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题型举例解读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题型举例解读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题型举例解读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题型举例解读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人格心理学的建立:

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发表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1、人格心理学研究原则:

①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的结合

②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③元素分析与整体综合

④心理学研究中的生态化趋势与现场研究

⑤伦理性原则

2、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第三章古典精神分析

1.精神分析心理学又称弗洛伊德主义、动力心理学、深层心理学

2.精神决定论:弗洛伊德假设人们所做、所思、所想或者所感觉到的任何事

都有其意义和目的;

3.本能说:人是一个封闭的能源系统,而本能是人行为背后的驱力或者说能

量来源。

4.力比多(性本能)——即生命力

生命力来自于身体最重要的某些被称为是性感带的部位,这些部位的皮肤或者粘膜对刺激分外的敏感,当这些部分感受到某种刺激的时候,如摩擦或者

触弄的时候,就可以解除个体的不安而体验到快感。

5.生的本能:指人的所有具有正向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欲望,着眼于生命

的维持、发展和延续的部分。饥饿、口渴、性等生理需要,对音乐、艺术

和爱的追求的本能。

6.死的本能:与生的本能相对立的,针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的破坏的本能。攻

击、战争、自残、自杀。

意识层次结构

1、意识(conscious)代表人在任何时刻所能够知觉到的每一件事,包括感觉、知觉各种经验、记忆等,意识在我们浩瀚的心灵世界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2、前意识(preconscious)代表在任何时刻可以被调用的记忆或者获取到的事物。

例如:某些事情我们遗忘了,但思考片刻可以提取出来的。

3、潜意识(unconscious)代表的是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接近的意识部分。

在潜意识的海洋中,奔涌着各种本能的人类行动的驱力和需求,集合着各种冲突和情感体验,它是能量的储存库,也是行为的主要决定者。

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

1、本我(Id)——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欲望组成的能量系统

遵循"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即追求享乐,逃避痛苦人格结构

2、自我(Ego)——它是人格中有组织的,合理的,现实取向的系统.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以适应社会,在个体本能需要与现实环境中做协调维系个体的生命。

3、超我(Superego)——人格结构中道德和伦理的一面,是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理想内化的结果。遵循"道德原则“

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特别是性方面或者攻击和侵犯性方面的冲动;说服自我,以道德完善的追求代替物质或其他实物满足的追求。

人格发展需经过五个阶段:

口腔期(oral stage)→肛门期(anal stage) →性器期(phallic stage) →潜伏期(latency stage) →性爱期(genital stage)

1、口腔期(0-1岁)

前半段靠吸吮来获得口腔的满足,

乐观、信任他人、有信心;

悲观、敌对、不信任他人,不安全感;

成人后表现出过度口腔需要,如咬手指、好吃、好吸烟等行为特征。

1.1、口腔期(0-1.5岁)

后半段断奶靠啃咬的方式来获得满足,若未满足的人,成人后的喜欢讽刺挖苦别人以及好辩论的攻击性性格。

2、肛门期(1.5-3岁)

肛门性格(anal character)

采用严厉的方式:顽固,吝啬性格;(应该)

采用惩罚的方式:冷酷,破坏,脾气暴躁等性格;

讥讽、嘲弄:害羞的性格;

呵护、说服:慷慨、勤奋。

3、性器期(3-5岁)

性器期性格(phallic character)

疑惑:喜欢冒险,为人狂妄;

压抑:同性认同异性否定,恋爱、感情问题。

4、潜伏期(6-11、12岁)

对性缺乏兴趣,但性力冲动并没有消失,升华作用

培养责任感、道德感、美感、勤奋、合作等性格

5、两性期、性爱期(11、12岁以后)

从自我中心到他人中心,社会道德的建设;自恋、自私、人际交往障碍。

焦虑论(anxiety theory)三种焦虑

1、现实焦虑:是指对来自现实世界的威胁的反应;

2、神经质焦虑:是某些具有威胁性的原始冲动;

3、道德焦虑:是对来自超我的惩罚所产生的威胁感,即所谓良心的谴责;它主要以内疚、罪恶感或羞耻感来表达。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超我、本我、自我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

第四章新精神分析

1、新精神分析流派主要包括哪几个理论,主要观点是什么?

个体心理学:P101~109

代表人物:阿德勒

主要观点:个体是一个与社会、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有自己独特的目的、寻求人生意义、追求未来理想的和谐整体。

自我心理学:

代表人物:安娜、哈特曼、埃里克森

社会文化论:

代表人物:霍尼、弗洛姆

2、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1.婴儿期基本的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2岁)

如果养育者能以慈爱的和贯常的方式满足儿童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否则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基本的信任>基本的不信任,则危机得到解决,形成希望的品质(merit);反之,危机没有得到解决,则导致恐惧和绝望。

2.儿童早期自主对羞怯和疑虑(2—4岁)

儿童形成各种技能(走、爬、推、拉和交谈),儿童将这些能力用之于各种物体,也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

如果父母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精心控制儿童的行为而又不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则儿童就会形成自主性;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如果自主性>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反之就形成自我疑虑。

3.学前期主动对内疚(4—7岁)

儿童更多地进行各种运动,更精确地使用语言,想象力更加丰富,这些技能使儿童能够萌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和幻想,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儿童检验各种各样的限制,以便哪些是允许做的,哪些是不允许做的。

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儿童就会形成健康的独创性意识,形成主动性;如果父母讥笑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儿童就会缺乏自信,并由于缺乏自主性而容易产生内疚感。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获得的自主性超过内疚,就会形成目的的品质;否则就会形成自卑感。

4. 学龄期勤奋对自卑(7—12岁)

儿童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以及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必需的专业技能。学校特别重要,社交技能的习得特别重要。

儿童如果在这一阶段“体验到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就可以获得勤奋感,即满怀信心地同别人一起为寻求各种劳动职业作准备。

生活中重要的他人(老师、父母)充满爱意的关注和鼓励,是儿童获得勤奋感的必要条件。

如果重要的他人(老师、父母、同伴)嘲笑他或对他漠不关心,儿童就不会获得勤奋感,就会产生自卑感,就会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为社会有用的成员丧失信心。

在这个阶段,儿童如果过分重视他们在工作能力方面的地位,而忽视生活其他重要的方面,也不利于人格的健康成长。

如果在这个阶段所获得的勤奋感超过自卑感,儿童就会形成能力这一品质。

5. 青年期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这一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阶段。在前四个阶段,儿童懂得了所能担任的各种角色。在这一阶段,儿童必须仔细思考所积累的所有关于自己和社会的知识,最后致力于某种生活策略,如果这样做了,就获得了同一性(identity),就长大成人了。

但这个阶段是寻求自我同一性的时期,而不是具有同一性的时期。这一阶段是“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获得了积极同一性,个体就会形成忠实的品质。否则就形成不确定性。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自我同一性(ego identity):

它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体未来的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那里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Erikson, 1959,p.118)指个体对自身及自己的生活目标的意识。

如果没有形成自我同一性,就会导致同一性混乱(identity confusion)或形成消极同一性。

同一性混乱:是指个体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

消极同一性:形成与社会目标相背离的同一性。

6. 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18—25岁):

