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用学研究方向必读之物

语用学研究方向必读之物

语用学研究方向必读之物
语用学研究方向必读之物

语用学方向必读之物

1. Austin, J. L. 196

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2. Brown, G. & G. Yule. 198

3. Discourse Analysis[M]. Cambridge: CUP.

3. Grice, H. P. 1975[1991]. Logic and conversation[A]. In P. Cole & J. Morgan (eds).Syntax and Semantics,V ol. 3: Speech Acts[C]. NY: Academic Press:43-58. reprinted in S. Davis (ed). Pragmatics: a Reader[C]. NY & Oxford: OUP:305-315.

4. Halliday, M. A. K. 1994/2000.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 Leech, G. 1974/1981. Semantics: the Study of Meaning[M]. Harmondsworth, Middlesex, UK: Penguin.

6. Leech, G.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7. Leech, G. 2005. Politeness: is there an east-west divide?[J]. 外国语(6):3-31.

8. Levinson, S. C. 1983. Pragmatics[M]. Cambridge: CUP.

9. Lyons, J. 1977[2000]. Seman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CUP.

10. Mey, J. 1993.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1. Peccei, J. S. 2000. Pragma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Routledge.

12. Saeed, J. L. 1997. Semantics[M]. Oxford: Blackwell.

13. Searle, J. 1969[2001].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 Cambridge: CUP;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CUP.

14. Searle, J. 1979[1981]. 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 Cambridge: CUP.

15. Sperber, D. & D. Wilson. J. 1986/1995/2001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6. Thomas, J. 1995.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 London and NY: Longman.

17. Ungerer, F. & J. Schmid.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8. Verschueren. J. 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td.

19. Wilson, D. 2000. Relevance and understanding[A]. In G. Brown et al. (eds). Language andUnderstanding[C].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35-58.

20. Yule, G. 2000. Pragmatics[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1. 何兆熊. 2003. 语用学文献选读[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2. 何兆熊等. 2000. 新编语用学概要[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3. 何自然. 1988. 语用学概论[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24. 何自然. 1997.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5. 何自然. 2003. 语用学讲稿[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6. 何自然、陈新仁. 2004. 当代语用学[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7. 侯国金. 2005b. 语用标记价值论的微观探索[M].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8. 侯国金. 2005e. 语用标记等效值[J]. 中国翻译(5).

29. 侯国金. 2005i. 语用习语标记论——间接式推理模式[J]. 外语研究(1):12-18.

30. 侯国金. 2007a. 语用象似乎论[J]. 语言教学与研究(3).

31. 侯国金. 2007b. 非字词。。。[J]. 外语学刊(1).

32. 黄衍. 2001. Reflections on theoretical pragmatics[J]. 外国语(1):2-14.

33. 姜望琪. 2000. 语用学——理论及应用[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34. 姜望琪. 2003b. 当代语用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35. 钱冠连. 1997b. 汉语文化语用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36. 钱冠连. 2000a. 向世界贡献出原本没有的东西——外语研究创新略论[J]. 外语与外语教学

37. (1):10-14.

38. 钱冠连. 2001. 语用学: 中国的位置在哪里?——国内外语用学选题对比研究[J]. 外语学刊

39. (4):7-16.

40. 钱冠连. 2002. 语言全息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41. 钱冠连. 2005. 语言: 人类最后的家园——人类基本生存状态的哲学与语用学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

42. 沈家煊. 1996. 我国的语用学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1):1-5.

43. 沈家煊. 1997c. 语用·认知·言外义[J]. 外语与外语教学(4):10-12.

44. 沈家煊. 1998. 语用法的语法化[J]. 福建外语(2): 1-8+14.

45. 沈家煊. 2004. 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J]. 外语教学与研究(4):243-251.

46. 束定芳. 2000a. 现代语义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7. 束定芳. 2000b. 隐喻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8. 束定芳. 2001. 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C].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9. 索振宇. 2000. 语用学教程[M] . 北京大学出版社.

50. 王建华. 1998. 礼貌的相对性[J]. 外国语(3):10-16.

51. 王建华. 2001b. 礼貌的语用学研究[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52. 王寅. 2001.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3. 王寅. 2006. 认知语义学。。。

54. 王占馥. 2000. 境况语义学[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55. 文旭. 1999. 中国语用学二十年[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4):.

56. 伍铁平. 1999[2000]. 模糊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7. 熊学亮. 1999. 认知语用学概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8. 徐盛桓. 1993a. 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与语用推理[J]. 外国语(1).

59. 徐盛桓. 1993b. 会话含意理论的新发展[J]. 现代外语(2):7-15.

60. 徐盛桓. 1994. 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和含意否定[J]. 外语教学与研究(4).

61. 徐盛桓. 1996. 含意本体论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3).

62. 徐盛桓. 1997a. 含意本体论论纲[J]. 外语与外语教学(1):5-9.

