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脉相承的。是划分历史观上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基本依据。

(1)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它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艺术、等形态和人们的风俗习

惯、社会心理等等。社会的意识结构建立在社会的经济结构基

础之上并受社会的制约。社会意识具有自身的结构、特点和作

用。

(通俗理解: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根据社会意识反应社会存在的层次高低不同,人们把低层次的、自发的那种社会意识称之为社会心理,把高层次的自觉的系统的,经过思想家加工的社会意识称作为社会意识形式)(2)社会意识的构成:

1.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

和两个层次;

2.从社会意识的范围来看,它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

社会意识的特点:(1)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2)相对独立性

(3)社会意识与意识的区别。

意识可以只在的头脑中发生和存在着,而社会意识必须是意识借助人们之间的精神交往之后才能形成。也就是说,意识范畴在外延上大于社会意识范畴,它包括经过精神交往之后的意识和精神交往之前的意识,社会意识只是意识的组成部分之一。理解这个问题,要注意

不要混淆和社会意识,意识的社会性是说意识的产生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条件和基础,是社会的,精神交往只是意识产生的目的之一;而社会意识必须以精神交往为前提。

(4)社会存在是指构成的一切存在,包括人、、、各种、等。与一样,社会存在也有三种表现形式,即形态的存在,这就是各种社会财产;运动形态的存在,这就是各种社会组织活动;形态的存在,这就是各种思想理论、知识体系等。对社会存在进行量化就有了所谓社会存在量。各种社会存在可以相互转换。

(5)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指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其中对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

(6)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科学历史观

科学历史观即唯物史观,是人们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观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等等。自1949 年新中国成立起,我国高校就逐步建立了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制度。我国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基本途径有两种,即关于唯物史观原理的教育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知识体系教育。从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明确我国高校关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基本方针,到十八大的胜利召开这64 个年头里,我国高校关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工作大致上经历了建国初年(1949——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改革开放以来(1978——)这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科学历史观教育虽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积累了经验,而且形成了迄今为止世界各国所没有的较健全的科学历史观教育制度。实践环节,积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强调了课堂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的主阵地,并提出了高校应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以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徐国利在“论高校历史教育中的唯物史观教育”一文中认为唯物史观教育改革的途径是:一、要坚持唯物史观在高校历史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二、要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从事唯物史观教育的教师队伍。三、利用网络进行唯物史观及其史学的教育。突出强调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中要坚持唯物史观,并提出了高校应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和利用网平台开展教育工作等建设性的意见。5问题和不足也日益暴露,其地位和影响实际上受到严重的削弱。大学生的某些负面行为举动日益彰显,在社会上反应强烈,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的倾向越发严重。在此种情况下,高校该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顾晓静、黄方红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与唯物史观培养”一文中认为:以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在教学中不断提高青年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能力是增强高校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根本途径。向守俊的文章提到“一些大学生认为理想信念抽象、虚无,谈理想信念太遥远,太不切合个人的实际利益,因而对理想信念教育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这实际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对理想信念的最大误解,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 ①”。 2.高校唯物史观教育的价值。王柏文、李红在“唯物史观:高校哲学通识教育中的重要理论”一文中提到唯物史观教育在高校哲学通识教育中的价值:“第一,引导大学生理解人的本质,形成合理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第二,引导大学生理解世界的本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三,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意识,促进大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3.高校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培养途径。高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观来感知社会和评辨是非,是大学生未来成才和发展的关键。苏久青在“浅谈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培养”一文中提到:培养大学生历史观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发挥好课堂主渠道的积极作用,二是加强社会①向守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石油教育,2009 年第二期.当前关于我国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研究的文献数量不多,其中大部分文章是对高校历史观教育的内容体系(主要是针对当前高校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研究或者是对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理论认识即思想观念体系进行研究,直接针对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现状研究及对策的研究应该说很少。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学者们主要围绕下面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高校唯物史观教育的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一直在我国的思想文化教育中处于主导作用,我国的高校也建立起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教育体系,这对广泛和深入传播

