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导论(重点)

教育学导论(重点)

教育学导论(重点)
教育学导论(重点)

教育学导论

名词解释5个20分

简答题5个50分

论述题1个15分

材料分析1个15分

名词解释:

1、教师专业化

①即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

②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发非专业性职业、准专业性职业向专业性职业进步的过程

2、教育概念

广义的教育反之一切有目的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3、教育本质

所谓教育的本质,就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即“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它反映出教育活动固有的规定性。教育活动固有的规定性,亦即其根本特征,就是这一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4、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包括两种基本观点: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

5、教育目的

简单地讲,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6、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关于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总指针,是对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7、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相互衔接关系,以网络化的形式将学校组织起来,是教育制度的核心。

8、课程的概念

从狭义上讲,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从广义上讲,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教育教学因素的总和。

9、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

学科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

10、课程标准概念

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某一教学科目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

11、教材概念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12、教学的含义

广义的教学就是一切时间、地点、场合下的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

狭义的教学是在学校中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与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13、教学过程的含义

教学过程,即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的过程。

14、教学的教育性,为什么教学必然有教育性?

①是指教学活动必然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

②其一,教学内容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价值。

其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必然要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其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15、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16、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所谓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17、教学评价概念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18、形成性评价的概念

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的确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

19、学校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个性等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即学校德育。

20、班级组织的概念

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简答题

1、当代教师职业的特点(P4)

其一,职业形象的准公共性。

其二,职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

其三,工作绩效的模糊性。

其四,职业待遇的福利性。

其五,师生关系的隐蔽不平等性。

2、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具有独特作用(P53)

教育本身是一个包含着特殊个体与特殊环境的特殊活动因素,这种特殊性表现在:

①学校教育指向特殊的个体

②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

③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活动

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个体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首先,学校教育要为个体的发展创造良性的环境

其次,学校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

再次,学校教育应精心设计各种有益的活动,促进个体的发展。

最后,学校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3、师生关系对学生影响有哪些?(P77)

①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②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③师生关系对学生活动效率的影响。

④师生关系对学生个性发展及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之,师生关系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4、全面、民主、教育:新型的师生关系(P80详细作答)

其一,全面性。

其二,民主性。

其三,教育性。

5、全面发展教育是诸育和谐发展的教育(P124为什么)

①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诸育的基本内涵就是德智体美共同发展。

②德智体美各育都具有特定的内涵、特定的个任务。各育的社会价值、教育价值、满族人发展需要的价值都是通过各自不同的作用表现出来的。

③德智体美各育在人的发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可以有发展程度上的差异,或者发展顺序的差异,但不可偏废,既不能只发展人的能力的一方面而偏废了其他各方面。

6、对当代中国教育方针,如何去理解?(P127)

①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规定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

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组合,规定了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③培育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规定了我国的教育目的。

7、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特点(P142)

①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我国的学制趋于弹性和灵活。

②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国规定了“九年一贯,六三分段”的基本学制。

③为了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我国正在逐步完善高中阶段的教育结构。

④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高等学校的类型趋于多样化。

⑤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的需要,我国将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8、赞可夫的发展主义课程论

第一,课程内容应有必要的难度

第二,要重视理论知识在教材中的作用,把规律性的知识教给学生。

第三,课程教材的进行要有必要的速度。

第四,教材的组织要能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即让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第五,课程教材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促进差生的发展。

9、教科书应符合的条件或原则?

①反映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②遵循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③真正便于学生学习。

④理论联系实际。

⑤科学性与思想性并重。

⑥富有启发性。

⑦具有可读性。

10、课程内容

①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加强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实用化、人本化与本土化。

③注意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课程内容的协调整合。

11、教学目标及其功能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有四: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

12、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①教学总目标

②学校教学目标

③课程目标

④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13、中小学生常用教学原则

①全面发展教育原则

②启发性原则

③直观性原则

④有序性原则

⑤反馈性原则

14、当代教学方法的特征

①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为出发点,突出了教学的发展性。

②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中心,突出了教学的双边性。

③以发展非认知因素的作用为手段,突出了教学的情感性。

15、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

②讨论法

③直观演示法

④练习法

⑤读书指导法

16、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

首先,必须教学目标。

其次,必须依据教材内容。

再次,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最后,必须依据教师的个性化特点。

17、班级授课的优点和局限(P237)

18、班级授课制的当代改革

①班级小型化

②选科制

③开展小队教学

19、如何备课?