63. 徐盛桓. 1997b. 话语含意化过程[J]. 外国语(1).

64. 徐盛桓. 1997c. 论含意思维[J]. 外语学刊(2):1-6.

65. 徐盛桓. 1998. 含意研究的逻辑学思考[J]. 外国语(2):34-41.

66. 徐盛桓. 2002a. 关联原则与优化思维——关于关联理论的阐释与献疑[J]. 外国语(3):2-10.

67. 张乔. 1998a[2004]. 模糊语义学[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8. 赵彦春. 2004. 语言学的哲学批判[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69. 赵彦春. 2005. 翻译学归结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0. 赵艳芳. 2001. 认知语言学概论[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话语分析

提要:本文简要回顾了话语分析产生的历史背景,追踪了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各个时期的不同 特点。同时对一些理论问题的不同看法,诸如话语分析与其他学科的划界、话语分析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等 ,也作了介绍和归纳。本文还着重介绍了话语分析这门新学科近些年研究的新动向。 关键词:话语分析、篇章 1.历史背景 1952年,Zellig Harris写了一篇题为“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的论文,刊登在Languag e杂志上。此后,Discourse Analysis这个术语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一批研究者相继步入这个领域,进行探索 性的研究。在欧洲,Hartman,Schmidt等人开始从事话语分析,捷克斯洛伐克的学者对topic,comment等概念很 有兴趣,这引起了他们对话语结构的重视。由Halliday(1961)发展而来的“系统功能语法”,不只对句 子的主题结构进行分析,而且还对句子和话语的关系进行分析。在美国,Hymes(1964)编的Languagein Culture and Society(文化和社会中的语言)问世,书中已经注意到“言语交际”的形式,并进行了“讲话 形式”等课题的研究。Pike对语言和人类行为语位的研究,也促进了话语分析的发展,他和他的追随者对土著 语中叙述体的研究一直与话语分析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段时间的研究是话语分析的萌芽时期,其特点是各自进行一些零星的研究,还未形成系统,其影响也不 大。 2.形成和发展 2.1.形成阶段 70年代(包括60年代底),从事话语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研究成果大批出现,一门新学科的雏形开 始形成,在语言学界引起了重视。 2.1.1.大量论文、论文集和专著的出现 这段时期,研究话语的论文大量出现,专著和论文集也出了几十部。研究的课题主要集中在:reference (指称),deixis(指示),anaphora(回指),context(语境),topic and comment(话题和述题),co hesion and coherence(外在接应和内在接应),substitution(替换)等等。 有影响的论文集有:Studies in Text Grammar(篇章语法研究,Petofi& Rieser (eds.),1974);Text v s. Sentence: Basic Questions of Textlinguistics(篇章和句子:篇章语言学的基本问题,Petofi (ed.), 1978);Cohesion and Semantics(外在接应和语义学,?stman (ed.),1978), Paperson Discourse(话语 论文集,Grimes (ed.), 1978);Frame Conception andText Understanding(框架概念和篇章理解,Metzing

