到集气瓶底会怎样

讨论会引起集气瓶炸裂

回答防止集气瓶炸裂

结论此黑色固体的名称是四氧化三铁而不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铁缓慢氧化生成的红色的氧化铁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请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阅读实验硫在氧气中燃烧

1将硫粉放在燃烧匙中加热至燃烧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

2将燃着的硫粉伸入集气瓶中现象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提问这种带刺激性气味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空气会造成严重污染烟花爆竹中的火药是由木炭硫磺等物质组成的为什么在市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回答防止硫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结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阅读实验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1将小半截蜡烛放在燃烧匙中在酒精灯中点燃

2把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现象剧烈燃烧蜡烛很快就燃烧完了集气瓶内壁有小水珠

3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现象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集气瓶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了什么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

回答有水珠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

结论蜡烛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问题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知物质在较纯的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得由此可见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

思考并回答更剧烈活泼

阅读实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观察现象木条燃烧起来了

提问为什么残存火星的木条会再次燃烧起来

思考并回答因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它可助燃支持燃烧

问题讨论如何证明一集气瓶中装的是氧气

回答将带火星的木条抻入气体中若木条燃烧复燃则证明此气体

为氧气

结论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可以支持燃烧助燃

讲述我们说一种物质的性质决定了他的用途那么氧气有哪些用途

二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

2支持燃烧助燃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木炭硫铁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三氧气的获得

教学目的

知识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分解反应及其化合反应的区别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

教学用具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

仪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

夹药匙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问题引入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问题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

答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工业制取氧气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

教学意图

通过复习空气的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离空气制氧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问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阅读实验分别用酒精灯同时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片刻后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现象

小结用酒精灯加热氯酸钾至较高温度时产生氧气加热二氧化锰不产生氧气

观察记录氯酸钾是白色固体二氧化锰是黑色粉末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后产生少量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同时加热的二氧化锰不产生气体带火星木条没有变化

教学意图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阅读实验将试管内的二氧化锰迅速倒入热的氯酸钾中把带火星木条伸到管口内观察现象

观察记录热的氯酸钾中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带火星木条复燃

教学意图

学会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对比

阅读实验待试管内不再产生气体时再加入少量氯酸钾并加热把带火星木条伸入管口内观察

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有无变化

观察记录试管内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带火星木条复燃

答二氧化锰可以加快氯酸钾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发生变化

教学意图

通过认真分析实验的发生发展和条件找出规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1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氯酸钾氯化钾氧气催化剂2加热高锰酸钾

教学意图

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文字表达式知道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起催化作用

问题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选用哪些仪器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选用哪些仪器

2.收集方法1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2向上排空气法氧气比空气略重或密度比空气略大

答实验室制氧气需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酒精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选用的仪器有水槽集气瓶玻璃片

教学意图

从氧气的物理性质思考认识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制法的关系

问题给试管中固体加热应如何操作为什么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应如何操作为什么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操作

答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后炸裂试管

2试管夹应夹持试管中上部

3导管伸入试管内要短

4先均匀加热再将火焰固定在约品处加热

用排水法收集完毕时应先从水中取出导管再停止加热防止水倒吸后炸裂试管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应伸入到接近瓶底教学意图

培养正确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实验操作的关系

问题用排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验满如何检验氧气

3.操作要求 4.验满方法 5.检验方法

答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口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中检验记录并加深理解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理解

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

学习目标

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会鉴别二氧化碳2学会通过观察实验从中归纳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

3使学生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4了解二氧化碳的循环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两种反应的理解和区别

教学用具烧杯试管导管酒精灯集气瓶等

教学过程

一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

教师活动讲解二氧化碳的循环图讲述温室效应

学生活动说说你已经知道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的途径

二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

实验将二氧化碳倒入平衡杆上的右边袋子中观察是否还保持平衡

现象不平衡右边向下倾斜

说明右边比左边重

结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2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

二氧化碳有三态变化二氧化碳灭火器中装的是液态二氧化碳人工降雨和制造舞台人造云雾的是固态二氧化碳固态二氧化碳就是人们常说的干冰雪花状的二氧化碳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

