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

收购方: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是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除全球最有价值品牌可口可乐外,可口可乐公司还生产全球前5大饮料中的另外3个,包括健怡可口可乐、雪碧和芬达,以及大量其他种类的饮料,包括无糖饮料、水、果汁和果味饮料、茶、咖啡和运动饮料等。

被收购方:汇源果汁集团
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主营果、蔬汁及果、蔬汁饮料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在全国各地创建了20多家现代化工厂,建立了遍布全国的营销服务网络,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水果产业化经营体系。




****商海观察 朱新礼为何卖掉汇源? (解析)


商业世界,真是没有什么不可能。

比如,被誉为中国民族品牌代表的汇源果汁宣布,它也要“嫁入豪门”了——可口可乐要以179亿港元的价格把它收纳旗下。

有朋友问我,是不是对这个事情出乎意料。我说这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君不见,汇源的企业口号就是“汇入大海,源自中国”,这说明它这个计划是早有伏笔的。而且,朱新礼早就说过一句话,他曾把汇源比作待嫁的姑娘,“太早出嫁还不够成熟,太晚了年龄又大了,只有选择合适的时机去合作,对于汇源来说才是最合适的。”

这么说来,嫁掉汇源,是朱新礼脑海中一直存在的憧憬。

只不过在此之前,汇源曾经嫁过三次,先是德隆,再是统一,后是达能,这中间的“恋爱、结婚”过程曾经让朱新礼精疲力竭,过程苦不堪言。

因此,朱新礼的这次选择可以用“功成名就,激流勇退”来概括。作为创业家,他从山东走到北京,再从北京把企业带到香港,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而对于汇源来说,朱新礼的这次选择一步就把汇源推向了国际。

人生如此,对一个商人、一个企业家来说,足矣。民族品牌也好,爱国情绪也好,这些都不能抹煞一点:毕竟江湖规则是以实力、以成败论英雄的。

今天的果汁饮料市场,已经演变成一个高资金投入的市场,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从原料基地的建设、运输和加工环节,广告推广,一直到销售渠道,无一不需要大量的资金额度,因而许多企业的资金链是非常紧绷的。去年以来成本和费用的上升,可能更是让朱新礼有了深重的危机感,退,未必不是进。

这之前,当他拔剑四顾时,他会发现他的强敌背后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比如康师傅、比如统一、比如娃哈哈,大凡跟他站在一个阵营的企业,都是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企业,并没有纯粹同属本土企业、民营企业的同行者。

这之后,他无须孤

独了。
可口可乐一直企图在非碳酸饮料市场的增长上发力,但一直以来绝对份额并不成正比,这下,用钱,可口可乐节省了大把的时间。按道理,可口可乐会重视汇源这个“干儿子”的,因为它已经成人,可以在财报上让大家更好看,而且进一步垄断自己在饮料业的霸主地位。

当然,从一家本土企业蜕变为可口可乐旗下子弟,汇源必须变得更为洋气和国际化。从产品线,到代言人,到品牌诉求,汇源的转身之舞才刚刚开始,未必轻松。

当然,在很大程度上,这已跟朱新礼无关。

可口可乐喝下汇源,无眠的当是他们共同的对手,包括百事,包括其它饮料巨头。

让我们举杯,既为朱新礼的选择,也为汇源的新生、可口可乐的新宠;

同时,也请为又一个民族品牌消失默哀。(李志起)









**********可口可乐24亿美元要喝汇源果汁 该计划尚需中国政府相关部门批准

昨日,可口可乐宣布计划以现金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01886.HK)。可口可乐公司建议收购要约为每股12.20港元,并等价收购已发行的可换股债券及期权。可口可乐现已取得汇源三个股东签署的接受要约不可撤销承诺,三个股东合共拥有汇源66%股份。

如此项建议交易获得接纳, 可口可乐付出的对价约24亿美元。该交易若完成,将成为可口可乐迄今为止在中国金额最大的一笔收购交易,汇源果汁将撤销上市地位。汇源果汁于2007年2月23日在香港主板上市。