只有建立了牢固同一性的人才能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热烈地追求和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爱就是与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

没有同一性的人,就会担心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而丧失自我。这种人就会离群索居中,不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从而产生孤独感。

如果个体在这一阶段所形成的亲密感超过孤独感,就会形成爱情的品质。

7. 成年中期繁殖对停滞(25—50岁)

如果个体形成了积极同一性,并且过上了富有成效的幸福生活,就会试图把这一切传给下一代,或直接与儿童进行交往,或生产和创造能提高下一代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财富。“繁殖”包含有“生产”与“创造”的含义,体验关怀的实现。没有产生繁殖感的人就会产生停滞感。

8. 老年期自我完善对失望(50岁—死亡)

如果个体顺利地度过了前面七个阶段,回顾一生,感到自己的一生丰富而充实,富有创造性,就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是圆满的(自我完整感),因而不会惧怕死亡。

反之,个体就会惧怕死亡,因为感到自己一生没有实现任何重大目标,因而产生绝望感。

如果个体获得自我完整超过绝望,就会形成智慧的品质,否则就会形成失望和无意义感。

3、概念:机能自主、特质、共同特质、主要特质、次要特质、核心特质

机能自主性: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换言之,过去的动机与现在的动机并没有机能性的联系,一个人今天的动机是机能自主的。P131 特质:一般认为,特质构成一个人完整的人格结构,特质被看作是一种神经心理结构。人以特质来迎接外部世界,以特质来组织经验,没有两个人会有完全相同的特质,因为每个人对待环境的经验和反应都是不同的。P128

共同特质(common traits):一个社区或一个集团成员所具有的特质。

中心特质:代表一个人的主要行为倾向。

次要特质:指的是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的主要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

核心特质:指的是一个人最经典、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到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

第五章特质论

如何描述一个人的人格?

类型法:根据某种标准把人格划分为多个类型,一个人只属于其中的某个类型,而不能是另外的类型。

特质法:用多个基本特质来描述人的人格,每个特质都是对立两端联系起来所构成的一个维度,任何人都在这个维度上有一个确定的位置

第一节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奥尔波特对精神分析的态度

①批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还原论

②提出机能自主性

第一节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特质的概念

①特质是一种概括化了的行为方式

②特质是一种抽象的神经心理结构

人格特质的特点:

①特质是内在的一般的行为倾向

②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

③特质具有动力性

④特质的存在可以从实际中得到印证

⑤一种特质对另一些特质仅是相对独立

⑥特质与道德或社会判断不同义

⑦任何特质都是独特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⑧行动甚至习惯与特质不一致时,并不证明特质不存在.

一、人格特质的常规研究法和特殊规律研究法

(一)常规研究法

常规研究法假设:所有人都可以描述其在一个维度上所处的水平,测量每一个人在某个特质

上的分数,并与其他受测者的得分进行比较。这些适用于每一个人的人格特质(维度)称为共同特质

(二)特殊规律研究法

1 与常规研究的区别:

2 主要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

核心特质 :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能影响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

次要特质 :表现在个体生活的某些有限的领域,且在人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要相对小些. 二、机能自主性

(一)含义:尽管一些成人行为是由儿童期消除紧张的动机发展而来的,但他们已经与儿童期的行为不再相同了。(引申:行为本身可以成为其目的性,可以发展出自主的意义,而无需考虑其最初的原因。)

三、自我认同感

“统我”“自我认同感”代替”自我”

主张人格发展在经历最初几年后仍将贯穿人的一生.

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四、健康人格

①自我广延的能力

②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

③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

④具有现实性知觉

⑤具有自我客观化

⑥有一致的人生哲学

对奥尔波特的评价

(一)对特质理论的开创性研究,提出了许多关键性的研究课题,他的特质理论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二)不仅承认人的行为受到各种特质的决定,而且认为个人可以具有相互冲突的特质,特质的表现同时也受到情境的影响。

第二节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

一、特质的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的材料来源

生活记录资料

客观测试材料

二、特质及其分类

(一)个别特质与共同特质

(二)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

(三)动力特质

外能:分情操和态度两种

辅助

卡特尔对人格特质的研究

三、卡特尔人格十六因素简介

(一)十六种因素的获得

关于人格描述的形容词

问卷材料

因素分析

四、人格的发展

遗传环境的作用人格是交互作用的结果,两者呈负相关,社会对施加的压力使人趋向于社会大多数人;支配人的变得不那么支配人,不自信者变得自信。

强调人格发展受遗传与环境两者相互作用

第三节特质论的发展、争论与评论

一、大五人格因素(FFM)

对于词汇的研究

人格的海洋(OCEAN):

开放性(openness)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

外倾性(extraversion)

随和性(agreebleness):

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

二、对大五模式的批评以及大五模式的局限性

对于这五个因素的含义存在着争议,受语言文化的限制

关于人格五因素模式的结构的不同意见。

非理论性

三、对特质论的批评

特质测量并不能够很好地预测行为

决定行为的究竟是人格还是情境?

“人格特质的分数与行为测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很少能超过0.30或者0.40”,从统计学上说只能解释行为变异的10%

人与情境相互作用研究法

2、没有证据支持跨情境的一致性

四、对人格特质的辩护

行为的测量

批评者所谓的行为测量只是对单一行为的测量,没有信度

2、确定相关特质,”核心特质“

五、特质流派的贡献和批判

贡献:

运用客观的测量方法得出结论、

在许多方面的有效的应用性

引发了大量的研究

2、批判:

缺少必要的解释

缺乏一个统一的结构

第六章交互作用论

社会文化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西方文化人类学基本理论介绍——文化与人格理论-

文化与人格理论主要解释各民族的性格为什么存在明显的差异,解释男女两性为什么在气质和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别。

理论要点 :

不同的文化塑造不同的人格。

人类的行为和语言的语法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模式”(pattern),这种模式在文化上即成为一种“类型”(style)。

文化如同个人,各有其大体一致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在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中,由于受共同文化的孕育,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全体成员共有的部分。

这一共同性就是该民族或群体的“基本人格”或“众趋人格”,也就是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点。这种基本人格后来被称为“民族性”或“国民性”。

男女两性性格和气质上的差异有其一定的生物基础,但最主要的是文化的孕育和塑造。有些民族,男女两性的性格和气质差异大,有些民族差异小,其原因在于文化不同。文化不同,男女两性的性格和气质也不相同。

人格的形成,童年期的养育方式和社会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弗洛伊德的文化人类学研究

作品:《图腾与禁忌》、《摩西与一神教》、《固执行为与宗教仪式》。

心理变态与宗教

宗教乃是整个人类的固执型神经官能症

宗教仪式与神经官能症行为之间不仅外在特征相似,而且内在本质也相似。两者最根本的相似点在于,自然本能受到压抑是他们体验的共同基础。只不过神经病患者受到压抑的是性欲本能,而宗教徒受到压抑的是利己的、危害社会的本能。