语用学研究现状谈

10 F L C J a n . 2006V o l .3 N o .1 (G e n e r a l S e r i a l N o .9) 2 语用学研究现状谈 向明友 同济大学 可以在语言的所有层面上展开。 语用学理论发展的第三个方向体现于关注语言使用与社会文化、大脑神经等的关系以及语用研究的方法论。对语用学作各种跨面和不同视角的分析,从而兴起了集中研究语言在社会的使用情况的社会语用学 (societalpragmatics)、研究文化与语言使用关系的文化语用学 (cultural pragmatics)、研究人们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用问题的跨文化语用学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运用民族志方法 (ethnomethodology) 研究语用问题的民族志语用学 (ethnopragmatics)、以神经生理科学为基础探讨言语使用过程中大脑作用的神经语用学 (neuropragmatics)、专注两种及其以上语言的语用差异的对比语用学(contrastive pragmatics) 及将西方经济学成熟的理论用于语用行为分析的经济分析语用学(econopragmatics)。此外,优选论、决策科学等在语用研究中的运用也呈蓬勃之势。语用理论的应用 随着语用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语用学理论,尤其是关联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已成为译论中的显学;语用学理论运用于文学批评与赏析,形成了文学语用学 (literary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语言习得及语言教学研究形成了习得语用学(acquisitional pragmatics)、发展语用学(developmental pragmatics) 和教育语用学(pedagogical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法律活动形成了法律语用学 (legal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对语言的历时演变的研究形成了历史语用学 (historical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形态学研究形成了形态语用学(morpho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计算机科学,尤其是机器翻译领域形成了计算语用学 (computational pragmatics) 和工程语用学(engineering pragmatics)。此外,语用学理论还广泛运用于话语研究、广告学、文体学等领域,并显示出强大的解释力。 除上述论及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外,语用学对礼貌、言语行为、指示语、前提及会话结构等传统议题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从事语用和语义界面及语用和句法界面研究的学者也大有人在。 1 20世纪80年代初,胡壮麟教授首次较系统地将语用学介绍到国内。此后语用学研究逐步为国人所认识、接受和偏爱。随着语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定期会有学者就语用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撰文评述。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语用学一直沿着完善理论体系和拓宽应用领域两条轴线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对当前国际、国内语用学研究状况的描述也将由此入手。 语用理论的完善 传统的语用学研究植根于语言哲学,脱胎于语义研究。Levinson (1983) 所勾勒出的语用学研究的基本轮廓内的几项核心议题,如指示语、会话含义、前提及言语行为理论等也都是对语言使用中的意义的研究。因此,当前语用学理论体系的拓展和完善是在不断深化传统的语言哲学范式下的意义研究的基础上沿着以下3个方向朝纵深展开。第一:从认知、心理实验及博弈论等视角出发,尝试为意义研究另辟蹊径;第二:突破英美语用研究传统,将语用学具体化为一种从认知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整体角度对语言现象的综观,坚持认为语用学涉及到的是语言性行为的全部复杂现象,反对将语用学与音位学、形态学、句法、语义学、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语言学分支并列,从而形成与英美传统对垒的语用“综观论”;第三:在继承英美语用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将语用学研究从传统的有关意义的研究扩展到对整个话语及言语交际过程的多视角研究,并着力尝试语用研究方法论的革新,不再将语用学局限于语言哲学的定势。 在语用意义研究方面,继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研究之后兴起的以关联理论为核心的认知语用学 (cognitive pragmatics)、以心理实验为基础的实验语用学 (experimental pragmatics) 和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的博弈语用学 (gametheoretical pragmatics) 突破传统语用学以语言哲学为基础的意义研究模式,大大拓展了语用意义研究的视角和空间。 比利时学者Verschueren的语用“综观论”认为不可能给语用学指派一个基本的分析单元,也不可能鉴别出一个具体的相关对象,语用学是对语言各层面的功能性综观,语用研究

语用学课程论文: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Oral Communication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the Communication Theory Introduction In this paper, I would like to focus on the usage of the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oral communication. Then what is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To clear up the theory, we should take the terms, such as face, politeness theory into consideration. Politeness theory, which is developed by Levinson and Brown,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that people have a social self-image and meanwhile, people consciously project and try to protect it. This sense of self-image is referred to as “face.” And the theory holds that people use various politeness strategies to protect the face of others. Under politeness theory, there is a positive and a negative face. Positive face is the need to be concerned, reflecting the desire to have one’s self-image accepted by others. While negative face is the need to be independent, reflecting the desire not to be imposed on by others. According to a person is dealing with another’s positive or negative face, the politeness strategies will differ, that is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and 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As to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t leads the requester to appeal to a common goal, and even friendship, by orienting to preserving the positive face of other people, briefly, it emphasizes the closeness between speaker and hearer in the communication. Using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Oral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make sense of what is said in communication, take my word for it, the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should be given priority for its potential benefits. On one hand, the usage of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s a good way to avoid being refused. To a great extent, the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orients to preserving the positive face of the listener in the communication. Since the self-image of listener is concerned, he is likely willing to cooperate with the speaker, thus making the communication continuous. For example:

话语分析基础知识PDF

话语分析的语用学基础 作者:冉永平 1.两门交叉学科 目前话语分析在研究超句现象、研究实际运用的自然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但在话语生成、理解以及运用方面还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格局和研究方法。 话语分析和语用学这两门语言学的分相学科都是本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但它们在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方面仍然众说纷纭,而且各自的基本理论尚需充实、完善和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也难以定界,存在两种说法:(1)话语分析属于语用学;(2)话语分析包括语用学。话语分析和语用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它们的学科交叉性,与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语体学等学科相互交叉,这就决定了该学科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多样性,需要形成多元化的研究格局。在有关话语分析的论著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专家、学者进行的是交叉性研究,如话语和语法、话语和语义、话语和语用、话语和认知、话语和交际等。然而在语言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语用学目前也正处于一个横向跨面、纵向深入、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的发展阶段,与话语分析一样都以实际运用中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它们有较多交叉重叠之处。这为帮助我们了解语言现象本身提供了新的视角,补充纯语言形式研究的不足,但二者之间又可以相互借鉴和补充。 2.话语分析与语用学沟通的基础 话语分析的研究课题之一就是探讨语篇结构上彼此独立的句子是如何连接在一起构成语篇的,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与意义连贯问题,它注重语篇结构分析。hatch(1992)指出,衔接指连句成篇的表面形式特征,它包括语用学家levinson(1983)提出的五种指示标记(人称指示、地点指示、时间指示、社交指示、话语指示)和halliday和hason(1976)提出的五种语法衔接关系(参照、替换、省略、连接、词汇搭配)等,而连贯指语篇内的潜在连接功能,通过交际制略因素、方案(script)理论、言语事件结构等表现出来。可以说语篇衔接与连贯往往是多层次的,最上面层是包括语篇和语用学的社会符号层;第二层是包括及物性、逻辑连接、语篇结构等的语义层;第三层是包括结构衔接和主述位结构等在内的结构层;最后一层也是最低层就是词汇层和音系层(胡壮麟,1996)。这说明话语分析最终要超出语篇结构分析,将常规话语分析和语用学分析结合起来,相互弥补,才能理解一个完整的语篇,把握语篇信息及其交际价值。 2.1语境 关系等;(3)话语的宏观使用环境,指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这三方面的语境因素都会影响话语的组织、生成和理解。目前为话语分析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又将语篇语境因素分为三大类:(1)语场,指话题以及与之有关的活动;(2)语式,指话语活动所选择的渠道,口头的或书面的;(3)语旨,指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话语在特定语境中的交际目的。这三种因素又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有着密切联系。总之,影响话语分析的语境内涵十分丰富。语境在话语分析中具有无可否认的重要作用。话语分析注重语篇的衔接机制(cohesivemechanism),外照应(exophoricreferences)把语篇和情景联系起来,反映了语篇对情景的依赖程度,语篇的外照应项目越多,语篇对情景的依赖性就越强。话语分析关注的不是孤立于语篇语境之外的句子,而是语境之中句子之间或话语之间存在的模式和规律性,这与脱离语境研究句子的传统语言学截然不同。同样,意义连贯(coherence)也必须依赖语境。语篇所表达的意义可分为两种:直示意义和隐示意义。前者即语篇的表层意义,通过分析意义单位较容易把握,但后者往往需要结合语境,进行语用分析,超出语篇的直示意义,才能领悟其深层次的隐示意义。语境更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语用学研究的基础,它和言语行为的相互作用构成语用学的中心内容。语境与言语活动的参与者、言语行为,尤其与正确理解会话含义

语用学与修辞学讲义

语用学与修辞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语用学与修辞学的概念 一、什么是语用学 Pragmatics这一术语由美国哲学家C.Morris在《符号学理论基础》(1938)一书中首次提出。如果以1977年在荷兰创刊的《语用学杂志》为标志,则语用学作为一们独立的学科迄今不过30多年的历史。 1、定义:Charles W.Morris在其《符号理论基础》中提出: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研究“符号与有生命的方面,即研究符号作用下出现的所有心理、生理和社会现象”。 列文森(Levinson S.C.,1983:转引自何兆熊,1989:8-9)有关语用学的几个定义: (1)“语用学是对在一种语言的结构中被语法化后被编码的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2)“语用学是对所有那些未能纳入语义理论的意义侧面研究”; (3)“语用学是对语言和语境之间对于说明语言理解来说是十分根本的那些关系的研究”; (4)“语用学是对语言使用者把句子和使这些句子得以合适的语境相匹配的能力的研究”; (5)“语用学是对指示(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含义、前提、言语行为以及话语结构各个侧面的研究。” (6)“语用学多要研究的是语言使用者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合适的语句的能力。”(英·列文森 S。C。Levinson,Pragmatics,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83 P。24。 再来看看其他学者对语用学的定义(何兆熊,1989:10-11): (1)“语用学是对语言行为以及实施这些行为的语境所作的研究(Stalnaker,1972)”; “语用学是一种旨在描述说话人如何使用一种语言的句子达致成功交际的理(2) 论(Kempson,1975)”; (3)“语用学是对语言的使用和语言交际进行的研究(Akmajian,1979)”; (4)“语用学可以有效地定义为对话语如何在情景中取得意义的研究。”(英·利奇G。N。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gman,1983。P。X。 何自然:“语用学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语用学概论》第1页 金定元:“语用学就是研究语境的科学。”(《语用学——研究语境的科学》载《中国语文天地》1986年第1期。) 周礼全:“语用学是符号学的重要部分……它研究:在一个语境中,说话者如何应用话语准确地表达和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给听话者,从而达到自己的意图;它也研究:在一个语境中,听话者如何准确地了解说话者通过话语所表达和传达的思想