汇源8月29日收盘价4.140港元,9月1日、9月2日停牌,9月3日以10.940港元开盘,盘中最高达11.28港元,收于10.94港元,涨幅达到164.25%,并带动港股其他果汁及饮品股股价上扬。

已获汇源三大股东“首肯”

根据可口可乐与汇源果汁9月3日的联合公告,可口可乐将通过其全资附属公司Atlantic Industries实施此次收购。Atlantic Industries将向全体汇源股东、汇源债券持有人及汇源购股权持有人提呈收购建议,其中包括居住在香港以外的人士(倘可行),欲收购汇源股本中的全部已发行股份、全部未行使可换股债券和全部未行使购股权。

据悉,每股汇源股份收购价为12.20港元,汇源最后交易日(8月29日)已发行1,468,816,204股股份,股份收购建议的价值约为17,919,557,689港元;最后交易日尚未行使的可换股债券共有73,326份(本金额为73,326,000美元),每份债券每1,000美元面额应付18,577.73港元,可换股债券收购建议的价值约为1,362,230,630港元;于最后交易日,尚未行使的汇源购股权共有29,960,500份,购股权收购建议的价值为174,460,505港元。

根据公告,假设汇源债券持有

人悉数兑换全
部可换股债券、汇源购股权持有人悉数行使全部汇源购股权,且股份收购建议获全面接纳,Atlantic Industries根据收购建议应付的代价将增至约19,647,306,376港元。可口可乐预计,若建议交易获得接纳,将作价约24亿美元。

同时,汇源果汁的三大股东汇源控股、达能及Gourmet Grace各自已向Atlantic Industries作出不可撤回承诺,同意接纳可口可乐的收购建议,三方在汇源果汁的持股比例分别为38.45%、20.96%和6.37%,共计约为66%。

经粗略计算,三大股东如能成功出售汇源股份,将能分别获得大约75亿港元、41亿港元、12.5亿港元的股份出让款。

可口可乐和汇源均表示,此次建议收购尚需取得中国相关政府部门的批准,可口可乐也表示正在准备向中国相关反垄断部门递交材料,如果先决条件不能达成,股份收购建议可能不会提出。

加强非碳酸饮料业务

可口可乐此次收购汇源,主要是看中汇源在中国果汁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欲加强可口可乐的非碳酸饮料业务。

可口可乐自1979年在中国开展业务,以带气饮料品牌可口可乐、雪碧、芬达最为知名。近年来公司积极发展一系列不带气饮料,包括果汁饮料美汁源果粒橙及原叶茶饮料。为配合该发展策略,可口可乐计划通过此项收购加强饮料业务。

“汇源在中国是一个发展已久及成功的果汁品牌, 对可口可乐中国业务有相辅相成的作用。中国的果汁市场在蓬勃快速增长。这次收购将为我们的股东带来价值,并为可口可乐公司提供一个独特的机会以增强在中国的业务。”可口可乐公司首席执行官及总裁穆泰康说。

穆泰康表示,可口可乐将会利用其跨国饮料公司的国际专业优势,进一步发展汇源果汁品牌以配合中国消费者不断转变的需求。这次收购完成后,汇源在全国的生产设备与可口可乐的分销网络和原材料采购能力将产生协同效应,提升运作效益。

也正是出于加强非碳酸饮料业务的目的,可口可乐本次不惜开出每股12.20港元的高价,该价格比8月29日汇源在联交所的每股收市价4.14港元溢价约195%,也是汇源自2007年2月23日在香港主板上市以来的最高股价。2007年7月26日,汇源盘中最高价曾达到12.20港元。

可口可乐相关负责人李小筠表示,每股12.20港元的价格为合理的价格,结合汇源本身的品牌价值和顾客的忠诚度来看,“物有所值”。

汇源品牌将保留

分析人士表示,如果能够成功收购不少于90%的汇源股份,那么可口可乐公司将能够强制收购其余的汇源股份,强制收购后,汇源将成为Atlantic Industries的全资附属公司,根

