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山洪灾害防治区水文气象站网布设原则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山洪灾害防治区水文气象站网布设原则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山洪灾害防治区水文气象站网布设原则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山洪灾害防治区水文气象站网布设原则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山洪灾害防治区水文气象站网布设原则

2004年10月10日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四年九月

目录

1 山洪灾害防治区水文站网布设原则 1

1.1 现有水文站网布设特点 2

1.2 水文站网布设原则 3

2 山洪灾害防治区气象站网布设原则 6

2.1气象站网基本情况 6

2.2气象站网布设原则 8

1 山洪灾害防治区水文站网布设原则

山洪灾害是由于山洪暴发而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危害。山洪灾害突发性强、危害大,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防灾减灾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降雨是激发山洪发生的主要因素,其产生的主要天气系统有:台风、热带云团、锋面、低涡、切变线以及低空暖湿急流等,多为中小尺度系统;山地对降水的增幅作用很大,有时候一次暴雨过程在山丘区造成的降水量可以是平原地区的十几倍,甚至更大些,而在背风坡降水量明显减少。因此,山地迎风坡不仅暴雨频繁增加,而且往往是暴雨中心的所在地点。例如,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特大暴雨多出现在十万大山东南坡,广东省特大暴雨则分布在南岭南麓,华北地区特大暴雨多出现在燕山南麓和太行山东坡,西南地区特大暴雨多出现在大雪山和苗岭东侧以及米仓山和大巴山南麓,海南岛特大暴雨多分布在五指山迎风坡一侧。我国著名的五大暴雨中心都是出现在迎风坡,如河南“75.8”特大暴雨带位于伏牛山麓的迎风坡。在许多高山地区,暴雨中心一般并不位于高山的山脊或近山脊处,而是在半山坡,这是由于地形对降水的增幅作用与大气中水气随高度迅速减少这一对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山体高度在凝结高度以上,雨量在山坡上的分布极不均匀,其原因除降雨强度随高度变化外,还与中小尺度暴雨中心的移动路径有关,它往往又是造成面积为200km2以下单沟山洪灾害的主要原因,水文站网(包括水文站和水位站)布设的范围主要是有山溪洪水灾害的山洪沟。

1.1 现有水文站网布设特点

通过对我国各地区现有水文站网布设情况的调查,可归纳为下面几个特点:

(1)东密西疏:东部地区水文事业起步较早,人口密度较大,水系发达,且通过多年的站网建设和优化工作,日臻完善,基本满足《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SL 34-92)的要求。西部地区因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水文站网建设工作相对滞后,且站网密度较稀。

(2)经济发达地区密、落后地区疏:经济发达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及良好的投资条件,为站网密度提高提供了条件。经济欠发达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站网密度稀。

(3)大河密、小河疏:由于过去国家水文工作重点放在大江大河的治理上,因此大江大河水文站的布设密度基本能满足《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SL 34-92)要求,小河流相对稀疏。

(4)平原地区密、山区疏:平原地区设站难度小,投资少,站网密度相对较大。而山区则相反,站网密度小。

(5)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区密、非试点区疏:一些山洪灾害严重的地区,由于当地政府的重视,为开展防治试点工作,增加了投资,站网密度相对有所提高。

1.2 水文站网布设原则

1.2.1 站网布设目的

收集与灾害相关的水文资料,分析、研究山洪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用于灾害的预警预报、治理等,满足山洪灾害防治的要求,并可兼顾山丘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

1.2.2 站网布设范围

水文站网布设范围主要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内(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据本次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确定),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山洪灾害一级重点防治区应优先考虑,其次是二、三级重点防治区,最后是一般防治区。水文(位)站主要布设在有山溪洪水灾害的山洪沟流域内。

1.2.3 站网类别

本次布设的站网属山洪灾害防治专用小河站。站网布设以水位站为主,水文站为辅。在山洪灾害频发的山洪沟且具有布设水文站条件时可考虑布设水文站。水位、水文站均兼测雨量,如与气象(雨量)站网布设有重复或矛

盾时,应统筹考虑。对重要的水位站,应进行临时流量测验,对水位流量关系进行分析拟定,并考虑利用历史洪水调查资料对延长的高水水位流量关系进行验证,对冲淤变化较大的山洪沟,在发生山溪洪水,断面产生较大变化后,对水位流量关系进行重新分析拟定与验证。水文站在观测一段时间,积累一定的资料,暴雨洪水规律、产汇流参数、水位流量关系确定后,流量可实现间测或停测,水位流量关系发生较大变化时恢复观测。山洪灾害防治确有必要、且条件允许时可增测含沙量及蒸发量等项目。

1.2.4 观测方式

水位、雨量以自动遥测(含自动传输)方式为主,流量、含沙量以巡测为主,不一定都采用流速仪测验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及安全条件可采用水力学、浮标及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等测验方式。

1.2.5 观测时间

观测时间为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季节,观测资料除为山洪灾害防治使用外,如还有其他用途(如用于分析研究地区水文规律等)可据需要延长观测时间。

1.2.6 站网管理

站网纳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文站网统一管理。

1.2.7 站网布设依据

站网布设应满足山洪灾害防治的需要;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有水文站网规划,本次站网布设应与其协调;符合《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SL 34-92)的要求。

1.2.8 站网布设原则

(1)站网布设范围主要针对重点防治区内人口较为稠密、有较重要工矿企业或重要的基础设施的山溪洪水灾害易发的山洪沟。如果山洪沟流域内人口稀少,当它发生山洪时对生命财产直接危害较小,但其流入的高级河流流域人口稠密,受灾害间接影响较大,则该山洪沟也应纳入本报告提出的站网布设范围内。

(2)站网布设应符合“容许最稀站网”的原则,为保持观测资料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及经济效益问题,尽量利用现有测站;为避免重复投资,还应把其它部门如交通、工矿企业等部门的水文(位)、雨量观测站纳入全盘考虑,根据山洪灾害防治需要可对测站设施及观测项目、要求作适当改造和调整。首先建成容许最稀站网,然后根据当地山洪灾害防治需要,逐步发展并优化站网。在经济水平、科学技术、测验手段等日益提高和对山洪灾害规律不断加深的认识过程中,定期地或适时地分析检验站网存在的问题,进行站网优

化调整。

(3)站点位置可在居民点、较重要工矿企业或重要的基础设施的上游,有条件时可考虑有一定的洪水传播时间(15min以上)。

(4)湿润山丘区的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站网密度一般控制在300~1000km2左右/站,平均3~5条山洪沟1个站,干旱、半干旱山丘区的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考虑需要与可能可适当放宽要求。对于灾害频发的重点防治区,经济条件允许时可适当增加站网密度。对于一般防治区站网密度一般控制在1000~3000km2左右/站,并可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灾害及经济等情况)适当减小或增加站网密度。

