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未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形式特征:公共权力机关通过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来实现国家职能,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是政策存在的基础。

内涵:一、公共政策市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般特征。

二、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意志的表现。

三、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关和公民的关系。

四、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五、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六、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公共政策学=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学科要素: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概念体系)

研究对象: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也就是公共决策。(政策系统,政策过程)

对象范围: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全部领域

研究方法:公共决策学具有准科学的特征,科学追求是政策研究的根本诉求,政策分析是具有科学和艺术的双重品格。(认识论:经验主义,理性主义,逻辑经验主义后现代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快速决策分析的初步方法:战略性、基础性分析,紧急对策性和初步分析

概念体系:概念是思维和分析的基本工具。核心概念、次级概念、边缘概念

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科举制度

明代冯梦龙《智囊计》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政策案例分析。

近期发展:1、课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管理,政府改革)

2、方法论的非科学趋向

3、公共政策学的封建化

趋前倾向:美国研究领域形成了重视咨询的潮流

趋后倾向:注重研究公共政策的“执行与评估”以及“政策终止”

公共政策学的发展进入第二阶段。标志德洛尔的三部曲《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学探索:概念与使用》《政策科学构想》

显著成就:1、方法论的多样性

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

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

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中国公共政策学的现状:1、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纷纷建立

2、公共政策研究领域成果丰硕

3、公共政策研究体制初具规模

毛泽东的政策:1、“政策和策略就是党的生命”的科学论断

2、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

3、实事求是

4、

邓小平的政策思想及原则: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政策制定原则

2、“摸着石子过河”的渐进决策原则

3、重视“政策试验”的政策执行思想

4、政策评价的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

学习公共政策学的原因:加强对公共政策的科学理解,提供专业性的建设或咨询,提供指定政策的建议

政策分类:

从内容特征上划分

(一)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涵盖与被涵盖,衍生与被衍生,统摄与被统摄

(二)战略(宏观决策)、策略(中观决策)、战术(微观决策)—时间与空间

(三)依据政策内容的社会领域不同进行的分类—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科技、文化

(四)政策内容特征的其他分类方法—单目标与多目标,程序性和非程序性,实质性与程序性,物质性(实质)和符号性(象征),确定和不确定、风险与竞争,鼓励与限制,积极与消极,能动与被动

从形式特征上划分

(一)依据横向形式特征划分的政策类型

政治体制:以中国为代表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美国为代表的总统制,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制,以法国为代表的半总统半议会制,以俄罗斯为代表的超级总统制,以瑞士为代表的委员会制

1、立法制度,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决策—宪法,基本法律,其他法律,人大决定

美国的国会决策—国会立法

2、国家元首决策,美国的总统决策,强有力的直接决策者—每年的国情、预算、经济咨文,立法否决,委托立法,外交决策,防务决策

3、行政决策,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按照一定程序和方法做出的决定。

中国行政决策形式—行政法规,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部门规章

美国的行政决策,总统决策大多是行政决策,总统领导下的行政机构的基本职能是执行国会立法和总统决策,内阁部(行政部)、独立管制机构、其他独立机构、政府公司,决策类型:其一,对国会立法和总统决策的解释;其二,制定规章制度;其三,行政裁决

4、司法决策,中国的司法决策:一、现行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司法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二、我国司法机关参与立法过程的情况是:最高人民法院可负责起草与司法审判以及司法审查组织有关的法律草案,最高人民检察院负责起草与检察工作和检察的组织有关的法律草案。三、我国司法机关在福法律实施过程中做出的适用法律的决定,如判决、裁决等,不具体普遍约束力。四、法律解释是在法律基础实施过程中具体地揭示法律内容的一种特殊活动。我国的司法解释是指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的过程中对具体应用法律顾问所做的解释,这类解释分为审判解释和检查解释,解释权归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具有普遍约束力。

美国的司法决策,美国最高法院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者。主要形式:司法审查,推翻先前的裁决,司法命令。

5、执政党决策,当代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议行合一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府系统的领导核心,主导这政府过程的运行。公共政策的制定与运行过程是指以中国共产党组织为首的所有履行当代中国社会公共权力的组织机构的决策与执行的过程。党的政策以直接形式与间接形式成为公共决策。

将党的意志变成国家意志的法定程序有三种类型:一、中共中央与国家机构联名发布政策。二、中共中央提出政策创议,国家机构根据此制定具体的政策方案,并按照法定的程序通过。三、政府决策以党提出的政策原则为依据。

(二)依据纵向形式特征划分的政策类型,公共政策的类型差异取决于国家结构,同时也取决于各个层级

的公共权力机关法定权利的大小和它拥有的实际能力的强弱。P150-154

公共政策与法P154

同:主体,公共权力机关,都是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执行

本质,国家意志(在本质上都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表现,权威性都源于国家合法地拥有强制力(国家强制机构)

作用,调整人的行为亦即调整社会关系的准则、标准。规范作用可分为指引(包括通过一个具体地指示就具体地人和情况的指引,以及通过一般的规则就同类的人或情况的指引;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评价(根据既定的规范来判断人们的行为是否正当)、教育(通过规范的实施二队一般人今后发生的行为产生影响)、预测(根据既定的规范推测出当事者相互间将如何行为)、强制(对违反既定的规范的行为进行制裁、惩罚),社会作用都在于它们是国家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工具。

制定程序

异:公共政策分成两部分:获得法的形态者,未获得法的形态者

执行中的主动性不同,强调的重点不同,政策注重于可行为性“要做什么,怎样做”,注重按规则进行价值份分配和资源配置;法则注重于“不能做什么,做了给什么惩罚”,注重纠察、校正价值分配和资源分配中有关各方违背既定规则的行为。

统一性不同,法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政策对象的权利与义务往往不对称。

条文与精神的侧重不同,法的适用必须力求统一;政策执行强调精神优于条文、实质重于形式。

程度不同,都具有强制力,政策执行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没有法律依据一般不直接动用强制力;法是由国家来保证其执行的最低限度的行为规范,一旦越限国家就要依法惩处,往往直接动用强制力来执行。

稳定性不同,都要求具有稳定性(要求变动不能过于频繁)和连续性(要求效力不能随意中断),政策更为灵活,能更快的应对客观形势的变动。

调整、适用、干预的范围不同,政策范围更大更深。

政策的第二部分—未获得法的形态者,是政策构成中更活跃,数量更加庞大、内容更丰富、与社会现实联系更密切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具有上述政策的全部特征和规定性,但是其文本不具有法的特征和规定性。

政策与法的相互关系:政策是法的来源和动力,并且对法的制定和执行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法为政策提供保障,定型化为法律的政策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

制定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实现其职能的基本手段。

政策的认识论本质: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

政策与理论,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政策是理论的具体化

政策与实践,政策是实践经验的原则化并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和发展,实践必须以政策为出发点并贯穿其整个过程。

政策的社会本质: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P161-165

社会资源的分配,是政策主体为一定的政策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调配和组合。

社会价值的分配,是作为政策成本的社会资源投入后,随着政策目标的实现而获取的政策收益在不同的社会群体间的分布。

关于利益相关者。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和偏好性的对立统一运动是由利益关系网中的各种力量之间的互动推动的。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公共政策的本质决定了它的基本特征。