据上市规则,汇源
在联交所的上市地位将被撤销。

不过,可口可乐公司也表示,如收购成功, 会让“汇源”品牌继续存在和发展。“我们承诺在汇源品牌和现在业务模式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提升其固定资产的利用,及为汇源的员工提供更佳的机会。” 穆泰康说。

可口可乐目前的计划是保留汇源现有业务运营模式,日后将会对业务和协同效应再作评估。

穆泰康表示,汇源公司现任董事长朱新礼同意出任名誉董事长,汇源的业务和可口可乐将因其对中国饮料行业的丰富知识和经验受惠。









***朱新礼:出售汇源是正常商业行为 (汇源方面)

被可口可乐“相中”的汇源果汁在上周遭遇了包括“民族品牌流失”等多种质疑。汇源果汁的创始人及董事长朱新礼日前终于打破沉默,在北京总部召开了媒体见面会并对收购事件作出正式回应。在他看来,高价出售企业是很正常的商业行为。

在谈到为什么要卖汇源果汁时,朱新礼坦言企业靠利润生存。“2004年最困难的时候,达能找上门来买,但我没卖。现在卖,为什么呢?价钱好。你搞企业,价钱好的时候你都不知道卖,还叫企业吗?”

自称签约后自己找了个山沟关起来、待了三天的朱新礼强调自己对汇源果汁品牌感情深厚,但是又认为在商业上应该用企业家的思维去处理。他甚至在接受某网站专访时表达了“企业应该当儿子来养、当猪一样卖”的理念。

朱新礼还表示,收购之后7000多名员工将得到更好的薪水待遇和更好的学习培训机会,中层管理者也能得到更多的实惠,如期权股权都提前兑现。而此前媒体也已帮朱新礼算过账:可口可乐旗下子公司以约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后,其可坐收超过74亿港元的股份出让款。“既然于己于人都有利,这本身又是一个很好的商业行为,所以不值得大惊小怪。”朱新礼表示。

对于收购的最后结果,朱新礼则表示无论有关部门批不批他都高兴,因为如果批了,说明是按照法律来批,汇源果汁也好,可口可乐也好,是一个多赢的局面;如果不批,则说明有关部门有自己的考虑,企业一定要服从。

不过,即便朱新礼表现得坦荡,大众对于此次收购仍有“情绪”,有网络调查显示,有超过82%的网友反对此次收购。在上周四和上周五,汇源果汁的股价也受到收购需经反垄断法审批及民族品牌又被外资“侵占”的观点影响而连挫两日。对此,朱新礼表示,汇源果汁还将继续为中国的果农和消费者服务,而品牌是无国界的,不应该用民族主义的观点来看待。

此外,虽然目前此次收购能否

获批还不得而知,但业内已
开始关心朱新礼今后的去向。朱新礼则表示,还没有跟可口可乐谈到未来工作,但收购后他不会退休,向果汁产业的上游发展、经营果园和水果加工是他未来的梦想。 (李和裕)

 

 






***汇源集团董事长回应“卖身”质疑:品牌无国界(汇源方面)

正当国人为中国第一果汁品牌“汇源”将被美国可口可乐吞并而诸多猜测、扼腕叹息之时,昨日,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朱新礼(见上图)首次公开露面并解释称,出售汇源是按市场规律运作的一种商业行为,是一种多方共赢的商业行为,对国家、企业、员工、消费者等都有好处,“品牌不应该有国界,不应该分人种。”他还表示,卖掉汇源并不意味着退隐江湖。

质疑:卖民族品牌不爱国朱新礼:品牌没有国界

上周三,汇源果汁发布公告称可口可乐将以合计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消息传出来,引来业内外强烈反响。

据网上一份调查显示,80%网友反对汇源“卖身”可口可乐。在大多数网友看来,根据以前经验,很多民族品牌落入外资之手后品牌将会逐渐消亡,外资进而进一步垄断果汁饮料市场。