(5)站网布设时还应考虑通信、交通等运行管理维护条件。

2 山洪灾害防治区气象站网布设原则

目前布设的基本气象站网主要是监测大气中中间尺度(水平尺度在

105m、时间尺度为104s)以上天气尺度系统的运动状况的。对于引发山洪灾害的中小尺度系统因监测站网稀疏,监测困难。因此,很有必要在目前大气监测网的基础上,合理布设适应山洪灾害监测需要的气象监测站网,这是做好强降雨及其产生的山洪灾害预报、预警和预防工作的前提。

2.1气象站网基本情况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共有101个气象台站。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对原有不同情况的气象台站和不一致仪器设备、技术规范进行了大力整顿,并建设统一的气象站网,到1952年底,气象台站数增至317个。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开始,为适应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需要,气象站网建设迅速发展,到1957年,全国气象台站数发展到1647个。1962年气象台站数已达2361个,除个别自治区外,基本上实现了地(州)有台,县(旗)有站。从上述气象台站数的发展和布设可以大致看出:一是经济建设需要,促进、要求增设气象台站;二是气象站网布设基本按行政区进行。

目前已建立的大气观测系统,包含地面观测、高空气象探测和卫星、雷达遥测的立体气象监测站网,在全球综合性气象监测中的密度是较高的,其站网密度和探测的信息质量都符合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定和要求,也能基本满足目前气象业务、科研和服务工作的需要,但因种种原因,目前的气象监测站网还存在以下问题:

(1)布局东密西疏,平原多,山地少。我国现有的地面观测站2409个,如果这些台站均匀分布,每1万km2约2.6个站,平均站距约为60km左右,这和世界气象组织就中纬度平原地区二级气象站网所规定的合理站距50~60km大致相当。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山地的面积远超过平原面积,台站分布很不均匀,形成了地面监测站网东密西疏,平原多,山地少的局面。特别是山洪灾害发生的山丘区,一方面站网密度显著比平原地区稀,另一方面受

山丘区地形、地貌制约,代表性差,远远不能滿足山洪灾害预报预警减灾业务工作的需要。

(2)单一的高空探测系统已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特种观测站点少,分布不合理。

(3)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对气象监测站网的业务环境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约有10% 的气象台站探测环境己完全不符合业务要求。部分探空站、天气雷达站亦由于高层建筑遮挡,形成盲区,限制了探测范围。

(4)目前我国的天气雷达获得的探测信息少,技术性能偏低,可靠性和稳定性差,组网能力弱等;

(5)特种观测仪器与观测方法、测试分析手段、质量控制等方面基础薄弱,观测项目少;一些对气候变化有较大影响,迫切需要观测的资料项目(如一些主要温室气体)没有开展。间接影响气候的一些物质的分布规律、变化趋势及源汇收支问题等观测,有些国内尚属空白。

2.2气象站网布设原则

在满足要求精度的前提下,站距尽可能大、站网密度尽可能的稀少和“在国家统一规划下,把自然条件与行政体系结合起来,重点考虑山洪灾害预警减灾服务业务的要求,兼顾科研和气象现代化,尽量做到合理”布设和建设气象台站。这是过去气象监测站网的规划布设原则,山洪灾害防治区气象监测站网布设设计原则也应遵循这一科学原则,因为这既保证了山洪灾害预报预警的需要,而且尽可能地减少建站时的投入和监测站网运行的维持和维护费用。

贯彻《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技术大纲》中强降雨是由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产生的,山洪灾害防治区要以满足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监测分析和实时山洪灾害预警预报的要求为原则,以现有气象站网为基础,综合考虑各部门业务需求,布设气象监测系统站网。

根据上述原则,综合考虑通信条件、信息收集、管理维护和电力供应等方面环境条件,实事求是地进行布设,以保证站网的正常运行。

通过山洪灾害强降雨监测系统的建设,将建成覆盖我国密度适宜、布局合理的三维立体综合大气监测系统,实现对强降雨等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的有效监测,改善对强降雨天气的预报、预警水平。系统建成后,可以提供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系统较为准确的位置及强度,以及强降水的面雨量和雨量时空极值监测结果;实时提供满足山洪灾害防御所需的4~12h短时强降水预报和0~3h临近强降水警报,提高我国山洪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

2.2.1 自动气象站和自动雨量站网

(1)自动气象站:自动气象站可进行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等项目的连续监测,进行数据处理并及时通过通信网络完成实时观测报文信息的传送。通过建立自动气象站,弥补目前气象资料探测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的不足,可以提高气象资料的监测密度,从而为提高山洪灾害预报精度和预报准确率起着基础性作用。在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自动气象站间距设计为20~40km;一般防治区40km左右。

(2)自动雨量站:自动雨量站可对降水进行实时监测,通过通信网络完成实时雨量信息的传送。自动雨量站作为自动气象站的一个补充,它具有价格便宜、建设简单的特点,主要用于山洪灾害预警预报。在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自动雨量观测站间距设计为10~20km,一般防治区按间距20~40km的标准布设雨量站网。

自动气象站、自动雨量站都要在原有站网基础上进行布设,所布设的水文站网、自动气象站均观测雨量,应纳入雨量站网密度计算,避免重复布站。以上提出的站网密度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经济状况、人口密度、山洪灾害发生频度等),考虑山洪灾害防治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2.2.2多普勒天气雷达站网

建设多普勒天气雷达,利用定量测量降水技术,能够连续跟踪监测突发性的强对流和连续性的大范围降水等灾害性天气过程,提高短时天气预报能力;还能够准确提供过程面累计降水量信息等。通过建设多普勒天气雷达,可以提高影响山洪灾害发生的强降雨和长时间降雨的预报准确率,同时还能为山洪灾害发生后政府指挥救灾提供更为有效的气象服务。在气象部门已实施大气监测自动化系统、三峡气象保障系统建设以及正在和计划建设的雷达监测系统的基础上,按雷达覆盖的原则,在山洪易发区域,现有雷达探测未能覆盖的区域增建多普勒或713天气雷达站。

2.2.3 雷电定位监测站网

雷电活动往往与导致山洪灾害发生的暴雨等强对流天气现象相关密切。雷电定位监测仪通过对雷电辐射的声、光、电磁场信息的测量,进而确定雷电放电的空间位置和放电参数,实时监测探测范围内雷暴的发生、发展、移动方向等,从而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提高山洪灾害强降雨预报准确率。雷电定位监测与天气雷达相配合,可以更好地发挥雷达的作用。在充分利用全国雷电定位现有设备的基础上,在山洪灾害重点区域增加雷电监测系统,重点地区雷电监测系统的雷电定位监测子站间距设计为100km。

2.2.4 地球观测系统(EOS)探测信息地面接收站网

地球观测卫星可以对整个地球从陆地、海洋到大气层,用可见光和红外光谱,以1~2d的全球覆盖周期进行全方位的系列观测,包括地球和海洋表面特性、雷暴、云、辐射和气溶胶,以及辐射平衡、森林植被和生态环境监测等,具有视野广阔、快速、经济、动态性强的特点。建立地球观测系统(EOS)