①钻研教材

②了解学生

③设计教法

④拟定教学计划

20、教学评价的功能

(1)教育功能

是指通过教学评价为教学活动提供有效诊断和反馈,强化与改进教学,促进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包括:

①定向②诊断③反馈④改进⑤强化

(2)管理功能

是指可以利用教学评价来鉴定、区别学生的水平,进行选拔淘汰,适当安置;同时,评价结果也可作为评价教师工作质量的依据。包括:

①选拔淘汰②区别安置③评定教师业绩

21、教学评价的一般方法

①绝对评价法

②相对评价法

③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22、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①在评价主体上,更加强调学生的自评。

②在评价功能上,更加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③在评价类型上,更加注重实施形成性评价。

④在评价方法上,更加采用绝对评价或个体内差异评价。

⑤逐步树立新的考试观,重视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

23、德育的过程

①是促进受教育者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

②是道德主体的养成过程。

③是通过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施加德育影响的过程。

④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24、德育的原则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主要有:

①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

②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并行。

③统一要求与发展个性相结合。

④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并举。

⑤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相统一。

25、影响德育内容选择的因素

①政治经济状况影响着德育内容的性质和范围。

②文化传统影响着德育内容的范围和侧重点。

③学生的年龄特征影响着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④当前形势和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影响着德育内容的针对性。

⑤教育者的经验和价值观影响着德育内容的实现程度。

26、班级组织的功能

①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②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③训练社会行为方式,培养社会角色意识。

27、班主任角色特征(P315详细作答)

①班主任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关护者。

②班主任是对学生产生全面影响的教育者。

③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

28、班主任的工作实务(P317详细作答)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

②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③协调好班内外教育力量

论述题

1、现代形态教育的特点(P26具体作答)

第一,教育的世俗化。

第二,教育的国家化。

第三,教育的法制化。

第四,初等教育义务化。

第五,学校类型多样化。

2、教育与社会发展(政治、经济详细作答P85)

3、为什么说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第一,从学校的教育形式来看,教学活动所花的时间最多,所占分量最重。

第二,从学校的工作分工来看,教学工作处于工作的中心地位。

第三,从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来看,教学活动更为缜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从学生发展的作用方式来看,教学使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其他的教育活动。

4、怎样理解教学过程的本质或者为什么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过程?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①教学过程本质上属于一种认识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活动包括两种基本类型,即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两种活动的统一,但这两种活动却有着不同的性质

②与人类一般的认识过程相比,教学过程具有特殊性。

首先,教学认识有特殊的个体,即学生个体。

其次,教学认识有特殊的个体。

再次,教学认识有特殊的目的。

最后,教学人是有特殊的活动方式。

5、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

①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二者互为基础,互为条件。

首先,知识是发展智能的内容和手段。

其次,智能的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

因此,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之间并非同步进行、一一对应。

首先,知识的智力价值是不同的。

其次,不同的认知活动方式在发展智能方面的价值也是不同的。

因此,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实现二者的统一。

教育学概论复习总结

制校与学教育、学? 1.我国近代系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癸卯学制双轨学制主要是在欧洲产生并发展的2. “教育不应再限制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非制度化的教育理3.想。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学校的产生4. 义务教育依据“法律规定”,具有普及性、免费性、强迫性。5.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6.制度化教育7.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8.1903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年的癸卯学制终身教“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确定了9.1972”思想,并提出了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育教育系统不仅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10. 11.简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 学校教育:教育目的明确,教育组织机构完善,有专门的教育场所,教育设备、图书资料、场地等较为完备。 家庭教育: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方式情感化,教育时间的持久性,教育作用的显着性。社会教育:教育影响的多样化,对象和场景的开放性。 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12.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基础:生产工具的改进、手工业与农业逐渐分离、产生了商品生产、推动了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化。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创造大量社会财富,经济基础雄厚、提供接受教育的物质条件。生产力的发展使脑力可以脱离体力劳动,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教育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只有社会生产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时,才会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脱离生产专门学习的学生。

2.文字的出现时学校产生的文化基础:早期文字是记载文化知识的唯一工具,文字是教学必不可活少的工具。早期文字复杂,使得学习文字比较艰难耗时,必须有专人教授,专心致志才能完成。文字本身包含了各种社会知识,使建立专门的教育机构基友了极大社会意义。 3.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是学校产生的社会政治基础:国家发展,阶级对立更加突出,奴隶主阶级为了加强控制,需要建立专门传授文化知识的机构,培养为他们服务的各种人才,锅里国家事务, 学校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它的产生是人类物质生产不断扩大、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 13.简述我国现代学制形成的基本历程。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 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在自强求富的目的下,在全国办起了新式学堂,外国语、军事、科学技术学堂。这是西方学校教育制度在中国实施的先声,为中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认识到了建立新学制、改革封建教育制度的重要性。1902年清政府颁布《情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教育史第一个较完整学制,但未能实施。1904年,又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完整且棺椁实行,这宣告了中国现代学制的正式形成。这两种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中体西用思想,它们是中国第一次全面 引进西方教育制度,它们在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简历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4.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 2.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向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社会、人、教育 1.社会要素的主要内容有社会生产力、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制度。 2.制约教育的社会因素有社会生产力、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学导论结语

