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2020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练习

2019-2020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练习

2019-2020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练习
2019-2020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练习

附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 一4题。(15 分)

①“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为至理名言,历来被视为有逃避变节的嫌疑,其实不然。小到个人的自我设计,大到国家的大政方针,随着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难免要作出调整,改变,甚至于不得不放弃。知难而进者固然可喜;审时度势,善于放弃更难能可贵!

②鲁迅是万人敬仰的大文豪。当初他曾经选择了学医救国的道路。但当他认识到要拯救中华,只有先拯救国人那麻木的灵魂时,便毅然放弃了他的最初选择,弃医从文,拿起笔杆子同敌人作殊死斗争。试想,如果没有他的放弃,无数的国民能战胜愚昧,争来今天的幸福生活吗?可见,放弃可以使生命得到升华,甚至可以造福万民。放弃也是一种大智。

③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的得到。干事业的人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苦苦的挽留夕阳,是傻人;久久的感伤春光,是蠢人。什么也不放弃的人,往往会失去更珍贵的东西。舍不得家庭的温馨,就会羁绊起程的脚步;迷恋手中的鲜花,很可能就耽误了你美好的青春。

④人生旅途上要学会珍惜,珍惜自己在事业上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和荣誉,因为任何微小的成绩和荣誉都来之不易,都曾经为之付出过艰辛。俗话说“聚沙成塔”, “滴水成冰”,都含有“积少成多”这样一个简单朴素的辩证法。我们在前进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可贵的。

⑤然而,人生路途上只学会珍惜是不够的,还要学会放弃。这个放弃不是通常说的去掉,他的特定含义是,提醒自己不要过于迷恋已经取得的哪怕是相当显著的成绩和荣誉,不要因为对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荣誉沾沾自喜而耽误了向前赶路,去摘取更为辉煌的人生成果。俗语“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就是告诫人们不要自满,不要停止继续进取的步伐。

⑥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只管走过去,不要逗留着去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会继续开放的。”为了采集眼前的花朵而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值得的,道路正长,前面尚有更多的花朵,让我们一路走下去。

⑦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一个少年背负着一个沙锅前行,不小心绳子断了,沙锅也掉到地上碎了,可是少年去头也不回的继续前行。路人喊住少年问:“你不知道你的沙锅碎了吗?”少年回答:“知道”。路人又问:“那为什么不回头看看?”少年说:“已经碎了,回头何益?”说罢继续赶路。听完这个故事,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点感悟。这个少年是对的,既然沙锅已经碎了,回头看了又看有什么用呢?

⑧这正如人生中的许多失败一样,已经无法挽回,再去惋惜悔恨也于事无补。与其在病苦中挣扎浪费时间,还不如重新找到一个目标,再一次奋发努力。还是让我们学会放弃吧!像那个少年一样。不要因为失败而做无谓的自责和叹息。当我们真正学会放弃时,才会发现那才是一种真正的超越,一种真正的战胜自我的强者姿态。

⑨也许有时我们只看到了放弃时的痛苦,而忘记了那些如果我们不放弃就会得到的更大的痛

苦。所以我们要学会放弃。

1、通读这篇议论文,请你选择从最能阐述作者主要观点的角度为文章拟个恰当的题目。(2分)

2、①根据文中的基本观点,判断下面两句名言能否作为本文的道理论据,并说明理由。(4分)名言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名言二: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②具体说说,作者在第②段引用鲁迅弃医从文的典型事例有何作用?(3分)

3、请结合语境,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句子,使之成为排比句。(2分)

珍惜它,就是珍惜自己的劳动;,。

4、生活中你肯定有过“放弃”之举,请结合你的生活实例谈谈自己的体会。(4分)

参考答案:1、示例:我们要学会放弃(或:路上花朵会继续开放)

2、①示例:名言一:不能。因为“傲气”和“傲骨”是指人的作风和性格。本句并未谈到对待事情的做法,这不符合本文“学会放弃”的观点。名言二;能。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时,舍弃“鱼”而取“熊掌”,符合本文“学会放弃”的观点。

②第②段用鲁迅弃医从文的典型事例,鲜明有力地论证了“放弃也是一种大智”的观点。

3、示例:就是珍借自己的劳动,就是珍惜自己的人生。

4、示例:中考临近,学习紧张,我不得不放弃观看精彩的NBA球赛和精彩的歌星大赛,因为我懂得迷恋它们就会耽误我的学习,耽误我的前程。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题。(15分)

