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泥石流防治工程

泥石流防治工程

泥石流防治工程
泥石流防治工程

泥石流防治工程

8.1 一般规定

8.1.1 开发建设项目处于泥石流多发地区,易受泥石流危害的,应采取泥石流防治工程。

8.1.2 泥石流沟的防治应以小流域为单元,按以下四个类型区采取不同的工程,进行全面综合防治,做到标本兼治,除害兴利,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发展生产。

1 地表径流形成区。主要分布在坡面,应在坡耕地修建梯田,或采取蓄水保土耕作法;荒地造林种草,实施封育治理,涵养水源;同时配合坡面各类小型蓄排工程,力求减少地表径流,减缓流速。有条件的流域可将产流区的洪流另行引走,避免洪水沙石混合,削减形成泥石流的水源和动力。

2 泥石流形成区。主要分布在容易滑塌、崩塌的沟段,应在沟中修建谷坊、淤地坝和各类固沟工程,巩固沟床,稳定沟坡,减轻沟蚀,控制崩塌、滑塌等重力侵蚀的产生。

3 泥石流流过区。在主沟道的中、下游地段,应修建各种类型的格栅坝和桩林等工程,拦截水流中的石砾等固体物质,尽量将泥石流改变为一般洪水。

4 泥石流堆积区。主要在沟道下游和沟口,应修建停淤工程与排导工程,控制泥石流对沟口和下游河床、川道的危害。

8.2 地表径流形成区的防治工程

8.2.1 坡耕地治理:

1 以小流域为单元,对坡耕地进行全面治理,根据土层薄厚、雨量大小等条件,分别修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和隔坡梯田。有关规划、设计、施工等技术参照国家标准GB/T 16452.1—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第二篇的规定执行。

2 对于25°以下未修梯田的坡耕地,应根据不同条件结合农事耕作,分别采取沟垄种植、草田轮作、套种、问作、深耕深松等耕作法。具体技术要求参照国家标准GB/T 16453.1—1996第一篇的规定执行。

8.2.2 荒坡荒地治理:

1 对于荒坡荒地,应布设植物工程,其中宜林地营造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并搞好林种、林型、树种规划和整地工程设计。具体技术要求参照国家标准GB/T 16453.2—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第一篇的规定执行。

2 适宜种草的土地采取人工种草,须搞好人工草地规划,选好草种和种植方式。具体技术要求参照国家标准 GB/T 16453.2—1996第二篇的规定执行。

3 对于残林、疏林和退化草地,采取封育治理,育林育草,并搞好有关的工程管理与技术管理。具体技术要求参照国家标准GB/T 16453.2—1996第三篇的规定执行。

8.2.3 小型蓄排工程:对于雨量较多、坡面径流较大的山丘地区,坡耕地和荒地治理还应配合截水沟、排水沟、沉沙池、蓄水池、路旁水窖、涝池等小型蓄水工程,搞好各项工程的规划、设计、减

少暴雨径流。具体技术要求参照国家标准GB/T 6453.4—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的规定执行。

8.2.4 沟头沟边防护工程:小流域的沟头、沟边,还应根据不同条件,修建围埂式、跌水式、悬臂式等不同类型的防护工程。具体技术要求参照国家标准GB/T 16453.3—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赫壑治理技术》的规定执行。

8.3 泥石流形成区的防治工程

8.3.1 谷坊:对于小流域沟底比降较大,沟底下切严重的沟段,应分别修建土谷坊、石谷坊、柳谷坊等各种类型的谷坊,稳定沟坡,减轻沟蚀。具体技术要求参照国家标准GB/T 16453.3—1996第二篇的规定执行。

8.3.2 淤地坝:这是治理沟壑的一项有效工程,可以拦截泥沙、巩固沟床,增加耕地。具体技术要求参照国家标准GB/T 16453.3—1996第三篇的规定执行。

8.3.3 沟底防冲林:

1 在纵坡比较小的支毛沟沟底,顺沟成片造林,以巩固沟底、缓流落淤。

2 在纵坡较大,下切较为严重的沟段,在谷坊淤泥面上成片造林。造林规格与本规范7.3.5.1相同。

8.3.4 护坡工程:对存在活动性滑场、崩塌的沟坡、谷坡、山坡应采取削头减载,排除地下水、滑坡体上造林、抗滑桩和坡脚修建挡土墙等工程,制止沟坡崩场、滑塌的发展。具体技术参照本规范第3章的要求执行。

8.4 泥石流流过区的防治工程

8.4.1 格栅坝:在沟中用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或

浆砌石修筑重力坝,其过水部分,用钢材作成格

栅,以拦截泥石流中的巨石与大漂砾而使其余泥水下泄,减小石砾冲撞。

格栅坝上的过流格栅有梁式、耙式、齿状等多种形式。

1 梁式坝[见图8.4.1(a)]:

1)在重力坝中部作溢流口,口上用钢材作横梁,形成格栅,梁的间隔应能上下调整,以便根据坝后淤积和泥石流活动情况及时将梁的间隔放大或缩小。

2)溢流口尺寸一般为矩形断面,高为h,宽为b,则高与宽之比h:b=1.5~2.0。

3)筛分率e

按下式计算:

图8.4.1

(a)梁式坝;(b)耙式坝;(c)齿状坝

e=V1/V2 (8.4.1—1)

式中 V1——一次泥石流过程中库内的泥沙滞留量,m3;

V2——通过坝体下泄的泥沙量,m3。

4)使用正常的梁式坝筛分效果一般应达到:当下泄粒径DC=0.50m时,滞留库内的泥沙百分比为20%。(Dm为流体中砾石的最大粒径)。

5)同一沟段布置的梁式坝,按筛孔大小,依次向下布置成坝系,并使此坝系有最高的筛分效率。

2 耙式坝[见图8.4.1(b)]:

1)重力坝和溢流口作法与梁式坝相同。不同的是,在溢流口处用钢材作成耙式竖梁,形成格栅。

2)筛分率e计算,与梁式坝相同。

3 齿状坝[见图8.4.1(c)]:

1)将重力坝的顶部作成齿状溢流口,齿口采用窄深式的三角形、梯形或矩形断面。

2)齿口尺寸,主要确定齿口的深宽比,一般要求深:宽=1:1~2:1。

3)齿口密度应符合下式要求:

0.2<Σb/B<0.6 (8.4.1—3)

式中 B——溢流口总宽度,m;

b——齿口宽度,m。

当Σb/B=0.4时,调节量效果最佳。

4)齿口宽与拦截作用关系,设Dml与Dm2分别为中小洪水与大洪水可挟带的最大粒径。则当b/Dml>2~3和b/Dm2≤1.5时,拦截效果最佳。

5)齿口宽与闭塞条件,设Dm为洪水中挟带的最大粒径,则b/Dm>2.0时不闭塞,b/Dm≤1.5时为闭塞。

8.4.2 桩林:

1 在泥石流间歇发生、暴发频率较低的沟道中下游,在沟中用型钢、钢管桩或钢筋混凝土桩,横断沟道成排打桩,形成桩林,拦阻泥石流中粗大石砾和其他固体物质,削弱其破坏力。

2 垂直于沟中流向,布置两排或多排桩,每两排桩上下交错成“品”字形。

设Dm为洪水中挟带的最大粒径,桩间距为b,二者之比应符合下式要求:

b/Dm=1.5~2.0 (8.4.2—2)

3 当桩总长在地面外露部分在3m~8m的范围内时,要求桩高A为间距6的2~4倍。

4 桩基应埋在冲刷线以下,且埋置长度不应小于总长度的1/3。

5 桩林的受力分析与结构设计类同悬臂梁。

8.4.3 拦沙坝:与格栅坝、桩林等配合,拦截经筛滤后的沙砾与洪水,以巩固沟床、稳定沟坡,减轻对下游的危害。

1 拦沙坝一般为浆砌石或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实体重力坝,坝高5m以上,单坝库容1万m3~10万

m3。

2 坝址选择根据项目区的特点和要求,坝体按一般小型水利工程技术设计。

8.5 泥石流堆积区的防治工程

8.5.1 应有停淤工程与排导工程两类,二者互相配合,共同减轻泥石流对堆积区的危害。

8.5.2 停淤工程:

根据不同条件,分别采取侧向停淤场、正向停淤场、凹地停淤场三种形式,将泥石流拦阻于保护区之外。同时,减少泥石流的下泄量,减轻排导工程的压力。

1 侧向停淤场。当堆积扇和低阶地面较宽、纵坡较缓时,将堆积扇径向垄岗或宽谷一侧山麓做成侧向围堤,在泥石流前进方向构成半封闭的侧向停淤场,将泥石流控制在预定的范围内停淤。

其布置要点是:

1)入流口选在沟道或堆积扇纵坡变化转折处,并略偏向下游,使上部纵坡大于下部,便于布置入流设施,获得较大落差。

2)在弯道凹岸中点靠上游处布设侧向溢流堰,在沟底修建潜槛,并适当抬高,以实现侧向入流和分流。要求既能满足低水位时洪水顺沟道排泄,又有利于在超高水位时也能侧向分流,使泥石流的分流与停淤达

到自动调节。

3)停淤场入流口处沟床设横向坡度,使泥石流进入后能迅速散开,铺满横断面并立即流走,避免在堰首发生拥塞、滞流,产生累积性淤积而堵塞入流口。

4)停淤场具有开敞、渐变的平面形状,消除阻碍流动的急弯和死角。

2 正向停淤场。当泥石流出沟处前

方有公路或其他需保护的建筑物时,在

泥石流堆积扇的扇腰处,垂直于流向修

建正向停淤场。布设要点如下:

1)正向停淤场由齿状拦挡坝与正向

防护围堤结合而成,拦挡坝的两端有出

口,齿状拦挡坝与公路、河流之间建防

护围堤,形成高低两级正向停淤场(图

8.5.1)。

2)拦挡坝两端不封闭,两侧留排泄

道,在堆积扇上形成第一级高阶停淤场,

具有正面阻滞停淤、两侧泄流的功能,

加快停淤与水土(石)分离。

3)拦挡坝顶部作成疏齿状溢流口,

在拦挡石砾的同时,将分选不带石砾的洪水排向下游。

4)在齿状拦挡坝下游河岸(公路路基上游)修建围堤,构成第二级低阶停淤场。经齿状拦挡坝排入的洪水在此处停淤。

5)沿堆积扇两侧开挖排洪沟,引导停淤后的洪水排入河道。

图8.5.1 正向停淤场

1—正向停淤堤;2—导流坝;3—围堤; 4—停淤场; 5—公路; 6—主河

3 凹地停淤场。在泥石流活跃、沿主河一例堆积扇有扇问凹地的,修建凹地停淤场。布设要点如下:

1)在堆积扇上部修导流堤,将泥石流引入扇问凹地停淤。凹地两侧受相邻两个堆积扇挟持约束,形成天然围堤。

2)根据凹地容积及泥石流的停淤场总量,确定是否需要在下游出口处修建拦挡工程,以及拦挡工程的规模。

3)在凹地停淤场出口以下,开挖排洪道,将停淤后的洪水排入下游河道。

8.5.3 排导工程:在需要排泄泥石流,或控制泥石流走向和堆积的地方,修建排导工程。根据不同条件,分别采用排导槽或渡槽等形式。

1 排导槽。主要修建在泥石流的堆积扇或堆积阶地上,使泥石流按一定路线排泄。

1)排导槽自上而下由进口段、急流段和出口段三部分组成。进口段作成喇叭形,并有渐变段,以利与急流段衔接。

2)根据排导流量,确定排导槽的断面和比降,保证泥石流不漫槽。

3)排导槽出口以下的排泄区要比较顺直或通过裁弯取直能变得比较顺直,以有利于泥石流流动。排导槽要有足够的坡度,或者通过一定的工程制造足够的坡度,保证泥石流在排导槽内不淤不堵,顺畅排泄。

4)排泄区以下要有充足的停淤场,保证泥石流经排导槽导流后不带来新的危害。

2 渡槽。在铁路、公路、水渠、管道或其他线形设施与泥石流的流过区或堆积区交叉处,需修建渡槽,

使泥石流从渡槽通过,避免对建筑物造成危害。

1)采用渡槽需具备以下条件:①泥石流暴发较为频繁,高含沙水流与洪水或常流水交替出现,且沟道常有冲刷;⑨泥石流最大流量不超过200m3/s,其中固体物粒径最大不超过1.5m;②具有足够的地形高差,能满足线路设施立体交叉净空的要求;④进出口顺畅,基础有足够的承载力并具有较高的抗冲刷能力。