对于品牌,朱新礼认为,品牌没有国界,没必要打上民族的烙印。“大家不用担心汇源品牌被别人拿走了”。他解释,对于汇源品牌的问题双方是有约在先的,汇源的品牌依然在中国。此前,可口可乐方面也表示,收购汇源后,将实施“双品牌”运作,保留该企业的运营和市场定位等,而汇源旗下产品针对的主要仍是中国市场。

朱新礼称,出售汇源是一种多方共赢的商业行为,对国家、企业、员工、消费者等都有好处。

有相关人士指出,汇源被可口可乐收购一事将挑战中国新出台的《反垄断法》,该事件需报商务部反垄断部门审批。这意味着,收购一事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对此,朱新礼显得洒脱,“批准了,高兴;没批准,同样高兴。”

质疑:出售源于达能威胁朱新礼:我是情愿的

近期,业界对于汇源“卖身”原因的猜测也风起云涌。此前有媒体报道,汇源果汁出现经营困难,因此朱新礼选择卖掉企业;另有消息认为,汇源果汁董事长朱新礼是遭到第二大股东达能捆绑协议胁迫,无奈之下作出卖出全部股份的决定。

对于以上种种猜测,朱新礼均一一否认。“出售汇源并非汇源面临经营困难和发展瓶颈,而是按市场规律运作的一种商业行为。”他解释称,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成本上升,食品饮料行业确实存在很大压力。但是汇源果汁并没有这方面的担忧。“牛奶的毛利大约在20%左右,果汁的毛利在40%左右。我们还有足够的空间,提高运

营的效率,降低成本”。

此前有消息
称,在此次可口可乐收购之前,达能、华平基金和朱新礼签订了一份股权转让备忘录。按照备忘录,三方将一起捆绑转让股份。在对方报价之后,三方一致行动,当有一方反悔,反悔方必须承担相应损失。如可口可乐报价12.20港元,如果一方不同意,就要补偿差价。这将是一个巨额数字,而就是这条惩罚性条款,让朱新礼最后在收购协议上签了字。

对此说法,朱新礼没有正面回应,只是说,“我想在目前讲民主,讲权利,讲平等的时候,我不可能无奈,我觉得还是情愿吧。”

质疑:套现退出江湖朱新礼:醉翁之意不在酒

有业界分析,朱新礼卖掉汇源只是抛出一个饵,他的目的是扩张源头、控制上游。

朱新礼也坦承有此打算。“卖掉汇源并不意味着退隐江湖。”朱新礼说,汇源果汁有着很长的产业链,可口可乐收购的只是汇源产业链中的下游产业,汇源仍拥有果园和水果加工等产业。“汇源与可口可乐的合作,可以让中国的果汁和水果进入可口可乐的全球采购系统”。

据悉,出售汇源果汁时,可口可乐与朱新礼签有一份收购要约。根据这个要约,朱新礼承诺,在交易达成两年内不会参与下游同业竞争。与此同时,这份收购要约也确认了朱新礼的权利:可以继续经营生产、供应及分销与果汁生产有关的可回收容器、外部包装及原材料的业务。此外,可口可乐方面也承诺,2010年底之前不进入朱新礼所在的上游业务。 (记者欧志葵)

记者观察

“品牌无国界”论是“中国创造”之殇

面对反对将汇源卖给可口可乐的众多网民的悠悠之口,朱新礼以“品牌不应该有国界”这一说法来挡架。想来朱新礼是在套用“科学无国界”这句名言。

尽管朱新礼说这句话的时候显得坦坦荡荡,但笔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

众所周知,在商业社会里,好的品牌是个能下金蛋的鸡,多少跨国巨头利用巨大的品牌资源,在商场上纵横睥睨,赚取超额利润。也正因为此,“品牌”成为知识产权中重点保护对象,品牌之争,也成为经济竞争中的一个高点。君不见,如果对品牌稍有侵犯,那些跨国巨头就会毫不留情地挥动知识产权的大棒。在他们眼里,品牌显然是有国界的。

