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曹禺诗意创作

曹禺诗意创作

曹禺诗意创作
曹禺诗意创作

浅论曹禺的诗意创作

摘要:曹禺是著名的戏剧家,却又以诗人的热情拥抱现实。从《雷雨》到《王昭君》,他都在追求诗与戏剧的融合,都在追求着戏剧的诗的境界。曹禺总是带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和理想的情绪去观察和描写生活。因此,曹禺剧作往往有一种朦胧的不确定的时空感,人物的性格激烈,背景设计富于象征性,整体氛围的营造更近于诗。“诗意”一直是曹禺话剧创作所追求的审美目标。

关键词:曹禺诗意创作

曹禺是著名的戏剧家,却又以诗人的热情拥抱现实。从《雷雨》到《王昭君》,他都在追求诗与戏剧的融合,追求着戏剧诗的境界。曹禺总是带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和理想的情绪去观察和描写生活,剧情与现实的联系并不紧密,生活表现的逻辑也不严密,还常带偶然性或传奇色彩。因此,大家读曹禺剧作,往往有一种朦胧的不确定的时空感,人物的性格激烈而趋于极端,背景设计富于象征性,整体氛围的营造是更近于诗的。“诗意”一直是曹禺话剧创作所追求的审美目标。

“诗意创作”即“以诗写剧”,是最能体现曹禺创作个性的特点之一。就创作主体而言,曹禺多次宣称他以“诗”写“剧”。1935年4月,《雷雨》在东京首演之前,曹禺明确提出他写《雷雨》是在写一首诗的创作观念。“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这诗不一定是美丽的,但是必须给读诗的一个不断的新的感觉。”①1936年1月,曹禺在《雷雨》中再次表示:保留“序幕”和“尾声”的

曹禺先生的生平以及其作品的简介

曹禺先生的生平以及其作品的简介 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曹禺祖籍湖北潜江。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曹禺的妻子李玉茹是著名京剧旦角演员。 曹禺,卓越的中国现代戏剧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赏析曹禺四大经典话剧之

赏析曹禺四大经典话剧之《日出》 故事——交际花陈白露受银行家潘月亭供养,整日与一群游手好闲的寄生虫相周旋,虽厌恶和鄙视周围的一切,但只能抱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昔日的恋人方达生希图拯救她,她亦无力自拔。潘月亭投机股票失败,陈白露债台高筑,深感前途渺茫,最终服毒自杀《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日出》的思想是暴露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 剧本通过对半殖民地都是群丑的出色描绘暴露社会的黑暗糜烂。有工于心计的银行家潘月亭、卑躬屈膝的李石清、俗不可耐的顾八奶奶、洋奴张乔治等。这些都市群丑聚在陈白露的寓所里寻欢作乐,而又尔虞我诈,充分暴露了被金钱扭曲了的畸形人性。二、描绘“不足”者的被受欺凌。“小东西”被卖进妓院;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们善良、忠厚和倔强的品性。 剧本通过对都市群丑和下层被侮辱被剥夺者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中国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图景,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的主题。 人物——潘月亭: 潘月亭是大丰银行的经理,他老奸巨滑、深谙世故、心狠手辣、藏而不露。当潘月亭得知李石清用偷看文件的方式掌握他的底细之后,只表现出原始的愤怒:“你怎么敢——”随即又转变话锋:“石清,不不——这不算什么。不算多事。互相监督也是好的。”他一改嫌李石清多事的骄横态度,与李石清成了“一条战线”的朋友,显得异常亲密。他并非宽怒了李石清的多事之举,而是将怒不可遏深深地埋藏地心底,用缓兵之计让李石清有充分的“表演”的机会和时间,况且,“燃眉之急”的时刻,李石清还会派上用场,此等小人此时还得罪不得……潘月亭接受李石清想做襄理的暗示:(沉吟)“昌,襄理,——是啊,只要你不嫌地位小,那件件事总可以帮忙。”他对李石清又采用了欲擒故纵之法,更显示了潘月亭的狡猾和老谋深算。潘月亭渡过了临时的难关之后,他一改对李石清的态度。在李石清得意地描绘银行的美好前景时,他毫不隐讳地说:“有人说不定要宣传我银行的准备金不够?”“说我的银行这一年简直没有赚钱,眼看着就要关门。”“同人背后骂我是个老浑蛋,瞎了眼,昏了头,叫一个不学无术的三等华来做我的襄理。”潘月亭对李石清的憎恨和不满已溢于言表,话语中暗含嘲讽和杀机。他终于炒了李石清的鱿鱼,解除了心头之隐患:“不过你今天坐的汽车账行里是不能再替你付的。”对潘月亭再也没有利用价值的李石清转眼之

