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房颤的原因及治疗

房颤的原因及治疗

房颤的原因及治疗

老年人心房纤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房颤不论性别、年龄、有无器质性疾病均可发生。但老年人居多,房颤既可以是心脏疾病,又可以是全身疾病的临床表现。引起房颤的病因很多,主要为心脏本身的疾患。发达国家以冠心病、心肌疾病为主,发展中国家则以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为最多,老年人可由于隐匿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房间隔缺损所致。少数房颤找不到明确病因,被称为孤立性房颤或特发性房颤。

1.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仍是房颤的最常见原因,尤其多见于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其中,二尖瓣狭窄患者当中,心房纤颤为41%,主动脉瓣病变发生房颤的机会较小。患者发生房颤的平均年龄大约为37岁,以女性居多。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发生房颤的机理与左房扩大、心房压力升高及心房肌病变有关。心房扩大、压力升高及心房肌纤维化病变导致心房肌各部分的不应期很不均匀,从而诱发房颤的发生。

2.冠心病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增加,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冠心病已成为房颤的首要原因,老年人所占比例较高。但房颤并不是冠心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在冠状动脉造影中显示有明显冠状动脉狭窄者中,发生房颤者占0.6%~0.8%,急性心肌梗死者,房颤的发生率占10%~15%。

3.心肌病各种类型的心肌病均可以发生房颤,发生率在10%~50%之间,成人多见,儿童也可发生。以原发性充血性心肌病为主,约占20%。

4.高血压性心脏病高血压在房颤原因中的比率为9.3%~22.6%。房颤的发生与高血压病所致肥厚心肌的心电生理异常、肥厚心肌缺血及肥厚心肌纤维化有关。由于心肌肥厚及纤维化、心室顺应性减退、

心房压升高及左房增大,加上心肌缺血,从而诱发房性电生理紊乱,而导致房颤。

5.缩窄性心包炎一般病人的发病率为22%~36%,高龄患者房颤发生率可达70%,心包积液也可伴发房颤。

6.肺心病肺心病发生房颤有报道为4%~5%。常呈阵发性,其原因与肺内反复感染、长期缺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有关。

7.先天性心脏病在先天性心脏病中,房颤主要见于房间隔缺损。

8.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967年Lown提出了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概念,其中包括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和窦房阻滞及心动过缓-心动过速,这里的心动过速包括房颤。当窦性心动过缓时,心房的异位兴奋性便增强,而易于发生房颤。

9.预激综合征预激综合征的主要并发症是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其次为房颤。房颤的发生率约占12%~18%。一般认为心室预激的房颤发生率与年龄有关,儿童患者很少发生,而高龄患者则房颤发生率较高。心室预激发生房颤的机制目前不甚明了,可能与预激引起的室上速发作,导致心房肌电生理不稳定,或室性期前收缩,经房室旁路逆传心房,恰遇心房易损期而导致的房颤有关。另外,旁路前传不应期短也易诱发房颤。

10.甲状腺功能亢进房颤是甲亢的主要症状之一,甲亢患者中房颤的发生率在15%~20%。老年人甲亢者可能存在心肌的器质性损害,易发生慢性房颤。

(二)发病机制

1.机理

(1)折返机制学说:房颤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至今仍在深入研究。较早提出的学说认为心房内有单个异位自律灶以极快频率发出冲动,使各处心肌不能保持同步活动而致颤动。但到目前为止,不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临床电生理结果,均支持折返机制学说。支持折返机制的证据有:①房颤与房扑关系密切,许多有力的证据支持房扑的机制为折返,临床上常见房扑和房颤交替出现,两者的本质区别是:房扑时心房各部仍保持1∶1的协同收缩;而房颤时,心房各部不能维持1∶1的

协同收缩。②房颤常见于心肌兴奋性异常降低的各种临床和实验情况。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心房纤维化或脂肪浸润。动物实验经常使用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诱发房颤。③程序刺激可诱发临床或实验性房颤。④在许多折返模型中,消融可终止房颤。⑤房颤的计算机模型提示了多种折返活动。⑥计算机化标测技术更常发现房颤时的折返激动模式。

(2)主导环学说:1962年Moe提出多个折返小波的假说。1979年Allessie不仅证实了这个假说,还根据动物实验结果,提出了主导环的概念,(Leading Circle)及小波波长的概念。即冲动围绕一个功能性的障碍区域运行(由处于不应期的心肌所构成),从主导环的各个部分发出的冲动(子波)向其中心传导,并在那里互相碰撞,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了一个功能性的阻滞区域(不应区域),以阻止环形冲动的短路。“主导环”的折返波可以碎裂成许多不应期依赖性的小子波从而形成房颤。

(3)自旋波折返学说:自旋波是自主旋转的波,为一种非线性波。新近发现的心脏自旋波折返为房颤的发生提供了新的解释。该学说认为房颤并非总是无组织、无规律的杂乱活动,而是有序可循的。自旋波折返的中心不存在解剖或功能性阻滞区域,相反其核心为可兴奋心肌。核心稳定的自旋波产生单型快速心律失常,如室速等;而核心位置不稳定的自旋波产生多型快速心律失常,如房颤、室颤等。不稳定的自旋波常见核心位置的游走及其核心大小形态的改变。核心游走时伴发多普勒效应,核心游入的心肌区激动时间短,而游出的心肌区激动时间长。当游动的核心遇到心肌瘢痕组织或血管即可锚泊成稳定的自旋波,而在一定条件下如心肌不均质时,其核心又可再次游走,这样自旋波在稳定和不稳定之间可互相转换,表现为单型与多型心律失常之间的转换,如房扑和房颤的相互转换。

2.与房颤发生有关的因素

(1)心房体积与病变:心房体积的大小和房颤的诱发和持续有关。心房负荷增加、心房扩大、急慢性损伤、窦房结或结间束(心肌)纤维化均与房颤的形成有关。有心衰发生时房颤不易控制。

(2)兴奋波的波长:兴奋波的波长等于兴奋的传导速度和心肌有效

不应期的乘积,因此传导减慢和不应期缩短均可使兴奋的波长缩短。兴奋的波长决定了心房肌内能够产生的游走小波的数量,波长越短产生的小波越多,从而使得心律失常越容易产生和持续。在大实验中已证实用药物或刺激的办法延长心房内传导或缩短不应期可诱发房颤。

(3)心肌的非均一性和各向异性结构:正常的心肌存在着结构和电生理的各向异性(anis-otropy)。结构的各向异性是指心肌纤维空间排列不同。电生理的各向异性是指兴奋在心肌纤维内,传导速度以及心肌电容和电阻的各向异性。心房肌纤维细长,呈纵行排列,激动沿纤维长径传导速度快,但激动强度随传导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弱;沿横径传导速度慢,但强度大(传播的保险系数大)。当在长径方向传导阻滞时,仍可从横径缓慢传播,如返回时长径已能接受激动,即可形成折返。

(4)自主神经影响: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在一些房颤的发作中起重要作用,形成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介导的两种不同类型的阵发性房颤。心肌电活动的稳定性有赖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活动的平衡,二者任何一方活动度增强都可引起心律失常。

