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张黎瑛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P42页例3《解决问题》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会用乘法口诀求商,在学习用除法求商并会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一方面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概念(倍的概念、除法的含义)进行分析、推理,培养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体会身边的许多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学情简析】

(1)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和理解平均分和除法的含义的先前经验学习求一个数里面包含着几个另一个数的实际问题。

(2)例3,是用初步构建的“求一个数里面包含着几个另一个数”的分析思路解决实际问题。以商场购物为题材,让学生找出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重点解决“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和“”如果24元可以买4辆小汽车,一辆小汽车多少元”。给学生留出很大的空间,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用已初步构建的解题思路分析、推理,获得解答“求一个数里面包含着几个另一个数”的一般“思维模式”,并知道要用除法。

(3)以解决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数感。解决问题是本节课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学时,应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使他们初步懂得应如何数学地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计算出结果。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设计理念】

根据实际生活,让学生提出各种数学问题,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问题有的可以用加减法来做,有的不能用加减法解决。这样,

突出了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同时,加强了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区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突出“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通过转化,让学生明白“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要用除法,从而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学习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又要让学生合作学习,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练习设计由易到难,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及时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巩固新知,同时感受成功的快乐。抓住学生的好胜争强的心理,组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并针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做出评价,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较高,学生大都能参与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我带着孩子们一步步去分析问题--提取有用信息--解决问题--检验结果,让孩子们充分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本节课教学环节完整,教学目标明确。但是在讲解例题时用的时间较少,孩子“说”的时间较少,导致重难点不够突出。在讲解例题时,可以把例题和想一想结合起来对比一下异同,充分让孩子们感受总价、单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求“求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要用除法解答。在讲解练习题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要注意认真审题后再做题,并且列式后要记得写上单位并作答。还有就是在今后教学中要多注意关注一下个别后进生的学习情况,多鼓励他们,让他们也能够参与课堂的师生互动中来,一步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取得更大的进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求一个数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2、培养学生正确理解题意、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合理完整解答的良好习惯。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会写6、7;会比较6、7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课件、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7×6= ( ) 21÷7= ( )

18÷6= ( ) 42÷6= ( )

4×6= ( ) 4×7= ( )

49÷7= ( ) 5×5= ( )

6×6= ( ) 35÷5= ( )

2.列式计算

(1)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

(2)6里面有几个2?

3、揭题:

除法可以表示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

【设计意图:以游戏的形式展开课堂教学,使得学生能最快速度的集中精神进入课堂。】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3图。

同学们,跟老师到商店去购物吧!

课件出示小熊、地球仪、皮球的价钱。

我有56元钱,想买地球仪。请问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出示问题: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要求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知道哪些信息?(商品的价钱,总的价钱)

刚才这个购物的过程是什么意思?谁能用一句话来表达?

要求买几个,就是求56里面有几个8元。

提问:

求56里面有几个8用什么方法解答?怎样列式?得数7表示什么?写什么单位名称?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6÷8=7(个)

口答:可以买7个地球仪。

检验。

我们计算对吗?怎样检验?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

我们求出能买7个地球仪,一个地球仪是8元,7个是56元,7×8=56(元),符合题目意思, 算对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目所表达的意义。】

2、课件出示汽图。

老师想买这辆小汽车,可是它的价钱被小红挡住了。小红这样提示我们:如果24元买了6辆小汽车,一辆小汽车多少钱?根据这个问题,你能求出小汽车的价钱吗?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小组交流。你是怎样解决的?怎么想的?

小结:小汽车的价钱,就是求24里面有6个几,像这样的问题也是用除法计算。

列式:24÷6=4(元)

引导口答:一辆小汽车6元。

你能用解决上一题方法自己检验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学生互相提数学问题,指名汇报,集体交流。

小结:这

两道题都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的应用题。也就是把总数按每份数来分,求可以分成这样的几份,或求每份是几,要用除法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所求得结果进行演算,让学生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感悟解决“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问题内涵的重要性,从而是学生的思维方式不拘泥与常规,思维实现跳跃式的发展。。】

四、板书设计:

用除法解决问题

例3: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56÷8=7(个)

想一想:一辆小汽车多少元?