1、政治性、权威性和强制性

2、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

3、突然与应然的统一

4、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公共政策是政策系统输出的公共产品。

政策系统是指一个由政策主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将他们与政策客体、政策环境联系起来的政策支持系统、政策反馈系统等组成的有机整体。核心是公共(决策)权力。P185

主体系统(政策制定系统-核心地位、政策执行系统、间接主体系统)、支持系统、反馈系统,并与其客体系统和环境有着频繁的互动和能量交换。

政策制定系统功能:1、认定政策问题2、确认政策目标3、组织政策方案4、主持审议备选方案并进行最终政策抉择5、完成政策合法化程序并正式发布政策

政策执行系统特点:现实性,综合性,灵活性功能:1、为政策方案的实施做好准备2、有效实施政策方案3、分析和总结执行情况。

间接主体系统功能:1、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2、提出公共问题3、影响公共政策制定4、影响并改变政策环境5、填补政策直接主体所无法达到的空间

政策主体:指那些在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评估、监控的行为者。根据在系统中所处的地位、行为的方式以及影响力的大小可分为直接主体(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与间接主体(次国家政策行为者、跨国政策行为者、全球性政策行为者)

政策网络形成原因:1、交流信息和意见的需要2、交换资源的需要3、结盟的需要4、追逐权力的需要5、协调的需要

主要特征:1、政策网络是现代民主社会里,由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等多元、异质的参与主体组成的。

2、政策网络的多元主体之间在资源等方面相互依赖,在特定的政策领域进行合作,一协调利益,实现共赢。

3、政策网络的规模和边界并不是由正式的制度决定的,而是政策行为者对功能和结构的认知的结果。

客体系统:从“事”“人”的角度来看,客体是公共政策问题和目标人群,客观系统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政策系统的环境构成的一部分。

政策支持系统-PSS:信息传播系统,政策支持系统,政策监控系统,政策评估系统,

政策环境:一般环境(客观事实环境),即系统的生态环境,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国际环境等。

具体环境(主体认知系统),即系统的工作环境,指政策系统在制定和实施某项公共政策的过程中直接对政策系统的运行产生影响的政策环境。

政策反馈系统:特点,1、多层次、多网络2、对对象网络的反馈3、来于与对象系统的某种关联的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4、来于政策支持系统

政策系统的运行:利益输出—利益综合—政策形成—政策发布—政策执行—政策反馈

公共权力:即基于特定政治共同体成员的统一或授权,为支配、管理、调控、该政治共同体内部和对外的公共事务,而物化于法定公共组织及其各组成部分的职权关系中的一种公共权威力量。公共权力的核心是国家权力。

一、政府权力、政府职能的二重性决定了公共政策的二重性

职能:政治统治(阶级属性),政治管理(社会属性)1、是政府推行政治统治的基本工具2、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政府权力政府职能决定政策的性质、类型和数量

国家结构与公共政策:单一制,联邦制

政府能力、治理能力,决定公共政策质量的关键性因素

判断政府能力强弱的根本标准:政府能否在其职责范围内正确制定并有效实施公共政策

政府能力:政府在其职责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力,正确地制定并有效地实施公共政策的能力。政府能力包括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个层次。

1、市场、政府能力与公共政策

作为社会资源分配的基本手段,公共政策与市场的目的均在于满足社会需求。

2、治理、治理能力与公共政策

治理理论重新厘定了政府的角色,强调政府的调控能力;强调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多元化;强调公共政策权力运行的双向性;强调政府的政治责任。

公共决策体制,决策权力的归属、配置及其运作是决定公共政策性质的关键因素。权力是决策的基础,决策时权力的体现。

公共权力的配置:首长制和委员会制、集权制和分权制

公共决策的规则:在我国,民主集中制是公共决策的规则。

一、全体一致规则,又称“一票否决制”。基本特征1、决策主体在形式上都能绝对平等地分享决策权,任何一个否决行动都会对政策方案的通过产生决定性的影响。2、决策结果达到了“帕累托最优”,即所有决策主体都能因最终的方案选择获得一定的收益,或者说,没有人因此受损。

二、多数规则,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得票最多的政策方案作为正式采纳的公共政策的择案规则。两种基本形式:1、简单多数规则,方案得票多的采纳,不必过半数,也称“相对多数规则”,理性的无知。

2、复杂多数规则,要反映“大多数”人的意愿,需要对投票做出明确规定,也称“过半数规则”“比例多数制”。

基本特点:1、决策过程中无需每个决策者都投赞同票,只要有超过半数的赞同票,决策方案就能够转化为正式的公共政策。决策成本低,但可能出现“周期多数”“投票悖论”现象。2、采用该规则择定的公共政策对全体决策者都具有约束力和强制性,换言之,少数服从多数。

缺陷:1、多数剥削少数2、决策结果未必可靠3、无法表达个人选择的偏好程度4、投票悖论(周期多数)阿罗悖论:不可能存在一种社会选择机制能够是一个人偏好通过绝对多数规则转化为社会偏好——阿罗不可能定理

社会选择,两个公理:连贯性、传递性

民主决策,选择的非限制性,集体选择的非反常性;五个条件:不相关方案的独立性、公民至上性、非独裁性(建立在社会选择的两个公理和民主决策的五个条件)

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总统制;议会制;半总统半议会制,又称双首脑制;超级总统制;委员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军人独裁制

公共利益有两个层次:首先是利益获得者的群体范围,其次才是利益实现的程度。公共利益是最大多数公民的利益,而非最大多数公民利益的最大化。

谋求和增进公共利益是一切政策的出发点,也是公共政策的灵魂和归宿,是公共政策获得合法性的基础。但是,公共利益必须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而得以实现。

公共利益的确定,决策者对公共利益的考量视角分为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现实利益与未来利益、形式利益与内容利益。

民意与公共决策的关系:

1、民意是影响公共决策的重要因素;民意对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都产生重要影响,民意是政策方案形成和评估的重要依据,民意是决定政策能否得以有效贯彻和落实的关键。

2、民意是政策制定的依据,但政策可以型塑和改变民意。

民意表达途径:官方、民间、媒体、专业

公民社会及其主体要素—社会团体,政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团体

社会团体是公民社会的主体,也是公民社会利益的载体,具有非官方性、自在性、自愿性等特征。作用:

1、政策信息沟通

2、影响并制约公共决策

3、稳定公共政策秩序

4、角色替代

消极影响:1、社会团体关心管辖权限胜于关心正义2、社会团体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必然采取排他性策略,漠视公共利益,成为“分利集团”侵蚀、消解政府权威,甚至替代政府决策。3、加剧新的不平等并使之固定下来

利益集团与公共决策:

积极影响:1、利益聚集与表达功能2、辅助政府决策3、强化政策监督

大众传播与政策制定:1、提出公共问题并推动问题认定2、有效影响政策议程的设定3、影响公共政策的抉择

与政策执行与监控:1、为政策执行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2、监督和控制政策执行过程3