出自:《教育学导论》李剑萍魏薇 结语:专业化的教师与教育学 一、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亦随之有所不同。通常,教育学以学校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兼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尤其注重研究学校教育中的普通基础教育。否则,通常将有特别说明,如家庭教育学、社会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特殊教育学等。 所谓问题,一般指事物的关节点或矛盾的必须解决之处;所谓教育问题,一般指教育领域特别是教育实践领域的重点、难点、热点。教育现象则是教育本质的外部表现,既可能是直接的表现,也可能是间接的表现;既可能是完整的表现,也可能是零散的表现;既可能是正确的表现,也可能是歪曲的表现。 教育现象的范畴要比教育问题的范畴广得多,其中既有可称之为教育问题者,也有不能称之为教育问题者。教育学既要研究教育问题又要研究教育现象,其实反映了教育认识对象中一般与个别、普通与特殊的矛盾关系。对全部教育现象不分主次、不分轻重、不加选择地一一进行研究,不仅要耗费大量研究资源,而且实际上也无法做到。但如果仅仅局限于研究当前的教育问题,又可能以偏概全,挂一漏万。因为,囿于研究中的主客观条件,有些教育现象或许已经成为教育问题,可能已经是今后教育问题的根源,倘不及早着手,必将贻误将来。所以,教育研究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都不能忽视,要在普遍调查基础上进行重点突破,要兼顾现实需要和长远利益,即学会“弹钢琴”,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虑不在千里之外,患必在几席之间”。 教育学研究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仅是手段,其目的在于揭示教育规律。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人们只能认识、掌握、利用规律,却不能创造、改变规律。教育学的任务,就是要认识揭示运用教育学规律,为确定教育教学工作的原则、方法、组织形式等提供科学依据。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工作尤其是教学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除了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还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中检验丰富发展教育理论。学过教育学的人未必真正懂得教育,也未必真正学会教学,但要想真正懂得教育、真正会教学,必须学习教育学。也就是说,学习教育学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那种认为学过教育学就会教学和不学教育学照样会教学的想法,都是错误的。 教育学和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教育学以探讨教育的客观规律喂职志,而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是统治阶级教育意志的反映。其联系在于: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想要顺利实施,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同时,教育学也可以对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做出评价、建议乃至批评。当然,从古至今的教育实际来看,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并不总是符合教育规律,有时甚至逆规律而动,以致对教育事业造成严重损害;教育学也并非都能对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作出正确评价,有时甚至曲意阿附,最终丧失自身的主体意识。此外,教育学也有别于教育经验。教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是对教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但教育学反过来又对教育经验具有指导意义。总之,既不能把教育学等同于“教育政策解释学”,也不能将教育学等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二、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学院导论复习

名词解释 第一章 个案护理: 临床上由一名护士护理一位病人,即由专人负责实施个体化护理的方式,称个案护理。 护理:护理是通过诊断和处理人类的反应来保护,促进,优化健康的能力,预防疾病和损伤,减轻痛苦,并为受照护的个体,家庭,社区及特定人群代言。 第二章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亚健康:指个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临床检查无明显疾病,但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活力降低。 生存质量:指个体在其所处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背景下,有生存的标准,理想,追求的目标所决定的对其目前社会地位及生存状况的认识和满意程度,它包括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及物质状态四个方面。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内外因素作用下而引起一定部位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损伤与抗损伤的病理过程,是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 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其自身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第三章 病人角色:是指社会对一个人患病时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所期望的行为模式。 角色适应:一个人患病后,由社会角色过渡转变成社会对其所期望的病人行为模式,或随着疾病恢复使其从病人角色又过渡转回原有社会角色。 护患关系:是指在医疗护理实践中护士与病人之间产生和发展的一种工作性、专业性、帮助性的人际关系。 护士角色:是指护士应具有的与护士职业相适应的社会行为模式。第四章 系统:有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及功能的有机整体。 需要:是主体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切条件的依赖,指向和需求。压力: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做出认知评价后,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及心理紧张性反应状态的过程。 适应:是按照一定的阶段性过程进行的,而适应的程度则与人的应对能力及压力源的强度及持续时间有关。

教育学概论重点

教育学概论重点 一、教育重点: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二、教育起源的基本观点重点: 1、生物起源论:法国社会科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动物界教育)。 2、心理起源论: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孟禄 3、劳动起源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三、教育的形态与发展。 1、非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的非独立性;教育的原始性;教育的平等性 2、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农业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出现;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内容与生产劳动严重分离;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 工业社会的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具有普及义务性;教育制度系统化;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多样化。 信息社会的教育:教育终身化;人性化;民主化;国际化。 四、现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职业教育重点: 职业教育是指使学习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趋势:战略地位更加突出;职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提高质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3、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空间的多元化;对象的大众化;合作国际化;教学、科研、产业一体化。 4、终身教育趋势重点: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形成创新型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以远程教育为主,多种教育模式共存。 五、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孔子的论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孟子的学生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的教育文献。 韩愈的师说:论述了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育方法被视为西方启发式教学法的渊源。 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了由国家统一管理的系统的教育制度。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首次提出了体育、德育、智育和谐发展的教育观。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演说家,提出来分班教学、教学适度。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研究教学法的着作。 2、教育学的创立 培根于1623年撰写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提出把教育学视为独立学科的开始。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被视为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开始。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此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着作。 英国哲学家洛克: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法国卢梭《爱弥儿》:自然教育理论、以儿童为中心,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自然天性。 王国维翻译的教育学:被视为教育学在中国的开端。 3、教育学的发展 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及着作:德国的梅伊曼、实验教育纲要。 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及着作:德国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要观点及代表着作:杜威,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 “三中心”理论:以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儿童的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 克伯屈,克伯屈设计法。 4、教育学的深化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法国的朗格朗的教育观点重点: 布卢姆在1956年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目标,每种目标又分为不同的层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朗格朗在1970年出版终身教育引论: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要求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 第二章教育与人 一、教育与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自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单因素论和多因素论: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美国华生);辐合论;诸因素交互作用论。 内发论与外铄论: 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论: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重点: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4、影响个体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遗传素质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