曹禺作品全录

01 《雷雨》 02 《日出》 03 《原野》 04 《北京人》 05 《王昭君》 06 《蜕变》 07 《争强》 08 《家》 09 《艳阳天》 10 《黑字二十八》 11 《胆剑篇》 12 《桥》 13 《明朗的天》 14 《财狂》 15 《镀金》 16 《冬夜》 17 《新村正》 18 《正在想》 二、小说诗歌 01. 今宵酒醒何处 02. 诗两首 03. 四月梢,我送别一个美丽的行人 04. 不久长,不久长 05. 南风曲 06. 贺词——张校长七十大庆 07. 赠友人 08. 前进,英雄的中国人民 09. 谁活在我们心当中 10. 拉紧绞索 11. 我们要歌唱——敬读毛主席词二首 12. 胜利的奠基 13. 赠一六六中学一百二十年校庆 14. 编钟 15. 悼董行佶同志 16. 贺唐代梨园遗址碑剪彩揭碑 17. 游汨罗江悼屈子祠 18. 悼屈子 19. 病中噩梦 20. 二人 21. 花 22. 冬菊 23. 病中偶记

25. 如果 26. 无题 27. 一片绿叶 28. 无题 29. 玻璃翠 30. 《巴金国际学术讨论会》题诗初稿 31. 老了 三、文艺评论 01. 我对于大会的一点意见 02. 永远向前 03. 文学艺术的裔嘲就要到来 04. 要深入生活 05. 必须认真考虑创作问题 06. 不断努力,写更好的作品 07. 让我们的事业飞跃前进 08. 提高戏剧艺术的质量 09. 切忌浅尝辄止 10. 谈读书 11. 杂谈文艺工作 12. 多读书,读透书 13. 语言学习杂感 14. 奋起金棒驱迷雾好锄大地种新花 15. 不容抹煞的十七年 16. 迎接霞光灿烂的文艺春天 17. “黑线专政”论抹煞不了毛主席、周总理的丰功伟绩 18. 团结全国戏剧工作者,高歌猛进! 19. 北京市文联第三届理事会第二次扩大会议开幕词 20. 几点随想 21. 多写、多写、再多写 22. 思想要解放创作得繁荣 23. 道路宽广大有作为 24. 迎接社会主义戏剧繁荣的新时代 25. 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开幕词 26. “黄泉前后人,少壮须努力!” 27. 满怀信心 28. 学习鲁迅 29. 出色的贡献 30. 在全国中青年话剧作者读书会上的开幕词 31. 对中青年剧作者的希望 32. 重视编辑工作,办好戏剧刊物 33. 热烈的祝贺真诚的希望 34. 不要辜负人民的期望

浅析曹禺及其经典作品

浅析曹禺及其经典作品《雷雨》 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周围一片凄厉,荒凉,却有一样东西,也是在那么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哀,那就是------戏剧大师曹禺的代表著作《雷雨》。 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1996年12月13日逝世,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他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他的姓氏“万”的繁体字为一个“草字头”和“禺”字,草字头与“曹“谐音,故“曹禺”即“万”)。孔庆生的《曹禺论》里曾说过:“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就一句话,却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众所皆知,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他的《雷雨》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其后的《日出》、《北京人》、《蜕变》也都是杰出作品。 曹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他的反帝反封建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青少年时代的他对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他在谈到写作意图时曾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雷雨·序》里也曾写到“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在我看来,就是因为有了他这样的情感,所以才有了《雷雨》的悲剧,而这样的悲剧在这样的时代下却是必然的。 我们都知道,《雷雨》是以两个家庭的之间的纠葛为主的。通过表现这两个家庭的悲剧和罪恶,它所想表达的其实就是那个时代下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而这场悲剧和罪恶的制造者正是那些威严体面、道貌岸然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剧本虽然从性爱血缘关系的角度,写了一出家庭的悲剧,但客观上也反映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某些侧面。而充满不义和邪恶的旧家庭正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从这个角度看来,这赤裸裸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譬如地位

曹禺的个人简介及作品

曹禺 个人简介 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曹禺祖籍湖北潜江。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曹禺的妻子李玉茹是著名京剧旦角演员。 曹禺,卓越的中国现代戏剧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语言:首先,《雷雨》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从它的台词里,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言发自人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身就是没有分行的抒情诗。《雷雨》以自己富有动感而精美的语言,充分展示了话剧这门“说话的艺术”的魅力。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抗日宣传队,开展抗日宣传,曹禺担任了宣传队长。这年10月12日一大早,他和宣传队的同学们坐火车到保定去宣传,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姓赵的魁梧大汉,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他对学生们的抗日行动赞不绝口,说:日本人霸占咱东三省,就像在咱国家身上割了一块肉。娘疼儿心酸,谁割咱娘的肉,咱就跟他拼!曹禺从心里钦佩这位工人大哥的爱国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构思的话剧《雷雨》,

