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众文化与当代影视

大众文化与当代影视

大众文化与当代影视
大众文化与当代影视

大众文化与当代影视

(本科选修课32学时)

任课教师:修倜

第一章大众文化概说

一、大众文化的概念

MASS CULTURE 大多数、大规模、大量;

群众的、大规模的、集中的

POPULAE CULTURE 通俗的、受欢迎的、

大众化的、普及的

大众文化概念VS高雅、精英的文化概念

学术理论意义上的大众文化概念,却是五花八门、众说纷纭的复杂概念。

不同的社会体系、文化传统和理论流派中的“大众文化”概念有着不同的内涵,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含义。

一、教学目的

本科作为一门通选课,主要通过大众文化理论的评介,以及大众文化现象(当代影视、流行音乐和舞蹈等)的分析和透视,引导学生提高文化知识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当代社会。二、教学内容

(一)大众文化概说:大众文化的概念、大众文化与其他文化比较、大众作为文化主体的特征

(二)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大众媒介与人类文化、媒介发展简史、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

(三)作为大众文化的影视:影视文化的当代性与大众性、影视文化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特征、影视媒介的当代特征、影视作为大众文化形态的价值与意义

(四)作为大众文化的流行音乐:流行音乐的概念、流行音乐的类型与特征

(五)作为大众文化的街头舞蹈:街头舞蹈的概念、街头舞蹈的形态与特征、街头舞蹈的娱乐性与消遣性

三、学习方法

1.理论学习与影片鉴赏相结合,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2.思考方式:由抽象到具体(借鉴大众文化理论透视中国当代文化现象)

由具体到抽象(通过大众文化现象的分析走向理论的升华)

3.注意视听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参考书目

1.【法】让波得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英】尼克斯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商务印书馆2001

4.【英】安吉拉默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5.【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美】蒙福德:《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肥皂剧、女性及电视剧种》,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7.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

8.王一川主编《大众文化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罗钢等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0.苗棣,赵长军:《论通俗文化——美国电视剧类型分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大众文化与当代影视”题解:大众文化与影视艺术的关系密切:

一、影视媒介的出现为大众文化的兴起提供了物质条件

二、影视艺术的观赏为大众奠定了艺术欣赏的经验

三、影视审美的经验为大众文化、流行艺术的推广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文化氛围

第一章大众文化概说

第一节大众文化的概念

·MASS CULTURE 大多数、大规模、大量;群众的、大规模的、集中的

·POPULAE CULTURE 通俗的、受欢迎的、大众化的、普及的

·大众文化概念VS高雅、精英的文化概念

·学术理论意义上的大众文化概念,却是五花八门、众说纷纭的复杂概念。

·不同的社会体系、文化传统和理论流派中的“大众文化”概念有着不同的内涵,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含义。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文化工业”意义上的大众文化

文化工业(The Culture Industry)这个术语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提出来的概念。

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电影和广播不再需要作为艺术……它们称自己为工业”,这种工业利用自身媒体的技术优势及其商业背景进行“公开的欺骗”,从而使大众获得一种“摆脱思想的解放”。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所提出的“文化工业”概念并非是一个中性的概念,而是具有强烈的否定色彩。(参看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启蒙辩证法》)

法兰克福学派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被认为是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一支。其主要的人物包括第一代的阿多尔诺、马尔库塞、霍克海默、本杰明以及第二代的柏格、哈贝马斯等人。

主要特色,建立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相较于传统社会科学要以科学的、量化的方式建立社会经济等等的法则规律,他们则更进一步强调探讨历史的发展以及人的因素在其中的作用。阿多尔诺提出的文化工业、哈贝马斯提出的沟通理性等都是批判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

阿多尔诺曾谈到,在我们的草稿里,我们使用的是大众文化(mass culture),后来我们用文化工业取代了那个表述,旨在从一开始就有别于和大众文化概念拥护者相一致的解释:即认为“大众文化是从大众自身当中自发地出现的一种文化,是流行艺术的当代形式。”

文化工业必须与上述说法严加区分,“文化工业把古老的东西与熟悉的东西熔铸成一种新质在其所有的分之中,那些特意为大众消费生产出来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那种消费性质的产品,或多或少是按照计划炮制出来的”。

生产机器面前,艺术与文化工业制造出来的产品已不可能有多少区别,或者即使有区别也不过在于:前者无疑常常也是商品,但是后者却只不过是彻头彻尾的商品。

阿多尔诺坚决认为文化工业的产品并不是艺术品,从一开始它们就是作为在市场上销售的可替代的项目而被生产出来的。

霍克海默认为:艺术是“主体在不顾及社会价值和目的的美的判断中表现出自己的特色”的结果,人类可以自由地在艺术中实现自己,个性是艺术创作和判断的真正要素,个性是艺术的灵魂。

本雅明则指出,“机械复制”使得艺术的固有性质发生了改变,大量技术复制品淹没了艺术品的“唯一无二的存在”性、权威性和真实性,昔日笼罩在艺术品上的“辉光”丧失殆尽。

但本雅明则积极地看待以电影为代表的复制性艺术所具有的积极和富有建设性的方面(影视一章中详谈)

首先,“文化工业”意指着一种现代资本主义的文化体系,是与大众的利益根本对立的。

其次,“文化工业”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文化形态。

“文化工业”用“技术的无比威力”以及标准化、统一性等的科学意识,瓦解了艺术本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立场上,文化工业既非民间文化,也不是早期资本主义阶段的大众文化,而是资本

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之后大众文化的特殊形式。

因此,法兰克福学派所谈论的“文化工业”并非一般意义上“大众文化”,而具有特定的意旨和内涵。

中国20世纪80-90年代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大多借用了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

所谓大众文化“其实是一种文化工业,商业原则取代艺术原则,市场要求代替了精神要求,使得大众文化注定是平庸和雷同的。”

所谓大众文化应解释为操纵大众的文化。

这种批判声音,基本上是移植了西方20世纪60年代始终代表主流声音的大众文化批判立场,对大众文化作全盘否定,其中的人文内涵自不言而喻,但是很显然它也表征了知识精英对于大众不屑一顾的居高临下态度。

而且这种对中国大众文化的批评,完全忽略了中国的大众文化与西方的大众文化在内涵和指向上的不同所指和不同机制。中国和西方的“大众文化”无论从社会制度层面,还是从形态呈现层面都具有相当大的差异,是不能等而论之的。

就前者而言,西方以商业为推动力,中国则主要是国家控制为主导的文化机制;

就后者而言,它与西方的大众文化相比也有极大的复杂性、不完全性。大众文化在中国大陆的文化格局中至今还是一个弱势文化。

二、伯明翰学派眼中的大众文化

伯明翰学派(Birmingham School ),是以英国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与社会学系的学者们的当代文化研究为代表的一种理论体系派别。伯明翰学派曾一度成为文化研究的代名词。