探测信息地面接收站,将卫星数据实时处理成区域各通道图像、彩色合成图像和全球拼图等,可以开发研制诸如植被指数、晴空亮温、云分类图、水汽分布图、洪水监测、各类专题图像等多种卫星定量遥感产品。将其应用到山洪灾害预警中,一方面可以开展水汽含量的定量反演,对中短期天气进行预测预报,提高山洪灾害预报准确率,另一方面可以实时遥感监测山洪灾害发生发展情况以及地表生态环境状况,为各级政府指挥救灾提供技术保障。山洪灾害重点省(区),地球观测系统(EOS)探测信息地面接收站间距设计为400km(基本上是省会城市建设一个,省会城市间距离过近,可考虑不建在省会,而建在地市城市;距离过远,可考虑中间再加建一个)。

2.2.5 静止气象卫星探测信息地面接收站网

FY系列气象静止卫星实现对中国区域的大气变化连续监测,可获取可见光和红外光图、云中水汽含量、云顶温度等信息。为山洪灾害的监测预警提供丰富的产品。

布设原则:在地(市)级气象台建立静止气象卫星探测信息地面接收站。

2.2.6 风廓线监测网

风廓线监测主要用于弥补常规探空站网探测的时空密度不够。它与多普勒天气雷达相配合,可以实时获取逐时(最快以3min间隔)更新的水平风速、风向廓线、垂直速度廓线、FFT谱谱宽W和湍流折射率结构常数的廓线,对提高山洪灾害预报模式的精度和预报准确率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充分利用我国气象部门风廓线布点设备的基础上,在山洪灾害重点区域增设风廓线仪,山洪灾害重点区域的风廓线监测站间距设计为150km。

2.2.7 地基GPS水汽遥感监测网

水汽在山洪灾害预报应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地基GPS水汽遥感监测,可以获得很高时空分辨率、达到毫米精度的水汽资料,以填补探空资料在时间空间分辨率上的不足,提供快速变化的信息。这种信息通过资料的四维同化,对改进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精度,提高山洪预报准确率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在山洪灾害重点区域增设地基GPS水汽遥感监测站,间距设计为100km。

2016年水文站网(按地区分)_基本站_辽宁

表名2016年水文站网(按地区分) 单位处 行名辽宁 列名基本站 数据683 行数据 合计Total合计Total河道River Course水库Rese-rvoir湖泊Lake潮流量Lake Flow渠道Canal驻测站Staff Gauge Station巡测站Mobile Gauging Station without Permanent Staff间测站Gauging Station for Interval Measure-ment其中:委托观测站Among Which:Contracted Observation Station其中:自动监测站Among Which:Automatic Monito-ring Station其中:站队结合Among Which:Station Combined with Measuring Teams其他部门管理的国家基本水文站Internati-onal Basic Hydrolo-gical Station Managed by Other Depart-ments合计Total河道River Course水库Rese-rvoir湖泊Lake潮水Tide人工观测Manual Observ-ation自动监测Autom-utic Obser-vation其中:委托观测站Among Which:Contra-cted Observ-ation Station合计Total常年Perennial汛期Flood Season人工观测Manual Observa-tion自动监测Automatic Observa-tion其中:委托观测站Among Which:Contra-cted Observa-tion Station合计Total人工取样Artifi-cial Samp-ling自动监测Autom-atic Obser-vation合计Total人工观测Manual Observ-ation自动监测Autom-atic Observ-ation合计Total基本站Basic Station统测站Measu-ring Station试验站Test Station其中:监测水质的站点Among:Site for Monitor-ing Water Quality人工观测Manual Observa-tion自动监测Autom-atic Observ-ation 121100991991133219633643530013543543564463772270168318198375326

第一章测站布设

第一章测站布设 第一讲 一、水文测站 水文测站是在河流上或流域内设立的,按一定技术标准经常收集和提供水文要素的各种水文观测现场的总称。按其目的和作用分为基本站、实验站、专用站和辅助站。 基本站是为综合需要的公用目的,经统一规划而设立的水文测站。基本站应保持相对稳定,在规定的时期内连续进行观测,收集的资料应刊入水文年鉴或存入数据库长期保存。 实验站是为深入研究某些专门问题而设立的一个或一组水文测站,实验站也可兼作基本站。 专用站是为特定的目的而设立的水文测站。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基本站的特点。 辅助站是为了帮助某些基本站正确控制水文情势变化而设立的一个或一组站点。辅助站是基本站的补充,弥补基本站观测资料的不足。计算站网密度时,辅助站不参加统计。 基本水文站按观测项目可分为流量站、水位站、泥沙站、雨量站、水面蒸发站、水质站、地下水观测井等。其中流量站(通常称作水文站)均应观测水位,有的还兼测泥沙、降水量、水面蒸发量及水质等;水位站也可兼测降水量、水面蒸发量。这些兼测的项目,在站网规划和计算站网密度时,可按独立的水文测站参加统计;在站网管理和刊布年鉴和建立数据库时,则按观测项目对待。 二、水文站网及其作用

水文站网是在一定地区,按一定原则,用适当数量的各类水文测站构成的水文资料收集系统。由基本站组成的站网,称为基本水文站网。 把收集某一项资料的水文测站,组合在一起,则构成该项目的站网。如流量站网,水位站网,泥沙站网,雨量站网,水面蒸发量站网,水质站网,地下水观测井网等。通常所称的水文站网,就是这些单项观测站网的总称,有时也简称为“站网”。 以满足水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的最低要求,由起码数量的水文测站组成的水文站网,是容许最稀站网。 首先应建成容许最稀站网,然后,根据需要与可能,逐步发展并优化站网。力求在适应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投入条件下,使站网的整体功能最强。 水文站网密度,可以用“现实密度”与“可用密度”这两种指标来衡量。前者是指单位面积上正在运行的站数,后者则包括虽停止观测,但已取得有代表性的资料或可以延长系列的站数。站网密度通常是指现实密度。 三、水文站网的规划与调整 水文站网规划是制定一个地区(流域)水文测站总体布局而进行的各项工作的总称。其基本内容有:进行水文分区,确定站网密度,选定布站位置,拟定设站年限,各类站网的协调配套,编制经费预算,制定实施计划。 水文站网规划的主要原则是根据需要和可能,着眼于依靠站网的结构,发挥站网的整体功能。提高站网产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制定水文站网规划或调整方案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相互比较和综合论证;同时,要保持水文站网的相对稳定。 水文站网的调整,是水文站网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水文站网的管理部门,应当在使用水文资料解决生产、科研问题的实践中,在经济水平、科学技术、测验手段日益提高和对水文规律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中,定期地或适时地分析检验站网存在的问题,进行站网调整。 分析检验站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测站位置是否合适,测站河段是否满足要求,水账是否能算清,测站间配套是否齐全等。 四、基本水文站网的布设原则 基本水文站网中,流量站网是最主要的站网,因此重点介绍流量站网,并简要介绍水位站网和泥沙站网。 (一)基本流量站网的布设原则 由于河流有大小、干支流的区分,因此流量站网的布设原则也不相同。 控制面积为3000km2以上的大河干流流量站,称为大河控制站。 干旱区在500km2以下,湿润区在300km2以下的河流上设立的流量站,称