曹禺及其话剧

曹禺及其话剧 曹禺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我国著名戏 剧大师,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戏剧教育家。 ●曹禺生于一个封建没落的官僚家庭,父亲为军人,曾留学日本,任过黎元洪秘书等职, 能善诗书。曹禺幼年丧母。1923年入南开中学,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开始了他的戏剧生涯。在导师张彭村指导下,在易卜生戏剧《娜拉》、《国民公敌》中扮演娜拉等角色而崭露戏剧才华。1928年中学毕业保送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3年毕业进入清华研究院。1934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雷雨》,同年9月回天津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外文系任教。1936年发表《日出》,同年8月到南京戏剧专科学校任教。1937年发表《原野》。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与《日出》一同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后《原野》诞生,《北京人》出版,牢固地确立了曹禺在戏剧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以上4部剧本被称为曹禺的4大剧作。《家》(改编)成功,一同成为曹禺的代表作。其他作品还有《蜕变》《艳阳天》《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及改编剧《正在想》《镀金》等。 ●曹禺的戏剧创作受到莎士比亚性格悲剧、古希腊命运悲剧和奥尼尔心灵悲剧的影响。 二、四大剧作 曹禺剧作写出了人的生存困境,在困境中,人无论如何“挣扎”,都不能摆脱“宇宙”的“残酷”。当曹禺沿着这条路线去写作时,剧作和剧中的人物便“活”了起来;当他头脑清醒,用社会学的眼光去看待人时,作品的成就就受影响。 幻灯片7 (一)《雷雨》 作品表现周、鲁两家人的纠葛与冲突。周朴园一心要维护一个“圆满”“有秩序”的家,但他不知家里发生了混乱,潜伏着危机,他的儿子和妻子在反抗与不知中破坏着家庭,而这又是他30年前的错误造成的,各种矛盾聚集爆发,轰毁了他的家。剧作在24小时和两个场景进行,有“三一律”的特点。矛盾冲突激烈,语言诗化让人着迷。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剧本在一天时间在周公馆和鲁家两个地方展开了 周鲁两家30年的复杂矛盾纠葛。其中有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爱与恨,有繁漪和周平、周冲和四凤的情感纠缠以及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劳资纠纷,以此向人们展示了血源的悲剧、爱情的悲剧、阶级斗争的悲剧、人性罪恶的悲剧以及神秘命运的悲剧。 人物 ●周朴园既是尊崇旧道德的资本家,又是在外国留学过的知识分子。对于这个人物隐藏在 “仁厚”、“正直”、有“教养”等外衣下的伪善、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以及由此产生的罪恶,作家通过富有表现力的戏剧情节——例如他对侍萍的“忏悔”、对繁漪的专横、处理罢工的手段等等,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他对物质、名誉的追求,最后遭到的是上帝的惩罚,承担现实的罪恶:子女死亡、家庭散去、清醒的接受命运无情的审判。 ●繁漪是一个旧式的女性,由于生活的局限而阴郁,但她聪明、美丽,在被压抑中试图追 求自由和爱情;但任性而脆弱,热情而孤独,饱受精神折磨,渴望摆脱自己的处境而又只能屈从这样的处境,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她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悲剧的意义于是就更

曹禺(1910-1996),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

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曹禺祖籍湖北潜江。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曹禺的妻子李玉茹是著名京剧旦角演员。曹禺,卓越的中国现代戏剧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语言:首先,《雷雨》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从它的台词里,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言发自人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身就是没有分行的抒情诗。《雷雨》以自己富有动感而精美的语言,充分展示了话剧这门“说话的艺术”的魅力。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抗日宣传队,开展抗日宣传,曹禺担任了宣传队长。这年10月12日一大早,他和宣传队的同学们坐火车到保定去宣传,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姓赵的魁梧大汉,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他对学生们的抗日行动赞不绝口,说:日本人霸占咱东三省,就像在咱国家身上割了一块肉。娘疼儿心酸,谁割咱娘的肉,咱就跟他拼!曹禺从心里钦佩这位工人大哥的爱国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构思的话剧《雷雨》,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渐渐在他心里清晰起来。 曹禺率清华大学抗日宣传队在保定育德中学进行抗日宣传,演出了《月亮上升》等话剧。这部描写东北松花江群众掩护抗日武装队员过江的话剧,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育德中学附近有个铁厂,曹禺与工厂的工人们座谈,工人们纯朴的形象,生动的语言,和曹禺在车上遇到的那位姓赵的工人融合成了《雷雨》中的鲁大海。多少个日日夜夜,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西文阅览室,在清华园的小河边,曹禺为创作《雷雨》简直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几经揣摩构思,又用了6个月全神贯注地写作,曹禺终于完成了《雷雨》的最初创作。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这时是1933年8月,曹禺即将从清华大学毕业,并受聘赴保定育德中学任教。 在育德中学期间,他将此剧本进行了最后的完善。育德中学是同盟会员陈幼云1907年11月在原直隶讷公祠公立高等小学堂基础上创建的一所完全中学,1917年增设留法勤工俭学等工艺预备班,1931年又增设高级普通科,全校高初中合计有20个班左右,学生1000多人。学校要求理科教师要用英语授课,让学生毕业时达到大学预科程度,这样,英文课就颇为重要。曹禺被育德中学聘为英文教员,为学生讲授林语堂开明英语读本,英文经典,英

