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阳有余阴不足立论

阳有余阴不足立论

阳有余阴不足立论
阳有余阴不足立论

阳有余阴不足立论

浅谈《景岳全书妇人规》学术思想齐聪作者简介张景岳(-)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

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景岳生平张景岳祖上以军功起家“食禄千户”家境富裕。

其父张寿峰是定西侯门客素晓医理。

景岳幼时即从父学医有机会学习《内经》。

岁时随父到北京从师京畿名医金英学习。

青年时博览群书通晓易理、天文、道学、音律、兵法之学对医学领悟尤多。

壮岁从戎参军幕府游历北方足迹及于榆关(今山海关)、凤城(今辽宁凤城县)和鸭绿江之南。

数年戎马生涯无所成就使景岳功名壮志“消磨殆尽”而亲老家贫终使景岳尽弃功利之心解甲归隐潜心于医道医技大进名噪一时被人们奉为仲景东垣再生。

五十七岁时返回南方专心从事于临床诊疗著书立说。

崇祯十三年去世终年岁。

学医经历景岳早年推崇丹溪之学后摈弃。

朱丹溪处于《局方》盛行的时代医者每多滥用辛热燥烈药物而致伤阴劫液故朱氏以“阳有余阴不足”立论。

明代医学界河间、丹溪的火热论相火论占统治地位更有时医偏执一说保守成方不善吸取精华反而滥用寒凉多致滋腻伤脾苦寒败胃成为医学界的时弊。

私淑温补学派薛己(-)。

善用熟地与温补人称“张熟地”薛己身为明太医院使主要为皇室王公等贵族诊病病机多见虚损故喜用补。

景岳出身贵族交游亦多豪门大贾故法从薛氏力主温补。

针对朱丹溪之“阳有余阴不足”创立“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学说创制了许多著名的补肾方剂。

张氏学说的产生出于时代纠偏补弊的需要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因其用药偏于温补世称王道其流弊使庸医借以藏拙产生滥用温补的偏向。

著书立说张氏中年以后著书立说著作首推《类经》。

凡历岁者三旬易稿者数四方就其业。

”成书于天启四年()。

《类经》分经文为十二类根据相同的内容拟定标题题下分别纳入两经原文后详加注释并指出王冰以来注释《内经》的各家不足之处。

理论上有创见注释上有新鲜编次上有特色是学习《内经》重要的参考书。

张景岳对《内经》研习近三十年认为《内经》“经文奥衍研阅诚难”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注》为最有影响的大家但王氏未注《灵枢》而

各家注本颇多阐发未尽之处。

故景岳“遍索两经”“尽易旧制”从类分门“然后合两为一命曰《类经》。

类之者以《灵枢》启《素问》之微《素问》发《灵枢》之秘相为表里通其义也。

”著书立说同年再编《类经图翼》和《类经附翼》对《类经》一书中意义较深言不尽意之处加图详解再附翼说。

《类经图翼》十一卷:对运气、阴阳五行、经络经穴、针灸操作等作图解说讨论系统。

《类经附翼》四卷为探讨易理、古代音律与医理的关系也有阐述其温补的学术思想之作如《附翼·大宝论》《附翼·真阴论》等重要论文也有部分针灸歌赋。

著书立说晚年集学术思想、临床各科、方药针灸之大成辑成《景岳全书》卷。

成书于其卒年年。

《全书》者博采前人之精义考验心得之玄微。

传忠禄、脉神章、伤寒典、杂证谟、小儿则、痘疹铨、外科钤、本草正、新方八阵、古方八阵。

《全书·妇人规》:论述九类妇科疾患并指出妇科证多有情志病因尤要注重四诊合参。

后世影响:《景岳全书》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临床参考书。

后世叶桂多承张氏的理论。

自顺治中叶至年的近年间几为医所必读可见景岳的温补理论之影响深远《全书》之流传广泛。

《全书·传忠禄》辑有景岳主要医学理论、医评、问诊和诊断、治疗原则等论文三十余篇多有温补学说的论述。

《全书·脉神章》录有历代脉学其中诊脉之法和脉象主病多有结合临症经验的评论。

次为《全书·伤寒典》补充“《内经》伤寒诸义并诸治法之未备”论述伤寒病的证治。

《全书·杂证谟》列诸内科杂证的病因病机、治理方药和部分医评并辅有部分医案论述系统、精采。

《全书·妇人规》:论述九类妇科疾患并指出妇科证多有情志病因尤要注重四诊合参。

《全书·小儿则》:更述儿科诸病并治在总论中提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的生理特点很有见地。

《全书·痘疹铨》、《全书·外科钤》各有论病及证治。

《全书·本草正》介绍药物二百九十二种每味详解气味性用很多为自己的临症用药体会颇有价值。

《全书·新方八阵》、《全书·古方八阵》景岳善兵法在此借用药如用兵之义以方药列八阵为“补、和、攻、散、寒、热、固、因”。

《全书·新方八阵》中所列方颇具创新。

《全书·古方八阵》辑方经典。

共录新方方古方方其后的妇人、小儿、痘疹、外科古方收妇科方儿科方痘疹方外科方及砭法、灸法种。

著书立说《质疑录》共论为张氏晚年著作。

内容系针对金元各家学说进行探讨并对早期发表的论述有所修正和补充。

成就概括张景岳善辨八纲探病求源擅长温补。

治疗虚损颇为独到。

他的阴阳学说、命门学说对丰富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他的重要著作《类经》是学习《内经》的较好参考书。

《景岳全书》各科齐全叙述条理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临床参考书。

妇人规卷类:总论、经脉、胎孕、产育、带浊遗淋、乳病、子嗣、瘢瘕、前阴。

每类再分列因、证、脉、治、方药等。

较有系统的妇科临床专著。

妇科学术思想特色病因多样情志之伤是妇人痰病形成之主要原因七情之伤为甚在治疗妇人之病时应重视调情志经病进一步发展必归脾肾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妊娠胎气不安证本非一治亦不同辨证祛病安胎要法祛其所病便是安胎因病而药之不可拘泥芩术为安胎圣药产后有虚证、不虚证、全实证及虚实夹杂证之别产后应明辨虚实因证而治病求嗣与宜麟需识天时、地利、人事、药食、疾病诸策以孕子与优。