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实施效果评价补充规定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四年九月 目录 一、全省(自治区、直辖市)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实施效果分析 二、典型区域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经济评价 附件一:山洪灾害防治经济效益分析计算方法 附件二:典型区域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经济评价的方法 为编制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统一防治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的方法,现依据《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技术大纲》(以下简称《技术大纲》)的有关要求,结合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专题研究——《山洪灾害灾情评估及防治综合效益分析研究》的成果,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的方法和技术要求补充规定如下: 一、全省(自治区、直辖市)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实施效果分析 山洪灾害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且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并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山洪灾害防治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免经济损失,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对于全省(自治区、直辖市)山洪灾害防治规划,要求从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全面综合分析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实施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社会效益 在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中,通过在防治区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包括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少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等。山洪灾害防治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减少受灾人口、减少人口伤亡;减轻人们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创伤;稳定社会,保证社会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保护重要基础设施(主要是交通线路);促进山丘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等。其中:减少受灾人口、减少人口伤亡,保护重要交通线路等效益,可采取实物量指标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其他方面效益以定性分析为主。 (1)减少受灾人口、减少人口伤亡分析 通过采取一定的防治工程措施,对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和滑坡进行治理,可以避免山洪灾害发生或降低发生机率,避免或减少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建立山洪灾害监测、通讯及预警系统等非工程措施,可以提前预见山洪灾害的发生,提前做好人员转移,有效躲避灾害,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 在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中,可根据对某地区历年山洪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调查统计资料,结合本次防治规划可能受山洪灾害威胁范围内的人口分布情况以及典型区域防治规划实施方案,初步估算每年可减少的受灾人口数和每年可减少的人口伤亡数等,来反映山洪灾害防治在保护人民生命方面所取得的效益。 (2)保护重要交通线路条数和长度、每年可能减少破坏的交通线路长度分析 通过采取一定的防治工程措施,可以避免或减轻山洪灾害对交通运输线路的破坏,保护主要交通运输线的运行安全,避免交通中断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正常运转带来的不利影响,发挥交通在促进山丘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纽带作用。

县级山洪灾害防治建设内容

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内容 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主要包括雨水情监测系统、县级监测预警平台、预警系统以及群测群防组织体系建设等四大部分内容。通过非工程措施建设,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改变山洪灾害日趋严重的局面,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山洪灾害防御体系结构示意图如下所示: 一、水雨情监测 1、站点布设原则 监测站网主要布设在流域面积为200km2以下易遭受山洪灾害的中小流域。通过山洪灾害易发程度降雨分区和区域历史洪水、社会经济调查,在充分利用现有监测站点的基础上,布设监测站网。 (1)雨量站布设原则 ①分区控制原则:依据山洪灾害易发程度降雨分区,原则上按照20~100km2/站的密度布设自动雨量监测站;在高易发降雨区、人口密度较大的山洪灾害频发区适当加密站点。 ②流域控制原则:布设监测站点时优先考虑山区的中小流域,站点应尽量安装在流域中心等有代表性的、且有人看管的地段,要注意避开雷区。 ③简易雨量站原则上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布设,人员比

较分散且受山洪威胁大的自然村可适当增加。 ④站网布设时充分考虑通信、交通等运行管理维护条 监测预警平台 群测群防组织体系 自动(雨量、水位)监测站 简易(雨量、水位)监测站 计算机网络系统 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 县级预警:短信、传真、电话等 乡镇预警:电话、无线广播等 村组预警:无线广播、锣鼓、哨等 防御预案编制 水雨情监测 预警系统 责任制组织体系建设 宣 传 山洪灾害防御体系结构示意图 县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乡(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行政村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建立县、乡(镇)、村、组、户五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 培 训 演 练 印刷《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宣传手册》; 制作山洪灾害防御宣传光碟及录音带; 制作《山洪灾害防御明白卡》; 制作宣传牌、宣传栏; 制作警示牌。 对县、乡(镇)山洪灾害防御各级责任人、监测预警人员进行山洪灾害专业知识培训; 对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技术及运行维护进行培训, 组织开展1~2次山洪灾害避灾演练

山洪灾害项目建设管理工作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编辑修改!) 生产安全事故 应急预案 预案编号: 版本号: 编制单位: 实施日期:年月日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 建设管理工作报告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区概况 旬邑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咸阳市辖境北端,地处关中北界,和甘肃省接壤。全县土地总面积1811平方公里,辖11镇、3社区、187个行政村(311个自然村)、28.47万人。全县311个自然村中有131个村傍河而居,处于山洪灾害危险区,受威胁人口达12.04万人,占到全县总人口的 43%,受威胁区面积1071平方公里,占到全县总面积的59%,汛期洪水来势猛,历时短,山洪灾害频发,属于渭北黄土高原山洪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之一。 1.2 项目建设目标 2010年9月,省水利厅将旬邑县列入2010年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县。旬邑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总目标是以国家《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见色和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为依据,以山洪灾害信息监测与预警为核心,将数据采集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技术(GIS)和预报预警技术与山洪灾害防治业务需求紧密结合,建成一个先进实用、高效可靠、自动化程度高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有效的提高山洪灾害信息监测和预警的准确性、时效性及可靠性,更好的为旬邑县防汛抗旱部门有效地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工作

提供科学依据,达到及时发布山洪灾害预警信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少山洪灾害损失的目的。 1.3 项目计划下达情况 根据《旬邑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和陕西省水利厅《关于咸阳市旬邑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的批复》(陕水汛旱〔2011〕45号)及咸阳市水利局转发省水利厅《关于调整2010年度34个县区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内容的通知》(咸水发(2011)936号)文件精神,我县调整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一是雨水情监测系统。建设自动雨量站7座,自动水位站9座,简易雨量站140座,简易水位站23座,视频监控站3座。二是县级预警系统,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及会商室装修改造三部分。硬件设备主要有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服务器、计算机、ups电源、大屏显示器、视频会商等硬件设备;软件主要有操作系统、数据库、杀毒软件、数据接收处理、数据整合预警、预警调度等软件;装修改造机房和会商室120平米。三是乡村预警系统建设。主要包括14个乡镇视频会商、传真、无钱广播等预警系统设备以及114各村的无线广播、铜锣号、口哨、手摇警报器等预警设备。四是群测群防体系。主要包括山洪灾害普查、危险区划定、预警指标确定、县乡村预案编制、宣传、培训和演练等内容。 1.4 工程布置 陕西省2010年度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旬邑县项目包括雨水情监测系统、县级预警平台以及镇村预警系统, 14个乡镇的视频会议统可以和县、市同时召开,防汛信息得以及时传