曹禺的话剧创作

曹禺的话剧创作 一、生平及创作 曹禺,以其名篇《雷雨》、《日出》的问世而震动了中国剧坛,他的剧作,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开辟了中国话剧艺术的新境界;继欧阳予倩、洪深、田汉等前驱者的开拓之后,成为中国话剧创作的一个里程碑,载入我国文学艺术的辉煌史册。 曹禺,原名萬家寶,1910年生於天津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原籍湖北潛江。他生母在生下他三天后去世,他是由继母抚养长大的。他的继母喜欢看戏,因此从小他就经常有机会随继母出入戏院,京戏、昆腔、河北梆子等各种曲艺和文明戏都使他着迷。12岁时进入被称为中国话剧摇篮的南开中学学习,出演过丁西林的《压迫》和易卜生的《娜拉》等,获得了丰富的舞台经验。1929年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就读时,更是广泛接触了从莎士比亚、易卜生到契坷夫、奥尼尔等的西方戏剧,几年间阅读了几百本中外剧作,这些都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3年在大学将毕业时,曹禺写出了他的处女作《雷雨》,1934年正式发表。搬上舞台后,立即引起轰动,并受到文艺界的广泛好评和观众的热烈欢迎。接着一九三六年又寫成《日出》,作者以卓越的藝術才能深刻地描繪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圖景,對於走向沒落和死亡的階級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这两部多幕剧的成功不仅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也标志着中国话剧已脱尽稚气,走向成熟。 1936年,曹禺发表了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话剧《原野》,在取材和表现技巧上作出了新的尝试。1941年写的《北京人》是他的又一力作,仍旧采用的是都市生活的题材。1942年根据巴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曹禺以自己丰硕的成果,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为五四以来戏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雷雨》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剧作,它一问世就产生了轰动效应,就是今天仍然深受观众的喜爱。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第一部扣人心弦的现实主义悲剧,它的出现,改变了现代话剧的历史进程,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纪,是中国现代话剧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在《雷雨》之前,除个别作家的个别作品外,基本上没什么成功之作,人们称话剧为“有话无剧”,这样一种话剧既不能同小说争夺读者,又不能同戏曲争夺观众。到了《雷雨》,情况可以说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作品把生活同话剧很好地结合起来,成为空前的佳作,到了《雷雨》,中国才有了自己真正的话剧, 1.《雷雨》的思想内容 四幕劇《雷雨》在一天的時間(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的客厅,鲁家的住房)內集中地表現出两个家庭和它们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它写的主要是属于资产阶级的周家,同時又写了直接受到掠夺和侮辱的魯家。《雷雨》中主要人物的結局有的死,有的逃,有的变成了疯子。剧本的这种强烈的悲剧性不只深刻地暴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惡而且试图表现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曹禺曾对此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个黑暗的坑。”这里既包含对人特别是中国人,无论怎样挣扎终不免失败的生存状态的发现,同时又表明了,作者对宇宙间某种不可知力量的无名的恐惧,

曹禺生平及作品

曹禺生平及作品 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祖籍湖北潜江。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绰号。“曹禺”是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笔名(姓氏“万”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摘自孙庆升:《曹禺论》),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曹禺自小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戏,故而从小心中便播下了戏剧的种子。其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被人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996年12月13日,因长期疾病,曹禺在北京医院辞世,享年86岁。 个人经历 1910年,曹禺出生于天津小白楼,三天后母亲薛氏因产褥热去世。薛氏孪生妹妹薛咏南嫁给了曹禺的父亲承担起了抚养曹禺的重任。 1913年,由继母带领进入戏院听戏,得以观赏京剧、河北梆子、山西梆子、唐山落子、文明戏等中国传统戏剧,这些戏曲为他将来的创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22年,秋考入南开中学为二年级插班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各种戏剧活动,且加入南开新剧团。 1929年,父亲中风逝世。同年九月由南开大学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二年级,在清华潜心钻研戏剧,广泛阅读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这为他后来的创作带来巨大影响。 1933年,夏秋之间作《雷雨》,秋入读清华研究院。开始与郑秀恋爱,秋季应聘赴保定明德中学任英语教员。 1935年3月,著名电影演员阮玲玉自杀。曹禺甚表愤慨,于是创作《日出》。 1936年6月,与鲁迅、巴金等77人共同签署《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同年秋作《原野》。 1937年5月,《日出》获《大公报》“文艺奖” 1938年,夏秋之间与宋之的合作改编《全民总动员》,易名《黑字八十二》,同年10月上演。 1940年,上半年作《蜕变》、《正在想》,下半年作《北京人》。 1942年,年初辞去国立剧专职务,由江安到重庆。在复旦大学兼课,教授英语和外国戏剧。创作改编出四幕剧《家》和独幕剧《镀金》。[2] 1943年1月,翻译莎士比亚名剧《柔密欧与幽丽叶》。 1946年,受美国国务院邀请与老舍一同赴美讲学。 1947年,2月由美国抵达上海。秋,电影剧本《艳阳天》完稿,自任导演,由文华公司拍摄。年底由中共地下党组织安排秘密离沪去香港。 1949年,在中共地下党组织安排下化装成商人,由香港乘船抵烟台解放区。4月,参加以郭沫若为团长的中国和平代表团,于捷克首都布拉格国民议会会场举行世界和平大会。同年,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成立,当选为常务委员。随后,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全国电影工作者协会相继成立,分别当选为常务委员、编辑出版部负责人和委员。 1951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宣告成立,任院长一职。 1954年,发表《明朗的天》。 1960年,创作并完成历史剧《卧薪尝胆》完成,后易名为《胆剑篇》。