在伯明翰学派看来,文化不能只是精英文化,它应该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它应该是大众的,平民的。 在英国,Popular Culture (通俗的、受欢迎的、大众化的、普及的)的概念具有所有好的特质,是广大群众信赖的文化,它有些是被改变了的,有些就是乡下的和传统的,但这是他们真正选择的文化。

Mass Culture (大多数、大规模、大量;群众的、大规模的、集中的)是一种综合篡改了的被贩卖的文化,带有强迫的性质,是文化复杂的交综与集合。

所以,就对大众文化的比较而言,有学者就认为,,英国不再有太多的Popular

伯明翰学派的创始人之一雷蒙·威廉斯(RaymondWilliams ,1921-1988)早在20

世纪

50年代就开始对英语中的一些关键词进行词源学和社会学的双重探讨,从词义的变化中把

握社会的变迁。

英语中culture 一词,从原来的拉丁文词根culter (犁头)发展而来,并延伸出种种

不同的意思和用法,成为英语中最难界定的概念之一。

在所有早期的用法里,是一个表示“过程”(prosess)的名词,意指对某物的照料,基

本上是对某种农作物或动物的照料。

16世纪初,通过隐喻,“照料动植物的成长”之意涵,被延伸为“人类发展的历程”。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又产生出“心灵的陶冶”“理解力的培养”等意涵。

并逐步的复杂化。

只有当culture 从狭窄的“高级精神产品延伸为人类学意义上的“一种生活方式”,大众的生活方式才可能成为“文化”,也才有了大众文化(mass culture )和流行文化(popular culture )

Culture 的两个衍生词:cultivation :(耕种、栽培、教化)

Cultivated :(被耕种

雷蒙·威廉斯(RaymondWilliams ,1921-1988)20世纪中叶英语世界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文化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约翰·费斯克以电视为文化产业的例子,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电视节目作为商品,生产和发行于这两种平行而且共时的经济系统之中,其中“金融经济”注重的是电视的交换价值,流通的是金钱:“文化经济”注重的是电视的使用价值,流通的是“意义、快感和社会认同”

约翰·费斯克明确指出,文化不是指在艺术杰作中能找到什么形式或美的理想:也不是指什么超越时代、国界和永恒的、普遍的“人类精神”。

而是指工业社会中意义的生产和流动,是指现代化社会中生活的方式,它涵盖了这种社会人生经验的全部意义。

值得重视的思想是:大众文化中也隐含着一种积极能动的自主性力量,肯定大众文化的启蒙性和独创性。是当代社会大众阶层产生的具有内部对抗和象征性反抗统治体制的主要表现形式。

第一,大众文化并不是任何社会形态都必然伴随的现象,而仅仅是工业文明以来才出现的文化形态,它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

第二,它是社会都市化的产物,以都市普通市民大众为主要受众或制作者。

第三,它具有一种与政治权力斗争或思想论争相对立的感性愉悦性。

第四,它不是神圣的而是日常的。

大众文化的定义: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机械媒介和电子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运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

第二节“大众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比较

一、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

何为精英文化?

西方学者列维斯认为,精英文化以受教育程度或文化素质较高的少数知识分子或文化人为受众,旨在表达他们的审美趣味、价值判断和社会责任的文化。

指社会上具有卓越才能或身居上层地位并有影响作用的杰出人物。与一般天才和优秀人才不同,在一定社会里得到高度的评价和合法化的地位,并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有联系。因此散布于各行各业,从而可窥测社会分层现象。(《辞海》定义)

精英文化是代表正统的、由主导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精英所创造并欣赏的文化。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比较:

平民的——知识分子的

群体共享的——个人独创的

新奇的——规范的

娱乐的——严肃的

时尚消费的——永恒价值的(乌托邦)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除了冲突对立,也有相互融合和借鉴

二、大众文化与民间(俗)文化

何谓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指的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

化。从社会分层上看,民间文化是一种来自社会内部底层的、由平民自发创造的文化。民间文化还是一种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1939-),当代英

美学术界著名的大众文化,理论家,因其“文化消

费主义”的研究主张而被西方学术界普遍称为西方

当代大众文化研究代表人物。

具有农业社会生活的背景、保留了较多传统色彩的文化。

特点:1.自发性 2.传承性

大众文化与民间(俗)文化比较:

现代工业的——自然文明的

商业功利目的——自发产生(无功利性)

现代技术合成的——民间的集体创造的

当下即时性的——长期流传过程中积淀形成的

民间(俗)文化与大众文化不同,但也有相互吸收、借鉴的情形出现。例如某些民间的通俗文化作品按照当代大众的要求,改变其制作方式和传播方式,搬上电影、电台、电视台,以商品的形式推向市场,这样民间(俗)文化就演变成大众文化了。

在当代现实社会生活中,民间吗(俗)文化产生的土壤和机制较之农业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这种情形之下,民间通俗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疆界也在逐步走向融合。有些民间文化和艺术方式正在流失。所以才有了文化遗产如何继承保护的问题。

较之大众文化,民间(俗)文化更具有自然和原创的特点,常常被其他文化形式借鉴。

大众与大众社会

大众是大众社会的产物

大众社会释义:大众社会是相对于传统社会而言的,它最早出现于西方,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地讲,大众社会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下而逐渐产生的。

大众社会的形成过程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逐渐改变社会秩序而使社会体制变迁的过程。一般来说,大众社会具有三个典型特征。

第一,从生产上看,高度工业化。大众社会是一个工业高度发达的社会,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大工业生产使生产力的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创造出了比以往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丰富得多的物质财富,从而使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了较大的满足。

第二,从生活上看,高度城市化。现代化的大工业必然带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而在大众社会,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城市社会不仅意味着城市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

第三,从文化上看,高度大众化。一改此前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主导文化总是被少数人所把持的现象。在大众社会之中,大众文化占据了整个社会文化的主导地位,使文化真正回到了普通大众之中,成为大众自己的文化,从而彻底拜托了文化的“贵族气息”,使文化第一次成为多数人的文化。大众文化为民众参与社会文化和意义生产提供活动场所。十八世纪时小说开始拥有广大妇女读者群,十九世纪时报纸大量发现而成为工人阶级的日常读物,二十世纪初五分钱一场的电影吸引了到美国求生的广大移民,四、五十年代连环漫画杂志风靡了青少年读者,五十年代以后电视观众不断壮大。

二、何谓“大众”

“大众”是一个社会历史性的范畴,它的产生和存在,有三个必要条件:

第一,进入大众社会。大众是大众社会的产物,所以,大众社会是大众产生,存在的基本前提。

第二,建立市场经济。大众社会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正是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大众社会才得以产生和存在。