卡丁纳的基本人格结构

卡丁纳虽然是弗洛伊德的信徒,但是,他坚决反对“俄底浦斯情结”说。他主张,文化因素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主要作用,特别是生命伊始的头几年,对于人格的形成是极为关键的时期。

儿童养育的方式影响人格发展与形成。

“儿童是成年人之父”。他认为,养育儿童的方式在任何一特定社会中,都是相当固定而且

标准化的。因此,在某个特定社会里成长的儿童,会经历相同的童年期经验。他们很容易以相同的方式对这些经验加以反应,因而发展共同的人格特质。

基本人格是文化的基础。在具有某种特点或风格的“基本人格结构”占统治地位的地方,其类型也相应地呈现某种特点或风格。

卡丁纳将文化看成是制度的集合体,他认为,全部制度可以区分为两类:初级制度(家庭制度)和次级制度(社会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制度)。

本尼迪克特的国民性研究

代表作《文化模式》、《菊花与剑》。“文化与人格”的研究方面的知名人类学家。

1、文化模式论

认为文化就是“大写的个性”,她注重从整体上研究某一种文化的特性。她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主旋律。使文化具有一定模式或具有区别于其他文化特点的正是该文化的主旋律。一般来讲,主旋律就是“民族精神”。

2、现代国家的民族性研究

《菊花与刀》这部著作中,本尼迪克特重点探讨了日本社会的基础、日本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维持关系的主要要素和日本人人格形成的童年经验。

关于日本社会结构或日本文化的基础,本尼迪克特认为是等级制度。她正确地论述了日本的社会结构主要是基于人身依附或统治服从的关系,维持这种关系的观念是“报恩”意识,或者讲是靠“恩”的道德伦理来规范人的行为。

米德的文化决定人格论

(1930)、代表作:《来自南海》(三本书合集:《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新几内亚儿童的成长》

《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1935)。

(1)“青春期危机”与文化

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和霍林伍思二人都主张青春期心理变化是由遗传决定的生理因素引起的,具有生物学上的普遍性。

以往我们归诸于人类本性的东西,绝大多数不过是我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文明施加给自己的各种限制的一种反应。

(2)性别角色的研究

关于性别角色及其差异的传统看法认为,男女两性不同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举止是由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生理结构决定的,所以,人类社会男女不同的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具有生物学上的普遍性。

米德认为:“两性人格特征的许多方面(虽不是全部方面)极少与性别差异本身有关,就像社会在一定时期所规定的男女的服饰、举止等与生理性别无关一样。”她认为,生理差别不能说明两性人格的差异,应当从文化人手,文化对个人气质或人格的影响首先是从婴儿开始的。按照她的观点,两性人格差异是由社会文化所致,所谓的“男子气”和“女人气”都是可以改变的。

林顿的文化与人格研究

文化涵化的研究着重研究两种不同文化的接触、碰撞过程中文化的移入或适应的特点,这种移入或适应亦可称作涵化

林顿认为,所有社会都会想方设法地永久保持其自身的文化,但通常都是无意识的,并且是作为个体社会化正常过程的一部分。只有当一个社会意识到除了它自身的文化外还有其他文化,而且自身文化受到威胁时,才会出现永久保持文化方面“有意识有组织的努力”。“文化的精华方面”,主要是指那些象征某一社会主要特征潜在价值最大的文化成分。

默里的压力与需要交互理论

两个基本概念:需要和压力.

认为我们的所有行为都源于某种需要,同时也受到环境压力的影响,外部环境刺激也能引发人的动机.

贝利的生态文化与行为的理论模式

人类生态是指人类机体与其生存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总和。

生态、文化和行为三个部分的关系。

文化包括:家庭和社会组织结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产品的分配形式、劳动分工等

对个体而言,环境还包括哪些方面?

早期环境、家庭环境、家庭结构、学校以及社会文化环境。

第七章人格的生物学范型

随着进化论、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识到,人格与生物因素存在重要的关系,人们之间人格上的差异也同身高、肤色和毛发等等特征一样,也是经过世代的进化演变而来的。

荣格--

分析心理学强调进化遗传对人格发展的意义

艾森克--

人格类型论重视人格的神经生理基础

近年来--

人格特质的进化研究、遗传与神经生理学研究

第一节荣格集体潜意识论

集体潜意识

荣格早期认为,情结起源于个体的童年经验,后来他发现情结最深层的根源是集体潜意识。在意识与个体潜意识上,荣格对弗洛伊德思想虽有不少丰富与发展,但并没有多少是原创性的。荣格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就是提出了集体潜意识的理论。

集体潜意识所储存的不是个体后天的经验,而是其祖先(包括人类祖先和动物祖先)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经验。这些经验以原始意象(primordial images)的形式保持下来。原型(archetypes)

人格面具(persona)

阿妮玛(anima)和阿妮姆斯(animus)

阴影(shadow)

自性(self)

第二节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人格类型及其层次模型

三个基本的人格类型或人格维度

外倾性、神经质和精神质

人格三个基本维度的生物学基础

内一外倾脑皮层唤醒水平

神经质自主神经系统;边缘系统

精神质雄性激素分泌

评价

第三节气质研究

气质:先天遗传的行为与情绪活动的特征或倾向性。

感觉寻求倾向研究

高度感觉寻求倾向个体:

主要是由生物遗传因素决定的一种气质特征

感觉寻求取向有几种表现形式:

1渴望参与冒险行动以获得刺激体验。跳伞和跳水

2通过违反常规的生活方式来获得感觉刺激。

3对无聊的敏感度

感觉寻求倾向不仅是一种需要,而且也是一种气质

特征,它具有生物进化和遗传的基础

害羞或抑制性气质

面对陌生人或陌生情景的害羞或抑制的行为风格

EAS气质模型

布斯与普洛明区分出三种气质倾向:

情绪性(emotionality)

活动性(activity)

交际性(sociability)。

第四节人格的进化与大脑神经生物基础

人格的进化论解释

进化人格心理学的理论:

生物物种在适应环境和繁殖后代的过程中,不仅生

理特点不断进化,而且心理与行为特征,如不同性

别的择偶偏好、对陌生人的焦虑和恐惧以及愤怒与

攻击等等都是自然选择与进化的结果。

人格的大脑神经生物基础

第8-10章行为、人本和认知学派

1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和认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2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和认知学派的主要研究方法。3上述三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主要术语和理论。

第11-15章人格专论

1智力评估指标:认知操作测试总分、认知方式

2为什么人格特质能预测SWB?

3什么是人格测量

5人格教育的概念

6人格教育的总目标

7人格教育的基本原则

8人格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有哪些?