最新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知识点整理

地基基础部分 1.土由哪几部分组成? 土是由岩石风化生成的松散沉积物,一般而言,土是由固体颗粒、液态水和空隙中的气体等三部分组成。 2.什么是粒径级配?粒径级配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哪些? 土中土粒组成,通常以土中各个粒组的相对含量(各粒组占土粒总质量的百分数)来表示,称为土的粒径级配。 对于粒径小于或等于60mm、大于0.075的土可用筛分法,而对于粒径小于0.075的土可用密度计法或移液管法分析。 3.什么是自由水、重力水和毛细水? 自由水是存在于土粒表面电场范围以外的水,它可以分为重力水和毛细水。 重力水存在于地下水位一下的土骨架空隙中,受重力作用而移动,传递水压力并产生浮力。毛细水则存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孔隙中,土粒之间形成环状弯液面,弯液面与土粒接触处的表面张力反作用于土粒,成为毛细压力,这种力使土粒挤紧,因而具有微弱的粘聚力或称为毛细粘聚力。 4.什么是土的结构?土的主要结构型式有哪些? 土的结构主要是指土体中土粒的排列和联结形式,它主要分为单粒结构、蜂窝结构和絮状结构三种基本类型。 5.土的物理性质指标有哪些?哪些是基本物理性质指标?哪些是换算指标? P6 6.熟练掌握土的各个物理性质指标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相互换算。 P7-8 7.无粘性土和粘性土的物理特征是什么? 无粘性土一般指具有单粒结构的碎石土和砂土。天然状态下无粘性土具有不同的密实度。密实状态时,压缩小,强度高。疏松状态时,透水性高,强度低。 粘性土粒之间存在粘聚力而使土具有粘性。随含水率的变化可分别划分为固态、半固态、可塑及流动状态。 8.什么是相对密度? P9 9.什么是界限含水量?什么是液限、塑限含水量? 界限含水率:粘性土由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分界含水率; 液限:由流动状态转为可塑状态的界限含水率; 塑限:有可塑状态转为半固态的界限含水率; 缩限:由半固态转为固态的界限含水率。 10.什么是塑性指数和液性指数?他们各反映粘性土的什么性质? P10 11.粗粒土和细粒土各采用什么指标进行定名? 粗粒土:粒径级配 细粒土:塑性指数

《教育学导论》课程标准

《教育学导论》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科等专业学历教育的一门专业性课程。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领会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具有科学的方法论,形成应用教育理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并为继续学习教育类专业其他课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分工 1.与现代教育原理课程的关系 从课程目标来看,教育学课程可以使学生对教育教学全过程有一个概括的、宏观的、全专业及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主要侧重现代教育理论的培养,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教育理论思维能力,在层次上体现了其本科的教学要求。 从内容体系上看,教育学包括教育原理、教学论、德育论、课程论和学校管理等部分。教育原理是教育学内容体系的深化与扩展。 2.教育学同其他教育学科的关系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一般教育规律的科学,属于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本学科,其内容体系具有基础性、系统性、综合性以及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性等特点。 其他教育学科是在教育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分化而来的,研究的是教育某一方面规律的学科。因此,教育学与其他教育学科有着密切联系,其他教育学科的研究成果是教育学的补充,教育学是其他教育学科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其他教育类课程的基础课和前修课。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从事教育工作必需的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水平,增强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教育科学,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学生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学生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教育学概论》模拟练习题二

《教育学概论》模拟练习题二 一、判断题 1、选修制传入我国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F 2、清政府于1905年设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T 3、个性的多样性有助于扩大人类集体经验的范围。T 4、运用品德评价的方法,只能表扬、奖励,而不能批评、惩罚。F 5、人文学科具有它的科学性,自然学科也具有它的人文性。T 6、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班级授课制还有长期存在的必要。T 7、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活动。F 8、有什么刺激,必定会产生什么反应。T 9、西方的"导生制"要比中国的"转相传授"早出现1000多年。F 10、终结性评价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等级,供升学、评比、鉴定之用。T 11、诊断性评价可以通过查阅学生个人成长档案、日常观察记录分析等非正式渠道进行。T 12、杜威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之一。F 13、发散型认知方式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点。T 14、相对评价通常以百分制的形式出现。F 15、备课特指教师对教材的研究。F 16、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是教师的帮助与教育。F 17、《论语》被称为是"教育学的雏形"。F 18、在处理教育活动时,教育法规存在自身的局限性。T 19、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没有本质上的矛盾。F 20、制定计划是学校管理过程翩中心环节。F 21、杜威是对新中国教育学影响最大的教育家。F 22、智育本身就包含德育方面的目标。T 23、1922年学制以美国学制为主要学习蓝本。T 24、清末,西方教育理论直接从欧洲传入中国,形成近代西方教育理论输入的第一个高潮。T 25、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判断及评价,就是道德认识。T 26、班级组织具有一种完全自治性。F 27、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T 28、个人本位论秉持一种抽象的个人观念。T 29、研究性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学习过程评价以及定性评价。T 30、以"知识"为本位,注重书本知识或间接经验的获取,这是课程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范式。F 3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运算"概念,是指形式逻辑中的逻辑演算。F 32、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T 3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我国的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的地位。T 34、教育的社会目的与教育的国家目的是内在一致的,不矛盾的。F 35、教育能够延续和发展社会政治制度。T 36、诊断性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T 37、科学教育并不限于自然学科,人文教育也不限于人文学科。T 38、政治性是教育目的的一个属性,但不是教育目的的全部属性。T 39、研究性课程在内容方面最大的特点是其开放性与不确定性。T 40、过了青春期之后才开始学习外语的人,总难以摆脱原来口音影响,这是过了语言关键期的缘故。T 二、单项选择题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