第三,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市场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现代大工业的发展,而工业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城市的急剧膨胀,而城市作为大众产生“温床”,直接促使了大众的产生。

※大众与人民大众、人民群众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时代分期讲,大众是现代大众社会的产物。对中国而言,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而逐步出现的崭新社会现象。而人民大众及人民群众则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就开始出现了。

其次,从性质上看,人民大众及人民群众是一种政治概念。而大众则是一个社会文化概念,它主要以社会生活及文化消费方式为标准,并不考虑具体的政治立场。

从联系上讲,第一,人民群众是大众产生的基础和源泉,大众是人民群众中经过城市化和市场化洗礼后的代表。

第二,大众在根本利益上与人民群众是一致的,虽然在文化观念和消费态度上有所不同。

因此,不能把大众与人民大众、人民群众看成相互对立的概念。

费斯克认为,大众文化是人民大众生产的而不是文化工业生产的。文化工业所能做的,只不过是为人民提供文

浅谈析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论文关键词:大众传媒;负面影响;文化批判 论文摘要:大众传媒像一把双刃剑,它积极构建了文化,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大众文化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大众传媒有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有消解文化艺术的个性与深度倾向,有销蚀大众精神活力倾向和一定程度上破坏文化多样性的倾向。 这是一个被大众传媒包围的时代,无所不在的媒体时时处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作为走向全球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拒绝的强大力量,正在由表及里地变革着我们的社会面容,制衡着文化。现代传媒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传播作出了不容置疑的贡献:它借助于科技优势大大拓展了文化空间;它改变了文化的机制,造就了文化产业;它带来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创造了知识民主时代,赋予了每个人获得知识的同等权利;它使得社会大众成为精神文化价值观建构的积极参与者,使大众文化得以迅速崛起;其设置议题的功能、其在娱乐消遣方面的优势,使之具有了对社会的协调作用等等。可以说,大众媒介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积极建构着大众文化。 但同时,大众传媒给文化生产并通过文化生产给社会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大众传媒自身的复杂性使之不可避免地在构建大众文化的同时,也在无形地消解着文化。对其进行“吹毛求疵”式的文化批判的根据就在于“哲学的真正社会功能在于它对流行的东西进行批判。……这种批判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人类在现存社会组织慢慢灌输给它的成员的观点和行为中迷失方向。”对之进行文化的审视与批判,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传媒建构文化,协调社会。 大众传媒对文化的负面影响首先表现为存在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所谓文化屏障,是指大众传媒在促成文化传播的同时,有意无意地阻隔了平等的传播。从这个角度

大众文化的利弊

大众文化的普及利大于弊 谢谢主席,大家晚上好: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便以铺天盖地之势,迅速蔓延到电影、电视、音乐、文学、广告、商业、旅游、网络、时装等众多领域,迅速抢占了人们的文化视野。大众文化以其强大的市场占有力,使主流文化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如何界定大众文化,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大众文化这个术语是从西方引进的,传达的是一种后现代主义思想。 我国对大众文化最准确的定义是说:“大众文化”是一种产业文化,它是为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利用现代大众传媒传播手段进行大批量生产的一种文化,具有娱乐性、商业性、科技性、传播性等特征。 今天我方判断大众文化的普及的利弊标准在于:看其好的一面是否大过其坏的一面。这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对此我方有以下几个论点:第一:大众文化的普及有利于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促进个性的解放。像我方三辩就很喜欢看《天天向上》、《非诚勿挠》等电视节目,这些电视栏目都在以新形式和新方法,来让8090后们能够在休闲娱乐的轻松状态中接受正面的价值,从而提升他们面对生活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提升其幸福感。 从金庸小说入选高中语文读本,到周杰伦的《蜗牛》入选为爱国主义歌曲,这都说明大众文化在实践功能上,具有加强民主、解放思想倾向和消解神圣、提倡个性的作用。事实和全球的经验都证明,只要避免了低级庸俗,过度娱乐等缺陷,大众文化对于社会的正面价值的弘扬有其积极作用。 第二:大众文化的普及有利于加强国家的世界影响力,就以美国的大众文化为例,它所产生的全球性影响,是其他文化难以望其项背的。如:好莱坞大片的全球影响力,奥斯卡金像奖在影坛上的地位。这些作为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为全球所瞩目。 像近年相继辞世的迈克尔·杰克逊、惠特尼·休斯顿等超级歌星,虽然都受到诟病,但其全球影响力依然巨大。而像Lady Gaga这样的风格的歌手更是成为一股旋风。大众文化的旺盛活力对于美国文化的全球影响无疑是具有促进作用。假如我国也有几个像默多克那样的大的传媒集团,有数十家、数百家具备全球影响力的报纸和杂志,有像好莱坞这样的世界电影之都,那么中国的声音一定可以传播得更响、更远。 第三:大众文化的普及已溶于生活,成为了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是像氧气一样的重要存在。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它伴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而觉醒,植根于市场经济的沃土而成长,在短短的不到20年的时间里,便迅速发展壮大。 如今,大众文化已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学者将大众文化概括为“广播电视中的大众文化、报刊书籍中的大众文化、日常生活中的大众文化三类”。从这个角度出发,大众文化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录像、广告、电视连续剧、娱乐节目、言情小说、畅销书、服饰、流行语等等几乎成了生活的全部。真的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这些大众文化现象的装点,生活该是多么的苍白和乏味。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属于大众的时代,大众文化正以马踏平原的气势,横扫千军的魄力,擎起世俗生活的一片天。