妇人之病七情之伤为甚“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

”“此谓妇人病不易治也。

何也不知妇人之病本与男子同而妇人之情则与男子异。

盖以妇人幽居多郁常无所伸阴性偏拗每不可解。

加之慈恋爱憎嫉妒忧恚罔知义命每多怨尤或有怀不能畅遂或有病不可告人或信师巫或畏药饵故染着坚牢根深蒂固而治之有不易耳此其情之使然也。

”妇人之病七情之伤为甚“女子以血为主血旺则经调而子嗣、身体之盛衰无不肇端于此故治妇人之病当以经血为先。

”经血失调所出现的经早、经迟、经乱“病之肇端则或由思虑或由郁怒或以积劳……多起于心、肺、肝、脾四脏及其甚也则四脏相移必归脾肾。

”妇人“凡欲念不遂沉思积郁心脾气结致伤冲任之源而肾气日消轻则或早或迟重则渐成枯闭。

”妇人之病七情之伤为甚“但使精气无损情志调和饮食得宜则阳生阴长而百脉充实又何不调之有苟不知慎则七情之伤为甚而劳倦次之。

”此处阐明了心理调摄是妇女健康的重要保证。

月经病重视温补强调滋阴。

月经病辨证论治以脾肾为中心尤重冲任、脾胃、阴血。

治疗多用健脾补肾之法以补肾为要对月经失调、崩漏、经行腹痛、热入血室等作详细阐述。

重视温补强调滋阴辨证论治以脾肾为中心首重调经“女子以血为主血旺则经调……故治妇人之病当以经血为先。

”脾胃与气血。

“经血为水谷之精气……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妇人则上为乳汁下归血海而为经脉。

”“月经之本所重在冲脉所重在胃气所重在心脾生化之源耳”。

肾与元阴(天癸)“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强弱系之故亦曰元精。

”脏腑之血皆归冲脉冲为十二经之海为五脏六腑之血海太冲脉盛则月事以时下可见冲脉为月经之本。

冲脉之血由水谷所化水谷盛则血气盛水谷衰则血气衰而水谷之海又在阳明故阳明胃气为冲脉之本。

提出月经与后天脾胃运化水谷之功能关系密切。

天癸与人体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天癸充盛则身体强健天癸不足则身体衰弱。

天癸对于月经来潮与否直接相关天癸至则月事以时下天癸竭则地道不通无子也。

同时天癸与先天肾气及后天脾胃关系密切其源于先天靠后天水谷精微滋养。

《经不调》中指出:“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则尽善矣。

”月经病而言七情、六淫、饮食等病因虽可引起心、肺、肝、脾

病变但“及其甚也四脏相移必归脾肾。

”且“阳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妇科病症“虚者极多实者极少”故月经病症治疗多用健脾补肾之法又以补肾为要。

月经失调病因以七情之伤为甚劳倦次之或纵欲不禁致冲任不守或外感内伤或医药误谬或先天禀弱或气血方长而纵情亏损或精血未满早为斲丧而伤生化之源。

丹溪“月经先期而至者血热也后期而至者血虚也”。

景岳:亦有无火而月经先期者应补中气、固命门因血热燥淤致月经后期而至者应为清补血逆而留滞者应为疏利。

月经先期血热实热者用清化饮虚热者用保阴煎无火心脾气虚失于固摄宜大营煎、大补元煎或五福饮加杜仲、五味子治之。

一月二三至或半月、旬日而至者为血气败乱当因其寒热而调治。

月经后期血寒者宜温养血气予大营煎、理阴煎血热所致者为阴火内烁致水亏血少宜清火滋阴予加味四物汤、加减一阴煎、滋阴八味丸。

崩漏乃经乱之甚也。

《内经》云:“阴虚阳搏谓之崩”。

景岳:五脏皆有阴虚五脏皆有阳搏治疗应审脏气察阴阳。

崩分暴崩、久崩。

暴崩者其来骤其治易久崩者其患深其治难。

崩漏治疗实证阴虚血热妄行者宜保阴煎、加减一阴煎火盛者宜徒薪饮、黄芩散加续断、丹参血热兼滑者宜保阴煎、槐榆散、生地黄汤

肝经怒火动血者宜加味四物汤血滞逆妄行者宜四物汤、丹参散崩漏治疗虚证营气不足血不能调而妄行者宜五福饮、四物汤、四君子汤、八珍汤脾气虚陷宜寿脾煎、归脾汤、四君子加芎、归气虚甚者用举元煎脾肾虚寒呕吐、溏泄伴畏寒者宜理阴煎、五君子煎、理中汤阳气大虚脱陷者宜四维散脾肾阴气不固者宜固阴煎、五阴煎、秘元煎若下血过多血脱气竭者当急用独参汤以防脱绝若崩漏日久血滑不禁宜用龙骨散、如圣散、七灰散等固涩。

经行腹痛辩证证有虚实夹虚者多全实者少。

实者寒滞、血滞、气滞或热滞多痛于经行之前经通而痛减拒按拒揉者为实虚者血虚、气虚多痛于经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痛益甚可按可揉者为虚。

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当结合患者形气禀质以辨证。

经行腹痛治疗实证气逆者宜顺气调经饮主之血淤者应破血通淤煎主之气血俱滞者失笑散主之寒滞于经或外寒所逆或不慎寒凉以致经血凝结不行、留聚为痛者宜调经饮加姜、桂、吴茱萸之类温养血热血燥致滞涩不行而痛者宜加味四物汤或保阴煎去续断经行腹痛治疗虚证虚弱不足经滞作痛者用决津煎、五物煎加减血虚者痛在经后大小营煎加减治之凡经期必痛或食则呕吐肢体困倦或兼寒热者为气血不足宜八珍汤、大营煎虚寒甚者宜理阴煎培补。

热入血室病因病机:乃妇人伤寒或劳役或怒气发热时适遇经行以致热入血室或血不止或血不行昼则明了安静夜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治疗:若热因外邪由表而入者宜一柴胡饮、三柴胡饮或四柴胡饮等因怒

或劳火由内生者宜保阴煎、清化饮、当归六黄汤加减病渐愈而元气弱热未退、血未止者宜补阴益气煎或补中益气汤脾气素虚宜归脾汤血气俱虚者宜十全大补汤血热多滞者宜小柴胡汤加丹皮、红花、当归凉血活血。

月经病辩证要点月经病应重视辨血色以察寒热虚实这对临床诊断有重要参考意义。

血浓而多者为血盛色淡而少者为血衰。

紫与黑近不可尽以紫为热证。

紫赤鲜红、浓而成片成条者多为内热致新血妄行紫而兼黑或散或薄沉黑色败者多为真气内损之虚寒甚则如屋漏水或如腐败之宿血皆紫黑之变象乃肝脾大损阳气大陷当速用甘温以救脾土举陷固脱方用理阴煎、理中汤、归脾汤、四味回阳饮、补中益气汤之类《全书·传忠禄》辑有景岳主要医学理论、医评、问诊和诊断、治疗原则等论文三十余篇多有温补学说的论述。

《全书·脉神章》录有历代脉学其中诊脉之法和脉象主病多有结合临症经验的评论。

次为《全书·伤寒典》补充“《内经》伤寒诸义并诸治法之未备”论述伤寒病的证治。

《全书·杂证谟》列诸内科杂证的病因病机、治理方药和部分医评并辅有部分医案论述系统、精采。

《全书·妇人规》:论述九类妇科疾患并指出妇科证多有情志病因尤要注重四诊合参。

《全书·小儿则》:更述儿科诸病并治在总论中提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的生理特点很有见地。

