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西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重庆407500

论文提要: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人能及,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寒夜》是巴金在后期所作的最成功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典型示范作用。作品主要讲述了40年代在国统区的大后方重庆一对青年夫妇曾树生和汪文宣的爱情、生活、工作情况,真实反映了抗日战争年代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生活,可以说悲惨影响到了人们的家庭、婚姻、工作。本人想通过对曾树生和汪文宣形象的分析来揭示战争和反动统治给人们带来悲剧,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年代的生活。

关键词:家庭婚姻悲剧战争和平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中国人民子孙万代永远都无法忘记的伤痛,虽然那场战争过去了几十年,但当我们每每提及的时候,所有的炎黄子孙的心都会隐隐作痛。在那个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和内外压迫之中,内有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统治,外有法西斯日本军国主义的惨绝人寰的侵略战争。虽然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亲身处于那个年代,没有亲身体验那段生活,但是通过很多文学作品我们依然能通过想象感受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巴金先生的《寒夜》是这些文学作品的杰出代表,小说通过一对年轻夫妇的家庭、生活、婚姻、工作来反映侵略战争和白色恐怖统治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深刻反映了家庭、生活、婚姻、工作在战争和白色恐怖统治下是显得那样的不堪一击。《寒夜》中的这对年轻夫妇就是汪文宣和曾树生,作者对他们的形象的刻画是非常成功的,下面我们来分别详细分析一下汪文宣和曾树生的形象:

一、汪文宣的人物形象

1、变态的人格

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受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宏伟志向想创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献身于教育事业,献身于社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美好而质朴的理想还未等汪文宣插上翅膀丰满起来,日

本帝国主义一声炮火就让他夭折了,最终也未能实现。并使他立即跌入了贫穷、疾病、痛苦的深渊。他毕业后,为了生活,汪文宣很不情愿地到一家出版社做了校对工作,工作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他怕上级注视的目光、怕上级不满的语言、怕上级轻声的咳嗽。他都认为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就连对最亲密妻子也如此,当他发现妻子与陈经理约会时,他只有悄悄的跟在后面偷偷的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当看见他们有说有笑时,他不敢迎着他们走去,犹豫了半天后只有回家或者回到办公室。望着他俩的背影他表现得极为变态“有话不敢讲有思想不敢想的可怜地步”。

在家中母亲和老婆的战争中,他不敢批评谁,不敢评判是非曲直,唯一的办法是实行“苦肉计”骂自己、打自己,用自虐来获得母亲和妻子的同情,以便来平息内战。他甚至产生了“我对不起每一个人,我应该受罚”的奇怪想法忍辱负重、忍气吞声新的处世哲学。他这些变态的人格和思想并不能改变他贫穷的生活,也丝毫不能解决家庭中婆媳之间的矛盾,更不能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理解。只是把自己陷入了更加绝望的痛苦之中。

2、家庭的爱与痛

他爱自己的妻子,儿子,也更爱自己的母亲。他不要他们跟着他过着清贫的日子。但是,辛苦的工作却只有挣来连养家糊口都不够的薪水,而且他为了保全这份工作还不得不埋头苦干,甚至生病了也不敢放假回家休息,只得继续工作。他和妻子本来是真心相爱,两个人因为爱,也因为共同的理想结合在一起,残酷的社会现实打破了他们原来简单幸福的生活,激化了夫妻之间的矛盾。他们在战火中逃到了重庆生活,母亲也赶来照顾、帮忙儿子。而树生却与母亲的婆媳矛盾不断地激化,家里时刻充满着火药味,矛盾不断,两个人时常恶语相向。夹在中间左右为难的汪文宣既要理解树生,又要孝顺体贴母亲。

他的确很爱妻子,他和妻子发生摩擦时,一般都是让步。他不用恶声回答,只用哀求的眼光看,不吵不闹不打。为了给妻子买上生日蛋糕他忍着伤病的折磨继续上班。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考虑的还是树生,他也没有将病重的消息告诉树生,而是忍着极大的痛苦亲笔歪歪斜斜写下“我愿她幸福”的遗言。他甚至不肯让母亲代劳给树生回信,因为他知道如果他不亲自回信,那么她一定知道他病重了。他至死都不愿拖累树生,都希望他过得幸福。

他也更爱自己的母亲,他对母亲百般的孝敬。他是一个温顺的儿子,母亲的劳累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抱怨自己没出息,没有给自己的母亲带来幸福的生活。他为了支持母亲,有一次,他和树生吵架时,他本来很想让步,可是想到母亲就在隔壁他就继

续吵下去。当树生生气出走时,他知道母亲不愿他去找她,他便忍了好久才出去找。后来,树生来信他为了在母亲面前表现自己的立场,写了一封更冷的回信。为了母亲,他一直做违心的事。

他同时深爱着这两个女人,而她们也一样深爱着他。但是她们无法和睦相处在一起,两个人的矛盾给给这个家庭增添了不和谐的音符,并且成为家庭的主旋律。汪文宣没办法调和她们的矛盾,也没办法把她们拉在一起。他左右为难,三个人在相互折磨中陷入了无尽的痛苦。

3、心地善良,同情弱小。

他的同学唐伯青妻子死了,穷困潦倒,精神颓废,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他安慰他,鼓励他,还要请他到他家里,试图温暖着这个已经对生活绝望的人。对待邻居他一样的热心,他是一个大好人。一次,有一家邻居张太太听到警报,全家人害怕,且他们又是外地人,逃亡受到阻碍,来到汪家求救,虽然汪一家自身难保,但也还爽快地答应帮忙。他深切同情比自己更为不幸的唐伯青和钟老四,以及无家可归露宿街头的流浪儿童。

4、懦弱,胆小,委曲求全的人。

汪文宣虽然大学毕业,有着美好的理想。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他的思想,性格,心理状态不能不发生严重扭曲,他变得胆小怕事,懦弱,缺乏反抗意识。公司的同事给周主任做寿,好多人都签了名字,拿了一千元祝贺。他很不愿意却因为旁边同事轻蔑的咳嗽而赶紧签了名。他的薪金少得可怜,他还是写下自己的名字。他不仅仅是怕同事们嘲笑自己太抠,更重要的是他不想失去他这唯一的生活来源,所以他必须和周主任处好关系。上级的一举一动他都颤颤惊惊,一声轻轻的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他整天工作在担心受怕的环境里。小说中就有这样的一段描述:“也不知道怎么起来的,他忽然咳了一声嗽,接着又咳了两声。他想吐痰,便走到屋角放痰盂的地方。在十几分钟里面他去了两次,吴科长不高兴地咳了一声嗽,不,吴科长只是哼了一声,他便不敢去第三次了。偏偏他又咳出痰来,他只好咽在肚子里。过了三四分钟他觉得喉咙又在发痒,他想忍住不咳出声来,可是他心里发慌,最后,一声咳嗽爆发出来了。一口痰不由他控制地吐在校样上,是红色的,是鲜红的血,他仿佛闻到了腥气,他呆呆地望着它,他所有的自律,挣扎,忍耐的力量一下子全无了。那真到了无可挽救的时候了,他痛苦地想到。忽然他听到周主任一声轻咳,他仿佛看到了那对眼睛,他吃了一惊连忙俯下身在纸篓里拾起一片废纸把血擦去。”

同事们知道了他生病,没有一个人同情他,除了老钟之外。最后,汪文宣病重了,

同事们怕别传染而联名要他离开公司,所有的人都不愿意与他同桌共餐。后来,吴科长派人送来了一个月的薪水,他已经意识到他们要一脚踢开他,把他裁掉。可是他不敢反抗,只是在心里面气愤,甚至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