人格心理学题型举例

一、选择题(多项选择2*5=10分)

1、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划分为:()

A、主要特质

B、核心特质

C 、根源特质D、次要特质

二、搭配题(5*2=10分)

1、将以下心理学家和他们代表的心理学流派连接起来

荣格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自我心理学

哈特曼分析心理学

沙利文存在分析人格理论

罗洛。梅人际关系人格理论

三、名词解释题(5*4=20分)

1、人格

四、判断题(2*5=10分)

1、人格研究的途径中,实验研究最科学。()

五、简答题(5*4=20分)

1、简述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

六、论述题(10*2=20分)

1、叙述并评价弗洛伊德的三部人格说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人格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人格心理学练习题一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填入下面的表格) 1. 人格心理学是探究个体的( A )及其适应等领域的表现和规律的科学。 A.人格结构.动力.发展 B人格评价 C. 人格变态 D.人格元素.组织.特质 2.本我的活动遵循( A ) 。 A.快乐原则 B.道德原则 C.现实原则 D.法律原则 3.“从小看大,三岁知老”反映了人格的( A ) 。 A.稳定性 B.生物性 C.个别性 D.整体性 4.对人格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贡献最大的心理学家是( A )。 A.奥尔波特 B. 卡特尔 C.艾森克 D. 艾里克森 5.奥尔波特表达他对人格发展动力的看法用的概念为( B ) A.自我统一性 B.机能自主 C.创造性自我 D.统我 6.弗洛伊德提到可以通过( A ),了解无意识过程。 A.梦的解析 B.谈话 C.量表 D.绘画 7. 受辅者是关于自己最好的专家的观点来源于( D )。 A.建构疗法 B. 认知疗法 C. 行为疗法 D. 个人中心疗法 8. 艾森克把( B)看做是神经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A、外周神经系统 B.自主神经系统 C.激素 D.神经递质 9.能力特质在卡特尔的特质理论中属于( D ) A.一般特质 B. 共同特质 C.表面特质 D.根源特质 10. 艾森克的人格结构中包括内外倾.精神质和( A )三个人格维度。 A.神经质 B.宜人性 C.聪慧性 D.开放性 11.对自己暗恋的人,也觉得对方也喜欢自己,在防御机制上属于( C )。 A.压抑 B.合理化 C.投射 D.反向形成 12.人格成分中不包括(A )。

A.情绪过程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13. 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的出现( D )。 A.与刺激有关 B.与刺激无关 C.在反应之前 D.在反应之后 14.主题统觉测验是可以了解( B )动机测验。 A.意识 B.潜意识 C.行为 D.都不是。 15. 强调观察.模仿学习作用的行为的心理学家是( B )。 A.华生 B.班杜拉 C.罗杰斯 D.斯金纳 16.爱与人交往,喜欢热闹的气质类型是( B )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17. 人格结构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自我和(A)。 A.需要动机及价值观 B. 情绪 C.外倾 D.内倾 18.人格中遗传占主导部分的是( A )。 A.气质 B. 自我 C. 性格 D. 能力 二、简答题 1.简述人格的概念机包含的主要成分。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2.什么是人格评鉴,涉及哪些变量? 指在具体的条件下以系统的方式来收集有关人格的资料。有系统的收集这个人或这些人的有关资料,涉及的变量很多。所要收集的资料最起码要涉及下列四种变量:情境的性质.刺激的性质.指导语的性质和被试反应的性质。收集到资料之后,还要根据资料进行评分.分析和解释,然后才有可能对一个人或许多人的人格特征作出评定。 3.简述人格的基本特征。 人格的结构性;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社会性 4.什么是人格心理学,其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人格心理学是探究个体的人格结构.动力.发展及其适应等领域的表现和规律的科学,包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格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学科体系中唯一从整体上探讨人的认知.需求.感情.意志和行为的复杂组织的一门学科,也是唯一系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本课程是教育管理、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选用张厚粲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一书。开课目的是为了提高学员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其在教学工作中应用心理学和研究心理活动的能力。 本课程主要涉及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本课程主要使学生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系统掌握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了解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为考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提供有效的知识与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Ⅱ.选修课程要求:无 III.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心理学原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和辅导中,辅导教师可结合具体的生活和工作实例进行教学。在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采用课堂讨论和小组学习的形式。 Ⅳ.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 第一章概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心理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各学术流派,了解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分支,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明确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与作用。 二、本章重点: 1.心理学的概念及性质2.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三、考核要求 (一)心理学的概念识记:心理学的概念领会: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二)心理学的分支领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意识的概念与不同状态,了解睡眠的阶段与失眠的种类,了解梦的心理学原理与研究,了解催眠的特征与理论。 二、本章重点:1.意识的概念2.意识的不同状态(层次) 三、考核要求 (一)意识的性质识记:意识、无意识 (二)催眠现象领会:催眠的原理,催眠与睡眠的区别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要求理解感觉和知觉的基本概念,感觉和知觉的关系。了解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的基本构造,以及视觉听觉产生的机制。理解社会知觉与一般知觉的异同,了解社会知觉的特殊性和基本规律。 二、本章重点: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2.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三、考核要求 (一)感觉概述识记:感觉的基本概念、感觉阈限 (二)视觉系统了解:视觉适应,颜色的特性领会:视觉产生的机制,色觉理论 (三)听觉系统领会:听觉产生的机制,基本的听觉现象 (四)知觉——感觉的整合识记:知觉的概念,知觉的特性领会:知觉的机制 简单应用:感觉的整合——知觉的形成

北京理工大学考研专业课大纲心理学基础综合

634心理学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Ⅰ考查目标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普通心理学、人格与发展心理学、心理实验与统计、变态心理学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普通心理学约80分 人格与发展心理学约100分 心理实验与统计约60分 变态心理学约6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 多项选择题 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简答题 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综合题 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Ⅲ考查范围 一、普通心理学 [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心理观念。 (2)能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相关的现实问题。 (一)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感觉 1.感觉的一般概念 2.视觉的基本现象 3.听觉的基本现象 (三)知觉 1.知觉的概念与特性 2.知觉的特性 3.错觉 (四)意识和注意 1.意识的一般问题 2.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3.注意的基本概念 (五)记忆

1.记忆的概念 2.识记——信息编码 3.保持——信息存储 4.再现——信息提取与恢复 (六)思维 1.思维的概念 2.推理 3.问题解决 (七)语言 1.语言的一般概念 2.语言的理解 (八)动机 1.动机的概念与种类 2.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 (九)情绪和情感 1.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2.情绪、情感的种类 3.表情 4.情绪理论 (十)能力 1.能力的概念 2.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3.能力的测量 4.能力发展与个别差异 (十一)气质 1.气质的概念 2.气质的类型和测量 3.气质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十二)学习 1.学习的一般概念 2.学习理论 主要参考书: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二、人格与教育心理学 [考查目标] (1)理解和掌握人格与发展心理学的主要概念及理论 (2)理解和掌握认知、语言、社会性等领域发展的年龄特征、相关理论及其经典实验研究。 (3)能够运用人格与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对心理和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 人格心理学 (一)什么是人格 1.人格的定义 2.人格的六个流派 3.人格与文化