2)不宜采用渡槽的条件:沟道迁徒无常,冲淤变化急剧,洪水流量、容重和含固体物粒径变幅很大的高粘性泥石流和含巨大漂砾的泥石流。

3)渡槽由沟道入流衔接段、进口段、槽身、出口段和沟道出流衔接段五部分组成。各部分布设要求如下:①沟道入口衔接段在渡槽进口以上需有15~20倍于槽宽的直线引流段,沟道顺直,与渡槽进口平滑地连接;②渡槽进口段采用梯形或弧形断面的喇叭口,从沟道入流衔接段渐变到槽身。渐变段长度一般大于槽宽的5~10倍,且不应小于20m,其扩散角应小于8°~15°;②槽身部分。作成均匀的直线段,其宽度根据槽下的跨越物而定,其长度比跨越物的净宽再增加1.0~1.5倍;④渡槽出口段与沟道出流衔接段顺直相连,避开弯曲沟道,避免在槽尾附近散流停淤;⑤沟道出流衔接段其断面与比降要求能顺畅通过渡槽出口排出的泥石流,不产生淤积或冲刷,保证渡槽的正常使用。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DZ/T0239-2004 中国地质调查局 二○○四年十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0239-200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1总则 1.1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程序 第1.1.1条泥石流防治程度是指泥石流灾害防治项目从决策、勘查、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全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及其先后次序。为保证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泥石流灾害防治应遵循下列基本程序。 第1.1.2条工程勘查主要根据设计阶段和泥石流灾害体及其防治区域,进行测量、测绘、测试、勘探、试验、鉴定、研究与综合分析评价工作。目的是为防治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第1.2.3条可行性研究通过初步勘查、监测、稳定性分析,危害性评估等工作,对是否需要进行防治,以及防治的范围和重点区域,防治工程方案的选定等,提出可行性分析,上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和国务院国土资源部,作为领导机关决策的依据。 第1.1.4条立项与编制设计任务书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区别泥石流灾害项目的重要性、危害性与规模,按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批准权限,提出立项报告。立项批准后,应立即组织编写设计任务书。

第1.1.5条工程设计包括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主要是编制适应这两个阶段的设计说明书、工程图件和工程概、预算。 第1.1.6条工程施工是实现设计文件的重要阶段,应做到计划、设计、施工三个环节互相衔接,投资、工程内容、施工图纸、设备材料、施工力量五个方面落实,保证全面完成设计文件的内容及要求。 第1.1.7条竣工验收检查施工单位是否按设计文件、施工合同完成任务,同时还要移交固定资产、次会给当地政府或专职单位使用和维护管理。 1.2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特点 第1.2.1条非标准设计不同类型的泥石流灾害有不同的特点,防治工程设计对每个泥石流的治理范围、采取的方案和措施是互不相同的。所以,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属非标准设计,必须对每个泥石流进行具体的针对性设计。 第1.2.2条风险性设计泥石流是不良的复杂地质体,为非均质、各向异性介质,物理力学参数是随机变量,变异性大;其次,防治工程承受来自泥石流体和外界的各种荷载,不仅自身应具有足够的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而且还要求下伏的地质体也具有优良的性质;另外,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迄今还是一门不严谨、不完善、在成熟的科学技术。因此,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必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检验和监测,根据检测资料适时进行设计变更,以使设计能更接近实际,保证工程

浅谈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预防措施

浅谈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预防措施 发表时间:2019-06-21T10:30:08.18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6期作者:苏亚斌 [导读] 岩土工程建设中,首先应深入了解区域的地质条件,准确预测建设中可能产生的各类灾害,然后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减小其风险,避开地质灾害。 盛玖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00 摘要:岩土工程建设中,首先应深入了解区域的地质条件,准确预测建设中可能产生的各类灾害,然后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减小其风险,避开地质灾害。对于灾害的措施,目前仍以工程措施为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加大生物措施应用力度。然而,要注意所选工程措施的质量,如果其质量不过关,不仅难以发挥应有作用,而且还会产生其他问题。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预防措施 引言 目前我国对资源的开发逐年增多,但在开发的过程中部分企业重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过分索取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就导致了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的生存境地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这其中因为岩土工程而导致的自然灾害就是其中一种,所以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止技术和治理策略的分析十分有必要。 1地质灾害和岩土工程相关问题分析 地质灾害来源于自然环境的变异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对地质环境造成的变化,能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从不同角度,可将复杂的地质灾害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果从灾害产生原因角度切入,由于自然环境变异而造成的灾害属自然地质灾害;而因人为影响造成的地质灾害就属于人为地质灾害。人为影响的作用强度往往过于强大,致使岩石土体不断产生的变异,从而造成环境的日益恶化,并产生许多工程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岩土工程问题,对其分析研究的角度自然也各有不同。地质灾害和岩土工程问题影响并威胁着城市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各类工程及活动的进行也加快了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带来影响更加复杂多变的新问题。在城市中岩土工程所产生的对城市建设影响极大的环境问题,随着城市化的深入愈加明显,当其强度达到危害人们的日常生活时,地质灾害则由此形成。 2岩土工程常见地质灾害产生原因 2.1滑坡灾害 滑坡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一,坡脚受到人为的挖掘破坏、大雨天气雨水对坡体进行冲刷、水土流动影响土体稳定性、地表水侵蚀、过度开发利用等。滑坡问题一旦发生就会给施工安全造成一定影响,从工程项目的角度来看,滑坡主要出现于地形高差出入角度、强降雨区域、施工边坡等方面。 2.2崩塌 崩塌的形式有很多种,我们将岩土工程崩塌现象称之为塌方、崩落、垮塌,其主要发生于山坡上较陡的区域,受到岩石泥土自身的重力的影响,部分岩土脱离发生滚动、掉落等现象,根据不同的土质情况对崩塌现象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岩体崩塌我们称之为岩质崩塌、山体上的岩土或者泥沙等产生大量的滑落称之为山体崩塌、土体发生以上行为我们称之为土质崩塌。 2.3泥石流 泥石流通常情况下与滑坡或者崩塌等现象同时出现,造成这方面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强降雨或者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产生一定的洪流,在这种情况下蕴含着大量的岩石、砂土等物质,当形成洪流后还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导致大量固体物质或颗粒的存在,通常情况下这种现象发生于山坡或者山沟等地方,对于岩土工程来讲由于工程项目建设中滥砍滥伐、建筑垃圾随意堆弃等不良行为也会增加这种现象发生的概率。 2.4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与我们常见的地基沉降现象时基本相同的,岩土工程施工中受到地质条件的影响会出现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面变形情况,这也是导致岩土施工问题的一个主要方面。地面变形之所以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等过度开发所导致的。 3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与预控的有效措施 3.1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地质灾害现象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征兆,在岩土工程建设过程中积极做好灾害防治与预控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需要施工单位有良好的安全意识,还需要地质部门及社会力量的配合,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针对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区域,做好防灾抗灾的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普及地质灾害预防、逃生、自救知识,让广大的人民群众了解地质灾害发生所带来的危害。与此同时,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结合科研部门与媒体等社会力量,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比如:微信、微博、公众平台等及时获取群众反馈的灾害信息,第一时间找出问题所在地,并做好预警与防治工作。 3.2采取适当的必然措施 地质灾害发生的时候会对一定范围内的居民安全构成威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施工单位应该根据地质灾害的具体位置,结合本地区的气候情况,采取适当的避让措施。比如:针对附近居民区制定有效的灾害防治专项方案,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安全计划,对区域范围内人员及财产安全做好安全转移。与此同时,在转移前选取合适的地理位置作为避难所,对于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和灾害发生后较为严重的地区,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适时开展变迁转移活动,将地质灾害发生所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小。 3.3采取有效的防治技术与预控措施 3.3.1滑坡防治 针对滑坡出现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方法,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减小地下水对滑坡的影响,重点分析本地区地下水的类型和特点,采取合理的疏排水和截水措施,降低滑坡体含水量;其次,对滑坡进行全面的治理,通过设置抗滑桩、锚杆等手段,提高整体强度,增加滑坡的抗滑性能。当普通的治理方法效果不佳时,应采用相关的措施改变土质结构,提高土体强度,对于情况较为严重