环境---以围绕着人类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总和。 1、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 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因素。 具有最小限制性、等值性、整体性、相互依存性等属性。 2、各环境要素的组成1)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无机环境:气、水、土、光、热、 声等;--生物环境:动物、植物、微生物 2)工程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3)社会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政治、经济、文化 3、环境质量---环境的优劣程度,环境价值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之间的适宜程度。 4、环境的空间类型--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5、环境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稳定性、资源、纳污能力)、环境容量、环境自 净力、不可逆性、滞后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 6、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 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平衡 上世纪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1)马斯河各烟雾事件,发生于1930年比利时马斯谷工业区,由于二氧化硫的粉尘,一周内近60人死亡,千人呼吸系统疾病。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43年美国洛杉矶,由于大量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等症状。 3)多诺拉烟雾事件,发生于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由于大气严重污染,有5900多人患病,17人死亡。 4)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2年英国伦敦,由于烟尘和二氧化硫在浓雾中积聚不散,先后死亡1万多人。 5)四日市事件,发生于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废气严重污染大气,许多居民患上哮喘病,多人死亡。 6)水俣病事件,发生于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人们食用被汞污染的鱼、贝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60多人死亡。 7)富山痛痛病事件,发生于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人们食用用含镉废水污染的河化和稻米而中毒,死亡一百多人。 8)爱知米糠油事件,发生于1968年九州爱知县一带,人们食用含多氯联苯的米糠油后造成中毒,患者超过1万人,16人死亡。 一、生态学基础 7、生态系统---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命 系统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非生物成分:环境要素,包括温度、光照、大气、水、土壤、气候、各种矿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质等。 8、生态系统的结构--形态结构空间、时间;营养结构 11、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结构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以及输入和输出物质数量上的平衡。如果某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相对协调,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结构和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能

土力学复习知识点整理

土力学复习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土的物理性质及其工程分类 1.土: 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在不同条件下形成的自然历史的产物。 物理风化原生矿物(量变)无粘性土 风化作用化学风化次生矿物(质变)粘性土 生物风化有机质 2.土具有三大特点:碎散性、三相体系、自然变异性。 3.三相体系:固相(固体颗粒)、液相(土中水)、气相(气体)三部分组成。 4.固相:土的固体颗粒,构成土的骨架,其大小形状、矿物成分及组成情况是决定土物理性质的重要因素。 (1)土的矿物成分:土的固体颗粒物质分为无机矿物颗粒和有机质。 颗粒矿物成分有两大类:原生矿物、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岩浆在冷凝过程中形成的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作用的新的矿物,如黏土矿物。 粘土矿物的主要类型: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吸水能力逐渐变小) (2)土的粒组: 粒度:土粒的大小。粒组:大小、性质相近的土粒合并为一组。

(3)土的颗粒级配:土中所含各颗粒的相对含量,以及土粒总重的百分数表示。 ①△颗粒级配表示方法:曲线纵坐标表示小于某土粒的累计百分比,横坐标则是用对数值表示的土的粒径。曲线平缓则表示粒径大小相差很大,颗粒不均匀,级配良好;反之,则颗粒均匀,级配不良。 ②反映土颗粒级配的不均匀程度的指标:不均匀系数Cu和曲率系数Cc,用来定量说明天然土颗粒的组成情况。 公式: 不均匀系数Cu= d60/d10 曲率系数Cc=(d30)2/(d60×d10) d60 ——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占土总质量60%的粒径,称限定粒径; d10 ——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占土总质量10%的粒径,称有效粒径; d30 ——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占土总质量30%的粒径,称中值粒径。 级配是否良好的判断: a.级配连续的土:Cu>5,级配良好;Cu<5级配不良。 b.级配不连续的土,级配曲线呈台阶状,同时满Cu>5和Cc=1~3两个条件时,才为级配良好;反之则级配不良。 ③颗粒分析实验:确定各个粒组相对含量的方法。 筛分法:(粒径大于0.075mm的粗粒土) 水分法:(沉降分析法、密度计法)(粒径小于0.075mm的细粒土) 5.液相:土中水按存在形态分为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 土中液态水分为结合水和自由水两大类。 粘土粒表面吸附水(表面带负电荷) 结合水是指受电分子吸引力作用吸附于土粒表面 成薄膜状的水。 分类: 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 自由水是指存在于土粒表面电场影响范围以外的土中水。