24÷6=4(元)

教学反思:

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比较注重宇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除法问题,并能利用除法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数学知识来源宇生活,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实物演示来明白这样计算的道理,进一步加深对于除法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学生遇到瓶颈时可以适当的引导,但是还是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其中的原理,这样学生更加乐意去学,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也不容易忘记。课堂上尽量用直观的方式来展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同学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相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奖会更加深刻。

教案《用除法解决问题》数学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23页例3 教学目标: 1.学会用除法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2.体会问题与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除法知识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理解各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用2、6、12这三个数写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2.看图写算式。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的第一个问题。 (1)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同桌合作摆一摆并列出算式解答。 (3)汇报,交流,怎样摆小棒,怎样列算式。 (4)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5)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板书:总数÷份数=每份数 2.教学例3的第二个问题。 (1)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列出算式解答。 (3)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板书:总数÷每份数=份数 3.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找相同点:第(1)小题已知总只数与盒数,求每盒的只数。第(2)小题已知总只数与每盒的只数,求盒数。 (2)找不同点: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解决问题,计算时都用“三五十五”这句乘法口诀来求商。 4.小结后揭示课题。 三、巩固应用 1.完成茶叶题。 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计算? 说检验的方法。 2.根据图意编一道乘法数学题和两道除法数学题。 3.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买哪种袜子最划算。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平均分总数÷份数=每份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东川区第四小学:xxx 20XX年4月5日

解决问题案例

《解决问题》教学案例 武守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看图理解图意,编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 2.初步学会分析解答简单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和求剩余的减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分析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12—8 7+9 17—8 l6—7 15—5 11+2 2.★★★★★★★★ ●●●●● ★和●一共有多少个? 二、自主探究 1.出示教科书P20页的图。(让学生观察画面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讲—讲画面的内容。让学生自由结合,互述画面内容。) 2.板书: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 教师:同学们看到这些话,想一想问题是什么? 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 教师: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三、汇报交流 大家想一想该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提醒学生凡是应用题,得数后面都应该写上它的单位名称,并加上括号。有一个信息“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有用吗? 介绍多余条件。 四、质疑答疑 你怎样判定多余条件? 五、专项练习1.完成教科书P20的“做一做”。 提问:这里有几个条件?有没有多余条件?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怎样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六、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是图文应用题,今后我们在做应用题的时候看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哪些条件是有用的,哪些条件是多余的。 七、综合练习练习五1、2题 反思:本课例题,是一道利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和以往解决问题不同的是这道例题中出现了“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的多余条件,这多余条件很容易干扰学生解题,是一个教学难点。 教学例5时,我按照以往教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你知道什么数学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都能积极发言,说出了有用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且能很快汇报出问题答案。可就在这一过程中,好像没有几个同学意识到这一题中“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是多余条件,更没有谁

《 解决问题》教案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教案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 约4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提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年级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三年级《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教学乘法两步计算,连乘应用题有两种解法。在教学时,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和研究点,我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从旧知引新知,让学生从两个一步应用题合成两步解答应用题。接着请学生根据题目的信息思考:要求3个方阵一共多少人?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最后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第一种解法是引导学生根据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第二种解法是先引导学生根据另外两个联系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学生自主的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连乘应用题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而且学生普遍能讲出道理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的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索。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 在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连除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2)

连除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52页例4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时,教材结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效地突出了三位数除一位数的运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用情境导入的方法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加了对数学的熟悉程度。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掌握基础乘法的运算,通过分步骤和用多种解决问题,列出综合算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理清条件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本课用一课时完成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用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会列综 合算式。 2、通过分步骤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列出综合算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 力和列算式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难点:多角度思考问题,了解每个步骤的含义,最终列出综合算式,尝试多种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解法、引导法。 学法:讨论交流法、练习巩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卡片。

57×40= 40×25= 82×50= 39×5= 93÷3= 804÷2= 128÷8= 245÷7= 指定一名学生上台表演,其余学生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教师:上一课时我们了解了连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那我们今天的方法和解决技巧又是什么呢?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第53页例4. 引导学生读出已知条件:共有60人,平均分成2队,提问:那么每队多少人?我们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60÷2=30(人) 现在每队要平均分成3组,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30÷3=10(人)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你们能不能将其合并成一个算式呢? 学生思考。 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60÷2÷3=10(人)。 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思考。 教师引导:现在总共60人没变,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那么总共分成了多少组? 学生回答:60÷6=10(人) 列出综合算式:60÷(3×2)=10(人) 总结: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例4. 2、你们能验算一下吗?我们求得一组10人,那么3组呢?(3组30人) 一队3组,现在2队,总共多少人,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53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指定两名学生写在黑板上,然后集体订正。 (2)提问:我们可以运用哪两种计算方法?每个步骤的含义是什么?