《全书·痘疹铨》、《全书·外科钤》各有论病及证治。

《全书·本草正》介绍药物二百九十二种每味详解气味性用很多为自己的临症用药体会颇有价值。

《全书·新方八阵》、《全书·古方八阵》景岳善兵法在此借用药如用兵之义以方药列八阵为“补、和、攻、散、寒、热、固、因”。

《全书·新方八阵》中所列方颇具创新。

《全书·古方八阵》辑方经典。

共录新方方古方方其后的妇人、小儿、痘疹、外科古方收妇科方儿科方痘疹方外科方及砭法、灸法种。

脏腑之血皆归冲脉冲为十二经之海为五脏六腑之血海太冲脉盛则月事以时下可见冲脉为月经之本。

冲脉之血由水谷所化水谷盛则血气盛水谷衰则血气衰而水谷之海又在阳明故阳明胃气为冲脉之本。

提出月经与后天脾胃运化水谷之功能关系密切。

肝 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肝的生理特性是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故称之为“刚脏”。《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胆附于肝,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属络于肝与胆,相为表里。肝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疏泄 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最早提出肝主疏泄者,乃元代医家朱震亨,他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明确提出:“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目前对“肝主疏泄”功能的认识,是在临床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肝气的疏泄作用,调畅全身气机,使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通畅无阻。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机能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由于肝气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这对于全身气机的疏通、畅达,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肝气的疏泄功能,对各脏腑经络之气升降出入运动的协调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对维持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功能活动的有序进行,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发挥,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形体、官窍等的功能活动也稳定有序。肝气的疏泄功能失常,称为肝失疏泄。根据其所致病证的不同表现,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为肝气的疏泄功能不及,常因抑郁伤肝,肝气不舒,疏泄失职,气机不得畅达,形成气机郁结的病理变化,称为“肝气郁结”,临床表现多见闷闷不乐,悲忧欲哭,胸胁、两乳或少腹等部位胀痛不舒等。二是肝气的疏泄功能太过,常因暴怒伤肝,或气郁日久化火,导致肝气亢逆,升发太过,称为“肝气上逆”,多表现为急躁易怒,失眠头痛,面红目赤,胸胁乳房常走窜胀痛,或使血随气逆而吐血、咯血,甚则卒然昏厥,如《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返)则生,不反则死。” 肝气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及肝气主动、主升的生理特点,是维持肝脏本身及相关脏腑的功能协调有序的重要条件。肝气疏泄调畅气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有赖于气机的调畅。肝的疏泄功能,能调畅气机,使全身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畅达有序。气能运血,气行则血行,故说肝气的疏泄作用能促进血液的运行,使之畅达而无瘀滞。若气机郁结,则血行障碍,血运不畅,血液瘀滞停积而为瘀血,或为★癥积,或为肿块,在女子可出现经行不畅、经迟、痛经、经闭等。若肝气上逆,迫血上涌,又可使血不循经,出现呕血、咯血等出血,或女子月经过多、崩漏不止等症。气能行津,气行则津布,故说肝的疏泄作用能促进津液的输布代谢,使之无聚湿成水生痰化饮之患。若肝气疏泄功能失常,气机郁结,亦会导致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形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出现水肿、痰核等病症。因此,疏肝理气是治疗瘀血内阻和痰饮水湿内停的常法,而相对于健脾升陷是治疗下出血的常用方法,平肝降气是治疗上出血的首要方法。 (2)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分泌排泄:脾气以升为健,胃气以降为和。脾胃的运化功能,体现在脾胃之气的升降相因,平衡协调,这与肝气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肝气疏泄,调畅气机,有助于脾胃之气的升降,从而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另一方面,食物的消化吸收还要借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因为胆汁是参与饮食物消化和吸收的“精汁”。胆汁乃肝之余气所化,其分泌和排泄受肝气疏泄功能的影响。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发挥,全身气机调畅,胆汁才能够正常的分泌与排泄。如果肝气的疏泄功能失常,出现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

朱丹溪_阳有余阴不足论_的形成及其启示_毛德西

?理论研究Theoretical Study? 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论”的形成及其启示 The Forma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Zhu Danxi’s Argument of“An Excess of Yang with A Deficiency of Yin” 毛德西Mao Dexi 河南省中医院The TCM Hospital of Henan Province 摘要: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论”,汲取了宋代理学思想,有着鲜明的哲学观点。他对《太平惠民和济局方》的质疑,是在临床实践中产生的。其代表作《格致余论》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有着承前启后的推动作用。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至今仍有很强的实用性。特别是对中老年养生保健,仍被中外医家推崇,并遵循之。 Abstract:Zhu Danxi’s argument of“An Excess of Y ang with A Deficiency of Y in”was derived from the rationalistic Confucian philosophical school of The S ong Dynasty and was a distinctive philosophical idea.His doubt about Tai Ping hui Min J u Fang came from his clinical practice.His work G e Zhi Yu Lun served as a link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CM.His academ2 ic thoughts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is very practical even today,especially in health keeping of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关键词:朱丹溪;理学;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摄生;保健 K ey w ords:Zhu Danxi;the rationalistic Confucian philosophy;G e Zhi Yu Lun;J u Fang;health keeping 中图分类号CLC number:R222.19 文献标识码Document code:A 文章编号Article ID:1672-6839(2004)01-0009-03 金元时代是我国医学流派的繁荣时期,其学术特点为承 前启后、立论明确、重视实践、各有发挥,其中朱丹溪的养阴 “阳有余阴不足论”尤为突出。今就其形成因素及其启示阐 述于后,供同道参考。 1 师许谦读《素问》,立志业医 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生活于公元1281~1358年,元 代浙江义乌人。家居丹溪,故学者尊之为“丹溪翁”、“丹溪先 生”。丹溪幼年好学,日记千言,文章词赋,一挥而就。30岁 时攻读《素问》,36岁时闻朱熹四传第子许谦在东阳八华山讲 学,于是就学于许公。坚持数年,学业大进,成为东南大儒。 此时,有人劝他应举以步仕途,而他却对医学产生了浓厚兴 趣。为什么在对理学有所成就时反而改学岐黄?有主客观 两方面因素。丹溪幼年丧父,30岁时老母患胃疾,诸医盲目 套用《局方》,毫无效果。此事对他影响很大,使他感悟到“医 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养亲不可缺。”[1]于是,立志学医,“遂 取《素问》读之,三年似有所得。”[2]以前,他曾读过《素问》,但 只是作一般典籍去读。而此时研读,竟把老母的痼疾治愈 了。此事本应庆喜,然而却勾起追念之情,父亲患内伤,伯父 患瞀闷,叔父患鼻衄,弟弟患腿痛,妻子患积聚,病非难治之 疾,却一一死在庸医之手。回溯往事,历历在目,深虑过去对 《素问》明了太少。恰时许公又患顽疾,对丹溪期待有望,道: “吾卧病久,非精于医者不能以起之,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 艺医乎?”[3]于是他摒弃一向所习的“举子业”,一心致力于医 学。 2 求学于罗知悌,得辨证真谛 丹溪所以成为一代名医,并能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与 当时的医学状况及其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宋代大观中奉朝廷之命,由陈师文和裴宗元编辑成册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盛行两百余年,成为临 证方剂手册与药局的配方蓝本,甚至形成一种不问病证的虚 实寒热,只依《局方》治病的风气。书中所辑之方虽然有一部 分实用价值较高,但大多数是比较固定的成方,不利于辨证 选用,且尚有偏于芳香温燥之弊。丹溪认真研读此书,悟之: “掺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2]认为《局方》“集前人 已效之方,应今人无限之病,何异刻舟求剑,按图索骥,冀其 偶然中,难矣!”[4]怎样才能解决古方与今病不尽相合的矛 盾?又怎样去认识先于丹溪之名家刘河间、李东垣、张子和 的不同学术观点?除认真攻读《素问》、《伤寒杂病论》以及 刘、李、张的著作外,只有经实践、拜名师,才能拨开迷雾、惠 识真谛。于是,丹溪治装出游,几年间渡浙江、去吴县、出宣 城、抵丹徒、达南京,一路风尘仆仆,餐风宿露,直到泰定二年 (公元1325年),丹溪44岁时,才在武林(今杭州)闻有名医 罗知悌者。罗氏字子敬,世称太无先生,是刘河间再传弟子, 曾做过御医,不仅通晓刘河间之学,而且旁及李东垣、张子和 两家之论。他在杭州名气很大,但性格孤僻,不肯将医术传 授于人。丹溪欲求拜谒,“十往返不能通,先生志益坚,日拱 立于其门,大风雨不易。”[5]有人告知罗,来人是许谦的学生, 你这样冷落他,是会引起非议的。至此,罗氏始肯会朱,谁知 一见如故。丹溪从此就学于罗,成为他唯一的弟子。罗说: “学医之要,必本于《素问》、 《难经》,而湿热相火,为病最多, 人罕有知其秘者。兼之长沙之书详于外感,东垣之书详于内 伤,必两尽之,治疾方无所憾。区区陈裴之学,泥之且杀 人。”[5]作为名师,罗氏这番话,对丹溪学术思想的形成有着 ? 9 ? 2004年2月第1期 No.1 Feb. 2004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OF CHINESE MEDICINE 第19卷总第110期 Vol.19Serial No.110

