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述精准扶贫的意义

论述精准扶贫的意义

论述精准扶贫的意义

【篇一:关于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

精准扶贫到户林果产业富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

准扶贫”。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

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及《甘肃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要求,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贫

是指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区域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

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实施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方式的重大创新,

必将对我县扶贫开发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2015年我县召开精准扶

贫工作会议,标志着清水县扶贫开发工作将步入发展快车道。我县

精准扶贫战略工程的组织与实施,不仅给全县广大贫困对象带来了

福音,也必将大大加快全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步伐,为清水早日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注入强大动力。这项工程不仅需要我们

全社会共同参与,也需要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共同思考与探索,因为

我县精准扶贫毕竟是一次大胆的创新与实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

借鉴。我认为,加强对精准扶贫工作的理解与认识,对于做好这项

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林果业现状

按照县委、县政府对林业工作的总体要求,以落实好“责、诺、评”

绩效考核为统领,以“兴林、强果、富民”的发展思路,

- 1 -

以打造天水市生态旅游后花园为目标,围绕“12368”总体工作思路,

即围绕林果产业强县富民这1中心,抓住创建全省核桃大县和全国

生态示范县2个目标,新建白沙汤浴河流域、新城四合梁、秦亭李

岘3处5000亩以上核桃示范基地,巩固提升西灵山、三湾梁、铁炉梁、水清梁、石沟河流域、响水河流域6个五万亩干鲜果示范基地

建设成效,采取发展果品产业增收、发展林下经济增收、引导农民

育苗增收、落实惠民政策增收和依托项目造林增成效、强化资源管

护巩成效、建设绿色屏障显成效、狠抓后续管理提成效8大措施等

方面的新跨越,有力地推进了全县林业生态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目

前完成退耕还林26.18万亩;“三北”防护林四期、五期造林14.6万亩;天保工程造林1.8万亩、封山育林5.16万亩;德援造林11.8万亩,试点补贴造林2.4万亩,完成小泉峡造林绿化区域面积1.9万亩,

庄天二级路栽植柳树18000株,柿子5300株,塔柏13500株,县

乡公路绿化12条706公里,完成了产业路绿化220公里;完成邽山绿化工程6500亩,其中:建设2300亩的森林公园一处等国家林业

重点项目。

二、实施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扶持可能脱贫,但是多数贫困对象抗病抗灾的能力都十分弱,稍遇天灾人祸就会立即返贫,因此,巩固扶贫成果十分不易。

2、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加大

- 2 -

“三农”投入,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是基础依然薄弱,贫困乡村贫困对象行的路、喝的水、用的电、用的通讯信号、看病

就医、上学读书、生产生活等各方面条件与城市的差距仍然较大。

尤其是贫困对象发展基础仍然十分薄弱,发展的起点仍然较低。

3、贫困对象发展“三缺”(资金、技术、劳力)现象普遍。通过对贫困对象建档立卡发现,绝大多数贫困农户发展都存在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的问题。金融扶贫可以解决贫困户发展缺资金的问题,

但是缺劳力、缺技术的问题确实一个很难马上解决的问题。

4、农民外出农村空壳导致发展难。发展为了人、发展需要人。扶贫开发为了贫困人口,但是扶贫开发同样需要依靠贫困人口。目前由

于很多农民感到仅仅靠土地已经难以维持生存的情况下,他们不得

不靠外出务工维持生存,从而导致大量的劳力资源外流。农村留下

来的人口大多数都是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这部分

人的共性就是劳动能力不足,靠这部分人在农村发展产业难度太大。产业发展不起来,扶贫开发就难以持续。因此,这种劳力大量外出

造成的空壳是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现实难题,如何留住这些外出的

农民就地发展创业是扶贫开发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5、我县林果产业不容乐观。针对精准扶贫这一富民工程的要求与目标,一是因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群众在干鲜果基

- 3 -

地建设上有抵触情绪;二是果园管理比较粗放,龙头企业的拉动作

用小,致使果品业的效益未能真正凸显,要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

的人均两亩园,收入过万元的目标在部分乡镇未能实现,有些群众

积极性不高,不想管也不会管,远门乡单魏村、郭川乡的宋川村的

苹果产业使农户走上了小康路,其它乡镇部分村的苹果产业管理粗放,病虫害严重,甚至只栽不管,效益低下;草川乡的黄崖村、陇

东乡的安儿等村核桃产业管理艰难爬行,干鲜果产业的效益拉动力

不强。三是在林果业建设中大部分群众重栽轻管现象还比较突出。

四是退耕还林抚育管理不到位,除草、施肥、修冠等抚育措施落实

不力,一些退耕还林地未能发挥应有的效益,一些补助年限到期和

即将到期的退耕还林尚未形成稳定的后续产业,农民的林果收入没

有明显的增加,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三、精准扶贫的几点对策

精准扶贫是指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实施精准扶贫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个环