话语分析的背景及形成原因和动力理论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徐赳赳) 提要:本文简要回顾了话语分析产生的历史背景,追踪了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各个时期的不同 特点。同时对一些理论问题的不同看法,诸如话语分析与其他学科的划界、话语分析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等 ,也作了介绍和归纳。本文还着重介绍了话语分析这门新学科近些年研究的新动向。 关键词:话语分析、篇章 1.历史背景 1952年,Zellig Harris写了一篇题为“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的论文,刊登在Languag e杂志上。此后,Discourse Analysis这个术语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一批研究者相继步入这个领域,进行探索 性的研究。在欧洲,Hartman,Schmidt等人开始从事话语分析,捷克斯洛伐克的学者对topic,comment等概念很 有兴趣,这引起了他们对话语结构的重视。由Halliday(1961)发展而来的“系统功能语法”,不只对句 子的主题结构进行分析,而且还对句子和话语的关系进行分析。在美国,Hymes (1964)编的Languagein Culture and Society(文化和社会中的语言)问世,书中已经注意到“言语交际”的形式,并进行了“讲话 形式”等课题的研究。Pike对语言和人类行为语位的研究,也促进了话语分析的发展,他和他的追随者对土著 语中叙述体的研究一直与话语分析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段时间的研究是话语分析的萌芽时期,其特点是各自进行一些零星的研究,还未形成系统,其影响也不 大。 2.形成和发展 2.1.形成阶段 70年代(包括60年代底),从事话语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研究成果大批出现,一门新学科的雏形开 始形成,在语言学界引起了重视。 2.1.1.大量论文、论文集和专著的出现 这段时期,研究话语的论文大量出现,专著和论文集也出了几十部。研究的课题主要集中在:reference (指称),deixis(指示),anaphora(回指),context(语境),topic and comment(话题和述题),co hesion and coherence(外在接应和内在接应),substitution(替换)等等。 有影响的论文集有:Studies in Text Grammar(篇章语法研究,Petofi& Rieser (eds.),1974);Text v s. Sentence: Basic Questions of Textlinguistics(篇章和句子:篇章语言学的基本问题,Petofi (ed.),

汉语语用研究概述_王道英

汉语语用研究概述 王道英 (上海市徐汇区业余大学,上海200032) [关键词]语用学;语法;语义;语境;篇章 [摘要]随着句法、语义研究的深入,语用学独特的解释能力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主要从语用学的产生与发展、语用学的引进,探索适合于汉语的语用学理论,以及从语境、语篇的角度等方面对汉语语用研究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简要的评述。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3)04-0046-07 The Survey of Chinese Pragmatic Studies WANG Dao-ying (Shanghai Xuhui Community College,Shanghai200032) Key words:pragmatics;grammar;semantics;context;tex t Abstract:As the further studies on sy ntax and semantics w ent on,the unique feature of prag matics at-tracts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This paper attem pts to survey the Chinese pragmatic studies in follow ing aspects:the orig in and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s,the introduction of pragmatics to Ch-i na,apply ing pragmatic theory to Chinese,and individual field and the pragmatic studies in tex t and context.Meanw hile,w e make a brief comment on it. k1引言 传统语法分析研究的语料是孤立的句子,可以是自造的,也可以是经过一番剪裁改编的实例。分析的注意力集中在类型的异同上。研究的对象是静态的、脱离语境的成品(陈平1987)。因此,在以往的句法和语义研究中,很多问题都不能得到圆满的解释。语用学结合语境研究动态的语言,在很多方面有其独特的解释力,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 k2语用学的产生与发展 /语用学0(pragm atics)这个术语由美国哲学家莫里斯(M orris)1938年在他的5符号理论基础6(Foundations of the T heory of Signs)一书中首先提出。他指出符号学(semiotics)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syntactics or syntax)、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 matics)。语用学研究的是/符号和解释者的关系0(1938),后又易为/研究符号的来源、用法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产生的作用0(1946)。莫里斯对符号学的划分得到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卡纳普(R.Carnap)的支持。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语用学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Bar-Hi-l lel)1954年提出的指引词语(indexical expres-sions)是语用学的具体研究对象;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Theory of Speech Act)(由J.C.Urmson1962年整理成书),美国哲学家塞尔(J.Searle)1969的5言语行 1 o[作者简介]王道英,女,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2000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用研究。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承蒙导师范开泰的悉心指导,特此致谢。

“语用学”课程教学大纲

“语用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唐建萍执笔人:唐建萍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 课程名称:语用学 课程编号:043103 英文名称:Pragmatics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限选课 总学时:18 理论学时:18实验学时: 学分:1 开设专业:英语 先修课程:语言学导论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语用学是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的一门专业限选课。本课程主要通过语用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即“言语行为”和“语境”使学生掌握其相互作用和构成在话语交际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对语用学中指示、预设、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合作原则、话语逻辑等若干论题的研究,使学生可以从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度,知晓语言行为是受各种社会规约制约的行为,并可以运用社会规约结合语用知识去解释某些语言现象。让语言研究变成“语言—使用者—语境”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立体研究,对语言的认识从必然性跨越到自由性,从静态到动态,从单向分析向整体扩展,凝结出跨文化交际行为适合性的精髓。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 区分语用学与语义学和其它相关学科在研究意义上的差别; 2. 在了解英语语言的基本特征以后,从语言使用的各种情况解释语言使用的意义、规 则和条件,从而以更高、更广的视角了解语言的特征; 3. 了解近二、三十年来语用学的发展、目前最新的研究动态及趋势,增强外语教学与

