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两种思维的碰撞(1)

两种思维的碰撞(1)

两种思维的碰撞(1)

两种思维的碰撞

一天,富有的父亲带着儿子从城里去乡下旅行,想让他见识一下穷人是怎样生活的。在农场一户最穷的人家里,他们度过了一天一夜。旅行结束后,父亲问儿子:"旅行怎样?""好极了!""这回你应该知道穷人是什么样了吧?"儿子回答:"是的,我知道了"。"你能描述一下富人和穷人的区别吗?"儿子想了想说:"我们家里只有一条狗,可是他们家里却有4条狗;咱家仅有一个水池通向花坛中央,可他们竟有一条望不到边的小河;夜里我们的花园里只能看见几盏灯,可他们的花园上面却有千万颗星星;还有,我们院子里只能停几辆小汽车,可他们院子里却能容得下几百头奶牛。"儿子说完,父亲哑口无言。接着儿子又说:"等我长大了,一定过上和他们一样富裕的生活。"孩子心中富有和成人心中的富有是不同的,正像孩子心中的快乐和成人心中的快乐不同一样。

今天要想真正走进新课程,教师一定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把握学生思维方式。知道学生的理解与想象和教师是不同的,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研究学生已有经验、认知能力、心理特征,认识学生思维,学生才能带着教科书走进教师,这样课堂教学中两种思维的碰撞才能会如"水"如"潮",心灵对话才会撞击出生命的浪花。在那流淌轻松活力、润泽生命的课堂里快乐、健康、和谐地成长

学习《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有感

学习《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有感 本期中小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我专门选了《吴正宪的八大特色课堂》的课程,在学习中感悟名师的风采,吴正宪的课上得好,是在全国出了名的。从视频中看到吴老师和蔼的教态,孩子们都会被她那真诚的情感、友善的态度、高尚的师德、精湛的教艺、坚实的教学基本功而深深地感染着。她深厚的教学功底,以一个专家型教师的风采展示在我们面前,我从吴正宪老师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体会到了新的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给我们带来了教育理念的革命。 在专题4第四章: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吴正宪老师上的《捕捉学生资源,共享冲突》微课中,上课开始教师首先出示练习,看图列算式,这幅图计算一共有多少们小朋友?然后,叫一位学生上台发言,为什么这样的计算,12+7=19,还有其它解法吗?同学们纷纷举手,4×3+7=19,4×4+3=19,4×5-1=19,这是为什么?让学生解答。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她的每一种策略都能对课堂教学起到指导的作用,对于如何解决教学中的困惑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充分体现“生本课堂”,变学生说得多,老师说的少了,虽然学生们没有经验,在生生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在学生交流时吴老师通过插言“大家听见了吗?请你再重复一遍好吗?”通过追问“还有其它方法吗?”“先算什么?”等一系列的有层次的问题,根据教学重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重复和确认,从而使重点得到了强化。 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活动使我深深的认识到,在教学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的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按照新课标的精神,去创设一个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用情来感染学生,让他们去“标新立异”,去“异想天开”,让他们在敢想、敢说中引发思维的碰撞,在碰撞中点燃智慧的火花,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是学生质疑答疑的课堂;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学生去质疑和答疑。如:“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认为的?为什么这样认为,请说出理由”“对于这个问题你们有几种观点?请分别说出你们的理由。”“你同不同意他的观点,如果不同意请你来说服他?”“你认为在学习本课知识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教师用诸如此类的提示