曹禺“舞台示”

分析《北京人》舞台提示之环境描写 摘要:从舞台提示的角度分析曹禺《北京人》的环境描写,不仅为我们以另一个视角深入了解《北京人》的戏剧情节、刻画人物的深度,而且为我们了解曹禺的整体创作路线提供了思路。曹禺以他独到的环境描写取得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曹禺、《北京人》、舞台提示、环境描写 舞台提示是曹禺戏剧形态构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美学标志之一,也是曹禺戏剧创作的特色所在。舞台提示又称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文字。按其内容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四种不同的形式。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的简洁、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应该说,古今中外的戏剧中大多有“舞台提示”的成分。在西方,直到十七世纪,剧作家们还很少运用“舞台提示”这一戏剧说明方式。在早期西方戏剧中,舞台提示通常被压缩到最低限度。从十八世纪开始,随着正剧的出现,舞台提示逐渐增多。到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戏剧,舞台提示的范围扩大到了舞台的布景、声响、音乐、照明等领域,代表人物有雨果、缪塞等。其后西方现代戏剧的剧本中基本上保留了这种存在方式,并把它看作戏剧文体的特殊要求。 但是很多剧作家写剧本中的舞台提示都只是局限于有限的提示演员的作用,而像

曹禺这样把舞台提示写的面面俱到的他是第一人。钱谷融教授所指出:“戏剧主要是通过自身台词和动作来塑造性格、发展冲突、表现主题的。在舞台上,既没有作者插嘴的余地,在剧本中自也无需作者多作不必要的说明;说明过多,反而束缚了导演、演员对人物性格的发掘和创造。所以一般剧作在人物出场时通常只对他的 连这些也不需要),至于思想、性格则绝少提及。董健教授在《戏剧艺术十五讲》一书中也指出:“这部分语言》指提示语言——引者注)在叙事性上与小说差别无几,对戏剧人物的塑造不起第一性的作用,所以大部分剧作家不太着意于这种语言。”加之不少剧作家并没有舞台实践的经验,不具备“舞台提示”的写作素养和才能,同时认为这是导表演份内的事情,作家写得多了反而会吃力不讨好,所以都不愿在这方面下工夫。但曹禺的戏剧创作绝对是个例外。他的“舞台提示”极为繁富翔实、内蕴生动,有着鲜明的自身特色,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对导表演的舞台实践也有极强的指示作用,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曹禺这样解释说:“我写戏时,有个想法,演出自然是最好的,但是如果不准备演,也能叫人读。也就是说,我写的剧本,能读也能演,以前没有人写那么长的舞台指示,我是想多写点,主要也是增加剧本的文学色彩,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人物,也希望有助导演和演员理解人物,为此,我写的时候,是下了功夫的,是用心写的。”曹禺把剧本当做小说在写,别的剧作家的剧本只是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看的,但是他的剧本更主要的是要给阅读者看,让读者自己去感受每一个角色和场景,因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钱谷融在《曹禺戏剧语言艺术的成就》一文中说:“曹禺剧作中的舞台指示,特别是人物的出场介绍,写得也极有特色……他这样作,可能有人会不以为然;会认为这已经超出了剧作家的职责范围,而更象是一个小说家在越俎代庖了。我却不这么想。也许是出于个人的偏爱吧,我有时甚至嫌他写得过于简短了。……这里决