(5)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窦房结发生退行性变,容易发生房颤。

3.病理生理慢性房颤的心房有功能的组织被纤维所替代,窦房结和结间束可有损坏,窦房结可有阻塞。房颤发作以后,左右心房会逐渐扩大,半数病人会有左房内压力升高。如果窦性心律得到恢复,此压力可降低,心房也会缩小,其原因是由于房颤时心脏顺应性减退,心室舒张时间缩短,促使心房内压力增加所致。

房颤对血流动力学有很大影响,房颤发作时仅有频率极快且无规律的电活动,失去了心房正常的机械功能。房颤时,心房的贮备功能及主动收缩的动力功能丧失,仅保留了其导管功能,血液只是在心室舒张时被动地吸进心室。心率增快,充盈时间缩短,心输出量减少。当心室率≥140次/min,心输出量明显减少,使血压下降,诱发或加重心衰。

房颤也会通过快速与不整的心室率影响心功能,长期影响可产生心肌病。

房颤可导致血栓的形成与栓塞发生。远在150多年前,Vinchow 即提出血管壁、血流和血液成分的异常是血栓形成的三要素。心房颤动时心房有效收缩功能丧失,血液在心房内流速减慢,甚至淤滞,有利于血栓的形成。有研究证实房颤本身可导致血小板激活,从而促成血栓形成。血栓多附于心耳、心房,栓子脱落可造成栓塞,是老年房颤患者预后的重要并发症,成为影响老年房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老年人心房纤颤西医治疗方法

(一)治疗

老年人房颤患者发病率高,危险性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同时老年人有其特殊的病理生理,所以积极治疗老年房颤是至关重要的。心脏病特别是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者易发生卒中,这些病人如未经治疗,每年栓塞发生率超过60%。恢复窦性心律后,可减低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同时改善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尽早房颤复律有重要临床意义:①预防心房的电重构。②预防心动过速性心肌病。③减少房颤时和房颤复律后心房顿抑导致的心房内血栓形成,以及减少栓塞的发生。

治疗房颤的目的:①将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②预防房颤复发。

③控制心室率。④预防血栓栓塞。⑤减少病残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1.病因治疗房颤的病因治疗至关重要,积极治疗原发性心脏病,才容易使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并使之转复后长期维持。即使不能治愈病因,能解除血流动力学异常也很重要。在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所致房颤者,当心肌缺血改善,心衰纠正,血压控制良好的情况下,房颤转复的机会增加,并能长时间维持窦性心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房颤患者,实行手术去除病因后,许多患者能在复律后长期维持窦性心律。

2.药物治疗包括药物复律。控制心室率及抗凝。药物复律的适应证:①持续性房颤小于半年,或经超声检查证实心房内无血栓;对于阵

发性房颤病人,在房颤发作或发作间歇期均可以治疗。②电复律后用药物维持窦性心律。

(1)药物复律:

①奎尼丁:ⅠA类药物,减慢心房内传导速度,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加快房室传导,并有抑制迷走神经,加快心率的作用。是最早用于复律的药物。用法:先口服0.1g,若无过敏反应,第2天开始加量,常用剂量为0.6~2.0g/d,复律成功率40%~80%。维持量为0.6g/d。其副作用:皮疹、发热、腹痛、腹泻,严重者可导致尖端扭转性室速,发生晕厥,因此在复律期间,应进行心电监护,注意QRS波宽度和QT 间期,如QTc超过0.50s,则停药。

②氟卡尼:ⅠC类药物,减慢心肌内传导,对不应期的影响较小,有抗迷走作用。该药对有病变心脏的传导抑制作用明显,易致新的心律失常,心脏严重受损者不宜选用此药。口服用法:200mg 2次/d,或静脉注射1~2mg/kg·d。

③普罗帕酮: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少于同类药物,目前仍被广泛使用。用法:口服150~300mg 3次/d,静脉2mg/kg或70mg/次静脉注射。

④胺碘酮: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延长心房有效不应期从而消除房颤,为目前治疗房颤较好的药物之一。该药半衰期长,发挥作用很慢,可长期服用。该药对心肌的抑制作用很轻,复律效果好,转复率可达70%以上,合并心功能不全时也可应用。其优点:A.抗心肌缺血。B.抗心律失常。C.预防猝死。D.延长寿命。过去认为此药易致尖端扭转性室速,但经过大量研究报道,其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少,甚至当QT间期延长超过0.60s时,致尖端扭转性室速的发生率也只有17%。用法:口服第1周0.2g 3次/d,第2周减为0.2g 2次/d,以后改为维持量0.2g 1次/d,服药第1周时,需每天监测心电图,注意QT间期变化,第2周可隔日监测心电图,第3周以后可每周做2次心电图。当QT间期为0.45s时为发挥作用,QT间期>0.50s,慎用此药。静脉剂量为600mg iv drip/d。

对老年患者,胺碘酮有许多优点,由于该药作用时间持续几天,

即使患者忘记服药,或每次剂量达不到等都不重要。通常不引起也不加重传导障碍。用药期间注意甲状腺功能减退,窦性心动过缓等,一般少见肺纤维化。本药与地高辛合用时,有协同作用,应注意减量。

(2)控制心率:对于已不适合药物转复,或药物及电复律转复失败的老年患者,治疗目的是控制心室率。

①洋地黄:对于有明显症状或伴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快速房颤,应及时控制心室率,洋地黄是最常用于减慢心率的药物。A.毛花苷C(西地兰):用于急性房颤。常用方法:0.2~0.4mg溶于5%葡萄糖20ml中缓慢静注至心室率满意程度,半小时后酌情重复上述剂量。毛花苷C(西地兰)有加速旁道传导功能的作用,对于预激综合征伴房颤要慎用。B.地高辛:该药是目前控制心室率最常用的药物,适用于慢性房颤控制心室率。用法一般为0.125~0.25mg/d一次口服。地高辛的作用机制:通过迷走神经作用于房室结,从而减慢房室传导,降低心室率。

②β-受体阻滞药:此药也常用于减慢房颤病人的心室率,主要用于增强运动时房颤心室率的控制,对静息时的心室率也有控制作用,并可使心室律相对规则。可与地高辛合用,其作用机制为:直接抑制房室传导。常用药美托洛尔(倍他乐克),安酰心安。

③钙离子拮抗药:主要指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药,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硫氮唑酮),可延长房室结不应期,减慢房室结传导速度,可减慢安静及运动时房颤的心室率,特别是当病人合并有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时宜首先采用。维拉帕米(异搏定)静脉用药5~10mg缓慢静注,口服40~120mg/d,分3次口服,地尔硫卓(硫氮唑酮)主要为口服用药,30~60mg,3次/d。

④胺碘酮:因其具有预防猝死及延长寿命的作用,可以作为控制心室率药物之一。临床上应用,疗效佳。

选择方案:对于不同病因引起的房颤可以考虑相应的控制室率的药物。①冠心病伴房颤:硝酸异山梨酯(异舒吉)(10~30mg)+复方丹参(40~60ml)+强极化液(10%葡萄糖500ml、胰岛素8U、10%氯化钾15ml、25%硫酸镁20ml)+胺碘酮(或β-受体阻滞药)+阿司匹林胺