泥石流防治措施

目录2 2 3 高回填区、高边坡、弃土场泥石流防治措施 一、工程概况 五垴山风电场工程道路共计。分为:进场道路(改造段4km和新建段 km)、场内道路(场内主线和场内支线),高填方段按设计要求设置挡土墙和排水沟,保证填方段边坡的稳定性,高边坡段按设计要求做好边坡防护和植被恢复工作,弃土场按弃土场设计要求做好弃土场防范工作。 二、编制原则 (1)预防为主原则:根据国家相关文件、技术规范以及本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及项目建设新增水土流失特点,在本方案设计中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原则。 (2)综合防治原则:紧密结合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和项目建设水土流失特点,科学评价和预测项目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状况及发展趋势,按照治理措施与预防监督措施

相结合、永久措施与临时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地布设水土保持措施,形成有效的综合防治体系。 (3)“三同时”原则:坚持水土保持措施与主体工程相适应原则,落实水土保持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开工前识别所有施工环保、水土保持因素,形成文件,制订控制措施,对重要施工环保、水土保持因素制订管理方案。开工前组织对全体员工进行生态资源环境保护知识学习,增强环保意识,保证环保工程质量,采取有效措施,使施工过程对生态环境的损害程度降到最低。 强化环保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使环保意识全面深入人心,真正认识到环保的重要作用。 合理布置施工场地,生产、生活设施尽量布置在征地线以内,少占或不占耕地,尽量不破坏原有植被,在其周围植草或植树绿化,创建美好环境。弃渣场所处位置均为山地地形,分析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方式,有以下几种: (1)降雨及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导致弃渣场水土流失; (2)弃渣场弃方堆积不密实而产生水土流失; (3)防护、排水措施不利或毁坏导致弃渣场水土流失; (4)绿化措施不充足,导致表层种植土经雨水或径流冲刷造成水土流失; (5)后期人为破坏植被,导致地表裸露,无植被覆盖而产生水土流失。 三、高填方段防治措施 填方放坡严格按设计要求放坡,填方完成后土质边坡及时完成坡面植草防护,在雨季施工来临前完成挡土墙和边沟的施工。 四、高边坡段防治措施 开挖完成后及时完成坡面修整和植草防护,有山坡截水沟的位置及时完成。 五、弃土场防治措施 弃土场征用过程中要保证足够的安全距离,在弃方完成后,及时完成坡面的修整和植被恢复工作,挡土墙及排水沟的施工要在雨季来临前完成施工。 (1)弃渣场弃渣前,先清除地表草皮及腐殖土,并将其集中堆放,弃渣完毕后部分可用于植被恢复利用。

[云南]河道泥石流拦渣坝及防治工程施工组织设计_secret

德钦县河泥石流拦渣坝及县城河 泥石流防治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云南省 2007年7月4日

目录 第一部分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原则 1、编制依据 2、编制原则 3、施工总体目标 第二部分施工布置 1、场内布置 2、弃料场、堆料场的规划布置 3、生产、生活临时设施 4、水、电、通讯 第三部分施工组织机构 1、施工组织机构的设置 2、组织机构框图 第四部分施工机械设备 第五部分施工进度计划安排 1、施工进度计划 2、工程施工进度保证措施 第六部分劳动力和材料投入计划及其保证措施 1、劳动力安排 2、材料投入计划 3、劳动力、材料保证措施 第七部分主要施工程序及施工方法 第1节施工测量 第2节土石方开挖 第3节土方回填

第4节浆砌石施工 第八部分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1、本工程质量目标 2、质量承诺 3、质量保证体系 4、质量保证措施 第九部分施工安全保证体系 1、安全保证体系框图 2、安全保障组织机构 3、安全保证措施、现场安全预控措施第十部分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措施 1、文明施工措施 2、环境保护措施 第十一部分冬雨季施工措施 第1节雨季施工措施 第2节冬季施工措施 第十二部分降低成本措施 第十三部分降低环境污染和噪音措施第十四部分防止破坏地下设施措施第十五部分成品、半成品保护措施