从《内经》探析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

从《内经》探析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 班级:11级骨伤A班姓名:张卫成学号:111505073 摘要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是以《内经》阴阳互根之理为根基的,常态意义上是指一切生命活动有赖于“阳”对“阴”的动用,病态上的“阳有余阴不足”实质是指人身精血正气耗损,真阴真阳俱不足,水火俱虚。朱丹溪的“养阴”思想和“滋阴降火法”实质也体现了对真阴真阳双方互根互生的重视。 关键词阳有余阴不足阴阳互根朱丹溪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被崇为“滋阴派”的开创者。后世多以擅长滋阴概括其学术思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相火论”被视为丹溪学说的主旨性论文。值得注意的是,朱丹溪并非“过分强调人体‘阳常有余’的一面而不知阳亦有亏损的时候”[1]。丹溪学术思想以《内经》阴阳互根之理为根基,蕴含了深刻的阴阳之道,从阴阳互根互用的基本关系出发,能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和运用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的理论和经验。 1 朱丹溪学术思想以阴阳之理为根基,重视阴阳互根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总纲,是中医理论最基本的指导思想[2]。对阴阳之理的深刻理解是朱氏学术成就的根基。戴良《丹溪翁传》所载,朱丹溪“参之以太极之理、《易》《礼记》《通书》《正蒙》诸书之义,贯穿《内经》之旨,以寻其指归”,达到“以阴阳造化之精微与医道相出入者论之”的境界,其所论的“阴阳造化之精微”根源于

《内经》和理学太极论。朱丹溪从医之路就是从自学《内经》三年治愈母亲“脾痛”开始的,从医后更是反复研读,指出“素问,载道之书也”,“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格致余论·序》),可见其对《内经》的尊崇。另一方面,朱丹溪理学素养深厚,引儒入医,始创将“太极之理”引入医学。在《相火论》的开头直接引用周敦颐《太极图说》论相火,在《吃逆论》中又指出“先儒谓物物具太极,学者其可不触类而长,引而伸之乎”。太极之理作为基本的思维方式,已经积淀于心,在无形之中发挥着指导作用[3]。 中医学的“阴阳”内容极广,气血、形质与功能、水火即阴精和君相二火等均在其中,就“阴”与“阳”本身的含义而言,相对模糊而不确定,但“阴”与“阳”之间的基本关系却是相对清晰而明确的。朱丹溪的学术思想扎根于《内经》和理学太极论,而二者对阴阳基本关系的认识是相通的,即互根互用、消长共存。《内经》对阴阳的论述极为丰富,《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六节藏象论》等篇对阴阳理论作了系统论述,其他涉及阴阳的主要篇章有数十篇。“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素问·生气通天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论述,强调的都是阴阳基本关系。在理学方面,周敦颐明确指 出了阴阳互为一体,互生互用,不可分割,“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

阳有余阴不足论与阳不足阴无余论探微_金丽

5 肝以气病为先,既可见气病及血,亦可见气病及水 肝木性升散,司疏泄,然疏泄之职必适度,不及与太过,均非所宜。疏泄有度,则气机条畅,不及则气机郁阻不畅,而为肝气郁;太过则气机升发过甚,而为肝气逆(可上逆和横逆)。以上皆为肝之“气病”,其证见“为嗳、为胀、为呕吐、为暴怒胁痛、为胸满不食、 为餮泄、为疒贵疝,皆肝气横决也”(《类证治裁?肝气》)。是故,肝以气病为先,若气病进一步发展,可累及血行和水运。盖肝之疏泄与藏血功能密切相关,即疏为藏使,藏为疏守,两者相得益彰。若疏泄太过,气火上逆,则血气升,血决外溢,而 为吐衄、薄厥等,如《类经》有“暴怒则肝气逆而血乱”之语;若不及而气郁,可致血滞成瘀,而为疒徵积、闭经等, 如《金匮 翼?气积篇》有“气滞成积也……”之语。此皆气病及血也。 肝司气机,通三焦,与肾经之直脉相连;其经脉交足太阴脾经之后,支脉注肺,故肝之疏泄失调可影响三焦水道及肺、脾、肾之司水液代谢之功,可引起气滞水停,而为癃、为淋、为饮、为喘嗽、为涌水(肾之水泛上涌于肺)等。若水凝为痰,为痰核、为瘿瘤等。此皆气病及水也。 (收稿日期:2000-03-07) 阳有余阴不足论与阳不足阴无余论探微 金 丽 (福建中医学院 350003) 摘 要 本文分别从“阳有余阴不足”论及“阳不足阴无余”论的着眼点及立言之由的不同,辨析了二者的区别在于:朱氏的“阳有余”,概偏指病理的妄动之相火,而相火损耗阴精,故云“阴不足”;张氏的“阳不足”指人体的真阳易于损耗,而阴阳互根,故曰“阴无余”。“阳有余”之“阳”亦有指“生阳之气”的生理成分,但其内涵小于真阳。丹溪与景岳二说可并存,景岳之说补充了丹溪学说的不足。 关键词 “阳有余阴不足” “阳不足阴无余” 丹溪学说 阴阳论 中图分类号:R22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45(2001)01-0006-02 元?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为丹溪学说的主旨性论文。“阳 有余阴不足”论的提出,源于朱氏浓厚的理学思想。其以天地、日月论,天与地为阳,地与月为阴,由于天大于地,“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由于“日,实也,亦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也,属阴,禀日之光以为明者也。人身之阴气,其消长视月之盈缺……”故见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朱氏还引经文证之,“经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朱氏此论,实则运用了“天人相应”的观点,但以日喻人体之阳,并不太贴切,因朱氏所言之“阳”,虽有指人体“生阳之气”的成分,但主要是指妄动之相火。此外,朱氏引《素问》言证已论,未免断章 取义,为我所用,有失严谨。以日恰喻人体之阳气者,当推明?张介宾《类经附翼?求正录》中的《大宝 论》。其云:“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且就生化之机言,“阴以阳为主,阳以阴为根”(《类经附翼?求正录?真阴论》),故曰“阳常不足,阴本无余”。 朱氏“阳有余阴不足”论,内容包括生理与病理两个方面,且有年龄不同的分别。成年以前,“人之生也,男子十六岁而精通,女子十四岁而经行,是有形之后,犹有待于乳哺水谷以养,阳气始成,而可与阳为配,……可见阴气之难于成……”(《格致余论》)这是成年以前的生理现象,阴精之成与形体之长较速,相比较为晚,故为“阳有余阴不足”。不过,此时阳指“生阳之气”,阳生才能阴长,无论阳有余,阴不足,都 6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Jo urnal of T ianjin Co llege o f T r aditio na l Chinese M edicine 第20卷第1期2001年3月V ol.20N o.1M ar ch.2001 X 作者简介:女,医学博士,讲师,从事医学史及临床文献研究。