2019-2020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练习

①当你走上街头,麦当劳、肯德基类的高价快餐、经济小吃类的低价快餐会不时地映入

你的眼帘。这些快餐着实给广大市民提供了便利,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②时下,这股快餐之风也吹到了文化生活圈内,人们把此类“快餐”称为“文化快餐”。

欣赏电视剧《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代替了对原著的阅读;大部头的中外名著的缩

写本就在身边;二十四史可以直接看现成的译文;学习古诗词,只需熟读其中的“名句”;

说,可以显文雅,写,可以彰文采;了解明清史实,去看看影视剧的戏说、演绎……诸类“文

化快餐”很有市场,书店里名著缩写本供不应求,影视VCD畅销不衰。

③客观地说,眼前社会,时间就是金钱,人们想在极短的时间内浏览名篇佳作是可以理

解的。但若以“文化快餐”的形式来代替必要的阅读,那就大可不必提倡。

④翻开文化史,那些划时代的扛鼎之作,无不是艺术家们耗尽了毕生精力而著。试想:

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就能仅靠三十六集电视剧“一目

了然”了吗?一套二十四史浩如烟海,富似金库,仅靠一家之言的译文就能“明志”吗?一

首流传千古的诗歌,仅靠其中一两句诗句就能把握诗的“灵秀”吗?古人为了写诗著文,“吟

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后人岂能浮光掠影,“快”速浏

览,浅尝辄止?“文化快餐”如此“吃”下去,定是囫囵吞枣、食而不化、营养不良。

⑤某著名女演员在《火烧阿房宫》中扮演了铸剑大师徐夫人,引起史学界一片哗然。殊

不知,徐夫人是战国时期一位七尺须眉男儿。台湾某女歌星得知《满江红》的词作者是岳飞,

喜不自禁,决定日后要找岳飞写歌词,令众多歌迷大失所望。某省电视台一女主持人听到一

嘉宾回答“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作者是“苏东坡”时,忙纠正道“回答错误,正确

答案应是‘苏轼’”。

⑥如此常识性错误的笑话,不一而足,这说明了什么呢?一言以蔽之,书读少了,就会捉襟见肘,贻笑大方。其实,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不久前,台湾学者高希均提出了“新读书主义”: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这话应该是对我们每一个人说的。在知识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文化素养要提高,必须靠读书来“充电”。要挤出时间与书结缘,精读深思,“探赜(zé)索隐,钩深致远”(《周易》),绝不能一味地凭借“文化快餐”去解“渴”充“饥”。“文化快餐”实在不宜多吃。

1、用原文句子作答:作者在本文反对的是;主张的是

。(4分)

2、“文化快餐”为什么不宜多吃?(2分)

3、第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作者在第④段连用四个反问句,若变成陈述句,其表达效果怎样?(2分)

5、“国学热”是今年两会代表热议的话题,温家宝总理也在2011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提出“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传统更具感召力和凝聚力”,号召我们强化“国学”的学习,发扬祖国文化传统。请结合温总理的话,谈谈你对“新读书主义”的看法。(40~50字,4分)

【答案】

1、(4分,每点2分)以文化快餐的形式来代替必要的阅读;与书结缘,精读深思

2、(2分,每点1分)①会囫囵吞枣、食而不化、营养不良(或者:消化不了,吸收不了)②会犯常识性的错误,以致贻笑大方。

3、(3分)举例论证(1分);通过列举三位公众人物的事例,论证了“书读少了,就会捉襟见肘,贻笑大方”(或:“书读少了,就会犯常识性的错误”)(2分)

4、(2分,每点1分)变成陈述句,则削弱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和论辩的力量。

5、(4分)答案略。(给分原则:1、观点明确、正确;2、阐述清晰、有力;3、语言简洁、明了)

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14分)

马德

人生烦恼无数。

先贤说,把心沉静下来,什么也不去想,就没有烦恼了。先贤的话,像扔进水中的石头,先贤甚至什么都没想,就沉静下来了,而芸芸众生,在听得“咕咚”一声闷响之后,烦恼便又涟漪一般荡漾开来。

真是层出不穷。

幸福总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己心里——这是大多数人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差学生以为考了高分就可以没有烦恼,贫穷的人以为有了钱就可以得到幸福。结果是,有烦恼的依旧难消烦恼,不幸福的仍然难得幸福。

