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

1、弗劳德认为历史事实不过是“孩子们的一匣子字母片,我们爱把它们拼成什么字就能拼成什么字”,在他看来历史事实不重要。

2、通常所说的“历史”包含三层义:人类过去的经历、述说过去经历的历史书、把人类过去经历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

3、今天“历史”一词引入自日本(歷史れきし),而日本翻译自欧洲。福泽谕吉写《西航记》,遂用“历史”对译英文history。1889年,黄遵宪在《日本国志》将“历史”一词用于中文史学著作中。

4、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到科学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发展到人性——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再到唯物史观主导下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5、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史家亨利·托马斯·巴克尔所著的《英国文明史》以很大的篇幅讨论史学理论和方法问题,他指出对人类历史起决定作用的规律主要有两类:自然规律和精神规律。

6、神学家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奠定了中世纪西欧基督教神学历史思想基础。

7、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三个部分。

8、康德认为自由的道德律令要在感性的现实世界实现出来,其中介是反思判断力。

9、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韦伯是倡言群体精神决定论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西方那种激励人们勤奋赚钱牟利的新教伦理激发了西方人的资本主义精神。

10、十九世纪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在前期的西方史坛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浪漫主义——自由主义史学,中后期是兰克史学,下半叶是实证主义史学。

11、伏尔泰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切的认同,他的著作《路易十四时代》和《风俗论》两书都有专章论述中国历史文化,推崇中国伦理道德与理性。

12、19世纪以艺术来要求史学的当首推英国史家马考莱;最先从艺术的角度对“科学的”历史学发难的是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

13、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之史》上自罗马安东尼时代,下迄文艺复兴运动发生时期,约一千三百余年,文笔优美,重原始资料,富于批判精神。

14、兰克对西方史学界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但从其实质而言,不外乎史料收集和史料辩论这两个方面。

15、兰克史学得以在英国传播,形成兰克学派在英国的分支剑桥学派,该学派中最重要的人物是布瑞(阿克顿)。

16、20世纪初美国“新史学”派的奠基人和倡导者是鲁滨逊,中国传播美国“新史学”派的两大期刊是《史地学报》、《史地丛刊》。

17、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围绕着中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一核心问题,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便开展起来了。其中,代表中共观点的一派,史称新思潮派,代表自由马克思主义者观点的,被称为读书杂志派。从社会史大论战中产生出来的第一位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就是郭沫若,其代表著作是1930年3月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8、维科把人类历史划分为神的时代、英雄时代和人的时代三个时期,与此一

划分相适应,各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特色。

19、1845-1846年,马恩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正式创立。

20、弗莱堡学派的主要哲学观点是由文德尔班首先提出的,李凯尔特作了进一步发挥,他们把哲学主要当作一种价值论。

21、汤因比认为挑战和应战是文明起源的规律;斯宾格勒的代表作是《西方的没落》。

22、中国古代纪年法有太岁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今人编纂史书多用公元纪年法。

23、历史比较研究在专业学科里形成一种比较系统的方法并得到承认,是从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马克·布洛克开始的,他被西方史学家称为“比较史学之父”。美国现代口述史学方法的第一个倡导者是阿兰·内文斯。

24、后现代主义把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学说,统统贬称为“大讲述”,倡言“主体虚化”、“真理退场”、“客观性丧失”等主张。

25、新康德主义的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他把知识分为事实知识、价值知识。

26、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中,在历代学说的基础上概括和归纳出“校法四例”,即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

27、波普尔的代表作是《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历史是没有规律的,所以预言是不可能的。

28、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指的是以地下之新材料补正纸上之材料。

29、1958年,布罗代尔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题为《历史与社会科学:长时段》,全面阐述了他的三个时段论的历史观。

30、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的本体论是反对历史进步论和所谓“大叙事”。

31、所谓“内证”,主要是指依据著作内部的相关情况,并结合作者的身世、性格、心理以及所处的立场等,来鉴别史料的真伪,其中著作者的立场和意图是“内证”方法的关键和主要辨别方式。

32、历史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历史认识的中介是史料。

33、麦考莱认为历史著作应当是诗意和哲学的合成品,要把艺术的想象力与对历史的理性认识结合起来。

二、辨析题

1、史学就是“史料学”。

(1)傅斯年在1928年写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近代的历史学就是史料学”,这一主张成为傅斯年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史学界产生了是深远的影响。

(2)傅斯年曾留学英国深受兰克学派的影响,兰克学派认为,一切历史著作都是不可靠的,要明白历史真相只有穷本溯源,研究院实材料。即历史研究便是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便是史料学。把著史已经划在史学之外了这对傅斯年提出“史学就是史料学“有重要影响。

理论来源:首先是新文化运动给中国带来了新思潮,国内掀起了一股“科学热”。其次是基于傅斯年深厚国学素养;再次是德国朗克实证主义史学的影响。

(3)“历史学就是史料学”的价值和意义:首先,纠正了中国传统史学重视史书编撰,忽视史料搜集整理的偏向。傅斯年着力扭转史学界那种用个人主观意识曲

解史实,依照伦理观念粉饰历史,按照政治需要写作帝王将相家谱、教科书的封建主义史学观点,使史学向着“存真”、“求实”的方向发展。由是观之,他的思想取向是正确的,有进步意义的。其次,在史学认识上是一种创见,在方法论上具有值得借鉴的作用,在思想史上对于打破经学的垄断地位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4)局限性:第一,傅斯年把历史哲学、历史评论、历史写作从历史学中清除出去,提出“史学就是史料学”其主要意图是要把历史学上升为科学。第二,傅斯年提出“历史学就是史料学”的思想,重在突出历史学的“求是”这一本质,历史学,既有“求是”的本质,也有着“致用”的功能,“求是”与“致用”同样重要。(5)因此,要辩证地看待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既要肯定它在历史研究中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他的不足之处,不能把史料当做历史研究的全部。

2、“世界历史是伟人的历史”。

“世界历史是伟人的历史”,这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它否认生产方式是由社会生产力决定的客观规律,把英雄人物的作用片面夸大,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英雄史观是劳动人民的精神枷锁,危害极深。由于它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与认识根源,至今仍然有相当大的影响,理应加以批判摒弃。所以,这个说法是不科学的。

3、“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其含义是:历史正是以当前的现实生活作为其参照系,这意味着,过去只有和当前的视域相重合的时候,才为人所理解。

从本体论来看,其含义是:不仅我们的思想是当前的,我们所谓的历史也只存在于我们的当前;没有当前的生命,就没有过去的历史可言。所谓“当代”,是指它构成我们当前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历史是精神活动,而精神活动永远是当前的,决不是死去了的过去。

这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不承认历史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只强调对历史事件的主观评价,认为历史是精神运动、发展的过程。克罗齐的史学理论和史学思想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性与客观性,我们要对之作出理性的分析,客观的评判。

所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说法是不科学的。

4、“事实只不过是历史的渣滓”。

“事实只不过是历史的渣滓”认为历史是由无数个微小事实构成的,根本无规律可循。任何人都可以从历史资料库里抽取对自己有用的材料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是一个任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你可以把她装扮成你喜欢的任何样子。这是一种唯心史观的表现,忽视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在缺乏考据的情况下就肆意发挥,没有做到对客观历史的真正尊重,违背了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即历史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所以,此观点是不科学的。

三、简答题

1.简述天命-神学史观形成条件、主要特点。

形成条件:第一,经济条件差,必须与一定范围内的首领集团形成依附关系。第二,在人身依附关系不能得到合理解释的情况下将原因归于命定。

第三,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将天命观升华为统治神学,成为主体意识形态。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家、思想家被这种观念所支配,从而形成把天命神灵作为一切社

会历史现象变化的终极原因、共通之理的历史观念。

主要特点:一是将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归功于“天”、“上帝”等最高主宰;(历史主体论)

二是将人类历史的轨迹看作是天意、或神的启示,人类活动只是天、神意志的体现;(历史动因论)

三是将人类历史运动规律与自然规律同等看待,是自然的循环运动。(历史规律论)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说的“现实的人”含义?

第一,它首先指的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也就是以劳动者为主体人。

第二,它是指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中的人,“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或“隶属于阶级”的人。

第三,它是指自身的实践活动推动着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人。

3.怎样理解经验规律与科学规律的内涵及其根本区别?