碘酮用法如前已述。阿司匹林75~150mg 1次/d,早8时口服,最大剂量300mg/d。②高血压伴房颤时,降压治疗同时,可选用地尔硫卓(硫氮唑酮)或维拉帕米(异搏定)。③心衰伴房颤时,纠正心衰同时可选用地高辛或胺碘酮。④甲状腺功能亢进伴房颤时,可选用非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药,普萘洛尔(心得安)等。

当一种药物不能满意控制心室率时,可以两种合用,如胺碘酮与地高辛合用,或地高辛与美托洛尔(倍他乐克)合用。理想的心室率控制目标为60~80次/min,轻度活动不超过90次/min。

(3)预防房颤的复发:即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无论是药物复律还是电转复窦性心律后,都需要药物来维持窦性心律,如不维持,1年内房颤的复发率可达70%~75%。一般来说所有用于复律的药物均可用作预防房颤的复发。在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房颤复发时,应注意病人的年龄(>60岁),基础心脏病类型、病变程度、房颤持续的时间(≥3~6个月),心功能(Ⅲ级以上)等,以便更好的掌握药物的选择及剂量。

3.非药物治疗

(1)同步直流电复律:是借助电除颤复律器,使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其原理是瞬间内给予心脏以强大电能,使心房肌细胞在短时间内同时除极,消除颤动波,从而重建窦性心律,采用同步电复律装置,以R波触发复律器放电,分为体外及体内复律。优点:安全、迅速、成功率高。电复律成功后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心脏射血分数明显增加,病人症状减轻。生活质量改善。适应证:①房颤病史短,半年内效果好,最多不超过1年。②应用抗心律失常药,但室率控制不佳者。

③左房内径≤45mm,心胸比例<0.55。④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的房颤,矫正术后,仍有房颤者。⑤甲亢症状已控制的房颤。⑥冠心病、高血压病引起的房颤。电转复前需常规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使体内维持一定的血药浓度,预防复律后房颤的复发,同时提高转复的成功率。复律前对病人进行麻醉,使病人安静,以减少病人不适感。复律过程中,应给予心电、血压及呼吸监护,并准备好抢救设备及药品。除颤能量一般为100~150J,个别达200~300J。并发症少见,偶有栓塞

的报道,发生率为1%~2%,故而有些学者认为转复前宜抗凝治疗。体内电复律临床应用较少,是指将电极置于心房内或者食道内进行电复律,有效率为73%~100%。

(2)射频消融治疗:射频消融主要应用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或有明显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及心室率不易控制的持续房颤患者。最早采用的是房室结消融术,造成永久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然后配合起搏治疗,改善病人症状和血流动力学效应。近年来,开展改良术即为选择性消融房室结慢径,改良房室结的传导,减慢房颤的心室率,多数病人术后可不需永久起搏治疗。

(3)外科治疗:主要包括希氏束离断术,“走廊术”及“迷宫术”。目前临床普遍采用“迷宫术”。其主要机理是在一系列切口之间,引导心房同时激动以消除房颤,即通过一系列切口打断常见的折返环,建立一条特殊的传导通路,使心房电活动同步。该手术既保留了窦房结至房室结的“走廊”,又使窦房结的冲动能传导到各心房肌组织,使心房肌能收缩一致。

(4)起搏治疗:临床上对于一些慢性房颤病人,特别是老年房颤患者,应用起搏器治疗已成为一种手段。有些还合并有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人,如植入心脏起搏器(VVI或VVIR型),可弥补心室率慢及房颤心室律不规则导致的心室充盈不足,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并为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提供条件。

4.抗凝治疗、预防栓塞房颤并合血栓栓塞,老年患者的年发病率达5%,为非房颤患者的6倍。房颤时心房失去了有效的收缩,血液在心房内淤滞有利于血栓的形成。血栓脱落后可随血流移动,导致全身不同部位的栓塞。因此许多学者主张积极予以抗凝治疗。目前用药主要为:

(1)阿司匹林。为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该药乙酰基与环氧化酶结合,抑制花生四烯酸变成前列腺素H2和G2。使血小板不产生TXA2,降低血小板集聚度。一般以小剂量为宜,75~150mg/d,最大可应用300mg/d。主张早8时服用,此为最佳治疗时间窗。

(2)华法林。为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药物,阻碍维生素K的代谢,致

使维生素K缺乏,依赖于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减少,从而达到较好的抗凝作用。口服华法林一般2~7天才出现抗凝活性,停药后还可持续2~5天。华法林副作用:皮疹、胃肠道反应,最严重者致大出血,年发生率为2%~4%。

(二)预后

偶尔短暂发作又无明显不适者预后良好,亦不需治疗。持久房颤,心率较快,心脏基础较差如AMI或并发难治性心衰者则预后较差甲亢性房颤与冠心病房颤区别

甲亢性心脏病房颤有以下特点与冠心病鉴别:①早期房颤呈阵发性,如果窦性心律与房颤频繁交替出现,即使患者无典型甲亢表现,也应作甲状腺的有关功能检查。②老年甲亢性心脏病房颤为持续者,虽然患者突眼及甲状腺肿大不明显,但有怕热、多汗、大便频数、体重下降等临床表现。心电图上的房颤波多较粗大,而冠心病房颤心电图常呈f波或直线形。③甲亢性心脏病房颤时由于洋地黄制剂的敏感性下降,常规剂量治疗无明显效果并常引起中毒,须用足量抗甲亢药物治疗,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后,房颤心室率可下降100次/分以下,并恢复窦性心律。