3 实验利用一瓶汽水讲解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

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

探究活动向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灌适量的水盖紧瓶盖后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塑料瓶瘪了

说明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了

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2演示实验

现象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加热后红色又变成紫色

提示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

说明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中时生成了酸性物质碳酸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反应式

二氧化碳水碳酸

CO2 H2O H2CO3

碳酸二氧化碳水

H2CO3 CO2 H2O

3学生实验

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变浑浊

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式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

Ca OH 2 CO2 CaCO3 H2O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2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一般可燃物的燃烧

3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判断下列反应是化合反应还是分解反应

镁氧气氧化镁木炭氧气二氧化碳

三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

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对人体会产生有害的影响所以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应注意通风换气在进入一些可能会含有二氧化碳气体的地方之前应该检验那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看是否会威胁到人的健康

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对人体的影响 1 感到气闷头晕心悸4~5 感到气闷头痛眩晕 6 使人神志不清呼吸停止以致死亡

第四节自然界中的水

学习目标

认识水的组成能从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两种变化过程分析水的组成

知道天然水自来水饮用水矿泉水和蒸馏水的区别

认识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养成节约用水自觉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的习惯和意识

了解水污染的因素和水净化的基本方法

知道过滤操作的目的学习过滤的基本装置和操作方法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一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六-九章

第六章溶解现象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溶液的概念、特点。 会辨认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熔化的不同。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 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结论: 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新名词: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教学过程: 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 新课讲授:阅读P153活动与探究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泥土:变浑浊悬浮固体不颗粒(分层) 植物油:牛奶状浑浊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分层) 食盐:透明液体(稳定) 酒精:透明液体(稳定) 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 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各章节知识点(必备)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 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

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沪教版)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熔化、水的三态变化、灯泡发光等。2.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燃烧、钢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它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导热性、延展性等。如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降温后能变成固态的干冰。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腐蚀性等。 5.吸烟有害健康:吸烟的主要有毒物质焦油(含有多种致癌物质,苯并芘等)、烟碱(尼古丁Nicotine,成瘾性)、一氧化碳(心血管衰竭) 6.化肥的合理施用及存放 实验:碳酸氢铵的受热分解(应该放在避光阴暗处,密封保存) 现象:固体变少,有刺激性气味,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在试管口有液体NH4HCO3△ NH3↑ + H2O + CO2 ↑ 7.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在自然资源方面的应用) (1)合理利用的保护水资源的问题(污水净化,海水淡化) (2)钢铁的合理使用(增强性能,延长寿命) 实验:在盐水中的铁生锈实验;现象:铁丝表面出现了红色物质,红色水柱上升 (3)白色污染问题(可降解塑料) (4)全球变暖问题(温室效应,植树造林,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5)臭氧层空洞(氟里昂) (6)酸雨(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的排放,使用清洁能源) 实验:含硫火柴的燃烧 现象:有刺激性气味,并且一段时间后,红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用木条做对比试验,高锰酸钾溶液没有变化 “铜绿”[Cu2(OH)2CO3]是一种绿色粉末状的固体,它能与盐酸作用,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Cu2(OH)2CO3 + 4HCl == 2CuCl2 + CO2↑+ 3H2O]。“铜绿”受热后能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Cu2(OH)2CO3==2CuO + CO2↑+ H2O]。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导学案(全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全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导学案(全册)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和使命感。体验化学的科学美。 (2)初步认识化学对人们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意义。 (3)、初步认识化学对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 识。 (4)初步了解化学对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知道化学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方面所 作出的重要贡献。 (5)初步体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与比较,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养成善于思考,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学习重点: 1、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学习难点: 1、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预习导航: 1、化学是造福人类的科学,在古代我国()的制造,()的冶炼与应用,()的发明,()的烧制都是举世文明的。 2、近代以来,化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对促进社会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如为工业的发