阳有余阴不足立论

阳有余阴不足立论 浅谈《景岳全书妇人规》学术思想齐聪作者简介张景岳(-)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 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景岳生平张景岳祖上以军功起家“食禄千户”家境富裕。 其父张寿峰是定西侯门客素晓医理。 景岳幼时即从父学医有机会学习《内经》。 岁时随父到北京从师京畿名医金英学习。 青年时博览群书通晓易理、天文、道学、音律、兵法之学对医学领悟尤多。 壮岁从戎参军幕府游历北方足迹及于榆关(今山海关)、凤城(今辽宁凤城县)和鸭绿江之南。 数年戎马生涯无所成就使景岳功名壮志“消磨殆尽”而亲老家贫终使景岳尽弃功利之心解甲归隐潜心于医道医技大进名噪一时被人们奉为仲景东垣再生。 五十七岁时返回南方专心从事于临床诊疗著书立说。 崇祯十三年去世终年岁。 学医经历景岳早年推崇丹溪之学后摈弃。 朱丹溪处于《局方》盛行的时代医者每多滥用辛热燥烈药物而致伤阴劫液故朱氏以“阳有余阴不足”立论。

明代医学界河间、丹溪的火热论相火论占统治地位更有时医偏执一说保守成方不善吸取精华反而滥用寒凉多致滋腻伤脾苦寒败胃成为医学界的时弊。 私淑温补学派薛己(-)。 善用熟地与温补人称“张熟地”薛己身为明太医院使主要为皇室王公等贵族诊病病机多见虚损故喜用补。 景岳出身贵族交游亦多豪门大贾故法从薛氏力主温补。 针对朱丹溪之“阳有余阴不足”创立“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学说创制了许多著名的补肾方剂。 张氏学说的产生出于时代纠偏补弊的需要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因其用药偏于温补世称王道其流弊使庸医借以藏拙产生滥用温补的偏向。 著书立说张氏中年以后著书立说著作首推《类经》。 凡历岁者三旬易稿者数四方就其业。 ”成书于天启四年()。 《类经》分经文为十二类根据相同的内容拟定标题题下分别纳入两经原文后详加注释并指出王冰以来注释《内经》的各家不足之处。 理论上有创见注释上有新鲜编次上有特色是学习《内经》重要的参考书。 张景岳对《内经》研习近三十年认为《内经》“经文奥衍研阅诚难”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注》为最有影响的大家但王氏未注《灵枢》而

论“阳常不足,阴常有余”余天泰

论“阳常不足,阴常有余” 福建省南平市人民医院余天泰(353000) 近读《伤寒质难》,深受启发,获益良多。尤其是为祝味菊先生“阳常不足,阴常有余”(《伤寒质难.退行期及恢复期篇第七》)惊世之语所振撼,并由此产生共鸣。今余不揣谫陋,试就此结合个人点滴感悟作一初步探讨。 阴阳有余不足自古就有争论,笔者以为,不管其结论如何,均与该医学家之所处时代、地域环境、当时居民体质、饮食起居、生活习惯、疾病谱构成和流行状况,以及个人学识、行医经历和感悟等密切相关。复习阴阳学说,不由发觉,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学向来重视阳气,故祝味菊先生感言:“重阳之说,由来久矣。”早在《易经》就明确指出:“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乾者,阳也。万物之始赖此,统领天道者也;坤者,阴也。万物之生赖此,顺从天道也。很显然,这充分体现了“阳”为主导,“阴”为从属的重视阳气思想。《内经》中突出阳气在人体的重要性,强调“阳主阴从”思想,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医圣张仲景堪称重阳典范,其不朽名著《伤寒杂病论》之所以冠以“伤寒”,意在示人阳气至重而易伤,应时时顾护阳气,因而书中姜、桂、附的使用频率极高。 后世崇尚重阳思想医家辈出,并代有发挥。例如宋代医学家窦材就非常强调人身阳气的重要性,指出“……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虚惫,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必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更服保元丹、保命延寿丹,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扁鹊心书》)。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反对“阳常有余”之说,写出《大宝论》等以阐明阳非有余,认为“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试以太阳证之,可得其象。”“……可见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孰谓阳常有余,而欲以苦寒之物,伐此阳气,欲得生者,

滋阴派---朱丹溪.docx

滋阴派 --- 朱丹溪   朱丹溪( 1281~1358 年),名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 医学家,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人,因其故居有条美 丽的小溪,名“丹溪” ,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 朱丹溪医术高明,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 诊之例,故时人又誉之为“朱一贴” 、“朱半仙”。倡导“阳 常有余,阴常不足”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善用滋阴降 火的方药,为“滋阴派” (又称“丹溪学派” )的创始人,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列为“金元四大家” ,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其故里浙江义乌有墓园、纪念堂、纪念亭、丹溪街等。别名 “朱一帖”“朱半仙”“丹溪翁”元朝,汉族人物简介 朱丹溪 所居的赤岸村,原名蒲墟村,南朝时改名赤岸村,继而又改 为丹溪村。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丹溪先生”或“丹溪翁” 。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

