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知识型员工激励研究文献综述

知识型员工激励研究文献综述

知识型员工激励研究文献综述
知识型员工激励研究文献综述

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激励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新时期经济组织必须在管理方式上作出调整,设计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以适应员工的新要求,为知识型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管理者应该重视心理契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从构建稳固的心理契约的视角出发,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强员工与企业的情感纽带,实现员工价值和企业价值在更高水平上的和谐统一。本文将基于心理契约的三维度分析员工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心理契约;知识型员工;激励

Literature Review Which Concentrate On Knowledge Workers Incentives For Research Based On

Psychological Contract

Abstract:In the century of knowledge economic ,as knowledge has become a major factor in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economical organization must make adjustments to methods of management and design suitable practical incentives ti adapt to the new requirement of knowledge workers,to create good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working conditions for workers to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of employees.Manag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in the role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And building a strong psychological contract

perspective,establishing an effec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enhancing the emotional bond between employees and enterprises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employees and the value of enterprise at a higher level of harmony and unity. This article will be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of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to analysis incentives mechanism.

Keywords: psychological contract ;knowledge worker ;incentive

目录

一、引言 (4)

二、关于知识型员工 (4)

(一)知识型员工的概念 (4)

(二)知识型员工的特征 (5)

(三)我国知识型员工激励中存在的问题 (5)

三、关于心理契约 (5)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 (5)

(二)心理契约的特征 (6)

(三)心理契约的形成和违背 (6)

1、心理契约的形成 (6)

2、心理契约的违背 (7)

四、建立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的有效激励策略 (7)

(一)影响知识型员工激励的因素 (7)

(二)国内关于建立激励策略的现状 (8)

五、结论和建议 (9)

文献综述参考文献 (11)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最大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建立良好的内部激励机制,最大限度的激发知识型员工的热情和潜能,显得尤为重要。知识型员工所拥有的知识对企业的价值和他们对企业的贡献态度将决定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命运。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他们能否高效地工作,是否会对企业及其经营目标萌生出责任感、忠诚心和热情,以及他们能否从自己的工作中得到满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和员工之间心理契约的实现程度。企业管理者应该重视心理契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从构建稳固的心理契约的视角出发,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强员工与企业的情感纽带,实现员工价值和企业价值在更高水平上的和谐统一。本文将基于心理契约的三维度分析员工的激励机制。

二、关于知识型员工

(一)知识型员工的概念

美国学者彼得·F·德鲁克最先提出“知识型员工”的概念,他认为“知识型员工”就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和信息工作的人”。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知识性员工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国际著名咨询公司安盛咨询公司在长达数十年的新经济研究中,认为知识型员工要求员工具备智力输入、创造力和权威来完成,而知识型员工主要包括以下人员:1、专业人士;2、具有深度专业技能的辅助型人才;3、中高级经理,他们通常在以下领域工作:研究开发、广告、销售、资产管理、会计计划、法律事务和金融、管理咨询等等。加拿大学者弗朗西斯·郝瑞比认为知识型员工就是创造财富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常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我国学者张向前认为,知识型员工就是指在一个组织中用智慧所创造的价值高于其用手所创造的价值的员工。而杨杰等人认为知识工作者可以用形式逻辑中附加种差的方式定义为“从事知识性工作”的人,而“知识性工作”可以概括为更好的专业化、更快的更新、更高的入门学历以及更高的质量。许丽娟、彭剑锋和张望军等人认为,知识型员工的概念在实际使用中已经被扩展到大多数白领和职业工作者。从以上含义可以看出,知识型员工拥有共同的一点,那就是拥有企业相对的稀缺宝贵的资源——知识资本和知识创新能力,或者说掌握着强大的知识资本。

(二)知识型员工的特征

知识型员工在个人特质、心理需求、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上都区别于普通员工。国内学者对知识型员工的特征方面的研究都大同小异。汤欢、赵勋(2011)指出,知识型员工的显著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1、具有专业特长,个人素质较高;2、具有较强的成就取向;3、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和自主性;

4、工作价值难以衡量。梁君明、董新建(2010)指出,知识型员工的主要

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以及处理、应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其具体表现有:1、追求独立自主的个性与实现个人价值的强烈性;2、个人知识资产的专用性和较低的组织依赖性;3、工作方式的随机性和工作绩效的难以衡量性。知识型员工具有对公平的要求较高的特征。

(三)我国知识型员工激励中存在的问题

李胜兰(2005)认为现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许多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理念还比较落后,激励机制不健全,具体表现在:

1、认为只要有高的物质报酬就能够激励知识型员工;

2、采用高压政策防止员工离职,忽略知识型员工组织忠诚度的培养;

3、重视组织价值,忽视知识型员工的个体需要;

4、强调使用,忽略培训与开发,使员工感觉公司在搜刮自己的智慧,员工在企业没有发展机会;

5、工作的“内部报酬”吸引力不大。

三、关于心理契约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

最早使用“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的是组织心理学家阿吉里斯(Argyris),他在1960年所著的《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强调在员工与组织的相互关系中,除正式雇佣契约规定的内容外,在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它包括个体水平的期望和组织水平的期望,及员工与组织对相互责任的期望。莱文森于1962年把心里契约看做是一种没有成文的契约。他认为:“心理契约是雇主与雇员的关系中,组织与雇员事先约定好的内隐的没有说出来的各自对对方所怀有的各种期望。”美国心理学家施恩于1965年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套期望”,并指出,心理契约有个体心理契约和组织心理契约。狭义上讲,心理契约是指在组织与员工相互关系的情境中,员工个体对于双方隐含的非正式的相互责任和义务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Rousseau(1995)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体关于雇员-雇主之间互利性交换协议的一种信仰,进而指出心理契约包括不同的精神模式与心理范式,雇员借此来权衡其在工作场所的义务与责任。根据MacNeil的承诺性契约分类法,Rousseau将心理契约分为两类:

交易型的与关系型的,基于此两人的分析框架,两类心理契约在如下5个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关注点、时间框架、稳定性、范围与是否有形,据此交易型心理契约关注经济利益,存续期固定且具体、静态且范围窄、容易观察。关系型的则既关心经济利益,也十分关注社会与情感成分,其存续期无限长、动态且具有主观性。总而言之,交易型心理契约关注的是具体绩效条款的短期交易条款,而关系型的则关注非具体绩效条款的长期性。