他和妻子的关系很大原因也是由于他的胆小,懦弱,而最终走向破裂。当他发现自己的妻子和别的男人在一起的时候,他因为怕自己没面子,不敢上前叫住妻子,反而走回自己的办公室。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家人的困苦,他只会责备自己,唉声叹气。他的懦弱,胆小,只会哀求,叹气,哭这些都是树生所厌恶的。尽管他到最后还是一直爱着妻子,他们的爱情之花还是慢慢走向枯萎。最后,曾树生随人他去。

二、曾树生的人物形象

1、追求物质享受,虚荣心强

在日本的炮火侵略中国时,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曾树生她年青美丽充满青春活力和朝气,不甘寂寞。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爱动,我爱热闹,我要过热情的生活”。她不甘成天守着一个怯弱、多病、精力衰竭的男人,愿意陪陈经理跳舞、上咖啡店,吃喝玩乐。当陈经理以战争的恐怖和幸福生活来引诱她离开贫穷的家时。她不讲话只顾埋头跟着他的脚步走。她的眼前还浮动着胜利大夏门前淑女贵妇的形象。她们比我幸福她不平的想到。在对自由、快乐的追求中包含着自私怕艰苦的思想。她难以忍受精神上的孤寂和物质的贫乏带来的痛苦生活。面对有权有势、年青风流的顶头上司的追求感到惶恐而无法抵抗,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2、不甘屈服、在困境中挣扎

尽管丈夫懦弱无能,尽管婆媳关系紧张。但她并没有忘记她们。并时时牵挂他们。在她的灵魂深处她是爱他们的。尽管远在兰州并没有间断对家中的支助。“花瓶”式的生活,依附他人而活着的缓兵之计,时刻没有忘记要施展自己的才华,振兴民族教育报效祖国。由于经济自立和广泛的社交生活,与丈夫相比她的视野开阔多了。生活的自信也更强,性格更开朗。“花瓶”的地位并非完全出于自愿,她心中也有难言的苦衷。正如她对丈夫说:“你以为我高兴在银行里做哪种事情吗?现在也没有办法呀!”曾树生很矛盾,她对丈夫是忠实的、同情的。自己也不甘做花瓶。几度想和丈夫一道改变环境,离开银行做他们喜欢的教育工作,但她还是舍不得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爱热闹、有虚荣心,也不愿孩子过低人一等的生活。不能忍受家中的寂寞。尤其是婆婆的风言风语,不愿在无休止的争吵和贫困痛苦中生活。但又不愿抛下体弱多病的丈夫。调职通知书来了,为了摆脱无休止的争吵,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为了自己过得舒服一点她走了。即便

在困境中也没有失去对生活的勇气,还在苦苦追求着。

3、善良、正直也不乏同情心

汪母总爱在树生身上挑刺,尤其受不了儿媳的花瓶生活。而树生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上馆子参加舞会还时时拿他们没有正式结婚而同居这件事情去刺伤媳妇。树生虽不满婆婆的挑衅,丈夫终日苦恼着脸。但她确割不断对体弱多病的丈夫的怜悯和爱,独自承受难以忍受的精神煎熬。还担当起家庭的重担,照顾吐血的丈夫,积极筹备不少的医药费用。即使远在兰州,也从不间断对家中的支援和一直没有背弃丈夫。

三、汪文宣、曾树生悲剧原因

第一:时代和社会的悲剧

汪文宣是一个小公务员,在抗日战争的大后方重庆经过朋友的介绍有了一份养家糊口的活做,妻子在银行里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按道理上来讲,汪文宣在常人看来是应该生活得幸福的,他们这家人可以说生活得是快乐的,可是从头到尾汪文宣生活得不是人们想像的顺利,最后却在孤独与痛苦中了却了年轻而悲惨的生命。我们不得不思考到底是什么导致汪文宣有这样可悲的结局?其实他的想法很普通也很简单,他只想和家人在一起好好的生活,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甚至连什么都可以忍受,到了什么都不讲什么都不敢想的地步。对于世界上所有正常的人来说,这是最低的也是最起码的生存要求。然而,像他那样“为了生活,可以忍受”的老好人为什么偏偏却不能存活在那个年代呢?他也曾经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毕业的一个高材生,也有过崇高理想:创办“乡村化的学堂”来报效祖国。那么到底是谁阻碍了他向前的步伐?又是谁把他由一个“五四时期”的勇士变得懦弱、无能、胆小、怕事、失去个性、失去生命力、失去生命意识的懦夫、孬种呢?其实答案很简单:残酷的战争时代;黑暗的社会环境;腐败的社会制度;万恶的反动统治。汪文宣是渴望继续活下去的,然而万恶的旧社会没有给他活下去的机会。战争的炮火、黑暗的社会、反动的统治早已撕碎了他的理想,泯灭了他的人格,无情的把他推向了万劫不复的黑暗深渊。在现实生活中,汪文宣也曾经拼命的努力过、拼搏过、挣扎过。然而,在那样的环境中会有用吗?他所有的拼搏与反抗是显得多么的苍白无力、微不足道。

第二:婚姻的悲剧。

汪文宣与曾树生一起毕业于上海某大学教育系并有着共同的理想:教育救国,他们双方从开始都能从对方满足自己的爱、安全、尊重和从属。这些要求尽管是有些“乌托邦”式的,但是很快动摇了,婆媳之战、动荡的社会、第三者的骚扰等让他们给予双方

的需要限制了,扭曲了,最后乃至破灭了。我们不能随便地说汪文宣和曾树生夫妇哪个先给予对方的需求少了起来,因为在他们从开始的结合就已经预示着怎样的结果。虽然夫妻间有着共同的理想,可是相互的需求却已变了质。

为什么曾树生和汪文宣之间的思想差距会渐渐变大呢?因为汪文宣的“老好”让曾树生觉得他已对生活丧失了最基本的斗志,曾树生明显感到爱的缺失,可是这也是他们所有需求根基的缺失。曾树生最终离开家庭的原因看似有很多,但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汪文宣自身的懦弱导致的。十多年前他们俩人结合时应该算是完美的,但是现实的情景是他们二人之间思想灵魂的差距越来越远。尽管汪文宣和曾树生都仅仅三十四岁,他们两个人却明显不像同一个时代的人。曾树生全身上下都仍然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处处都看得出她是个不甘寂寞的新知识女性;相反,汪文宣却是一个十分委琐的男人,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公司,处处都是那样的谨小慎微,思想与肉体都行同槁木。连汪文宣自己都感觉到“她因为有自己的一个新天地,我让她住在这里只有把她白白糟蹋了”。当妻子曾树生激情满怀的握着老公汪文宣的手时,她感到“那只手非常软弱无力,并且指头发冷。”与汪文宣相比较而言,追求曾树生的上司陈主任却是另外的模样:他“身材魁梧,仪态轩昂;虽没有什么大作为,可在社会生活中总能左右逢源;她和他似乎更接近,距离更近;他们站在一起倒使看见的人有一种和谐的感觉”。所以,汪文宣和陈主任对比起来,不但没有了可以凭借的感情基础,也没有了道义上的支持。这样,汪文宣就深深陷入了精神痛苦的深渊。最后,作为一个男人,事业上失落和家庭婚姻的不幸,直接把他投向了死亡的坟墓。

第三:传统观念的悲剧。

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三人是深受传统婚姻价值观念的禁锢的。汪文宣与曾树生没有结婚就同居确实是对旧中国封建传统婚姻观念的冲击。相对于汪母来说,“同居”成了她攻击儿媳妇的强大武器。汪母之所以不满意于曾树生,主要是因为她觉得曾树生很多的行为都不符合作为一个媳妇的“规矩”:爱应酬、爱打扮、还背着汪文宣写“情书”。当然曾树生她也有她自己的道理,当汪母羞辱她是儿子的“姘头”,没有举行过正式的结婚仪式时,她理直气壮的回答道:“我老实告诉你:现在是民国三十三年,不是光绪,宣统的时代了……我没有缠过脚,我可以自己找丈夫,用不着媒人。”婆媳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异常尖锐,在这里,除了一般家庭里的婆媳摩擦之外,更有两个不同时代的人之间的意识观念的冲突。为什么曾树生会绝情地远走高飞呢?这与汪母是有关的,汪母总是爱在他们之间从中作梗,对曾树生也恶语相向,冷眼相对,频繁引起家庭内战,