展提供了更多的( )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了()。 3、当前人类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的发展。 4、你能说出那些自然资源。 五、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几个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展示化学学科的神奇与魅力。从而带领学生从此刻起真正进入化学的学科殿堂, 展现化学的独有魅力。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学习任务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你所知道的化学方面的科学成就 有哪些?你所知道的当今世界面临的与化学相关或依赖化学 科学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2、讨论结束有小组共同展示讨论结果 3、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完成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介绍简单的 实验知识。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通过实 验探究,你认为碳酸氢铵逐渐减少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应该 如何保存它? 4、有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5、学生一个人为单位积极思考并说出自己知道的化学对于认识 周围物质世界的作用,然后再组内进行交流 学习任务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播放录像:播放有关水、钢铁、白色污染、化工生产、环境污 染的影片剪辑。老师小结强调水、环保的相关知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水污 染?如何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2、由指定小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3、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代表演示铁丝生锈、高锰酸钾褪色的 实验。 4、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得出你所知道的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人类 遇到的问题还有哪些?请你提出解决思路。 学习任务三: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已有知识,说出自己知道的化学与新科技的 知识。 2、动手探究:分组探究不同玻璃材料的性能差异。 材料性能特点 (三)系统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备注 学生刚接触化学,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讨论让学生初步学会合作,并且在他人展示过程中学会倾听 这是第一个实验,要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此过程中体现集思广益 让学生亲自动手,体会实验的乐趣

沪科版九年级化学试题集全册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联系实际生活,体会化学科学对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推动作用,同时培养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2、了解化学将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材料开发等重大问题)作出的最大贡献。 3、认识学习和研究化学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 2、树立化学对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推动作用。 三、新知识导学: 1、社会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化学: (1)举出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 ;。 (2)近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 (3)当前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有赖于化学的发展来解决。例 如:、、、。 2、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观察与思考] 问题:仓库中碳酸氢铵减少的原因? [演示实验]:ⅰ仪器名称: ⅱ实验现象:a、 b、 文字表达式: 小结:保存碳酸氢铵的方法: 3、交流与讨论: ( 1 ) 世界卫生组织为什么向全世界推广使用中国的铁锅? ( 2 )吸烟有何危害? 4、经典例题解析: 吸烟有害健康,在公共场所吸烟会使周围的人被动地吸“二手烟”。“二手烟”中含有一种能与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该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一氧化碳 解析:根据生活常识知道氧气、二氧化碳、氮气都是空气中含量较大的气体,不应有毒。燃烧烟草产生多种有害物质,其中一氧化碳有剧毒,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很

好地与氧结合,使人缺氧中毒。故选:C 四、基础训练: 1、中华民族造就了许多古代文明,这些古代文明成果与化学有关的是() ①青铜器的制造②铁的冶炼③火药的发明④瓷器的烧制⑤造纸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2、世界卫生组织经过严密的科学分析,认为我国的铁锅是最理想的炊具,并向全世界大 力推广。其主要原因是() A、铁锅价格便宜 B、铁易导电 C、可以减少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D、保温性能好 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吸带过滤嘴的香烟,对人体无害B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C 凡是“绿色食品”均不含化学物质D化学给人类带来的只有益处没有坏处 4、“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杜绝污染,下列对农作物收割后留下的秸秆的处 理方法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 A 就地焚烧B发酵后作农家肥 C 加工成精饲料D制造沼气 5、面对当前全球性的人口爆炸、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化学科 学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是开发、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下列一些构想,你认为经研究不可能实现的是( ) A彻底治理城市污水B变废旧塑料为新材料 C将水变成燃料酒精D合成根治艾滋病的新药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是粮食增产的主要方法B汽车排放的尾气不会污染空气 C禁止使用塑料制品可以防止白色污染D抽烟既损害自己健康,又损害他人健康7、根据课本“加热碳酸氢铵固体”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碳酸氢铵的颜色是色,状态是态;从试剂瓶中取用碳酸氢铵所用的仪器是,描述加热中所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 (2)某农户将碳酸氢铵放在太阳下晾晒后,发现碳酸氢铵变少了,你能解释碳酸氢铵变少的原因吗?你的解释是 如果请你指导农户使用碳酸氢铵,你将提出哪些建议?你的建议是: 8、当前我国所面临的挑战有健康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等,化学家们希 望从化学角度,通过化学方法解决问题,为我国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化学研究的课题很多,其中有:①高效化肥的合成;②新型药品的开发;③在低消耗情况下分解水而得到氢气作为燃料;④寻找快速降解塑料、橡胶等化工产品再利用的途径;⑤研制人造血管;⑥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⑦研制开发新能源;⑧研制高效无磷洗衣粉。把有助于下述问题解决的课题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健康问题;(2)环境问题;(3)能源问题;(4)粮食问题。