节工作。

(一)精准识别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基础。

摸清底数是基础。通过科学有效的程序把贫困村、贫困人口精准识

别出来,并逐村逐户建档立卡。只有准确地确定贫困村、贫困人口,才可能避免普惠政策代替特惠政策,进而提高扶贫效果。我作为黄

门乡精准扶贫的组长、下成村的第一书记、帮扶队员,既是穿帮引

带者,又是决策者,更是以身作则者。因此我认

- 4 -

为最为重要的就是做到五清:即“底数清”,摸清家底状况、致贫原因、收入来源、收入水平等基本情况,建立基础档案;“问题清”,

摸清脱贫门路、需要解决的主要困难,建立问题台账;“对策清”,

摸清以往扶持情况、扶持效果,提出帮扶措施,制定帮扶计划;“责

任清”,确定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实行定户定人定时定责帮扶;

“任务清”,逐户制定脱贫计划,确定脱贫时限。“一对一”帮扶及“双

节双促”情况、精准扶贫的主要措施等内容,这样为建立“一户一档”、“一户一策”的措施提供准确的数据档案。年终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对扶贫对象进行调整,使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使应该

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从而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信息

真实、可靠、管用。

(二)精准措施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

实施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突出扶持重点,改“大水漫灌”为“滴灌”,

提高扶持效果。对精准扶贫户,逐个分析致贫原因,号准“脉”、找

准“症结”,选好“药方”,提高精准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在

黄门乡下成、峡口等村精准扶贫工作措施方面,我们按照我县1+19

精准扶贫生态环境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计划重点从以下方面开展

工作:一是建档立卡,建立精准扶贫对象数据库。对贫困户建档立

卡实行一户一档台账管理,有村情档案、有问题台账、有需求清单、

有村级规划、有领导联系、单位帮扶、干部驻村工作台帐等。二是整合资源,突出林果业发

- 5 -

【篇二:精准扶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

学习报告(论文)

题目: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发展历程及创新路径研究

学院 **

学生**

学号**

班级 **

指导教师 **

目录

摘要: (1)

关键字: (1)

abstract: (1)

keywords: (3)

1.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以及发展历程 (1)

1.1我国当前贫困事业发展现状 (1)

1.2新时期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

1.3精准扶贫的定义以及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完善 (3)

2精准扶贫政策的基本内涵 (4)

2.1精准扶贫的核心要义和内容体系 (4)

2.2 精准扶贫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5)

3. 精准扶贫政策创新路径 (6)

3.1 完善贫困户建档立卡信息,建立多维贫困识别体系 (6)

3.2健全精准扶贫动态监管与目标考核体系 (7)

3.3 制定精准扶贫责任清单和进度协调计划 (7)

3.4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各项配套政策和制度创新 (8)

4.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发展历程及创新路径研究

摘要: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大转型。文章阐述了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论述了精准扶贫政策核心要义、内容体系及其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之处,阐明了

精准扶贫的科学内涵。科学分析了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和现实困境,从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相关配套制度改革等方

面提出了精准扶贫政策创新路径。

关键字:精准扶贫,政策回顾,精准识别,创新路径选择

abstract: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s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new.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implementing the policy of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xpounds the core meaning of the accurate

anti - poverty policy, the content system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to the world anti - poverty theory, and clarifies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ccurate poverty - relief policy, and puts forward the innovative path of accurate anti - poverty

policy from the aspects of precise identification, precise management and relative supporting system reform.

keywords: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ies, policy innovation

1.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以及发展历程

1.1我国当前贫困事业发展现状

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贫困一直是各种社会和经济形态面临的

共同难题,减贫和消除贫困是全球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扶

贫开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从普遍贫困、区

域贫困到基本解决贫困的转变,为世界反贫困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当前我国仍然面临艰巨的贫困治理任务,按照调整后的人均 2 300 元贫困标准,2014年底我国农村仍有7 000 多万贫困人口、

12.8 万个贫困村,贫困地区发展滞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精准扶贫是我国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大战略转型,是中国政府当前

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治理贫困的战略重点。研究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

科学内涵及其创新路径,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政策走向,为制定切实

可行的精准扶贫措施提供政策建议。

1.2新时期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随着反贫困政策实践的不断深入,近些年来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总

体特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扶贫开发政策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

主要表现在:(1)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多元性特征更加凸显。绝对

贫困逐步缓解,相对贫困问题不断加剧,因病、因残、因灾、因学

等贫困问题突出,贫困成因由单一的收入贫困逐渐演化为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因素贫困(图1)。(2)贫困主体呈现出分散性、脆

弱性和动态性特征。贫困人口主要分散布局在自然地理条件较为复

杂的地区,

1

人口的流动性较强,长期居住在贫困地区的主要为留守老人或病残

人员,表现为弱劳动能力和 /

或低文化水平。(3)贫困治理的边际效益逐渐递减[7]。“大水漫灌”