《教育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教育学概论》复习题一 一、判断题 1、杜威以反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出现,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学和活动中心”。() 2、学校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3、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教会几乎垄断了学校教育。() 4、《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5、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教育学》上所谈的教育主要指狭义的教育。() 6、教育以创造社会物资财富为直接目的,为经济服务是其本质的功能。() 7、参与式学习是指让学生有机会讨论关于环境问题的见解,鼓励他们探索不同观点。() 8、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 9、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真正形成。() 10、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精神财富的手段。() 11、绝对的自由会导致自由的终结,不加限制的自由是自由的敌人,这一命题同样适用于教育活动。() 12、在教育中,尊重人的个性是智慧的开端。() 13、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社会”。() 14、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个人”。() 15、是否把提升个人做人的价值与尊严看作教育的目的,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 16、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料表明: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有显著的相关。() 17、教育教学权是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基本权利。() 18、《教育法》规定: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 19、教育工作是一项极复杂,极艰难的工作,有其特殊的理论、方法和规律。() 20、教师义务是指法律对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一定行为的约束。() 21、有些学科我们没有正当理由迫使学生学习,却作为必修课程来开设,而另外一些学科我们有正当的理由迫使学生学习,却只是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导致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弄清区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内在依据。() 22、选修课开设得越多越好。() 23、所谓选修课,是一种对必修课起辅助作用的补充性课程。() 24、杜威所倡导的活动课程主要的意图在于,试图在儿童的现有经验与学科知识所代表的人类种族经验或逻辑经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解决儿童现有经验与学科知识之间明显的脱节问题。() 25、学科课程是以知识(或文化)为本位的课程,活动课程是以学习经验为本位的课程。() 26、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 27、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28、根据当前社会的需要,教学过程中应当更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29、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它包括了主要的和辅助的行为方式。() 30、通俗地讲,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加学生的学的活动。() 31、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是教师的帮助与教育。() 32、一般说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按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

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自己整理

教育学复习范围 导论: 一、教育学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思想或主要观点(判断或选择题) 我们把教育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1)前教育学阶段, (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 (3)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 1.前教育学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1)①先秦时期乐征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②《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言论、见解和论说的汇集 (2)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这是西方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也是人类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 (1)教育学雏形时期: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捷克)夸美纽斯的1632年《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初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班级授课制。是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学巨著。 (2)教育学学科形成时期 教育学学科形成的标志——1806年,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的问世。这是第一部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他创立的教育学称为传统教育学) 3、现代教育学的代表是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的基本观点有: 第一:教育即生活 第二: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 第三:教育是生活 第四:学校的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打破了原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第五:教育教学中不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中心 第六:在教育教学中药注重学生的创造性。 4、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教育问题或者是教育规律。 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典型特征(判断或选择) 1.原始教育有如下特征: (1)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 (2)教育与宗教等活动联系密切,教育具有宗教性。 (3)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教育无阶级性。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知识点考点整理汇总

一、绪论 1.1土力学、地基及基础的概念 1.土:土是连续、坚固的岩石经风化、剥蚀、搬运、沉积而形成的散粒堆 积物。 2.地基:地基是指支撑基础的土体或岩体。(地基由地层构成,但地层不一 定是地基,地基是受土木工程影响的地层) 3.基础:基础是指墙、柱地面下的延伸扩大部分,其作用是将结构承受的 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基础可以分为浅基础和深基 础) 4.持力层:持力层是指埋置基础,直接支撑基础的土层。 5.下卧层:下卧层是指卧在持力层下方的土层。(软弱下卧层的强度远远小 于持力层的强度)。 6.基础工程:地基与基础是建筑物的根本,统称为基础工程。 7.土的工程性质:土的散粒性、渗透性、压缩性、整体强度(连接强度) 弱。 8.地基与基础设计必须满足的条件:①强度条件(按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 即结构传来的荷载不超过结构的承载能力p f ≤;②变形条件:按正常使 s≤ 用极限状态设计,即控制基础沉降的范围使之不超过地基变形的允许值[] 二、土的性质及工程分类 2.1 概述 土的三相组成:土体一般由固相(固体颗粒)、液相(土中水)、气相(气体)三部分组成,简称为三相体系。 2.2 土的三相组成及土的结构 (一)土的固体颗粒物质分为无机矿物颗粒和有机质。矿物颗粒的成分有两大类:(1)原生矿物:即岩浆在冷凝过程中形成的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等。(2)次生矿物:系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作用后而形成的新的矿物(如粘土矿物)。它们的颗粒细小,呈片状,是粘性土固相的主要成分。次生矿物