烦恼永远是寻找幸福的人命中的劫数。

寻找幸福的人,有两类。一类像是在登山,他们以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山顶,于是,气喘吁吁,穷尽一生去攀登。却发现,永远登不到顶,最终也看不到头。其实他们并不知道,幸福这座山,原本就没有顶没有头。

另一类人也像在登山,但他们并不刻意要登到哪里。一路上走走停停,看看流岚,赏赏霓虹,吹吹清风,心灵在放松中,得到某种自足。

尽管不得大愉悦,然而这些琐碎而细微的小自在,萦绕于心扉,一样芬芳身心,恬静自我。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本质的价

值。

有的人本来幸福着,却看起来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却看起来很幸福。

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真切,

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滋

味。

所以人生的烦恼实是自找的。不是烦恼离不开你,而是你撇不下它。

这个世界,为什么烦恼的都有。为权,为钱,为名,为利。人人行色匆匆,背着这个沉

重的布囊,装得越多,牵累得也就越多。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逐着人生的幸福。然而,就像卞之琳《断章》诗所写的那样,我们

常常看到的风景是: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

仰望和羡慕着。

其实,谁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感受在别人心里。

(选自2007年6月19日《杂文报》)

1.通读这篇议论文,请你写出最能阐述作者主要观点的语句。(2分)

2.第四段“幸福总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己心里——这是大多数人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从全文看,作者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是怎样的?(4分)

3.第十一、二段作者用“活得糊涂”和“活得清醒”来阐释对幸福和烦恼的认识,并说“人生的烦恼实是自找的”,这些话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4.文章的最后“其实,谁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感受在别人心里。”读了本文,你一定会有很多感悟,请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4分)

答案:1.答案:要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答案:幸福相对于烦恼而言只是相对的,幸福是一种感觉,当你感到幸福时,你的一切都将充满了幸福,否则只能与烦恼打一辈子交道。

评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首先要把心态放平,欲望不要过高,要宽宏大量,不要斤斤计较,要淡泊名利,抛弃烦恼,享受幸福。

评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示例:俗话说:想开常快,知足常乐。幸福就是享受生活,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把快乐带给别人,自己才幸福。

2019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

2019中考语文热点话题 议论文 考点一:寻找或提炼论点。 常考题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题技巧: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不能只有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 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中间,五自己归纳。但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 考点二:论点的提出方法及作用 常考题型:本文开头引用名言或某个故事或某种生活现象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议论文常见开头的形式及作用 总体上说,议论文开头提出论点的方式分为两大类: 直接式,即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间接式,从故事、名言、工作生活中的某一现象等引出论点。考试时基本上是考查间接提出中心论点的作用。基本作用分析如下: ①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作用:引出中心论点;论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常考) ②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作用:引出中心论点;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道理论据。(常考) ③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作用:引出中心论点;故事和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常考) ④用生动的比喻引出论点,作用:引出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了解) ⑤用设问提出问题,作用:引出论点(或论题);引起读者思考。(了解) 考点三:归纳概括论据及作用 常考题型:某段举了那些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议论文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它们的的作用都是证明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概括论据的基本模式是:谁+干什么+结果怎样 考点四:补充论据。 常考题型:结合平时的积累,请你再举一个例子或名言来证明作者的某个观点。