内涵:经验规律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不变秩序”所做的单纯的经验性归纳,不包含“因果必然性的链条”;科学规律是对“因果必然性的链条”的“不变秩序”的全称判断。

根本区别:

一、经验规律仅仅根据经验观察到的重复性时间做出的归纳,其中没有包含“为什么”重复出现的“因果链条”,简言之,就是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规律;

二、科学规律包含“因果链条”,“因果链条”虽然经验事实为依据,但不是局限于但层面的事实,而且,必须包括“因”和“果”两个层面的事实,而且还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是否存在着因果必然联系,经过实践确认的因果必然联系,就包含了“因果链条”的科学规律,简而言之,就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4.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客观限定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其关系。

客观限定性:一、人虽然能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能自主选择创造历史的既定条件;二、每一代人的自身和物质精神力量的发展都有一个不能随意超越的历史过程;三、人只要没有经过那些阶梯是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每个人不得不在分工规律的制约下局限在一些固定领域求得生存。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计划、有目的、积极主动地有意识的活动。

关系:(1)客观限定性制约着主体能动性的程度,这是以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的发展程度为前提条件的,是随着人们改造世界能力和与之相对应的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减弱的。(2)一方面,人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实践能力的每一步的发展都受到他们先辈和他们自身的实践能力发展水平及其所造成的条件的限制。

(3)另一方面,人们自身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总要不断地有所发展,从而总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突破那些限制。

5、简述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

斯宾格勒以生物生长过程的观念进行历史研究,把世界历史分成八个完全发展的文化,细致考察其各个时期的不同现象,揭示其共同具有的产生、发展、衰亡及其毁灭的过程。

在斯宾格勒看来,文化的最高阶段也是最后阶段就是文明,它的一个重要象征就是世界城市的出现。

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是对伏尔泰的文化史转向、黑格尔思辨哲学思辨性、孔德的实证方法和狄尔泰的“历史即体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斯宾格勒在批判历史发展直线论和欧洲文化中心论等缺陷的基础上建立了他自己的历史哲学

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提出的“同时代”理论和对文化的多元性的强调是该理论的独特之处。同时,它对世界的发展局势的密切关注使其具有较强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启示了人们如何解决面临的时代问题。但是文化形态史观也具有自身的理论局限性。因此我们要辩证分析文化形态史观,既要看到其积极的因素也要克服其消极的影响。

从学术的角度看,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学是西方历史哲学从古典到现代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斯宾格勒破除了西方历史哲学传统的西欧中心论,把西方历史哲学的研究对象从作为整体的历史转变成为一个个相互独立、价值相等的文化,却开启了西方历史哲学以文化为历史的基本单位来研究的传统,对后来的汤因比、雅斯贝斯的历史哲学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从预言的角度看,对斯宾格勒关于西方文化没落的预言尚无法作出判断。从预言的角度看,对斯宾格勒关于西方文化没落的预言尚无法作出判断。其二,斯宾格勒是一个先知,但却不是一个算命先生,他并没有对西方文化的没落给出一个时间表。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斯宾格勒的预言是希伯来先知预言的延续。

6. 简述唯物史观中的“现实的人”与唯心史观中的“抽象的人”的区别。

1 、唯物史观中的“ 现实的人” 是指“ 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 人,也就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他们虽然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但绝不是唯心论者所认为的在历史过程中不发挥任何作用的“消极的、精神空虚的”群氓,而是“能动的表现自己的”人

2 、唯物史观中的“ 现实的人” 是指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中的人,“属于一定的形式的”或“隶属于阶级”的人,而不是唯心论者或费尔巴哈那样的机械唯物论者想象的“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3 、唯物史观中的“ 现实的人” 是指自身的实践活动推动着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人。

7.什么是计量史学方法?它有什么作用?

历史学的计量方法,是指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套方法。

作用:首先,计量史学方法有助于把传统史学中常见的定性论断中隐含着的模糊的数量判断明晰化,从而对那些包含着模糊的数量判断的定性论断加以验证,或予以确证,或加以修正,或予以否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论断。

其次,计量史学方法在帮助历史研究者探寻普通群众的历史和普通群众的动向在其中起着重大作用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的轨迹和深层奥秘方面,以及在探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历史演变过程和趋势方面,具有其他任何研究方法不能替代的独特功用。

最后,促进经济史、社会史和心态史、政治史等史学领域,向以研究现实社会为主的各门社会科学和软科学接近和交汇。

8. 简述心理史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A.应注意把心理因素与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结合起来。不能离开人们的生活客观条件,进行单纯的心理分析。

B.挖掘历史人物心理活动的典型材料,把心理分析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

C.研究个人心理时,必须把心理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结合起来。

D.研究群体心理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社会心理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结合起来。

E.坚持以唯物史观作指导。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正确把握心理史学方法的逻辑起点;从历史学角度阐明历史上群体心理的形成、演变的原因和规律,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从历史学的角度阐明历史上的人门的心理、性格形成和演变的原因和规律,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9. 简述汤因比的史学思想。

1)历史研究就是文明的研究,而文明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某一群人,可以同时包括几个同样类型的国家。

2)文明具有两个特点:第一,都经历起源、生长、衰落、解体和死亡5个发展阶段。第二,文明和文明之间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或称“亲属关系”。

3)汤因比把6000年的人类历史划分为21个成熟的文明:埃及、苏美尔、米诺斯、古代中国、安第斯、玛雅、赫梯、巴比伦、古代印度、希腊、伊朗、叙利亚、阿拉伯、中国、印度、朝鲜、西方、拜占廷、俄罗斯、墨西哥、育加丹。

4)汤因比认为文明生长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第一,挑战和应战的不断循环往复。第二,挑战与应战的场所逐渐从外部转向内部。第三,社会内部自决能力的增强。第四,少数杰出人物的退隐与复出。

5)随着社会的解体,旧的母体文明便开始向新的子体文明过渡,这一过渡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列强纷争,战乱不已。其次,统一国家时期,特点是一个强大的势力削平群雄,建立大一统帝国,带来暂时的和平和繁荣。再次,间歇时期,特点是宗教思想产生并在社会上迅速蔓延。然后,是统一教会时期,特点是一个强大的宗教组织出现,但国家却摇摇欲坠。最后,蛮族军事集团冲破了原有的军事分界线,摧毁了统一国家,新的文明开始,以统一教会为代表的新社会又具备了对挑战进行成功应战的能力

10. 什么是史料?怎样理解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1)我们通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根据史料存在的形式,一般可分为实物史料(也称史迹遗存)和文献史料两大类。

(2)价值:文献史料以内容繁复、完备、连续和系统远见,所以成为重要史料的来源。实物史料的发掘和发现不仅可以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而且有助于纠正文献史料记载中的错误,并增强人们对历史的真实感。因此,实物史料对于人们了解和研究历史,特别是没有记载的历史时期,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所以,实物史料和文献资料对于研究历史都有重要的价值。

11. 试简述辨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辨伪的基本原则是实录直书(2)辨伪的方法归结为八点:1,“核之《七

略》,以观其源。”即检查最早的目录书是否著录过。2,“核之群志,以观其绪”即检查历代《经籍志》或《艺文志》,验明此书何时见于著录,考其流传的线索。3,“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即考察与作者同时代的著作中,有无谈到或称引这部书的地方。4.“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即考察后世的著作有没有引用或发挥这部书中某些言论、观点的地方。5,“核之文,以观其体。”即检查这部书的文体是否符合当时的语言文字习惯。6,“核之事,以观其时。”及考察书中所述之事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7,“核之撰者,以观其托。”即检查所标作者姓名、是否出于托名。8,“核之传者,以观其人。”即考察传播书的是什么人。

四、名词解释

1.“两城理论”:

奥古斯丁的重要思想,出自其作品《上帝之城》的后十二卷。奥古斯丁的“两城理论”认为,两种不同的爱情便产生两个不同的城:爱自己以致轻视上帝,便产生“地城”,即地上之城;爱上帝以致轻看自己,便产生“天城”,即上帝之城。教会是上帝之城的代表。其将历史视为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的斗争史,而最终胜利的是上帝之城。当新天新地来临后,善人将得永生,恶人将受刑,天城与地城同时结束。其于当时的积极意义在于:发展了进步的历史观及中世纪的历史时间观念;标志着历史哲学的发端;并形成了普遍统一的整体史观与大一统的世界意识。

2.汤因比《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是汤因比的一部以哲学观点讲述历史的巨著。汤因比试图将人类史当作一个整体来加以考察。他在该书中摒弃了西方史学的传统分期,超越国家、时代的界限,以“文明”作为研究对象和社会形态的总称。列举了世界历史上的二十余种存活或已经死亡的文明形态,并对它们的各自发展作了对比分析及归纳,阐述文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本书破除了西方中心论和单一历史线性发展的史观,在西方历史哲学著作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3. 年鉴学派:

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了一个新的西方史学流派,即“年鉴学派”。费弗尔、布洛赫于1929年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创办了史学杂志《经济与社会史年鉴》。以后以该杂志为中心集合了一批学者,批判旧史学,探索新的史学理论与方法,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学派,称为“年鉴学派”。其史学特点:倡导拓展史学研究的内容,提出“总体史”的概念,即要关注人类的全部活动。历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应是“人”;倡导历史学与其他一些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等结合起来研究,提倡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二战后这一学派理论更趋完善与丰富,影响也更大,一度在西方史学界占据主流地位。

4.总体史:

年鉴学派的一个重要史学观念。年鉴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布洛赫提出了总体史的设想,布罗代尔提出了长时段理论的史学思想,由此奠定了总体史的理论基础。总体史观主张跨学科的研究,超越专题研究的限制;提倡从多层次,多角度探讨和观察历史现象,尽量将时间、空间拉大,以便进行比较研究;强调透过时间和空间的整合,来探究历史的多重复杂性。二战后,随着年鉴学派在西方史学界地位的上升,这一史学思想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口述史学:

口述史学也称口碑史学,主要指一种搜集和利用口述史料研究历史的方法和流派。口述资料可分口述回忆和口头传说两种。口述史学源远流长,现代口述史学方法诞生标志是美国史学家内文斯的《通往历史之路》。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口述史学把口述资料作为研究写作历史的主要依据,广泛应用现代化手段,并有了专门的理论探讨。它在西方史学研究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愈加重视广大下层群众的口述资料,扩大研究视野。但它亦存在心理因素干扰等问题。

6.历史编纂学:

历史编纂学是研究历史编纂的理论、体例与方法的学科。其以历史典籍为对象,主要任务是揭示典籍内容与形式的辨证关系,说明一定史体产生并得到发展的社会因素和学术因素,描述不同史体的特点以及在发展进程中相互影响和渗透,研究和评价不同历史编纂学说或史体思想的产生、演变和学术价值。历史编纂学在历史学中的地位属于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高超层次的学术工作。历史编撰学与历史文献学有所区别,但亦紧密联系。因为历史编纂的基本功就是对历史文献的整理。轻佚、编类书、汇丛书等编纂工作属于文献整理工作,也在历史编纂学研究范围之中。

论述题

1.试论述兰克学派的史学思想及其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主要史学思想:1)兰克史学的核心是客观主义—“据事直书”。他认为,历史学家必须保持一种不偏不倚的客观态度,决不可带有偏见。历史学家的根本任务是弄清历史事实,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如实地用文字再现出来。历史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决不能心存实用的目的,只应追求事实真相,不应褒贬是非。

2)兰克史学历史研究方法的原则是史料高于一切。史料是历史学家弄清历史事实真相的历史学家要弄清历史事实的真相的唯一途径,历史学家要科学地考证史料。

3)兰克所创立的史观后来被称为历史主义,其核心是坚持历史的个别性和独特性即历史的特殊性。

4)历史是帝王将相的活动。他认为历史研究的是个别的、具体的、独特的事件。历史不过是一幕幕不相连续的伟人的活动,里面没有什么必然的规律。至于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不是历史学而是哲学的任务

5)兰克生平笃信宗教,他用神秘的基督教神学解释历史:“在全部的历史进程中,上帝是无所不在的,是到处显现的。历史上的每一件大事都证明是上帝的意志,每一个关键性的时刻都证明上帝在主宰一切。”

影响:兰克创立的历史研究和教学方法对西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用研究班的教学方法训练出一批又一批历史学家。时至今日,西方许多历史学家仍把兰克奉为史学的正宗嫡祖。

19世纪,兰克史学模式成了“科学的”历史学确立的标志。由于兰克及其追随者的努力,由尼布尔始创的“科学的史学”在19世纪中期终于建立起来,史学摆脱了其他学科的附属地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19世纪被称为是“历史学的世纪”。

2.试论述法国年鉴学派兴起阶段、特点及其评价.

阶段及特点

①第一阶段从1929年一1945年,年鉴学派第一代学者的历史研究有五个特点:一是提倡总体历史学,把研究的触角伸人到人类历史的每一个细节;二是提倡对历史学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广泛应用历史学方法以外的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计量方法和比较方法,并注意开拓史料的来源;三是对经济史、社会史和心理史给予足够的重视,四是强调历史学与现实的联系,强调历史学家不断进取的精神;五是用问题史学代替传统的叙述史学,在语言表达形式上也由描述转向解释和分析。

②第二阶段从1945年一1968年,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费尔南德·布罗代尔。年鉴学派第二代学者除了继承第一代学者的一些特征。还有其自身特点:一是比第一代学者具有更多的开放性;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他们加强对历史著作的宣传,注意研究成果的信息反馈,不断调整研究的目的和方向,注重研究者和使用者的挂钩。

③第三阶段从1968年至今。

具有如下一些特征:一是否认各种历史事件之间有任何联系,认为历史的间断性是决定一切的因素;二是传统的政治史和人物史也开始复兴,三是历史人类学研究得到重视,精神形态史也有了进一步发展,跨学科的研究倾向得到进一步加强。

评价:50年代以后,年鉴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开始渗透到欧美各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整个西方史学的变革。

在德国,一批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史学家接受了年鉴派的主张,创办《历史与社会》杂志,宣传年鉴派的观点,倡导作为整体的社会史研究。在英国,社会史学派利用计量方法研究历史人类学和社会结构史。在美国,年鉴派的观点得到了历史学界的高度评价,先后出版了研究年鉴派的著作:伊格尔斯的《欧洲史学新方向》、斯多雅诺维奇的《法国史学方法:年鉴模式》。

总之,年鉴学派所开创的新史学潮流已经遍及整个西方,乃至世界。受年鉴学派的影响产生了一大批非常著名的史学巨著,如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和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等等。

3. 试论述后现代主义兴起的背景并分析后现代史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并分析波普尔、后现代主义对唯物史观的消解和诘难。

(1)背景:黑格尔之后备受现代哲学批判的理性仍然背负着发生两次世界大战的道义包袱,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给人类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灾难;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生态问题、人文精神失落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高速发展的信息化促使精神文化的生产从崇高的地位、高雅的格调进入普通的商品生产的轨道;世界上各种反叛的革命激情的高涨。这些要素激发起西方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对中心同一的主体性的反思热情,共同孕育了去中心、宣扬边缘和零散化、变动性、不确定性、无深度性等反传统又不同于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2)基本特征:一、解构“宏大叙事”。“宏大叙事”是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以及传统历史学进行批判的靶子。后现代主义则颠覆了现代史学的传统中心观念,把研究投向边缘的、大众的和非理性的因素,比如社会文化史、性别史等“自下而上”的历史研究。后现代史学反对宏大叙事并非完全去掉宏大叙事,而是附加约束条件、限制其有效范围。这样历史连续性被割断,完整性也消失了。

二、“真理退场”、“客观性”消失。其强调历史事件的意义往往并不在于发生的事件本身,而在于同时代人对它的感知和后来时代人的理解。所以,历史事件的

意义和重要性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这样,历史“客观性”便消解了。三、“文本本体论”。后现代主义史学还倡导“从史料到文本的转移”。历史写作由史料观转换到文本的语言结构,文本不再是透明的和无生命力的纯粹传递工具,而是有着开放性和生产性的意义散播的“在场”。

四、“现在”的自我迷恋。后现代哲学直接通过对“现在”的强烈的自我认同取代了对历史的信念。在后现代历史观中,历史、包括历史学科的成立从根本上依赖于“现在”。历史的意义在于其可能具有的当代意义,是通过当代境况及问题被激活的,而被激活的历史本身又只是一种中立性的文本存在。

(3)分析:其一,波普尔将唯物史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论与宗教神学的天命论和法西斯主义的种族决定论混为一谈。而马克思所说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仅指不以违背大多数人意愿的个人或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但肯定大多数人的物质生产能力和实际生活过程决定的大多数人或显或隐的意愿,决定着历史的总趋势和重大历史事件的最终结局。

其二,波普尔创造了一个“五段论”来“证明”历史根本无规律可言,以此否定唯物史观肯定的历史发展客观规律。但实际上亦不能成立。历史与逻辑都能证明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发展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因果必然性的关系和规律。

其三,他把唯物史观及其所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曲解为命定论式的“历史决定论”。而这也是毫无根据的。如,波普尔所理解的马克思的“天命决定”,实为“由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所决定”。

其四,后现代主义对唯物史观等全面性、规律性的理论进行攻击,并将其同理性主义等都称之为“大叙述”。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历史只是断裂、碎片、颠倒、无序,实际上是对唯物史观及其所揭示规律近乎彻底的颠覆。

4. 什么是规律?怎样理解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规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一般唯物主义原理运用于社会生活,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基本问题,明确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论点。

马克思对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作了经典表述。其中包含着两层意思。前一层的意思就是后来所说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社会矛盾运动规律。他论证了社会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解释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指出物质生产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并阐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后一层的意思是讲述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作用下社会经济形态演变的几个时代。

目前有两个见解。一种见解认为,前一层意思表述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后一层意思表述的社会经济形态演变的几个时代,只是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在各民族历史进程中的表现形式所作的大体上的归纳,并非普遍规律本身,因为许多民族的历史都没有严格按照那样的顺序演进,就足以证明那个顺序不可能是普遍规律。

另一种见解认为,两层意思是一个整体,都是表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在社会形态的演进方面,虽然有的民族的历史进程不一定严格按照那样的顺序演进,但从总体上,总的演进轨道并没有脱离那个顺序。

长期以来,人们把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误解为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进程遵循某种统一的演进序列的规律,既不符合历史实际,也有悖于马

克思、恩格斯的本意。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实际上就是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和在实践活动中成长起来的实践能力——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能力——推动着人们自身从“未成熟的个人”发展到消除了“一切自发性”的、具有前面发展的自由个性的“完全的个人”的规律,同时也就是人们自己推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并从而推动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规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社会形态的演进自然会呈现一定的序列。这些序列都在不同程度上概略地显示了人和人们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梯式的规律性。只是我们不能把那些“大体上”的归纳看作普遍规律本身,不能把它当作“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不能把它等同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具体历史进程必然或必须遵循的轨道。因为各个民族和国家的人们面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是各不相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演进历程也必然是千差万别的,不可能遵循一个统一模式。规律是统一的,但道路是多种多样的。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含答案)备课讲稿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含 答案)