让汪文宣处在家庭风波的浪尖上。汪文宣的母亲对汪文宣的爱看似无私、宽厚、博大,而实际上她的这种爱是带有自私、狭隘、专断,她的这种母爱是一种畸形的母爱,她只是满足于自己对于儿子的单向之爱。从来都没有顾及汪文宣的个性发展,也没给予儿子多重感情的权利。她的封建观念下的狭隘的母爱,对于儿子来说事实上是起到不幸的推波助澜、火上浇油的作用。

第四:人性和文化的悲剧

假设树生能够再坚持忍一忍、熬一熬,也许她们一家人的悲剧可以延迟、减轻、避免。然而,五四之后的新知识女性曾树生,精神上的创痛比起她的物质贫困来说更加让她无法忍受,汪母让她顶着“姘头”的骂名,可是对于树生来说比牺牲她的性命还难接受的是任由一个封建思想浓厚的婆婆来支配、漫骂。她是一个爱动、爱热闹、有头脑的个人主义者,她受过西方教育的影响,她没有认为积极争取个人的权利是一种错误,她一直在追求新鲜、幸福、享乐。汪文宣一再的以“老好人”自居,一再的忍让在曾树生看来只能算是软弱,汪文宣的身体有重病,也没有好的生存本领,这怎么能让她满足对生活的追求呢?最恼火的是婆婆在家处处都与他过不去,外面还有风流倜傥、执着追求她的陈主任,这个枯井一般家里,婆媳之争还在不断的消耗着她美好的青春,她不想舍弃自由,她想痛快淋漓的进行人生追求。最后,左思右想,为了自己今后的幸福生活,终于抛夫弃子,远走高飞,并且寄回了一封袒露胸怀但又残忍刻薄的绝情信,断绝了汪文宣的仅有的一点精神上的希望。所以,汪文宣一家人的悲剧又可以说是人性和文化的可悲、可叹!

综上所述,汪文宣本人悲剧命运以及家庭悲剧的真正根源是极其复杂的: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切阻止社会进步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势力。

参考文献:《巴金作品选》巴金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吴宏聪范伯群武汉大学出版社

《巴金精选集》巴金北京燕山出版社

寒夜汪文宣研究综1

研究综述 汪文宣是巴金笔下一个很生动而复杂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代表了中国当时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很好的象征意义,通过阅读前人对汪文宣悲剧成因的分析,将其悲剧成因主要分为以下俩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即社会环境、家庭关系和汪母的自恋和恋子情结,另一方面就是从他自身找寻原因,也就是他的恋母情结和肺病。其中这些研究都是国内的,国外对此研究很少,就不做阐述了。 一、外部原因 (一)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外显的,它会通过各种外在的因素来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轨迹,而汪文宣生活的年代就是这样一个特定的时期,也正是这样的一个时期把汪文宣推向了死亡的深渊。以下就是前人关于社会环境这个因素做得具有代表性的分析。 东红在《母性过度与父性——<寒夜>中汪文宣人格特质的成因》中认为:黑暗和混乱的社会环境造成了汪文宣人生的悲剧。其中社会环境主要就是指当时的战争背景,战争引发了政治的动荡和经济的萧条,物资的紧缺导致了物价的飞涨,而这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困顿,以至于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就会变得激烈,反映在汪文宣的家庭里就是妻子和母亲的矛盾越来越频繁,单位开始克扣员工工资,这些间接的造成了汪文宣的悲剧,这个连带反应就像蝴蝶效应一般。文章很好的抓住了社会环境与汪文宣悲剧的关系,当然在该文章里,作者主要研究的是母性过度与父性缺席对汪文宣的影响,因此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只是一笔带过。 张爽在《寒夜中的压抑,性格中的悲剧》中认为,社会是造成汪文宣不幸的首要因素。在他身上发生的一切都是社会黑暗的的缩影,这种时代的悲剧使汪文宣成为了牺牲品,而像他这样的牺牲品还有很多很多,一切都归罪与万恶的社会。 许社丽在《<寒夜>中汪文宣悲剧的成因》中指出,《寒夜》主人公汪文宣的最终悲剧结局离不开当时社会的影响。她借助当时重庆市警察局所发布的户口统计,比如“1937 年,重庆市的人口仅为47 万人,到1943 年,人口已达88 万多人,1944 年人口突破百万,达103 万人。此后重庆市的人口,一直维持在百万以上,直至抗战结束。”1这些数据直观地呈现出当时作为战时陪都的重庆人口数量剧烈增长的现象,也正是这些数据让人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人口激增与国民政府无作为的矛盾。人们最基本 1许社丽:《<寒夜>中汪文宣悲剧的成因》,《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年第4期。

高觉新与汪文宣人物形象比较分析

高觉新,汪文宣形象之比较 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从他1927年开始创作《灭亡》算起,已在文坛辛勤地耕耘了六十多个春秋,他的一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中外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以深沉的笔调,激越的情绪,写作了大量的散文、杂文、评论,表达了自己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暴行和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的愤慨,热情歌颂了为民族解放和生存而斗争的勇士。先后完成了《激流三部曲》、《抗战三部曲》、《火》、《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120多篇中、长短篇小说。塑造了无数个艺术形象。 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和《寒夜》中分别描写了高觉新和汪文宣这两个出生于不同家庭,而生活在同一时代,都经受了“五四”新思想的影响的年青的知识份子的悲惨命运的艺术形象。在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礼教思想的毒害影响下,在国民党反动腐败政府的摧残和冷漠下,他们两个都是接受过新思想的教育和薰陶,学习过现代文化,充满了理想、幸福、有前途的年青人,逐渐失去了原有斗志,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安静、为了生活,变成一个逆来顺受性格软弱的年青人。 《激流三部曲》之一《家》的主人公――高觉新是一个在封建专制主义重压下的具有两重性格的病态人物。 人的性格就是一个人一部历史,它的由来必须要有一定的前因后果,《家》的主人公高觉新的两重性格来源于他所处的家庭和社会两个环境对他的影响。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了一个环境对人的影响的重要作用。高觉新生活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的家庭,其祖父高老太爷在清朝当过大官,靠权力和剥削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并且独掌了家庭的经济大权和高家年青人的生死大权,他就是高家的太上皇,他的话就是圣旨,全族人必须执行,否者就只有死路一条。在他的眼里,年青人没有什么自由、信仰可谈,只有服从、服从、再服从。他肆无忌惮地摧残年青一代的青春、爱情、生命、幸福。在高家高老太爷就是一切,他是这个家族至高至上的主宰者,也是封建专制、封建礼教的执行者和护卫者。在这样环境里生活长大的作为长房长孙的高觉新,必然是这种制度的牺牲者和护卫者,他的什么幸福、理想、前途统统放在一边去了。 年青时的高觉新眉清目秀,聪明好学,深得教师和家长的赞美,是大家一致公认的一个很有前途的人。在中学里他是一个成绩优良的学生,四项课柱修满毕业的时候又名列第一。他对于化学很感兴趣,打算毕业以后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学里去继续研究,他还想到德国去留学。他的脑子里充满了美丽的幻想。在那个时期中,他是一般同学所最羡慕的人。在中学肆业的四年中间,他失掉了母亲、失去了母爱,但却有另一种信念支持着他,那就是他的前程、美妙的幻梦与一个能够了解他、安慰他、深爱着他的人――表姐梅小姐。他甚至幻想她就是他将来的配偶,而且祈祷一定是她。