粗放式扶贫方式,使得资金和政策已经很难渗透到剩下的贫困人口,新村建设、产业扶贫等受益多的往往是贫困地区中高收入农户,而

贫困户由于其个人能力和环境条件等限制很难得到真正帮扶,造成

扶贫开发的投入越来越大,但成效越来越低。

(4)扶贫开发已成为政府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主要途径,所承载的

经济社会责任更加艰巨,全面小康目标给扶贫开发提出了更高、更

严的要求,亟需改进扶贫开发方式,优化配置扶贫开发资金与资源,不断提升贫困治理水平和效果。

2

【篇三:科学把握精准扶贫的三个阶段——学习习近平

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论述】

科学把握精准扶贫的三个阶段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论述

作者:王琦王平达《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15日 13版)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早在2013年11月,他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考察时就提出了“精准扶贫”的

科学论断。2015年1月,他在云南省昭通市考察时又强调:“深入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

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2015年11月,他在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

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

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习近平总书记的系

列论述,为实现精准扶贫提供了基本遵循。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精准扶贫”的论述,必须科学把握精准扶贫的三个阶段,即精

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

构建精准识别机制。精准识别是指扶贫对象的明细化、准确化和分

类化。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干部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使

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实惠。”而“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的基本

前提,就是必须精准识别“真贫”,逐步建立起“贫困区域—贫困县—

贫困村—贫困户”由上而下的贫困识别体系。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三

个方面着手,来构建精准识别机制:一是创新扶贫对象评价体系。

不同贫困群体的致贫原因和贫困程度是不尽相同的,因此,评价农

民是否彻底摆脱贫困,不应当仅以物质条件为依据。而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更加符合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收入标准,着

力推进一个多元化、多层次、自主性的贫困评价体系的形成。二是

建立扶贫对象档案体系。选派干部队伍入村入户开展摸底调查工作,切实掌握第一手扶贫资料,并根据扶贫资料对各村贫困户建档立案。根据贫困状况,逐户、逐村、逐县、逐区域的登记入册,实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省市有信息平台”的多维立体档案

体系,做到扶贫瞄准有据可查、有根可寻、有档可依。三是建立扶

贫对象公示制度。根据公平、公正原则,构建公开公示制度,充分

发挥农村的基层民主,将识别权通过公开公示的方式交给基层农民

群众,让老百姓根据自身“标准”,识别确定的扶贫对象是否符合扶

贫标准,以发挥普通民众的督查作用。

完善精准帮扶机制。精准帮扶是指扶贫措施的创新化、差异化和造

血化。精准帮扶作为精准扶贫的中间环节,是决定扶贫成效的关键

环节,长期以来,我国扶贫方式的选择往往只注重眼前实效,而忽

视了扶贫工作的长远发展。因此,要完善精准帮扶机制,选择合理

的扶贫路径,主要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新村建设,发展

农村。新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条件恶劣、基础

设施差的原有聚集区,将科学规划的新型村落作为脱贫解困、发展

提升的重要载体。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促进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二是产业建设,发

展农业。发展产业是带领贫困户走出困境的根本,没有产业发展的

扶贫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提高扶贫绩效、摆脱扶贫困境,需

要正确评估适宜产业,根据掌握的市场信息和拥有的资源优势,并

利用当地特色和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龙头产业。三是教育建设,提升农民素质。要改造贫困、铲除贫困,除了推进新村建设和

产业建设,营造良好的外在扶贫条件以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教育,提高受助者的自主脱贫能力。这就需要,一方面,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另一方面,促进政府教育体制改革,提升教育的反贫困绩效。最后,推动教育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实现教育和产业的一体化对接。

健全精准管理机制。精准管理就是指扶贫过程的合理化、有效化和

可持续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

理体制”,这对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科学实施扶贫管理,明确了

指导性原则。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严格扶贫资

金管理。一方面,确定贫困的基准线,将扶贫资金直接面向被扶贫

对象,简化扶贫资金的发放流程,防止扶贫资金“跑冒漏滴”。另一

方面,建立严格的资金使用责任制,明确扶贫资金的使用者和使用

对象,随着资金使用权的下放,相应责任也同时下放,严格杜绝和

查处扶贫资金滥用行为。二是加强扶贫组织管理。扶贫过程同样也

是一个社会治理过程,存在着多重社会主体,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扶

贫主体,这就要求正确协调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间关系。一方面,建立交流机制,加强主体间沟通协调,推动扶贫主体

间的资源、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加快形成主体间协调融合、责任

共担的合作意识,形成合力共同扶贫。三是重视扶贫绩效管理。建

立多维度、多层次的绩效管理体系,改变传统考核只看经济发展,

向既看经济发展,同时,更看考核扶贫工作绩效转变。从而形成既

看经济效益,也看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考评内容、考评指标和考评流程,以此构建出多种手段相结合的考评方式,既有定性考核又有定量考核,既要有重点考核又要有基础考核,既

要有传统手段评估又要有现代手段计量。同时,严格奖优罚劣,对

无效果的项目予以取缔,对有成效的项目予以支持。

(王琦、王平达,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