(二)心理契约的特征

贾文红(2009)认为心理契约相对于经济契约来说,有以下特点:

1、动态性。雇佣双方的心理契约则是随环境变化总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中,是一种不稳定的契约关系;

2、主观性。由于心理契约强调的是雇佣双方的心理期望,即一方希望为另一方付出什么,同时又希望从另一方获得什么,这种彼此的责任和权力总是与知觉相关的,因而带有主观性判断的成分。

3、不完全性。由于组织和外部环境具有复杂性和不完全性,员工个人和组织都是有限理性的,双方所获得的信息都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因此,心理契约和经济契约一样具有不完全契约的特征。

4、心理契约中道德因素的制约。心理契约不具有法律强制执行的效力,它往往受到道德因素的制约。无论是组织还是员工违背了心理契约,都将影响他在社会的信誉,从而影响其长期发展的目标。

5、违约后果的不确定性。心理契约的违背所产生的后果,它取决于双方的知觉和处世哲学,可能采取不同的态度和行动来处理某种违约行为。

(三)心理契约的形成和违背

1、心理契约的形成

对心理契约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形成阶段模型的是Rosseau(2001),她认

为心理契约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可以明确的分为:雇佣前、雇佣时、早期社会化和晚期经验四个阶段。国内学者熊志华(2003)从心理契约的动态性角度认为心理契约是一个建立、调整和实现的循环过程。认识心理契约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的把握和理解知识型员工与组织的态度和行为。贾文红(2009)将员工与组织不断磨合的过程称之为员工的社会化过程,她认为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原有状态阶段、碰撞阶段和调整阶段。这三个阶段的过程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和离职意愿等。

2、心理契约的违背

国外有学者认为,心理契约的违背是个人与其所属的组织未能实现构成心理契约内涵的责任和义务。李原(2006)认为心理契约的违背过程有:

(1)契约违背的来源。根据组织是否有能力以及是否愿意兑现其在心理契约中承诺的责任,契约违背的来源可以归纳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力兑现;二是有意违约;三是理解歧义。

(2)承诺——结果之间的不一致能否被感知到。无论哪种形式的违背都会造成契约内容与实际结果之间的不一致。但是,员工不一定能够真正意识到这种不一致。

(3)比较过程。此时,员工会对契约双方履行责任的程度进行比较,也就是说,员工会把组织承诺的程度与自己兑现承诺的程度进行比较,如果员工感到组织未兑现承诺,同时也发现自己并未履行承诺时,则不会将其界定为契约被打破。

(4)解释过程。从感知到契约被打破到体验违背的情绪。当员工感知到契约未履行时,能够最终以愤怒的情绪为核心的体验,还取决于员工对组织打破契约的解释。这一解释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对契约未履行结果的评估、对契约未履行原因的归因、个人对于公平感的判断等。

四、建立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的有效激励策略

(一)影响知识型员工激励的因素

国内外学者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做了大量的研究。玛汉·坦姆仆针对知识员工的激励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得出针对知识型员工的四个重要的因素排序:个人成长(33.74%)、工作自主(30.51%)、业务成就(28.89%)、金钱财富(7.07%)。彭剑锋、张望军在中国知识员工激励机制实证分析中,得出了我国知识员工的主要激励因素排序:工作报酬和奖励(31.88%)、个人成长和发展(23.91%)、公司的前途(10.14%)、有挑战性的工作(7.98%)、有保障而稳定的工作(6.52%)。

(二)国内关于建立激励策略的现状

李胜兰(2005)指出,在满足了对财富的需求后,知识型员工所追求的是对自身的价值的证明,通过理念和价值观来吸引和留住员工,才是管理和激励知识型员工的最佳方式。笔者认为,心理契约作为雇员由于雇主的承诺而对他们有权得到的存在形式的信念,是导致期望产生的根源,并由此影响一系列的行为选择。国内的学者从价值观、共同战略远景、工作环境、薪酬策略、企业文化、建立学习型组织、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团队氛围、绩效考核等方面对基于心理契约的有效激励策略进行了深入思考。如林淑霞、张建卫、姚慧娟(2007)认为对外在奖酬的心理契约式激励的基础,要关注员工的价值回报和承诺兑现,发挥物质激励的有效性;对内在奖酬的心理契约是激励的核心;3、对团队氛围的心理契约是激励的保证;4、对员工价值的认可和公平的回报是激励的关键。企业经营

者必须充分了解知识型与组织的心理契约的特殊关系,注意从这一角度设计合理的组合激励策略,发挥各种激励手段综合激励的整体效应,以求得对知识型员工激励的最佳效果。贾文红(2009)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建立知识型员工有效的激励策略,1、建立双方认可的共同远景,形成良好的心理契约;2、塑造“热本、创新、学习、合作”的组织文化,构建心理契约良好的生态环境;3、实行致死资本化的激励制度,增进心理契约和经济契约的相互补充;3、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保持心理契约持续的激励功能。还有部分学者建立了基于心理契约的激励模型,如朱七光、薛小荣(2010)将心理契约设计为人力资源体系与角色行为之间关联的调节指示器,人力资源体系作为组织层次的分析变量,而心理契约与角色行为可以看作是个体层面的变量,如此有利于检验人力资源体系与这两个变量之间的跨水平和多层次的联系。肖缓(2003)通过对知识型员工的行为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行为激励模型,对他们的可观察行为和绩效可控的不可观察行为实施有效激励。

五、结论和建议

(一)因此本文将结合心理契约的三维度对知识型员工进行分析,提出基于心理契约的激励措施。因为以往的研究往往基于心理契约的三维度对企业进行分析,没有针对性,没有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实际操作,在中国国情之下,存在着不同性质的不同发展方式和不同规模大小的企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有自身的特征,因此根据以往的研究提出的基于心理契约的激励措施往往没有针对性,停留在一个空洞的理论层次,无法实践,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

(二)本文根据心理契约的三维结构是说其结构包括三个维度,分别是交易维度、关系维度和团队成员的维度。基于三个不同的维度,对应的知识型员工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交易维度使得员工更加关注薪酬、福利、工作环境等,关系维度注重工作弹性、工作挑战性、晋升机会和职业培训等,团队成员维度注重组织信任、交流沟通、合作氛围、领导支持等。知识型员工由于其特殊性而居于心理契约的主动方,因此企业要满足员工的期望增进知识型员工的对自身责任和义务的认知,以换取对组织的贡献。本文对应心理契约的三个不同的维度,应从物质激励、情感激励和价值激励三方面设计激励机制。