浅谈电视剧艺术的大众文化属性

浅谈电视剧艺术的大众文化属性 【摘要】电视文化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文化形态,既有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审美性,又有商品的物质性、消费性;既有强制性、操纵性,又有迎合性、对抗性;既有同质性,又有多元性;既有类型性,又有创造性;既有娱乐性功能,又有教化功能。电视文化本身已经成为一种跨学科的文化形态,涉及到的领域已远远不是传统的文化艺术所能涵盖的,但是却掩盖不了一个重要属性——大众文化属性。电视剧艺术作为电视文化的一个分类已经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一脉相承了电视文化的属性。以往传统上大众文化可以给其下这么一个定义,即从欣赏主体出发,从受众的接收品味和受众的阶层出发。在当代市场经济以及文化全球化的新的历史语境下,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大众文化观。笔者将对中国电视剧的大众文化属性所包含的社会功能性做一个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大众文化道德电视剧 我国电视文化的历史始于20世纪中期。虽然晚于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但在改革开放以后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90年代以来,在经济和科技两个高速运转的车轮的驱动下,不仅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技术上,而且在传播理念与文化理念上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电视剧在其艺术层面上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其一,电视剧是为大众所创作的艺术,它要适应大众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其二,当前对大众艺术的认定是从机器生产、成批量生产的工业化方式来进行的,电视剧从整体上看有一定的工业生产性质。 另外电视剧遵循大众文化讲故事的传统。对电视剧而言,故事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这一点和电影有明显区别。从观众出发,我国的观众趋向于情节的欣赏,离开了情节也就失去了观众编剧中心说和导演中心说。由于故事性是电视剧成功的保证,所以一方认为编剧对电视剧更有发言权。我国大众艺术的欣赏传统之中,不仅要求故事的曲折复杂,而且要求叙事的圆满性。电视剧的最终结局是以圆满性以实现感动为结果的,因此电视剧也是以情感人的艺术。大众艺术中的情感要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标准。要让剧中人有正确的情感分寸,有合理性的解释,违背基本道德的情感,就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中国的文化在其道德性的表达上有其独特的重点,同样在电视剧艺术上可以归纳出三个特点——英雄化的道德、传统道德、好汉情结。 中国电视剧的英雄道德主要是体现为一种舍己救人、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不惜舍去自己姓名的大无畏精神。这种道德体现是与中国文化本身的特点以及整个中国历史社会政治环境所不能分离的。在80年代左右,中小学的道德教育体系是提倡学习赖宁、学习雷锋,班级的墙上往往贴的都是董存瑞、黄继光的海报,保卫祖国、保护国家财产是高于生命的,并且中国式的英雄往往都是无任何品质上和性格上的瑕疵,这是与现实所背离的。中国人历来提倡“诗以言志,文以载

[文化研究,影视,谈中韩]浅谈中韩影视文化研究

浅谈中韩影视文化研究 摘要:中韩建交已二十余载,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逐渐开展和延伸。同时,彼此间的影视作品的相互输出,成为两国间跨文化传播成功的典型。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浅谈两国影视作品中共通的文化脉络,及以影视剧为媒介的文化传播对两国文化交流的影响。 关键词:中韩;影视文化;甄执;大长今 中韩两国交往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友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韩关系正常化之后,以韩国影视剧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使中韩两国人民增进了互相了解。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中国电视剧《甄执》和韩国电视剧《大长今》。 一、影视剧热播原因 两部电视剧播出后,引起了观众极大的轰动,除了演员的表演、曲折的故事情节、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饮食文化、民族风俗外,最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在于对传统文化的渴求与追溯――儒家文化传统。 从孔子时代算起,儒家思想在中国大地上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西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统治地位。在时代的前进中,儒家思想虽然经历了西学的引进,以及新文化运动对西方思想文化的推崇,正统地位受到了破坏性冲击,但是作为经过几千年积淀的思想,儒家思想在现代对人们还是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中国的隋唐时代,儒学在古代的韩国已经基本健全,在进入近代之前,儒家思想一直是韩国社会文化的精神与主潮。直到现代,儒学在韩国还是根植于韩国人民民族潜意识中的一部分。现代的韩国人信仰宗教的很多,儒家思想虽然无关信仰,但是已经融入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思考方式。 在中国的国产影视剧里,剧情与人物的塑造越来越复杂化,但总体来说,儒家思想的“仁”和“礼”仍是影视剧中弘扬的思想品质。电视剧《甄执》是一部礼仪的教科书。礼仪在以道德的形式发挥着法律的作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剧中对于礼节的表现,对于礼俗的演绎,乃至封建礼教下的礼制的弊端都描绘的恰到好处。画面细节及台词歌曲都处理的甚是精致。在男女感情方面,始终秉承着“发乎情,止乎礼”。温实初对甄忠恍囊灰獾氖睾颍沈眉庄对温实初的爱慕,甄钟牍郡王的感情,都接受着道德的考验。剧中皇帝与阿哥之间的父子关系最能体现这种礼教等级,一年难得见上几次面,见面也并无父子之间的欢愉,要遵守等级制度,父亲一个不高兴直接斩断父子关系。 “仁者爱人”也是影视剧主要弘扬的品德。最为典型的是历史剧《大长今》。 在韩国文化里, 剧中主人公徐长今是仁义先行的典范,得到中韩两国人民的认可与赞颂。徐长今一直秉承着时刻与人为善的处事原则,一路走来,历经艰难,为了救助朋友而甘愿承受严苛处罚,为了挽救乞丐孩子而承受生命之险,无怨无悔。她有慈悲的心肠,朴素的修行,宽容和时刻不忘的感恩之心,对别人的大度包容和友爱,以及一以贯之的真诚,这些品质让她笑对艰难的生活。这样的长今真正成为求仁得仁、仁义广播的人。在这部电视剧中,我们欣赏到了宫廷中繁褥的礼节,比如小宫女进宫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各种礼节,见到前辈时要行什么样的礼,