(完整word版)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课题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学情分析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多为基础,中考考察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教学目标考点分析熟练掌握相关化学式、反应方程式的应用;理解氧气、二氧化碳、金属矿物性质; 了解化学变化实质,熟练掌握化学语言 教学重点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金属非金属性质等 教学方法面授法、归纳总结法 学习内容与过程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质仅是形状、状态改变)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密度、熔沸点、硬度、气味、导电性等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毒性等 【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描述性质用词:能、是、有、可以、会等。性质决定物质能否发生某种变化。 变化是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件,体现了物质有何性质】 下列各组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铁丝生锈,轮胎爆炸 B.灯泡发光,食物腐烂 C.烧制陶瓷,红磷燃烧 D.玻璃碎裂,工业制氧气 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木炭的可燃性 B.汽油的挥发性 C.氧气的氧化性 D.碳酸氢铵的不稳定性

2.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按右图组装仪器,关闭止水夹,通电使红磷燃烧。 (1)燃烧的现象是 ; (2)红磷不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 ; 若反应后立即松开止水夹,对测定结果 (3)化学方程式 (4)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 ,氮气约占 第二章 身边的化学 1. 电解水 2H2O ==== 2H2↑ + O2 ↑ (负氢正氧二比一) 活性炭:吸附作用 明矾:沉降作用 过滤:固液分离 用肥皂水区分软、硬水; 煮沸、蒸馏可降低水的硬度 2. O2物理性质:密度比 , 溶于水 O2化学性质:很活泼,有 性,物质与氧气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C + O2 === CO2 2H2 + O2 === 2H2O S + O2 === SO2(刺激性气味、有毒气体,大气污染物) 2Mg + O2 === 2MgO (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3Fe + 2O2 === Fe3O4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4Al + 3O2 === 2Al2O3 2Cu + O2 === 2CuO (黑色固体) 3.CO2物理性质: 密度 , 溶于水,固态CO2俗称 CO2化学性质: H2O + CO2 === H2CO3 (CO2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a(OH)2 + CO2 === CaCO3 ↓+ H2O (用石灰水检验CO2) 点燃 通电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加热