山洪灾害预防预案

海树政发[2010] 41号 树台乡xx灾害防御预案 一总则 1、编制目的 为了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提高突发性暴雨山洪的应对能力,避免山洪造成群伤群死事件的发生,最大程度的减轻灾害损失,结合我乡防汛工作的实际,制定本预案。 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等。 3、编制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 安全为首要目标。 (2)贯彻安全第一,常抓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的原则。 (3)落实主管领导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4)因地制宜,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乡突发山洪灾害的应急抢险及人员转移。 二基本情况 (一)自然情况 1、河流分布情况

树台乡区域内主要分布有红井、相桐和二百户的山洪沟道。流域面积7.9平方公里,对树台乡条子沟、李会川、堡子台、阴洼沟、石沟5个自然村造成较大威胁。 2、区域内的地形地貌与水土流失等情况 该区的山貌呈前倾斜状态,在树台过境小红公路一带,地势南高北低,纵坡大,沟壑多。河道坡度减缓,床面宽阔,形成漫滩。 由于受地形、地质、地貌、土壤、植被覆盖度低和降水集中、夏秋洪水冲刷等因素的影响,境内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为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根据调查,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长期干旱,加之放牧和人为乱砍滥伐树木所造成,使整个水源植被稀疏,地表裸露, 造成大量水土流失。 (二)经济社会情况 1、区域内行政区划情况、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 本区域内有红井、二百户、相桐、韩庄、树台、大嘴6个行政村3640户182273人。 2、区域内耕地面积、产业结构、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情况。 区域内土地总面积312km,耕地面积171128亩,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草牧业为辅,农业种植以小麦、马铃薯为主,近年来由于产业种植结构调整,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7年全乡人均收入1920元。 3、xx灾害防御现状 目前,已成立防汛抢险领导机构,且编制了有关防灾预案,各村也分别成立了抢险小组。近年来,为进一步减轻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流域内大力开展了以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为主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 2.3.2存在问题

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方案

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 工作方案 (试行)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 二〇一四年二月

目录 一、目标与任务 (2) 二、项目建设内容与组织实施 (3) 三、工作流程 (7) 四、成果管理和使用 (9) 五、组织与分工 (9) 六、进度安排 (11) 七、保障措施 (12)

一、目标与任务 (一)目标 通过开展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深入调查分析山洪灾害防治区暴雨特性、小流域特征、社会经济和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分析小流域洪水规律,评价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内沿河村落、集镇、城镇的现状防洪能力,划分不同等级危险区,科学确定预警指标和阈值,为及时准确发布预警信息、安全转移人员提供基础支撑。 (二)任务 在2058个县的山洪灾害防治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山洪灾害基本情况、小流域基本特征、水文、社会经济等情况的调查,综合分析沿河村落、集镇和城镇的现状防洪能力,以村为单元划分危险区,科学确定预警指标和阈值,为及时准确预警和灾害防御提供基础支撑。 1、山洪灾害调查 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位,以沿河村落、集镇、城镇或小流域为单元,围绕科学深入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工作的具体需求,完成如下几方面的山洪灾害调查任务。 (1)水文、气象资料收集 (2)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收集 (3)小流域下垫面和暴雨洪水特征调查 (4)危险区调查 (5)涉水工程调查 (6)河道断面测量和居民户宅基高程测量 2

(7)历史山洪灾害调查 (8)历史洪水调查 (9)需工程治理山洪沟调查 (10)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成果统计 (11)水利普查资料利用 调查评价涉及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行政区划数据采用2012年底的数据。 2、山洪灾害分析评价 在山洪灾害调查成果基础上,深入分析山洪灾害防治区暴雨特性、小流域特征和社会经济情况,研究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分析小流域洪水规律,以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内沿河村落、集镇、城镇为对象,采用各地设计暴雨洪水计算方法和水文模型等分析方法,完成如下几方面的山洪灾害分析评价任务。 (1)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分析; (2)沿河村落水位流量关系分析; (3)沿河村落现状防洪能力评价; (4)危险区划分; (5)沿河村落、集镇、城镇的预警指标和阈值分析; (6)危险区图制作。 二、项目建设内容与组织实施 (一)基础数据准备和工具软件系统开发 为保证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质量和监测预警信息的共享,满足数据标准统一、全面一致共享和数据涉密管理等要求, 3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临界雨量分析计算细则(试行)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分析计算细则 (试行)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三年十二月

目录 1、典型区确定 (2) 2、资料收集 (3) 3、临界雨量分析计算 (8) 4、无资料山洪灾害区域临界雨强分析方法 (13) 5、临界雨量分析计算实例 (16) 6、小结 (33)

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分析计算细则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技术大纲》对规划中涉及的有关定义和技术问题进行了界定与阐述,但由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前在山洪灾害防治方面所做工作不多,还有一些技术问题需在技术大纲的基础上进行细化,以指导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规划工作。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强)分析计算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技术问题,也是规划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如降雨区划中也要考虑临界雨量这个指标),更是山洪灾害预报预警的重要基础,本《细则》是《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技术大纲》在临界雨量分析计算方面的延伸、拓展和细化。 在一个流域或区域内,降雨量达到或超过某一量级和强度时,该流域或区域发生山溪洪水、泥石流、滑坡等山洪灾害。把这时的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称为该流域或区域的临界雨量(强)。临界雨量(强)是一项指标,对于山洪灾害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山溪洪水、滑坡、泥石流三种灾害的临界雨量不尽相同,三种灾害相对独立的区域或流域应分类进行分析计算,以某一种灾害为主,三种灾害难以分开,也可合并进行分析计算,即假定区域或流域内三种灾害的临界雨量相同。通过灾害与降雨量直接建立关系,各种灾害的临界雨量分析计算的方法是一致的。因此,本《细则》介绍的方法对于三种灾害的临界雨量分析计算来说是通用的。对于资料条件好的区域或流域,山洪灾害临界雨量计算方法简便、直观、易行且成果合理可靠,但对于雨量站点稀少,或缺乏雨量资料的区域或流域临界雨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目录 1、技术方案建议书 (6) 1.1基本概况 (6) 1.2需求分析 (6) 1.2.1监测预警业务分析 (6) 1.2.2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7) 1.2.3系统数据流程分析 (7) 1.2.4性能需求 (9) 1.3建设内容及目标 (10) 1.3.1建设目标 (10) 1.3.2建设内容 (10) 1.4系统总体设计 (11) 1.4.1设计原则 (11) 1.4.2设计依据 (12) 1.4.3系统结构 (13) 1.4.4系统数据流程 (14) 1.5系统分项设计 (16) 1.5.1监测系统 (16) 1.5.1.1系统概述 (16) 1.5.1.2设计原则 (16) 1.5.1.3系统拓扑结构 (17) 1.5.1.4系统详细设计 (18) 1.5.1.5主要硬件设备 (26) 1.5.1.6系统性能指标 (27) 1.5.2预警系统 (28) 1.5.2.1系统概述 (28) 1.5.2.2设计原则 (28) 1.5.2.3预警指标的确定 (28) 1.5.2.4详细设计 (31) 1.5.2.5系统功能 (36) 1.5.2.6预警系统流程 (36) 1.5.2.7主要设备配置 (38) 1.5.2.8系统性能指标 (38) 1.5.3监测预警平台 (39) 1.5.3.1系统概述 (39) 1.5.3.2平台组成 (39) 1.5.3.3硬件平台设计 (40) 1.5.3.4软件设计平台 (46) 1.5.4预案编制 (47) 1.5.4.1编制目的 (48) 1.5.4.2编制依据 (48) 1.5.4.3编制原则 (48)