论影视文化学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论影视文化学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卜映升 530700365 建筑学院影视文化学从字面上理解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电影和电视,影视文化学是20世纪人类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影视文化由于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背景之上,而拥有了许多迥异于传统文化形态、品种的特殊性、复杂性与丰富性。 狭义地看,“影视”指电影、电视交叉的共性部分;广义地看,“影视”包括电影、电视生产与传播的全部。而“影视文化”同样可以从三个系统中见出其特质和地位。 1.从大众传播系统来看: 电影、电视自诞生起,就以其广泛的覆盖性而与传统印刷媒体发生了歧变。传统印刷媒体不论是传播渠道、方式,还是接受渠道、方式,还是传播机制,都带有浓烈的个人化、个性化特色,而伴随现代科技成长起来的电影、电视,则以其科技优势而迅速在大众传播系统中成为重要角色。从印刷媒体——电子传媒,大众传播系统内部各媒体在此消彼长中成长。 从表中我们看出,电影、电视无论是与传播印刷媒体相比,还是与广播比,都在传播范围、传播能力上占有许多优势。报纸、杂志的文字传播需一定的知识基础,广播单一的声音传播难免丢失很多重要的可感知信息,而电影、电视的声像合一、声画结合,使其获得了相对“全息性”的传播能力,可以覆盖更大的传播范围。 2.从艺术系统来看: 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主要艺术形式主要由文字形态、非文字形态、综合形态三类组成,它们合成了人类的艺术创造系统。 不论是文字形态的艺术品种,还是非文字形态的艺术品种,乃至综合形态的戏剧,它们都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在人类文化史上写下了重要的篇章。电影与电视尽管在艺术系统中资历最浅,但却以其巨大的包容力,吸纳了以往人类艺术创造的许多因子,作为其基本元素,并创造性地整合为新的艺术品种——将文字与非文字、时间与空间、视觉与听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借助其强大的传播优势,创造出20世纪艺术的新的成果与成就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社会生活。 3.从娱乐休闲系统来看: 娱乐休闲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娱乐休闲在各民族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各不相同的方式与表现。仅从现代人们普遍流行的一些娱乐休闲方式的比较中,就可看出电影、电视的特质与地位。 健身作为一种娱乐休闲方式,包括了滑冰、樊岩、器械训练、球类活动等;游艺则包括了棋、牌、跳舞、卡拉OK及书画等;旅行则包括了观光旅游、购物等。电影、电视作为人们的一种娱乐休闲方式,不论是从资金投入,还是从消费便捷程度上,都是最日常、最方便的一种。而且由于电影、电视信息量大,或想象力强、艺术魅力强,人们在娱乐休闲中还可以充分得到信息服务或艺术享受。 在当今社会中,影视无疑是一种最为广大人民所接受的大众文化,人们可以选择任何休闲的方式,而影视是一种最自然、体验最丰富的“休闲文化”。所以,影视文化对于大众所产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大部分优秀影视作品,都是利用各种手段来表现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是非观念,赞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大量的影片都是通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来警示人们,我们该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别人,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浅谈影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浅谈影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韩丽 指导教师杨旺生 摘要:当今影视文化己经成为现代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引起充分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和挑战。正确地认识影视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影视文化自身的优势,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如何利用影视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去克服它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无论对于中国的影视文化建设,还是对于高校的价值观教育,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影视文化;大学生;价值观 Shallowly Discusses the Movie and Television Culture to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Influence and the Countermeasure Student major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HAN Li Tutor YANG Wangsheng Abstract:Now the movie and television culture oneself after becomes the modern people culture life the important constituent. To under the movie and television culture influence university student values education research is the time development the objective request which proposed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 values education, is suspends in front of us the urgent need arouses the full interest and the research question and the challenge. Correctly understood the movie and television culture the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and its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 values influence, how does discuss fully displays the movie and television culture own superiority, strengthen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values education; How overcomes it using the movie and television culture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to give the negative influence which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he values education brings, regardless of regarding China's movie and television culture construction, or regarding university values education, all has the important theory value and the practice significance. Key words:Movie and television culture; College student;Values 影视传播是大学生易于接受和喜爱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各种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影视文化直接与大学生接触,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最易受到外界新鲜事物的影响。影视文化能够为他们提供人物榜样、道德典范,促使他们的思想品德向好的方面形成和转变。但是,因为人生经验不足,大学生有时只能看到事物的某一方面,不能辨证地、全面地看问题,容易受到影视文化中夹杂的不良成分的迷惑,如果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就会受到这些不良成分消极的影响。

大众文化视野中“审美疲劳”的由来及其内涵

大众文化视野中“审美疲劳”的由来及其内涵 当人们打开电脑,连接因特网,点击各种搜索引擎,在搜索栏中输入“审美疲劳”一词进行搜索,搜索结果有上万条甚至十几万条;当人们打开电视,欣赏主持人的谈吐与风度时,耳朵里也时不时地被灌入“审美疲劳”一类的词;当人们展开报纸,赫然醒目的带有“审美疲劳”字样的标题会映入眼帘……“审美疲劳”作为大众文化视野中的流行语,已经广泛地渗透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然而,作为流行词汇的“审美疲劳”是何时进入大众日常生活的?在大众文化视野中,它又有怎样的内涵呢? 一、“审美疲劳”一词的由来 “审美疲劳”一词源于何处?据笔者考证,“审美疲劳”较早出现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些文章中。高鸣鸾在《品小品——戏剧小品研究概观》中谈到:“多年积累起来的审美疲劳便驱使人们近似疯狂的逆反心理,抵制一切陈旧的、固定的、灌输性的、模式化的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这种厌旧厌同的普遍心态同现代人的求新求异心理一拍即合,成为新时期我国大多数欣赏者的一种重要审美趋向,而喜剧小品从两个方面正好吻合了这种需求。一是它以一种不同于人们所谙熟的各种艺术样式出现,使人耳目一新,于是观赏者对旧的艺术样式产生的审美疲劳顿时得到化解。”陈孝英在《徘徊于十字路口的电视晚会喜剧小品》中说:“喜剧小品之所以至今仍不降温,正是因为它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凝练性、瞬间性或片断性、精巧性、喜剧性)消解了中国观众对熟悉的艺术样式和僵硬的艺术模式所积累起来的审美疲劳,顺应了种种大众审美心理和审美趋势(例如求新求异、追求快节奏、寻求娱乐、要求倾吐心声等),成为中国当代戏剧革命(市场化、现代化)和喜剧启蒙(本体化、现代化)的一名马前卒。”很显然,在这两篇文章中,“审美疲劳”属于活用的美学词汇。 2003年底,冯小刚执导的贺岁影片《手机》中有一句台词:“两个人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总会有些审美疲劳。”因冯小刚在此的点睛妙用,原属于美学用语的“审美疲劳”迅速成为2004年不少人时髦的口头禅,一下子流行开来。这个在电影中形容夫妻感情出现问题的新词,后来被人们用来形容因长期与没有变化的某人某事接触而产生厌倦、麻木心理。比如,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年年岁岁花相似——审美疲劳;办公室里每天看着几张同样的面孔——审美疲劳;男明星阳刚有余才气不足——审美疲劳;好莱坞大片有名无实——审美疲劳…… 随着这一词语应用的泛化,其词义被进一步扩大化,人们借“审美”一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宣泄。只要你被什么弄烦了,都可以宣布遭遇审美疲劳。在日常生活中,大众基本上每时每刻都可以用这个词为自己的郁闷开脱。 所以,作为流行词汇的“审美疲劳”在2003年年底冯小刚执导的新年贺岁影片《手机》上映之后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二、“审美疲劳”的内涵

浅析韩国影视文化发展及影响

浅析韩国影视文化发展及影响 摘要:1997年,“韩流”正式进入中国大陆,“韩流”——韩国音乐、电影、电视、游戏及其他与韩国有关的文化产品,在其后的十多年间,受到许多人,特别是中老年女性以及青少年们的欢迎喜爱,这是不争的事实。 本文通过研究以“韩流”核心构成韩国影视文化为重点阐述对象,以韩国文化产业为切入点,简要分析当今韩国影视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 关键词:韩流影视文化 正文:自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韩国传统制造业遭受重创,急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韩国正式提出了“文化立国”战略,成为继日本后又一个通过实施国家战略发展文化产业的国家,并且创造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短短十多年间,韩国文化产业逐步占领中国以及东南亚地区市场,从流行音乐、电影到网游、电视剧,“韩流”一度席卷亚洲。韩国政府充分利用“韩流”扩散效应,以韩剧、韩国电影、动漫、游戏为“开路先锋”,有力带动了服装、餐饮、美容、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并且不断开发衍生产品,促进了国内经济增长。 在这些产业中,不得不提的是韩国的影视产业。影视产业被作为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重中之重,韩国政府不仅通过强制手段来保证国产电影在上映档期上的配额,给予专门发行国产电影的发行公司和专映国产电影的影院以税收上的优惠政策,并规定每家影院一年内播放国产电影不得少于126天。在政府有计划的支持下,韩国影视产业硕果累累,为韩国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以下通过对韩国影视文化的起源,以及其为何风靡亚洲做简要的概述。 一,起源 韩国影视文化的发展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韩国国产剧拍摄水平不高,电视台较少,每个月播出的电视剧10余部左右。当时的韩国,经常引进中国香港无线的电视剧;第二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韩国借鉴了日本青春偶像剧的成功范例,在偶像剧上大做文章,并开始向亚洲其他国家出口。1997年中央电视台播放韩剧《爱情是什么》,“韩流”开始兴起;第三阶段,进入21世纪,韩剧凭借几部古装戏和家庭伦理剧,迅速风靡整个亚洲,形成“韩流”旋风。 二,韩国影视为何如此吸引广大观众