学习中的语用观念。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引论 使学生了解语用学的起源和发展,并初步了解语用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及语用学同其它交叉学科的关系与学习意义 第一节语用学的起源及发展 第二节语用学的定义 第二章指示现象 使学生从语用角度了解指示词语的功能,脱离结构主义对指示词语的狭义理解,把话语和周围的世界联系起来。 第一节指示语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第二节人称指示 第三节时间指示和空间指示 第四节语篇指示和社交指示 第三章语用预设 使学生了解预设、前提的定义及前提的反射问题。培养学生对话语命题进行逻辑切分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第一节前提的定义 第二节前提的种类 第三节前提的映射问题 第四节前提与蕴涵的关系 第四章会话含义(I):合作原则 要求学生掌握会话合作原则,并能应用到话语交际中,在话语轮回中动态的判断信息量,信息的真实性、相关性及谈话方式,发现话语的隐含意义 第一节合作原则的四项准则 第二节违反合作原则产生的语用效果 第三节隐含意义的定义及分类

批评性话语分析评述

批评性话语分析评述 常丽娟 摘 要:批评性话语分析是最近20年来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它主要揭示语篇所传达的意识形态。本文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起源、理论发展、研究的原则、内容及所取得的成就和新动态等方面加以概括, 预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发展的新动态。 关键词: 批评性话语分析;语言学;概述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含义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 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是一门旨在研究和解释社会问题的跨学科语言研究。其所涉及的社会科学领域包括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等,具有极强的实践导向作用。批评语言学不同于传统语言学的语篇分析,传统语言学忽略了语篇的社会属性,而批评语言学则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过程的介入力量。语言不单反映社会,它还直接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语篇本身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语篇如何产生这种意义的过程感兴趣。在国外,批判性话语分析正在迅速发展,研究和实践的队伍日益壮大,有关专著增多,国际性的刊物和地区性的合作项目出现。相比较而言,国内批判性话语分析起步较晚,但已开始引起语言学界的重视。近年来批评语言学引起 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重视,研究人员逐渐增多,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了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批评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前景,从而更好地进行针对性研究,本文拟对批评性话语分析进行评述。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综述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其源头为批评性语言学。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法国、德国的几位反主流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家,如 M.Fourcault, N.Fairchlugh, G.Kress, R. Fowler 等等。它形成的主要动因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和早期社会语言学的批判”(田海龙,2003:40)。它是一种以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根据的社会指向的语篇分析方法(辛斌,1996)。批评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新马克思主义(Neo-Marxism)和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School)的社会批评理论。他们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所有

研究生语用学学习参考书目

语言学基础 1. R.H. Robins General Linguistics (外研社) 2. F. de Saussur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3. R.H. Robins A short History of Linguistics 4. George Yule The Study of Language 5. Stuart C. Poole 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6. Andrew Radford Martin Atkinson David Britain Harald Clahsen Andrew Spencer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7. H.G. Widdowson : Linguistics (外教社) 8.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屠友详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9 语言论布龙菲尔德商务印书馆 10 语言要略Dwight Bolinger 原著(汉译本)外研社 11 普通语言学基础王钢湖南教育出版社 12 语言学教程王振昆谢文庆外研社 13 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王宗炎外教社 14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 15 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戚雨村外教社 16 语言问题探索王宗炎外教社 17 现代英语语言学概论戴炜栋束定芳周雪林陈夏芳外教社 18 西方语言学流派刘润清外研社 19 许国璋论语言许国璋外研社 20 语言学新解熊学亮复旦大学出版社 21 语用学教程胡壮麟北京大学出版社 22 美国语言学简史赵世开外教社 语言学分支,流派,应用及交叉学科 1 语义学导论伍谦光湖南教育出版社 2 语义学Geoffrey Leech 外教社(汉译本) 3 Linguistic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 John Lyons 外研社 4.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A. K. Halliday 外研社 5 当代句法学导论温宾利外研社 6 英语语体学程雨民外教社 7 文体学概论秦秀白湖南教育出版社 8 语用学概论何自然湖南教育出版社(修订版何自然冉永平)9.新编语用学概要何兆熊外教社 10.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何自然外教社 11.语用学探索何自然世界图书出版社 12.语用学教程索振羽北京大学出版社 13 认知语用学概论熊学亮外教社 14 语用学讲稿notes on pragmatics 何自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5 语用学文献选读何兆熊主编外教社 16 话语理解的语用学文旭四川辞书出版社 17 语用与认知何自然冉永平主编外研社