思维碰撞-让数学课堂绽放异彩

思维碰撞:让数学课堂绽放异彩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必然渗透着师生、生生思维的相容、相生、互补,也有碰撞。“碰撞”意味着不同,或蕴含着矛盾,显示出学生学习个性的张扬,反映着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因此,对于“碰撞”我们不是回避、舍弃,而是持欢迎的态度加以正确地引导和利用,甚至去制造“碰撞”,让学生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获取更深的认识与发展,让数学课堂绽放异彩。 一、在求异中“碰撞”——各显神通 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渴望自己是一名探索者、一名求异者。特别是在面对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时,心中充满了求知欲,总是希望自己发现别人没发现的、与众不同的方法和现象,其实这就是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求异”,势必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势必引起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在碰撞中产生不同的想法,进而实现生成性资源的共享,让课堂更加精彩。 [案例1]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教师首先质疑教室的地面是什么形状(长方形),然后让学生用皮尺量出地面的长是9米,宽是7米,随之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地面的平面图并标出长与宽的数据。 师:你能根据这两个数据算出我们教室地面的周长吗?怎么列式呢? 生1:9+7+9+7=32(米)。 生2:9+9=18(米),7+7=14(米),18+14=32(米)。 生3:9+9+7+7=32(米)。 师(期待):同学们想到的都是加法,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4:7×2=14(米),9×2=18(米),14+18=32(米)。 师:说得真好!(故意)没有其他方法了吧?! 生5(兴奋):老师,我想到了。9+7=16(米),16×2=32(米)。 师:请你说说理由。 生5:先用9加7求得一个长、一个宽的和,因为长方形里有2个长和2个宽,所以再乘以2。

感悟“思维碰撞”课堂

感悟“思维碰撞”课堂 日前,有幸到山东省泰安市实验学校考察了思维碰撞课堂,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好学校?需要课改吗??好学校?,一般理解为名校、重点学校、优质学校。在此我们只探讨?好学校?对课改的态度。据笔者观察,在?好学校?中,虽然也有像北京十一学校那样实实在在地抓课改并做出突出成绩的学校,但这样的?好学校?并不多。对课改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学校往往是那些臵之死地而后生的学校,如杜郎口中学。为什么?好学校?对课改的积极性不高?我想是因为?好学校?已经拥有了令人羡慕的声誉、地位和社会资源,而课改要花费心血、精力,而且要担风险。泰安市实验学校正是一所?好学校?。当校长确立了改革思路后,他们同样遇到了上述挑战。?好学校?需要课改吗?如果改来改去,教学质量下降了谁负责?开始时有怨言、有阻力是必然的。然而改革坚定不移。?我们还配得上实验学校的名字吗??这是振聋发聩的基于责任和担当的发问。走传统的路,荣誉、地位、资源不愁;走改革的路,困难、麻烦不断。是追求功利,还是追求教育的理想,其实是在拷问校长的良知。我们不能不顾及到这样的事实,各地的?好学校?垄断了大部分智商优秀的学生,如果?好学校?对课改不屑一顾,年复一年地生产着大批的高分学生,在凯歌高奏之时,不能不使我们对国家的未来心生忧虑。仅此,我们有理

由对泰安市实验学校这样崇尚改革的学校肃然起敬。 课改需要个性吗?共性与个性反映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新课程的本质要求,课堂教学规律,是课改要遵循的共性。落实课改需要学校结合校情、学情,创造性地实施操作,体现个性。学校有课改的模式,是共性,但教师在操作模式时需要创造性地运用,同样少不了个性,否则可能导致模式化。课改纲要涉及的是方向、目标、理念、原则和宏观要求,而不是具体操作层面的内容。这并不是说课改纲要没有价值。在传统教学统治固若金汤的时代,需要石破天惊的理念为改革开辟道路。如果仅仅停留在共性的理念阶段,没有活的理念的践行,课改的纲要就会变成一纸空文。课改需要百花齐放的个性化的实践。我们高兴地看到,在思维碰撞课堂的操作中,有不少个性化的命题:思维碰撞课堂的三块基石、两大法宝、三大支架,培养有思想的公民,草根式教研、课堂观察研究、动力系统的构建等个性化的创造与借鉴比比皆是。 课改需要理论吗?这似乎是一个伪问题,哪有实践不需要理论指导的,何况课改。但课改实践中理论不足却是事实。我们有一支庞大的教育理论工作者队伍,但接地气的不多。我以为只有接地气的理论才有用。我们企盼着能有一批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长期深入教学一线的理论工作者,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能感到,在课改中许多一线干部教师理论准备不足,而且缺乏理论的自觉,只停留在经验摸索层面,致使改革成效大打折扣。