与政策评估和调整:1、及时收集和反馈公众对政策的意见2、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政策评估3、推动公 共政策的及时调整

非政府政策行为者:1、在公共决策过程中,非政府政策行为者基本上是积极、主动的影响决策的利益相关者。2、非政府政策行为者影响决策的行为,有利于直接决策者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的获取政策相关信息,但其行为既能推动直接决策者制定体现和实现公共利益的公共决策,也可以完全相反。3、由非政府政策行为者与直接决策者形成的政策社群和政策网络,既可能有助于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也可能造成少数精英和强势群体垄断公共政策,漠视公共利益。

政策过程:即政策的生命过程,就是一项政策从问题认定到政策终结的整个运行过程。(内容,过程) 本质:既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是进行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分配的过程。

特性或特点:1、主轴是公共权力机关对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2、动力机制在于政策行为之间以及政策系统与政策环境之间的互动安排。

3、实际政策过程环节缺失为常态。

常见形态:直线型、循环型、金字塔型、同心圆型 P224-225 阶段划分P225-229

政策过程研究即对影响政策过程的各种主要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发现和检验,不包括阶段论。

模型 P230-235

揭示认识论本质的政策过程模型:

1、理性主义模型:广博理性模型—有限理性模型(满意决策模型)

2、渐进主义模型(渐进调试模型)

3、规范最佳模型(规范最佳或规范最适模型)与混合扫描模型(综合扫描模型)

4、垃圾桶模型

完全理性 有限理性

揭示权力本质的决策过程模型:

共识:1、政策过程就是政治过程,就是国家权力运作的过程。2、政治过程的政治因素来自各种各样的政策行为者、政策利益相关者或明或暗的参与和互动。所谓“本质”就是政策过程的支配要素。

1、多元主义与=集团理论模型

2、组合主义政策过程模型

3、精英主义政策过程模型

4、制度主义政策过程模型:旧制度主义政策过程模型,公共选择理论政治过程模型,博弈论政策过程模广博理性模型 满意决策模型 渐进主义模型 综合扫描模型 规

最佳

模型

型(多元决策可能变现为一种冲突,解决冲突的办法有使用武力、运筹博弈、协商)

5、政治系统论政策过程模型

“上去下来”——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

“有组织无政府”的理性模式—“摸着石子过河”的政策制定模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模式四个子模型:政策认识的实事求是模型,政策操作的群众—领导模型,政策操作的民主—集中模型,政策操作的试验模型

特征:1、遵循的哲学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其他政策过程模型遵循的哲学路线是逻辑实证主义或后现代主义

2、政策运作的逻辑是上下互动的双向流程

3、“一切经过试验”对于政策的正常运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明确的把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设定为社会集体行为,即公共政策不仅是集体决策的产物,而是群众与领导、地方与中央、下级与上级、间接决策者与直接决策者、外围决策者与核心决策者互动的结果。

5、根本诉求是公共政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乐于容纳具有同样诉求的其他政策过程模型。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成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能否成功启动和顺利发展的关键变量。

公共问题(社会问题):是指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和景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景况存在显著差距,因而通过各种方式将其缩小差距的要求公之于众,以争取社会同情与支持,并谋求引起政府关注和予以解决的一种情境。

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阶级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基本内涵:1、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境2、问题的察觉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4、团体或组织活动5、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

基本属性:1、关联性与公共性2、客观性与主观性3、历史性与动态性

实质问题2、问题界定

1、问题察觉问题情境

形式问题3、问题陈述

主体:政府部门、政治人物、政党组织、利益集团、大众传媒、专家人士及咨询机构、公民与社会团体问题认定的方法:边界分析法,类别分析,层级分析,综摄法,头脑风暴法,多角度分析法,假设分析,论证图形化

公共政策的议程设定:政策议程即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一、系统议程(公众议程)由政治群体的成员共同认为值得公众关注并且处于政府管辖范围之内的所有问题构成,指政治系统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实质上即一种政治系统中的公众共同讨论某一现象或问题的是非好坏以及社会应该持有的态度和对策的过程。

二、政府议程(正式议程)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新旧状况:旧项目、新项目;功能活动的先后顺序:界定或认定议程、规划议程、磋商议程、循环议程;政策问题的重要性程度:实质性议程、象征性议程

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1、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严重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3、要有正常、民主、开放的察觉机制与过程

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1、社群的价值规范2、制度或程序上的限制

政策目标:即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特征:问题的针对性、未来的预期性、多目的元

公共政策基本目标:公平、效率、自由、安全

制定政策目标的意义: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原则:实施求是、面向未来、系统协调、明确具体、伦理考量

政策规划(政策构建):是指在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公共权力机关组织力量草拟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目的:解决既定的政策问题

主体:多元化(铁三角:利益集团,议会委员会,政府执行局—美)与政府主导并存

包括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要素间的联系机制。基本要素:结果、目标人群、执行机构、法规

听证制度—核心原则:增强决策的透明度,推进决策的民主化

核心要求:政府在规划政策方案时要听取有关专家、管理主体、利益代表和公众的意见,进行必要的政策辩论,以利于政策规划的和抉择的透明化、科学化、民主化、公正化和规范化。

最大优点:克服代仪民主的不足,实现各方利益的直接交流和沟通

政策方案的设计原则:信息化、系统化、优化、前瞻性、独立性、可行性

公共政策的抉择:就是由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根据政策规划建议和要求考量相关事项,按照一定的决策制度和程序规定,对解决有关政策问题的行动方案作出决定性选择的过程。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最具有实质性意义的阶段。

抉择主体:国家元首、行政首脑、民意代表、法官、执政党首脑、军事首脑

抉择中共识的形成:交易、说服、强制

评估与择优:1、确定评估和择优的标准2、方案展示与比较3、讨论与批评4、审查与评定

主要方法:1、预测性评估—步骤,方案调查、详细研究、进一步分析、试验式证实、分析试验的误差和原因

方法(威廉。邓恩)根据适当的技术结果外推预测趋势外推传统的时间序列分析,线性趋势估计,幂的加权,数据变换,

预言

剧变法

理论预测理论理论图形化,因果模型,回归分析,点和区间估计,相关性分

推断

判断预测有见地的判断常规德尔菲,交叉影响分析,政策德尔菲,可行性评价猜想

2、可行性评估

技术可行性—衡量政策具体产出是否达到预期目的

经济与财政可行性—关心政策实施的成本大小、产出的收益多少

政治可行性—考量政策规划对相关权力或利益集团的影响来衡量政策的成效

行政可操作性—关注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实现某项政策的可能性,权威性、制度化的责任规定、能力、组织支持

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性

政策的合法性:有关政策决策主体依据有关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对政策方案加以审查、通过或批准、签署及发布的过程

内容—1、政策内容的合法性:即决策者择定的政策在内容上不能与既定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必须合乎有关法律的原则甚至具体规定

2、决策过程的合法化:中国行政程序决策程序:法制部门的审查,领导会议的讨论决定,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立法系统的决策议程:提出议案,审议议案,通过议案,公布政策