房颤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颤)是起搏点在心房的异位性心动过速。房颤时心房发生350~600次/min不规则的冲动,引起不协调的心房乱颤。房室传导系统仅能接受部份心房兴奋的传导。房颤时心室搏动快而不规则,在120~180次/min之间。房颤是成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远较房扑多见,两者发病率之比为10~20∶1。房颤有阵发性和持久性两种类型,房颤持续时间≤2d为阵发性房颤,> 2d 为持续性房颤。前者时发时愈,后者持续不止可达数月以上。阵发性的经过反复发作可转变为持久性的。 欧州心血管病学会( FMC) 与北美起搏和电生理学会(NASPE) 分类FMC/ NASPE 心律失常工作组2003 年起草的Af 分类方法,作为国际统一的标准临床分类方法已被广泛采用 :①初发性Af :首次出现的,不论其有无症状和能否自动复律; ②阵发性Af :能自行转复,持续时间< 7 天,一般< 48 小时; ③持续性Af :持续时间> 7 天,一般不能自行转复,需要进行药物或电复律。持续性既可以由阵发性发展而来,也可以是首次表现; ④永久性Af :转复失败或转复后24 小时内又复发,或持续时间较长已无转复适应证或患者不愿转复。 病因:瓣膜型:非瓣膜型:孤立型: 绝大多数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其中以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冠心病和高心病最为常见。亦可见于原发性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和其他病因的心脏病。低温麻醉、胸腔和心脏手术后、急性感染及脑血管意外也可引起,少数可发生在洋地黄中毒及转移性肿瘤侵及心脏时。部份长时间阵发或持久性房颤患者,并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又称为特发性房颤。 老年患者常有多种病因共存,引起心肌缺血,致心肌传导速度降低形成折返从而引起房颤;心房间质不均匀性纤维化促进慢性传导发生,一旦诱发房颤,将更有利于房颤维持,加上心脏扩大,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激动传导系统退变,心肌兴奋性等因素。 发生机制:1、异常自律性心房内一个异位起搏点以高频率反复发出冲动,发出的冲动如有规律,即形成房扑;如发出的冲动不规则,或心房内多个异位起搏点同时活动,互相竞争,则形成房颤。 2、环行运动或多处微型折返学说由于生理或病理原因使心房肌不应期长短差别显著时,冲动在房内传导可 呈规则或不规则的微型环形折返,分别引起房扑和房颤。 心房重构是使房颤发生后得以维持的机制: 电生理、组织结构、离子通道重构。 症状:可有心悸、胸闷与惊慌。心室率接近正常且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但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尤其是心室率快而心功能较差时,可使心搏量明显降低、冠状循环及脑部血供减少,导致急性心力衰竭、休克、昏厥或心绞痛发作。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大多在并发房扑或房颤后,劳动耐量明显降低,并发生心力衰竭,严重者可引起急性肺水肿。房扑或房颤发生后,心房内血液停滞,易引起房内血栓形成,部份血栓脱落可引起体循环动脉栓塞,临床上以脑、肺栓塞最为常见,常导致死亡或病残。从窦性心律(窦律) 突发房颤心室率很快时, 或从房颤转复窦律伴较长心搏间歇时, 均可致头昏、黑朦或晕厥。可有尿频、尿量增多。少数病人也可无任何症状。 心房颤动伴其他心电异常的诊断 治疗: 1、控制心室率 指征(1) 心室率> 100~120 /min, 尤其有器质性心脏病者。(2) 并发心力衰竭(心衰) 者。(3) 不拟转复窦律或转复不成功者。 目标(1) 维持心室率在60~80 /min (静息时) 和90~100 /min (日常活动时)。(2) 改善心衰症状。(3) 心

房颤

房颤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总的发病率为0.4%,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以达到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我国大规模调查研究显示房颤患病率为0.77%,男性房颤患病率(0.9%)高于女性(0.7%),80 岁以上房颤患病率达7.5%。此外房颤患病率的增长还会与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增长密切相关,未来50年房颤将成为最流行的心血管疾病之一。[1] 发病原因 房颤分类的定义没有统一,按持续时间可以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通常认为阵发性房颤指能在7天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者,一般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持续性房颤指持续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击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永久性房颤指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或在转复后24小时内复发者。 按有无基础心脏疾病分为病理性房颤(房颤同时伴有其他基础心脏疾病)和特发性房颤(临床检查无基础心脏疾病),特发性房颤往往发生在年龄较轻者,多数小于50岁,特发性房颤有时也称孤立性房颤,约占房颤患者的6%~15%。 临床表现 疾病症状 房颤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 (1)心悸:感到心跳、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体力疲乏或者劳累; (2)眩晕:头晕眼花或者昏倒; (3)胸部不适: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 (4)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此外有些病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疾病危害 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导致脑栓塞(中风)、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包括以前有栓塞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心衰、左心房扩大、年龄超过65岁等。房颤时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增快可导致心力衰竭,增加死亡率(正常人的2倍)。[1]

(整理)医学百科房颤.

1拼音 xīn fáng chàn dòng [返回]2英文参考 auricular fibrillation [返回]3疾病别名 房颤 [返回]4疾病代码 [返回]5疾病分类 [返回]6疾病概述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 心律失常之一,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 致的房律紊乱。它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在非器 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年龄在16~50 岁的健康男性中房颤 发生率为0.02%~0.004%,包括任何年龄、任何性别的成 人房颤患病率为0.3%~0.4%。65 岁以上老人房颤的发生 率为3%~5%。60 岁后每10 年发病率增加一倍,80 岁后 发病率可达8%~10%。 [返回]7疾病描述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 心律失常之一,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 致的房律紊乱。它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在非器 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 动脉栓塞,严重威胁人民健康。临床上根据房颤的发作特 点,将房颤分为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发生时间小于 7h,常小于24h,可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持续性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发生时间大于2 天,多需电转复或药物转复),永 久性心房颤动(不可能转为窦性心律)。 [返回]8症状体征

(2)心律不规则:第1 心音强弱不均、间隔不一。未经 治疗的心房颤动心室率一般在80~150 次/min,很少超过 170 次/min。心率>100 次/min,称快速性心房颤动;> 180 次/min 称极速性心房颤动。有脉短拙。 (3)可诱发心力衰竭或使原有心力衰竭或基础心脏病加 重,特别是当心室率超过150 次/min 时,可加重心肌缺血症 状或诱发心绞痛。 (4)血栓形成易感性增强,因而易发生栓塞并发症。心 房颤动持续3 天以上者,心房内即可有血栓形成。年龄大、 有器质性心脏病、左心房内径增大、血浆纤维蛋白增加均 是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返回]9疾病病因

房颤

心房颤动的治疗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特点是心房丧失规则有序的电活动,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房因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并导致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 一、房颤的分类 根据房颤的发作特点,房颤可分为三类: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及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 阵发性房颤:指持续时间< 7d 的房颤,一般< 24 h,多为自限性。 持续性房颤:指持续时间>7d的房颤,一般不能自行复律,药物复律的成功率较低,常需电复律。 永久性房颤:指复律失败不能维持窦性心律或没有复律适应证的房颤。 多种疾病和诱发因素可以导致房颤。孤立性房颤是指年龄小于60岁,没有(找不到)临床或心脏超声显示心肺疾病(包括高血压)的证据。此类患者的血栓栓塞和死亡的风险低,预后较好。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因年龄增加并出现左房增大等心脏结构的异常时,不再隶属于这一类别。非瓣膜性房颤是指没有风湿性心脏病、人工瓣膜置换或瓣膜修补的患者发生房颤。 二、房颤的危害 房颤患者远期脑卒中、心力衰竭和全因死亡率风险增加,特别是女性患者。与窦性心律者相比,房颤患者的死亡率增加一倍。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为5%/年,是无房颤者的2~7倍。若考虑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和无症状的脑卒中,伴随房颤的脑缺血发作的发生率为7%/年。与年龄匹配的对照者相比,房颤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增加17倍;与非风湿性房颤患者相比,风险增加5倍。房颤患者栓塞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50~59岁患者因房颤所致的脑卒中每年发生率为1.5%,而80~89岁