医家”。朱丹溪青少年时期为应科举考试,钻研儒家经典。 35 岁师从理学家许谦。43 岁从罗知悌学医。 在他小时候,读书能过目成诵,日记千言,言章词赋,一挥即 成。听说著名理学家许文懿在东阳八华山中讲学,专门传授朱 熹的理学,他对许文懿讲授那套理学非常崇拜,听了,“自悔 昔之沉冥颠齐,汗下如雨。”他“每宵挟册,坐至四鼓,潜 验默察,必欲见诸实践。”这样,他坚持学了几年, 日有所悟,学业大进,成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东南大儒” 。在 他三十岁的时候,老母患严重的脾病。他心情焦急,请了 许多医生治疗都治不好。原来这些医生,大都医术粗劣,受当时社 会风气影响,盲目搬用《局方》。开的药大同小异,吃下去一点 效果也没有。这时,他深深体会到:“医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养亲不可缺” (《格致余论》序)。于是他立志学医,日夜攻读《素问》。以前,他也曾读过《素问》,觉得“词简而义深,去 古渐远,衍文错简” ,然后“茫若望洋,淡如嚼蜡” 。罗(知悌)精于医学,其学宗法刘河间, 旁通于张子和、李东垣二家之说,认为:“学医之要,必本于 《素问》、《难经》,而湿热相火为病最多。”朱丹溪得罗氏 之传,又续加发挥。其主要著作有《格致余论》 (1347)、《局方发挥》 (1347) 、《本草衍义补遗》、《金匮钩玄》 3 卷(1358) 。其门人整理编纂的《丹溪心法》可以体现他的医疗经验,对后世影响较大。童年磨难

朱丹溪_格致余论_学术思想探析_闫平

第8卷 第4期2006 年7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 F LI AON I NG UNI VERSI TY OF TC M V o.l 8 No .4 J u.l ,2006 #历代医家# 朱丹溪《格致余论》学术思想探析 闫 平1 ,朱文玲 2 (1.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级硕士研究生,山东济南250014;2.泰安市中医院,山东泰安271000) 摘 要:朱丹溪是金元时期养阴派的代表,《格致余论》是其代表著作,其中的《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反 映他的主要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明清医学。 关键词:朱丹溪;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 中图分类号:R 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231(2006)04-0032-02 收稿日期:2006-01-29 作者简介:闫平(1977-),女,山东泰安人,中医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医藏象理论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朱丹溪是元代著名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是金元时期养阴派的代表和杂病治疗大家。他曾研读《内经》,师承于著名医家罗知悌。罗知悌为刘完素的再传弟子,旁通张从正、李杲之学,故丹溪学说渊源于《内经》,并继承了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等诸家学术思想。他对上述各家著作叹为/医之为书至是始备,医之为道至是始明0(《格致余论#序》),并进一步发展了/湿热相火为病甚多0的观点。《格致余论》中的《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等文章反映了他的主要学术思想,着意阐发了相火与人身的关系,提出保护阴精为摄生之根本。并且他曾师从理学大师许谦,其思想还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在医理之中贯穿了/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0、/吉凶悔吝皆生乎动0以及/动而中节0等理论。现就朱丹溪的主要学术思想作一简单探讨。1 阳有余阴不足论 /阳有余阴不足0是丹溪阐述人体阴阳的基本观点。他以《素问#太阴阳明论篇》/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0等作为立论基础,以天地、日月为例说明之。他认为:/阳有余阴不足0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整个自然界都处在阳有余阴不足的状态中。故曰:/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天大也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居天之中为阴,天之大气举之。日实也,亦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也,属阴,禀日之光以为明者也。0丹溪从天地、日月的观察中直觉到天大属阳、地小属阴,日属阳而常满、月属阴而常亏,联系到人体的生理变化。根据/天人相应0的理论,故《阳有余阴不足论》开篇即指出:/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血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0人身同样是阳有余而阴不足,/人身之阴气,其消长视月之盈缺0。丹溪这一学术观点主要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论述。1.1 人之阴阳动静动多静少 朱丹溪的动静观是其参太极之理论述医学思想的基础,其思想来源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建立起明确的医学教育制度。医学生有120人,按摩生有100人。并设有药园,有药园师之职[2]。5 隋朝医学校的始建与发展)))太医署 南(北)朝刘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太医令秦承祖奏准创建医学教育机构教授学生,同时还设立了太医博士、太医助教等医官。到了公元6世纪的隋朝,创立了/太医署0这样一个机构,主要是一些太医们集中在一起办公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医学教育行政机构。隋/太医署0直属太常寺领导。/太常寺0是掌管当时礼乐、郊庙、社稷等一些事的。隋/太医署0教学人员,据《隋书》说,有主药2人,医师200人,药园师2人,医博士2人,助教2人,按摩博士2人,咒禁博士2人。但是隋/太医署0的规模不大,设置不全,所以只能算是医学校的初级阶段,并不能算正规的医学校。但应该确认/太医署0的创建既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医学教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早见于记载的、规模宏大的官办医学教育。太医署除进行专门的医学人才的培养和从事皇室的医疗事业外,且/太仆寺又有兽医博士员120人。统骅骝、乘黄、龙厩、车府、典牧、牛羊等署。各量令2人。乘黄、车府则各减1人。丞2人。乘黄则1人。冉牧牛羊则各3人。0很明显兽医博士及其随员还要培养兽医方面的人才[3]。总之,当时太医署的良师、医正、医工不仅要负责教育与训练医生,而且必须参加医疗工作,并且还要把医疗成绩作为医学教育课程考试的依据。6 专业设置与医学教育分科 在专业设置当时实际上已有了医和药的分工, 药园师和主药主要负责药物的收采种植,炮制贮存,以备应用。医学方面,也可以看出主要由三类不同的专业分工所组成。6.1 医科 主要是疾病的防治。隋朝还没有单独设立针科,当时的针灸是由医博士教授的。医科课程规定,学生必须先学《素问》、《神农本草经》、《脉经》、《甲乙经》之基础课程,然后再学习临床之内科、儿科、外科、耳鼻口齿科及拔火罐科。6.2 按摩科 主要由按摩博士和按摩师教授/消息导引0的方法。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就有关于导引方法的详细记载。当时折跌损伤的手法整复治疗也属于此类,可见正骨起源于按摩。6.3 祝禁(咒禁)科 隋文帝和隋炀帝都很迷信佛教,文帝之初即普诏天下,任听出家,营造保护佛像,并由官府写经置寺内。当时医学受宗教迷信影响很大。咒禁博士主要教授学生利用宗教的仪式和符咒等,再扒上一些民间的疗法,以祓除邪魅鬼崇以解除疾病[4]。 虽然隋朝存在的时间很短,但从后来唐朝的医学教育来看,无论是教学组织、专业设置等都是受隋朝影响并以隋朝的方法为基础的。所以,对隋朝的医学教育史料,今后仍有进一步加强研究之必要。s 参考文献: [1] 龚纯.中国历代卫生组织与医学教育[M ].世界图书出版公 司,1998 [2] 王艳.论隋唐实科教育[J].洛阳师范学院学,2004,3:28[3] 薛瑞泽.论隋朝的学校教育[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18 (4):49 [4] 朱潮.中外医学教育史[M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8 32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复习