《古生物地层学》知识点 一、填空 1、石化作用的方式有充填作用、交替作用、升馏碳化作用和重结晶作用四种方式。 2、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和遗迹化石。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和由海洋到陆地、空中。 4、生物进化的特征为进步性、阶段性、不可逆性和适应性。 5、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趋同、趋异和并行。 6、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多次生物绝灭事件,三次较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分别发生于泥盆纪晚期、二叠末期、白垩末期,这些时期都处于太阳系G值曲线的特征点时刻。 7、就控制物种形成的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的方向。 8、物种的形成方式有渐变成种、迅变成种和骤变成种。 9、就物种的绝灭方式而言,类人猿的绝灭属于世系绝灭,恐龙的绝灭属于集群绝灭。 10、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有游泳、浮游和底栖。 11、由于生物进化具有阶段性,因此,可以利用地层中化石的阶段性表现,来划分地层的新老。 12、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表明,各种生物在地球上只能出现一次,绝灭以后,决不会重新出现,因此,不同时代地层中的化石群是不会完全相同的。 13、由于大多数遗迹化石是原地埋藏的,因此遗迹化石对分析古沉积环境的极好样品。 14、中国的三叠纪,呈现出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 15、侏罗纪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时代、爬行类的时代、菊石的时代。 16、中三叠世晚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华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海退,人称拉丁期大海退。 17、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时间顺序的含义。 18、地史上构造旋回的概念,是指地壳上的地槽区由到上升,由相对而转变为相对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叫做构造旋回(或褶皱旋回)。 19、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块。 20、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深断裂带等方面。 21、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华北地区,岩性以变质岩为主。 22、含铁红色砂岩和高价铁沉积铁矿的首次出现约在距今亿年左右。它们的出现确切指明大气中已有氧。 23、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晚震旦世时期。 24、寒武纪我国华北地区表现为稳定的北高南低的陆表海。 25、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古秦岭洋相隔。 26、泥盆纪华南地区存在两种类型的沉积,滇、黔、桂地区以稳定浅海环境为主,象州型分布较广,沉积物以碳酸盐岩为主;在桂西和滇东南存在一种南丹型泥盆系,含菊石、竹节石等化石,是典型的深水滞流底部缺氧的裂谷沉积。

史学概论·第一章历史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章历史学的学科性质 所谓历史学的学科性质,讨论的是历史学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西方争论二百余年,中国也有近百年之久,还将继续争论。 讨论此问题的必要性:不是为历史学争科学或艺术的称号,而是借此说明历史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弄清楚历史学应该研究什么,历史学者可以做什么,对历史学可以期待什么,不应该期待什么。对历史学学科性质的认识,也影响研究者采取何种态度、方法从事历史研究。此问题非文字游戏。 第一节历史学的科学化 有关历史学学科性质的争论,始于历史学向自然科学看齐,将自己变成科学。历史学的科学化在西方发生在19世纪,中国则在20世纪。在古典时代历史学没有被视为科学。古希腊,科学是求得真知的学问呢,历史知识不属于“真知”,人们将其与“诗”并列,由缪斯女神之一克丽奥掌管。人们看重的是史学的艺术功能(陶冶情操、提升智慧、提供道德评判依据)。史家没有因史学不能跻身于科学的行列而烦恼。中世纪,在西方史学是神学的分支,旨在世俗世界里证明宗教神学的合法性,为神学作佐证与诠释。18世纪自然科学获得飞速发展,数学、力学的发展实现了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牛顿提出的运动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基础,实现了科学史上的革命。化学、生理学、地理学等也相继成立。这些改变了世界。恩格斯说“18世纪综合了历史上一直是零散地、偶然地出现的成果,并且揭示了它们的必然性和它们的内部联系。无数杂乱的认识资料得到了清理,它们有了头绪,有了分类,彼此之间有了因果联系,知识变成了科学,各门科学都接近完成,即一方面和哲学,另一方面和实践结合了起来。18世纪以前根本没有科学,对自然的认识只是在18世纪(某些部门或者早几年)才取得科学的形式。”(《马恩全集》第11卷第656~657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自然科学成为一切学问成功的典范,其他的学问向其看齐。 19世纪是“史之自觉”的世纪,史学要求摆脱哲学而独立,于是向自然科学看齐,将自己变成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开始科学化历程。严格意义上的西

史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历史、史料、史学研究 一、历史 1、历史这一概念的: 一是指作为历史科学认识的客观存在的历史或简称为客体的历史; 二是指作为历史研究者对客体历史认识和研究结果而写成的历史著作,即主体化的历史; 三是指历史学或历史科学。 2、历史的发展,具有最为明显的特点,是它的一度性, 3、自然史与人类史的区别: 广义的历史包罗万象,分自然史和人类史两大类。两者有巨大的差别。 首先,自然界的变化,比起人类历史来,速度很慢,在短时期里甚至难以为人们所发现。 其次,自然界中的矛盾运动,相对于有意识的人类社会来讲,后者比前者无疑要复杂得多。自然科学可以在实验室里使自然现象上的某些现象相当准确地重现出来。而历史学家在人类上却看不到这样简单而又确定的重现现象。 二、史料 1、史料 所谓史料,指的是能够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所有事情的文字记载和一切物品,或者说,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文字记载和物品都可以作为了解、认识历史的资料。 史料分为四大类:文献史料、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行为史料和口碑(口述史料)。 (1)文献史料:它是前人文字记录、文字材料。 (2)实物史料又称为“史迹遗存”,它是指那些可以明确反映和传递历史信息的物体。 (3)行为史料指今天的人们,在包括个人和群体的行为中保留的历史积淀。 (4)口碑(口述史料)指的是人们口头讲述的对过去的回忆。 2、各类史料均不能反映客观存在的历史

上述四类史料所反映的历史面貌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以往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所遗留下来的痕迹与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实际历史相比,只是沧海一粟,无数存在过的人物、事件和社会现象都因缺乏记载而失传了。中介客体不能完全覆盖原本客体。中介客体小于原本客体。 另一方面,文献记载是前人“心理的痕迹”,它在对历史的观察、判断、推论和表述时,要受到记载者分析判断中立场、观点、方法等主观因素的局限,不可能纯客观地反映出历史的本来面貌。史料不可能纯客观地反映历史面貌,中介客体大于原本客体。 三、史学研究 历史研究的主体是指研究者本身。 历史研究的客体是人类的历史。中介客体、原本客体。 第二节史学概论的任务 史学概论的对象和任务 研究对象:史学概论是对史学的概要论述,因此,它的对象自然就是史学本身。 史料概论的基本任务 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克服研究者与客观历史之间存在的种种障碍,正确地认识和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开展对史学本身的探讨,揭示历史研究中主观认识与客观历史之间的矛盾,从理论上概括和总结这一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基本经验,用以指导当前的历史研究。这就是史学概论的基本任务。 史学概论和相关学科的区别 1.史学概论与史学分支学科 2.史学概论与历史唯物主义 3.史学概论与史学史 第三节史学概论的内容和范围 历史研究的基础理论 对于以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根本任务的史学来说,人类历史的起点是什么?人类历史的变化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人类社会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其基本规 律和特点是什么?等等。都是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反映了人们对历史发展的根本看法,因此,也叫做历史观。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1、历史意识:人类有了自觉的意识后,开始向长辈学习生存的技能、知识和经验,进 而意识到还要向去世的先辈学习。萌发了最初的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人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历史意识产生的原因: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的历史的延伸。 历史遗产:有物质遗产,也有经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遗产。 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不同社会阶级、阶层由于政治、经济立场的不同,对待历史遗产 的态度也不同。都要利用有利于自己的历史遗产为自己的现实利 益服务。因此,出现了对历史的不同解释。 史鉴、史师:由于人们对史鉴、史师的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智慧,人们才需要学习历史。 2、维柯的历史观:维柯:《新科学》 把人类历史经历了三个时代 神的时代:人们在神的政府统治之下,一切都由神的力量支配。 英雄时代:人们在贵族统治之下,贵族认为自己的品性高于平民,所以是当然的统治者。 凡人时代:所有人都承认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先建立民众国家,然后建立君主国家。两者都是由人建立的政府。跟神没有关系。 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他认为最后还是“神的谕示”。 《新科学》的副标题“按照神的谕示考察各民族共同本性的科学” 3、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与天命——神学史观 西周时期,周公等认为,夏、商王朝之所以兴起,是因为“服天命”、“受天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敬德”。所谓“敬德”就是“保民”。 西周的天命观一直影响到后世儒家的历史观。“天命”、“天道”、“天理”成为儒家历史评价的标准。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他在探讨朝代更替时,多强调“天” 对人事的干预。 《史记·天官书》“秦始皇之时,十五年彗星四见,久者八十日,长或竞天。其后秦遂以灭六国,并中国,……” 《高祖本纪第八》:“于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持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 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 天人感应思想源于中国先秦哲学,西汉时董仲舒将其发展为一系统的神秘主义学说。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天人感应的思想在汉代曾占据了统治地位,以此为基础形成谶纬之学行时一时,并在中国传统社会流传。 西方古代的天命—神学史观 克罗齐在评价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学家时说”关于全部历史的动力问题常常被一般化了。……。命运或不变的必然性是不是压迫人类的,人是否不过是任性的命运的玩物。