论电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论电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摘要:随着大众文化生活越发丰富多彩,电影也早已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看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大众文化,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又反映出了一些具体的文化现象。而同时,影片中所展现的很多内容也折射出一些社会现象。这样层层递进,渗透着大众文化。 关键字:电影文化大众文化关系 “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具体到中国,由于历史文化、现实国情的复杂性以及“一国两制”国体模式的独特性,中国电影的创作呈现出一种多元异质共存的局面。大众文化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它属于一种商品性的文化,具有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是依赖大众传媒建立起来的文化,是一种传媒文化。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播方式,它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同时,电影的也通过大众文化发展壮大。他们之间是相互依托。 在今天的生活电影制作中,电影制作者把现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共同的大众生活和认知通过一些手段表现出来,这些共同的大众生活特点其实就是大众文化在某个方面的缩写和投射。比如说现在的房价是中国现在社会的一个共同问题。在许多反映城市生活的电影中,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矛盾。电影导演把握了大众心理,把这一共同问题表现在电影里。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就容易通过自生的感受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再么个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呼应,一种虚拟的“相互理解”。他们就会通过更多的同类电影来寻找这种情感的宣泄。这样就支持了电影的发展,电影在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电影实现了其商业目的。同时也体现了大众文化是一种商品性的文化,具有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是依赖大众传媒建立起来的文化,是一种传媒文化。 90年代中国电影文化体系的分化,虽然没有完全线性对应于主流文化、知 识分子文化、大众文化的分层结构,但“主旋律”电影与“大众性”电影的话语核心,仍然潜在暗合了“三权分立”文化语境的内在本质——“三权分立”的话语实践,将电影生产/消费/市场积累一并纳入多重主题形式的文化运动之中,一方面解构了80年代中国电影“政治/道德”象征符号系统的稳定性,在多重文化话语的权力极限处,延伸出超越纯粹“政治/道德”文化价值实践的观影经验;另一方面,又在具体“解构”中激化了电影的“形象”(“影像”)叙事能力,使中国电影在90年代文化语境中,有意识地选择了对于各种不同文化主题的不同隐喻——“隐喻的意识形态效果便既要捕捉又要扩充,即产生一种‘想象的’等同,但却是通过掺杂能指来做到这一点的。这样,意义变得更为充实、稳固,但也多少有点退行”[1] ——从而在社会整体“观影期待”上分割出多种可能性 的文化满足。其实,90年代以来,曾经以同样活跃的艺术“精英”姿态在80年代中国银幕上编织了一个个“电影英雄”传奇、且又同整个“政治激进主义”文化运动休戚与共的“反思/批判电影”文化形态(《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黑炮事件》、《绝响》、《一个和八个》、《老井》、《黄土地》、《本命年》、《晚钟》、《盗马贼》,等等)的消失与不复重返,便已然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文化经验的巨大裂隙中,向80年代文化及其所体认的主流与“精英”共享的“政治/道德一体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论文

影视音乐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影视音乐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一种消费文化,现代影视艺术传播大众化走向趋势越来越显著,体现出"快餐式"、商品化、技术化、组织化、机械复制、标准化、偶像崇拜、娱乐化的特点,它消除了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特征,偏离了精英文化崇尚的人文理想,值得我们警醒。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和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中国影视从一本正经到影视音乐观众,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全国上下一片风风火火的“影视音乐节目”掀起了影视浪潮。随着娱乐风的越刮越强,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引起了政府更多的关注和利用。影视音乐节目进行了认识,从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中国的娱乐节目,使其真正成为一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而又让人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然而,有些人却为此投机取巧,把影视音乐变成纯媚俗取悦大众的工具,其发展方向仅仅考虑的是生钱效应。 当前的影视音乐正逐渐成为影视艺术的重要构成元素,音乐与影视有机的融合成为一个艺术整体。但很多情况下都存在着对传统的背离与叛逆。用虚假的需要和解决方法替代真实的需要和解决办法。虚假的需要是物质的需求,无限刺激我们的消费欲望,表面上是让我们投其所好,实际上是在束缚着我们的创造力和辨别力!使我们并没有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人。相反,他们并不想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来替代主流文化,而只是试图通过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主流文化的不满,进而改造之。随着社会个性化和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影视观众需要的不仅仅是单项的、传统的传播形式,更需要多元化、多层次的传播形式。影视音乐节目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运用多元化的传播理念和表现手法在精彩纷呈的影视节目中逐步占据重要位置。 如今,影视音乐已经成为影视和音乐创作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引起了它的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广泛关注。著名作曲家凭借《卧虎藏龙》的电影音乐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他的《英雄》,《夜宴》等一系列电影音乐也都在社会和音乐界产生了重大的反响。影视音乐是在中国音乐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继承了五千年的文明传统,形成了丰厚的社会底蕴,具有“天人合一”的哲理基础,“气盛化神”的审美追求和“立像尽意”的崇高境界,中国的音乐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近现代的音乐电视发展是以学习西方音乐文化为起点的,经过多年的磨合,电视音乐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融会贯通,实现了一种完美的统一。一个新的文化时代的演进是一个继承传统,再攀新高的创造过程,创造一种属于未来的新的影视音乐文化,是中国影视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势。以此,些许可以这么说,影视音乐是伴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受到越来越多欣赏者和爱好者的钟爱。 与此同时,商业制度是这个时代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的最大制度,影视音乐的矛头所指的就是它。正是由于商业制度无所不包、无所不管,故所以才有影视音乐的兴起与发展均受制于它。市场借助由音乐家(生产)、影片(流通)、公众(消费)构成的商业体制施加它对影视音乐的影响,即“影视音乐这种现象的广泛传播,完全凭借经济手段”。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风格传播与个性传播的社会,对于那些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影视音乐家的创作及导演和摄影师的制作,在牵动着无数观众的目光。正因为这样,影视音乐不可能对维持自身存在与发展