3、有关政策的法律化:即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将有些成熟、稳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也称政策立法。条件:事关重大的政策,有必要用法律形式予以加强和固定化的政策,长时间的较为稳定成熟的政策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闭卷考试试题及答案

资料 一、简答题(21小题) 1.为什么公共政策学科会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科学领域发生的革命性变化之一,就是政策科学的诞生。现代政府所面临的已经不是个别的、单一的、基本稳定或一再重复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而是越来越具复杂性、尖锐性、普遍性、专业性和动态性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公共政策适应了现代社会的这些特征和现代政府的需要于20世纪50年代迅速兴起和发展起来。 2.什么是政策科学? 答:政策科学是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 3.什么是公共政策? 答:公共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件等的总称。 4.政策的功能包括哪些方面? 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政策导向功能。 (2)政策控制功能。 (3)政策协调功能。

(4)政策象征功能。 5.我国的官方政策研究机构主要有哪些? 答:主要有俩大类:一是综合型,主要是中央和县以上各级领导机关政策研究室(如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二是专项型:中央和县以上各级领导机关相关部门的研究室(如中共中央纪委研究室以研究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政策为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以研究金融政策为主)等。这类机构是专职政策研究机构。 6.什么是政策制定? 答:政策制定是政策形成或政策规划,即指从问题界定到政策方案抉择以及政策合法化的过程。 7.什么是政策方案? 答:政策方案是指对政策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 8.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有哪些? 答: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主要有:信息完备原则; 系统协调原则; 科学预测原则; 现实可行原则;民主参与原则; 稳定可调原则等。 9.什么是政策合法化? 答:政策合法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 10.政策执行研究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自考行政管理本科公共政策真题及复习资料

全国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 A )1-97 A.拉斯韦 尔 B.德洛尔 C.韦 伯 D.西蒙 2.我国宋代苏轼在科举应试时所进的“时务策”是( C )1-91 A.《国 策》 B.《谏逐客书》 C.《教战守 策》 D.《盐铁论》 3.下列属于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是( D )3-183 A.利益集 团 B.公民个人

媒 D.代议机关 4.实行半总统半议会制决策体制的典型国家是( B )3-208 A.英 国 B.法国 C.瑞 士 D.美国 5.下列属于政策规划范畴的概念是( C )6-287 A.问题界 定 B.政策宣传 C.政策设 计 D.政策抉择 6.在政策制定中从一个不同的评价角度来看待事物的政策学习类型是( B )6-300 A.工具学 习 B.概念学习 C.社会学 习 D.组织学习 7.提出决策者有限理性和满意决策命题的学者是( D )1-94

森 B.戴伊 C.拉斯韦 尔 D.西蒙 8.托马斯·戴伊的著作《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对美国政治和政策过程进行了考察,这部著作所用的分析视角是( A )4-238 A.精英模 型 B.集团模型 C.混合扫描模 型 D.渐进主义模型 9.政治系统中的公众共同讨论某一问题的是非好坏以及社会应持态度的过程是( A )5-268 A.系统议 程 B.政府议程 C.正式议 程 D.规划议程 10.当代美国公共政策学者雷恩和拉宾诺维茨在1978年构建了一个以循环为特色的政策执行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被称之为( C )7-327 A.过程模 型 B.互适模型 C.循环模 型 D.系统模型 11.下列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中,属于政策本身的可控性变量是 ( D )7-330

大工16春《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复习题解析

机密★启用前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6年春《公共政策分析》 期末考试复习题 ☆注意事项:本复习题满分共:4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现代行政决策组织体制中主要承担断的重要任务的系统是()。 A.行政决策信息系统B.行政决策的中枢系统 C.行政决策控制审批系统D.行政决策研究系统 答案:A 2、“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 A.拉斯韦尔B.伊斯顿 C.戴伊D.安德森 答案:B 3、在美国,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的是()。 A.立法决策B.行政决策 C.司法决策D.政党政策 答案:D 4、当代中国各级法院和检察院在政策过程中的基本功能是()。 A.政策执行B.政策研究 C.政策制定D.政策分析 答案:A 5、政策主体制约、禁止政策对象的行为,这使政策对政策对象具有()。 A.沟通功能B.管制功能 C.监督功能D.平衡功能 答案:B 6、下列不能归入政策终始对象的选项是()。 A.政府B.功能 C.组织D.政策 答案:A 7、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政策评估,即建立在评估基础上的一种权力行为,这指的是()。A.正式评估B.内部评估 C.政策监控D.非正式评估 答案:C

A.政策均衡B.政策终结 C.政策持续D.政策调整 答案:D 9、以下说法中错误的说法是()。 A.不采取行动也是一种政策 B.法律是一种公共政策 C.公共政策制定的唯一主体就是政府机关 D.公共政策涉及社会价值的分配 答案:C 10、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问题。 A.公共B.集体 C.跨区域D.群体 答案:A 11、()是衡量整个行政管理活动成果的重要标准。 A.行政效率B.行政组织 C.行政职能D.行政技术 答案:A 12、集权制与分权制划分的依据是()。 A.行政领导体制B.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 C.经济体制属性D.国家结构属性 答案:B 13、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A.渐进主义模型B.理性主义模型 C.规范最佳模型D.政治系统模型 答案:A 14、政策的核心取向是()。 A.功能取向B.过程取向 C.结构取向D.目标取向 答案:D 15、在政策评估中,考察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是件估()。 A.政策效率B.政策效益 C.政策效能D.国应的充分性 答案:D 16、政策主体与客体呈现周期性更迭变化,这种政策周期应属于()。 A.阶段性周期B.功能性周期 C.反复性周期D.结构性周期 答案:C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1)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 一、单选题 1、政策工具本身是(C)的。 A.一元B.单一C.多元D.复杂 2、古德诺(Goodnow)认为,国家和地方利益矛盾,(C)可能导致国家解体或集权政府。 A.利益分配B.权力分配C.权利分配D.资源分配 3、解决国家和地方的矛盾的方法是在中央和地方合理分配(A)的范围。A.意志表达B.利益表达C.呼声表达D.情感表达 4、利益集团最早出现于(B)世纪末的北美13州。 A.16B.18C.19D.20 5、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B)的、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 A.政治体制外B.政治体制内C.政治体制内外D.政治体制之间 6、政策环境是政策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即各种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政策活动的(B)客观因素的总和。 A.内部B.外部C.内外部D.所有 7、结构不良问题(ill-structured problem)是指(C)。 A.有明确的答案和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B.没有明确的答案的问题C.没有明确的答案和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D.没有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 8、政府过程实质上即(C)政策过程。 A.执行B.监督C.公共D.评估 9、政策是理论指导实践的(C)。