不但在跨国巨头眼里,品牌是有国界在,对任何国家的企业来说,品牌都应该是有国界的。

培养一个品牌大不易,而我国不少好不容易“长大”的民族品牌,却不断被外资品牌吞噬,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这些年,中国制造业发展迅猛,但一直戴着“制造业大国而非强国”的帽子。原因何在?就是因为中国制造缺乏有影响力的自有品牌。没有自己的品牌,中国只

能在微笑曲线的下端苦苦挣扎。

朱新礼
要卖自己的企业,完全是正常的商业行为,不容他人置喙。但用“品牌不应该有国界”的观点来包装,却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现在中国正在大力推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打造自有品牌并将其推向全球市场,已经成为制造业升级的共识。如果“品牌不应该有国界”的观点得到认同并被广泛效仿,无疑将是对“中国创造”的沉重打击。

中国要真正成为经济巨人,就需要更多联想、华为、海尔、李宁这样的民族品牌,也需要更多像柳传志、任正非、张瑞敏、李宁这样的民族企业家。此前,朱新礼一直宣称自己在打造民族品牌,也以民族企业家自居。在卖掉汇源之后,朱新礼就和企业家告别,成了一个商人。(田志明)






*********可口可乐:并非借收购清洗汇源(可口可乐方面)
上周末,在可口可乐宣布以179亿港元收购汇源后的第三日,汇源董事长朱新礼终于打破沉默,主动约见记者,并呼吁大家将这次收购看作一个正常的商业行为。

朱新礼:价钱好都不卖还叫企业吗?

6日,收购消息公布后首次露面的朱新礼选择在北京顺义总部见记者。朱新礼自曝,和可口可乐签约后,他把自己关在一个山沟度过了“很木”的3天,并请求大家原谅。


否认被迫签约和经营困难

不过,话锋一转,朱新礼指收购你情我愿,是正常的商业行为,否认因为和达能捆绑出售协议而被迫签约。他称,可口可乐开出的价钱好,“价钱好的时候你都不知道卖,你还叫企业吗?”

朱新礼又否认经营困难,他表示上市后汇源光账面现金就有几十亿元,果汁毛利更达到40%,今年甚至能在食品饮料业存在较大压力的情况下连续两次降价。

“应该把它看作商业行为”

对于他的去向,朱新礼表示他的梦想是向果汁产业的上游发展,经营果园和水果加工。他又指和可口可乐约定,“汇源”的品牌要继续在中国发展,“如果他不要汇源了,那也挺好,我们再搞个汇源出来。”

“谁说卖了个企业汇源就是卖国啊?”对于有调查显示多达八成网友反对收购,朱新礼呼吁大家要有底气:“应该把它看作就是一个商业行为,不要打上太多的民族色彩。”

可口可乐:并非借收购清洗汇源

可口可乐中国区副总裁李小筠对本报记者表示,公司方面还在准备提交商务部的材料,对于有关部门可能否决交易的揣测,李小筠表示不作评论。

“说我们想借收购清洗汇源果汁,是完全错误的。”李小筠说,可口可乐十分尊重汇源品牌,汇源的优势在于百分百果汁,双方可以互

补。她表示,可口可乐计划引入国际营销手法,推动
国内果汁市场壮大。

外界普遍认为,汇源明显带有朱新礼家族色彩,收购后整合将十分艰巨。李小筠对本报记者指出,收购后可增强业务增长能力,确实有很多资源可以整合以节省成本。她指可口可乐和汇源的销售渠道“都很强大”,但是一定会利用汇源的销售网络,并希望它更有效率。她强调目前未谈到裁员问题。

可口可乐CFO在给投行的路演文件中透露,预计收购将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全部完成。

对于资本市场炒得沸沸扬扬的可口可乐还将买下另一家饮料企业的消息,李小筠表示目前并没有进一步的收购消息要告知。

接近本次交易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可口可乐希望在中国迅速建立起非碳酸饮料的核心品牌,曾密会统一、康师傅等巨头。