中考真题——议论文阅读10篇

中考真题——议论文阅读10篇 1.2019年江西,17——20题,17分 谈语言 王力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易错剖析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易错剖析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什么是“新工匠” 吴晓波 ①家用菜刀有两大品牌,张小泉和双立人。 ②张小泉创建于1663年,当年用龙泉之钢铸造,六十六道工序,曾被列为贡品,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得过银奖,还是唯一被评为国家驰名商标的刀剪类商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百年品牌;双立人创建于1731年,它所在的索林根小城地处德国西部,是欧洲不锈钢技术的发源地,也是1915年,双立人在旧金山世界博览会上独揽四项大奖,是如假包换的德国百年品牌。 ③如今的张小泉亦步亦趋地走在先人开拓的路上,材料不变,工序不变,款式不变,视之为“百年传承的工匠精神”;而双立人则百般求变,不锈钢技术不断选代,生产工艺全面创新,款式、门类更是层出不穷。 ④在今天的商店里,张小泉菜刀的价格是双立人菜刀的二十分之一,至于销量和销售区域,差距更大。 ⑤我们要找的“新工匠”,应该是双立人,而不是张小泉。中国不乏匠人,但却缺乏“新工匠”。全国老字号品牌超过1.2万个,摊开来,家家都有一个与传承和工匠精神有关的“神话”,可是有的苟延残喘,有的容光焕发,究之根源,正是有新旧之别。譬如张小泉和双立人,它们在百年前能各自崛起,都因为它们的工匠对当时的锻铸技术实现了突破,他们所生产的菜刀锋利轻快、造型时尚,他们的风格被固化为传统而得以流传。 ⑥但是,时间会消磨一切的价值,随着时代的演进,技术被再次突破,审美被超越,甚至、用的场景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后世的匠人抱守古人而不思进取,则传统成为物锁,古人成为沉重的十字架。 ⑦真正的工匠精神不是回到传统,一味地向前辈致敬,而是从传统出发,让上帝先“死掉”再复活,在当代的审美和生活中重新寻找存在的理由。 ⑧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出过一本名为《匠人》的专著,他对匠人的解读是“通过制造的物品去了解自身,体现时代的生活品质和审美特征”,在他看来,“制造就是思考”。 ⑨也就是说,“新工匠”能够脱颖而出,其决定性的能力来自于他的思考力,即他对本专业的专注、对技术的敏感以及对当代审美趣味的掌握和扬弃。 (有删改)(1)在作者看来,中国的“匠人”与“新工匠”的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2)文章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论证方法,第⑧段画线句则运用了________论证方法。 (3)细读第⑥段,说说“一切的价值”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4)“新工匠”的思考力包括哪三个因素? 【答案】(1)“匠人”受传统束缚,亦步亦趋,不思创新。而“新工匠”求新求变,勇于创新,为传统注入新的活力。 (2)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2017年中考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型讲解(有答案!!)

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型讲解 议论文基础知识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常见题型 1、归纳和找出文章的论点或是中心论点 2、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3、概括论据的内容 4、补充和论点内容一致的论据 5、判断某文段是属于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 6、论据的作用 7、判断某段、某句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8、采用某种论证方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9、围绕某个论点,作者是怎样论证的 10、分析过度句,或者是起始句、结尾句的作用 考点分析 1、把握中心论点 2、辨析论据类型,分析其作用 3、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4、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6、联系实际,开放拓展谈看法 议论文文体知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议论文结构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论证的方式:立论、驳论。 论点:作者的主张、看法、观点。(正确、鲜明) 注意: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论点,有的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也是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真实可信) 事实论据:是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 道理论据:某种正确的理论、名言警句、公理等。 论证:用论据证明观点的过程和方法。 常见题型解答技巧 一、把握中心论点 常见提问:以上选文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中心? 答:这篇文章围绕观点展开论述······ 怎样找中心论点? 1、形式:一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 2、要看文章的标题 3、常出现的位置 ⑴标题揭示⑵开头提出⑶议论过程中鲜明提出 ⑷结尾归纳(表示总结性的词语:所以,总之,因此,由此看来归根结底……) ⑸文章中没有提出,需读者自己归纳 4、通过论据反推论点 练一练: 最美的姿态(选自《北大中文系第一课》,有删改) 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二、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提问方式:选文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论证方法的作用 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阅读练习: 微阅读时代更需阅读经典 杨福成 ①而今,“微阅读时代”已经来临。与正襟危坐捧一本经典厚书来比,微阅读的趣味性是大大增强了,鼠标一动、手机一点,浏览便捷、直观,内容简单、轻松。 ②微阅读时代我们还需要阅读经典吗? ③不难发现,当今社会具有这么几个特征:人心浮、轻文化、重娱乐。这与这个社会疏远了经典,疏远了那些能够让心灵沉静下来的书籍不无关系。 ④曾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演绎了早上四五点钟就去新华书店排队买书的风景,

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议论文阅读相关 常识与答题技巧 一、识储备: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3.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论证方法的识别: 事例(含概括事例)-------举例论证 引名言,讲道理-------道理论证 运用比喻证明观点-------比喻论证 把正反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对比论证 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句式:使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观点+效果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习题及答案