人格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来源:考试大2009/6/24 【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模拟考场视频课程 一.判断题 (×)1.人格是探讨情意过程与个体发展的心理学领域。 (√)2.人格是个人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3.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暂时性行为方式的人格特征。 (×)4.人格评鉴是采用某种测量方法得出人格特征结论的过程。 (×)5.投射测验是由被试根据所列题目叙述是否符合自己情况进行回答的过程。 (×)6.个人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事实进入意识的自我防御机制是移情。 (×)7.个人遇到挫折时以显得幼稚行为来应付现实困境的自我防御机制是文饰作用。 (√)8.将本能的冲动或欲望转移到为社会许可的目标或对象上去的自我防御机制是升华作用。以某种方式释放能量.那么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就会相对减少,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 A、荣格 B、阿德勒 C、弗洛依德 D、埃里克森 7.个体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是(A)。 A、现实性焦虑 B、神经性焦虑 C、道德性焦虑 D、防御性焦虑 8.个体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的事实进入意识,这种自我防御机制是(B)。 A、压抑 B、否认 C、自居作用 D、投射作用 9.人格作为一个整体(精神或心灵),包括思想、感情和行为,无论是意识或潜意识,它的作用是调节和控制个体使之与环境相适应,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 A、荣格 B、阿德勒 C、卡特尔 D、弗洛伊德 10.人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与他人和社会和睦相处,选择和追求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的人,

而不是一个一切为“性”的动物,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 A、弗洛伊德 B、荣格 C、阿德勒 D、埃里克森 11.强调自我对健康成长和环境适应以及自我的自主性。人格发展包括了集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 A、埃里克森 B、弗洛伊德 C、荣格 D、阿德勒 12.把人格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的心理学家是(C)。 A、卡特尔 B、艾森克 C、奥尔波特 D、马斯洛 13.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 A、艾森克 B、卡特尔 C、奥尔波特 D、罗杰斯 14.把人格分为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反应四级水平的心理学家是(D)。 A、卡特尔 B、奥尔波特 C、罗杰斯 D、艾森克 15.通过感知、记忆、判断、推理等心理活动来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操作过程称为(A)。 A、认知 B、认知风格 C、认知方式 D、认知类型 16.个体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及特性称(A)。 A、认知风格

体育心理案例

(二)研究案例2 特质学派及五大因素模型的局限与运动心理学人格研究 1.研究目的 作者以特质学派和五大因素模型,在理论导向、结构框架、特质定义、因素分析、预测能力、控制策略等6个方面的局限性,综述了以往运动心理学人格研究在预测运动成绩时遇到的困难。 2.研究结论 (1)特质学派及五大因素模型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缺乏理论导向,不能解释原因;人格因素的数量可能不一定是五大因素;五大因素可能非正交;缺乏对特质概念的明确界定;因素分析技术的限制;过于笼统,难于预测;未能提供控制和治疗方法。总之,特质概念究竟包括了人格的哪些层面和特质理论家们是否对此已有了一致的意见,这类问题仍有待澄清。 (2)运动心理学人格研究的思路是采用新的研究模式——利用更为具体的人格特质预测更为具体的行为。更为具体的人格特质是指将大特质降解为小特质;将一般情景转为特殊情景;更为具体的行为是指预测行为的个别方面而不是行为的综合结果。 (3)改善移植量表的预测效度主要表现在预测对象水平、一般情景和特殊情景、有关因素与无关因素、主因素和亚因素的确定。 (4)发展运动领域的人格测验应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建立综合的中国运动员人格测验。 (5)通过证实性因素分析检验理论。过去,在寻找人格结构中有多少和哪些因素的研究中,特质学派几乎完全依赖于探索性因素分析(ERA)。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利用证实性因素分析(CFA)来对五大因素模型进行检验(如Elizabeth,1996;James,1996)。 (6)反复进行信效度检验。特质学派研究者通过长期的、艰难的探索,已经对人格结构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论认识并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实证研究结果,因此条件已经允许我们更多地利用CFA来进行不同的假设检验。主要结论为:人格研究在20世纪60、70年代曾是运动心理学的热门话题,但到了80、90年代论文数量明显减少(张力为,褚跃德,1994)。 特质研究未能满足运动心理学家的期望,主要原因可归结为3个方面: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合适的研究方法和理想的预测效度。如果我们在前两个方面尝试改进,就完全有理由期待更加令人满意的研究结果。因此,运动心理学研究者在进行特质研究之前应该注意思考的问题是:研究问题是否是科学问题?理论依据和实证依据何在?研究假设是否明确?自变量与因变量的预测关系是否具体?研究方法是否能够满足研究目的的需要?关于第一个问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科学问题可能产生于目标和手段之间的差距之中、相互矛盾的研究结果之中以及解释某一现象的需要之中;科学问题应当是可解的,即可以得到概率意义上的实证检验(McGuigan,1997)。关于第四个问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新方法的产生总是服务于研究问题的,如前述的证实性因素分析。另一值得注意的方法是多特质多方法的研究模式,这种研究模式综合采用语言评估、非语言评估、自我评估、他人评估来考察多个因素的结构模随着研究问题的深化,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关注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时候,自然应当联想到与其相对应的方面。我们还需要指出,不同的人格心理学学派有着各自的强点和弱点,不要期待特质学派的发展能够解决运动心理学家面临的所有人格研究问题。 但是,特质学派在人格心理学研究中仍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仍有着极强的生命

2019级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题型举例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 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三大特征 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三大特征 性善论性习论人格的分类理想人格人格的形成与完善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1. 人格形成思想2. 人格分类思想 3. 人格鉴定思想 3 西方气质分类说 西方的气质分类说-康德气质分类体液说 多血质,这种类型的人是开朗的。他们对刺激的感受迅速而强烈,但并不深入持久。他们无忧无虑,有良好的希望,对每一件事开始都比较重视,但可能很快就会忘记。他们真诚许诺,但并不信守诺言。 抑郁质,这种类型的人具有沉静的特点。他们对刺激的感受不太显著,但很深入。他们对于自己有关的事物也都非常重视,并把注意力放在事物的困难方面。他们深思熟虑,不轻易许诺。 胆汁质,这种类型的人是热血的。他们的情绪反应具有爆发性:行动迅猛,但不持久;易发怒,但不记仇;爱面子,喜欢排场;喜欢担任领导职务,而不愿意做具体工作。 黏液质,这种类型的人是冷血的。他们不易冲动,具有正常理性;情绪反应迟缓,但持久。行事比较保守与刻板。 4人格心理学的建立(来源) 来源: 一、心理测量运动 高尔顿1883《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标志着个体差异心理学及其测量运动的开始卡特尔比纳:比纳-西蒙智力测验量表 二、欧洲临床精神病学的发展 临床研究催眠对精神疾病进行了大量研究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三、其他来源 行为主义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影响 建立:美奥尔波特1937《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 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1 人格理论的功能 人格理论是人格心理学的核心,一方面它系统地说明或解释了各种人格心理现象,另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框架。