商务部:严格依《反垄断法》审查

目前,这宗收购案的最后一关是反垄断法审查。据各方敲定的协议,如果在200日内不能获得批准,则收购提议作废,而商务部最长的审查时间为180日。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申洪日前表示,如收到可口可乐的申请材料,商务部将严格按照《反垄断法》等相关法律进行处理,但商务部并不反对市场的正常并购行为。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认为:“这是企业行为,不是民族行为。”王志乐表示,汇源在境外注册并在港上市,品牌虽然在中国发源,但是已经受外资控制,现在只是换了一个外资。

王志乐指,果汁饮料只是软饮料的一部分,有很大的替代性。他表示《反垄断法》管的是市场秩序,不要和经济安全混为一谈。

链 接

广州市面果汁价格稳定

昨日记者在多家超市看到,广州市民对汇源果汁遭收购反应平静,多种果汁产品销售正常、供应充足,当中不少在做特价促销。

江南西路家乐福的销售员告诉记者,汇源果汁在超市销量只属一般,其价格比同类型产品高,也没有摆放在显著位置。如浓度10%的汇源橙汁超过3元,比可口可乐、康师傅和统一的产品高出近1元。

不过,汇源果汁品种较丰富,是其取胜原因之一。(刘俊)















**********国内企业欲联名上书反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

由于收购汇源受到网民及专家的一致声讨,在公关上一向长袖善舞的可口可乐也陷入了情绪焦虑。昨天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为了保证对汇源收购的平稳进行,可口可乐正尽力制造有利于收购的舆论,并且涉嫌压制反对声音。目前,已有反对者迫于压力“收声”。

此事已在网上演变

为“封口门”事件,起因于9月5日一位律师在一
家门户网站的访谈。9月5日,大成律师事务所钱卫清律师受一门户网站之邀,谈论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一事。在访谈中,钱卫清表示,无论是从民意还是从《反垄断法》角度都“不看好这次收购”,“民意有民族感情在里面,如果反对声音过大,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有关部门的决策”,所以要想“顺利通过商务部的审查难度很大”。

知情人士介绍,该访谈播出后,可口可乐立刻致电大成律师事务所,要求钱卫清撤回上述言论,并且强调,大成律师事务所有律师在可口可乐担任顾问,“哪个生意大,你们看着办!”

迫于压力,几小时后钱卫清宣布撤回该言论。而昨天钱卫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收购案和此事均不方便发表评论。”

“这种操纵舆论的做法有点过了。”知情人士表示。而记者发现,除了打压业内专家的意见外,一些网站也开始陆续撤销反对观点以及专家访谈,同时更换了原来的大讨论,最终呈现出一边倒的支持和“收购将带来巨大利好”的统一言论。

而上述知情人士更是怀疑汇源董事长朱新礼昨天的反常表态,其“企业就该当孩子养、当猪卖,平常心看待出售”的言论,很可能也是受到可口可乐的压力。该知情人士表示,此前他曾代表德隆就入股汇源进行过谈判,与朱新礼有很深入的接触,这完全不是朱新礼的做事方式和说话风格。

“大家都不反对,说不定这事儿就过去了。”一位公关人士表示,从公关角度看,如果反对声音过多,影响有关部门的决策是很正常的,可口可乐目前小心谨慎的做法完全符合他们的公关风格。

不过,尽管公关压力能抑制反对者的声音,但并不代表反对者会就此消失。据了解,目前已经有多家企业聚集商讨,准备联名上书商务部反对此次收购,理由是可口可乐和汇源合并之后,将垄断一半以上的渠道,加上可口可乐的财力支持,其他企业基本没有生存空间。

而在设想的替代方案中,这些企业提出,如果汇源确实要出售,应当将汇源果汁的品牌、净资产等分拆拍卖,由国内企业参与竞拍。“这回真的是唇亡齿寒了!”一位饮料行业老总表示。(周治宏 来源:北京晨报)