1、物质激励

本文从物质激励的角度看,认为主要包括工作条件和环境、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福利待遇等,物质激励的特点是感知比较容易,比较容易衡量,员工之间有比较性。因此要依据企业的实际制定适合企业的薪酬策略,所给的薪酬不仅仅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性,而且薪酬的制定要使得员工认为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公正的回报,自身的价值得到了实现。企业建立在知识型员工心理

契约中对薪酬期望的的体系可以分为保障性、风险性和选择性薪酬体系。保障性薪酬主要是员工的基本工资,企业提供的年薪对知识型员工来说是一种认可,是地位的象征,年薪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员工对企业公平性的看法,影响着员工的对企业的情感依赖和对薪酬公平程度的感知。风险性薪酬主要是利润分享激励、股权激励和期权激励。对知识型员工采用风险性的薪酬,可以增强员工的责任和为企业服务的意识,进而增加对企业的投入度,从而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选择性薪酬主要是实施菜单式的福利,企业为员工提供不同形式的薪酬服务,员工根据自身的偏好自行选择最佳匹配的福利薪酬,包括住房补贴、交通补贴、心理咨询、健身运动、社会保险、旅游等,这种福利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员工的效用。

2、情感激励

本文认为情感激励是基于团队维度的心理契约激励策略,体现了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企业应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让员工感觉到企业领导对自己的关心,感受到同事之间的友爱、合作、共同发展,感受到自身在企业中能够获得归属感、认同感和支持感。另外企业应该进行价值观建设,奠定企业文化,建立适于本企业的企业物质文化、企业精神文化、企业制度文化和企业行为文化。企业文化的激励效应具有持久性和综合性,能够很好的提高知识型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3、成就激励

本文认为基于发展维度的成就激励策略来源于知识型员工往往具有很强烈的成就动机,因此往往将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作为对本身工作价值的判断标准。知识型员工喜欢具有一定挑战性、风险性、刺激性和成功性并存的工作,为此,企业应在资金、物资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给予员工以支持,使员工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方式去工作,适当的对员工进行授权,当时授权的同时应加强适当的监督,使知识型员工不违背企业的经营原则和企业的战略目标。员工有充足的发展的空间,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能,获得成就感和满意感,从而使企业收益。同时,企业应引导知识型员工将其个人理想和企业发展目标协调一致,在个人成长中,在企业发展中,促进企业进步,实现员工和企业双赢的效果。加强对致死性员工的教育和培训,为他们提供不断发展的机会,应充分了解员工的职业发展的意愿,为其提供适合的职业晋升道路,使员工感到自己在企业中友良好的前途。

文献综述参考文献:

[1]陈丽,. 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非薪酬激励策略探讨[J]. 北方经贸,2008,(2).

[2]贾文红,. 基于心理契约的视角的知识型员工激励研究[J]. Social science Vol,2009,31,6,.

[3]金晶,.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探究[J]. 现代商贸工

业,2011年第7期.

[4]李胜兰,.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激励对策探析[J]. 江西社会科学,2005,(12).

[5]刘冰,王泓晓.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流动管理[J]. 现代管理科学,2009年第9期.

[6]汤欢,赵勋,. 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研究[J]. 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2).

[7]王晓明,.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员工的激励机制的研究[J]. 人力资源,2009年6月号

[8]王黎莹,.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设计[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1).

[9]喻桃义,. 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激励研究[J]. 现代商业,2011.

[10]朱七光,薛小荣,.人力资源系统中的心理契约与角色行为互动关系研究[J]. 财会通讯.综合,2010年第7期(下).

[11]肖缓,.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行为激励模型[J].中国管理科

学,2003年第5期.

[12]岳小鸥,.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研究—基于心理契约结构视角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9年第18期.

[13]林淑霞,张建卫,姚慧娟. 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研究[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第01期.

[14]彭剑锋,. 中国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实证分析[J].科学管理,2001.

[15]梁明君,董新建,.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策略研究[J]. 企业管理,2010年.

[16]Ndelela. L. T;du Toit,A,S,A. Establishing a knowledeg management prograqmer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an enterprise[J].International Journey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1,21(2):151-165.

[17]Peter Drucker,.The Coming of the New Organiz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66(1):45-65.

浅谈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管理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开放(专)科 毕业作业 题目:浅谈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管理 分校:怀柔分校 年级:2009行政管理专科(春) 学号:222 姓名:褚少静 指导教师:王永平

目录(黑体小二号,加粗居中)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1) 一、知识型企业员工的概念 (1) 二、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2) (一)自主意识强 (2) (二)价值观独立 (3) (三)流动意愿强 (3) (四)工作创造性 (3) (五)流程个性化 (3) (六)成果测度难 (3) 三、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管理的突出问题 (3) 四、加强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管理的举措 (7) 参考文献 (8)

[摘要]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励,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对知识资源的合理开发管理,在企业中,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知识管理的主体和人力资源的核心。所以,知识型员工的激励问已成为企业内部激励管理的核心议题。国内学者和管理人员对于企业中的管理激励进行了不少有益的研究,但对于企业管理中激励的核心对象,即知识型员工的激励问题,没有就实际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当前,国有企业也面临着知识型员工的激励问题。本文以已有研究为基础,针对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相关问题,提出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模式和具体措施。 出处:《浅析国有企业知识类员工激励管理》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激励管理;人力资源

浅谈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管理 引用著名演员葛优的一句话:“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的确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人才分很多种,但人才最重要的我认为是知识。企业需要什么、不仅仅需要一线员工的汗水,更需要知识型员工为企业带来的更多的附加价值。那么什么是知识型员工、怎样才能更好的管理企业员工呢? 一、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概念 “知识型员工”是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发明的,指的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其实当时他指的是某个经理或执行经理。在今天,知识型员工实际上已经被扩大到大多数白领。他们的可能是经理掌握先进技术的技术人员,可能是教育出莘莘学子的教授,可能是信息系统设计人员,可能是经营人员、经理、管理人员等等,知识型员工利用自己的技术和头脑为企业创造效益,如果一个企业拥有一支稳定的知识型员工队伍,他们将为企业带来很大的影响。 (正文:小四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行距为多倍,1.25) 二、知识型员工的特点(一级标题格式:序号为“一、”,小三号黑体字,独占行,起首 (一)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学历层次较高标题格式:序号为“(一)”,四号宋体,加粗,独占行,起首空两 知识型员工大多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具有较高学历,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由于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缘故,知识型员工大多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如开阔的视野,强烈的求知欲,较强的学习能力,宽泛的知识层面,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素养。据调查知识型员工在企业中一般占有20—30%的比例, (二)精神需求高于物质需求 在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结构中,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比重远大于金钱等物质激励。他们更渴望看到工作的成果,认为成果的质量才是工作效率和能力的证明。他们愿意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期待自己的工作更有意义并对企业有所贡献。因此,成就本身就是对他们更好的激励,而金钱和晋升等传统激励手段则退居次要地位。不仅如此,由于对自我价值的高度重视,知识型员工同样格外注重他人、组织及社会的评价,