《寒夜》中曾树生人物形象探析

中长篇小说《寒夜》是巴金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小说的女主人公曾树生是一个深受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潮影响的女性。她曾经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理想,但在生活的重压下,她却逐渐走向了“沉沦”,将以前的理想完全抛弃了。对曾树生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探析,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小说“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这一最基本的主题。 一、从充实的生命到萎顿的生命 考察一个作家的悲剧观念是否完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其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不是完整的悲剧人物。如果把巴金大量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按生命系列排列组合的话,那么这些形象可分为三类:“充实的生命”、“萎顿的生命”、“腐朽的生命”。【1】巴金的《寒夜》表现的既不是充实的生命——如杨木华;也不是腐朽的生命——如杨老三;也不是一般的萎顿生命——如田蕙世、万昭华,而是曾经有过丰富、充实生活的萎顿生命——曾树生。将这样的生命放在突出地位尽情表现,在巴金的中长篇小说里,《寒夜》是唯一的一部。【2】曾树生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有着为中学教育事业、为创办“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而献身的理想;为了爱情她敢于蔑视封建礼教,没有举行正式的结婚仪式就同汪文宣同居了。【3】但在“寒夜”的社会里,为了挣钱补贴家用,供儿子读书,她却只得成为一家银行里的“花瓶”,整日忍气吞声地供经理玩赏。她被迫走上“花瓶”的道路后,她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苦闷。但这时,她已把人生的主要目的放在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快乐”上。她口口声声嚷着要“活得痛快”,声称“我爱动,爱热闹,我需要过热情的生活。”她的所谓“热情的生活”,正如作者所指出的,“她追求的也只是个人的享乐”。个人享乐就是她所追求的理想和幸福。正因为如此,她不愿失去自己的“花瓶”地位;在丈夫重病之时,她可以弃夫而去。【4】她给文宣的信说:“不要跟我谈过去那些理想,我们已经没有资格谈教育、谈理想了。”她之终于跟陈主任去兰州,并向文宣提出离异的要求,说明她把追求一已的幸福看得高于一切,早年美好的树生已经死灭得差不多了。作品用细致的笔墨描绘了留在树生的身后一些光彩被黑暗社会生活的巨大投影覆盖的过程。所以树生是一个被扭曲的性格。【5】在《寒夜》这部小说中,曾树生这样从充实的生命演化为萎顿的生命,这也是作者小说创作风格转变的重要标志。作者不再象过去那样热心于创造充实的生命,不再过分关注充实生命的直接思想教育作用,而更多地从普通、平凡的社会生活出发,通过描写各种小人物,特别是那些萎顿的生命,通过表现他们的痛苦和意外的灭亡,灵魂的被扭曲,达到控诉侵略战争和腐朽、黑暗的国民党统治的目的。《寒夜》里的曾树生虽然是萎顿的生命,但曾经有过“为理想工作的勇气”,敢于蔑视传统礼义,曾树生的独特性正在于她曾经是充实的生命,但由于严酷的社会现实的“斧正”而被扭曲成了萎顿的生命。【6】 二、自私、动摇的小资产阶级女性 曾树生曾是一个有理想、想为教育事业献身的青年。在生活的折磨下,她靠着自己的姿色,在大川银行里找到一个薪水较高的工作,实际上是供人玩弄的“花瓶”,把过去的理想早已完全抛弃了。她之所以打扮得那样摩登,与比她年轻两岁的陈主任出入于咖啡店、跳舞厅、豪华的酒馆,甚至搭伙做囤积投机生意,想法子挣钱。一方面是为了使自己活得痛快一点,过得舒服一点;一方面也是为了分担文宣养家的费用,使十三岁的儿子能得以在贵族学校读书。她虽然当了“花瓶”,但并不甘心,她也几度想和丈夫一道改变环境,离开银行去从事教育工作,但她终归舍不得她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她天性爱活动,又颇具虚荣心。她不愿儿子过低人一等的生活,她不能忍受家庭的寂寞,尤其不能忍受婆母无休止的恶骂和嫉恨。【7】虽然有丈夫的爱怜,她也无法从懦弱的丈夫那里得到最起码的照顾和感情上的满足。她在社会上、家庭里都陷入了深深的苦难之中而不能自拔。为了摆脱这种生活,半推半就地接受了年轻上司陈主任的爱,丢下丈夫去兰州追求个人享乐去了。从她身受的社会和家庭的欺凌来看,从她肩负的沉重的生活担子来看,她的挣扎,她的去兰州,也有社会逼迫的一面。但是从她舍弃丈夫汪文宣而投入陈经理的怀抱,追求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来看,又深刻地揭

《寒夜》中曾树生人物形象探析

《寒夜》中曾树生人物形象探析 摘要:中长篇小说《寒夜》是巴金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小说的女主人公曾树生是一个深受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潮影响的女性。她曾经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理想,但在生活的重压下,她却逐渐走向了“沉沦”,将以前的理想完全抛弃了。对曾树生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探析,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小说“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这一最基本的主题。 关键词:《寒夜》;曾树生;探析 一、从充实的生命到萎顿的生命 考察一个作家的悲剧观念是否完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其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不是完整的悲剧人物。如果把巴金大量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按生命系列排列组合的话,那么这些形象可分为三类:“充实的生命”、“萎顿的生命”、“腐朽的生命”[1]。巴金的《寒夜》表现的既不是充实的生命——如杨木华;也不是腐朽的生命——如杨老三;也不是一般的萎顿生命——如田蕙世、万昭华,而是曾经有过丰富、充实生活的萎顿生命——曾树生。将这样的生命放在突出地位尽情表现,在巴金的中长篇小说里,《寒夜》是唯一的一部[2]。 曾树生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有着为中学教育事业、为创办“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而献身的理想;为了爱情她敢于蔑视封建礼教,没有举行正式的结婚仪式就同汪文宣同居了[3]。但在“寒夜”的社会里,为了挣钱补贴家用,供儿子读书,她却只得成为一家银行里的“花瓶”,整日忍气吞声地供经理玩赏。她被迫走上“花瓶”的道路后,她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苦闷。但这时,她已把人生的主要目的放在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快乐”上。她口口声声嚷着要“活得痛快”,声称“我爱动,爱热闹,我需要过热情的生活。”她的所谓“热情的生活”,正如作者所指出的,“她追求的也只是个人的享乐”。个人享乐就是她所追求的理想和幸福。正因为如此,她不愿失去自己的“花瓶”地位;在丈夫重病之时,她可以弃夫而去[4]。她给文宣的信说:“不要跟我谈过去那些理想,我们已经没有资格谈教育、谈理想了。”她之终于跟陈主任去兰州,并向文宣提出离异的要求,说明她把追求一已的幸福看得高于一切,早年美好的树生已经死灭得差