A.主体B.客体C.中介D.环境 10、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府整体目标需要,服从于政府对(C)的追求。 A.精神B.公开C.利益D.公正 11. Path Dependence 是指(C)。 A.制度依赖B.习惯依赖C.路径依赖D.心里依赖 12. public choice theory是指(C)。 A.社会选择B.自我选择C.公共选择D.生态选择 13. 现代政策科学诞生后,在美国兴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A)。 A.政策科学运动B.社会科学运动C.自然科学运动D.工程科学运动 14. 行政决策目标的特征不包括(D )。 A.可行B.合理C.科学D.人治 15. Inter Market意为(B)。 A.外部市场B.内部市场C.国内市场D.国外市场 二、多选题 1、公共政策评估具有(ABCD)。 A.诊断功能B.预测功能C.反馈功能D.校正功能 2、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ABCD)。 A.理论渊源B.概念体系C.研究对象D.研究方法 3、政策方案的选择,实际上是对实践活动的各要素及其结合方案的选择,包括(ABD )。 A.实践主体的选择B.在特定的实践时空环境中的选择

公共政策分析单选题(2)

一、单项选择题(100题) 1.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 B )A.勒纳B.拉斯韦尔 C.德洛尔D.马克思 2. 研究者对政策过程进行_______观察和分析的情况下,公共政策学才有可能产生。( A ) A.直接地或比较直接地B.认真地、正确地 C.间接地D.客观地 3. 以下那部作品很可能是全世界最早的政策案例著作。( D ) A.《史记》B.《吕氏春秋》 C.《论语》D.《智囊补》 4. 马克斯·韦伯强烈地主张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文化解释,甚至将社会科学称为( A ) A.文化科学B.文明科学 C.行为科学D.经验科学 5. 决策科学的研究对象是( A ) A.决策活动B.组织活动 C.政策执行活动D.政策制定活动 6.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A.公共组织B.公共政策 C.公共秩序D.社会伦理 7.以下哪个模型假定决策者是“理性人”。( A ) A.理性主义B.渐进主义 C.政治系统D.精英主义 8. “上下来去”模型所依据的哲学认识论是( B ) A.逻辑实证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 C.历史辩证法D.理性主义 9. 以下哪种研究是分析哪些因素是怎样影响政策主体的选择行为的,是怎样影响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影响的性质和程度怎样。( D )A.决策行为B.政策评估 C.政策监督D.政策过程 10.哪种模型把政策过程假定为输入——决策——输出——反馈这一系统运行过程。(A )

A.政治系统B.精英主义 C.混合扫描D.规范最佳 11. 在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史上,对政策过程的研究前期重点是( A ) A.政策的制定B.政策的执行 C.政策的监控D.政策的评估 12. 在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史上,对政策过程研究后期的重点是( B ) A.政策的制定B.政策的执行 C.政策的监控D.政策的评估 13. 国家权力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来履行其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因此公共政策在总体 上是________的体现。( B )A.阶级压迫B.国家意志 C.集体智慧D.公共利益 14.美国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是( B ) A.总统决策B.国会立法 C.执政党政策D.司法命令 15.就组织的结构和功能而言,当代中国的共产党组织更接近于一般意义上的( C ) A.政党B.国会 C.政府D.司法机关 16.政治政策的核心价值是( D )A.维护阶级统治 B.保卫国家安全 C.增进民族团结 D.获取巩固、防卫与增益国家权力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A.在美国政党政策不属于公共政策 B.在野党对美国的公共政策不具有影响力 C.美国最高法院不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者,只能解释法律 D.美国总统在内阁决策中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 18.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共同发布的文件被认为是( D ) A.行政法规B.行政措施、决策和命令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1)

公地悲剧是指如果一种资源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就会导致这种资源的过度使用。公地悲剧是哈丁于1968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公地悲剧》中提出的。哈丁说:“在共享公有物的社会中,每个人,也就是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这就是悲剧的所在。每个人都被锁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毁灭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因为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会当中,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公有物自由给所有人带来了毁灭。” 有限理性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无论是个人决策还是群体决策,大多数都是发现和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只有在非常例外的情况下,才是发现和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这并不是因为决策者头脑糊涂,一个富有理性的人,如果能够同样顺利求优的话,就不会止步于满意;如果能够做到最好,就不会安于次好或比较好。但现实世界复杂多变,客观条件充满局限,人们根本无法求得最优解和准确解,不得不转而求其次,寻求足够好的解。 群体狂想症 在决策小组中存在一种寻求一致的行为模式,这种现象在面对面进行问题讨论的时候表现得更为明显。小组成员趋向于怎样更好地达成一致,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方面了,从而忽略了如何去寻求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布里丹毛驴效应 从决策思维的角度来说,当几种选择方案具有同等的吸引力时,它本应当是最容易作出决定的。因为无论选中哪一个都会带来愉快的结果。但是为什么这样的决定又如此艰难呢?问题就在于决策者不得不放弃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选择。 一般来说,一旦决策者知道自己将获得某种利益或某样东西时,方案的吸引力就会发生递减;而一旦要放弃某种利益或某样东西时,方案的吸引力就会发生递增,选择的烦恼会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是权威的国家机构及公共团体为了实现特定的公共目的,对社会价值进行合理配置的决定与实施过程。 公共性:是区别于私人而言,是指政策属于从私人领域中抽离出来的,代表公共利益,而不是少数或个别人利益的。 分配性政策:通过合法化途径,对优惠的对象与契约进行法律认定,对社会中较重要部分的要求予以回应。 规制行政策:利用政府的权威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进行管制和约束 再分配性政策:发挥资源的再调配,以达到社会公平的目的 构成性政策:对政府机构和组织制度进行设计、变更、完善的组织政策 公共政策功能:指公共政策通过执行在现实环境中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影响 公共政策客体:指公共政策实施中将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和会受到影响的目标群体 公共政策主体:指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决定、执行、监督等过程的组织、团体、个人。 公共问题: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那些公共性社会问题。 政策执行: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以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

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自由裁量权: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所拥有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自己的意志,自行判断、自行选择采取最为合适的行为方式及其内容的一种行政权力 权力:就是一个或若干个在社会生活中即使遇到参与活动的其他人的抵制,仍能有机会实现他们自己的意愿能力。 权威:来自某个确定源泉的某些命令被某个确定群体的人们服从的概率。 政策议程:指那些引起深切关注并确认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被正式列入商讨、规划、研究的议事程序,以决定政府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 政策合法化:指行政首长或相应的立法机构根据自己的职责、权限,按照特定程序使各种提议中的政策方案上升到法律或获得合法地位的过程。 公共政策规划:政策行动主体对政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民主的程序和方式,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提出相应的解决政策问题的办法方案 公共政策决策:政策行动主体围绕一定的价值和目标取向,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竞争、协商、合作确定政策行动最终方案的过程。 公共政策案例: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

公地悲剧是指如果一种资源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就会导致这种资源的过度使用。公地悲剧是哈丁于1968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公地悲剧》中提出的。哈丁说:“在共享公有物的社会中,每个人,也就是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这就是悲剧的所在。每个人都被锁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毁灭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因为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会当中,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公有物自由给所有人带来了毁灭。” 有限理性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无论是个人决策还是群体决策,大多数都是发现和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只有在非常例外的情况下,才是发现和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这并不是因为决策者头脑糊涂,一个富有理性的人,如果能够同样顺利求优的话,就不会止步于满意;如果能够做到最好,就不会安于次好或比较好。但现实世界复杂多变,客观条件充满局限,人们根本无法求得最优解和准确解,不得不转而求其次,寻求足够好的解。 群体狂想症 在决策小组中存在一种寻求一致的行为模式,这种现象在面对面进行问题讨论的时候表现得更为明显。小组成员趋向于怎样更好地达成一致,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方面了,从而忽略了如何去寻求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布里丹毛驴效应