初三化学教案: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案集

初三化学教案: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案集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教学目标: 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实验的探究。 教学过程: 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某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质、脂肪在人体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吃的食盐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 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 阅读:学生分析推测。 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 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 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 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那么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 点归纳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1、碳酸氢铵(化学式NH 4HCO 3 )受热易分解,要密封保存在阴凉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分 ①物理变化:_____________,如同一种物质的三态变化;挥发;蒸馏; 灯泡发光;活性炭、木炭的吸附作用;导电、导热等 ②化学变化:__________________,如一切燃烧;光合作用、动植物的呼 吸作用;金属生锈(氧化);食物腐败、酒醋的酿造、农家肥 的腐熟;腐蚀;中毒等 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只能帮助我们判断某一已知的化学变化是否发生了,而不能作为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 变化的依据。 ④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发生化学 变化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分 ①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 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延展性、挥 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 ②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 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 性、酸性、碱性等。 4、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Ⅰ、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若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 时,必须集气瓶先装少量的碱液,用来吸收生成的CO 2、SO 2 )②冷却后,打开 止水夹,进入集气瓶的水约占集气瓶体积的1/5。 Ⅱ、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药品用量不足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Ⅲ、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还可得出有关氮气的性质:①无色 ②氮气难溶于水③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5、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物质的种类是一种还是多种 6、铜绿:碱式碳酸铜〔Cu 2(OH) 2 CO 3 〕绿色粉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碱式碳酸铜能与稀盐酸反应: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7、CO 2 能使__________________变浑浊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教案 沪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教案沪教版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溶液的一些性质 2.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了解溶液的特征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导电的原因 情感目标: 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学习重点及难点: 学习重点: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溶液的性质 学习难点:从微观上来认识溶解、乳化、溶解热效应以及溶液的导电性 探究活动: 1.几种物质在水中分散情况,探究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共同点及其区别2.物质溶解至水中的温度变化情况 3.通过溶液的形成,探究导电性的原因 知识预备: 知识整理: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a.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b.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c.乳浊液:物质以液体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a.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一样。 b.稳定性:是指在温度等外部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无论放置多久,溶液也不会出现分层或沉淀现象 P.S.注意:根据分子运动理论,溶液中的分子、离子等微粒是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3.物质溶解的现象 (1)颜色:有些物质溶解后,会使溶液呈现一定的颜色 如:CuSO4溶液是蓝色的,FeCl3溶液是黄色的,FeSO4溶液是浅绿色的,KMnO4溶液是紫红色的,NaCl溶液等则呈无色。 (2)温度改变(溶解的热效应):溶解的过程可能会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解释: (1)固体溶解的过程,实质就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构成固体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脱离了固体,一部分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而扩散到液体中。而溶液大部分的颜色,就是因为其水合离子的颜色。 (2)在溶解的过程中,实质存在两个过程: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另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的过程,该过程要放出热量,因此,溶解过程中吸热还是放热,关键就是看这两方面能量的比较了,如:NaOH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小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放热; NaCl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形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差别不大,温度不变; NH4NO3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大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吸热。 4.乳化现象及乳化剂 (1)乳化现象:原本油与水互不相溶,加入一定试剂,使油的小液滴均匀的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 (2)乳化剂: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的乳浊液的物质。 (3)乳化剂的结构特点:具有亲水基和亲油基,既能溶解于水中,又能溶解于油中 (4)乳化剂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应用于洗涤剂,除此之外还有用于印染、污水处理等。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实验:水、蔗糖和食盐水溶液的凝固点测定 如课本P157所示实验装置,首先测得烧杯中冰水与食盐的混合物温度为-6℃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汇总

一.物质性质及变化 物理性质:色,味,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化学性质:可燃性,助燃性,热稳定性,毒性,腐蚀性,氧化性 物理变化:挥发,溶解,升华,凝华,液化,汽化,气球爆炸,电灯发光 化学变化:燃烧,燃烧引起的爆炸,变质,生锈,呼吸,酿酒,煮饭,光合作用 能量转化(光合作用,太阳能-化学能电池放电使用,化学能-电能电池充电,电能-化学能燃烧,化学能-热能和光能) 二.仪器使用 (2012XX)下列滴管使用或放置图示正确的是(C)下列操作正确的是(C )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B )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D ) 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大量液体—倾倒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缓慢倒液体,倒完立即盖紧瓶塞, 把瓶子放回原处。) ②少量液体—滴加法(滴管:垂直悬空三不要) ③一定量液体—量筒量取,接近刻度时该滴管滴加(俯视读数:V读>V实仰视读数:V读<V实) 物质的加热: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间接加热(垫上石棉网)的仪器:烧杯、烧瓶。 加热液体时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液体,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加热固体时管口略向下倾斜 托盘天平的使用 (1)称量X围:精确称至0.1g(只用于粗略称量)。 (2)操作:①称量前应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检查天平是否平衡。②称量时,左物右码,砝码用镊子夹,放砝码先大后小再游码。③称量后,复位,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度处。 注意:(1)称干燥固体药品——两盘各放一X等质量的纸。 (2)称易潮解和有腐蚀性的药品——放在小烧杯等玻璃器皿中。 一.空气成分的探究 1.化学家-拉瓦锡 2.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结论,误差分析)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1/5,剩余气体不可燃不助燃,也不溶于水, 进入水的体积小于1/5的原因有:装置气密性不好,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因为木炭燃烧产生气体,瓶内压强变化不明显。 4.氮气,稀有气体性质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作灯泡填充气,粮食瓜果保护气