史学概论

第一讲历史本体论的探索 ——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 一、什么是历史本体论? 1,历史本体论:也称为历史理论,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性质及发展过程的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2,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首先,历史观是一种对历史总体运动的观点;其次,历史观是一种理论化的历史观点;最后,历史观是对历史运动的本质的认识。 3、历史意识:属于直觉的、粗浅的、表层现象的、非系统的社会历史认识。 二、历史本体论的主要内容 1、历史主体论 2、历史运动论 3、历史规律论 4、历史动力论 1、历史主体论 (1)神创造历史。基督教的“上帝造世界、人”说、中国传说中“女娲造人”说、神人创造历史的传说。(生产力低下,认知不够) (2)人创造历史。每一个人;人民群众;英雄创造历史。尼采“超人”、民粹派的“英雄”、黑格尔“精神人格者”。 (3)如何看待个人与群众的历史作用? 2、历史运动论 (1)历史的变与不变? (天不变,道亦不变;三世之因革,古今之嬗变;……) (2)历史如何变? 倒退论(上古三代)、朴素进化论(通古今之变)、历史循环论;历史进化论(直线式、渐进式);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观(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3、历史规律论 (1)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有、没有) (2)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 (3)历史发展规律是什么?(自然演变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五种社会形态演进、文化形态史观、社会基本矛盾发展规律、历史进化规律……)。 4、历史动力论 (1)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有哪些?从社会结构而言,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因素;从人性论而言:人的欲望(财富、性欲、爱欲)、人的本性(善、恶);从生存环境而言:地理环境决定论(陆地、海洋气候、土壤、等)、社会环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社会物质条件)。 (2)历史动力因素的作用如何?历史发展动力是唯一的?还是多元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如何?有没有最终的动力?等 历史动力论的根本是人的社会实践 三、古代、中世纪天命史观 1.“天人感应论”:天是自然与人世至高无上的主宰,天有意志、有情感,能感知并干预人事,自然的灾害与详瑞是天对人的谴告和褒奖的表现。君主若能顺应天意,实行德政,则能得到天的嘉奖,反之,天会以灾害现象表示惩罚,认为天人相通,人受制于天,天有意志,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历史:是客观世界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第一,它有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的区别。“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③既包括自然史,也包括人类史的“历史”就是从广义上对历史的理解。而单单指人类社会史的“历史”,便是从狭义 上对历史的理解。第二,历史应该是人类社会活动发展的过去形态。 历史主要特点:第一,人的存在是历史的前提。第二,一度性,又称一去不复返性,第三,复杂性,第四,统一性和多样性。人类客观历史的统一性,又可以叫做普遍性,是指历史所共同的东西、普遍的存在,其实际所说的即是历史的客观规律。历史的多样性,指人类社会历史的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实。统一性和多样性是辩证一统的,历史的统一性即规律性,通过历史的多样性体现出来,历史的多样性是历史统一性的具体表现形式。第五,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的必然性与历史的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此互相联系的辩证关系。第六,人类社会的历史还与自然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的必然性与历史的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此互相联系的辩证关系。 1.历史的必然性总是要通过历史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历史偶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表现形式。 2.历史的偶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补充。它对历史必然性的实现能够起到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 3.历史的偶然性终究要受历史必然性的制约,其最后的结果也完全决定于历史的必然性。 史学: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史学最早起源于史官,史学起源于史书,史学,说到底就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和科学。它是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史学的分科:第一,按照史学所研究历史的时间跨度,分有通史和断代史。通史,指对历史作贯通古今,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作研究与阐述的学科和书著。如,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书,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南宋郑樵的《通志》,现代周一 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 等。断代史,原指中国史学中 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其创始 于东汉班固的《汉书》,后来的 正史亦都是断代史,如,《旧唐 书》、《新唐书》、《宋史》、《元史》 等。现在,可以泛指对某一历史 时期历史的研究与阐述的学科 和书 著,如,原始社会史、中国近代 史等;史书,如范文澜的《中国 近代史》、胡绳的《从鸦片战争 到五四运动》等。第二,按照史 学所研究历史的空间(地域)跨 度,分有世界史、国别史、地区 史和乡土史等。世界史,指其研 究、阐述内容涉及世界历史发展 进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 著。如,世界通史、世界上古史、 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世界 现代史等的学科及相关史书。国 别史,凡其研究、阐述的内容只 包揽一个国家历史的发展进程 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著都 称国别史,如,英国史、法国史、 日本史和中国史等的学科及有 关史书。地区史,指只涉及到世 界上某一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 及其规律研究和阐述的史学学 科和书著。如,非洲史、拉丁美 洲史、东南亚史等的学科及相关 史书。乡土史,一般指对我国某 一地方(如省,自治区、市、地 区、乡等)历史的研究及有关书 著。如,东北史、西藏史、台湾 史、北京史等的研究及书著。第 三,按照历史的不同领域、不同 方面进行研究与阐述,可以有各 种不同学科的专史。如,经济史、 政治史、文化史、法制史、民族 史、宗教史、 哲学史、文学史、教育史、战争 史,以及国际关系史等的研究与 相关史书。第四,由对人类客观 历史的研究与阐述转而对史学 自身进行研究和阐述的一些学 科和书著。如史学理论;以研究、 史学史。 史料: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 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 史料的种类:1.史迹遗存。历史 遗址,墓葬。2.历史文献资料, 历史文献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 口碑资料(一些历史事件、历史 进程的亲历者、目击者或者历史 人物的亲朋故友,在他们心中保 存着不少当时历史的事实情景, 都不同程度地有一本历史“陈年 旧帐”),文字资料包含史部类, 经子集类,档案类,地方子类, 甲骨和金石铭文类,外国人著述 类 史料的搜集方法:充分利用工具 书,分类搜集法,追踪搜集法, 通过平时读书和阅读报刊搜集 史料,通过调查采访搜集口碑史 料,利用互联网络搜集史料 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意 义:是我们能够认识研究人类历 史的唯一源泉,是由客观历史到 史学的中介。认识历史和进行史 学研究的前提,可以更加形象逼 真的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使其 他史料得以保存和是能够恢复 历史面貌的唯一材料 理论是史学研究的指导:第一, 它可以使人们把零碎的、分散的 历史现象联系起来,发现它们其 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揭示和认识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二,理 论可以帮助人们透过历史现象, 揭示历史本质。第三,史料的鉴 别、整理同样需要正确理论的指 导。 .史与现实::其一,历史总是吸 引着现实的人们。现实的人们不 但不忘记历史,而且总要从历史 当中寻求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其 二,现实又总是要为历史的认 识、研究,提出新的问题,供给 其新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方法。其 三,现实还能够给历史研究提供 新的认识条件、能力和方法,推 动史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宏观与微观的认识:宏观带有 全局、整体的意思,而微观则指 的是局部和个别。宏观与微观的 认识是与人类客观历史现象的 特点,如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 然性、统一性和多样性、局部性 和整体性、个别性和联系性等, 紧密地联系的。具体地说:宏观 认识历史,应该是从总体上、联 系上、多侧面、全方位和发展的 角度去对历史进行考察,而后认 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和 人类历史现象的统一性。微观认 识历史,则主要是限制于考察人 类历史的局部或个别现象,而且 常常是孤立地、静止地对历史进 行观察。宏观认识历史,所用方 法偏重于抽象的逻辑思维,微观 认识,则偏重于计量、辨伪、校 勘、考据等的方法。联系,主要 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作为史 学界和某一位史学家,可以有所 分工,有所偏重,第二,从认识

【免费下载】史学概论 庞卓恒

历史学本体论(1) 第一章历史学从潜学科发展成为科学历程 1、古代潜科学向现代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历程过程,有相似之处,但是更应该注意区别:潜科学将研究对象的表现归因于超自然力量;现代科学史将研究对象的表现归因于客观存在的因果必然性规律并于实践中检验的知识体系。 2、史学经历了: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人性-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唯物史观主导下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 3、天命-神学史观(唯心史观) 形成条件: 1、经济条件差,必须与一定范围内的首领集团形成依附关系。 2、在人身依附关系不能得到合理解释的情况下将原因归于命定。 3、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将天命观升华为统治神学,成为主体意识形态。 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家、思想家被这种观念所支配,从而形成把天命神灵作为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变化的终极原因、共通之理的历史观念。 这种史观和史学的最根本来源是人们在以人的依附关系为总特征的狭小共同体内的生活体验。 4、人性-理性史观(唯心史观) 形成条件: 1、西欧特殊封建农奴制使农民、手工业者摆脱人身依附关系实现财产独立成为可能。