第一部分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原则 1、编制依据 ①、业主提供的招标文件、图纸及现场踏勘资料; ②、与工程有关的法律、法规; ③、与工程有关的国家及专业技术规范、规程、标准; ④、公司长期积累的丰富施工经验及施工能力; ⑤、公司质量体系文件; 2、编制原则 ①、业主对工程工期、质量要求及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要求的原则; ②、与业主、监理工程师、设计代表及有关单位协调施工的原则; ③、充分利用多工作面及充足的施工机械设备,做到有节奏、连续、均衡生产、文明施工; ④、先进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 3、施工总体目标 我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质量至上、文明诚信、服务社会”的质量方针,以丰富的施工经验、雄厚的技术力量、先进的管理经验、完善的质量做主体系,以事关企业信誉、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高度,认真对待每个承建的工程,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我公司将从战略高度重视本工程的施工,响应招标文件全部条款,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达到如下目标: (1)质量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质量至上、文明诚信、服务社会”

岩土工程及防灾减灾现状及发展

岩土工程及防灾减灾现状及发展 一、概述 1. 岩土工程 岩土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将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三者逐渐结合为一体并应用于土木工程实际而形成的新学科[1]。 2.防灾减灾工程 防灾减灾工程是一个具有显著综合交叉性的新型学科,它涵盖到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发生条件和发展规律、监测和预报、工程防治和灾时应急措施等科学技术难题。按现行学科体系来说,防灾减灾工程涉及地质、气象、地震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信息和管理等学科的相关专业领域。 二、岩土工程及防灾减灾主要研究方向 1.岩土工程主要研究方向 ①城市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以城市地下空间为主体,研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各种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策略,以及各类地下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和地下工程的施工技术(如浅埋暗挖、盾构法、冻结法、降水排水法、沉管法、TBM法等)及其优化措施等等。 ②边坡与基坑工程:重点研究基坑开挖(包括基坑降水)对邻近既有建筑和环境的影响,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理论和方法,基坑支护结构的优化设计和可靠度分析技术,边坡稳定分析理论以及新型支护技术的开发应用等。 ③地基与基础工程:重点开展地基模型及其计算方法、参数研究,地基处理新技术、新方法和检测技术的研究,建筑基础(如柱下条形基础、十字交叉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及桩基础等)与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等。 2.防灾减灾工程主要研究方向 ①地下工程减灾防灾,利用工程学的方法研究解决和防治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施工灾害的破坏效应,开展地下结构减震、隔震理论与方法,地下工程火灾特征及损伤评估方法,地下工程施工灾害的防御技术,动态可靠度与耐久性设计理论,高应力场与高温度场耦合分析等。 ②线路系统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该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高山峡谷区重力作用为主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的铁路、公路工程防治技术为主线,同时覆盖了特殊岩土地质条件的路基病害整治及公路路面病害处理技术、轮轨和车路系统本身的运行安全技术以及工务安全管理保障系统等领域。 ③岩土工程灾害预测和防治,利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进行岩土工程学、地学、环境学、灾害学等多学科交叉解决岩土工程灾害理论研究中的前沿问题和岩土工程灾害防治中的重大难点问题,着重进行岩土工程环境地质评价及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岩土工程中水环境效应及其工程危害研究、岩土工程环境地质问题风险分析与防灾决策可靠性研究,渗流场、应力场、温度场耦合分析及其在工程灾害防治中的应用等。 ④大型结构物抗风与抗震,针对工程实践中急需解决的大型结构物抗风、抗震的关键技术问题,利用现代科学理论与实验技术,研究造成风害和震害的机理,寻求大型结构物抗风、抗震能力的有效措施,着重进行大型结构物风致响应与地震反应的预测及评估、大型结构物环境振动抑制技术、大型结构物抗风抗震设计等理论及应用研究。 三、岩土工程及防灾减灾现状及发展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心得体会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心得体会 1、概述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泥石流常常具有突然暴发、来势凶猛、运动快速、历时短暂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近年来,我国泥石流有渐趋加重的趋势。鉴于泥石流的严重危害性,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是有必要的。 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2.1地形条件 (1)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床纵坡大,流域的形状便于水流的汇集。 (2)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出口的瓢状或?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Χ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 (3)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大,使泥石流得以迅猛直泻。 (4)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碎屑物质有堆积的场所。 2.2地质条件 (1)构造:地质构造复杂,断层皱褶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一般对泥石流的形成有利。由于这些因素导致地表岩层破碎、滑坡、崩塌、错落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 (2)岩性:结构疏松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的岩层,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岩层易遭受破坏,碎屑物质来源丰富。 2.3水文气象条件 (1)水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搬运介质的基本动力。泥石流的形成与短时间内突然的大量流水密切相关。突然大量来水有:①强度较大的暴雨;②冰川、积雪的强烈消融;③冲川湖、高山湖、水库等的突然溃决。 (2)水的作用:浸润饱和山坡松散物质的侧蚀掏挖作用产生滑坡、崩塌等,增加了物质来源。 2.4其他条件 如人为滥伐山林,造成山坡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堆积等,往往提供大量物质来源。开挖隧道时破坏地下的地质平衡条件时等,也会形成泥石流。上述条件概括起来为: (1)有陡峻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 (2)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3)短时间内有大量水的来源。此三者缺一便不能形成泥石流。 3、泥石流的危害 由于泥石流中泥、沙、石块等土粒物质含量高,流体浓稠,粘性强,因而致使泥石流具有结构性、惯性强、搬运力大、破坏力强和分选性差等特征。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防治措施.pdf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防治措施 研究动机 泥石流作为山区城镇常见的地质灾害,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 险峻的地区, 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 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发性、毁坏性、运动快、历时短等特点,且 具有强大的侵蚀、搬运能力。发生泥石流往往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当前,我国山区城镇 泥石流问题十分突出, 且灾情十分严重。因此,分析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研究目的 让人从根本上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并以此做出正确的预防措施, 做到防患于未然,将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研究方法 上网或在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 研究内容 一、产生原因 (一)客观条件 1、在地貌上,流域形状便于流水汇集。 2、在水源上,有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 3、在松散物质来源上,上游应有丰富的碎屑物。常见于岩石结构松散,水土流 失严重的地区。 由于工农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欲求逐渐增大。如今,因为人类对自(二)人为因素 然的不合理开发造成的滑坡和泥石流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多, 一方面,在修建公路、铁路时的不合理开挖毁坏了山坡表面。另一方面, 滥伐乱垦使植被消失, 山坡失去保护、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毁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 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

