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克和千克的认识

克和千克的认识

克和千克的认识
克和千克的认识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长征小学教师周元彬

一、课标相关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基于这种要求,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力图体现以下思路:

1.用活教材,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尤其对于我们农村的学生,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2.努力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的形成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我要充分地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构建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逐步发展到用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重量。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克和千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8页的内容,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学好本节知识将为进一步学习“吨”打下基础。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在超市购物,使学生感受物品有轻重之分。同时,要知道物品的轻重:不仅从商品的包装标市上可知道;更重要的是知道可以用秤称,用克和千克来作它们的质量单位。接着,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首先是通过实例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辅之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补充;然后在认识各种秤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称量的机会,充实学生实际称量的经验和巩固质量观念。最后,在学生建立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学习用秤称物品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在实际操作中选择合适的秤称物品。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初步培养估量物品质量的能力。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培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四)课型、课时设计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设计

1.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的教具有:教学课件、若干枚2分硬币、盘秤4台、天平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等。

学生准备的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玉米和黄豆等。

2.教法与学法设计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

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学习新课。

本课设计力图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生活的数学,从操作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体现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伊始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同学选物品背及调查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和两袋500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再让学生猜一猜生活中一些物品的质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并用天平实际操作称一称。在学生认识一些不同的秤后,联系实际读取盘秤、健康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质量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或1千克,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游戏感受轻重

请几位小朋友做个小游戏。先请两位小朋友站在讲台上(一胖一瘦),在找两名学生上来分别背一背。

问:背了之后你们各自有什么感受?(比较重、比较轻)

下面的小朋友,请你左手拿书,右手拿一支铅笔,你有什么感受?

(左手轻,右手重重)

2.置疑,导入新课

(1)刚才我们说到的轻和重表示物体的什么呢?(物体的重量)教师说明重量是我们生活中的语言,数学上我们称它为质量(板书:质量)。

(2)生活中表示物体重量是怎么写的?都有哪些单位呢?(学生借助学具举例说一说。如一包盐质量是:300克,一瓶洗洁精呢:500克,牙膏75g、大米5kg等)

(3)仔细观察这些数字的后面,你有什么发现?(有用克作单位的,有用千克作单位的,有用g或kg表示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克和千克(出示课题)

(利用游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一开始便以一种愉悦的状态投入到整堂课的学习当中。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之间的距离,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学习兴趣,从而能主动的学习新知。)

(二)初步认识“克”和“千克”

1.你还在哪里见到过“克”和“千克”呢?(学生说一说,在超市,或跟妈妈买菜的时候。)

2.教师课件演示,很多物品的外包装上标有克和千克。

(三)认识秤

1.如果你想知道物体有多重,有什么办法?请同学们说一说。(用秤称一称,看包装,掂一掂,估一估)

2.如果没有外面的包装,要想准确的知道物体有多重,怎么办?

(用秤称一称)

3.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秤。

(多媒体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你在哪里见过?平常用它可以称什么呢?(学生说说)

4.简单认识天平。教师边出示天平,边讲解它的结构以及用法。

(四)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

A.建立“克”的概念

1.教师出示1枚2分硬币,先让学生掂一掂,有什么感觉?(轻,很轻)它有质量吗?(有)请你估一估,大胆猜一猜,大约有多重?(学生大胆猜一猜,说一说。)

2.我们来验证一下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学生上来操作,教师指导)板书:一枚2分的硬币重1克

3.掂第二次。请你再掂一掂,这1克是什么感觉?掂了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在学具盒里找一找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找出来后,我们来验证一下。

5.1个2分硬币重1克,那么2个2分硬币的质量是多少?3个、4个、、5个……把每个小组的都放在一起又是多少了呢?10个、20个、……100个又有多重呢?那多少个2分硬币的质量就能跟一个苹果质量差不多呢?(学生掂一掂后再猜一猜)

6.拿出一个苹果,先掂一掂,再估一估,猜猜它大约有多重?请学生上台称苹果,读苹果的质量。(师板书:一个苹果重约150克)

2个苹果的质量是多少?3个呢?

(B)建立、感受“千克”的概念及克和千克的进率认识

1.请学生掂一掂教师指定的物品。(质量是1千克)

(1)掂一掂,估一估,大约有多重?

(2)再称一称,进行验证。

2.拿出500克得洗洁精称一称,重是多少?那么2瓶洗洁精是多少克呢?(1000克)放到称上称一称。(让学生观察指针的位置)

3.然后把1千克的物品再放到称上称一称,观察指针的位置,你有什么发现?(一样重)怎么把它们的关系表示出来?