员工激励外文文献Word版

1. 原则之一:激励要因人而异 由于不同员工的需求不同,所以,相同的激励政策起到的激励效果也会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位员工,在不同的时间或环境下,也会有不同的需求。由于激 励取决于内因,是员工的主观感受,所以,激励要因人而异。 在制定和实施激励政策时,首先要调查清楚每个员工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将这 些需要整理、归类,然后来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帮助员工满足这些需求。 2. 原则之二:奖励适度 奖励和惩罚不适度都会影响激励效果,同时增加激励成本。奖励过重会使员工 产生骄傲和满足的情绪,失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欲望;奖励过轻会起不到激励 效果,或者使员工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惩罚过重会让员工感到不公,或者失 去对公司的认同,甚至产生怠工或破坏的情绪;惩罚过轻会让员工轻视错误的 严重性,从而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3. 原则之三:公平性 公平性是员工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员工感到的任何不公的待遇都会影响 他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情绪,并且影响激励效果。取得同等成绩的员工,一定要 获得同等层次的奖励;同理,犯同等错误的员工,也应受到同等层次的处罚。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管理者宁可不奖励或者不处罚。 管理者在处理员工问题时,一定要有一种公平的心态,不应有任何的偏见和喜好。虽然某些员工可能让你喜欢,有些你不太喜欢,但在工作中,一定要一视 同仁,不能有任何不公的言语和行为。 1. 激励员工从结果均等转移到机会均等,并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举例来说,吴士宏在IBM从一个打扫卫生的人做起,一步一步到销售业务员, 到地区负责人,到中国区总经理,是什么原因呢?除了个人努力,还应该说 IBM良好的企业文化给了一个发展的舞台,那就是每一个人都有无限的发展机会,只要有能力就会有发展的空间,实现自我,这在很多企业是做不到的,这 种体制无疑会给员工莫大的激励作用。 2. 激励要把握最佳时机。 ——需在目标任务下达前激励的,要提前激励。 ——员工遇到困难,有强烈要求愿望时,给予关怀,及时激励。 3. 激励要公平准确、奖罚分明 ——健全、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做到考核尺度相宜、公平合理。 ——克服有亲有疏的人情风。 ——在提薪、晋级、评奖、评优等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热点问题上务求做到公平。 4. 推行职工持股计划。

某企业核心员工激励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某企业核心员工激励问题研究 一、前言部分 核心员工是企业价值的主要创造者,是企业发展壮大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动力,是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经济的发展,核心员工越来越受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关注。加强核心员工的管理,已逐渐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做好核心员工的激励作用,充分利用企业的这一无形资产,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重中之重。 然而现阶段,很多企业对核心员工的激励存在不到位的现象,正确激励核心员工成为企业面临的难题之一。面对核心员工激励的种种问题,如何科学有效地激励核心员工变得至关重要。 本篇综述主要探讨的是企业核心员工激励存在的问题,参考了大量学者与专家的研究成果,对企业核心员工激励中存在的不足和企业核心员工激励的策略进行了概述并做出评论,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设性意见。 二、主体部分 (一)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人力资本混合雇佣模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企业产生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但并不是所有雇员对企业都具有同等重要性。组织中人力资本可以根据“人力资本的价值”和“人力资本的稀缺性”的双重维度分为四种类型。企业对四种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采取不同的雇佣模型,建立不同的雇佣关系,并且对他们进行差别化管理。对于高价值和高稀缺性的人力资本,企业将视其为产生竞争优势的核心员工,应从战略上对其进行内部开发。(Lepark,Snell,1999) 核心员工激励博弈模型:在核心员工和企业各自所拥有的信息基础上,双方进行博弈、最终达到均衡,并以契约的形式实现,以此为目标来更好地激励核心员工的行为,使得核心员工和企业双方利益最大化,实现双赢。(孔志强,刑以群,2003) 知识雇佣模型:围绕员工技能和能力而不是围绕要完成的任务和工作惯例构建的,实行差别化薪酬,注重内部开发和对核心员工的长期承诺。(郑耀洲,2004)

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浅析

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浅析 知识型核心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战略性资源,企业是否能留住知识型员工、用好知识型员工,是企业能否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本文结合知识型员工的概念、特性,进一步分析了知识型员工激励的对策。 标签: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 知识型员工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力,是整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因此,企业的管理活动应该把激发知识型员工的潜能放在核心地位,要作到这一点,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激励方式,以充分调动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1 知识型员工的内涵 最早提出知识型员工(或称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他认为知识员工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他们生产的不是物质产品,而是知识和思想”。加拿大著名咨询师弗郎西斯·赫瑞比认为“知识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值。” 2 知识型员工特性分析 第一,乐于学习和更新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 第二,追求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知识型员工对事业有着更执着的追求,他们更多的追求来自工作本身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并强烈期望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 第三,流动意愿强。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决定工作的选择性更大,现有组织不能为其提供满意的待遇以及更好的发展空间时,必然要向效益最高、成就最大、晋升最快的地方转移。 第四,自主性强,不喜欢被约束和限制,希望拥有一定的工作授权与独立的工作空间。 3 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策略 知识型员工是在一个企业组织之中用智慧所创造的价值高于其动手所创造的价值的员工。知识创新能力是知识型员工最主要的特点。知识型员工往往是充满个性而难于驾驭的。要管理好知识型人才,使其尽心尽力地为企业服务,企业内部顺畅的管理模式和先进的管理思想是关键因素之一。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特点和个性特征决定了我们不能运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来对待他们,而应从人文关怀的