沪教版下学期初三化学教学计划

沪教版下学期初三化学教学计划 一、学期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⑴、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 ⑵、知道酸、碱、盐、氧化物等化合物; ⑶、学习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简单知识; ⑷、认识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 〈二〉技能目标 1、自主能力:能联系旧知识自主学习新课,能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 2、综合能力: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联系各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 3、拓展能力:由所学知识拓展到相关学科和生活生产实际; 4、创新能力:改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进行小发明和小制作等科学探究,实施快乐学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会预习、复习、练习的方法; 2、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勤学、好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3、根据课程标准的能力要求来辅导学生,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了解有关知识的来源和推理过程以及生活中有关的化学知识。初步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了解溶液、酸、碱、盐等物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习科学家们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2、培养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敢于面对错误的意志品质。 3、通过学习力争让全部学生顺利毕业,成为合格的初中毕业生。 4、提高学生各种能力,主要包括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综合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5、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三两个班共有学生近百人。下面就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各班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等几个方面简要地分析一下: (一)知识基础: 学生在上学年的学习中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基础,但从化学知识系统的总体上来说,只是学习了水、氧气、空气、二氧化碳等基础学科中最基础、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所学的知识是零碎的,支离的,就是从化学观方面去分析,学生对自然界和身边的化学现象的认识也是浅显的。 (二)技能和能力发展水平: 我校初三学生水平不一样,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均衡,总体上有两极分化倾向,在具体教学中应注意纠正这种倾向。另外,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基础,对这门课程了解不深,应加强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 (三)学习方法水平: 大凡理科知识的掌握,着重于理解,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表现得尤其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了解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及其应用。 3.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4.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勇于创新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课前准备 仪器:烧杯、试管、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玻璃棒、温度计等。 药品:食盐、蒸馏水、氢氧化钠、硝酸铵、硝酸钾、食用油、汽油、洗洁精等。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投影图片。 提问:海水、河水、地下水、自来水等清澈透明,是不是纯净的水呢,为什么? 【教师引导】海水、河水、地下水、自来水等即使非常清澈,也不是纯净的水。这是因为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那么,物质是怎样溶解到水里的?下面让我们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了解溶解的过程。 一、溶解的过程 【活动天地】观察实验的溶解

请同学们分组完成食盐的溶解,仔细观察发生的变化,感受温度的变化,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食盐颗粒为什么不见了? ②想一想,这杯食盐水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任一处,是否都一样咸? (可引导分析喝的咸汤或雪碧饮料来感知这个问题。) ③如果把得到的食盐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两年……你猜测会不会从中析出食盐颗粒来? (展示两瓶不同年份的氯化钠注射液,让学生观察有无区别。) 1.溶液、溶质、溶剂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质:像氯化钠这种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3)溶剂:像水这种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溶剂。 【提问】举出几种生活中你熟悉的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归纳总结:溶质可以是固、液、气三态;最常用的溶剂是水,此外酒精、汽油等也可以作溶剂。 2.溶液的特征 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过渡】为什么溶液会均一、稳定? 播放视频:氯化钠溶于水的微观过程。 归纳总结:混合物中的各种粒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且都在不断运动。外界条件不改变,钠离子、氯离子与水分子不会分离。所以氯化钠溶液是均一、稳定的。均一、稳定是所有溶液的共同特征。 【提问】在氯化钠溶于水的实验中,用手触摸烧杯,感觉不到明显的温度变化。那么,其他的物质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会有什么变化呢? 3.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过渡】为什么不同物质在溶解时能量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呢? 【微观解释】这是因为物质在溶解于水时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叫扩散,一种叫水合。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质不同,这两种过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从而使溶液的温度发生不同的变化。 【过渡】投影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溶液的重要应用 【讲授】溶液对于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人类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吸收营养物质、动物摄取养料都是要形成溶液才能吸收,维持人体生命和健康的化学反应多数是在水溶液中发生的。人们利用化学反应创造和生产物质、开展科学实验,很多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医疗上广泛使用的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各种抗菌注射液等,都是按一定的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所以说,溶液是生产生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混合物。 二、乳化现象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上]