全国水文站网普查与功能评价

附件一 《全国水文站网普查与功能评价》 工作大纲 水利部水文局 2003年9月

目录 1工作目的 (1) 2工作任务和工作步骤 (2) 2.1 工作任务 (2) 2.2 工作步骤 (3) 3第一阶段工作:站网普查 (4) 3.1 水文测站和巡测基地基本情况普查(表1—表9) (4) 3.1.1 基本水文站、辅助站、实验站、专用水文站普查(表1) (4) 3.1.2 水文部门水位站、雨量站、蒸发站调查(表2—表4) (5) 3.1.3 其他非水文部门水文站、水位站调查(表5) (5) 3.1.4 地下水观测井(表6) (6) 3.1.5 水质站调查(表7) (6) 3.1.6 墒情站调查(表8) (6) 3.1.7 勘测队(巡测基地)调查(表9) (6) 3.2 水文站网变迁调查(表10) (7) 3.3 水文报汛站网满足需求程度调查(表11) (7) 3.4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界间水文(水质)控制需求和测站情况调查(表12) (7) 3.5 水资源服务需求调查(表13) (9) 3.6 河流情况调查(表14) (9) 3.7 水文区划和区域代表站关系调查(表15—表16) (9) 4第二阶段工作:站网评价 (10) 4.1 水文站网发展历程评价 (10) 4.2 水文站网基本情况分析评价 (11) (1)全社会水文测站基本情况分析 (11) (2)国家基本水文站、辅助站和专用站关系分析 (11)

(3)水文测验方式改革与站队结合基地建设问题 (12) (4)水文站受水利工程影响评价 (12) (5)单站开展测验项目情况分析 (13) (6)水文站网资料收集技术现状评价 (13) 4.3 站网密度评价 (13) 4.4 站网功能评价 (13) 4.5 站网目标评价 (14) 4.5.1 省际与国界水资源管理 (14) 4.5.2水资源服务需求 (14) 4.5.3 流域水资源计算 (15) 4.5.4 防洪 (15) 4.5.5 水质 (15) 4.6 水文站网布局评价 (15) 4.7 水文分区与区域代表站分析 (16) 4.8 区域代表站和小河站设站年限检验 (17) 5第三阶段工作:站网调整原则 (18) (1)稳定发展基本站,补充完善专用站和辅助站 (18) (2)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拓展水文服务功能 (19) (3)积极调整受水利工程影响地区的水文站网,建立多功能、多用途的水文站网 (19) (4)加强基地建设,促进站队结合水文工作改革 (20) (5)提高水文站网资料收集系统的现代化水平 (20) (6)调整部分区域代表站和小河站的设站年限 (20) (7)站网布局的完善 (20) 6组织分工与进度安排 (21) 6.1 组织分工 (21) 7.2 进度安排 (21) 7提交成果 (23)

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及应用

xx 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及应用 目前,全国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我省共有94 个县列入建设范围。根据《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大纲》要求,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是其中的重要建设内容。为规范和指导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工作,明确其主要内容和技术要求,提高编制质量,切实做好县、乡、村预案编制工作,根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导则》、《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大纲》,并结合我省实际,与各位就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编制工作作一交流。 一、几个定义 1、xx 山洪是指山丘区小流域产生的陡涨陡落的洪水过程。 2、xx灾害 山洪灾害是指山丘区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山洪灾害是洪水灾害的一种。 一般而言,降雨是诱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的直接因素和激发条件,山洪灾害的发生与降雨量、降雨强度、降 雨历时关系密切;地形地质因素是发生山洪灾害的物质基础和潜在条件,影响着山洪灾害的特性和规模,主要有: 地貌类型、地面起伏、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导致山洪灾害的经济社会因素主要是山丘区资源不合理开发、房屋选址不当、城镇不合理建设、水库溃坝等。 3、预案 顾名思义,即“预备方案”,是针对可能的灾害事件,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它明确了在事件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以及结束之后,谁负责做什 么,何时做,以及相应的策略和资源准备等。预案的主要功能是建立统一、有序、高效的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突出“第一反应”和“属地为主”的原则。 “山洪灾害”的定义界定了预案防御的对象为“山丘区由降雨引发的可能对人民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雨强等级预警信号及防御措施

山洪灾害雨强等级预警信号及防御措施 临界雨量为引发山洪灾害的门限值,在此将临界雨强作为山洪灾害降雨强度预警划分标准的参考指标。根据预报的降雨量与临界雨强作比较,预测山洪灾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和紧急程度。山洪灾害降雨强度预警等级分为三级(Ⅲ、Ⅱ、Ⅰ),按照发生山洪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颜色依次为黄色、橙色、红色,三种颜色预警信号分别代表较重、严重、特别严重。 1.第Ⅲ级为黄色预警信号(预警等级为较重)。其含义为:根据降雨预报,24小时之内将有强降雨发生,降雨强度可能接近或达到临界雨强临界t R (R ≈临界t R ),而且降雨可能持续,预报将可能发生较 重山洪灾害,此时各主管机构应当启动相应的应急程序,进入防灾状态,相关部门加强值班,做好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跟踪预报、预测、警报服务工作。随时关注天气变化及河流水位、地质状况变化,并做好转移受灾害威胁的居民、工作人员及财产的准备。 2.第Ⅱ级为橙色预警信号(预警等级为严重)。其含义为:根据降雨预报,24小时之内将有强降雨发生,降雨强度为临界雨强临界t R 的1~2倍 (临界t R <R ≤2×临界t R ),且降雨可能持续。预报可能发生严 重的山洪灾害,此时各主管机构应当启动紧急应急程序,进入紧急防灾状态,相关部门做好重大山洪灾害的跟踪预报、预测、警报服务工作,密切监视雨情、水情及由强降雨诱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情,部署并落实防御措施。野外作业人员停止作业,及时对受灾害威胁的人员及财产(可转移)进行撤离和转移。 3.第Ⅰ级为红色预警信号(预警等级为特别严重)。其含义为:根据降雨预报,24小时之内将有强降雨发生,降雨强度超过临界雨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分解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技术大纲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OO三年四月