浅谈知识型员工及其有效激励机制构建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_ 专业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 准考证号: 年月日 目录第一章知识型员工 第一节知识型员工的涵义 第二节知识型员工的特征 第二章激励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激励的含义与作用 第二节激励的要求 第三章知识型员工的有效激励机制的构建第一节知识型员工激励的原则第二节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方法 第四章总结 浅谈知识型员工及其有效激励机制构建

XXX 摘要:经济时代随着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基础和支持的知识经济的涌现而到来,知识和人力资本成为企业重要的资源,其中又以知识型员工尤为重要。因此要建立健全一个能够有效吸引、留住、培养和激励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体系,是企业在竞争中赢得优势的关键。而激励是研究如何真正调动其员工的内在积极性,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首先对知识型员工的涵义和知识型员工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对现在管理中的激励理论进行了综述和分析;从企业的目标出发,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提出了基本要求;最后在方法上,采用在物质激励的基础上和精神激励、情感激励相结合,关注知识型员工的成长与发展,让员工在成长与发展中完成工作,使企业单位的管理水平能有效提高。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激励的原则;激励方法 第一章知识型员工 第一节知识型员工的涵义 随着科学的发展,经济的进步,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到,竞争日益激烈,技术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或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技术创新与进步是由人来完成的,因此,技术的较量归根到底是人才的较量。知识型员工作为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日益成为各企业争夺的对象。因为企业间的竞争,知识的创造、利用和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都要靠知识的载体——知识型员工来实现。知识型员工在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知识型员工”也称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这一概念由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首先提出,指的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知识型人

人力资源3000字外文文献翻译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ore and more drives value. Under the system that economy development matur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have to match with fight for the best resources performance, if out of character of the manpower form couples out of character of post, the resources performance be not only whole have no, or may have already exhaust. The modern economy stress balance and match, promote management effect and quality vegetable, will human resource match with make balance, the inside contents establish human resource structure frame, use most in keeping with of the person do most in keeping with of work. Establishment human resource terrace is a communication and collection information way, everyone's opinion comprehensive, give up short take long, with processing salary, welfare etc. affair. Human resource most the importance be a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have to investment at training aspect, with exertive each stratum of human resource potential. 人力资源管理愈来愈被重视。在经济发展成熟的体系下,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配合以争取最佳的资源效益,若将不适当的人力配对不适当的职位,资源效益不但全无,或可能有损耗。现代经济讲求平衡及配合,提升管理效能和质素,就要人力资源配合以作平衡,其中的内容是设立人力资源架构框架,用最适合的人做最适合的工作。建立人力资源平台,作为沟通及搜集信息管道,将各方意见综合,舍短取长,以处理薪酬、福利等事宜。人力资源最重要是培训及发展,人力资源发展必须投资在培训方面,以发挥各阶层的人力资源潜能。 发展简史 Generally say, the academic circles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 experience: Personal managemen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be recently till now rise of manpower capital management. The main dissimilarity namely lay in the principle that company and business enterprise treat an employee of variety and development. 一般说来,人力资源在学术界的发展经历了: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到现在新近兴起的人力资本管理。其主要不同即在于公司和企业对待职员的理念的变化和发展。

员工激励的文献综述、外文翻译.doc

一、激励理论的背景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哈佛大学维廉詹姆士研究表明:在没有激励措施下,下属一般仅能发挥工作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工作能力可以提升到80%~90%,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到4倍。日本丰田公司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员工提建议,结果仅1983年一年,员工提了165万条建议,平均每人31条,它为公司带来900亿日元利润,相当于当年总利润的18%。由于激励的效果明显,所以各种组织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有些专家学者就开始了对激励理论的研究之中,探索激励的无穷潜力。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激励理论有了大量的研究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激励理论。一类是以人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熟称“内容型激励理论”。另一类是以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激励过程理论,它也被称作是“行为型激励理论”。 1 内容型激励理论 1.1 奠瑞的人类人格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在面临着动态且不断变化的环境时,人们都是自适应的。它把需求分成了两种类型,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前者与人体基本生理过程的满足感有关,而后者所关注的是情绪上和精神上的满足感。 1.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进一步发展了莫瑞的研究,在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该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释。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熏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且这五个层次的顺序,对每个人都是相同的。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获得了基本满足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成为主导需要。 1.3 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因素理论打破了这一假设。他于1959年在《工作的激励》一书中提出了保健——激励因素理论,简称双因素理论。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可以用来体现高水平员工的不满意,激励因素可以用来体现高水平员工的满意度。他认为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促发员工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2 行为型激励理论 2.1 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2O世纪6O年代末,埃德温·A·洛克和他的同事们花了许多年的时间研究目标对于人类行为和绩效的效果。他们的研究导致了目标设置理论的创立并不断地得到验证,提出:指向一共同目标的工作意向是工作效率的主要源泉。他还提出了具体的设置目标的步骤。 2.2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J.s.Adams)对员工受激励程度的大小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年与罗森合写),《工

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摘要:自从彼得·杜拉克首次提出“知识员工”的概念后,企业从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策略。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能在企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知识和技能的拥有者——知识型员工的表现将成为决定企业效率高低、发展快慢的关键所在。 本文分析了企业中知识型员工激励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激励效果不佳的原因。通过对微软亚洲公司中知识型员工激励的分析,提出几点激励知识型员工的有效方法。本文对企业中知识型员工激励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 激励, 员工激励 1研究背景 1.1研究背景 知识经济的到来意味着“脑力产业取代自然资源产业成为主流,创造、运用、组织脑力、自然资源与资本成为新的竞争关系”。而伴随着知识技术全球化创新的出现,现代企业正面临着一种新的竞争环境——不间断的变革和高度的不确定性,在这种环境下,企业要生存,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要靠高素质、高效率的知识员工队伍。也就是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创造性的、富于变化的、不可预测的知识型工作将成为新经济的主要工作形式,知识管理能力成为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在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成为企业竞争优势源泉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都要依靠知识的载体——知识员工来实现。企业只有认识到知识员工的作用,并能够真正采取有效措施,将其价值实现建立在企业价值实现的基础上,企业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顺利发展。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知识员工的管理方面受到了严峻挑战。企业普遍存在激励手段匮乏、员工跳槽频繁、管理成本上升等现象。因此,如何管理知识员工,了解他们的需要,激发他们的干劲,成为新经济时代的管理者首要考虑的问题。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大师德斯勒指出,所有的人力资源活动都有激励的含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就是广义的激励制度。因此,如何有效的激励知识员工已成为广大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成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也成为了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核心命题。 1.2研究意义 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员工却可发挥出小部分即20%~30%;但在良好的激励环境中,员工却可发挥出潜力的80%~90%。因此,使每位员工始终处在良好的激励环境中,是企业追求的理想状态。我国企业在知识型员工激励中存在问题,本文对知识型员工激励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我国企业在知识型员工激励方面有所帮助。