用顺序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案例备课讲稿

用顺序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一节区级研讨课。一直以来我喜欢有挑战性的事情,所以在开学初确定研讨课选题时,我选择的是课改以前教材中没有的《排序算法设计》。可是,教研员决定让我把研讨课提前到三月十九日,课题也就因此改为《用顺序结构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难度明显降低了,但挑战性也会随之降低吗?说实在话,开始觉得这是一个不太有意思的课题,甚至有些失望。可当我真正准备这节课时,感觉其实更具挑战,也就乐在其中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赋值语句的格式、功能和执行过程; 2、学会使用赋值语句来实现顺序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从“提取人民币方案”问题出发,一起经历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使用赋值语句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材分析 这是第一次使用这套教材,感觉导入用实例有的比较复杂,不适合初学者,但很多例子又很贴近实际。于是多数情况下,是用更简单的例题导入,有了一定基础后,引导学生自学书上的例题。这样学生不仅能做到循序渐进,还能接触更多的知识和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分析 这是《算法与程序设计》这门课的第六节课,学生对界面设计已经熟悉,而且了解事件过程与事件驱动,但是真正去认识代码这是第一节课。在这之前,做过代码录入的练习,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 四、教学策略 采用加涅的九段教学法以及“任务驱动法”教学策略。 五、教学重点 赋值语句的格式、功能和执行过程 六、教学难点 用赋值语句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流程(见下页)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加涅:引起注意、告诉学习者目标) 正投显示“银行取款单”,学生了解在取款单上要填写的内容及银行出纳如何支付。接下来,说明本节课的目标:我们用VB帮银行设计一个程序,解决以下问题-储户到银行提取存款共计N元,试问银行出纳员应如何付款,才可以使储户拿到的人民币的张数最少? 运行“money.exe”,输入366,先让学生说出结果。课堂一下子就热闹起来,很快说出答案和思考的方法。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展开,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及反思

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页例1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两步乘法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2.让学生从多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关系,灵活解决有关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家可以叫我梁老师,大家知道我是教什么的吗(数学)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我们拿的是数学书)你真会观察生活,在数学的学习中也需要会观察的眼光。 2.学了三年的数学认为数学有什么用处(可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我们就要发现有用的数学信息,再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我这里就有一个数学问题,第一组有几名同学请思考你是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怎样用你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我发现的数学信息是每行有2人,一组有6行,用乘法2×6=12人解决问题)【板书:发现信息:每行2人,一组6行,算式2×6=12(人)】 3.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步乘法计算能解决的问题,大家掌握得不错。你能解决一、二、三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板书:3个组】【引导学生说2×6是先求第一组有几多少人然后再求3个组一共有多少人列式12×3=36就可以知道一、二、三组一共有36人了。】(你会思考,表达清楚,老师很欣赏你) 4.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分几步(两步)第一步是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谁能结合以前学的知识,把这分步乘法计算的算式,列成综合算式2×6是先求什么再×3就求出了(你很会学习,能够举一反三,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学习数学就是要有这样的能力,你真棒) 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先找有用的数学信息,然后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列综合算式再答)用这个方法,你能不能解决下面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白露小学正在举行运动会,开场是广播操表演,同学们很整齐的排列成了3个方阵。这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呢试着用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填一填这张答题卡,解决这个问题。 2.填完的举手,谁能把你的作品给大家欣赏欣赏。你发现的数学信息是(每行10人,每个方阵有8行,有3个方阵)你先求(我先求一个方阵有多少人算式:10×8=80(人),再求3个方阵一共多少人算式80×3=240(人)综合算式:10×8×3=80×3=240(人))(你学习能力很强,能够举一反三,同学们请把掌声送给他) 3.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想一想我们还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老师给你们2分钟时间,4人小组交流想法,看谁能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4.老师也解决了这个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这是老师列的综合算式(3×10×8),你知道老师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吗同学们真聪明,老师先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列再求一共有多少人行吗(行) 5.同一个问题,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只要能够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你想用那个方法都可以。 三、课堂练习 1.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卖鸡蛋的阿姨就想请我们帮她解决一个问题,打开书99页,请你帮她解决这个问题吧。谁解决了这个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引导学生说,我发现一行有5个鸡蛋,每盒有6行,有8盒。我先求每盒有几个鸡蛋再求8盒共有几个鸡蛋再