目录 1 总则 (1) 1.1 导言 (1) 1.2 山洪灾害定义 (2) 1.3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及依据 (3) 1.4 规划思路 (4) 1.5 基本规定 (6) 1.6 工作组织形式 (7) 1.7 进度安排 (7) 1.8 规划要求 (8) 2 基本资料调查、收集及整理 (10) 2.1 基本要求 (10) 2.2 水文、气象 (10) 2.3 地形、地质 (13) 2.4 水土流失 (14) 2.5 经济社会 (15) 2.6 灾害损失 (16) 2.7 环境影响 (18) 2.8 防灾措施 (19) 2.9 其它 (20) 3 山洪灾害防治区划 (21) 3.1 基本要求 (21) 3.2 降雨区划 (21) 3.3 地形地质区划 (22)

3.4 经济社会区划 (25) 3.5 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划分 (26) 3.6 山洪灾害风险图 (27) 4 监测、通信及预警系统规划 (30) 4.1 基本要求 (30) 4.2 监测系统规划 (30) 4.3 通信系统规划 (38) 4.4 预警系统规划 (41) 5 防灾预案及救灾措施 (47) 5.1 基本要求 (47) 5.2 防灾预案 (47) 5.3 救灾措施 (49) 6 政策法规建设 (51) 6.1 基本要求 (51) 6.2 政策法规建设 (52) 7 山洪沟和泥石流沟治理规划 (55) 7.1 基本要求 (55) 7.2 山洪沟治理规划 (55) 7.3 泥石流沟治理规划 (56) 8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 (58) 8.1 基本要求 (58) 8.2 治理规划 (58) 9 滑坡治理规划 (60) 9.1 基本要求 (60) 9.2 治理规划 (60) 10 山坡水土保持规划 (64)

山洪灾害预防预案

海树政发[2010] 41 号 树台乡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一总则 1、编制目的 为了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提高突发性暴雨山洪的应对能力, 避免山洪造成群伤群死事件的发生,最大程度的减轻灾害损失,结合我乡防汛工作的实际, 制定本预案。 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等。 3、编制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

安全为首要目标。 (2)贯彻安全第一,常抓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的原则。 (3)落实主管领导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4)因地制宜,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乡突发山洪灾害的应急抢险及人员转移。 二基本情况 (一)自然情况 1、河流分布情况 树台乡区域内主要分布有红井、相桐和二百户的山洪沟道。流域面积平方公里, 对树台乡条子沟、李会川、堡子台、阴洼沟、石沟 5 个自然村造成较大威胁。 2、区域内的地形地貌与水土流失等情况该区的山貌呈前倾斜状态,在树台过境小红公路一带,地势南高北低,纵坡大,沟壑多。河道坡度减缓,床面宽阔,形成漫滩。 由于受地形、地质、地貌、土壤、植被覆盖度低和降水集中、夏秋洪水冲刷等因素的影响,境内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为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根据调查,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长期干旱,加之放牧和人为乱砍滥伐树木所造成,使整个水源植被稀疏,地表裸露,造成大量水土流失。 (二)经济社会情况

1、区域内行政区划情况、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 本区域内有红井、二百户、相桐、韩庄、树台、大嘴 6 个行政村3640 户182273 人。 2、区域内耕地面积、产业结构、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情况。 区域内土地总面积312kmf,耕地面积171128亩,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草牧业为辅,农业种植以小麦、马铃薯为主,近年来由于产业种植结构调整,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7年全乡人均收入1920元。 3、山洪灾害防御现状目前,已成立防汛抢险领导机构,且编制了有关防灾预案,各村也分别成立了抢险小组。近年来,为进一步减轻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流域内大力开展了以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为主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 2.3.2 存在问题 1 、由于防洪工程数量少,规划标准低,工程不配套,经过多年运行,老化失修,已不能适应国民生产发展对防洪要求的需要,一遇山洪,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 2、由于受地形、地貌影响,以及长期以来人类重用轻养,植被草场严重退缩,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条件差,植物种类单纯,极易形成暴雨径流,造成坡面冲沟,地表泥土随水入河淤积水库,缩短水库寿命,减少调蓄库容,威胁水库安全运行。由于治理资金投入不足,治理方式单一,不能很好地发挥整体效益。 3、防洪设施少,缺少整体堤防工程规划设计,防洪能力低,防御大洪水能力差。

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 二○一○年八月

前言 我国主要处于东亚季风区,暴雨频发,地质地貌复杂,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山洪灾害发生频繁。山洪灾害不仅对山丘区的基础设施造成毁灭性破坏,而且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损害和威胁,已经成为当前防灾减灾中的突出问题,是山丘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为了保障山丘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从2002年底开始,水利部会同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原建设部、原国家环保总局联合编制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2006年10月国务院以国函[2006]116号文正式批复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2009年,经国务院同意,水利部、财政部等部门组织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03个县开展山洪灾害防治试点。2010年7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要“加快实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基层防御组织体系,提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国家防总、水利部、财政部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决定在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为了指导和规范县级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特制订本大纲。

目录 1 基本概况 (1) 2 编制依据 (1) 3 建设目标与任务 (1) 4 现状调查与评估 (2) 4.1山洪灾害普查 (2) 4.2危险区的划定 (2) 5 预警指标的确定 (3) 6 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3) 6.1水雨情监测 (3) 6.2监测预警平台 (7) 6.3预警系统 (8) 7 责任制组织体系 (12) 8 预案编制 (14) 9 宣传培训演练 (15) 9.1宣传 (15) 9.2培训 (16) 9.3演练 (16) 10 投资概算 (16)

水文测验复习思考题(含参考答案)