中粘性矿物对土的工程性质影响最大 —— 亲水性。 粘土矿物主要包括: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蒙脱石,它的晶胞是由两层硅氧晶片之间的夹一层铝氢氧晶片所组成称为2:1型结构单位层或三层型晶胞。它的亲水性特强工程性质差。伊利石它的工程性质介于蒙脱石与高岭石之间。高岭石,它是由一层硅氧晶片和一层铝氢氧晶片组成的晶胞,属于1:1型结构单位层或者两层。它的亲水性、膨胀性和收缩性均小于伊利石,更小于蒙脱石,遇水稳定,工程性质好。 土粒的大小称为粒度。在工程性质中,粒度不同、矿物成分不同,土的工程性质也就不同。工程上常把大小、性质相近的土粒合并为一组,称为粒组。而划分粒组的分界尺寸称为界限粒径。土粒粒组先粗分为巨粒、粗粒和细粒三个统称,再细分为六个粒组:漂石(块石)、卵石(碎石)、砾粒、砂粒、粉粒和黏粒。 土中所含各粒组的相对含量,以土粒总重的百分数表示,称为土的颗粒级配。土的级配曲线的纵坐标表示小于某土粒的累计质量百分比,横坐标则是用对数值表示土的粒径。由曲线形态可评定土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若曲线平缓则粒径大小相差悬殊,颗粒不均匀,级配良好;反之,则颗粒均匀,级配不良。 工程中常用不均匀系数u C 和曲率系数c C 来反映土颗粒的不均匀程度。 6030 u d C d =()2 301060c d C d d =? 10d —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总土质量10%的粒径,称为有效粒径; 30d —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总土质量30%的粒径,称为中值粒径; 60d —小于某粒径的土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60%的粒径,称限定粒径。 工程上对土的级配是否良好可按如下规定判断 ① 对于级配连续的土:Cu 5,级配良好;5Cu ,级配不良。 ② 对于级配不连续的土,级配曲线上呈台阶状,采用单一指标Cu 难以全面有效地判断土的级配好坏,需同时满足Cu 5和13Cu = 两个条件时,才为级配良好,反之级配 不良。 确定土中各个粒组相对含量的方法称为土的颗粒分析试验 ① 筛分法(对于粒径大于0.075mm 的粗粒土)

(完整版)学前教育概论-复习考试大纲

第一章 什么是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是指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科学,它是人们从教育学前儿童的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教育理论。 一、孕育阶段(15世纪前): 特点:教育学尚未独立,所以幼儿教育学混杂在一些哲学、政治或者神学、伦理学之中,且为零星、片断的。 1.我国古代古书中很早就有关于学前教育的记载 (1)西汉时期《保傅》(胎教和早教) (2)魏晋南北朝时期颜之推《颜氏家训》 (3)南宋朱熹编的《童蒙须知》和《小学》 2.国外: 柏拉图《理想国》 ?他指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凡事之开始,为最重要之点,而于教育柔嫩儿童,则更宜注意。盖其将来人格之如何,全在此时也。” ?他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 ?他还提出学前儿童的游戏和讲故事活动 亚里士多德《政治论》 ?主张婴儿出生后喂母乳,从小要多运动,并习于寒冷。 ?他认为在五岁前不应要求儿童学习课业,以免妨碍其发育。 ?主张儿童学习唱歌和演奏。 ?第一个做出年龄分期的尝试,从出生后每七岁为一阶段,到二十一岁止。 昆体良 ?提出人的教育应从摇篮开始。 ?注意婴儿的语言发展,强调周围环境对儿童最初观念形成的重大影响。 ?主张为儿童挑选好的乳母和教育者,因为儿童从教育者那里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和道德观念。 ?认为游戏对增强智慧,培养品格有积极作用 二萌芽阶段 特点:这一阶段的学前教育理论比前一阶段,更加系统、完整有现实性(指导了当时的教育) 夸美纽斯第一本学前专著《母育学校》 《母育学校》主要学说 论述了家庭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将新生一代分为四个年龄阶段,每六年为一个阶段,认为幼年儿童要求优良教育极为迫切,却它的话他们将迷失方向 夸美纽斯关于幼儿体育的理论 (1)十分重视婴幼儿的体育,认为体育是父母成功教育子女的基础。 (2)在体育实施上主张:

《教育学概论》免费师范生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2014-2015学年1学期《教育学》考试题型与范围 一、问题简答(共3题,5分/题,共20分) 1.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从学校教育产生的物质基础、人员基础、文化的发展、国家机器的形成等方面简要回答。 ①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②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③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④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2.概括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 ①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 ②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教育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增长自己的经验,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③教育即成长,是个人经验的增长过程,其原因在于学校就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在社会成长的过程 ④学校的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的,打破了原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⑤教育教学中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中心 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儿童的创造性的发挥,提倡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探讨、发现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观点。 4.简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规律有哪些? 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6.我国现行的学制结构。 7.简述校本管理内涵与特征 8.制约课程内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三个主要因素: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社会发展需要、学科知识发展与更新,简要阐述。 9.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间有何关系? 一、德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边活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更多是个体的自我发 展。二、德育过程受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个体受外界多重因素的影响。三、德育过程是使受教育者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而思想品德形成的结果