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前,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时),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员却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啊?”(小朋友们都面面相觑)这个判定可令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就当学生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学生们个个瞪大了小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因此,数学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圆的认识”后,我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一个半径为5米的圆。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圆,有的想到一排人转一圈画一个圆,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围一个圈,沿这个圈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自然的围成一个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羊吃到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形?”这些实际问题。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决问题:连除》教学设计

《用连除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100页例2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0-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水平,并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找出中间问题,用数学语言叙述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有30人参加团体操表演,6人围成一圈,__________? 师:你能补充问题吗? 生补充后,让其列式,师:为什么除法计算? 二、新课研究 1.创造情景,引出问题 师出示团体操图片 师:观察图片,你从中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 师:谁能提出问题? 生:每个小圈多少人? 2.探讨解决方法 师:你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师:人数的总量是多少?能够怎样求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能一步求出来吗?需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每一步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组讨论 指名汇报,评价 鼓励准确的想法和不同的想法。

板书:1)先求每个大圈有多少人? 2)先求一共有多少个小圈? 60÷2=30 30÷5=6 5×2=10 60÷10=6 3.列式解决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评价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吗? 60÷2÷5=6(人) 60÷(2×5)=6人 板书:1)先求每个大圈有多少人? 2)先求一共有多少个小圈? 60÷2=30 30÷5=6 5×2=10 60÷10=6 这两种都准确,师强调列综合算式。 4.反馈练习 第100页做一做 先让生认真审题,同桌说先算什么? 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三、巩固练习练习二十三10-11题和对比练习 1、10题先让生认真审题说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总量是多少,求什么,怎么解决?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评价。 2、对比练习 3、11题生独立审题,独立解决。 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评价 四、课堂总结(略)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案例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案例分析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时,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解决问题教学发现探索 《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若是省去了前面几步,直接开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则忽视了学生的认识发展的规律,他们的学习必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解决问题是一种相对比较灵活,能够与数形、生活情境等有机结合的数学题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紧抓联系,创造认识契机,鼓励学生在积极探索的实践中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一、联系生活,创造发现契机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生活经验的带动下,学生能够有效地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认识体验,将学习内容与认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将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密切联系起来。在观察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关键,

找到具体的数量关系,从而在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展开具体的认识实践过程,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认识效果。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投影展示成语“朝三暮四”的故事。用成语故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激发下,对学习内容产生好奇感。 师:为什么都是给七个橡子,猴子们都不同意朝三暮四,但是换种方式就很开心了呢? 生1:早上给猴子三个橡子,猴子会饿一整天,所以猴子不愿意。 师:你真棒,能够发现猴子的这个心理。 生2:老师,早上给猴子四个橡子,虽然吃不饱,但是猴子已经差不多半饱了。跟三个比起来,四个最起码多了一个,所以猴子很开心。 师:非常棒!你能够分析猴子的心理,发现猴子的具体的想法,很不简单。那么你是如何发现猴子的这种心理的呢? 生3:从材料中给出的内容里找到的。 在成语故事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因而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投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去。 二、提取信息,展开发现体验 1.观察例题,提取信息

《解决问题》教案设计

《解决问题》教案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解决问题》教案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解决问题》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题和第3、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运动会体操比赛录像,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开运动会吗?看,咱们鸡公岭小学的运动会开幕啦,小朋友们多高兴哪,他们穿着漂亮的衣服,载歌载舞,迈着整齐的步伐整队入场,这是二年级的同学,现在入场的是三年级的同学,向我们走来的是四年级的同学。热闹的开幕式结束了,首先进行的是体操比赛,小朋友们列成3个整齐的方阵,正展示着他们的风采。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请大家仔细观察列成的方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A、每个方阵有多少人?B、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