让节约成为一种精神 ①用水告急、用电告急!去年入夏以后,这样的信息不断充斥耳际,节约用电,节约用水,再次成为各级紧急呼吁的重点和国人必须的选择。 ②曾几何时,“节约”两个字被打上了“过去时”的烙印,似乎成了不入时的代名词。不少人觉得,节约是以前吃不饱、穿不暖、生产力水平低下时代的产物,在物质产品日益丰富、全民奔小康的今天,倡导节约已不合时宜。还有人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高消费、超前消费是促进生产发展的动力源,如果没有消费作刺激、作牵引,就会造成市场流通不畅,生产停滞不前…… ③其实,提倡节约与我们发展经济奔小康、提高生活水平并不矛盾。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对于“节约”二字,我们也应该从更高层次、更深内涵上来理解、把握和追求,让节约成为我们统一的认识和自觉的行动。 ④让节约成为一种追求。在追求生活质量、追求生活品位的今天,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节约资源就是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保护干净的水源、清洁的空气、放心的食物……如今,缺水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地球上维系生命的淡水资源十分紧缺。有人打了个比方,如果地球上的总水量是一杯水,那么其中淡水仅有1茶匙,而可直接利用的淡水只有1滴。我国又是世界上12个贫水国之一,其可利用淡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可见节约用水,乃至于节约一切资源,与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密切相关。 ⑤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当你离开家或办公室时,你应该记得把电器开关关上:当水龙头滴漏时,你应该想到先用一个容器把水接下来,再请人抓紧修理:当你扔掉一张纸时,你应该意识到它的另一面还可以用,而这样做可以减少一半的用纸量。节约是一种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事,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通过节约,我们可以保护一条河流,少建一座电站,拯救一片森林,保留一处资源…… ⑥让节约成为一种精神。节约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意志和品德。古人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这里的节俭便是节约,便是告诫人们要力戒奢侈和铺张浪费。 ⑦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里;大力提倡“节约每一个铜板,为着中国的革命事业”。今天,战争的烟云虽已远逝,勤俭节约的真理却并未失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命神圣而任重道远,非常需要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让节约成为一种传统、一种追求、一种习惯,更成为一种精神吧! 1.通读全文,说说本文作者表达了一种什么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明作者的观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④段采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中谈到“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你有哪些节约的好习惯?请用与本段相同的句式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此我们应大力提倡。请你为宣传节约拟一句标语和一副对联(或对偶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容忍别人等于善待自己 “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周瑜临死时说的。周瑜至死仍未明白,自己和诸葛亮在才智上并没有多大的差距,而是缺少了诸葛的大度,因为这,他被诸葛亮三气而死,留给后人的是无限的感慨

2019-2020年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汇编

2019-2020年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汇编 201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创新的快乐从哪里来 邓中翰 ①我国著名数学家谷超豪院士,曾将自己的三大研究领域——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亲昵地称为“金三角”,并告诉别人:“别看它们表面上枯燥,其实只要深入进去,就会发现其中奥妙无穷,充满快乐。而正是这快乐给予了我无穷的动力。”谷先生的数学人生启示我们,科研工作者要在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行,不可缺少那种发自心底而又融入生活的 创新的快乐,否则就缺少了动力。可是,在很多人眼里,科研创新是艰深、枯燥、乏味的“苦差事”,又如何成为快乐的源泉呢?其实快乐就来源于创新的各个环节:从源头到过程再到 结果。 ②创新的快乐,基于对科研的热爱 ......。许多从事基础创新科研的学者,对自己所研究的学问怀有真诚的喜爱、极大的兴趣、澎湃的激情与乐道的情怀,把治学作为人生最高价值来追求。科学巨匠们都有这样的心得:搞科研要有对科研的热爱。【甲】有了这种热爱,学者们 才会对艰辛的研究工作甘之如饴,兴味盎然,产生创新的恒久动力,在创新之路上越走越远。 ③创新的过程 .....虽然充满着艰难曲折,但其中却有着无限的乐趣。从谷超豪到邓稼先、孙家栋,科学家们或埋头于复杂的数字演算,或跋涉在人迹罕至的荒漠,或坚守在偏僻孤寂的实验室,虽有艰辛,但乐趣无穷。【乙】为了科技攻关,科学家们战胜了无数的挑战,攀登 了无数的险峰。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享受着因不断畅想、发现、创造、超越而带来的 种种乐趣。 ④创新的快乐,还在于对创新成果的分享 ........。爱迪生用电灯给人类增添光明,袁隆平用杂交水稻为人类解决温饱,高锟用光纤使人类加强交流……一直以来,全球的科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让全人类共享科技进步的成果。【丙】用创新成果为大众创造美好生活,是科 研工作者最大的快乐。 ⑤科技创新事业,因其兴趣的基础、挑战的过程和共享的目的而充满了魅力,带给了科研工作者无限的快乐,也因为这样的快乐,创新智慧才会竞相迸发,创新成果才会大量涌现,国家自主创新的步伐才会坚实有力。 (有删改)------------------ 【注】①邓稼先,我国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两弹元勋”。②孙家栋,我国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③袁隆平,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④高锟,华裔物理学家,被誉为“光纤之父”。 18.文章第①段引用谷超豪院士的事例意在表明。(不超过25个字)(2分) 19.阅读第②-④段,简要分析为什么说创新的快乐来源于“对科研的热爱”、“创新的过程” 和“对创新成果的分享”。(3分) 答: 20.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①孟子认为,独乐乐,不若与众乐乐(自己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不如与众人一起欣赏音乐 更快乐)。 ②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③俄国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幸福的斗争不论它是如何的艰难,它都不是痛苦, 而是一种快乐。”