语用学课程感想

英语语用学课程感想 语用学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它主要包含指示语、语用含义、预设、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语用失误等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对我们英语师范生的语言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可以在交际中自觉遵守语用规则,得体合适地理解捕捉对方说话意图,准确表达自己意思。例如,“ Please”这个单词通常是在提出各种请求时用以表示礼貌的一个客套话,它在表示礼貌的程度上是很轻微的。但在某些情况下,用它反而会加强命令的语气,比如,“Will you please sit down ?”这句话就不能用于招呼到来家中的重要客人。对于“please”一词,老师给我们布置给出中文句子翻译成带有“please”的课堂作业加以巩固:1)Two coffees, please. 2)May I ask a favor of you? 3)Visitors are requested not to touch the exhibits. 4)Allow me to introduce Professor Zhang, ect. 当然,单单靠一本语用学教科书,上课听老师讲解对于显著提升自己的语用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后,我试图多渠道接触真实语材料, 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下理解、掌握其功能意义和用法。比如,我利用周末的空闲看美剧《摩登家庭》,这部美剧主要围绕三个有关联的美国家庭展开。在第三季中就多处出现感谢的表达法: “It' s very nice of you .”“ I appreciate your help .”“ I appreciate it .”“ Thanks anyway .”以及应答用语: “I' m glad that I could help .”“Glad that I could help .”“ Don' t mention it .”“ It was nothing .”“My pleasure .”“Any time”. 通过接触了真实语料,我们认识到并不是只可以讲单一的“Thank you" “You' re welcome”,还有以上多种表达法。学会用不同的语言表达谢意,在真实交际中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此外朱老师在课堂上强调英语学习者易混的表达,如“Don't mention it" 是用来回答“Thank you"的,而“Never mind "是用来回答“ I’m sorry"的。经过老师的讲解,我才纠正了以前把这俩表达混着用的毛病。 再比如2015年6月3日的课讲到社交失误,这一行为的产生很多时候是由于双方的文化背景迥异,这一语用学概念涉及跨文化交际学科,因此要学好语用学,还得从其交叉、相联系的学科着重研究,加强文化因素的系统学习,提高自身对中西方化差异尤 其是中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才能“啃”透语言学。 以下是个人对朱老师的评价与建议: 1)朱老师善于利用教材,教材内容设计得不够全面的地方,老师专门收集资料整理成word文档并展示给我们。 2)朱老师课堂语言幽默风趣,不过还是非常有教授风度的。老师还和我们分享了在广外的求学经历,讲到某一个语言学理论是他以前的老师提出来的,有如师生亲切聊家常,进一步拉近师生距离。 3)朱老师提供的课堂作业经典且具有挑战,大多都是根据我们当节课学习的重点有针对性的出题。课程结束了我仍对题目记忆犹新,有些题目值得抄下来多番斟酌品味。4)朱老师上课形象生动,记得上学期在课堂上老师还充满感情地给我们唱了阎维文的《父亲》和《母亲》。 关于意见和建议,朱老师可以多和学生互动,通过提问或头脑风暴的方式与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每次的课堂作业,老师可以批改完后发回给我们,下节课针对我们做错的地方集中性评讲。因为一周只有一节课,上周写的答案等下周评讲时可能会忘记,因此可以让我们先看到自己做错的地方并思考,再听老师的讲解,这样达到的教学效果可能高一些。有个小小温馨提示:由于朱老师低血糖,向学院申请不要将其课调到最后一节不知是否可行,毕竟健康第一,工作第二。