浅谈电视文化

浅谈电视文化 电视是继电影和广播之后,人类在二十世纪的双一项伟大发明。和任何一项志大发明一样,它是很多科学家心血与智慧的结晶。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二日,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英国广播公司的BBC”正式开始播出,到一九三九年英国已拥有的电视机超过两万多台。其后,世界各园的电视事业也都相继发展起来了。 从电视诞生开始,一种新型的文化——电视文化诞生了。由于电视的广泛普及,其影响日益扩大。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无一不受着电视的影响。寅在是电视的时代,电视不仅传播文化,而且不断创造出新文化,了解电视文化,新了解了现代社会。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电视文化是思维活动所认识的再创造,是一种大众文化,通浴文化,是对现实、历史、未来的展现。电视是通过无线电波同时传递声音和图级的装置和节目内容。是由电视工程和电视节目两部人发组成。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是指电视节目,电视是继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诗歌、舞蹈、戏剧和电影之后新兴的第九艺术,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儿,是一种崭新的传播媒介,它给人类文明带来了福音。 电视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识,退休工人说:“电视是我们的第二课堂,是认识社会的老师”,妇女们说:“电视是我们的亲密朋友”……。毋庸置疑,电视已成为现代家庭必不可少的“家俱”,已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你一进家门便打开电视,你一人独处时以电视为伴;全家吃饭时用电视“佐餐”;甚至客人来访时也照样开着电视接待,而不认为这样做有失礼貌……,这究竟是为什么?电视使我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同时,也使孩子早熟而令家长和都师担优,电视甚至于剥夺了朋友间的交往,家庭成员间的交流,它插入夫妻之间而成为“第三者”……,电视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对人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社会观念、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教育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浅谈中国电影文化

浅谈中国电影文化 当《捉妖记》狂赚20多亿票房,当《煎饼侠》一跃成为票房黑马,当《小时代》系列充斥各种纸醉金迷依然博得大众眼球,我们不得不反思中国的电影文化究竟从何处来,应该往何处去? 近年来,国家不断倡导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加强国家的文化建设。而电影文化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其本质也是要呈现一个国家的核心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民意等方面的影响力。而近年来国内电影的剑走偏锋,着实让我们该放慢脚步仔细思考以下电影的艺术性和价值性。 2010年1月,国家《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 首次对电影产业提出具体规划。2015年11月,国务院通过《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并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成为电影业内热议话题。该草案的正式出台,足以看出国家对规范电影产业发展和市场秩序、为电影强国提供法制保障所做的努力。 那么,究竟目前我国电影文化的发展现状如何?我国电影文化软实力水平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呢? 事实上,我国电影文化的发展是处于一种矛盾尴尬的状态。一方面是电影作品数量的激增,另一方面是电影给中国观众及世界观众带来的文化冲击力作用反而越来越小,特别是对中国观众的价值观、审美观、意识形态及心理认同并没发挥出相应的重要作用。相反,在中国不断改革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观众离自己民族文化与民族性电影越来越远,而从美国好莱坞进口大片和娱乐片带给当下中国观众的影响更大,美国电影文化软实力在中国早已经全面着陆。中国观众大多数不喜欢观赏自己国家出产的影片,特别是占观影主体的年轻人都以国外影片作为首选片。中国观众的观影态度,似乎陷入了一种影视鉴赏怪圈。 首先,电影制作数量猛增而不代表电影软实力的增加。电影产量数字高,但质量匮乏,粗制滥造,再多的影片出产也是垃圾,与文化自身、文化软实力毫无关系,提供给我们的仅仅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中空状态。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现在主要依赖各个大导演的真实水平和才华。当下的中国电影创作过度娱乐化、题材同质化,因此中国电影需要补“文化”的课,这不仅仅是指电影表现的内容、传达的文化诉求,也是指整个电影文化生态的建设。 其次,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无法抵御美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的强烈竞争。中国

当代影视文化对青少年思想的影响

浅论当代影视文化对青少年思想的影响 杜明可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摘要:新时代随着影视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影视文化也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固然,当前的影视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一批批很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对青少年思想的正面影响的同时,影视文化的浮华的一面也对青少年思想造成了负面影响。一方面积极健康的影视文化可以净化青少年的心灵,另一方面影视文化消极的一面对青少年的思想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关键词:影视文化;青少年思想;教育;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中图分类号:TS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12)24-0001-01 一、“影视文化”和“青少年思想”的现状。 影视文化是大众传播的一种重要的媒体,是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的今天,影视文化已渗入进世界的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特别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高新科技发展迅速,影视业也成为了发展潮流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商机尽显,使影视业在硬件不断更新的同时,一批反映时代积极意义的电影电视作品滋润了观众的心灵。同时,另一些则利用了、甚至夸大了利益多元化所带来的人们思想状况的改变的客观现实,这就使本来就处于转型期的人们的思想更加的困惑,甚至产生错误的引导。 思想是人脑反映外界客观存在并能支配人的行为的认识和理念。青少年思想的现状总体来讲,有这个年龄层特有的共性表现:各方面都不很成熟,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比如影视文化是影响青少年思想的一种重要媒介。在道德思想上总体来说受到义务教育的正面影响,讲文明懂礼貌等积极思想占据思想主导地位,但是青少年不可能生活在无污染的道德净地,当今社会复杂,青少年辨识判断能力不强,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造成思想偏颇,甚至思想歪曲的严重现象。 二、影视文化对青少年思想的正面影响。 影视文化以图像和声音的方式进行传播,有生动、形象、直观性的特点,很容易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新时代的青少年日益面临着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巨大的心理压力。青少年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下,一部分轻松愉快的影视文化能使青少年心情变得轻松,从而使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压力能够很大程度的缓解。