最新50套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最新50套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不求甚解(节选) 马南邨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⑨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2015年中考语文复习检测专题:议论文阅读

第四章议论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一)“舌尖”上的争议 常江 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所谓树大招风,与第一季几乎是一边倒的赞美相比,第二季争议颇多。最大的争议有两个。一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的关联性。不少观众批评该片在一味用痕迹明显的故事大肆煽情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题:食物。一些食物被指做法错误,一些食物匆匆登场又匆匆离场,令人直呼“看都没看饱”。第二个较为隐晦,不少观察者和评论者认为该片一味追求对各种菜系的“全面”“公正”呈现,其实已演变成了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背离了其作为美食节目的初衷。其实无论哪种争议,最终都可归结为一个命题:在“好看”的前提下,电视节目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教化的功能。 ②这个命题并不新鲜,它几乎伴随着中国电视发展的全部历史。早在第一季中,“舌尖”便已流露出与上世纪80年代的“文人电视”十分相似的气质:唯美的画面、华丽的解说词、借物咏志的手法,并最终落脚于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在多数人将看电视首要地视为娱乐的背景下,这种气质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矫情。当解说词把“去买菜”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动作,说成是“去市场上挑选新鲜时令食材”时,很多观众就崩溃了。而这种表达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改造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美学化的重要手段。虽然有些浮夸,但对快节奏的、粗鄙的现代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矫正。 ③很多人说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因为它变“复杂”了,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这话说得对。任何事情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个节目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也需要面对很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权力的介入、资本的力量、观众的干预,以及创作者微妙的心态。就像一个无人问津的穷小子突然中了巨奖,身边一定会冒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亲戚朋友簇拥着他一样。因此,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 ④尽管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我本人总体上还是对这一类型的纪录片持欢迎的态度。“舌尖”的成功,意味着在电视文化领域,几乎消失殆尽的文人气质的强势回归,尽管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娱乐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博弈。毕竟,它在梳理一项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建设性的力量。如果你是家长,你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看美轮美奂的益智片,还是那个名叫“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卡通片呢?答案不言自明。 ⑤在时下浓重的商业主义氛围中,“舌尖”透露出的十分稀薄的文人气质,我们应当珍惜。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尽管《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作者对此持赞赏的态度。 B.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引发的最大争议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缺乏关联性,且主题隐晦。 C. “舌尖”第二季的“教化功能”主要表现为两点:进行国家主义(家国意识)的教育;矫正快节奏、粗鄙的现代生活。 D.作者认为:《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文人气质几乎消失殆尽。 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主要运用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电视节目应当发挥教化的功能。 B.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人们对‘舌尖’的评价”展开论述,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 文章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引出议题。 D.文章告诉我们,我们应当珍惜“舌尖”的文人气质。 3.第③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2020年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汇编

2010年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汇编 【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 (17分) 科学不怕挑战 沈致远 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 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 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 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根本不同,有些科 学家一时难以接受。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说:“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tóu)子。”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 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爱因斯坦屡败屡战,苦思冥想出一个特别刁钻 的“理想实验”。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豁然开朗,利用相 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爱因斯坦仍然固执己见,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 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 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 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结果怎样呢?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 越勇,而创世说却破绽百出,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频送秋波求援。 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 牌。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 晚矣。 ⑦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7 (4分) 6.第③④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 (4分) 7.第⑤段申两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4分) 8.第⑥段中"科学"一词为什么加上引号? (2分) 9.说说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3分) 〔一〕(17分) 5 科学不怕挑战(或“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4分)