浅谈中小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浅谈中小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李紫雪 内容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日益成为企业取得持续竞争优势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因此发展中的中小企业如何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人的作用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及需求分析,试图探讨出一些激励知识型员工的方法。 关键词:中小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理论 1 引言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中小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正逐步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主力军。中小企业对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加地方财政和居民收入,增加有效供给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规模一般不大,给员工带来的安全感和自豪感不强烈;企业内部适合于知识型员工轮岗的岗位较少,使得知识型员工内部流动的机会不多;对人才观念认识不足。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中小企业如何激励知识型员工,吸引留住知识型人才,使充分发挥其能力,对我国中小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竞争力至关重要。 20世纪末,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经济的增长日趋依赖于知识,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二是世界各国间的经济开放性和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我们将前者称之为知识经济时代;将后者称之为经济全球化趋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知识经济与全球化的特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用运用更有效地方法激励员工已威为中小企业的时代主旋律。 2 激励理论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著名管理大师哈罗德·孔茨认为,激励是应用于动力、愿望、需要、祝愿以及类似力量的整个类别。所谓激励,就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激励水平越高,完成目标的努力程度和满意度也越强,工作效能就越高;反之,激励水平越低,则缺乏完成组织目标的动机,工作效率也越低。 早期的激励理论研究是对于“需要”的研究,回答了以什么为基础、或根据什么才能激发调动起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

员工激励机制外文文献

员工激励机制外文文献 员工激励机制外文文献 有一个国外民意调查组织在研究以往二十年的数据后发现:在所有的工作分类中,员工们都将工资与收益视为最重要或次重要的指标。工资能极大地影响员工行为--在何处工作及是否好好干。 因此,如何让员工从薪酬上得到最大的满意,成为现代企业组织应当努力把握的课题。应该从以下方面把握: 一、为员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使他们一进门便珍惜这份工作,竭尽全力,把自己的本领都使出来。 支付最高工资的企业最能吸引并且留住人才,尤其是那些出类拔萃的员工。这对于行业内的领先公司,尤其必要。较高的报酬会带来更高的满意度,与之俱来的还有较低的离职率。一个结构合理、管理良好的绩效付酬制度,应能留住优秀的员工,淘汰表现较差的员工。 二、重视内在报酬。 实际上,报酬可以划分为两类:外在的与内在的。外在报酬主要指:组织提供的金钱、津贴和晋升机会,以及来自于同事和上级的认同。而内在报酬是和外在报酬相对而言的,它是基于工作任务本身的报酬,如对工作的胜任感、成就感、责任感、受重视、有影响力、个人成长和富有价值的贡献等。事实上,对于知识型的员工,内在报酬和员工的工作满意感有相当之大的关系。因此,企业组织可以通过工作制度、员工影响力、人力资本流动政策来执行内在报酬,让员工从工作本身中得到最大的满足。 三、把收入和技能挂钩。

建立个人技能评估制度,以雇员的能力为基础确定其薪水,工资标准由技能最低直到最高划分出不同级别。基于技能的制度能在调 换岗位和引入新技术方面带来较大的灵活性,当员工证明自己能够 胜任更高一级工作时,他们所获的报酬也会顺理成章地提高。此外,基于技能的薪资制度还改变了管理的导向,实行按技能付酬后,管 理的重点不再是限制任务指派使其与岗位级别一致,相反,最大限 度地利用员工已有技能将成为新的着重点。这种评估制度最大的好 处是能传递信息使员工关注自身的发展。 四、增强沟通交流。 现在许多公司采用秘密工资制,提薪或奖金发放不公开,使得员工很难判断在报酬与绩效之间是否存在着联系。人们既看不到别人 的报酬,也不了解自己对公司的贡献价值的倾向,这样自然会削弱 制度的激励和满足功能,一种封闭式制度会伤害人们平等的感觉。 而平等,是实现报酬制度满足与激励机制的重要成分之一。 五、参与报酬制度的设计与管理。 国外公司在这方面的实践结果表明:与没有员工参加的绩效付酬制度相比,让员工参与报酬制度的设计与管理常令人满意且能长期 有效。员工对报酬制度设计与管理更多的参与,无疑有助于一个更 适合员工的需要和更符合实际的报酬制度的形成。在参与制度设计 的过程中,针对报酬政策及目的进行沟通、促进管理者与员工之间 的相互信任,这样能使带有缺陷的薪资系统变得更加有效。 六、增加意外性工资收入。 那什么时候你会感到手头宽松、阔绰?拿红包,还是突然得到一 笔奖金,或是股票赚了?--当你有了”额外″或″意外”收入的时候。 员工对薪酬的感觉同样如此。也就是说,当有了″正常收入以外”收入的时候,他们的满意度最高。 因此,管理者千万不要以为付出了一笔高薪就万事大吉,因为规律性不会提高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这钱本来就是我该得的!

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研究 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当前企业发展战略中,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而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手段的激励措施已成为了众多企业管理专家研究的主要问题。科学合理规范有效的激励机制既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更能长久的帮助企业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为企业的顺利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前,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重要,而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创造价值的主要形式将是知识型工作,因此知识管理也将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新的中心,知识资本也日益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和不竭动力。作为知识性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和开发者——知识型员工,其劳动过程就是依靠知识的创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对这类员工如何进行有效的激励,最大限度地提升他们的积极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性,从而使得企业保持旺盛的竞争力,就成为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了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从理论意义上说,本论文可以对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理论和机制进行某种程度上的探讨,并对如何完善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政策和措施,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相关的建议。从现实意义上讲,本论文通过对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政策的研究和探讨,针对激励措施的作用和对企业实际产生的影响,从而制定出符合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制度,也希望可以为我国现代企业的激励机制提供建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情况 弗朗西斯·赫瑞比(Frances Horibe)(加拿大)认为知识型员工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值。彼得.德鲁克(美国)认为,认识与掌握知识型员工的技术专长、工作特点、性格特点及需求倾向是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与激励的基础。玛汉·坦姆仆研究认为,激励知识型员工的前四个因素及占比分别是:个体成长34%、工作自主17%、业务成就28%、金钱财富7%。尼廷-诺里亚和保罗·劳伦斯 ( Paul R .Lawrence )在“Driven :How Human Nature Shapes Our Choices”一书中阐述了这些情感驱动力:获取(acquire),结合(bond),理解(comprehend),防御(defend)。这也就是哈佛商学院现任院长尼廷﹒诺利亚和其他两位哈佛的教授提出的“员工激励的四力模型”。 2.国内研究情况 房师华、魏文斌在《企业对单身员工的激励策略分析》(2008年)从单身员工的需求和企业对单身员工的激励问题出发并结合员工的四力模型,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单身员工的激励策略。汪勇于在《从大学生实习看员工激励》(2009年)中运用激励四力模型