汇源集团董事长:出售汇源是一种正常商业行为

朱新礼这六年:对赌、合资、出售

商务部称尚未收到可口可乐有关并购申请材料

可口可乐24亿美元收购汇源果汁 将接受反垄断调查

商务部高官被"双规"警钟:外资并购为何逆民众呼声前行

可口可乐欲吞并汇源 外资并购引发反垄断争













**********可口可乐欲“吞”汇源果汁
中国网民八成不赞同
2008年09月08日 07:47:36 来源:人民网-市场报



当汇源果汁流进可口可乐杯中,留给我们思考的真正问题是: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民族支柱企业做大做强营造好环境。

 

从“乐凯”胶卷、“小护士”到近年的“大宝”、“苏泊尔”,有关民族品牌被并购,一直是近年来我国经济领域吸引眼球的热点事件。近日,可口可乐公司宣布计划以179.2亿港元现金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消息被公布后,立即在互联网上引起了网民的强烈抵制。但有专家认为,商业竞争或经济合作是很正常的事情,开放的中国应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而可口可乐方面则表示,收购后将会继续保留汇源品牌。

增强业务是并购主因


“汇源在中国是一个发展已久及成功的果汁品牌,对可口可乐中国业务有相辅相成的作用。中国的果汁市场在蓬勃快速增长。这次收购将为我们的股东带来价值,并为可口可乐公司提供一个独特的机会以增强在中国的业务。”可口可乐公司首席执行官及总裁穆泰康此前对媒体表示。

据了解,可口可乐自1979年在中国开展业务,以带气饮料品牌可口可乐、雪碧、芬达最为知名。近年来公司积极发展一系列不带气饮料,包括果汁饮料、美汁源、果粒橙及原叶茶饮料。为配合该发展策略,可口可乐此次收购汇源,主要是看中汇源在中国果汁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欲加强可口可乐的非碳酸饮料业务。

也正是出于加强非碳酸饮料业务的目的,可口可乐本次不惜开出每股12.20港元的高价,该价格比8月29日汇源在联交所的每股收市价4.14港元溢价约195%,也是汇源自2007年2月23日在香港主板上市以来的最高股价。2007年7月26日,汇源盘中最高价曾达到12.20港元。

穆泰康透露,可口可乐将会利用其跨国饮料公司的国际专业优势,进一步发展汇源果汁品牌以配合中国消费者不断转变的需求。这次收购完成后,汇源在全国的生产设备与可口可乐的分销网络和原材料采购能力将产生协同效应,提升运作效益。

可口可乐相关负责人李小筠表示,就汇源本身的品牌价值和顾客的忠诚度来看,收购付出“物有所值”。

八成网民不满汇源“卖身”

收购消息一经传出,众多网民对这一收购表达了不满和抵制。新浪网上一项由近7万名网民参与的调查显示,高达82%的网民反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

“捍卫国货”是网民们反对此次收购案的主要理由。有人声讨说这是外资

巨头的新一轮“空袭”;有人则哀叹又一个民族品牌即将倒掉。
很多网民联想起早已消失的品牌。超过83%的网民认为,这项收购“涉嫌外资消灭民族支柱企业”。

而在业界的乐观派却认为,随着可口可乐公司巨资收购汇源果汁的信息进一步拓展,不排除食品饮料股止跌企稳的可能性。理由是汇源果汁并不是境外资本收购中国饮料企业的唯一标的。前些年,在香港上市的哈尔滨啤酒也一度被境外巨头收购。后续收购的展开,有利于食品饮料行业的优质企业获得重新估值的机会。

专家称慎言民族情绪

“商业竞争或经济合作是很正常的事情,开放的中国应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面对网民的激烈议论,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副主任夏业良提醒说,在商业环境中对于民族主义情绪一定要特别谨慎,否则会造成外国企业家对中国商业环境的不信任。