【课外阅读】曹禺戏剧创作简况

【课外阅读】曹禺戏剧创作简况 在现代文学史上,曹禺创作了五部著名的话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和改编的作品《家》,其中,《雷雨》、《日出》、《北京人》被称为曹禺的三大杰作。 一、《雷雨》 1、周朴园形象 周朴园是作品的主人公,也是作品主要批判的对象。作为剧中的主人公,他在作品中处于重要的中心地位,由他身上引出了作品的两条主要的线索:一条是他与繁漪的冲突,主要表现他在家庭中的专制;一条是他与鲁大海的矛盾,主要表现他与工人的对立。而这两条线索又是通过侍萍(鲁妈)连结在一起的,这样,虽然剧中人物的活动舞台仅限于周、鲁两家,但仍然有广阔的社会背景作为衬托,而又主要从家庭道德堕落的角度,表现了封建资产阶级家庭的崩溃。 周朴园的形象,是通过他与繁漪和侍萍这两个女性的关系来完成的。他与繁漪的关系,主要表现了他的专横、冷酷的性格和封建家长的面目。他强迫繁漪吃药,并不是关心妻子的健康,而是在贯彻自己的意志,让妻子在子女面前做出一个服从的榜样。而他与侍萍的关系,则主要表现了他的伪善和残忍。因为侍萍曾为他生了周萍和鲁大海两个儿子,在误认为她已死的特定情况下,才表现出一种“眷念”、“忏悔”之情。而一旦发现站在他面前的鲁妈就是当年的侍萍时,他感到他的名誉、利益受到威胁,便立刻撕下了念经吃素的假面具,露出了资产阶级伪君子的真相。作品以周萍作为周朴园形象的补充,进一步表现了周家在道德上的沦丧。 2、繁漪形象 繁漪是作家满怀着激情塑造的一个具有“雷雨”式性格的人物。她有强烈的个性解放的要求,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她在周家十八年,过着没有爱情和温暖的日子,她受不了周家的烦闷窒息的生活,又无法冲破家庭的桎梏,只能与周萍保持着母亲不母亲、情人不情人的关系。为子维护这一可怜的关系,对周萍的始乱终弃,她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以强烈的报复作为反抗的手段。繁漪性格对于封建家庭的破坏性就在于此。这就是她的雷雨式的性格:爱像一团火,恨也像一团火。 3、侍萍形象 侍萍是一位善良的、深受迫害的劳动妇女形象。她从自己的悲惨经历中对周朴园和封建

曹禺先生作品及生平概述

曹禺先生作品及生平简介 过8部剧本。曹禺祖籍湖北潜江。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 大学出版社,1986年)。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曹禺的妻子李玉茹是著名京剧旦角演员。曹禺,卓越的中国现代戏剧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 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6年和1937年,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语言:首先,《雷雨》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从它的台词里,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言发自人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身就是没有分行的抒情诗。《雷雨》以自己富有动感而精美的语言,充分展示了话剧这门“说话的艺术”的魅力。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抗日宣传队,开展抗日宣传,曹禺担任了宣传队长。这年10月12日一大早,他和宣传队的同学们坐火车到保定去宣传,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姓赵的魁梧大汉,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他对学生们的抗日行动赞不绝口,说:日本人霸占咱东三省,就像在咱国家身上割了一块肉。娘疼儿心酸,谁