从决策思维的角度来说,当几种选择方案具有同等的吸引力时,它本应当是最容易作出决定的。因为无论选中哪一个都会带来愉快的结果。但是为什么这样的决定又如此艰难呢?问题就在于决策者不得不放弃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选择。一般来说,一旦决策者知道自己将获得某种利益或某样东西时,方案的吸引力就会发生递减;而一旦要放弃某种利益或某样东西时,方案的吸引力就会发生递增,选择的烦恼会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霍布森选择:没有选择的选择 霍布森选择其实就等于告诉顾客不能挑选,所以,意思是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邦尼人定定律 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人不是静止的物,而是方向不同的能量,相互推动时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邦尼人定定律首先反映在合作者之间的负面作用上。这种负面作用一方面表现在相互推诿上,另一方面表现在相互掣肘上。邦尼人定定律其次强调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即合作产生力量,协调是提高合作效率的不二法门。 法益均衡 比例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如果行政目标的实现可能对相对人的利益造成不利的影响,行政权力的行驶除了有法律依据这一前提外,行政主体还必须选择对公民侵害最小的方式进行,即把这种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二者要保持适当的比例。

公共政策分析教程·试题解答

公共政策分析教程 单项选择题: 第一单元 1、被人们当作政策分析学科诞生的标志性著作是:B.拉纳和托克维尔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最新发展》 2、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政策分析学科起到方法论解放作用的学者是:C、库恩 3、在政府与资源配置的关系上,亚当。斯密的基本态度是:B:不主张政府介入资源配置过程 4、政府干预主要针对以下哪种市场失灵:A、市场固有失灵。 5、政府失灵的最一般表现是:D:政府干预经济的结果不能实现预期的社会公共目标 6、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属于政策特征的:C:政治性 7、把政策分析界定为“以制定政策规划和政策备选方案为焦点,运用新的方法对未来趋势进行分析的学问”的学者是:B拉斯韦尔 8、以下不属于政策分析的政治学研究途径的选项是:A:公共选择理论 9、在政策分析研究中,把“政治行动者个人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有利的行动方案”,这一假设作为基本出发点的理论是:D:公共选择理论 10、从政策分析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政策理论,总结党和政府政策实践的基本经验,这种状况属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策分析学科的发展的:B:第二阶段 第二单元 1、上世纪50年代论及政策工具基本原理的著作《政治、经济和福利》一书的作者是:C:达尔和林德布洛姆 2、以下哪一项是不属于推动工具研究盛行的选项:D:社会团体的推动 3、在政策工具研究中“后现代工具”的提出者是:B:休普 4、以下哪些选项属于政策研究的古典途径:A:工具主义 5、用木工匠和园艺业比喻政府治理工具的学者是:C:胡德 6、把政策工具分为法律工具、经济工具和交流工具的学者是:D:狄龙 7、以下属于全面质量管理(TQM)核心业务的选项是:B:不断进行员工工作流程分析 8、关于听证会开始于哪个国家的说法,以下正确的选项是:A:英国 9、以下不属于影响政策工具因素的选项是:C:社会团体 10、以下不发球政策工具选择策略的选项是:D:以政策执行者的偏好为标准 第三单元 1、把政策问题觉察机制形象地称为“扳机触发器”的学者是:C:安德森 2、形成政策议程的基本条件是:C:代议制 3、以下不属于方案规划环节的选项是:D:听证票决 4、以下不属于政策目标规范性要求的选项是:A:政策目标要体现决策集团的利益 5、政策方案抉择要依据有关标准,以下不属于这些标准的选项是:C: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属于中度水平 6、把合法化严格限定在政治秩序被认可层面的学者是:B:哈贝马斯 7、以下关于政策合法化含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法律法规不存在政策合法化问题。 8、以下关于政策合法政府化地位与作用的各种说法不正确的是:A:政策合法化是领导意志转变为群众意志的过程 9、政策合法化的主体要有合法依据,以下国务院有关构成部门哪个即使经国务院批准也不能发布规章:C:国家统计局 10、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我国政策制定的原则性要求:B:群众路线 第四单元 1、将政策执行看作,在目标的确立与适应于取得这些目标的行动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过程,提出这个观点的学者是:D: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 2、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政策执行的地位和作用的确主要表现方面:B:保证法律法规实施的主要手段 3、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制定执行计划应遵循的原则:A:政治性 4、政策执行过程有诸多环节,包括制定必要的管理法规制定,以下哪一选项不属于必要的管理法规制度:C:质量监测制 5、以下哪一选项不属于传统的政策执行手段中行政手段的特点:D:结果的不容置疑性

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复习题-论述题

五、论述题 1、试述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语录,以说明利益研究对 公共政策的重要性: ①“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②“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 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指英、法)的现代历史的动力。” ③“‘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④“每一个既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 ⑤“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⑥“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⑦“这种共同的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 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 ⑧“‘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 (二)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我们认为,假如一定要把公共政策理解为“它是对整个社会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的话,那么为避免对“价值” 一词有宽泛的理解,同时又能突出公共政策的本质,不如把“价值”改为“利益” 。也就是说,公共政策的本质是 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 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社会各种利益冲 突的集中反映。 政府常常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需求,并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讲,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利益实行的权威性分配。因此,我们主张可以在戴维·伊斯顿对公 共政策的定义中,把“价值分配”改为“利益分配” 。 (三)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 公共政策确实有分配利益的功能,但这种利益分配的基础是社会利益的增进。 (1)利益选择。( 2)利益整合。( 3)利益分配。( 4)利益 落实。(四)增进社会利益 公共政策不仅要分配利益,更要增进全社会的利 益。(五)公共政策的本质 我们认为,在对公共政策本质的理解上,应突出以下内容:①要实实在在地增进社会利益;②对全社会的 利益进行分配;③基于多种利益关系的有选择的利益分配;④通过整合各种利益矛盾后的利益分配;⑤要 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利益分配;⑥要在增进社会利益中突出效率,在分配社会利益中突出公平。 2、试述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历程。 公共行政学家列夫林( Rivlin )指出,政策科学运动是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乃至美国社会发生的一场无声的革命。公共政策科学在西方经历了创建、形成、自我批判反思和拓展新的研究方向等几个阶段。 (一)创建阶段 “政策科学”一词是由哈罗德 ?拉斯韦尔和丹尼尔 ?勒纳在 1951 年出版的《政策科学:近来在范畴和方法上的 发展》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二)形成时期 西方公共政策学进入正式形成阶段的标志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教授叶海卡·德洛尔(YehezheDror )在1968 年至 1971 年旅居美国期间,写出了被称为公共政策科学“三部曲” 的《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1968)、《政 策科学探索》( 1971)、《政策科学构想》( 1971)。 (三)自我批判时期 1986 年,德洛尔在其新著《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中,探讨了政策科学在近二三十年来的发展,提出了政策 科学需要在十四个方面加以突破。 加强政策价值观或公共政策与伦理关系问题的研究。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房地产“限购令” 内容摘要:房地产作为国家的支柱性和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高速发展,但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相对不成熟,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收入比过高、房价涨幅过快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不少城市出现了房价增长幅度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合、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不相协调的现象。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试图抑制房地产过快上涨,而“限购令”无疑是其中调控力度最强的政策,足以体现出中国政府打压房价,抑制房地产泡沫的决心。笔者试图结合公共政策动态运行过程来分析这项政策出台的背景、原因以及效果,并就这项政策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案例回顾 (一)“限购令”的出台: 我国于2010年出台“限购令”,通过加大对购房者购房条件的限制来打击房地产行业的投机行为,控制房价过快增长。2010年4月17日,“新国十条”出台,其中第3条明确指出要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要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条例指出,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