[实用参考]“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相关考点解析

优质参考文档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相关考点解析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相关考点是考研政治马原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为了帮助2018考研学子能够很好的掌握考研政治这部分,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梳理。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二、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叫唯心史观。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叫唯物史观。 三、唯心史观的缺陷及产生根源 唯心史观的缺陷: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一是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二是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唯心史观的产生根源:经济落后,科技不发达是社会历史根源;作为精神生产垄断者的剥削统治阶级夸大了精神的作用是阶级根源;社会历史的发展总是偶然性表现于外,必然性深藏于内,所以往往只看到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而看不到广大群众的决定作用是认识根源。 四、唯物史观确立的意义 第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宣告了历史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把唯心史观彻底地驱逐出社会历史领域。第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第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强大理论武器。第四、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的统一,从而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 【模拟练习】(单选)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 通过以上对“认识”相关概念的梳理,希望能够助广大的考研学子一臂之力,最后预祝广大的2018考研学子梦想成真。 其实看看考研怎么样,最简单的一个办法,看看他们有没有成功的学生,最 优质参考文档

历史学科学习知识与教学方案计划能力(高级中学)

高级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复习重点 1、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 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 主要历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革命史观2、史学研究理论——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理论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2)阶级斗争理论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史学研究方法(1)基本方法:史料的搜集、考订和编次(考据法)(2)历史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历史比较方法、口述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心理史学方法、生态史学方法、社会史学方 4、论证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中学历史教学遵循的基本原则) 包括以下内容:要学会区分史料和史实,学会区分史实和结论,要懂得鉴别史料的基本方法,孤证不立由若干证据组成证据链方可成立,常常是史无定论 5、历史表述方法:长编法(创于北宋司马光)和类叙法(始于班固《汉书》) 1、教学设计: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2、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 (1)教学设计是把学习者作为它的研究对象,既要设计教,更要设计学﹔传统备课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法,是为了教的流畅 (2)教学设计的基础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风格和学习需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学习﹔传统备课往往从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出发以完成大纲相 关内容为目标 (3)教学设计以系统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依据,为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而进行系统规划﹔传统备课往往凭借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主观愿望进行 安排,其科学性有效性和合理性较低。 3、教学设计的内容(教学分析阶段、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阶段、教学设 计结果评价阶段)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而完备的唯物哲学,它不但在实践基础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局限,并且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彻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回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和一般规律,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打破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的一统天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使人类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第一次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之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基本原理。其基本内容是: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和存在的基础。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存在都要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和人类社会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离开了物质生产实践,失去了物质生活资料,人和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也就没有人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了。 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内容。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来源于社会存在,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正是社会存在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多样性,使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也是复杂多样的,表现为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等等。总之,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第三,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或早或迟的变化。社会存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地、历史地变化着的,因而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总是与社会存在的变化相适应,这表现在社会意识的变化、更替,再现在人类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总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或早或迟地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发展。 唯物史观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根本前提下,也充分肯定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肯定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这样,唯物史首次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做出了全面而科学的回答,为人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认识各种社会现象,说明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奠定了科学历史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统治 唯物史观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成为完备的彻底的科学体系,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长期统治,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无论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在历史领域都没有正确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于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这前,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打破了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领域的一统天下。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人们正确观察社会历史提供了根本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历史唯物论) 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3.人与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社会历史观及基本问题