九年级化学(上)复习提纲(沪教版)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1、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熔化、水的三态变化、灯泡发光等。 2、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燃烧、钢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作用、光合 作用等。 3、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它包括颜色、状态、气味、 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导热性、延展性等。如通常状况下,二氧化 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降温后能变成固态的干冰。 4、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 碱性等。 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 5、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N 2 78% , O 2 21% , CO 2 0.03% ,稀有气体0.94%,杂质0.03%.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如空气、自来水、矿泉水、海水、石灰水、粗 盐、石灰石、盐酸、黄铜、生铁和钢等各种合金。 7、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如O 2 、N 2 、CO 2、H 2O 等。 8、大气污染可分为烟尘和有害气体两类,烟尘可来自工厂、建筑工地;有害气体主要包 括SO 2、NO 2、CO ,主要来自工业废气和化石燃料的燃烧。为了防治大气污染,我们既要处 理工厂废气,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又要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9、O 2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O 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稍大,不易溶于水,降 温可变成淡蓝色液体和雪状固体。 发射火箭、氧炔焰等。 12、氧气的工业制法:空气→液化→蒸发→氮气、液态氧。(物理变化) 13、:(1)2KMnO 4K 2MnO 4+ MnO 2 + O 2↑ ; (2)2H 2O 2 O + O 2 ↑。(可用排水法收集O 2 ,因为O 2不易溶于水) 14、:(1)产生途径:人、动植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等含碳燃 料的燃烧,动植物遗体的分解;(2)消耗途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海洋的吸收作用。 15、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一方面我们要减少含碳燃料的燃 烧,另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开发氢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 16、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CO 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 水,降温可变成无色液体和无色固体(干冰)。

(完整word版)九年级化学(沪教版).pdf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 1.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NH 4HCO 3NH 3 H 2O CO 2 2.结论: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生成物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氮气(N 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 物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①铁丝表面有红棕色气体产生②导管内液面上升 ①铁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 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 1.2化学研究些什么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2.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可燃性,酸碱性,氧化性,腐蚀性) 释放能量 吸收能量5.蜡烛燃烧: 1. 现象:△ 现象原因 1.变化 3.性质 4.能量变化 空

石蜡+ 氧气 二氧化碳+ 水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 N 2—78%O 2—21%稀有气体—0.94%CO 2—0.03%其他—0.03%2.空气中氧气体积的分数测定原理: 红磷+ 氧气五氧化二磷P O 2P 2O 5 产生大量白烟 放热 结束后,冷却至室温,然后打开止水夹,瓶内进水约占五分之一体积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5 1误差: 红磷的量不足,会使氧气不完全消耗集气瓶为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装置漏气止水夹没有夹紧没及时塞上橡皮塞 3.洁净物、混合物 洁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4.稀有气体 氦(He )氖(Ne )氩(Ar )氪(Kr )氙(Xe )氡(Rn ) 5.物质组成相同,结构不同,性质不同。 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1.3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 P 137 燃烧匙:用来做燃烧实验的。蒸发皿:蒸发、结晶和浓缩。 托盘天平:称量物质和质量(固体的),量程100g ,精准度0.1g 铁架台:支撑和夹持物体。酒精灯:加热。研钵:研碎药品。 试剂瓶:粗口叫广口瓶,装固体药品;细口叫细口瓶,装液体药品。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集气瓶:收集气体,作反应容器。 烧杯:装药品作反应容器,稀释药品,溶解药品,用于加热(垫上石棉网)。锥形瓶:作反应容器,装药品。试管刷:刷试管的。 O 2 CO 2H 2O 点燃 现象:少于 5 1大于 5 1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第三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学习目标: 1、认识常见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2、会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3、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化合物和单质、纯净物和混 合物 4、介绍地壳中、海水中、人体(生物体)和太阳(太空)中 元素的分布和元素与人体健康知识,使化学知识更贴近生 活,指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 学习重点: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学习难点: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化合物和单质、纯净物和混合物。 课堂学习: 第一课时 一、引入 问题情境:某品牌矿泉水标签上标明本品含:硒:0.013,锶 0.0596…(单位mg/L)。这里的硒、锶等是指元素、原 子、还是…? 学生交流: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有关元素的知识。 二、师生互动 师生讨论:人类对元素的认识历史。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 学生讨论: (1)氧原子是一个总称,为何还要有氧元素这个总称。投影:常见的元素的原子结构,阅读:元素周期表。 (2)在前面的学习中你知道哪些元素,他们的名称、化 学符号? (阅读:教材73页、识记常见的元素的名称化学符号) (3)Mg 这个符号代表的意义。