《创业史》人物形象分析

论《创业史》中的人物形象 [内容摘要] 作家笔下的人物很多,几乎包括了农村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典型。这些众多人物把社会生活面铺展得很广。同时,作家又特别注意揭示各种人物的独特性格、独特命运形成的深远的社会历史根源,使每个人都有一部生活史。通过对人物的这种有深度的描写,读者就能理解他们在现实斗争中何以如此表现,并且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创立家业人物形象 “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新事物,它的出生,是要经过同旧事物的严重斗争才能实现的。社会上一部分人,在一个时期内,是那样顽固地要走他们的老路。在另一个时期内,这些同样的人又可以改变态度表示赞成新事物。”①《创业史》正是通过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陕西渭原县黄堡区下堡乡一个小村落蛤蟆滩的生活演变,广阔地概括了我国土地改革后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社会矛盾冲突,着重表现了在这场变私有制为公有制的革命中人们的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农村各阶层众多普通劳动者的人物形象。 一、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类 1、小说中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类的主要代表人物——梁生宝。 他有过逃荒讨饭的童年;熬长工在财东家马房睡觉的少年;躲抓壮丁在秦岭荒山里混日子的青年时代,饱尝了与继父创家立业的艰辛。这个庄稼人在共产党思想的沐浴下,他认识到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源泉,下定决心学习前代共产党人榜样,把他的一切热情、聪明、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党号召的事业中去。“他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情‘受苦’就是享乐。”② 梁生宝是个朴实的庄稼人,他勇敢地担负起带领庄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担,成为一个积极、聪明、公道、能干的领袖人物。他谦逊、纯朴、老实、厚道、善于思考,从不以领导者自居,更不指手划脚、夸夸其谈,表面上甚至还有些面嫩口拙。但是,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是他的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为了理想,他忘记吃饭,忘记了瞌睡,对女性的温存淡漠,失掉吃苦的感觉,和家人闹翻,甚至生命也不值吝惜了。坚决走一条与继父完全相反的创立家业的道路。例如,在“买稻种”的途中,梁生宝为了节省互助组乡亲们的钱买多些好稻种,他不住宿、不下馆子,实实在在为大家办事,心中只装着互助组的事。看似大老粗的小伙子也有心细的一面,注意到渭河上游的地理环境与汤河不同,联想到相同的稻种是否能在不同地方茁壮成长。当工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 【摘要】《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一出杰出的古典悲剧,是中国历史上悲剧的典型代表作品。窦娥最大的悲剧,源于封建社会的各种弊端,源于元朝官僚制度的腐败。对《窦娥冤》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从悲剧性质的界定、悲剧的题材、激烈的悲剧冲突、悲剧的结局、悲剧的效果、典型化的悲剧形象这六个方面来探讨《窦娥冤》的悲剧性。 【关键字】悲剧性质题材冲突结局效果形象 关汉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他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奠定了中国。戏剧发展的基础。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中说“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指出了他对中国戏剧的开创奠基之功。一悲剧性的表现 1.1悲剧的性质 在中国戏剧史上,剧作所体现的不同的作家的创作风格特征,要比体现的戏剧分类中悲剧、喜剧、正剧的戏剧类型特征鲜明得多。但《窦娥冤》却是一部学术界公认的、特征鲜明的悲剧杰作。王国维说;“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仍出于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这是从中国和世界戏剧史的高度作出的评价。对于“悲剧”的定义,前哲时贤多有探讨。我认为最具权威和经典性是恩格斯和鲁迅的话。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所谓“有价值的东西”,具体到《窦娥冤》中便是窦娥的生活愿望。戏里写了她两个愿望。 窦娥是人生苦难的化身。她三岁丧母,七岁成了高利贷的牺牲品,被父亲用来抵债,

汪文宣悲剧原因浅析

文新学院学生 学 年 论 文 论文题目: 汪文宣悲剧原因浅析 所属学科: 现 当 代 文 学 所属学年: 2009——2010学年 班 级: 2009 级 3 班 学 号: 090103035 学生姓名: 唐 德 银 指导教师: 罗 勇 论文成绩: 2010年6月18日 宜宾 学院 Y I B I N U N I V E R S I T Y

写作纲要一,曾树生之于汪文宣 二,汪母,寡妇对儿子的“爱” 三,两个女人之间求残喘、 四,没能逃出的家庭伦理

汪文宣悲剧原因浅析 学生:唐德银学号:090103035 班级:09级3班指导老师:罗永摘要:《寒夜》所描写的是旧中国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的生活悲剧。主人公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原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学生,有办“家庭化、乡村化”学堂的理想。但是,被家庭伦理束缚的一家人终究没有能逃出悲剧命运的结局。那么主人公汪文宣又是怎样在那残酷的命运下残喘的呢?他的母亲,他的老婆,他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两个女人,到底在他的悲剧命运中又有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汪文宣那注定的悲剧结局和不可避免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研究,特别是来自他母亲和妻子的原因。 关键词:汪文宣、悲剧命运、汪母、曾树生、 引言 汪文宣是一个教育系毕业的怀有教育育人伟大理想的热血大学毕业生。但是日本的侵略把他的梦想击碎了,把他的热血冷却了,也把他逼进了痛苦的深渊。三十四岁的汪文宣只能在一个图书印刷厂当校对,面临的是讨厌和刻薄的上司,冷酷无情的同事,微薄的薪水。曾经真心相爱的妻子为了生计和追寻自己的享乐在大川银行作名为业务员实为花瓶的工作,他给汪文宣的是越来越少的陪伴,越来越少的爱情和越来越多的为难(婆媳问题越发尖锐,根本不可能和解,夹在两个最重要的女人之间,汪文宣的为难也就越来越严重了)。汪母对汪文宣一如既往的爱,也让汪文宣变得越来越依赖和软弱。汪母和树生之间的矛盾,让汪文宣变得更加痛苦。在他患了肺病时,他的妻子也终究是丢下他去了兰州,这已经预示着悲剧的结局了,死神早就在向他招手了。他的痛苦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灵上的,都在一天天增加,直至他的死亡。更悲哀的是,在抗战胜利时,大家都认为有希望了的时候,母亲也高兴的尖叫着“抗战胜利了!我们不再吃苦了!”而汪文宣却在这一刻冷静的想到:你完了,我也完了。的确,在爆竹声声庆祝胜利的时候,他的生命也结束了。汪文宣的悲剧命运也就在这样无可避免的产生了。

试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 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 试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 样文

内容摘要 曾树生是巴金的杰作《寒夜》中的女主角,具有独特的艺术形象。作为一名女性,曾树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儿媳角色、妻子角色、母性角色、女性角色),在不同的角色里,她付出了不同的情感拾获了不同寻常的感受。 关键词寒夜曾树生儿媳角色妻子角色母性角色女性角色