房颤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房颤动治疗专家组 前言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F ramingham 的研究报告提示,人群发病率为0.5% 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增高[1]。6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发病率可高达6%以上[1]。该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可致残、致死。因此,加强对房颤防治的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自2001 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制订《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以来的5年间,有关房颤的发病机制认识得到了空前的升华,尤其是对源于大静脉及心房内某些特殊组织的异位兴奋灶触发房颤的机制,得到了较为完整的证实。在临床治疗学上,众多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结果,已成为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文献;尤其是经导管消融的研究进展,更是房颤治疗学的亮点,它刷新了治疗策略,变革了人们对房颤的治疗观,为房颤治疗学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房颤工作组在2001 年版的《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近5年来的相关进展,制订了新的“认识与建议”,其内容涉及背景知识;房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与评价;房颤的治疗;急性房颤的治疗;围手术期房颤处理等方面。 心房颤动的定义和分类 房颤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心房无序的颤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 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因此,心室律(率)紊乱、心功能受损和 心房附壁血栓形成是房颤病人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2]。 房颤的分类繁简不一,迄今尚无普遍满意的分类标准和方法,使各研究之间可比性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房颤研究的交流和发展。鉴于此,欧洲心血管病学会心律失常工作组(WGA-ESC)和北美起搏和电生理学会(NASPE)联合组织了一个研究小组建议采用临床分类方法,将房颤分为初发房颤(initial event)、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及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表1)。初发房颤:为首次发现的房颤,不论其有无症状和能否自行复律。阵发性房颤:指持续时间< 7d 的房颤,一般< 48 h ,多为自限性。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7天的房颤,一般不能自行复律,药物复律的成功率较低,常需电复律。永久性房颤:复律失败或复律后24 h 内又复发的房颤,可以是房颤的首发表现或由反复发作的房颤发展而来,对于持续时间较长、不适合复律或患者不愿意复律的房颤也归于此类。有些房颤患者,不能得到房颤的病史,尤其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可采用新近发生的(recent onset )或新近发现(recent discovered )房颤来命名,后者对房颤持续时间不明的患者尤为适用。新近发生的房颤也可指房颤持续时间<24 h 者[3,4]。

房颤的原因及治疗

房颤的原因及治疗 老年人心房纤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房颤不论性别、年龄、有无器质性疾病均可发生。但老年人居多,房颤既可以是心脏疾病,又可以是全身疾病的临床表现。引起房颤的病因很多,主要为心脏本身的疾患。发达国家以冠心病、心肌疾病为主,发展中国家则以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为最多,老年人可由于隐匿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房间隔缺损所致。少数房颤找不到明确病因,被称为孤立性房颤或特发性房颤。 1.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仍是房颤的最常见原因,尤其多见于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其中,二尖瓣狭窄患者当中,心房纤颤为41%,主动脉瓣病变发生房颤的机会较小。患者发生房颤的平均年龄大约为37岁,以女性居多。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发生房颤的机理与左房扩大、心房压力升高及心房肌病变有关。心房扩大、压力升高及心房肌纤维化病变导致心房肌各部分的不应期很不均匀,从而诱发房颤的发生。 2.冠心病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增加,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冠心病已成为房颤的首要原因,老年人所占比例较高。但房颤并不是冠心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在冠状动脉造影中显示有明显冠状动脉狭窄者中,发生房颤者占0.6%~0.8%,急性心肌梗死者,房颤的发生率占10%~15%。 3.心肌病各种类型的心肌病均可以发生房颤,发生率在10%~50%之间,成人多见,儿童也可发生。以原发性充血性心肌病为主,约占20%。 4.高血压性心脏病高血压在房颤原因中的比率为9.3%~22.6%。房颤的发生与高血压病所致肥厚心肌的心电生理异常、肥厚心肌缺血及肥厚心肌纤维化有关。由于心肌肥厚及纤维化、心室顺应性减退、

心房压升高及左房增大,加上心肌缺血,从而诱发房性电生理紊乱,而导致房颤。 5.缩窄性心包炎一般病人的发病率为22%~36%,高龄患者房颤发生率可达70%,心包积液也可伴发房颤。 6.肺心病肺心病发生房颤有报道为4%~5%。常呈阵发性,其原因与肺内反复感染、长期缺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有关。 7.先天性心脏病在先天性心脏病中,房颤主要见于房间隔缺损。 8.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967年Lown提出了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概念,其中包括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和窦房阻滞及心动过缓-心动过速,这里的心动过速包括房颤。当窦性心动过缓时,心房的异位兴奋性便增强,而易于发生房颤。 9.预激综合征预激综合征的主要并发症是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其次为房颤。房颤的发生率约占12%~18%。一般认为心室预激的房颤发生率与年龄有关,儿童患者很少发生,而高龄患者则房颤发生率较高。心室预激发生房颤的机制目前不甚明了,可能与预激引起的室上速发作,导致心房肌电生理不稳定,或室性期前收缩,经房室旁路逆传心房,恰遇心房易损期而导致的房颤有关。另外,旁路前传不应期短也易诱发房颤。 10.甲状腺功能亢进房颤是甲亢的主要症状之一,甲亢患者中房颤的发生率在15%~20%。老年人甲亢者可能存在心肌的器质性损害,易发生慢性房颤。 (二)发病机制 1.机理 (1)折返机制学说:房颤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至今仍在深入研究。较早提出的学说认为心房内有单个异位自律灶以极快频率发出冲动,使各处心肌不能保持同步活动而致颤动。但到目前为止,不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临床电生理结果,均支持折返机制学说。支持折返机制的证据有:①房颤与房扑关系密切,许多有力的证据支持房扑的机制为折返,临床上常见房扑和房颤交替出现,两者的本质区别是:房扑时心房各部仍保持1∶1的协同收缩;而房颤时,心房各部不能维持1∶1的

心房颤动简介及治疗

心房颤动简介及治疗 房颤介绍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病人往往以严重的心悸不适感而就诊。据专家統计房颤导致血栓栓塞率为3%~8%,其中以脑卒中危害最为严重,而我国房颤患者的脑卒中患病率为17·5%,高龄人群脑卒中发生率是其他年龄组房颤患者的4.5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房颤。 心房颤动的危险分级和抗栓治疗 目前房颤的危险分级是根据对患者的年龄、是否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否有脑卒中病史等因素而评估,可将房颤患者分为高、中、低危三级。危险级别不同,其防治措施也有所区别。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包括既往血栓栓塞病史、风湿性二尖瓣狹窄和瓣膜置换术后;中危因素包括年龄>75岁、高血压、心力衰竭、糖尿病;未证实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5~74岁、女性、冠心病和甲状腺疾病。有任何一种高危因素或≥2种中危因素房颤患者应选择华法林抗凝;有1种中危因素或≥1种未证实危险因素者可选择阿司匹林或华法林治疗;对于没有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推荐应用阿司匹林预防脑卒中。目前对高龄患者应用华法林尚有争议,因其出血率高于年轻患者,应警惕出血风险。[详情] 目前房颤的对策 偶发房颤或阵发房颤且症状轻微者,可常规应用ß—受体阻滞剂控制其症状。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不论房颤持续时间长短,应以控制心室率为主,将较快心室率减慢至100次/分以下,最好维持在70~90次/ 分之间。对ß—阻滞剂治疗无效且症状严重者,可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无器质性心脏病者,临床常用药物是心律平;如果患者存在心功能不全或冠心病,临床常用胺碘酮。[详情]