“新国十条”出台后,各地根据其房地产现状陆续颁布“限购令”。2010年4月30日,北京出台“国十条”实施细则,率先规定“每户家庭只能新购一套商品房”。2010年9月29日国家多部门再次出台调控新措施,其后深圳、广州等多个城市陆续公布“限购令”。随后有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杭州等16个一二线城市推出限购政策。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在一定时期内,要从严制定和执行住房限购措施。通知明确规定,原则上对已拥有1套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能够提供当地一定年限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一定年限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要暂停在本行政区域内向其售房。通知还指出,已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的城市,凡与本通知要求不符的,要立即调整完善相关实施细则,并加强对购房人资格的审核工作,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尚未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要在2月中旬之前,出台住房限购实施细则。其他城市也要根据本地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适时出台住房限购措施。 2011年8月17日,住建部下发二三线城市限购标准。12月,住建部知会地方政府,对于限购政策将于2011年年底到期的城市,地方政

14秋学期《公共政策分析》在线作业

14秋学期《公共政策分析》在线作业1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试卷得分:100 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 包括本科在内的各科复习资料及详细解析,可以联系屏幕右上的“文档贡献者”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得分:40V 1. 以一系列假设为依据,对作为分析对象的政策在设想中将要实现的环境和各种条件进行描述和预测的政策分析方法称为()A. 头脑风暴法 B. 德尔菲法 C. 脚本写作 D. 个人判断法 满分:4 分得分:4 2. 将旧的公共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各自形成一项新公共政策,从公共政策的终结方式类型讲,属于()。A. 替代 B. 分解 C. 合并 D. 缩减 满分:4 分得分:4 3.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创始公共政策学科时使用的名称是()A. 政策科学 B. 公共政策学 C. 政策学 D. 政策分析 满分:4 分得分:4 4. 在公共政策系统中,决策子系统的辅助系统是()A. 咨询子系统 B. 信息子系统 C. 监控子系统 D. 反馈子系统 满分:4 分得分:4 5. 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是()。A. 政策问题的认定 B. 政策目标的认定 C. 政策方案的认定 D. 社会问题的认定 满分:4 分得分:4 6. 现代意义上的政策评估最早兴起于()A. 20世纪30年代 B. 20世纪50年代 C. 20世纪60年代 D. 20世纪90年代 满分:4 分得分:4 7. “摸着石头过河”体现了()的观点。A. 理性模型 B. 渐进模型 C. 精英模型 D. 小组意识模型

满分:4 分得分:4 8. 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某项公共政策做出价值判断就是()A. 政策评估 B. 政策变通 C. 政策规划 D. 政策执行 满分:4 分得分:4 9. 公共政策目标具有三个特点,即目标的进取性、目标的整体性和目标的()。 A. 抽象与具体的统一 B. 主体权威性 C. 信息的反馈性 D. 空间广泛性 满分:4 分得分:4 10. “如果反复观察到某种事实,则某个确定的结局将以一个确定的概率发生。”这一论断,属于()。A. 事实分析 B. 价值分析 C. 规范分析 D. 可行性分析 满分:4 分得分:4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得分:40V 1. 公共政策问题构建方法中的类比分析法包括()。A. 人的类比 B. 直接类比 C. 符号类比 D. 幻想类比 满分:4 分得分:4 2. 政策执行对于政策过程的重要性体现在()A. 是解决政策问题的重要途径 B. 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 C. 是检验政策方案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 其后果是后续决策的基本依据 满分:4 分得分:4 3. 必要的公共政策资源包括()。A. 财力资源 B. 人力资源 C. 权威资源 D. 信息资源 满分:4 分得分:4 4. 我国行政决策的合法化程序包括()A. 决策方案的提出 B. 法制部门的审查 C. 领导会议讨论决定 D. 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 满分:4 分得分:4 5. 一般把公共政策议程建立分成()。A. 外在创始型 B. 参与型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2014)