思维火花的碰撞

思维火花的碰撞 敬爱的党组织: 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交流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火花相互碰撞的过程;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我们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但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就有两个思想,所以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收获的过程。因此,我们热爱交流,我们渴望交流,我们期盼交流。 今天中午我们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党课小组讨论,我们第二组的讨论主题为——大学生如何以实际行动做一名合格的党员。 我们的小组成员很早就到了讨论教室,6208,同学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各自在积极准备着自己的发言提纲,那种场面真是振奋人心!讨论开始了的时候,同学们依次走上讲台,各自阐述着自己关于大学生如何以实际行动争做一名合格的***员。同学们以自己精辟的见解和独到的认识,深刻的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关于入党动机的正确树立及其重要性和途径,关于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和实践的深刻意义,以及积极接受党组织的考核和检验等一系列问题深刻剖析,还有几位同学联系时事政治,如薄熙来事件来阐明对于党组织的忠心和诚意,还有许振超同志来树立优秀党员模范,生动形象而且易于理解,还有的同学别开生面的用格物致知修身治国平

天下的理论来阐述自己的理解,让人印象深刻。最后,由班主任老师关于本次发言做了简练但是精辟的总结,让我们对本次小组讨论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尽管这短暂一个小时尚不能让我在最深刻、最高度的层次上去领会和感受其间的要旨及内涵,但我的收获和启示却是巨大的,同学 们在相互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得到了关于如何以实际行动入党有了很多不同的新的认识。在这里,我简略的总结如下: 第一:要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为共产主义献身终生的动机才是符合党章的要求和党的宗旨,性质的。形式上入党不是真正的入党,思想上入党才是真正的入党。入党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要图一时的炫耀。正确的入党动机,是正确行动的精神推动力量。一个人在争取入党的过程中,需要做许多努力也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有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有持久的动力,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 第二,自觉接受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和考察。一个同志争取入党,只有要求入党的愿望,这是不够的,还要积极争取党组织的帮助,这就需要主动靠近党的组织,自觉接受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和考察。 第三:要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面对诱惑敢于抵制,理性

思维碰撞

跳蚤效应: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 来源:生物学实验。 内容精解:生物学家往玻璃杯中放入一只跳蚤,跳蚤轻易的就跳出来了,在把这只跳蚤放入加盖的玻璃杯中,结果一次次跳起,一次次被撞。最后,这只跳蚤变的聪明起来,他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一周后取下盖子,而跳蚤却再也跳不出来了。 跳蚤效应说明,“自我设限”是一件悲哀的事情,跳蚤变成“爬蚤”并非自身已失去跳跃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后学乖了,习惯了,麻木了。跳蚤调节了自己跳的目标高度,而且适应了它,不在改变,行动的欲望和潜能被自己扼杀。 应用要诀:害怕失败会导致失败。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打破自我设限的心理高度。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只要你有成功的信心,你就能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 态度决定高度,人生不设限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遭受外界(包括家庭)太多的批评、打击和挫折。在这样的境地中,有的人奋发向上的热情、欲望被“自我设限”压制封杀,既对失败惶恐不安,又对失败习以为常,丧失了信心和勇气,渐渐养成了懦弱、犹豫、狭隘、自卑、孤僻、害怕承担着责任、不思进取、不敢拼搏的精神面貌,与生俱来的成功火种过早地熄灭。 成功是每一个人的梦。这个梦与生命同在,至死方休。

按照弗洛尹德的理论,人生来就有“做伟人”的欲望。“作伟人”其实就是“成功”的集中表现。弗式之后的一些心理学家经过研究,也得到一些相似的结论:不论民族、文化、历史、家庭、性别和年龄,人天生就有爱受赞美、喜爱人尊重的强烈愿望和倾向。这是“人”的共性。因此,可以这么说,成功的渴求与生俱来—因为,成功是获得赞美与尊重最有效的途径。 追求成功是人类的本能。人为成功而来,也为成功而活。绝大多数人能坚忍不拔的走完人生历程,就是因为成功的渴望始终存在。把它称作信念也好,使命也好,责任也好,任务也好,总有期盼和牵挂,总有要完成的欲求。否则心里不甘,难以瞑目。成功意味着富足、健康、幸福、快乐、力量……在人类社会里,这些东西总能获得最多的尊重和赞美。人人追求成功。普天之下,无论贫富贵贱,有谁会站出来说我不想成功,我不愿成功! 成功始于心动,成于行动。要解除“自我设限”,关键在自己。西谚说得好:“上帝只拯救能够自救的人”。“成功属于愿意成功的人”。成功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你不愿成功,谁拿你也没有办法;你自己不行动,上帝也帮不了你。成功并不是一个固定的蛋糕,数量有限,别人切了,你就没有了。不是那样的,成功的蛋糕是切不完的,关键是你是否去切。你能否成功,与别人的成败毫无关系。只有自己想成功,才