房颤射频消融 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患者症状严重则应选择导管消融治疗,尤其是对于无严重器质性心脏病者。但目前房颤射频消融领域,存在复发率高、并发症多、消融策略纷杂,以及对持续房颤的治疗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但房颤射频消融的发展趋势是健康的,是目前解决房颤的途径之一。[详情] 房颤的复律问题 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如果药物控制心室率不满意,或虽达到目标心率,但患者症状仍然明显,也可以考虑复律治疗。复律治疗包括药物复律和电复律。目前用于房颤复律的药物包括非利特、伊布利特、氟卡胺、普罗帕酮及奎尼丁。临床以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应用较多。对于无禁忌症的心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应即刻予以同步直流电复律。复律不成功者仍以控制心室率为主。[详情] 总之,房颤给人带来的痛苦多为心悸不安为主,容易被人忽视,延误治疗,结果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对此类病人一定要加强宣教,使其重视心房颤动。 房颤的治疗 治疗房颤的方法有很多,目前最为常用的包括药物治疗、电除颤治疗、内科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病情,医生会为其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房颤的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抗凝药物。药物治疗只能控制症状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不能治疗房颤,一般需要长期服药。[详情]

心房颤动的病因病症(中医学)

一、心房颤动的概述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 二、心房颤动的病因 气阴两虚:年老脏气虚弱,或久病体虚,暴病伤阳耗气,心气亏虚,无以行血,以致血脉运行无力。 心肾阳虚:多病、久病,损伤心肾之阳,或兼年老体虚,肾阳不足,无以温熙心阳,致心阳不振。 痰热内阻:情志抑郁,气郁化火,煎熬津液成痰,痰火内扰心神,甚则蒙闭心包而成晕厥。 三、心房颤动的症状 患者可有心悸、胸闷与心慌。心室率接近正常且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尤其是心室率快而心功能较差时,可使心搏出量明显降低、冠状循环及脑部血供减少,导致急性心力衰竭、休克、昏厥或心绞痛发作。

四、心房颤动的治疗 (一)主症: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口干咽燥,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弦细而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加味。太子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0g。 (二)主症:浮肿少尿,心悸气短,咳喘不得卧,四肢厥冷,舌苔薄白,脉细数而促。 治法:温肾通阳。 方药:真武汤加味。制附子(先煎)、白芍各30g,肉桂、甘草各10g,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各15g。 五、心房颤动的预防 (一)如有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应积极控制风湿活动,对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应当控制血压。平时应避风寒、慎起居、防外感,保持心情舒畅等。做到劳逸结合,积极参加有利于疾病康复的体育活动。 (二)饮食宜清淡,忌烟酒等辛辣之品。

心血管病防治之心房颤动

心血管病防治之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心悸、胸闷和运动耐量下降是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心房失去有效收缩,导致心脏功能下降,心房内附壁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可致卒中及体循环栓塞,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正常人是窦性心律,由心脏的窦房结整齐地发放电信号,每分钟60~100次。而房颤发作的时候,心房可以每分钟跳动350次以上,所以有些人会感觉“心慌”。更重要的是它不止跳得快,还乱跳(不整齐的颤动)。我国心房颤动患病率为0.74%。心房颤动导致女性全因死亡率增加2倍,男性增加1.5倍。心房颤动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进行性心力衰竭、心脏骤停及卒中。 根据心房颤动的表现、持续时间、终止方式将心房颤动分为5类。 一、房颤的具体症状 部分心房颤动患者可完全无症状,仅在体格检查和心电图检查时被发现。心房颤动本身的症状主要是心悸,程度轻重不一。一般阵发心房颤动患者的症状较重。少数患者有胸闷、头晕、黑矇。心房颤动发作时,由于快速心室率和心输出量的下降,可不同程度影响患者活动能力,并可使原有疾病的症状加重,如心绞痛,心力衰竭等。 1.心悸:总能感到心跳、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体力疲乏或者劳累。 2.眩晕:头晕、眼花、黑矇或者昏倒。 3.胸部不适:胸闷、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 4.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 欧洲心律学会将患者心房颤动发作时的症状分为五级。 二、房颤的危害 房颤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可使卒中风险增加5倍,心衰风险增加3倍,痴呆和死亡风险增加2倍,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和个人造成巨大经济负担。 1.脑卒中及血栓栓塞

心房纤颤(房颤)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心房纤颤(房颤)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根据房颤发生的原因来划分,房颤可以分为原发性房颤和继发性房颤(也叫做孤立性房颤),原发性房颤指的是目前没有找到具体原因所发生的房颤,继发性房颤就是由某种原因引发所导致的房颤,房颤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下面介绍房颤的药物治疗。 1 房颤的药物治疗包括对引发房颤的原发病的药物治疗 继发性房颤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由于有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以及心肌、心包疾病等心脏器质性病变所导致的房颤,还有心脏以外的原因,如甲状腺机能亢进所导致的房颤,不论是何种继发原因,都需要治疗引起房颤的原发病,治疗手段当然包括药物治疗在内,但由于各种引发房颤的疾病各不相同,药物治疗的方法也应该不一样。 2 针对心房纤颤的药物治疗 2.1 房颤药物转律治疗 如果房颤的发生的为阵发性房颤,或者是已经发展为持续性房颤,但房颤的时间在2年以内,特别是左心房内径在5厘米以内,或者是已经去除了病因的房颤(例如由于风湿性心瓣膜病导致的房颤者已经进行换瓣治疗,或者是房间隔缺损引起的房颤者房间隔缺损已经修补或封堵),可以考虑用药物尽力将房颤转为正常窦性心律,临床上最常用而效果最好的药物是可达龙,其次是普罗帕酮(心律平)、慢心律和美西律,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倍他乐克)和比索洛尔(博苏、康忻)有时也有效。 当心房纤颤是由于心脏的血容量负担过重引起来的时候,使用利尿剂也有效,这种情况一般都是阵发性房颤,并且是由于容量负荷暂时性过多所导致。 2.2 房颤不能转为正常采用维持心室率治疗和抗聚抗凝血治疗 (1)维持心室率药物治疗 当心房纤颤时间比较长和引发心房纤颤的原发病因不能根除的时

房颤(教学及宣教)