板书:1000克=1千克

4.读一读,教师先领读,学生自由读。读后想一想,你知道1千克里有多少个克吗?读时要注意什么?(教师强调:1千克以千克作单位,1000克是以克作单位。)

1000 克=1 千克

5.掂一掂,比一比,1克和1千克

6.购物游戏,学生买苹果。要买1千克苹果,先估一估要买几个?再自己试一试,(各组汇报1千克里有几个苹果?各组为什么数量不一样呢?)

7.利用桌上重1千克的大米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找一找大约是1千克的物品。(口算册、

数学课本、文具盒……)

(通过给1枚2分硬币称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先估测后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之间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充分让学生体验与感知。)

(五)课后小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小组先交流,再指名学生说)

(1)知道了重量的单位有克和千克。

(2)学会了1000克=1千克。

(3)有用英文g和kg表示的。

(4)还学会了估物品的重量先掂一掂,再估一估的方法。

2.知道了1000克=1千克,那么2000克等于几个千克?5千克里面有多少个克?7000克里面有多少个千克?

3.你觉得什么时候用克作质量单位比较好呢?那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比较好呢?

学生讨论后,小结:物品质量较大时用千克做单位,物品质量较小时候用克做单位。(六)分层练习

同学们,接下来我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下面问题,有没有信心?

1.出示课件:他们的体重分别是多少?(教材P88第二题)

2.填上合适的单位。每位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将错误的填空适当分析。(教材P89第四题)

3.火眼金睛判对错

(1)一个乒乓球重约3克。()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4.填一填,你能行。

2千克=()克5000克=()

8千克=()克4900克=()千克()克

5.游戏:小青蛙找家。小明给物品做标签,由于自己的粗心,把做好的标签弄乱了,请你帮他正确的贴上。

6.谁是估重小能手。要求:选你喜欢的物品,先掂一掂,再估一估,再称一称,看看你估的准

不准。完成表格内容,最后小组汇报。

小小估重家:动手掂一掂,大胆估一估,再动手称一称,相信你一定行。

物品的名称估计的重量称出的重量

(七)课后评价,自评、他评。

(八)小小调查员,调查生活中的物品的重量,完成表格。下节课交流。

(九)板书设计:

克(g)和千克(kg)

一枚2分硬币:1克两瓶洗洁精:1000克

一袋洗衣液:1千克1千克= 1000克

五、教学效果预测及反思

(一)教学过程的成功之处及原因预测

这是一堂生动地操作实践活动课!在这堂课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教材”,而是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以学生所调查的丰富信息出发,灵活的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一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给我们呈现的知识是静态,如何使静态知识生动化、情境化?教师通过学生猜想、验证2分硬币──称1千克物品,来体会感悟1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既迎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的乐趣、类化了知识、丰富了视野,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是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活了!情感丰富了!合作意识增强了!这与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离不开,更与教师的设计活动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地经历了、建构了新知识。

三是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活中乐、活中学、活中悟、活中索”的特点,具体体现在:①以

“活”的导入激发学生的乐趣,让学生从课始就进入用口交流购物的重量、用手掂量物体的重量、用心感悟物体的之中两的活动中,探究的兴趣由然而生,达到乐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②以“活”的形式调动学生乐趣,启动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向深入发展。从课始的说、看──课中的掂、猜、称──课尾的掂、想、称、议的活动中,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预测

1.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奇心强,可能会出现教学纪律混乱现象。

2.教学中出现许多学生喜欢的水果、食物,或多或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影响其学习的注意力。

3.本节课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亲身体验的活动较多,学生的活动量大,可能会出现时间不够用的现象。

(三)预测问题的改进设想

1.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逐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做到分工明确,操作有顺序。

2.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里。

3.做到由易到难,抓住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亲身去操作体验感悟。

4.恰当的运用激励性语言,不断地鼓励学生大胆地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主动得去体验,评价一定要正确适当,要客观,语言要丰富,富有激励性。

六、板书设计

(一)呈现板书设计

克(g)和千克(kg)

一枚2分硬币:1克两瓶洗洁精:1000克

一袋洗衣液:1千克1千克= 1000克

(二)板书设计的意图、目的

主要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板书,进一步使学生明确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大约是1克,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与千克教案