浅析国企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

浅析国企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 大型国有企业是民族的希望,知识型员工是其中贡献最大的群体之一,“二八定律”表明,研究如何针对这部分员工的群体性特点进行有效激励,对提高企业绩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中,作者以一名大型国有企业基层管理人员的视角,侧重从薪酬、文化的角度,对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作一改善性研究。之所以称其为改善性研究是因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劳动者(包括知识型员工)的激励问题,涉及社会分配、社会转型等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其难度远非笔者所能担当的。因此,本文致力于改善性研究,就是要从微观的层面来研究在现行体制、机制下,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以期更好地满足基层管理人员的实践需求。 标签: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物联网时代的来临,知识型员工越来越成为一个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重要资源和主导力量。正如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的“二八定律”所证明了的那样,在企业人力资源中,80%的一般员工尽管是多数,其作用却是次要的,而只占20%的关键岗位的员工却对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部分员工一般被列为“管理、技术、技能”三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据其“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能力”的现实表现,笔者借用德鲁克提出的“知识型员工”这个概念来定义他们。 然而尽管企业管理者对知识型员工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已达成共识,但具体如何有效激励知识型员工却又是管理者们面对的一个难题。其难有三: 难点一:使用难。知识型员工在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形成过程中,付出过较常人更多的努力或更高的成本,与之相应的,对薪酬待遇就会有更高要求,表现出比较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愿望。而且,这部分员工大多具有学习和思考的习惯,这使他们不愿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往往会表现出对传统组织层级中的职位权威并不看重。这些都让管理者面对这个群体时,有如同面对“烫手的山芋”之感,想捧在手里,又不知如何捧得起来。 难点二:留住难。知识型员工大多是自主性强,但忠诚度差。他们出色的个人能力,使他们不但善于独立自主开展工作,而且也有更多机会跳槽到工作条件好、待遇高的单位。而国有企业的薪酬制度虽历经十几年的改革,但仍未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薪酬制度仍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基本薪金缺少科学的职位评估体系,更多地凭主观职位评价确定工资等级,损害了员工薪酬的内在公平性;奖金分配差距不大,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不足;晋升层级较少,技能、技术、管理等各类人才,过早地面对职业生涯的“天花板”期。上述种种现状对有着较强成功欲的知识型员工来说,都可能造成留不住、用不好的情况。特别是历经三十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新兴经济体、各种灵活的分配机制逐渐成熟,使得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在这方面更是难上加难,

浅谈知识型员工的激励论文

浅谈知识型员工的激励论文 【Key words】Knowledge Worker; Motivation; Embarrassment; Strategy 【文献综述】 一、论文研究意义 纵观世界各国乃至各地区、各企业的发展,几乎都有个共同点,即把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依靠放在“人才”这个支撑点上。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科技进步和 __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和主要推动力。在 科技先进和信息化先行的发达国家,涌现了知识经济的浪潮,这给经济管理和传统经济管理理论带来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课题。 美国去年的调查显示,知识型员工已占美国人才市场的59%。 在中国,这个数字也在逐年地增长。知识型员工既拥有最先进的知识,又能同顾客保持密切的关系;他们通过自己的能力把知识转化为财富,建立了顾客资本。他们控制了财富的创造水平,是公司成功的潜在影响力。[10-11]如何激励知识型员工,了解他们的需求,激发他们的 干劲,成为新经济时代的管理者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管理者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知识型员工身上,打破传统的思维模

式和管理方式,与时俱进,不断地提出新观点,实行改进措施,完善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提升企业竞争力,创造更多的财富。[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知识型员工(或称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是知识经济时代下形成的新型工作群体。知识型员工的概念最早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ker)提出来的,指的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与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3]其实当时他指的是某个经理或执行经理。后来, __著名的学者弗朗西斯·赫瑞比(Frances Horibe)说:“简而言之,知识型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值。”[2]现在,被大家普遍接受的知识型员工的定义是:“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并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效率的脑力劳动者。”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一种思维性活动,知识的创新和发展往往伴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很大的灵活性。[4] 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经过大量研究后认为,激励知识型员工的前四个因素分别是:个体成长(约占总量的34%)、工作自主(约占17%)、业务成就(约占28%)、金钱财富(约占7%)。因此可以说,与其他类型的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重视能够促进他们发展的、

员工激励研究综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班级: 2007级 学生姓名:学号:

2010 年 12 月 1 日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评价表

文献综述: 员工激励研究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激励,激励问题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西方国家在这一方面的研究遥遥领先,而我国才刚刚起步,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激励机制还不完善。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形成结合企业实际的激励理论和以此为基础的激励机制。本文结合我国中小型企业现状,谈我国中小型企业如何从激励理论研究上找到突破口,形成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 1激励概念及其种类 激励是指在外在诱因的作用下,个体通过有效的调动自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引导、维持和调节个体朝向某一既定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心理过程[1] 见下方[1]。调动人积极性的各种措施,实际上就是要采取各种形式的激励手段去激发个体行为的动机,使外部的刺激转化为人的自觉主动行为的过程。美国管理学家罗宾斯把激励定义为个体通过高水平的努力而实现组织目标的愿望,而这种努力又能满足个体的某种需要[2]。机制原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激励机制就是为了调动人的积极性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方案和制度的有机组合。 根据激励的内容可分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注重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如提高工资、颁发奖金等,精神激励则强调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如授予称号、颁发奖状、树立榜样、宣传事迹等[3]。根据激励的性质可以分为正激励与负激励,正激励就是当员工行为符合组织目标时,通过奖励来保持和巩固这种行为的方式,而负激励则是当员工行为背离组织目标时,通过惩罚来抑制这种行为并使其不再发生的方式。根据激励的方式可以分为内激励与外激励,内激励是通过启发诱导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内在潜力,外激励是运用外部环境来制约人们的动机以达到强化或者削弱有关行为的目的,从而提高工作意愿。 2激励的国内外研究 2.1激励的国外研究 20 世纪50年代以后,激励理论日益兴起, 早期的激励理论研究是对于“需