对于网民提出的“套现”指责,夏业良认为应当本着“在商言商”的态度来判断:“企业家就是企业家,没有承担道义的责任,只要在国家允许的前提下就可以进行自由交易。”但他也同时表示,至于今后交易的结果是亏是赚,企业家也应当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对于此次可口可乐向汇源提出的收购要约,夏业良表示从个人情感上感到惋惜,“毕竟汇源果汁经过几年的成长已经被大家接受,而中国像这样有影响力的品牌又太少。”在他看来,一个真正有理想抱负的企业家,应当有更加长远的发展眼光,培植一个在国人中间值得信赖的民族品牌,而不是将其轻易出售。

“进场猎食”谁是最大赢家

据相关资料显示,2007年,中国果汁饮料市场大幅增长,果蔬汁(包括百分百果汁、中浓度果蔬汁和果汁饮料)则是其中增长最快的软饮料。截至2007年底,汇源的百分百果汁及中浓度果蔬汁销售量分别占国内市场总额的42.6%和39.6%,继续占据市场领导地位。

“我们承诺在汇源品牌和现在业务模式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提升其固定资产的利用,及为汇源的员工提供更佳的机会。”穆泰康此前表示。据业内人士介绍,可口可乐目前的计划是保留汇源现有业务运营模式,日后将会对业务和协同效应再作评估。汇源公司现任董事长朱新礼同意出任名誉董事长,汇源的业务和可口可乐将因其对中国饮料行业的丰富知识和经验受惠。

而据业内人士分析,收购完成后,原汇源果汁前两大股东汇源控股和达能集团分别出让持有的42.15%和22.98%的股权。以每股12.2港元的收购价计算,一手创办汇源果汁并将其推到联交所上市的汇源果汁现任董

事长朱新礼和达能集团分别获得75.53亿港元和41亿港元的股权出让款。

目前,中
国已经成为可口可乐全球销量第四大市场。但饮料界资深人士透露,除汇源外,可口可乐还有意收购或参股中国另一大型饮料企业,旨在做中国饮料市场第一品牌。

议论

买卖就是买卖

可口可乐买下中国果汁第一品牌汇源果汁的消息一出,举国哗然。新浪网的调查显示,截至9月4日14时,近10万人参加投票,表示反对的逾82%,认为这项收购涉嫌外资消灭民族支柱企业的逾83%。显然,如果这桩买卖由全民公决,那么肯定会胎死腹中。

但买卖就是买卖,可口可乐的出价之高打动了汇源果汁大股东的心,只要过得了商务部反垄断审查这关,成功交易就没什么障碍。从利益考虑,也许持有全聚德股票的股民正盼类似收购。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穿越国界的市场、资本的力量越来越强。所以,当汇源果汁流进可口可乐杯中,留给我们思考的真正问题是: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民族支柱企业做大做强营造好环境。(李文华 祝俊初)

回顾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不少中国民族品牌在被外资收购后已被人们遗忘,而外资品牌则趁机蚕食市场份额。

美加净:原占有国内市场近20%的份额。1990年,上海家化与庄臣合资,“美加净”商标被搁置。上海家化于1994年出5亿元收回美加净商标,但已失去了宝贵时机。

中华牙膏:1994年初,联合利华取得上海牙膏厂的控股权,并采用品牌租赁的方式经营上海牙膏厂“中华”牙膏。如今,中华牙膏在市场上的份额已少得可怜。

活力28:1996年,与德国美洁时公司合资后,双方规定的合资公司洗衣粉产量的50%使用“活力28”品牌的承诺没有兑现,现在 “活力28”这个知名品牌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

南孚电池:自1999年9月起,通过数次转让,2003年,72%的股权落入吉列手中,南孚被吉列控制后即退出海外市场,一半生产能力被闲置。

乐百氏:2000年,乐百氏被达能公司收购,现在乐百氏品牌已基本退出市场。

小护士:法国欧莱雅2003年收购小护士。5年后的今天,小护士在市场上也几乎销声匿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