2、农奴生产力的提高时自身力量不断加强为城关市民的产生奠定基础同时这也是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 3、由于农奴人身独立成为可能,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是他们产生了强调个人独立、平等、自由的新社会历史观 由此,才促成了资产阶级思想家们认为人性理性才是社会历史变化的终极原因。 【其中包括的人本主义史观和科学主义史观(结构功能主义史观),其中要说一下科学主义史观,它对影响社会历史因素归于各种结构、法制、模式中,但却不能说明这些因素产生的原因,且往往以人性、上帝意志为原因又陷入唯心主义。】 5、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最根本的普遍规律:人类自身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推动自己物质和精神的素质、能力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也推动自己的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 本章末尾讨论了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多元折中主义以及20世纪新史学、复兴叙述史、后现代主义史观的特点来引出对唯物史观的科学的阐释。 历史学本体论(2) (第二章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一、偏颇、诘难和困惑 (一)偏颇 由于唯物史观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存在着“见物不见人”的偏颇,因而使反对者有了诘难的把柄,是拥护者产生了困惑。 首先要明白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普遍规律。这就是:人本身,或者说,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本身,是推动生产力以及整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

历史中考模拟试题(有答案)

中考文科综合模拟试卷(历史)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每小题 2 分,共30 分) 1.“1929年,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发掘出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他兴奋地断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下列选项中符合材料中的“远古人类”是(C) ①使用打制石器②种植水稻③会使用火④过定居生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许多成语典故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特征。以下成语能够体现的历史时期特征是(B) ①退避之舍②围魏救赵③纸上谈兵 A早期国家的建立B春秋战国的纷乱 C大变革的时代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演变,下列选项中能提现由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度变化的是( C ) A“三家分晋”到“秦王扫六和” B“桐叶封弟”到“烽火戏诸侯” C“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到“聚邑为县,置令丞” D“废井田,开阡陌”到“车同轨,书同文” 4.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必备的重要素养,下列有关年代和时间的表述中正确的是(B) A罗马共和国建立于公元前6世纪早期 B罗马帝国建立时,中国正值西汉末年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于辛亥年 D中国共产党成立于民国九年 5.为迎接即将到来的五四青年节,三班历史小组准备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为主题制作美篇,下列素材可以入选的有(D) ①五四烽火②国民革命歌③台儿庄战役4遵义会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4 D①②4 6. 小明班上有位同学自我介绍:“我的祖先曾驱逐过荷兰殖民者,抗击过日本的侵略,经历了与亲人的离别。我现在盼望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位同学来自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

地史学部分 一、填空 地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层学沉积古地理学历史大地构造学三大方面 岩石地层单位可以分为群组段层四级,其中组为最基本的单位。 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板块 依据地壳是否发生俯冲和消减,大陆边缘可以分为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两种类型,前者如太平洋两侧大陆边缘,后者如大西洋两侧大陆边缘 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时间顺序的含义 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等方面 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古太古代~新太古代是原始硅铝质陆壳(陆核)形成、发育的时期,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地层为迁西群。 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晚震旦世时期。 寒武纪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 奥陶纪最重要的生物化石类型包括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等。 华南地区奥陶纪自西向东,分为稳定类型的扬子区,相对活动类型的江南区和东南区,海域性质自西向东表现为陆棚陆表海→边缘海→岛弧海 加里东构造阶段,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对接,古大西洋关闭,形成劳俄大陆 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古秦岭洋相隔 泥盆纪生物界发生重大变化,出现陆生植物,淡水鱼繁盛,泥盆纪又被称为鱼类时代。 泥盆纪我国塔里木-华北板块区大部分处于剥蚀状态。 古生代期间,自晚奥陶世时期至早石炭世时期,华北地台一直处于剥蚀状态。晚石炭世二叠世开始缓慢沉降,普遍接受海陆交互相沉积 石炭纪被称为两栖类的时代。 从植物分区来看,华夏、欧美区属热带植物区,以石松、节蕨、科达繁盛为代表 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虫筳”,三叶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长身贝等多种类型 中国的三叠纪,呈现出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 二叠纪后期至三叠纪早期,全球大陆漂移汇集形成一个全球统一的巨大的联合大陆(泛大陆),泛大陆周围为泛大洋。 印支运动后,中国大陆主体处于陆地环境,以昆仑-秦岭为界的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结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以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为界的东西差异开始显现。 燕山运动发生于侏罗纪、白垩纪时代,蓟县运动发生在元古代末期时代。 中三叠世晚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华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海退,人称拉丁期大海退 典型的以河流为主形成的三角洲在平面上呈鸟足状,由陆向海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三部分 侏罗纪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时代”“爬行类时代”“菊石的时代”