2.收集信息。 小朋友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就先来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要知道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呢? 学生汇报,老师课件:(每个方阵多少人,又从哪些信息能知道呢?)谁能说得更准确更完整一些。横着有几个人,我们就说成是每行有几个人,(课件闪烁行。)竖着有几个人我们就说成是有几行。(课件闪烁有几行。)大家一起来数一数,每个方阵有几行,每行几个人?现在你自己能再说一遍吗?(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 3.独立试做。 (课件展示完整题目: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需要的信息找到了,现在你们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好,老师相信你们能行,在草稿本上试着列式计算吧!(师巡视,抽生板演答案。) 4.交流汇报。 好了,都完成了吗?我们来看黑板上的这几种解法,自己对照一下,还有不同做法的请自己写到黑板上来。好了,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几种解法,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提出问题。(师:生①很有想像力,他先把这三个方阵的同学集合在一起(课件),先求整个方阵每行的人数10乘3等于30人,有8行,再乘8,就等于240人。 还有什么疑问吗?他的回答你们满意吗?生③的想法更是与众不同了,他把队形作了这样的变换(课件),然后我们站到旁边来看,每一行是8乘3等于24人,有10行,再乘10就等于240人。

《6、7加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6、7加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2016-11-07 《6和7的加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解决问题,对题目的题型、格式要求,理解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格式与计算方法的选择上。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本节课的关键。下面我针对我本节课教学反思如下: 这一节课,我首先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接着出示小白兔采蘑菇的画面: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图里有什么?也就是让学生找出数学信息。然后以认识新朋友的形式引出“大括号”,明确“大括号”表示的意思。接着在大括号的下面写上“?只”,让学生考虑问号表示的又是什么意思?大括号加上问号表示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通过步步追问让学生逐层理解,明确图意:“左边有4只,右边有2只,一共有几只?”然后让学生完整的说一说图意,再加上手势边比划边说一说图意,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大括号就是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而大括号下面的.问号及几只就是问“合起来有多少只?”。就要把两边的只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本环节教学,我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手比划比划等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思,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更易于学生接受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方法的学习。本课教学中,我重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写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围绕让学生掌握数学方法,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开展,紧紧抓住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的正确吗?这样的思路,有条理有步骤的来解决问题。特别针对解答后的检查让学生从一开始接触解决问题就养成检查的好习惯。为将来学习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通过三道不同的练习题巩固本节课内容。 本节中的不足:1、教师的引导还不能做到准确高效,提问没能达到精准,致使学生不能清楚明白提问的意思,教师语言不够精炼,不能用简洁的语句清楚的表达出要求和问题。2、有些环节没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3、时间安排不合理,出现前紧后松的现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用连乘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

《用连乘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9页例1及练习二十三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并最终寻找解决问题 的方法。 技能目标: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乘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学会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寻找中间问题。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理信息 1.师:六一儿童节马上到了,学校准备举行团体操比赛,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吗?他们做的怎么样?(整齐)除了这些,你还发现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学生一边说是一边板书)

2.指名学生回答。 预设:有3个方阵,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 3.师:根据信息,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3个方阵共多少人?(大家同意吗) 指名学生回答。 4、完善板书。 师:现在谁能把这些信息和问题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 预设: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齐读课题) 师:为了让同学们更清楚、更容易明白图意,老师将每个同学变成一个小圆点。 (在媒体上将人变成小圆点) 二、合作交流,训练思维 1、小组合作探究。 师: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问:这道题要解决什么问题?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师: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因

为一个方阵的人数不知道,我们不能直接求出3个方阵的人数?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必须要知道一个方阵有人数,才能求出3个方阵一共人数?)大家都知道不能一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思考2分钟) 2.老师相信你们可能都会解决这个问题,先不要急着列式,老师想知道你们在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请你们指着点子图和同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把你的列式写在练习纸上。(看谁的方法多) 4、把你做好的式子四人小组交流 2、小组汇报交流。 ①叫一位学生先在黑板上板书并解法,指着点子图来汇报。(学生汇报完—师及时出课件演示—再叫学生说---同位说。) 预设: 第一种方法:因为一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我就用8×10=80,先求一个方阵有多少人,再乘3个方阵,就求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案例 作为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应当义不容辞的承担起相应责任。学生学习数学不仅在于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能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案例,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案例篇1有一位教师在叫“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一改往常教材中的“讲解式”(摆小棒)的呈现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发现式”,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爸爸让明明计算18+7,明明冥思苦想了一会儿,向同学们求助,谁有妙法帮我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顿时情绪高涨,积极思考,此刻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同桌互说等形式,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加强了学生间多向交流。最后,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有把18看成20(20+7-2)的;有把18分成13和5(13+7+5)的;有把7分成2和5(18+2+5)的;有数手指的;也有用竖式计算的,等等。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后,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正是学生自主创新的一种体现。 问题一旦经过一番努力后被解决,学生就会有紧张愉快的体验,有成就感、自豪感、价值感,这些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源动力。其次,可建立学习小组。学生的发展存在者不平衡性,无论哪个班的学生,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所具有的能力以及他们对生活、对数学问题的认识是各不相同的。在课堂上,面临着要解决的一个个数学问题,