教案内容 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生谈话,了解起点 2、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课件呈现超市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这些物品有多重?分别用什么做单位呢?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两个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揭示课题。 二、实践体验,建立观念 (一)感知1克的质量 1、猜一猜 通过一袋牛奶糖18克,内装6颗,得知1颗奶糖是3克。每位学生拿出1颗掂一掂,感受3克牛奶糖有多重。在另一只手上放一枚2分硬币,与一颗牛奶糖的轻重比较,猜一猜这枚2分硬币可能有几克。(师:是不是一克呢?用秤来称验证) 认识各种秤,指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秤。 2、称一称。 (1)简单介绍电子秤,并引导克用字母g表示。 (2)用电子秤称一枚2分硬币,得知电子秤屏幕上显示还是“0”设疑激发学生思考,能用什么方法得到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称两枚硬币,称出“2克”由此得出2分硬币重1克。 3、掂一掂 闭眼感受一枚2分硬币(1克)的轻重,交流感受。 4、找一找 把硬币作为1克的标准,找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也是1克?学生在物品盘中找一找并汇报。(如:一个钮扣、6个黄豆、2个花生米、两个回形针等)让学生介绍找到1克物品的方法,老师适时进行小结。为什么1克的黄豆个数多?而1克的花生米个数少呢?

5、小结 (二)感知比1克重的物品质量 1、盘子里除了有1克的物品,还有哪些物品呢?让学生估三种物品的质量,根据自己估计的质量,按从轻到重的顺序进行排列,再用电子秤分别称,验证估的结果,若有误修正排列情况,直到正确。(一个果冻、一个面包、一包茶叶) 2、掂一掂 从三种物品中,找到最重的物品(100克)组内轮流掂一掂,感受100克有多重。 (三)发现1千克和1000克的关系 1、算一算 一个物品100克。再逐个递增,计算出10个100克的总质量是1000克。(一起数到1000克) 2、称一称 指名学生拎一拎,再放在台秤上称,问:怎么台秤上显示的是数字“1”呢?启发学生发现台秤上的1指的是1千克。(简单介绍台秤)顺势介绍千克可用字母kg表示。 3、设疑激思 同样的10个物品数出来是1000克,而放在台秤上显示的是1千克,想一想:1千克和1000克有什么关系?它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 4、读一读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关系。 (四)感知1千克物品的质量 1、小组活动 找大约1千克的物品:把找到的物品放到台秤上称;再轮流拎一拎感受1千克有多重。 2、代表汇报 介绍并展示本组找到的1千克物品是什么,说说自己拎1千克的感受。(例:2袋盐、5个苹果、一袋洗衣粉、一桶面条等) 3、拓展思维 1千克面条和装1千克的食品相比,哪个重些? 通过议一议,称一称得出结论:它们质量一样。由此说明:比较物体的轻重时,不能

二年级数学《克与千克》教案

二年级数学《克与千克》教案 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第85-88页,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教具准备:各种秤、各种实物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初步感知: 同学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谁愿意把你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 二、充分感受、自主探究: 感知1克的重量 (1)看来同学们对克与千克了解得可真不少,那么下面你们来猜一猜你们桌面上的哪个物体大约是1克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大约就是1克呢? 对了,我们可以来称一称。 (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 指名拿1克的物体来天平上称一称(师边帮助边讲解称的方法) 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枚2分硬币,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说说感觉怎么样?(很轻)称比较轻的物体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 (3)操作实践:小组合作拿出5枚2分硬币,轮流用手掂一掂体会重量。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 (5)拿一袋盐和一袋薯片,用眼睛看,哪个重一些?不许用秤称,用手来掂一掂感觉一下你判断的正确吗? 感知1千克的重量 (1)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用克来表示吗?对了,还有千克,下面请小组内用手来掂一掂,快速地找出桌面上重1千克的物体。 那么重1千克的物体还用天平来称合适吗? (2)认识盘秤、弹簧秤:当指针指向1时,表示1千克,指向2时表示几千克呢?看一看,想一想最多能称几千克的物品?指针指向小1,应是多少呢?小5呢?1千克后的小5呢?(Kg表示什么?g表示什么?) (3)用准备好的秤,小组来秤一秤1千克盐后汇报,任意称你身边的物体。指名再来秤1千克的水果,装在塑料袋里掂一掂,再数一数有多少个? (4)下面每个人都一手拿盐,一手拿2分的硬币,掂一掂感觉有什么不同?把你的感受告诉小组同学。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个国际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了称较重的物体一般用千克作单位。小明却遇到了一道难题,你们愿意用你学的知识帮帮他吗?