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基本问题 (一)教学重点 第一节重点讲授社会历史观与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重要联系,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本节内容的学习把握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必须把唯物史观的确立的意义与唯心史观的理论表现做首要的分析和论证,并以此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内容的出发点。第二节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过渡中劳动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解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根本区别的根源;第三节通过讲授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同作用,把握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的问题上要联系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和水平。 (二)教学难点 第一节通过对唯物史观、唯心史观内涵与划分的标准的讲授,重点说明为什么马克思以前的历史观都是唯心史观,从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展开分析。第二节引导学生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联结中起决定作用。第三节重点放在联系实际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的把握上,最后的逻辑归结为理解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在前面我们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辩证法和认识论,这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如果在历史观上不能坚持彻底的唯物论立场,就只能叫半截唯物论。因此,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着重要意义。 在自然观上,一般的自然科学家都能坚持自发的唯物论立场,因为他们要进行科学研究,首先必须承认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研究对象的规律也是客观存在;既不是虚构的,又是可以认识的。但在历史观上,情况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往往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唯心论。可以这么说,在自然观、辩证法和认识论上,马克思之前都有或朴素的或机械的唯物主义的看法,但在历史观上,都是清一色的唯心史观。 我们先看看伟大的科学家和渺小的哲学家的牛顿,在自然科学上,牛顿是作出了伟大贡献的科学家,但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影响了他的进一步的科学发现,他晚年用了整整二十年去注释《约翰启示录》,在历史观上做了宗教神学的俘虏。 包括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和日本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板田昌一,在自然观上基本能用唯物辨证的观点看问题,但在历史观上,也有唯心史观的色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更为普遍的情况是,有不少人在青年时期都是唯物主义无神论者,但到了晚年往往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连“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也认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布衣小人,似乎在晚年都难逃天命论的束缚。 究其根源,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庞大的动力系统,既有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在发挥作用,又离不开人的历史主动精神。人们在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时,总是从历史事件开始的,历史事件的记载中,只有个别历史人物的意志痕迹,不见人民群众的作用;我们探讨某一事物为什么发生,一般只找到伟大人物的思想动机,找不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经济根源。比如对我国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很多人都归结为毛泽东的晚年错误,没有从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上去探讨思想动机背后的经济根源,结果出现了许多回忆录都在大谈自己如何在文革中与四人帮作斗争,如果真的只是毛泽东错信了四人帮,就那么几个人竟可以横行数十年?其实,大跃进与文革都有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基础,如果看不到这点,就是唯心

历史系史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命题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研究历史总是研究者现时 现刻的思想活动;二是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生活需要激发起来的;三是历史是按 现时人的兴趣和价值取向来思考和理解的。这个命题含有明显的历史相对主义 的消极成分,但也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那就是确认了一个事实:历史认识的 起点,来源于研究者感受到的现实需要。 列举从古自今史考的名著:司马光《通鉴考异》、顾炎武《日知录》、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章学诚《文史通义》、崔述《考信录》 列举20世纪历史学概论性著作:曹佐熙《史学通论》、李则纲《史学通论》、周容《史学通论》、杨鸿烈《史学通论》、李大钊《史学要论》、朱希祖《中国史学通论》、蒋祖怡《史学纂要》。 列举史学方法著作: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姚永朴《历史研究法》、浮田和民《史学原论》、梁启超《新史学》 马克思史学的东西:翦伯赞《中国史纲》、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列举出列举出五部查阅资料的工具书:唐代欧阳洵《艺文类聚》、北宋李昉、李穆《太平御览》、三国魏文帝时刘劭、王象等《皇览》、明解缙《永乐大典》、,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太平广记》、北宋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文苑英华》、清朝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唐初的虞世南《北堂书钞》 名解历史观: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 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 领域的延伸。阶级史观(革命史观) 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 期的影响、文明史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 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近)现代化史观、英雄史观、正统史观、个人历史观等。 历史比较研究法:历史比较研究法是对历史上同类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比较 和对照,并分析其异同及缘由,从而寻求历史规律的一种方法。遵循“可比性 原则”——拿来作比较的事物,其材料必须是同类的,同一范畴的,采用同一 标准的,处理方法也是相同的。从历史事实出发进行比较。明确比较研究的主 题,确定比较对象。深入比较,找出异同。广泛验证,揭示规律。这样就有助 于克服史学研究的片面性、狭隘性,可以起到“间接实验法”的作用结论鲜明, 有说服力有助于开拓视野,启发思路,发现新问题。比较方法不是唯一的,也 不是万能的,结论会有不完全性或或然性,结论还带有很大的揣测性,容易产 生牵强附会。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 恩格斯指出:“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实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 这种片面引用史料及“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态度,受到列宁的严厉批判:“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要从发展中观察一切现象,不要只满足于作表面的描述,不要相信漂亮的招牌,要分析各个政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要研究赖以决定这些政党的政治活动的意义和结果的客观政治环境。”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恩格斯说:“人类知识和人类生活关系中的任何领域,哪怕是最生僻的领域,无不对社会革命发生作用,同时也无不在这一革命的影响下发生某些变化。”1 马克思说:“真理的彼岸世界消失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2 恩格斯所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3 “虽然伟大的历史运动在他们身边掠过,有时也把他们卷入运动中去,但他们对于推动运动前进的性质,运动发生和目的,是一点也不了解的”4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 没有预期的目的的。”5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6,“随着每一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我的历史观-易中天