心房纤颤 疾病概述 心房纤颤(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心房呈无序激动和无效收缩的房性节律,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在老年人中十分常见。可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在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可发生房颤,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还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导致病人残疾或病死率增加。 心房纤颤发病机制 (1)折返机制学说:房颤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至今仍在深入研究较早提出的学说认为心房内有单个异位自律灶以极快频率发出冲动使各处心肌不能保持同步活动而致颤动但到目前为止不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临床电生理结果均支持折返机制学说。支持折返机制的证据有:①房颤与房扑关系密切许多有力的证据支持房扑的机制为折返临床上常见房扑和房颤交替出现两者的本质区别是:房扑时心房各部仍保持1∶1的协同收缩;而房颤时心房各部不能维持1∶1的协同收缩。②房颤常见于心肌兴奋性异常降低的各种临床和实验情况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心房纤维化或脂肪浸润。动物实验经常使用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诱发房颤。③程序刺激可诱发临床或实验性房颤④在许多折返模型中消融可终止房颤。⑤房颤的计算机模型提示了多种折返活动。⑥计算机化标测技术更常发现房颤时的折返激动模式。 (2)主导环学说:1962年Moe提出多个折返小波的假说1979年Allessie不仅证实了这个假说还根据动物实验结果,提出了主导环的概念(Leading Circle)及小波波长的概念。即冲动围绕一个功能性的障碍区域运行(由处于不应期的心肌所构成),从主导环的各个部分发出的冲动(子波)向其中心传导,并在那里互相碰撞,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了一个功能性的阻滞区域(不应区域)以阻止环形冲动的短路“主导环”的折返波可以碎裂成许多不应期依赖性的小子波从而形成房颤。 (3)自旋波折返学说:自旋波是自主旋转的波为一种非线性波。新近发现的心脏自旋波折返为房颤的发生提供了新的解释。该学说认为房颤并非总是无组织、无规律的杂乱活动而是有序可循的自旋波折返的中心不存在解剖或功能性阻滞区域,相反其核心为可兴奋心肌核心稳定的自旋波产生单型快速心律失常,如室速等;而核心位置不稳定的自旋波产生多型快速心律失常,如房颤、室颤等。不稳定的自旋波常见核心位置的游走及其核心大小形态的改变核心游走时伴发多普勒效应核心游入的心肌区激动时间短,而游出的心肌区激动时间长当游动的核心遇到心肌瘢痕组织或血管即可锚泊成稳定的自旋波,而在一定条件下如心肌不均质时,其核心又可再次游走,这样自旋波在稳定和不稳定之间可互相转换表现为单型与多型心律失常之间的转换,如房扑和房颤的相互转换。 心房纤颤临床表现 1.症状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完整版)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完整版) 一、前言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CSPE)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Chinese Society of Arrhythmia,CSA)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以来,有关心房颤动(房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成果不断问世,尤其是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和欧洲心律学会(European Cardiac Arrhythmia Society,ECAS)等组织撰写的《2016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EACTS》及由美国心律学会(Heart Rhythm Society,HRS)、欧洲心律协会(European Heat Rhythm Association,EHRA)、亚太心律学会(Asia Pacific Heart Rhythm Society,APHRS)等组织撰写的《2017 HRS/EHRA/ECAS/APHRS/ SOLAECE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on catheter and surgical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的发表,集中展示了在房颤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及专家认识。在此基础上,由CSPE和CSA共同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在吸收美国和欧洲指南精神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及专家认识,形成了《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现予发表,旨在提供新的学术信息和规范对房颤的全程管理。

房颤病人的护理

房颤病人的护理 一、定义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心肌丧失了正常有规律的舒缩活动,而代之以快速而不协调的微弱蠕动,致使心房失去了正常的有效收缩。房颤总的发病率为0.4%,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以达到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我国大规模调查研究显示房颤患病率为0.77%,男性房颤患病率(0.9%)高于女性(0.7%),80岁以上房颤患病率达7.5%。 二、发病原因 房颤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脏外科手术、瓣膜病、慢性肺部疾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栓塞、甲亢、心包炎等等,与饮酒、精神紧张、水电解质或代谢失衡、严重感染等有关;此外还可以合并有其它类型心律失常。 3、疾病分类

房颤分类的定义没有统一,按持续时间可以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通常认为阵发性房颤指能在7天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者,一般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持续性房颤指持续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击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永久性房颤指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或在转复后24小时内复发者。 按有无基础心脏疾病分为病理性房颤(房颤同时伴有其他基础心脏疾病)和特发性房颤(临床检查无基础心脏疾病),特发性房颤往往发生在年龄较轻者,多数小于50岁,特发性房颤有时也称孤立性房颤,约占房颤患者的6%~15%。 4、临床表现 (1)心悸:感到心跳、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体力疲乏或者劳累;(2)眩晕:头晕眼花或者昏倒;(3)胸部不适: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4)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此外有些病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五、辅助检查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初步诊断房颤,但确诊需要心电图检查,简单易行;但是对于房颤短暂发作者难以扑捉到的患者,需要进行动态心电图等检查。

心房纤颤

心房纤颤的治疗良策 心房纤颤为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既往最多见的基本病变是风湿性心脏病、 易发生心房纤颤。心房纤颤的发生还可见于中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肌病、心肌炎等病。此外,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找不到原发因素,临床称其为“原发性心房纤颤”。在听诊时,可以发现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和强度均十分不规则,部分心跳排出的血液不能引起脉搏,因此往往心跳次数多于脉搏次数,通过心电图检查很易做出明确诊断。 心房纤颤对病人会产生什么危害呢?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造成心跳频率过快,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功能减退,同时也影响心脏正常排血功能,降低身体各脏器的血液供应,久之引起病变;二是造成心房收缩紊乱,易在心房壁上产生“附壁血栓”,即血凝块。新鲜的血栓粘附不牢固,易脱落,血栓随血流移动,可堵塞血管,导致脑、肾、脾、肠、肢体的缺血,引起坏死。 鉴于心房纤颤能够产生诸多不良后果,所以需加以预防和治疗。在医疗工作中发现,有些病人对心房纤颤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长期不求医,听其自然;但也有些病人,迫切要求医生给予纠正。上述两种做法,都表明其对于心房纤颤的认识不够。那么,怎样正确对待心房纤颤呢?治疗原则有以下几点: 1.尽量寻找引起心房纤颤的基本病因并加以治疗,如纠正心脏瓣膜病变,

纠正低血压,改善心脏功能、心肌缺血,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2.如心力衰竭与心房纤颤并存,采用洋地黄类强心药物,可达到“一箭双雕”之效(既可减缓心率,又可加强心肌的收缩)。 3,对原因不明、偶发的短暂心房纤颤,可不必急于治疗,但对病情要给予密切观察。 4.对心功能较好、心脏无明显扩大,心房纤颤近期发生者,可由医生采用直流电电击转复,然后配合药物治疗。 5.对不宜采用直流电转复,而心率又偏快者,不论心功能是否有变化,都可采用注射或口服洋地黄类药物治疗,目的是为了降低心脏搏动的频率。 6.若心房纤颤发生时间较久,或虽直流电转复一度成功,但于短期内又复发,或心脏搏动的频率并不快者,不必再采用特殊措施治疗。 7.对于突然发生的心房纤颤,一般可给予静脉注射洋地黄类药物,如西地兰。 8,对因心房纤颤导致脏器栓塞的患者,应给予长期抗凝血药物治疗,以防止栓塞的再次发生。

心房颤动医疗健康宣教

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成倍增加。 【危害因素】 1、常发生于原有心血管疾病者,如风湿性心脏,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心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 2、正常人在情绪激动、运动及急性乙醇中毒时仪可发生房颤。 【饮食指导】 饮食宜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忌饱餐,宜少食多餐,忌刺激性饮料,如浓茶、咖啡等,戒烟酒。 【日常护理】 1、生活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 2、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的睡眠。 【用药教育】 1、减慢心室率:常用药物有洋地黄类药物(西地兰、地高辛片)、胺碘酮等。 (1)洋地黄类药物:易出现黄绿色视,胃肠道反应(如恶心、腹胀,食欲差等,心律失常等症状。服药前如患者脉搏<60次/分,立即停止服药。 (2)胺碘酮: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肺毒性或甲状腺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偶致肝硬化;胃肠道反应。 2、预防血栓及栓子脱落: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血栓形成和栓塞的必要手段,常用溶栓药物华法林,抗凝治疗有增加出血的危险,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比值(INR),根据结果遵医嘱调整用药。 【康复技能】 1、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动物油、肌肉、蛋黄、螃蟹、鱼子等。 2、禁用刺激心脏及血管的物质,如烟酒、浓茶、咖啡及辛辣调味品。慎食胀气的食物,如生萝卜、生黄瓜、圆白菜、韭菜、洋葱等,以免胃肠胀气,影响心脏活动。 3、劳逸结合,生活规律,保证充足休息与睡眠,保持乐观、稳定情绪。戒烟酒。 4、自我监测:教会患者自测脉搏方法以利自我监测病情。如出现牙龈出血,口腔黏膜、鼻腔出血,皮肤青紫、瘀斑、出血和血尿等抗凝过量或出现下肢厥冷、疼痛、皮肤苍白等抗凝剂不足等表现时应及时就诊。