1、(西方公共政策学分为哪几个发展阶段内容):1、起步阶段(20世纪50- 60年代):拉斯韦尔使用了政策科学这术语,对政策科学的学科性质内 容作了详尽论述。出现了第一批公共政策研究所。2、发展阶段(20世纪70- 80年代):在政策系统与政策过程的研究上取得了成就,在职业化方面政策分析师已成为正式的职业。3、最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这阶段西方公共政策的研究表现出两种趋势:一种是对原有研究主题的深化; 另一种是对新研究方向的拓展。 2、(公共性是公共政策概念的重要标志)。 1主体:权威的国家机构及公共团体2本质:公共目的性3环节:决定和实施过程 3、(公共政策的特征):1、公共性1)内容上,面对社会公共问题 2)制定上,代表全民的公共机构 3)阶级上,民主化带来公共化 2、价值性3、 权威性1)国家政府在享有决策资源方面权威性地位,2)政府机构对一些政策实行强制执行4、动态性1)任何公共政策必定有一个生命周期2)本身不断完善对外部环境的适应 4、(公共政策的功能):1、目标导向功能 2、法律规制功能 3、利益协调功能 4、政治象征功能 5、社会发展功能 5、(公共问题):社会问题中影响范围最大已经成为特定地区公众都关注的重大问题。特征:1、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2、发展到较严重的程度3、为 广大的公众所觉察4、带来利益价值的冲突5、公众中产生受剥夺感强烈到非采取行动程度6公众和政府认识到必须采取行动 6、 (公共政策价值):人民对政策的愿望的反映,是政策对于人的意义。它伴随着政策的产生发展。伴随着政策的制定,实施。公共政策价值类型: 1、公共政策的管理价值 2、公共政策的文明价值1)政策促进和保护物质财富的增长2)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3)理性价值 7、(公共政策价值的意义):1、合理确定公共政策的目标2、规范公共政策价值导向3、协调公共政策利益关系 8、(公共政策价值的内涵包括哪几个方面?其主要内容是什么)?:自由、平等、宽容、民主、效率、秩序、发展是公共政策价值内涵1、正义:公共 政策必须以维护社会正义为价值取向2、效率:公共政策是否以最小的工作量和成本解决政策问题3、平等:处理各种关系必须遵循对等原则和平衡原则4、民主:民主的价值观反映在公共政策上和公共领域中的公开性5、秩序:政府的政策目标就是要提供安全和秩序6、发展:强调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统一发展7、利益:公共利益的实现内容包括:维护,增进和分配8、形态:独享和共享 9、(公共政策价值的冲突):1、效率与公平的冲突2、民主与科学的冲突3、多数人利益与少数人利益的冲突 10、(公共政策的公平价值取向):1、公平是公共政策的本质体现2、公平是公共政策功能充分发挥的基本前提3、公平是民主政治的内在体现4、公平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诉求 11、(试述政策环境和公共政策的关系):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公共政策和政策环境形成的输入输出系统,两者相互影响,辩 证统一。1、政策环境是公共政策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2、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3、政策环境的改变是公共政策变革的压力和动力4、公共政策对于政策环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2、(政策环境包含哪些):1地理自然环境2经济环境1)是制定公共政策的基本出发点2)提供了政策系统运行所需资源3)影响政策系统的经济目标取 向4)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为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3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是公共政策直接影响因素1)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影响政策系统性质2)政治环境的政治文化的行为方式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3)环境影响政策的民主化程度4社会文化环境5国际环境6工作环境 13、(转型期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转型期的政策环境不同于一般的政策环境,变异性和流动性的特征 1公共政策的周期缩短,政策风险增大2 转型期政策环境使公共政策在短期终结3公共政策执行阻力增加,政策的实效削弱4政策环境的变化使公共政策缺乏稳定,过渡政策增多5转型期政策环境变化呈现多元化特征,公共政策的价值体系受到影响 14、(决策体制划分为五大系统):智囊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信息系统、监督系统 15、(宏观政治决策体制)1议会制度(总统议会制.内阁制.英国,日本.联邦委员会制) 2独裁制3人民代表大会制:是社会主义中国公共决策的政治梯 子。特征:中国共产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党在人民代表大会制中的领导作用体现为:第一国家的一切重大问题,有党首先提出建议再有人民代表大会决策。第二政治局的常委兼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第三党培养优秀干部到人民代表大会等机关去工作。 16、(政策终结的含义是什么):由政府组织的政策评估之后,政策决策者采取一定措施,将过时的无效的政策计划功能或组织予以终止或结束 17、 (政策议程):指那些引起深切关注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被正式列入商讨,研究的议事程序,以决定政府是否需要采取行动,何时行动,采取什么 行动的政策过程 18、(政策工具特征):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1、有效性2、公平性3、适应性4、可操作性5、合法性和政治可行性 19、(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表现在:1)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代议民主共和政体2)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政权的 组织形式3)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基本制度具有全权性4)在法理上具有至上性,高于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 20、(我国现行公共决策体制存在哪些弊端,应该如何改进):1公共决策系统存在缺陷2决策未实现从经验到科学决策转变3科学理论滞后于决策实践 4研究人员素质不高。改进:推进我国决策的科学民主和法制化1公共决策优化前提是更新观念2决策优化的根本是完善决策机制3决策优化的基础是扩大民主参与4决策优化的关键提高决策者的素质5决策优化的保证是健全法制。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需要,必须深入行政体制改革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形成与市场机制配套的宏观调控机制 21、(公共问题和社会问题有何区别?简述公共问题的种类有哪些):任何社会中存在社会实际状态与理想状态的差距,这就是社会问题。公共问题是 当人们价值观利益受到威胁出现的问题,是大众问题,一般超越个人特定的环境范畴,指人类社会存在的危机的困境。特征:1具有广泛的影响力2具有影响的非排他性和不可分性。种类:1公共问题所属的不同领域划分: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人口问题、教育问题。 2公共问题的意义划分:过失性公共问题和结构性公共问题 3公共问题性质不同进行划分:管制性公共问题、基础性公共问题服务性公共问题和保障性公共问题 22、(政策议程建立的过程):1、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的产生2、公众议程3、政府议程形成4、政策认定议程 23、(政策制定的模式):1、理性决策2、有限理性决策: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模式3、渐进决策:美国林德布洛姆构建的,现有政策基础上实现渐进 变迁,对它进行局部的调适,并于比较以往政策,不断适合环境变化,就可作为新的政策被采纳。特征:1)要求决策者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2)注重研究政策的缺陷。3)着意于目标与备选之间的调适4)在面对同一社会问题不同解决方案时不注重目标的重新改进和手段4、系统决策 5、精英决策:精英模式揭示了国家的根本理念主权属于人民与实际的政治过程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这一难以克服的悖论。6、博弈决策24、(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特征与存在的问题):特征:1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3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4调查研究是政策制定 过程中必须的工作 5坚持群众路线 6坚持循序渐进政策制定,问题:1决策系统有待改进 2智囊系统的作用有待发挥 3政策制定的合法化有待完善完善政策的建议1关于科学的纵向政策制定权限的划分 2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定的咨询系统和信息系统 3进一步改进政策规划和政策合法化的途径 25、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论述中国政策工具主要缺陷):1政策工具的选择缺乏科学化的依据2政策工具运用缺乏法制化规范3政策工具的运用缺乏 程序化指导4政策工具的运用受功利意识驱使5政策工具的运用缺乏稳定性,6政策工具的运用效果缺乏有效的评估 26、(什么是公共政策执行,它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有哪些作用):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政策执行者通过组织形式运用政策资源,以实 施服务和宣传将政策观念转化为现实效果,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过程。政策执行的意义(作用):1是制定政策的目的归宿2决定着政策方案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和范围3检验政策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是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 27、(简述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基本因素):1政策规划障碍2政策认知障碍 3政策体制障碍4政策资源障碍5外部环境障碍 28、(增强中国公共政策执行效能的思考):1、提高政策执行水平和能力2、提高政策执行对象的认同感3、有效利用政策执行的资源4创建良好的公 共政策执行环境5规范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体系6完善公共政策执行体制 29、(什么是公共政策评估,政策评估的意义何在):评估主体依照一定标准,运用特定方法,对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分析综合后作出的价值判 断,决定政策继续终结的依据。政策评估的功能和意义:1科学的检验政策效果2、作为决定政策继续调整或制定的依据3、有效的检测政策效率和效益4、政策评估是政策迈向科学和民主化的必由之路5、政策评估是提高政策水平的重要途径6、政策评估是改善执行不力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保障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知识点及答案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 1. 公共政策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这即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特征和功能的必要。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 1)阶级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 行为的产物,政府的政策要体现阶级的意志。 2)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孤立的解 决某一问题,往往是不成功,因此需要整体地分析、解决问题。 3)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政策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 必须具有预见性。 4)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的规格。 5)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也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展而 显示出多样的特征。 6)合法性。政府行为的政策具有一定法律性质。其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 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 2. 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政策分析的内容包括:(1)构建问题,即首先要明确政策问题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政策问题不可能在一开始全部明确,只有在不断的分析活动中才会逐步清楚;(2)描述与现行政策问题相关的已有政策,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制定过程与实际结果;(3)预测为解决问题所提供的相关政策能够产生何种结果;(4)提供将要实施的政策会产生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3. 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从现有工作的研究基础出发,我们选择的角度是“利益”,因为其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