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人格心理学 课程代码:15160180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3 总学时:48(其中理论:42课时,实验:6课时) 授课对象: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 一、课程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为心理学专业本科专业学生开设的心理学专业必修课程。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人格心理学的系统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人格理论的理解力与分析评判能力;并使学生了解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提高对人格心理学问题的研究能力;同时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培养健康人格的方法与手段。概括起来,本门学科要完成两大任务:其一是理论任务;其二是实践任务。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人格心理学》的学习,要求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能对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等重要理论比较熟悉,具备运用心理学知识面向中小学校和社会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市场开发和营销、组织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同时通过实验和实践环节获得一些实用的人格测评技能,要求学生既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又掌握一些实际的技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学以致用,解决自身和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人格心理学概论(4学时) 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第三节人格心理学理论 第四节人格心理学方法 重点:人格的概念、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难点:人格心理学理论、对人格理论的评价 第二章古典精神分析(4学时) 第一节精神分析的起源 第二节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 第三节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第四节古典精神分析的研究、测量与应用 重点:弗洛伊德的三因素人格结构说和人格发展阶段论 难点:精神疾病的形成机制、弗洛伊德的健康人格观 第三章新精神分析(4学时) 第一节个体心理学 第二节自我心理学 第三节社会文化论 第四节新精神分析的研究与应用

最新人格心理学考试大纲

人格心理学考试大纲

人格心理学考试大纲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标的要求 现代人格心理学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基本必修课程。 人格心理学是从整体上探讨人的心理活动的一门心理学基础学科,其主要内容是人格研究的基本问题、精神分析人格理论、人格特质论、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人本主义人格理论、认知学派人格理论、人格的发展以及人格评估等几个方面。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是:使攻读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自学者认识到人格心理学在现代心理学中的性质、意义、地位和作用;学习和理解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重点把握各种理论流派的核心理论观点和相关的实证研究进展;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掌握人格评估的基本方法;使他们具有综合运用所学人格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Ⅱ.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掌握人格的定义、特征和含义,了解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概况,以及学习和研究人格心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人格的概念

(一)人格的多种定义 人格的总和式定义、整合式定义、层次性定义、适应性定义、区别性定义以及当代大百科全书、心理学词典和主要教科书中的人格定义。 (二)人格的基本特征 人格的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 (三)人格的三种主要含义 最广义的、广义的和狭义的人格含义。 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一)中国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人性论、人格类型、理想人格、人格评估、中国古代的人格学说和现代中国的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二)西方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人性论、人格结构理论、气质理论和当前动态。 (三)前苏联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人格形成理论、人格结构、气质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第三节学习和研究人格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自然实验法 (三)调查法

人格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汇总.doc

人格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 (×) 1.人格是探讨情意过程与个体发展的心理学领域。 (√) 2.人格是个人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 3.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暂时性行为方式的人格特征。 (×) 4.人格评鉴是采用某种测量方法得出人格特征结论的过程。 (×) 5.投射测验是由被试根据所列题目叙述是否符合自己情况进行回答的过程。 (×) 6.个人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事实进入意识的自我防御机制是移情。 (×) 7.个人遇到挫折时以显得幼稚行为来应付现实困境的自我防御机制是文饰作用。 (√) 8.将本能的冲动或欲望转移到为社会许可的目标或对象上去的自我防御机制是升华作用。 (√) 9.荣格把个人潜意识中对自己生活至关重要的特征称为情结。 (×) 10.阿德勒认为,人生来就有基本动机,即追求卓越,其中包含着移情、阿尼玛、成就和自我实现。 (√) 11.移情分为正移情和负移情,它反映了来访者的过去经历,即情绪体验。 (×) 12.奥尔波特认为,人格应具备能够代表个体生活总体的测量单位,这个测量单位即为性格。 (√) 13.卡特尔认为,气质特质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与强度。 (√) 14.场独立型是指人在信息加工中倾向更多利用自我的内在参照。 (×) 15.戴斯根据脑功能研究认为,左优势表现出同时加工的认知风格。 (√) 16.场依存型是指人生信息加工中倾向于更多的外在参照。 (×) 17.戴斯根据脑功能研究认为,右脑优势表现出继时加工的认知风格。 (√) 18.马斯洛认为,健康的人是自我实现的人,而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是在人际关系中实现的。 (√) 19.罗杰斯是心理辅导个人中心疗法的创始人。 (√) 20.能力不同于知识和技能,但能力与知识、技能密切联系。 二.单项选择 1、个体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整合,其中包含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是(D)。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人格 2.个体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是(A)。 A、气质 B、性格 C、人格 D、能力 3.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B)。A、人格B、性格C、能力D、气质 4.个体自出生至终身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表现随着年龄和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称(C)。 A、人格结构 B、人格动力 C、人格发展 D、人格适应 5.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称(C)。 A、人格结构 B、人格发展 C、人格适应 D、人格动力 6.人是一个能量系统,整体上能量有限.若以某种方式释放能量.那么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就会相对减少,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 A、荣格 B、阿德勒 C、弗洛依德 D、埃里克森 7.个体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是(A)。 A、现实性焦虑 B、神经性焦虑 C、道德性焦虑 D、防御性焦虑 8.个体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的事实进入意识,这种自我防御机制是(B)。 A、压抑 B、否认 C、自居作用 D、投射作用 9.人格作为一个整体(精神或心灵),包括思想、感情和行为,无论是意识或潜意识,它的作用是调节和控制个体使之与环境相适应, 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A、荣格B、阿德勒C、卡特尔D、弗洛伊德 10.人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与他人和社会和睦相处,选择和追求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的人,而不是一个一切为“性”的动物,这种观点的 提出者是( C)。A、弗洛伊德B、荣格C、阿德勒D、埃里克森 11.强调自我对健康成长和环境适应以及自我的自主性。人格发展包括了集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这种 观点的提出者是(A)。A、埃里克森B、弗洛伊德C、荣格D、阿德勒 12.把人格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的心理学家是(C)。A、卡特尔B、艾森克C、奥尔波特D、马斯洛 13.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 A、艾森克 B、卡特尔 C、奥尔波特 D、罗杰斯 14.把人格分为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反应四级水平的心理学家是(D)。 A、卡特尔 B、奥尔波特 C、罗杰斯 D、艾森克

08《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61808 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 学时数:54 学分数:3 执笔人:编写日期:2004年8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人格心理学》是高等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课程主要讲授人格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人格的定义、各种人格理论、人格发展及人格评估等。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人格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人格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力图建构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并能运用基本知识分析一些人格心理现象,通过自我教育完善自身人格,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人格研究概论(8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格的多种定义,形成关于人格的自己的看法,明确人格研究的意义及途径,了解影响人格研究的背景因素。 (二)教学内容 重点:人格的定义,人格研究的意义及途径 难点:人格研究的基本假设 第一节人格的多种定义 第二节人格研究的应用和途径 第三节心理学历史因素与现代学术思想对人格研究的影响 第四节人格研究的基本假设 第二章人格特质与人格类型(10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等人的人格特质理论,传统及现代的人格类型论,理解因素分析与特质理论的关系及特质论与类型论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重点: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等人的人格特质理论,传统及现代的人格类型论 难点:因素分析与特质理论的关系,特质论与类型论的关系 第一节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第二节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与因素分析 第三节人格的类型论 第四节艾森克的人格维度 第三章不同学派的人格理论(14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重要的人格理论,并尝试运用理论分析人格现象及问题。(二)教学内容 重点:精神分析人格理论、行为主义与社会学习人格理论 难点:人格认知理论、人格自我理论