试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 曾树生是一个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追求个性解放、个人价值,年轻漂亮、开朗健康、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作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时代?新女性?,曾树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时代生活的熏染,在追求个性解放方面,不顾生活条件限制,一味追求自以为的?热情生活?。由于她的主观性和盲目性,从而使自己的家庭一步步走向悲剧,自己从此也坠入痛苦的深渊。作为读者,我与文中主人公发生了强烈的共鸣,并就曾树生所承担的角色(儿媳、妻子、母亲、自我)四个方面进行了浅显的分析。 一、曾树生叛逆的儿媳角色 婆婆汪母首先是一个父权思想严重的封建家长。她认为女人就应该在家里规规矩矩孝敬婆母、伺候丈夫,她希望自己享有旧时婆婆的威严,在儿媳面前可以颐指气使,为所欲为。她无法忍受儿子对儿媳的平等态度。?她这个没出息的儿子,他居然跑去找那个女人,向那个不要脸的女人低头。这太过分了……?极力挑唆儿子拿出大丈夫的权威来压制儿媳,?我如果是你,我就登报跟她离婚,横竖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的……?甚至不顾儿子的感情,逼他撵走儿媳:?我什么苦都受得了,就是受不了她的气!我宁肯死,宁肯大家死,我也不要再看见她!?她尤其不能接受儿媳比儿子强的事实,对外出工作的儿媳说三道四,言辞刻薄,极力影响他们夫妻的感情。?她不会永远跟着你吃苦的。她不是那种女人,我早就看出来了。……只有你母亲才不会离开你,不管你苦也好,阔也好。??她跟我们母子不是一路人,她迟早会走自己的路。?不顾事实地极力否认儿媳对家庭所做的奉献。?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只顾自己打扮得漂亮,连儿子也不管。……在银行里做体面事情,可是就没有看见她拿过几个钱回家用。?汪母的表现用当代女作家毕淑敏所说的一段话更能表达出来,毕淑敏说:?作为施与的一方,母爱有时也是本能以至盲目愚蠢的代名词。母爱单纯也复杂,清澈也浑浊,博大也狭窄,无偿也有偿。在汪母的母爱中包含着浓郁的封建专制色彩和明显的自私心理。这种专制自私的母爱不仅伤害了儿子儿媳,而且也伤害了她自己。 其次是汪母所接受的教育告诉她,女人就应该在家里相夫教子、孝敬婆婆,而不是在外头抛头露面,作为长辈自己管束儿媳是天经地义的。汪母不喜欢曾树生,因为她不守妇道、不理家务、也不关心家人,整天热衷于交际打扮应酬。尤其是她不服从管教,常常对自己表现出不恭。?她希望恢复的是过去婆母的威权和舒适的生活。?以自己做儿媳时接受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曾树生。而接受了西方现代进步思想影响的儿媳曾树生认为,现代女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探析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经典作品,也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品,更是戏曲史、文学史上的著名悲剧之一。在王季思先生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中,它名列第一。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给予这部名剧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窦娥冤》作为一部戏曲名剧,它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的,艺 术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其艺术感染力更是超越时空的,这一作品,体现了中国古典悲剧的一些重要特征。 《窦娥冤》剧情简介: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后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谋害,为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赛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与窦娥招他父子入赘,遭到窦娥的坚决反抗。张驴儿为了威逼窦娥成婚,想用毒药毒死蔡婆,不料把他老子毒死了。张驴儿以“药死公公”为名告到官府,贪官桃杌横加迫害,屈斩窦娥。后来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 关汉卿在这个传统故事里,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一、《窦娥冤》的创作背景 (一)《窦娥冤》的故事取材——“东海孝妇”的故事 《窦娥冤》最早的题材来源于“东海孝妇”这个故事。其叙述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婆婆怕耽误她的青春,上吊自杀。她姑子却以孝妇杀母告官,竟被煅练成词。于公虽对此有疑义,但“数争不能保”,“太守竟杀孝妇。郡枯旱三年。”后来于公在新太守前为孝妇陈述冤情,天降大雨。关汉卿对其进行加工改编,把它写成了一部反映社会黑暗,官吏腐败的社会悲剧。 《窦娥冤》中的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卖,十七丧父,二十遭刑宪。为了表现剧作的悲剧性,关汉卿巧妙的运用叙事策略和技巧,使整部作品戏剧冲突强烈,高潮迭起,强化了悲剧意蕴。从剧作的叙事时间结构上分析:《窦娥冤》根据时间发展的进程依次展开叙述,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卢小英 论文提要:巴金的小说《寒夜》以悲怆的笔调,为我们描写了一个小公务员汪文宣的家庭生活和不幸遭遇,深刻地揭露了黑暗社会的腐败,冷漠和对人的摧残,提出来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小说成功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及汪母等人物形象,刻划了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重庆的下层小人物的悲剧生活面貌。 关键词:婚姻家庭悲剧苦闷彷徨 《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最初动笔于1944年秋冬之际的重庆,1946年底在上海完成。该文学作品是巴金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力作,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阶段。小说成功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及汪母等人物形象,刻划了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重庆的下层小人物的悲剧生活面貌。 一、汪文宣:一个被黑暗社会吞噬的知识分子 1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汪文宣曾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毕业生,受民主主义思想影响,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也曾是反封建的勇士,有崇高理想和宏伟志向,想创办“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报效祖国。然而,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腐败的社会制度、贫穷、疾病的折磨,使他的理想付之东流,成为软弱者的典型。复杂的生活经历使性格表

现出复杂性,多样化,主要有两个方面。 隐忍和妥协成为汪文宣性格的主导面:懦弱无能、与世无争、逆来顺受、不敢抗争,奉行“为了生活,可以忍受”的新的处世哲学,在贫病交加中苟延残喘,现了一个被损害被侮辱的软弱者的病态灵魂。他从自己切身的痛苦中深深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但从未想到要改变这不合理的生存状态;他对粉饰太平、歌颂政府的文章之以鼻,却不敢于直言,默默地忍受这一切。他怕见上级注视的目光,怕上级不满的话语,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朦胧怪罪自己的意思,连对妻子也如此。当他发现妻子与风流人山人海的陈经理谈笑风生,亲密地散步时,他很痛苦,却“不卫迎着他们走去”,犹豫了半天,还是“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办公的地方去了”,活到了“有活不敢讲有思想不敢想的”的可怜地步。在家中婆媳之战中,他不敢批评谁,不敢评判是非曲直,唯一的办法是实行“苦肉计”,骂自己,打自己,用自虐的方式来获得母亲和妻子的同情,平息内战。他甚至产生“我对不起每一个人,我应该受罚”的奇怪想法,忍辱负重,忍气吞声。 另一方面,汪文宣正直、善良,有正义感,内心也有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平和愤慨,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竭力想保持美好的品性。他老实、正派,不阿谀奉承。在给顶头上同祝寿的宴会上,众人皆大献殷勤,唯一只有他不去敬酒,也未等席散就回家;上级要他为一名国民党候补中央委员、政界红人的“名著”作无耻吹捧时,他内心极痛苦;他心里诅咒周主任之流,对国民党反动政府极其愤怒;当他校对

试析巴金《寒夜》的人物形象

山西大同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试析巴金《寒夜》的人物形象 级别本科 专业汉语言 函授站点吕梁高专 班级 2009级 姓名杨晋锋 指导教师康志宏 年月日

试析巴金《寒夜》的人物形象 作者杨晋锋指导老师康志宏 摘要:《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 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书中写了一个小公务员的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并且 通过他揭示了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 的黑暗现实。本文试从人物形象方面,对《寒夜》的成功之处进行了深入浅出的 评论,从而使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寒夜》所蕴含的独特。 关键词:解放前;人类苦难;写作背景;人物形象 目录 一、小说《寒夜》的写作背景 (1) 二、小说《寒夜》的人物形象 (2) (一)、汪文宣的形象: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小知识分子 (3) (二)、曾树生的形象:在困境中挣扎的小资产阶级女性 (4) (三)、汪母的形象:受过旧式教育的知识妇女 (6) 三、结语 (7) 正文: 一、小说《寒夜》的写作背景 《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一生中的巅峰之作。最初动笔于1944年秋冬之际的重庆,1946年底在上海完成。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

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曾连载于《文艺复兴》(1946年2卷1-6期)。《寒夜》体现了作家的人格与人生态度。巴金的伟大之处不仅仅体现于他正直伟岸的人格力量,还在于他用艺术手段成功地揭示了人类“软弱”的灵魂。对于一位小说家来说,这更了不起! 巴金是带着自己的审美意识进行深刻的艺术反思的:他剖析着自己,同时也在剖析着人类的灵魂——“我是人类苦难的歌手!”而《寒夜》正是“人类苦难”曲中最动人也是最令人痛苦的一章。《寒夜》成功之处在于平实、朴素的现实主义文风。 二、小说《寒夜》的人物形象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少不了成功的人物形象,而何谓成功的人物形象?那种好就好得不得了,坏就坏得不得了,好坏两极背反写人物的方法是简单的,低层次的,而由此刻画出的人物也绝对不是受观众喜爱的丰满的人物形象。写人应当写真实的人,写具有复杂性格的人。当然复杂性不等于多元性,而是在规定性前提下具有的复杂性,这是符合文艺辩证法的。 《寒夜》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加尊重人物的客观真实性,不再对人物作简单的情感判断,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复杂。正如作者所说,《寒夜》中的“三个人都不是正面人物,也都不是反面人物;每个人有是也有非”。读完巴金的长篇小说《寒夜》,心中的悲凉不知怎么来形容。想起小说中一幕幕的情节,以及那体弱多病的汪文宣,不安于现状的曾树生,老妈子般的汪老太太…,一种心酸和无奈油然而生。在《寒夜》中,巴金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主人公更加引人注目,甚至令人刻骨铭心。作者不仅刻画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展示了人物的内心矛盾与冲突,进而又从黑暗社