二、危害影响 1、对居民点的危害: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2、对公路和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铁路、公路,致使交通中断,还可 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 三、预防措施 1、修建铁路、公路、工厂、城镇等,应合理地进行。工厂、城镇尽可能选在开 阔的盆地和平原上,决不能造在滑坡体上;铁路、公路、桥梁、车站应尽量避开 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范围。 2、保护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可以防止滑坡和泥石流的 发生,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根据土质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当造林方法, 科学种植。 3、进行滑坡、泥石流的调查勘测,圈定危险区域,制定防治规划,对—些重要 的危险区采取必要的工程保护措施。 研究结论 治理滑坡和泥石流是一项十分艰巨、耗资巨大、而且至今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因此,在泥石流活动区修建居民点、工矿企业、交通干线等,都以躲避为上 策。在无法躲避, 必须在泥石流区内建筑的工程, 在对泥石流的治理上也要汪意结合当地具体环境,因地制宜地进行总体设计。 研究心得 尽管滑坡和泥石流是自然灾害, 但人类活动却是可以加速其发生或阻止其形成的。所以,人类应该学会如何进行防范措施,同时要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最新版)

( 安全常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最新版) Safety accidents can cause us great harm. Learn safety knowledge and stay away from safety accidents.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最新版) 1、房屋不要建在沟口和沟道上 受自然条件限制,很多村庄建在山麓扇形地上。山麓扇形地是历史泥石流活动的见证,从长远的观点看,绝大多数沟谷都有发生泥石流的可能。因此,在村庄选址和规划建设过程中,房屋不能占据泄水沟道,也不宜离沟岸过近;已经占据沟道的房屋应迁移到安全地带。在沟道两侧修筑防护堤和营造防护林,可以避免或减轻因泥石流溢出沟槽而对两岸居民造成的伤害。 2、不能把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 在冲沟中随意弃土、弃渣、堆放垃圾,将给泥石流的发生提供固体物源、促进泥石流的活动;当弃土、弃渣量很大时,可能在沟谷中形成堆积坝,堆积坝溃决时必然发生泥石流。因此,在雨季到来之前,最好能主动清除沟道中的障碍物,保证沟道有良好的泄洪能

力。 3、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 泥石流的产生和活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生态环境好的区域,泥石流发生的频度低、影响范围小;生态环境差的区域,泥石流发生频度高、危害范围大。提高小流域植被覆盖率,在村庄附近营造一定规模的防护林,不仅可以抑制泥石流形成、降低泥石流发生频率,而且即使发生泥石流,也多了一道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屏障。 4、雨季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 雨天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一旦听到上游传来异常声响,应迅速向两岸上坡方向逃离。雨季穿越沟谷时,先要仔细观察,确认安全后再快速通过。山区降雨普遍具有局部性特点,沟谷下游是晴天,沟谷上游不一定也是晴天,“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就是群众对山区气候变化无常的生动描述,即使在雨季的晴天,同样也要提防泥石流灾害。 5、泥石流监测预警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与防治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与防治 要】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种地形都基本具备,在地质情况方面也较为的复杂,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的增长,一些工程项目也在不断的增多,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各种资源的开发也加大了力度,从而加剧了我国的自然资源以及地质环境造的破坏,从近些年我国的地质环境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逐渐的增大,地质灾害对于人们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对于各种项目的工程设施的破坏性也比较的大,如何有效的对其进行防治已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就当前我国的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对其成因加以分析,结合实际的情况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策略展开探讨,希望能够对此领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 0.引言 在全球的气候变化异常的情况下,世界各地的地质灾害也在不断的增多,尤其是人类的活动加剧以及范围的扩大,在工程建设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地质灾害的发生状况愈来愈频繁,我国可以说是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一个国家,地质灾害的种类比较的繁多,并且在灾害的程度上也较为严重,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也比较的广泛,这些情况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1.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概述 在我国的工程建设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对于地质环境的破坏也在进

一步的增加,岩土工程是在欧美国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一时期所兴起的一种土木工程技术体制,它主要是以求解岩体以及土木工程问题作为重要的内容,在工程施工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岩土工程这一领域的市场竞争已经是愈来愈激烈[1]。在我国当下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已经从农村到城镇开始实施了众多的工程施工,对于这些工程建设实施的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到岩土体的开挖以及加固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也会出现与岩土工程实施过程中地质灾害发生的事件,岩土工程主要是指在这一工程的过程中涉及到对岩土体的开挖以及加固的工程,而岩土地质灾害的防治就是对于由人类活动或者是自然因素所造成的地质灾害,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使其危害得以有效的降低。在防治的目的上就是为了能够有效的把所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从而起到保护的作用,从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很多的地质灾害人为活动造成的较多,故此,必须要在这一方面加以有效的防治。 2.我国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的幅员比较的辽阔,在地里位置上有着非常独特的性质,在地质结构方面比较的复杂,再加上我国的人口比较的庞大,经济方面也较为的滞后,故此,这些原因对于地质灾害的承受能力就显得较弱[2]。在我国,对于众多的地质灾害基本都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由于工程建设的施工,导致了地质结构发生了变化,从而发生了一些地质灾害,根据有关的资料显示,在近些年的发展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据着总体自然灾害的20%左右,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我国表现的尤为凸出,由岩土工程所造成的滑坡、泥石流、