克和千克的认识(1)

克和千克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等于1000千克。 2.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并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3.知道怎样称量物体的方法。 4.在了解质量观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质量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点。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质量的意识。 四、教具准备 盘秤、天平、电子称、500克的盐、1千克的面条、2分硬币,教科书一本、100克大米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轻重 师:小朋友们,你喜欢去超市购物吗?老师也喜欢,昨天我在超市买了两样东西,(盐和面条)大家猜猜哪个更重?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可能会说看标签,用称称。 师:看来物品是有轻重的,我们把物体的轻重叫做物体的质量。 (二)理解称,揭示课题 1.出示课件:常见的盘秤 师:刚才说用称称,那你理解哪几种称呢?在哪见过? 2.介绍生活一些中常见的称。重点介绍上天平和盘秤。 师:它们都能够用来称物品的质量。 3.揭示课题 师:表示物品质量的单位有克和千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三)理解克,感受1克和几克的质量 1.(1个2分硬币)让学生掂一掂感受1克的质量。 师:知道1克有多重吗? 学生再掂一掂,感受1克的质量,有什么感受?(学生会说很轻) 2.说一说,你知道奈尔物品大约是1克。(乒乓球、药片、一片树叶.......) 3.掂一掂,载比较一下。分别掂一掂一支铅笔、一袋盐、感受几克、100克、500克的重量。较轻的物体我们用克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 4.掂一掂数学课本有多重?再称一称。(师演示)(1本数学书大约重150克) 5.简单介绍天平。称较轻的物品要用到一种成——天平。(拿给学生可观察) 6.我们现在超市最常见的事电子称,方便快捷。 (四)理解千克 1.感受1千克的重量。 师:物体有轻有重,想知道1千克有多重吗? 1扎面条重就是1千克,也能够用1kg表示。 师:请同们用手掂一掂1扎面条,感受1千克有多重。你觉得1千克怎么样?(挺重)

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三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本单元教育目标是: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结合自己的经验,感知1千克和1克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培养估计的意识。 3.在测量、比较物品质量的过程中进行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对身边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有趣的比较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本课教学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过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掌握用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

克. 3在测量和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以克为单位的电子秤一台, 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一台,西瓜一个(整千克的),苹果一个,盐两袋,西红柿每组1千克,糖每组1千克,硬币1个.课前调查表 一、认识千克和克 (一)生活了解 1、你调查了哪些物品的质量?(指名回答) 2、老师也调查了一些。(展示) 3、指导:我们调查的克和千克都是质量单位。国际上用g来表示克,用kg来表示千克。 (二)认识秤 1、说一说:拿出西瓜和梨?谁轻谁重?(学生根据生活经验) 2、到底有多重,生活中人们用什么来称它们的质量?你们在哪见过什么样的秤。(指名回答) 3、认识各种秤(课件展示) (二)称西瓜和苹果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公开课用)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西宁市五四小学薛刚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p85-86 练习十八1、2、3题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建立物体有轻有重的客观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对于“克和千克”已经有所了解,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感觉,动手操作让学生逐步感知克和千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入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表象,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出示主题图)前几天,这几位小朋友陪家长去超市买了一些物品,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6个苹果重1千克;一盒饼干重110克;一桶豆油重5千克;师:老师还调查收集了一些同样的数据:一盒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45克,小明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茶叶450克,一袋大米是10千克。(PPT出示) 师: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感受1克有多重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我们发的小正方体,用手掂一掂,感觉一下。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生:很轻,非常轻,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千克和克的认识 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二(下)年级将“克”和“千克”两个内容集中学习。这部分内容主要学习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因此,使学生初步建立起质量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简单的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 课时安排 认识千克:::::::::::::::::1课时 认识克::::::::::::::::::1课时 练习五::::::::::::::::::1课时 第1课时: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难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准备: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克和千克》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克的认识教案 克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天平(自制天平)、两个苹果、一个梨(两个苹果一样重,梨比苹果重些()一个2分币、一些黄豆、15个图钉(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苹果,一个梨和一个2分币( 教学过程 1(新课 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梨(或播放视频:谁重谁轻: 下载),掂一掂(再提问:“哪个重一些,”(学生意见不一() 教师:究竟哪个重些,哪个轻些,光靠手掂很难说准确,老师为你们请来了一 位“裁判”来帮忙(出示天平),这位公平的裁判就叫做“天平”( (出示天平图或播放视频:天平的结构: 下载)边指点边讲解:天平像一位“机器人”,它长着一对长长的手臂,两只大手托着两只盘子,可以上下摆动,头上长着一根指针(当两边盘子里物品一样重时,指针指向中间的刻度线;如果左边物品的重量比右边重,指针就向左偏;如果右边物品的重量比较重,指针就向右偏( 教师演示(或播放视频:天平的使用: 下载):先拿出两个苹果,分别放在天平左右两个盘里,让学生观察天平指针的情况,并指出:当指针在标尺中间时,天平两端平衡,表示两个苹果重量相等( 教师指出:天平还可以用来称东西的重量(拿出一个2分币,提问: “这个2分币有多重,”说明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的大小一般用克做单位( 板书:克(