一、1.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 2、伤寒学派:汉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临床的诊治基础,后世许多医家专门研究《伤寒论》,形成伤寒学派。 3、河间学派:阐发火热病机及其辨证论治规律,临床善用寒凉,形成河间学派。 4、易水学派:金代刘完素以脏腑的虚实寒热来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创立脏腑病机学说,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李杲继承发展元素学说,创立脾胃内伤学说,成为易水学派的中坚人物。 5、攻邪学派:金代张从正主张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的观点,治病以攻邪为首要任务,善用汗、吐、下三法。 6、丹溪学派:元代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及“相火论”,认为治阴虚火亢证,不仅是泻火,还要重于养阴。在 7、温病学派: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课题的医学流派。 8..温补学派:以薛己、赵献可、张介宾等为代表、以研究脾肾命门的生理特性和病理变化为中心、治疗以温养补虚为主的一个医学流派。 9、王叔和整理《伤寒论》 10、河间学派的突出贡献? ①发展病机学说②丰富临床治疗学说③奠定温病学发展基础。 二、1、孙思邈的房事养生内容包括,欲不可绝、欲不可纵、房事禁忌、房中养生方药。 2、逊思邈研究伤寒论采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 三、钱乙儿科生理病理特点 1.生理特点:脏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2.病理特点: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3、制方用药特色 (1)善用丸散:丸散成药具有简便实用,服用简单,携带方便,功效捷验,缓急皆宜。遣药灵活:既可入常用之药,也可用峻猛之品;既可减药物毒烈之弊,又可收峻药缓攻之效。用法多样:外用可涂、擦等;内服可开水、米汤和药汤送服或调报。 (2)创制新方:自创新方:泻白散、阿胶散、百部丸、白术散、葶苈丸 化栽古方:张仲景泻心汤泻心汤(黄连) 四君子加陈皮异功散 理中丸甘草半调中丸 肾气丸去桂附地黄丸 (3)、顾护脾胃 ①忌用攻下:小儿脾胃柔弱,如食失节,或因病妄攻妄下,或过用刚燥克伐,损伤脾胃,导致诸多坏症、误症 ②升降气机:治脾升清,治胃降逆,如益黄散、七味白术散、异功散、藿香散等 ③从脾论治:诸多儿科病,如吐泻、伤食、腹胀、积、疳、慢惊、虚羸、黄疸、咳嗽、夜啼等从脾胃论治。 ④调理脾胃:丸剂多以蜜或糯米粉、白米粉等益胃之品作赋形佐料,或以米饮、乳汁、人参汤等送服药, 以养脾胃。 (4)、喜用药引:使用药瘾,有利于丸散的加减,便于服药,又可引导药物直达病所,更好的发挥疗效。常用的薄荷汤、温酒、蝉蜕汤、天门冬汤、金银花汤、紫苏汤、龙脑水、生姜水等。如用温薄荷水化服大青膏,用金银花汤服凉惊丸,用砂糖水服安神丸,用紫苏汤服白饼子等. 四、刘完素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1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1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 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并将其前面的字母 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绮石论述的虚劳后天之因?( ) A、酒色 B、药误 C、劳倦 D、七情饮食 2、晋唐时期,研究《伤寒论》的代表医家是:( ) A、王叔和 B、王冰 C、葛洪 D、杨上善 3、朱肱治伤寒之学从: A、脏腑立论 B、病因立论 C、病机立论 D、经络立论 4、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病机的医家是:( ) A、刘完素 B、张从正 C、张元素 D、王清任 5、刘完素自制的方剂是: A、半夏汤 B、犀角地黄汤 C、双解散 D、栀子鼓汤 6、李东垣的代表著作是:( ) A、《脾胃论》 B、《中藏经》 C、《千金方》 D、《格致余论》 7、下述哪一条不是刘完素的贡献? A、创立“火热论” B、影响温病学说的形成

C、启示攻邪派的形成 D、影响温补学派的发展 8、对三焦辨证有所创见的医家是:( ) A、张元素 B、刘河间 C、罗天益 D、王好古 9、李杲升阳益气治则的代表方剂是: A、升阳益胃汤 B、补中益气汤 C、沉香温胃丸 D、补气升阳和中汤 10、丹溪认为人身相火寄存的部位是:( ) A、肝 B、肝肾 C、脾胃 D、心肺 11、张从正认为人之六味是: A、酸苦甘辛咸涩 B、酸苦淡辛咸涩 C、酸苦甘辛咸淡 D、酸苦甘涩淡咸 12、左归丸的创制所根据的理论是:( ) A、甘温除热 B、阳中求阴 C、阴中求阳 D、滋阴泻火 13、张子和认为影响人体血气流通的根本原因是: A、气虚 B、血虚 C、邪气 D、气滞血瘀 14、《妇人大全良方》的作者是:( ) A、朱丹溪 B、唐宗海 C、叶天士 D、陈自明 15、“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是哪位医家提出的: A、戴思恭 B、赵献可 C、朱丹溪 D、刘河间 16、奠定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的著作是:( ) A、《黄帝针灸》 B、《黄帝内经》 C、《黄帝外经》 D、《难经》 17、薛已认为阳气虚弱不能生阴血者,应选用: A、补中益气汤 B、六君子汤 C、四物汤 D、六君子汤加炮姜 18、方有执治伤寒之学的学术特点是:( ) A、维护旧论 B、错简重订

滋阴派---朱丹溪

滋阴派---朱丹溪  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人,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 朱丹溪医术高明,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又誉之为“朱一贴”、“朱半仙”。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善用滋阴降火的方药,为“滋阴派”(又称“丹溪学派”)的创始人,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列为“金元四大家”,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其故里浙江义乌有墓园、纪念堂、纪念亭、丹溪街等。别名 “朱一帖”“朱半仙”“丹溪翁”元朝,汉族人物简介 朱丹溪 所居的赤岸村,原名蒲墟村,南朝时改名赤岸村,继而又改为丹溪村。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丹溪先生”或“丹溪翁”。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

医家”。朱丹溪青少年时期为应科举考试,钻研儒家经典。35岁师从理学家许谦。43岁从罗知悌学医。 在他小时候,读书能过目成诵,日记千言,言章词赋,一挥即成。听说著名理学家许文懿在东阳八华山中讲学,专门传授朱熹的理学,他对许文懿讲授那套理学非常崇拜,听了,“自悔昔之沉冥颠齐,汗下如雨。”他“每宵挟册,坐至四鼓,潜验默察,必欲见诸实践。”这样,他坚持学了几年,日有所悟,学业大进,成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东南大儒”。在他三十岁的时候,老母患严重的脾病。他心情焦急,请了许多医生治疗都治不好。原来这些医生,大都医术粗劣,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盲目搬用《局方》。开的药大同小异,吃下去一点效果也没有。这时,他深深体会到:“医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养亲不可缺”(《格致余论》序)。于是他立志学医,日夜攻读《素问》。以前,他也曾读过《素问》,觉得“词简而义深,去古渐远,衍文错简”,然后“茫若望洋,淡如嚼蜡”。罗(知悌)精于医学,其学宗法刘河间,旁通于张子和、李东垣二家之说,认为:“学医之要,必本于《素问》、《难经》,而湿热相火为病最多。”朱丹溪得罗氏之传,又续加发挥。其主要著作有《格致余论》(1347)、《局方发挥》(1347)、《本草衍义补遗》、《金匮钩玄》3卷(1358)。其门人整理编纂的《丹溪心法》可以体现他的医疗经验,对后世影响较大。童年磨难