学生的解决方法是各不相同的。为了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解决问题,我们可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建立学习小组,小组中学习水平上、中、下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推荐一个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担任组长,让不同水平的层次的学生的信息联系和反馈信息在多层次、多方位上展开。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案例篇2小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探索解决新问题,并积极思维,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学时要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经过独立思考,艰辛的探索,成功的愉悦,从小培养他们探索,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和创造才能。鉴于此,在设计此环节时,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在发现了单根不够减时,就打开一捆和3单根合起来再减这一单一的思考方法,而是精心设计教学结构,展示知识的全过程,使呈现给学生的算理“活”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23;7=16,但当你问他们“你是怎么想的”时,他们就说不出来了。就在学生脑子一片空白时,我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将这一学习任务完全交给学生。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主动学习的工具;;小棒,对学生说“用小棒来摆一摆,好吗?”摆完了和你的同学说一说。让他们自由独立地去探索,找到解题的方法,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算法,此时此刻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过程,在学生汇报方法时,也没有在黑板上板书抽象的算理,而且让学生比较得出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通过摆小棒,对于已经知道得数的学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于不知道得数的学生,他们也学会了如何计算进位加法,也同时突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一这基本理念。我没有统一

(完整版)解决问题(归一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一)”教学设计 宁武县实验小学付建国 【设计理念】计算与解决问题的结合,其学习过程的作用是双向的、是相互的。在学习小数除法计算之后,学习解决问题,既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有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所学的新知与已有俺还是经验联系较为密切,应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再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引导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2 页例11、“做一做”,第34 页第 1 到 4 题。 【学情与教材分析】在教材中,强调数量关系的分析,并引导学生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另外教材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做一做也是用两部计算解决问题的题目,但也可以用到小数乘法,知识的综合性更强。教材也是通过学生的对话强调从量的角度来分析数量关系,呈现了两种方法。因此,理解小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本课的重点,老师应逐步引导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弄清题意,找出题中数据(包含隐形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找到数据间的联系,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从而找到解题方法。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向思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但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要求每个同学一下都掌握多种解题方法,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教学目标】1.学会有序地分析题意,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2.学会解 答小数连除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这一课,就是教材修订后增加的部分,在这节课里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并且用情境图来反应问题,这种设计有利于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到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所要经历的一般步骤:即理解现实的问题情境(理解图意),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教材用“图里有什么”做提示;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案并解决,教材用“怎样解答”做提示;对解答的结果和方法进行检验和回顾反思,教材用“解答正确吗”做提示。这样的设计,学生能更好的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为新课标培养学生的“四能”提供清晰的思路和步骤。我在教学这节课时,时刻注意以学生情感的最佳发展区为生长点,有效的加强了学生的“四能”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数学本质、帮助学生建立问题表征。 一个生动、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能为课堂增色,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对于这节课的情境我思考过很多种,第一次试讲时,我设置了一幅有很多小动物的图画,让学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但是课后试讲中,觉得这与教材的情境图有些脱节,有点画蛇添足,于是根据一年级孩子年龄特点,我(直接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编了一个童话故事引入,兔妈妈和爸爸带领兔宝宝来草地上摘蘑菇了,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看图画审题时又难免会受到非数学性因素的干扰,课堂上,学生不光关注到了小兔子的只数,还关注到了蘑菇,因此在第二次试讲时,我的问题指向性就更强了,关于小兔子,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这样学生就很快找到了左边有四只兔,右边有2只兔。我随后跟了一句,你真善于观察。课后周老师说我的评价性语言没有及时跟上,点评不到位,这里还能体现出学生能用上我们学过的方位词:左右,进行有顺序的观察,并加以描述,以此来培养学生有序的思考。紧接着给学生介绍认识两位新朋友:大括号和问号,让学生结合情境图大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思,从而提炼出问题,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第一次认识大括号,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我让学生用手势比划比划,边比边说,这样问题就表现得完整而深刻,也让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时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解决问题是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不仅仅只是获得问题的答案,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关注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在这节课中,一年级的孩子虽然是第一次解决问题,但是绝不是一张白纸,在学前教育中,孩子对加法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看到图画多数孩子马上就能说出算式,4+2=6,但对数学知识中的条件与问题是不能完全理解的。正如在试讲中,让孩子根据数学信息,试着提问题时,有位学生说:合起来一共有6人。马上把答案说出来了。课后研讨中,我们认为可以这样因势利导:你已经把答案告诉大家了,能把他换成考一考别人的问题吗?这样学生明白了什么才是问题,也就会学着提问题了。另外教材中给了解决问题的三个基本步骤,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课堂上逐步引导孩子从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这几个步骤去感受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多种策略,如:认识大括号让学生借助动作,练习加强学生对比,编写顺口溜帮助学生记住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正是这些细节的处理,学生及时回顾体验、感悟方法,一步步剥离表层信息抓住生成数学信息建构起用加法初步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三、关注数学学习情感,帮助学生融入数学学习。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法(1)》教学案例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画图法(1)》教学案例 一、教材定位。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89至90页例 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要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画直观示意图的 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进而借助直观图发现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2.过程与方法上:要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进一步体验画直观示意图的的优势,感受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向中:要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体验解题策略的价值,能正确解决问题。 (四)教学难点:学会画图法整理数据,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学生尺、米尺。 二、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揭示策略。(大约5分钟) 【这一环节设计,意图检测学生画图的能力,巩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为新知学习做好充分准备,同事抓准时机,自然导入新课。】 开头语:同学们,今天老师想请大家当一回设计师,看哪位同学图画得漂亮,解决问题又快又对,那他(她)就是最棒的设计师。 出示练习:先画一幅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的示意图,再求它的面积。 1.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交流展示,共同回顾。 答问:画图时要注意什么(长画得稍长些,宽画得稍短些)怎样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指名口答)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有什么关系你会用哪些关系式来表达这三者的关系 3.巧妙谈话,明确任务。 谈话:刚才你们画出了长方形的示意图,也解答了简单的求长方形面积的问题。这