“1克有多重,” 向学生介绍1克的砝码(并说明用天平称东西重量时需要用砝码(一般左边盘内放置所称的东西,右边盘内放置砝码( 教师将一个2分币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边盘内,让学生观察天平上指针的情况(或播放视频:称硬币: 下载)(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指出,指针指在标尺中间,天平平衡,表示这个2分币与1克砝码同样重( “那么这个2分币重多少克,”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2分币,用手掂一掂( “现在我们来称出1克黄豆(” 教师从天平左边的盘子里取出2分币放入黄豆,直至天平上的指针指在标尺的中间,天平平衡( 提问:“这些黄豆重多少,” 请一位学生来数一数1克黄豆有多少粒( 接着把1克黄豆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教师拿出15个图钉:“这里有15个图钉,我们来看一看,它们有多重(” 教师在天平左边的盘子里放入图钉,在右边的盘子里放砝码,从1克、2克、5克放到10克,使天平平衡( “15个图钉有多重,” 接着把10克图钉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教师按照称图钉的方法,称1支粉笔、1本数学教科书、1瓶墨水、1把小刀,也可称其他物品如乒乓球、铅笔等(有些物品称完之后,仍让学生掂一掂,如数学教科书(

《克和千克的认识》听课记录

《克和千克的认识》听课记录 龙安区北彰武小学刘彦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昨天在超市里买了两包糖,你猜猜哪个重一些呢? 学生畅所欲言。 谁来掂一掂。感觉一下哪个重一些。 2、学生交流意见。 除了掂一掂,还有其他办法吗? 生:看上面的重量也可以知道。 (教师揭示课题)物体的轻重可以用克和千克来做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有关克和千克的知识。(板书课题) 3、质疑:物品上都有重量的标致,你能说说你留意过哪些物品的重量了?也可以把你准备的商标袋拿出来看一看,找找看哪里写着重量呢? 学生汇报 刚才我们所说的每种物品的重量多少克多少千克都是表示这个物品的质量是多少。那么克和千克就是我国的质量单位。就是表示物体的重量。 二、认识称。 同学们你们知道测量物体重量用什么工具吗? 生:用称可以称出物体的重量。

对,要想知道物体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称来测量,你们见过什么称。(课件出示天平、电子称……) 我们通常测量较轻的物体的重量时选用天平。 (拿出盘秤)这种称可能大家见到的最多了,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那这种称怎么用呢?有知道的吗? 学生简单的描述。 分组观察(每组都有一个盘秤) 观察这个称上都有什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有指针、有小格, 小格都表示多重呢? 知道了每个格所表示的重量,谁会称量物体的重量呢? 老师给大家介绍,拿出一个苹果为例讲解称量的方法。 三、建立克和千克概念。 下面我们就利用称在小组内称出1千克的食盐。 我们在用手掂一掂感觉一下1千克究竟有多重。想一想在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的呢? …… 想不想知道1克大约有多重呢? 请同学们拿出1枚1角硬币这个重量大约就有1克那么重了。 想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重量是1克的呢? …… 测量比较重的物体你会选择哪个做单位呢?(千克)测量比较轻的物

公开课教案《千克和克的认识》

公开课教案 千克和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P85-87 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学情分析: 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用秤称一称,建立了初步的质量概念。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让她们在认识一些不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质量观念,培养估测意识。 教学目标: ①在具体的生活生活环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和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②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③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克和千克 师:拿出你的数学书像老师这样放在手里掂一掂,有什么感觉? 生:很轻。 师:请同学们再把文具盒放在手里掂掂感觉一下。 生:好像比书重一些。 师:请同学们一手拿书,一手拿文具拿,再仔细感觉一下,有什么发现? 师:在生活中,人或物品都有的轻一些,有的重一些,表示物品有多重,要用到质量单位,关于质量单位大家已经知道或了解哪些?

生1:表示物体的质量是多少,用斤做单位,一袋面粉50斤。 生2:还可以用克作单位,一袋方便面100克。 生3:还可以用千克作单位,我的体重30千克。 生4:还可以用公斤做单位,1公斤就是2斤…… 师:同学们了解得真多,说明大家平时很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用公斤,斤、两做质量单位,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国际上就统一规定用克和千克作为通用的质量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一、探究感悟,教学克与千克 1、认识克 师:1克有多重?请大家拿出准备的1角硬币看一看,放在手里掂一掂,一板这样的硬币重约1克。 师: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1克?(一个乒乓球,一个扭扣……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举了那么多的例子。对于这些较轻的物品我我一般用克做单位,现在请同学们走进超市看看(课件出示)方便面100克,脆饼56克,火腿肠30克,牛奶200克,牙膏90克…… 师:有的商品注着净重300g,谁知道是表示什么意思?净重是包装盒里物品的质量)g表示“克”的意思。 师:说得真好!现有请同学们把你准备的物品拿出来,看看它标注的质量是多少克,并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多重。 2、认识千克 1千克多重?让我们来体验一下(老师把准备好的每袋500克的盐分发给4个小组,先观察一袋盐的质量,再把两袋盐放在一只手上掂一掂,感觉一下,这两袋盐加在一起就是1千克,1千克=500克+500克=1000克,1斤=500克那1千克=?斤。 师:有同学提到1公斤=2斤,2斤又正好是1千克,那你能推导出1公斤的东西大约是多少吗?(1个鸡蛋50克,20个鸡蛋1千克,