完整word版,《红星照耀中国》人物篇

《红星照耀中国》领袖人物毛泽东 56-60页 肖像 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好,颧骨凸出。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出身 出身农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克勤克俭,后来渐渐富裕起来。父亲管教严格,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可怜穷人。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 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革命家。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孩子气地笑)。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天真质朴同锐利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 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研究。 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 对于工作事无巨细一丝不苟。 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生活节俭,平易近人 使人感动他有一种在必要时当机立断的魄力。 他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 是一个有相当深邃感情的人。 童年经历 他反抗心理非常强,自尊心也极强。他自己讲的最典型的一件事就是,他几乎从来不服父亲的管教,甚至敢于当着众人的面与父亲顶撞。有一次父亲气得要打他,他也气鼓鼓地跑到门外的池塘边,威胁父亲敢打他,他就敢跳塘。父亲怕他真的跳下去,自然也就不敢打他了。 参加革命的起因 在县城里读书的比毛泽东大9岁的表哥文运昌,借给了他一本郑观应1894年创作的《盛世危言》。书中详细介绍了西方的现代工业技术、政治军事先进。毛泽东一口气通读了十几遍,他才意识自己国家正处在民族危难之中,需要新的人才,

决心为国奋起。 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1922年任湖南省委书记领导工人学生罢工 中共“三大”后,毛泽东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开始参与筹备国共合作事宜,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 1926年毛泽东任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在发言中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1927年9月湘赣边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进军1934年10月中旬开始长征 1935年选举为政治局常委,与周恩来、王稼祥负责指挥全军的行动 《红星照耀中国》领袖人物朱德 289页 外貌与言谈举止 在长征的红军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年已五旬、面容坚毅而又慈祥的指挥员,在队伍中激励广大指战员。这就是红军总司令朱德。由于他年纪已大,衣着与战士一样破旧,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伙夫头”,而他本人也以这个绰号为荣,因为这体现了人民军队官兵一致的精神。——摘自《红星照耀中国》 出身与家庭 贫苦农民家庭出身。父亲彭民言,早年身体健壮,靠贩茶为生,后来因劳累得了哮喘病,不能下地耕种了,只能以给人家装殓死人挣口饭吃。 受教育的情况 朱德从小在私塾念书,还上了小学、中学,后来考入了成都的高等师范 学校体育科。他逐渐接受了革命反帝的思想,思考怎样救国救民,一直 没有明确的答案。从成都高师体育科毕业后,他回到仪陇担任了高小 体育教师。 参加革命的起因 朱德在蔡锷将军的影响下,虽然有了军事救国的思想,而且转战南北,功名赫赫,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探析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探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经典作品,也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品,更是戏曲史、文学史上的着名悲剧之一。在王季思先生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中,它名列第一。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给予这部名剧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窦娥冤》作为一部戏曲名剧,它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的,艺术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其艺术感染力更是超越时空的,这一作品,体现了中国古典悲剧的一些重要特征。 《窦娥冤》剧情简介: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后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谋害,为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赛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与窦娥招他父子入赘,遭到窦娥的坚决反抗。张驴儿为了威逼窦娥成婚,想用毒药毒死蔡婆,不料把他老子毒死了。张驴儿以“药死公公”为名告到官府,贪官桃杌横加迫害,屈斩窦娥。后来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 关汉卿在这个传统故事里,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一、《窦娥冤》的创作背景 (一)《窦娥冤》的故事取材——“东海孝妇”的故事 《窦娥冤》最早的题材来源于“东海孝妇”这个故事。其叙述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婆婆怕耽误她的青春,上吊自杀。她姑子

《寒夜》论文定稿2

浅谈汪文宣、曾树生婚姻失败的原因 杨×× (西安广播电视大学××分校05级汉语本科,陕西省西安市710100) 【摘要】《寒夜》是巴金四十年代写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着重写了汪文宣、曾树生从积极争取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最终婚姻破裂的整个过程。本文从汪文宣自身的性格特点、曾树生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旧的社会形态对他们婚姻生活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了他们婚姻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 《寒夜》 婚姻 爱情 悲剧 《寒夜》是巴金四十年代写的一部长篇小说,讲叙的是发生在重庆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那个黑暗、混乱社会下无助挣扎的影像,故事的气氛始终让人压抑,以至于窒息。主人公汪文宣夫妇都曾满怀着美好的理想走入社会,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实在太大,汪文宣善良懦弱、与世无争,只想努力工作,养家糊口,却仍然朝不保夕、艰难度日,最终落得无钱治病、失业等死的悲惨下场;他的妻子曾树生,追求自由和享受,竭尽全力追求幸福,甚至不惜牺牲亲情,但仍无法摆脱象花瓶一样充当别人玩物的命运,在内心深处的尊严和外界物质的诱惑间踯躅徘徊,在追求心灵自由的奋斗与任人摆布、充当玩物的现实中无奈挣扎;汪文宣的母亲不满儿媳的“花瓶”式生活,却不得不间接靠儿媳的钱来艰难度日,最终只得白发人送黑发人,眼睁睁看着儿子在自己面前被肺病慢慢折磨而死,以自己年迈、孱弱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四处筹钱用一口薄棺简单葬掉儿子,带着孙子远走他乡…… 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浅析汪文宣、曾树生婚姻失败的原因: 一、汪文宣自身的性格特点 汪文宣善良悲悯,懦弱隐忍,是一个把苦水全往自己肚子里咽,把责任全往自己身上担的老好人。小说读来让人对汪既同情,又恨他的逆来顺受,恨他的不争,恨他的颓废,恨他的懦弱,终究还是归因于一个点:老好人。他从不反抗,只是默默的顺从,在单位里不敢吱声;因为这个,他显得毫无斗志,任人摆布,任人欺侮;因为这个,他敢于隐忍,在母亲与妻子的吵架声中左右为难,不敢指出任何一方的过错。他是这样痛苦地活着,只求暂时的安稳。当一个小职员,养家糊口很困难,上司和同事待他不友好。在家里,他夹在母亲和妻子的矛盾中,母亲保守固执,妻子曾树生时髦开放,沉醉于交际,婆媳两人经常争吵。故事的宋体,小4号;加粗,居中 楷体,小 4号;加 粗,居中

浅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

浅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 论文摘要:《寒夜》是巴金先生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悲剧杰作,最能代表巴金后期创作风格与水平。曾树生是作品中刻画的最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也是历来颇有争议的一个人物。本文主要从曾树生与丈夫汪文宣关系以及与婆母汪母之间的矛盾入手来分析曾树生的形象,剖析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其性格的多维性,从而说明其是一位勇于追求幸福与自由的新女性。 关键词:曾树生、幸福与自由、新女性 正文:巴金先生1946年底完成的长篇小说《寒夜》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悲剧杰作。它是巴金先生继《家》之后创作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标志着小说艺术家的成熟。作者以真挚的感情、细腻的笔触、精妙的心理刻划、回肠荡气的故事情节、自然流畅而又极富色彩的文学语言,成功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艺术形象,曾树生是小说中刻画的最有深度的人物之一。 曾树生充满生命的活力,有一种不可压抑的气息,追求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意识,但是“她的性格有复杂的多维性”①,是一位勇于追求自由与幸福但内心却充满矛盾,在困境中挣扎的新派女性形象。 下面我就从曾树生与汪文宣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汪母之间的矛盾这两个角度出发,简要分析一下其形象。 一、曾树生与汪文宣的关系 汪文宣是“老好人”的艺术典型,胆小、懦弱,如此相反的是曾树生却是追求幸福与自由的新派女性的艺术典型。通过读小说,我把曾树生的形象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有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意识,并勇于追求自由与幸福 曾树生健康、漂亮、追求幸福和自由,原来也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她和汪文宣曾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同学,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立下了共同的志向,想创办:“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实施教育救国的抱负,为祖国培养有用人材。”他们冲破世俗的偏见,自由恋爱并按照新的方式——未举行正式婚礼而与汪文宣同居生子,这样的