教学案例智慧课堂--思维的碰撞

智慧课堂——思维的碰撞 教学中我一直在思索什么样的课堂让学生终生受益?什么样的课堂能够给与学生以人生智慧的启迪?反思我的教育教学,我所理解的智慧课堂,应该让孩子们的头脑真正的动起来,不是那些浅显的、流于形式的假思维,而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本着这样的想法,我进行了以下的课例教学尝试。 教学目标:了解纸筒造型变废为宝的多种设计思路,进行纸筒创意作品的设计和制作。感受设计、创作、应用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制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创意思维能力及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学习一两种创意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作品与众不同、造型美观,创意十足。 新学期伊始,我准备了一节美术自编课,进行了内容是三年级《创意纸筒达人秀》,在第一个班我按照正常的教学模式来上,从学生的作品中能够看到老师范作的影子。怎样设计教学才能在课堂上真正启迪学生的智慧,而不是单纯的模仿教师作品的制作方法与设计思路呢?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几经修改重新设计,带着新的教学思路,我早早来到另一个班级,想换种方式试一试,课前先将几个不同做法的作品藏在了六个小组的书桌内,“叮铃铃……”终于盼来了上课的铃声,我期待着学生本节课的反应。 一、智慧课堂——学会等待,合作启慧。 智慧课堂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平等、和谐、合作的交流空

间,互相启迪智慧,发现问题。课堂气氛得到了活跃,又促进了教学进程,远比教师一言堂的效果更好。 《创意纸筒达人秀》一课起始,一切都按着设计的内容有序的进行着,当我说道:“老师将一些纸筒精灵放在了一些小组的书桌内,大家找一找,看看是什么?”学生们带着好奇的心情快速地动了起来,看着手中的作品兴致勃勃地把玩着,我因势利导各小组纷纷讨论制作方法。在学生的讨论中,很自然的对作品发表者自己的见解,我没有马上让小组汇报制作方法,因为理解是知识掌握的关键,只有给予学生充足的头脑思维时间,还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等待学生思考讨论后“让我们以竞赛的方式来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学生们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就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能说上几句自己独特的见解,从学生回答中,也充分的表达出了作品的制作方法和设计者的设计思路。此时扎住时机总结,创意设计应具有使用与审美的双重功能要求,一切物品都应当是既实用又美观,两者完美的统一才是一件优秀的创意设计。 二、智慧课堂——学会宽容,激发创造。 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孩子的错误。尊重学生,学会给孩子的行为找个理由。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制作方法,一些学生很有见解,有的孩子问“老师,能不能用两个或者更多纸筒来制作呢?”孩子的一句话启发了我,两个纸筒放在一起又能做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些孩子迫不及待的说:“老师,我觉得两个纸筒放在一起

思维碰撞 绽放异彩

思维碰撞绽放异彩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思维碰撞,会使课堂绽放异彩。在课堂对话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自由开放的精神状态,可以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在交流意见的同时,各自提升自己已有的感受和认识。 然而,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课堂对话、达到课堂的和谐高效呢?在日常教学中,可从以下几点尝试教学的预设与调整: 一、做课堂对话的规划师 课堂对话究竟该不该课前规划?答案是肯定的。尽管教师不能事先把对话的内容及步骤设计得天衣无缝,但也不能任意发挥。对于对话的目的、内容的深浅、切入的角度、节奏的快慢,教师应做到心中有底。还必须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对话有无可操作性,教师应给予学生提示与指导。如,《项脊轩志》一文,学生针对本课的预习提问的问题较 散乱,教师可以从这些问题里提炼出带有共同性的研究课题“探究本文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并以此作为教学重点,引 导学生去探寻。 二、做课堂对话的倾听者 首先,认真耐心的倾听,是对学生无声的鼓励,它能帮助学生战胜胆怯之心,树立自信;其次,认真耐心的倾听,