朱丹溪传(原文+译文)

朱丹溪传(原文+译文)

【原文】丹溪翁者,婺之义乌人也,姓朱氏,讳震亨,字彦修,学者尊之曰丹溪翁。翁自幼好学,日记千言。稍长, 从乡先生治经,为举子业。后闻,许文懿公,得朱子四传之学,讲道八华山,复往拜焉。益闻道德性命之说, 宏深粹密,遂为专门。 【译文】丹溪翁,婺州义乌县人,姓朱,名震亨,字彦修,学医的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丹溪翁从小好学,每天能记忆千字的课文。渐渐地长大时,跟从家乡的先生学习儒经,修习科举考试的学业。后来听说许文懿先生得到了竹子第四代传人传授的学说,在华山将受道学,又到那里去拜师求教,进一步领会到关于道德和人性与天理之关系的学说是那样的博大精深、纯正周密,于是就把它作为专门的事业。 【原文】一日,文懿谓曰:“吾卧病久,非精于医者,不能以起之。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艺于医乎?”翁以母病脾,于医亦粗习,及闻文懿之言,即慨然曰:“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乃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一于医致力焉 【译文】一天,许文懿对他说:“我生病卧床已久,不是精于医学的人,不能够使我康复。你很聪明,超乎常人,也许愿意从事医学这门技艺吧?!”丹溪翁由于母亲患有脾病,对于医学也粗略学过,等到听了许文懿的话,就慷慨地说:“读书人如果精通一门技艺,用来推广惠及万物的仁德,即使在当世没有做官,犹如做官一样。”就完全烧毁抛弃了以前修习的科举考试之学业的书籍,专心地在医学上下起了功夫。 【原文】时方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定大观二百九十七方,翁穷昼夜是习。既而悟曰:“操古方以治今病, 其势不能以尽合。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然吾乡诸医,鲜克知之者。”遂治装出游, 求他师而叩之。乃渡浙河,走吴中,出宛陵,抵南徐,达建业,皆无所遇。 【译文】当时正在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校订的《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丹溪翁不分昼夜地研习此书。不久就醒悟了,说:“拿着古代的方剂来治疗现在的疾病,那时势必不能够完全适合的。如果要建立法度、确立规则、制定标准,必须用《素问》、《难经》等经典吧!但我家乡的众多先生中缺少能够通晓它们的人。”于是就打点行装外出旅游求学,寻求别的师傅并请教他们。便渡过了了钱塘江,走到了吴中,从宛陵出来,到了南徐,左后抵达建业,都没能遇到理想的师傅。 【原文】及还武林,忽有以其郡罗氏告者。罗名知悌,字子敬,世称太无先生,宋理宗朝寺人,学精于医,得金刘完素之再传,而旁通张从正、李杲二家之说。然性褊甚,恃能厌事,难得意。翁往谒焉,凡数往返,不与接。已而求见愈笃,罗乃进之,曰:“子非朱彦修乎?”时翁已有医名,罗故知之。翁既得见,遂北面再拜以谒,受其所教。罗遇翁亦甚欢,即授以刘、李、张诸书,爲之敷扬三家之旨,而一断于经。且曰:“尽去而旧学,非是也。”翁闻其言,涣焉无少凝滞于胸臆。居无何,尽得其学以归。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A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1分,本大题共30分 1.中医理论的经典代表著作是( )。 A.《黄帝内经》B.《黄帝外经》 C.《扁鹊内经》 D.《扁鹊外经》E.《白氏内经》 2.确立中医临床医学辨证论治基本体系的医著是( )。 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难经》 D.《神农本草经》E.《中藏经》 3.孙思邈研究伤寒的方法是( )。 A.方证同条,比类相附B.重视经络 C.突出治法研究 D.八纲辨证 E.用章句法注释 4.首先提出错简重订的医家是( )。 A.方有执B.喻昌C.张璐 D.孙思邈E.柯琴 5.刘完素的学术思想,传至张从正时分化出( )。 A.易水学派B.温病学派C.滋阴派 D.伤寒学派E.攻邪派 6.攻邪派的师祖是( )。 A.张宛丘B.朱震亨C.张元素 D.李东垣E.吴又可 7.温补学派的代表医家不包括( )。 A.李东垣B.薛己C.孙一奎 D.赵献可E.李中梓 8.首先提出中西汇通概念的医家是( )。 A.朱沛文B.唐宗海C.张锡纯 D.恽树珏直.陆彭年 9.哪位医家不属于金元以前著名医家?( ) A.张子和B.孙思邈C.吴有性

D.刘完素E.朱震亨 10.钱乙现存的医著是( )。 A.《伤寒论指微》B.《婴孺论》 C.《颅囟方》 D.《钱氏小儿方》 E.《小儿药证直诀》 11.金元四大名医之首是( )。 A.刘完素B.张元素C.张从正 D.李东垣E.朱丹溪 12.“火热论”出自( )。 A.《素问玄机原病式》B.《宣明方论》 C.《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D.《三消论》 E.《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13.《儒门事亲》的作者是( )。 A.刘守真 B.张元素C.张子和 D.李杲E.朱丹溪 14.“阳有余阴不足论”出自( )。 A.《局方发挥》B.《金匮钩玄》 C.《格致余论》 D.《伤寒论辨疑》E.《脉因证治》 15.《内科摘要》的作者是( )。 A.张介宾B.万全C.龚廷贤 D.吴有性E.薛己 16.薛己对命门的认识是( )。 A.左肾右命门B.乃两肾中间之动气 C.男子之精室、女子之子宫D.为人身之大主 E.七节之旁、中有小心 17.下列哪一项不是孙一奎对命门的认识?( ) A.命门为两肾间动气 B.命门属坎中之阳 C.命门为人体生生不息之根 D.命门对人体呼吸有重要作用 E.命门内寄相火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重点 ---------------------------------------------------------------范文最新推荐------------------------------------------------------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重点 一、孙思邈(唐代,541682年,代表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养生学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1、抑情养性2、常欲小劳3、食治食养4、慎护养老复习思考题: 1.孙思邈对中医养生学的贡献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孙思邈是名动朝野、身体力行的养生大家。指出:“人之寿夭,在于撙节”。“如膏用小炷之与大炷”,若不知撙节,则犹同大炷焚膏,其熄必速。在他的著作中无不贯穿了他的“焚膏”理念,体现其“安不忘危,预防诸病”的养生学思想和养生经验。1、抑情养性2、常欲小劳3、食治食养4、慎护养老。 2.试述孙思邈方药学成就。 答:1,集方剂之大成(历代医家经方,验方;民间验方,秘方;道教,少数名族方;国外医学传统方药)2,化裁发展古方(仲景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小建中汤)3,组方配伍特点(“大而有法,杂而有方”)4,剂型多样化(汤剂,药酒)。 二、李杲(宋金时代,晚号东垣老人,代表著作:《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 (一)脾胃内伤学说:1、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本2、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 3、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1 / 9 ---------------------------------------------------------------范文最新推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