教育学导论

概念题 1.体育教学目的是为了指向某种未来的结果或行为的具体行动提供框架和方向,既是一个价值路向的出发点,也是一个实践结果的终结点他把握着体育教学的最终结果。 2.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育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标准或蓝图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程度的具体化标识。 3.体育教学过程是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计划、实施,为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并接受各种体育道德和行为教育的教学程序。 4.体育教学原则是实施体育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保持体育教学性质的最基本因素,是判断体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 5.体育教学内容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选择出来,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教学条件进行编制的,在体育教学环境下传授给学生的体能练习内容、运动技术内容、健康保健内容等,体育教学内容与体育教材的含义基本相同。 6.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是指体育教师为了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在课中对体育教学形态、运动负荷、教学秩序、教学信息及运动体验等方面进行的设计与控制工作。 7.体育教学模式是在某种体育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体育教学的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 8.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指导学生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和。可以分为教学理论的宏观层次、教学方略的中观层次、教学方法手段的微观层次。 9.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体育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运用科学评价的方法,对体育教与学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和测量评定,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科学依据。10.体育教材化是根据体育教学目的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针对体育教学条件将体育的素材加工成为体育教学内容的过程。 11.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要体现体育教学的本质特点---身体活动性,还要使学生身体所承受的运动负荷有效、合理、满足学生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机能的需要。 12.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原则是根据体育教学的本质特点和体育教学适宜的运动负荷的规律而提出的。 13.促进运动技能不断提高的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实现有效的体育教育。 14.促进运动技能不断提高原则是依据如何有利于参与终身体育和如何形成体育教学条件下运动技能的规律而提出的。 填空题 1.学时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结构性、行为性、方法性。 2.技术学习点教学的特点:机能形成的基本单位、身体负荷性。 3.体育教学过程的五大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的规律、体育知识

护理学导论复习重点

护理学导论 重点 第一章绪论: 护理学的诞生与发展(“南丁格尔时代”) 十九世纪中叶,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护理学理论才逐步形成和发展。许多人又称这个时期为“南丁格尔时代“,这也是护理专业化的开始。 第二章健康与疾病 1.健康和安适的概念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而且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安适状态。 健康涉及的若干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体现了将个体思维行使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完整人的思想。重视了人的精神心理活动过程对人的生理功能和社会环境适应状态的关系,拓宽护理实践的领域。 (2)将健康置于人类自然与社会的大环境中,充分认识了个体的健康状态受环境中一切与其相互作用的事物的影响。 (3)把健康看成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健康可以有不同水平。 (4)将健康与人类生产性和创造性的生活联系起来,健康不仅是医务工作者的目标,而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安适:生命充满活力和完美感觉的主观感受,是能客观描述的一种状态,存在不同的水平,并能绘制成一线形连续体。 安适的组成:(1)生理安适;(2)社会安适;(3)情感安适;(4)智能安适;(5)精神安适 2.影响健康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1)遗传因素;(2)年龄;(3)种族;(4)性别 (二)心理因素:(1)身心交互作用;(2)自我概念 (三)环境因素 (四)生活方式 (五)社会因素:(1)社会政治经济因素;(2)卫生保健系统;(3)职业情况;(4)社会治安和交通事故;(5)文化教育背景 3.疾病,患病的概念 疾病:指机体的某部分、器官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或紊乱。 (1)辞海对疾病的定义:疾病是指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复杂的、有特定表现的病理过程。 (2)生物学的疾病定义:疾病是细胞、器官或组织损伤的结果;疾病是生物学的变量,是机体的功能、结构和形态偏离了正常状态;疾病是机体内环境动态平衡的紊乱。 (3)社会学的疾病定义:社会学的观点认为:疾病是指社会行为,特别是劳动能力的改变。

教育学导论

教育学导论 走向专业化的教师职业 1、当代中国教师职业具有形象的准公共性、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工作绩效的模糊性、待遇的福利性、师生关系的隐蔽不平等性 2、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要努力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必要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智慧。 3、开放型和定向型两种师资职前培养模式。定向型代表是苏联。优点:培养目标集中,办学效益较高,学生专业思想牢固,专业训练扎实。缺点:知识结构狭窄,学术水平低,适应能力差,生源和毕业出路受到很局限。开放型:不设专门的师范院校,由综合院校来承担,代表是美国,有利于提高师资的质量尤其是专业化水平更有益处。 4、教师专业化还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性职业、准专业性职业向专业性职业进步。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较早对教师专业化作了明确说明。1996年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近年来,中国的教师职业己经由满足数量为主转向以提高质量为主。 5、世界上最早的师范学校可追溯到17世纪末。法国天主教士拉萨尔首创师资训练学校。 第一章教育 6、终身教育一词始见于1919年的英国。终身教育蓬勃兴起的原因: 第一,社会快速发展,使得人们不可能在完成一次正规教育后便能应付一生的各种挑战。 第二,新技术革命突飞猛进,使得人们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 第三,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技术和文化的不断进步,使得人们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中,只有持续地进行适时训练或再受教育,才能胜任自己的社会职责。 第四现代科技使每个人都处在信息剧增的实惠和威胁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并与信息社会保持和谐,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思想的形式,发展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教育思想。 第五,现代人总是要面对挑战,为了迎接挑战,每个人都要完善和发展自己。 7、终身教育的意义:首先,它使教育获得全新的诠释,其次,它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再次,它引发了教育内容和师生关系的革新。最后,它的多元化价值标准为学习者指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崭新之路。 8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的六大目标;扫盲,发展幼儿教育,普及初等教育,促进男女教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