史学导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史学导论 《史学概论》的性质与任务 史学概论是史学中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它不是直接考察客观的历史过程,而是以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特别是历史学家认识历史的活动为研究对象。 其任务是从历史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就,将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作为客观存在,系统地研究它的一般过程、主要特征、基本规律,确定现代史学发展的途径,推动历史研究活动和整个历史学进一步科学化与社会化,更加有效地发挥其积极的社会功能。 第二章历史认识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历史认识的结构 一、知识论 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又称知识论。 二、介绍古今中西关于历史认识论的有关学说。 人的意识能否正确地或客观地认识社会历史? 1)人们的意识完全能够达到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因为历史是人类创造的,因而人类就一定能够认识历史,并且比认识自然具有更大的优势和精确性。 2)历史认识不可能完全正确、客观地认识历史,因为历史认识必然要受到人们的立场、方法、心理、价值、伦理、宗教、时空等因素的影响。 3)对历史客观性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虽然人类不能正确地或客观地认识历史,但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却是在向客观性的认识逼近 三、考察影响历史认识的因素 历史认识的本质:历史事实属于过去,而研究历史的历史学家则属于现在,因此历史学家与其对象——过去之间是互相对立而又互相依赖的。把过去与现在,也就是说,把主体——历史学家与客体——历史事实统一起来则是历史学家的工作。要做好这个工作,历史学家必须克服历史时间间距所造成的主观偏见和曲解,要越过“现在”的障碍以达到客观的历史事实. 历史认识是主体、客体、中介的三者能动统一 历史实际的特点:客观性,不可再现性 历史实际的客观存在:历史实际是已经发生了的事变、过程,它一经发生,就成了不可能更改的既定存在。 历史中介的特征:历史实际的遗留和副产品;选择性:王子与平民;客观性;中介性 历史中介:历史研究只能通过目击者的记录来叙述以往的史事,因此,与对现在的了解相反,对过去的了解必然是“间接”的。然而除了前代留下的史料可供我们思索之外,没有其他办法能使时光倒转。 历史资料的种类:历史文献等文字资料;遗址、遗物;非物质文化,口述历史、传说、风俗等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A.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 B.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C.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 D.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 2.北宋名臣李沆曾当着使者的面把真宗皇帝的手诏烧掉,并让使者回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另一名臣韩琦曾对神宗皇帝说:“先帝,臣所立;陛下,先帝儿子,做得好,臣便面阔;做得不好,臣亦负惭愧。”上述现象说明宋代 A.君主权力受到了威胁 B.士大夫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C.士大夫参与政治决策 D.重文轻武的国策被严格执行 3.下列宋元时期三部重要的农业典籍在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记述上带有各自鲜明的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统一局面渐趋形成 D.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4.明代以每纳粮一万石的地区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拨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 A.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C.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完善 D.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 5.据不完全统计,1850年的中国总人口量约为4.1亿,1873年下降至约3.5亿,锐减6000余万。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日趋加剧的民族矛盾 B.持续不断的海外移民 C.愈加沉重的封建剥削 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6.下图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张贴的布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样。此画旨在说明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资勘1104班王博 古生物 1,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的面貌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化石:保存在岩石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3,标准化石;演化速度快,地理分部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4石化作用及类型;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包括:矿物充填作用(生物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通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的生物的硬体变得致密坚实),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的生物体的组成物质被溶解,并逐渐被外来矿物质所充填,如果溶解和填充的速度相当,以分子的形式置换,那么原来生物的微细结构可以被保存下来),碳化作用(石化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经分解和升馏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三种形式。 5,化石保存类型:①实体化石: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一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②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根据与围岩的关系分为印痕化石(生物尸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生物软体的因印痕),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膜和内膜。)核化石(由生物体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类似的实体,包括内核和外核两种)③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生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④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遭破坏分解后的有机成分残留在岩层中形成的化石。 6,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由于化石的形成和保存需要苛刻的条件。因此,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实际上只是当时生存物的非常少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 7,化石形成条件:①生物本身条件②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③埋藏条件④时间条件⑤成岩条件 8,化石的命名原则 各级分类单元均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表示。属以上的学名用一个词来表示,即单名法,其中第一个字母大写;种的名称用两个词表示,即双名法,在种的本名前加上它归属的属名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种名前的第一个字母应用小写,但种名前的属名的第一个字母仍应用大写。对于亚种的命名。则要用三名法,即在属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亚种名的第一个字母也应小写。一般,在各级名称之后写上命名者的姓氏和命名年号,两者用逗号隔开。 9,笔石 胎管:第一个个体分泌的圆锥形外壳,开口朝下,尖端朝上。分成基胎管(螺旋纹)和亚胎管(生长线),亚胎管上具芽孔 线管:胎管上方伸出的一条细线状小管,是一种附着器管 中轴:由线管硬化而成 笔石页岩相:黑色页岩中含大量笔石,几乎不含其他化石,并含有较多的炭质和硫质成分,常见黄铁矿化,反映一种较深水的滞流还原环境---指相化石 笔石的地史分布:整个地史分布∈2 — C1,始现于中寒武世,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绝灭,树形笔石目的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绝灭(笔石完全绝灭) 笔石纲的特征:①海生,个体小,群体动物②几丁质硬体,经石化升馏作用而保存为碳质薄膜化石③已灭绝生物,∈2 —C1,始现于中寒武世,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绝灭,树形笔石目的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绝灭(笔石完全绝灭)④主要有两大类:树形笔石类(树枝状底栖固着,有三种性质的胞管分为正胞管,副胞管,茎胞管)正笔石(列示,漂浮生活只有正胞管) 10,脊椎动物演化中的几件大事: 颌的出现:有效捕食(棘鱼、盾皮鱼开始),在进化中有重要意义 水生演化为陆生:进化史上又一里程碑(水陆两栖) 羊膜卵:它的出现是进化史上的第三件大事,完全脱离水,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 变温演化为恒温、卵生演化为胎生: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加快了动物发展的步伐 11,区分腕足动物和双壳类动物 腕足类壳体由大小不等的两瓣壳组成,较大的壳叫腹壳,较小的壳叫背壳,正视腹或背壳,可发现它左右对称。双壳类两瓣壳大小相等,如我们平常所食的贝类,铰合线两侧对称,每一瓣壳左右不对称。 12,蜓基本特征:指相化石---浅海,底栖,标准化石--生存时代:C-P,钙质微粒状壳,一般大如麦粒,个体一般1mm,大者可达20-30mm,具包旋的多房室壳,常呈纺缍形或椭圆形,有时呈圆柱形,球形或透镜形。 蜓的演化趋势:一般为个体由小变大,壳形由短轴向长轴变化,旋壁由原始单层分化为多层以及蜂巢层的出现, 旋脊由强变弱或演化为拟旋脊. 蜓的地史分布:中石炭世开始繁盛,以纺缍蜓科大量出现为特色.晚石炭世,旋壁具蜂巢层的类别极繁盛.早二叠世为蜓的全盛时期,以拟旋脊和副隔壁出现为特点.晚二叠世逐渐衰亡,形体特殊,晚二叠世末期蜓类绝灭. C1出现;C2蜂巢层出现;P1拟旋脊出现;P2副隔壁出现 13,物种形成的方式:主要有渐变成种、骤变成种和迅变成种 (1)渐变成种:一个物种,通过微小变异的长期积累,逐渐形成一个新种的成种方式,称为渐变成种。又分为继承式和分化式两种形成方式。包括继承式成种、分化式成种 (2)骤变成种:一个物种,通过种内个体的突变,或由不同物种的杂交引起的突变,在短期内形成新种的方式,称为骤变成种,一般不经过亚种阶段。 (3)迅变成种:一个物种,在较短地质时期内迅速分化成新种,以后,新种在长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成种方式称为迅变成种,又称为间断平衡学说。 14.腔肠动物的一般特征: 低等二胚层多细胞后生动物,有组织无器官。 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组成,由体壁包围形成肠腔,司消化和吸收作用。 身体多呈轴射对称,少数为两侧对称。体型可以归纳为水螅型和水母型两类。这两种体型往往是一种腔肠动物生活史的两个阶段。 前寒武纪晚期已出现,化石均为印模,古生代以来出现具硬体的门类。15,三叶虫纲的基本特征:①节肢动物中已绝灭的一类,C-P②动物体纵、横均三分③扁平,分背腹两面,三叶虫的背甲被两条纵沟分为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而成三叶,因而称三叶虫.④个体一般3-10厘米,小者数毫米,大者可达70厘米左右⑤海生、底栖、爬行 地史学 沉积相:形成于特定古沉积环境的一套有规律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组合。 沉积环境:一个有特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具有特殊沉积条件的自然地理单元。 相变:沉积相在空间上的横向变化。 瓦尔特相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相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 生物相:一些较大的生物组合或生物群的区域面貌。 相标志:能反映沉积环境条件的原生生物特征和沉积特征。 牵引流:以床沙载荷方式进行搬运和沉积的流体。重力流:含大量弥散沉积物高密度流体,分为泥石流,颗粒流,液化流,浊 流四类。 层理构造:垂直岩层层面方向上由沉积物成分,颜色,粒度及排列方式的 不同显示出来的沉积构造。 暴露标志:形成与沉积作用之后,并能指示沉积物曾暴露于地表的层面构造。 自生矿物:原始沉积时期或固结成岩以前形成的矿物。 三角洲沉积:河流入海时,所携带的碎屑在河口附近浅水环境中堆积形成的 大型扇状沉积。 潮坪:波浪作用不强的以潮汐作用为主的滨海带。 