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知识型员工掌握知识资本,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因此,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与对一般员工的激励有所不同。文章从理论层面上对知识型员工的特点、激励知识型员工的要求作了论述,针对现代企业在激励知识型员工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知识工作知识型员工激励 人是企业中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现代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在当今社会中,无论哪一个组织,要想有效的发挥它既定的功能和作用,离不开财与物,更离不开人这种资源。特别是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正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知识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日益增大,劳动力结构相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力资本已不再是传统概念上的劳动力,已经被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技能的知识型员工所取代,他们是整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命脉,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力。所以,最大限度的提高知识员工的生产力、激发其生产积极性是本世纪管理上的重大课题。但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因素,如体制陈旧、观念落后等因素的制约,我们在着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个硬件的方面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对企业文化、员工凝聚力、创造力等软环境的建立却不尽人意

出现了很多不符合现代激励理论的做法,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本文着重从理论层面上分析对现代企业在激励知识型员工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论述。 一、知识型员工的有关概念及特点 知识型员工和知识工作是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理论的兴起而被提出来的。那么什么是知识工作和知识型员工,在现代知识经济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现代企业中知识型员工又有哪些特点,正成为理论者和现实管理者谈论的问题。 ㈠知识工作和知识型员工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知识工作是指利用知识与技术提高生产率,使知识具有生产性、生产力特点,从而对管理理论产生重要影响的知识管理活动参与过程。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工作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根本变化,尤其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工作又有了新的内涵,即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知识工作,是以知识和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为主要特色的经营管理活动参与过程。这一时期,知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学习新知识、创造新产品,即知识工作的一切目标都是围绕着知识的创新服务的。所以,新的知识工作的概念是指对知识的学习、利用和创造、发展新知识的活动。 知识型员工是指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并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效率的脑力劳动者。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一种思维性活动。知识的更新和发展往往伴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以知识型员工就是才华横溢、充

基于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的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

基于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的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摘要:知识型员工作为组织的核心人力资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基于hierarchy of needs/heory基础上从设计合理薪酬体系、给与充分的认可和尊重、规划职业生涯和构建人文环境等途径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激励机制 一、基于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的激励策略总体思路 基于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的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的原则是将国外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激励思想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从中国的本土文化和管理实践出发,解决现实中的激励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策略模式。因此,其总体思路是从中国的管理实践出发,契合、融合与整合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激励和本土文化及转型期的特定社会环境,探讨中国本土文化下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激励策略:基于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的薪酬激励策略——设计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基于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的尊重激励策略——给予充分的认可和尊重;基于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的成长激励策略一规划职业生涯;基于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的人文激励策略——建构人文关怀环境。 二、薪酬激励——设计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 薪酬激励是所有激励的基础,因为它是知识型员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其产生更高层次需求和追求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员工工

员工激励机制开题报告材料及文献综述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 ( 2008 届) 题目:长兴华隆丝绸有限公司企业员工 激励机制研究 学生姓名邓任烨 学号 200808300729 专业班级工商管理081 系名称经济管理系 指导教师程云行 2011年 12 月17 日

一些特征。阿德弗继承了马斯洛的层系与逐级上行的概念,但却做了两点重要的修正:一是将马斯洛的满足则上行的运动规律,补充以一条新的挫折下行机制,即当最高层的成长需要得不到满足受到挫折时,下层的情谊需要会在新的水平上重新显现而成为主宰,同样规律也存在于情谊需要及其下层的生存需要之间。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不同,ERG理论证实了人的多种需要不是阶梯式的关系,它可以同时存在,如果高层次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那么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愿望会更强烈。大量的研究表明,ERG理论更符合实际,是关于需要层次的一种更为有效的观点。 麦克里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把与工作有关的需要分为成就、情谊与权力三类,前两者相当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与社交需要,后者则指想要影响与控制别人的需要。麦克利兰研究指出,成就需要与工作绩效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并且提出了系列的激发员工成就需要的方法。同时,他还指出,情谊和权力需要与管理者的成功有密切的关系。 赫兹柏格的"双因素理论"指出,一部分因素和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成为保健因素,这类因素的满足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而另一部分因素和工作内容紧紧连在一起称为激励因素,这类因素的满足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弗隆的"期望理论"认为,决定激励强度有三个重要变量:1、期望值(E),指具有一定强度的激励,在推动人们朝所选定的目标付出努力后,能达到所期望的绩效水准的主观概率;2、工具值(I),指达到期望的绩效水准后,便能获得所需奖酬的主观概率,即个人判断或估计出的成功把握;3、奖酬效价(V),指不同奖酬在当事人心目中相对价值的大小。一个人为获得目标奖酬的积极性(激励强度)是E、I、V三个变量的乘积。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一个人对其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看相对值。即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当的人的贡献与报酬进行比较,如果两者之间比率相等,则认为公平合理而感到满意 罗伯特豪斯的"综合激励模式理论"是通过一个模式把上述几类激励理论综合起来,强调任务本身的内在激励作用,兼顾因完成任务而获取得外在奖酬所引起的激励等等。他们有的围绕如何满足人的需求、需要进行研究,有的着重从人的动机的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入手,有的则从研究激励的目的着手进行研究。 3 企业员工激励现状 刘杰认为,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产品,更不会有满意的顾客。在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制中,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基本单元,无论是从企业生存,还是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有效激励和约束员工的行为,已然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头戏。薪酬管理体系作为保护和提高员工工作热情的最有效的激励手段,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经营者只有站在经营管理的角度,系统的认识薪酬体系的定位、管理对象、实施手段,才能全面把握薪酬管理体系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1] 孙金锋、赵秀丽认为,长效而持续的激励是企业活力的源泉,只有长效的激励才能产生企业与员工的凝聚力,才能广泛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为了共同的组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