曹禺的戏剧

曹禺的戏剧 曹禺与《雷雨》、《日出》 曹禺的创作道路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天津人。现代戏剧家。 纵观曹禺的生平和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学生时期及“三部曲”的创作曹禺出生于天津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父亲曾任宣化镇守使、都统等职,继母酷好戏剧,曹禺从小随继母观看了大量的文明戏和传统戏曲。在家中接受了几年读经诵史的旧式教育,1922年秋进入在南开中学读书,开始接触到新兴话剧。南开在校长张伯苓的带动下,积极开展校园戏剧运动,早在文明戏时期就成立了在北方很有影响的剧团——南开新剧团,学校演剧风气浓郁。曹禺1925年加入的南开新剧团,在南开的6年中,先后演出了《压迫》、《玩偶之家》、《国民公敌》等中外戏剧,同时改编了《新村正》、《悭吝人》(改编后名为《财狂》)。“南开新剧团是我的启蒙老师:不是为着玩,而是借戏讲道理,它告诉我,戏是严肃的,是为教育人民、教育群众,同时自己也受教育,它使我熟悉舞台,熟悉观众,熟悉应如何写戏才能抓住观众。”当时新剧社的指导老师张彭春对曹禺多方加以引导,借给他一套英文版的《易卜生全集》,对他研究戏剧表现技巧颇有帮助。1928年曹禺升入南开大学政治学系,1929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大学期间,曹禺广泛涉猎莎士比亚、易卜生、奥尼尔等西方戏剧名家之作,亦常常与朋友到广和楼听京剧名家的演唱,到天桥看曲艺表演,一如既往地热爱中国传统曲艺。从小失去母亲的孤寂,19岁时父亲去世感受到世态炎凉,使他更关心现实民众的苦难,不断地思考着一些社会问题,追问人生的意义。他读《老子》、读《圣经》,试图在中外哲学著作中寻找答案。经过多年的艺术准备和生活积累,曹禺1933年完成了第一个剧本《雷雨》。清华毕业后,曹禺到河北保定明德中学教英文,不久又回到清华研究院进行戏剧研究,因经济原因,中途辍学,到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1935年又写成了《日出》。1936年曹禺受聘到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住所在第一模范监狱附近,犯人服劳役的景象使他回顾起童年时听保姆段妈讲述的农民铤而走险的故事,现实和记忆融会到一起,激发曹禺创作《原野》。《雷雨》、《日出》、《原野》成为曹禺抗战前的三部力作。 抗战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国立剧专向内地迁徙。西迁过程中,曹禺导演了《疯了的母亲》、《觉悟》等街头剧,在湘鄂川一带演出。在长沙,曹禺听了徐特立的关于“抗战必胜、日本必败”的演讲,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促使他在《蜕变》中塑造了一心为公的梁专员。1938年春抵达重庆,与宋之的一起将反映爱国青年对汉奸、特务进行斗争的《总动员》改为《全民总动员》(《黑字二十八》),参加第一届戏剧节演出。1939年春,曹禺随“国立剧专”迁到川南江安县,完成了构思已久的《蜕变》。剧本表现了抗战中初迁后方的某省立医院,在忘我敬业的丁大夫和正直无私的梁专员的努力下,清除了胡作非为、贪污腐败的官僚领导,重新焕发生机,反映了抗战中‘蜕’旧‘变’新的气象,体现了作者对抗战的乐观情绪。同年由国立剧专师生在重庆进行公演。1940年,曹禺再次将对封建家族的记忆用戏剧形式加以表现,创作了《北京人》。1942年,曹禺辞去教职,担任中央青年剧社、中国电影制片场编导,在重庆附近的唐家沱用3个月的时间将巴金的长篇小说《家》改编成同名戏剧,戏剧得到了巴金的赞赏,该剧1943年4月由中国艺术剧社在重庆首演。此外,他还翻译了莎士比亚的《柔蜜欧与幽丽叶》,根据法国戏剧改编了《正在想》和《镀金》两部独幕喜剧。《北京人》、《家》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抗战胜利后的戏剧活动 1946年2月,曹禺回到上海,3月与老舍一起应邀访美,回国后在上海实验戏剧学校任教,并为上海文华影业编导了《艳阳天》。1949年3月曹禺绕道香港,来到北平,参与筹备中国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同年7月成为全国文代会主席团成员。先后担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1952年,创作了以协和医学院为故事背景,反映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剧本《明朗的天》,获得了1956年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的剧本、导演、演出一等奖。1961年,曹禺根据春秋时期的吴越之争的史实写出了《胆剑篇》,表达出“一时强弱在于力,千古胜负再于理”的历史认识。“文化大革命”十年饱受迫害,被迫搁笔,文革结束后,1978年发表了《王昭君》,将昭君出塞故事翻新,强化了民族团结的主题,也对昭君这一历史人物进行新的阐释。 创作概况曹禺创作主要集中在抗战前与抗战时期。《原野》是曹禺全面抗战前颇有特色的戏剧,反映了宗法农村常见的家族复仇,又通过象征手法使其意义扩大为对人性的探究。仇虎被冤入狱,恋人亦被仇家强娶过去,他越狱复仇,但罪魁祸首焦阎王却已经死了,根据“父债子还”的逻辑,他把复仇的对象对准了善良、懦弱的昔日好友焦大星,他虽然成功地完成了复仇大计,但陷入恐惧中。花金子气质与繁漪接近,具有强烈的爱与恨,是曹禺戏剧中激情女性系列中的一个。该剧不仅在社会政治层面对军阀、农村恶势力进行揭示,同时也深入民族文化深处,表现封建宗法观念如何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戏剧中对民间戏曲的穿插,强化了戏剧节奏,

第十一章曹禺及其戏剧创作

第十一章曹禺及其戏剧创作 从《雷雨》到《日出》、《原野》,是曹禺创作道路的第一个阶段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剧作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和一切经典性作品一样,《雷雨》也是说不尽的。 角度一:对不平社会的控诉 角度二:《雷雨》是一首诗,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探寻。 a 郁热 b 挣扎与残酷 c 距离感(序幕和尾声) 《雷雨》“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曹禺 《日出》曹禺的戏剧审美目标由传奇和变态转向平凡和常态,由太像戏转为简洁世相的勾勒,由回顾式的过去与现在“两种戏剧”的交织,转为由几个场面穿插展示的“横断面”的结构方式,主题也转为关注社会,表现为对社会现实的抗争。 《日出》,写的是现代都市社会中上层社会的丑行,描述出当时社会的全貌,揭示出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之间“换不足以奉存余”的不合理现象。 角度一:“人被捉弄”的困境,表现“宇宙的残酷” 角度二:人的复杂性(李石清) 《日出》在劳动者“浩浩荡荡”的“大生命”中展示出希望。 《原野》,曹禺:“(它)是讲人与人的相爱和相恨的感情,它是抒发一个青年作者情感的一首诗。” 《原野》是曹禺戏剧审美目标的再一次转移,即又从《日出》那样偏重社会悲剧的揭示,回转到写人性的悲剧,和《雷雨》那样是当作抒发热烈爱恨的“一首诗”。 角度一:复仇 角度二:人的欲望感情困扰与无奈 从《雷雨》到《原野》表现曹禺对命运的探索和对理想的追求。 《北京人》和《家》显示曹禺的戏剧创作艺术在40年代达到的新高度。《北京人》与《家》是曹禺戏剧创作第二阶段的代表作。前者追求平淡深沉的美与戏剧性,后者的诗意抒情风格臻于优美境界,两剧都显示了曹禺戏剧民族风格的进一步成熟与发展。 《北京人》是曹禺由“戏剧化的戏剧”生命向“生活化(散文化)的戏剧”生命的转变:不仅是对人的日常生活的表面形态的关注,更是对人的日常生活的内在神韵与诗意的开掘,普通人的精神世界的升华。 角度一:封建主义精神统治对人的吞噬,人们在这种精神统治下对人生的追求,以及这种精神统治的破产。 角度二:孤独,命运的残忍 《北京人》是曹禺“生命的诗” 《家》将原作以觉慧的反抗为中心转向以觉新、瑞珏、梅小姐三个人物的关系为主要发展线索,而且剧作家对他(她)们的爱情生活的关注与描写的重点,已经主要不是悲剧性内容的揭示,而是努力开掘内涵的生命力量与美。 《家》由旧家庭罪恶的揭露,转向对爱情(友情)生活的描写,转向纯情美好的性格的展示,转向探索“诗剧”。 《家》是一首情思凄婉,深沉美丽的诗。