艺术心理学 教学大纲

《艺术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艺术心理学是艺术与心理学双结合的学科,是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通选课。艺术心理学建立在美学、艺术学、心理学等各门学科基础之上,主要研究艺术创作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以及欣赏者感受、理解艺术作品心理活动的规律。艺术心理学是美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从心理活动的审美特征来看它属于美学,从艺术活动的心理特征来看它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 二、课程任务 本课程理论方面要求学生对艺术心理学的概念、流派、基本内容有所掌握,对艺术活动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机制有所了解,从实践方面对艺术家的创作心理、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艺术接受的心理本质和规律有所认识与把握,发展学生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提供学生艺术创作、欣赏所需的美感训练,为将来从事相关艺术创造工作打下必要的审美心理基础。 三、教学方式与学时学分: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讨论法以及合作式教学研讨法为主,并将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和学习的自主能力。 教学设备:挂图、投影仪和多媒体教学平台 学时与学分:32学时学分:2分 四、内容纲要与学时分配: 第一讲导论 一、艺术心理学的含义 二、艺术心理学的理论背景 三、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二讲西方艺术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一、实验派艺术心理学 二、精神分析艺术心理学 三、格式塔艺术心理学 四、认知派艺术心理

五、社会历史文化学派艺术心理学 教学时间:6课时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了解艺术心理学产生发展的主要脉络和早期艺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成果; 2 、使学生了解西方艺术心理学研究中的几大主要流派及其各自的特点、联系与区别。 第三讲艺术和人类心理 一、艺术的起源与人类心理 1、原始艺术的心理学掠影 2、美术原型的心理学假说 3、原型心理和艺术生命 二、艺术的心理功能 1、文本功能 2、体认功能 3、仪式功能 4、“图像仓库”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认识人类的艺术需要; 2、使学生掌握艺术创作动机的主要类型并能联系实际分析艺术家的创作实践。 第四讲艺术家的人格与创作 一、人格概述 1 、概念内涵 2 、特点 3 、构成系统 二、艺术家的人格结构 1 、动力结构 2 、特征结构 3 、调节结构 三、艺术家的人格特点对其创作活动的影响 教学时间:3 课时 教学要求:

人格心理学考试试题A

………………………………装………………………………订………………………………线……………………………… 第 1 页 共 5 页 商丘师范学院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终考试 教育系 教育学专业 本科(05班)《人格心理学》试卷(A ) 说明:本试卷共5页、六道大题,答卷一律在试卷规定处进行,答在其它处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试题,每小题均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的答 案代码填在后面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本题满分10分) 1.弗洛伊德的“自我”依据_______活动。 ( ) A.快乐原则 B.理想原则 C.现实原则 D.社会原则 2.人格流派不包括 _______ 。 ( ) A. 精神分析 B. 认知失调 C. 行为主义 D. 人本主义 3. 把人格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的心理学家是_____。 ( ) A. 卡特尔 B. 埃森克 C. 奥尔波特 D. 马斯洛 4. 埃森克研究发现,_____特质与皮质唤醒几率有关。 ( ) A. 内外倾 B. 神经质 C. 宜人性 D. 精神质 5. 提出个体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学到别人行为的心理学家是 _____。 ( ) A. 马斯洛 B. 班杜拉 C. 罗杰斯 D. 米勒 6. 下列属于阿德勒提出的概念是 _______。 ( ) A. 人格意象 B. 追求优越 C. 神经症需要 D. 社会人格 7. 在荣格的人格发展理论中,他最为关注的时期是______。 ( ) A. 童年时期 B. 青年时期 C. 中年时期 D. 老年时期 8. 依据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理论,成年早期要解决的问题是_____ 。 ( ) A. 繁殖对停滞 B.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C. 信任对不信任 D. 亲密对孤独 9. 个体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及特性称______。 ( ) A. 认知风格 B. 认知类型 C. 认知过程 D. 认知活动 10. 下列不属于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的是______。 ( ) A. 弗洛姆 B. 斯金纳 C. 沙利文 D.霍尼 二、填空题(每空1分,本题满分20分)

人格心理学重点

一、选择填空 1、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表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2、人格心理学产生的来源最主要有两个:一是心理测量运动,二是临床精神病学的发展。 3、1900年,弗洛伊德发表《梦的解析》,标志着古典精神分析的形成。 4、弗洛伊德提出的几种防御机制:压抑、否认、投射作用、合理化作用、移置、反向作用、认同作用、固着作用、升华作用、退化作用。(KP84) 5、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口腔期(动欲区:口腔)、肛门期(动欲区:肛门)、性蕾期(动欲区:生殖器)、潜伏期(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的活动)、生殖期(动欲区:生殖器) 6、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自由联想法、梦的分析(两种方式:符号化、梦的制作)、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幽默。 7、1911年,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 8、阿德勒人格动力概念:器官缺陷、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 9、1939年,哈特曼发表著名的《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一书,标志着自我心理学正式成立。 10、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 主动对内疚(3~6岁) 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亲密对孤独(20~25岁)繁殖对停滞(25~65岁)(KP116-118) 11、霍妮提出了神经症的双重衡量标准:文化标准和心理标准。 12、弗洛姆把人的性格分成两个部分:个体性格和社会性格。 13、卡特尔把动力特质分为三种:能、外能(包括态度和情操)和辅助。 14、默里创立了研究无意识心理过程的著名方法,即“主题统觉测验”。 15、荣格强调人格的统一性与整体性。三个不同层次人格结构: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16、荣格根据两种态度或倾向性,把人划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 提出四种心理功能: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 17、艾森克认为存在着三个基本的人格类型或人格维度:外倾性(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 三个基本维度的生物学基础:内外倾(皮层唤醒水平)、神经质(边缘系统)、精神质(男性生物特性,特别是雄性激素分泌) 18、斯金纳将强化按间隔时间和频率特征分为两大类: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19、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四个要素,它们是: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20、学习就是在各种习惯族系等级系统中,反应等级不断重新组合的过程。 21、多拉德和米勒将原有反应等级不能解决当前问题的情况叫做学习困境(学习的前提/基础)。 22、冲突的种类:接近—接近冲突(指两个目标具有同等的诱惑力,都是诱发接近趋向的目 标时所发生的冲突) 回避—回避冲突(指一个人必须在两个否定目标中选择其一,即同时面对 两个目标都只能诱发回避趋向时所发生的冲

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人格心理学》考试大纲_北京师范大学考研网

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人格心理学》考试大纲人格心理学 一、什么是人格 (一)人与环境 (二)人格的定义 (三)人格的六个流派 (四)人格与文化 (五)人格研究:理论、应用、评价和研究 二、人格研究方法 (一)假设—检验方法 (二)个案研究法 (三)数据的统计分析 (四)人格评价 三、精神分析流派:弗洛伊德的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弗洛伊德发现了无意识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三)应用:精神分析 (四)评价:投射测验 (五)弗洛伊德理论的优势和批评 四、弗洛伊德流派:相关研究 (一)梦的解析 (二)防御机制 (三)幽默 (四)催眠 五、精神分析流派: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与弱点 (二)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三)卡尔·荣格 (四)埃里克·埃里克森 (五)卡伦·霍妮 (六)应用:精神分析理论与宗教 (七)评价:个人叙事 (八)新弗洛伊德学说的优势与批评 六、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相关研究 (一)焦虑和应对策略 (二)精神分析概念和攻击 (三)依恋类型和成人的人际关系 七、特质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特质学说 (二)著名的特质理论家 (三)因素分析与对人格结构的探索 (四)情境论与特质论之争