语用学研究的多元视角

语用学研究的多元视角 ——第十一届国际语用学研讨会综述 广东肇庆学院江晓红华南师范大学周榕 摘要:本文从多个角度介绍了第十一届国际语用学研讨会的总体情况,主要涉及语用学传统议题研究的深入与拓展,以及学科融合的多元化研究、语境的多层面作用研究和语篇的多维度研究等语用学研究的新动向。本届会议提出的“多元化”主题代表了语用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趋势。笔者认为,通过了解和把握当今国际语用学发展趋势,有助于读者进一步思考中国语用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第十一届国际语用学研讨会;研究动向;多元化 1.会议概况 第十一届国际语用学研讨会于2009年7月12-17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顺利召开。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奥地利、芬兰、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及部分地区的代表近1000人参加,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在海外工作和学习的十多名中国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大会的主题是“多元化·语境·结构”(Diversity, Context and Structure)。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740余份,分为四个板块进行交流:一、大会主题发言(plenary lectures)。大会安排了五个主题发言:(1)Peter Sutton:Giving away language: Praxis versus ideology in the loss of linguistic diversity;(2)Ingrid Piller:Language learning, multilingualism and social inclusion;(3)Katarzyna M. Jaszczolt:Speaking about time: Contextual inferences and pragmatic defaults;(4)Yasuhiro Katagiri:Finding parameters in interaction -- A method in emancipatory pragmatics;(5)Janet Holmes:Whose perspective counts? Sociopragmatics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at work,引起了与会者很大的兴趣。二、小组发言(lectures)。大会安排了76场小组发言,每人发言连同提问和讨论30分钟。三、专题发言(panels)。围绕与语用学相关的话题,大会共组织了101场专题发言。四、展板交流(posters)。大会共安排了68块展板交流,展板的作者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与前来的同行学者进行交流,涉及的范围与小组和专题讨论的内容基本一致。Poster因为省时有效,又能给与会者普遍发表见解的机会,一向都是国际会议采用的交流方式之一。 澳大利亚及周边地区,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语言,本届会议在这一地区召开,体现了语用学研究对多元化语言使用和研究的重视。本届会议提出的“多元化”主题代表了语用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趋势,围绕这一多元化的语用趋势,语用学领域的传统议题有了很大拓展,一些新的研究动向得以展现出来。 2.语用学传统议题的拓展 在指示语方面,大会有6个小组围绕指示语(deixis)、指称(reference)和回指(anaphora)展开了讨论。在特定语境下弄清直接或间接的所指关系,是语用学研究的传统议题,但在这次研讨会上,学者们进一步拓展了指示语可探讨的维度与深度:从元表征的角度分析了回指的程序性信息和回指的句法制约关系;探讨了延指(deferred reference)的语用机制、名词短语指称的真实条件、指称的连贯性、指称的非直接言谈(indirect talk)等问题;考察了地点指示语、人称指示语使用的认知和心理因素;利用计算机处理语料库中语用指示语的标识问题等。在礼貌问题研究方面,出现了多个专题小组,讨论的问题包括:礼貌与敬语的文体选择;网络在线交流与面对面交流中涉及的礼貌,如不同的礼貌规范、策略和身份建构等问题;某些英语变体(如澳大利亚英语、加拿大英语、新西兰英语、爱尔兰英语)在礼貌表达方面的社会语用差异;在对Levinson 和Brown &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摘要:本文主要从语用学的角度对语言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研讨,以旨更全面地向读者展示语用礼貌观。本文共分四部分:(1)礼原则的由来;(2)礼貌原则的解析;(3)礼貌策略;(4)礼貌原则的应用。加深对礼貌原则的理解可以有助于提升自身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语用学礼貌原则教学应用 一.礼貌原则的由来 (一)礼貌的界定。 在众多关于礼貌的各种文献中,围绕“礼貌”一词进行的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具体如下: (1)礼貌是人们在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Politeness as areal-world goa1)。人们在说话过程中运用礼貌原则的目的就是取悦他人。 (2)礼貌是一种敬重(Politeness as the deference)。 (3)礼貌是一种语体(Politeness as the register)。语体是指“与社交语境有关的系统化变体”(Lyons,1977)。或者指在一定场合下人们说话或写作时的语言变化(Holliday,1978)。 (4)礼貌是一种话语表层现象(Politeness as an utterancelevel phenomenon)。该观点认为,礼貌是一种表层语法编码,该观点主要是离开语言运用的实际环境去研究礼貌问题。 (5)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Politeness as a pragmatic phi—nominee)。该观点在语用学界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Thomas,1995)。总之.在语用学领域,人们关心的不是说话人是否真正对他人友善,而是他说了什么,以及他的话语对听话人产生了什么影响。把礼貌看成敬重、语体,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不属于语用学的范围,而把礼貌看成一种话语表层现象,就是脱离了语境去谈礼貌,这是一种超理想化的理论,因为语言形式是和语境、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的。(二))礼貌原则提出的必要性。 在英语语用学习领域中,提及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Theory).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eve)的会话含义学说(Convocational Implicate),即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尤其是用来解释会话结构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和四项有关质量、数量、相关、方式的次准则(Quantity,Relation,Manner)用以指导说话人和听话人如何成功地进行会话。不论他们遵循或是违背这项原则,都会产生会话含义,也就是一种特殊的非自然意义。 在合作原则中.Grieve指出谈话的双方必须怀着一个相同的愿望,且双方的话语能相互理解,共同配合。然而,谈话的一方若未能遵守“合作原则”,并非为了说谎或是出于故意,有时他可能由于礼貌或语境的需要。说了一些违反合作原则的话。当另一方觉察到对方的话没有遵守合作原则时,他就迫使自己越过对方话语的表面意义去设法领会说话人话语中的弦外之音。寻求说话人在什么地方体现着合作原则,由此产生会话含义,也就是一种特殊的非自然意义。后来学者们注意到.谈话双方不遵守合作原则有时是出于礼貌上的需要.所以在讨论合作原则的同时,应充分考虑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语言学家利奇(G.N.Leech)曾指出,礼貌原则完善了会话含义学说,解释了合作原则无法解释的现象,因此,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是互为益补的关系,用Leech的话说,礼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