能抚平学生紧张的情绪,帮助学生理顺思绪,克服表达的困难,准确地陈述自己的想法;最后,更重要的是,只有认真耐心的倾听,教师才能及时捕捉到学生思想、思维、语言的闪光点,为课堂对话注入生机和活力。如,在对话讨论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的思想内涵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质量的问题:“既然中国文人大多有归隐田园的想法,为什么只有陶渊明等少数人能付诸实践?”可以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追忆《五柳先生传》中的句子:“环堵萧然,不弊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是。”然后一起分析这个问题,最后达成共识:归隐田园得付出代价,那便是甘于清贫,但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这个问题的提出,加深了学生对陶诗内涵的理解,而捕捉到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是以教师的倾听为前题的。 三、做课堂对话的导航员 学生因受到自身人生阅历、阅读经验、分析能力、欣赏水平的限制,在课堂对话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就事论事、浅尝辄止、误入歧途、言不及义等情况。教师作为一个有一定专业知识储备的人,一个阅读分析能力高于学生的人,一个有相当鉴赏水平的人,应当充当课堂对话的导航员。 四、做课堂对话的升华剂 课堂对话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是为了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由点及面、由

让思维在碰撞中迸射火花

让思维在碰撞中迸射火花 ———浅谈“有效教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西大街小学刘丽 随着“有效教学”实验的推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但是很多小组合作都是停留在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而且较大部分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每个小组里,人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显然,这样的小组合作是形式化的,也是不适应“有效教学”教改实验的。如何才能组织有效地合作学习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合理分工,明确责任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会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样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给他们分好工十分重要。我们可将班上的同学分成8个学习小组,分别取个响亮的名字,并且给每个小组成员做了分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每个同学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讲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我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里面无事可做或“唯我独

行”了。 二、建立规则,各抒己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好的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并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我们这些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我们班的小组合作是这样规定的: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在分析为什么“v=1/3sh”时我安排了一次小组讨论。我旁观了一个小组是这样进行的。 组长:“为什么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会等于圆柱的1/3呢?我们每个人先想一下吧!” 约一分钟后。 组长:“你想到了吗?”(其中有四个人点点头,一个人没说话,似乎还没什么思路。)“那么A(没说话那个同学),你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好吗?” A:“是不是因为……” “对呀!老师就是这么讲的呀!”其他三个伙伴纷纷说,A的表情立刻舒展了许多。同时两个没有说过的组员表示自己有不同的想