(五)应用:工作岗位上的“大五” (六)评价:自陈式调查表 (七)特质流派的优势与批评 八、特质流派:相关研究 (一)成就动机 (二)A型性格、敌意和健康 (三)社交焦虑 (四)情绪 (五)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 九、生物学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汉斯·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二)气质 (三)进化人格心理学 (四)应用:儿童气质与学校教育 (五)评价:脑电活动和大脑不对称性 (六)生物学流派的优势与批评 十、生物学流派:相关研究 (一)人格特质的遗传力 (二)外向—内向性 (三)进化人格理论与选择配偶 十一、人本主义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二)人本主义流派的基本要素 (三)卡尔·罗杰斯 (四)亚伯拉罕·马斯洛 (五)最佳体验的心理 (六)应用: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和工作满意度(七)评价:Q分类技术 (八)人本主义理论的优势与批评 十二、人本主义流派:相关研究 (一)自我表露 (二)孤独 (三)自尊 (四)独处 十三、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一)行为主义 (二)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 (三)社会学习理论 (四)社会认知理论 (五)应用:行为矫正和自我效能感疗法 (六)评价:行为观察法 (七)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的优势与批评 十四、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相关研究

人格心理学试题及详细答案汇总

人格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判断题.人格是探讨情意过程与个体发展的心理学领域。(×)1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独特和独特的心 理行为模式.气质是个人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2 (×)3.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暂时性行为方式的人格特征。(×)4.人格评鉴是采用某种测量方法得出人格特征结论的过程。(×)5.投射测验是由被试根据所列题目叙述是否符合自己情况进行回答的过程。(×)6否认.个人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事实进入意识的自我防御机制是移情。退化作用(×)7.个人遇到挫折时以显得幼稚行为来应付现实困境的自我防御机制是文饰作用。。8.将本能的冲动或欲望转移到为社会许可的目标或对象上去的自我防御机制是升华作用(√)即,富有情绪色彩的一连串的观念或思想。情结。情结:9(√).荣格把个人潜意识中对自己生活至关重要的特征称为心灵被某种心理问题强烈占据,使人无法思考任何其他事情,而个体本人却没有意识到。认为,人生来就有基本动机,即追求卓越,其中包含着移情、阿尼玛、成就和自我实现。10.阿德勒(×).移情分为正移情和负移情,它反映了来访者的过去经历,即情绪体验。(√)11认为,人格应具备能够代表个体生活总体的测量单位,这个测量单位即为性格。.奥尔波特(×)12 .卡特尔认为,气质特质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与强度。(√)13 14.场独立型是指人在信息加工中倾向更多利用自我的内在参照。(√) 15.戴斯根据脑功能研究认为,左优势表现出同时加工的认知风格。(×) 16.场依存型是指人生信息加工中倾向于更多的外在参照。(√)根据脑功能研究认为,右脑优势表现出继时加工的认知风格。戴斯(×)17..马斯洛认为,健康的人是自我实现的人,而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是在人际关系中实现的。(√)18 .罗杰斯是心理辅导个人中心疗法的创始人。(√)19 20(√).能力不同于知识和技能,但能力与知识、技能密切联系。二.单项选择。1、个体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整合,其中包含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是(D) DA、性格B、气质C、人格、能力。2.个体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是(A) D、能力A、气质B、性格C、人格、气质3.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B)。A、人格B、性格C、能力D 。4.个体自出生至终身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表现随着年龄和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称(C)、人格适应A、人格结构B、人格动力CD、人格发展。5.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称(C)、人格动力A、人格结构B、人格发展C、人格适应D这种观点.人是一个能量系统,整体上能量有限.,若以某种方式释放能量.那么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就会相对减少6 )的提出者是(C。 A、荣格B、阿德勒C、埃里克森、弗洛依德D )7.个体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是(A。、 现实性焦虑B、神经性焦虑C、道德性焦虑D、防御性焦虑A,包括思想、感情和行为, 无论是意识或潜意识,它的作用是调节和控制个体使9.人格作为一个整体(精神或心灵)、弗洛伊德、荣格B、阿德勒C、卡特尔之与环境相适应,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AD.人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与他人和社会和睦相处,选择和追求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的人,而不是一个一切为“性”的10 、埃里克森C、阿德勒DB动物,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A、弗洛伊德、荣格.强调自我对健康成长和环境适应以及自我的自主性。人格发展包括了集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11、阿德勒C、荣格DA)。A、埃里克森B、弗洛伊德割的过程。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马斯洛、奥尔波特、卡特尔AB、艾森克CDC12.把人格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的心理学家是()。)。13.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D、罗杰斯C、奥尔波特、艾森克AB、卡特尔14.把人格分为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反应四级水平的心理学家是(D)。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401121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时学分:60学时、3学分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 【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课程性质 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这是继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后的又一个指导、规划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 《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纲要》明确提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 ——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 ——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共60学时,3学分。 课程目的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咨询和辅导。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

381-课程名称:人格心理学 课程代码:04269

课程名称:人格心理学课程代码:04269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人格心理学”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概括地介绍了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应用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考生理解掌握人格基本概念、人格研究方法、人格心理学主要流派的理论及相关研究(包括精神分析流派、特质流派、生物学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认知流派),为考生学习相关的课程和今后从事相关的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1.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生应能掌握人格心理学的系统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人格理论的理解力与分析评判能力;并使学生了解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提高研究人格心理学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从事心理学的专业工作和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2. 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考生掌握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考试过程中,侧重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所用教材共包括十七章,第一章是绪论,侧重介绍本学科的特点和基本概念;第二章是人格研究方法,主要论述人格研究中的研究方法、数据分析及测评问题;第三章是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主要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第四章是古典精神分析理论的相关研究,主要阐述弗洛伊德所提出的人格理论在不同领域的相关研究;第五章是新精神分析理论,重点介绍数位著名的新精神分析大师的理论;第六章是新精神分析理论的相关研究,主要阐述了新精神分析理论在焦虑及应对策略、攻击及依恋类型上的相关研究;第七章是特质流派,介绍了特质流派的理论要点及应用;第八章是特质流派的相关研究,范围包括成就动机、A-B 型行为模式、社交焦虑、情绪、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等;第九章是生物学流派,主要介绍生物学流派的理论及应用;第十章是生物学流派的相关研究,包括人格特质的遗传、内外向和进化人格理论等;第十一章是人本主义流派,主要介绍了人本主义的起源、基本内涵和应用;第十二章是人本主义流派的相关研究,阐述内容包括自我表露、孤独、自尊、独处;第十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