我的历史观 (2006-07-27 11:36:55) 有一家媒体问我:你常说,历史也是可以酿酒的,这代表你的历史观吗?我回答说,不能代表。这样一句话,怎么可能就代表了历史观呢?但这话没错,历史确实可以酿酒。《三国演义》就是历史酿的酒。不过也有酿成醋的。而且,酿成醋的还不少,能把人的牙都酸掉。酒也有好几种。有甜酒,有苦酒,还有药酒,也有只做药不酿酒的。总之,历史就是让人说的东西。说的过程就是发酵的过程。至于酿成什么,一看目的,二看手艺,三看运气。媒体喜欢的是直截了当。所以这个问题也就只能这样回答。但他们也提醒了我,是得找机会谈谈历史观的问题。 正好,也是这家媒体,连续发表了一些批评我的文章。事实上,自从我应中央电视台的邀请,在《百家讲坛》开讲《汉代风云人物》,尤其是今年开讲《品三国》以后,受到了很多观众朋友们的支持,也遭遇了一些批评。这让我感到很欣慰。其实我一直渴望着批评,尤其是那些有份量、能够击中要害、让我深思的公开的批评。人是要有支持的,也是要有批评的。支持让人振奋,批评使人进步,它们对于每个人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借此机会,我向所有支持和批评我的观众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但是,我也要做一点说明。第一,我没有义务,也没有可能回应所有的批评。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所有的批评都必须回应,那就太难为人了。第二,我希望批判者能够公开亮相,使用真名实姓或者常用笔名,这样比较公平,也显得光明磊落。起码,你不能明枪暗箭一起来,打一枪换一个名字,那就变成骚扰了。第三,我希望这种批评是与人为善、心平气和、实事求是的,至少也是负责任的。当然,一个电视节目播出之后,就变成了公共产品,观众也就有权来批评,来讨论,来品头论足说三道四。这是他们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你不能要求所有的批评都有道理,也不能要求所有的批评都负责任。而且,当他们的这个权利受到损害时,我们还应该出来帮助他。这就是西哲所谓“我坚决反对你的意见,但我宁愿牺牲生命也要捍卫你说出这意见的权利”。 不过,作为个人,作为公民,权利都是对等的。你有说(包括说和不说)的权利,我也有听(包括听和不听)的权利。我不能要求你说的都对,都有道理,都负责任,你也不能要求我都听,都同意,都接受,甚至不能要求我都回应。就说前面提到的那家媒体,发表了一篇批评我的文章,署名“老牛”。老牛先生认为,我的《品三国》不像是“平民立场,现代视角”,毋宁说是“曹操立场,古代视角”。因为我在讲曹操杀吕伯奢家人一案时,对曹操进行了“曲意回护”。这个批评,我倒是作了回应的。我说,我不否认在讲此案时确有为曹操辩护的意思。但我之所作,并非“无罪辩护”,而是认为《三国演义》夸大其词,后世评价“量刑不当”。这难道违背“现代精神”吗?我在节目里说得很清楚:“凄怆这两个字很重要”。凄怆这两个字,就是曹操“还保留了一部分善心”的证据。这怎么是“无耻小人”呢?这是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相关考点解析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相关考点解析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相关考点是考研政治马原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凯程。为了帮助2018考研学子能够很好的掌握考研政治这部分凯程,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梳理。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二、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叫唯心史观。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叫唯物史观。 三、唯心史观的缺陷及产生根源 唯心史观的缺陷: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一是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二是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唯心史观的产生根源:经济落后,科技不发达是社会历史根源;作为精神生产垄断者的剥削统治阶级夸大了精神的作用是阶级根源;社会历史的发展总是偶然性表现于外,必然性深藏于内,所以往往只看到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而看不到广大群众的决定作用是认识根源。 四、唯物史观确立的意义 第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宣告了历史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把唯心史观彻底地驱逐出社会历史领域。第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第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强大理论武器。第四、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的统一,从而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 【模拟练习】(单选)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