归纳小结: (1)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符号的意义。 讨论练习:教材77页第1、4、5题 问题讨论: 现有氧气、碳、铁、二氧化碳、氧化镁、水、高锰酸钾、 空气、碳酸氢铵、九种物质,其中属于混合物的 是;属于纯净物的是,在纯 净物中只含一种元素的是;含两种或两种 以上元素的是。含有氧元素的是。 (阅读教材74页) 讨论归纳: 单质 纯净物氧化物 物质化合物 混合物 练习巩固:教材77页 第二课时 问题讨论: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含量最多的元素 是 2.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含量最多的元素 是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上海版)全套讲义(WORD版)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讲义 1.1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1.现象: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 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H4HCO3△NH3H2O CO2 2.结论: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生成物 实验过程: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粉末放在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现象:固体逐渐减少,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实验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已分解。 碳酸氢铵保存注意事项:应将碳酸氢铵化肥密封保存于阴凉之处,以防受热分解。 化学变化文字表达式:在“”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名称,在其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名称,若物质不止一种,中间可用“+”连接。在“” 上方标注反应条件。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氮气(N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 空 物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现 象②导管内液面上升 原① 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 因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 氮气的利用:1、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2、用作保护气。如金属焊接,充入灯泡延长灯丝寿命,充入食品包装袋延长食品保存 期限。 3、医疗上可用在液氮冷冻麻醉的条件下做手术。 4、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光导纤维、计算机芯片、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等,都是应用化学的结果。

1.2 化学研究些什么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1、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物理变化:没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5、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6、能量变化 释放能量吸收能量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 才能表现出来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 副本

第六章溶解现象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形式 1.浊液(不均匀、不稳定、不透明) (1)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的混合物。 (2)乳浊液:物质以小液滴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的混合物。 2.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①均一、②稳定、 ③透明(不一定无色)的④混合物。(溶液四特征) 3、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1)加热;(2)搅拌;(3)固体研成粉末。 二、去油污的方法 1.乳化:使两种不互溶的物质形成比较稳定的乳浊液的过程。(如洗涤剂去油污) 2.溶解:使油脂溶解。(如汽油去油污) 3.加热:使油脂分解成可溶物质。 4.碱性物质:与油脂反应生成可溶物质。 三、物质溶解时的能量变化 1.有的放热:NaOH; 2.有的不变:NaCl; 3.有的吸热:NH4NO3。 四、水溶液的某些特性 1.凝固点下降; 2.沸点上升; 3.某些溶液能导电(形成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 一、溶液的组成

1.溶质:被溶解(分散)的物质。(固、液、气) 2.溶剂:起溶解(分散)作用的物质。(液:以水为主) 注:一种溶液中可以有多种溶质,但一般只有一种溶剂。 3.溶液的质量和体积 (1)m 液=m 质+m 剂 (2)V 液= m 液/ ρ液 二、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w) 1.表达式:w= (m 质 / m 液)×100% m 质=m 液×w m 液=m 质 /w 2.相关计算 (1)浓溶液稀释(溶质质量不变); (2)稀溶液浓缩或加溶质; (3)同种溶质不同浓度的溶液混合(溶质相加,溶液相加); (4)不同种溶质的溶液混合(各溶质质量不变,溶液质量相加); (5)和化学方程式结合的计算(反应后的溶液质量=反应前所有物质质量之和—生成气体的质量—生成不溶性固体的质量—不溶性杂质的质量)。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用固体配制: ①计算(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②称取和量取(托盘天平、量筒、胶头滴管) ③溶解(烧杯、玻璃棒) ④装瓶、贴标签 (2)用浓溶液稀释 溶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