全国各地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 议论文阅读

议论文阅读 2014年十堰市(二)阅读《品味瑕疵》,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12分,每小题3分) 品味瑕疵 ①我国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谚语,英谚也有“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之说。由此看来,任何事物都有缺点,都有瑕疵。如何对待这些瑕疵,却因人而异:有些人斤斤计较,换得的是不满和不快乐,而有些人却学会品味瑕疵,从而收获了很多。 ②瑕疵铸就了别样的美。最美女神维纳斯,成就其美的,不是无瑕绝伦的美貌,不是艺术家高超的技艺,而是一双无法修复的手臂。两只残缺的手臂,却激发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力,从而成就了一种撼人心魄的艺术美。月缺是瑕疵,但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那一弯如钩的月,却把李煜的国破家亡之恨、孤独寂寞之情渲染得如此传神,从而写出了深深触动我们内心的凄清之美。正是瑕疵,酝酿出这些别样的风景。 ③瑕疵也能超过完美,创造奇迹。在美国有个叫拉里恩的玩具商人开办了一家玩具娃娃公司,设计了一个可爱的娃娃名为Bratz,却总是无法超越完美的经典——诞生于1959年的芭比。当他为此苦恼时,他那只有7岁的孩子不小心把几滴墨水溅到娃娃脸上,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对这个脸上有瑕疵的娃娃,孩子反而更喜欢了。“你不觉得他跟我很像吗?看他那一脸的雀斑,很可爱!”他的孩子指着娃娃脸上的污渍说。拉里恩得到启发,大胆地设计了有五位成员的娃娃组合,最主要的是她们脸上都有一些雀斑,这就是如今的Bratz。经过十年的发展,拉里恩用持续市场销量说明了Bratz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玩具娃娃。美国《时代》杂志这样评价说:“拉里恩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用瑕疵超越了完美的经典!” ④品味瑕疵,能战胜挫折,获得更大成功。司马迁身受大刑之辱,成为了他人生中抹不去的瑕疵,可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却将此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奋笔疾书,夜以继日,终于完成了《史记》而声誉斐然。卓别林因为相貌丑陋而被很多工作拒绝,但在喜剧方面逐渐显露出了他的优秀之处,从此,一位著名喜剧大师诞生了。正是他的瑕疵成就了他的事业。然而也有一些人却不是这样,比如一些运动员在自己事业上升时期,为了有个完美的结局,想方设法回避该有的挑战,早早结束运动生涯,失去了获得更大成功的机会。因此,有时瑕疵虽然使我们的人生不完美,却激发出更大的能量,绽放出更美丽的花朵。 ⑤尼采说:“追求完美是正常而有缺憾的人性。”允许瑕疵的存在,是人生淡然的大智慧。学会品味瑕疵,才能感受到不完美的完美,才能创造奇迹,才会收获更大的成功。 15.阅读全文,请你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16.下面是对本文的有关分析,正确 ..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两句谚语,目的是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会有瑕疵,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些瑕疵,从而逐步走向“完人”。 B.用最美女神维纳斯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两只残缺的手臂,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美”这个观点。 C.本文采用“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的论证结构,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D.第③段的事例说明了一个道理:有瑕疵的玩具,就能超越完美的经典。 17.第④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你指出一种,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它的作用。 18.我们生活当中也会有“瑕疵”,你肯定有感受。请你举出一例,运用文中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二)(12分)15.(3分)学会品味瑕疵,能够收获很多。(句式符合论点表达要求,观点正确即可;若直接抄写全文最后一句,给2分)。 16.(3分)C