千克和克的认识

千克和克的认识 本单元教育目标是: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结合自己的经验,感知1千克和1克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培养估计的意识。 3.在测量、比较物品质量的过程中进行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对身边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有趣的比较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本课教学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过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掌握用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3在测量和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以克为单位的电子秤一台, 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一台,西瓜一个(整千克的),苹果一个,盐两袋,西红柿每组1千克,糖每组1千克,硬币1个.课前调查表 一、认识千克和克 (一)生活了解 1、你调查了哪些物品的质量?(指名回答) 2、老师也调查了一些。(展示) 3、指导:我们调查的克和千克都是质量单位。国际上用g来表示克,用kg来表示千克。 (二)认识秤 1、说一说:拿出西瓜和梨?谁轻谁重?(学生根据生活经验) 2、到底有多重,生活中人们用什么来称它们的质量?你们在哪见过什么样的秤。(指名回答) 3、认识各种秤(课件展示) (二)称西瓜和苹果 1、(出示以克为单位的电子秤一台, 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一台)这是什么秤?猜一猜西瓜大约有多重?苹果有多重? 2、放在天平中称出西瓜和苹果质量。(重点指导怎样看台秤)

数学教案-千克和克的认识

数学教案-千克和克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l、情境导入,看一看。 程序: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那你们都喜欢到商场买些什么呢?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 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

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2、认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一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克和千克的认识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根竹乡江口小学黄美霞 教学内容:本内容是二年级下册第 --页“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 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又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在设计本课时,重点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亲身体验感知,形成质量观念,并将猜一猜、估一估的活动贯彻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应用意识。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这些眼睛看不见的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掂量 1个、5个、10个、20个2分硬币或1角硬币,通过肌肉感觉来逐步感知1克、5克、10克、20克有多重。通过左手放2分硬币,右手放小物品,感觉左右平衡后来估计小物品有多重。通过掂一袋1千克重的洗衣粉,感受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1克、几克、几十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算一算、称一称和评一评,建立克和千克的进率关系,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在教学本节课之前,我作了如下的调查:①你在大家发购物(注:学校傍边的小卖部)或者在超市购物时看过物品包装袋上的质量标识了吗?②你知道有哪些质量单位?③你估计 1枚2分硬币(或者新出版的1角硬币)有多重? ④你会认秤吗?你都知道有哪些秤?通过对一个班的48人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是:①有40人从没有看过包装袋上的质量标识。②学生大多知道的是克和千克,还有斤、公斤和两。③有15人听家长说大约是1-10克左右,还有8人说很轻,有19人说不知道。④48人都会认大家发小卖部的电子秤,其中有28人会认盘秤。通过调查分析,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克和千克是模糊的,对1克和1千克的认识更是模糊的,也没有实际测量的经验。看来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克和千克的认识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克和千克的认识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践调查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学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克。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案范文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案范文 “千克、克”的认识(第五册第三单元)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具准备:课件、台秤、天平、称的物品(盐两包、蜜枣一包、五个共约重一千克的苹果、李子一个、学生奶五瓶、一角硬币一个、一瓶500ml的水、铅笔一枝、《新华字典》一本、花生米约50颗,鸡蛋一个) 一、课前准备:口算 10x10 10x100 5x200 1000divide;10 1000divide;5

二、导入: 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着一包蜜枣和一包盐,哪一样重一些? 1、猜一猜; 2、掂一掂再猜。(让学生初步感受物体的质量有轻有重) 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两个物体到底有多重呢? 明确:可以用秤来称,也可以看物体包装袋上的净重量。 三、介绍秤和常用的质量单位: 同学们说一说,你曾经见过哪些秤?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先让学生说,再投影。(台秤、电子秤、天平、磅秤、弹簧秤、杆秤等) 明确:在生活中,称一般的物体有多重,我们常用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作单位。(板书课题:千克和克)