论曹禺对中国现代戏剧

论曹禺对中国现代戏剧(话剧)的贡献 曹禺作品创作,充分借鉴和吸收西方戏剧艺术创作思想,在其思想和艺术形式指导下,从事中国话剧创作。 曹禺正在接触和通读希腊悲剧,并从一接触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等人的作品都有着突出的命运观,人的悲剧是非人力做能左右的,是不可知的命运造成的,因而希腊悲剧也被称为命运悲剧。 二、曹禺作品创作,充分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创作思想和表演艺术,达到艺术上的古今融合。 也必须看到,曹禺在借鉴外国戏剧的同时,更多的是受到中国传统戏剧的影响。曹禺是带着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民族戏曲传统去接受西方话剧,并以民族戏曲美学去消融西方话剧而进行其话剧创作的。戏剧冲突的浓墨重彩、紧张强烈、读来淋漓尽致,回肠荡气是形成“曹禺风格”的重要特点之一。 曹禺作品人物,富于变化。这种变化,往往是由于生活境遇的变化而顺理成章。《雷雨》中繁漪最初的性格应该是传统文化熏陶过的淑女,知书达理,温柔贤淑。然而,嫁给周朴园后,常年忍受周朴园专制冷漠的精神压迫,变得郁郁寡欢,心如止水,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尤其对爱情失去了信心。一个人寂寞着自己,生活乏味。人们说生活累,少半源自生存,大半源自攀比,但她连攀比的对象都没有了,她的生存中最多的就是每天的习惯:喝药。药,不仅从身体上折磨着她,更从精神上折磨着她。然而周萍的到来,周萍的热情重新点燃了她的生命之火,她真真彻底地爱上了他。然而,周萍的懦弱、社会的根深蒂固的道德伦理,又逼迫周萍抛弃了她,又让她回到了生活的悲剧当中。于是,繁漪从一个贤惠、知书达理的淑女,变成了一个具有残酷报复心理的“恶”女人。作品中,周萍也是一个善变的人。他的感情是“丰沛”的,爱上了仆人的四凤,又暗暗和继母勾搭。周萍最后的结局,不是死于封建伦理道德,而是死于他的性格特点,可以说,周萍的悲剧,从小的方面上说是性格悲剧造成的。 曹禺作品富有的创作技巧和典范的作品,深深地影响着话剧的创作,给后世话剧创作,文学剧本创作,电影剧本创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曹禺作品创作,具有其独特的思想道德价值与卓越的悲剧美学价值,达到精神上的雅俗共赏。 曹禺从道德角度提出问题,立足于对家庭和人的精神以及道德观念的剖析,对社会进行伦理批判,通过道德抗议来进行社会抗议。《雷雨》用令人震撼的闪电撕破了中国传统道德的虚伪面纱,烛见了中国旧家庭的罪恶。 通过伦理批判和道德抗议,来摧毁社会的黑暗,让人以人的身份站立在社会中。这种创作方法,也给后世的话剧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从思想内容方面,给写话剧和演话剧的人展示了范本。 曹禺作品多写以悲剧。这种悲剧性主题,昭示了那个时代背景。《雷雨》的悲剧,是家庭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周公馆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是大现实的缩影。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暗示着社会亦然:充满了各种名利的内斗,外斗——周朴园与鲁侍萍、周萍与繁漪、周萍与鲁大海;充满了各种名目的人情淡薄:繁漪与周萍、鲁四凤与繁漪、周朴园与鲁大海。从家庭到社会,曹禺游刃有余的创作并给予悲剧的色彩。 曹禺悲剧性格特点的创作,从形式上给后世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