中考议论文阅读拓展题答案

议论文:思维拓展题 例题精讲: 《激情与成功》 1. 【参考答案】对成功而言,激情是必不可少的。 2. 【参考答案】开头用软微员工对于软件开发拥有激情因而工作努力快乐的事例,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接着引用美国作家爱默生的话来论证中心论点;其后运用一系列的比喻,论证了激情对于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性。 3. 【参考答案】能够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即可。(2分)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1. 【参考答案】 要点:(1)智慧的积累越来越多。(2)智慧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 2. 【参考答案】要点:作者首先认为?读书无用论?的说法不无道理;接下来列举刘邦和朱元璋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通过一个设问,得出不读书的人是不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结论 3. 【参考答案】示例1: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刘邦、朱元璋虽然读书不多,但他们也成为一代开国君主,也推动了历史发展。 示例2:刘邦、朱元璋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但他们能够重用读书人,利用读书人的智慧打江山和坐江山,所以这种说法并不合适。 《学贵质疑》 1.【参考答案】学贵质疑。 2.【参考答案】"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共4分,每处2分) 3.【参考答案】答案示例: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就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列举中国老一代地质学家怀疑西方提出的"中国贫油论"从而开发了一个个大油田以及其他因怀疑前人而创立新学说的典型事例均可。共3分,符合句式要求1分,符合内容要求1分,紧扣论点1分) 4.【参考答案】答案示例:学贵质疑。质疑是获取新知和创新发展的基础,刘昱同学正是

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复习议论文的有关知识 2、阅读训练,巩固训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找出各文中的三要素、论证方式、论证方法、结构、语言 2、能运用所学知识做阅读题 三、议论文阅读要求 1、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2、弄清文章的类别归属(立论、驳论或二者结合); 3、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并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4、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层次(纵式结构、横式结构、“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 5、认识、分析论据类型,具体分析其作用; 6、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7、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能抓住关键词语、典型语句,注意分析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8、分析写法上的其他特点(如夹叙夹议、议论中的说明和过渡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 9、运用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 四、能力要求 1、判断、归纳中心论点。 2、认识、区分论据类型。

3、辨识、掌握论证方法。 4、理清、划分论证结构。 5、理解、概括思想内容。 6、揣摩、体会词句含义。 7、分析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证语言。 8、感受、领悟生活启示。 五、备考指导 解答议论文阅读题,首先要通览全文,迅速把握统率全文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中心论点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多数出现在文章的前面,有时也出现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判断时,不可误把论题当作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只有分论点,这就需要综合分论点,使其成为中心论点。还有的议论文不明确提出中心论点,这便要领会论题和的写作意图,从中进行归纳,归纳时既要做到内容全面,又要注意文字简洁。 把握中心论点之后,再通过仔细阅读全文,去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此时要思考是通过什么方式提出中心论点的(即提出问题),如何围绕中心论点从哪些方面、运用什么方法展开论述的(即分析问题),又是怎样强调和深化中心论点的(即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辨识论点的提出方式、论据的类型、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特点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论证方法中的概念具有交叉关系和从属关系,如对比论证既包括事例的正反对比,又包括道理的正反对比,又如引证和喻证都属于道理论证。 对于议论文语言的解析和品味题的解答,一般方法是: 1、解析词句的含义时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旨。不论是解词义还是析句义,都要理解揣摩它的表达作用。 2、议论文的语言非常讲究准确、严密的措词,很有逻辑性和分寸感。解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 吴黎宏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其作为一名干部,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校正,十分重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摘自《人民日报》2016年5月16日第5版)(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根据第④段的内容,在段首横线处补写一句能表明本段观点的话(句式要与前后段段首句一致)。

议论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一)我们都是成功者 ①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②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地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当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当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须人认可,更不需要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③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地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一步,对人生的感受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④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认人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1、第①自然段中“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中“可怕的自卑”指的是什么?(1分) 2、第②自然段中“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地丰富和生动”的原因是:(1分) 3、第③自然段中“这种经历和感受”句中的“经历”与“感受”两词的次序能否互换?其理由是什么?(2分)答: 4、简要概括本文论点(不超过10个字)(2分) 5、作者是从两个方面围绕论点展开论述的,这两方面是什么内容?(2分) (1) (2) 6、结合自身实践,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成功的?(2分) 答: (二)储蓄人生 ①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便想到了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就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储蓄吗? ②一个人呱呱坠地,便开始储蓄亲情。这一储蓄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我们所储蓄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失控的财富,无论离得多远,隔得多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这张“存单”,借助它走出困境。有了亲情这笔储蓄,我们即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可以很富有;如果不懂得或丢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 ③友谊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迷途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真正的友情储蓄,是不可以单向支取的,而要通过彼此的积累加重其分量,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都会丧失殆尽。 ④学识的储蓄锲而不舍。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储蓄知识的过程。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的学校教育,这仅仅是储蓄知识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刻苦勤勉,日积月累,在长长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