思维碰撞

“思维碰撞”课堂提出 基于实践 与新课改同步,我校开始了一些课改尝试。在课改实验中,我们发现不少老师对于“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理解浅显,学习活动不是指向“问题解决”的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而是出现了“一问一答式的全体参与、交流互动;以表现为本的自编自演、说学逗唱;廉价评价下的小手林立、争先恐后;老师讲变成学生讲、老师问变成学生问的知识搬迁……”等一系列课堂操作的偏差。此外,在实践层面存在着影响课改推进的“两大纠结”(两大纠结:老师们担心“课堂互动、学生参与,会影响教学进度,无法完成课时内容;教学变革、课堂活动,虽然能提高学生能力,但同时也影响应试成绩)、“三座大山”(三座大山:小组学习“教学变革的鸡肋”;生生对话“难以企及的梦想”;举一反三“扑朔迷离的追求”)。如果不能解决这些具体问题,教师的课改热情就难以保持,课改的前途也会受到怀疑 “思维碰撞”课堂起源 “思维碰撞”课堂起源于我校“新双基”教学课题研究。具体实施和研究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理论建构阶段(2006.7—2008.12) 为寻找教改的科学路径,2005年我校部分教师加入了全国“创新教育”课题研究组。在“创新教育”课题组专家帮助下,提出了“新双基”教学目标(见后“成果内容”)。《创新教育》(2006年第5期)刊登了《创新教育下的“新双基”教学观解读》,并立项为“‘活动建构’教学研究”下的一个子课题。2008年,《“新双基”教学目标实践研究》单独立项为山东省规划重点课题,2010年通过了省专家鉴定。 2008年,课题组开始了艰苦的理论建构工作。连续在《创新教育》刊登了《追问与思考:“智慧教学”概念初探》、《理念与追求:智慧教学的基本特征》、《反思与重构:“智慧课堂”的几点认识》、《扬弃与变革:“智慧教学的基本取向(上、下)》等6篇文章,标志着“新双基”课堂理论建构的基本完成。 第二阶段:实践提炼阶段(2008.2—2010.1) 在理论建构之前,课题组部分教师就开始了课堂尝试。2007年起,课题组开始把引入“小组合作”引入课堂。然而,教学中的“低效、杂乱”问题,使课题组陷入了一次次苦恼。经过大量实践,课题组摸索出了“以同伴互助为主、小组合作为辅”的经验式,逐步形成了“个体学习、同伴互助、小组合作、班级学习”相结合的“互教互学”课堂组织形式。课堂组织结构的改变,给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经过不断进行尝试,2009年终于磨合出“问题引领、互教互学、外化共享”即“三位一体”的教学策略。“问题引领”:意在“把握方向、穿针引线、组织教学”,是“任务驱动教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互教互学”:意在“整合学习组织、协调教学关系、营建民主文化”,是“特朗普制”的学习和发展;外化共享:以“内外交融”、“情知统一”、“共享发展”为原则,把课堂构建成了学生“即知即传”的实践动场,以“想懂的做出来、做过的说出来”,促进了学生“会学、学会”。 2010年《创新教育》第1期刊登了《“互教互学、外化共享”课堂的基本方法》,标志着“新双基”课堂组织形式、实践策略的基本成熟,也标志着从操作技术的改进跃升到教学策略的探寻。特别是对“外化学习”的研究,为“产出导向”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实践经验阶段(2010.2—2014.2) 2010年初,学校在历史、政治学科推广课题组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同时为在全校课堂改造做好准备。部分学科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11年,全校推广,“改造我们的课改”行动全面拉开。学校课改的过程与途径是: (1)酝酿阶段(2010.2— 2011.11)——建构课改文化 大力进行宣传,开展教师培训,营造课改氛围,建构课改文化。学校推出了新的办学理念:让学生阳光、健康、幸福地学习成长。同时,对先期进行课改的教师,给予大力扶持,使其

让思维碰撞、碰撞再碰撞

让思维碰撞、碰撞再碰撞 “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张老师做不到的。”这是我听完张齐华老师课的一个感受。这节《圆的认识》让听课老师心潮澎湃,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与碰撞,在张老师的课堂中我完全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一、幽默的语言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见到张老师后,和你心里想的一样吗?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这个问题的抛出学生们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老师,没想到你是男的”;“老师,你很帅”;“老师,你很年轻”......学生们的答案引得在场的老师和学生都哄堂大笑。课前教师和孩子们交流,可以让孩子们身心愉悦、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虽然是短短的几句唠嗑,但对孩子来说可以足以缓解他们的紧张感,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思维。这点是需要我们年轻老师学习的,特别是上一些别的班的公开课时。 二、对各门课程进行有机整合 听张老师的课能觉得知识无处不在,这不仅仅是堂数学课,其中还穿插了自然、社会、历史等学科的知识。“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张老师对这句话用数学课件进行了阐释,动态的图能让学生记得更牢。学生在观察图的同时思维跟着一起跳跃。 三、真操作、真发现 圆的特征、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都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的,特意留意了一下,操作时间有8到9分钟,我想这是真操作。反思自己的课堂,虽然也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但是往往没有静下心来去融入到学生的操作中。探索发现关系我觉得是本堂课的精彩所在,学生通过操作得出的发现真是五花八门,但又个个有理有据。一个学生得出结论,另一个学生赶紧质疑或者补充,这质疑或者补充的过程正是学生思维发散碰撞的过程,一个碰撞另一个就能激发更多人的思考。 除此之外,张老师在细小的知识方面也非常注意,比如:回答生活中的圆有学生说篮球,这里张老师立马请其他学生纠正;在讲半径时,强调是从圆上一点到圆心的一条线段,而不是直线。这小小的细节正是概念容易出错的地方,真是细节决定成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