泥石流防治措施

泥石流及其治理措施 一、泥石流简介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二、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措施 泥石流有不同的特点,相应的治理措施也应有所不同。在以坡面侵蚀及沟谷侵蚀为主的泥石流地区、应以生物措施为主、辅以工程措施;在崩塌、滑坡强烈活动的泥石流发生(形成)区,应以工程措施为主,兼用生物措施,而在坡面侵蚀和重力侵蚀兼有的泥石流地区,则以综合治理效果最佳。 (一)生物措施 泥石流防治的生物措施是包括恢复植被和合理耕牧。一般采用乔、灌、草等植物进行科学地配置营造,充分发挥其滞留降水,保持水土,调节径流等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和制止泥石流发生或减小泥石流规模,减轻其危害程度的目的。生物措施一般需要在泥石流沟的全流域实施,对宜林荒坡更需采取此种措施。但要正确地解决好农、林、牧、薪之间的矛盾,如果管理不善,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与泥石流工程防治措施相比较,生物防治措施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风险小,能促进生态平稳,改善自然环境条件,具有生产效益,以及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生物措施初期效益一般不够显著,需三五年或更长一些时间才可发挥明显作用,在一些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现象严重地段,单独依靠生物措施不能解决问题,还需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才能产生明显的防治效能,生物措施包括林业措施、农业措施和牧业措施等各种措施,通常在同一流域内随地形、坡度、土层厚度及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因地制宜的进行具体布置。 (二)工程措施 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是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堆积区内,相应采取蓄水、引水工程,拦挡、支护工程,排导、引渡工程,停淤工程及改土护坡工程等治理工程,以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通常适用于泥石流规模大,暴发不很频繁、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

浅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基于此,笔者就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以及防治措施进行了阐述,并对矿山开发引起的地质灾害及防治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矿山;防治措施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engineering activities of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efforts are also increasing,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s very fragile brings great pressure to our country, the frequency and scale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have increased year by year.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s connotatio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nd geological disasters, geological disaster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rm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are elaborated, made a concrete analysis of geological hazards and prevention and cause of the mine development. key word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disaster; mines;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p5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特点及防治措施_1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岩土工程的防治措施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内容,在具体的工作当中应当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适当的工程防治手段。本文笔者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特点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具有借鉴意义。 标签: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特点防治措施 0前言 岩土工程的地质灾害往往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其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需要弄清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的概念,分析地质灾害类型和产生的原因,根据不同地质灾害类型采取适当的措施,坚持正确原则,就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1成因分析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总体上可分为以下两大类:第一类是自然因素导致的自然地质灾害,这一类属于自然地质灾害,这种灾害从始至终都是以自身固有的形态存在,它的变化和转移一般不会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变迁而发生,具有自然性的特征,这类地质灾害也被称为第一环境问题;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又被称之为第二环境问题,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地球原有的地质自然形态被大量建设开发开采等活动所破坏,从而造成的一系列灾害就属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它的产生与地质本身基大体上没有关系,但与人为破坏有着密切联系。大多数的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发展的,即随着自然地质演化和气候变化,岩体由最原始的稳定状态逐步变得不稳定,因为这种原因而诱发的地质灾害基本上都会进行数百甚至上千年,但是人为因素的诱发的自然演化周期将大幅度缩短,换言之,其稳定到不稳定的变化过程的时间减少,这样便会导致地质灾害突发,每次地质灾害的突发都会给人们带来经济损失、生命损失等严重损失,综上所述,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是危害级数极高的一种灾难性事故。 2常见类型 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表形变四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就是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沿坡体的软弱面小面积或大面积的下滑移动的现象,地震、降雨、积雪融化、地表水系浸泡冲刷坡脚、开挖堆填加载以及开山放炮等等因素都会引发滑坡现象,有些地带更容易发生滑坡,比如地势高差悬殊的峡谷地区、强降雨的地区、铁路公路的边坡以及地震带等等。泥石流是地质灾害的另一种常见类型,洪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泥石流,它的形成主要是因为降水量太多而产生有大量碎石、巨砾、泥砂等固体物质混合在在山坡或沟谷上的洪流,这一类型的地质灾害通常发生在较陡的坡体上,矿产采掘、堆渣填土、边坡开挖、水库渠道渗漏以及强烈振动等是引起此类灾害的主要原因。地表变形也是地质灾害的一种表现形式,其

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抗滑桩监理规划范本

监理规划报审表 云南省德钦县一中河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监 理 规 划 编制:审核: 业主单位:德钦县国土资源局 设计单位: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 监理单位:四川四强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施工单位:辽宁绿科环境工程限公司 编制日期:二〇一七年三月十八日

第一章工程项目概况 第一节工程概况 一、建设单位及相关单位 建设单位:德钦县国土资源局 设计单位: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 监理单位:四川四强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辽宁绿科环境工程限公司 二、工程名称和工程地址 1、工程名称:云南省德钦县一中河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2、工程地址:德钦县一中河 三、工程投资及工程概况 1、工程投资:总投资约7159140.45元元 2、工程概况: 一中河泥石流位于德钦县升平镇拓展新区东侧,属芝曲河左岸之流,是一条处于旺盛期的山区型高频发粘性泥石流。依据相关勘查单位报告和现场复核情况,一中河泥石流直接威胁着德钦县城新区、县一中、县民族小学、县党委、县委、县政府、县政府下辖的各局办机关等多个单位1940余人,威胁固定资产约22020万元。施工难度大,综合确定该泥石流的防治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桩坝主控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30年。根据所处地形、地质条件,本次防治工程设计拦挡坝采用片石混凝土作为泥石流拦挡措施。主要类型包括谷坊坝(G1~G9)、钢筋石笼坝(S1~S9)、桩板式拦渣坝(1#、2#)、副坝(F1、F2)及修补拦渣坝B1。该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 第二章监理工作目标和范围 第一节监理工作目标 监理工作质量要求: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程、施工图纸和有关合同要求

泥石流防治措施1

目录 一、工程概况 (2) 二、编制原则 (2) 三、高填方段防治措施 (3) 四、高边坡段防治措施 (3) 五、弃土场防治措施 (3) 六、质量保证措施 (4) 七、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4)