四、掂一掂,认识“千克” 1、掂一掂两包盐。 2、你知道有多重吗?我们来称一称。(放在台秤上) 你会看吗?指针指着数字“1”表示什么?单位呢?(表盘上标着:kg) 明确:两包盐约重1千克,“千克”国际上用“kg”表示。 3、再次掂两包盐,感受1千克,边掂边说“两包盐重1千克”。 五、再次感受1千克。 1、你估计1千克有几个苹果? 2、掂一掂,比较这一袋苹果(5个)和刚才的两包盐,谁重? 先猜再称。明确:通常这么大的苹果,5个大约1千克。

二年级数学下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8 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难点】 1.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指导】 本单元内容可分三层进行教学。 第一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使学生感受物品有轻重之分,知道物品有多重要用秤去称,从商品的包装标示可以知道表示物体有多重要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第二层: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学时可多为学生提供几种约重1克、1千克的物品,尽量让每位学生都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为了和国际接轨,向学生介绍千克可以用“kg”表示,克可以用“g”来表示,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约是1克、1千克的物品,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1千克=1000克。 第三层:为学生提供称量的机会,介绍一些常用的秤,通过实际操作认识一些常见秤的数值,巩固实际测量经验及质量观念。 本单元的教学必须从生活中来,在操作中巩固,在实际应用中掌握。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3课时 1.克和千克的认识…………………………………………………………1课时 2.解决问题…………………………………………………………………1课时

3.练习课…………………………………………………………………1课时【知识结构】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1) 【教学内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教材第101~103页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一架天平、一个鸡蛋、一个苹果、几粒黄豆 学生:四人小组一袋食物(10克胡椒粉、100克方便面、50克薯条) 四人小组一个信封(一粒黄豆、1枚1角硬币、1颗牛肉糖、1个果冻)每人一枚2分的硬币和质量为1千克的实物 【情景导入】 介绍工具,引入课题 先让体重、身高有明显差距的两名同学在黑板前站一站。 师:看着他俩你们想说什么? 生:(小明比小刚高。)(小明比小刚重。) 师:小明比小刚高多少呢? 生:20厘米、15厘米、22厘米…… 师:有什么办法知道谁估计得最准呢? 生:用尺子量。(请学生来量,并出示结果为15厘米) 师:是呀,要知道小明比小刚高多少,我们可以用工具——尺子去量,要用到长度单位厘米,那要知道小明比小刚重多少,该怎么办?要用到什么单位呢? 生:用秤来称,要用到重量单位。

千克与克的认识

《千克与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质量单位“千克”、“克”的含义,感受“1千克”、“1克”质量的物体有多重。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化聚;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与能力; 3.激发学生关注周围物体质量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1千克”、“1克”质量的物体有多重。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质量单位“千克”、“克”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揭示课题 大家好!我是皮皮,我是余老师,这节课我们俩要和小朋友一起继续学习“千克与克的认识”2.直观感受相同物体的重量与质量间的关系 天气真热,我们先喝杯橙汁吧。(倒入一多一少) 皮皮:你要哪杯? 电视机前的小朋友,你认为两个杯中的橙汁一样重吗?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同时掂)橙汁多——感觉比较重——它的质量就多; 橙汁少——感觉比较轻——它的质量就少。 3.引进质量单位的意义 要想知道这杯橙汁(多)比这杯的质量“多多少?”或这杯橙汁(少)比这杯的质量“少多少?”靠“掂”的办法就不行了,怎么办呢?需要有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有了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借助秤来称一称,小朋友们就知道物体的质量是多少了。 二、整理 (一)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千克”和“克”都是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千克”(也可以用这个符号——“kg”表示,它是英文单词Kilogram的缩写;“克”也可以用这个符号——“g”表示,它是英文单词Gram 的缩写。 1.了解物体质量的基本方法 (1)出示1袋盐和2分硬币。 1袋盐的质量是多少?1枚2分硬币的质量约是多少? 方法1:观察物体包装上的标注。 设问:净含量1kg表示谁的质量呢? 明确:净含量1kg表示包装袋里盐的质量是1kg。 方法2:用秤称一称 还有的小朋友说:可以用秤称一称。 问题:要知道盐的质量,用哪种秤合适,选择什么质量单位?要知道硬币的质量,用哪种秤合适,选择什么质量单位? 2.指导使用称量物体质量的常用工具 (1)指导使用盘秤。 这是盘秤,使用时先要观察: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3课时《克和千克复习课》教案