曾树生形象分析

追寻自由 ——浅析曾树生 0901班段爽 09501016 在巴金塑造的许多女性人物当中,曾树生是最后一个,也是争议最多的一个。巴金先生在《寒夜》的后记中这样说:“我当然不会赞扬这两个女人。正相反,我用责备的文笔描写她们。但是我自己也承认我的文章里常常露出原谅和同情的调子。”曾树生并不是作为正面角色塑造的,她身上有崇尚物欲、逃避现实的缺点,但也有可贵的向往自由的精神。曾树生是一个纠结的人物,她因为性格的多元化,使她一直在理想与现实,自由与责任之间挣扎。曾树生不同于旧社会矜持寡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秀,她是一个充满激情与生命力的新时代女性,她受过高等教育,接受并习惯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她渴望与人交流,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同,她喜欢热闹的交际场合,向往一切象征奔放和自由的事。作为一个银行的小职员,她的工作就是与领导或客户交际。因此她被婆婆深恶痛绝的艳丽扮相和“早出晚归”其实是应该被理解的。曾树生并不是一个勾三搭四、行为不检的坏女人,她整天忙于交际是因为工作性质,也是她的生活需要,这不应该受到指责。毕竟事实如曾树生自己所说的那样,她从来不乏追求者,但也从来没有对不起过汪文宣。 抗战开始后社会境况的惨淡,汪文宣和曾树生最初梦想破灭,生活日渐压抑与痛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曾树生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她物质生活匮乏,追求精神生活无可厚非。她不愿意在生活的重压下成为汪文宣那样沉默懦弱的老好人,她选择在灯红酒绿中寻找安慰,靠频繁的交际活动麻痹自己,让自己忘掉现实生活的苦闷。这是一种消极的逃避,也是在社会环境逼迫下产生的有些畸形的生活方式。 小说中描写的汪家带有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曾树生是这个家里唯一的亮色。男主人汪文宣老实怯懦,虽然心里还存有反抗精神,但从不把想法与别人分享,只是把所有苦闷都憋在自己心里,一个人默默的忍受所有不公平的待遇和不顺心的遭遇。每次曾树生向他倾诉,他心里虽然开心,但嘴上只是淡淡地一句安慰。这对于一个充满激情、正值青春的女人来说太过于冷淡和沉闷了。作为丈夫,汪文宣并不能给予曾树生生活上乃至于心理上的依靠和支持,所以曾树生才在外面“交男朋友”来寻求家中得不到的心理安慰。 汪母对于曾树生可谓恨之入骨,她只要一找到机会都会讲曾树生的坏话或是把曾树生羞辱一番。曾树生不愿意回家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与汪母不和。曾树生是接受新式教育成长起来的,她思想开放,与旧时代的大家闺秀汪母在观念上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她赚钱养家还要被嘲讽是“花瓶”,汪母话里话外都暗示她红杏出墙,行为不检。曾树生面对这样的侮辱心中必然不痛快,她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多次与汪母争吵,这凸显了新时代女性的渴望摆脱封建家长专权的反抗性和强烈自尊。 小说中对小宣的描写不多,但清楚的刻画出这是一个像汪文宣一样沉默寡言的孩子,带着与年龄不相符的老气。这个孩子性格不像曾树生,因此不为曾树生所喜,而小宣从小跟祖母亲近,导致母子关系淡薄。中国人过去要求妇女相夫教子,曾树生面对着一对毫无生机、死气沉沉的父子,根本无从与他们亲近,夫妻母子之间都没有正常家庭应有的亲密,家人之间没有牵绊,她对这个家庭自然也不会有太多留恋。 在诸多因素的驱使下,曾树生连日饭局、整晚跳舞就有情可原了。曾树生只是一个爱热闹的平凡女人,她渴望丈夫能与她互诉衷情,关怀她,理解她;她也渴望孩子能多与她亲近,像别人家孩子那样天真活泼、充满活力,每天缠着她问东问西。然而她得不到其他妇人拥有的家庭的温暖,她只是空虚寂寞,感情上得不到满足,需要充实的社交活动来填补内心的空洞。这不是她个人的错误,是家庭环境和社会现实的错误。 曾树生是一个社会与历史的牺牲品。

汪文宣的性格

浅析《寒夜》中主人公形象 ——汪文宣的形象分析 摘要:《寒夜》是巴金的最后一部现实主义力作,是巴金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一部发人深思的文学著作。小说以抗战胜利前后的国民党“陪都”重庆为背景,主人公是一个懦弱善良,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的典型悲剧角色。作者通过汪文宣的悲剧及其家庭悲剧来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以及当时知识分子在社会现实面前的苦闷,无奈,彷徨。提出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 关键词:性格,婚姻,家庭 一、汪文宣的形象分析 (一)、汪文宣是一个热爱生活而又富有理想的新青年 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原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刚开始他们胸怀远大抱负,有崇高的理想和宏伟的志向,怀着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美好愿望而投身社会。然而,战争的爆发、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是他们的理想最终破灭。为了生活,汪文宣不得不到一家出版社做字样校对员的工作,工作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但是,他心中仍然想着他的教育事业,充满着教育理想。 (二)、汪文宣是一个善良又热爱自己家庭的人,但他却过得极为痛苦 他爱自己的妻子,儿子,也更爱自己的母亲。他不要他们跟着他过着清贫的日子。但是,辛苦的工作却只有挣来连养家糊口都不够的薪水,而且他为了保全这份工作还不得不埋头苦干,甚至生病了也不敢放假回家休息,只得继续工作。他和妻子本来是真心相爱,两个人因为爱,也因为共同的理想结合在一起,残酷的社会现实打破了他们原来简单幸福的生活,激化了夫妻之间的矛盾。他们在战火中逃到了重庆生活,母亲也赶来照顾、帮忙儿子。而树生却与母亲的婆媳矛盾不断地激化,家里时刻充满着火药味,矛盾不断,两个人时常恶语相向。夹在中间左右为难的汪文宣既要理解树生,又要孝顺体贴母亲。 他的确很爱妻子,他和妻子发生摩擦时,一般都是让步。他不用恶声回答,只用哀求的眼光看,不吵不闹不打。为了给妻子买上生日蛋糕他忍着伤病的折磨继续上班。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考虑的还是树生,他也没有将病重的消息告诉树生,而是忍着极大的痛苦亲笔歪歪斜斜写下“我愿她幸福”的遗言。他甚至不肯让母亲代劳给树生回信,因为他知道如果他不亲自回信,那么她一定知道他病重了。他至死都不愿拖累树生,都希望他过得幸福。 他也更爱自己的母亲,他对母亲百般的孝敬。他是一个温顺的儿子,母亲的劳累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抱怨自己没出息,没有给自己的母亲带来幸福的生活。他为了支持母亲,有一次,他和树生吵架时,他本来很想让步,可是想到母亲就在隔壁他就继续吵下去。当树生生气出走时,他知道母亲不愿他去找她,他便忍了好久才出去找。后来,树生来信他为了在母亲面前表现自己的立场,写了一封更冷的回信。为了母亲,他一直做违心的事。 他同时深爱着这两个女人,而她们也一样深爱着他。但是她们无法和睦相处在一起,两个人的矛盾给给这个家庭增添了不和谐的音符,并且成为家庭的主旋律。汪文宣没办法调和她们的矛盾,也没办法把她们拉在一起。他左右为难,三个人在相互折磨中陷入了无尽的痛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