海底扇:在浊流作用驱动下,将浅水陆棚边缘的大量沉积物沿海底峡谷顺大 陆斜坡以很高的速度运向深水区至大洋边缘变缓而迅速形成的扇状浊积岩 堆积。 鲍马序列;浊积岩一般有数中岩性组成频繁的韵律结构,每一韵律层底部 常为具递变层理的砂岩,向上颗粒变细,层理特征也发生相应变化,组成鲍 马序列。 旋回沉积作用: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下由于环境单元的变迁或沉积方式的变 化导致的沉积单元纵向上规律重复的沉积作用。 纵向堆积作用:在水流运动能量较低或静水条件下,悬移物质从水体中自上 而下沉降的沉积作用。 横向堆积作用:沉积物颗粒在介质搬运过程中沿水平方向位移,当介质能量 减弱时物质沉积。 生物筑积作用:生物礁型沉积地层形成的一种特殊方式,指造架生物原地筑 积而形成地层的作用方式。 地史学: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及其规律性的学科, 岩层:野外见到的成层岩石泛称为岩层 地层:在一定地质时期所形成的层状岩石 地层学:研究地表成层岩石及其所含古生物化石的形成顺序,地层的划分对 比和地质时代确定。 地层叠覆律:未经变动的地层,年代较老的必在下,年代较新的叠覆于上。 原始水平律:地层沉积时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 面的。 连续:如果一个沉积盆地内沉积作用不断进行,则所形成的地层接触关系称 为连续 间断:如果在沉积过程中,曾经有一段时间沉积作用停止,但并没有发生明 显的大陆剥蚀作用,而后又接收沉积,这样就产生了地层的间断 平行不整合:指上下地层产状平行或近于平行,具有不规则的侵蚀和暴露标 志的分割面,有地层缺失。 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 时代不连续,有地层缺失。 侵入接触:如果岩浆岩在沉积岩形成之后侵入,则在侵入体接触带上,会出 现烘烤变质等现象,侵入岩体中往往还残留有围岩的捕掳体,有时还被与侵 入体共生的岩脉所贯入,这种关系称为侵入接触 沉积接触:如果侵入岩冷却凝固,由于剥蚀作用而露出地表,其上又被新的 沉积岩层所覆盖,这时沉积岩层底部往往有侵入岩的砾石,这种关系称沉积 接触 退积:指沉积中心和相带由盆地内部向盆地边缘逐步迁移过程中的沉积物堆 积作用 进积:指沉积中心和沉积相带逐步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迁移过程中,以侧 向为主的沉积物堆积作用 旋回层序:是几种岩性规律性的交替和重复出现的现象, 沉积旋回:当海退序列紧接着一个海进序列时,就形成地层中沉积物成分, 粒度,化石等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这种现象称沉积旋回 地层划分:是依据不同的地层物质属性将相似和接近的地层组构成不同的地 层单位 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 代是相同的 标志层:是一段厚度较薄,分布广泛的沉积地层,具有明显区分于其它地层 的特征 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 的化石。 化石组合: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共生的所有化石的综合 基本层序:是沉积地层垂向序列中按某种规律叠覆出现的单层组合 延限带:指任一生物分类单位在整个延续范围之内所代表的地层体 间隔带:指位于两个特定的生物面之间的地层体 组合带:指特有的化石组合所占有的地层 富集带:某些化石种属最繁盛的一段地层 层型:特定岩层序列中一个特定间隔或一个定点,它构成了该地层单位或地 层界限的定义和特征说明标准 单位层型:指不同类型地层单位的典型剖面,其上下限由界线层型标定, 内部允许存在部分覆盖 界线层型:给定义在识别一个地层界线作标准用的一个特殊岩层序列中的一 个特殊的点。 地势分异;由内力地质作用和升降运动所控制的在一定地质历史时期所形成 的地形的差别。 补偿盆地:边下降、边充填一直保持补偿状态的沉积盆地称为补偿盆地 饥饿盆地:远离海岸或周围没有大河注入,没有丰富的陆源碎屑供应,因 而基盘的下降没有得到沉积物补偿充填,长期处于非补偿状态,称非补偿盆 地或饥饿盆地 沉积组合:是指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中主要构造环 境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 地幔柱:深部地幔热对流运动中的一股上升的圆柱状固态物质的热塑性流, 即从软流圈或下地幔涌起并穿透岩石圈而成的热地幔物质柱状体 离散型板块边界:洋壳增生并使先成洋壳向外推进的扩张带 主动大陆边缘:具有洋壳俯冲带,洋壳俯冲形成岛弧-海沟体系或大陆火山 弧-海沟体系这类大陆边缘为主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没有洋壳俯冲带,不存在岛弧-海沟体系这类大陆边缘称为 被动大陆边缘 地台:地壳上巨大的构造稳定区 地盾:地台上缺失沉积盖层,变质基地直接出露地表的部分称为地盾 裂陷槽:地台上发育巨厚沉积盖层的断陷带;常是地台上曾再度活跃的张 裂地带,但夭折的裂谷 地槽:地壳上垂直沉降接受巨厚的海相沉积,最后又回返褶皱并上升成山系 的巨型槽状凹陷带。 地槽旋回:指地槽从开裂沉降、闭合褶皱至升起成山的全过程。 构造旋回:指全球性构造作用的旋回现象。 地缝合线:地壳碰撞结合带,不同板块间的拼合碰撞标志,其两侧地块的 地质发展史往往有重大的差异,沿地缝合带则断续分布有一些特殊的地质记 录。 蛇绿岩套:由代表洋壳组分的基性、超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 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 混杂堆积:形成在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由洋壳或陆壳残片、浊流-远 洋沉积及浅水区地层崩塌外来岩块混杂而形成 生物相:指一些较大的生物组合或生物群的区域面貌。 生物区系:因温度控制(气候分带)和地理隔离因素长期作用形成的生物分类 和演化体系上的重要区别 温度控制: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受气候分带制约,有时也与地形高低所反映的垂直 气候分带有关,海生生物则主要受与纬度高低有关的海水温度控制,有时也受到 不规则海流分布范围的影响 地理隔离:地理隔离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是海洋阻隔,对海生生物来说既有大陆、 地峡的陆地隔离因素,还有广阔洋盆的深海隔离因素,后者对于底栖生物的分布 也有明显的影响 生物大区:生物区系单元里边的最大级别。 艾迪卡拉动物群;前寒武纪阶段,在元古宙末的震旦级晚期,实体动物化石虽然丰 富,组织结构也相高级,但呈印痕状态保存,都属无硬体骨骼或外壳的动物一般 称为裸露动物群又称 艾迪卡拉动物群;前寒武纪阶段,在元古宙末的震旦级晚期,实体动物化石虽然丰 富,组织结构也相高级,但呈印痕状态保存,都属无硬体骨骼或外壳的动物一般 称为裸露动物群又称艾迪卡拉动物群 小壳动物群;指寒武纪初期大量繁盛,个体微小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 群 简答题 1,水平层理与平行层理的定义与异同点 答;水平层理:在水体平静的环境中,呈悬浮状态搬运的粘土和细粉砂缓慢沉积, 形成水平层理(或纹理)。平行层理:在急流、高能条件下,由于高速水流形成的 平坦床沙 相同点;层之间相互平行 不同点:a 水平层理纹层薄,通常小于1mm至1-2mm;平行层理纹层较厚。 b 水平层理是低能静水环境下的产物,沉积物颗粒较细;平行层理是高能环境的 产物,沉积物颗粒较粗。 c 水平层理常见于湖泊中心、牛轭湖、泻湖、潮坪至次深海、深海环境;平行层 理常见于河流边滩、海滩环境,深海浊流沉积的特定部位也可能出现 2,遗迹化石的定义与主要特征 答;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所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主要特征; 1)原地保存2) 常保存于缺少实体化石和无机沉积构造的地层中 3)地质分布时间长4)遗迹化石与造迹生物很少共生5)一物多迹或异物同迹 3,曲流河的二元结构 答;1)河道沉积;河底滞留沉积:河道底部,主要以粗的砾石为主,叠瓦状构造, 透镜状分布,与下伏岩层为冲刷侵蚀接触。曲流砂坝沉积:成熟度较低的岩屑砂 岩、长石砂岩和粉砂岩,具有单向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天然堤沉积: 粉砂为主,内有小型波状层理、水平层理和爬升层理,也见干裂和植物根系,主 要代表为点砂坝沉积。2)河漫滩沉积;其沉积物主要是冲破河岸的洪水带来的悬 浮载荷垂相加积产物,以粉砂质和泥质为主,一般层理不发育,也可有波状层理, 水平纹层和小型交错层理,并常发育植物根系,钙质结核或泥裂,以及废弃河道(牛 轭湖)沼泽化而形成的泥炭层。 4,潮坪沉积相的特征 答;潮坪沉积相的特征;潮上带,以砂,粉砂和泥质沉积为主,干裂雨痕等暴露 标志发育,可见陆生动物的足迹。潮间带,发育双向交错层里和透镜状,脉状及 波状层理,具有垂直层面的潜穴等水下标志,也有暴漏标志。潮下带,潮下高能 环境多形成石英砂,交错层理,狭盐度底栖类生物大量繁殖。潮下低能环境以细 粒粉砂和泥质沉积为主,水平层理和波状层理发育以广盐度生物为特色。 5,地层与地层或其他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及各自的定义 答1)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时代连续的一种接触关系。它是 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沉积作用连续进行,沉积物依次堆 叠而形成的。 2)行不整合称假整合。其特点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但两套地 层的时代不连续,其间有反映长期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的剥蚀面存在。 3)角度不整合种接触关系的特征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 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 蚀面存在。 4)侵入接触侵入体与被侵入的围岩的接触关系,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有接触变 质现象,侵入体边缘常有捕掳体,侵入体与围岩的界线常常不规则 5)侵入体的沉积接触地层覆盖在侵入体之上,其间有剥蚀面相分隔,剥蚀面上 堆积有由该侵入体被剥蚀所形成的碎屑物质。 6,地层划分的方法 答;1)构造学方法;依据不整合面划分地层;2)岩石学方法;依据岩性特征, 沉积旋回划分地层;3)古生物学方法;依据化石面貌划分地层4)同位素年龄测定 5)磁性地层对比 7,岩石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的划分依据、级别体系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岩石地层单位:以岩石的特征和岩石的类别作为划分依据,岩石地层单位包括 群组段层四个单位,还有超群,亚群,亚组,等辅助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以地层形成的时代为划分依据,自高而低分为六个级别:宇,界,系, 统,阶,时带对应得之年代为宙,代,纪,世,期,时 两者关系1)岩石地层单位具有穿时性年代地层单位不具有穿时性:2)表示范围不 同,岩石地层单位反应区域性特点,年代地层单位反应全球特征3)年代地层单 位没有固定的岩性内容;4)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对应,岩石地层单位可 以从任一时间开始任一时间结束。 8,威尔逊旋回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每个阶段需举出一个实例) 答;1)胚胎期,在陆壳基础上因拉张开裂而形成大陆裂谷,但尚未出现海洋环境, 东非裂谷带,2)幼年期,陆壳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出现洋壳,红海 洋亚丁湾;3)成年期;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有未出现俯冲, 消减现象,所以大洋迅速苦熬大,大西洋;4)衰退期;大洋中脊虽然继续出现扩 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积逐渐缩小, 太平洋;5)残余期,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期间仅 存残留的内陆海,地中海;6)消亡期,随着大陆板块的碰撞,洋盆最准闭合,海 域消失形成造山带,沿碰撞带(古缝合线)残留洋壳残余(蛇绿岩套),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山脉 9,地史学中恢复古板块的方法及其主要内容 答;恢复古板块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地质学方法:寻找不同板块拼合碰撞标志——地缝合带。地缝合带往往发 育深大断裂,两侧地块的发展演化史往往有重大差异,沿缝合带断续分布蛇绿岩 套,代表消减的洋壳残留,并常见有混杂堆积等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此外沉 积组合类型,地层序列,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分区,古气候等可帮助我们识别两 个相互分离的独立板块。 2)古地磁学方法 根据岩石内古地磁的测定,并通过退磁措施,消除以后地壳运动对原有剩余磁 性的叠加影响,测定当时地磁方向的磁偏角(D)的磁倾角(I)等剩余磁性,恢 复岩石形成时的磁化方向,运用公式,tanI=2tanλ求出古纬度(λ),这是确定 古板块的古纬度和方位的唯一定量资料来源。 3)生物古地理方法 生物古地理指生物相和生物区系两个概念,地史时期大陆,海洋分布及其古纬 度位置,由于板块运动的不断变化,必然在生物区系性质上有所反影。两个完全 不同的生物区系,相邻近在咫尺,说明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板块。 10,古生代的地史特征 答;早古生代地史特征1)生物界:后生动物迅速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2)属加里东构造阶段,稳定区和活动区并存,后期陆壳板块扩大和增生3)沉积类 型复杂多样,奥陶纪末期冈瓦纳大陆发育冰川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 1)生物界:海生无脊椎动物发生重要变革,陆生植物开 始大量繁盛,原始爬行类逐渐征服大陆 2)全球构造:联合大陆的形成 3)沉积 矿产:铁和铝风化矿床、膏盐、油气和煤 4)古气候:全球石炭-二叠纪冰川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