答:水文测站是在河流上或流域内设立的,按一定技术标准经常收集和提供水文要素的各种水文观测现场的总称。按目的和作用分为,基本站、实验站、专用站和辅助站;按其观测项目可分为:水位站、流量站、雨量站等。 答:水文站网是在一定地区,按一定原则,用适当数量的各类水文测站构成的水文资料收集系统。站网密度:世界平均值:每万km24.0站;我国:每万km2 3.56站。 答: 1)满足设站目的,确定测验河段的大致范围;2)保证各级洪水安全操作与测验精度,建立尽可能简单的水位流量关系;3)满足1)2)的前提下,尽可能照顾生活、交通、通讯上的便利。 答:假如在测站附近(通常在其下游)有一段河槽其水利特性能够使测站的水位流量关系保持单一关系,则这个断面或河槽便称为测站控制;如果测站控制作用发生在一个横断面上,则称为断面控制;如果测站控制作用靠一段河槽的底坡、糙率、断面形状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来实现,被称为河槽控制。 答: 1)河道顺直、稳定、水流集中、便于布设测验设施的河段;2)尽量避开变动回水、急剧冲淤、分流、斜流等不利影响;3)尽量避开易发生冰坝、冰塞的河段;4)顺直长度应不少于洪水时主槽河宽的3~5倍;5)河段的底坡、断面形状、糙率等水力因素比较稳定。 答:①基本水尺断面;②流速仪测流断面;③浮标测流断面;④比降水尺断面;⑤基线;⑥基本水准点。 答:在水流平面图的测绘过程中,在平面图上将各个浮标经过各断面的位置绘出,并按顺序用虚线连成折线,选择虚线走向比较一致的断面为初选断面,在该断面上,计算出的各部分面积的部分流量,即为部分虚流量,按比例绘制各部分虚流量的矢量线,将各部分虚流量的矢量值用推平行线法连成矢量多边形,作为最后确定的测流断面。 答:一个测站的水位流量关系,是指基本水尺断面水位与通过该断面的流量之间的关系,所以,测流断面与基本水尺断面应该是一个断面,且测流断面应该垂直于断面平均流向。 答:推算测验垂线在断面上的位置(起点距),在岸上布设的测量线段,称为基线; 基线应垂直于断面设置,基线的起点恰在断面上。 答:流速测验(结合泥沙测验),按目前一般在用的面积—流速法,均需利用渡河设备。使用流速仪时,渡河设备用来测量水道断面面积和流速、流向;适用浮标测流时,用来测量水道断面面积;输沙率测验时,则同时用来采取水样。 3)升降式缆车。 答:水位是河流、湖泊、海洋和水库等水体的自由水面相对于某一标准基面的高程,单位以m计。在水文计算中,常用水位直接或间接的推算其他水文要素,如通过水位-流量关系推求流量;通过流量推算输沙率;由水位计算水面比降等。水位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水体自身水量的变化,约束水体的条件改变,以及水体受干扰的影响等因素。 答:水位一般都以一个基本水准面为起始面,这个基本水准面又称为基面;将高程定为0.000m的基面称为绝对基面,又称标准基面;我国常以黄海海平面为标准基面。 答:直接观测设备,即水尺,人工直接读取水尺读数加水尺零点高程即得水位水尺型式有:1)直立式2)倾斜式3)矮桩式4)悬锤式。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简要报告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简要报告 前言 我国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且以山地高原为主。广义的山丘区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我国主要处于东亚季风区,暴雨频发,地质地貌复杂,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山洪灾害发生频繁,是世界上山洪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山洪灾害不仅对我国山丘区的基础设施造成毁灭性破坏,而且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损害和威胁,已经成为山丘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山洪灾害每年都造成数以百计的人员伤亡,是我国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灾种之一。据1950~1990年资料分析,全国洪涝灾害死亡人数中,山丘区占67.4%;1997年全国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占当年洪涝灾害总死亡人数的69%;1998年长江大洪水受灾严重的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四省死亡人员,大部分死于山洪灾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山丘区建成了一大批防治山洪灾害的工程设施,但这些工程大都修建于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建设标准不高,工程配套不完善、老化失修严重,病险工程不断增多。由于缺乏对山洪灾害防治的宣传和系统研究,人们主动防灾避灾意识不强,以致于在河道边、山洪出口一带建住房、搞开发,不断侵占河道,乱弃、乱建、乱挖,河道不断淤塞,泄洪能力严重萎缩,进一步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发生和损失。散布于山丘区的中小城镇和居民点,多位于平川谷地,防洪工程标准低、质量差,有的甚至处于无设防状态,一旦山洪暴发,防不胜防。总体而言,目前我国防御山洪灾害能力十分薄弱。 严重的山洪灾害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2年9月,时

任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批示“山洪灾害频发,造成损失巨大,已成为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必须把防治山洪灾害摆在重要位置,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山洪发生的特点和规律,采取综合防治对策,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并指示研究提出防治山洪灾害的规划方案。 遵照温总理的批示精神,为了保障山丘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水利部会同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以下简称五部局)联合成立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规划编写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负责规划的组织、协调等日常工作,并委任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为规划编制的技术牵头单位。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全国规划编写组统一编制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任务书及技术大纲。第二阶段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任务书及技术大纲的要求,在全国规划编写组的指导下,开展山洪灾害现状调查,研究山洪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分布规律,按照点面结合的工作思路,编制完成本地区的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为了确保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全国规划编写组针对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了5个专题、35个子题的专项科学研究,制定了11个技术指导文件,分两期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划骨干进行培训。第三阶段全国规划编写组分析、综合、汇总各地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完成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本次规划所述山洪灾害是指由于降雨在山丘区引发的洪水及由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本规划所指的山洪是山丘区小流域由降雨引起的突发性、暴涨暴落的地表径流,泥石流为由降雨引起的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为由降雨引起的山洪诱发的滑坡,坡体的前缘高程低于历史最高洪水位。山丘区小流域的流域面积原则上小于200km2,对于山洪灾害特别严重的流域,面积可适当放宽。本次规划的范围为除上海、江苏、香港、澳门和台湾外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山洪灾害预防措施

山洪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一、要科学预测及时预报 山洪灾害突发性强,防御难度大,本项目部及有关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以防为主,认真研究山洪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合理地谋划防治对策、方案以及防御应急预案,科学防御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在雨季来临前,水利、气象、水文等部门应加强与国土资源部门的协作,做好雨情、水情的预测工作,及时作出强降雨和洪水预报,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及其防汛防旱指挥部)和地质灾害防治的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遇紧急情况要以最快速度通知到各有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群众,有险情征兆时提前组织群众转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轻山洪灾害损失。 二、加大宣传力度,普及防灾常识 预防山洪灾害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加大山洪灾害的相关常识和防御山洪灾害知识的普及工作,要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真正普及到每个村和每位村民。增强广大群众的自我防护能力和意识。让群众用科学实用的防洪知识来避灾、救灾,这是最好的手段。群众有了自我防护意识,了解了山洪形成的原因,了解了山洪的特征,就会提高警觉性。项目部要明确突遇洪灾时的撤退路线等一系列自救工作。 三、加大执法管理,规范工程建设 首先要避免因筑路、挖渠等活动影响山体稳定,人为造成山洪地质灾害隐患。另外要加强项目部和临时驻地建设管理,避免把房屋修

建在山洪灾害易发区、沿河(溪)低洼地带等危险区域,切实减轻山洪灾害损失。 四、建立完善预警体系 首先要落实防灾巡查员,加强对他们进行山洪灾害的相关常识及预警报告知识培训,配备相应的通信工具,使他们具备一定的防灾知识,拥有能够及时沟通联络的工具。其次,各巡查员在发现突发短历时暴雨和山洪灾害时,要立即向项目部领导小组及其防汛防旱指挥部和下游群众报警。当项目部及其防汛防旱指挥部接到报警后,立即会商,及时启动预警预报体系和防灾预案,制定切实可行的救灾应急措施。从而为紧急撤离群众、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救灾工作取得主动权,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五、加大水保工作的监督管理,从源头上降低山洪灾害发生 首先要加强对在建工程的在建工程的监督,若在建工程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就会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只有切实加强监督,促使建设单位按水保方案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才能有效的减少水土流失。其次要恢复山区被破坏的植被,提高山区雨水涵养能力,减慢降雨后形成地表径流的速度,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工作,尽最大的努力降低山洪灾害的发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