第三课时克和千克复习课 一、复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整理和复习及第107页12题。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质量单位,为了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的作用,教材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的必要性。结合主题图,学生初步感受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在通过掂一掂的活动形成直观感受后,认识称物品的测量工具,并继续借助天平使学生对1克、1千克形成直观感受。借助前面学习中积累的直观感受和经验,通过估量解决问题,深化本单元知识的学习。练习用不同形式的题目将本单元知识进行了有趣的呈现。本单元的学习为后续学习吨的认识、理解和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不仅是对本单元知识的巩固,更是对后续学习的铺垫,对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估测能力的提升。 二、复习目标 1.通过交流单元知识整理,对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有一个较深的了解,体会质量单位的作用。 2.通过举例、判断、交流,进一步巩固质量单位的表象,利用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3.四人小组交流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并用电子称称量物体的质量进行验证。 4.综合运用质量单位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估测能力。 三、复习重难点 重点:利用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难点:质量单位正确表象的建立。 五、复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复习任务: 1.第一单元的学习已经结束了,你都学会了什么?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思维导图、表格等)把这个单元所学进行整理,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个单元你学习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2)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最困惑的是什么? (3)你会把你最感兴趣的内容讲给大家听吗? 2.举例说明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课堂设计 1.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复习第八单元。(板书课题:克和千克的整理和复习)2.交流梳理结果 课前同学们已经将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整理,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交流课前预习任务一,交流并完善自己的整理,然后推选一位同学的作品进行展示。 展示小组作品,交流预习任务一的三个问题。 汇总: (1)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1克→1枚2分硬币的重量,1千克→两袋500克盐的重量。1千克=1000克 (2)解决问题:想:1克、1千克大约有几个常见的物体重 估:通过掂量物体进行质量的估计 选:选择合适的单位 师:在这个单元中,记住1克、1千克的重量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解决问题。比比看,谁记得最准 3.及时检测 (1)请举例说明1克的重量,同桌互相判断谁的更准确一些。 (2)抢答:质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有哪些? (3)举例说明1千克的重量,同桌互相判断谁的更准确。 (4)抢答:质量大约是1千克的物品有哪些? (5)填写合适的质量单位。 7粒黄豆大约重1(),1包餐巾纸重5(),1瓶洗衣液重5(),1箱苹果重20() (6)你能估计出身边哪些物体的质量?寻找身边最感兴趣的三个物品,先

小学二年级数学1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详细介绍: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设计思路: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教具准备:1.一架天平;2、电脑,多媒体课件;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教学过程: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二、认识秤: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三、建立千克的概念。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四、建立克的概念。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平。2.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称的物品。3.教师拿天平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4.让学生每人把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并在小组内谈感受。5.让学生通过掂、比、称,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为后面的巩固练习提供丰富的表象。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1.谈话得出1千克=1000克。2.播放课件,巩固练习,强化学生对千克和克的理解。六、课堂练习。1.我会连。(西瓜、方便面、驼鸟蛋、2分硬币的重量)2.我会判断。3.找错误。七、游戏:1.老师发给每组一样物品,让他们在组内先估测该物品重量,再统一意见,然后实际称量,最后修正自己估测与实测的误差。2.老师总结估测的方法是要找一个参照物。八、布置作业,延深课外。1.让学生称出1千克鸡蛋。2.让学生提出问题:1000克鸡蛋大约多少个,500克(1斤)鸡蛋大约多少个。3.布置课后实践作业。教师简介郝淑芳,女,现年33岁,大专学历,1989年参加教育工作。现任陕西洛南县东街小学数学教师、数学教研组组长,课改实验教师。所代学生参加奥数竞赛多次获奖,2001年集体荣获商洛市第二名,本人获国家级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02年荣获市级教学能手称号。曾三次为洛南县集镇小学教学联谊会作数学示范课。在新课程教学实验之初,为洛南县新教材教法联谊会作示范课。随后又承担七次县送教下乡活动,辐射效应好,深受基层领导和教师好评。撰写论文三十余篇,分别荣获国家、省、地、县一、二等奖。2004年12月参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全国小学数学经验交流会撰写的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荣获二等奖,获课程教材研究所颁发的荣誉证书。

三年级上册数学千克和克的认识图文稿

三年级上册数学千克和 克的认识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三年级上册《克与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扈文碧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克与千克的认识》这部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物体的轻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一些实际的操作活动,归纳总结,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同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进一步理解学习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虽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知道了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斤、公斤,以及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要用秤来称,但对质量单位概念还缺乏认识,所以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能力目标: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依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质量问题,对表示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也已经有所了解,但缺乏对质量单位的感性认识,对质量观念比较淡薄,只有通过一些实际操作,才能加深对质量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表象,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依据:知道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但不能正确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运用,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体验,进行一些实操作活动,进而对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理解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等方法。 依据: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学法: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归纳总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