科学历史观完整版

科学历史观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科学历史观即唯物史观,是人们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观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等等。自 1949 年新中国成立起,我国高校就逐步建立了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制度。我国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基本途径有两种,即关于唯物史观原理的教育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知识体系教育。从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明确我国高校关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基本方针,到十八大的胜利召开这 64 个年头里,我国高校关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工作大致上经历了建国初年(1949——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改革开放以来(1978——)这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科学历史观教育虽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积累了经验,而且形成了迄今为止世界各国所没有的较健全的科学历史观教育制度。实践环节,积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强调了课堂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的主阵地,并提出了高校应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以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徐国利在“论高校历史教育中的唯物史观教育”一文中认为唯物史观教育改革的途径是:一、要坚持唯物史观在高校历史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二、要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从事唯物史观教育的教师队伍。三、利用网络进行唯物史观及其史学的教育。突出强调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中要坚持唯物史观,并提出了高校应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和利用网平台开展教育工作等建设性的意见。5问题和不足也日益暴露,其地位和影响实际上受到严重的削弱。大学生的某些负面行为举动日益彰显,在社会上反应强烈,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的倾向越发严重。在此种情况下,高校该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顾晓静、黄方红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与唯物史观培养”一文中认为:以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在教学中不断提高青年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能力是增强高校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根本途径。向守俊的文章提到“一些大学生认为理想信念抽象、虚无,谈理想信念太遥远,太不切合个人的实际利益,因而对理想信念教育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这实际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对理想信念的最大误解,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①”。 2.高校唯物史观教育的价值。王柏文、李红在“唯物史观:高校哲学通识教育中的重要理论”一文中提到唯物史观教育在高校哲学通识教育中的价值:“第一,引导大学生理解人的本质,形成合理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第二,引导大学生理解世界的本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第三,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意识,促进大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3.高校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培养途径。高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观来感知社会和评辨是非,是大学生未来成才和发展的关键。苏久青在“浅谈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培养”一文中提到:培养大学生历史观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发挥好课堂主渠道的积极作用,二是加强社会①向守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社会历史观

社会历史观 ⑴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 ①要树立社会存在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坚持一切从社会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同时要确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 原理内容: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方法论: ①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社会规律办事; 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原理内容: (1)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改革即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提醒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不是“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不是“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方法论:要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体现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的相关知识 ①理论依据: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③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④坚持的意义:是我们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必修4——社会历史观(唯物史观)答题思路