高回填区、高边坡、弃土场泥石流防治措施 一、工程概况 五垴山风电场工程道路共计26.9km。分为:进场道路14.1km(改造段4km和新建段10.1 km)、场道路12.8km(场主线和场支线),高填方段按设计要求设置挡土墙和排水沟,保证填方段边坡的稳定性,高边坡段按设计要求做好边坡防护和植被恢复工作,弃土场按弃土场设计要求做好弃土场防工作。 二、编制原则 (1)预防为主原则:根据国家相关文件、技术规以及本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及项目建设新增水土流失特点,在本方案设计中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原则。 (2)综合防治原则:紧密结合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和项目建设水土流失特点,科学评价和预测项目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状况及发展趋势,按照治理措施与预防监督措施相结合、永久措施与临时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地布设水土保持措施,形成有效的综合防治体系。 (3)“三同时”原则:坚持水土保持措施与主体工程相适应原则,落实水土保持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开工前识别所有施工环保、水土保持因素,形成文件,制订控制措施,对重要施工环保、水土保持因素制订管理方案。开工前组织对全体员工进行生态资源环境保护知识学习,增强环保意识,保证环保工程质量,采取有效措施,使施工过程对生态环境的损害程度降到最低。 强化环保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使环保意识全面深入人心,真正认识到环保的重要作用。 合理布置施工场地,生产、生活设施尽量布置在征地线以,少占或不占耕地,尽量不破坏原有植被,在其周围植草或植树绿化,创建美好环境。弃渣场所处位置均为山地地形,分析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方式,有以下几种: (1)降雨及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导致弃渣场水土流失; (2)弃渣场弃方堆积不密实而产生水土流失; (3)防护、排水措施不利或毁坏导致弃渣场水土流失; (4)绿化措施不充足,导致表层种植土经雨水或径流冲刷造成水土流失; (5)后期人为破坏植被,导致地表裸露,无植被覆盖而产生水土流失。 三、高填方段防治措施

2021版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1版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 防治措施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2021版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 【摘要】通过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的了解,可预测山区及山前地区居民点和工程建设(已建或待建)所在地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针对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治理措施,从而减小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文章分析了泥石流形成条件,提出了相关措施。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条件防治措施 泥石流危害虽然很大,但是只要深入了解其成因、特征就可以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整治,消除或降低泥石流对工程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我们在了解泥石流成因,提出预防措施的的同时也要树立环保意识。 一、泥石流含义 我国是多山之国,地形陡峻,地质构造复杂,岩石破碎,山体

稳定性较差,加上丰富水源条件,使我国泥石流灾害十分发育,危害相当严重。 泥石流是由黄土、粘土、松散岩石碎屑层在水的掺合下形成的泥浆,在震动或暴雨、冰雪融水等外部条件激发下,沿坡面或沟槽作突然性的流动现象。它是介于水流和土体滑动间的一种运动现象。在某种意义上,泥石流与洪水同属山地洪流,即它们都是大量水分携带山体泥、沙的流体沿沟、槽汇聚呈急泻而下的洪流。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流体中水分与泥、砂组分的含量比例多少。 二、泥石流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 地形条件。要具有利于水和物质汇集和泥石流流动的高山深沟、陡峻地势、坡降大的沟河流域等地形地貌。泥石流形成区多为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岩石破碎、植被差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集中的三面环山、瓢状或漏斗状地貌;流通区的地形具有能够使泥石流急泻而下的深狭谷、大陡降谷床特征;堆积区一般为能使碎屑

浅谈泥石流对工程的影响

浅谈泥石流对工程的影响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它的发生受很多条件的制约,是山地常发地质灾害之一。本文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对工程的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条件防治措施 一、引言 泥石流是一种突然暴发的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等固、液体两相混合介质的特殊洪流,呈黏性层流或稀性紊流。泥石流常常具有突然暴发、来势凶猛、运动快速、历时短暂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近年来,我国泥石流有渐趋加重的趋势。鉴于泥石流的严重危害性,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是有必要的。 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了堰塞湖。截至28日,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1463人遇难,失踪302人,已解救1243人。此次特大山洪地质灾害灾情之大,伤亡人数之多、损失之严重在甘肃乃至全国也都是少见的。下面让我来进一步了解泥石流, 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地质条件 (1)构造:地质构造复杂,断层皱褶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

高的地区,一般对泥石流的形成有利。由于这些因素导致地表岩层破碎、滑坡、崩塌、错落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 (2)岩性:结构疏松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的岩层,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岩层易遭受破坏,碎屑物质来源丰富。 2、地形条件 (1)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床纵坡大,流域的形状便于水流的汇集。 (2)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 (3)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大,使泥石流得以迅猛直泻。 (4)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碎屑物质有堆积的场所。 3、水文气象条件 (1)水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搬运介质的基本动力。泥石流的形成与短时间内突然的大量流水密切相关。突然大量来水有:①强度较大的暴雨;②冰川、积雪的强烈消融;③冲川湖、高山湖、水库等的突然溃决。 (2)水的作用:浸润饱和山坡松散物质的侧蚀掏挖作用产生滑坡、崩塌等,增加了物质来源。 4、人类活动的影响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 摘要: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进行了阐述,据此,可预测山区及山前地区居民和工程建设(已或待建)所在地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针对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治理措施,从而减少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 关键词:泥石流;地形条件;地质条件;气象水文条件;防治措施 1、基本情况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晳时性急水流。泥石流常常具有突然暴发、来势凶猛、运动快速、历时短暂之特点,它是严重威胁山区及山前地区居民安全和工程建设(已建或待建)的一种地质灾害。我国的许多山区都不同程度地爆发过泥石流,近年来,我国泥石流有渐趋加重的趋势。鉴于泥石流的严重危害性,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是有必要的。 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四个基本条件,分别是:地形条件、地质条件、气象水文条件和土壤植被条件。 1)地形条件 地形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空间条件,对泥石流的制约作用十分明显,其主要方面在于地形形态和坡度是否有利于积蓄疏松固物质、汇集大量水源和产生快速流动。每一处泥石流自成一个流域,典型泥石流的流域可划分为形成区、流动区和堆积区。 (1)泥石流形成区: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半圆型宽阔地段周围山坡陡峻,多为30º- 60º陡坡。其面积大者可达数十平方公里。坡体往往光秃破碎,无植被覆盖,斜坡常被冲沟切割,且有崩塌、滑坡发肓。这样的地形条件有利于汇集周围山坡上的水流和固体物质。 (2)泥石流流通区:泥石流流通区是泥石流搬运通过地段。多为狭窄而深切的峡谷或冲沟,谷壁陡峻而坡降较大,且多陡坎和跌水。泥石流进入本区后具有极强的冲刷能力,将沟床和沟壁上的土石冲刷下来携走。当流通区纵坡陡长而顺直时。泥石流畅通,可直泻而下,造成很大危害。反之,则由于易堵塞停积或改道,因而削弱了能量。 (3)泥石流堆积区:泥石流堆积区是为泥石流物质的停积场所,一般位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