大众文化与影视传播论文

大众文化与影视传播 什么是传媒?传递信息的载体就是传媒。电视、报纸、网络向我们传递了很多信息,它们都属于传媒。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载体就是大众传媒。古代的传媒方式大概有这些种类:口语、体语、文字、书籍、烽火、鸽子、画等种种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准确度越来越高,方式和手段也越来越多。现代传媒的种类:报纸、电视、书籍、杂志、互联网、电影、广告、手机、电话、传真、可视电话、广播、短信等等。传媒的确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入、无处不在。包括电影、广播、电视等电子传媒在内的通讯技术革命,与交通运输革命一起消除了社会的隔离状态,导致了大众社会的形成和大众文化的出现。贝尔认为大众传媒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扩大了相互间的影响和联系,同时也“造成对变化和新奇的渴望,促进了对轰动的追求,导致了文化的融合”。大众传媒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贝尔指出,“电影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是窥探世界的窗口,又是一组白日梦、幻想、打算、逃避现实和无所不能的示范——具有巨大的感情力量。”广告突出了商品的迷人魅力,是“新生活方式展现新价值观的预告”,在这方面,“广告所起的作用不只是单纯地刺激需要,它更为微妙的任务在于改变人们的习俗。” 以一种特殊的大众传媒为例——电影。电影是一种带有情感符号的有声有像文字。为什么称电影是一种文字呢?因为电影用一种视觉来传递它所想要表达的事情,来传达当中的信息。那么,电影是怎样来表达大众信息的呢? 以一部影片为例,以张艺谋的成名作《红高粱》为例。用几个镜头来诠释电影的强大的作用。 第一个镜头,是影片的开始,运用红色的基调冲击屏幕,画面淡入的是奶奶年轻的脸。除了年轻的脸,就是一整画面的红,慢慢的,慢慢的从轿内转到轿外,转眼间黄沙纷飞的画面映入镜头,鲜红的花轿由远渐近,鲜红的花轿从中心逐渐放大。就这样几幅画面占了五分钟的时间,没有一句对白,红和黄的基调渲染的整部戏,甚至这种色调贯穿了一整部电影。其实不难理解,黄色象征着黄土高原的气息,而红色则是一种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是一种坚强不屈。 第二个镜头是日本人到来的镜头,此时红高粱不再通红,影片的基调也暗了一个色调,在讲诉日本侵略中国时,没有鬼子扫射的片段,而是运用一个非常特殊的镜头——一大片一大片不再红的高粱被压垮,正象征着正在受欺压的中国人民,而后来出现的“两个日本眼中”的反动者,一个是土匪三炮,一个是出走几年的罗汉。在外敌面前,无论是土匪,还是义士,在面对日本人,他们都是真正有血有肉的好男儿。有趣的是,在影片的最后,在炸了日本人的军车后,被压垮的高粱又再次飘扬——在通红的夕阳中,在战车的残骸上,一大片,一大片,随风,飘荡…… 第三个镜头是影片的结束,在血色残阳下,整片高粱地都成了血红色,那是日食所代表的悲哀,那是被鲜血映红的高粱,那是爷爷、爹痛失爱妻、母亲的伤痛,是作者对高粱地上人民最崇高的礼赞。高粱被践踏了,但还有许多高粱在疯长着,那是华夏民族旺盛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文明,是爷爷身上带有的狂野。

影视文化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对影视文化审美品位的浅析 学院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专业公共关系 年级2007级 学号222007304012125 姓名 指导教师 成绩 2011 年 5 月 3 日

对影视文化审美品味的浅析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审美情趣日趋多元化,影视文化日益成为审美文化主流;审美文化的市场化、商业化,使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的影视文化出现类型化、单一化等倾向,抑制着影视文化的质量提升和多样化的繁荣。影视业必须重新建构自己的美学特征,特别是从文学艺术中吸取精华,才能提高艺术品味,获得艺术生命。社会的发展使当下的审美情趣日趋多元化,使影视文化日益成为审美文化主流;但审美文化的市场化、商业化发展,又使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的影视文化出现类型化、单一化等倾向,这些倾向抑制着影视文化的质量提升和多样化繁荣。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影视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审美价值体系,特别是从文学艺术中吸取精华,才能提高艺术品味,获得艺术生命。 关键词:影视文化;审美品位;退化 1 引言 影视文化之所以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的主流,最主要的原因是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影视视觉文化的广泛传播的可能,但这也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有关。城市化、都市化的扩展使现代人之间越来越隔膜、越来越陌生。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话和沟通越来越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而这种交往、对话和沟通的最简便的方式便是通过直接的形象欣赏。当代审美文化也就适应人们的这一生存方式而向视觉文化转化。现在人们到处可以看到形象,感受到形象,甚至触摸到形象。有的研究者将这种形象称之为“意象形态”,作为意识形态的对举形态而出现,这深刻地概括了当代审美认知从“反映”到“反应”,从理性愉悦到感性娱悦的转变。以“意象形态”为其表征的审美文化当仁不让地在社会审美文化舞台上成为主角,那些业已成为当前人们生活方式、生存范式所必不可少的享受需要的电视、电影、卡拉0K、MTV、广告艺术、时装表演等,正是意象形态的基本承载主体。在高度紧张忙碌的现代都市生活中,快节奏、高速率改变了人们的时间概念,多数人已无暇去浅吟低唱、品尝玩味,去细细咀嚼、推敲和寻索那些潜藏在语词和概念背后的意蕴,无暇进行精细的心灵内省和思想反刍。“形象”能够消除以往人们对待外部事物的距离感和隔膜感,例如电视几乎能将整个世界的

浅谈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价值

浅谈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价值 如今的电视节目层出不穷,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需要开拓出更多的新元素,而随着文化热的兴起,电视文化类节目也应运而生,如火如荼。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出现很好的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并且以文化作为传播的主题和底蕴,它的传播主要依靠的是媒体的责任和电视文化节目的使命。文章主要以《朗读者》为研究对象来讨论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价值。 标签:文化节目;传播价值;朗读者 一、《朗读者》现象分析 (一)电视文化类节目。 《朗读者》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综艺频道黄金时间联合播出,节目首播后,豆瓣评分高达9.5,CCTV-1首播收视1.06%、微博榜单持续上榜三小时,连续两小时总榜第一,收视口碑双飘红。它的宗旨就是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以及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物情感。 (二)文化价值传递的载体。 《朗读者》中所传递的文化正是我们现如今正在逐渐遗忘的文化,书籍的阅读和欣赏已经与快速发展的社会显得“格格不入”,这对于文化的传承无疑是致命的。文化是一种无法看见和触摸的东西,但是它依靠于书籍为载体而一直留存着。但是只留存在书中的文化不被人所知晓和传播也是没有意义的,而朗读者作为载体对于文化价值的传递就显得很有必要。 我国的优秀文化浩如烟海,确实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发扬,而《朗读者》完成了这个开始的使命。但更重要的是,当人们真正的被这些情感所触动时,人们就会化被动为主动,主动的去看那些一直束之高阁的书籍,主动的吸收前人的思想和文化。 (三)情感价值传递的载体。 《朗读者》的情感传递是温和而长久的,并不是编写来只为给观众看的,而是一个个鲜活真实的故事和厚重沉淀的感情,这些经历也许并不惊天动地,但它所表达和传递的道德观和情感价值观在每一代人心里面都是相通的,所以朗读者的观众是无差别的,每个人都能从里面找到感动和震撼。尤为一提的是,我们处于这个浮躁的社会,身边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并存,也许生活的磨难让我们习惯性的只看到假恶丑,但是《朗读者》中每一次的聆听都是一次情感的升华和内心的洗礼,它告诉我们真善美才是我们应该看到和坚持的。 (四)生命价值的展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