高二政治 必修4 “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唯物史观)主观题答题思路 1.“社会存在与社意识的辩证关系”答题思路 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有时先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 ③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发展。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答题思路(★★★★) 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②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③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所以需要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实现。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④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发挥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 3.“社会发展规律”答题思路(★★★★)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有时先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3)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发展。 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③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④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所以需要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实现。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社会历史观”【唯物史观或者“寻觅社会的真谛”】答题思路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有时先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3)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发展。 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③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④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所以需要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实现。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⑤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发挥人民群众在生产、改革中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

唯物史观的主要问题要点

唯物史观的主要问题要点: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答: 历史观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领域的具体表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才开始。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坚持群众史观还是坚持英雄史观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 二、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本质上都是唯心史观?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理论,无论是宿命论还是唯意志论;无论是主、客观唯心主义还是旧唯物主义;无论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还是空想社会主义,都没有正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把社会意识当作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而社会存在则实际上被看成了社会意识的派生物。这些旧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其次,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人民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本质上都是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理论中之所以长期处于统治地位,其原因在于: ①社会历史根源:马克思主义之前,社会生产规模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不可能科学地阐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②阶级根源:马克思主义之前,剥削阶级长期处于统治地位,为了证明其统治地位的合法性,建立其统治的权威性,刻意宣扬唯心史观,夸大个人及意识的作用。 ③认识论的根源:历史上,人们往往看到了一些历史现象,即一些历史大事件总与某个人物有关,便认为历史是由这些伟大人物创造的,没有注意认识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本质上都是唯心史观 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革命。 答: (一)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1、唯物史观的创立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 2、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3、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研究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理论成为科学。 4、唯物史观的创立对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 唯物史观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克服了以往旧哲学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分裂的历史局限性;在唯物和辩证的基础上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唯物主义第一次成为贯穿始终的科学的哲学理论,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革命。 (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的伟大意义 1、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又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又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后来G.V.普列汉诺夫也是这样表述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时,还用过完备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自觉反映。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中贯串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唯

科学历史观

科学历史观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科学历史观即唯物史观,是人们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观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等等。自 1949 年新中国成立起,我国高校就逐步建立了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制度。我国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基本途径有两种,即关于唯物史观原理的教育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知识体系教育。从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明确我国高校关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基本方针,到十八大的胜利召开这 64 个年头里,我国高校关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工作大致上经历了建国初年(1949——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改革开放以来(1978——)这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科学历史观教育虽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积累了经验,而且形成了迄今为止世界各国所没有的较健全的科学历史观教育制度。实践环节,积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强调了课堂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的主阵地,并提出了高校应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以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徐国利在“论高校历史教育中的唯物史观教育”一文中认为唯物史观教育改革的途径是:一、要坚持唯物史观在高校历史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二、要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从事唯物史观教育的教师队伍。三、利用网络进行唯物史观及其史学的教育。突出强调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中要坚持唯物史观,并提出了高校应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和利用网平台开展教育工作等建设性的意见。5问题和不足也日益暴露,其地位和影响实际上受到严重的削弱。大学生的某些负面行为举动日益彰显,在社会上反应强烈,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的倾向越发严重。在此种情况下,高校该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顾晓静、黄方红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与唯物史观培养”一文中认为:以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在教学中不断提高青年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能力是增强高校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根本途径。向守俊的文章提到“一些大学生认为理想信念抽象、虚无,谈理想信念太遥远,太不切合个人的实际利益,因而对理想信念教育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这实际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对理想信念的最大误解,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①”。 2.高校唯物史观教育的价值。王柏文、李红在“唯物史观:高校哲学通识教育中的重要理论”一文中提到唯物史观教育在高校哲学通识教育中的价值:“第一,引导大学生理解人的本质,形成合理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第二,引导大学生理解世界的本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第三,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意识,促进大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3.高校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培养途径。高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观来感知社会和评辨是非,是大学生未来成才和发展的关键。苏久青在“浅谈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培养”一文中提到:培养大学生历史观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发挥好课堂主渠道的积极作用,二是加强社会①向守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