房颤教学大纲

房颤教学大纲 房颤教学大纲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特点是心脏上房的电活动异常,导致心脏泵血功 能下降,容易引发血栓形成,增加中风的风险。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对房颤的认 识和管理水平,制定一份房颤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的。 一、房颤的定义和分类 房颤是指心脏上房出现快速而不规则的电活动,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常伴 有心率不规则、心悸、气促等症状。根据房颤的持续时间可分为阵发性房颤和 持续性房颤,根据房颤的病因可分为非瓣膜性房颤和瓣膜性房颤。 二、房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房颤的病因多样,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房颤 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心脏电生理异常,包括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心肌电活动不稳 定等。 三、房颤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房颤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心悸、气促、胸闷、乏力等。诊断房颤主要依靠心 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必要时可进行Holter监测和心脏磁共振等检查。 四、房颤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房颤的治疗原则包括控制心室率、恢复窦性心律、预防血栓形成和减少并发症。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电复律、消融术等。 五、房颤的并发症和预后 房颤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包括中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预后与房颤的持 续时间、病因和治疗效果等因素有关。

六、房颤的护理和康复 房颤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遵医嘱服药,控制血压和血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康复包括心理调适和适度的运动锻炼等。 七、房颤的预防和健康教育 预防房颤主要包括控制病因、合理用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等。健康教育应重点宣传房颤的危害、早期症状和就医指南,提高公众对房颤的认识。 八、房颤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房颤的研究包括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方面,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个体化治疗、新药物的开发和房颤的预防等。 通过制定房颤教学大纲,可以系统地介绍房颤的相关知识,提高医务人员对房颤的认识和管理水平。同时,也可以为患者提供科学的健康教育,促进房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对于医务人员和患者来说,了解房颤的基本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房颤,保护心脏健康。

房颤的护理措施

房颤的护理措施 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阵发性房颤可自然终止。持续性房颤、 房颤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脏外科手术、瓣膜病、慢性肺部疾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栓塞、甲亢、心包炎等等,与饮酒、精神紧张、水电解质或代谢失衡、严重感染等有关;此外还可以合并有其它类型心律失常。 房颤护理措施: 1、积极治疗原发病:当出现心律不齐时,应考虑其他疾病因素,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心房颤动患者要经常观察心率和血压,观察心脏节律的变化,如突然出现心率过快,过慢,不齐,或有明显心悸,气短, 心前区不适,血压下降等,应及时发现,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在服药期间应定期复查心电图,并密切注意其不良反应.如出现身体不适,明显头晕,言语不清,胸闷, 不能平卧等症状,应警惕有血栓脱落造成栓塞及 心力衰竭的可能,及时到医院检查以及早处理。 2、心房颤动患者急性发作期应绝对卧床休息,若发作程度较轻时,可以根据原发心脏病的状况及体力状态而进行适当的活动或休息。 3、注意饮食保健: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虾,蛋,奶类等;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如卷心菜,青菜,西红柿,柑橘,苹果,香蕉,柠檬等;不吸烟,少饮酒,少饮浓茶和咖啡等;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如葱姜,咖喱,辣椒等;如果患者心功能欠佳,出现明显浮肿时,应限制钠盐摄入,每天摄入量应超于5g。 4、心房颤动患者心情多较忧郁,烦躁,情绪低落,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和恐惧感,保持心情平和,增强其治疗疾病的信心,避免五志过极及长期精神紧张思虑。 常见症状:心慌、胸闷、气促、心悸不适 房颤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 (1)心悸:感到心跳、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体力疲乏或者劳累; (2)眩晕:头晕眼花或者昏倒; (3)胸部不适: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 (4)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此外有些病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房颤如何预防? 1.房颤的预防应从病因和诱因的防治开始治疗原发心脏病,控制诱发房颤的因素。 2.房颤转复后,通常需要抗心律失常药物来维持窦性心律以防房颤的复发。近年来,应用植入起搏器内设的特殊程序控制和预防房颤,已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使一些原来药物难治、反复发作的房颤得到满意的控制。 3.目前人的房颤致病基因的发现也将在未来给房颤的预防开辟更新的途径。

房颤健康指导

房颤健康指导 1、定义 , 力衰竭;房颤时因心房无收缩力,血流动力学紊乱,易发生附壁血栓,导致体、肺循环栓塞,以脑栓塞和肢体动脉栓塞为多见; ✧如果没有其它心脏病,且房颤时心跳又基本正常,病人可以没有任何房颤症状, 是在偶然的机会被发现,如果房颤引起心跳过快,病人会出现心慌、气短、胸闷、憋气、惊慌等,如果有其它的心脏病,就会加重心脏病的症状,尤其会加重心力衰竭;

✧房颤的症状也受患者感知症状的敏感性及耐受性的影响,有的患者刚发生房 颤时,可有明显的症状,随着病程的延长,有的患者可逐渐适应,症状可能减轻甚至消失; 3、病因 ✧房颤的急性原因房颤与某些急性、暂时性原因有关,包括饮酒、外科手术、 电击、心肌炎、肺栓塞、其它肺脏病以及甲状腺机能亢进,治疗基础疾病可以 ✧心肌活动的非均一性和结构的各向异性:正常的心肌存在着结构和电生理的 各向异性;结构的各向异性是指心肌纤维空间排列不同; ✧植物神经影响: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在一些房颤的发作中起重要作用形成迷 走神经与交感神经介导的两种不同类型的阵发性房颤;心肌电活动的稳定性有赖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活动的平衡,二者任何一方活动度增强都可引起心律失常;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窦房结发生退行性变,容易发生房颤; 5、诊断手段 ✧病史、症状:临床症状取决于房扑、房颤发作的频率、发作时心室率的快慢 及有否基础心脏病;轻者可无症状或轻度心慌气短,重者有明显心功能不全、心绞痛表现;病史应注意询问房扑、房颤发生的频率和已经发生的时间,每次发作时药物的应用,现在正应用的药物,有无血栓栓塞史; ✧体检发现:除原由基础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外,房扑者听诊心律可规整,亦可不 , 明显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血压下降等,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药物预防服用一些药物如地高辛、倍他乐克等控制房颤患者的心室率,使心 室率维持在理想标准,可缓解患者憋气、心慌等症状; ✧适当活动或休息心房颤动患者急性发作期应绝对卧床休息,若发作程度较轻 时,可以根据原发心脏病的状况及体力状态而进行适当的活动或休息; ✧注意饮食保健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虾、蛋、奶类等; 如果患者心功能欠佳,出现明显浮肿时,应限制钠盐摄入,每天摄入量应少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