解决问题教案

知识目标:掌握3种数量关系并能熟练运用。 2.能力目标: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初步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3种数量关系并能熟练运用。教学难点: 由学生自己收集数学信息,自己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1.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高兴吗?老师今天也非常高兴,现在咱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和老师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师生鼓掌欢迎) 师:小朋友们,掌声很热烈,但不够整齐。请听一听,老师是怎么拍的?拍了几下?(教师有节奏地拍4下)小朋友学老师的样子,拍6下。 师:根据刚才拍的,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我们比老师多拍了几下? 师:你知道吗? 生1:我们比老师多拍了2下,因为6比4多2,列式:6-4=2。 生2:老师比我们少拍了几下?少拍了2下,列式:6-4=2。 师:老师拍了6下是较大数,同学拍的4下是较小数,较大数-较小数=? 生:相差数。 师:谁可以把数量关系完整地说一说? 生:较大数-较小数=相差数。师展示,生齐读。 生3:老师和小朋友一共拍了几下?6+4=10。 师:同学们把老师和同学拍手数当是部分数,求总数,我们可以用哪一个数量关系? 生:部分数+部分数=总数。师展示,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真有精神。今天,羊村里的小样们要来考考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了,你们有信心迎接挑战吗?生:有! 师:来看第一个我们的是谁? 二、引入正题,各个击破 1、看图列式(懒羊羊) 师:第一个是懒羊羊,老师请男生来读读他的话。男生读。 师:来看第一题,谁可以把问题和大家说一说? 生:左边有8只苹果,右边有6只苹果,一共有多少只苹果? 师:你说的真完整,老师奖励你一个金币,希望其他也可以和他一样把问题说完整。你可以列式计算吗? 生:8+6=14(只) 师:你为什么用加法来做? 生:因为我们求的是一共有多少只苹果,求总数。 师:说的太好了,我们要求总数,把左边8只苹果看作部分数,右边6只苹果也是部分数,求总数,我们可以用哪个数量关系来帮助我们做题目? 生:部分数+部分数=总数。 师:非常正确。来看下一题,谁可以来完整的说说题目? 生:总共有27个葡萄,篮子里(右边)有3个,左边多少个?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教学案例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教学案例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教学案例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 2.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3.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4.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页 1 第 【教学重难点】 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不只是单纯的计算题有不同的算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容易理解或比较喜欢的方法。 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课本插图。 【课时按排】 本单元可用4课时进行教学。 1.看木偶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页 2 第 【课前准备】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木偶戏场景插图。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